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4838B - 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4838B
TWI844838B TW111113994A TW111113994A TWI844838B TW I844838 B TWI844838 B TW I844838B TW 111113994 A TW111113994 A TW 111113994A TW 111113994 A TW111113994 A TW 111113994A TW I844838 B TWI844838 B TW I8448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sensing
opening
sens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3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2463A (zh
Inventor
劉侑宗
李淂裕
Original Assignee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24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24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4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4838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感測裝置,包含基板、第一電極、感測元件以及第二電極,第一電極設置於基板上,感測元件設置於第一電極上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設置於感測元件上且電性連接至感測元件,再者,第二電極包含第一開口,且第一開口與感測元件重疊。本揭露亦提供一種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Description

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本揭露係有關於感測裝置,且特別係有關於可改善感測裝置的靈敏度的結構設計,以及此種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光學感測裝置廣泛地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等消費電子產品,已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隨著這類消費電子產品的蓬勃發展,消費者對這些產品的品質、功能或價格抱有很高的期望。
光學感測裝置中的感測元件可將接收的光線轉換為電訊號,產生的電訊號可傳輸至光學感測裝置中的驅動元件以及邏輯電路等進行處理以及分析。
為了改善感測裝置的效能,發展出可進一步改善感測元件的靈敏度的感測裝置的結構設計以及製作方法仍為目前業界致力研究的課題之一。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測裝置,包含基板、第一電極、感測元件以及第二電極,第一電極設置於基板上,感測元件設置於第一電極上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第二電極設置於感測元件上且電性連接至感測元件。並且,第二電極包含第一開口,第一開口與感測元件重疊。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測裝置,包含基板、第一電極、感測元件以及第二電極,第一電極設置於基板上,感測元件設置於第一電極上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且感測元件包含彼此分離的複數個感測單元,第二電極設置於感測元件上且電性連接至複數個感測單元。並且,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包含鏤空區域,鏤空區域與複數個感測單元之間的間距重疊。
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包含:提供基板;形成第一電極於基板上;形成感測元件於第一電極上,且感測元件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以及形成第二電極於感測元件上,且第二電極電性連接至感測元件。並且,第二電極包含第一開口,第一開口與感測元件重疊。
為讓本揭露之特徵或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一些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針對本揭露實施例的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作詳細說明。應了解的是,以下之敘述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用以實施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之不同態樣。以下所述特定的元件及排列方式僅為簡單清楚描述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當然,這些僅用以舉例而非本揭露之限定。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能使用類似及/或對應的標號標示類似及/或對應的元件,以清楚描述本揭露。然而,這些類似及/或對應的標號的使用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不代表所討論之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之間具有任何關連性。
應理解的是,實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對性用語,例如「較低」或「底部」或「較高」或「頂部」,以描述圖式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的相對關係。可理解的是,如果將圖式的裝置翻轉使其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較低」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較高」側的元件。本揭露實施例可配合圖式一併理解,本揭露之圖式亦被視為揭露說明之一部分。應理解的是,本揭露之圖式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事實上,可能任意的放大或縮小元件的尺寸以便清楚表現出本揭露的特徵。
再者,當述及一第一材料層位於一第二材料層上或之上時,可能包含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之情形或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之間可能不直接接觸,亦即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之間可能間隔有一或更多其它材料層之情形。但若第一材料層直接位於第二材料層上時,即表示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直接接觸之情形。
此外,應理解的是,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的序數例如「第一」、「第二」等之用詞用以修飾元件,其本身並不意涵及代表該(或該些)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順序、或是製造方法上的順序,該些序數的使用僅用來使具有某命名的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區分。申請專利範圍與說明書中可不使用相同用詞,例如,說明書中的第一元件在申請專利範圍中可能為第二元件。
在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關於接合、連接之用語例如「連接」、「互連」等,除非特別定義,否則可指兩個結構係直接接觸,或者亦可指兩個結構並非直接接觸,其中有其它結構設於此兩個結構之間。且此關於接合、連接之用語亦可包含兩個結構都可移動,或者兩個結構都固定之情況。此外,用語「電性連接」或「電性耦接」包含任何直接及間接的電性連接手段。
於文中,「約」、「實質上」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或範圍的10%內、或5%內、或3%之內、或2%之內、或1%之內、或0.5%之內。用語「範圍介於第一數值及第二數值之間」表示所述範圍包含第一數值、第二數值以及它們之間的其它數值。
應理解的是,以下所舉實施例可以在不脫離本揭露的精神下,可將數個不同實施例中的特徵進行替換、重組、結合以完成其它實施例。各實施例間特徵只要不違背發明精神或相衝突,均可任意結合搭配使用。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含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本揭露實施例有特別定義。
感測元件的靈敏度受到量子效率(quantum efficiency)以及光電轉換效率等影響,而光電轉換效率主要受到感測元件的等效電容影響。感測裝置通常將薄膜電晶體、感測元件(例如,光電二極體)以及光學元件(例如,具有準直(collimator)功能的元件)等整合於裝置中,製作過程中須使用大量的光罩,製程較為繁複。再者,不同的元件之間(例如,光電二極體與光學元件之間、或光電二極體與電極之間等)產生的雜散電容亦對感測裝置的靈敏度造成影響。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測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可將感測裝置中的元件(例如,感測元件與光學元件)的部分結構整合,減少製程中使用的光罩數量,簡化製程或改善良率。再者,根據一些實施例,可搭配感測元件的電極設計,降低不同元件之間產生的雜散電容,因此降低感測元件的等效電容,藉此改善感測裝置的靈敏度,或提升感測裝置的整體效能。
請參照第1A圖,第1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A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應理解的是,為了清楚說明,圖中省略感測裝置10A的部分元件,僅示意地繪示部分元件。根據一些實施例,可添加額外特徵於以下所述之感測裝置10A。根據另一些實施例,以下所述感測裝置10A的部分特徵可以被取代或省略。再者,以下將搭配感測裝置10A的製作方法對感測裝置10A的結構進行說明。應理解的是,根據一些實施例,可於感測裝置10A的製作方法進行前、進行中及/或進行後提供額外的操作步驟。根據一些實施例,所述的一些操作步驟可能被取代或省略,並且所述的一些操作步驟的順序為可互換的。
如第1A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提供基板102。根據一些實施例,可形成結構層100A於基板102上。根據一些實施例,可於形成結構層100A之前,先形成緩衝層(未繪示)於基板102上,接著再形成結構層100A於緩衝層上。根據一些實施例,結構層100A可包含薄膜電晶體,例如圖式中繪示的薄膜電晶體TR1、薄膜電晶體TR2以及薄膜電晶體TR3,且結構層100A可包含與薄膜電晶體電性連接的導電元件及訊號線、形成於導電元件之間的絕緣層、以及平坦化層等。根據一些實施例,訊號線例如可包含電流訊號線、電壓訊號線、高頻訊號線、低頻訊號線,且訊號線可傳遞元件工作電壓(VDD)、接地端電壓(VSS)、或是驅動元件端電壓,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根據一些實施例,薄膜電晶體可包含開關電晶體(switching transistor)、驅動電晶體、重置電晶體(reset transistor)、電晶體放大器(transistor amplifier)或其它合適的薄膜電晶體。具體而言,根據一些實施例,薄膜電晶體TR1可為重置電晶體,薄膜電晶體TR2可為電晶體放大器或源極隨耦器(source follower),薄膜電晶體TR3可為開關電晶體,但不限於此。
應理解的是,薄膜電晶體的數量不限於圖中所繪示者,根據不同的實施例,感測裝置10A可具有其它合適數量或種類的薄膜電晶體。再者,薄膜電晶體的種類可包含上閘極(top gate)薄膜電晶體、下閘極(bottom gate)薄膜電晶體、雙閘極(dual gate或double gate)薄膜電晶體或前述之組合。根據一些實施例,薄膜電晶體可進一步與電容元件電性連接,但不限於此。再者,薄膜電晶體可包含至少一個半導體層、閘極介電層以及閘極電極層。根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層的材料可包含非晶矽、多晶矽或金屬氧化物。且不同的薄膜電晶體可包含不同的半導體材料。例如薄膜電晶體TR1或薄膜電晶體TR3的半導體材料包含金屬氧化物,薄膜電晶體TR2的半導體材料包含多晶矽。根據一些實施例,薄膜電晶體TR1、薄膜電晶體TR2以及薄膜電晶體TR3的半導體材料皆包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可以本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通所熟知的各種形式存在,關於薄膜電晶體的詳細結構於此便不再贅述。
根據一些實施例,基板102可包含可撓式基板、剛性基板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根據一些實施例,基板102的材料可包含玻璃、石英、藍寶石(sapphire)、陶瓷、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再者,根據一些實施例,基板102可包含金屬-玻璃纖維複合板材、或金屬-陶瓷複合板材,但不限於此。此外,基板102的透光率不加以限制,亦即,基板102可為透光基板、半透光基板或不透光基板。
根據一些實施例,於形成結構層100A於基板102上之後,可先藉由圖案化製程移除結構層100A中的一部分的閘極介電層以及介電層以形成通孔V1,接著形成導電層106a於通孔V1中,之後再形成鈍化層104a於導電層106a上方。接著,可形成平坦化層108a於結構層100A上方,平坦化層108a覆蓋前述導電層106a以及鈍化層104a,並且平坦化層108a覆蓋薄膜電晶體TR1、薄膜電晶體TR2以及薄膜電晶體TR3。接著,可藉由圖案化製程移除一部分的平坦化層108a以形成通孔V2,接著形成鈍化層104b1於平坦化層108a上以及通孔V2中,之後再形成導電層106b於鈍化層104b1上以及通孔V2中。如第1A圖所示,一部分的導電層106b可穿過平坦化層108a與導電層106a電性連接,而導電層106a例如可穿過閘極介電層(未標示)以及介電層(未標示)與薄膜電晶體TR1的半導體層電性連接。
根據一些實施例,鈍化層104a以及鈍化層104b1可具有單層或多層結構,鈍化層104a以及鈍化層104b的材料可包含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例如,無機材料可包含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例如,有機材料可包含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PES)、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聚醯亞胺(polyimide,PI)、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塗佈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印刷製程、蒸鍍製程、濺鍍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鈍化層104a以及鈍化層104b。化學氣相沉積製程例如可包含低壓化學氣相沉積製程(LPCVD)、低溫化學氣相沉積製程(LTCVD)、快速升溫化學氣相沉積製程(RTCVD)、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製程(PECVD)或原子層沉積製程(ALD)等,但不限於此。物理氣相沉積製程例如可包含濺鍍製程、蒸鍍製程、脈衝雷射沉積等,但不限於此。
根據一些實施例,導電層106a以及導電層106b可包含導電材料,例如金屬材料、透明導電材料、其它合適的導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金屬材料例如可包含銅(Cu)、銀(Ag)、金(Au)、錫(Sn)、鋁(Al)、鉬(Mo)、鎢(W)、鉻(Cr)、鎳(Ni)、鉑(Pt)、鈦(Ti)、前述金屬之合金、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透明導電材料可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例如可包含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銻鋅(antimony zinc oxide,AZO)、氧化錫(tin oxide,SnO)、氧化鋅(zinc oxide,Zn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氧化銦錫鋅(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銻錫(antimony tin oxide,ATO)、其它合適的透明導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電鍍製程、無電鍍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導電層106a以及導電層106b。
根據一些實施例,平坦化層108a的材料可包含有機材料、無機材料、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例如,無機材料可包含氮化矽、氧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鋁、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例如,有機材料可包含環氧樹脂(epoxy resins)、矽氧樹脂、壓克力樹脂(acrylic resins)(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acrylate,PMMA)、聚亞醯胺(polyimide)、全氟烷氧基烷烴(perfluoroalkoxy alkane,PFA)、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塗佈製程、印刷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平坦化層108a。
再者,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移除一部分的結構層100A以及一部分的平坦化層108a,以分別形成通孔V1以及通孔V2。根據一些實施例,光微影製程可包含光阻塗佈(例如旋轉塗佈)、軟烘烤、硬烘烤、遮罩對齊、曝光、曝光後烘烤、光阻顯影、清洗及乾燥等,但不限於此。蝕刻製程可包含乾蝕刻製程或濕蝕刻製程,但不限於此。
接著,可形成感測元件SE於基板102上。詳細而言,於鈍化層104b1以及導電層106b形成於平坦化層108a上之後,可形成感測元件SE於導電層106b上方,一部分的導電層106b可作為第一電極EC1,與感測元件SE電性連接。如第1A圖所示,第一電極EC1設置於鈍化層104b1上,感測元件SE設置於第一電極EC1上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EC1。感測元件SE可藉由第一電極EC1以及結構層100A中的導電層106a與薄膜電晶體TR1、薄膜電晶體TR2以及薄膜電晶體TR3電性連接。感測元件SE可接收光線,將其轉換為電訊號,並且將產生的電訊號傳輸至結構層100A,藉由結構層100A中的電路元件(例如,薄膜電晶體TR1、薄膜電晶體TR2、薄膜電晶體TR3)進行處理以及分析。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元件SE可包含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其它可轉換光訊號與電訊號的元件、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如第1A圖所述,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元件SE可包含彼此分離的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詳細而言,感測單元100u可包括第一摻雜層100a、本質層100b、第二摻雜層100c以及透明導電層100d,本質層100b可設置於第一摻雜層100a與第二摻雜層100c之間,第二摻雜層100c可設置於本質層100b與透明導電層100d之間,透明導電層100d可設置於第二摻雜層100c上方並且與導電層106c電性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前述的第一電極EC1可作為感測元件SE的像素電極。此外,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元件SE可具有P-I-N結構、N-I-P結構或其它合適的結構,當光線照射感測元件SE時,可產生電子電洞對而形成光電流,但不限於此。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摻雜層100a可例如為N型摻雜區,第二摻雜層100c可例如為P型摻雜區,搭配本質層100b則形成N-I-P結構。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依序形成第一摻雜層100a、本質層100b、第二摻雜層100c以及透明導電層100d於第一電極EC1上方。接著,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移除部分的第一摻雜層100a、本質層100b、第二摻雜層100c以及透明導電層100d的材料,以形成感測元件SE的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且感測單元100u彼此分離。值得注意的是,彼此分離的感測單元100u使得感測元件SE微縮化,因此可降低感測元件SE的等效電容。
具體而言,分離的感測單元100u之間具有間隙G,間距D1可以是在一剖面下分離的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距離,換句話說,間距D1可以是間隙G在一剖面下的距離。根據一些實施例,間距D1的範圍可介於5微米(μm)至20微米(μm)之間(亦即,5μm ≤ 間距D1 ≤ 20μm),例如,10微米或15微米,但不以此為限。根據本揭露實施例,間距D1指的是與基板102的法線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圖式中的X方向)上,相鄰的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最小距離。
應理解的是,根據本揭露實施例,可使用光學顯微鏡(optical microscope,OM)、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薄膜厚度輪廓測量儀(α-step)、橢圓測厚儀、或其它合適的方式量測各元件的寬度、厚度或高度、或元件之間的間距或距離。詳細而言,根據一些實施例,可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取得包含欲量測的元件的任一剖面結構影像,並量測各元件的寬度、厚度或高度、或元件之間的間距或距離。
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摻雜層100a、本質層100b以及第二摻雜層100c的材料可包含半導體材料,例如可包含矽(silicon)或其它合適的材料。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磊晶成長製程、離子佈植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第一摻雜層100a、本質層100b以及第二摻雜層100c。
根據一些實施例,透明導電層100d的材料可包含透明導電材料,透明導電材料可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TCO),例如可包含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銻鋅(antimony zinc oxide,AZO)、氧化錫(tin oxide,SnO)、氧化鋅(zinc oxide,Zn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銦鎵鋅(indium gallium zinc oxide,IGZO)、氧化銦錫鋅(indium tin zinc oxide,ITZO)、氧化銻錫(antimony tin oxide,ATO)、其它合適的透明導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透明導電層100d的形成方法可與形成前述導電層106a或導電層106b的製程相同或相似,於此便不再重複。
在形成感測元件SE於平坦層108a上之後,接著可形成鈍化層104b2以及平坦化層108b於導電層106b以及感測元件SE上,並且圖案化鈍化層104b2以暴露出部份的導電層106b以及部分的感測元件SE。詳細而言,可順應性地(conformally)形成鈍化層104b2於感測元件SE、導電層106b(第一電極EC1)上。接著,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移除部分的鈍化層104b2以及平坦化層108b,以暴露出部份的導電層106b以及感測單元100u的部份的透明導電層100d。
如第1A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平坦化層108b的側壁與鈍化層104b2的側壁可為不齊平的。然而,根據另一些實施例,平坦化層108b的側壁與鈍化層104b2的側壁可大致上為齊平的。再者,根據一些實施例,平坦化層108b可具有彎曲的輪廓(profile)。
根據一些實施例,平坦化層108b的材料可與前述平坦化層108a的材料相同或相似,並且平坦化層108b的形成方法可與形成前述平坦化層108a的製程相同或相似,於此便不再重複。
接著,可形成導電層106c於平坦化層108b上,且導電層106c亦形成於前述經暴露的導電層106b以及透明導電層100d上,與導電層106b以及透明導電層100d電性連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移除位於透明導電層100d上方的部分的導電層106c,以形成第一開口(first aperture)P1,第一開口P1暴露出感測元件SE的部分的透明導電層100d。根據一些實施例,一部分的導電層106c可作為第二電極EC2,與感測元件SE電性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用以提供共同電壓(common voltage)給感測元件SE的感測單元100u。
請參照第1A圖以及第1B圖,第1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A的第一電極EC1、第二電極EC2以及感測單元100u的上視結構示意圖,且第1B圖中的截線A-A’所形成的剖面結構對應於第1A圖所示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根據一些實施例,第1B圖大致上對應於感測裝置的一個像素PX的區域。如第1A圖以及第1B圖所示,第二電極EC2設置於感測元件SE上且電性連接至感測元件SE,第二電極EC2包含第一開口P1,且第一開口P1與感測元件SE重疊。詳細而言,第一開口P1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例如,圖式中的Z方向)上與感測元件SE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包含複數個第一開口P1,且複數個第一開口P1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例如,圖式中的Z方向)上分別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重疊。如第1B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開口P1可為封閉的(enclosed),換言之,第一開口P1可完整地位於感測單元100u的區域中。然而,請參照第1C圖,根據另一些實施例,第一開口P1可為未封閉的(non-enclosed),換言之,第一開口P1可部分地位於感測單元100u的區域中。
根據一些實施例,導電層106c(第二電極EC2)可包含金屬材料。金屬材料例如可包含銅、銀、金、錫、鋁、鉬、鎢、鉻、鎳、鉑、鈦、前述金屬之合金、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根據一些實施例,導電層106c(第二電極EC2)可由金屬材料所製成。再者,導電層106c的形成方法可與形成前述導電層106a或導電層106b的製程相同或相似,於此便不再重複。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第二電極EC2由具有遮光特性的金屬材料形成,且第二電極EC2具有與感測元件SE重疊的第一開口P1,因此,第二電極EC2除了具有導電功能之外,亦具有準直光線的功能,可作為針孔(pinhole)。藉由第二電極EC2的第一開口P1的設置,感測元件SE與光學元件的部分結構可以整合,因此可減少製程中使用的光罩數量,簡化製程或改善良率。
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開口P1的寬度可介於1微米(μm)至5微米(μm)之間(亦即,1 μm ≤ 第一開口P1的寬度 ≤ 5 μm),例如,2微米、3微米或4微米,但不以此為限。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第一開口P1的寬度指的是與基板102的法線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圖式中的X方向)上,第一開口P1的最底部的最大寬度。
請參照第1A圖,接著,可形成鈍化層104c於導電層106c(第二電極EC2)上。詳細而言,鈍化層104c可順應性地形成於導電層106c上以及第一開口P1中。
根據一些實施例,鈍化層104c的材料可與前述鈍化層104a或鈍化層104b的材料相同或相似,並且鈍化層104c的形成方法可與形成前述鈍化層104a或鈍化層104b的製程相同或相似,於此便不再重複。
接著,可形成介電層110a於鈍化層104c上,介電層110a可填充於第一開口P1中,接著,可依序形成遮光層112a、介電層110b以及遮光層112b於介電層110a上方,並且於介電層110b以及遮光層112上方形成鈍化層104d,以及於鈍化層104d上方形成微透鏡(mirco-lens)130。
遮光層112a以及遮光層112b可降低光線的反射率,例如,遮光層112a以及遮光層112b可吸收被導電層106b(第二電極EC2)反射的光線或是於導電層之間來回反射的光線,達到抗反射或降低光雜訊的效果。遮光層112a以及遮光層112b亦可遮擋大角度的光線,達到降低訊號雜訊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的效果。如第1A圖所示,遮光層112a可設置於第二電極EC2上,遮光層112a包含第二開口P2,且第二開口P2與第一開口P1重疊。詳細而言,遮光層112a的第二開口P2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例如,圖式中的Z方向)上與第二電極EC2的第一開口P1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遮光層112a包含複數個第二開口P2,且複數個第二開口P2分別與複數個第一開口P1重疊。
再者,第二開口P2的寬度可大於第一開口P1的寬度。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開口P2的寬度可介於5微米(μm)至15微米(μm)之間(亦即,5 μm ≤ 第二開口P2的寬度 ≤ 15 μm),例如,8微米、10微米、12微米或14微米,但不以此為限。第二開口P2的寬度的定義與前述第一開口P1的寬度的定義相同,於此便不再重複。
承前述,介電層110b形成於介電層110a上方,且填充於第二開口P2中,遮光層112b形成於介電層110b上方。此外,根據一些實施例,遮光層112b包含第三開口P3,且第三開口P3與第二開口P2重疊。詳細而言,遮光層112b的第三開口P3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例如,圖式中的Z方向)上與遮光層112a的第二開口P2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遮光層112b包含複數個第三開口P3,且複數個第三開口P3分別與複數個第二開口P2重疊。
再者,第三開口P3的寬度可大於第二開口P2的寬度。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三開口P3的寬度可介於10微米(μm)至20微米(μm)之間(亦即,10 μm ≤ 第三開口P3的寬度 ≤ 20 μm),例如,12微米、14微米、16微米或18微米,但不以此為限。第三開口P3的寬度的定義與前述第一開口P1的寬度的定義相同,於此便不再重複。
此外,微透鏡130有助於將光線聚集於特定區域,例如可將光線聚集於感測元件SE的感測單元100u。如第1A圖所示,微透鏡130設置於第二電極EC2上,並且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例如,圖式中的Z方向)上與第一開口P1、第二開口P2以及第三開口P3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使用微透鏡130搭配具有準直光線功能的第一開口P1、第二開口P2以及第三開口P3,亦有助於感測元件SE的微縮化,例如,被微透鏡130收集的光線照射的部分設置有感測單元100u,而未被微透鏡130收集的光線照射的部分設置有平坦化層108b,藉此可降低感測元件SE的光電流受到雜散電容的影響,進而可改善感測元件SE的靈敏度或提升感測裝置10A的整體效能。
根據一些實施例,介電層110a以及介電層110b的材料可包含有機絕緣材料或無機絕緣材料。例如,有機絕緣材料可包含全氟烷氧基烷烴聚合物(perfluoroalkoxy alkane,PFA)、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luorinated ethylene propylene,FEP)、聚乙烯、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例如,無機絕緣材料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其它高介電常數(high-k)介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塗佈製程、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印刷製程、蒸鍍製程、濺鍍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介電層110a以及介電層110b。
根據一些實施例,遮光層112a以及遮光層112b可包含有機材料或金屬材料,有機材料可包含黑色樹脂,金屬材料可包含銅、鋁、鉬、銦、釕、錫、金、鉑、鋅、銀、鈦、鉛、鎳、鉻、鎂、鈀、上述材料的合金、其它合適的金屬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根據一些實施例,遮光層112a及/或遮光層112b的材料可與第二電極EC2的材料相同。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電鍍製程、無電鍍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遮光層112a以及遮光層112b。並且,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將遮光層112a以及遮光層112b圖案化,分別形成第二開口P2以及第三開口P3。
根據一些實施例,微透鏡130可為微透鏡(micro-lens)或其它具有集光效果的結構。根據一些實施例,微透鏡130的材料可包含氧化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環狀烯烴聚合物(cycloolefin polymer,COP)、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此外,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製程、物理氣相沉積製程、塗佈製程、印刷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微透鏡130。並且,可藉由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將微透鏡130圖案化使其具有合適的形狀及輪廓(profile)。
如第1A圖所示,形成的感測裝置10A包含基板102、第一電極EC1、感測元件SE以及第二電極EC2,第一電極EC1設置於基板102上,感測元件SE設置於第一電極EC1上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EC1,再者,第二電極EC2設置於感測元件SE上且電性連接至感測元件SE。並且,第二電極EC2包含第一開口P1,第一開口P1與感測元件SE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元件SE包含彼此分離的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包含複數個第一開口P1,複數個第一開口P1分別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由金屬材料所製成。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用以提供共同電壓。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包含遮光層112a,遮光層112a設置於第二電極EC2上,遮光層112a包含第二開口P2,第二開口P2與第一開口P1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包含微透鏡130,微透鏡130設置於第二電極EC2上且與第一開口P1重疊。
接著,請參照第2圖,第2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A的等效電路圖。如第2圖所示,感測元件SE的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可分別與感測電路的端點FD電性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非連續設置且以並聯方式與彼此電性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端點FD可為浮動擴散(floating diffusion)端點,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會根據收集的光線而產生複數個感測訊號,並將這些感測訊號一起傳輸至端點FD,詳細而言,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的感測訊號在傳輸至端點FD之前,會先整合為一感測訊號。藉由此種電路配置,可降低感測元件SE的等效電容,改善感測裝置的靈敏度與效能。此外,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感測裝置的像素PX可為由下述掃描線訊號SEL與控制訊號RST所定義的區域。
再者,薄膜電晶體TR1以及薄膜電晶體TR2可與端點FD電性連接,且薄膜電晶體TR2可進一步與薄膜電晶體TR3電性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薄膜電晶體TR1可對端點FD的電位進行重置,給予初始電位,而感測單元100u產生的光電流可改變端點FD的電位,並且可藉由薄膜電晶體TR2以及薄膜電晶體TR3將電流產生的訊號傳遞。再者,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耦接於系統電壓線VCC2。
詳細而言,薄膜電晶體TR1可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控制端,薄膜電晶體TR1的第一端耦接於系統電壓線VCC1,薄膜電晶體TR1的第二端耦接於端點FD,薄膜電晶體TR1的的控制端耦接於控制訊號RST。薄膜電晶體TR1根據控制訊號RST,電性連接或斷開系統電壓線VCC1。當薄膜電晶體TR1電性連接系統電壓線VCC1時,可對端點FD進行電位重置;反之,當薄膜電晶體TR1斷開系統電壓線VCC1時,則不對端點FD進行電位重置。
再者,薄膜電晶體TR2可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控制端,薄膜電晶體TR2的第一端耦接於系統電壓線VCC0,薄膜電晶體TR2的第二端耦接於薄膜電晶體TR3的第一端,且薄膜電晶體TR2的控制端耦接於薄膜電晶體TR1的第二端以及端點FD。薄膜電晶體TR2可將端點FD的訊號經TR3傳遞至輸出端VOUT。
再者,薄膜電晶體TR3亦具有第一端、第二端以及控制端,薄膜電晶體TR3的第一端耦接於薄膜電晶體TR2的第二端,薄膜電晶體TR3的第二端耦接於讀出訊號線VOUT,且薄膜電晶體TR3的控制端耦接於掃描線訊號SEL。薄膜電晶體TR3可根據掃描線訊號SEL,電性連接或斷開薄膜電晶體TR3的第一端與讀出訊號線VOUT。薄膜電晶體TR3的第一端讀出訊號線VOUT時,可輸出放大電流IAMP到讀出訊號線VOUT;反之,當薄膜電晶體TR3的第一端與讀出訊號線VOUT斷開時,則不輸出放大電流IAMP到讀出訊號線ROx。
接著,請參照第3A圖以及第3B圖,第3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B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第3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B的第一電極EC1、第二電極EC2以及感測單元100u的上視結構示意圖,且第3B圖中的截線B-B’所形成的剖面結構對應於第3A圖所示的剖面結構示意圖。此外,應理解的是,後文中與前文相同或相似的組件或元件將以相同或相似之標號表示,其材料、製造方法與功能皆與前文所述相同或相似,故此部分於後文中將不再贅述。
第3A圖所示的感測裝置10B與感測裝置10A大致上相似,它們之間的差異包含,於感測裝置10B中,第一電極EC1進一步包含鏤空區域HA,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與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詳細而言,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例如,圖式中的Z方向)上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至少部分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與設置於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部分的平坦層108b重疊。
如第3B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電極EC1包含複數個鏤空區域HA,與不同感測單元100u重疊的第一電極EC1的部分彼此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電極EC1的鏤空區域HA可具有類似十字型或交叉型的形狀,但不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鏤空區域HA的布置可進一步減少第一電極EC1與第二電極EC2之間的重疊區域,降低雜散電容的產生。
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移除與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重疊的部分的導電層106b,以形成鏤空區域HA。
如第3A圖所示,感測裝置10B包含基板102、第一電極EC1、感測元件SE以及第二電極EC2,第一電極EC1設置於基板102上,感測元件SE設置於第一電極EC1上且電性連接至第一電極EC1,感測元件SE包含彼此分離的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再者,第二電極EC2設置於感測元件SE上且電性連接至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並且,第一電極EC1具有鏤空區域HA,鏤空區域HA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由金屬材料所製成。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包含複數個第一開口P1,複數個第一開口P1分別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用以提供共同電壓。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包含遮光層112a,遮光層112a設置於第二電極EC2上,遮光層112a包含複數個第二開口P2,複數個第二開口P2分別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包含微透鏡130,微透鏡130設置於第二電極EC2上且與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重疊。
接著,請參照第4A圖以及第4B圖,第4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C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第4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C的第一電極EC1、第二電極EC2以及感測單元100u的上視結構示意圖,且第4B圖中的截線C-C’所形成的剖面結構對應於第4A圖所示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A圖所示的感測裝置10C與感測裝置10A大致上相似,然而,如第4A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10C可進一步包含平坦化層108c、鈍化層104d’以及遮光層112c,平坦化層108c、鈍化層104d’或/及遮光層112c可設置於鈍化層104c以及介電層110a之間,遮光層112c可具有第一開口P1’,而導電層106c可不具有第一開口P1。再者,遮光層112c的第一開口P1’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與感測元件SE的感測單元100u重疊。並且,遮光層112c的第一開口P1’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與遮光層112a的第二開口P2以及遮光層112b的第三開口P3重疊。
再者,第一開口P1’的寬度可小於第二開口P2以及第三開口P3的寬度。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開口P1’的寬度可介於1微米(μm)至5微米(μm)之間(亦即,1 μm ≤第一開口P1’的寬度 ≤ 5 μm),例如,2微米、3微米或4微米。第一開口P1’的寬度的定義與前述第一開口P1的寬度的定義相同,於此便不再重複。
根據一些實施例,平坦化層108c、鈍化層104d’以及遮光層112c的材料可與前述平坦化層108a、鈍化層104a以及遮光層112a的材料相同或相似,並且平坦化層108c、鈍化層104d’、遮光層112c以及第一開口P1’的形成方法可與形成前述平坦化層108a、鈍化層104a、遮光層112a以及第一開口P1的製程相同或相似,於此便不再重複。再者,於此實施例中,導電層106c(第二電極EC2)的材料包含透明導電材料,透明導電材料可包含透明導電氧化物(TCO),例如可包含氧化銦錫(ITO)、氧化銻鋅(AZO)、氧化錫(SnO)、氧化鋅(ZnO)、氧化銦鋅(IZO)、氧化銦鎵鋅(IGZO)、氧化銦錫鋅(ITZO)、氧化銻錫(ATO)、其它合適的透明導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
此外,如第4A圖以及第4B圖所示,於此實施例中,第一電極EC1具有鏤空區域HA,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與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第二電極EC2不具有第一開口P1。根據一些實施例,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與設置於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部分的平坦層108b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與不同感測單元100u重疊的第一電極EC1的部分彼此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電極EC1的鏤空區域HA可具有類似十字型或交叉型的形狀,但不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鏤空區域HA的布置可進一步減少第一電極EC1與第二電極EC2之間的重疊區域,降低雜散電容的產生。
接著,請參照第5A圖以及第5B圖,第5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D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第5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D的第一電極EC1、第二電極EC2以及感測單元100u的上視結構示意圖,且第5B圖中的截線D-D’所形成的剖面結構對應於第5A圖所示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5A圖所示的感測裝置10D與感測裝置10C大致上相似,然而,如第5A圖所示,於感測裝置10D中,第一電極EC1不具有鏤空區域HA,而第二電極EC2包含鏤空區域HA’,且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與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與設置於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部分的平坦層108b重疊。
如第5B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包含複數個鏤空區域HA’,與不同感測單元100u重疊的第二電極EC2的部分彼此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的鏤空區域HA’可具有類似十字型或交叉型的形狀,但不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鏤空區域HA’的布置可進一步減少第一電極EC1與第二電極EC2之間的重疊區域,降低雜散電容的產生。
再者,於此實施例中,導電層106c(第二電極EC2)的材料包含如前述之透明導電材料。根據一些實施例,可藉由一或多個光微影製程及/或蝕刻製程移除與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重疊的部分的導電層106c,以形成鏤空區域HA’。
接著,請參照第6A圖以及第6B圖,第6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另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E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第6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10E的第一電極EC1、第二電極EC2以及感測單元100u的上視結構示意圖,且第6B圖中的截線E-E’所形成的剖面結構對應於第6A圖所示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6A圖所示的感測裝置10E與感測裝置10C大致上相似,然而,如第6A圖所示,於感測裝置10E中,第一電極EC1包含鏤空區域HA,且第二電極EC2亦包含鏤空區域HA’,且複數個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間隙G與鏤空區域HA以及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至少部分重疊。根據一些實施例,鏤空區域HA以及鏤空區域HA’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與設置於感測單元100u之間的部分的平坦層108b重疊。
如第6B圖所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電極EC1包含複數個鏤空區域HA,第二電極EC2包含複數個鏤空區域HA’,與不同感測單元100u重疊的第一電極EC1的部分彼此連接,與不同感測單元100u重疊的第二電極EC2的部分彼此連接。根據一些實施例,於基板102的法線方向上,第二電極EC2的鏤空區域HA’可與第一電極EC1的鏤空區域HA部分地重疊。再者,第一電極EC1的鏤空區域HA的形狀可與第二電極EC2的鏤空區域HA’的形狀不同。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一電極EC1的鏤空區域HA可具有類似矩型或L型的形狀,但不限於此。根據一些實施例,第二電極EC2的鏤空區域HA’可具有類似矩型或具有凹部的矩型的形狀,但不限於此。值得注意的是,鏤空區域HA以及鏤空區域HA’的布置可進一步減少第一電極EC1與第二電極EC2之間的重疊區域,降低雜散電容的產生。
此外,本揭露亦提供一種包含前述感測裝置的電子裝置。請參照第7圖,第7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的示意圖。應理解的是,為了清楚說明,圖式僅示意地繪示電子裝置1的元件。根據一些實施例,可添加額外特徵於以下所述之電子裝置1。
根據一些實施例,電子裝置1可包括顯示裝置、天線裝置、感測裝置、拼接裝置、觸控電子裝置(touch display)、曲面電子裝置(curved display)或非矩形電子裝置(free shape display),但不以此為限。電子裝置可為可彎折或可撓式電子裝置。電子裝置可包括發光二極體、螢光(fluorescence)、磷光(phosphor)、其它合適的顯示介質、或前述之組合,但不以此為限。發光二極體可包括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次毫米發光二極體(mini LED)、微發光二極體(micro LED)或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uantum dot,QD,可例如為QLED、QDLED )或其他適合之材料或上述材料的任意排列組合,但不以此為限。顯示裝置可例如包括拼接顯示裝置,但不以此為限。感測裝置可包括指紋感測裝置、可見光感測裝置、紅外光感測裝置、X光感測裝置,但不以此為限。需注意的是,電子裝置可為前述之任意排列組合,但不以此為限。此外,電子裝置的外型可為矩形、圓形、多邊形、具有彎曲邊緣的形狀或其他適合的形狀。電子裝置可以具有驅動系統、控制系統、光源系統、層架系統…等週邊系統以支援顯示裝置或拼接裝置。需注意的是,電子裝置可為前述之任意排列組合,但不以此為限。根據一些實施例,電子裝置可以是X光感測器(未繪示),該電子裝置可包括閃爍層(未繪示)與感測裝置,但不以此為限。
以本揭露實施例為例,電子裝置1可包含前述之感測裝置10A(或者感測裝置10B、感測裝置10C、感測裝置10D或感測裝置10E)以及顯示裝置20,感測裝置10A設置於顯示裝置20下方。根據一些實施例,電子裝置1可具有觸控或是指紋辨識等功能,例如,電子裝置1可為觸控顯示裝置,但不限於此。舉例而言,顯示裝置20產生的光線L經手指FP反射之後產生反射光RL,反射光RL可傳送至感測裝置10A,感測裝置10可感測手指的碰觸,將其轉換成電子訊號給相應的驅動元件或訊號處理元件進行辨識與分析。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10A可藉由黏著層(未繪示)固定於顯示裝置20下方。根據一些實施例,感測裝置10A設置於顯示裝置20的下方,且感測裝置10A與顯示裝置20之間具有一空氣層(請參照第5圖),感測裝置10A與顯示裝置20之間有一距離X。根據一些實施例,距離X可介於0.05毫米(mm)至0.15毫米(mm)之間(亦即,0.05mm ≤ 距離X ≤ 0.15mm),例如,0.1毫米。根據一些實施例,黏著層包含光固化型膠材、熱固化型膠材、光熱固化型膠材、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以此為限。例如,根據一些實施例,黏著層可包含光學透明膠(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光學透明樹脂(optical clear resin,OCR)、感壓膠(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PSA)、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不以此為限。
根據一些實施例,顯示裝置20可包含例如液晶顯示面板、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例如無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次毫米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微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或量子點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但不限於此。
綜上所述,根據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感測裝置以及其製作方法,可將感測裝置中的元件(例如,感測元件與光學元件)的部分結構整合,減少製程中使用的光罩數量,簡化製程或改善良率。再者,根據一些實施例,可搭配感測元件的電極設計,降低不同元件之間產生的雜散電容,因此降低感測元件的等效電容,藉此改善感測裝置的靈敏度,或提升感測裝置的整體效能。
雖然本揭露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本揭露實施例之間的特徵只要不違背發明精神或相衝突,均可任意混合搭配使用。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含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本揭露的任一實施例或請求項不須達成本揭露所公開的全部目的、優點、特點。
1:電子裝置 10A、10B、10C、10D、10E:感測裝置 20:顯示裝置 100A:結構層 100a:第一摻雜層 100b:本質層 100c:第二摻雜層 100d:透明導電層 100u:感測單元 102:基板 104a、104b1、104b2、104c、104d、104d’:鈍化層 106a、106b、106c:導電層 108a、108b、108c:平坦層 110a、110b:介電層 112a、112b、112c:遮光層 130:微透鏡 A-A’:截線 B-B’:截線 C-C’:截線 D1:間距 D-D’:截線 EC1:第一電極 EC2:第二電極 E-E’:截線 FP:手指 G:間隙 HA、HA’:鏤空區域 L:光線 P1、P1’:第一開口 P2:第二開口 P3:第三開口 PX:像素 RL:反射光 SE:感測元件 TR1、TR2、TR3:薄膜電晶體 V1、V2:通孔 X:距離
第1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1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 第1C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 第2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等效電路圖; 第3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3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 第4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4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 第5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5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 第6A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第6B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感測裝置的部分元件的上視結構示意圖; 第7圖顯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10A:感測裝置
100A:結構層
100a:第一摻雜層
100b:本質層
100c:第二摻雜層
100d:透明導電層
100u:感測單元
102:基板
104a、104b1、104b2、104c、104d:鈍化層
106a、106b、106c:導電層
108a、108b:平坦層
110a、110b:介電層
112a、112b:遮光層
130:微透鏡
D1:間距
EC1:第一電極
EC2:第二電極
G:間隙
P1:第一開口
P2:第二開口
P3:第三開口
SE:感測元件
TR1、TR2、TR3:薄膜電晶體
V1、V2:通孔

Claims (8)

  1. 一種感測裝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電極,設置於所述基板上;一感測元件,設置於所述第一電極上且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電極,所述感測元件包括彼此分離的複數個感測單元;一第二電極,設置於所述感測元件上且電性連接至所述感測元件;以及一遮光層,設置於所述第二電極上;其中,所述第二電極包括一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感測元件重疊,且所述遮光層包括一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第一開口重疊,且所述第二開口的寬度大於所述第一開口的寬度;其中,所述第一電極包括一鏤空區域,所述鏤空區域與所述複數個感測單元之間的間距重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電極包括複數個第一開口,所述複數個第一開口分別與所述複數個感測單元重疊。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電極由一金屬材料所製成。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裝置,其中所述第二電極用以提供一共同電壓。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感測裝置,更包括: 一微透鏡,設置於所述第二電極上且與所述第一開口重疊。
  6. 一種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形成一第一電極於所述基板上;形成一感測元件於所述第一電極上,且所述感測元件電性連接至所述第一電極,所述感測元件包括彼此分離的複數個感測單元;形成一第二電極於所述感測元件上,且所述第二電極電性連接至所述感測元件;以及形成一遮光層於所述第二電極上;其中,所述第二電極包括一第一開口,所述第一開口與所述感測元件重疊,且所述遮光層包括一第二開口,所述第二開口與所述第一開口重疊,且所述第二開口的寬度大於所述第一開口的寬度;其中,所述第一電極與所述第二電極中的至少一者包括一鏤空區域,所述鏤空區域與所述複數個感測單元之間的間隙重疊。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所述第二電極由一金屬材料所製成。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更包括:形成一微透鏡於所述第二電極上,且所述微透鏡與所述第一開口重疊。
TW111113994A 2021-09-03 2022-04-13 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TWI8448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0928.0 2021-09-03
CN202111030928 2021-09-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2463A TW202312463A (zh) 2023-03-16
TWI844838B true TWI844838B (zh) 2024-06-1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273145A1 (en) 2020-02-28 2021-09-0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273145A1 (en) 2020-02-28 2021-09-0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26644A1 (zh) 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1056605B2 (en) Detection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812095B (zh) 感測裝置、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以及電子裝置
US20220238586A1 (en) Sens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44838B (zh) 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US1201925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optical sensing element
TW202312463A (zh) 感測裝置以及感測裝置的製作方法
EP4047656A1 (en) Optical sensing device
TWI759153B (zh) 指紋感測模組
US20240055454A1 (en) Sens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677035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nsing device
JP6053929B2 (ja) センサーの製造方法
TWI815361B (zh) 感測裝置以及電子裝置
TWI840961B (zh) 電子裝置
US2023026835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3023096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995910B2 (en) Optical sensing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40960B (zh) 電子裝置以及製造電子裝置的方法
US2024021077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20067323A1 (en) Sensing device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202349693A (zh) 感測裝置
TW202407953A (zh) 電子裝置
CN114973339A (zh) 光感测装置
CN113435382A (zh) 感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