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46346U -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46346U
TWM446346U TW101206945U TW101206945U TWM446346U TW M446346 U TWM446346 U TW M446346U TW 101206945 U TW101206945 U TW 101206945U TW 101206945 U TW101206945 U TW 101206945U TW M446346 U TWM446346 U TW M44634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light source
laser light
output
laser bea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06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i-Hwa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Min Ai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 Ai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 Ai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1206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446346U/zh
Publication of TWM446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46346U/zh

Link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本創作係一種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尤其關於一種可消除雷射散斑的光源裝置以及投影系統。
日常生活中,投影系統經常被用來將圖文或影像資料投射放大於投射面上,令使用者觀看時更具有視覺上的舒適性,且電子設備均有朝向輕、薄、短小之設計趨勢來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投影系統也不例外地趨於微小化,俾能應用於3G手機、PDA等電子產品,亦或成為一種可隨身攜帶的投影系統,藉此使用者可隨處利用投影系統來播放欲觀賞的影片,輕鬆地達到娛樂之效果。
請參閱圖1,其為習知投影系統之結構方塊示意圖。投影系統1包括光源裝置11、光學處理模組12、顯示元件13以及光學鏡頭14;其中,顯示元件13用以呈現一電子式影像畫面,光源裝置11則用以提供照明光源予顯示元件13,也就是說,光源裝置11會輸出複數照明光束L1,且部分該些照明光束L1於經過光學處理模組12後投射至顯示元件13上,並因應該電子式影像畫面而轉換為複數個成像光束L2,且該些成像光束L2再經由光學處理模組12後入射至光學鏡頭14,進而使顯示元件13所呈現的電子式影像畫面被光學鏡頭14投射至前方的投射面8上。
特別說明的是,由於投影系統逐漸朝微小化發展,使得光源裝置的發光效率成為研發過程中的關鍵,然而現今投影系統中的光源裝置大部分皆係以發光二極體(LED)作為發光源,但發光二極體將電能轉換為光能的效率有限,以至於為了使投影系統輸出的光量達到所需的流明數,就必須消耗更多的驅動電能,並且越多的驅動電能就會造成更多的熱能產出而需要被排解的問題。
是以,現已有技術提出利用雷射光源作為光源裝置的發光源,因為雷射光源有較大的光電轉換效率,且可達到較大的色彩飽和度。然而,由於雷射光束具有高度的同調性,即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具有能量高、波長一致、單一頻率以及準直性佳的光學特性,使得當雷射光源被應用於投影系統的光源裝置時,投射面會產生雷射散斑的現象。
詳言之,一般投射面雖然在巨觀條件下是呈平整的表面,但在微觀條件下則是呈現坑坑洞洞的粗慥表面,當雷射光束照射在投射面上時,雷射光束會於粗慥表面上產生反射而形成多個反射波,且該些反射波會相互發生建設性干涉或是破壞性干涉,造成人眼看到明暗顆粒的圖案,此即為雷射散斑的現象。因此,雷射散斑會干擾影像畫面的正常呈現,降低使用者視覺上的舒適性。
請參閱圖2,其為習知消除雷射散斑之實施架構概念示意圖。其中,於雷射光路中設置一散射元件(diffuser)92,使雷射光源9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L3在散射元件92上產生雷射散斑的現象,再隨著馬達93驅動散射元件92旋轉,使得雷射散斑會慢慢產生變化,而當散射元件92旋轉的速度越快時,雷射光束L3的同調性被破壞的程度就越大,雷射散斑的現象就能夠減少。然而,雷射光束L3透過散射元件(diffuser)後,其能量會大幅減少,準直性也大幅喪失,並且散射元件92上也會產生許多的雜散光,因此該實施架構的光使用效率太低。
請參閱圖3,其為另一習知消除雷射散斑之實施架構概念示意圖。該雷射散斑之方法係於雷射光路中設置一塗佈有螢光粉的螢光元件94,使透過螢光元件94的雷射光束L3會被激發為不同顏色的光束,如此亦能夠有效破壞雷射光束的同調性,而解決雷射散斑的現象。但同樣地,雷射光束L3透過螢光元件94後,能量仍會大幅減少,且準直性也是大幅喪失,並且於螢光元件94上也會產生許多的雜散光,因此該方法的光使用效率亦太低。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習知該些消除雷射散斑之實施架構,會於消除雷射散斑的過程中,使得雷射光束原本所具有的優勢也連帶犧牲;是以,如何能夠消除雷射散斑的現象,並且不會因此喪失雷射光束之高能量以及高準直性的光學特性,應為亟待克服的地方。
本創作之主要目,在提供一種光源裝置,尤其係關於一種可消除雷射散斑的光源裝置。
本創作之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投影系統,尤其係關於一種可消除雷射散斑的投影系統。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一驅動控制裝置,電性連接於該些雷射光源,並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於一工作週期內輸出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光源中之至少一者於該工作週期中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的次數不小於2次;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接收該些雷射光束,並供該些雷射光束於該混光結構內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一混合雷射光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係被以一隨機方式或一規律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恆保持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與該第一雷射光源同步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與該第一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之間恆相差一時間長度。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驅動控制裝置係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以一隨機方式輸出雷射光束,該驅動控制裝置包括:一亂數選取單元,用以亂數選取複數個數位字串,且該些數位字串中之任二者具有相同的位元數N;其中,每一該數位字串係相對應於該些雷射光源中之一者;一運算單元,用以接收該些數位字串,並對該些數位字串中之每一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以獲得一相加值X;以及一判斷驅動單元,用以接收該相加值X,並於該相加值X位於一預設範圍內時,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依據其所相對應之該數位字串而相對應輸出雷射光束。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判斷驅動單元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預設範圍係介於(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以及(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係分別設置於一光軸之兩側;其中,該第一雷射光源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皆為一紅色雷射光源、一綠色雷射光源與一藍色雷射光源中之任一者。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光源裝置更包括一準直化結構,以對於該混合雷射光源之任一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準直化結構係為一準直透鏡組。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混光結構係為一混光整型結構,且該混光整型結構係呈一光管狀;其中,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入口端與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出口端皆呈相同形狀,抑或是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入口端與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出口端呈不相同形狀。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提供一種投影系統,包括: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一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一驅動控制裝置,電性連接於該些雷射光源,並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於一工作週期內輸出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光源中之至少一者於該工作週期中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的次數不小於2次;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該些雷射光源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以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並將該些相互混合後之雷射光束予以輸出至該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接收來自該顯示元件之該些雷射光束,並予以投射至該投射面,以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顯示元件係為一反射式液晶(LCOS)元件,抑或是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光源裝置更包括一準直化結構,以對於該混光結構內相互混合後之該些雷射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係被以一隨機方式或一規律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恆保持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與該第一雷射光源同步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與該第一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之間恆相差一時間長度。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驅動控制裝置係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係以一隨機方式輸出雷射光束,該驅動控制裝置包括:一亂數選取單元,用以亂數選取複數個數位字串,且該些數位字串中之任二者具有相同的位元數N;其中,每一該數位字串係相對應於該些雷射光源中之一者;一運算單元,用以接收該些數位字串,並對該些數位字串中之每一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以獲得一相加值X;以及一判斷驅動單元,用以接收該相加值X,並於該相加值X位於一預設範圍內時,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依據其所相對應之該數位字串而相對應輸出雷射光束;其中,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預設範圍係介於(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以及(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用以於一工作週期內連續輸出雷射光束;一光束處理模組,用以接收該些雷射光束,並驅使該些雷射光束中至少一者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該光束處理模組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一混合雷射光源。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同步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另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另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連續性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本創作亦提供一種投影系統,包括: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一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用以於一工作週期內連續輸出雷射光束;一光束處理模組,用以接收該些雷射光束,並驅使該些雷射光束中至少一者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該光束處理模組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並將該些相互混合後之雷射光束予以輸出至該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接收來自該顯示元件之該些雷射光束,並予以投射至該投射面,以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顯示元件係為一反射式液晶(LCOS)元件,抑或是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同步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另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另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連續性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
首先說明的是,本創作係應用於包括兩個以上之雷射光源的光源裝置,且主要創作精神在於,雷射光源具有混光結構供該些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進入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混合雷射光源。
其中,於一工作週期中,至少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以一隨機性間斷的方式或是以一規律性間斷的方式進入混光結構,藉此以降低混合雷射光源中之任二雷射光束的同調性,並且不會因此而喪失雷射光束之高能量以及高準直性的光學特性。
請參閱圖4,其為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於一較佳實施例之方塊流程圖;其中,步驟S1為分別驅動每一雷射光源於一工作週期內輸出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光源中之至少一者於該工作週期中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的次數不小於2次;步驟S2為提供一混光結構,用以接收每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並供該些雷射光束於該混光結構內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混合雷射光源。
較佳者,本方法更包括步驟S3,其為提供一準直化結構,以對自混光結構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任一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惟,步驟S3並非是必要步驟。
請參閱圖5,其為一較佳應用圖4所示之方法之光源裝置的裝置示意圖。光源裝置2包括第一雷射光源21、第二雷射光源22、驅動控制裝置23以及混光結構24;其中,第一雷射光源21與第二雷射光源22為具有兩個相同性質的雷射光源,如第一雷射光源21與第二雷射光源22皆為紅色雷射光源、皆為綠色雷射光源、皆為藍色雷射光源中之任一者。並且,第一雷射光源21與第二雷射光源22係分別設置於光源裝置2之光軸29的兩側。
又,驅動控制裝置23電性連接於該些雷射光源21、22,並分別驅動每一雷射光源21、22於工作週期內輸出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光源21、22中之至少一者於工作週期內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的次數不小於2次;此外,混光結構24則用以接收每一雷射光源21、2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並供該些雷射光束於混光結構24內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一混合雷射光源。
較佳者,光源裝置2更包括一準直化結構25,設置於混光結構24的後端,用以對自混光結構24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任一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惟,準直化結構25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光源裝置的必要元件。
此外,混光結構24可為一光管結構,且準直化結構25可為一準直透鏡組,但不以此為限。
基於上述圖4所示之消除雷射散斑的方法以及圖5所示之光源裝置,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於工作週期T中的作動過程可實現下列圖6~圖10所示的數種作動概念示意圖的作動態樣,但不以此侷限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的作動過程,此當可由熟悉本技術之人士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化設計。
其中,於圖6~圖10中,橫軸代表的是時間,縱軸代表的是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輸出雷射光束的電準位變化狀態;也就是說,上述任一圖的上方圖式縱軸上,H1代表驅動控制裝置23驅動第一雷射光源21輸出雷射光束之電準位,縱軸上的L1則代表驅動控制裝置23不驅動第一雷射光源21輸出雷射光束之電準位。另外,上述任一圖的下方圖式縱軸上,H2代表驅動控制裝置23驅動第二雷射光源22輸出雷射光束之電準位,縱軸上的L2則代表驅動控制裝置23不驅動第二雷射光源22輸出雷射光束。
圖6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規律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一雷射光源2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規律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而第二雷射光源22亦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規律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二雷射光源2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亦呈規律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並且圖6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係同步作動。
圖7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隨機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一雷射光源2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隨機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而第二雷射光源22亦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隨機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二雷射光源2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亦呈隨機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並且圖7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係同步作動。
圖8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規律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一雷射光源2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規律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而第二雷射光源22則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持續性不間斷的方式驅動而恆保持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二雷射光源2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連續性不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
圖9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隨機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一雷射光源2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隨機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而第二雷射光源22則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持續性不間斷的方式驅動而恆保持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二雷射光源2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連續性不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
圖10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規律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一雷射光源2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規律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而第二雷射光源22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依據第一雷射光源21之作動狀態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進一步而言,第二雷射光源22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與第一雷射光源21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之間恆相差時間長度t。
圖11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隨機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故第一雷射光源2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呈隨機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而第二雷射光源22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依據第一雷射光源21之作動狀態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進一步而言,第二雷射光源22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與第一雷射光源21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之間恆相差時間長度t。
上述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於工作週期T中之作動過程的數種實施態樣搭配混光結構24後,即具有消除雷射散斑的效果。
另一更較佳之作法,則為若是將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分別且不同步地被驅動控制裝置23以隨機性間斷的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使得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所輸出的雷射光束分別呈隨機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24,則混光結構24所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中之雷射光束的同調性就會被大幅破壞,是以,雷射散斑將可更有效地減少。
是以,本創作亦針對如何使所有雷射光源分別呈隨機性間斷的態樣進入混光結構而提出一種利用亂數演算的方式應用於本案,即本案於圖4所示之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的步驟S1中加入亂數演算的方式,使得每一雷射光源能夠分別且不同步地被隨機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以下將作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2,其為圖4所示之步驟S1中加入亂數演算方式的一較佳方塊流程圖。步驟S1包括步驟S11、步驟S12以及步驟S13;其中,步驟S11為亂數選取複數個具有相同位元數N的數位字串,數位字串的數量Y係相同於雷射光源的數量,且每一數位字串係相對應於該些雷射光源中之一者;步驟S12為對該些數位字串中之每一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以獲得一相加值X;步驟S13為判斷該相加值X是否為於一預設範圍內,當該相加值X非位於該預設範圍內時,重新執行步驟S11與步驟S12,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時,執行步驟S14;步驟S14為驅動每一雷射光源,並依據其所相對應之數位字串而相對應地驅動控制輸出雷射光束。
再者,於步驟S14中,每一雷射光源依據其所相對應之數位字串而相對應地驅動控制輸出雷射光束的過程為:當任一雷射光源所相對應之數位字串中之數字為1時,該雷射光源被驅動控制輸出雷射光束,而當任一雷射光源所相對應之數位字串中之數字為0時,該雷射光源不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當任一雷射光源所相對應之數位字串中之數字為1時,該雷射光源不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而當任一雷射光源所相對應之數位字串中之數字為0時,該雷射光源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
特別說明的是,為了避免光源裝置之驅動功率過高或過低的情況,也就是為了使光源裝置之驅動功率趨於穩定,步驟S12中所述的預設範圍係介於(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以及(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之間;其中,上述預設範圍係根據機率理論中之高斯常態分布的法則而設定,高斯常態分布的法則應為熟悉此技藝人士所應知悉,故在此即不在予以贅述,但將會於後續舉例說明。
此外,步驟S11中之位元數N以及步驟S12中之預設標準差值Z係可為熟悉本技術之人士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適當的設定。
基於圖12所示的方法,請參閱圖13,其為一較佳圖5所示之驅動控制裝置的裝置示意圖。驅動控制裝置23包括亂數選取單元231、運算單元232以及判斷驅動單元233,且運算單元232電性連接於亂數選取單元231以及判斷驅動單元233之間;其中,亂數選取單元231、運算單元232以及判斷驅動單元233用以分別執行步驟S11、步驟S12以及步驟S13。
接下來以圖14所示為例進一步對上述內容作說明,也就是基於上述圖4與圖12所示的方法以及圖5與圖13所示的光源裝置,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於工作週期T中的作動過程可實現如圖14所示的作動概念示意圖,但此僅為一實施例,不以此侷限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的作動過程,此當可由熟悉本技術之人士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化設計。
於圖14所示的實施例中,亂數選取單元231亂數選取2組34位元的數位字串STR1、STR2;其中,第一組數位字串STR1為:1001111110110111000001111111010011;第二組數位字串STR2為:1100011000110000011001100001111101。
而運算單元232將上述2組數位字串STR1、STR2中之每一數字進行加法運算而獲得一相加值38,接著判斷驅動單元233進一步判斷上述相加值38是否位於一預設範圍內。
於本實施例中,預設標準差值Z=10,因此預設範圍係介於24~34之間,故上述相加值38是位於該預設範圍內,此時判斷驅動單元233則開始驅動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分別依據第一組數位字串以及第二組數位字串而相對應輸出雷射光束;當然,若是上述相加值非位於該預設範圍內,則亂數選取單元231則重新選取2組34位元的數位字串。
又,圖14中之橫軸代表的是時間,縱軸代表的是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輸出雷射光束的之電準位變化狀態,也就是說,圖14中的上方圖式縱軸上,H1代表判斷驅動單元233驅動第一雷射光源21輸出雷射光束,縱軸上的L1則代表判斷驅動單元233不驅動第一雷射光源21輸出雷射光束。另外,圖14中的下方圖式縱軸上,H2代表驅判斷驅動單元233驅動第二雷射光源22輸出雷射光束,縱軸上的L2則代表判斷驅動單元233不驅動第二雷射光源22輸出雷射光束。
圖14中示意了第一雷射光源21以及第二雷射光源22,分別依據第一組數位字串STR1以及第二組數位字串STR2而相對應輸出雷射光束。
接下來進一步對本實施例中之預設範圍以及預設標準差值Z的設定作補充說明。請參閱圖15,其為任2組經由隨機選取而得之34位元的數位字串中的所有數字之相加值X的高斯常態分布圖;其中,橫軸代表的是相加值X,縱軸代表的是出現的次數。圖15示意了根據機率理論,相加值X越趨進中間值34的出現機率越高,而相加值X越趨進邊界值0或64的出現機率越低。
其中,當相加值X越趨進邊界值0時,則代表光源裝置2之驅動功率越低,而當相加值X越趨進邊界值64時,則代表光源裝置2之驅動功率越高。是以,於圖14所示的實施例中,為了避免光源裝置2之驅動功率過低而使光源裝置2所輸出的光源照度太暗,抑或是避免光源裝置2之驅動功率過高而使光源裝置2所輸出的光源照度太亮,預設標準差值Z被斟酌設定為10,以符合實際應用需求。
上述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以及光源裝置,可應用於下列二種實施態樣的投影系統,但不以此侷限本創作的應用範疇。
請參閱圖16,其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一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投影系統3包括顯示元件33、光源裝置31、光學鏡頭34以及偏光分離稜鏡(PBS,Polarized Beam Splitter)32;其中,顯示元件31係為一反射式液晶(LCOS)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光學鏡頭34則位於一投射面8與顯示元件33之間。
又,光源裝置31包括第一紅色雷射光源21a、第二紅色雷射光源22a、第一綠色雷射光源21b、第二綠色雷射光源22b、第一藍色雷射光源21c、第二藍色雷射光源22c、驅動控制裝置23a、混光結構24a以及準直化結構25a,其作動過程及原理如同前述說明,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又,由光源裝置3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穿經過偏光分離稜鏡32後而照射至顯示元件33上,接著該些雷射光束因應顯示元件33上之影像畫面而轉換極性,並於顯示元件33上產生反射,以於經由偏光分離稜鏡32後進入光學鏡頭34,進而使影像畫面被投射顯示於投射面8上。
請參閱圖17,其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二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投影系統4包括顯示元件43、光源裝置41、光學鏡頭44以及全內反射稜鏡(TIR,Total Internal Reflect)42;其中,顯示元件43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光學鏡頭44則位於一投射面8與顯示元件43之間。
又,光源裝置41包括第一紅色雷射光源21a、第二紅色雷射光源22a、第一綠色雷射光源21b、第二綠色雷射光源22b、第一藍色雷射光源21c、第二藍色雷射光源22c、驅動控制裝置23a、混光結構24a以及準直化結構25a,其作動過程及原理如同前述說明,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又,由光源裝置4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穿經過全內反射稜鏡42後而照射至顯示元件43上,接著該些雷射光束於顯示元件43上產生反射,以於經由全內反射稜鏡42後進入光學鏡頭44,進而使影像畫面被投射顯示於投射面8上。
請參閱圖18,其為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於一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方塊流程圖,本另一較佳實施例與圖4所示之較佳實施例之不同之處在於,每一雷射光源係於工作週期內連續不間斷地輸出雷射光束,且於本另一較佳實施例中,步驟P1為提供一光束處理模組,用以接收每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並驅使該些雷射光束中至少一者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而步驟P2為提供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光束處理模組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混合雷射光源。
較佳者,本方法更包括步驟P3,其為提供一準直化結構,以對自混光結構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任一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惟,步驟P3並非是必要步驟。
請參閱圖19,其為一較佳應用圖18所示之方法之光源裝置的裝置示意圖。光源裝置5包括第一雷射光源51、第二雷射光源52、光束處理模組53以及混光結構54;其中,第一雷射光源51與第二雷射光源52為具有兩個相同性質的雷射光源,如第一雷射光源51與第二雷射光源52皆為紅色雷射光源、皆為綠色雷射光源、皆為藍色雷射光源中之任一者。並且,第一雷射光源51與第二雷射光源52係分別設置於光源裝置5之光軸59的兩側。
又,光束處理模組53係設置於該些雷射光源51、52以及混光結構54之間,用以接收每一雷射光源51、5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並驅使該些雷射光束中至少一者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至混光結構54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至混光結構54;而混光結構54則用以接收由光束處理模組53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並供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混合雷射光源。
較佳者,光源裝置5更包括一準直化結構55,設置於混光結構54的後端,用以對自混光結構54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任一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惟,準直化結構55並非用以限定是用以限定本創作光源裝置的必要元件。此外,光束處理模組53可為一光柵結構,混光結構54可為一光管結構,且準直化結構55可為一準直透鏡組,但不以此為限。
基於上述圖18所示之消除雷射散斑的方法以及圖19所示之光源裝置,光源裝置5於工作週期中的作動過程可實現下列數種態樣,但不以此為限,此當可由熟悉本技術之人士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進行任何均等的變化設計。
第一態樣為第一雷射光源5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以及第二雷射光源52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於經由光束處理模組53後同步輸出以同步進入混光結構,因此由混光結構54所產生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效果可相同於經由前述圖6或圖7所示之作動過程後而從混光結構24所產生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效果。
又,第二態樣為第一雷射光源5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光束處理模組53後以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混光結構54,而第二雷射光源52於經由光束處理模組53後以連續不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混光結構54,因此由混光結構54所產生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效果可相同於經由前述圖8或圖9所示之作動過程後而從混光結構24所產生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效果。
又,第三態樣為第一雷射光源5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光束處理模組53後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混光結構54,而第二雷射光源52於經由光束處理模組53後以一另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另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54,因此由混光結構54所產生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效果可相同於經由前述圖12所示之作動過程後而從混光結構24所產生輸出之混合雷射光源的效果。
上述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以及光源裝置,亦可應用於下列二種實施態樣的投影系統,但不以此侷限本創作的應用範疇。
請參閱圖20,其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三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投影系統6包括顯示元件63、光源裝置61、光學鏡頭64以及偏光分離稜鏡(PBS,Polarized Beam Splitter)62;其中,顯示元件63係為一反射式液晶(LCOS)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光學鏡頭64則位於一投射面8與顯示元件63之間。
又,光源裝置61包括第一紅色雷射光源51a、第二紅色雷射光源52a、第一綠色雷射光源51b、第二綠色雷射光源52b、第一藍色雷射光源51c、第二藍色雷射光源52c、光束處理模組53a、混光結構54a以及準直化結構55a,其作動過程及原理如同前述說明,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又,由光源裝置6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穿經過偏光分離稜鏡62後而照射至顯示元件63上,接著該些雷射光束因應顯示元件63上之影像畫面而轉換極性,並於顯示元件63上產生反射,以於經由偏光分離稜鏡62後進入光學鏡頭64,進而使影像畫面被投射顯示於投射面8上。
請參閱圖21,其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四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投影系統7包括顯示元件73、光源裝置71、光學鏡頭74以及全內反射稜鏡(TIR,Total Internal Reflect)72;其中,顯示元件73係為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光學鏡頭74則位於一投射面8與顯示元件之73間。
又,光源裝置71包括第一紅色雷射光源51a、第二紅色雷射光源52a、第一綠色雷射光源51b、第二綠色雷射光源52b、第一藍色雷射光源51c、第二藍色雷射光源52c、光束處理模組53a、混光結構54a以及準直化結構55a,其作動過程及原理如同前述說明,在此即不再予以贅述。
又,由光源裝置71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穿經過全內反射稜鏡72後而照射至顯示元件73上,接著該些雷射光束於顯示元件73上產生反射,以於經由全內反射稜鏡72後進入光學鏡頭74,進而使影像畫面被投射顯示於投射面上。
特別說明的是,於上述各實施例中,為了提升混光結構的光使用效率,由混光結構所輸出的光形應依據實際應用需求而被設計,如混光結構所輸出的光形應接近顯示元件的形狀,較佳者,混光結構係為一整型混光結構,且成一光管狀。基於上述的原則,以下提出整型混光結構的四種實施態樣,但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22A~圖22D,圖22A為整型混光結構84之入口端841與出口端842皆呈矩形,圖22B為整型混光結構84之入口端841呈圓形,而出口端842呈矩形,圖22C為整型混光結構84之入口端841與出口端842皆呈圓形,圖10D為整型混光結構84之入口端841呈矩形,而出口端842呈圓形。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它未脫離本創作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投影系統
2...光源裝置
3...投影系統
4...投影系統
5...光源裝置
6...投影系統
7...投影系統
8...投射面
11...光源裝置
12...光學處理模組
13...顯示元件
14...光學鏡頭
21...第一雷射光源
21a...第一紅色雷射光源
21b...第一綠色雷射光源
21c...第一藍色雷射光源
22...第二雷射光源
22a...第二紅色雷射光源
22b...第二綠色雷射光源
22c...第二藍色雷射光源
23...驅動控制裝置
23a...驅動控制裝置
24...混光結構
24a...混光結構
25...準直化結構
25a...準直化結構
31...光源裝置
32...偏光分離稜鏡
33...顯示元件
34...光學鏡頭
41...光源裝置
42...全內反射稜鏡
43...顯示元件
44...光學鏡頭
51...第一雷射光源
51a...第一紅色雷射光源
51b...第一綠色雷射光源
51c...第一藍色雷射光源
52...第二雷射光源
52a...第二紅色雷射光源
52b...第二綠色雷射光源
52c...第二藍色雷射光源
53...光束處理模組
53a...光束處理模組
54...混光結構
54a...混光結構
55‧‧‧準直化結構
55a‧‧‧準直化結構
61‧‧‧光源裝置
62‧‧‧偏光分離稜鏡
63‧‧‧顯示元件
64‧‧‧光學鏡頭
71‧‧‧光源裝置
72‧‧‧全內反射稜鏡
73‧‧‧顯示元件
74‧‧‧光學鏡頭
84‧‧‧整型混光結構
91‧‧‧雷射光源
92‧‧‧散射元件
93‧‧‧馬達
94‧‧‧螢光元件
231‧‧‧亂數選取單元
232‧‧‧運算單元
233‧‧‧判斷驅動單元
841‧‧‧入口端
842‧‧‧出口端
L1‧‧‧照明光束
L2‧‧‧成像光束
L3‧‧‧雷射光束
N‧‧‧位元數
P1‧‧‧步驟
P2‧‧‧步驟
P3‧‧‧步驟
S1‧‧‧步驟
S2‧‧‧步驟
S3‧‧‧步驟
S11‧‧‧步驟
S12‧‧‧步驟
S13‧‧‧步驟
T‧‧‧工作週期
t‧‧‧時間長度
X‧‧‧相加值
Y‧‧‧數量
STR1、STR2‧‧‧數位字串
H1‧‧‧驅動第一雷射光源輸出之電準位
L1‧‧‧不驅動第一雷射光源輸出之電準位
H2‧‧‧驅動第二雷射光源輸出之電準位
L2‧‧‧不驅動第二雷射光源輸出之電準位
圖1:係為習知投影系統之結構方塊示意圖。
圖2:係為習知消除雷射散斑之實施架構概念示意圖。
圖3:係為另一習知消除雷射散斑之實施架構概念示意圖。
圖4:係為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於一較佳實施例之方塊流程圖。
圖5:係為一較佳應用圖4所示之方法之光源裝置的裝置示意圖。
圖6: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一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7: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二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8: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三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9: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四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10: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五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11: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六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12:係為為圖4所示之步驟S1中加入亂數演算方式的一較佳方塊流程圖。
圖13:係為一較佳圖5所示之驅動控制裝置的裝置示意圖。
圖14:係為圖4所示之第一雷射光源以及第二雷射光源的第七作動概念示意圖。
圖15:係為任2組經由隨機選取而得之34位元的數位字串中的所有數字之相加值X的高斯常態分布圖。
圖16:係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一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17:係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二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18:係為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於一另一較佳實施例之方塊流程圖。
圖19:係為一較佳應用圖18所示之方法之光源裝置的裝置示意圖。
圖20:係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三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21:係為本創作投影系統於第四實施態樣之結構示意圖。
圖22A:係為整型混光結構之第一種實施態樣的結構示意圖。
圖22B:係為整型混光結構之第二種實施態樣的結構示意圖。
圖22C:係為整型混光結構之第三種實施態樣的結構示意圖。
圖22D:係為整型混光結構之第四種實施態樣的結構示意圖。
2‧‧‧光源裝置
21‧‧‧第一雷射光源
22‧‧‧第二雷射光源
23‧‧‧驅動控制裝置
24‧‧‧混光結構
25‧‧‧準直化結構
29‧‧‧光軸

Claims (20)

  1. 一種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一驅動控制裝置,電性連接於該些雷射光源,並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於一工作週期內輸出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光源中之至少一者於該工作週期中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的次數不小於2次;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接收該些雷射光束,並供該些雷射光束於該混光結構內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一混合雷射光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係被以一隨機方式或一規律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恆保持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與該第一雷射光源同步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與該第一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之間恆相差一時間長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驅動控制裝置係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以一隨機方式輸出雷射光束,該驅動控制裝置包括:一亂數選取單元,用以亂數選取複數個數位字串,且該些數位字串中之任二者具有相同的位元數N;其中,每一該數位字串係相對應於該些雷射光源中之一者;一運算單元,用以接收該些數位字串,並對該些數位字串中之每一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以獲得一相加值X;以及一判斷驅動單元,用以接收該相加值X,並於該相加值X位於一預設範圍內時,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依據其所相對應之該數位字串而相對應輸出雷射光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判斷驅動單元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預設範圍係介於(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以及(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係分別設置於一光軸之兩側;其中,該第一雷射光源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皆為一紅色雷射光源、一綠色雷射光源與一藍色雷射光源中之任一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裝置,更包括一準直化結構,以對於該混合雷射光源之任一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該準直化結構係為一準直透鏡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混光結構係為一混光整型結構,且該混光整型結構係呈一光管狀;其中,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入口端與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出口端皆呈相同形狀,抑或是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入口端與該混光整型結構之一出口端呈不相同形狀。
  10. 一種投影系統,包括: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一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一驅動控制裝置,電性連接於該些雷射光源,並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於一工作週期內輸出雷射光束,且該些雷射光源中之至少一者於該工作週期中被驅動輸出雷射光束的次數不小於2次;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該些雷射光源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以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並將該些相互混合後之雷射光束予以輸出至該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接收來自該顯示元件之該些雷射光束,並予以投射至該投射面,以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顯示元件係為一反射式液晶(LCOS)元件,抑或是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光源裝置更包括一準直化結構,以對於該混光結構內相互混合後之該些雷射光束進行一準直化動作。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係被以一隨機方式或一規律方式驅動而輸出雷射光束,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恆保持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與該第一雷射光源同步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該第二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與該第一雷射光源之每一次輸出雷射光束的時間點之間恆相差一時間長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驅動控制裝置係分別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係以一隨機方式輸出雷射光束,該驅動控制裝置包括:一亂數選取單元,用以亂數選取複數個數位字串,且該些數位字串中之任二者具有相同的位元數N;其中,每一該數位字串係相對應於該些雷射光源中之一者;一運算單元,用以接收該些數位字串,並對該些數位字串中之每一數字進行加法運算以獲得一相加值X;以及一判斷驅動單元,用以接收該相加值X,並於該相加值X位於一預設範圍內時,驅動每一該雷射光源依據其所相對應之該數位字串而相對應輸出雷射光束;其中,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抑或是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當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0時,判斷驅動單元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而當該相加值X位於該預設範圍內且任一該數位字串中之任一數字為1時,判斷驅動單元不驅動相對應之該雷射光源輸出雷射光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預設範圍係介於(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以及(該些雷射光源的數量Y)×(該位元數N)×+(預設標準差值Z)之間。
  16. 一種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用以於一工作週期內連續輸出雷射光束;一光束處理模組,用以接收該些雷射光束,並驅使該些雷射光束中至少一者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該光束處理模組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後,產生輸出一混合雷射光源。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光源裝置,其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同步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另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另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連續性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
  18. 一種投影系統,包括:一顯示元件,用以呈現一影像畫面;一光源裝置,包括:複數個雷射光源,用以於一工作週期內連續輸出雷射光束;一光束處理模組,用以接收該些雷射光束,並驅使該些雷射光束中至少一者以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及一混光結構,用以供由該光束處理模組所輸出之該些雷射光束入射其中進行數次反射或散射而彼此相互混合,並將該些相互混合後之雷射光束予以輸出至該顯示元件;以及一光學鏡頭,位於一投射面與該顯示元件之間,用以接收來自該顯示元件之該些雷射光束,並予以投射至該投射面,以使該影像畫面被顯示於該投射面上。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顯示元件係為一反射式液晶(LCOS)元件,抑或是一數位微型反射鏡(DMD)元件。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投影系統,其中該些雷射光源至少包括一第一雷射光源以及一第二雷射光源,且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以及該第二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係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同步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另一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一另一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抑或是該第一雷射光源所輸出之雷射光束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該隨機性間斷方式輸出或以該規律性間斷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而該第二雷射光源於經由該光束處理模組後以一連續性方式輸出以進入該混光結構。
TW101206945U 2012-04-13 2012-04-13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TWM446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06945U TWM446346U (zh) 2012-04-13 2012-04-13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206945U TWM446346U (zh) 2012-04-13 2012-04-13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46346U true TWM446346U (zh) 2013-02-01

Family

ID=48193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06945U TWM446346U (zh) 2012-04-13 2012-04-13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44634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67472B (zh) * 2014-04-23 2017-01-21 深圳市繹立銳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一種光源系統及投影系統與投影方法
US9743054B2 (en) 2014-03-12 2017-08-22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ion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a polarization grati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3054B2 (en) 2014-03-12 2017-08-22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ion devic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of a polarization grating
TWI567472B (zh) * 2014-04-23 2017-01-21 深圳市繹立銳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 一種光源系統及投影系統與投影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7162B (zh) 光源装置、投影装置以及投影方法
CN110161791B (zh)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CN101995750B (zh) 光源装置、投影装置及投影方法
CN101825832B (zh) 激光光学引擎
JP5512798B2 (ja) 高ダイナミックレンジ投影システム
JP2006527392A (ja) 2d/3dデータプロジェクタ
US20040207823A1 (en) 2D/3D data projector
TWI519824B (zh) 混光方法、混光裝置以及應用該混光裝置之小型投影系統
JP6579355B2 (ja) 光積分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映像投射装置
JP3174812U (ja) 小型プロジェクター用光学エンジン
CN103081134A (zh) 光源与投影型显示设备
TWM446346U (zh) 光源裝置以及應用該光源裝置之投影系統
WO2017084285A1 (zh) 一种光束合光系统及其投影装置
CN109212756A (zh) 一种基于Micro LED实现AR直接投射显示的方法
US7441907B2 (en) Light source driving method
CN201408315Y (zh) 激光光学引擎
CN105308388A (zh) 用于显示系统的装置
TW201341936A (zh) 消除雷射散斑之方法以及應用該方法之光源裝置與投影系統
CN110361919A (zh) 一种带有复合色轮的三色激光光源
KR101167747B1 (ko) 마이크로 프로젝터를 위한 광학 엔진
KR20120105286A (ko) 휴대형 레이저 프로젝터
CN102736380A (zh) 反射型微型投影机用光学引擎
CN201965399U (zh) 反射型微型投影机用光学引擎
TWI302633B (en) Projecting system with a color-adjusting mechanism and mehod for adjusting color for the same
TWI479253B (zh) 光源系統及包含該光源系統之投影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