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9355B -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螺哌啶異位調節劑 - Google Patents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螺哌啶異位調節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355B
TWI839355B TW108114867A TW108114867A TWI839355B TW I839355 B TWI839355 B TW I839355B TW 108114867 A TW108114867 A TW 108114867A TW 108114867 A TW108114867 A TW 108114867A TW I839355 B TWI839355 B TW I8393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zaspiro
octane
sulfonamide
oxadiazol
difluoro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48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419A (zh
Inventor
布蘭登 M 科維力
布萊恩 T 坎貝爾
哈利 R 喬班尼安
詹姆士 I 費歐斯
迪歐戴爾 G 古耶狄恩
湯瑪士 J 葛沙克
肯尼斯 J 拉維特
凡妮莎 L 拉達
伊恩 M 貝爾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默沙東有限責任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默沙東有限責任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默沙東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44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4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355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適用作α7 nAChR之調節劑的式I化合物、包含此類化合物之組合物及此類化合物用於預防、治療或改善疾病(尤其中樞神經系統之病症)的用途,該等病症係諸如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及精神分裂症中之認知障礙以及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及發炎

Description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螺哌啶異位調節劑
本發明係關於適用作α7 nAChR之調節劑的化合物、包含此類化合物之組合物及此類化合物用於預防、治療或改善疾病(尤其中樞神經系統之病症)的用途,該等病症係諸如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中之認知障礙。
α7 nAChR係具有高Ca2+ 滲透性之快速去敏配位體閘控離子通道。在人類大腦中,α7 nAChR高度表現於皮層及海馬體、與認知有關之區域中,參見例如Breese等人J. Comp. Neurol. (1997) 387:385-398。在神經元中,α7 nAChR位於突觸前與突觸後結構中,其中受體之活化可調節神經傳遞素釋放、神經元興奮性及細胞內信號傳導,參見例如Frazier等人J. Neurosci. (1998) 18:1187-1195。
認知障礙在許多神經及精神疾病中很普遍,包括阿茲海默氏病(AD)、精神分裂症及帕金森氏病,且膽鹼激導性信號傳導中之功能障礙促成此等疾病之認知障礙,參見例如Francis等人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9) 66:137-147。舉例而言,AD致病之主要特徵係基底前腦核中之膽鹼激導性神經元損失,然而經由抑制乙醯膽鹼酯酶使膽鹼激導性傳輸逐漸增加係AD之認知症狀之護理標準。更特定針對α7 nAChR,近年來已表明一種α7 nAChR之部分促效劑伊森尼克萊(encenicline)會改良阿茲海默氏病中之認知,參見例如Moebius H等人,67th Annual Meeting. Am. Acad. Neurol. (AAN) 2015, 摘要 P7.100。涉及精神分裂症之病因中之α7 nAChR的證據來自證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大腦中之神經元α7 nAChR之表現降低之研究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經常吸菸之觀察結果,咸信吸菸係一種自我藥療形式。另外,影響α7 nAChR蛋白質之表現的編碼α7 nAChR之基因CHRNA7之啟動子區中之變異體與精神分裂症症狀有關,參見例如Sinkus等人Neuropharmacology (2015) 96:274-288。此外,越來越多的來自臨床試驗之證據指明用促效劑活化α7 nAChR對認知可具有有益作用,參見例如Keefe等人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15) 40:3053-3060及Bertrand等人Pharmacology Reviews (2015) 67:1025-1073。因此,靶向α7 nAChR代表用於治療與各種認知病症有關之認知障礙的治療策略。
帕金森氏病(PD)係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其特徵為運動功能之進行性缺陷,諸如震顫、動作遲緩、僵硬及姿勢反射異常。與疾病有關之主要病理性發現係黑質中之多巴胺激導性神經元退化,從而導致紋狀體中之多巴胺激導性緊張度損失。L-DOPA係PD中之運動症狀之當前標準治療。然而,在PD患者中用L-DOPA長期處理亦誘發運動困難,一種L-DOPA療法之副作用。幾條新穎的證據指示活化α7 nAChR急劇緩解若干動物模型中之運動困難,參見例如Zhang等人J. Pharmacol. Exp. Ther. (2014) 351:25-32。另外,越來越多的證據展示用α7 nAChR促效劑預處理可防止黑質紋狀體神經元中之神經退化,從而亦表明α7活化具有疾病改善特性,參見例如Suzuki等人J. Neurosci. Res . (2013) 91:462-471。總體而言,α7 nAChR係用於改善疾病進展與處理運動困難之有吸引力的標靶。
α7 nAChR除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之表現以外,其也廣泛表現於周圍免疫細胞中,包括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樹突狀細胞及B及T細胞,參見例如Rosas-Ballina等人Science (2011) 334:98-101。周圍α7 nAChR之活化對於經由膽鹼激導性消炎路徑抑制促炎性細胞介素之釋放十分關鍵,參見例如 Wang等人Nature (2003) 421:384-388。因此,α7 nAChR係用於諸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動脈粥樣硬化之若干發炎疾病之可能標靶,參見例如WJ de Jonge等人British J. Pharmacol . (2007) 151:915-929。
近年來,已提出α7選擇性正向異位調節劑(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PAM)作為治療AD、PD及精神分裂症中之認知障礙以及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及發炎之治療方法。與活化與內源性促效劑無關之通道的α7促效劑相反,PAM增加內源性促效劑之效能,而不會擾亂神經傳遞之時間及空間完整性。存在兩種類別之α7 PAM,I型及II型,其因調節之功能特性而異。I型PAM(例如NS1738,參見例如Timmermann等人J. Pharmacol. Exp. Ther. (2007) 323:294-307)主要影響峰值電流而對受體去敏具有極少或不具有作用,而II型PAM(例如PNU120596,參見例如Hurst等人J. Neurosci . (2005) 25:4396-4405)明顯延緩受體去敏。另外,α7 nAChR PAM可能經由結合至受體之非保守區而可具有優於相關通道靶標之改良的選擇性。
本發明係針對一種展現α7 nAChR之正向異位調節的新穎類別之化合物。
本發明係關於新穎式I及式II之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此等化合物可適用作調節α7 nAChR、預防、治療或改善疾病,尤其中樞神經系統病症,諸如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中之認知障礙中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適當時),及/或適用作醫藥組合物成分。作為醫藥組合物成分,此等化合物及其鹽可為原發性活性治療劑,且適當時,可與其他治療劑組合,包括(但不限於)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β-分泌酵素抑制劑、M4 mAChR促效劑或PAM、mGluR2拮抗劑或NAM或PAM、5-HT6拮抗劑、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PDE4抑制劑、PDE9抑制劑、HDAC6抑制劑、抗精神病劑、MAO-B抑制劑及左旋多巴(levodopa)。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n係0、1或2; X係S(O)2 或C(O); R1 係選自NRa Rb 及Rc ; Ra 係選自H、(C1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該烷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8 之取代基取代; Rb 係H或(C1 -C4 )烷基; Rc 係(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R9 取代;或Rc 係雜芳基,其中該雜芳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R10 取代; A係5員雜芳基環,其經1至3個各自獨立地選自OH、側氧基、NR6 R7 、CN、烷氧基、鹵素、胺基烷基、羥烷基、烷基、烯基、炔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之R基團取代,其中選自烷基、烯基、炔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之該等R基團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 R2 獨立地係鹵素、(C1 -C4 )烷基或O(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 或兩個R2 在均為(C1 -C4 )烷基且連接至同一碳原子時,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或環戊基環,或兩個R2 在均為(C1 -C4 )烷基且不連接至同一碳原子時,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橋連環,其中該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橋連環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OH、鹵素或(C1 -C4 )烷基之取代基取代; R3 係H、鹵素或(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 R4 係H、鹵素或(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 或R3 及R4 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OH、鹵素或(C1 -C4 )烷基之取代基取代; R5 係H或(C1 -C4 )烷基; R6 係H或(C1 -C4 )烷基; R7 係H或(C1 -C4 )烷基; R8 係OH、(C1 -C4 )烷基、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 R9 係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 R10 係甲基或羥基; R11 係鹵素、OH、側氧基、CF3 、OCF3 、CN、(C1 -C6 )烷基、O(C1 -C6 )烷基、S(C1 -C4 )烷基、C=O(C1 -C4 )烷基、NR12 R13 、(C=O)NR6 R7 、(C=O)OR6 、(C2 -C4 )烯基、(C2 -C4 )炔基、(C3 -C6 )環烷基、O(C3 -C6 )環烷基、C=O(C3 -C6 )環烷基、芳基、O-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其中該烷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C1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CF3 、OCF3 、OCH3 、CN、OH及側氧基取代; R12 係(C1 -C4 )烷基、雜環基、環烷基、雜芳基、芳基或(C=O)R6 ,各者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鹵素、(C1 -C4 )烷基及OH之取代基取代;及 R13 係(C1 -C4 )烷基、雜環基、環烷基、雜芳基、芳基或(C=O)R6 ,各者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鹵素、(C1 -C4 )烷基及OH之取代基取代。
本發明亦包括含有本發明化合物之醫藥組合物及製備此類醫藥組合物之方法。本發明進一步包括預防、治療或改善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之方法。
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態樣及特徵進一步描述於隨後描述、實例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或將自其顯而易見。
本發明包括上文式I化合物及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式I及式II之化合物為α7 nAChR之正向異位調節劑。
在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中,-X-R1,且其他基團如上文通式中所提供。
在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甲基、乙基或F,且其他基團如上文通式中或如第一實施例中所提供。
在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中,A係5員雜芳基環,其經1個獨立地選自OH、側氧基、NR6 R7 、CN、烷氧基、鹵素、胺基烷基、羥烷基、烷基、烯基、炔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之R基團取代,其中選自烷基、烯基、炔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之該R基團進一步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且其他基團如上文通式中或如第一及第二實施例中所提供。
在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中,R係烷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各者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且其他基團如上文通式中或如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中所提供。
在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中,R係環己基、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異噁唑基,各者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且其他基團如上文通式中或如第一至第四實施例中所提供。
在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中,R3 及R4 係獨立地選自H、F及甲基,且其他基團如上文通式中或如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中所提供。
在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式(II):,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m係0、1、2或3; Z係獨立地選自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H2 OH、-CH2 CH2 OH、-CF3 、-CH2 CF3 、-OCF3 、-OCHF2 、-OCH2 CF3 及環丙基; 環A係噁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噻二唑基、異噻唑基、噻唑基、吡唑基或咪唑基; 環B係環己基、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異噁唑基; R3 係H、F或(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及 R4 係H、F或(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 在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式(II)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中; m係0、1或2; Z係獨立地選自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H2 OH、-CH2 CH2 OH、-CF3 、-CH2 CF3 、-OCF3 、-OCHF2 、-OCH2 CF3 及環丙基; 環A係噁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或噻唑基; 環B係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異噁唑基;及 R3 及R4 均為H,或R3 及R4 均為F。
本發明亦關於一種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其選自以下例示化合物: (1R )-1-{5-[2-甲基-5-(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4,4-二氟-1-{3-[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C; 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E; (1R )-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D; (1R )-1-{2-[3-(三氟甲氧基)苯基]-1,3-噻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甲基-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4-二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二氟甲氧基)-5-甲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1-甲基-4-(三氟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1-[3-(三氟甲氧基)苯基]-1H -吡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1H -吡唑-5-基)-1,3,4-噁二唑-2-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S )-2-[5-(1-環丙基-1H -吡唑-5-基)-1,3,4-噻二唑-2-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6,7-二氫-4H -吡唑并[5,1-c][1,4]噻嗪-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1-甲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2-甲基-2,4,5,6-四氫環戊并[c]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2R )-1,1-二氟-2-[5-(1,3,4-三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4-(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2-[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噁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4-甲基-1H -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5-(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對映異構體A; (1R )-1-[5-(1-乙基-5-甲基-1H -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環丙基-5-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4-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R )-1-[5-(2-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2-[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3-噁唑-4-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氟-2-{1-[4-氟-2-(三氟甲基)苯基]-1H -吡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3-[5-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3-氟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2,4-二氟苯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4-(2-羥丙-2-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吡啶-2-基甲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噻吩-3-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四氫-2H -哌喃-2-基甲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1-甲基-1H -吡唑-3-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2-苯基乙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4-({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6-基}磺醯基)-2,1,3-苯并噁二唑; 6-({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6-基}磺醯基)-1,3-苯并噻唑; 4-({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6-基}磺醯基)-5-羥基-3-甲基-1,2,3-噁二唑-3-鎓三氟乙酸鹽;N -第三丁基-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醯胺;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N -環己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醯胺;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N -(吡啶-2-基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N -(異噻唑-5-基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醯胺;N -苯甲基-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醯胺;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3-[2-(甲胺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2-(吡咯啶-1-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3,5-二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環己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2-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2-(三氟甲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1-環丙基-4-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3-(咪唑并[1,2-a]吡啶-7-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3-[5-環丙基-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1-環丙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3-環丙基-5-(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5-環丙基-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氯-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氰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溴-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氯-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二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氯-2-(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氟-6-(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4-二氟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4-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三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氟-2-(三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氯-2-(三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2-羥丙-2-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二氟甲氧基)-4-氟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4,5-三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環丙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氟-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環丙基-3-甲基-1H -吲哚-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丙-2-基)環丁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氟-6-(三氟甲基)苯甲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氟-5-(三氟甲基)苯甲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6-二甲基苯甲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甲基環己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2-氯苯基)乙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氟-2-(三氟甲基)苯甲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2,5-二氟苯基)環丁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螺[2.5]辛-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氟-2-(三氟甲基)苯甲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氟-2,3-二氫-1H -茚-1-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3-(三氟甲基)苯基]環丙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苯基環丁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6-二甲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6-(三氟甲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2,2,2-三氟乙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甲基-6-(三氟甲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螺[3.3]庚-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乙基-3-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三氟甲基)-1,3-噁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乙基-1,3-噁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5-二甲基異噁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5-二甲基異噁唑-4-基)甲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環丙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1H -咪唑-1-基)-5-(三氟甲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甲基-4-(三氟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環丙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第三丁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3-甲基咪唑并[1,2-a]吡啶-7-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3-環丙基-1-乙基-1H -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1-甲基-5-(三氟甲基)-1H -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第三丁基-5-(三氟甲基)-1H -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4,5,6,7-四氫吡唑并[1,5-a]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4-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5,6-二氫-4H -吡咯并[1,2-b]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1-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1-甲基-1,4,5,6-四氫環戊并[c]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1-甲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5-(三氟甲基)-1H -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2-環丙基-4,5,6,7-四氫-2H -吲唑-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4-(三氟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3-環丙基噠嗪-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環丙基噠嗪-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2-(丙-2-基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4-二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4H -吡唑并[1,5-c][1,3]噻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1-環丙基-5-甲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5-[3-環丙基-5-(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三氟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三氟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2,2,2-三氟乙氧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2,2,2-三氟乙氧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甲基-5-(三氟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丙-2-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6-(2,2,2-三氟乙氧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1-環丙基-4-甲基-1H -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甲基-4,5,6,7-四氫-2H -吲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2-甲基-4,5,6,7-四氫-2H -吲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3-二氫-1H -茚-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5-(三氟甲基)-1H -吡唑-1-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苯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6,7,8-四氫萘-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1H -吡咯-1-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氟聯二苯-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1-氰基環丙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嘧啶-2-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1H -吡唑-1-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2,2,2-三氟乙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三氟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5-二氟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5-氟-2-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2-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二氟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5-(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4-苯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噻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 )-1-[1-(3,5-二甲基異噁唑-4-基)-1H -吡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噻唑-4-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異噁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4-(3-環丙基異噁唑-4-基)-1-甲基-1H -咪唑-2-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2-(3'-環丙基-3,4'-二異噁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4-[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S )-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S )-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S )-2-(3-環己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S )-1,1-二氟-2-[3-(3-氟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S )-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 )-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4,4-二氟-1-(3-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4-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4-甲基-1-{3-[2-(2,2,2-三氟乙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4-三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4-三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4-三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4-三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4-三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4-三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4-三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2-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1,1-二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噻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5-(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 1,1-二氟-2-[5-(哌啶-1-基)-1,2,4-噻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1-二氟-2-[5-(哌啶-1-基)-1,2,4-噻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3'-[5-(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2',2'-二氟-3-氮雜螺[雙環[3.2.1]辛烷-8,1'-環丙烷]-3-磺醯胺;及 2-[5-(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5-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包括以下:
(a)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式I或II之化合物及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
(b)    (a)之醫藥組合物,其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第二治療劑: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諸如多奈哌齊(donepezil)、雷斯替明(rivastigmine)及加蘭他敏(galantamine);NMDA受體拮抗劑,諸如美金剛(memantine);β-分泌酵素抑制劑,諸如韋盧比斯塔(verubecestat)及AZD3293;M4 mAChR促效劑或PAM;mGluR2拮抗劑或NAM或PAM;5-HT6拮抗劑,諸如艾達比定(idalopirdine)、RVT-101、AVN-101、AVN322、SUVN-502及SYN-120;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諸如S38093;PDE4抑制劑,諸如HT0712;PDE9抑制劑,諸如BI40936;HDAC6抑制劑;抗精神病劑;LRRK2抑制劑;MAO-B抑制劑;及左旋多巴。
(c)     (b)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第二治療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精神病劑:氯氮平(clozapine)、奧氮平(olanzapine)、利培酮(risperido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喹硫平(quetiapine)、氟哌啶醇(haloperidol)、洛沙平(loxapine)、硫利達嗪(thioridazine)、嗎茚酮(molindone)、胺碸噻噸(thiothixene)、氟非那嗪(fluphenazine)、美索噠嗪(mesoridazine)、三氟吡啦嗪(trifluoperazine)、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及奮乃靜(perphenazine)。
(d)    一種醫藥組合,其係(i)式I或II之化合物及(ii)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第二治療劑: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諸如多奈哌齊、雷斯替明及加蘭他敏;NMDA受體拮抗劑,諸如美金剛;β-分泌酵素抑制劑,諸如韋盧比斯塔及AZD3293;M4 mAChR促效劑或PAM;mGluR2拮抗劑或NAM或PAM;5-HT6拮抗劑,諸如艾達比定、RVT-101、AVN-101、AVN322、SUVN-502及SYN-120;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諸如S38093;PDE4抑制劑,諸如HT0712;PDE9抑制劑,諸如BI40936;HDAC6抑制劑;抗精神病劑;LRRK2抑制劑;MAO-B抑制劑;及左旋多巴,其中該式I或II之化合物及該第二治療劑各以一定量採用,以使得組合對治療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或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有效。
(e)     (d)之組合,其中該第二治療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精神病劑: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氟哌啶醇、洛沙平、硫利達嗪、嗎茚酮、胺碸噻噸、氟非那嗪、美索噠嗪、三氟吡啦嗪、氯丙嗪及奮乃靜。
(f)     一種式I或II之化合物之用途,其係用於製備用以調節有需要個體之α7 nAChR活性之藥物中。
(g)    一種式I或II之化合物之用途,其係用於製備用以治療有需要個體之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之藥物。
(h)    一種在有需要個體中治療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及/或降低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症狀之可能性或嚴重程度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有效量之式I或II之化合物。
(i)     (h)之方法,其中該式I或II之化合物與有效量之至少一種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第二治療劑組合投與: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諸如多奈哌齊、雷斯替明及加蘭他敏;NMDA受體拮抗劑,諸如美金剛;β-分泌酵素抑制劑,諸如韋盧比斯塔及AZD3293;M4 mAChR促效劑或PAM;mGluR2拮抗劑或NAM或PAM;5-HT6拮抗劑,諸如艾達比定、RVT-101、AVN-101、AVN322、SUVN-502及SYN-120;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諸如S38093;PDE4抑制劑,諸如HT0712;PDE9抑制劑,諸如BI40936;HDAC6抑制劑;抗精神病劑;LRRK2抑制劑;MAO-B抑制劑;及左旋多巴。
(j)     (i)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治療劑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抗精神病劑:氯氮平、奧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氟哌啶醇、洛沙平、硫利達嗪、嗎茚酮、胺碸噻噸、氟非那嗪、美索噠嗪、三氟吡啦嗪、氯丙嗪及奮乃靜。
(k)    一種調節有需要個體之α7 nAChR活性之方法,其包含向個體投與(a)、(b)或(c)之醫藥組合物或(d)或(e)之組合。
(l)     一種在有需要個體中治療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及/或降低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之症狀的可能性或嚴重程度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個體投與(a)、(b)或(c)之醫藥組合物或(d)或(e)之組合。
在上文所提供之化合物及鹽的實施例中,應瞭解各實施例可與一或多種其他實施例組合,達到此類組合提供穩定化合物或鹽且與實施例之描述相符的程度。另外應理解,作為上文(a)至(l)提供之組合物及方法之實施例理解為包括化合物及/或鹽之所有實施例,包括由實施例之組合產生的此類實施例。
本發明之額外實施例包括上文(a)至(l)中所闡述之醫藥組合物、組合、用途及方法,其中用於其中之本發明化合物係上文所述化合物之實施例、態樣、類別、子類或特徵中之一者之化合物。在所有此等實施例中,化合物可視情況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或視需要以水合物的形式而採用。
本發明亦包括一種本發明化合物,其係(i)用於以下中,(ii)用作用於以下之藥物,或(iii)用於製備用於以下之藥物中:(a)預防或治療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及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或(b)治療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及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及/或降低與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及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之症狀的可能性或嚴重程度,或(c)用於醫學中。在此等用途中,本發明化合物可視情況與一或多種選自以下之第二治療劑組合使用: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諸如多奈哌齊、雷斯替明及加蘭他敏;NMDA受體拮抗劑,諸如美金剛;β-分泌酵素抑制劑,諸如韋盧比斯塔及AZD3293;M4 mAChR促效劑或PAM;mGluR2拮抗劑或NAM或PAM;5-HT6拮抗劑,諸如艾達比定、RVT-101、AVN-101、AVN322、SUVN-502及SYN-120;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諸如S38093;PDE4抑制劑,諸如HT0712;PDE9抑制劑,諸如BI40936;HDAC6抑制劑;抗精神病劑;LRRK2抑制劑;MAO-B抑制劑;及左旋多巴。
化學名稱、通用名稱及化學結構可互換使用以描述相同結構。若化合物使用化學結構與化學名稱提及且結構與名稱之間存在分岐,則應理解為結構占主導地位。
如本文所用,術語「5員雜芳基環」係指含有1至4個選自由O、N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之穩定不飽和5員環。此定義範疇內之5員雜芳基環包括(但不限於):呋喃基、咪唑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噁二唑基、噁唑基、吡唑基、吡咯基、四唑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吩基及三唑基。
在另一實施例中,「5員雜芳基環」係呋喃基、咪唑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噁二唑基、噁唑基、吡唑基、吡咯基、四唑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吩基及三唑基。
如本文所用,與本發明化合物有關之術語「投與(administration)」及其變化形式(例如「投與(administering)」化合物)意謂向需要治療之個體提供化合物。當本發明化合物與一或多種其他活性劑(例如膽鹼酯酶抑制劑,諸如多奈哌齊、雷斯替明及加蘭他敏)組合提供時,「投與」及其變化形式各理解為包括同時及連續投與化合物或鹽及其他藥劑。
術語「烯基」係指含有2至12個碳原子及至少一個碳-碳雙鍵之直鏈或分支鏈烴基。可存在至多五個碳-碳雙鍵。因此,「C2 -C6 烯基」意謂具有2至6個碳原子之烯基。因此,「C2 -C4 烯基」意謂具有2至4個碳原子之烯基。烯基包括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3-甲基丁烯基等。在一個實施例中,烯基係直鏈的。在另一實施例中,烯基係分支鏈的。
術語「烷基」係指其氫原子中之一者經一鍵置換之脂族烴基。烷基可為直鏈或分支鏈的。烷基含有1至8個碳原子[(C1 -C8 )烷基]或1至6個碳原子[(C1 -C6 )烷基]或1至4個碳原子[(C1 -C4 )烷基]。烷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甲基(Me)、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異丁基及第三丁基。在一個實施例中,烷基係直鏈的。在另一實施例中,烷基係分支鏈的。
當「烷基」經取代時,該「烷基」包括烷基、O-烷基、S-烷基及(C=O)-烷基。
術語「炔基」係指含有2至12個碳原子及至少一個碳-碳參鍵之直鏈或分支鏈烴基。可存在至多3個碳-碳參鍵。因此,「C2 -C6 炔基」意謂具有2至6個碳原子之炔基。因此,「C2 -C4 炔基」意謂具有2至4個碳原子之炔基。炔基包括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3-甲基丁炔基等。在一個實施例中,炔基係直鏈的。在另一實施例中,炔基係分支鏈的。
術語「芳基」係指任何單及多碳環環系統,其中多環系統中之個別碳環稠合或經由單鍵彼此連接,且其中至少一個環係芳族的。適合的芳基包括苯基、二氫茚基、萘基、四氫萘基及聯二苯。適當時,芳基環系統可包括特定環原子所連接之變數之指示。除非另外指明,否則芳基環系統之取代基可連接至任何環原子,其限制條件為此類連接致使形成穩定環系統。
在一實施例中,「芳基」係苯基。
當「芳基」經取代時,該「芳基」包括芳基及O-芳基。
術語「組合物」意欲涵蓋包含指定成分之產物以及由組合指定成分產生之任何產物。
術語「化合物」意欲涵蓋藉由所有形式中之通式I或II所述之化學藥劑。此類化學藥劑可以不同形式存在,諸如水合物、溶劑合物及多晶型物。
如本文所用,術語「環烷基」係指包含3至10個環碳原子[(C3 -C10 )環烷基]或3至6個環碳原子[(C3 -C6 )環烷基]之任何非芳族單及多碳環環系統,其中多環系統中之個別碳環稠合,包括螺環融合物,或經由單鍵彼此連接至。單環環烷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雙環[4.1.0]庚基、螺[2.4]庚基、螺[3.3]庚基、螺[2.5]辛基及環庚基。環烷基之環碳原子可官能化為羰基。此類環烷基(在本文中亦稱為「環烷醯基」)之說明性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環丁醯基:
當「環烷基」經取代時,該「環烷基」包括環烷基、O-環烷基及(C=O)-環烷基。
在一實施例中,「環烷基」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有效量」意謂在組織、系統、動物或人類中引起研究人員、獸醫、醫生或其他臨床醫師所尋求之生物或醫學反應之活性化合物或醫藥劑的量。在一個實施例中,有效量係緩解所治療之疾病或病狀之一或多種症狀的「治療有效量」。在另一實施例中,有效量係降低疾病或病狀之一或多種症狀之嚴重程度或可能性的「預防有效量」。在本文中,該術語亦包括足以調節α7 nAChR活性且由此引起所尋求之反應的活性化合物之量(亦即「治療有效量」)。當活性化合物(亦即活性成分)以鹽形式投與時,提及活性成分之量係指化合物之游離酸或游離鹼形式之量。
術語「鹵素」(或「鹵基」)係指氟、氯、溴及碘原子(或者稱為氟(F)、氯(Cl)、溴(Br)及碘(I))。
如本文所用,術語「雜芳基」係指包含5至14個環原子之任何單環或多環環系統,其中環原子中之1至4者獨立地係O、N或S且其餘環原子係碳原子,且其中至少一個環係芳族的。在一個實施例中,雜芳基具有5至10個環原子。在另一實施例中,雜芳基係單環的且具有5或6個環原子。在另一實施例中,雜芳基係雙環的且具有9或10個環原子。雜芳基通常經由環碳原子結合,但可經由非碳原子結合,其限制條件為此舉產生穩定化合物,且雜芳基之任何氮原子可視情況氧化為對應N-氧化物。術語「雜芳基」亦涵蓋如上所定之與苯環稠合之雜芳基。術語「雜芳基」亦涵蓋含有至少一個選自N、O及S之環雜原子的任何稠合多環環系統,其中稠合多環環系統之至少一個環係芳族的。舉例而言,術語「9至10員雙環雜芳基」涵蓋稠合至苯或吡啶基環之非芳族5員雜環。雜芳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苯并咪唑基、苯并咪唑酮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呋呫基、苯并吡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噁唑基、咔唑基、咔啉基、㖕啉基、呋喃基、吲哚啉基、吲哚基、吲哚嗪基、吲唑基、異苯并呋喃基、異吲哚基、異喹啉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萘吡啶基、噁二唑基、噁唑基、吡嗪基、吡唑基、噠嗪基、吡啶并吡啶基、噠嗪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咯基、喹唑啉基、喹啉基、喹唑啉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四唑基、四唑并吡啶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吩基、三唑基、二氫苯并咪唑基、二氫苯并呋喃基、二氫苯并噻吩基、二氫苯并噁唑基、二氫吲哚基、二氫喹啉基、亞甲基二氧基苯甲醯基及其類似物及其所有異構形式。術語「雜芳基」亦指部分飽和雜芳基部分,諸如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啉基及其類似物,其限制條件為其含有至少一個芳環。在一個實施例中,雜芳基係5員雜芳基。在另一實施例中,雜芳基係6員雜芳基。在另一實施例中,雜芳基包含稠合至苯環之5至6員雜芳基。
在一實施例中,「雜芳基」係苯并咪唑基、苯并咪唑酮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呋呫基、苯并吡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噁唑基、咔唑基、咔啉基、㖕啉基、呋喃基、咪唑基、吲哚啉基、吲哚基、吲哚嗪基、吲唑基、異苯并呋喃基、異吲哚基、異喹啉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萘吡啶基、噁二唑基、噁唑基、吡嗪基、吡唑基、噠嗪基、吡啶并吡啶基、噠嗪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咯基、喹唑啉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四唑基、四唑并吡啶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吩基或三唑基。
在另一實施例中,「雜芳基」係咔唑基、咔啉基、㖕啉基、呋喃基、咪唑基、吲哚啉基、吲哚基、吲哚嗪基、吲唑基、異苯并呋喃基、異吲哚基、異喹啉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萘吡啶基、噁二唑基、噁唑基、吡嗪基、吡唑基、噠嗪基、吡啶并吡啶基、噠嗪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咯基、喹唑啉基、喹啉基、喹喔啉基、四唑基、四唑并吡啶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吩基或三唑基。
在另一實施例中,「雜芳基」係呋喃基、咪唑基、吲哚啉基、吲哚基、吲哚嗪基、吲唑基、異吲哚基、異喹啉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噁二唑基、噁唑基、吡嗪基、吡唑基、噠嗪基、噠嗪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咯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吩基或三唑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雜環」或「雜環基」意欲意謂含有1至4個選自由O、N及S組成之群的雜原子之3至10員非芳族雜環,且包括單環或雙環基團(稠合、橋連或螺環)。「雜環基」之其他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噁唑啉、異噁唑啉、氧雜環丁烷基、四氫哌喃基、氮雜環丁烷基、1,4-二噁烷基、六氫氮雜卓基、哌嗪基、哌啶基、吡咯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二氫呋喃基、二氫咪唑基、二氫異噁唑基、二氫異噻唑基、二氫噁二唑基、二氫噁唑基、二氫吡嗪基、二氫吡唑基、二氫吡啶基、二氫嘧啶基、二氫吡咯基、二氫四唑基、二氫噻二唑基、二氫噻唑基、二氫噻吩基、二氫三唑基、四氫呋喃基及四氫噻吩基、及其N-氧化物。雜環基取代基之連接可經由碳原子或經由雜原子進行。
在一實施例中,「雜環」或「雜環基」係噁唑啉、異噁唑啉、氧雜環丁烷基、四氫哌喃基、氮雜環丁烷基、1,4-二噁烷基、六氫氮雜卓基、哌嗪基、哌啶基、吡咯啶基、嗎啉基或硫代嗎啉基。
在一實施例中,「雜環」或「雜環基」係二氫呋喃基、二氫咪唑基、二氫異噁唑基、二氫異噻唑基、二氫噁二唑基、二氫噁唑基、二氫吡嗪基、二氫吡唑基、二氫吡啶基、二氫嘧啶基、二氫吡咯基、二氫四唑基、二氫噻二唑基、二氫噻唑基、二氫噻吩基、二氫三唑基、四氫呋喃基或四氫噻吩基。
「醫藥學上可接受」意謂醫藥組合物之成分必須彼此相容且對其接受者無害。
如本文所用,關於阿茲海默氏病或其他神經疾病之術語「預防」係指降低疾病進展之可能性。
如本文所用,「個體」(或者在本文中稱為「患者」)係指動物,較佳哺乳動物,最佳人類。
術語「經取代」」意謂指定原子上之一或多個氫用來自所指示之基團的選擇置換,其限制條件為現有環境下指定原子之正常原子價不超標且取代物產生穩定化合物。除非明確地作相反陳述,否則經所提及之取代基取代允許在任何原子上進行,限制條件為此類取代允許以化學方式進行且產生穩定化合物。取代基及/或變數之組合僅在此類組合產生穩定化合物時為容許的。「穩定」化合物係可製備及分離之化合物且其結構及特性保持或可基本上保持不變持續足以允許將化合物用於本文所述之目的的時間段(例如向個體治療或預防性投與)。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X係S(O)2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X係C(O)。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 係NRa Rb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 係Rc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a 係H、(C1 -C4 )烷基或(C3 -C6 )環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苯基、吡啶基或異噻唑基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a 係H或(C1 -C4 )烷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a 係H或甲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a 係H。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b 係H或甲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b 係H。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c 係(C1 -C4 )烷基、噻吩基、吡唑基、苯并噁二唑基、苯并噻唑基或噁二唑基,其中該噻吩基、吡唑基、苯并噁二唑基及噁二唑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甲基或羥基取代,且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吡啶基、四氫哌喃基、異噻唑基或苯基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c 係甲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X-R1 係-(C=O)-R1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X-R1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A (或環A)係噁二唑基、噻唑基、吡唑基、噻二唑基、噁唑基、咪唑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呋喃基、噻吩基、三唑基或吡咯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A (或環A)係噁二唑基、噻唑基、吡唑基、噻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或咪唑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A (或環A)係噁二唑基、噻唑基、噁唑基、吡唑基、異噁唑基或噻二唑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A (或環A)係噁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或噻唑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基團係選自OH、側氧基、NR6 R7 、CN、烷氧基、鹵素、胺基烷基、羥烷基、烷基、烯基、炔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其中選自烷基、烯基、炔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之該等R進一步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基團係獨立地選自NR6 R7 、 CN、(C1 -C4 )烷氧基、鹵素、(C1 -C4 )烷基、(C3 -C8 )環烷基、苯基、二氫茚基、四氫萘基、吡唑基、吡啶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四氫環戊吡唑基、咪唑并吡啶基、吲哚基、四氫吡唑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唑基、噠嗪基、吡唑并噻唑基及哌啶基,其中該烷氧基、烷基、環烷基、二氫茚基、四氫萘基、吡唑基、吡啶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四氫環戊吡唑基、咪唑并吡啶基、吲哚基、四氫吡唑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唑基、噠嗪基、吡唑并噻唑基及哌啶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係選自(C3 -C8 )環烷基、苯基、二氫茚基、四氫萘基、吡唑基、吡啶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四氫環戊吡唑基、咪唑并吡啶基、吲哚基、四氫吡唑并吡啶基、二氫吡咯并吡唑基、噠嗪基、吡唑并噻唑基及哌啶基,各者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R11 之取代基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係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異噁唑基,各者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F3 、CH2 CF3 、OCH3 、OCHF2 、OCH2 CF3 、環丙基、NR6 R7 及CN。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係選自苯基、吡唑基、吡啶基及異噁唑基,其中該苯基、吡唑基、吡啶基及異噁唑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F3 、CH2 CF3 、OCH3 、OCHF2 、OCH2 CF3 、環丙基、NR6 R7 及CN。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n係0、1或2。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n係0或1。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n係0。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鹵素或(C1 -C4 )烷基,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 或兩個R2 在均為(C1 -C4 )烷基且連接至同一碳原子時,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或環戊基環,或兩個R2 在均為(C1 -C4 )烷基且不連接至同一碳原子時,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橋連環,其中該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橋連環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OH、鹵素或(C1 -C4 )烷基之取代基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2 獨立地係鹵素、甲基或乙基,其中該甲基或乙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 或兩個R2 在均為甲基或乙基且連接至同一碳原子時,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或環戊基環,或在均為甲基或乙基且不連接至同一碳原子時,視情況可合於一起且形成橋連環。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2 係F或甲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R3 係H、F或甲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R4 係H、F或甲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R3 及R4 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其中該環可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OH、鹵素或(C1 -C4 )烷基。
在式I或II之另一實施例中,R3 及R4 視情況可合於一起形成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或環己基環。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5 係H或甲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5 係H。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6 係H或Me。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7 係H或Me。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8 係OH、(C1 -C4 )烷基、苯基、吡啶基或異噻唑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8 係苯基、吡啶基或異噻唑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9 係吡啶基、四氫哌喃基或苯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0 係甲基或羥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1 係鹵素、OH、側氧基、CF3 、OCF3 、CN、(C1 -C4 )烷基、O(C1 -C4 )烷基、S(C1 -C4 )烷基、C=O(C1 -C4 )烷基、NR12 R13 、(C=O)NR6 R7 、(C=O)OR6 、(C2 -C4 )炔基、(C3 -C6 )環烷基、O(C3 -C6 )環烷基、C=O(C3 -C6 )環烷基、芳基O-芳基、雜芳基或雜環基,其中該烷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視情況獨立地經一或多個以下取代:鹵素、(C1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CF3 、OCF3 、OCH3 、CN、OH及側氧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1 係F、Cl、Br、OH、NR12 R13 、CF3 、OCF3 、CN、(C1 -C4 )烷基、O(C1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O(C3 -C6 )環烷基、苯氧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吡咯基或咪唑基,其中該烷基、環烷基、苯氧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吡咯基及咪唑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1 -C4 )烷基、CN及OH,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氟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1 係F、Cl、Br、OH、NR12 R13 、CF3 、OCF3 、CN、(C1 -C4 )烷基、O(C1 -C4 )烷基、(C3 -C6 )環烷基、O(C3 -C6 )環烷基、苯氧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吡咯基或咪唑基,其中該烷基、環烷基、苯氧基、苯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唑基、吡咯基及咪唑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鹵素、(C1 -C4 )烷基、CN及OH,其中該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氟取代。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1 係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F3 、CH2 CF3 、OCH3 、OCHF2 、OCH2 CF3 、環丙基、NR12 R13 或CN。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1 係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H2 OH、-CH2 CH2 OH、-CF3 、-CH2 CF3 、-OCF3 、-OCHF2 、-OCH2 CF3 或環丙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2 係H或(C1 -C4 )烷基。
在式I之另一實施例中,R13 係H或(C1 -C4 )烷基。
在式II之另一實施例中,m係0、1、2或3。
在式II之另一實施例中,m係0、1或2。
在式II之另一實施例中,m係0或1。
在式I或式II之化合物中,原子可展現其天然同位素含量,或可人工富集原子數相同但原子質量或質量數與自然界中主要發現之原子質量或質量數不同之特定同位素中之一或多種原子。本發明意謂包括本式I或式II之化合物之所有適合的同位素變體。舉例而言,氫(H)之不同同位素形式包括氕(1 H)及氘(2 H或D)。氕係自然界中存在之主要氫同位素。增濃氘可獲得某些治療優勢,諸如增加活體內半衰期或減少劑量需求,或可提供適用作表徵生物樣品之標準物的化合物。式I或II內之同位素增濃化合物無需過度實驗即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的習知技術或藉由與本文之流程及實例中所述類似的製程使用適當同位素增濃試劑及/或中間物來製備。
除非明確地作相反陳述,否則本文所引用之全部範圍均為包括性的。舉例而言,描述為含有「1至3個雜原子」之雜芳基環意謂該環可含有1、2或3個雜原子。亦應理解本文所引用之任何範圍的範疇內包括彼範圍內之全部子範圍。雜原子N及S之經氧化形式亦包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有機分子中之碳原子通常可經矽原子置換以得到類似穩定化合物。舉例而言,烷基、環烷基、芳基、雜芳基及雜環基中之碳原子通常可經矽原子置換以得到穩定化合物。所有此類化合物均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當任何變數(例如R)在任何組分中或在式I中或在描繪且描述本發明化合物之任何其他式中出現超過一次時,其在每次出現時之定義與其在其他每次出現時之定義無關。此外,取代基及/或變數之組合僅在此類組合產生穩定化合物時為容許的。
某些本發明化合物可具有不對稱中心且可以立體異構體之混合物形式或以個別非對映異構體或對映異構體形式存在。呈分離形式或於混合物中之此等化合物之所有異構形式均在本發明之範疇內。
某些本發明化合物可以互變異構體之形式存在。出於本發明之目的,提及式I或II之化合物係提及化合物本身,或其互變異構體本身中之任一者,或兩種或更多種互變異構體之混合物。
本發明化合物可具有預防、治療或改善阿茲海默氏病之效用。化合物亦可適用於預防、治療或改善藉由α7 nAChR介導之其他疾病,諸如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礙、帕金森氏病、自閉症、微缺失症候群、發炎疾病、疼痛病症(包括急性疼痛、發炎性疼痛及神經性疼痛)及認知病症(包括輕度認知障礙)。可藉由本發明化合物預防、治療或改善之其他病狀包括肺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尿失禁、青光眼、第21對染色體三體症(唐氏症候群(Down Syndrome))、大腦澱粉樣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退化性癡呆、荷蘭型澱粉樣變性之遺傳性腦出血(HCHWA-D)、庫-賈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朊病毒病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進行性核上麻痹、頭部外傷、中風、胰臟炎、包涵體肌炎、其他外圍澱粉樣變性、糖尿病、腎臟疾病、癌症及動脈粥樣硬化。
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可適用於預防、治療或改善阿茲海默氏病、認知病症、精神分裂症、疼痛病症及睡眠障礙。舉例而言,化合物可適用於預防阿茲海默氏型之癡呆以及適用於治療初期、中期或後期阿茲海默氏型之癡呆。
本發明之化合物可適用的潛在精神分裂症病狀或病症包括以下病狀或疾病中之一或多者: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妄想型、錯亂型、緊張型或未分型)、類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妄想症、短時精神病性病症、共有型精神病症、歸因於一般醫學病狀及物質誘發或藥物(苯環己哌啶、氯胺酮及其他分裂麻醉劑、安非他命及其他精神興奮劑及可卡因)誘發之精神病症的精神病性病症、與情感障礙有關之精神病、短時反應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範圍」病症(諸如分裂症或分裂型人格障礙)、或包括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之正性及負性症狀的與精神病有關之疾病(諸如嚴重抑鬱症、躁狂抑鬱症(雙極症)、阿茲海默氏症及創傷後應激症候群);認知病症,包括癡呆(與阿茲海默氏病、局部缺血、多梗塞性癡呆、外傷、血管問題或中風、HIV疾病、帕金森氏病、亨廷頓氏病(Huntington's disease)、皮克氏病(Pick's disease)、庫-賈氏病、圍產期缺氧、其他一般醫學病狀或物質濫用有關);譫妄、健忘症或年齡相關之認知減退。
因此,在另一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一種預防、治療或改善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之方法,其包含向需要其之患者投與有效量之本發明化合物。目前,第四版精神病症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之本文修正(DSM-IV-TR) (200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提供包括偏執型、錯亂型、緊張型或未分型精神分裂症及物質誘發之精神病症之診斷工具。如本文所用,術語「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包括治療如DSM-IV-TR中所述之彼等精神障礙。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對於精神障礙存在替代性命名、疾病分類及分類系統,且此等系統隨醫學及科學進展而演化。因此,術語「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意欲包括其他診斷來源中所述之類似病症。
本發明化合物可適用之潛在睡眠病狀或病症包括提高睡眠品質;改良睡眠品質;加強睡眠維持;增加由個體睡眠時間除以個體試圖睡眠時間所計算之值;減少睡眠等待或開始(入睡所耗費的時間);降低入睡困難;增加睡眠連續性;降低睡眠期間醒來次數;減少夜間覺醒;減少睡眠最初開始後所耗費的醒著的時間;增加睡眠總量;減少睡眠中斷;改變每次REM睡眠之時序、頻率或持續時間;改變每次慢波(亦即3或4階段)睡眠之時序、頻率或持續時間;增加2階段睡眠之量及百分比;促進慢波睡眠;提高睡眠期間之EEG-δ活性;增加日間機警性;降低日間睡意;治療或減少過度日間嗜睡;失眠;睡眠過度;發作性睡病;睡眠中斷;睡眠呼吸暫停;不眠;夜間肌陣攣;REM睡眠中斷;時差;輪班工作者睡眠紊亂;睡眠障礙;夜驚;與抑鬱症、情感/情緒障礙有關之失眠;以及睡行症及遺尿;及伴隨衰老之睡眠失調;阿茲海默氏日落症(Alzheimer's sundowning);與晝夜節律有關之病狀以及與跨時區旅行及輪班工作時程有關之精神及身體病症;歸因於藥物引起REM睡眠減少之副作用的病狀;顯示為非恢復性睡眠及肌肉疼痛或與睡眠期間呼吸紊亂有關之睡眠呼吸暫停的症候群;及由睡眠品質降低引起之病狀。
本發明化合物可適用之疼痛病症包括神經性疼痛(諸如疱疹後遺神經痛、神經損傷、「疼痛」,例如外陰疼痛、幻肢痛、根部撕脫、疼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疼痛性創傷性單神經病變、疼痛性多發性神經病);中樞性疼痛症候群(幾乎可能由任何神經系統層面之任何病變所導致);手術後疼痛症候群(例如乳房切除術後症候群、剖胸術後症候群、殘端疼痛);骨骼及關節疼痛(骨關節炎);重複運動疼痛;牙疼痛;癌症疼痛;肌筋膜疼痛(肌肉損傷、肌肉纖維疼痛);手術期間疼痛(一般手術、婦科手術);慢性疼痛;痛經以及與絞痛相關之疼痛及不同來源之發炎性疼痛(例如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病、腱鞘炎及痛風);頭痛;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頭痛;初級痛覺過敏;繼發性痛覺過敏;原發性異常疼痛;繼發性異常疼痛或;由中樞敏感所導致之其他疼痛。
本發明化合物可適用之具有強發炎性組分之潛在病狀或病症包括以下病狀或疾病中之一或多者:糖尿病(由可產生抗胰島素症之例如IL-6及TNFα之血液細胞介素增加標示之糖尿病中之全身發炎);哮喘;關節炎;囊腫性纖維化;敗血症;潰瘍性結腸炎;發炎性腸病;動脈粥樣硬化;與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庫-賈氏病、額顳葉型癡呆、皮質基底核退化症、皮克病、進行性核上麻痹、創傷性腦損傷、亨廷頓氏病、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有關之神經發炎。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用以治療或預防或改善運動困難且防止帕金森氏病中之黑質紋狀體神經元中之神經退化。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可用以降低對疼痛之類鴉片治療之耐受性及/或依賴性及用於治療例如酒精、類鴉片及可卡因的戒斷症候群。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投與。術語「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係指具有母體化合物之效用且不在生物學或其他方面不合意(例如對其接受體無毒或不對其接受體有害)的鹽。適合的鹽包括酸加成鹽,可例如由使本發明化合物之溶液與諸如鹽酸、硫酸、乙酸、三氟乙酸或苯甲酸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酸之溶液混合而形成。許多本發明化合物帶有酸性部分,在此情況下適合的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可包括鹼金屬鹽(例如鈉或鉀鹽)、鹼土金屬鹽(例如鈣或鎂鹽)及由適合的有機配位體形成之鹽,諸如四級銨鹽。此外,在存在酸(-COOH)或醇基之情況下,可用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酯改質化合物之溶解性或水解特徵。
例示性酸加成鹽包括乙酸鹽、抗壞血酸鹽、苯甲酸鹽、苯磺酸鹽、硫酸氫鹽、硼酸鹽、丁酸鹽、檸檬酸鹽、樟腦酸鹽、樟腦磺酸鹽、反丁烯二酸鹽、氫氯酸鹽、氫溴酸鹽、氫碘酸鹽、乳酸鹽、順丁烯二酸鹽、甲烷磺酸鹽(「甲磺酸鹽」)、萘磺酸鹽、硝酸鹽、草酸鹽、磷酸鹽、丙酸鹽、水楊酸鹽、丁二酸鹽、硫酸鹽、酒石酸鹽、硫氰酸鹽、甲苯磺酸鹽(toluenesulfonate)(亦稱為甲苯磺酸鹽(tosylate))及其類似鹽。另外,一般視為適用於由鹼性醫藥學化合物形成醫藥學上適用的鹽之酸例如由以下論述:P. Stahl等人, Camille G. (編)Handbook of Pharmaceutical Salts. Properties, Selection and Use. (2002) Zurich: Wiley-VCH;S. Berge等人,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977) 66(1):1-19;P. Gould,International J. of Pharmaceutics (1986) 33:201-217;Anderson等人,The Practic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1996), Academic Press, New York;及The OrangeBook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在其網站上)。
例示性鹼性鹽包括銨鹽;鹼金屬鹽,諸如鈉鹽、鋰鹽及鉀鹽;鹼土金屬鹽,諸如鈣鹽及鎂鹽;與有機鹼(例如有機胺)形成之鹽,該等有機鹼為諸如二環己胺、第三丁胺、膽鹼;及與胺基酸形成之鹽,該等胺基酸為諸如精胺酸、離胺酸及其類似物。鹼性含氮基團可由藥劑四級化,諸如低碳烷基鹵化物(例如甲基、乙基及丁基氯化物、溴化物及碘化物)、二烷基硫酸鹽(例如二甲基、二乙基及二丁基硫酸鹽)、長鏈鹵化物(例如癸基、十二烷基及十八烷基氯化物、溴化物及碘化物)、芳基烷基鹵化物(例如苯甲基及苯乙基溴化物)及其他藥劑。
出於預防、治療或改善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及發炎中之認知障礙之目的,視情況呈鹽形式之本發明化合物可藉由產生活性劑與藥劑作用部位之接觸的任何方式投與。其可作為個別治療劑或與治療劑組合的形式藉由適於與藥劑結合使用的習知方式投與。其可以單獨投與,但通常與基於所選投與途徑及標準醫藥實踐選擇之醫藥載劑一起投與。本發明化合物可例如藉由以下各者中之一或多者投與:經口、非經腸(包括皮下注射、靜脈內、肌肉內、胸骨內注射或輸注技術)、藉由吸入(諸如以噴霧形式)或經直腸,以單位劑量之含有有效量之化合物及習知無毒的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佐劑及媒劑之醫藥組合物形式。適用於經口投與(例如懸浮液、糖漿、酏劑及其類似物)之液體製劑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製備,且可採用任何常見培養基,諸如水、二醇、油、醇及其類似物。適用於經口投與之固體製劑(例如粉末、丸劑、膠囊及錠劑)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製備,且可採用諸如澱粉、糖、高嶺土、潤滑劑、黏合劑、崩解劑及其類似物之固體賦形劑。非經腸組合物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技術製備,且通常採用無菌水作為載劑及視情況選用之其他成分,諸如溶解助劑。可注射溶液可根據此項技術中已知之方法製備,其中載劑包含生理食鹽水溶液、葡萄糖溶液或含有生理食鹽水與葡萄糖之混合物的溶液。適用於製備本發明醫藥組合物之方法及適用於該等組合物之成分的其他描述將提供於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8版(A. R. Gennaro編, Mack Publishing Co., 1990)中。
本發明化合物可在每天每公斤哺乳動物(例如人類)體重0.001至1000 mg之劑量範圍內以單次劑量或分次劑量經口投與。一個劑量範圍係以每天每公斤體重0.01mg至500 mg以單次劑量或分次劑量口服。另一劑量範圍係每天每公斤體重0.1至100 mg以單次或分次劑量口服。對於經口投與,組合物可以含有例如1.0至500 mg活性成分,詳言之1、5、10、15、20、25、50、75、100、150、200、250、300、400及500 mg活性成分之錠劑或膠囊形式提供給待治療之患者以進行劑量之症狀調節。用於任何特定患者之特定劑量及給藥頻率可變化且將取決於包括以下之各種因素:所採用之特定化合物之活性、該化合物之代謝穩定性及作用時長、年齡、體重、一般健康狀況、性別、飲食、投與模式及時間、分泌速率、藥物組合及特定病狀之嚴重程度。
如上所指出,本發明亦係關於一種用本發明化合物與一或多種治療劑組合及用包含本發明化合物及一或多種治療劑之醫藥組合物預防、治療或改善阿茲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精神分裂症中之認知障礙、L-DOPA誘發之運動困難及發炎之方法,該等治療劑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抗阿茲海默氏病劑,例如β-分泌酵素抑制劑;M1 mAChR促效劑或PAM;M4 mAChR促效劑或PAM;mGluR2拮抗劑或NAM或PAM;ADAM 10配位體或活化劑;γ-分泌酵素抑制劑,諸如LY450139及TAK 070;γ分泌酵素調節劑;τ磷酸化抑制劑;甘胺酸輸送抑制劑;LXR β促效劑;ApoE4構形調節劑;NR2B拮抗劑;雄激素受體調節劑;Aβ寡聚物形成之阻斷劑;5-HT4促效劑,諸如PRX-03140;5-HT6拮抗劑,諸如GSK 742467、SGS-518、FK-962、SL-65.0155、SRA-333及紮利羅登(xaliproden);5-HT1a拮抗劑,諸如立科左坦(lecozotan);p25/CDK5抑制劑;NK1/NK3受體拮抗劑;COX-2抑制劑;LRRK2抑制劑;HMG-CoA還原酶抑制劑;NSAID,包括布洛芬(ibuprofen);維生素E;抗澱粉樣蛋白抗體(包括抗澱粉樣蛋白人類化單株抗體),諸如貝頻珠單抗(bapineuzumab)、ACC001、CAD106、AZD3102、H12A11V1;消炎化合物,諸如(R)-氟比洛芬((R)-flurbiprofen)、硝基氟吡洛芬(nitroflurbiprofen)、ND-1251、VP-025、HT-0712及EHT-202;PPAR γ促效劑,諸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及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CB-1受體拮抗劑或CB-1受體反向促效劑,諸如AVE1625;抗生素,諸如多西環素(doxycycline)及利福平(rifampin);N-甲基-D-天冬胺酸(NMDA)受體拮抗劑,諸如美金剛(memantine)、奈拉美生(neramexane)及EVT101;膽鹼酯酶抑制劑,諸如加蘭他敏(galantamine)、雷斯替明(rivastigmine)、多奈哌齊(donepezil)、他可林(tacrine)、苯絲瑞林(phenserine)、拉多替吉(ladostigil)及ABT-089;生長激素促分泌物,諸如伊布莫侖(ibutamoren)、甲磺酸伊布莫侖(ibutamoren mesylate)及卡莫瑞林(capromorelin);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諸如ABT-834、ABT 829、GSK 189254及CEP16795;AMPA促效劑或AMPA調節劑,諸如CX-717、LY 451395、LY404187及S-18986;PDE IV抑制劑,包括MEM1414、HT0712及AVE8112;GABAA 反向促效劑;GSK3β抑制劑,包括AZD1080、SAR502250及CEP16805;神經元菸鹼促效劑;選擇性M1促效劑;HDAC抑制劑;及微管親和力調節激酶(MARK)配位體;或增加本發明化合物之功效、安全性、便利性或降低其不合需要之副作用或毒性的影響受體或酶類之其他藥物。
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之實例包括與治療精神分裂症之藥劑的組合,例如與以下之組合:鎮靜劑、安眠藥、抗焦慮劑、抗精神病劑、抗焦慮劑、環吡咯啶酮、咪唑吡啶、吡唑并嘧啶、微量安神劑、褪黑激素促效劑及拮抗劑、褪黑激素作用劑、苯并二氮呯、巴比妥酸鹽、5HT-2拮抗劑及其類似物,諸如:阿地唑侖(adinazolam)、阿洛巴比妥(allobarbital)、阿洛米酮(alonimid)、阿普唑侖(aiprazolam)、胺磺必利(amisulpride)、阿米曲替林(amitriptyline)、異戊巴比妥(amobarbital)、阿莫沙平(amoxapine)、阿立哌唑(aripiprazole)、苯他西泮(bentazepam)、苯佐他明(benzoctamine)、溴替唑侖(brotizolam)、安非他酮(bupropion)、丁螺環酮(busprione)、布塔巴比妥(butabarbital)、布他比妥(butalbital)、卡普脲(capuride)、卡波氯醛(carbocloral)、氯醛甜菜鹼、氯醛水合物、氯米帕明(clomipramine)、氯硝西泮(clonazepam)、氯哌瑞噸(cloperidone)、氯氮平酸鹽(clorazepate)、氯二氮環氧化物(chlordiazepoxide)、氯乙雙酯(clorethate)、氯丙嗪(chlorpromazine)、氯氮平(clozapine)、環丙西泮(cyprazepam)、地昔帕明(desipramine)、德克拉莫(dexclamol)、安定(diazepam)、氯醛比林(dichloralphenazone)、雙丙戊酸鈉(divalproex)、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多塞平(doxepin)、艾司唑侖(estazolam)、乙氯維諾(ethchlorvynol)、依託咪酯(etomidate)、非諾班(fenobam)、氟硝西泮(flunitrazepam)、氟哌噻噸(flupentixol)、氟非那嗪(fluphenazine)、弗拉西泮(flurazepam)、氟伏沙明(fluvoxamine)、氟西汀(fluoxetine)、弗沙西泮(fosazepam)、格魯米特(glutethimide)、哈拉西泮(halazepam)、氟哌啶醇(haloperidol)、安泰樂(hydroxyzine)、丙咪嗪(imipramine)、鋰、勞拉西泮(lorazepam)、氯甲西泮(lormetazepam)、麥普替林(maprotiline)、甲氯喹酮(mecloqualone)、褪黑激素(melatonin)、甲苯巴比妥(mephobarbital)、安寧(meprobamate)、甲喹酮(methaqualone)、咪達氟(midaflur)、咪達唑侖(midazolam)、奈法唑酮(nefazodone)、尼索胺酯(nisobamate)、硝西泮(nitrazepam)、去甲替林(nortriptyline)、奧氮平(olanzapine)、奧沙西泮(oxazepam)、三聚乙醛(paraldehyde)、帕羅西汀(paroxetine)、戊巴比妥(pentobarbital)、哌拉平(perlapine)、奮乃靜(perphenazine)、苯乙肼(phenelzine)、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普拉西泮(prazepam)、普魯米近(promethazine)、異丙酚、普羅替林(protriptyline)、誇西泮(quazepam)、喹硫平(quetiapine)、尼拉西泮(reclazepam)、利培酮(risperidone)、羅來米特(roletamide)、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l)、舍曲林(sertraline)、舒普立酮(suproelone)、替馬西泮(temazepam)、硫利達嗪(thioridazine)、胺碸噻噸(thiothixene)、曲卡唑酯(tracazolate)、強內心百樂明(tranylcypromaine)、曲唑酮(trazodone)、三唑侖(triazolam)、曲匹泮(trepipam)、三西米特(tricetamide)、三氯福司(triclofos)、三氟吡啦嗪(trifluoperazine)、曲美托嗪(trimetozine)、曲米帕明(trimipramine)、烏達西泮(uldazepam)、文拉法辛(venlafaxine)、紮來普隆(zaleplon)、齊拉西酮(ziprasidone)、唑拉西泮(zolazepam)、唑吡坦(zolpidem)及其鹽、及其組合、及其類似物,或本發明化合物可為與合併使用諸如光治療或電刺激之物理方法來投與。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可與以下組合使用:左旋多巴(存在或不存在選擇性腦外去羧酶抑制劑,諸如卡比多巴(carbidopa)或苄絲肼(benserazide))、諸如比哌立登(biperiden)之抗膽鹼激導性劑(視情況呈其鹽酸鹽或乳酸鹽形式)及三己芬迪(trihexyphenidyl)(苯海索(benzhexol))鹽酸鹽、COMT抑制劑(諸如恩他卡朋(entacapone))、MOA-B抑制劑、抗氧化劑、A2a腺苷受體拮抗劑、膽鹼激導性促效劑、NMDA受體拮抗劑、血清素受體拮抗劑及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諸如阿侖替莫(alentemol)、溴麥角環肽(bromocriptine)、非諾多泮(fenoldopam)、麥角乙脲(lisuride)、那高利特(naxagolide)、培高利特(pergolide)或普拉克索(pramipexole))。應瞭解,多巴胺促效劑可呈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例如阿侖替莫氫溴酸鹽、溴麥角環肽甲磺酸鹽、非諾多泮甲磺酸鹽、那高利特鹽酸鹽及培高利特甲磺酸鹽。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可與來自以下之化合物組合使用:啡噻嗪、噻𠮿、雜環二苯并氮呯、苯丁酮、二苯基丁基哌啶及吲哚酮類精神安定劑。吩噻嗪之適合的實例包括氯丙嗪、美索噠嗪(mesoridazine)、硫利達嗪(thioridazine)、乙醯奮乃靜(acetophenazine)、氟非那嗪(fluphenazine)、奮乃靜(perphenazine)及三氟吡啦嗪(trifluoperazine)。噻𠮿之適合實例包括氯丙硫葸(chlorprothixene)及胺碸噻噸(thiothixene)。二苯并氮呯之實例係氯氮平。苯丁酮之實例為氟哌啶醇。二苯基丁基哌啶之實例係哌迷清(pimozide)。吲哚酮之實例係嗎茚酮(molindolone)。其他精神安定劑包括洛沙平(loxapine)、舒必利(sulpiride)及利培酮(risperidone)。應瞭解,精神安定劑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使用時可呈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的形式,例如氯丙嗪鹽酸鹽、美索噠嗪苯磺酸鹽、硫利達嗪鹽酸鹽、乙醯奮乃靜順丁烯二酸鹽、氟非那嗪鹽酸鹽、氟奮乃靜庚酸鹽(flurphenazine enathate)、氟非那嗪癸酸鹽、三氟吡啦嗪鹽酸鹽、胺碸噻噸鹽酸鹽、氟哌啶醇癸酸鹽、洛沙平丁二酸鹽及嗎茚酮鹽酸鹽。奮乃靜、氯丙硫葸、氯氮平、氟哌啶醇、哌迷清及利培酮一般以非鹽形式使用。因此,本發明化合物可與以下組合使用:乙醯奮乃靜、阿侖替莫、阿立哌唑、胺磺必利、苯海索、溴麥角環肽、比哌立登、氯丙嗪、氯丙硫葸、氯氮平、安定、非諾多泮、氟非那嗪、氟哌啶醇、左旋多巴、具有苄絲肼之左旋多巴、具有卡比多巴之左旋多巴、麥角乙脲、洛沙平、美索噠嗪、嗎茚酮、那高利特、奧氮平、培高利特、奮乃靜、哌迷清、普拉克索、喹硫平、利培酮、舒必利、丁苯那嗪、三己芬迪、硫利達嗪、胺碸噻噸、三氟吡啦嗪或齊拉西酮。
本發明化合物之組合之實例包括與以下之組合:用於治療疼痛之藥劑(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劑,諸如阿司匹林(aspirin)、雙氯芬酸(diclofenac)、二氟尼柳(duflunisal)、非諾洛芬(fenoprofen)、氟比洛芬(flurbiprofen)、布洛芬、吲哚美辛(indomethacin)、酮洛芬(ketoprofen)、酮咯酸(ketorolac)、萘普生(naproxen)、奧沙普嗪(oxaprozin)、吡羅昔康(piroxicam)、舒林酸(sulindac)及托美丁(tolmetin));COX-2抑制劑,諸如塞內昔布(celecoxib)、羅非考昔(rofecoxib)、伐地考昔(valdecoxib)、406381及644784;CB-2促效劑,諸如842166及SAB378;VR-1拮抗劑,諸如AMG517、705498、782443、PAC20030、V114380及A425619;緩激肽B1受體拮抗劑,諸如SSR240612及NVPSAA164;鈉通道阻斷劑及拮抗劑,諸如VX409及SPI860;氧化氮合成酶(NOS)抑制劑(包括iNOS及nNOS抑制劑),諸如SD6010及274150;甘胺酸位點拮抗劑,包括拉科醯胺(lacosamide);神經元菸鹼酸促效劑,諸如ABT 894;NMDA拮抗劑,諸如AZD4282;鉀通道開放劑;AMPA/海人草酸受體拮抗劑;鈣通道阻斷劑,諸如齊考諾肽(ziconotide)及NMED160;GABA-A受體IO調節劑(例如GABA-A受體促效劑);基質金屬蛋白酶(MMP)抑制劑;溶栓劑;類鴉片鎮痛劑,諸如可待因(codeine)、芬太尼(fentanyl)、氫嗎啡酮(hydromorphone)、左啡諾(levorphanol)、麥啶(meperidine)、美沙酮(methadone)、嗎啡鹼(morphine)、羥考酮(oxycodone)、羥嗎啡酮(oxymorphone)、戊唑星(pentazocine)、丙氧吩(propoxyphene);嗜中性白血球抑制因子(NIF);普拉克索(pramipexole)、羅匹尼洛(ropinirole);抗膽鹼激導性劑;金剛胺(amantadine);單胺氧化酶Bl5 (「MAO-B」)抑制劑;5HT受體促效劑或拮抗劑;mGlu5拮抗劑,諸如AZD9272;α促效劑,諸如AGN XX/YY;神經元菸鹼酸促效劑,諸如ABT894;NMDA受體促效劑或拮抗劑,諸如AZD4282;NKI拮抗劑;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及/或選擇性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SNRI」),諸如度洛西汀(duloxetine);三環抗抑鬱藥物,去甲腎上腺素調節劑;鋰;丙戊酸鹽;加巴噴丁(gabapentin);普瑞巴林(pregabalin);利紮曲坦(rizatriptan);佐米曲坦(zolmitriptan);那拉曲坦(naratriptan)及舒馬曲坦(sumatriptan)。
本發明化合物可與適用於增強睡眠品質及預防及治療睡眠障礙及睡眠紊亂之化合物組合投與,包括例如鎮靜劑、安眠藥、抗焦慮劑、抗精神病劑、抗焦慮藥劑、抗組織胺、苯并二氮呯、巴比妥酸鹽、環吡咯啶酮、食慾激素受體拮抗劑、α-1拮抗劑、GABA促效劑、5HT-2拮抗劑(包括5HT-2A拮抗劑及5HT-2A/2C拮抗劑)、組織胺拮抗劑(包括組織胺H3拮抗劑、組織胺H3反向促效劑、咪唑吡啶、微量安神劑、褪黑激素促效劑及拮抗劑)、褪黑激素作用劑藥劑、其他食慾激素受體拮抗劑、食慾激素受體促效劑、前動力蛋白促效劑及拮抗劑、吡唑并嘧啶、T-型鈣通道拮抗劑、三唑并吡啶及其類似物,諸如:阿地唑侖、阿洛巴比妥、阿洛米酮、阿普唑侖、阿米曲替林、異戊巴比妥、阿莫沙平、阿莫達非尼、APD-125、苯他西泮、苯佐他明、溴替唑侖、安非他酮、丁螺環酮、布塔巴比妥、布他比妥、卡莫瑞林、卡普脲、卡波氯醛、氯醛甜菜鹼、氯醛水合物、氯二氮環氧化物、氯米帕明、氯硝西泮、氯哌瑞噸、氯氮平酸鹽、氯乙雙酯、氯氮平、氯硝西泮(conazepam)、環丙西泮、地昔帕明、德克拉莫、安定、氯醛比林、雙丙戊酸鈉、苯海拉明、多塞平、EMD-281014、依利色林(eplivanserin)、艾司唑侖、右佐匹克隆(eszopiclone)、乙氯維諾(ethchlorynol)、依託咪酯、非諾班、非洛蒽(flunitrazepam)、氟硝西泮、弗拉西泮、氟伏沙明、氟西汀、弗沙西泮、加波沙朵、格魯米特、哈拉西泮、安泰樂、伊布莫侖、丙咪嗪、茚地普隆、鋰、勞拉西泮、氯甲西泮、LY-156735、麥普替林、MDL-100907、甲氯喹酮、褪黑激素、甲苯巴比妥、安寧、甲喹酮、甲乙哌酮、咪達氟、咪達唑侖、莫達非尼、奈法唑酮、NGD-2-73、尼索胺酯、硝西泮、去甲替林、奧沙西泮、三聚乙醛、帕羅西汀、戊巴比妥、哌拉平、奮乃靜、苯乙肼、苯巴比妥、普拉西泮、普魯米近、異丙酚、普羅替林、誇西泮、雷美替胺、尼拉西泮、羅來米特、司可巴比妥、舍曲林、舒普羅酮、TAK-375、替馬西泮、硫利達嗪、硫加賓、曲卡唑酯、強內心百樂明、曲唑酮、三唑侖、曲匹泮、三西米特、三氯福司、三氟吡啦嗪、曲美托嗪、曲米帕明、烏達西泮、文拉法辛、紮來普隆、唑拉西泮、佐匹克隆、唑吡坦及其鹽、及其組合、及其類似物,或本發明化合物可合併使用諸如光治療或電刺激之物理方法投與。
本發明化合物適用於單獨或與NMDA受體拮抗劑(諸如美金剛)組合或與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AChEI)(諸如多奈哌齊)組合來治療中度至重度阿茲海默氏型癡呆。
本發明化合物適用於單獨或與加蘭他敏、雷斯替明或多奈哌齊組合來治療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氏型癡呆。
本發明化合物適用於單獨或與雷斯替明組合來治療與帕金森氏病有關之癡呆。
本發明化合物適用於單獨或與卡比多巴及左旋多巴組合來治療患有晚期帕金森氏病之患者之運動波動。
在向患者投與本發明之組合療法時,組合中之治療劑或包含治療劑之一或多種醫藥組合物可以任何次序,諸如依序、並行、一起、同時及其類似次序投與。此類組合療法中之多種活性劑之量可為不同量(不同劑量)或相同量(相同劑量)。本發明化合物及額外治療劑可以固定量(劑量)存在於單個劑量單位(例如膠囊、錠劑及其類似物)中。
本發明化合物之α7 nAChR正向立體異位調節劑(PAM)活性可使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分析測試。本文所述之α7 nAChR PAM在中自動化膜片箝制電生理學功能分析具有活性,如實例中所述。使用IonFlux HT在全細胞群體膜片組態中執行分析。參見Golden等人Assay Drug Dev. Technol. (2011) 9:608-619。評定化合物調節在存在與不存在天然α7促效劑乙醯膽鹼下表現於HEK細胞株中之人類α7 nAChR穩定之功能之能力。藉由在不同濃度下執行一系列此類量測,測定α7 nAChR PAM(EC50 )之有效濃度。參見Spencer等人Assay Drug Dev. Technol. (2012) 10:313-324。
本發明亦包括製造式I或式II之化合物的方法。本發明化合物可容易根據以下反應流程及實例或其修正,使用容易獲得之起始物質、試劑及習知合成程序來製備。在此等反應中,亦可使用本身為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但未更詳細地提及之變體。此外,根據以下反應流程及實例,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其他方法對於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將顯而易見。除非另外指明,否則全部變數均如上文所定義。以下反應流程及實例僅供說明本發明及其實踐。
許多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1製備,其中炔烴1.1 參與用氧化腈(藉由用PIFA處理肟1.2 就地形成)之[3+2]環加成,得到異噁唑1.3 。可採用諸如硝基烷或氯化肟之其他氧化腈前驅體以對此轉化起作用。
流程 1
另外,其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2製備,其中使酸2.1 與CDI在二噁烷中反應且接著在高溫下在二噁烷中用醯胺肟2.2 處理,得到產物2.3 。此轉化中可採用諸如EDC及HOAt之其他偶合劑及諸如甲苯、二氯乙烷或DMSO之溶劑。若2.3 係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則混合物可藉由對掌性層析分離。或者,可採用呈單一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形式之2.12.2 以獲得單一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增濃之2.3 。亦可採用其他形成噁二唑之方法,諸如在高溫下在乙醇(或其他溶劑)中在碳酸鉀(或其他鹼)存在下使酸2.1 之對應酯與醯胺肟2.2 反應,或在EDC及HOAt存在下使酸2.1 與醯胺肟2.2 反應,之後將T3P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或在THF中用TBAF處理分離之中間物。
流程 2
以類似方式,一些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3製備,其中環丙烷中間物3.1 現帶有醯胺肟。使酸3.2 與CDI在二噁烷中反應且接著用醯胺肟3.1 處理且升溫至高溫,得到產物3.3
流程 3
另外,本發明中之化合物可根據流程4製備,其中酸酯(或酸或酸衍生物)4.1 與雜芳基溴化物(或氯化物、碘化物、三氟甲磺酸酯或甲苯磺酸酯)4.2 在鈀催化之條件下反應,得到產物4.3 。此反應中可採用多種不同催化劑(包括其他金屬,諸如鎳)、配位體、鹼及溶劑。可使用其他六及五員雜芳基鹵化物(諸如5-氯-1,2,4-噻二唑)替代4.2 。接著用HCl處理胺基甲酸酯4.3 以移除Boc保護基且使所得哌啶與磺醯胺反應,得到產物4.4 。在此轉化(例如(氯磺醯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中可使用其他胺磺醯基化試劑。若4.4 係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則混合物可藉由對掌性層析分離。或者,可採用呈單一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形式之4.14.2 ,以獲得單一對映異構體或非對映異構體增濃之4.4
流程 4
其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5製備,其中使鹵酮5.1 與硫代醯胺5.2 在高溫下在乙醇中反應,得到噻唑5.3 。亦可採用軟路易斯酸及其他鹵化物及溶劑對此轉化起作用。另外,在5.15.2 偶合之後可採用脫水試劑以完成雜環之形成,且胺鹼可包括於反應期間形成之螯合酸中。可採用硫代醯胺經脒置換之5.2 之變異體得到對應咪唑,其接著可藉由在鹼存在下用烷基鹵化物處理而N- 烷基化。接著可藉由用肼處理移除二甲基甲脒保護基,得到產物5.4
流程 5
另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6製備,其中使亞銨鹽6.1 與肼6.2 反應在高溫下在甲醇中在HCl存在下,得到吡唑6.3 。接著在氫氧化鈀/碳存在下用氫氣處理吡唑6.3 以移除羧基苯甲基保護基,之後使所得哌啶與磺醯胺反應,得到產物6.4
流程 6
另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7製備,其中使酸7.1 與CDI在1,4-二噁烷中反應且接著在高溫下用醯肼(acyl hydrazide)7.2 處理,之後藉由在高溫下用氯氧化磷(V)處理使所得醯胺脫水,得到產物7.3 。可採用其他偶合劑及條件對此轉化起作用。另外,其他脫水試劑,諸如柏傑士試劑或三氟甲磺酸酐可用於此轉化。
流程 7
另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8製備,其中使酸7.1 與醯肼7.2 在HATU及NMM存在下反應。可採用其他偶合劑及條件對此轉化起作用。接著用勞森氏試劑(Lawesson's reagent)處理所得醯胺且升溫至高溫,得到噻二唑產物8.1 。其他硫化試劑(諸如P4 S10 及六甲基二矽氧烷或六甲基二矽硫)及溶劑(諸如1,4-二噁烷)可用於此轉化。另外,在硫化之後可採用諸如PTSA之脫水試劑完成雜環之形成。
流程 8
另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9製備,其中使醯胺9.1 與鹵酮9.2 在高溫下在三氟甲烷磺酸銀存在下反應,得到噁唑9.3 。可採用其他軟路易斯酸(諸如三氟化硼合二乙醚)及鹵化物(諸如氯化物或碘化物)對此轉化起作用。另外,在9.19.2 偶合之後可採用脫水試劑完成噁唑之形成。如流程6中,接著可採用二步工序,得到磺醯胺9.4
流程 9
其他本發明之區位異構噁唑化合物可類似地根據流程10製備,其中使鹵酮10.1 與醯胺10.2 在高溫下在三氟甲烷磺酸銀存在下反應,得到噁唑10.3 。亦可採用軟路易斯酸及其他鹵化物及溶劑對此轉化起作用。另外,在10.110.2 偶合之後可採用脫水試劑以完成雜環之形成,且胺鹼可包括於反應期間形成之螯合酸中。接著可藉由用肼處理移除二甲基甲脒保護基,得到產物10.4
流程 10
其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11製備,其中使酸7.1 與HATU在四氫呋喃中反應,且接著用胺基酮11.1 處理,之後藉由用氯氧化磷(V)處理使所得醯胺環化脫水,得到產物11.2 。可採用其他偶合及脫水試劑及條件對此轉化起作用。
流程 11
另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12製備,其中用阮尼鎳(Raney nickel)處理異噁唑1.3 得到插烯醯胺12.1 。插烯醯胺12.1 接著可與P4 S10 在四氯醌及碳酸氫鈉存在下反應,得到異噻唑12.1 。其他硫化試劑,諸如勞森氏試劑可用於此轉化中。
流程 12
另外,本發明化合物可根據流程13製備,其中使吡唑13.1 與芳基硼酸13.2 在銅催化條件下在氧存在下反應,得到產物13.3 。或者,在惰性氛圍下,在有鈀或銅催化劑下,在鹼及適合配位體存在下可使用芳基或雜芳基鹵化物替代13.2 ,以形成與13.3 類似之產物。接著用HCl處理胺基甲酸酯13.3 以移除Boc保護基且使所得哌啶與磺醯胺反應,得到產物13.4 。此轉化中可使用胺磺醯基化試劑(例如(氯磺醯基)胺基甲酸第三丁酯,之後用HCl移除Boc基團)。
流程 13
如本發明之14.6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14製備,其以酮14.1 之威悌烯化(Wittig olefination)開始,藉由在高溫下與磷烷14.2 反應,得到產物14.3 。α,β-不飽和酯14.3 接著與由用氫化鈉處理前驅體14.4 形成之偶極體反應,得到環丙烷14.5 。此轉化可採用諸如第三丁醇鉀之其他鹼。或者,14.1 可藉由用亞甲基三苯磷烷處理轉化為對應末端烯烴,且接著在銠、銅或鈀催化劑存在下與重氮乙酸乙酯反應以形成化合物14.5 之乙酯類似物。此後一轉化中可採用三及四取代烯烴,得到具有較高取代度之環丙烷。此等碳烯插入反應中可採用對掌性配位體(諸如(R ,R )-(-)-2,2'-亞異丙基雙(4-第三丁基-2-噁唑啉),在三氟甲磺酸銅(I)存在下使用),得到對映體或非對映體增濃之產物。環丙烷14.5 接著藉由用氫氧化鈉處理來皂化,得到酸14.6
流程 14
如本發明之15.5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15製備,其以還原α,β-不飽和酯14.3 開始,藉由用DIBAL處理,之後藉由與乙酸酐在DMAP及三乙胺存在下反應使所得烯丙醇轉化為對應乙酸酯15.1 。此轉化中可使用其他還原試劑、乙醯化試劑及鹼。乙酸烯丙酯15.1 接著可藉由在碘化鈉存在下用(三甲基矽烷基)三氟甲烷處理而二氟環丙酸化,得到二氟環丙烷15.2 。此轉化中可採用其他二氟碳烯來源(諸如(溴二氟甲基)三甲基矽烷或氯二氟乙酸鈉)及引發劑(諸如四烷基銨鹽)。15.2 之乙酸酯基之移除可藉由用碳酸鉀處理實現,且所得醇藉由與TEMPO反應經氧化為對應酸。此酸接著可藉由用苯甲基溴處理轉化為苯甲基酯15.3 。接著用HCl處理酯15.3 以移除Boc保護基且使所得哌啶與磺醯胺反應,得到產物15.4 。苯甲基酯之移除可藉由在氫氣存在下用鈀/碳處理來實現,得到酸15.5
流程 15
如本發明之3.1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16製備。此工序以酸2.1 開始,其藉由在HATU及NMM (其他偶合劑及鹼亦可用於此反應)存在下與氯化銨偶合而轉化為醯胺16.1 。醯胺16.1 接著用POCl3 (亦可採用其他脫水試劑)脫水,之後用羥胺處理所得腈,得到醯胺肟3.1
流程 16
如本發明之17.6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17製備,其以酮17.1 之威悌烯化(Wittig olefination)開始,藉由在高溫下與磷烷17.2 反應,得到末端烯烴17.3 。烯烴17.3 接著在第2代Grubbs' CatalystTM 存在下與酸乙烯酯17.4 反應,得到酸乙烯酯17.5 。此轉化中可採用其他交叉易位催化劑(諸如詹氏催化劑(Zhan's catalyst)或荷維達-格拉布氏催化劑(Hoveyda-Grubbs catalyst))。酸乙烯酯17.5 接著可藉由在碘化鈉存在下用(三甲基矽烷基)三氟甲烷處理而二氟環丙酸化,得到二氟環丙烷17.6 。此轉化中可採用其他二氟碳烯來源(諸如(溴二氟甲基)三甲基矽烷或氯二氟乙酸鈉)及引發劑(諸如四烷基銨鹽)。
流程 17
如本發明之5.1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18製備,其中用乙二醯氯處理酸7.1 於二氯甲烷及N,N -二甲基甲醯胺中之溶液以形成對應醯氯。此醯氯接著與(三甲基矽烷基)重氮甲烷,之後與HCl反應,得到氯酮5.1 。此氯酮可藉由用於丙酮中之碘化鈉處理而轉化為對應碘化物。
流程 18
如本發明之6.1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19製備。工序以用LiHMDS處理氯化(甲氧基甲基)三苯基鏻開始,且接著使所得偶極體與醛19.1 反應,得到烯醇醚19.2 。接著可將烯醇醚19.2 添加至預製維斯邁爾-哈克試劑(Vilsmeier-Haack reagent)(由用POCl3 處理DMF形成)中,得到亞銨鹽6.1
流程 19
如本發明之20.4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20製備,其以還原α,β-不飽和酯14.3 開始,藉由用DIBAL處理,之後藉由與TBSCl在咪唑存在下反應使所得烯丙醇轉化為對應矽烷基醚20.1 。此轉化中可使用其他還原試劑、磺酸化試劑及鹼。烯丙基矽烷基醚20.1 接著可藉由在TBAI及氫氧化鈉存在下用二溴(氟)甲烷處理來溴環丙酸化,得到溴氟環丙烷20.2 。藉由在氯化銨存在下用Zn處理來還原溴氟環丙烷20.2 之後接著可為藉由與TBAF反應進行矽烷基醚脫除保護基,得到氟代環丙醇20.3 。醇20.3 之二步氧化可藉由以下實現:首先用DMP處理,之後使所得醛與亞氯酸鈉反應得到酸20.4
流程 20
如本發明之13.1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21製備。工序以用CDI處理酸21.1 及使所得醯基咪唑與N ,O- 二甲基羥胺鹽酸鹽反應開始,得到對應韋因萊醯胺(Weinreb amide)。韋因萊醯胺接著可用溴化乙炔基鎂處理,得到炔基酮21.2 。炔基酮21.2 接著可用肼處理,得到吡唑13.1
流程 21
如本發明之22.4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22製備,其以用正丁基鋰處理溴化三苯基鏻22.1 及使所得偶極體與哌啶酮14.1 反應開始,得到烯烴22.2 。烯烴22.2 接著可在乙酸銠存在下與重氮乙酸乙酯反應,得到環丙烷22.3 。此轉化中可使用其他金屬,諸如銅或鈀。此等碳烯插入反應中可採用對掌性配位體(諸如(R,R )-(-)-2,2'-亞異丙基雙(4-第三丁基-2-噁唑啉),在三氟甲磺酸銅(I)存在下使用),得到對映體或非對映體增濃之產物。環丙烷22.3 接著藉由用氫氧化鈉處理來皂化,得到酸22.4
流程 22
如炔烴1.1 之中間物可根據流程23製備。醇23.1 可藉由用戴斯-馬丁高碘烷(Dess-Martin periodinane)處理氧化,得到醛23.2 。此等轉化中可使用其他氧化試劑(諸如考林氏試劑(Collin's reagent)、PCC或PDC)。醛23.2 接著可與(1-重氮基-2-側氧基丙基)膦酸二甲酯在碳酸鉀存在下反應,得到炔烴9.1 。此轉化中可採用其他鹼。
流程 23
應理解,可採用前述反應流程之化合物及中間物作為涉及類似中間物之其他流程中之合成中間物,產生替代性本發明化合物。
在一些情況下,可改變實施前述反應流程之次序以有助於反應或避免不合需要之反應產物。另外,可採用熟習有機合成技術者常見之多種保護基策略以有助於反應或避免不合需要之反應產物。
在一些情況下,最終產物可例如藉由操作取代基進一步改質。此等操作可包括(但不限於)熟習此項技術者一般已知之還原、氧化、烷基化、醯化及水解反應。
提供以下實例,使得可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此等實例僅為說明性的且不應視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其中產生外消旋混合物,可在最終產物分離之後或在適合的中間物處使用SFC反相或正相對掌性解析條件分離對映異構體,之後對單一異構體個別處理。應理解,此等關鍵中間物及實例之合成中亦可採用替代方法。在可能的情況下及適當時,可使用不對稱方法(例如對掌性催化、助劑)。試劑、溶劑、溫度及其他反應條件之精確選擇視預期產物之性質而定。 在整個文本中使用以下縮寫:
中間物 1 (1R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1R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乙酯 向(1R )-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6-苯甲酯1-乙酯(44.6 g,141 mmol) (Brown等人J. Med. Chem . (2014) 57:733-758)於甲醇(4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鈀(20% w/w,於活性碳上,4.94 g,7.03 mmol)。將反應容器抽成真空且用氫氣(大約1 atm)回填,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反應混合物經由Celite® 襯墊過濾,用甲醇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184.3 [M+H]。
步驟 B (1R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乙酯 向(1R )-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乙酯(25.6 g,140 mmol)於1,4-二噁烷(4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磺醯胺(40.7 g,423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5℃且攪拌18小時。添加磺醯胺(9.00 g,93.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環境溫度,傾入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中,且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粗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0:100至5:95之甲醇:二氯甲烷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63.1 [M+H]。
步驟 C (1R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1R )-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乙酯(50.0 g,91 mmol)於四氫呋喃(270 mL)及甲醇(13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之水溶液(2 M,286 mL,57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天。用冰水(20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鹽酸水溶液(12 M)將所得混合物緩慢調節至pH = 5,且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35.1 [M+H]。
中間物 2 (1R )-N '- 羥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脒
步驟 A (1R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醯胺 向(1R )-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 (1.20 g,2.93 mmol)於二氯甲烷(1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1.15 g,3.02 mmol)、氯化銨(0.392 g,7.32 mmol)及N -甲基嗎啉(1.13 mL,10.3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用二氯甲烷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34.0 [M+H]。
步驟 B (1R )-1- 氰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醯胺(1.84 g,7.89 mmol)於乙腈(39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氧氯化磷(1.47 mL,15.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添加水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2次)。減壓濃縮合併之有機萃取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16.1 [M+H]。
步驟 C (1R )-N ' - 羥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脒 向(1R )-1-氰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30 g,6.04 mmol)於甲醇(1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之水溶液(50% w/w,3.50 mL,57.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稀釋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3次)。減壓濃縮合併之有機萃取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49.1 [M+H]。
中間物 3 6-( 第三丁氧羰基 )-2,2- 二氟 -1-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2,2-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6- 二甲酸 6- 第三丁酯 1- 甲酯 向6-(第三丁氧羰基)-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中所述) (1.0 g,3.43 mmol)於甲醇(4 mL)及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甲基矽烷基)重氮甲烷於己烷中之溶液(2 M,9.44 mL,18.9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甲醇(15 mL)且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50.0 [M-tBu+H]。
步驟 B 2,2- 二氟 -1-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6- 二甲酸 6- 第三丁酯 1- 甲酯 向-78℃之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6-第三丁酯1-甲酯(200 mg,0.66 mmol)及碘甲烷(0.85 mL,13.6 mmol)於四氫呋喃(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異丙胺基鋰於四氫呋喃及己烷中之溶液(2 M,0.98 mL,1.97 mmol)且在-78℃下攪拌混合物15分鐘,接著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30分鐘。添加氯化銨飽和水溶液(3 mL)及水(5 mL)且用乙酸乙酯(3×5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64.0 [M-tBu+H]。
步驟 C 6-( 第三丁氧羰基 )-2,2- 二氟 -1-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2,2-二氟-1-甲基-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6-第三丁酯1-甲酯(130 mg,0.41 mmol)於甲醇(3 mL)、四氫呋喃(3 mL)及水(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163 mg,4.07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3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添加水(5 mL),且用乙酸乙酯(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用氯化氫水溶液(2 M)將水相調節至pH = 3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
中間物 4 1-[3-(2,5- 二甲基苯基 )-1,2,4- 噁二唑 -5- ]-2,2- 二氟 -1-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基本上遵循中間物17中所述之程序,但使用6-(第三丁氧羰基)-2,2-二氟-1-甲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3)替代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且使用N -羥基-2,5-二甲基苯甲脒替代2-(二氟甲氧基)-N '-羥基吡啶-4-甲脒,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334.0 [M+H]。
中間物 5 4,4-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4-[2-( 苯甲氧基 )-2- 側氧基亞乙基 ]-3,3- 二氟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向3,3-二氟-4-側氧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1.0 g,4.3 mmol)於甲苯(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三苯基膦烯)乙酸苯甲酯(2.62 g,6.3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0℃且攪拌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乙酸乙酯稀釋。有機層用水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5:25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12.1 [M-tBu+H]。
步驟 B 4,4-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6- 二甲酸 1- 苯甲酯 6- 第三丁酯 在10℃下向氫化鈉(於礦物油中之60%分散液,0.196 g,4.90 mmol)及二甲亞碸(15 mL)之混合物中添加三甲基氧化鋶碘於二甲亞碸中之溶液(5.2 M,10 mL)且在1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添加4-[2-(苯甲氧基)-2-側氧基亞乙基]-3,3-二氟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於二甲亞碸(6.6 M,5 mL)中之溶液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8小時。用水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2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80:2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26.2 [M-tBu+H]。
步驟 C 4,4-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苯甲酯鹽酸鹽 向4,4-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1-苯甲酯6-第三丁酯(312 mg,0.818 mmol)於乙酸乙酯(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Cl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1.0 mL,4.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82.2 [M+H]。
步驟 D 4,4-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苯甲酯 向4,4-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鹽酸鹽(255 mg,0.802 mmol)於1,4-二噁烷(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磺醯胺(231 mg,2.41 mmol)及三乙胺(0.168 mL,1.2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1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4:1至50:38: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61.2 [M+H]。
步驟 E 4,4-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在惰性氛圍下向含有4,4-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250 mg,0.694 mmol)之容器中依序添加鈀/活性碳(10% w/w,74 mg,0.069 mmol)及甲醇(3.5 mL)。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氫氣氛圍(大約1 atm)下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3小時。反應混合物經Celite® 襯墊過濾,用甲醇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MS:m /z = 271.1 [M+H]。
中間物 6 6-( 第三丁氧羰基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3- -4-(2- 甲氧基 -2- 側氧基亞乙基 ) 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可密封容器中向3-氟-4-側氧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10.0 g,46.0 mmol)於甲苯(1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三苯基膦烯)乙酸甲酯(26.2 g,78 mmol)且將容器密封。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40℃且攪拌5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至將己烷添加至殘餘物中。將所得混合物過濾,用己烷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5:25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18.1 [M-tBu+H]。
步驟 B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1,6- 二甲酸 6- 第三丁酯 1- 甲酯 經1.5小時之時程在0℃下向含有氫化鈉(於礦物油中之60%分散液,2.51 g,62.7 mmol)及二甲亞碸(200 mL)容器中逐份添加三甲基氧化鋶碘(14.26 g,64.8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3小時。逐滴添加3-氟-4-(2-甲氧基-2-側氧基亞乙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6.03 g,22.1 mmol)於二甲亞碸(50 mL)中之溶液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緩慢添加至冰及氯化銨飽和水溶液之混合物(225 mL)中且用乙酸乙酯(3×2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2×100 mL)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100 mL)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60:4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32.1 [M-tBu+H]。
步驟 C 6-( 第三丁氧羰基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4-氟-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6-第三丁酯1-甲酯(4.86 g,16.9 mmol)於四氫呋喃(64 mL)及甲醇(20 mL)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 M,34 mL,34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5℃,且攪拌15分鐘。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HCl之水溶液(12.1 M,2.79 mL,34.0 mmol)。減壓濃縮混合物且使殘餘物與乙腈共蒸發(2次)。將殘餘物溶解於乙酸乙酯(100 mL)中,用水(15 mL)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18.1 [M-tBu+H]。
中間物 7 4- -N '- 羥基 -2-( 三氟甲基 ) 苯甲脒 向4-氟-2-(三氟甲基)苯甲腈(15.0 g,79.3 mmol)於甲醇(19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之水溶液(50% w/w,48 mL,783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2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0:3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23.3 [M+H]。
中間物 8 4- 甲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3- 甲基 -4- 亞甲基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向3-甲基-4-側氧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2.95 g,13.9 mmol)於二甲亞碸(45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溴化甲基三苯基鏻(7.42 g,20.8 mmol)及第三丁醇鉀(2.33 g,20.8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20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3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0:3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12.2 [M+H]。
步驟 B 4-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6- 二甲酸 6- 第三丁酯 1- 乙酯 向3-甲基-4-亞甲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2.78 g,13.2 mmol)於二氯甲烷(4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乙酸銠(II)二聚體(0.582 g,1.32 mmol)。在環境溫度下經75分鐘之時程逐滴添加重氮乙酸乙酯於二氯甲烷中之溶液(2.19 M,18.0 mL,39.4 mmol)。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100 mL)中且用二氯甲烷(2×1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6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60:4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98.2 [M+H]。
步驟 C 4-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乙酯 向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6-第三丁酯1-乙酯於1,4-二噁烷(6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Cl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31.5 mL,126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
步驟 D 4- 甲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乙酯 向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乙酯(3.07 g,13.1 mmol)於1,4-二噁烷(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磺醯胺(3.78 g,39.3 mmol)及三乙胺(2.74 mL,19.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0℃且攪拌1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傾入水(10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3×1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0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5:5之二氯甲烷:甲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77.2 [M+H]。
步驟 E 4- 甲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4-甲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乙酯(5.63 g,21.5 mmol)於四氫呋喃(36 mL)及甲醇(1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之水溶液(2 M,37.0 mL,74.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70 mL)中,且所得混合物用二乙醚(50 ml)用洗滌。用鹽酸水溶液(12 M)將水層調節至pH = 5且用乙酸乙酯(2×200 mL)萃取。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49.1 [M+H]。
中間物 9 (1R )-1-( 氯乙醯基 )-N -[(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0℃下向(1R )-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 (500 mg,2.13 mmol)於二氯甲烷(5 mL)及N ,N -二甲基甲脒(0.1 mL)之溶液中添加乙二醯氯(0.558 mL,6.51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0分鐘。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將殘餘物溶解於乙腈(6 mL)中,冷卻至0℃,且添加(三甲基矽烷基)重氮甲烷(2 M,3.90 mL,7.80 mmol)之溶液。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添加氯化氫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2.92 mL,11.7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小時。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之溶液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322.0 [M+H]。
中間物 10 (1R )-2,2-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4-(2- 甲氧基 -2- 側氧基亞乙基 ) 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向4-側氧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8.40 g,42.2 mmol)於甲苯(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三苯基膦烯)乙酸甲酯(17.6 g,52.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0℃且攪拌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將己烷添加至殘餘物中且過濾所得混合物,用己烷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00.1 [M-tBu+H]。
步驟 B 4-(2- 羥基亞乙基 ) 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78℃下向4-(2-甲氧基-2-側氧基亞乙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7.54 g,29.5 mmol)於四氫呋喃(6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氫化二異丁基銨於四氫呋喃中之溶液(1 M,60.0 mL,60.0 mmol)且在-78℃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0℃且攪拌1小時。逐滴添加氫化二異丁基銨於四氫呋喃中之溶液(1 M,40.0 mL,40.0 mmol)且在0℃下靜置反應混合物18小時。緩慢添加羅謝爾鹽(Rochelle's salt)之水溶液(0.5 M)且用水稀釋所得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195.2 [M+Na-tBu]。
步驟 C 4-(2- 乙醯氧基亞乙基 ) 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向4-(2-羥基亞乙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5.80 g,25.5 mmol)於二氯甲烷(10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吡啶(4.13 mL,51.0 mmol)、4-二甲胺基吡啶(0.312 g,2.55 mmol)及乙酸酐(4.82 mL,51.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25:75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92.2 [M+Na]。
步驟 D 2-( 乙醯氧基甲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氮氣氛圍下在可密封容器中向4-(2-乙醯氧基亞乙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 (3.23 g,12.0 mmol)於四氫呋喃(3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碘化鈉(0.899 g,6.00 mmol)及三甲基(三氟甲基)矽烷(4.43 mL,30.0 mmol)。將容器密封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添加碘化鈉(0.899 g,6.00 mmol)及三甲基(三氟甲基)矽烷(4.43 mL,30.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減壓濃縮有機層且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64.1 [M-tBu+H]。
步驟 E 1,1- 二氟 -2-( 羥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2-(乙醯氧基甲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5.68 g,17.8 mmol)於甲醇(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碳酸鉀(7.37 g,53.4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用甲醇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添加乙酸乙酯及水,分離各層,且將水層調節至pH = 5且用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鎂)且過濾及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22.1 [M-tBu+H]。
步驟 F 6-( 第三丁氧羰基 )-2,2-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1,1-二氟-2-(羥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4.93 g,17.9 mmol)於乙腈(10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4-甲基嗎啉-4-氧化物水合物(24.0 g,178 mmol)及高釕酸四丙基銨(0.625 g,1.78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用鹽酸之水溶液(1 M)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用水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稀釋,用乙酸乙酯萃取,且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Celite® 襯墊過濾,且減壓濃縮,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36.1 [M-tBu+H]。
步驟 G 2,2-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6- 二甲酸 1- 苯甲酯 6- 第三丁酯 向6-(第三丁氧羰基)-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5.18 g,17.9 mmol)於N ,N -二甲基甲醯胺(10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HATU (10.1 g,26.7 mmol)、苯甲醇(2.77 mL,26.7 mmol)及二異丙基乙胺(9.32 mL,53.3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用水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26.2 [M-tBu+H]。
步驟 H 2,2-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苯甲酯鹽酸鹽 向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1-苯甲酯6-第三丁酯(4.70 g,12.3 mmol)於乙酸乙酯(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氯化氫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12.3 mL,49.3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82.2 [M+H]。
步驟 I (1R )-2,2-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苯甲酯 向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鹽酸鹽(3.92 g,12.3 mmol)於1,4-二噁烷(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2.58 mL,18.5 mmol)及磺醯胺(3.56 g,37.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磺醯胺(3.56 g,37.0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4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將乙酸乙酯及水添加至殘餘物中。水層用乙酸乙酯萃取且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外消旋標題化合物。外消旋體藉由SFC利用ChiralPak AD-H管柱且用40:60之甲醇:二氧化碳溶離來解析。第一主要溶離峰係(1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標題化合物,且第二主要溶離峰係(1S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MS:m /z = 361.2 [M+H]。
步驟 J (1R )-2,2-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在惰性氛圍下向含有(1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1.20 g,3.33 mmol)之容器中添加鈀/活性碳(10% w/w,0.354 g,0.333 mmol)。添加甲醇(17 mL)且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氫氣氛圍(大約1 atm)下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3小時。反應混合物經Celite® 襯墊過濾,用甲醇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71.1 [M+H]。
中間物 11 (1R )-2,2- 二氟 -N '- 羥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脒
步驟 A (1R )-2,2- 二氟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醯胺 向(1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 (10.8 g,40.0 mmol)於二氯甲烷(200 mL)及二甲亞碸(11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氯化銨(6.5 g,122 mmol)、HATU (18.3 g,48.0 mmol)及N -甲基嗎啉(20 mL,18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用水稀釋反應混合物且過濾且減壓乾燥沈澱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70.1 [M+H]。
步驟 B (2R )-2- 氰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醯胺(6.16 g,22.9 mmol)於乙腈(10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氧氯化磷(4.26 mL,45.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緩慢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2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93.1 [M+CH3 CN+H]。
步驟 C (1R )-2,2- 二氟 -N ' - 羥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脒 向(2R )-2-氰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320 mg,1.27 mmol)於甲醇(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水溶液(50% w/w,1.00 mL,16.3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天。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85.2 [M+H]。
中間物 12 3- 環丙基 -N '- 羥基異噁唑 -4- 甲脒
步驟 A 3- 環丙基異噁唑 -4- 甲醯胺 向3-環丙基異噁唑-4-甲酸(0.758 g,4.95 mmol)於二氯甲烷(22 mL)及二甲亞碸(2.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2.06 g,5.42 mmol)、氯化銨(0.545 g,10.2 mmol)及N -甲基嗎啉(1.60 mL,14.6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反應混合物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4×20 mL)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20 mL)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60:30:10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153.2 [M+H]。
步驟 B 3- 環丙基異噁唑 -4- 甲腈 向3-環丙基異噁唑-4-甲醯胺(330 mg,2.17 mmol)於乙腈(1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氧氯化磷(0.404 mL,4.34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1.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緩慢添加至冷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3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3×3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15 mL)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1 H NMR (DMSO-d 6 ) δ 9.75 (s, 1 H), 2.13 - 2.06 (m, 1 H), 1.18 - 1.10 (m, 2 H), 1.03 - 0.97 (m, 2 H)。
步驟 C 3- 環丙基 -N '- 羥基異噁唑 -4- 甲脒 向3-環丙基異噁唑-4-甲腈(230 mg,1.72 mmol)於乙醇(5.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0.841 mL,13.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與乙醇(3次)及乙腈(2次)共蒸發,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168.1 [M+H]。
中間物 13 N '- 羥基 -1-(2,2,2- 三氟乙基 )-1H - 吡唑 -5- 甲脒
步驟 A 1-(2,2,2- 三氟乙基 )-1H - 吡唑 -5- 甲醯胺 向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5-甲酸(388 mg,2.00 mmol)於二氯甲烷(9.5 mL)及二甲亞碸(0.5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氯化銨(267 mg,5.00 mmol)、HATU (837 mg,2.20 mmol)及N -甲基嗎啉(0.660 mL,6.0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用水稀釋反應混合物且分離各層。用二氯甲烷萃取水層且減壓濃縮合併之有機萃取物。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 m/z = 194.1 [M+H]。
步驟 B 5- 氰基 -1-(2,2,2- 三氟乙基 )-1H - 吡唑 向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5-甲醯胺(365 mg,1.89 mmol)於乙腈(1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氧氯化磷(0.352 mL,3.7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逐滴添加氧氯化磷(0.352 mL,3.7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5℃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緩慢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用水稀釋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且減壓濃縮,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
步驟 C (R )-N ' - 羥基 -1-(2,2,2- 三氟乙基 )-1H - 吡唑 -5- 甲脒 向5-氰基-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135 mg,0.771 mmol)於甲醇(1.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之水溶液(50% w/w,0.400 mL,6.53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5℃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09.1 [M+H]。
中間物 14 2-( 二氟甲氧基 )-5- 甲基異菸鹼酸
步驟 A 5- -2-( 二氟甲氧基 ) 異菸鹼酸甲酯 向5-溴-2-羥基異菸鹼酸甲酯(2.00 g,8.62 mmol)於乙腈(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氯二氟乙酸鈉(4.00 g,26.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0:100至50:50之乙酸乙酯:己烷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284.0 [M+H]。
步驟 B 2-( 二氟甲氧基 )-5- 甲基異菸鹼酸甲酯 向5-溴-2-(二氟甲氧基)異菸鹼酸酯(282 mg,1.00 mmol)及磷酸鉀(424 mg,2.00 mmol)於1,4-二噁烷(4.50 mL)及水(0.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雙(二第三丁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65.2 mg,0.100 mmol)及2,4,6-三甲基-1,3,5,2,4,6-三氧雜三硼雜環己烷(251 mg,2.00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經由Celite® 襯墊過濾,用1,4-二噁烷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0:100至50:50之乙酸乙酯:己烷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18.1 [M+H]。
步驟 C 2-( 二氟甲氧基 )-5- 甲基異菸鹼酸 向2-(二氟甲氧基)-5-甲基異菸鹼酸甲酯(110 mg,0.507 mmol)於四氫呋喃(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 M,1.52 mL,1.5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40℃,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鹽酸水溶液(1 M)調節至pH = 1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04.1 [M+H]。
中間物 15 (1R )-1-{1-[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1H - 吡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步驟 A (1R )-6-[( 苯甲氧基 ) 羰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1R )-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6-苯甲酯1-乙酯(Brown等人J. Med. Chem . (2014) 57:733-758) (2.0 g,6.3 mmol)於乙醇(30 mL)中之經攪拌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 M,19 mL,19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減壓濃縮。添加水(20 mL)且藉由添加鹽酸水溶液(2 M)將所得混合物調節至pH = 4。用乙酸乙酯(2×20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90.0 [M+H]。
步驟 B (1R )-1-( 羥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苯甲酯 在0℃下向(1R )-6-((苯甲氧基)羰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100 mg,0.35 mmol)於四氫呋喃(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四氫呋喃中之甲硼烷二甲基硫醚複合物(10 M,0.07 mL,0.7 mmol)且在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0.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小時。緩慢添加甲醇直至氣體放出停止且減壓濃縮所得混合物。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50:5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76.1 [M+H]。
步驟 C (1R )-1- 甲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苯甲酯 向(1R )-1-(羥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苯甲酯(70 mg,0.25 mmol)於二氯甲烷(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戴斯-馬丁高碘烷(162 mg,0.38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水(5 mL)且用二氯甲烷(2×5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74.1 [M+H]。
步驟 D (1S )-1-(2- 甲氧基乙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苯甲酯 在-78℃下向氯化(甲氧基甲基)三苯基鏻(188 mg,0.55 mmol)於四氫呋喃(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雙(三甲基矽烷基)胺基鋰於四氫呋喃中之溶液(1 M,0.531 mL,0.531 mmol)且在-78℃下攪拌反應混合物0.5小時。添加(1R )-1-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苯甲酯(50 mg,0.18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小時。添加水(5 mL)且用乙酸乙酯(2×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02.1 [M+H]。
步驟 E N -[2-{(1R )-6-[( 苯甲氧基 ) 羰基 ]-6- 氮雜螺 [2.5] -1- }-3- 甲氧基丙 -2- -1- 亞基 ]-N - 甲基甲烷銨碳酸鹽 在0℃下向N,N -二甲基甲醯胺(0.032 mL,0.42 mmol)於三氯甲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氧氯化磷(0.039 mL,0.4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40℃且攪拌0.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添加(1S )-1-(2-甲氧基乙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苯甲酯(25 mg,0.08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70℃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0℃且添加碳酸鉀水溶液(0.83 M,1 mL,0.83 mmol)。用水(3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二氯甲烷(2×5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357.1 [M+H]。
步驟 F (1R )-1-{1-[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1H - 吡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苯甲酯 向(R )-N -(2-(6-((苯甲氧基)羰基)-6-氮雜螺[2.5]辛-1-基)-3-甲氧基亞烯丙基)-N -甲基甲烷銨碳酸鹽(150 mg,0.42 mmol)於甲醇(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3-(三氟甲氧基)苯基)肼(806 mg,4.20 mmol)及鹽酸水溶液(2 M,2.10 mL,4.2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1小時。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將反應混合物調節至pH = 10且用乙酸乙酯(2×5 mL)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72.1 [M+H]。
步驟 G (1R )-1-{1-[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1H - 吡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向(1R )-1-{1-[3-(三氟甲氧基)苯基]-1H -吡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苯甲酯(150 mg,0.32 mmol)於甲醇(5 mL)及乙酸乙酯(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鈀/活性碳(10% w/w,22.3 mg,0.03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在氫氣氛圍(25 psi)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反應混合物經由Celite® 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38.1 [M+H]。
中間物 16 1- 環丙基 -1H - 吡唑 -5- 甲醯肼 向1-環丙基-1H -吡唑-5-甲酸(300 mg,1.97 mmol)於二氯甲烷(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乙二醯氯於二氯甲烷中之溶液(2 M,2.96 mL,5.9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0.5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依序添加二氯甲烷(4.0 mL)及甲醇(0.16 mL,3.94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將殘餘物溶解於乙醇(2.0 mL)中且添加肼(0.60 mL,19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5:5之二氯甲烷:甲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167.0 [M+H]。
中間物 17 2-{3-[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1,2,4- 噁二唑 -5-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步驟 A 6-( 第三丁氧羰基 )-2,2-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6-二甲酸1-苯甲酯6-第三丁酯(中間物10中所述) (500 mg, 1.31 mmol)於甲醇(2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鈀/碳(10% w/w,42 mg,0.039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在氫氣氛圍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小時。反應混合物經由Celite® 過濾,用甲醇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36.1 [M-tBu+H]。
步驟 B 2-{3-[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1,2,4- 噁二唑 -5-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6-(第三丁氧羰基)-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386 mg,1.325 mmol)於1,2-二氯乙烷(12 mL)及二甲亞碸(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330 mg,1.72 mmol)、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126 mg,0.928 mmol)及2-(二氟甲氧基)-N '-羥基吡啶-4-甲脒(中間物A7) (350 mg,1.7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0.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4.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傾入氯化銨飽和水溶液(20 mL)中且用二氯甲烷(3×2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2×20 mL)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20 mL)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61:39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03.2 [M-tBu+H]。
步驟 C 2-{3-[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1,2,4- 噁二唑 -5-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向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393 mg,0.858 mmol)於1,4-二噁烷(4.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Cl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4.30 mL,17.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在氮氣流下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359.2 [M+H]。
中間物 18 (1R )-1-[4-(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步驟 A (1R )-1- 胺甲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苯甲酯 向(1R )-6-[(苯甲氧基)羰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5中所述) (1.95 g,6.74 mmol)於二氯甲烷(60 mL)及二甲亞碸(3.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HATU (2.69 g,7.07 mmol)、N -甲基嗎啉(2.97 mL,27.0 mmol)及氯化銨(1.44 g,26.9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氯化銨飽和水溶液(70 mL)中且用二氯甲烷(3×7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3×75 mL)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75 mL)洗滌,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40:45:15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89.2 [M+H]。
步驟 B (1R )-1-[4-(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苯甲酯 向(1R )-1-胺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苯甲酯(106 mg,0.369 mmol)於乙酸乙酯(2.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2-溴-1-(3-環丙基異噁唑-4-基)乙酮(中間物E1) (76.2 mg,0.330 mmol)及三氟甲烷磺酸銀(100 mg,0.39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75℃且攪拌3.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0:3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89.3 [M+H]。
步驟 C (1R )-1-[4-(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向(1R )-1-[4-(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苯甲酯(22 mg, 0.057 mmol)於乙酸乙酯(1.5 mL)及甲醇(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鈀/碳(20% w/w,4.0 mg,5.7 µmol)。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氫氣氛圍下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255.1 [M+H]。
中間物 19 2- 環丙氧基異菸鹼 在環境溫度下向氫化鈉(於礦物油中之60%分散液,64.5 mg,1.61 mmol)於四氫呋喃(8 mL)中之混合物中逐滴添加環丙醇(94.0 mg,1.61 mmol)且在氣體放出停止之後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逐滴添加2-氟異菸鹼酸甲酯(250 mg,1.61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用乙酸乙酯及水稀釋反應混合物且分離各層且用鹽酸水溶液(1 M)將水層調節至pH = 1。分離各層,且減壓濃縮有機層。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用0:100至95:5之乙腈:水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180.0 [M+H]。
中間物 20 1- 環丙基 -4- 甲基 -1H - 吡唑 -3- 甲酸
步驟 A 1- 環丙基 -4- 甲基 -1H - 吡唑 -5- 甲酸乙酯 在空氣氛圍下向4-甲基-1H -吡唑-5-甲酸乙酯(1.00 g,6.49 mmol)於1,2-二氯乙烷(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環丙基酸(1.11 g,13.0 mmol)及碳酸鈉(1.38 g,13.0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70℃且添加2,2'-聯吡啶(1.01 g,6.49 mmol)及乙酸銅(II) (1.18 g,6.49 mmol)。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稀釋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2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195.0 [M+H]。
步驟 B 1- 環丙基 -4- 甲基 -1H - 吡唑 -5- 甲酸 向1-環丙基-4-甲基-1H -吡唑-5-甲酸乙酯(425 mg,2.19 mmol)於四氫呋喃(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 M,9.00 mL,9.0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天。用鹽酸水溶液(1 M)將反應混合物調節至pH = 1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混合物(2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189.1 [M+Na]。
中間物 21 N '- 羥基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脒
步驟 A 1- 胺甲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6-(第三丁氧羰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1.50 g,5.88 mmol)於二氯甲烷(28 mL)及二甲亞碸(1.4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HATU (2.30 g,6.05 mmol)、氯化銨(1.35 mL,25.2 mmol)及N- 甲基嗎啉(2.60 mL,23.7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用二氯甲烷及水洗滌沈澱物且減壓乾燥,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255.2 [M+H]。
步驟 B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醯胺 向1-胺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703 mg,2.76 mmol)於1,4-二噁烷(6.0 mL) 及甲醇(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二噁烷中之HCl (6.91 mL,27.6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0.5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155.1 [M+H]。
步驟 C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醯胺 向6-氮雜螺[2.5]辛烷-1-甲醯胺鹽酸鹽(625 mg,2.76 mmol)於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三乙胺(2.30 mL,16.5 mmol)及甲烷磺醯氯(0.344 mL,4.41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5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將乙酸乙酯(75 mL)添加至所得殘餘物中。將混合物過濾,用乙酸乙酯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233.2 [M+H]。
步驟 D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腈 向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醯胺(702 mg,2.75 mmol)於乙腈(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氧氯化磷(0.940 mL,10.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緩慢傾入冰及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之混合物(25 mL)中。用乙酸乙酯(3×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相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15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35:49:16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15.3 [M+H]。
步驟 E N '- 羥基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脒 向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腈(370 mg,1.73 mmol)於乙醇(8.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水溶液(50% w/w,0.969 mL,17.2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在氮氣流下濃縮,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48.2 [M+H]。
中間物 22 2- 疊氮基 -1-(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 乙酮
步驟 A 3- 環丙基 -N - 甲氧基 -N ,5- 二甲基異噁唑 -4- 甲醯胺 向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甲酸(995 mg,5.95 mmol)於二氯甲烷(20 mL)及二甲亞碸(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2.49 g,6.55 mmol)、4-甲基嗎啉(1.96 mL,17.8 mmol)及N,O -二甲基羥胺鹽酸鹽(639 mg,6.55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40 mL)中且用二氯甲烷(1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5:5之二氯甲烷:甲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11.1 [M+H]。
步驟 B 1-(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 乙酮 在0℃下向3-環丙基-N -甲氧基-N ,5-二甲基異噁唑-4-甲醯胺(1.04 g,4.95 mmol)於四氫呋喃(15 mL)中之溶液中 添加溴化甲基鎂於甲苯及四氫呋喃中之溶液(1.4 M,7.70 mL,9.89 mmol)且在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傾入氯化銨飽和水溶液(3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60:4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166.0 [M+H]。
步驟 C 2- -1-(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 乙酮 在0℃下向1-(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乙酮(682 mg,4.13 mmol)於甲醇(14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溴(0.25 mL,4.85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4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1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44.0 [M+H]。
步驟 D 2- 疊氮基 -1-(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 乙酮 向2-溴-1-(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乙酮(856 mg,3.51 mmol)於乙腈(1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疊氮化鈉(342 mg,5.26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4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1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3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07.1 [M+H]。
中間物 23 環丙基 -3-( 三氟甲基 )-1H - 吡唑 -5- 甲酸
步驟 A 1- 環丙基 -3-( 三氟甲基 )-1H - 吡唑 -5- 甲酸乙酯 向3-(三氟甲基)-1H -吡唑-5-甲酸乙酯(1.00 g,4.80 mmol)於1,2-二氯乙烷(4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環丙基酸(0.825 g,9.61 mmol)及碳酸鈉(1.02 g,9.61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70℃且添加2,2'-聯吡啶(0.750 g,4.80 mmol)及乙酸銅(II)(0.873 g,4.80 mmol)且在7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稀釋且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49.1 [M+H]。
步驟 B 1- 環丙基 -3-( 三氟甲基 )-1H - 吡唑 -5- 甲酸 向1-環丙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5-甲酸乙酯(368 mg,1.48 mmol)於四氫呋喃(9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 M,4.5 mL,4.5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藉由添加鹽酸水溶液(1 M)將反應混合物酸化至pH = 1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所得混合物(2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221.0 [M+H]。
中間物 24 (2R )-N -[(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1,1- 二氟 -2-( 碘乙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步驟 A (1R )-6-{[(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 胺磺醯基 }-2,2- 二氟 -N - 甲氧基 -N -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醯胺 向(1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 (700 mg,2.59 mmol)於N ,N -二甲基甲醯胺(13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HATU (1083 mg,2.85 mmol)、4-甲基嗎啉(0.997 mL,9.07 mmol)及N,O -二甲基羥胺鹽酸鹽(303 mg,3.11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乙二醯氯(3.11 mL,6.2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添加水且減壓濃縮所得混合物。用乙酸乙酯稀釋殘餘物且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3次)。將有機層乾燥(硫酸鎂)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40:45:15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369.2 [M+H]。
步驟 B (2R )-2-( 氯乙醯基 )-N -[(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78℃下向(1R )-6-{[(二甲胺基)亞甲基]胺磺醯基}-2,2-二氟-N -甲氧基-N -甲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醯胺(200 mg,0.543 mmol)於四氫呋喃(5.4 mL)中之溶液中逐滴且依序添加氯碘甲烷(0.162 mL,2.17 mmol)及甲基鋰溴化鋰複合物於四氫呋喃中之溶液(1.5 M,1.09 mL,1.63 mmol)且在-78℃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添加氯化銨飽和水溶液且使所得混合物升溫至環境溫度且攪拌20分鐘。用乙酸乙酯稀釋混合物且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2次)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有機層,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40:45:15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358.1 [M+H]。
步驟 C (2R )-N -[(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1,1- 二氟 -2-( 碘乙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2-(氯乙醯基)-N -[(二甲胺基)亞甲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65 mg,0.18 mmol)於丙酮(0.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碘化鈉(27.2 mg,0.182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0.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用丙酮洗滌且減壓濃縮濾液。將殘餘物溶解於二氯甲烷中且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洗滌有機層,乾燥(硫酸鎂),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450.1 [M+H]。
中間物 25 5- -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步驟 A 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5(4H)- 在環境溫度下向4-氟-N '-羥基-2-(三氟甲基)苯甲脒(500 mg,2.25 mmol)於四氫呋喃(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硫羰基二咪唑(501 mg,2.81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添加水(50 mL)且用乙酸乙酯(3×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0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減壓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四氫呋喃(15 mL)中,冷卻至0℃,且添加三氟化硼合二乙醚(1.43 mL,11.3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0分鐘。添加水(30 mL)且用乙酸乙酯(3×3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0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2:28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10.83 (m, 1 H), 7.70 (m, 1 H), 7.54 (m, 1 H), 7.41 (m, 1 H)。
步驟 B 5- -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向含有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5(4H)-酮(180 mg,0.68 mmol)之燒瓶中添加氧氯化磷(3.0 mL,3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20℃且攪拌16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將殘餘物再溶解於二氯甲烷(50 mL)中。添加水(冷,50 mL)且用二氯甲烷(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90 (m, 1 H), 7.54 (m, 1 H), 7.36 (m, 1 H)。
中間物 26 1,1- 二氟 -2-(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㖦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步驟 A 4-[(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㖦 -2- ) 亞甲基 ] 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向4,4,5,5-四甲基-2-乙烯基-1,3,2-二氧硼㖦(7.03 g,45.6 mmol)於甲苯(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亞甲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3.0 g,15.2 mmol)及二氯[1,3-雙(2,4,6-三甲基苯基)-2-亞咪唑啶基][[5-[(二甲胺基)磺醯基]-2-(1-甲基乙氧基-O )苯基]亞甲基-C ]釕(II) (0.56 g,0.76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3小時。使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水(20 mL)且用乙酸乙酯(3×3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2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224.1 [M-100+H]。
步驟 B 1,1- 二氟 -2-(4,4,5,5- 四甲基 -1,3,2- 二氧硼㖦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4-((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亞甲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1.00 g,3.09 mmol)於四氫呋喃(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甲基(三氟甲基)矽烷(4.40 g,30.9 mmol)及碘化鈉(0.23 g,1.6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20℃且攪拌1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添加水(15 mL)且用乙酸乙酯(3×1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2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80:2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359.2 [M-tBu+CH3 CN+H]。
中間物 27 1,1- 二氟 -2-{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 基本上遵循中間物35中所述之程序,但使用5-氯-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中間物25)替代3-溴-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394.1 [M+H]。
中間物 28 2,2- 二氟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2,2- 二氟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苯甲酯 向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中間物10中所述) (2.58 g,9.17 mmol)於二氯甲烷(3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三乙胺(3.84 mL,27.5 mmol)及甲烷磺醯氯(1.07 mL,13.8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水(30 mL)且用二氯甲烷(3×3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0:10之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382.1 [M+Na]。
步驟 B 2,2- 二氟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向2,2-二氟-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苯甲酯(2.9 g, 8.1 mmol)於甲醇(50 mL)及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鈀/活性碳(潤濕,10% w/w,0.86 g,0.81 mmol)。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氫氣氛圍下(30 psi)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270.0 [M+H]。
中間物 29 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甲醯胺 向2-(二氟甲氧基)異菸鹼酸(5.0 g,26 mmol)於二氯甲烷(48 mL)及二甲亞碸(4.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10.1 g,50.4 mmol)、氯化銨(5.66 g,105 mmol)及N -甲基嗎啉(12.2 mL,58.2 mmol)。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添加氯化銨飽和水溶液(75 mL)且用二氯甲烷(3×1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相用氯化銨飽和水溶液(2×30 mL)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30 mL)洗滌,乾燥(硫酸鎂),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80:20至15:85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189.1 [M+H]。
中間物 30 1,1- 二氟 -2-(1H - 吡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步驟 A 1,1- 二氟 -2-[ 甲氧基 ( 甲基 ) 胺甲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6-(第三丁氧羰基)-2,2-二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中所述) (4.0 g,13.7 mmol)於二氯甲烷(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5.74 mL,41.2 mmol)、1,1'-羰基二咪唑(4.45 g,27.5 mmol)及N,O -二甲基羥胺鹽酸鹽(2.01 g,20.6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水(50 mL)且用乙酸乙酯(2×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層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0:10至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35.1 [M+H]。
步驟 B 1,1- 二氟 -2- 丙炔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0℃下向1,1-二氟-2-[甲氧基(甲基)胺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2.0 g,5.98 mmol)於四氫呋喃(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溴化乙炔基鎂於四氫呋喃中之溶液(0.5 M,120 mL,59.8 mmol)且在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水(150 mL)且用乙酸乙酯(2×1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3.48 - 3.58 (m, 4 H), 3.37 (s, 1 H), 2.55 - 2.65 (m, 1 H), 1.51 - 1.89 (m, 4 H), 1.44 (s, 9 H)。
步驟 C 1,1- 二氟 -2-(1H - 吡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1,1-二氟-2-丙炔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700 mg,2.34 mmol)於乙醇(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肼(85% w/w,353 mg,9.35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6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0:10至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14.0 [M+H]。
中間物 31 1,1- 二氟 -2-{1-[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H - 吡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步驟 A 1,1- 二氟 -2-{1-[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H - 吡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1,1-二氟-2-(1H -吡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中間物30) (200 mg,0.64 mmol)於1,4-二噁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氟-2-(三氟甲基)苯基]酸(265 mg,1.28 mmol)、碳酸銫(416 mg,1.28 mmol)、4-(二甲胺基)吡啶(312 mg,2.55 mmol)及乙酸銅(II) (116 mg,0.64 mmol),且將所得混合物置放於氧氣氛圍(15 psi)下。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1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76.0 [M+H]。
步驟 B 1,1- 二氟 -2-{1-[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H - 吡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向含有1,1-二氟-2-{1-[4-氟-2-(三氟甲基)苯基]-1H -吡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30 mg,0.06 mmol)之燒瓶中添加於1,4-二噁烷中之氯化氫(4 M,2.0 mL,8.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30分鐘。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376.0 [M+H]。
中間物 32 6-( 第三丁氧羰基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步驟 A 4-{2-[(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亞乙基 } 哌啶 -1-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4-(2-羥基亞乙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750 mg,3.30 mmol)於二氯甲烷(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337 mg,4.95 mmol)及第三丁基氯二甲基矽烷(547 mg,3.63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用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二氯甲烷(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42.1 [M+H]。
步驟 B 1- -2-{[(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1-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4-{2-[(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亞乙基}哌啶-1-甲酸第三丁酯(100 mg,0.29 mmol)於二氯甲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溴二氟甲烷(192 mg,1.46 mmol)、碘化四丁銨(10.8 mg,0.0292 mmol)及氫氧化鈉水溶液(50%,1.0 mL,0.29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40℃且攪拌12小時。添加水(5 mL)且用乙酸乙酯(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51.9 [M-100+H]。
步驟 C 1-{[( 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 ) 氧基 ] 甲基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1-溴-2-{[(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甲基}-1-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50 mg,0.11 mmol)於乙醇(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鋅(29 mg,0.44 mmol)及氯化銨(36 mg,0.66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70℃且攪拌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減壓蒸發溶劑。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18.0 [M-tBu+H]。
步驟 D 1- -2-( 羥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1-{[(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基)氧基]甲基}-2-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400 mg,1.07 mmol)於四氫呋喃(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氟化四丁基銨於四氫呋喃中之溶液(1 M,5.35 mL,5.35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3小時。用水(1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0:10至80:2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04.0 [M-tBu+H]。
步驟 E 1- -2- 甲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1-氟-2-(羥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50 mg,0.19 mmol)於二氯甲烷(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戴斯-馬丁高碘烷(164 mg,0.39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添加水(5 mL)且用二氯甲烷(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純化,用75:2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得到標題化合物。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9.75 - 9.81 (m, 1 H); 3.37 - 3.58 (m, 3 H); 3.22 - 3.34 (m, 1 H); 2.31 (brd,J = 18.0 Hz, 1 H); 1.64 - 1.84 (m, 3 H); 1.53 - 1.59 (m, 1 H); 1.45 (s, 9 H); 1.20 - 1.33 (m, 1 H)。
步驟 F 6-( 第三丁氧羰基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酸 在環境溫度下向1-氟-2-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15 mg,0.06 mmol)於t -BuOH (0.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甲基丁-2-烯(20 mg,0.29 mmol)以及亞氯酸鈉(16 mg,0.17 mmol)及二氫磷酸鈉(28 mg,0.23 mmol)於水(0.5 mL)中之溶液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2小時。用水(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且用乙酸乙酯(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1 H NMR (400 MHz, CD3 OD): δ 3.39 - 3.57 (m, 3 H); 1.96 (dd,J 1 =18.4 Hz,J 2 = 2.6 Hz, 1 H); 1.55 - 1.80 (m, 5 H); 1.46 (s, 10 H)。
中間物 33 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5-(2- -6- 氮雜螺 [2.5] -1- )-1,2,4- 噁二唑鹽酸鹽 基本上遵循中間物17中所述之程序,但使用6-(第三丁氧羰基)-2-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32)替代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且使用4-氟-N -羥基-2-(三氟甲基)苯甲脒替代2-(二氟甲氧基)-N '-羥基吡啶-4-甲脒,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360.0 [M+H]。
中間物 34 3- -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向3-溴-5-氯-1,2,4-噻二唑(60 mg,0.30 mmol)於1,4-二噁烷(2 mL)及水(0.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氟-2-(三氟甲基)苯基]酸(62.5 mg,0.30 mmol)、碳酸鉀(125 mg,0.90 mmol)及二氯化[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 (22.01 mg,0.03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30分鐘。使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水(5 mL)稀釋。用乙酸乙酯(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石油醚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326.7, 328.7 [M+H]。
中間物 35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步驟 A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3-溴-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中間物34) (65 mg,0.20 mmol)於第三戊醇(2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碳酸銫(0.40 mL,0.60 mmol)、1,1-二氟-2-(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㖦-2-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中間物26) (89 mg,0.24 mmol)及氯{[二(1-金剛烷基)-正丁基膦]-2-(2-胺基聯苯)}鈀(II) (13.3 mg,0.0199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1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水(5 mL)稀釋。用乙酸乙酯(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38.1 [M-tBu+H]。
步驟 B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向含有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70 mg,0.14 mmol)之燒瓶中添加HCl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10 mL,4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394.1 [M+H]。
中間物 36 1- 乙炔基 -4- -2-( 三氟甲基 ) 向4-氟-2-(三氟甲基)苯甲醛(1.0 g,5.2 mmol)於甲醇(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重氮基-2-側氧基丙基)膦酸二甲酯(1.20 g,6.25 mmol)及碳酸鉀(2.16 g,15.6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添加水(15 mL),且用二氯甲烷(3×1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63 - 7.65 (m, 1 H); 7.47 - 7.40 (m, 1 H); 7.22 - 7.27 (m, 1 H); 3.35 (s, 1 H)。
中間物 37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噁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三氟乙酸鹽
步驟 A 1,1- 二氟 -2- 甲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1,1-二氟-2-(羥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中間物10中所述) (760 mg, 2.74 mmol)於二氯甲烷(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戴斯-馬丁高碘烷(2.33 g,5.48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緩慢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20 mL)且用二氯甲烷(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20.1 [M-tBu+H]。步驟 B 1,1- 二氟 -2-[( 羥亞胺基 )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1,1-二氟-2-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1.0 g,3.6 mmol)及碳酸鈉(0.78 g,7.3 mmol)於乙醇(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羥胺鹽酸鹽(0.51 g,7.3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
步驟 C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噁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1,1-二氟-2-[(羥亞胺基)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772 mg,2.66 mmol)及1-乙炔基-4-氟-2-(三氟甲基)苯(中間物36) (500 mg,1.33 mmol)於甲醇(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雙(三氟乙醯氧基)碘基]苯(1.71 g,3.9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7小時。添加水(15 mL)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5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2:8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21.1 [M-tBu+H]。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噁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三氟乙酸鹽 在環境溫度下向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噁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50 mg,0.11 mmol)於二氯甲烷(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氟乙酸(2.0 mL,26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377.1 [M+H]。
中間物 38 1,1- 二氟 -2-{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噻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三氟乙酸鹽
步驟 A 2- 乙炔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1,1-二氟-2-甲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中間物37中所述) (210 mg,0.76 mmol)於甲醇(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碳酸鉀(210 mg,1.53 mmol)及(1-重氮基-2-側氧基丙基)膦酸二甲酯(293 mg,1.53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添加水(20 mL)且用乙酸乙酯(2×3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85:1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257.1 [M-tBu+CH3 CN+H]。
步驟 B 1,1- 二氟 -2-{3-[3- -5-(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噁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2-乙炔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500 mg,1.84 mmol)及3-氟-5-(三氟甲基)苯甲醛肟(916 mg,4.42 mmol)於甲醇(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雙(三氟乙醯氧基)碘基]苯(2.38 g,5.5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7小時。添加水(15 mL)且用乙酸乙酯(3×1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5:5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21.2 [M-tBu+H]。
步驟 C 2-{3- 胺基 -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丙烯醯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噁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400 mg,0.84 mmol)於乙醇(25 mL)之溶液中添加阮尼鎳(4.93 mg,0.08 mmol)。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氫氣氛圍(大約40 psi)下,升溫至40℃且攪拌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用惰性氣體吹掃,且經由Celite® 襯墊過濾,用乙醇(100 mL)洗滌。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479.1 [M+H]。
步驟 D 1,1- 二氟 -2-{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噻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2-{3-胺基-3-[4-氟-2-(三氟甲基)苯基]丙烯醯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380 mg,0.79 mmol)於甲苯(1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五硫化磷(530 mg,2.38 mmol)及四氯醌(586 mg,2.3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5℃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水(5 mL)、乙酸乙酯(5 mL)、碳酸鈉(421 mg,3.97 mmol)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1.84 mL,7.94 mmol)。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水(15 mL)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5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0:1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93.1 [M+H]。
步驟 E 1,1- 二氟 -2-{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噻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三氟乙酸鹽 向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噻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880 mg,0.50 mmol)於二氯甲烷(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氟乙酸(3 m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 :m/z = 393.1 [M+H]。
中間物 39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噻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三氟乙酸鹽
步驟 A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噁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向1,1-二氟-2-[(羥亞胺基)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中間物37中所述) (772 mg, 2.66 mmol)及1-乙炔基-4-氟-2-(三氟甲基)苯(中間物36) (500 mg,1.33 mmol)於甲醇(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雙(三氟乙醯氧基)碘基]苯(1.71 g,3.98 mmol)且在50℃下攪拌混合物7小時。添加水(15 mL)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5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2:8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21.1 [M-tBu+H]。
步驟 B 2-{1- 胺基 -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3- 側氧基丙 -1- -1-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Ar下向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噁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100 mg,0.21 mmol)於乙醇(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阮尼鎳(1.2 mg,0.021 mmol)。將反應混合物置放於氫氣氛圍(大約40 psi)下,升溫至35℃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用惰性氣體吹掃,且經由Celite® 襯墊過濾,用乙醇(100 mL)洗滌。減壓濃縮濾液,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479.3 [M+H]。
步驟 C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噻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環境溫度下向2-{1-胺基-3-[4-氟-2-(三氟甲基)苯基]-3-側氧基丙-1-烯-1-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160 mg,0.33 mmol)於甲苯(8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五硫化磷(223 mg,1.00 mmol)及四氯醌(247 mg,1.0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5℃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水(5 mL)、乙酸乙酯(5 mL)、碳酸鈉(177 mg,1.67 mmol)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0.39 mL,1.67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水(15 mL)且用乙酸乙酯(3×1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5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2:8之石油醚: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37.2 [M-tBu+H]。
步驟 D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 異噻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三氟乙酸鹽 在環境溫度下向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噻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70 mg,0.11 mmol)於二氯甲烷(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氟乙酸(3 mL,38.9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393.1 [M+H]。
下表中出現之中間物與以上中間物類似地製備,如作為具有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改變的類似轉化之結果所描述或製備。必需的起始物質描述於本文中,為市售的,在文獻中已知或容易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合成。一些途徑中應用直接保護基策略。 INT-A INT-B INT-C INT-D INT-E
實例 1 (1R )-1-{5-[2- 甲基 -5-(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甲基-5-(三氟甲基)苯甲酸(40.4 mg,0.198 mmol)於1,4-二噁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32.1 mg,0.19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添加(1R )-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2) (44.7 mg,0.1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17.1 [M+H]。1 H NMR (DMSO-d 6 ) δ 8.26 (s, 1 H), 7.94 (d,J = 8.0 Hz, 1 H), 7.73 (d,J = 8.1 Hz, 1 H), 6.71 (s, 2 H), 3.17 - 3.09 (m, 1 H), 3.08 - 2.95 (m, 2 H), 2.85 - 2.75 (m, 1 H), 2.70 (s, 3 H), 2.28 - 2.17 (m, 1 H), 1.81 - 1.59 (m, 4 H), 1.28 - 1.17 (m, 2 H)。
實例 2 (1R )-1-[5-(2,5- 二甲基苯基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5-二甲基苯甲酸(30.0 mg,0.200 mmol)於1,4-二噁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32.4 mg,0.20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添加(1R )-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2) (49.7 mg,0.20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63.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82 (s, 1 H), 7.37 (d,J = 7.7 Hz, 1 H), 7.34 (d,J = 7.9 Hz, 1 H), 6.72 (s, 2 H), 3.12 (d,J = 6.7 Hz, 1 H), 3.02 (dt,J = 15.1, 7.5 Hz, 2 H), 2.78 (t,J = 8.2 Hz, 1 H), 2.56 (s, 3 H), 2.36 (s, 3 H), 2.18 (dd,J = 7.8, 6.2 Hz, 1 H), 1.83 - 1.56 (m, 4 H), 1.19 (dd,J = 7.5, 5.2 Hz, 2 H)。
實例 3 4,4- 二氟 -1-{3-[3-(2,2,2- 三氟乙氧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 C 向4,4-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5) (93.0 mg,0.344 mmol)於1,4-二噁烷(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61.4 mg,0.379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添加N '-羥基-3-(2,2,2-三氟乙氧基)苯甲脒(81.0 mg,0.344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18小時。添加磺醯胺(50.0 mg,0.52 mmol)且在90℃下攪拌反應混合物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混合物藉由SFC利用ChiralPak AD-H管柱用20:80之乙醇:二氧化碳溶離來解析。第一主要溶離峰係4,4-二氟-1-{3-[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A,第二主要溶離峰係4,4-二氟-1-{3-[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B,第三主要溶離峰係4,4-二氟-1-{3-[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C,標題化合物,且第四主要溶離峰係4,4-二氟-1-{3-[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D。非對映異構體C:MS:m /z = 469.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69 (d,J = 7.9 Hz, 1 H), 7.60 (s, 1 H), 7.55 (t,J = 8.0 Hz, 1 H), 7.31 (dd,J = 8.3, 1.9 Hz, 1 H), 7.08 (s, 2 H), 4.89 (q,J = 8.7 Hz, 2 H), 3.53 - 3.41 (m, 1 H), 3.38 - 3.23 (m, 1 H), 3.14 - 2.98 (m, 2 H), 2.92 (dd,J = 9.1, 6.2 Hz, 1 H), 1.99 - 1.83 (m, 2 H), 1.75 (dd,J = 8.9, 5.5 Hz, 1 H), 1.63 - 1.54 (m, 1 H)。
實例 4 1-{3-[3-( 二氟甲氧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 E
步驟 A 1-{3-[3-( 二氟甲氧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甲酸第三丁酯 在可密封容器中向6-(第三丁氧羰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6) (955.6 mg,3.50 mmol)於1,4-二噁烷(18 mL)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854 mg,5.27 mmol)且將容器密封。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3-(二氟甲氧基)-N '-羥基苯甲脒(843 mg,4.17 mmol)於1,4-二噁烷(6 mL)中之溶液。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20℃且攪拌1.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0:3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84.2 [M-tBu+H]。
步驟 B 1-{3-[3-( 二氟甲氧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4- -6- 氮雜螺 [2.5] 辛烷鹽酸鹽 向含有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甲酸第三丁酯(1.04 g,2.32 mmol)之容器中添加HCl於1,4-二噁烷中之溶液(4 M,12 mL,48.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 /z = 340.2 [M+H]。
步驟 C 1-{3-[3-( 二氟甲氧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 E 向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鹽酸鹽(913 mg,2.31 mmol)於1,4-二噁烷(12 mL)之溶液中添加磺醯胺(571 mg,5.94 mmol)及三乙胺(0.644 mL,4.6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75:25至0:10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混合物藉由SFC利用ChiralPak AD-H管柱用30:70:0.2之乙醇:二氧化碳:氫氧化銨溶離來解析。第一主要溶離峰係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A,第二主要溶離峰係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B,第三主要溶離峰係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C,第四主要溶離峰係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D,第五主要溶離峰係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E,標題化合物,且第六主要溶離峰係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F。非對映異構體E:MS:m /z = 419.2 [M+H]。1 H NMR (CD3 OD) δ 7.91 (d,J = 7.8 Hz, 1 H), 7.78 (s, 1 H), 7.55 (t,J = 8.0 Hz, 1 H), 7.33 (d,J = 8.1 Hz, 1 H), 6.91 (t,J = 73.6 Hz, 1 H), 4.39 (d,J = 47.3 Hz, 1 H), 3.64 - 3.55 (m, 1 H), 3.30 - 3.24 (m, 1 H), 2.75 - 2.66 (m, 1 H), 2.63 - 2.56 (m, 1 H), 2.32 - 2.24 (m, 1 H), 1.78 - 1.71 (m, 1 H), 1.71 - 1.65 (m, 1 H), 1.55 (t,J = 5.5 Hz, 1 H)。
實例 5 (1R )-1-{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 (5.00 g,21.3 mmol)於1,4-二噁烷(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5.19 g,32.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3.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4-氟-N '-羥基-2-(三氟甲基)苯甲脒(中間物7) (4.98 g,22.4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2天。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磺醯胺(1.03 g,10.7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300 mL),且用乙酸乙酯(2×70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30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純化,用100:0至96:4之二氯甲烷:甲醇之梯度溶離。自己烷:二氯甲烷中結晶所得固體,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21.1 [M+H]。1 H NMR (DMSO-d 6 ) δ 7.97 - 7.86 (m, 2 H), 7.75 (td,J = 8.3, 2.3 Hz, 1 H), 6.77 (s, 2 H), 3.22 - 3.12 (m, 1 H), 3.10 - 3.01 (m, 1 H), 3.02 - 2.92 (m, 1 H), 2.69 - 2.58 (m, 1 H), 2.53 - 2.45 (m, 1 H), 1.84 - 1.78 (m, 1 H), 1.78 - 1.72 (m, 1 H), 1.72 - 1.66 (m, 1 H), 1.65 - 1.59 (m, 1 H), 1.43 (dd,J = 8.3, 4.7 Hz, 1 H), 1.34 (t,J = 5.0 Hz, 1 H)。
實例 6 1-{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4- 甲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 D 向4-甲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8) (300 mg,1.21 mmol)於1,4-二噁烷(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206 mg,1.2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0.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4-氟-N '-羥基-2-(三氟甲基)苯甲脒(中間物7) (341 mg,1.27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2天。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磺醯胺(116 mg,1.21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1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60:4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三個主要溶離峰,各係標題化合物之非對映異構體之混合物。第一主要峰含有四種異構體,第二主要峰含有2種異構體,且第三主要峰含有兩種異構體。來自矽膠層析之第一主要溶離峰藉由SFC利用ChiralPak AD-H管柱用12:88之甲醇:二氧化碳溶離來解析。第一主要溶離峰係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A,第二主要溶離峰係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B,第三主要溶離峰係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C,且第四主要溶離峰係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D,標題化合物。非對映異構體D:MS:m /z = 435.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96 - 7.87 (m, 2 H), 7.75 (dt,J = 8.4, 4.2 Hz, 1 H), 6.72 (s, 2 H), 3.21 - 3.13 (m, 1 H), 3.13 - 3.05 (m, 1 H), 2.92 (d,J = 9.0 Hz, 1 H), 2.55 (dd,J = 8.3, 5.7 Hz, 1 H), 2.35 (t,J = 10.6 Hz, 1 H), 1.97 (t,J = 10.7 Hz, 1 H), 1.64 - 1.58 (m, 1 H), 1.55 (d,J = 14.1 Hz, 1 H), 1.43 (dd,J = 8.3, 5.0 Hz, 1 H), 1.26 (t,J = 5.2 Hz, 1 H), 1.04 (d,J = 6.9 Hz, 3 H)。
實例 7 (1R )-1-{2-[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1,3- 噻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步驟 A (1R )-N ,N - 二甲基 -N '-{[1-(2-(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 噻唑 -4- }-6- 氮雜螺 [2.5] -6- ) 磺醯基 ) 甲脒 向(1R )-N '-{[1-(2-氯乙醯基)-6-氮雜螺[2.5]辛-6-基]磺醯基}-N ,N -二甲基甲脒(中間物9) (100 mg,0.31 mmol)於乙醇(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3-(三氟甲氧基)苯并硫代醯胺(68.7 mg,0.31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7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且減壓濃縮,得到純度足以用於下一步驟中之標題化合物。MS:m/z = 489.1 [M+H]。
步驟 B (1R )-1-{2-[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1,3- 噻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N ,N -二甲基-N' -{[1-(2-(3-(三氟甲氧基)苯基]噻唑-4-基}-6-氮雜螺[2.5]辛-6-基)磺醯基)甲脒(152 mg,0.31 mmol)於乙醇(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肼(0.5 mL,0.3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攪拌2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藉由製備型HPLC用48:52:0.05至78:22:0.05之乙腈:水:氫氧化銨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33.9 [M+H]。1 H NMR (400 MHz, CD3 OD): δ 7.90 (d,J = 7.9 Hz, 1 H), 7.83 (s, 1 H), 7.57 (t,J = 8.1 Hz, 1 H), 7.36 (d,J = 8.4 Hz, 1 H), 7.23 (s, 1 H), 3.25 - 3.27 (m, 1 H), 3.02 - 3.08 (m, 1 H), 2.95 (dd,J 1 = 7.9 Hz,J 2 = 3.5 Hz, 1 H), 2.17 (dd,J 1 = 8.3 Hz,J 2 = 5.7 Hz, 1 H), 1.66 - 1.75 (m, 2 H), 1.52 - 1.66 (m, 3 H), 1.21 (t,J = 5.3 Hz, 1 H), 1.03 (dd,J 1 = 8.6 Hz,J 2 = 5.0 Hz, 1 H)。
實例 8 (1R )-1-{5-[4- 甲基 -1-(2,2,2- 三氟乙基 )-1H - 吡唑 -5-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4-甲基-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5-甲酸(30 mg,0.14 mmol)於1,4-二噁烷(2.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30.4 mg,0.19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0℃且攪拌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10℃且添加(R )-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2) (53.7 mg,0.22 mmol)。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1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用27:73:0.05至57:43:0.05之乙腈:水:氫氧化銨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21.0 [M+H]。1 H NMR (400 MHz, CD3 OD): δ 7.62 (s, 1 H), 5.48 - 5.65 (m, 1 H), 5.29 - 5.44 (m, 1 H), 3.24 - 3.30 (m, 1 H), 3.08 - 3.23 (m, 2 H), 2.87 - 2.95 (m, 1 H), 2.40 (s, 3 H), 2.15 - 2.22 (m, 1 H), 1.62 - 1.89 (m, 4 H), 1.33 (t,J = 5.3 Hz, 1 H), 1.20 - 1.27 (m, 1 H)。
實例 9 (2R )-2-[5-(1,4- 二甲基 -1H - 吡唑 -5-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4-二甲基-1H -吡唑-5-甲酸(28.1 mg,0.201 mmol)於1,4-二噁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35.8 mg,0.22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57.0 mg,0.20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5℃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89.3 [M+H]。1 H NMR (DMSO-d 6 ) δ 7.54 (s, 1 H), 6.79 (s, 2 H), 4.15 (s, 3 H), 3.41 - 3.25 (m, 1 H), 3.24 - 3.13 m, 1 H), 3.13 - 2.98 (m, 2 H), 2.94 - 2.81 (m, 1 H), 2.31 (s, 3 H), 2.02 - 1.83 (m, 4 H)
實例 10 (2R )-2-{5-[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二氟甲氧基異菸鹼酸(37.9 mg,0.201 mmol)於1,4-二噁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35.8 mg,0.22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57.0 mg,0.20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5℃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38.2 [M+H]。1 H NMR (DMSO-d 6 ) δ 8.57 (d,J = 5.2 Hz, 1 H), 7.91 (d,J = 5.1 Hz, 1 H), 7.80 (t,J = 72 Hz, 1 H), 7.69 (s, 1 H), 6.81 (s, 2 H), 3.39 (d,J = 12.0 Hz, 1 H), 3.22 - 3.12 (m, 1 H), 3.12 - 3.00 (m, 2 H), 2.98 - 2.88 (m, 1 H), 2.03 - 1.83 (m, 4 H)。
實例 11 (2R )-2-[3-(3- 環丙基異噁唑 -4- )-1,2,4- 噁二唑 -5-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2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 (54.1 mg,0.200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13.6 mg,0.1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57.5 mg,0.30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3-環丙基-N '-羥基異噁唑-4-甲脒(中間物12) (36.8 mg,0.22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02.2 [M+H]。1 H NMR (DMSO-d 6 ) δ 9.59 (s, 1 H), 6.80 (s, 2 H), 3.72 (d,J = 11.1 Hz, 1 H), 3.22 - 2.95 (m, 3 H), 2.90 - 2.73 (m, 1 H), 2.37 (ddd,J = 13.3, 8.4, 5.1 Hz, 1 H), 2.09 - 1.85 (m, 4 H), 1.15 - 1.04 (m, 2 H), 1.01 - 0.89 (m, 2 H)。
實例 12 (2R )-1,1- 二氟 -2-{3-[1-(2,2,2- 三氟乙基 )-1H - 吡唑 -5- ]-1,2,4- 噁二唑 -5-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2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 (54.1 mg,0.200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13.6 mg,0.1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57.5 mg,0.30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N '-羥基-1-(2,2,2-三氟乙基)-1H -吡唑-5-甲脒(中間物13) (45.8 mg,0.22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43.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85 (d,J = 1.9 Hz, 1 H), 7.11 (d,J = 1.9 Hz, 1 H), 6.81 (s, 2 H), 5.57 - 5.39 (m, 2 H), 3.79 (d,J = 11.5 Hz, 1 H), 3.22 - 3.12 (m, 1 H), 3.12 - 2.99 (m, 2 H), 2.86 - 2.72 (m, 1 H), 2.12 - 1.88 (m, 4 H)。
實例 13 (2R )-2-{5-[2-( 二氟甲氧基 )-5- 甲基吡啶 -4-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2-(二氟甲氧基)-5-甲基異菸鹼酸(中間物14) (50.0 mg,0.246 mmol)於1,2-二氯乙烷(1.10 mL)及二甲亞碸(0.1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33.5 mg,0.246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70.8 mg,0.369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98.0 mg,0.345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52.1 [M+H]。1 H NMR (DMSO-d 6 ) δ 8.44 (s, 1 H), 7.81 (t,J = 72.7 Hz, 1 H), 7.63 (s, 1 H), 6.80 (s, 2 H), 3.40 (d,J = 12.0 Hz, 1 H), 3.22 - 3.13 (m, 1 H), 3.11 - 3.00 (m, 2 H), 2.96 - 2.85 (m, 1 H), 2.57 (s, 3 H), 2.04 - 1.84 (m, 4 H)。
實例 14 (2R )-1,1- 二氟 -2-{5-[1- 甲基 -4-( 三氟甲基 )-1H - 吡唑 -5-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1-甲基-4-(三氟甲基)-1H -吡唑-5-甲酸(39.0 mg,0.201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7.3 mg,0.201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57.8 mg,0.301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80.0 mg,0.281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25:75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43.2 [M+H]。1 H NMR (DMSO-d 6 ) δ 8.21 (s, 1 H), 6.80 (s, 2 H), 4.24 (s, 3 H), 3.44 (d,J = 12.0 Hz, 1 H), 3.25 - 3.12 (m, 1 H), 3.12 - 2.99 (m, 2 H), 2.96 - 2.83 (m, 1 H), 2.04 - 1.86 (m, 4 H)。
實例 15 (1R )-1-{1-[3-( 三氟甲氧基 ) 苯基 ]-1H - 吡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1-{1-[3-(三氟甲氧基)苯基]-1H -吡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中間物15) (100 mg,0.30 mmol)於1,4-二噁烷(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0.062 mL,0.45 mmol)及磺醯胺(85 mg,0.89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10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用43:57:0.05至73:27:0.05之乙腈:水:氫氧化銨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17.1 [M+H]。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67 (s, 1 H), 7.52 - 7.60 (m, 2 H), 7.44 - 7.47 (m, 1 H), 7.25 (s, 1 H), 7.15 - 7.18 (s, 1 H), 4.29 - 4.30 (m, 2 H), 3.34 - 3.26 (m, 2 H), 3.10 - 3.15 (m, 2 H), 1.79 - 1.81 (m, 1 H), 1.60 - 1.70 (m, 2 H), 1.40 - 1.52 (m, 2 H), 0.94 - 0.96 (m, 1 H), 0.72 - 0.75 (m, 1 H)。
實例 16 (2R )-2-[5-(1- 環丙基 -1H - 吡唑 -5- )-1,3,4- 噁二唑 -2-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步驟 A (2R )-2-({2-[(1- 環丙基 -1H - 吡唑 -5- ) 羰基 ] 肼基 } 羰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1R )-2,2-二氟-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0) (80 mg,0.30 mmol)於二氯甲烷(1.5 mL)及二甲亞碸(0.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4 mg,0.18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91 mg,0.48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0分鐘。添加1-環丙基-1H -吡唑-5-甲醯肼(中間物16) (54 mg,0.325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3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8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3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5:5之二氯甲烷:甲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19.2 [M+H]。
步驟 B (2R )-2-[5-(1- 環丙基 -1H - 吡唑 -5- )-1,3,4- 噁二唑 -2-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2-({2-[(1-環丙基-1H -吡唑-5-基)羰基]肼基}羰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50 mg,0.12 mmol)於乙腈(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氧氯化磷(0.022 mL,0.23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5℃且攪拌10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緩慢傾入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3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7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01.4 [M+H]。1 H NMR (DMSO-d 6 ) δ 7.62 (d,J = 2.0 Hz, 1 H), 6.99 (d,J = 2.0 Hz, 1 H), 6.82 (s, 2 H), 4.25 (tt,J = 7.4, 3.9 Hz, 1 H), 3.58 (d,J = 11.8 Hz, 1 H), 3.20 - 3.12 (m, 1 H), 3.12 - 3.03 (m, 2 H), 2.98 - 2.86 (m, 1 H), 2.03 - 1.87 (m, 4 H), 1.22 - 1.04 (m, 4 H)。
實例 17 (2S )-2-[5-(1- 環丙基 -1H - 吡唑 -5- )-1,3,4- 噻二唑 -2-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2-({2-[(1-環丙基-1H -吡唑-5-基)羰基]肼基}羰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實例16中所述) (50 mg,0.115 mmol)於四氫呋喃(1.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勞森氏試劑(97 mg,0.24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5℃且攪拌3.5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17.4 [M+H]。1 H NMR (DMSO-d 6 ) δ 7.57 (d,J = 1.9 Hz, 1 H), 6.98 (d,J = 1.9 Hz, 1 H), 6.81 (s, 2 H), 4.18 (tt,J = 7.4, 3.9 Hz, 1 H), 3.77 (d,J = 12.5 Hz, 1 H), 3.20 - 3.07 (m, 2 H), 3.07 - 2.96 (m, 1 H), 2.96 - 2.85 (m, 1 H), 2.03 - 1.80 (m, 4 H), 1.22 - 1.06 (m, 4 H)。
實例 18 (2R )-2-[5-(6,7- 二氫 -4H - 吡唑并 [5,1-c][1,4] 噻嗪 -3-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6,7-二氫-4H -吡唑并[5,1-c][1,4]噻嗪-3-甲酸(36.8 mg,0.200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7.2 mg,0.2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57.5 mg,0.30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59.7 mg,0.21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24:57:19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33.2 [M+H]。1 H NMR (DMSO-d 6 ) δ 8.17 (s, 1 H), 6.78 (s, 2 H), 4.43 - 4.32 (m, 2 H), 4.23 (s, 2 H), 3.28 - 3.10 (m, 4 H), 3.10 - 2.97 (m, 2 H), 2.93 - 2.82 (m, 1 H), 2.00 - 1.82 (m, 4 H)。
實例 19 (2R )-1,1- 二氟 -2-{5-[1- 甲基 -3-( 三氟甲基 )-1H - 吡唑 -4-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1-甲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4-甲酸(38.8 mg,0.200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7.2 mg,0.2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57.5 mg,0.30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59.7 mg,0.21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5:5至25:75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43.2 [M+H]。1 H NMR (DMSO-d 6 ) δ 8.91 (s, 1 H), 6.78 (s, 2 H), 4.03 (s, 3 H), 3.37 - 3.24 (m, 1 H), 3.22 - 3.09 (m, 1 H), 3.10 - 2.97 (m, 2 H), 2.95 - 2.79 (m, 1 H), 2.04 - 1.83 (m, 4 H)。
實例 20 (2R )-1,1- 二氟 -2-[5-(2- 甲基 -2,4,5,6- 四氫環戊并 [c] 吡唑 -3-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2-甲基-2,4,5,6-四氫環戊并[c]吡唑-3-甲酸(33.2 mg,0.200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7.2 mg,0.2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57.5 mg,0.30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68.2 mg,0.24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5℃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0:10至0:10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15.2 [M+H]。1 H NMR (DMSO-d 6 ) δ 6.79 (s, 2 H), 4.13 (s, 3 H), 3.39 - 3.26 (m, 1 H), 3.24 - 3.12 (m, 1 H), 3.11 - 2.97 (m, 2 H), 2.91 - 2.81 (m, 3 H), 2.69 (t,J = 7.3 Hz, 2 H), 2.43 (p,J = 7.4 Hz, 2 H), 2.02 - 1.82 (m, 4 H)。
實例 21 1,1- 二氟 -2-{3-[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噁二唑 -5-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在環境溫度下向2,2-二氟-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28) (135 mg,0.501 mmol)於1,2-二氯乙烷(2.25 mL)及二甲亞碸(0.25 mL)於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77 mg,0.50 mmol)、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115 mg,0.60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20分鐘。添加4-氟-N '-羥基-2-(三氟甲基)苯甲脒(122 mg,0.55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8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5℃且攪拌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5℃且攪拌4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5:4:1至50:38: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合併產物溶離份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用10:90:0.1至95:5:0.1之乙腈:水:三氟乙酸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56.2 [M+H]。1 H NMR (DMSO-d 6 ) δ 8.00 - 7.91 (m, 2 H), 7.77 (t,J = 8.1 Hz, 1 H), 3.77 (d,J = 11.2 Hz, 1 H), 3.37 - 3.29 (m, 1 H), 3.28 - 3.18 (m, 2 H), 3.03 - 2.94 (m, 1 H), 2.90 (s, 3 H), 2.06 (s, 2 H), 2.02 - 1.90 (m, 2 H)。
實例 22 (2R )-1,1- 二氟 -2-[5-(1,3,4- 三甲基 -1H - 吡唑 -5-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1,3,4-三甲基-1H -吡唑-5-甲酸(46.2 mg,0.300 mmol)於1,2-二氯乙烷(1.4 mL)及二甲亞碸(0.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40.8 mg,0.3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86.0 mg,0.45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102 mg,0.36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03.2 [M+H]。1 H NMR (DMSO-d 6 ) δ 6.79 (s, 2 H), 4.07 (s, 3 H), 3.34 (d,J = 12.6 Hz, 1 H), 3.23 - 3.13 (m, 1 H), 3.12 - 2.98 (m, 2 H), 2.95 - 2.81 (m, 1 H), 2.24 (s, 3 H), 2.17 (s, 3 H), 2.02 - 1.85 (m, 4 H)。
實例 23 (1R )-1-[4-(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1-[4-(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中間物18) (13.7 mg,0.047 mmol)於1,4-二噁烷(0.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磺醯胺(24 mg,0.25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70:3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65.1 [M+H]。1 H NMR (DMSO-d 6 ) δ 9.07 (s, 1 H), 8.33 (s, 1 H), 6.72 (s, 2 H), 3.16 - 3.06 (m, 1 H), 3.06 - 2.91 (m, 2 H), 2.80 - 2.67 (m, 1 H), 2.18 (dd,J = 8.5, 5.7 Hz, 1 H), 2.10 (ddd,J = 13.4, 8.3, 5.0 Hz, 1 H), 1.73 - 1.50 (m, 5 H), 1.21 - 1.13 (m, 2 H), 1.07 - 0.98 (m, 2 H), 0.90 - 0.81 (m, 2 H)。
實例 24 (2R )-1,1- 二氟 -2-{2-[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3- 噁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步驟 A (2R )-N -[(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1,1- 二氟 -2-{2-[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3- 噁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N -[(二甲胺基)亞甲基]-1,1-二氟-2-(碘乙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中間物24) (133 mg,0.296 mmol)於乙酸乙酯(1.4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氟-2-(三氟甲基)苯甲醯胺(77 mg,0.37 mmol)及三氟甲烷磺酸銀(95 mg,0.3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0 mL)及乙酸乙酯(10 mL)稀釋且攪拌所得混合物3.5小時。混合物經由Celite®過濾,用乙酸乙酯洗滌。分離各層,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2次)。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HCl水溶液(1 M)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依序洗滌,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40:45:15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511.2 [M+H]。
步驟 B (2R )-1,1- 二氟 -2-{2-[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3- 噁唑 -4-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N -[(二甲胺基)亞甲基]-1,1-二氟-2-{2-[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噁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72 mg,0.14 mmol)於甲醇(1.4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肼(0.0443 mL,1.4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4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40:45:15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56.2 [M+H]。1 H NMR (500 MHz, CDCl3 ) δ 7.95 (dd,J = 8.6, 5.4 Hz, 1 H), 7.66 (s, 1 H), 7.53 (dd,J = 8.9, 2.5 Hz, 1 H), 7.46 - 7.32 (m, 1 H), 4.35 (s, 2 H), 3.49 - 3.28 (m, 2 H), 3.19 (m, 2 H), 2.49 (d,J = 13.7 Hz, 1 H), 2.03 (m, 1 H), 1.89 (m, 1 H), 1.78 (m, 1 H), 1.65 (m, 1 H)。
實例 25 (2R )-2-[5-(1- 環丙基 -4- 甲基 -1H - 吡唑 -3-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1-環丙基-4-甲基-1H -吡唑-3-甲酸(中間物20) (33.2 mg,0.200 mmol)於1,2-二氯乙烷(0.90 mL)及二甲亞碸(0.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30.8 mg,0.2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49.8 mg,0.26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62.5 mg,0.22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3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至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15.3 [M+H]。1 H NMR (DMSO-d 6 ) δ 7.91 (s, 1 H), 6.80 (s, 2 H), 3.91 - 3.81 (m, 1 H), 3.39 - 3.25 (m, 1 H), 3.21 - 3.10 (m, 1 H), 3.10 - 2.99 (m, 2 H), 2.91 - 2.80 (m, 1 H), 2.27 (s, 3 H), 2.02 - 1.84 (m, 4 H), 1.15 - 0.98 (m, 4 H)。
實例 26 1-[5-(5- -2- 甲氧基苯基 )-1,2,4- 噁二唑 -3-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對映異構體 A 向5-氯-5-甲氧基苯甲酸(93.0 mg,0.501 mmol)於1,4-二噁烷(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89.0 mg,0.550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添加N '-羥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21) (124 mg,0.498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2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外消旋標題化合物。混合物藉由SFC利用ChiralPak AS-H管柱且用25:75之甲醇:二氧化碳溶離來解析。第一主要溶離峰係1-[5-(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對映異構體A,標題化合物,且第二主要溶離峰係1-[5-(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甲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對映異構體B。MS:m /z = 398.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94 (d,J = 2.7 Hz, 1 H), 7.71 (dd,J = 9.0, 2.7 Hz, 1 H), 7.33 (d,J = 9.1 Hz, 1 H), 3.93 (s, 3 H), 3.36 - 3.27 (m, 1 H), 3.21 (t,J = 5.4 Hz, 2 H), 3.11 (ddd,J = 11.1, 7.3, 3.5 Hz, 1 H), 2.98 (ddd,J = 11.1, 7.0, 3.3 Hz, 1 H), 2.87 (s, 3 H), 2.19 (dd,J = 7.9, 6.2 Hz, 1 H), 1.77 - 1.56 (m, 3 H), 1.26 - 1.13 (m, 2 H)。
實例 27 (1R )-1-[5-(1- 乙基 -5- 甲基 -1H - 吡唑 -3-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乙基-5-甲基-1H -吡唑-3-甲酸(31.0 mg,0.201 mmol)於1,4-二噁烷(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32.7 mg,0.20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添加(1R )-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2) (50.0 mg,0.20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0℃且攪拌16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減壓濃縮。殘餘物藉由HPLC用5:95:0.1至95:5:0.1之乙腈:水:三氟乙酸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67.3 [M+H]。1 H NMR (DMSO-d 6 ) δ 6.74 (s, 1 H), 6.72 (s, 2 H), 4.18 (q,J = 7.4 Hz, 2 H), 3.13 - 3.07 (m, 1 H), 3.06 - 2.93 (m, 2 H), 2.79 - 2.72 (m, 1 H), 2.35 (s, 3 H), 2.17 - 2.10 (m, 1 H), 1.73 - 1.55 (m, 4 H), 1.35 (t,J = 7.2 Hz, 3 H), 1.21 - 1.12 (m, 2 H)。
實例 28 (1R )-1-[5-(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步驟 A (1R )-N -[2-(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2- 側氧基乙基 ]-6- 胺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1- 甲醯胺 向2-疊氮基-1-(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乙酮(中間物22) (157 mg,0.761 mmol)於四氫呋喃(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苯基膦(200 mg,0.761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2小時。添加水(0.05 m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添加4 Å分子篩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依序添加(1R )-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酸(中間物1) (0.196 g,0.837 mmol)、HATU (0.347 mg,0.913 mmol)及4-甲基嗎啉(0.25 mL,2.274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使其反應混合物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傾入水(5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8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5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95:5之二氯甲烷:甲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97.2 [M+H]。
步驟 B (1R )-1-[5-(3- 環丙基 -5- 甲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2-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R )-N -[2-(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2-側氧基乙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醯胺(45 mg,0.11 mmol)於乙腈(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氧氯化磷(0.013 mL,0.136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85℃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傾入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20 mL)中,且用乙酸乙酯(2×4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20 mL)洗滌,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至50:50之己烷:乙酸乙酯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379.1 [M+H]。1 H NMR (DMSO-d 6 ) δ 7.33 (s, 1 H), 6.73 (s, 2 H), 3.19 - 3.08 (m, 1 H), 3.07 - 2.91 (m, 2 H), 2.76 - 2.67 (m, 1 H), 2.53 (s, 3 H), 2.19 (dd,J = 8.4, 5.6 Hz, 1 H), 1.99 (ddd,J = 13.3, 8.2, 5.0 Hz, 1 H), 1.74 - 1.62 (m, 2 H), 1.61 - 1.47 (m, 2 H), 1.22 - 1.12 (m, 2 H), 1.01 (dd,J = 8.3, 2.5 Hz, 2 H), 0.88 - 0.79 (m, 2 H)。
實例 29 (2R )-2-{5-[1- 環丙基 -3-( 三氟甲基 )-1H - 吡唑 -5-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在環境溫度下向 1-環丙基-3-(三氟甲基)-1H -吡唑-5-甲酸(中間物23) (66.0 mg,0.300 mmol)於1,2-二氯乙烷(1.4 mL)及二甲亞碸(0.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40.8 mg,0.300 mmol)及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86.0 mg,0.450 mmol)且攪拌反應混合物15分鐘。添加(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102 mg,0.360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5℃且攪拌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用水稀釋,分離各層且有機層藉由矽膠層析用96:3:1至52:36:12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69.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74 (s, 1 H), 6.80 (s, 2 H), 4.31 (dt,J = 7.1, 3.6 Hz, 1 H), 3.39 (d,J = 11.7 Hz, 1 H), 3.23 - 3.13 (m, 1 H), 3.11 - 3.00 (m, 2 H), 2.95 - 2.85 (m, 1 H), 2.02 - 1.87 (m, 4 H), 1.30 - 1.22 (m, 2 H), 1.22 - 1.13 (m, 2 H)。
實例 30 (2R )-2-[5-(2- 環丙基 -5- 甲基苯基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環丙基-5-甲基苯甲酸(37.2 mg,0.211 mmol)於1,2-二氯乙烷(1.6 mL)及二甲亞碸(0.16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亞胺鹽酸鹽(43.8 mg,0.229 mmol)、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19.2 mg,0.141 mmol)及(1R )-2,2-二氟-N '-羥基-6-胺磺醯基-6-氮雜螺[2.5]辛烷-1-甲脒(中間物11) (50 mg,0.18 mmol)且在環境溫度下攪拌反應混合物1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10℃且攪拌2.5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過濾且在氮氣流下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HPLC用20:80至95:5之乙腈:水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25.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76 (s, 1 H), 7.39 (d,J = 8.0 Hz, 1 H), 7.11 (d,J = 8.0 Hz, 1 H), 6.81 (s, 2 H), 3.33 (s, 1 H), 3.16 (s, 1 H), 3.11 - 3.01 (m, 2 H), 2.89 (d,J = 6.6 Hz, 1 H), 2.61 - 2.53 (m, 1 H), 2.35 (s, 3 H), 1.97 (d,J = 6.9 Hz, 3 H), 1.95 - 1.88 (m, 1 H), 0.97 (d,J = 8.5 Hz, 2 H), 0.70 (q,J = 5.8 Hz, 2 H)。
實例 31 (2R )-2-[2-(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4-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步驟 A (2R )-2-[2-(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4- ]-N -[( 二甲胺基 ) 亞甲基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N -[(二甲胺基)亞甲基]-1,1-二氟-2-(碘乙醯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中間物24) (74.5 mg,0.166 mmol)於乙酸乙酯(0.83 mL)中之溶液中添加3-環丙基異噁唑-4-甲醯胺(31.5 mg,0.207 mmol)及三氟甲烷磺酸銀(53.3 mg,0.207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60℃且攪拌2小時。用氯化鈉飽和水溶液(10 mL)及乙酸乙酯(10 mL)稀釋混合物且攪拌混合物4小時。將所得混合物過濾,用乙酸乙酯洗滌,分離濾液層,且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層(2次)。合併之有機層用碳酸氫鈉飽和水溶液(2次)、HCl水溶液(1 M)及氯化鈉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硫酸鎂),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60:30:10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56.3 [M+H]。
步驟 B (2R )-2-[2-(3- 環丙基異噁唑 -4- )-1,3- 噁唑 -4-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2R )-2-[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4-基]-N -[(二甲胺基)亞甲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42 mg,0.092 mmol)於甲醇(0.9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肼(0.0289 mL,0.922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50℃且攪拌2小時。減壓濃縮反應混合物且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用100:0:0至70:23:7之己烷:乙酸乙酯:乙醇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01.2 [M+H]。1 H NMR (500 MHz, CDCl3 ) δ 8.82 (s, 1 H), 7.54 (s, 1 H), 4.34 (s, 2 H), 3.45 (m, 1 H), 3.33 - 3.24 (m, 2 H), 3.11 (m, 1 H), 2.55 - 2.52 (m, 1 H), 2.49 (d,J = 13.8 Hz, 1 H), 1.97 (m, 2 H), 1.79 - 1.70 (m, 1 H), 1.71 - 1.63 (m, 1 H), 1.17 - 1.07 (m, 4 H)。
實例 32 2-[3-(2,5- 二甲基苯基 )-1,2,4- 噁二唑 -5- ]-1,1- 二氟 -6-( 甲磺醯基 )-6- 氮雜螺 [2.5] 辛烷 基本上遵循中間物21中所述之程序,但是用N '-羥基-2,5-二甲基苯甲脒替代4-氟-N '-羥基-2-(三氟甲基)苯甲脒,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398.3 [M+H]。1 H NMR (DMSO-d 6 ) δ 7.70 (s, 1 H), 7.29 (s, 2 H), 3.69 (d,J = 11.4 Hz, 1 H), 3.31 - 3.20 (m, 3 H), 3.10 - 3.03 (m, 1 H), 2.90 (s, 3 H), 2.48 (s, 3 H), 2.35 (s, 3 H), 2.14 - 2.03 (m, 2 H), 2.02 - 1.91 (m, 2 H)。
實例 33 (1R )-1-[5-(2- 甲基苯基 )-1,2,4- 噁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基本上遵循實例1中所述之程序,但使用2-甲基苯甲酸替代2-甲基-5-(三氟甲基)苯甲酸,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349.1 [M+H]。1 H NMR (DMSO-d 6 ) δ 8.00 (d,J = 7.8 Hz, 1 H), 7.56 (t,J = 7.4 Hz, 1 H), 7.46 (d,J = 7.6 Hz, 1 H), 7.42 (t,J = 7.5 Hz, 1 H), 6.71 (s, 2 H), 3.17 - 3.10 (m, 1 H), 3.07 - 2.98 (m, 2 H), 2.62 (s, 3 H), 2.19 (t,J = 6.9 Hz, 1 H), 1.80 - 1.73 (m, 1 H), 1.72 - 1.59 (m, 3 H), 1.20 (d,J = 7.0 Hz, 2 H)。
實例 34 (2R )-2-[5-(2,5- 二甲基苯基 )-1,2,4- 噁二唑 -3-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基本上遵循實例30中所述之程序,但使用2,5-二甲基苯甲酸替代2-環丙基-5-甲基苯甲酸,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399.2 [M+H]。1 H NMR (DMSO-d 6 ) δ 7.85 (s, 1 H), 7.42 - 7.35 (m, 2 H), 6.79 (s, 2 H), 3.32 (s, 1 H), 3.20 - 3.14 (m, 1 H), 3.10 - 3.01 (m, 2 H), 2.92 - 2.85 (m, 1 H), 2.58 (s, 3 H), 2.37 (s, 3 H), 2.03 - 1.88 (m, 4 H)。
實例 35 (2R )-2-{2-[2-( 二氟甲氧基 ) 吡啶 -4- ]-1,3- 噁唑 -4- }-1,1- 二氟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基本上遵循實例24中所述之程序,但使用2-(二氟甲氧基)吡啶-4-甲醯胺(中間物29)替代4-氟-2-(三氟甲基)苯甲醯胺,獲得標題化合物。MS:m/z = 437.2 [M+H]。1 H NMR (500 MHz, CDCl3 ) δ 8.31 (d,J = 5.2 Hz, 1 H), 7.67 (d,J = 5.3 Hz, 1 H), 7.65 (s, 1 H), 7.64 - 7.36 (t,J = 74.5 Hz, 1 H), 7.46 (s, 1 H), 4.36 (s, 2 H), 3.48 - 3.44 (m, 1 H), 3.41 - 3.18 (m, 2 H), 3.14 - 3.09 (m, 1H), 2.50 (d,J = 13.6 Hz, 1 H), 2.04 - 1.92 (m, 2 H), 1.78 - 1.73 (m, 1 H) 1.67 - 1.60 (m, 1 H)。
實例 36 1,1- 二氟 -2-{1-[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H - 吡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1-二氟-2-{1-[4-氟-2-(三氟甲基)苯基]-1H -吡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鹽酸鹽(中間物31) (23.7 mg,0.0576 mmol)於1,4-二噁烷(2 mL)之溶液中添加磺醯胺(24.3 mg,0.253 mmol)及三乙胺(0.04 mL,0.25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100℃且攪拌1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添加水(5 mL)。用乙酸乙酯(2×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濾液。殘餘物藉由製備型HPLC用36:64:0.1至66:34:0.1之乙腈:水:氫氧化銨之梯度溶離來純化,得到標題化合物。MS:m /z = 454.9 [M+H]。1 H NMR (400 MHz, CD3 OD) δ 7.80 (s, 1 H), 7.67 - 7.70 (m, 1 H), 7.59 - 7.60 (m, 2 H), 6.43 (s, 1 H), 3.34 - 3.35 (m, 1 H), 3.00 - 3.31 (m, 3 H), 2.63 - 2.66 (m, 1 H), 1.93 - 1.96 (m, 2 H), 1.75 - 1.79 (m, 2 H)。
實例 37 1,1- 二氟 -2-{5-[4- -2-( 三氟甲基 ) 苯基 ]-1,2,4- 噻二唑 -3- }-6- 氮雜螺 [2.5] 辛烷 -6- 磺醯胺 向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鹽酸鹽(中間物35) (61 mg,0.14 mmol)於1,4-二噁烷(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三乙胺(43.1 mg,0.43 mmol)及磺醯胺(68.2 mg,0.71 mmol)且使反應混合物升溫至95℃且攪拌12小時。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環境溫度,且用水(5 mL)稀釋。用乙酸乙酯(3×5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硫酸鈉),過濾且減壓濃縮過濾。殘餘物藉由矽膠層析純化,用50:50之石油醚:乙酸乙酯溶離,得到標題化合物。MS:m/z = 472.8 [M+H]。1 H NMR (400 MHz, CDCl3 ): δ 7.71 (dd,J 1 = 8.4 Hz,J 2 = 5.6 Hz, 1 H), 7.58 (dd,J 1 = 8.8 Hz,J 2 = 2.0 Hz, 1 H), 7.40 - 7.57 (m, 1 H), 4.43 (br, 2 H), 3.39 - 3.42 (m, 1 H), 3.29 - 3.31 (m, 1 H), 3.15 - 3.18 (m, 2 H), 2.99 (d,J = 12.8 Hz, 1 H), 2.13 - 2.19 (m, 2 H), 1.99 - 2.01 (m, 2 H)。
下表中所呈現之實例與以上實例類似地製備,如作為具有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改變的類似轉化之結果所描述或製備。必需的起始物質描述於本文中,為市售的,在文獻中已知或容易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合成。一些途徑中應用直接保護基策略。
EX-A EX-B EX-C EX-D EX-E EX-F EX-G EX-H EX-I EX-J EX-K
作為α7菸鹼乙醯膽鹼受體活性之正向異位調節劑的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效用可藉由此項技術中已知方法表明。α7之直接活化(促效作用)及乙醯膽鹼誘發之α7電流之增強如下進行測定: 自動化膜片箝制電生理學功能分析(分析A)
自動化膜片箝制電生理學使用IonFlux HT (Fluxion Biosciences Inc., San Francisco, CA)在全細胞群體膜片組態中執行。評定化合物調節在存在與不存在天然α7促效劑乙醯膽鹼下α7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功能之能力。將穩定表現人類RIC-3與人類α7之HEK細胞株(PrecisION hnAChR α7/RIC-3, Eurofins Pharma, St. Charles, MO)培養於175 cm2 三層組織培養瓶中補充有10%熱不活化胎牛血清、1%非必需胺基酸、0.625 μg/mL嘌呤黴素及400 μg/mL遺傳黴素之DMEM/F-12生長培養基中至不超過90%之匯合。在即將分析之前,藉由首先抽吸生長培養基,用達爾伯克氏磷酸鹽緩衝鹽水沖洗且接著添加10 mL阿庫酶(Accutase)(Innovative Cell Technologies, San Diego, CA)至燒瓶中且接著在37℃下培育5分鐘來分離細胞。分離之細胞接著藉由添加40 mL補充有25 mM HEPES之無CHO血清培養基回收,且在50 mL錐形管中輕輕搖盪20分鐘,之後進行膜片箝制分析。在回收之後,藉由在緊湊型桌上離心機中在1,000 RPM下離心1分鐘將細胞粒化;抽吸回收培養基且使細胞再懸浮於外部記錄溶液(150 mM NaCl、5 mM KCl、2 mM CaCl2 、1 mM MgCl2 、10 mM HEPES、12 mM右旋糖)中至密度達5.0×106 個細胞/毫升。將細胞懸浮液添加至先前已沖洗且預塗佈去離子H2 O之IonFlux HT群體膜片盤上之細胞入口孔中。測試化合物用DMSO連續稀釋且接著在添加或不添加40 μM乙醯膽鹼至外部記錄溶液下,再懸浮於外部記錄溶液中達最終測試濃度;接著將測試化合物轉移至IonFlux HT群體膜片盤中。將內部記錄溶液(110 mM TrisPO4 、28 mM TrisBase、0.1 mM CaCl2 、2 mM MgCl2 、11 mM EGTA、4 mM MgATP)添加至先前負載有細胞及測試化合物之IonFlux HT膜片盤上之內部記錄溶液入口孔中,且將盤裝載於IonFlux HT儀器中。經IonFlux HT執行方案以捕獲細胞,破壞細胞且確定全細胞記錄組態;在實驗持續期間,在-60 mV之保持電位下將細胞電壓箝制,所有實驗在室溫下進行,且對於溶液施加,IonFlux HT注射壓力係8 psi。在全細胞組態建立時,將外部記錄溶液灌注至記錄腔室中持續120秒,且接著施加40 μM乙醯膽鹼持續1秒且即刻用外部記錄溶液洗滌60秒。40 μM乙醯膽鹼誘發之α7電流充當電流反應,後續測試化合物作用將在存在或不存在40 μM乙醯膽鹼下相對該電流反應進行定量。接下來,評估多種濃度之測試化合物誘導或調節α7電流反應之能力;每次記錄以遞增劑量方式評估三種濃度之測試化合物。為評定測試化合物促效活性,以濃度系列中所測試之測試化合物之最低濃度起始,施加用外部記錄溶液稀釋之測試化合物,持續58秒;58秒化合物施加時間中之前20秒與持續時間中之20秒的數據收集掃描一致,且以5,000個樣品/秒之速率收集。為在58秒僅測試化合物施加時段之後即刻評定測試化合物正向立體異位調節劑活性,施用用含有40 μM乙醯膽鹼之外部記錄溶液稀釋之相同濃度之測試化合物1秒;以此方式,共同施加測試化合物及天然受體促效劑乙醯膽鹼,且觀察到測試化合物之增強作用。施加用含有40 μM乙醯膽鹼之外部溶液稀釋之測試化合物1秒與持續時間中之20秒之數據收集掃描一致,且以5,000個樣品/秒之速率收集,其後,僅施加外部記錄溶液42秒。在此僅用外部記錄溶液洗滌42秒之後,在不存在且接著在存在如先前所述之乙醯膽鹼下施加濃度系列中之接下來最高的濃度之測試化合物,且如先前所述收集數據。在評定三種遞增濃度下之測試化合物促效劑及正向立體異位調節劑活性之後,終止實驗且使用IonFlux HT數據分析軟體執行漏減。對於各電流掃描使用專用軟體及如下定量之測試化合物作用定量峰值電流幅度與曲線下面積(AUC)。
測試化合物促效活性如下計算: 促效% = (Y/X) × 100
測試化合物增強活性如下計算: 增強% = [(Z/X) × 100] - 100 X = 藉由40 μM乙醯膽鹼誘發之峰值電流振幅(或AUC) Y = 用外部記錄溶液稀釋之測試化合物誘發之峰值電流振幅(或AUC) Z = 用含有40 μM乙醯膽鹼之外部記錄溶液稀釋之測試化合物誘發之峰值電流振幅(或AUC)
同樣地,與單獨40 μM乙醯膽鹼誘發相同電流振幅之測試化合物將展現100%之計算促效%。誘發之電流振幅係單獨40 μM乙醯膽鹼誘發之電流2倍的與40 μM乙醯膽鹼共同施加之測試化合物將展現100%之計算增強%,然而與單獨40 μM乙醯膽鹼誘發相同的電流振幅之與40 μM乙醯膽鹼共同施加之測試化合物之特徵將為展現不增強。
藉由峰值電流振幅或曲線下面積(AUC)導出之促效及增強數據用圖表示且使用4參數對數擬合根據雷文柏格-馬括特演算法(Levenberg-Marquardt)進行擬合,其中y = A + ((B-A)/(1+((C/x)^D))),其中: A = 最小值 B = 最大值 C = EC50 D = 斜率 x = 測試化合物濃度 y = 促效%或增強%
自動化膜片箝制電生理學功能分析(分析A)中所選本發明化合物之效能數據表示於下表中: *效能定義為A (EC50 ≤ 0.1 μM);B (0.1 μM < EC50 ≤ 0.5 μM);C (0.5 μM < EC50 ≤ 5 μM);D (5 μM < EC50 ≤ 50 μM)
自動化膜片箝制電生理學功能分析(分析A)中所選本發明化合物之電生理學EC50 數值提供於下表中:
應瞭解,可理想地將多種上文所論述及其他特徵以及功能或其替代例合併成許多其他不同體系或應用。其中各種目前未預見到或未預期的替代例、修改、變化或改良亦可隨後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來進行,且亦意欲由以下申請專利範圍涵蓋。

Claims (28)

  1. 一種式(II)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00-1
    其中:m係0、1、2或3;Z係獨立地選自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CH2OH、-CH2CH2OH、-CF3、-CH2CF3、-OCF3、-OCHF2、-OCH2CF3及環丙基;環A係噁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噻二唑基、異噻唑基、噻唑基、吡唑基或咪唑基;環B係環己基、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異噁唑基;R3係選自H及F;及R4係選自H及F。
  2.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中;m係0、1或2;Z係獨立地選自F、Cl、Br、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丙基、- CH2OH、-CH2CH2OH、-CF3、-CH2CF3、-OCF3、-OCHF2、-OCH2CF3及環丙基;環A係噁二唑基、噁唑基、異噁唑基或噻唑基;環B係苯基、吡唑基、吡啶基或異噁唑基;及R3及R4均為H,或R3及R4均為F。
  3. 如請求項1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係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1R)-1-{5-[2-甲基-5-(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4,4-二氟-1-{3-[3-(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C;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4-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非對映異構體E;(1R)-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2-[3-(三氟甲氧基)苯基]-1,3-噻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甲基-1-(2,2,2-三氟乙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4-二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 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3-[1-(2,2,2-三氟乙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2-(二氟甲氧基)-5-甲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1-[3-(三氟甲氧基)苯基]-1H-吡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1H-吡唑-5-基)-1,3,4-噁二唑-2-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S)-2-[5-(1-環丙基-1H-吡唑-5-基)-1,3,4-噻二唑-2-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1,3,4-三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4-(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1,1-二氟-2-{2-[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噁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4-甲基-1H-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乙基-5-甲基-1H-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2-環丙基-5-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噁唑-4-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2,5-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2-[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3-噁唑-4-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1-二氟-2-{1-[4-氟-2-(三氟甲基)苯基]-1H-吡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3-基}-6-氮雜 螺[2.5]辛烷-6-磺醯胺;(1R)-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3-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3-[5-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3-[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3-(3-氟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2,4-二氟苯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3-(3,5-二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3-(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環己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1,1-二氟-2-[3-(2-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3-[2-(三氟甲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1-環丙基-4-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3-(咪唑并[1,2-a]吡啶-7-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3-[5-環丙基-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1-環丙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3-環丙基-5-(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5-環丙基-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1-二氯-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 烷-6-磺醯胺;(1R)-1-[5-(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5-溴-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氯-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二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氯-2-(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氟-6-(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二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 辛烷-6-磺醯胺;(1R)-1-[5-(2,4-二氟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4-二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三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5-氟-2-(三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5-氯-2-(三氟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二氟甲氧基)-4-氟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4,5-三甲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2-環丙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1-[5-(5-氟-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甲基環己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6-二甲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6-(三氟甲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2,2,2-三氟乙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甲基-6-(三氟甲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乙基-3-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2,2,2-三氟乙基)-1H-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三氟甲基)-1,3-噁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乙基-1,3-噁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2,2,2-三氟乙基)-1H-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 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環丙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5-二甲基異噁唑-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環丙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1H-咪唑-1-基)-5-(三氟甲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甲基-4-(三氟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2-(環丙氧基)吡啶-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3-環丙基-1-乙基-1H-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1-甲基-5-(三氟甲基)-1H-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4-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2R)-1,1-二氟-2-[5-(1-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1-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5-(三氟甲基)-1H-吡唑-3-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4-(三氟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4-二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1-環丙基-5-甲基-3-(三氟甲基)-1H-吡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5-[3-環丙基-5-(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三氟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三氟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2,2,2-三氟乙氧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5-(2,2,2-三氟乙氧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 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甲基-5-(三氟甲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丙-2-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6-(2,2,2-三氟乙氧基)吡啶-3-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1-環丙基-4-甲基-1H-吡唑-5-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3-(三氟甲基)異噁唑-4-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5-(三氟甲基)-1H-吡唑-1-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嘧啶-2-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1H-吡唑-1-基)苯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2,2,2-三氟乙基)吡啶-2-基]-1,2,4-噁二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 (1R)-1-{5-[3-(三氟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三氟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5-二氟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5-氟-2-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2,2,2-三氟乙氧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2-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二氟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5-(3-環丙基-5-甲基異噁唑-4-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 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4-苯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噻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R)-1-[1-(3,5-二甲基異噁唑-4-基)-1H-吡唑-4-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2-(3-環丙基異噁唑-4-基)-1,3-噻唑-4-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2-(二氟甲氧基)吡啶-4-基]異噁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4-(3-環丙基異噁唑-4-基)-1-甲基-1H-咪唑-2-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2-(3'-環丙基-3,4'-二異噁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4-[4-氟-2-(三氟甲基)苯基]-1,3-噁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S)-1-[3-(5-氯-2-甲氧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S)-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S)-2-(3-環己基-1,2,4-噁二唑-5-基)-1,1-二氟-6-氮雜螺[2.5]辛烷-6- 磺醯胺;(2S)-1,1-二氟-2-[3-(3-氟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S)-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R)-1,1-二氟-2-[5-(2-甲基苯基)-1,3,4-噻二唑-2-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4,4-二氟-1-(3-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1-二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噻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氟-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1-{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2-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2-{3-[4-氟-2-(三氟甲基)苯基]-1,2,4-噁二唑-5-基}-1,1-二甲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及1,1-二氟-2-{5-[4-氟-2-(三氟甲基)苯基]異噻唑-3-基}-6-氮雜螺[2.5]辛烷-6-磺醯胺;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4.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5-2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5. 如請求項4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5-3
  6. 如請求項4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5-4
  7.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5-5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8. 如請求項7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 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6-6
  9. 如請求項7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6-7
  10.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6-8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11. 如請求項10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6-9
  12. 如請求項10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7-10
  13.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7-11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14. 如請求項13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7-12
  15. 如請求項13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7-13
  16.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7-14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17. 如請求項16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8-15
  18. 如請求項16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8-16
  19.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8-17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20. 如請求項19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8-18
  21. 如請求項19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9-19
  22. 一種具有下式之化合物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9-20
    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23. 如請求項2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9-21
  24. 如請求項22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其為下式化合物之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Figure 108114867-A0305-02-0219-22
  25. 一種醫藥組合物,其包含(i)醫藥學上可接受之載劑及(ii)如請求項1 至2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
  26. 如請求項25之醫藥組合物,其進一步包含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第二治療劑: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NMDA受體拮抗劑;抗精神病劑;MAO-B抑制劑;及左旋多巴(levodopa)。
  27. 一種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或如請求項25或26之醫藥組合物的用途,其係用於製備用於調節α7 nAChR活性或治療有需要患者之與阿茲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及精神分裂症有關之認知障礙之醫藥品。
  28. 一種如請求項1至24中任一項之化合物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立體異構體或水合物或如請求項25或26之醫藥組合物的用途,其係用於製備治療患有輕度至中度阿茲海默氏型癡呆之患者之醫藥品。
TW108114867A 2018-05-01 2019-04-29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螺哌啶異位調節劑 TWI839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65091P 2018-05-01 2018-05-01
US62/665,091 2018-05-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419A TW202014419A (zh) 2020-04-16
TWI839355B true TWI839355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33989A (zh) 2016-03-22 2017-10-01 默沙東藥廠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異位調節劑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33989A (zh) 2016-03-22 2017-10-01 默沙東藥廠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異位調節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6438B (zh)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異位調節劑
AU2019262917B2 (en) Spiropiperidine 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US11198687B2 (en) Heteroaryl 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TWI839355B (zh) 菸鹼乙醯膽鹼受體之螺哌啶異位調節劑
WO2018085170A1 (en) Substituted 6-membered aryl or heteroaryl 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EP3962483A1 (en) Spiropiperidine 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EA042108B1 (ru) Спиропиперидиновые аллостерические модуляторы никотиновых ацетилхолиновых рецепторов
EP4054569A1 (en) Spiropiperidine allosteric modulators of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
BR112018069456B1 (pt) Composto útil como modulador de a7 nAChR ou um sal farmaceuticamente aceitável do mesmo, sua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e seu u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