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9357B - 抗muc1抗體藥物複合體 - Google Patents

抗muc1抗體藥物複合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357B
TWI839357B TW108117152A TW108117152A TWI839357B TW I839357 B TWI839357 B TW I839357B TW 108117152 A TW108117152 A TW 108117152A TW 108117152 A TW108117152 A TW 108117152A TW I839357 B TWI839357 B TW I83935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ibody
amino acid
cancer
acid sequence
seq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7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3579A (zh
Inventor
喬安娜 魯曼
安克 弗萊希納
多琳 魏格爾特
安特杰 丹尼爾茲克
永瀬亜希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35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35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357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包含抗MUC1抗體之新穎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特定而言,該ADC展現顯著的抗腫瘤效力。

Description

抗MUC1抗體藥物複合體
本發明係關於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之領域。本發明之ADC包含抗MUC1抗體或突變型抗MUC1抗體。提供具有增加抗原結合親和力之具有突變型抗MUC1抗體的ADC。特定而言,於人源化抗體PankoMab之突變形式中藉由另一胺基酸來取代重鏈可變區之天冬醯胺酸57。藉此,CDR2區中之糖化位點經刪除且抗原結合親和力增加。ADC顯現顯著的抗腫瘤效力。在特定具體例中,本發明係關於此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治療及診斷用途及關於生產該等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方法。
針對腫瘤相關抗原之抗體係針對癌症的廣泛使用治療劑。目前,有許多抗癌抗體經批准用於人類治療。一些此等抗體經由阻斷對於特定癌細胞之存活或增殖具關鍵性的特定信號傳導路徑來作用。其他抗癌抗體例如經由通過自然殺手細胞引發抗體依賴性細胞之細胞毒性(ADCC)來活化患者針對標靶癌細胞的免疫反應。此機制係經由使抗體之Fc部分結合至免疫細胞上之Fc受體來誘導。
一受關注且重要族群的抗體係該等針對黏蛋白者。黏蛋白係藉由脊椎動物中之許多上皮組織產生的一族高分子量、重度糖化蛋白質。其可再細分為歸因於偏好滯留於細胞膜中之疏水性跨 膜域之存在所引起之膜連型黏蛋白、及分泌於黏膜表面上或分泌成為唾液組份的黏蛋白。人類黏蛋白家族係由許多家族成員組成,包括膜連型MUC1。
在許多腺癌,包括胰臟、肺、乳房、卵巢、結腸等的癌症中發生增加的黏蛋白產生。黏蛋白亦在諸如氣喘、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囊性纖維變性的肺病中過度表現。已廣泛研究兩種膜黏蛋白(MUC1及MUC4)關於其在疾病過程中的病理關聯。此外,亦研究黏蛋白作為診斷指標的潛力。技藝中知曉數種針對黏蛋白(特定言之MUC1)的抗體(Clin.Cancer Res.,2011 Nov 1;17(21):6822-30,PLoS One,2011 Jan 14;6(1):e15921)。然而,仍可改良其之療效。
有鑑於此,技藝中需要提供具有改良性質的治療性抗MUC1抗體。
ADC係由負責將有效負載特異性地傳遞至目標細胞之三種不同組分(抗體、連結體、及藥物/有效負載)所組成。迄今為止,已有四種ADC(吉妥珠單抗奧佐米星(gemtuzumab ozogamicin)(Mylotarg®)、伊曲木單抗奧佐米星(inotuzumab ozogamicin)(Besponsa®)、本妥昔單抗(Brentuximab vedotin)(Adcetris®)、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Kadcyla®))進入市場。另外,存在超過60種經開發來靶向寬廣範圍之血癌及固體腫瘤的ADC。ADC已產生用於新穎癌症化學療法的新範例。藉由單株抗體的特異性及小分子藥物的細胞毒性能力,ADC有可能成為一大部分未來的精準藥物以及組合治療。因此,持續需要提供更多的ADC及關於疾病治療及/或診斷的手段、方法及用途。
關於ADC,已知曉依喜替康(exatecan)經由連結體複合至抗體(例如,抗HER2抗體)的ADC(WO 2014/057687、WO2015/115091)。然而,尚不知曉依喜替康與抗MUC1抗體複合的ADC。
本發明人發現刪除抗MUC1抗體PankoMab之重鏈可變區中的糖化位點不會破壞抗原結合,反而係意料之外地提高抗體的抗原親和力。由於糖化位點係位於重鏈可變區的第二互補性決定區(CDR-H2)中,因而此係尤其驚人的。CDR係直接參與抗原結合並提供與抗原決定區之接觸之抗體的彼等區。因此,一般而言,預期修飾CDR之胺基酸不利於抗原結合親和力。人源化PankoMab抗體另外包含於CDR-H2中之糖化位點,其攜帶大的碳水化合物結構。此碳水化合物結構直接存在於與抗原之結合介面處,且因此,被認為參與抗原結合。然而,如實施例中所展示,經由取代攜帶碳水化合物結構之胺基酸來刪除糖化位點的PankoMab變體(PM-N54Q)展現增加的抗原結合親和力。此外,本發明人已發現包含PankoMab或PankoMab變體(PM-N54Q)之複合體或抗體-藥物複合體(ADC)針對MUC1陽性腫瘤展現顯著的抗腫瘤效力且PM-N54Q-ADC與PankoMab-ADC相比顯現顯著的抗腫瘤效力。
因此,在第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複合至細胞毒性劑之抗體的複合體,其中該抗體能夠結合至MUC1且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 (ii)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在第二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包含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的組成物。
根據第三態樣,本發明提供根據本發明之組成物或複合體在醫學中,特定言之於治療、預防或診斷癌症的用途。
在第四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在有需要之個體中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該罹患癌症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
在第五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包括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的套組或裝置,及可用於診斷、偵測或監控MUC1相關病症諸如癌症的相關方法。
熟悉技藝人士由以下說明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當可明白本發明之其他目的、特徵、優勢及態樣。然而,應明瞭指示本申請案之較佳具體例的以下說明、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特定實施例僅係以說明方式給出。熟悉技藝人士由閱讀以下內容當可輕易明白在所揭示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內的各種變化及修改。
圖1顯示抗MUC1抗體對不同MUC1肽的ELISA結合曲線。(A)顯示缺少Fab糖化之PankoMab N54Q(PM-N54Q)及包含Fab糖化之PankoMab(PM)對包含抗原決定區序列PDTR之MUC1肽的抗原結合。MUC1肽之蘇胺酸係經Tn、sTn、TF或sTF糖化。(B)顯 示PankoMab及PM-N54Q對包含抗原決定區序列變體PESR之MUC1肽的結合。MUC1肽之絲胺酸係經Tn糖化。(C)顯示PM-N54Q對包含抗原決定區序列PDTR之MUC1肽的結合。MUC1肽之蘇胺酸係經Tn糖化或未經糖化。(D)顯示數種N54X變體之結合至Tn-PDTR MUC1肽與自短暫轉染細胞之細胞培養物上清液稀釋之包含Fab糖化之PankoMab的比較。(E)顯示三種沒有Fab糖化之經純化N54X變體與具有Fab糖化之PankoMab相比對Tn-PDTR、TF-PDTR及非糖化PDTR MUC1肽之結合曲線。(F)顯示兩種PM-N54Q之骨架變體之結合至Tn-PDTR MUC1肽與具有Fab糖化之PankoMab的比較。對於骨架變體mf-a,九種胺基酸於VH中及三種於VL骨架中突變;對於mf-b,亦有九種胺基酸於VH中及四種於VL骨架中突變。
圖2顯示抗MUC1抗體PM及PM-N54Q與糖化PDTR-MUC1肽的表面電漿子諧振(Biacore)結合。將不同濃度之PM-N54Q及PankoMab的最大結合訊號相對抗體濃度來作圖。
圖3顯示於DRX儀器上之螢光接近感測(Fluorescence Proximity Sensing)的結果。顯示締合及解離曲線。(A)具有Fab糖化之PM與(B)沒有Fab糖化之PM-N54Q相比。
圖4顯示PM-N54Q及PankoMab於非還原(左)及還原(右)條件下之電泳分離的SDS丙烯醯胺凝膠。第1道:於捕捉步驟之後的PM-N54Q;第2道:於精製步驟之後的PM-N54Q;第3道:於捕捉步驟之後的PankoMab;第4道:於精製步驟之後的PankoMab;第5道:分子量標識物。
圖5顯示利用缺少Fab糖化之PM-N54Q及經Fab糖化之 PankoMab之等電聚焦檢定的考馬斯(Coomassie)藍染色凝膠。第1道:具有Fab糖化之PankoMab;第2道:沒有Fab糖化之PM-N54Q。
圖6顯示結合至Fcγ受體IIIa之抗MUC1抗體。提高抗體PM-N54Q或PankoMab之濃度使兔抗小鼠偶合受體珠粒自FcγRIIIa負載供體珠粒位移,藉此降低偵測到的化學發光。在圖6A中將低海藻糖化抗體及在圖6B中將高海藻糖化抗體應用至檢定中。
圖7顯示如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所分析之抗MUC1抗體PM-N54Q、PM-N54D及具有Fab糖化之PM之結合至腫瘤細胞株(A)CaOV-3及(B)HSC-4。
圖8顯示A)對照hIgG-ADC、裸PankoMab及PankoMab-ADC針對具有TA-MUC1蛋白質之表現之癌細胞株MDA-MB-468、B)對照hIgG-ADC、裸PankoMab及PankoMab-ADC針對不具有TA-MUC1蛋白質之表現之癌細胞株HCT-15、C)對照hIgG-ADC、裸PankoMab、PankoMab-ADC、裸PM-N54Q及PM-N54Q-ADC針對具有TA-MUC1蛋白質之表現之癌細胞株NCI-H441、D)對照hIgG-ADC、裸PankoMab、PankoMab-ADC、裸PM-N54Q及PM-N54Q-ADC針對具有TA-MUC1蛋白質之表現之癌細胞株HPAC的細胞毒性活性。細胞用各化合物處理6天及藉由ATP檢定來計算細胞生存力(%)。數據呈現平均值±SD(N=3)。
圖9顯示對照hIgG-ADC、裸PankoMab及PankoMab-ADC針對帶有MDA-MB-468之裸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將3mg/kg劑量之對照hIgG-ADC、裸PankoMab及PankoMab-ADC或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至帶有MDA-MB-468之裸小鼠(N=6/組)。估計腫瘤體積之數據呈現平均值±SEM。箭頭顯示投與時刻。 經由Student t-檢定將於投與PankoMab-ADC後21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或裸PankoMab治療組者作比較。***P<0.001。
圖10顯示對照hIgG-ADC、裸PankoMab及PankoMab-ADC針對帶有HCC70之裸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將10mg/kg劑量之對照hIgG-ADC、裸PankoMab及PankoMab-ADC或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至帶有HCC70之裸小鼠(N=6/組)。估計腫瘤體積之數據呈現平均值±SEM。箭頭顯示投與時刻。經由Student t-檢定將於投與PankoMab-ADC後21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或裸PankoMab治療組者作比較。***P<0.001。
圖11顯示對照hIgG-ADC、裸PM-N54Q、PankoMab-ADC及PM-N54Q-ADC針對帶有HPAC之裸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將10mg/kg劑量之對照hIgG-ADC、裸PM-N54Q、PankoMab-ADC及PM-N54Q-ADC或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至帶有HPAC之裸小鼠(N=6/組)。估計腫瘤體積之數據呈現平均值±SEM。箭頭顯示投與時刻。經由Dunnett’s檢定將於投與PankoMab-ADC及PM-N54Q-ADC後21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治療組者作比較。***P<0.001。
圖12顯示對照hIgG-ADC、裸PankoMab、裸PM-N54Q、PankoMab-ADC及PM-N54Q-ADC針對帶有NCI-H441之裸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將10mg/kg劑量之裸PankoMab、裸PM-N54Q、3mg/kg劑量之對照hIgG-ADC、PankoMab-ADC及PM-N54Q-ADC或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至帶有NCI-H441之裸小鼠(N=6/組)。估計腫瘤體積之數據呈現平均值±SEM。箭頭顯示投 與時刻。經由Dunnett’s檢定將於投與PankoMab-ADC及PM-N54Q-ADC後31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治療組者作比較。***P<0.001。
圖13顯示對照hIgG-ADC、裸PankoMab、裸PM-N54Q、PankoMab-ADC及PM-N54Q-ADC針對帶有OVCAR-5之裸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將10mg/kg劑量之對照hIgG-ADC、裸PankoMab、裸PM-N54Q、PankoMab-ADC及PM-N54Q-ADC或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至帶有OVCAR-5之裸小鼠(N=6/組)。估計腫瘤體積之數據呈現平均值±SEM。箭頭顯示投與時刻。經由Dunnett’s檢定將於投與PankoMab-ADC及PM-N54Q-ADC後14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治療組者作比較。經由Student t-檢定將於投與PM-N54Q-ADC後14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PankoMab-ADC治療組者作比較。***P<0.001。
圖14顯示對照hIgG-ADC、PankoMab-ADC及PM-N54Q-ADC針對帶有HCT-15之裸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將10mg/kg劑量之對照hIgG-ADC、PankoMab-ADC及PM-N54Q-ADC或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至帶有HCT-15之裸小鼠(N=6/組)。估計腫瘤體積之數據呈現平均值±SEM。箭頭顯示投與時刻。經由Dunnett’s檢定將於投與PankoMab-ADC及PM-N54Q-ADC後21天時的估計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治療組者作比較。***P<0.001。
圖15顯示人源化抗體PM N54Q之重鏈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5,其中在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Gln,即SEQ ID No:22)。
圖16顯示人源化抗體PM N54Q及PankoMab之輕鏈的胺基酸 序列(SEQ ID No:16)。
圖17顯示人源化抗體PankoMab之重鏈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19)。
圖18顯示嵌合抗體PM N54Q之重鏈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20,其中在位置76處之胺基酸係Gln,即SEQ ID No:23)。
圖19顯示嵌合抗體PM N54Q之輕鏈的胺基酸序列(SEQ ID No:21)。
定義
如本文所用,以下的表述語一般意欲較佳具有如下文所陳述之意義,使用其之前後文係另有所指的情況除外。
表述語「包含」,如本文所用,除其字面意義外,亦包括且明確地指示「基本上由...組成」及「由...組成」的表術語。因此,表述語「包含」係指「包含」明確地列出元素之標的物不包含其他元素的具體例以及「包含」明確地列出元素之標的物可及/或實際上涵蓋其他元素的具體例。同樣地,表述語「具有」應理解為表述語「包含」,其亦包括且明確地指示表述語「基本上由...組成」及「由...組成」。術語「基本上由...組成」,在可能的情況下,特定言之係指除了標的物基本上由其組成之明確列出元素外,標的物亦包含20%或以下、特定言之15%或以下、10%或以下或尤其5%或以下其他元素的具體例。
術語「抗體」特定言之係指包含藉由二硫化物鍵連接之至少兩個重鏈及兩個輕鏈的蛋白質。各重鏈包含重鏈可變區(VH)及重鏈恆定區(CH)。各輕鏈包含輕鏈可變區(VL)及輕鏈恆定區 (CL)。重鏈恆定區包含三個(或在IgM-或IgE-型抗體之情況中包含四個)重鏈恆定域(CH1、CH2、CH3、及CH4),其中第一恆定域CH1與可變區相鄰且可經由鉸鏈區連接至第二恆定域CH2。輕鏈恆定區僅由一個恆定域組成。可變區可再細分為高可變性之區(稱為互補性決定區(CDR)),其穿插有更保守的區(稱為骨架區(FR)),其中各可變區包含三個CDR及四個FR。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包含與抗原交互作用的結合域。重鏈恆定區可具有任何類型(諸如γ-、δ-、α-、μ-或ε-型重鏈)。較佳地,抗體之重鏈為γ-鏈。此外,輕鏈恆定區亦可為任何類型諸如κ-或λ-型輕鏈。較佳地,抗體之輕鏈為κ-鏈。術語「γ-(δ-、α-、μ-或ε-)型重鏈」及「κ-(λ-)型輕鏈」分別係指抗體重鏈或抗體輕鏈,其具有衍生自天然存在之重鏈或輕鏈恆定區胺基酸序列,尤其人類重鏈或輕鏈恆定區胺基酸序列的恆定區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γ-型(尤其γ1-型)重鏈之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與人類γ(尤其人類γ1)抗體重鏈之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係至少95%,尤其至少98%一致。此外,κ-型輕鏈之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與人類κ抗體輕鏈之恆定域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係至少95%,尤其至少98%一致。抗體之恆定區可介導免疫球蛋白之結合至宿主組織或因子,包括各種免疫系統之細胞(例如,效應物細胞)及經典補體系統之第一組分(C1q)。抗體可為,例如,人源化、人類或嵌合抗體。
抗體的抗原結合部分通常係指抗體之保有特異性結合至抗原之能力的全長或一或多個片段。已經顯示抗體的抗原結合功能可藉由全長抗體的片段來表現。抗體之結合片段的實例包括Fab片段,由VL、VH、CL及CH1域所組成之單價片段;F(ab)2片段,包含兩個Fab片段之雙價片段,其各結合至相同抗原,藉由鉸鏈區 處之二硫化物橋連結;由VH及CH1域所組成之Fd片段;由抗體之單臂之VL及VH域所組成之Fv片段;及由VH域所組成之dAb片段。
抗體之「Fab部分」特定而言係指抗體之包含重鏈及輕鏈可變區(VH及VL)及重鏈及輕鏈恆定區(CH1及CL)之第一域的部分。在抗體不包含所有此等區的情況中,則術語「Fab部分」僅係指存在於抗體中之VH、VL、CH1及CL區的彼等。較佳地,「Fab部分」係指對應於經由利用包含抗體之抗原結合活性之木瓜酶消化天然抗體所獲得之片段之該部分的抗體。特定而言,抗體之Fab部分涵蓋抗原結合位點或其抗原結合能力。較佳地,Fab部分包含至少抗體之VH區。
抗體之「Fc部分」特定而言係指抗體之包含重鏈恆定區2、3及(若適用)4(CH2、CH3及CH4)的部分。特定而言,Fc部分包含此等區中之各者的兩者。在抗體不包含所有此等區的情況中,則術語「Fc部分」僅係指存在於抗體中之CH2、CH3及CH4區的彼等。較佳地,Fc部分包含至少抗體之CH2區。較佳地,「Fc部分」係指對應於經由利用不包含抗體之抗原結合活性之木瓜酶消化天然抗體所獲得之片段之該部分的抗體。特定而言,抗體之Fc部分能夠結合至Fc受體,及因此,例如,包含Fc受體結合位點或Fc受體結合能力。
術語「抗體」及「抗體構築體」,如本文所用,在某些具體例中分別係指相同種類的一群抗體或抗體構築體。特定而言,該群中之所有抗體或抗體構築體呈現用於界定抗體或抗體構築體的特徵。在某些具體例中,該群中之所有抗體或抗體構築體具有 相同的胺基酸序列。提及特定種類的抗體,諸如能夠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之抗體,特定而言係指一群此種抗體。
術語「抗體」,如本文所用,亦包括該抗體之片段及衍生物。抗體之「片段或衍生物」特定而言係衍生自該抗體且能夠結合至相同抗原,特定而言結合至與抗體相同之抗原決定區的蛋白質或醣蛋白。因此,文中之抗體的片段或衍生物一般係指功能片段或衍生物。在特佳具體例中,抗體的片段或衍生物包含重鏈可變區。已經顯示抗體的抗原結合功能可藉由全長抗體的片段或其衍生物來表現。抗體之片段的實例包括(i)Fab片段,由各重鏈及輕鏈之可變區及第一恆定域所組成之單價片段;(ii)F(ab)2片段,包含藉由鉸鏈區處之二硫化物橋連結之兩個Fab片段之雙價片段;(iii)由重鏈之可變區及第一恆定域CH1所組成之Fd片段;(iv)由抗體之單臂之重鏈及輕鏈可變區所組成之Fv片段;(v)由單個多肽鏈所組成之scFv片段、Fv片段;(vi)由兩個共價連結在一起之Fv片段所組成之(Fv)2片段;(vii)重鏈可變域;及(viii)由共價連結在一起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以使重鏈及輕鏈可變區之締合僅可於分子間發生而不可於分子內發生之方式組成的多體(multibody)。抗體之衍生物特定而言包括結合至與母抗體相同之抗原或與其相競爭,但具有與其所衍生之母抗體不同之胺基酸序列的抗體。此等抗體片段及衍生物係使用熟悉技藝人士所知曉之習知技術來獲得。
如目標胺基酸序列於其整個長度上與參考胺基酸序列之對應部分共有至少75%、更佳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3%、至少95%、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之同源或一致,則目標胺基酸序列係「衍生」自或「對應」於參考胺基酸序列。 「對應部分」意指,例如,目標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之骨架區1(FRH1)對應於參考抗體之重鏈可變區之骨架區1。在特定具體例中,「衍生」自或「對應」於參考胺基酸序列之目標胺基酸序列係於其整個長度上與參考胺基酸序列之對應部分100%同源,或特定而言100%一致。胺基酸序列或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或「一致」較佳係根據本發明於參考序列之整個長度上或於參考序列之對應於界定同源或一致之序列之對應部分的整個長度上確定。衍生自由一或多個胺基酸序列(諸如特定CDR序列或特定可變區序列)界定之母抗體的抗體,特定而言係具有與母抗體之各別胺基酸序列至少75%、較佳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3%、至少95%、至少97%、至少98%或至少99%同源或一致(尤其一致)之胺基酸序列(諸如CDR序列或可變區序列)的抗體。在某些具體例中,衍生自(即為其之衍生物)母抗體的抗體包含與母抗體相同之CDR序列,但於可變區之其餘序列中不同。
如文中所使用之術語「抗體」亦係指多價及多特異性抗體,即具有多於兩個各自結合至相同抗原決定區之結合位點的抗體構築體,及具有一或多個結合至第一抗原決定區之結合位點及一或多個結合至第二抗原決定區之結合位點、及視情況再更多個結合至其他抗原決定區之結合位點的抗體構築體。
「特異性結合」較佳意指諸如抗體之試劑相較於結合至另一標的更強地結合至其對之具有特異性的標的(諸如抗原決定區)。確定結合是否係特異性之標準的實例可包括解離常數(文中稱為「KD」)。如試劑以低於針對第二標的之解離常數的解離常數(Kd)結合至第一標的,則其相較於第二標的更強地結合至第一標的。較 佳地,試劑所特異性地結合之標的的解離常數較試劑未特異性地結合之標的的解離常數低超過100倍、200倍、500倍或多於1000倍。此外,術語「特異性結合」特定而言指示具有至少106M-1、較佳至少107M-1、更佳至少108M-1之親和力常數Ka之在結合伴體之間的結合親和力。對特定抗原具特異性之抗體特定而言係指能夠以具有至少106M-1、較佳至少107M-1、更佳至少108M-1之Ka之親和力結合至該抗原的抗體。舉例而言,術語「抗MUC1抗體」特定而言係指特異性地結合MUC1且較佳能夠以具有至少106M-1、較佳至少107M-1、更佳至少108M-1之Ka之親和力結合至MUC1的抗體。
術語「MUC1」係指蛋白質MUC1,亦稱為黏蛋白-1、多型性上皮黏蛋白(PEM)或癌抗原15-3,特定而言係指人類MUC1(存取編號P15941)。MUC1係黏蛋白家族的一員且編碼膜連型糖化磷蛋白。MUC1具有120-225kDa之核心蛋白質量,其藉由糖化增加至250-500kDa。其延伸超過細胞表面200-500nm。蛋白質藉由跨膜域錨固至許多上皮細胞的頂表面。胞外域包括20個胺基酸可變數目縱排重複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VNTR)域,其中重複之數目於不同個體中自20變化至120。此等重複富含絲胺酸、蘇胺酸及脯胺酸殘基,其容許重度O-糖化。在某些具體例中,術語「MUC1」係指腫瘤相關MUC1(「TA-MUC1」)。TA-MUC1係存在於癌細胞上之MUC1。此MUC1與存在於非癌細胞上之MUC1的不同處在於其之甚高的表現水平、其之定位及其之糖化。特定而言,TA-MUC1係無極性地存在於癌細胞中的整個細胞表面上,而在非癌細胞中,MUC1具有嚴格的頂點表現,且因此,無法由全身性投與的抗體接近。此外,TA-MUC1具有異常的O-糖化, 其暴露在MUC1蛋白主鏈上的新肽抗原決定區及新的碳水化合物腫瘤抗原諸如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α(TFα)。
「TFα」,亦稱為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α或Core-1,係指雙醣Gal-β1,3-GalNAc,其係以α-變旋異構組態O-糖苷連結至癌細胞中之蛋白質的羥基胺基酸絲胺酸或蘇胺酸。
術語「唾液酸」特定言之係指神經胺酸之任何N-或O-經取代衍生物。其可指5-N-乙醯基神經胺酸及5-N-羥乙醯基神經胺酸兩者,但較佳僅指5-N-乙醯基神經胺酸。唾液酸,特定言之5-N-乙醯基神經胺酸,較佳係經由2,3-或2,6-鍵聯附接至碳水化合物鏈。較佳地,在文中所述之抗體中,存在2,3-以及2,6-偶合唾液酸兩者。
根據本發明之「相對量之多醣」分別係指附接至抗體製劑之抗體或包含抗體之組成物中之抗體之特定百分比或百分比範圍的多醣。特定而言,相對量之多醣係指包含於抗體中,且因此附接至抗體製劑或包含抗體之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肽鏈之所有多醣的特定百分比或百分比範圍。100%之多醣係指分別附接至抗體製劑或包含抗體之組成物中之抗體的所有多醣。舉例來說,帶有10%之平分GlcNAc之相對量的多醣係指包含抗體之組成物,其中包含於抗體中且因此附接至該組成物中之抗體多肽鏈之所有多醣的10%包含平分GlcNAc殘基,而包含於抗體中且因此附接至該組成物中之抗體多肽鏈之所有多醣的90%不包含平分GlcNAc殘基。呈現100%之對應參考量之多醣可係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的所有多醣結構,或所有N-多醣,即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天冬醯胺酸殘基的所有多醣結構,或所有的複合型多醣。參考群體之多醣結構一 般係明確地指示或可由熟悉技藝人士自情況直接得到。
術語「N-糖化」係指附接至蛋白質之多肽鏈之天冬醯胺酸殘基的所有多醣。此等天冬醯胺酸殘基一般係具有胺基酸序列Asn-Xaa-Ser/Thr之N-糖化位點的部分,其中Xaa可係除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同樣地,「N-多醣」係附接至多肽鏈之天冬醯胺酸殘基的多醣。術語「多醣」、「多醣結構」、「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鏈」及「碳水化合物結構」在文中一般係同義地使用。N-多醣一般具有由兩個N-乙醯基葡萄糖胺(GlcNAc)殘基及三個甘露糖殘基組成的共同核心結構,其具有結構Manα1,6-(Manα1,3-)Manβ1,4-GlcNAcβ1,4-GlcNAcβ1-Asn,其中Asn係多肽鏈之天冬醯胺酸殘基。N-多醣經細分為三種不同類型,即複合型多醣、混成型多醣及高甘露糖型多醣。
文中所給之數值,特定言之特定糖化性質之相對量,較佳應理解為近似值。特定而言,該等數值較佳可高達10%更高及/或更低,特定而言高達9%、8%、7%、6%、5%、4%、3%、2%或1%更高及/或更低。
如文中所使用之術語「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或「複合體」一般係指抗體或其之抗原結合片段與另一試劑(諸如化學治療劑、毒素、免疫治療劑、成像探針、及其類似物)的鍵聯。該鍵聯可係共價鍵、或非共價交互作用諸如通過靜電力。可使用技藝中已知曉且文中所述之各種連結體來形成抗體藥物複合體。另外,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以可自編碼免疫複合體之聚核苷酸表現之融合蛋白的形式來提供。如文中所用,「融合蛋白」係指通過結合兩個或更多個原始編碼個別蛋白質(包括肽及多肽)之基因或基因片段所產 生的蛋白質。融合基因之轉譯產生具有衍生自各個原始蛋白質之功能性質的單個蛋白質。
在「複合體」中,兩種或更多種化合物連結在一起。在某些具體例中,來自各化合物之至少一些性質保留於複合體中。連結可經由共價或非共價鍵達成。較佳地,複合體之化合物係經由共價鍵連結。複合體之不同化合物可經由化合物之原子間的一或多個共價鍵彼此直接鍵結。或者,化合物可經由諸如連結體分子之化學部分彼此鍵結,其中該連結體係共價附接至化合物之原子。如複合體係由多於兩種化合物構成,則此等化合物可,例如,以鏈構型連結,一個化合物附接至下一化合物,或數個化合物各自可附接至一個中心化合物。
術語「核酸」包括單股及雙股核酸及核糖核酸以及去氧核糖核酸。其可包含天然存在的以及合成的核苷酸且可經天然或合成修飾,例如經由甲基化、5’-及/或3’-封端。
術語「表現匣」特定而言係指能夠實現及調節其中引介之編碼核酸序列之表現的核酸構築體。表現匣可包含啟動子、核糖體結合位點、強化子及其他調節基因之轉錄或mRNA之轉譯的控制元素。表現匣的確切結構可隨物種或細胞類型而改變,但一般包含分別參與轉錄及轉譯之起始的5’-未轉錄及5’-及3’-未轉譯序列,諸如TATA盒、封端序列、CAAT序列等等。更明確言之,5’-未轉錄表現控制序列包含啟動子區,其包括用來轉錄控制操作連接核酸的啟動子序列。表現匣亦可包含強化子序列或上游活化子序列。
根據本發明,術語「啟動子」係指位於待表現且經由 提供RNA-聚合酶之識別及結合位點來控制序列之表現之核酸序列之上游(5’)的核酸序列。「啟動子」可包括用於參與基因轉錄調節之其他因子的其他識別及結合位點。啟動子可控制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基因的轉錄。此外,啟動子可係「可誘導的」,即回應於誘導劑起始轉錄,或如轉錄未經由誘導劑控制,則可係「構造性的」。在可誘導啟動子控制下之基因未經表現或如不存在誘導劑則僅經表現至較小程度。在存在誘導劑時,基因打開或轉錄水平增加。此一般係經由結合特定的轉錄因子來介導。
術語「載體」在此係以其最一般的意義使用,且包含任何用於核酸之中間媒介,其使得該核酸,例如,能夠引入至原核及/或真核細胞中,及若適用時,整合至基因組中。此種載體較佳於細胞中複製及/或表現。載體包含質體、噬菌體質體、噬菌體或病毒基因組。如文中所使用之術語「質體」一般係關於染色體外遺傳物質之構築體,通常係圓形DNA雙鏈體,其可獨立於染色體DNA來複製。
根據本發明,術語「宿主細胞」係關於可利用外源性核酸轉變或轉染的任何細胞。術語「宿主細胞」根據本發明包含原核細胞(例如,大腸桿菌(E.coli))或真核細胞(例如,哺乳動物細胞,特定而言人類細胞、酵母細胞及昆蟲細胞)。特佳係哺乳動物細胞,諸如來自人類、小鼠、倉鼠、豬、山羊、或靈長類動物的細胞。細胞可衍生自多種組織類型且包含初生細胞及細胞株。核酸可以單複本(single copy)或兩個或更多個複本的形式存在於宿主細胞中,及在一個具體例中,係於宿主細胞中表現。
術語「患者」根據本發明意指人類、非人類靈長類動 物或另一動物,特定而言諸如母牛、馬、豬、綿羊、山羊、狗、貓之哺乳動物或諸如小鼠及大鼠之嚙齒動物。在一特佳具體例中,患者係人類。
根據本發明之術語「癌症」特定而言包括白血病、精細胞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畸胎瘤、淋巴瘤、肉瘤、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神經膠質瘤、直腸癌、子宮內膜癌、腎癌、腎上腺癌、甲狀腺癌、血癌、皮膚癌、腦癌、子宮頸癌、腸道癌症、肝癌、結腸癌、胃癌、腸癌、頭頸癌、胃腸癌、淋巴結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胰臟癌、耳、鼻及喉(ENT)癌、乳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宮癌、卵巢癌及肺癌及其轉移。根據本發明之術語癌症亦包括癌轉移。
術語「腫瘤」意指由失調細胞增殖所形成之一群細胞或組織。腫瘤可顯示部分或完全缺少結構組織及與正常組織的功能協調,及通常形成明顯團塊的組織,其可係良性或惡性的。
術語「腫瘤」及「癌症」係可互換使用。
術語「轉移」意指癌細胞自其原始位點擴散至身體的另一部分。轉移的形成係非常複雜的過程且通常涉及癌細胞自原發腫瘤脫離,進入身體循環並定居而於身體中他處的正常組織內生長。當腫瘤細胞轉移時,新的腫瘤稱為續發或轉移性腫瘤,且其細胞通常與原始腫瘤中之彼等相似。此意指,例如,如乳癌轉移至肺,則續發腫瘤係由異常的乳房細胞,而非異常的肺細胞組成。肺中的腫瘤則稱為轉移性乳癌,而非肺炎。
術語「醫藥組成物」尤其係指適用於投與人類或動物的組成物,即含有醫藥上可接受之組分的組成物。較佳地,醫藥組成物包含活性化合物或其鹽或前藥以及載劑、稀釋劑或醫藥賦形劑諸如緩衝劑、防腐劑及張力改質劑。文中所述之數值範圍包括界定該範圍的數字。文中提供之標題不限制可經由參考說明書整體閱讀之本發明的各種態樣或具體例。根據一具體例,文中在方法之情況中經描述為包含特定步驟或在組成物之情況中經描述為包含特定成份的標的物係指由各別步驟或成份所組成的標的物。較佳選擇及組合文中所述之較佳態樣及具體例且自較佳具體例之各別組合所產生的特定標的物亦係屬於本揭示內容。
發明之詳細說明
本發明係基於人源化抗MUC1抗體PankoMab之變體的開發,其中CDR-H2中之糖化位點經刪除(PM-N54Q)。糖化位點之刪除係經由利用另一胺基酸,尤其Gln(麩醯胺酸)取代重鏈可變區之胺基酸Asn(天冬醯胺酸)57(即SEQ ID NO:11之胺基酸No:57)來達成。Asn 57係碳水化合物結構所附接之糖化位點的受體胺基酸殘基。利用另一殘基取代此天冬醯胺酸殘基徹底破壞糖化,因碳水化合物結構僅可藉由宿主細胞的酶轉移至天冬醯胺酸殘基。驚人地發現刪除PankoMab之CDR-H2中的糖化位點提高抗體的抗原結合親和力。
鑑於此等發現,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複合至細胞毒性劑之抗體的複合體,其中該抗體能夠結合至MUC1且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結合至MUC1
抗體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之抗原決定區。抗原決定區係位在MUC1的細胞外縱排重複序列中。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以糖化依賴性方式結合至MUC1。特定而言,如該縱排重複序列係在蘇胺酸殘基處經N-乙醯基半乳胺糖(Tn)、唾液酸基α2-6 N-乙醯基半乳胺糖(sTn)、半乳糖β1-3 N-乙醯基半乳胺糖(TF)或半乳糖β1-3(唾液酸基α2-6)N-乙醯基半乳胺糖(sTF)(較佳經Tn或TF)糖化,則抗體較強地結合。較佳地,碳水化合物部分係藉由α-O-糖苷鍵鍵結至蘇胺酸殘基。MUC1之縱排重複序列域中之抗原決定區特定而言包含胺基酸序列PDTR(SEQ ID NO:13)或PESR(SEQ ID NO:14)。如前所述,與此抗原決定區之結合較佳係糖化依賴性,其中特定而言,如上述碳水化合物部分係分別附接至序列PDTR或PESR(SEQ ID NO:13及14)之蘇胺酸殘基,則結合增加。
抗原決定區係腫瘤相關MUC1抗原決定區(TA-MUC1)。TA-MUC1抗原決定區特定而言係指MUC1之抗原決定區,其存在於腫瘤細胞上但不存在於正常細胞上及/或當其存在於腫瘤細胞上但不存在於正常細胞上時僅可由宿主循環中之抗體接近。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之結合至表現TA-MUC1抗原決定區之細胞較結合至表現正常、非腫瘤MUC1之細胞強。較佳地,該結合係至少強1.5倍,較佳至少強2倍,至少強5倍,至少強10倍或至少強100倍。就TA-MUC1結合而言,抗體較佳特異性地結合糖化MUC1腫瘤抗原決定區,使得鍵結強度與鍵結至相同長度及相同肽 序列之非糖化肽相比增加至少2倍,較佳4倍或10倍,最佳20倍。該結合可藉由ELISA、RIA、表面電漿子諧振(下文稱為「SPR」)分析、或其類似者來檢定或確定。用於SPR分析之設備的實例可包括BIAcore(TM)(由GE Healthcare Bio-Sciences Crop.製造)、ProteOn(TM)(由Bio-Rad Laboratories,Inc.製造)、DRX2 Biosensor(由Dynamic Biosensors GmbH製造)、SPR-Navi(TM)(由BioNavis Oy Ltd.製造)、Spreeta(TM)(由Texas Instruments Inc.製造)、SPRi-PlexII(TM)(由Horiba,Ltd.製造)、及Autolab SPR(TM)(由Metrohm製造)。抗體之結合至表現於細胞表面上之抗原可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flow cytometry)或其類似者來檢定。
此外,抗體可呈現與包含具有SEQ ID NO:11或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參考抗體類似的抗原結合性質。較佳地,參考抗體係人源化抗體PankoMab。特定而言,抗體特異性地結合至與參考抗體相同的抗原,及較佳地以較高親和力結合至該抗原。換言之,抗體較佳以具有較參考抗體低(更佳低至少10%,低至少20%,低至少30%或低至少50%)之解離常數的親和力結合至抗原。此外,抗體較佳與包含具有SEQ ID NO:11或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之參考抗體顯現交叉特異性。特定而言,人源化抗體若以足夠高之濃度存在時能夠阻斷參考抗體之結合至MUC1。若當抗體已結合至抗原MUC1時參考抗體與MUC1之結合受阻礙時,此係可能的。
抗MUC1抗體
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包含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在某些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仍包含具有SEQ ID NO:1、2及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因此,任何與SEQ ID NO:9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包含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具體例中,CDR-H2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其中在SEQ ID NO: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較佳地,在SEQ ID NO: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離胺酸或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特定而言,CDR-H2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具體例中,CDR-H2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0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包含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1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具體例中,輕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輕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輕鏈可變區仍包含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2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輕鏈可變區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2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2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7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7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與由SEQ ID NO:20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可變區包含與由SEQ ID NO:20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因此,任何與由SEQ ID NO:20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包含由SEQ ID NO:20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具體例中,在SEQ ID NO:20之位置76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較佳地,在SEQ ID NO:20之位置76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離胺酸或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特定而言,CDR-H2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及/或重鏈可變區包含由SEQ ID NO:23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輕鏈可變區包含與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輕鏈可變區包含與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輕鏈可變區仍包含具有SEQ ID NO:4、 5及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因此,任何與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輕鏈可變區包含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具有與由SEQ ID NO:20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1、7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輕鏈可變區具有與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具有與由SEQ ID NO:20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1、7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輕鏈可變區具有與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包含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包含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5之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包含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在某些具體例中,在SEQ ID NO:15之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 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較佳地,在SEQ ID NO:15之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離胺酸或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特定而言,CDR-H2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及/或重鏈可變區包含由SEQ ID NO:22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包含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1、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H3。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9之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包含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輕鏈包含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輕鏈包含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輕鏈仍包含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6之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輕鏈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具有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1、7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具有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1、7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輕鏈具有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重鏈具有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輕鏈具有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具有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該輕鏈具有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該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抗體包括且涵蓋其之經修飾形式。抗體的經修飾形式意指具有化學或生物修飾的抗體。經化學修飾形式包括具有與化學部分複合之胺基酸骨架的形式、具有經化學修飾之N-連結或O-連結碳水化合物鏈的形式、及其類似物。該化學部分或形式可係毒性或細胞毒性。經生物修飾形式包括已經歷轉譯後修飾(例如,N-連結或O-連結糖化、N-端或C-端處理、去醯胺化、天冬胺酸之異構化、或甲硫胺酸之氧化)的形式、含有經由使用原核宿主細胞表現而添加至N-端之甲硫胺酸殘基的形式、及其類似物。此一經修飾形式亦意欲包括經標記以容許偵測或單離抗體或抗原的形式,例如, 酶標記形式、螢光標記形式、或親和力標記形式。抗體的此一經修飾形式有用於改良原始抗體的穩定性或血液滯留、降低抗原性、偵測或單離抗體或抗原等。
特定而言,抗體可包含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之一或多種修飾:去海藻糖化、經還原的海藻糖、N-連結糖化、O-連結糖化、N-端處理、C-端處理、去醯胺化、天冬胺酸之異構化、甲硫胺酸之氧化、取代兩個離胺酸(L)殘基至重鏈之位置234及235(根據EU index)處之丙胺酸(A)(LALA)、脯胺酸殘基之醯胺化及刪除或缺少在羧基端處的一個、兩個、或三個胺基酸。在特定具體例中,抗體缺少在一個或兩個重鏈處的一個、兩個、或三個羧基端胺基酸,或其缺少兩個羧基端胺基酸且羧基端脯胺酸殘基於一個或兩個重鏈處醯胺化。
此一修飾可於其抗體中之任意位置或期望位置處進行。或者,可於其中之一個或兩個或更多個位置處進行相同的或兩個或更多個不同的修飾。
舉例來說,已知由經培養哺乳動物細胞製得之抗體於其重鏈中缺少羧基端離胺酸殘基(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705:129-134(1995))。亦知曉有時缺失重鏈之2個羧基端胺基酸殘基(即甘胺酸及離胺酸)且新近位在羧基端之脯胺酸殘基經醯胺化(Analytical Biochemistry,360:75-83(2007))。然而,此等重鏈序列中之該缺少或修飾既不會影響抗體結合至其抗原的能力,亦不會影響抗體的效應物功能(補體活化、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等)。
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包含於重鏈之羧基端中刪除或缺少1或2個胺基酸,且具有醯胺化殘基(例如,於重鏈之羧基端位點處的醯胺化脯胺酸殘基)。然而,抗體不限於以上所述之類型,只要刪除突變體維持結合至抗原之能力即可。
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的兩個重鏈可由選自由全長重鏈及刪除突變體之重鏈組成之群之任一類型的重鏈構成,或可由選自其之任兩類型的組合構成。刪除變體重鏈之數量比取決於產生抗體之經培養哺乳動物細胞的類型、及細胞的培養條件。
在特定具體例中,抗體可包括兩個重鏈,其兩者皆缺少一個羧基端胺基酸殘基。
在特定具體例中,抗體包含具有由SEQ ID NO:15或22之胺基酸No.1至44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1至219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在某些具體例中,SEQ ID NO:15之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較佳地,在SEQ ID NO:15之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離胺酸或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
在特定具體例中,抗體包含具有由SEQ ID NO:19之胺基酸No.1至44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1至219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
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與包含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的抗體、或包含具有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的抗體競爭結合至TA-MUC1。
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具有以下性質:(a)特異性地結合至MUC1,及/或(b)具有通過結合至MUC1內部化至MUC1-表現細胞中的活性。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包含至少一個抗體重鏈。尤其,抗體包含兩個抗體重鏈。抗體重鏈特定而言包含VH域、CH1域、絞鏈區、CH2域及CH3域。在某些其他具體例中,抗體重鏈包含CH2域及CH3域,但不包含CH1域。在其他具體例中,重鏈之一或多個恆定域可經其他域(特定而言類似域,諸如,比方說,白蛋白)取代。抗體重鏈可為任何類型,包括γ-、α-、ε-、δ-及μ-鏈,且較佳為γ-鏈,包括γ1-、γ2-、γ3-及γ-4鏈,尤其γ1-鏈。因此,抗體較佳為IgG-型抗體,諸如IgG1-、IgG3-或IgG4-型抗體,特定而言IgG1-型抗體。
特定而言,抗體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抗體輕鏈,尤其兩個抗體輕鏈。抗體輕鏈特定而言包含VL域及CL域。抗體輕鏈可為κ-鏈或λ-鏈,及尤其為κ-鏈。
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包含兩個抗體重鏈及兩個抗體輕鏈。特定而言,抗體包含兩個γ1-型之抗體重鏈,其各包含VH域、CH1域、絞鏈區、CH2域及CH3域,及兩個κ-型之抗體輕鏈,其各包含VL域及CL域。
在替代具體例中,抗體不包含抗體輕鏈。在此等具體例中,輕鏈可變區可融合至重鏈可變區之N端或係插入C端至重鏈可變區。可存在肽連結體以使輕鏈可變區與重鏈的其餘部分連接。
在較佳具體例中,抗體包含Fc區。抗體可尤其為完整抗體,其包含兩個各自包含VH域、CH1域、絞鏈區、CH2域及 CH3域的重鏈、及兩個各自包含VL域及CL域的輕鏈。抗體特定言之能夠結合至一或多個人類Fcγ受體,尤其人類Fcγ受體IIIA。在替代具體例中,抗體並不或並未顯著地結合人類Fcγ受體IIIA,及尤其並不或並未顯著地結合至任何人類Fcγ受體。在此等具體例中,抗體特定言之不包含在CH2域中之糖化位點。
在替代具體例中,抗體不包含Fc區。在此等具體例中,抗體特定言之係單鏈可變區片段(scFv)或不包含Fc區之另一抗體片段。
抗MUC1抗體之糖化
抗MUC1抗體可包含在一或多個抗體重鏈中之CH2域。IgG型之天然人類抗體包含在CH2域中之N-糖化位點。存在於抗體中之CH2域可包含或可不包含N-糖化位點。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不包含在CH2域中之糖化位點。特定而言,抗體不包含在重鏈中對應於根據IMGT/Eu編號系統之位置297之位置處的天冬醯胺酸殘基。舉例而言,抗體可包含在重鏈中的Ala 297突變。在此等具體例中,抗體較佳具有強烈降低之經由結合至Fcγ受體來誘導抗體依賴性細胞之細胞毒性(ADCC)及/或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ADCP)及/或補體依賴性細胞毒性(CDC)的能力或完全缺少該能力。在此方面,強烈降低之能力特定而言係指與在其CH2域中包含N-糖化位點且具有常見哺乳動物糖化型態之相同抗體諸如可經由於人類細胞株或於CHO細胞株中製造所獲得之彼等(例如如文中所述之糖化型態)相比降低至10%或更低,尤其3%或更低,1%或更低或0.1%或更低之活性。在此等具體例中,抗體特定而言係IgG1型抗體。
在替代具體例中,存在於抗體中之CH2域包含N-糖化位點。此糖化位點特定而言係在對應於根據IMGT/Eu編號系統之重鏈之胺基酸位置297之胺基酸位置處且具有胺基酸序列基序Asn Xaa Ser/Thr,其中Xaa可為除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在Asn297處之N-連結糖化在哺乳動物IgG中以及於其他抗體同型之同源區域中保留。歸因於可能存在於可變區或其他序列修飾中之可選額外胺基酸,此經保留糖化位點之實際位置可於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中改變。較佳地,附加至抗體之多醣係雙觸角複合型N-連結碳水化合物結構,較佳包含至少以下結構:Asn-GlcNAc-GlcNAc-Man-(Man-GlcNAc)2
其中Asn係抗體之多肽部分的天冬醯胺酸殘基;GlcNAc係N-乙醯基葡萄糖胺及Man係甘露糖。末端GlcNAc殘基可進一步帶有半乳糖殘基,其視情況可帶有唾液酸殘基。另一GlcNAc殘基(稱為平分GlcNAc)可附接至最接近多肽的Man。海藻糖可鍵結至附接至Asn之GlcNAc。在此等具體例中,抗體特定而言係IgG1-型抗體。
在較佳具體例中,抗體不包含N-羥乙醯基神經胺酸(NeuGc)或可偵測量之NeuGc。此外,抗體較佳亦不包含Galili抗原決定區(Galα1,3-Gal結構)或可偵測量之Galili抗原決定區。特定而言,帶有NeuGc及/或Galα1,3-Gal結構之多醣的相對量小於附接至抗體群體中之抗體之CH2域之多醣之總量的0.1%或甚至小於0.02%。
特定而言,抗體具有人類糖化型態。歸因於此等糖化性質,不存在會誘發副作用的外來免疫原性非人類結構,其意指可避免已知由某些外來糖結構諸如免疫原性非人類唾液酸(NeuGc)或 Galili抗原決定區(Gal-Gal結構)(兩者皆係針對嚙齒動物生殖系統所知曉)所引起之不期望的副作用或缺點,或其他結構如免疫原性高甘露糖結構(如自,例如,酵母系統所知曉)。
在特定具體例中,抗體包含具有可偵測量之帶有平分GlcNAc殘基之多醣的糖化型態。特定而言,帶有平分GlcNAc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至少0.5%,尤其至少1%。此外,在某些具體例中,糖化型態包含帶有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醣總量之至少25%之至少一半乳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特定而言,帶有至少一半乳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醣總量之至少30%,尤其至少35%或至少40%。在特定具體例中,糖化型態包含帶有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醣總量之至少1%之至少一唾液酸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特定而言,帶有至少一唾液酸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醣總量之至少1.5%,尤其至少2%。
抗體可具有具高量核心海藻糖或低量核心海藻糖的糖化型態。降低量的海藻糖化增加抗體誘導ADCC的能力。在某些具體例中,帶有核心海藻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醣總量之40%或以下,尤其30%或以下或20%或以下。在替代具體例中,帶有核心海藻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附接至組成物中之抗體之多醣總量之至少60%,尤其至少65%或至少70%。
經由於抗MUC1抗體之CH2域中之存在或不存在糖化位點及於多醣結構中該糖化位點處之存在或不存在海藻糖,可控制抗體誘導ADCC之能力及該ADCC誘導之強度。ADCC活性係經由糖化抗體之Fc部分及進一步經由降低該糖化中之海藻糖化量 來增加。在某些應用中,微調ADCC活性係重要的。因此,在某些情況中,在CH2域中沒有糖化位點之抗體、在CH2域中具有糖化位點及具有高海藻糖化量之抗體、或在CH2域中具有糖化位點及具有低海藻糖化量之抗體可能最有利。
抗MUC1抗體之生產
抗體較佳係於宿主細胞中重組生產。用來生產抗體之宿主細胞可係任何可用於抗體生產之宿主細胞。適宜的宿主細胞特定而言係真核宿主細胞,尤其哺乳動物宿主細胞。例示性的宿主細胞包括酵母細胞諸如嗜甲醇酵母菌(Pichia pastoris)細胞株,昆蟲細胞諸如SF9及SF21細胞株,植物細胞,鳥細胞諸如EB66鴨細胞株,囓齒動物細胞諸如CHO、NS0、SP2/0及YB2/0細胞株,及人類細胞諸如HEK293、PER.C6、CAP、CAP-T、AGE1.HN、Mutz-3及KG1細胞株。
在某些具體例中,抗體係於人類血液細胞株、特定而言於人類骨髓性白血病細胞株中重組生產。可用於生產抗體以及適當生產程序的較佳人類細胞株描述於WO 2008/028686 A2。在一特定具體例中,抗體係經由於選自由NM-H9D8、NM-H9D8-E6及NM-H9D8-E6Q12及自其衍生之細胞株組成之群之人類骨髓性白血病細胞株中表現來獲得。此等細胞株係根據布達佩斯協定(Budapest Treaty)於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DSMZ),Inhoffenstraβe 7B,38124 Braunschweig(DE)by Glycotope GmbH,Robert-Rössle-Str.10,13125 Berlin(DE)之要求以存取編號DSM ACC2806(NM-H9D8;於2006年9月15日寄存)、DSM ACC2807(NM-H9D8-E6;於2006年10月5日寄存)及DSM ACC2856(NM-H9D8-E6Q12;於2007年8月8日寄存)寄存。NM-H9D8細胞提供具有高度唾液酸化、高度平分GlycNAc、高度半乳糖化及高度海藻糖化之糖化型態。NM-H9D8-E6及NM-H9D8-E6Q12細胞提供與NM-H9D8細胞相似的糖化型態,僅除了海藻糖化程度相當低。其他適當細胞株包括存在於美國標準生物品收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 CCL-243)中之K562-人類骨髓性白血病細胞株,以及衍生自前述之細胞株。
在其他具體例中,抗體係於CHO細胞中重組生產。尤其,抗體可於CHO dhfr-細胞株諸如ATCC No.CRL-9096之細胞株中重組生產。
抗MUC1抗體之複合體
根據本發明,抗體係複合至一或多種細胞毒性劑。細胞毒性劑可係任何適用於複合至抗體之細胞毒性劑。如於抗體中存在多於一種細胞毒性劑,則此等細胞毒性劑可相同或不同,及特定而言全部相同。細胞毒性劑與抗體之複合可使用技藝中已知之任何方法達成。細胞毒性劑可係共價地,特定而言經由融合或化學偶合、或非共價地附接至抗體。在某些具體例中,細胞毒性劑係共價地附接至抗體,尤其經由連結體部分。連結體部分可係任何適用於使細胞毒性劑附接至抗體的化學實體。
除了細胞毒性劑外,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可進一步包含與其複合之另一試劑。另一試劑較佳有用於療法、診斷、預後及/或監控疾病,特定而言癌症。舉例來說,另一試劑可選自由放射性同位素、化學治療劑、抗體或抗體片段(特定而言特異性不同於抗MUC1抗體之彼等,例如,阻斷或活化免疫調節標的之檢查點 (checkpoint)抗體)、酶、交互作用域、可偵測標記、毒素、細胞溶解組分、免疫調節劑、免疫效應物、MHC I類或II類抗原、及脂質體所組成之群。
特佳的細胞毒性劑係放射性同位素或能夠殺死癌細胞的細胞毒性劑,諸如化學治療劑。在某些較佳具體例中,化學治療劑係附接至形成複合體的抗MUC1抗體。化學治療劑並無特定限制,只要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效應且具有可連接至連結體結構的取代基或部分結構即可。當腫瘤細胞中之一部分或全部的連結體分裂時,化學治療劑或抗腫瘤化合物部分釋放,使得化學治療劑展現抗腫瘤效應。當連結體在與試劑之連結位置處分裂時,化學治療劑於其原始結構中釋放從而產生其原本的抗腫瘤效應。
可作為細胞毒性劑複合之化學治療劑之特定實例包括烷基化劑諸如順鉑(cisplatin)、抗代謝物、植物生物鹼及萜類、長春花屬(vinca)生物鹼、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紫杉烷(taxanes)諸如太平洋紫杉醇(taxol)、拓樸異構酶抑制劑諸如抗癌妥(irinotecan)及拓普替康(topotecan)、抗腫瘤藥物諸如多柔比星(doxorubicin)或微管抑制劑諸如美登素(maytansin)/美登素類化合物(maytansinoid)。
化學治療劑特定而言可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V-ATPase抑制劑、促細胞凋亡劑(pro-apoptotic agent)、Bcl2抑制劑、MCL1抑制劑、HSP90抑制劑、IAP抑制劑、mTor抑制劑、微管穩定劑、微管去穩定劑、尾海兔素(dolastatin)、美登素、美登素類化合物、毒傘素(amatoxin)、甲硫胺酸胺基肽酶、蛋白質CRM1之細胞核輸出抑制劑、DPPIV抑制劑、蛋白酶體抑制劑、粒腺體中之磷醯基轉移反應抑制劑、蛋白質合成抑制劑、激酶抑制劑、CDK2 抑制劑、CDK9抑制劑、驅動蛋白(kinesin)抑制劑、HDAC抑制劑、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DNA損傷劑、DNA烷基化劑、DNA嵌和劑、DNA小溝複合體(minor groove binder)、DHFR抑制劑、微管形成抑制劑、微管穩定劑、肌動蛋白(actin)穩定劑、拓樸異構酶II抑制劑、鉑類化合物、核糖體抑制劑、RNA聚合酶II抑制劑及細菌毒素。在特定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微管抑制劑諸如美登素類化合物、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DNA損傷劑、DNA烷基化劑及DNA小溝複合體。
在一些具體例中,化學治療劑係美登素或美登素類化合物。有用於複合之美登素類化合物的特定實例包括美登醇(maytansinol)、N 2’ -去乙醯基-N 2’ -(3-巰基-1-側氧基丙基)-美登素(DM1)、N 2’ -去乙醯基-N 2’ -(4-巰基-1-側氧基戊基)-美登素(DM3)、及N 2’ -去乙醯基-N 2’ -(4-甲基-4-巰基-1-側氧基戊基)-美登素(DM4)。特定而言,DM1或DM4係附接至抗MUC1抗體。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DNA小溝複合體,特定言之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吡咯并苯并二氮呯二聚物(PBD二聚物)、倍癌黴素(duocarmycin)、倍癌黴素-羥基苯甲醯胺-氮雜吲哚(DUBA)、閉聯(seco-)倍癌黴素-羥基苯甲醯胺-氮雜吲哚(seco-DUBA)或多柔比星。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DNA烷基化劑,特定而言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或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39-109
唑啶并苯并二氮呯。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DNA損傷劑,特定而言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特定而言喜樹鹼(camptothecin)及其衍生物諸如7-乙基-10-羥 基喜樹鹼(SN-38)、(S)-9-二甲基胺基甲基-10-羥基喜樹鹼(拓普替康)、(1S,9S)-1-胺基-9-乙基-5-氟-1,2,3,9,12,15-六氫-9-羥基-4-甲基-10H,13H-苯并[de]哌喃并[3’,4’:6,7]吲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0-107
并[1,2-b]喹啉-10,13-二酮(依喜替康(DX-8951))及N-[(1S,9S)-9-乙基-5-氟-9-羥基-4-甲基-10,13-二側氧基-2,3,9,10,13,15-六氫-1H,12H-苯并[de]哌喃并[3’,4’:6,7]吲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0-108
并[1,2-b]喹啉-1-基]-2-羥基乙醯胺(DXd)。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微管形成抑制劑,特定而言突布來辛(tubulysin)、安絲菌素(ansamitocin)、鬼臼毒素或長春花鹼(vinblastine)。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微管穩定劑,特定而言太平洋紫杉醇(paclitaxel)或埃博霉素(epothilone)。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肌動蛋白穩定劑,特定而言鬼筆毒素(phallotoxin)。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拓樸異構酶II抑制劑,特定而言坦尼坡賽(teniposide)、XK469、雷佐生(razoxane)、安吖啶(amsacrine)、艾達黴素(idarubicin)或美巴龍(mebarone)。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鉑類化合物,特定而言順鉑、卡鉑(carboplatin)、奧沙利鉑(oxaliplatin)、奈達鉑(nedaplatin)、三鉑四硝酸酯(triplatin tetranitrate)、菲鉑(phenanthriplatin)、皮卡鉑(picoplatin)或賽特鉑(sattraplatin)。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核糖體抑制劑,特定而言蓖麻毒素(ricin)、皂草素(saporin)、相思子素(abrin)、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或外毒素A(exotoxin A)。在一些具體例中,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RNA聚合酶II抑制劑,特定而言毒傘素,諸如,比方說,蠅蕈素(amanitin)。在一些具體例中, 附接至抗MUC1抗體之化學治療劑係細菌毒素,特定而言炭疽毒素(anthrax toxin)。適宜的抗體藥物複合體亦描述於本文明確提及的EP 16 151 774.3及LU 92659中。
在較佳具體例中,化學治療劑係(1S,9S)-1-胺基-9-乙基-5-氟-1,2,3,9,12,15-六氫-9-羥基-4-甲基-10H,13H-苯并[de]哌喃并[3’,4’:6,7]吲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1-106
并[1,2-b]喹啉-10,13-二酮(依喜替康(DX-8951))或DXd。
依喜替康(DX-8951)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抗腫瘤化合物: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1-1
該等化合物可藉由,例如,美國專利公開案第US2016/0297890號中所描述之方法或其他已知方法容易地獲得,且位置1處之胺基可較佳地用作與連結體結構的連接位置。此外,雖然連結體的一部分仍與其附接,但依喜替康可於腫瘤細胞中釋放。然而,該化合物即使係於此一狀態中仍發揮優異的抗腫瘤效應。
DXd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化合物:[化學式2]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2-2
由於依喜替康或DXd具有喜樹鹼結構,因此已知於酸性水性介質(例如,pH 3左右)中平衡移至具有形成內酯環(閉環)的結構,而在鹼性水性介質(例如,pH 10左右)中平衡移至具有開放內酯環(開環)的結構。亦預期已於其中引入對應於此一閉環結構及開環結構之依喜替康殘基的藥物複合體具有等效的抗腫瘤效應,且無需贅言任何該等藥物複合體係包括在本發明之範疇內。在某些具體例中,該另一藥劑係蛋白質之多肽。此多肽或蛋白質特定言之可融合至抗體之多肽鏈。在某些具體例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藥劑係融合至抗體之抗體輕鏈的C端。在其中抗體包含兩個抗體輕鏈的具體例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可融合至兩個抗體輕鏈之各者的C端。在其他具體例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係融合至抗體之抗體重鏈的C端。在其中抗體包含兩個抗體重鏈的具體例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可融合至兩個抗體重鏈之各者的C端。另一試劑可相同或不同且特定而言具有相同的胺基酸序列。為多肽或蛋白質之該等另一試劑的適宜實例可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細胞激素、趨化激素、抗體、抗原結合片段、酶、及交互作用域。
在某些具體例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係阻斷及/或觸發活化訊號的檢查點抗體。各別標的的實例包括作為活化標的之CD40、CD3、CD137(4-1BB)、OX40、GITR、CD27、CD278 (ICOS)、CD154(CD40配體)、CD270(HVEM)及CD258(LIGHT)、作為抑制標的之CTLA4、PD1、CD80、CD244、A2AR、B7-H3(CD276)、B7-H4(VTCN1)、BTLA、IDO、KIR、LAG3、TIM-3、VISTA及磷脂絲胺酸、及其各別配體諸如PDL1。在特定實例中,抗MUC1抗體包含如文中所述之兩個重鏈及兩個輕鏈,其中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scFv片段係融合至各重鏈之C端;或其中特異性地結合至PDL1之scFv片段係融合至各輕鏈之C端。
在其他具體例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係免疫調節化合物諸如趨化激素、細胞激素或生長因子。在此方面的適宜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α、干擾素-β及干擾素-γ、及介白素。適宜的生長因子包括G-CSF及GM-CSF。
連結體的特定實例包括由以下化學式(a)至(f)中之任一者所表示的結構:(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b)-(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c)-(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d)-(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e)-(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及 (f)-(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其中-(琥珀醯亞胺-3-基-N)-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結構: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4-3
在特定具體例中,連結體包括由以下化學式(a)至(c)中之任一者所表示的結構:(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b)-(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及(c)-(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
在較佳具體例中,連結體包括由以下化學式(a)中之任一者所表示的結構:(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
在替代具體例中,複合體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其中該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下化學式 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星號*代表與抗體的連接點: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5-4
在較佳具體例中,複合體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45-5
其中AB表示抗體,y表示每個抗體之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的平均單元數目,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且抗體表示前述的抗MUC1抗體,較佳地抗體係以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或重鏈及輕鏈之組合a)至d)中的任一者:(a)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 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具有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及(d)重鏈具有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在前述複合體中,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或細胞毒性劑)的數目係對其效力及安全性具有影響的關鍵因素。抗體-藥物複合體(或多個複合體)的製造係經由指定反應條件(諸如起始物料量及用於反應之試劑)來進行,以達成恆定數目的複合藥物分子。不同於低分子量化合物之化學反應,通常獲得包含不同數目之複合藥物分子的混合物。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的數目係以平均值(即複合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來定義及指示。除非另外明確說明,即除非在呈現包括於具有不同數目之複合藥物分子之抗體-藥物複合體混合物中之具有特定數目複合藥物分子之抗體-藥物複合體的情況中,否則根據本發明之複合藥物分子之數目通常亦意指平均值。複合至抗體分子之依喜替康分子或DXd的數目係可控制的,且作為每個抗體之複合藥物分子的平均數,可複合大約1至10個依喜替康分子或1至10個DXd。依喜替康分子或DXd的數目較佳係2至8,更佳係4至8,再更佳係7至8,及又更佳係8。應注意熟悉技藝人士可基於本申請案之實施例的描述來設計用於將所需數目之藥物分子複合至抗體分子的反應,且可獲得具有受控數目之經複合依喜替康分子的抗體-藥物複合體。
於以上較佳具體例中,在複合體轉移至腫瘤細胞之內部後,裂解連結體部分,隨後DXd經釋放而產生抗腫瘤效應。(Clinical Cancer Research,2016年10月15日;22(20):5097-5108,Epub 2016年3月29日)。
經各種放射性或非放射性同位素標記之複合體亦包括在本發明中。構成本發明之複合體的一或多個原子可包含非天然比例的原子同位素。原子同位素的實例包括氘(2H)、氚(3H)、碘-125(125I)、及碳-14(14C)。此外,複合體可經諸如氚(3H)、碘-125(125I)、碳-14(14C)、銅64(64Cu)、鋯-89(89Zr)、碘-124(124I)、氟-18(18F)、銦-111(111I)、碳-11(11C)及碘-131(131I)的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放射性標記。經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複合體有用作為治療或預防劑、研究用試劑諸如檢定試劑及診斷用試劑諸如活體內診斷顯影劑。與放射性無關,任何複合體的同位素變體類型皆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核酸、表現匣、載體、細胞株及組成物
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的抗體部分可藉由核酸來編碼。該核酸之核酸序列可具有任何適用於編碼抗體的核苷酸序列。然而,較佳地,核酸序列係至少部分適於待表現核酸之宿主細胞或生物體的特定密碼子用途,特定而言人類密碼子用途。核酸可為雙股或單股DNA或RNA,較佳雙股DNA諸如cDNA或單股RNA諸如mRNA。其可為一個連續的核酸分子或其可由各自編碼抗體之不同部分的數個核酸分子構成。PankoMab變體(PM-N54Q)之重鏈的核苷酸序列可由SEQ ID NO:17表示及PankoMab變體(PM-N54Q)之輕鏈的核苷酸序列可由SEQ ID NO:18表示。
如抗體係由多於一個不同的胺基酸鏈(諸如抗體之輕鏈及重鏈)構成,則核酸可,例如,為包含數個各自編碼抗體之其中一個胺基酸鏈的編碼區(其較佳由諸如IRES元素之調節元素隔開以產生個別的胺基酸鏈)的單一核酸分子,或核酸可由數個核酸分子構成,其中各核酸分子包含一或多個各自編碼抗體之其中一個胺基酸鏈的編碼區。除了編碼抗體的編碼區外,核酸亦可包含另外的核酸序列或其他修飾,其例如可編碼其他蛋白質,可影響編碼區的轉錄及/或轉譯,可影響核酸的穩定性或其他物理或化學性質,或可完全不具有功能。
表現匣或載體可包含該核酸及與該核酸操作連接之啟動子。此外,表現匣或載體可包含另外的元素,特定而言能夠影響及/或調節核酸之轉錄及/或轉譯、表現匣或載體之放大及/或再現、表現匣或載體之整合至宿主細胞之基因組中、及/或宿主細胞中表現匣或載體之複本數的元素。適宜的表現匣及包含用來表現抗體之各別表現匣的載體係先前技藝中所熟知,因此,在此不需進一步說明。
宿主細胞可包含核酸或表現匣或載體。宿主細胞可係任何的宿主細胞。其可係單離細胞或包含於組織中之細胞。較佳地,宿主細胞係培養細胞,特定言之初生細胞或已建立之細胞株之細胞,較佳為腫瘤衍生的細胞。較佳地,其為細菌細胞諸如大腸桿菌;酵母細胞諸如酵母菌屬(Saccharomyces)細胞,特定言之啤酒酵母菌(S.cerevisiae);昆蟲細胞諸如Sf9細胞;或哺乳動物細胞,特定言之人類細胞諸如腫瘤衍生之人類細胞;倉鼠細胞諸如CHO;或 靈長類動物細胞。在一較佳具體例中,宿主細胞係衍生自人類骨髓性白血病細胞。較佳地,其係選自以下細胞或細胞株:K562、KG1、MUTZ-3、或自其衍生之細胞或細胞株、或包含該等前述細胞中之至少一者之細胞或細胞株的混合物。宿主細胞較佳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NM-H9D8、NM-H9D8-E6、NM H9D8-E6Q12、及衍生自該等宿主細胞之任一者的細胞或細胞株。此等細胞株及其性質詳細描述於PCT申請案WO 2008/028686 A2中。在其他具體例中,宿主細胞為CHO dhfr-細胞株,諸如ATCC No.CRL-9096之細胞株。在較佳具體例中,宿主細胞經最佳化用於表現具有特定糖化型態的醣蛋白,特定言之抗體。較佳地,在核酸之編碼區中的密碼子用途及/或表現匣或載體之啟動子及其他元素係與所使用之宿主細胞類型相容及更佳地經最佳化。較佳地,抗體係藉由如前所述的宿主細胞或細胞株產生。
一種生產抗體之方法可使用如文中所述之宿主細胞。該方法特定而言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包含編碼抗體之核酸的宿主細胞,在適用於表現抗體的條件下培養宿主細胞,及獲得藉由宿主細胞所表現的抗體。文中所述之抗體可係藉由該方法獲得或可藉由該方法獲得的。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一種組成物,其包含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此外,該組成物可包含一或多種選自由溶劑、稀釋劑、及賦形劑組成之群之其他組分。較佳地,該組成物係醫藥組成物。在此具體例中,組成物之組分較佳皆係醫藥學上可接受的。該組成物可為固體或流體組成物,特定而言,較佳為水性溶液、乳液或懸浮液或冷凍乾燥粉末。
於醫學中之用途
複合體特定而言有用於醫學,特定而言用於療法、診斷、預後、偵測及/或監控疾病,特定而言如文中所述之疾病,較佳癌症、感染、發炎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及免疫不全。
因此,在再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複合體或組成物於醫學中之用途。較佳地,於醫學中之用途係用於治療、預後、診斷、偵測及/或監控疾病,諸如,比方說,與異常細胞生長相關之疾病諸如癌症,感染諸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發炎性疾病諸如自體免疫疾病及發炎性腸病,及與降低免疫活性相關之疾病諸如免疫不全。在一較佳具體例中,疾病係癌症。
較佳地,癌症具有MUC1(TA-MUC1)之可偵測表現,其較佳可藉由免疫組織化學、ELISA、RIA、酶聯免疫斑點(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檢定、點漬法(dot blotting)、歐氏擴散法(Ouchterlony)試驗或計數器免疫電泳(CIE)、或原位雜交法來偵測。其尤其包括具有可藉由免疫組織化學或原位雜交法偵測之MUC1(TA-MUC1)表現之細胞。癌症可在投與抗MUC1抗體之前測試MUC1(TA-MUC1)水平。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包含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的套組及裝置,及有用於診斷、偵測或監控MUC1相關病症諸如癌症的相關方法。在一些具體例中,提供包含本發明之複合體之用於測試或診斷的三明治ELISA套組。此套組可進一步包含MUC1(TA-MUC1)蛋白質標準品之溶液、著色試劑、稀釋用之緩衝溶液、用於固相之抗體、偵測用之抗體、及洗滌溶液、及其類似物中之一或多者。較佳地,結合至抗原之複合體的量可經由應用諸如吸光度、螢光、發 光、或放射性同位素(RI)方法之方法來測量。較佳地,將吸光度平板讀取器、螢光平板讀取器、發光平板讀取器、RI液體閃爍計數器、或其類似裝置使用於測量。
抗體可用於免疫組織化學(IHC)分析。
免疫組織化學並無特定限制,只要此方法涉及使組織切片與抗原結合抗體(初生抗體)反應並偵測與抗原結合之初生抗體即可。
包括轉移之不同形式的癌症可用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治療。癌症特定言之可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結腸癌、肺癌、卵巢癌、乳癌諸如三陰性乳癌、胰臟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胃腸癌、腎癌、頭頸癌、甲狀腺癌及泌尿上皮癌。癌症可進一步特定言之選自胃癌、肝癌、膀胱癌、皮膚癌、前列腺癌及血癌。在某些具體例中,癌症係轉移性癌症。癌症可包括任何類型的轉移,諸如皮膚轉移、淋巴結轉移、肺轉移、肝轉移、腹膜轉移、胸膜轉移及/或腦轉移。在某些具體例中,癌症具有發炎表現型。在此等具體例中,任何上述之癌症類型可為發炎性癌症。
在某些具體例中,病毒感染係由人類免疫不全病毒、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流感病毒、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B型肝炎病毒或C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發炎性疾病可選自發炎性腸病、骨盆發炎性疾病、缺血性中風、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氣喘、尋常性天疱瘡(pemphigus vulgaris)及皮膚炎/濕疹。自體免疫疾病可選自由以下所組成之群:乳糜瀉(celiac disease)、1型糖尿病、格雷氏病(Graves’disease)、發炎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 瘡、白斑症、牛皮癬性關節炎、異位性皮膚炎、硬皮症、類肉瘤病、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格巴二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自體免疫肝炎及僵直性脊椎炎。在某些具體例中,疾病包含或係與表現MUC1、尤其TA-MUC1之細胞相關聯。舉例而言,待治療之癌症係MUC1陽性、尤其TA-MUC1陽性,即包含表現MUC1、尤其TA-MUC1之癌細胞。
在特定具體例中,複合體係用於與另一治療劑組合的治療,尤其用於與另一抗癌劑組合來治療癌症。該另外的治療劑可係任何已知的抗癌劑。可與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組合之適宜的抗癌治療劑可係化學治療劑、其他抗體、免疫刺激劑、細胞激素、趨化激素、及疫苗。此外,利用複合體之療法可與放射療法、手術及/或傳統中醫組合。
可與複合體組合使用之抗癌劑可選自任何化學治療劑,特定而言已知有效用於治療MUC1陽性癌症的化學治療劑。化學治療劑的類型亦取決於待治療的癌症。組合伴體可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紫杉烷類諸如太平洋紫杉醇(Taxol)、歐洲紫杉醇(docetaxel)(剋癌易(Taxotere))及SB-T-1214;環磷醯胺;伊馬替尼(imatinib);帕唑帕尼(pazopanib);卡培他濱(capecitabine);阿糖胞苷(cytarabine);溫諾平(vinorelbine);吉西他濱(gemcitabine);小紅莓(anthracyclines)諸如道諾黴素(daunorubicin)、多柔比星(doxorubicin)、泛艾黴素(epirubicin)、艾達黴素(idarubicin)、戊柔比星(valrubicin)及米托蒽醌(mitoxantrone);芳香酶抑制劑諸如胺麩精(aminoglutethimide)、睾內酯(testolactone)(泰樂錠(Teslac))、阿那曲唑(anastrozole)(安美達(Arimidex))、來曲唑(letrozole)(復乳納 (Femara))、依西美坦(exemestane)(諾曼癌素(Aromasin))、伏氯唑(vorozole)(Rivizor)、福美坦(formestane)(蘭特隆(Lentaron))、法倔唑(fadrozole)(Afema)、4-羥基雄固烯二酮、1,4,6-雄甾三烯-3,17-二酮(ATD)及4-雄固烯-3,6,17-三酮(6-OXO);拓樸異構酶抑制劑諸如抗癌妥(irinotecan)、拓普替康(topotecan)、喜樹鹼(camptothecin)、片螺素(lamellarin D)、依託泊苷(etoposide)(VP-16)、替尼泊苷(teniposide)、多柔比星、道諾黴素、米托蒽醌、安吖啶(amsacrine)、橢圓玫瑰樹鹼(ellipticines)、金精三羧酸(aurintricarboxylic acid)及HU-331;鉑類化學治療劑諸如順-二胺二氯鉑(II)(順鉑)、順-二胺(1,1-環丁烷二羧基)鉑(II)(卡鉑)及[(1R,2R)-環己烷-1,2-二胺](乙烷二氧根基-O,O’)鉑(II)(奧沙利鉑);PARP抑制劑諸如奧拉帕尼(olaparib)、蘆卡帕尼(rucaparib)及尼拉帕尼(niraparib);TLR促效劑諸如咪喹莫特(imiquimod)及雷西莫特(resiquimod);及抗代謝物,特定言之抗葉酸劑(antifolates)諸如胺甲喋呤(methotrexate)、培美曲塞(pemetrexed)、雷替曲塞(raltitrexed)及普拉曲沙(pralatrexate);嘧啶類似物諸如氟尿嘧啶(fluoruracil)、吉西他濱、5-氟脫氧尿苷(floxuridine)、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及友復膠囊(tegafur-uracil);及嘌呤類似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及雌激素受體下調劑。
此外,亦可使用治療抗體作為另外的組合伴體。其可為不同於抗MUC1抗體之有用於癌症療法的任何抗體。特定言之,另外的抗體係經諸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歐洲藥品管理局(the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從前為EMEA))及德國聯邦藥品暨醫療器材署 (Bundesinstitut für Arzneimittel und Medizinprodukte(BfArM))之行政機構批准用於癌症治療。可用於組合治療之另外抗體的實例為抗EGFR抗體諸如西妥昔單抗(Cetuximab)、托姆佐土昔單抗(Tomuzotuximab)、帕尼單抗(Panitumumab)、扎魯木單抗(Zalutumumab)、尼妥珠單抗(Nimotuzumab)、馬妥珠單抗(Matuzumab)及耐昔妥珠單抗(Necitumumab);抗HER2抗體諸如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替加珠單抗(Timigutuzumab)及帕妥珠單抗(Pertuzumab);抗VEGF抗體諸如貝伐珠單抗(bevacizumab)(安維汀(Avastin));抗CD52抗體諸如阿侖珠單抗(alemtuzumab)(Campath);抗CD30抗體諸如本妥昔單抗(brentuximab)(雅詩力(Adcetris));抗CD33抗體諸如吉妥珠單抗(gemtuzumab)(Mylotarg);及抗CD20抗體諸如利妥昔單抗(rituximab)(Rituxan、Mabthera)、托西莫單抗(tositumomab)(百克沙(Bexxar))及替伊莫單抗(ibritumomab)(澤娃靈(Zevalin))。適於與文中所述之癌症療法組合之另外的例示性抗體包括針對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之抗原的抗體: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TFα、TFβ)、Tn、Lewis Y、CD44、葉酸受體α、NeuGc-GM3神經節苷酯(ganglioside)、DLL-3、RANKL、PTK7、Notch-3、Ephrin A4、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受體1、類活化素受體激酶-1、密連蛋白-6(claudin-6)、二唾液酸神經節苷酯(disialoganglioside)GD2、內皮醣蛋白(endoglin)、穿膜醣蛋白NMB、CD56、腫瘤相關鈣訊號轉導劑2、組織因子、核苷酸外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3(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phosphodiesterase 3)、CD70、鈣黏蛋白(P-cadherin)、間質細胞醣蛋白(mesothelin)、前列腺的六個穿膜上皮抗原1(STEAP1)、癌胚胎抗原相關細胞黏附分子5(CEACAM5)、 連接蛋白4(nectin 4)、鳥苷酸環化酶C(guanylyl cyclase C)、溶質載體家族44成員4(SLC44A4)、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鋅轉運子ZIP6(LIV1(ZIP6))、SLIT及類NTRK蛋白質6(SLITRK6)、滋養層(trophoblast)醣蛋白(TPBG;5T4)、Fyn3、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9、NaPi2b、纖維連接蛋白外域B、內皮素受體ETB、VEGFR2(CD309)、肌醣蛋白-C(tenascin c)、膠原蛋白IV(collagen IV)及骨膜素(periostin)。
複合體可進一步與檢查點抗體(即阻斷或活化免疫調節標的之抗體)組合。藉此,可阻斷免疫反應的抑制訊號及/或可觸發活化訊號。各別標的的實例包括作為活化標的之CD40、CD3、CD137(4-1BB)、OX40、GITR、CD27、CD278(ICOS)、CD154(CD40配體)、CD270(HVEM)及CD258(LIGHT),作為抑制標的之CTLA4、PD1、CD80、CD244、A2AR、B7-H3(CD276)、B7-H4(VTCN1)、BTLA、IDO、KIR、LAG3、TIM-3、VISTA及磷脂絲胺酸、及其各別配體諸如PDL1。
在其他具體例中,複合體可與利用諸如趨化激素、細胞激素、生長因子及疫苗之免疫調節化合物的治療組合。在此方面的適宜細胞激素包括干擾素諸如干擾素-α、干擾素-β及干擾素-γ、及介白素。適宜的生長因子包括G-CSF及GM-CSF。
複合體較佳係用於治療原發性腫瘤、再發性腫瘤及/或該等腫瘤之轉移,以及特定言之係用於在手術之前、期間或之後的治療及用於預防或治療轉移。複合體特定而言係作為輔助療法來治療患者。在某些具體例中,複合體係作為新輔助性療法或在新輔助性-輔助性組合療法中治療患者。此外,複合體係作為姑息療法 來治療患者。
利用複合體之癌症療法較佳導致抑制腫瘤生長及特定而言減小腫瘤尺寸。此外,預防發生進一步轉移及/或藉由治療減少其數目。治療較佳導致無病存活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增加;及/或壽命及因此整體存活期增加。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使用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的療法、診斷、預後、偵測及/或監控疾病的方法。複合體於醫學中之用途的具體例及實例同樣亦適用於醫療方法。特定言之,提供於有需要之個體中治療疾病的方法,其包括向該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
舉例而言,本發明提供一種於有需要之個體中治療癌症的方法,其包括向罹患癌症的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在特定具體例中,該癌症之特徵在於表現TA-MUC1。該癌症可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卵巢癌、乳癌、胰臟癌、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腎癌、血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精細胞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畸胎瘤、淋巴瘤、肉瘤、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神經膠質瘤、直腸癌、腎上腺癌、皮膚癌、腦癌、子宮頸癌、腸癌、腸道癌症、頭頸癌、胃腸癌、淋巴結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耳、鼻及喉(ENT)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宮癌及其轉移。
此外,本發明提供一種診斷、偵測或監控癌症之方法,其包括使測試樣本與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接觸的步驟。
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方法
一種提高抗體之MUC1結合親和力之方法可包括 (i)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該方法包括用除天冬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殘基取代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殘基,從而產生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的步驟。
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特定而言係如文中所述之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僅除了其包含在CDR-H2序列之位置8處之天冬醯胺酸。
在某些具體例中,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重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中,重鏈可變區仍包含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的CDR。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1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包含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
在某些具體例中,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輕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尤其,輕鏈可變區包含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特定言之至少98%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在此等具體例 中,輕鏈可變區仍包含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的CDR。因此,任何與SEQ ID NO:12的序列偏差係位於骨架區中,而非位於CDR中。特定而言,輕鏈可變區包含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
在特定具體例中,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特定而言,重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1、8及3之胺基酸序列,且輕鏈可變區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其中CDR仍具有SEQ ID NO:4、5及6之胺基酸序列。
舉例而言,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係如WO 2004/065423 A2或WO 2011/012309 A1中所揭示之抗MUC1抗體。特定而言,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係加替普珠單抗(gatipotuzumab)或PankoMab。
MUC1結合親和力經提高之抗體特定而言係如文中所述之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
在某些具體例中,MUC1結合係如文中所述。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特定而言係指提高至少10%,至少20%,至少33%或至少50%。在較佳具體例中,MUC1結合親和力係提高至少50%。MUC1結合親和力可如實施例中所述來測定,尤其係使用表面電漿 子諧振分析或switchSENSE®技術(DRX2 Biosensor,由Dynamic Biosensors GmbH製造),如述於例如實施例4a及b中。
在某些具體例中,取代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殘基的步驟係經由將突變引入至編碼抗體之核酸中來達成,其中突變係於編碼該胺基酸殘基之密碼子中引入。引入突變可經由任何方法完成。若干適宜的方法係技藝中所知曉且熟悉技藝人士能夠執行所需工作來引入突變。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隨後可經由,例如,於宿主細胞中表現突變型核酸來獲得。核酸、宿主細胞及用來產生抗體之方法描述於文中且可用於用來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的方法中。
在特定具體例中,提高抗體之MUC1結合親和力之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提供編碼欲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核酸(b)將突變引入至該核酸中以產生突變型核酸,其中該突變係在編碼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殘基的密碼子中引入,使得該密碼子編碼除天冬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殘基;及(c)表現該突變型核酸以產生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
一種生產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方法可包含(a)提供編碼抗體之核酸,該抗體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 (ii)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b)將突變引入至該核酸中以產生突變型核酸,其中該突變係在編碼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殘基的密碼子中引入,使得該密碼子編碼除天冬醯胺酸外之任何胺基酸殘基;及(c)經由於宿主細胞中表現該突變型核酸來產生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
文中針對其他態樣,尤其針對提高抗體之MUC1結合親和力之方法所述之具體例、特徵及實施例亦同樣適用於生產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方法。
在某些具體例中,生產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的方法進一步包括步驟(d):處理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
舉例來說,處理具有經提高MUC1結合親和力之抗體可包括自細胞培養物單離抗體。單離抗體特定而言係指自細胞培養物之其餘組分分離抗體。自細胞培養物介質分離抗體可,例如,藉由層析方法來進行。用來單離抗體的適當方法及手段係技藝中所知曉且可由熟悉技藝人士輕易地應用。
所獲得之抗體可視情況經歷進一步的處理步驟諸如修飾步驟諸如將另一試劑化學或酶聯至抗體,及/或調配步驟來以期望的品質及組成產生抗體。該等進一步的處理步驟及方法係技藝中一般所知曉。
在其他具體例中,步驟(d)另外包括提供包含抗體之醫 藥調配物的步驟。提供包含抗體之醫藥調配物或將抗體調配成為醫藥組成物特定而言包含交換包含抗體之組成物的緩衝溶液或緩衝溶液組分。此外,此步驟可包括冷凍乾燥抗體。特定而言,將抗體轉移至僅包含醫藥學上可接受之成份的組成物中。
製造方法1
由下文所給之化學式(1)表示之抗體-藥物複合體(其中抗體經由硫醚連結至連結體結構)可經由使具有經由還原抗體自二硫化物鍵轉化之巰基的抗體與可藉由已知方法獲得(例如,可藉由專利公開文獻US2016/297890中描述之方法(例如,述於段落[0336]至[0374]中之方法)獲得)之化合物(2)反應來產生。此抗體-藥物複合體可,例如,藉由以下方法來產生。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61-6
其中AB代表具有巰基之抗體(3a),其中L1具有由-(琥珀醯亞胺-3-基-N)-所表示之結構,及L1’代表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順丁烯二醯亞胺基。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61-7
-L1-LX具有由以下化學式中任一者所表示之結構: -(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及-(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
其中,更佳者係下列:-(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及-(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
再更佳者係下列: -(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及-(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
(NH-DX)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之結構: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63-8
且其代表經由於依喜替康之位置1處移除胺基之一個氫原子所得到的基團。在前述反應流程(化學式8)中,可將化學式(1)之化合物解釋為具有其中自藥物至連結體端之一個結構部分連接至一個抗體的結構。然而,此描述係為方便起見而給出,且實際上存在其中複數個前述結構部分連接至一個抗體分子的許多情況。同樣情況適用於下文所述之製造方法的解說。
明確言之,抗體-藥物複合體(1)可經由使可藉由已知方法獲得(例如,可藉由專利公開文獻US2016/297890中描述之方法(例如,述於段落[0336]至[0374]中之方法)獲得)之化合物(2)與具有巰基之抗體(3a)反應來製得。
於抗體(3a)上提供巰基可藉由熟悉技藝人士熟知之方法(Hermanson,G.T.,Bioconjugate Techniques,56-136頁,456-493頁,Academic Press(1996))來完成。方法之實例可包括,但不限於:使 特勞特(Traut’s)試劑與抗體之胺基反應;使N-琥珀醯亞胺基S-乙醯基硫代烷酸酯與抗體之胺基反應,繼而與羥基胺反應;使N-琥珀醯亞胺基3-(吡啶基二硫基)丙酸酯與抗體反應,繼而與還原劑反應;使抗體與諸如二硫代蘇糖醇、2-巰乙醇、或參(2-羧乙基)膦鹽酸鹽(TCEP)之還原劑反應以還原抗體中之鏈間二硫化物鍵,來形成巰基。
明確言之,可經由對抗體中之每個鏈間二硫化物鍵使用0.3至3莫耳當量之TCEP作為還原劑,及使還原劑與抗體於含有鉗合劑之緩衝溶液中反應,來獲得具有經部分或完全還原之鏈間二硫化物鍵的抗體。鉗合劑的實例可包括乙二胺四乙酸(EDTA)及二伸乙三胺五乙酸(DTPA)。鉗合劑可以1mM至20mM之濃度使用。可使用磷酸鈉、硼酸鈉、醋酸鈉、或其類似物之溶液作為緩衝溶液。作為一明確實例,具有經部分或完全還原巰基之抗體(3a)可經由使抗體與TCEP於4℃至37℃下反應1至4小時來獲得。
應注意經由進行巰基至藥物-連結體部分之加成反應,藥物-連結體部分可藉由巰醚鍵來複合。
接著,對每個具有巰基之抗體(3a)使用2至20莫耳當量之化合物(2),可製得其中每個抗體複合2至8個藥物分子的抗體-藥物複合體(1)。明確言之,可將包含溶解於其中之化合物(2)的溶液添加至包含具有巰基之抗體(3a)的緩衝溶液中來進行反應。在此情況,可使用醋酸鈉溶液、磷酸鈉、硼酸鈉、或其類似物作為緩衝溶液。反應之pH係5至9,及更佳地,反應可於接近pH 7下進行。可使用諸如二甲亞碸(DMSO)、二甲基甲醯胺(DMF)、二甲基乙醯胺(DMA)、或N-甲基-2-吡咯啶酮(NMP)之有機溶劑作為用於溶解化合 物(2)的溶劑。反應可經由將含有以1至20% v/v溶解於有機溶劑中之化合物(2)之溶液添加至包含具有巰基之抗體(3a)的緩衝溶液中來進行。反應溫度係0至37℃,更佳10至25℃,及反應時間係0.5至2小時。反應可經由利用含硫醇試劑使未反應化合物(2)之反應性去活化來終止。含硫醇試劑係,例如,半胱胺酸或N-乙醯基-L-半胱胺酸(NAC)。更明確言之,反應可經由添加1至2莫耳當量之NAC至所使用之化合物(2),及將所得混合物於室溫下培養10至30分鐘來終止。
抗體-藥物複合體之鑑別
可使所製得之抗體-藥物複合體(例如,抗體-藥物複合體(1))根據下文所述之常用程序經歷濃縮、緩衝液交換、純化、及測量抗體濃度及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來鑑別抗體-藥物複合體(1)。
1.常用程序A:抗體或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水溶液的濃縮
向Amicon Ultra(50,000 MWCO,Millipore Corporation)容器中添加抗體或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溶液,及經由使用離心機(Allegra X-15R,Beckman Coulter,Inc.)離心(於2000G至4000G下離心5至30分鐘)來濃縮抗體或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溶液。
2.常用程序B:抗體濃度之測量
使用UV檢測器(Nanodrop 1000,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Inc.),根據製造商所規定之方法進行抗體濃度之測量。在此方面,使用於抗體之間不同的280nm吸收係數(1.3mLmg-1cm-1至1.8mLmg-1cm-1)。
3.常用程序C:抗體之緩衝液交換
根據製造商所規定之方法使使用Sephadex G-25載體之NAP-25管柱(Cat.No.17-0852-02,GE Healthcare Japan Corporation)與含有氯化鈉(50mM)及EDTA(2mM)之磷酸鹽緩衝液(50mM,pH 6.0)(於本說明中稱為PBS6.0/EDTA)平衡。以每個NAP-25管柱2.5mL之量施加抗體之水溶液,及其後收集利用3.5mL之PBS6.0/EDTA溶離之溶離份(3.5mL)。藉由常用程序A濃縮此溶離份。於使用常用程序B測量抗體濃度後,使用PBS6.0/EDTA將抗體濃度調整至20mg/mL。
4.常用程序D:抗體-藥物複合體之純化
利用任何市售的緩衝溶液諸如含有山梨糖醇(5%)之醋酸鹽緩衝液(10mM,pH 5.5;於本說明中稱為ABS)來平衡NAP-25管柱。將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水性反應溶液(大約2.5mL)施加至NAP-25管柱,及其後利用緩衝溶液以製造商所規定之量進行溶離,來收集抗體溶離份。將凝膠過濾純化過程(其中再次將所收集之溶離份施加至NAP-25管柱,並利用緩衝溶液進行溶離)重複總共2或3次,而獲得不包括未複合之藥物連結體及低分子量化合物(參(2-羧乙基)膦鹽酸鹽(TCEP)、N-乙醯基-L-半胱胺酸(NAC)、及二甲亞碸)的抗體-藥物複合體。
5.常用程序E: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抗體濃度及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之平均數目的測量
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經複合藥物濃度可經由測量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水溶液於280nm及370nm之兩個波長下之UV吸光度,及其後進行以下所示之計算來計算得。
在任何給定波長下之總吸光度係等於存在於系統中 之所有吸光化學物種之吸光度的總和[吸光度之加成性]。因此,基於抗體及藥物之莫耳吸收係數不會在抗體與藥物間之複合前後之間改變的假說,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抗體濃度及藥物濃度係由以下方程式來表示:A280=AD,280+AA,280D,280CDA,280CA 方程式(1)
A370=AD,370+AA,370D,370CDA,370CA 方程式(2)
在此情況,A280代表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水溶液於280nm下之吸光度,A370代表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水溶液於370nm下之吸光度,AA,280代表抗體於280nm下之吸光度,AA,370代表抗體於370nm下之吸光度,AD,280代表複合前驅體於280nm下之吸光度,AD,370代表複合前驅體於370nm下之吸光度,εA,280代表抗體於28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εA,370代表抗體於37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εD,280代表複合前驅體於28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εD,370代表複合前驅體於37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CA代表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抗體濃度,及CD代表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抗體濃度。
在此情況,關於εA,280、εA,370、εD,280、及εD,370,使用初步製備的值(基於計算的估計值或經由化合物之UV測量獲得的測量值)。舉例而言,εA,280可藉由已知之計算方法(Protein Science,1995,第4卷,2411-2423)自抗體之胺基酸序列來估計。εA,370一般為零。εD,280及εD,370可根據朗伯-比爾定律(Lambert-Beer’s law)(吸光度=莫耳濃度×莫耳吸收係數×單元路徑長度)經由測量其中所使用之複合前驅體以特定莫耳濃度溶解之溶液的吸光度來獲得。CA及CD可經由測量抗體-藥物複合體之水溶液的A280及A370,然後經由代入此等值解聯立方程式(1)及(2)而測得。此外,經由將 CD除以CA,可測得每個抗體之複合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
6.常用程序F: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之平均數目的測量-(2)
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之平均數目除了前述的「5.常用程序E」之外,亦可使用以下方法藉由高效液相層析(HPLC)分析來測定。以下將說明當抗體藉由二硫化物鍵複合至藥物連結體時藉由HPLC測量複合藥物分子之平均數目的方法。熟悉技藝人士能夠參考此方法,根據抗體與藥物連結體之間的連接型態來藉由HPLC適當地測量複合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
F-1.用於HPLC分析之樣本的製備(抗體-藥物複合體之還原)
將抗體-藥物複合體溶液(大約1mg/mL,60μL)與二硫代蘇糖醇(DTT)之水溶液(100mM,15μL)混合。經由將混合物於37℃下培養30分鐘,抗體-藥物複合體之輕鏈與重鏈間的二硫化物鍵裂解。將所得樣本用於HPLC分析。
F-2.HPLC分析
HPLC分析係在以下測量條件下進行。
HPLC系統:Agilent 1290 HPLC系統(Agilent Technologies,Inc.)
檢測器:紫外吸收光譜儀(測量波長:280nm)
管柱:ACQUITY UPLC BEH Phenyl(2.1×50mm,1.7μm,130埃;Waters Corp.,P/N 186002884)
管柱溫度:80℃
移動相A:含有0.10%三氟乙酸(TFA)及15% 2-丙醇之水溶液
移動相B:含有0.075% TFA及15% 2-丙醇之乙腈溶液
梯度程式:14%-36%(0min-15min),36%-80%(15min-17min),80%-14%(17min-17.01min),及14%(17.01min-25min)
樣本注射:10μL
HPLC系統:Agilent 1290 HPLC系統(Agilent Technologies,Inc.)
檢測器:紫外吸收光譜儀(測量波長:280nm)
管柱:PLRP-S(2.1×50mm,8μm,1000埃;Agilent Technologies,Inc.,P/N PL1912-1802)
管柱溫度:80℃
移動相A:0.04% TFA水溶液
移動相B:含有0.04% TFA之乙腈溶液
梯度程式:29%-36%(0min-12.5min),36%-42%(12.5min-15min),42%-29%(15min-15.1min),及29%-29%(15.1min-25min)
樣本注射:15μL
F-3.數據分析
F-3-1.根據複合藥物分子之數目,抗體之輕鏈及重鏈分別以Li及Hi表示(其中i代表複合藥物分子之數目,即根據本發明之複合藥物分子的數目係以L0、L1、H0、H1、H2、H3等來表示)。
與未複合之抗體輕鏈(L0)及重鏈(H0)相比,鍵結至一個藥物分子之輕鏈(L1)、鍵結至一個藥物分子之重鏈(H1)、鍵結至兩個藥物分子之重鏈(H2)、及鍵結至三個藥物分子之重鏈(H3)呈現與複合藥物分子之數目成比例的較高疏水性,且因此具有較長的滯 留時間。此等鏈因此以L0及L1或H0、H1、H2、及H3之順序溶離。可藉由與L0及H0比較滯留時間,而將偵測峰指定為L0、L1、H0、H1、H2、及H3中之任一者。
F-3-2.由於藥物連結體吸收UV,因此根據以下表示式使用輕鏈或重鏈及藥物連結體之莫耳吸收係數回應於複合藥物連結體分子之數目來校正峰面積值。
[表示式1]鍵結至i個藥物分子之輕鏈之峰面積的校正值(ALi)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70-9
εL,280:輕鏈於28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
εD,280:藥物連結體於28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
i:複合藥物分子之數目
[表示式2]鍵結至i個藥物分子之輕鏈之峰面積的校正值(AHi)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70-10
εH,280:重鏈於28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
εD,280:藥物連結體於280nm下之莫耳吸收係數
i:複合藥物分子之數目
在此情況,可將藉由已知之計算方法(Protein Science,1995,第4卷,2411-2423)自各抗體之輕鏈或重鏈之胺基酸序列估計得之值使用作為抗體之輕鏈或重鏈的莫耳吸收係數(280nm)。將其中順丁烯二醯亞胺基已藉由各藥物連結體與巰基乙醇或N-乙醯基 半胱胺酸之反應轉變為琥珀醯亞胺硫醚之化合物的實測莫耳吸收係數(280nm)使用作為藥物連結體的莫耳吸收係數(280nm)。
用於吸光度測量之波長可由熟悉技藝人士適當地設定,但較佳係可測量抗體峰值的波長,及更佳係280nm。
F-3-3.各鏈的峰面積比(%)係根據以下表示式針對峰面積之校正值的總和來計算。
[表示式3]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71-11
F-3-4.抗體-藥物複合體中之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之平均數目係根據以下表示式來計算。
複合藥物分子之平均數目=(L0峰面積比×0+L0峰面積比×1+H0峰面積比×0+H1峰面積比×1+H2峰面積比×2+H3峰面積比×3)/100×2
應注意為確保複合體之量,可將已於類似條件下製造之具有幾近相同平均數目之複合藥物分子(例如,在±1左右)的複數個複合體混合來製備新的批次。在此情況,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落於混合前之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之間。
特定具體例
以下描述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之抗體部分的特定具體例。
具體例1.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2. 根據具體例1之抗體,其中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特定言之麩醯胺酸。
具體例3. 根據具體例1之抗體,其中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色胺酸、或離胺酸。
具體例4. 根據具體例1至3之抗體,其中該CDR-H2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5. 根據具體例1之抗體,其中該CDR-H2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6.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 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7.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8. 根據具體例6或7之抗體,其中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特定言之麩醯胺酸。
具體例9. 根據具體例7或8之抗體,其中在CDR-H2之位置8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色胺酸、或離胺酸。
具體例10.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11.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 (a)具有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12.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具有SEQ ID NO:9之胺基酸序列,及(ii)輕鏈可變區,其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13. 根據具體例12之抗體,其中在SEQ ID NO:9之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麩醯胺酸、丙胺酸、纈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尤其麩醯胺酸、組胺酸、色胺酸、酪胺酸、離胺酸及精胺酸,特定言之麩醯胺酸。
具體例14. 根據具體例12之抗體,其中在SEQ ID NO:9之位置57處之胺基酸係麩醯胺酸、組胺酸、精胺酸、色胺酸、或離胺酸。
具體例15.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及(ii)輕鏈可變區,其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16. 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具有由SEQ ID NO:20或23之胺基酸No.20至136表示之胺基酸序列,及(ii)輕鏈可變區,其具有由SEQ ID NO:21之胺基酸No.21至133表示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17.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其(a)具有與SEQ ID NO:15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或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2或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或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18.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具有SEQ ID NO:15或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及(ii)輕鏈可變區,其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19.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或至少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8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 (ii)輕鏈可變區,其(a)具有與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或95%一致的胺基酸序列,且(b)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
具體例20.一種能夠結合至MUC1之抗體,其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具有由SEQ ID NO:19之胺基酸No.20至460表示之胺基酸序列,及(ii)輕鏈可變區,其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21至239表示之胺基酸序列。
具體例21.根據具體例1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至少一個重鏈,其包含該重鏈可變區、CH1域、絞鏈區、CH2域及CH3域。
具體例22.根據具體例1至20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兩個重鏈,其各自包含該重鏈可變區、CH1域、絞鏈區、CH2域及CH3域。
具體例23.根據具體例21或22之抗體,其中該抗體係IgG-型抗體,特定而言IgG1、IgG2或IgG4-型抗體。
具體例24.根據具體例1至23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至少一個輕鏈,其包含該輕鏈可變區及CL域。
具體例25.根據具體例1至23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兩個輕鏈,其各自包含該輕鏈可變區及CL域。
具體例26.根據具體例24或25之抗體,其中該輕鏈 為κ-型輕鏈。
具體例27.根據具體例1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不包含在CH2域中之N-糖化位點。
具體例28.根據具體例1至26中任一項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在抗體重鏈之CH2域中之N-糖化位點。
具體例29.根據具體例28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包括以下特性中之一或多者的糖化型態(i)帶有平分GlcNAc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至少0.5%;(ii)帶有至少一半乳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至少30%;(iii)帶有核心海藻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至少60%。
具體例30.根據具體例28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具有包括以下特性中之一或多者的糖化型態(i)帶有平分GlcNAc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至少0.5%;(ii)帶有至少一半乳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至少30%;(iii)帶有核心海藻糖殘基之多醣的相對量係組成物中附接至抗體之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的40%或以下。
以下描述根據本發明之複合體的特定具體例。
具體例31.根據具體例1至30中任一項之抗體,其包含與其複合之另一試劑,較佳細胞毒性劑。
具體例32.根據具體例31之抗體,其中該細胞毒性劑係偶合至該抗體之化學治療劑。
具體例33.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微管抑制劑諸如美登素類化合物(maytansinoid)、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DNA損傷劑、DNA烷基化劑及DNA小溝複合體(minor groove binder)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34.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美登醇(maytansinol)、N 2’ -去乙醯基-N 2’ -(3-巰基-1-側氧基丙基)-美登素(DM1)、N 2’ -去乙醯基-N 2’ -(4-巰基-1-側氧基戊基)-美登素(DM3)、及N 2’ -去乙醯基-N 2’ -(4-甲基-4-巰基-1-側氧基戊基)-美登素(DM4)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35.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吡咯并苯并二氮呯二聚物(PBD二聚物)、倍癌黴素(duocarmycin)、倍癌黴素-羥基苯甲醯胺-氮雜吲哚(DUBA)、閉聯(seco-)倍癌黴素-羥基苯甲醯胺-氮雜吲哚(seco-DUBA)及多柔比星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36.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及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79-105
唑啶并苯并二氮呯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37.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卡奇黴素(calicheamicin)。
具體例38.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喜樹鹼、7-乙基-10-羥基喜樹鹼(SN-38)、(S)-9-二甲基胺基甲基-10-羥基喜樹鹼(拓普替康)、(1S,9S)-1-胺基-9-乙基-5-氟 -1,2,3,9,12,15-六氫-9-羥基-4-甲基-10H,13H-苯并[de]哌喃并[3’,4’:6,7]吲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0-104
并[1,2-b]喹啉-10,13-二酮(依喜替康(DX-8951))及DXd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39.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之抗腫瘤化合物: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0-12
具體例40.根據具體例32之抗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之抗腫瘤化合物: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0-13
具體例41.根據具體例31之抗體,其中額外地,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融合至抗體之多肽鏈。
具體例42.根據具體例41之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兩個抗體重鏈及兩個抗體輕鏈且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係融合至該抗體重鏈之各個C端或該抗體輕鏈之各個C端。
具體例43.根據具體例41或42之抗體,其中該另一 試劑係選自由細胞激素、趨化激素、其他抗體、抗原結合片段、酶及結合域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44.根據具體例42之抗體,其中該另一試劑係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scFv片段,且該另一試劑中之一者係融合至各抗體重鏈之C端。
具體例45.根據具體例42之抗體,其中該另一試劑係特異性地結合至PDL1之scFv片段,且該另一試劑中之一者係融合至各抗體輕鏈之C端。
具體例46.根據具體例31至45之抗體,其中該細胞毒性劑,較佳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諸如DX-8951或DXd,係經由具有選自由以下化學式(a)至(f)所組成之群之任一結構的連結體與其複合:(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b)-(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c)-(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d)-(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e)-(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及(f)-(琥珀醯亞胺-3-基 -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其中該抗體係連接至-(琥珀醯亞胺-3-基-N)之末端,抗腫瘤化合物係連接至化學式(a)至(f)之最右邊中之-(CH2)n2-C(=O)-部分(n2代表1或3之整數)之羰基,其中在位置1處之胺基的氮原子作為連接位置,GGFG代表通過肽鍵連結之由甘胺酸-甘胺酸-苯基丙胺酸-甘胺酸所組成之胺基酸序列,及-(琥珀醯亞胺-3-基-N)-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結構: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2-14
其係於其之位置3處連接至抗體及於位置1處之氮原子上連接至包含此結構之連結體結構中的亞甲基。
具體例47.一種複合體,其包含複合至細胞毒性劑之根據具體例1至30中任一項之抗體。
具體例48.根據具體例47之複合體,其中該細胞毒性劑係化學治療劑。
具體例49.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微管抑制劑、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DNA損傷劑、DNA烷基化劑及DNA小溝複合體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50.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美登醇、N2’-去乙醯基-N2’-(3-巰基-1-側氧基丙基)-美登素(DM1)、N2’-去乙醯基-N2’-(4-巰基-1-側氧基戊基)-美登素 (DM3)、及N2’-去乙醯基-N2’-(4-甲基-4-巰基-1-側氧基戊基)-美登素(DM4)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51.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吡咯并苯并二氮呯(PBD)、吡咯并苯并二氮呯二聚物(PBD二聚物)、倍癌黴素、倍癌黴素-羥基苯甲醯胺-氮雜吲哚(DUBA)、閉聯-倍癌黴素-羥基苯甲醯胺-氮雜吲哚(seco-DUBA)及多柔比星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52.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吲哚啉并苯并二氮呯及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3-102
唑啶并苯并二氮呯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53.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卡奇黴素。
具體例54.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喜樹鹼、7-乙基-10-羥基喜樹鹼(SN-38)、(S)-9-二甲基胺基甲基-10-羥基喜樹鹼(拓普替康)、(1S,9S)-1-胺基-9-乙基-5-氟-1,2,3,9,12,15-六氫-9-羥基-4-甲基-10H,13H-苯并[de]哌喃并[3’,4’:6,7]吲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3-103
并[1,2-b]喹啉-10,13-二酮(依喜替康(DX-8951))及DXd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55.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之抗腫瘤化合物:[化學式1]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4-15
具體例56.根據具體例48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之抗腫瘤化合物: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4-16
具體例57.根據具體例47之複合體,其中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融合至抗體之多肽鏈。
具體例58.根據具體例57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兩個抗體重鏈及兩個抗體輕鏈且為多肽或蛋白質之另一試劑係融合至該抗體重鏈之各個C端或該抗體輕鏈之各個C端。
具體例59.根據具體例57或58之複合體,其中該另一試劑係選自由細胞激素、趨化激素、其他抗體、抗原結合片段、酶及結合域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60.根據具體例58之複合體,其中該另一試劑係特異性地結合至CD3之scFv片段,且該另一試劑中之一者係融合至各抗體重鏈之C端。
具體例61.根據具體例58之複合體,其中該另一試 劑係特異性地結合至PDL1之scFv片段,且該另一試劑中之一者係融合至各抗體輕鏈之C端。
具體例62.根據具體例47至61中任一項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係經由具有選自由以下化學式(a)至(f)所組成之群之任一結構的連結體複合至另一試劑或化學治療劑,較佳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諸如DX-8951或DXd:(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b)-(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c)-(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d)-(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e)-(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及(f)-(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其中該抗體係連接至-(琥珀醯亞胺-3-基-N)之末端,抗腫瘤化合物係連接至化學式(a)至(f)之最右邊中之-(CH2)n2-C(=O)-部分(n2代表1或3之整數)之羰基,其中在位置1處之胺基的氮原子作為連接位置,GGFG代表通過肽鍵連結之由甘胺酸-甘胺酸-苯基丙胺 酸-甘胺酸所組成之胺基酸序列,及-(琥珀醯亞胺-3-基-N)-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結構: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6-17
其係於其之位置3處連接至抗體及於位置1處之氮原子上連接至包含此結構之連結體結構中的亞甲基。
具體例63.根據具體例47至61中任一項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或其抗原結合片段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其中星號*代表與抗體的連接點),該抗體包含以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或重鏈及輕鏈之組合a)至f)中的任一者:(a)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b)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c)重鏈包含SEQ ID NO:15或22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d)重鏈包含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包含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e)重鏈具有由SEQ ID NO:15或22之胺基酸No.1至446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1至219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及 (f)重鏈具有由SEQ ID NO:19之胺基酸No.1至446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1至219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7-18
具體例64.一種複合體或抗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7-19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y表示每個抗體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之單元的平均數目及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2至8之範圍內,3至8之範圍內,7 至8之範圍內或在7.5至8之範圍內,且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具體例65.一種複合體或抗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8-20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y表示每個抗體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之單元的平均數目及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2至8之範圍內,3至8之範圍內,7至8之範圍內或在7.5至8之範圍內,且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具體例66.一種複合體或抗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化學式5]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9-21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15或22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y表示每個抗體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之單元的平均數目及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2至8之範圍內,3至8之範圍內,7至8之範圍內或在7.5至8之範圍內,且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具體例67.一種複合體或抗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89-22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19之胺基酸序列 的重鏈及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y表示每個抗體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之單元的平均數目及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2至8之範圍內,3至8之範圍內,7至8之範圍內或在7.5至8之範圍內,且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具體例68.根據具體例31至67中任一項之複合體或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之一或多種修飾:去海藻糖化、經還原的海藻糖、N-連結糖化、O-連結糖化、N-端處理、C-端處理、去醯胺化、天冬胺酸之異構化、甲硫胺酸之氧化、取代兩個離胺酸(L)殘基至重鏈之位置234及235處之丙胺酸(A)(LALA)、脯胺酸殘基之醯胺化、及刪除或缺少在羧基端處的一個或兩個胺基酸。
具體例69.根據具體例68之複合體或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刪除或缺少在重鏈之羧基端中的一或兩個胺基酸。
具體例70.根據具體例69之複合體或抗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兩個重鏈,其兩者皆缺少一個羧基端胺基酸殘基。
具體例71.一種複合體或抗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化學式5]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91-23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由SEQ ID NO:15或22之胺基酸No.1至446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1至219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y表示每個抗體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之單元的平均數目及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2至8之範圍內,3至8之範圍內,7至8之範圍內或在7.5至8之範圍內,且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具體例72.一種複合體或抗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91-24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由SEQ ID NO:19之胺基酸No.1至446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具有由SEQ ID NO:16之胺基酸No.1至219所表示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y表示每個抗體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之單元的平均數目及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2至8之範圍內,3至8之範圍內,7至8之範圍內或在7.5至8之範圍內,且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結構。
具體例73.根據具體例31至72中任一項之複合體或抗體,其中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的數目係8。
具體例74.一種醫藥組成物,其包含根據具體例31至7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複合體及一或多種選自由溶劑、稀釋劑及賦形劑組成之群的其他組分。
具體例75.根據具體例31至7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複合體或根據具體例74之醫藥組成物,其係用於藥劑中。
具體例76.根據具體例31至73中任一項之抗體或複合體或根據具體例74之醫藥組成物,其用於治療、預後、診斷及/或監控與異常細胞生長相關之疾病諸如癌症;感染諸如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感染;發炎性疾病諸如自體免疫疾病及發炎性腸病;及與降低免疫活性相關之疾病諸如免疫不全。
具體例77.根據具體例76之抗體、複合體或醫藥組成物,其用於治療癌症,特定言之表現TA-MUC1之癌症,其中該癌症係選自由下列之癌症所組成之群:卵巢癌、乳癌、胰臟癌、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腎癌、血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精細胞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畸胎瘤、淋巴瘤、肉瘤、 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神經膠質瘤、直腸癌、腎上腺癌、皮膚癌、腦癌、子宮頸癌、腸道癌症、腸癌、頭頸癌、胃腸癌、淋巴結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耳、鼻及喉(ENT)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宮癌及其轉移。
具體例78.根據具體例76之抗體、複合體或醫藥組成物,其用於治療感染,其中該感染係選自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蟲感染所組成之群。
具體例79.根據具體例76之抗體、複合體或醫藥組成物,其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該自體免疫疾病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乳糜瀉、1型糖尿病、格雷氏病、發炎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牛皮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全身性紅斑狼瘡。
具體例80.一種在有需要之個體中治療癌症之方法,其包括向該罹患癌症(特定而言表現TA-MUC1之癌症)之個體投與治療有效量之根據具體例31至73中任一項之複合體或抗體或根據具體例74之組成物。
具體例81.根據具體例80之治療癌症之方法,其中該癌症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卵巢癌、乳癌、胰臟癌、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腎癌、血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精細胞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畸胎瘤、淋巴瘤、肉瘤、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神經膠質瘤、直腸癌、腎上腺癌、皮膚癌、腦癌、子宮頸癌、腸道癌症、腸癌、頭頸癌、胃腸癌、淋巴結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耳、鼻及喉(ENT)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宮癌及其轉移。
實施例 實施例1:
1.抗MUC1抗體之生產
經由使根據Kabat/Eu編號系統之Asn54之密碼子(在SEQ ID NO:11中之胺基酸位置57)突變成為除Asn外之任何胺基酸(尤其Gln)的密碼子來修飾人源化PankoMab抗體之重鏈的核酸序列(參見,例如,WO 2011/012309)。
1)於人類骨髓性白血病衍生細胞株中生產抗MUC1抗體
將包含突變型抗體之γ1-型重鏈及κ-型輕鏈之編碼序列的載體轉染至人類骨髓性白血病衍生細胞株NM-H9D8(DSM ACC2806)中。包含N54X突變之不同αMUC1抗體(PankoMabN54X/PM-N54X,其中X係除N/Asn外之任何胺基酸)或於VH及VL之骨架序列中之胺基酸突變於所得之無性繁殖系中表現,從而產生具有人類糖化型態的構築體。上清液中αMUC1抗體之濃度係藉由Octet測量使用塗布蛋白質A之針來測定或係於藉由蛋白質A層析純化後藉由UV280吸光度來定量。藉由抗原-ELISA(參見實施例2)測定不同αMUC1抗體之結合特性,及亦藉由Scatchard分析(參見實施例3)、藉由Biacore(參見實施例4a)、藉由DRX2 switchSENSE®技術(參見實施例4b)、或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實施例7)分析所選的經純化抗體。
此外,亦於表現具有降低海藻糖之抗體的人類骨髓性白血病衍生細胞株NM-H9D8-E6Q12(DSM ACC2856)中表現PM-N54Q及具有Fab糖化之非突變型PankoMab。連同於NM-H9D8中表現之相同抗體,純化此等抗體及於實施例6中針對其與Fcγ受體III A之結合行為進行分析。
2)於CHO細胞株中生產抗MUC1抗體
將藉由ThermoFisher scientific之GeneArtTM合成得之PM-N54Q編碼序列(由SEQ ID NO:17表示之PM-N54Q之重鏈之核苷酸序列及由SEQ ID NO:18表示之PM-N54Q之輕鏈之核苷酸序列)選殖至表現載體中及將所得質體電轉染至CHO細胞中。利用一般程序將於選擇壓力下生長之匯集細胞應用來製造PM-N54Q突變抗體。將於CHO細胞株中產生之抗MUC 1抗體(PM-N54Q)使用於實施例8及9。
2.PankoMab-ADC、N54Q-ADC及DXd
藉由諸如WO 2014/057687及WO 2015/115091之已知方法產生PankoMab-GEX(其係指包含於CDR-H2中之糖化位點(Fab糖化)之人源化、抗TA-MUC1單株抗體)、及PM-N54Q(其係指缺少Fab糖化之人源化抗TA-MUC1單株抗體)(實施例1-1)、PankoMab-ADC及PM-N54Q-ADC。PankoMab-GEX抗體包括含SEQ ID NO:19之重鏈及含SEQ ID NO:16之輕鏈,因此PankoMab-GEX抗體連結至化學式2之藥物-連結體。上述之PM-N54Q抗體包括含SEQ ID NO:15之重鏈及含SEQ ID NO:16之輕鏈,因此PM-N54Q抗體連結至化學式2之藥物-連結體。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95-25
該等PankoMab-ADC及PM-N54Q-ADC結構展現以下的化學式5(y: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藥物分子的數目係4至8,即每個抗體之複合藥物分子的平均數目(y):大約8),AB代表PankoMab或PM-N54Q。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96-26
對照hIgG-ADC係由未結合至哺乳動物細胞之人源化IgG1同型對照單株抗體、及與PankoMab-ADC及PM-N54Q-ADC相同的藥物-連結體所組成。藉由諸如WO 2014/057687及WO 2015/115091之已知方法產生ADC有效負載(DXd)。
實施例2: 抗原ELISA
將Fab部分中之N-糖化位點經剔除之PankoMabN54X的抗原結合特性與於其Fab部分中具有N-糖化位點之PankoMab作比較。
於ELISA研究中使用經不同地糖化及未經糖化MUC1衍生縱排重複序列肽來分析與(糖化)PankoMab-GEX®相比之MUC1特異性抗體PankoMab之Fab-去糖化型式(PM-N54Q)的結合特性。大體而言,兩種抗體藉由結合至糖化PDTR肽 (APPAHGVTSAPD-T(X)-RPAPGSTAPPAHGVTSA)顯現相同的分級,其中在T處具有不同糖化:觀察到與帶有Galβ1-3GalNAc α (TF)及隨後為唾液酸化TF及GalNAc α (Tn)O-糖化之PDTR肽的最強結合。結合至唾液酸化GalNAc α (sTn)O-糖化顯著地降低。作為PankoMab-GEX®,PM-N54Q僅顯示極少與非糖化MUC1 PDTR肽的結合活性,指示適當的腫瘤特異性(圖1C)。
然而,與PankoMab-GEX®相比,於TA-MUC1抗原ELISA中使用帶有GalNAc α (Tn)O-多醣之生物素化醣肽針對PM-N54Q發現高四倍的結合。當利用唾液酸化GalNAc α (sTn)糖化時,PM-N54Q與相同MUC1肽的結合好約七倍。PM-N54Q於PDTR序列之蘇胺酸處與Galβ1-3GalNAc α (TF)及唾液酸化TF(sTF)的結合好兩倍(圖1A)。
兩種抗體與在絲胺酸處具有Tn糖化之MUC1肽變體APPAHGVTSAPE-S(Tn)-RPAPGSTAPPAHGVTSA之結合與在PDT(Tn)R-肽處者相比顯示強烈地減小。然而,此處Fab-去糖化PM-N54Q亦較PankoMab-GEX®顯著更強地結合(圖1B)。
將不同的其他Fab-去糖化PM-N54X變體與於其Fab部分中具有N-糖化之PankoMab作比較。首先,將所有變體直接與未經純化的上清液作比較。藉由Octet測定濃度。所有PM-N54X變體較Fab-糖化PM更佳地結合。此外,可看見取決於胺基酸側鏈之化學性質的明顯趨勢。於側鏈處之羧酸基顯現最低的結合增進。針對具有一個或兩個氮之胺基酸(作為一級或二級胺)觀察到最佳的結合(圖1D)。
此外,藉由蛋白質A層析來純化所選的Fab-去糖化 變體(PM-N54H,-W、及-Q)並於ELISA上進行分析(圖1E)。分別與具有Fab-糖化之PankoMab相比,結合至TF-MUC1肽的改良約為5至8倍,及結合至Tn-MUC1肽的改良約為2至3倍。
此外,於ELISA中針對結合至Tn-糖化PDTR-MUC1肽分析PM-N54Q之兩種不同的骨架變體(見圖1F)。骨架變體mf-a於VH中帶有九個及於VL骨架中帶有三個胺基酸突變;變體mf-b亦於VH中帶有九個及於VL骨架中帶有四個胺基酸突變。與PM-N54Q抗體相比,兩種突變型變體皆顯示相似的結合。
實施例3: 抗MUC1抗體與MCF-7及ZR-75-1細胞的飽和結合分析
兩種因素對於抗體的治療適宜性尤其關鍵:抗體於腫瘤細胞上的親和力及結合位點數目。
與Fab-糖化PankoMab-GEX®相比,使用放射性標記抗體藉由飽和結合分析於人類乳房癌細胞株ZR-75-1及MCF-7上評估MUC1特異性抗體PankoMab之Fab-去糖化型式(PM-N54Q)於TA-MUC-1陽性人類腫瘤細胞株上的結合。使抗體於50mM碳酸鈉、150mM NaCl、pH 8.7中與12倍莫耳過量之p-SCN-苄基-DTPA於37℃下鉗合2小時,隨後於2-8℃下培養過夜。於脫鹽管柱及濾餅過濾(dead-end filtration)(50kDa截止值,6倍緩衝液交換為PBS)上去除游離鉗合劑。在6mM磷酸鹽、1.6mM KCl、80mM NaCl、0.2M乙酸鈉、0.1M HCl中於37℃下將鉗合抗體用無載體的111In(2μCi/μg抗體)進行放射性標記持續1小時。藉由添加8-9倍體積之10倍濃縮PBS來中和製劑。將約1/50體積之胎牛血清添加至經中和經標記的抗體製劑。使用接近1*106細胞的每細胞結合。將數種濃度的經標記抗體添加至粒狀細胞(30-1000ng/200μL於1% BSA/PBS中)。於伽瑪計數器(gamma-counter)中測量經再懸浮的細胞-抗體混合物並於4℃下培養1小時。經由離心分離具有結合抗體的細胞並於4℃下用1% BSA/PBS再多洗滌1小時。然後於伽瑪計數器中測量細胞顆粒的經結合111In-標記抗體。藉由於GraphPad Prism中之「單位點特異性(one-site specific)ka」進行評估。所得數據概述於表1。數據顯示PM-N54Q於此等腫瘤細胞上之高親和力及相當高的結合位點數目。結合較PankoMab-GEX®高超過2.5倍且結合位點數目亦顯著地增加。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099-27
實施例4a: 表面電漿子諧振(Biacore)分析
藉由表面電漿子諧振分析(Biacore)評估MUC1特異性抗體PankoMab之Fab-去糖化型式(PM-N54Q)於TA-MUC-1衍生糖化肽上的結合。將鏈黴親和素(streptavidin)感測器晶片塗布生物素化TA-MUC1肽(Tn糖化或未糖化)。將PankoMab及PM-N54Q於HPS-EP中自3,600至4.9nM以1:3連續稀釋。以50μL/min注射稀釋液。分別將各濃度的最大結合測定為反應單位(RU),並利用GraphPad Prism使用「單位點特異性結合」來評估。圖2顯示利用 PM-N54Q與PankoMab-GEX®相比的所得結合曲線。針對PM-N54Q及PankoMab-GEX®分別計算得388nM及652nM的親和力(KD)。因此,在此實驗設定中,可偵測得接近兩倍的親和力增加。
實施例4b螢光接近感測(藉由DRX 2 ,動態生物感測器)
一種測定結合常數及親和力的新穎方法係使用點在晶片上之單股DNA(96聚物)及偶合至配體之互補性DNA的螢光接近感測。在本研究中,使用鏈黴親和素作為用來捕獲生物素化TA-MUC1肽的配體。PankoMab與肽的結合導致螢光變化。可於締合及解離期間計算開關速率。歸因於較高的靈敏度,與表面電漿子諧振相比,可監控較快速的交互作用。此導致結合動力學不同於SPR,但與於液體系統中測量之「黃金標準」方法KinExA更可相比較。
將PankoMab及PM-N54Q於PE140緩衝液中自300nM以1:9之步進稀釋至3.67nM並施加至晶片結合肽。經由單指數全局擬合(mono-exponential global fit)(儀器軟體)評估結合曲線。PM及PM-N54Q之結合曲線例示性地顯示於圖3A及3B。PankoMab變體之計算親和力顯示於表2: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100-28
實施例5: 生物化學表徵
使用非還原及還原SDS-PAGE來分析抗體的純度及實體。於非還原凝膠中之帶型態顯示於約160kDa處之主要帶及重鏈及輕鏈及其組合之有條理的假象(~25、50-55、75、110、135kDa)。還原凝膠顯示於25及50-55kDa處之明顯的輕鏈及重鏈帶。歸因於缺少Fab糖化,PM-N54Q如所預期地具有較小的重鏈(見圖4,右)。
如由等電聚焦所顯示,電荷分佈明顯地不同(IEF;見圖5)。Fab糖化經顯著地唾液酸化,而Fc糖化僅最小程度地唾液酸化。因此,PankoMab-GEX®具有較PM-N54Q多的帶電同型體,反映其於Fab部分中之較高水平的帶負電荷唾液酸。
實施例6: Fcγ受體結合
FcγRIIIa(CD16a)之FcγR結合檢定係基於PerkinElmer的AlphaScreen®技術。AlphaScreen®平台仰賴PerkinElmer之基於簡單珠粒的技術,且因不需要洗滌步驟,而係傳統ELISA之更有效率的替代選擇。
關於受體結合檢定,藉由Ni-鉗合供體珠粒來捕獲His-標誌FcγRIIIa(Glycotope GmbH)。抗MUC1抗體及兔抗小鼠偶合受體珠粒競爭結合至FcγR。在FcγR與兔抗小鼠結合受體珠粒交互作用之情況中,供體及受體珠粒彼此接近,其在於680nm處之雷射激發時導致發光。在無競爭物時達成最大訊號(訊號max)。在競爭的情況中,當測試抗體結合至FcγR時,訊號max以濃度依賴方式降低。經由使用EnSpire 2300多標記讀取器(PerkinElmer)於520-620nm處測量(AlphaScreen®方法)來定量化學發光。所有結果以重複樣本之平均值±標準差來表示。利用GraphPad Prism 5軟體使用非線 性曲線擬合(S形劑量反應變數斜率)來評估及計算數據。結果,獲得濃度依賴性S形曲線,其係由頂部平線區、底部平線區、斜率及EC50來定義。
如圖6A及B所示,潘可抗單N54Q及PankoMab的FcγRIIIa結合親和力相當,其中在圖A中將低海藻糖化抗體及在圖B中將高海藻糖化抗體應用於檢定。因此,移除Fab糖化不會影響抗體的受體交互作用。
實施例7: 結合至細胞TA-MUC1
藉由蛋白質A層析短暫表現及純化N54Q及N54D。使用兩種不同的癌細胞株將兩種變體之結合至細胞表面TA-MUC1與具有Fab糖化之PM作比較。舌鱗狀細胞癌株HSC-4以中等程度表現TA-MUC1及卵巢癌細胞株CaOV-3高度表現。利用抗體以連續稀釋液培養腫瘤細胞及使用藻紅素結合山羊抗人類IgG(重鏈及輕鏈)抗體偵測結合抗體。包括人類IgG對照物以控制背景染色。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分析結合。
所分析之構築物PM、PM-N54Q及PM-N54D與人類IgG1對照物相比顯示強烈及特異性之與表現HSC-4及CaOV-3細胞之TA-MUC1的結合(圖7)。PM-N54D與TA-MUC1CaOV-3細胞之結合與具有Fab糖化之PM相當,而PM-N54Q顯示稍微較佳的結合(圖7A)。使用以中等程度表現TA-MUC1之HSC-4癌細胞,變體PM-N54Q與細胞TA-MUC1之結合與PM相比明顯地優良,而PM-N54D與具有Fab糖化之PM相比顯示不良的結合(圖7B)。
實施例8: PankoMab-ADC及PM-N54Q-ADC之活體外效力的評估
8.1細胞株
使用人類乳癌細胞株MDA-MB-468、人類胰臟癌細胞株HPAC、及人類肺癌細胞株NCI-H441作為TA-MUC1中等至高度表現細胞。使用人類結腸直腸癌細胞株HCT-15作為TA-MUC1陰性細胞。此等細胞株係購置ATCC。各細胞株根據說明手冊進行培養。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確定TA-MUC1於各癌細胞株上的表現水平。
8.2 PankoMab-ADC之活體外效力的評估
利用培養基將MDA-MB-468懸浮液製備成為具有1.25 x 104細胞/mL之濃度,並以80uL/孔(1000個細胞/孔)添加至黑色透明底部96孔盤的各個孔。對於空白孔,將單獨的培養基以80uL/孔(N=3)添加至孔。使所有細胞在適合於MDA-MB-468的條件下培養過夜。
利用培養基將HCT-15懸浮液製備成為具有3.1×103細胞/mL之濃度,將懸浮液以80uL/孔(250個細胞/孔)添加至黑色透明底部96孔盤的各個孔。對於空白孔,將單獨的培養基以80uL/孔(N=3)添加至孔。使所有細胞在適合於HCT-15的條件下培養過夜。
隔天,利用各培養基將各裸PankoMab、對照hIgG-ADC、及PankoMab-ADC自500nM 3倍連續稀釋至0.2nM。將20微升之此等稀釋溶液添加至適合的孔(最終濃度:100nM至0.04nM)。對於空白孔及未經處理孔,將20uL之各單獨的培養基添加至孔。使所有盤在適合於各細胞株的條件下培養6天。
於培養後,利用CellTiter-Glo發光細胞生存力檢定(Promega)測量各孔中之ATP的量。發光係利用多標籤計數計(ARVO X3,PerkinElmer Japan Co.,Ltd.)來測量。將此檢定重複進行3次。
各樣本的細胞生存力係藉由以下方程式來計算:細胞生存力(%)=100×(T-B)/(C-B)
T:測試孔的發光強度
C:未經處理孔的平均發光強度
B:空白孔的平均發光強度
8.3 PankoMab-ADC與PM-N54Q-ADC間之活體外效力的比較
利用培養基將HPAC懸浮液製備成為具有1.25×104細胞/mL之濃度,並以80uL/孔(1000個細胞/孔)添加至黑色透明底部96孔盤的各個孔。對於空白孔,將單獨的培養基以80uL/孔(N=3)添加至孔。使所有細胞在適合於HPAC的條件下培養過夜。
利用培養基將NCI-H441懸浮液製備成為具有1.25×104細胞/mL之濃度,並以80uL/孔(1000個細胞/孔)添加至黑色透明底部96孔盤的各個孔。對於空白孔,將單獨的培養基以80uL/孔(N=3)添加至孔。使所有細胞在適合於NCI-H441的條件下培養過夜。
隔天,利用各培養基將各裸PankoMab、裸PM-N54Q、hIgG-ADC、PankoMab-ADC、及PM-N54Q-ADC自500nM 3倍連續稀釋至0.2nM。將20微升之此等稀釋溶液添加至適合的孔(最終濃度:100nM至0.04nM)。對於空白孔及未經處理孔,將20uL之各單獨的培養基添加至孔。使所有盤在適合於各細胞株的條件下培養6天。
於培養後,利用CellTiter-Glo發光細胞生存力檢定(Promega)測量各孔中之ATP的量。發光係利用多標籤計數計(ARVO X3,PerkinElmer Japan Co.,Ltd.)來測量。將此檢定重複進行3次。
各樣本的細胞生存力係藉由以下方程式來計算:細胞生存力(%)=100×(T-B)/(C-B)
T:測試孔的發光強度
C:未經處理孔的平均發光強度
B:空白孔的平均發光強度
利用基於SAS發行9.4(SAS Institute Japan,Tokyo,Japan)(Emax:100,Emin:估計)之EXSUS 8.1版(CAC Croit,Tolyo,Japan)使用3參數邏輯平行線分析(共同斜率)計算PankoMab-ADC相對於PM-N54Q-ADC針對HPAC及NCI-H441之細胞毒性活性的效力比、及其之95% CI作為事後分析。如效力比的95% CI不包括1,則將細胞毒性活性之效力的差異視為顯著。
實施例9: PankoMab-ADC及PM-N54Q-ADC之活體外效力的評估
9.1細胞株
使用人類乳癌細胞株MDA-MB-468及HCC70、人類胰臟癌細胞株HPAC、及人類肺癌細胞株NCI-H441作為TA-MUC1中等至高度表現腫瘤細胞。使用人類結腸直腸癌細胞株HCT-15作為TA-MUC1陰性腫瘤細胞。此等細胞株係購置ATCC。人類卵巢癌細胞株OVCAR-5係購自國家癌症協會(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並使用作為TA-MUC1低表現腫瘤細胞。各細胞株根據說明手冊進行培養。藉由流動式細胞測量術及IHC染色確定TA-MUC1於各癌細胞株上的表現水平。
9.2 PankoMab-ADC之活體外效力的評估
使MDA-MB-468細胞懸浮於Matrigel(BD)中,及將 1×107個細胞皮下移植至各母裸小鼠之身體右側(第0天),及於第20天時將小鼠隨機分組(N=6)。於分組後,將各裸PankoMab、對照hIgG-ADC、或PankoMab-ADC溶液以3mg/kg之劑量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建立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投與組作為對照組。於投與後,每週兩次利用數位卡尺測量各小鼠之腫瘤長度及寬度持續21天。
使HCC70細胞懸浮於生理食鹽水(Otsuka Pharmaceutical Factory,Inc.)中,及將1×107個細胞皮下移植至各母裸小鼠之身體右側(第0天),及於第19天時將小鼠隨機分組(N=6)。於分組後,將各裸PankoMab、對照hIgG-ADC、或PankoMab-ADC溶液以10mg/kg之劑量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建立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投與組作為對照組。於投與後,每週兩次利用數位卡尺測量各小鼠之腫瘤長度及寬度持續21天。
利用以下方程式計算各小鼠的估計腫瘤體積:估計腫瘤體積(mm3)=1/2×長度(mm)×寬度(mm)2
亦根據以下方程式計算各組於媒劑治療組之最後治療日之腫瘤生長抑制(TGI,%),並取捨至一整數。
TGI(%)=(1-T/C)×100
T:裸PankoMab、對照hIgG-ADC、或PankoMab-ADC之平均估計腫瘤體積(mm3)
C:媒劑治療組之平均估計腫瘤體積(mm3)
為評估PankoMab-ADC之抗腫瘤效力,藉由Student t-檢定將各小鼠於PankoMab-ADC治療組之最後治療日(MDA-MB-468:第41天,HCC70:第40天)的腫瘤體積與對照 hIgG-ADC治療組或裸PankoMab治療組者作比較。所有統計分析係使用SAS System Release 9.2(SAS Institute Inc.)作為事後分析來進行。小於0.05之P值被視為具統計顯著性。
9.3 PankoMab-ADC及PM-N54Q-ADC之活體外效力的比較
使HPAC細胞懸浮於生理食鹽水(Otsuka Pharmaceutical Factory,Inc.)中,及將3×106個細胞皮下移植至各母裸小鼠之身體右側(第0天),及於第11天時將小鼠隨機分組(N=6)。於分組後,將各裸PM-N54Q、對照hIgG-ADC、PankoMab-ADC、或PM-N54Q-ADC溶液以10mg/kg之劑量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建立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投與組作為對照組。於投與後,每週兩次利用數位卡尺測量各小鼠之腫瘤長度及寬度持續21天。
使NCI-H441細胞懸浮於Matrigel(BD)中,及將5×106個細胞皮下移植至各母裸小鼠之身體右側(第0天),及於第7天時將小鼠隨機分組(N=6)。於分組後,將各裸PankoMab或裸PM-N54Q溶液以10mg/kg之劑量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及將對照hIgG-ADC、PankoMab-ADC、或PM-N54Q-ADC溶液以3mg/kg之劑量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建立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投與組作為對照組。於投與後,每週兩次利用數位卡尺測量各小鼠之腫瘤長度及寬度持續31天。
使OVCAR-5細胞懸浮於生理食鹽水(Otsuka Pharmaceutical Factory,Inc.)中,及將5×106個細胞皮下移植至各母裸小鼠之身體右側(第0天),及於第12天時將小鼠隨機分組(N=6)。於分組後,將裸PankoMab、裸PM-N54Q、對照hIgG-ADC、PankoMab-ADC、或PM-N54Q-ADC溶液以10mg/kg之劑量經靜脈 內單劑量投與。建立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投與組作為對照組。於投與後,每週兩次利用數位卡尺測量各小鼠之腫瘤長度及寬度持續21天。
使HCT-15細胞懸浮於生理食鹽水(Otsuka Pharmaceutical Factory,Inc.)中,及將5×106個細胞皮下移植至各母裸小鼠之身體右側(第0天),及於第10天時將小鼠隨機分組(N=6)。於分組後,將對照hIgG-ADC、PankoMab-ADC、或PM-N54Q-ADC溶液以10mg/kg之劑量經靜脈內單劑量投與。建立媒劑(醋酸鹽緩衝溶液)投與組作為對照組。於投與後,每週兩次利用數位卡尺測量各小鼠之腫瘤長度及寬度持續21天。
利用以下方程式計算各小鼠的腫瘤體積:估計腫瘤體積(mm3)=1/2×長度(mm)×寬度(mm)2
亦根據以下方程式計算各小鼠於媒劑治療組之最後治療日或所有組皆存活之最終日之腫瘤生長抑制(TGI,%),並取捨至一整數。
TGI(%)=(1-T/C)×100
T:裸PankoMab、裸PM-N54Q、對照hIgG-ADC、PankoMab-ADC或PM-N54Q-ADC之平均估計腫瘤體積(mm3)
C:媒劑治療組之平均估計腫瘤體積(mm3)
為評估各化合物對帶有HPAC、NCI-H441、OVCAR-5、及HCT-15之小鼠的抗腫瘤效力,藉由Dunnett’s檢定將各小鼠於對照hIgG-ADC治療組之最後測量日(HPAC:第32天,NCI-H441:第38天)或所有組皆存活之最終日(OVCAR-5:第26天)的腫瘤體積與對照hIgG-ADC治療組者作比較。此外,藉由 Student’s t-檢定於PankoMab-ADC與PM-N54Q-ADC治療組之間比較帶有OVCAR-5之裸小鼠於第33天的腫瘤體積。所有統計分析係使用SAS System Release 9.2(SAS Institute Inc.)作為事後分析來進行。小於0.05之P值被視為具統計顯著性。
實施例10: 結果
10.1 PankoMab-ADC於活體外針對TA-MUC1陽性癌細胞株及陰性細胞的細胞毒性活性
為研究PankoMab-ADC是否針對人類癌細胞株展現標靶依賴性及藥物依賴性細胞毒性活性,評估裸PankoMab、對照hIgG-ADC、及PankoMab-ADC針對人類乳癌細胞MDA-MB-468(TA-MUC1陽性)及人類結腸直腸癌細胞HCT-15(TA-MUC1陰性)的活體外效力。如圖8所示,裸PankoMab及hIgG-ADC顯示極少針對各細胞株的活性(IC50>100nM)。在此等條件下,PankoMab-ADC針對TA-MUC1陽性細胞MDA-MB-468呈現劑量依賴性細胞毒性活性(圖8A,IC50<10nM)。但其並未針對TA-MUC1陰性細胞HCT-15呈現活性(圖8B,IC50>100nM)。基於此等結果,推論PankoMab-ADC於活體外針對TA-MUC1陽性細胞展現標靶依賴性及藥物依賴性細胞毒性活性。
10.2 PankoMab-ADC及PM-N54Q-ADC之間於活體外針對TA-MUC1陽性細胞之活體外細胞毒性活性的比較
為研究抗原結合親和力之改良是否可有助於細胞毒性活性之提升,評估PankoMab-ADC及PM-N54Q-ADC針對人類胰臟癌細胞株HPAC及人類肺癌細胞株NCI-H441的活體外效力。PM-N54Q-ADC針對其之細胞毒性活性比PankoMab-ADC的效力高 超過1.5倍(圖8C及圖8D)。PM-N54Q-ADC對PankoMab-ADC的效力比針對HPAC為1.917(1.611-2.280,95% CI),及針對NCI-H441為1.663(1.495至1.849,於EC50的95% CI)。此等數據顯示PM-N54Q-ADC之細胞毒性活性比PankoMab-ADC顯著地更有效。此等結果顯示PankoMab-ADC之抗原結合親和力的改良可有助於細胞殺死活性的顯著提升。
10.3 PankoMab-ADC針對TA-MUC1陽性腫瘤的抗腫瘤效力
為研究PankoMab-ADC是否不僅展現活體外並且亦展現活體內效力,評估裸PankoMab、對照hIgG-ADC、及PankoMab-ADC針對帶有MDA-MB-468之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如圖9所示,裸PankoMab及對照lgG-ADC(3mg/kg,單次投與)並未展現抗腫瘤效力(在第41天時之TGI皆為-18%)。相對地,PankoMab-ADC(3mg/kg,單次投與)顯著地抑制腫瘤生長(在第41天時之TGI為97%)。此外,其與對照hIgG-ADC及裸PankoMab相比顯示顯著的抗腫瘤效力(於第41天時的P皆<0.001)。就體重改變而言,於所有藥物治療組中皆未觀察到任何由藥物治療所引起的體重減輕。
亦評估裸PankoMab、對照hIgG-ADC、及PankoMab-ADC針對帶有HCC70之小鼠的抗腫瘤效力。如圖10所示,裸PankoMab及對照hIgG-ADC(10mg/kg,單次投與)針對此等異體移植模型展現弱的抗腫瘤效力(在第40天時之TGI分別為10%及29%)。相對地,PankoMab-ADC(10mg/kg,單次投與)顯著地抑制腫瘤生長(在第40天時之TGI為95%)。此外,其與對照hIgG-ADC相比顯示統計學上顯著的抗腫瘤效力(於第40天時的P 皆<0.001)。就體重改變而言,於所有藥物治療組中皆未觀察到任何由藥物治療所引起的體重減輕。
此等結果顯示PankoMab-ADC具有強的抗腫瘤效力且其針對各種TA-MUC1陽性異體移植模型展現標靶依賴性及藥物依賴性的抗腫瘤效力。
10.4 PankoMab-ADC及PM-N54Q-ADC之間於活體內針對TA-MUC1陽性腫瘤之抗腫瘤效力的比較
為研究PM-N54Q-ADC針對TA-MUC1陽性腫瘤細胞是否具有與PankoMab-ADC相等或更大的抗腫瘤效力,比較PankoMab-ADC及PM-N54Q-ADC針對各種類型之TA-MUC1陽性腫瘤細胞的抗腫瘤效力。
首先,吾人評估針對具有中等至高TA-MUC1表現之HPAC及NCI-H441腫瘤細胞的活體內效力。如圖11所示,裸PM-N54Q及對照hIgG-ADC(10mg/kg,單次投與)針對帶有HPAC之小鼠展現弱的抗腫瘤效力(在第32天時之TGI分別為27%及18%)。相對地,PankoMab-ADC及PM-N54Q-ADC(10mg/kg,單次投與)顯著地抑制腫瘤生長(在第32天時之TGI皆為93%)。此外,PankoMab-ADC及PM-N54Q-ADC(10mg/kg,單次投與)與對照hIgG-ADC相比顯示統計學上顯著的抗腫瘤效力(於第32天時的P皆<0.001)。就體重改變而言,於所有藥物治療組中皆未觀察到任何由藥物治療所引起的體重減輕。
如圖12所示,裸PankoMab及裸PM-N54Q(10mg/kg,單次投與)針對帶有NCI-H441之小鼠展現弱的抗腫瘤效力(在第38天時之TGI分別為8%及12%)。雖然對照hIgG-ADC(3 mg/kg,單次投與)治療組於投與後展現抗腫瘤效力持續兩週,但於第21天後觀察到腫瘤再生長(在第38天時之TGI為71%)。相對地,PankoMab-ADC及PM-N54Q-ADC(3mg/kg,單次投與)顯著地抑制腫瘤生長(在第38天時之TGI皆為99%)。此外,PankoMab-ADC及PM-N54Q-ADC與對照hIgG-ADC相比顯示統計學上顯著的抗腫瘤效力(於第38天時的P分別<0.001)。就體重改變而言,於所有藥物治療組中皆未觀察到任何由藥物治療所引起的體重減輕。
接下來,吾人評估針對其中TA-MUC1低表現之OVCAR-5腫瘤細胞的活體內效力。如圖13所示,裸PankoMab、PM-N54Q及對照hIgG-ADC(10mg/kg,單次投與)針對帶有OVCAR5之小鼠展現極少抗腫瘤效力(在第26天時之TGI分別為1%、11%及3%)。在此模型中,PankoMab-ADC(10mg/kg,單次投與)之抗腫瘤效力受限(在第26天時之TGI為37%),但PM-N54Q-ADC(10mg/kg,單次投與)展現強的抗腫瘤效力(在第26天時之TGI為73%)。此外,PankoMab-ADC及PM-N54Q-ADC與對照hIgG-ADC相比顯示統計學上顯著的抗腫瘤效力(於第26天時分別為P=0.01及P<0.001)。此外,PM-N54Q-ADC與PankoMab-ADC相比顯示統計學上顯著的抗腫瘤效力(於第26天時P<0.001)。就體重改變而言,於所有藥物治療組中皆未觀察到任何由藥物治療所引起的體重減輕。
最後,吾人評估針對TA-MUC1陰性之HCT-15腫瘤細胞的活體內效力。
如圖14所示,裸PankoMab及PM-N54Q(10mg/kg,單次投與)針對此模型展現極少抗腫瘤效力(在第32天時之TGI分 別為7%、4%)。此外,PankoMab-ADC、PM-N54Q-ADC及對照hIgG-ADC亦針對此模型展現極少抗腫瘤效力(在第32天時之TGI分別為15%、22%、及26%)。
基於此等結果,推論PankoMab-ADC及PM-N54Q-ADC的抗腫瘤效力係標靶依賴性及藥物依賴性的。且抗原結合親和力之改良可有助於針對TA-MUC1陽性腫瘤細胞之抗腫瘤效力的提升。
寄存生物材料之鑑別
細胞株DSM ACC 2806、DSM ACC 2807及DSM ACC 2856於下表中指示之日期由Glycotope GmbH,Robert-Rössle-Str.10,13125 Berlin(DE)寄存於DSMZ-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 GmbH,Inhoffenstraβe 7B,38124 Braunschweig(DE)。
Figure 108117152-A0101-12-0113-29
<110> 第一三共股份有限公司(DAIICHI SANKYO COMPANY,LIMITED)
<120> 抗MUC1抗體藥物複合體
<130> 60 524 K
<140> TW 108117152
<141> 2019-05-17
<150> EP 18 173 253.8
<151> 2018-05-18
<160> 23
<170> Patc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5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1
<400> 1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6-14
<210> 2
<211> 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2
<220>
<221> 變體
<222> (8)..(8)
<223> Xaa係除Asn外之任何胺基酸
<400> 2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6-15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7-16
<210> 3
<211> 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3
<400> 3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7-17
<210> 4
<211> 16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1
<400> 4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7-18
<210> 5
<211> 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2
<400> 5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7-19
<210> 6
<211> 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L3
<400> 6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8-20
<210> 7
<211> 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2
<400> 7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8-21
<210> 8
<211> 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CDR-H2
<400> 8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8-22
<210> 9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可變區
<220>
<221> 變體
<222> (57)..(57)
<223> Xaa係除Asn外之任何胺基酸
<400> 9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19-23
<210> 10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可變區
<400> 10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0-24
<210> 11
<211> 11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可變區
<400> 11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0-25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1-26
<210> 12
<211> 113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輕鏈可變區
<400> 12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1-27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2-28
<210> 13
<211> 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原決定區
<400> 13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2-29
<210> 14
<211> 4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抗原決定區
<400> 14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2-30
<210> 15
<211> 44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
<220>
<221> 變體
<222> (57)..(57)
<223> Xaa係除Asn外之任何胺基酸
<400> 15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3-31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4-32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5-33
<210> 16
<211> 21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輕鏈
<400> 16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5-34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6-35
<210> 17
<211> 1401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
<400> 17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7-36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8-37
<210> 18
<211> 720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輕鏈
<400> 18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8-38
<210> 19
<211> 44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
<400> 19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8-39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29-40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0-41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1-42
<210> 20
<211> 46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
<220>
<221> 變體
<222> (76)..(76)
<223> Xaa係除Asn外之任何胺基酸
<400> 20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1-43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2-44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3-45
<210> 21
<211> 239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輕鏈
<400> 21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4-46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5-47
<210> 22
<211> 447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
<400> 22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5-48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6-49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7-50
<210> 23
<211> 460
<212> PRT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重鏈
<400> 23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7-51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8-52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39-53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0-54

Claims (44)

  1. 一種包含複合至細胞毒性劑之抗體的複合體,其中該抗體能夠結合至MUC1或TA-MUC1,及其中該抗體包含(i)重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1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H1、具有SEQ ID NO:7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2及具有SEQ ID NO:3之胺基酸序列之CDR-H3,及(ii)輕鏈可變區,其包含具有SEQ ID NO:4之胺基酸序列之互補性決定區(CDR)CDR-L1、具有SEQ ID NO:5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2及具有SEQ ID NO:6之胺基酸序列之CDR-L3,其中,該細胞毒性劑係化學治療劑。
  2.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之該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
  3.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之該輕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或與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至少90%一致的胺基酸序列。
  4.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之該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及該抗體之該輕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
  5.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Fc區。
  6. 如請求項5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為IgG1、IgG2或IgG4-型抗體。
  7.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之該重鏈具有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及該抗體之該輕鏈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 序列。
  8. 如請求項5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具有以下特性中之一或多者的糖化型態:(i)可偵測量之帶有平分GlcNAc殘基之多醣;(ii)一相對量之帶有附接至組成物中抗體之Fc糖化位點之多醣總量之至少25%之至少一半乳糖殘基的多醣。
  9.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可藉由於哺乳動物細胞中產生來獲得。
  10.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可藉由於選自由NM-H9D8(DSM ACC 2806)、NM-H9D8-E6(DSM ACC 2807)及NM-H9D8-E6Q12(DSM ACC 2856)組成之群之人類細胞株中產生來獲得。
  11.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可藉由於CHO細胞株中產生來獲得。
  12.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可藉由包括以下步驟的製造方法來獲得:(i)提供包含編碼請求項1定義之抗體之核酸的宿主細胞,(ii)在適用於表現抗體的條件下培養該宿主細胞,及(iii)獲得藉由該宿主細胞所表現的抗體。
  13.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與包含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的抗體、或包含具有SEQ ID NO:11之胺基酸序列之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之輕鏈可變區的抗體競爭結合至TA-MUC1。
  14.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具有通過結合至MUC-1 或TA-MUC1而內部化至MUC1-或TA-MUC1-表現細胞中的活性。
  15.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細胞毒性劑係抗腫瘤劑。
  16.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選自由微管抑制劑、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DNA損傷劑、DNA烷基化劑及DNA小溝複合體(minor groove binder)所組成之群。
  17. 如請求項16之複合體,其中,該化學治療劑係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
  18. 如請求項17之複合體,其中,該拓樸異構酶I抑制劑係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之抗腫瘤化合物: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3-1
  19.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係經由具有選自由以下化學式(a)至(f)所組成之群之任一結構的連結體而複合至該細胞毒性劑:(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b)-(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c)-(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d)-(琥珀醯亞胺-3-基 -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e)-(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及(f)-(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其中該抗體係連接至-(琥珀醯亞胺-3-基-N)之末端,該細胞毒性劑係連接至化學式(a)至(f)之最右邊中之羰基,其中在位置1處之胺基的氮原子作為連接位置,GGFG代表通過肽鍵連結之由甘胺酸-甘胺酸-苯基丙胺酸-甘胺酸所組成之胺基酸序列,及-(琥珀醯亞胺-3-基-N)-具有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結構: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4-12
    其係於其之位置3處連接至抗體及於位置1處之氮原子上連接至包含此結構之連結體結構中的亞甲基。
  20. 如請求項19之複合體,其中,該連結體係由選自由以下化學式(a)至(c)所組成之群之任一化學式表示:(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b)-(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CH2-O-CH2-C(=O)- ,及(c)-(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O)-NH-CH2CH2O-CH2CH2O-CH2CH2-C(=O)-GGFG-NH-CH2CH2CH2-C(=O)-。
  21. 如請求項19之複合體,其中,該連結體係由以下化學式(a)表示:(a)-(琥珀醯亞胺-3-基-N)-CH2CH2CH2CH2CH2-C(=O)-GGFG-NH-CH2-O-CH2-C(=O)-。
  22. 如請求項18或19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下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其中星號*代表與抗體的連接點: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5-3
  23. 如請求項18或19之複合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化學式4]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6-4
    其中AB表示其抗體,y表示每個抗體之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的平均單元數目,及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
  24. 如請求項22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以下重鏈可變區及輕鏈可變區、或重鏈及輕鏈之組合a)或b)中的任一者:(a)重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可變區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或(b)重鏈具有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及輕鏈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
  25. 一種複合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化學式5]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7-5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10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可變區及具有SEQ ID NO:12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可變區,y表示每個抗體之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的平均單元數目,及該抗體係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
  26. 一種複合體,其係由以下化學式表示,
    Figure 108117152-A0305-02-0147-6
    其中AB表示抗體,該抗體包含具有SEQ ID NO:22之胺基酸序列的重鏈及具有SEQ ID NO:16之胺基酸序列的輕鏈,y表示每個抗體之複合至抗體之藥物-連結體結構的平均單元數目,及該抗體係 經由硫醚鍵複合至由以上化學式所表示的藥物連結體。
  27.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之一或多種修飾:去海藻糖化、經還原的海藻糖、N-連結糖化、O-連結糖化、N-端處理、C-端處理、去醯胺化、天冬胺酸之異構化、甲硫胺酸之氧化、取代兩個離胺酸(L)殘基至重鏈之位置234及235處之丙胺酸(A)(LALA)、脯胺酸殘基之醯胺化、及刪除或缺少在羧基端處的一個或兩個胺基酸。
  28. 如請求項27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刪除或缺少在重鏈之羧基端中的一或兩個胺基酸。
  29. 如請求項28之複合體,其中,該抗體包含兩個重鏈,其兩者皆缺少一個羧基端胺基酸殘基。
  30.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每個抗體所複合之細胞毒性劑的平均數目y係在1至10之範圍內。
  31.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每個抗體所複合之細胞毒性劑的平均數目y係在2至8之範圍內。
  32.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每個抗體所複合之細胞毒性劑的平均數目y係在3至8之範圍內。
  33.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每個抗體所複合之細胞毒性劑的平均數目y係在7至8之範圍內。
  34.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每個抗體所複合之細胞毒性劑的平均數目y係在7.5至8之範圍內。
  35. 如請求項1之複合體,其中,每個抗體分子之複合細胞毒性劑的數目係8。
  36. 一種組成物,其包含請求項1至35中任一項之複合體。
  37. 一種請求項1至35中任一項之複合體用於製造治療癌症之藥物的用途。
  38. 如請求項37之用途,其中,該癌症表現TA-MUC1。
  39. 如請求項38之用途,其中,該癌症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卵巢癌、乳癌、胰臟癌、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腎癌、血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精細胞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畸胎瘤、淋巴瘤、肉瘤、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神經膠質瘤、直腸癌、腎上腺癌、皮膚癌、腦癌、子宮頸癌、腸道癌症、腸癌、頭頸癌、胃腸癌、淋巴結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耳、鼻及喉(ENT)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宮癌及其轉移。
  40. 如請求項37之用途,其中,該藥物係與另一試劑組合使用。
  41. 一種請求項36之組成物用於製造治療癌症之藥物的用途。
  42. 如請求項41之用途,其中,該癌症表現TA-MUC1。
  43. 如請求項42之用途,其中,該癌症係選自由下列所組成之群:卵巢癌、乳癌、胰臟癌、肺癌、結腸癌、胃癌、肝癌、腎癌、血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白血病、精細胞瘤、黑色素瘤、惡性腫瘤、畸胎瘤、淋巴瘤、肉瘤、間皮瘤、神經母細胞瘤、神經膠質瘤、直腸癌、腎上腺癌、皮膚癌、腦癌、子宮頸癌、腸道癌症、腸癌、頭頸癌、胃腸癌、淋巴結癌、食道癌、結腸直腸癌、耳、鼻及喉(ENT)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子宮癌及其轉移。
  44. 如請求項41之用途,其中,該藥物係與另一試劑組合使用。
TW108117152A 2018-05-18 2019-05-17 抗muc1抗體藥物複合體 TWI839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173253.8 2018-05-18
EP18173253 2018-05-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3579A TW202003579A (zh) 2020-01-16
TWI839357B true TWI839357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12309A1 (en) 2009-07-31 2011-02-03 Glycotope Gmbh Muc1 antibodi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012309A1 (en) 2009-07-31 2011-02-03 Glycotope Gmbh Muc1 antibodie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期刊 Takashi Nakada et al., Novel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containing exatecan derivative-based cytotoxic payloads.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26(6): doi: 10.1016/j.bmcl.2016.02.020. 2016 Mar 15; Epub 2016 Feb 8. 1542-154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72289B2 (en) Anti-MUC1 antibody-drug conjugate
US20230072897A1 (en) Anti-b7-h4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nd medicinal use thereof
EP4374852A2 (en) Anti-cdh6 antibody and anti-cdh6 antibody-drug conjugate
KR102330681B1 (ko) 당조작을 통한 부위-특이적 항체-약물 접합
US7914784B2 (en) Anti-IGF-IR antibodies and uses thereof
CN110997725A (zh) 抗-il1rap抗体和抗体药物缀合物
CN114829402A (zh) 抗ror1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US20200023071A1 (en) Immunomodulatory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binding to a human mica polypeptide
TWI839357B (zh) 抗muc1抗體藥物複合體
RU2804703C2 (ru) Конъюгат антитело против muc1-лекарственное средство
JP2023506158A (ja) Cd276に特異的な抗体-薬物コンジュゲートおよびその使用
RU2792347C2 (ru) Антитело против muc1
US20230158154A1 (en) Conjugates comprising a phosphorus (v) and a camptothecin moiety
WO2023156790A1 (en) Novel methods of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