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1565B - 具有牆錨總成的套組 - Google Patents

具有牆錨總成的套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1565B
TWI841565B TW108117720A TW108117720A TWI841565B TW I841565 B TWI841565 B TW I841565B TW 108117720 A TW108117720 A TW 108117720A TW 108117720 A TW108117720 A TW 108117720A TW I841565 B TWI841565 B TW I8415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anchor
adhesive
fingers
ba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5583A (zh
Inventor
約塞夫 安德魯 賀夫曼
塔緹安 黛雅絲 馬庫斯 法瑞亞
朱德 迪蘭 歐森
克瑞格 唐諾 湯普森
米雪樂 艾格尼斯 艾樂
安琪拉 莉倫 潘
藍登 布蘭特 戴維斯
達圖斯 守特 三世 羅得達
瑪格莉特 瑪莉 波尼洛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55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5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1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1565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文所揭示之牆錨及定位輔助物授予使用者暫時懸掛或以另行安裝重物的能力,同時亦容許經由直接操縱該物體來調整總成之位置及定向中之至少一者。

Description

具有牆錨總成的套組 【相關申請案之交互參照】
本申請案係關於受予本申請人之代理人案號第80864WO003號,標題為Wall Anchors and Assemblies for Heavyweight Objects,且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現存眾多產品及裝置係用於在牆上設置一安裝裝置(例如鉤),諸如用於懸掛畫框、鏡子、或類似者。習知的釘子及螺釘未必總是方便的解決方案,且特別是在乾牆(drywall)或其他相對不牢固之易碎牆板的情況下,可能無法在牆中提供足夠的支撐強度。其他安裝裝置可避免習知緊固件的使用及伴隨而來的缺點,但仍可導致過度地損壞牆板、需要使用習知工具、或者無法一致地固持所欲的重量。
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大致上係關於自就位(self-locating)的牆錨總成。該自就位特徵消除了計算、測量、及標記牆錨之確切位 置的需要。此藉由減少準確地就位及安裝一物體之步驟的數目而大幅地簡化安裝程序。本揭露之許多實施例不需要任何額外的安裝工具。
在一態樣中,本揭露提供一牆錨總成,其包含:一牆錨,其包括一基板及一第一叉指;一枕架,其在其一主表面上具有一黏著劑構造;及一間隔墊,其具有至少一可拆卸界面。
在另一態樣中,本揭露提供一牆錨總成,其包含:一框,其具有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該框在其前表面上包括一導件,其經組態以承接一插入板,該插入板包括一負載承載結構;一錨,其包括具有一基部之一彎曲形叉指,其中該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穿透牆的外部端;及一間隔墊,其可附接至該插入板之一主表面,其中該基板的該後表面包括一黏著劑構造。
在又另一態樣中,本揭露提供一牆錨總成,其包含:一基板,其包括相對主表面;一第一插入板,其在一第一鉸合區段處可樞轉地耦接至該基板之一邊緣;一第二插入板,其在一第二鉸合區段處可樞轉地耦接至該基板,該第二鉸合區段經設置在與該第一鉸合區段相對的該基板之一邊緣處;及一黏著劑構造,其在該基板之一主表面上,其中各插入板包括一彎曲形叉指,該彎曲形叉指在該鉸合區段之遠端的一位置處自該各別插入板之一表面延伸。
在另一態樣中,本揭露提供一用於安裝一物體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提供如請求項1至33中任一項之一錨總成;在一第一位置處將該總成之一後表面暫時地附接至一牆;將該物體放置在該錨總 成之一負載承載結構上;直接操縱該物體,使得該錨總成經設置在一第二位置處;以及從該負載承載結構移除該物體。
如本文所使用的,「層」是指一單一的層,其可以是在表面上連續或不連續。
如本文中所使用,「幾何形狀(geometry)」係指一元件的大小及形狀。
在本揭露之實施例中之用語「較佳(preferred)」和「較佳地(preferably)」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可以提供某些效益。然而,其他實施例在相同或其他情況下亦可為較佳的。此外,對於一個或多個較佳實施例之引述並不意味其他實施例非係有用的,也沒有意圖將其他實施例從本揭露之範疇中排除。
在此申請案中,用語如「一(a/an)」及「該(the)」不僅意圖指涉單數的實體,並且包括其具體實例可被用來作為說明之整體類別。用語「一(a)」、「一(an)」、及「該(the)」可與用語「至少一(at least one)」互換地使用。用在清單之後的片語「之至少一者(at lesat one of)」及「包含...之至少一者(comprise at least one of)」指的是清單中項目之任一者以及清單中二個或更多個項目之任意組合。
如本文中所使用,除非內文明確另有所指,否則用語「或(or)」在使用時通常包括「及/或(and/or)」之意涵。
用語「及/或(and/or)」意指所列出的元件之一者或全部、或所列出的元件之任兩者或更多者之組合。
同樣在本文中,全部數字被假定為由用語「大約(about)」以及較佳地由用語「確切地(exactly)」所修飾。如本文中所使用,用語「約(about)」結合經測量之量係指該經測量之量的變化,該變化如同進行測量且行使與測量目標及使用之測量設備精確度相當之謹慎程度的技術者所預期。
同樣在本文中,以端點敘述之數字範圍包括所有歸於該範圍內的數字以及以端點敘述之數字(例如:1至5包括1、1.5、2、2.75、3、3.80、4、5等)。
如本文中所使用,「大致上(generally)」一詞當作特性或屬性的修飾詞時,除非另有具體定義,否則意味著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輕易辨識該特性或屬性,但是不需要絕對精準或完美匹配(例如可量化特性之+/-20%之內)。除非另有具體定義,否則「實質上(substantially)」一詞表示著高度近似(例如可量化特性之+/-10%之內),但是同樣不需要絕對精準或完美匹配。應了解到,例如相同、等於、一致的、恆定的、絕對的、及類似者之用語在常見公差或測量誤差之內適用於特定情況,而非要求絕對精準或完美匹配的。
本揭露之上述概述並非意欲說明本揭露之各個所揭示實施例或是各實施方案。以下的描述更具體地例示說明性實施例。在本申請案全文的數個地方透過實例列表來提供指引,該等實例可以各種組合之方式使用。在各種情況下,所引述的清單僅作為代表性群組,且不應將其詮釋為排他性的清單。
5:牆表面/牆
10:牆錨總成/錨總成/總成
20:錨總成
30:牆錨總成/錨總成/總成
40:牆錨總成/錨總成/總成/錨
60:黏著劑構造
80:畫框
90:尺
100:牆錨/錨
110:錨基板/基部/基板/板/框
111:前表面/正面
112:面向牆之後表面/後表面
113:頂部邊緣/上部邊緣/底部邊緣/下部邊緣
114:底部邊緣/下部邊緣/最下部邊緣
115:側邊緣/邊緣
116:側邊緣/邊緣
120:下部區段/區段/基板區段/下部框區段
121:頂部邊緣/上部邊緣/下部區段
122:上部區段/區段/上部基部區段/上部板區段
123:對準凹口/凹口
127:刻痕線
130:凹部
150:彎曲形叉指/叉指/插入件
151:牆基部/叉指基部/基部
151a:頂部邊緣/底部邊緣
152:外部端/外部點/端/叉指端
155:高度
156:叉指側表面/側表面
158:邊緣
159:端長度
160:線形柄/柄
161:柄基部
162:外部端
165:角度
170:負載承載結構/負載承載突起/突起/鉤/結構
172:基部/鉤基部
176:遠端
180:重量/孔隙/錨孔隙
181:力
190:弓形突片
200:對準枕架/枕架
211:前表面/正面
212:後表面/背面
215:側邊緣
216:側邊緣
220:初始厚度/厚度
230:寬度
240:插入導件
250:邊緣突起/叉指
300:間隔墊/墊
310:前表面
320:後表面
400:物體/框/基板
410:框本體/本體
411:前表面
412:後表面
413:頂部邊緣
414:底部邊緣
415:側邊緣
416:側邊緣
430:凹部
442:軌條/側軌條
444:導引牆
445:疊置表面
448:軌條/止擋牆
450:插入導件
490:旋轉孔隙
500:插入板/插入件
510:插入板/前表面
511:前表面/正面
513:頂部邊緣
550:插入導件/導引孔隙
570:負載承載突起/負載承載結構
590:旋轉孔隙
610:基板
619:中心橫軸/中心軸
621:後表面
628:鉸合區段
629:鉸合區段
630:上部插入板/插入板/上部板
634:遠端邊緣
635:側邊緣
636:側邊緣
640:下部插入板/插入板/下部板
644:遠端邊緣
645:側邊緣
646:側邊緣
650:彎曲形叉指/叉指
652:叉指外部端
660:彎曲形叉指/叉指
662:叉指外部端
670:負載承載突起/負載承載結構
670a:上部區段/負載承載區段
670b:下部區段/負載承載區段
700:線
800:轉移結構
810:對準特徵
900:畫框/框
910:D形環凹部
1000:轉移結構
1010:第一黏著劑轉移構造/黏著劑轉移構造/第一黏著劑構造/轉移構造/黏著劑構造
1012:背襯層/背襯
1014:黏著劑層
1020:第二黏著劑轉移構造/第二黏著劑構造/黏著劑轉移構造/轉移構造/黏著劑構造
1022:背襯層/背襯
1024:黏著劑層
1030:第一連接器構件/可分離連接/可分離連接器/第一可分離連接構件/可分離連接構/第一連接構件/第一可分離連接器構件
1040:第二連接器構件/第二可分離連接器構件/第二可分離連接構件/可分離連接構件/第二連接構件
1080:對準孔隙/孔隙
2000:牆錨/錨
2010:基板
2011:前表面
2012:面向牆之後表面/後表面
2013:頂部邊緣/底部邊緣
2014:底部邊緣
2015:側邊緣
2016:側邊緣
2050:向下彎曲形叉指/叉指
D:尖端距離
P:平面/基板平面/基部平面/框平面
本揭露將參照附圖來進一步描述,其中對應的參考字符在若干視圖各處指示對應的部件,且其中:圖1係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總成的分解透視圖;及圖2係圖1之牆錨總成的透視組裝圖;圖3係用於與圖1至圖2之總成併用之一牆錨的透視圖;圖4係圖3之牆錨的前視平面圖;圖5係圖3至圖4之牆錨的側視圖;圖6A及圖6B顯示圖3至圖5之牆錨在插入牆中期間及插入牆中之後的側視圖;圖7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總成的透視圖;圖8繪示用以對準牆上標記之圖7的複數個牆錨總成的透視圖;圖9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總成的透視圖;圖10A至圖10H繪示用以將一框安裝至一牆表面之圖9的牆錨總成的側視圖;圖11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又另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總成的透視圖;圖12A至圖12H繪示用以將一框安裝至一牆表面之圖11的牆錨總成的側視圖;圖13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又另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總成的透視圖;圖14係圖14之牆錨總成的前視平面圖;圖15係圖14至圖15之牆錨總成的側視圖; 圖16係圖14至圖16之牆錨總成的透視圖,其特徵在於插入板相對於基板之閉合;圖17係繪示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總成之使用的教學圖;圖18係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之一轉移黏著劑構造的透視圖;圖19係圖18之物品的側視截面圖;圖20係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之一牆錨的前視透視圖;圖21係圖20之牆錨的側視圖;及圖22係圖20及圖21之牆錨的前視平面圖。
在某些所繪示實施例中的層僅作為說明之用,且不意欲以絕對方式界定任何組件之厚度(相對或以其他方式)或絕對位置。雖然上述所提出之圖式闡述本揭露之數個實施例,但亦設想到其他在本說明書中所提到的實施例。在所有的狀況中,本揭露提出本發明之方式係代表性而非限制性。應瞭解到,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擬出許多其他修改及實施例,其等仍落入本發明原理之範疇及精神。
雖然上述所提出之圖式闡述本揭露之數個實施例,但亦設想到其他在本說明書中所提到的實施例。在所有的狀況中,本揭露提出本發明之方式係代表性而非限制性。應瞭解到,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擬出許多其他修改及實施例,其等仍落入本發明原理之範疇及精神。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牆錨總成10係描繪於圖1及圖2中。牆錨總成10包括牆錨100及對準枕架200。牆錨100包括基板110,該基板呈現一大致上矩形的形狀。一對向上彎曲形叉指150在大致上正交於後表面112的方向上自各側邊緣115、116延伸(參見圖4)。叉指150延伸至外部端152,該外部端可呈逐漸尖細狀,以在壓入牆板時易於插入。對準枕架200具有一初始厚度220,該初始厚度一般等於或大於後表面112與彎曲形叉指150之外部端152之間的距離;厚度220可小於、等於、或大於端長度159,取決於枕架200之可壓縮性或可摺疊性。枕架的寬度230一般經組態以等於或小於叉指150之間的間距寬度,允許叉指150跨立於枕架及牆錨的後表面,以在使用期間毗連枕架200的前表面211。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寬度230可大於叉指150之間的間距,其中枕架200在寬度方向上可壓縮或該枕架包括接收叉指150的孔隙。
枕架200可包括一可壓縮材料,該壓縮材料一輕施指頭壓力(例如,0.2至1.5MPa),體積便會減少。經壓縮體積/初始體積之比率(亦即,可壓縮性)將依據所用的可壓縮材料而變化。如本文中所使用,可壓縮材料可包括彈性及/或非彈性材料,取決於材料是否在移除施加力之後實質上回彈。該材料可包括允許其具有所欲性質的任何組分。例示性材料包括發泡體(例如,聚合發泡體,其包括例如纖維素發泡體、玻璃發泡體、聚合發泡體、及其組合)、海綿、非織造織物、玻璃纖維(例如玻璃棉)、陶瓷纖維、棉纖維、纖維素纖維、毛 氈、橡膠、編織墊、非織造墊、紗幕、及其組合。枕架200可係單一連續材料層或可包括以一或多層配置的多個材料。
枕架200亦可係可摺疊的,因為在牆的方向上穿透厚度的變形係實質上永久的。合適的可摺疊材料包括波紋紙板、可摺疊發泡體、及包括至少可部分破壞的空隙之其他材料。枕架的特徵亦可係一或多個偏置元件,其包括但不限於,偏轉梁、彈簧片、板片彈簧、鉸接彈簧、(例如,標準、圓錐形等的)壓縮彈簧、(例如,單、雙等的)扭力彈簧、拉伸彈簧、槍管簧、及類似者。
枕架200之後表面212可包括一黏著劑構造,以用於暫時將枕架200或總成10固定至一牆表面。在此類實施例中,總成10的後表面係黏著劑構造之面向牆的表面。例如,後表面212可耦接至CommandTM Adhesive Strip或CommandTM Picture Hanging Strip,兩者均可購自3M Company。在一些實施例中,黏著劑構造可包括一壓敏性黏著劑及一背襯,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黏著劑構造僅包括壓敏性黏著劑之一連續或不連續層(亦即,無背襯)。實用的壓敏性黏著劑的一般敘述可見於Encyclopedia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13,Wiley-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1988)。有用的壓敏性黏著劑之額外描述可見於Encyclopedia of 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1,Interscience Publishers(New York,1964)。壓敏性黏著劑組成物已為此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熟知,其具備包括下列之性質:(1)膠黏性;(2)以不超過手指壓力來黏著;(3)足以固持在黏附體上之能力;以及(4)足以自黏附體乾淨地移除的充分內聚 強度。已發現作為壓敏性黏著劑功效良好的材料係經設計及配製以呈現必要黏彈性而導致膠黏性、剝離黏著性以及剪切保持力間之所欲平衡的聚合物。合適的PSA可基於交聯或非交聯之(甲基)丙烯酸聚合物、橡膠、熱塑性彈性體、聚矽氧、聚胺甲酸酯、及類似者,且可包括增黏劑以提供所欲之膠黏性、以及其他添加劑。在一些實施例中,該PSA係基於(甲基)丙烯酸PSA或至少一種(甲基)丙烯酸酯,其中(甲基)丙烯酸酯係指丙烯酸酯及甲基丙烯酸酯基團兩者。在一些實施例中,PSA係基於烯烴嵌段共聚物之黏著劑。
用在枕架200上之黏著劑構造可能是可剝離的或可拉伸離型的。在以一可拉伸離型構造為特徵的實施例中,該構造可藉由以小於35°之一角度拉伸而從一表面移除。在以一可剝離離型構造為特徵的實施例中,黏著劑可藉由以35°或更大之一角度拉伸而從牆表面移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離型黏著劑可藉由拉伸與剝離離型機制之組合移除。
以一或多個拉伸離型黏著劑構造為特徵的枕架200可包括例如下列專利中任一項所述之黏著劑及構造的任一者:美國專利第5,516,581號(Kreckel等人);美國專利第6,231,962號(Bries等人);美國專利第7,078,093號(Sheridan等人);及美國專利第6,395,389號(Lühmann等人),其等之全文全部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以一或多個可剝離黏著劑構造為特徵的枕架200可包括例如下列專利申請案中任一項所述之黏著劑及構造的任一者:國際公開案第2015/035556號、第2015/035960號、美國專利第9,894,931號、 及PCT申請案第US2017/015163號及第US2017/014733號,該等案之全文全部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黏著劑構造可進一步包括一或多個離型襯墊。離型襯墊可例如在黏著劑層之主表面的任一者或兩者上。離型襯墊在製造、運送期間、及使用之前保護黏著劑。當使用者欲使用黏著劑構造時,使用者可剝離或移除離型襯墊以暴露黏著劑。合適襯墊之實例包括紙(例如,牛皮紙)或聚合物膜(例如,聚乙烯、聚丙烯、或聚酯)。
在目前較佳的實施方案中,黏著劑構造係可定位及可重新定位之至少一者。如本文中所使用,「可定位(positionable)」意指一黏著劑構造可抵靠一基材表面放置,且輕易地在該表面上方滑動至適當位置而不將該黏著劑物品預黏附或黏貼至該基材;通常需要壓力來將黏著劑構造黏附至基材。如本文中所使用,「可重新定位(repositionable)」意指將一黏著劑物品施加到一基材上,然後移除並重新施加而不扭曲、損傷、或破壞該黏著劑構造、或基材;可重新定位之黏著劑不需是可定位的,或反之亦然。此類黏著劑允許枕架200在牆表面上方滑動、或輕易地自牆表面移除,直到施加足夠的壓力以使黏著劑與牆表面之間形成一施加黏合。
除了可定位及可重新定位的黏著劑配方(例如,授予Lu之美國專利第8,318,303號中所述之微球體黏著劑)以外,可藉由在黏著劑之面向牆的表面上的工程化元件或表面特徵而使黏著劑構造係至少一或可定位或可重新定位。該等工程化元件可作用為黏著劑表面與牆之間的間隔物,以防止黏著劑的完全接觸及浸透,藉此物品可 藉由跨牆表面滑動突起的表面來初始定位或旋轉。在某些條件下,物品甚至可從牆移除並放置在一新位置處。一旦選定位置,由該等工程化元件所產生的分離可藉由施加足夠的壓力來克服;黏著劑可接觸並黏附至牆。工程化元件可包括突起的黏著劑「樁(peg)」或「柱體(post)」(參見例如第5,296,277號(Wilson等人)及第5,795,636號(Keller等人))、離散、部分埋置的粒子、離散的突起粒子叢集(諸如陶瓷微球體)、非黏著劑島(包括一減弱材料)、及其組合。此等元件至少部分地從黏著劑表面突出。突出元件代表自另外平面表面區域之平均高度的遠離或偏離。突出工程化元件之任一者可與侵入式特徵結合。侵入式特徵(例如,凹入式特徵)可大致上描述為具有位置低於黏著劑表面之一平均高度之表面點的特徵。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可在缺少突出特徵的情況下使用侵入式特徵。關於可定位及可重新定位之黏著劑構造的額外資訊可見於受讓予本申請人之國際申請案第PCT/US19/31339號,且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牆錨100係描繪於圖3至圖5中。牆錨100包括基板110,該基板呈現一大致上矩形的形狀(如見於圖4中者)。基板110包括前表面111,其相對於面向牆之後表面112;頂部邊緣113;底部邊緣114;以及相對側邊緣115、116,其等連接頂部邊緣113及底部邊緣114以界定一外部板周緣。一對彎曲形叉指150在大致上正交於後表面112的方向上自各側邊緣115、116延伸(參見圖3)。叉指150延伸至外部端152,該外部端可呈逐漸尖細狀,以在壓入牆板時易於插入。
基部110包括下部區段120及上部區段122,該下部區段包括底部邊緣114,該上部區段靠近頂部邊緣113。區段120及122一般係共面的,並包括駐存於一平面「P」的前表面。下部區段120包括一開端式區域或凹部130,其經配置為大致上與基板的中心軸對準。凹部130大致上在至少寬度尺寸上對應於負載承載結構170的寬度。當在垂直於基板平面「P」之一平面中觀看時,基板110具有總體大致上呈矩形的形狀。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110在相同觀看方向上呈現另一形狀或形狀組合,包括圓形、卵形、三角形四面體、Y形等。其他變化可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設想及辨別。
上部基部區段122包括對準凹口123,其靠近頂部邊緣113,以用於視覺確認錨100在一牆表面上之放置及定向。上部區段122透過刻痕線127來可移除地耦接至下部區段120。刻痕線127可包含穿孔、凹部、孔隙、其組合、及能夠選擇性減少一材料之結構完整性的其他特徵。在將錨100固定至一牆表面之前或之後,刻痕線127允許從基板110移除上部區段122,提供對負載承載結構170之無約束的取用。上部區段122亦可在刻痕線處經鉸接以改善基板110在叉指150之間的強度。上部區段122在插入之前的存在可增強使用者在安裝期間可用的旋轉力,部分係歸因於基板110之增加的高度(例如,頂部邊緣113與底部邊緣114之間的距離)。
下部框區段120包括一對彎曲形叉指150及一對線形柄160,該對彎曲形叉指鄰近頂部邊緣121,該對線形柄相鄰於底部邊緣114。叉指150及柄160各在一長度上延伸至外部端152、162,該長 度大致上等於或小於一般將錨附接至之牆板的厚度。叉指150及柄160兩者的長度可變化,以允許選擇一特定厚度的牆板,其中彎曲形叉指150一般具有至少為柄160的兩倍之線長度或弧長度。例示性錨100在無柄160的情況下亦可係有用的,但複數個插入點可改善錨100在安裝、使用、及移除期間的穩定性。
彎曲形叉指150可具有一固定曲率半徑,或者沿著叉指150的外部輪廓從牆基部151至外部端152離散地或連續在不同點處具有變化的曲率半徑。曲率產生從叉指基部151的頂部邊緣151a至平行於外部端152的一平面之一尖端距離「D」,其中較大的曲率產生較大的尖端距離D。雖然不希望受到理論或與石膏牆板之關係的束縛,但咸信增加尖端距離導致可安裝在錨100上的重量增加。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尖端距離D係約0.15吋。在所描繪的實施方案中,叉指150係向上彎曲形,因為端152較頂部邊緣151a更接近包括基板110之頂部邊緣113的一平面。在其他情況下,一或多個叉指可包括一向下曲線(例如,圖20至圖22)。
叉指150可包括一或多個平表面,並可包含不同的截面形狀及形狀組合(例如,矩形、圓形、卵形、三角形等)。例如,一叉指的上表面可係圓形,其具有一平坦底部表面以防止牆板中的裂縫傳播。平表面亦可協助預防歸因於牆板上之應力集中的拉出。在圖1至圖6所描繪的實施例中,各叉指150包括相對的、實質上平坦的側表面156,各側表面在大致上正交於基部平面「P」的一平面中延伸。在其他實施方案中,叉指之一或兩個邊緣158可係鋸齒狀。
叉指150之各者包括高度155及基部151處的一厚度。厚度係在平行於頂部邊緣113之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測量,且對應於介於叉指側表面156之間的距離。高度155與厚度的比較界定一叉指縱橫比。在目前較佳的實施方案中,縱橫比係至少3:1、至少4:1、至少5:1。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高度155可係約0.10吋,且厚度可係約0.022吋,得出4.55:1的一叉指縱橫比。如下文所進一步描述者,叉指150之相對薄的性質減少所需的插入力,而牆板本身作用於防止叉指150在插入時屈曲(buckling)。憑藉牆來防止屈曲允許錨固持逐步變重的物體。彎曲形叉指150可以在自基部151至端152之弧長度的全部或部分上隨高度逐漸變尖細。
在不希望受到理論束縛的情況下,叉指縱橫比可藉由在負載承載方向(例如,朝向底部邊緣113)上增強叉指強度來改變錨的失效模式。增強的強度作用以在安裝逐步變重的物體時對抗叉指上的彎折,其可能導致牆板在叉指彎折之前損壞。相對高縱橫比的叉指可因此表現符合使用者對較一般的安裝五金(例如,釘子、螺釘等)的期望,同時仍減少安裝時所需的工作。
柄160與基部之後表面112形成角度165。舉實例而言,角度165(例如,相對於平行於框平面「P」之一平面取得)可係介於約75度與約90度之間(諸如介於約80度與約90度之間或介於約85度與約90度之間),不過變化係可能的。在目前較佳的實施方案中,柄160大致上沿著實質上正交於框平面「P」的一平面延伸。在不希望受到理論束縛的情況下,在柄160與後表面112之間提供一過度銳角 通常會剪切石膏牆板。然而,一輕微銳角(例如,角度係80度或更大之角度165)可易於插入錨100,並在某些實施例中幫助抽拉實質上平行於牆的後表面112。一柄亦可定向為傾斜,使得柄基部161並未平行於下部邊緣114或側邊緣115、116之任一者。在某些情況下,此一定向可改善錨之剪切保持力。
在所繪示的實施例中,且如可特別清楚地見於圖1、圖3、及圖4者,叉指150及柄160可由在選定位置處從已彎折或已以其他方式鉸接的一單件材料形成,以形成基板區段120、叉指150、及柄160兩者。因此,叉指150及柄160之各者包括至少一區段,該區段與框110的側邊緣115、116成一整體且實質上共面。在其他實施例中,叉指及柄之一或多者可在邊緣115、116或與凹部130隔開的其他位置處經焊接、熔接、或以其他方式附接至框110之後表面112。在提供給使用者時,可事先鉸接叉指150及柄160中之任一者,或者使用者可依使用者的喜好選擇彎折穿透牆的組件之各者。
如所描繪者,叉指150及柄160兩者延伸至共面端點,且叉指150各包括相同的曲率半徑。在替代實施例中,叉指150之任一者可沿著各別邊緣115、116的長度從另一者偏移,使得一個叉指基部151比另一者更接近頂部邊緣113。此外,除了所描繪的該對叉指150以外,基板110可包括一或多個叉指;(多個)此類額外叉指的特徵可係相同或不同的曲率半徑、高度厚度比、或旁靠著基板110之側邊緣115、116或後表面112的位置。
負載承載突起170從基板110的前表面111向外延伸。如所繪示之負載承載突起170係包括基部172之一鉤。用在板110上的負載承載結構可替代地包括一按鈕、一凸耳、一柄、或用以懸掛物品之任何數目的負載承載結構。此外,錨100可包括二或更多個負載承載結構,其等沿著一縱軸、一橫軸、或兩者對準。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正面的特徵可係一黏著劑層(於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可見於圖3及圖4者,突起170係設置在前表面111上,使得鉤基部172經定位在叉指基部151之底部邊緣151a上方。然而,應理解突起170可放置在前表面111上的任何所欲位置處,不過此類布置可減少錨的剪切保持能力並限制可以所欲方式安裝之物體的類型。
如叉指150及柄160,負載承載突起170可由在選定位置處從已彎折或已以其他方式鉸接的一單件材料形成,以形成基板區段120及負載承載結構170兩者。如所描繪者,可藉由沿著一路徑切割(例如,沖壓、雷射切割等)基板110的一部分以形成鉤輪廓來建立鉤170,該鉤輪廓接著可在頂部邊緣113的方向上交疊以形成突起。
參照圖6A及圖6B,繪示一種用於將牆錨100附接至一實質上垂直表面之方法。在一第一步驟中,上部板區段122係可選地使用對準凹口123定位在牆之所欲位置處。錨100旋轉約45至60度,使得各彎曲形叉指150的外部端152水平地朝牆延伸,且外部點152位於一所欲的進入點處。在正交於下部區段120之正面111的方向上施加力。所施加的正交力導致錨繞上部邊緣113旋轉,叉指250的外部端152穿透牆板。進一步的旋轉導致叉指的剩餘長度經驅動進入牆 板,隨後插入柄160直到基板110之後表面112大致上與牆齊平為止。可選地,可接著沿著刻痕線127移除上部區段122。值得注意地,鉤基部172在牆上實質上與叉指端152的插入點對準或在該插入點上方隔開。
可在錨100已經插入牆中的之前或之後將一物體固定在負載承載突起170上。一旦一物體在鉤170上,其就具有重量180,該重量在遠離牆且向下的旋轉方向上建立一力矩。此轉化成力181,其提供彎曲形叉指150之一向外的偏向或推進。此力亦繞作用如一樞軸之錨100的最下部邊緣114運作。彎曲形叉指150與樞轉點之間的距離越小,將錨從牆推離的力181越大。然而,如可見於錨100者,此力係穿過牆板核心分布在彎曲形叉指150上方。讓力分布在叉指150上方帶來供該叉指得以戳穿的可觀材料量。因此,錨100較不可能從牆脫出或對牆板造成可觀的損壞。
如欲移除,基板可藉由下部區段121向上舉升。上部邊緣113(或121,若上部區段122經移除的話)自然地在其自身上樞轉,且錨隨著叉指150的外部端152退出牆而脫出。下部區段120的特徵可係下部邊緣113處的結構,用以幫助移除,諸如可與一螺絲起子嚙合之一突出部、鑰匙或其他器具、或者可由人類指頭嚙合之一鉸合突片。
在目前較佳的實施方案中,錨係由一金屬材料製成,然而,可理解可使用其他合適的材料。錨100一般係由以下製成:一彈性金屬或金屬合金(諸如不鏽鋼、鈦、鈷-鉻合金(諸如由Elgiloy Specialty Metals,Elgin,IL所製造者))或一形狀記憶合金(諸如鎳與鈦之一合金(例如鎳鈦合金(Nitinol)))。較佳地,錨100具足夠彈性,使得鬆弛時的形狀在安裝一物體的過程期間不會顯著改變。作為另一選項,錨100可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已知的任何其他彈性材料製成,諸如一可撓性聚合物或複合材料。此外,雖然錨100係具體地論述為可安裝在石膏牆板牆上的,但其可與其他材料的牆併用,或將一物體固定至除了牆以外的某物。
欲使用總成10,使用者首先在枕架200的背面212上從黏著劑構造移除任何離型襯墊(若存在的話)。枕架200及錨100接著係放置在所欲位置處,並在牆的方向上使用指頭壓力來固定至牆表面。一旦使用者對枕架200的位置感到滿意,就輕施指頭壓力至正面211,其導致枕架200壓縮,且叉指150的外部端152刺穿牆板。使用者接著可將錨與枕架200分離,並從牆移除枕架200(若其係以黏著劑方式固定的話)。使用標記作為指引,使用者可大致上如關於圖6A及圖6B所述般安裝錨100。
錨總成10上的一變化係描繪於圖7及圖8中。相比於錨100的寬度及高度尺寸,錨總成20的特徵係一較大的對準枕架200。應了解錨總成20之許多其他態樣可具有類似於關於錨100所述者之形式及功能,且此等不需要重複。
如圖7所描繪之對準枕架200包括兩個插入導件240,該等導件跨枕架200的寬度230隔開,其中各插入導件相鄰於側邊緣215、216。插入導件240包括一孔隙,該孔隙延伸穿過枕架200的厚 度。各孔隙經定尺寸以允許錨100上之一彎曲形叉指150在壓縮枕架200時到達預期的牆表面。對準枕架200進一步包括邊緣突起250,該等邊緣突起延伸形成頂部表面、底部表面、及側表面。邊緣突起250係經設計以在插入之前幫助使用者定向、定位、及調平錨總成20。如圖8所描繪,邊緣突起亦可藉由作為用於尺90或其他測量儀器之一支托來幫助測量以準確地定位一物體(例如,一畫框)。雖然經描繪成相似於稜鏡,邊緣突起可係任何合適的形狀或形狀組合。錨總成10或20之枕架200可包括在其一邊緣處之一對準凹口(未圖示),其位置對應於牆錨100上之對準凹口123。
在本揭露之替代實施方案中,一枕架可經定尺寸並經組態以接納除了或代替錨100的其他牆錨及習知緊固件。例如,枕架可經組態用於與特徵列於以下中之錨組裝在一起:美國專利第8,414,239號(McDuff);第3,298,651號(Passer);及第3,966,157號(Corral等人)。進一步的例示性錨包括以下中之彼等: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7/0002973號(Will等人);第2015/0297002號(Long);及第2007/235622號(Barran等人)。其他錨結構及總成可能用於與枕架併用,且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係顯而易見的。
現轉向圖9及圖10A至圖10H,描繪用於與本揭露之錨總成併用之一額外組件。錨總成30包括牆錨100、對準枕架200、及間隔墊300。應了解牆錨100及枕架200之許多態樣具有類似於關於錨總成10及20所述者之形式及功能,且此等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不需要重複。
間隔墊300包括前表面310及後表面320。間隔墊300係承接在錨100之前表面111上,與底部邊緣114對準,並駐在負載承載結構170的基部下方。墊300具有厚度,其大於負載承載結構170之遠端176與錨基部110之前表面111之間的最短距離,使得墊300向外延伸超出結構170的最外部邊緣。雖然間隔墊300經描繪成一分開結構,亦可使該間隔墊與枕架成一整體,建立用於承接一牆錨的一凹部或托架。間隔墊300一般係由與枕架200相同類型的材料製成,但可由能夠在二或更多個維度維持一形狀的任何合適材料製成。
離散間隔墊300之前表面310及後表面320兩者可包括一可拆卸界面,其可包括上述之黏著劑構造中之任一者。該可拆卸界面允許間隔墊300與欲安裝之一物體及一牆錨的任一者或兩者重複地分離。該可拆卸界面允許該墊沿著一總體平面(general plane)的分離及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拆卸界面可包括(例如)包括互鎖系統的機械型緊固件、具有無肉眼可見機械變形或干擾之連接的相互囓合系統、可釋離的接觸回應式緊固件、可分割構造、及類似者。合適的可拆卸界面係例如在美國專利第9,920,783號(Runge等人)中探討。在牆錨總成30之目前較佳的實施方案中,各可拆卸界面係上述類型之一可移除黏著劑。
圖10a至圖10h中繪示一使用牆錨總成30之方法。在一第一步驟中,錨100係耦接至枕架200,使得基板110之後表面112接觸(或接近)前表面211(圖10A)。間隔墊300附接至錨基板110之前表面111(圖10B)。此等步驟中之一或兩者可由製造商或零售商 執行,使得使用者不參與初始組裝。接下來,安裝物體(如所描繪,畫框80)係經由例如線、托架、或D形環(圖10C)來放置在負載承載結構上,且墊300的前表面310係附接至該物體(圖10D)。若安裝物體包括一線,則目前較佳的是在負載承載結構170上拉緊線。使用者可藉由直接移動(例如,滑動或旋轉)安裝物體來將總成定位及定向在牆表面5上之所欲位置處。一旦使用者在一或多個移動步驟之後對物體的位置感到滿意,使用者就施加壓力至該物體以將總成30黏附至牆5。若使用一可重新定位黏著劑,則使用者可選擇首先將枕架固定至牆並隨後將總成移動至所欲位置。該物體接著經解耦形成負載承載結構170,且總成30維持在牆上的所欲位置處(圖10E)。在確認總成30處於正確位置及定向後,使用者將間隔墊300移除並將叉指的外部端152壓入牆5中。(圖10F)。替代地,間隔墊300可在初始叉指標記步驟之後移除。錨100及枕架200之進一步的拆卸允許錨100在對應於早前標記之位置處可旋轉地插入牆5中。(圖10G)。一旦錨實質上與牆5齊平,物體400可再次經固定至負載承載結構170(圖10H)。
錨總成30特別有利於大型物體(如畫框),因為使用者可將物體定位在所欲位置或接近所欲位置處,並將物體暫時地固定至一牆表面。暫時附接減少一般伴隨著安裝大型物體而來的猜測工作及重複嘗試。此外,使用者可直接操縱物體,而無需依賴非間接地調整錨或其他五金。
轉向圖11及圖12A至圖12H,描繪根據本揭露之牆錨總成40的另一實施例。牆錨總成40包括框400及插入板500。框400 包括以軌條442、448為特徵之導件,其與框本體410配合以界定凹部430。凹部430包括一連續背板,使得當組裝錨總成40時,框400的一部分經設置在插入件500與牆之間。插入件500包括負載承載突起570,且經定尺寸以可滑動地嚙合該導件。總成40進一步包括間隔墊300及錨100。不同於先前的實施例,錨100無負載承載結構,且替代地包括孔隙180,其經定尺寸以接納在插入板500上的負載承載突起570。應了解錨總成40之許多其他態樣具有類似於關於錨總成10、20、及30所述者之形式及功能,且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不需要重複類似的態樣。
框400包括一大致上平坦的本體410,該本體具有前表面411、後表面412、相對的頂部邊緣413及底部邊緣414、以及相對的側邊緣415、416。前表面411駐存在一第一框平面中,且後表面412駐存在平行於前平面的一平面中。當在垂直於該第一框平面的一平面中觀看時,框本體410大致上呈矩形。然而,在替代實施例中,框本體可呈現另一形狀或形狀組合,包括圓形、卵形、三角形、四面體、Y形等。框400之後表面412可包括黏著劑構造60,用於將框400及總成40暫時地附接至一牆表面。
導件環繞框周緣之至少一部分延伸,並包括與側邊緣415、416成一整體的相對軌條442以及沿著本體410之底部邊緣414延伸的止擋牆448。軌條442係經由導引牆444耦接至框的各別區段,該導引牆實質上係配置為垂直於該第一框平面。各軌條442根據導引 牆444之高度而與該第一框平面隔開,該高度大致上對應於插入件150之厚度。
軌條442用作接受及引導插入件500進入凹部430的底部,而底部止擋牆448作為一止擋表面或掣子,以阻止插入件500在底部邊緣414之方向上的滑動。如所描繪,各軌條442延伸凹部430之全長至框本體410的頂部邊緣413。止擋牆448可居中地定位在第三區段上,且並未連接至側軌條442中之任一者。在其他實施例中,一或兩個側軌條442可僅延伸凹部長度的一部分;在相同或其他實施例中,止擋牆448可延伸底部邊緣414之全寬度。
軌條442延伸於凹部430上方並進入該凹部,形成面向框平面「P」的疊置表面445。雖然此嚴格來說並非必要,但止擋牆亦可延伸於凹部430上方並進入該凹部。當組裝錨40時,疊置表面445限制或防止插入件500繞與負載承載突起570重合之一軸的旋轉移動,而且運作以協助插入件500在凹部430內的放置。如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理解,軌條442與插入件500的尺寸之間可存在適當公差,以促成插入件500相對於框本體410滑動並避免黏合。疊置表面445之間距亦允許插入件500之前表面510直接駐存在相鄰於框平面「P」處,允許框本體410之後表面412維持大致上與牆齊平。插入板500亦可包括活化或可活化特徵以摩擦性地嚙合基板400之一或多個表面。
框本體410及插入板500兩者包括一或多對插入導件450、550,其等分別跨一給定寬度隔開,其中各插入導件相鄰於一各 別側邊緣。插入導件450、550包括分別延伸穿過板或框之一孔隙。各孔隙經定尺寸及設置以允許錨100上之彎曲形叉指150或柄160在凹部430完全承接插入板500時到達預期的牆表面。框本體410及插入板亦包括旋轉孔隙490、590,其等相鄰於各別頂部邊緣413、513;旋轉孔隙490、590經定尺寸以在錨100之頂部邊緣113上承接弓形突片190。旋轉孔490、590與弓形突片190配合以相對於插入導件450、550對準彎曲形叉指150,並促成錨進入牆中的適當旋轉插入。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可在不使用旋轉孔隙或弓形突片的情況下組裝錨100、框400、及插入件500。
為了組裝錨總成40,使用者或製造商可滑動或以其他方式移動插入板500穿過插入導件,直到底部邊緣嚙合或以其他方式相鄰於軌條448且插入導件450、550對準為止。接下來,間隔墊300係在負載承載突起570下方固定至插入板500的正面511。此等步驟中之一或兩者可由製造商或零售商執行,使得使用者不參與初始組裝。錨100保持分離直到錨總成安裝程序中的後期為止。
圖12a至圖12h中繪示一使用牆錨總成40之方法。在一第一步驟中,提供部分組裝的錨總成40,其特徵係承接於凹部中之插入件500及可拆卸地固定至正面511的間隔墊300。(圖12A)。接下來,安裝物體(此處描繪為線700)係經由例如線、托架、或D形環來放置在負載承載結構570上,且墊300的前表面310係附接至該物體(圖12B)。使用者可藉由直接移動(例如,滑動或旋轉)安裝物體來將總成定位及定向在牆表面上之所欲位置處(圖12C)。一旦使用者 對物體的位置感到滿意,使用者就在物體上施加壓力以將總成40黏附至牆。若使用一可重新定位之黏著劑構造,使用者可選擇首先將框固定至牆以並隨後移動至所欲位置。插入板500接著可藉由使物體在框本體之頂部邊緣413的方向上移動而從框400移除(圖12D)。在確認框400處於正確位置及定向後,使用者將插入板500送回至凹部430。(圖12E)。接著將錨100上的弓形突片190放置在旋轉孔隙490、590中,或者以其他方式將錨與框/插入板總成對準(圖12F),且錨100係可旋轉地插入牆中。(圖12G)。一旦錨實質上與插入板510之前表面511齊平,物體可再次固定至負載承載結構570(圖12H)。對所有欲安裝的物體或所有牆表面而言,並不一定需要此等步驟的全部。
一旦在牆上組裝成最終形式,插入板之導引孔隙550的上表面基本上安置在錨100的彎曲形叉指150上(亦即,垂直受支撐)。替代地,負載承載結構570的下表面安置在錨孔隙180的一部分上。插入板500將因此以可旋轉方式受約束,且插入板上來自安裝物體的負載可在不使叉指150旋轉穿過及離開牆板的情況下有效地轉移至錨100及牆。
轉向圖13至16,描繪另一可樞轉牆錨總成。該牆錨總成包括基板610,該基板在相對的鉸合區段628及629處可樞轉地耦接至兩插入板:上部插入板630及下部插入板640。各插入板630、640分別包括一對彎曲形叉指650、660。應了解錨總成之許多其他態樣可具有類似於關於錨100所述者之形式及功能,且此等不需要重複。
上部插入板630包括在鉸合區段628之方向上彎曲的叉指650。叉指650係在接近板的遠端邊緣634的一位置處經定位在上部板630的側邊緣635、636上。叉指650跨遠端邊緣634隔開,使得叉指之間的距離大於基板610的寬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基板的特徵可係類似於錨總成40者之導件,其中基板610中的孔隙經隔開以承接叉指650。遠端邊緣634亦包括負載承載突起670之上部區段670a。鉸合區段628與遠端邊緣634之間的距離大約等於絞合區段628與基板610之中心橫軸619之間的距離。
下部插入板640包括在鉸合區段629之方向上彎曲或相對於叉指650而向下彎曲的叉指660。叉指660係在接近板的遠端邊緣644的一位置處經定位在下部板640的側邊緣645、646上。叉指660跨遠端邊緣644隔開,使得叉指之間的距離大於基板610的寬度。遠端邊緣644亦包括負載承載突起670之下部區段670b。鉸合區段629與遠端邊緣644之間的距離大約等於或小於絞合區段629與基板610之中心橫軸619之間的距離。
部分歸因於兩組彎曲形叉指650、660的存在,牆錨總成可使用經垂直或水平(或以相對於中心軸619之一斜角)定向之鉸合區段628、629固定至牆。多個定向可允許使用者適應各種空間限制,其中一垂直定向可能並不合理。基板610之後表面621的特徵亦可係一可移除、可定位、及/或可重新定位之黏著劑構造。牆錨總成亦可用於使用叉指外部端652、662在牆上產生模糊標記,允許使用者在未完全確實插入叉指650、660的情況下判定總成在牆表面上的位置及定向。 一旦作出確認,使用者可旋轉上部插入板及下部插入板兩者以插入叉指650、660,直到插入板630、640大致上與基板610齊平且負載承載區段670a、670b組合以提供負載承載結構670為止。
雖然經描繪成具有兩個插入板630、640,總成之特徵可係可樞轉地耦接至基板610之三或更多個插入板。額外的插入板可以如一些非限制性實例,採用列、行、網格、或徑向陣列配置。一些或全部的額外插入板可以相對的對來配置;在其他實施例中,一些或全部的特徵可係相對於其他板的一離散定向。一些或全部的額外插入板可包括負載承載區段,該等負載承載區段組合以形成一負載承載結構,包括與基板上之一負載承載區段組合。
甚至在物體不包括一線但取而代之地包括一不同背襯五金組態的情況下,仍可使用本揭露之牆錨總成。例示性的背襯五金組態包括但不限於一「D」形環、鋸齒狀件、鑰匙孔掛架等。
圖17繪示根據本揭露之用於安裝一物體的一牆錨套組之一實施例。該套組的特徵係轉移結構800,該轉移結構在相對的前主表面及後主表面上具有上述類型之一可移除及/或可(重新)定位之黏著劑構造。轉移結構800可包括對準特徵810,該等對準特徵經組態以駐存在背襯五金的相鄰處或內部及/或在一正確位置處定位負載承載結構於一牆錨上以嚙合背襯五金。轉移結構800一般在前表面與後表面上的構造之間包括不同的黏著劑性質,因為前表面(亦即,預期要附接至物體之表面)上的黏著劑構造一般與物體形成比後表面上之黏著劑構造與一牆板或其他牆表面所形成者更弱的一黏合。因此,物體 可從轉移結構800移除(例如,剝離)而不會將結構從牆移除。轉移結構可由例如用於建立本文所述之枕架或間隔墊的材料中之任一項或適於指定目的之任何其他材料來形成。
套組可包括例如本文所述類型的兩個牆掛架及六個轉移結構,不過套組中之任何組件的確切數目並無限制。或者,套組可僅包括二或更多個轉移結構。轉移結構亦可在一套組中與常見五金併用或由常見五金提供,諸如釘子、螺釘、及其他形式的牆錨。
在使用中,轉移結構800可固定至一物體(諸如圖17中之畫框900)的背面。轉移結構800係定位在該物體上,使得對準特徵810與背襯五金或其他所欲位置對準,以用於嚙合一牆錨或習知緊固件(例如,釘子、螺釘等)。在圖17中,例如,對準特徵810之末端處的點815係經定位在D形環凹部910內。一旦使用者對該物體(框900)的位置感到滿意,使用者就在物體上施加壓力以將一或多個轉移結構800之後表面黏附至牆。若在後表面上使用一可重新定位或可定位黏著劑構造,使用者可選擇首先將轉移結構黏附至牆並隨後移動至所欲位置。接著可藉由剝離或其他機制從轉移結構800的前表面移除插入物體。在確認轉移結構800處於正確的位置及定向之後,使用者將一牆錨(諸如牆錨100)及伴隨而來的負載承載結構與各轉移結構對準。(多個)錨可插入牆中。一旦錨(或其他緊固件)到達牆內的所欲位置,物體便可固定至負載承載結構。
圖18及圖19中繪示轉移結構概念之另一實施例。轉移結構1000包括一第一黏著劑轉移構造1010及一第二黏著劑轉移構造 1020。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包含背襯層1012及黏著劑層1014,該黏著劑層係在背襯層1012之一主表面上。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同樣包含背襯層1022及黏著劑層1024,該黏著劑層具有與第一黏著劑構造相同或不同的黏著劑組成物,且係在背襯層1022之一主表面上。各黏著劑層1014、1024可係單層或多層。各背襯1012、1022可同樣係單層或多層。黏著劑層1014、1024可係彼此相同或彼此截然不同。在此背景下,截然不同係用來描述組成物或黏著劑性能有實質上的差異。黏著劑層1014、1024可各自跨必要背襯之主表面而係連續的或不連續的(例如,經圖案化的)。該等構造在垂直於背襯表面的一平面中具有一總體大致上呈圓形的形狀。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等構造在相同觀看方向上呈現另一形狀或形狀組合,包括矩形(含正方形)、卵形、三角形、四面體、Y形等。其他變化可由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設想及辨別。
黏著劑轉移構造1010、1020在各者之中心處可包括對準孔隙1080。對準孔隙1080可用以與背襯五金對準或在一牆表面上標記用於放置一牆錨或習知緊固件(例如,釘子、螺釘等)的所欲位置。對準孔隙1080可共用對應構造之形狀(如所示,兩者均係圓形)或者可不同。黏著劑轉移構造可包括多個對準特徵,諸如孔隙1080及凹口(未圖示)。凹口可用以將轉移構造上的特徵與凹口123或牆錨100上的類似特徵對準,並指示用以標記一牆的一位置。
第一黏著劑轉移構造1010及第二黏著劑轉移構造1020之黏著劑層1014、1024的外表面可用以將轉移構造黏貼至所欲的黏附 體、耐用品(hardgood)、及/或安裝物體(例如畫框)。可用的黏著劑層1014、1024中之一或兩者可由一離型襯墊(未圖示)覆蓋。
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及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可包括如所描繪之一背襯或可係無背襯的。無背襯(亦即,無載體)黏著劑構造係描述於例如美國公開案第2016/0068722號(Schmitz-Stapela等人)中。作為一承載背襯的黏著劑構造之一替代例,在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及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之任一者或兩者中,可使用一無背襯或固體黏著劑代替一背襯與黏著劑層的組合。一無背襯黏著劑構造本身可包含複數個黏著劑材料,該等黏著劑材料提供作為子層或混合物或以其他方式提供,並可以一方式提供使得一黏著劑表面與該黏著劑之其他表面相同或不同。例如,兩個不同的黏著劑組成物可經共擠製,以便提供一黏著劑構造,該黏著劑構造包含兩個不同子層,一者形成具有至基材之一第一期望黏著性之一第一黏著劑表面,且另一者形成具有一第二期望黏著性之一第二黏著劑表面。期望的黏著性可係相同或不同的,允許例如一者係至少半永久而另一者可在無損情況下移除。
一背襯(若使用的話)可係一單層或多層構造。形成背襯的材料可包括紙、天然或合成聚合物膜、由天然及/或合成纖維及其組合製成的非織造物、經織物強化之聚合物膜、經纖維或紗線強化之聚合物膜或非織造物、織物(諸如由合成或天然材料的紗線形成的織造織物)。背襯亦可由與上述之至少一者組合之金屬、金屬化聚合物膜、或陶瓷片材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背襯係具有二或更多層之一多層膜;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該等層係經層壓的。例如,背襯可由 一發泡體、一膜、或其一組合形成,其具有任何合適的厚度、組成物、及不透明度或透明度。
轉移結構1000包括一可分離連接系統,該可分離連接系統介於第一黏著劑轉移構造1010與第二黏著劑轉移構造1020之間。該可分離連接系統包括第一連接器構件1030及第二連接器構件1040,該第一連接器構件經設置在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的第二主表面上,該第二連接器構件經設置在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的第二主表面上。第一可分離連接器構件1030及第二可分離連接器構件1040可彼此嚙合以形成一可分離連接,從而可拆卸地連接轉移構造1010、1020:在可分離連接1030分離之後,第一連接器構件1030與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維持在一起,且第二連接器構件1040與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維持在一起。物品的某些優點係基於在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與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之間併入可分離連接1030,因為一安裝物體可從一安裝表面分離而不破壞黏著劑轉移構造1010或1020中之任一者。第一連接器構件1030及第二連接器構件1040一般係與黏著劑層共同延伸,並覆蓋與該等黏著劑層類似的區域。
使用者可利用任何(多個)合適的技術以適當地再連接第一可分離連接構件1030與第二可分離連接構件1040。
可分離連接可包括任何已知或已開發的可重複使用連接器以用於連接黏著劑轉移構造1010、1020。可分離連接1030允許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及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沿著一總體平面分離及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分離連接可包括例如包括一互鎖系統之一機 械型緊固件、具有無肉眼可見的機械變形或干擾之連接的一相互囓合系統、一可釋離的接觸回應式緊固件、一可分割構造、及類似者。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分離連接器包括黏著劑、凝膠、或凝膠黏著劑之一或多個層,其等藉由共價鍵結、離子鍵結、氫鍵結、及/或凡得瓦力而結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可分離連接構件1030可包括一鉤材料層,且第二可分離連接構件1040亦可包括一鉤材料或環材料層。已設想到可使用任何可商購獲得的鉤環連接器系統,包括可購自3M Company之彼等。鉤環連接器系統僅係一種本實施例所建議的機械互鎖連接器系統類型。藉由機械互鎖意指其等緊固件之連接器元件之至少一者經受某種肉眼可見的變形(較佳為塑膠變形),使得機械干擾形成於複數個組件之間。此等互相嚙合之元件的許多不同修改之設計,係以此可分離連接器系統之協作層之間的分離所必要的力與方式為基礎。一些例示性可分離連接器係在例如下列中說明:美國專利第6,572,945號;第7,781,056號;第6,403,206號;及第6,972,141號,其等全部之全文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可分離連接構件1030、1040可使用任何(多個)合適的技術連接至黏著劑構造1010、1020。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可分離連接構件1030、1040係使用任何合適的黏著劑或黏著劑組合(包括本文進一步描述的熱熔黏著劑中之任一者)黏附至必要的黏著劑構造。進一步地,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可分離連接構件1030、1040可以超音波方式黏合至必要的黏著劑構造1010、1020。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 可分離連接構件1030、1040可使用任何(多個)合適的技術以機械地附接至必要的黏著劑構造。在一或多個實施例中,如本文在其實施例中任一者所述之一連結層可分別設置在第一連接構件1030與第二連接構件1040及第一黏著劑構造1010與第二黏著劑構造1020之一或兩者之間。
在使用時,轉移結構1000可經固定至一物體的背面。轉移結構1000經定位在該物體上,使得對準特徵與背襯五金或其他所欲位置對準以用於嚙合一牆錨或習知緊固件(例如,釘子、螺釘等)。一旦使用者對物體的位置感到滿意,使用者便在物體上施加壓力以將一或多個轉移結構之後表面黏附至牆。若在後表面上使用一可重新定位或可定位黏著劑構造,使用者可選擇首先將轉移結構黏附至牆並隨後移動至所欲位置。接著可在可拆卸界面處從轉移結構的前表面移除該物體。在確認轉移結構處於正確的位置及定向之後,使用者可使用對準特徵(例如,凹口或孔隙1080)以標記錨或其他緊固件之一對應特徵在牆上的所欲位置。使用者接著將一牆錨(諸如牆錨100)或其他緊固件來與對準特徵或使用該對準特徵製作在牆上的一標記之其中任一者對準。(多個)錨或緊固件可插入牆中。一旦錨(或其他緊固件)到達牆內之所欲位置,便可將該物體固定至一負載承載結構。
值得注意地,如上文所述之(多個)轉移結構可採用上述之枕架200的形狀及特性,無論該枕架具有或不具有插入導件240。此一枕架(例如,包括一可分離連接系統及一或多個黏著劑表面之一 枕架)可包括一或多個對準特徵,且在具體實施例中,在枕架的一邊緣上包括一對準孔隙及一對準凹口兩者,以易於標記牆。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實施例的牆錨2000係描繪於圖20至圖22中。除非具體說明,否則錨2000的考量及元件與錨100相同,且不需在此處重複。牆錨2000包括基板2010,該基板呈現一大致上矩形的形狀(如見於圖22中者)。基板2010包括前表面2011,其相對於面向牆之後表面2012;頂部邊緣2013;底部邊緣2014;以及相對側邊緣2015、2016,其等連接頂部邊緣2013及底部邊緣2014以界定一外部板周緣。一對向下彎曲形叉指2050在大致上正交於後表面2012的方向上自各側邊緣2015、2016延伸。叉指2050延伸至一外部端,該外部端可呈逐漸尖細狀,以在壓入牆板或其他安裝表面時易於插入。牆錨2000(或複數個牆錨2000)亦可以可樞轉地耦接至一基部。
用於牆錨2000(及特徵係向下彎曲形叉指之其他錨)的插入及移除方法基本上係圖6A及圖6B中所描繪之方法的相反,因為該錨係繞較接近底部邊緣2013的一軸旋轉以插入及脫離叉指2050。
本揭露之牆錨及錨總成可用以安裝無數品項及物體至諸如塗漆乾牆、灰泥、混凝土、玻璃、陶瓷、玻璃纖維、金屬、或塑料的表面。可安裝之品項包括但不限於壁氈、收納架、架座、籃子、容器、裝飾品(例如節日裝飾品)、日曆、海報、分配器、線材夾、吉他、浮置層板、窗簾桿、高負重鉤、托架、壁燈、以及提把。
實施例
1.一種牆錨總成,其包含:一牆錨,其包括一基板及一第一叉指;及一枕架,其在其一主表面上具有一黏著劑構造。
2.如實施例1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黏著劑構造係可定位及可重新定位之至少一者。
3.如實施例1或2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黏著劑構造係可拉伸離型的。
4.如實施例1至3之牆錨總成,其中該枕架係可壓縮的。
5.如實施例1至4之牆錨總成,且進一步包括一間隔墊,該間隔墊與該枕架之至少一部分成一整體。
6.如實施例1至5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基板包括相對側邊緣,且其中該叉指之該基部與該等相對側邊緣中之一者成一整體。
7.如實施例1至6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基板進一步包含一鉤,且其中該鉤之該底部係設置在平行於或高於該叉指之一基部之一頂部邊緣的一平面中。
8.如實施例1至6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叉指在該頂部邊緣的方向上向上或向下彎曲。
9.如實施例1至8中任一項之牆錨總成,且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彎曲形叉指,該第二彎曲形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外部端。
10.如實施例9之牆錨總成,其中該第一叉指的該外部端與該第二叉指的該外部端共面。
11.如實施例10之牆錨總成,其中各叉指在該基板之一頂部邊緣的方向上向上或向下彎曲。
12.如實施例1至11中任一項之牆錨總成,其中該枕架包括至少一插入導件,以用於承接該叉指。
13.如實施例1至12中任一項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基板包括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且其中當組裝該總成時,該基部之該後表面與該框之該前表面齊平。
14.如實施例13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間隔墊包括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且其中當組裝該錨總成時,該間隔墊之該後表面與該基板之該前表面齊平。
15.如實施例14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間隔墊之該後表面包括一可拆卸界面。
16.如前述實施例中任一項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叉指之該基部具有沿著該基板之一側邊緣測量的一高度以及沿著該基板之一頂部邊緣測量的一厚度,且其中該高度係該厚度的至少兩倍。
17.如實施例16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高度係該厚度的至少三倍。
18.一種牆錨總成,其包含:一框,其具有一前表面及一後表面,該框在其前表面上包括一導件,該導件經組態以承接一插入板,該插入板包括一負載承載結構;一錨,其包括具有一基部之一彎曲形叉指,其中該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穿透牆的外部端;且其中該基板之該後表面包括一黏著劑構造。
19.如實施例18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基板在一第一鉸合區段處可樞轉地耦接至該插入板。
20.如實施例19之牆錨總成,其中該第一鉸合區段係設置成鄰近該基板之一頂部邊緣及該插入板之一近端邊緣。
21.如實施例18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基板包括一導引孔隙,其經定尺寸以用於承接該叉指。
22.如實施例18至21之牆錨總成,其中該框包括一凹部,且其中該插入板之一部分經定尺寸以適配於該凹部內。
23.如實施例18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叉指之該基部具有沿著該側邊緣測量的一高度以及沿著該頂部邊緣測量的一厚度,且其中該高度係該厚度的至少兩倍。
24.如實施例23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高度係該厚度的至少三倍。
25.如實施例18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叉指在該近端邊緣的方向上向上或向下彎曲。
26.如實施例18之牆錨總成,且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彎曲形叉指,該第二彎曲形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外部端。
27.如實施例26之牆錨總成,其中該第一叉指的該外部端與該第二叉指的該外部端共面。
28.如實施例26之牆錨總成,其中該第二叉指之該基部與該等相對側邊緣中之一者成一整體。
29.如實施例28之牆錨總成,其中該第二叉指之該基部與相對於與該第一叉指基部成一整體之該側邊緣的該側邊緣成一整體。
30.如實施例18之牆錨總成,其中該黏著劑構造係可定位或可重新定位之至少一者。
31.如實施例18至30之牆錨總成,其中該導件包括二或更多個軌條,且其中該等軌條包括一導引表面,該導引表面作用於該插入板之一正面上。
32.一種牆錨總成,其包含:一基板,其包括相對主表面;一第一插入板,其在一第一鉸合區段處可樞轉地耦接至該基板之一邊緣;一第二插入板,其在一第二鉸合區段處可樞轉地耦接至該基板,該第二鉸合區段經設置在與該第一鉸合區段相對的該基板之一邊緣處;及一黏著劑構造,其在該基板之一主表面上,其中各插入板包括一彎曲形叉指,該彎曲形叉指在該鉸合區段之遠端的一位置處自該各別插入板之一表面延伸。
33.如實施例32之牆錨總成,其中當該第一插入板及該第二插入板經樞轉以相鄰於該基板之一主表面時,該等叉指在相對方向上彎曲。
34.一種用於安裝一物體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提供如實施例1至33中任一項之一錨總成;在一第一位置處將該總成之一後表面暫時地附接至一牆;將該物體放置在該錨總成之一負載承載結構上;直接操縱該物體,使得該錨總成經設置在一第二位置處;以及從該負載承載結構移除該物體。
35.如實施例34之方法,且進一步包含利用該錨總成之一叉指在鄰近該第二位置之該牆上建立一定位標記。
本文中所引用之專利、專利文件、及專利申請案係以引用方式全文併入本文中,如同各上述文獻係以引用方式個別併入。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偏離上述發明概念的情況下可作出各種改變及修改。因此,本揭露之範圍不應限於本文中所述的結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可對上述的實施例及實施方案而做出許多變化,而不偏離其等之基本原則。再者,本發明中的各種修改與變更對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為顯而易見且不悖離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因此,本申請案之範疇應僅由下列之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均等物判定。
610:基板
628:鉸合區段
629:鉸合區段
630:上部插入板/插入板/上部板
634:遠端邊緣
635:側邊緣
636:側邊緣
640:下部插入板/插入板/下部板
645:側邊緣
646:側邊緣
650:彎曲形叉指/叉指
660:彎曲形叉指/叉指
670a:上部區段/負載承載區段
670b:下部區段/負載承載區段

Claims (6)

  1. 一種套組,其包含一牆錨;及一或多個轉移結構,各轉移結構包括一可分離連接系統及一標記孔隙,其中該等轉移結構各自包含:一第一黏著劑層及經耦接至該第一黏著劑層之一第一可分離連接器組件;以及一第二黏著劑層及一第二可分離連接器組件,其中該第一可分離連接器組件及該第二可分離連接器組件係可彼此嚙合以形成該可分離連接系統。
  2. 如請求項1之套組,其中該牆錨包含一基板,該基板包括相對的前表面及後表面、一頂部邊緣、一底部邊緣、及兩相對側邊緣;以及具有一基部之一第一彎曲形叉指,其中該第一彎曲形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穿透牆的外部端,且其中該第一彎曲形叉指之該基部係與該等相對側邊緣中之一者成一整體。
  3. 如請求項2之套組,其中該牆錨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彎曲形叉指,該第二彎曲形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外部端,其中該第一彎曲形叉指的該外部端及該第二彎曲形叉指的該外部端共面,且其中各叉指在該底部邊緣的方向上向下彎曲。
  4. 如請求項1之套組,其中該第一可分離連接器組件包括一鉤材料,且其中該第二可分離連接器組件包括至少一或一鉤材料或一環材料。
  5. 如請求項1之套組,其中,當組裝該轉移結構時,該第一黏著劑層及該第二黏著劑層界定該轉移結構之相對主表面。
  6. 如請求項1之套組,其中該牆錨包含一基板,該基板包括相對的前表面及後表面、一頂部邊緣、一底部邊緣、及兩相對側邊緣;以及 具有一基部之一彎曲形叉指,其中該叉指沿著一弧向外延伸至一穿透牆的外部端,且其中該彎曲形叉指之該基部係與該等相對側邊緣中之一者成一整體,並且該套組進一步包含一枕架,該枕架包括一孔隙以用於接收該彎曲形叉指。
TW108117720A 2018-05-23 2019-05-22 具有牆錨總成的套組 TWI8415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75594P 2018-05-23 2018-05-23
US201862675528P 2018-05-23 2018-05-23
US62/675,594 2018-05-23
US62/675,528 2018-05-23
US201862676458P 2018-05-25 2018-05-25
US62/676,458 2018-05-25
US201962792128P 2019-01-14 2019-01-14
US62/792,128 2019-01-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5583A TW202005583A (zh) 2020-02-01
TWI841565B true TWI841565B (zh) 2024-05-1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12281A1 (en) 2015-10-23 2017-04-27 The Hillman Group, Inc. Wall anchors and related wall mount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12281A1 (en) 2015-10-23 2017-04-27 The Hillman Group, Inc. Wall anchors and related wall mount system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52218U (zh) 壁锚定件组件和包括壁锚定件的套件
US7985313B2 (en) Methods and kits for attaching articles to surfaces
AU2019401968C1 (en) Flexible hardgoods with enhanced peel removability
AU2020338407B2 (en) Wall anchors and assemblies for heavyweight objects
CN107428119B (zh) 安装系统
TWI841565B (zh) 具有牆錨總成的套組
WO2020141477A1 (en) Adjustable adhesive articles with permissible movement parallel to bonding plane
CN215686402U (zh) 壁锚定件组件
TW202031837A (zh) 包括斷續連接之本體區段的可撓性黏著劑安裝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