TWM462927U - 雲端考試系統 - Google Patents
雲端考試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462927U TWM462927U TW102210245U TW102210245U TWM462927U TW M462927 U TWM462927 U TW M462927U TW 102210245 U TW102210245 U TW 102210245U TW 102210245 U TW102210245 U TW 102210245U TW M462927 U TWM462927 U TW M462927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test
- processor
- question
- group
- question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Description
一種考試系統,尤指一種雲端考試系統。
一般的考試方式,老師需購買試卷或自行在紙上出題,或者也可以自出版社所提供的題庫挑選題目,而題庫中的題型主要係分成選擇題及填充題及應用題等,但考試之目的是在於了解學習成效及靈活運用之能力,然而僅由選擇題及填充題及應用題等題型是無法了解考生之學習的成效及靈活運用之能力的;另外,現在大部分的測驗方式都還是需要將試題列印成試卷,以供學生作答,且事後老師可能需要一一收集批閱,或者由學生們互相交換改考券,但是此種方式,不僅容易筆誤出錯且效率不彰,並且會消耗大量紙張。
近來,隨著電腦技術及網路技術的發展,透過電腦取代傳統的紙上作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老師和學生可藉由移動通信網路、電腦網路和各種無線與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構成的電子系統來實現電子考試,但是,由於在試卷的題型選擇上仍只有選擇題及填充題及計算題等,雖然各題型也會有難易之分,但一般試卷的出題依據仍是以題型作為區分,且,因此,藉由一般試卷,並無法有效了解考生的學習成效及靈活運用之能力等,這樣一來,對於想要藉由測驗來了解考生之學習成效及靈活運用之能力的目的,依然是相當困難,因此本新型創作者認為有改善之必要。
近來,隨著電腦技術及網路技術的發展,透過電腦取代傳統的紙上作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老師和學生可藉由移動通信網路、電腦網路和各種無線與移動設備(如手機、平板電腦等)等構成的電子系統來實現電子考試,但是,由於在試卷的題型選擇上仍只有選擇題及填充題及計算題等,雖然各題型也會有難易之分,但一般試卷的出題依據仍是以題型作為區分,且,因此,藉由一般試卷,並無法有效了解考生的學習成效及靈活運用之能力等,這樣一來,對於想要藉由測驗來了解考生之學習成效及靈活運用之能力的目的,依然是相當困難,因此本新型創作者認為有改善之必要。
為解決先前技術不足之處,因此,本新型創作者提出一種雲端考試系統,包括:
一試題產生端:包括一第一處理器及與該第一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一輸入端及一試題資料庫及一試題程式及一第一訊息收發部,該第一輸入端可供輸入複數之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該試題程式可供該第一處理器執行:將該些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分別儲存於一知識題組及一應用題組,而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係儲存於該試題資料庫。
一第一應試端:包括一第二處理器及與該第二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二輸入端及一第二訊息收發部。
一考試伺服器:包括一第三處理器及與該第三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訊息收發部及一應試程式,該第三訊息收發部分別與該第一、第二訊息收發部形成網路性連接,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執行:自該試題資料庫接收該些題組,且至少自一題組選取複數試題形成一試卷,以及對該第一應試端所登入之個人資料進行審核,當該第一應試端審核成功後則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當該試卷測驗完畢後即可得到一成績,且分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一評語。
由於該試題產生端在輸入該些試題時,已將該些試題依是否為基礎知識或靈活應用而分別區分在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中,且該應試程式可供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該評語,因此可藉由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以了解考生對於測驗內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及靈活應用之能力,因此,該應試程式自該試題資料庫選取試題而形成之試卷,較能夠達到一般考試測驗之目的,而且,利用網路在該考試伺服器考試測驗也能夠降低紙張的浪費,以及能節省人力資源,也能避免閱卷的繁複及可能的錯誤。
一試題產生端:包括一第一處理器及與該第一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一輸入端及一試題資料庫及一試題程式及一第一訊息收發部,該第一輸入端可供輸入複數之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該試題程式可供該第一處理器執行:將該些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分別儲存於一知識題組及一應用題組,而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係儲存於該試題資料庫。
一第一應試端:包括一第二處理器及與該第二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二輸入端及一第二訊息收發部。
一考試伺服器:包括一第三處理器及與該第三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訊息收發部及一應試程式,該第三訊息收發部分別與該第一、第二訊息收發部形成網路性連接,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執行:自該試題資料庫接收該些題組,且至少自一題組選取複數試題形成一試卷,以及對該第一應試端所登入之個人資料進行審核,當該第一應試端審核成功後則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當該試卷測驗完畢後即可得到一成績,且分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一評語。
由於該試題產生端在輸入該些試題時,已將該些試題依是否為基礎知識或靈活應用而分別區分在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中,且該應試程式可供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該評語,因此可藉由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以了解考生對於測驗內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及靈活應用之能力,因此,該應試程式自該試題資料庫選取試題而形成之試卷,較能夠達到一般考試測驗之目的,而且,利用網路在該考試伺服器考試測驗也能夠降低紙張的浪費,以及能節省人力資源,也能避免閱卷的繁複及可能的錯誤。
(A)‧‧‧雲端考試系統
(1)‧‧‧試題產生端
(11)‧‧‧第一處理器
(12)‧‧‧第一輸入端
(13)‧‧‧試題資料庫
(131)‧‧‧知識題組
(132)‧‧‧應用題組
(133)‧‧‧理解題組
(134)‧‧‧分析題組
(14)‧‧‧試題程式
(15)‧‧‧第一訊息收發部
(2)‧‧‧第一應試端
(21)‧‧‧第二處理器
(22)‧‧‧第二輸入端
(23)‧‧‧第二訊息收發部
(3)‧‧‧第二應試端
(31)‧‧‧第四處理器
(32)‧‧‧第三輸入端
(33)‧‧‧第四訊息收發部
(4)‧‧‧考試伺服器
(41)‧‧‧第三處理器
(42)‧‧‧第三訊息收發部
(43)‧‧‧應試程式
(44)‧‧‧名單資料庫
(45)‧‧‧試卷資料庫
(1)‧‧‧試題產生端
(11)‧‧‧第一處理器
(12)‧‧‧第一輸入端
(13)‧‧‧試題資料庫
(131)‧‧‧知識題組
(132)‧‧‧應用題組
(133)‧‧‧理解題組
(134)‧‧‧分析題組
(14)‧‧‧試題程式
(15)‧‧‧第一訊息收發部
(2)‧‧‧第一應試端
(21)‧‧‧第二處理器
(22)‧‧‧第二輸入端
(23)‧‧‧第二訊息收發部
(3)‧‧‧第二應試端
(31)‧‧‧第四處理器
(32)‧‧‧第三輸入端
(33)‧‧‧第四訊息收發部
(4)‧‧‧考試伺服器
(41)‧‧‧第三處理器
(42)‧‧‧第三訊息收發部
(43)‧‧‧應試程式
(44)‧‧‧名單資料庫
(45)‧‧‧試卷資料庫
第一圖係本新型創作之系統連結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新型創作之測驗架構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新型創作之另一流程示意圖
第二圖係本新型創作之測驗架構示意圖
第三圖係本新型創作之另一流程示意圖
以下藉由圖式之輔助,說明本新型創作之構造、特點與實施例,俾使貴審查人員對於本新型創作有更進一步之瞭解。
請參閱第一圖所示,本新型創作係一種雲端考試系統,該雲端考試系統(A)包括:
一試題產生端(1):包括一第一處理器(11)及與該第一處理器(11)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一輸入端(12)及一試題資料庫(13)及一試題程式(14)及一第一訊息收發部(15),該第一輸入端(12)可供輸入複數之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該試題程式(14)可供該第一處理器(11)執行:將該些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分別儲存於一知識題組(131)及一應用題組(132),而該知識題組(131)及該應用題組(132)係儲存於該試題資料庫(13),於較佳實施例中,該些試題係由出題老師輸入試題且將該些試題區分成該知識題組(131)及該應用題組(132),於較佳實施例中,該些試題更可分成一理解題組(133)及一分析題組(134)。
一第一應試端(2):包括一第二處理器(21)及與該第二處理器(21)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二輸入端(22)及一第二訊息收發部(23)。
一考試伺服器(4):包括一第三處理器(41)及與該第三處理器(41)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訊息收發部(42)及一試卷資料庫(45)及一應試程式(43),該第三訊息收發部(42)分別與該第一、第二訊息收發部(15)、(23)形成網路性連接,該應試程式(43)可供該第三處理器(41)執行:自該試題資料庫(13)接收該些題組,且至少自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之一題組選取複數試題,以形成一試卷且儲存於該試卷資料庫(45);且該應試程式(43)可供對該第一應試端(2)所登入之個人資料進行審核,當審核成功後則該第一應試端(2)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當該試卷測驗完畢後即可得到一成績,且分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一評語,以供出題老師作為判斷考生之學習狀況。
於實施例中,若該試卷包括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及該分析題組(134),其中,該第一應試端(2)之於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及該分析題組(134)之答對率分別為60%、70%、70%、90%,則對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及該分析題組(134)分別給予「基本知識尚有待加強」、「具有基本應用解決問題能力」、「具有基本分析歸納之能力」、「具有良好之統整能力」之評語,前述之評語為舉例,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二圖所示,於較佳實施例中,出題老師可針對不同科目或章節而於不同題組輸入不同的試題,各題組佔總分數之比例係由該試題產生端(1)決定,以令出題老師可針對不同科目或章節以進行調整各題組佔總分數之比例,以第二圖之測驗架構為例,該測驗架構有三大題,其中每一大題分別各有複數小題,各小題則分別來自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之試題,且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與該分析題組(134)之比例分別為30%:30%:30%:10%。另外,更設一第二應試端(3),該第二應試端(3)包括一第四處理器(31)及與該第四處理器(31)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輸入端(32)及一第四訊息收發部(33),且該第四訊息收發部(33)與該第三訊息收發部(42)形成網路性連接,且令該第一、第二應試端(2)、(3)可同時在該考試伺服器(4)上應試作答。
此外,於本新型創作說明書中所指之該知識題組(131)係包括記憶名詞、事實、規則和原理原則等,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指出、寫出、界定、說明、列舉、命名、認明等;該理解題組(132)係包括只能把握所學過的知識或概念,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解釋、說明、舉例說明、摘要、歸納和區別等;而該應用題組(133)係包括將所學到的規則、方法、步驟、原理、原則、概念,應用到新情境,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預測、證明、解決、應用、說明…理由等;而該分析題組(134)係包括將所學的概念或原則,分析各個構成,或找出各部分間的相互關係,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選出、分析、判斷、區別、指出…組成要素、指出…相互關係等。
由於該試題產生端(1)在輸入該些試題時,已將該些試題依是否為基礎知識或靈活應用而分別區分在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中,且該應試程式(43)可供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該評語,因此可藉由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以了解考生對於測驗內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及靈活應用之能力,因此,該應試程式(43)自該試題資料庫(13)選取試題而形成之試卷,較能夠達到一般考試測驗之目的,而且,利用網路在該考試伺服器(4)考試測驗也能夠降低紙張的浪費,以及能節省人力資源,也能避免閱卷的繁複及可能的錯誤。
於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該考試伺服器(4)更包括與該第三處理器(41)訊號性連接之名單資料庫(44),且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執行(41):接收自該第一輸入端(11)輸入之複數名單且儲存於該名單資料庫(46),於較佳實施例中,該名單資料庫(44)係由該出題老師於該第一輸入端(1)輸入,且,該應試程式(43)可供該第三處理器(41)執行:將該第一應試端(1)所輸入之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44)之複數名單進行比對審核,當該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44)之名單符合時則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若不符合時,則該第一應試端(1)需註冊報名該個人資料以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才可對該試卷進行測驗,其中,該名單資料庫(44)主要為該出題老師課堂上之學生,然而也可能會有其他非修課的學生想要自我檢測,例如英語檢定課程,可能就會有非修課的學生想自我檢測,此時,由於非修課的學生並沒有在該名單資料庫(44)內,因此非修課的學生需要先在該考試伺服器(4)註冊報名後,才能夠登入及開始進行考試,而原本有修課的學生則直接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以進行考試,且由於通常有修課的學生數目通常大於非修課的學生,因此使得大部分的考生在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時較為簡便,而不需要註冊報名後才能夠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確實符合產業利用性,且未於申請前見於刊物或公開使用,亦未為公眾所知悉,且具有非顯而易知性,符合可專利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惟上述所陳,為本新型創作在產業上一較佳實施例,舉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皆屬本案訴求標的之範疇。
請參閱第一圖所示,本新型創作係一種雲端考試系統,該雲端考試系統(A)包括:
一試題產生端(1):包括一第一處理器(11)及與該第一處理器(11)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一輸入端(12)及一試題資料庫(13)及一試題程式(14)及一第一訊息收發部(15),該第一輸入端(12)可供輸入複數之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該試題程式(14)可供該第一處理器(11)執行:將該些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分別儲存於一知識題組(131)及一應用題組(132),而該知識題組(131)及該應用題組(132)係儲存於該試題資料庫(13),於較佳實施例中,該些試題係由出題老師輸入試題且將該些試題區分成該知識題組(131)及該應用題組(132),於較佳實施例中,該些試題更可分成一理解題組(133)及一分析題組(134)。
一第一應試端(2):包括一第二處理器(21)及與該第二處理器(21)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二輸入端(22)及一第二訊息收發部(23)。
一考試伺服器(4):包括一第三處理器(41)及與該第三處理器(41)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訊息收發部(42)及一試卷資料庫(45)及一應試程式(43),該第三訊息收發部(42)分別與該第一、第二訊息收發部(15)、(23)形成網路性連接,該應試程式(43)可供該第三處理器(41)執行:自該試題資料庫(13)接收該些題組,且至少自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之一題組選取複數試題,以形成一試卷且儲存於該試卷資料庫(45);且該應試程式(43)可供對該第一應試端(2)所登入之個人資料進行審核,當審核成功後則該第一應試端(2)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當該試卷測驗完畢後即可得到一成績,且分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一評語,以供出題老師作為判斷考生之學習狀況。
於實施例中,若該試卷包括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及該分析題組(134),其中,該第一應試端(2)之於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及該分析題組(134)之答對率分別為60%、70%、70%、90%,則對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及該分析題組(134)分別給予「基本知識尚有待加強」、「具有基本應用解決問題能力」、「具有基本分析歸納之能力」、「具有良好之統整能力」之評語,前述之評語為舉例,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第二圖所示,於較佳實施例中,出題老師可針對不同科目或章節而於不同題組輸入不同的試題,各題組佔總分數之比例係由該試題產生端(1)決定,以令出題老師可針對不同科目或章節以進行調整各題組佔總分數之比例,以第二圖之測驗架構為例,該測驗架構有三大題,其中每一大題分別各有複數小題,各小題則分別來自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之試題,且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與該分析題組(134)之比例分別為30%:30%:30%:10%。另外,更設一第二應試端(3),該第二應試端(3)包括一第四處理器(31)及與該第四處理器(31)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輸入端(32)及一第四訊息收發部(33),且該第四訊息收發部(33)與該第三訊息收發部(42)形成網路性連接,且令該第一、第二應試端(2)、(3)可同時在該考試伺服器(4)上應試作答。
此外,於本新型創作說明書中所指之該知識題組(131)係包括記憶名詞、事實、規則和原理原則等,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指出、寫出、界定、說明、列舉、命名、認明等;該理解題組(132)係包括只能把握所學過的知識或概念,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解釋、說明、舉例說明、摘要、歸納和區別等;而該應用題組(133)係包括將所學到的規則、方法、步驟、原理、原則、概念,應用到新情境,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預測、證明、解決、應用、說明…理由等;而該分析題組(134)係包括將所學的概念或原則,分析各個構成,或找出各部分間的相互關係,且其代表的行為動詞有:選出、分析、判斷、區別、指出…組成要素、指出…相互關係等。
由於該試題產生端(1)在輸入該些試題時,已將該些試題依是否為基礎知識或靈活應用而分別區分在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中,且該應試程式(43)可供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該評語,因此可藉由該知識題組(131)、該應用題組(132)、該理解題組(133)或該分析題組(134)以了解考生對於測驗內容是否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識及靈活應用之能力,因此,該應試程式(43)自該試題資料庫(13)選取試題而形成之試卷,較能夠達到一般考試測驗之目的,而且,利用網路在該考試伺服器(4)考試測驗也能夠降低紙張的浪費,以及能節省人力資源,也能避免閱卷的繁複及可能的錯誤。
於本新型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中,該考試伺服器(4)更包括與該第三處理器(41)訊號性連接之名單資料庫(44),且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執行(41):接收自該第一輸入端(11)輸入之複數名單且儲存於該名單資料庫(46),於較佳實施例中,該名單資料庫(44)係由該出題老師於該第一輸入端(1)輸入,且,該應試程式(43)可供該第三處理器(41)執行:將該第一應試端(1)所輸入之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44)之複數名單進行比對審核,當該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44)之名單符合時則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若不符合時,則該第一應試端(1)需註冊報名該個人資料以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才可對該試卷進行測驗,其中,該名單資料庫(44)主要為該出題老師課堂上之學生,然而也可能會有其他非修課的學生想要自我檢測,例如英語檢定課程,可能就會有非修課的學生想自我檢測,此時,由於非修課的學生並沒有在該名單資料庫(44)內,因此非修課的學生需要先在該考試伺服器(4)註冊報名後,才能夠登入及開始進行考試,而原本有修課的學生則直接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以進行考試,且由於通常有修課的學生數目通常大於非修課的學生,因此使得大部分的考生在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時較為簡便,而不需要註冊報名後才能夠登入該考試伺服器(4)。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確實符合產業利用性,且未於申請前見於刊物或公開使用,亦未為公眾所知悉,且具有非顯而易知性,符合可專利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惟上述所陳,為本新型創作在產業上一較佳實施例,舉凡依本新型創作申請專利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皆屬本案訴求標的之範疇。
(A)‧‧‧雲端考試系統
(1)‧‧‧試題產生端
(11)‧‧‧第一處理器
(12)‧‧‧第一輸入端
(13)‧‧‧試題資料庫
(131)‧‧‧知識題組
(132)‧‧‧應用題組
(133)‧‧‧理解題組
(134)‧‧‧分析題組
(14)‧‧‧試題程式
(15)‧‧‧第一訊息收發部
(2)‧‧‧第一應試端
(21)‧‧‧第二處理器
(22)‧‧‧第二輸入端
(23)‧‧‧第二訊息收發部
(3)‧‧‧第二應試端
(31)‧‧‧第四處理器
(32)‧‧‧第三輸入端
(33)‧‧‧第四訊息收發部
(4)‧‧‧考試伺服器
(41)‧‧‧第三處理器
(42)‧‧‧第三訊息收發部
(43)‧‧‧應試程式
(44)‧‧‧名單資料庫
(45)‧‧‧試卷資料庫
Claims (7)
- 一種雲端考試系統,包括:
一試題產生端:包括一第一處理器及與該第一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一輸入端及一試題資料庫及一試題程式及一第一訊息收發部,該第一輸入端可供輸入複數之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該試題程式可供該第一處理器執行:將該些知識試題及應用試題分別儲存於一知識題組及一應用題組,而該知識題組及該應用題組係儲存於該試題資料庫;
一第一應試端:包括一第二處理器及與該第二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二輸入端及一第二訊息收發部;
一考試伺服器:包括一第三處理器及與該第三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訊息收發部及一應試程式,該第三訊息收發部分別與該第一、第二訊息收發部形成網路性連接,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執行:自該試題資料庫接收該些題組,且至少自一題組選取複數試題形成一試卷,以及對該第一應試端所登入之個人資料進行審核,當該第一應試端審核成功後則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當該試卷測驗完畢後即可得到一成績,且分別針對各題組之答對率而給予一評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雲端考試系統,其中,該考試伺服器更包括與該第三處理器訊號性連接之名單資料庫,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進一步執行:將該第一應試端所輸入之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之個人資料進行比對審核,當該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之個人資料符合時則可對該試卷開始進行測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雲端考試系統,其中,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進一步執行:當該個人資料與該名單資料庫之個人資料不符合時,則該第一應試端需註冊報名該個人資料,以登入該考試伺服器進行測驗。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雲端考試系統,其中該些試題更可分成一理解題組及一分析題組。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雲端考試系統,其中,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執行:至少自兩個題組中選取複數試題,且各題組佔總分數之比例係由該試題產生端決定。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雲端考試系統,其中,該應試程式可供該第三處理器更進一步執行:接收自該第一輸入端輸入之複數名單且儲存於該名單資料庫。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之任一項所述之雲端考試系統,其中,更設一第二應試端,該第二應試端包括一第四處理器及與該第四處理器分別訊號性連接之一第三輸入端及一第四訊息收發部,且該第四訊息收發部與該第三訊息收發部形成網路性連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0245U TWM462927U (zh) | 2013-05-31 | 2013-05-31 | 雲端考試系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210245U TWM462927U (zh) | 2013-05-31 | 2013-05-31 | 雲端考試系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462927U true TWM462927U (zh) | 2013-10-01 |
Family
ID=49772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210245U TWM462927U (zh) | 2013-05-31 | 2013-05-31 | 雲端考試系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M46292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3826B (zh) * | 2019-08-07 | 2021-04-01 | 乂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線上評量考試系統及其運作方法 |
-
2013
- 2013-05-31 TW TW102210245U patent/TWM462927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3826B (zh) * | 2019-08-07 | 2021-04-01 | 乂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線上評量考試系統及其運作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almela-Aro et al. | The schoolwork engagement inventory | |
Graven | Poverty, inequality and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South Africa’s post-apartheid context | |
Warschauer et al. | One laptop per child Birmingham: Case study of a radical experiment | |
Manganelli et al. | Adolescents' expected civic participation: The role of civic knowledge and efficacy beliefs | |
Adams et al. | Automatic coding procedures for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 |
EP2575123A1 (en) | Customized question paper generation | |
Yuan et al. | Assessment of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based on process stream data: A new paradigm for extracting indicators and modeling dyad data | |
Tozan et al. | Complexity and dynamism from an urban health perspective: a rationale for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 |
Kai et al. | Predicting Student Retention from Behavior in an Online Orientation Course. | |
Perry et al. | Rebooting assessment. Exploring the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of shifting from pen-and-paper to computer in summative assessment | |
McCaffrey | Do value-added methods level the playing field for teachers | |
US10410534B2 (en) | Modular system for the real time assess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 |
Du Plessis et al. | A teacher proposed heuristic for ICT professional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South African context. | |
Tang et al. | Quality evaluation of online course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based on integrated FCE-AHP method | |
Sousa‐Vieira et al. | Prediction of learning success/failure via pace of events in a social learning network platform | |
Ajigini | Adop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erspectives from South Africa. | |
Bruun | Networks in 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 |
Guo et al. | Comparing test‐taking behavior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ELLs) to non‐ELL students: Use of response time in measurement comparability research | |
Jagadamba | Online subjective answer verifying system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
Bigum et al. | Gorillas in their midst: Rethink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
Yigit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Course's Effects on Technological Literacy Levels of Social Studies Pre-Service Teachers. | |
Kabra et al. | Evaluation toolkit for robustness testing of automatic essay scoring systems | |
Proctor et al. | How broad i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actices shaping lear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 |
Baloh et al. | A qua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mobile learning applications | |
TWM462927U (zh) | 雲端考試系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K |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