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833B -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833B
TWI837833B TW111135538A TW111135538A TWI837833B TW I837833 B TWI837833 B TW I837833B TW 111135538 A TW111135538 A TW 111135538A TW 111135538 A TW111135538 A TW 111135538A TW I837833 B TWI837833 B TW I8378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alkyl
cycloalkyl
group
heterocycloalky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5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0505A (zh
Inventor
安東尼 D 匹斯可
傅小勇
施峰
劉華研
李志峰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昂克爾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昂克爾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昂克爾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0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833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闡述用於製備式(1)及式(2)化合物之方法,其中X、Y、Z、R 1-R 7、L及n定義於本文中。本發明亦闡述可用於製備式(1)及式(2)化合物之中間體。

Description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經取代之環縮肽及其用於治療由抑制組蛋白去乙醯酶介導之病症的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經取代之環縮肽之製備及可用於其製備之中間體。如本文所述製備之環縮肽揭示於WO/2011/150283中,其全文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已知根據本發明製備之環縮肽係如例如U.S. 20130203681中所揭示之組蛋白去乙醯酶(HDAC)抑制劑,且已知可用於治療由HDAC失調介導之疾病,例如癌症、發炎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過敏性疾病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本發明之態樣係關於製備式(1)化合物 式(1)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方法, 其中: X、Y及Z獨立地係碳或氮,或另一選擇為Y係直接鍵,且X及Z獨立地係碳、氮、氧或硫; R 1及R 2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1與R 2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3及R 4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3及R 4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5及R 6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5及R 6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7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組成之群,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8及R 9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8及R 9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10R 11、-NR 10C(O)R 11、-NR 10C(O)OR 11及-C(O)NR 10R 11; R 10及R 11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10及R 11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 L係Cl或SR 12; R 12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三苯基甲基、C(O)R 13、CO 2R 13、C(O)NR 13R 14、C(O)CR 13R 14NR 13R 14、胺基酸、P(O)(OR 15) 2及SR 16; R 13及R 14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及雜芳基組成之群,或R 13及R 14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10R 11及-NR 10C(O)R 11,其中R 10及R 11係如上文所定義; R 15係第三丁基或-(CH 2) 2Si(CH 3) 3; R 16係C 1-C 10烷基或C 3-C 7環烷基; n係2或3,其包含: 將醇(VI-A) , 其中TDx係對掌性助劑, 轉化成胺基甲酸酯(VIII-A) , 其中R 18選自由-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及第三丁基組成之群;且n、R 5、R 6及TDx係如上文所定義; 其係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使醇(VI-A)與受保護之胺基酸(VII)反應 , 其中R 5、R 6及R 18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使胺基甲酸酯(VIII-A)與雜環化合物(IX)反應 , 其中R 19選自由 -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及第三丁基組成之群;且n、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以提供化合物(X-A) , 其中n、R 1、R 2、R 5、R 6、R 7、R 18、R 19、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自化合物(X-A)選擇性地移除胺基甲酸酯保護基團以提供胺(XVII-A) , 其中n、R 1、R 2、R 5、R 6、R 7、R 19、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使化合物(XVII-A)與受保護之胺基酸(VII-A)反應 , 其中R 3、R 4及R 18係如上文所定義; 以提供醯胺(XVIII-A) , 其中n、R 1至R 7、R 18、R 19、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由醯胺(XVIII-A)脫除保護基,形成化合物(XIX-A) , 其中n、R 1至R 7、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環閉合成化合物(XX-A) , 其中n、R 1至R 7、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使(XX-A)與R 12-SH反應以提供式(1)化合物。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 係噻唑或噁唑。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R 5係H,且R 6選自由H、異丙基及甲基組成之群。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R 5係H且R 6係異丙基。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R 12係C(O)C 7烷基。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R 12係C(O)(CH 2) 6CH 3。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R 3及R 4係甲基。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式(1)化合物係 。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式(1)化合物係 。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R 12係C(O)CR 13R 14NR 13R 14。 本發明之態樣係關於製備式(2)化合物 式(2)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方法, 其中: X、Y及Z獨立地係碳或氮,或另一選擇為Y係直接鍵,且 X及Z獨立地係碳、氮、氧或硫; R 1及R 2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1及R 2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3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3及R 4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5及R 6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5及R 6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7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組成之群,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8及R 9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8及R 9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10R 11、-NR 10C(O)R 11、-NR 10C(O)OR 11及-C(O)NR 10R 11; R 10及R 11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10及R 11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且 R 13選自由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及雜芳基組成之群,其中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10R 11及-NR 10C(O)R 11,其中R 10及R 11係如上文所定義, 其包含 使胺基甲酸酯(VIII) , 其中R 18選自由-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及第三丁基組成之群;TDx係對掌性助劑;且R 5及R 6係如上文所定義, 與雜環化合物(XXVI)反應 , 其中R 1、R 2、R 3、R 7、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以提供化合物(XXVII) , 其中R 1、R 2、R 3、R 5、R 6、R 7、R 18、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自化合物(XXVII)移除胺基甲酸酯保護基團以提供胺(XXVIII) , 其中R 1、R 2、R 5、R 6、R 7、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環閉合以提供醯胺(XXIX) , 其中R 1、R 2、R 5、R 6、R 7、X、Y及Z係如上文所定義,然後 使(XXIX)與R 13-CO-SH (XXI)反應 , 其中R 13係如上文所定義, 以提供式(2)化合物。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為製備式(2)化合物, 係噻唑。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為製備式(2)化合物,R 5係H且R 6係異丙基。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為製備式(2)化合物,R 13係-(CH 2) 6CH 3。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為製備式(2)化合物,R 1及R 2係H。 在本發明之態樣中,為製備式(2)化合物,式(2)化合物係
「部分」或「基團」係由式、化學名稱或結構指定之任何類型之分子排列。在某些實施例之上下文中,認為偶聯物包含一或多個部分或化學基團。此意味著該部分之式在某些位置經取代以經連接且成為偶聯物之分子排列的一部分。儘管部分可直接共價連接,但兩個或更多個部分並不欲必須直接彼此連接。鏈接基團、交聯基團或連接基團係指藉由共價鍵(例如(但不限於)一或多個可連接部分之醯胺基團)連結部分之任何分子排列。另外,儘管偶聯物可未經取代,但偶聯物可具有多個連結至鏈接基團及/或連結至部分之額外取代基。 「聚合物」或「聚合物群」係指由重複鏈接部分構成之化學物質或群。在某些實施例中,重複部分之數量較佳為3或更大或大於10。所鏈接部分之結構可相同或可具有部分結構之變化形式。「單體聚合物」或「均聚物」係含有相同重複不對稱亞單位之聚合物。「共聚物」係源自兩種或更多種類型之單體物質、即兩個或更多個不同的化學不對稱亞單位之聚合物。「嵌段共聚物」係由兩種或更多種藉由共價鍵鏈接之聚合物亞單位構成之聚合物。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經取代」係指分子排列之至少一個氫原子經取代基替代。在側氧基取代基(「=O」)之情形下,兩個氫原子經替代。當經取代時,以下基團中之一或多者為「取代基」。取代基包括(但不限於)鹵素、羥基、側氧基、氰基、硝基、胺基、烷基胺基、二烷基胺基、烷基、烷氧基、烷硫基、鹵烷基、芳基、芳基烷基、雜芳基、雜芳基烷基、雜環基及雜環烷基以及-NRaRb、-NRaC(O)Rb、-NRaC(O)NRaNRb、-NRaC(=O)ORb、-NRaSO 2Rb、-C(=O)Ra、-C(=O)ORa、-C(=O)NRaRb、-OC(=O)NRaRb、-ORa、-SRa、-SORa、-S(=O) 2Ra、-OS(=O) 2Ra及-S(=O)ORa。另外,上述取代基可進一步經一或多個上述取代基取代,使得取代基包含經取代烷基、經取代芳基、經取代芳基烷基、經取代雜環或經取代雜環烷基。Ra及Rb在此上下文中可相同或不同,且獨立地係氫、烷基、鹵烷基、經取代烷基、芳基、經取代芳基、芳基烷基、經取代芳基烷基、雜環基、經取代雜環基、雜環烷基或經取代雜環烷基。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未經取代」係指不含附接至化合物之額外取代基之任何化合物。未經取代之化合物係指不含額外取代基之化合物之化學成分,例如化合物不含保護基團。舉例而言,未經取代之脯胺酸係脯胺酸胺基酸,即使脯胺酸之胺基可視為經烷基二取代。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烷基」係指含有1至10個碳原子之任何直鏈或具支鏈、非環狀或環狀、不飽和或飽和脂肪族烴,而術語「低碳烷基」具有與烷基相同之含義但含有1至6個碳原子。術語「高碳烷基」具有與烷基相同之含義但含有7至10個碳原子。代表性飽和直鏈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甲基、乙基、正丙基、正丁基、正戊基、正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及諸如此類;而飽和具支鏈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異丙基、第二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異戊基及諸如此類。環狀烷基可藉由連接結合至同一原子之兩個烷基或藉由連接各自結合至鄰接原子之兩個烷基來獲得。代表性飽和環狀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及諸如此類;而不飽和環狀烷基包括(但不限於)環戊烯基及環己烯基及諸如此類。環狀烷基在本文中亦稱為「雜環」或「同素環」。不飽和烷基在毗鄰碳原子之間含有至少一個雙鍵或三鍵(分別稱為「烯基」或「炔基」)。代表性直鏈及具支鏈烯基包括(但不限於)乙烯基、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異丁烯基、1-戊烯基、2-戊烯基、3-甲基-1-丁烯基、2-甲基-2-丁烯基、2,3-二甲基-2-丁烯基及諸如此類;而代表性直鏈及具支鏈炔基包括(但不限於)乙炔基、丙炔基、1-丁炔基、2-丁炔基、1-戊炔基、2-戊炔基、3-甲基-1-丁炔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芳基」係指任何芳香族碳環部分,例如(但不限於)苯基或萘基。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芳基烷基」或「芳烷基」係指至少一個烷基氫原子經芳基部分替代之任何烷基,例如(但不限於)苄基、-(CH 2) 2-苯基、-(CH 2) 3-苯基、-CH(苯基) 2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鹵素」係指任何氟、氯、溴及碘部分。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鹵烷基」係指至少一個氫原子經鹵素替代之任何烷基,例如三氟甲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雜芳基」係指具有5至10個成員且具有至少一個選自氮、氧及硫之雜原子且含有至少1個碳原子的任何芳香族雜環,包括(但不限於)單環及二環系統二者。代表性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呋喃基、苯并呋喃基、苯硫基、苯并苯硫基、吡咯基、吲哚基、異吲哚基、氮雜吲哚基、吡啶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噁唑基、異噁唑基、苯并噁唑基、吡唑基、咪唑基、苯并咪唑基、噻唑基、苯并噻唑基、異噻唑基、嗒嗪基、嘧啶基、吡嗪基、三嗪基、啉基、呔嗪基或喹唑啉基。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雜芳基烷基」係指至少一個烷基氫原子經雜芳基部分替代之任何烷基,例如-CH吡啶基、-CH 2嘧啶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雜環」或「雜環狀環」係指任何4至7員單環雜環或7至10員二環雜環,其為飽和、不飽和或芳香族,且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氮、氧及硫之雜原子,且其中氮及硫雜原子可視情況發生氧化,且氮雜原子可視情況經四級銨化,包括任一上述雜環與苯環稠合之二環。雜環可經由任一雜原子或碳原子附接。雜環可包括例示為上文所定義之彼等之雜芳基。因此,除上文所列示之雜芳基外,雜環亦可包括(但不限於)嗎啉基、吡咯啶酮基、吡咯啶基、六氫吡啶基、乙內醯脲基、戊內醯胺基、環氧乙烷基、環氧丙烷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吡喃基、四氫吡啶基、四氫嘧啶基、四氫苯硫基、四氫硫吡喃基、四氫嘧啶基、四氫噻吩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雜環烷基」係指至少一個烷基氫原子經雜環替代之任何烷基,例如-CH 2-嗎啉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雜環」或「環烷基」係指含有3-7個碳原子之任何飽和或不飽和(而非芳香族)碳環,例如(但不限於)環丙烷、環丁烷、環戊烷、環己烷、環庚烷、環己烯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烷基胺基」係指至少一個經由氮橋(例如,-N-烷基或-N-(烷基)-N-)附接之烷基部分,包括(但不限於)甲基胺基、乙基胺基、二甲基胺基、二乙基胺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烷基氧基」或「烷氧基」係指經由氧橋(例如,-O-烷基)附接之任何烷基部分,例如(但不限於)甲氧基、乙氧基及諸如此類。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烷硫基」係指經由硫橋(例如,-S-烷基)附接之任何烷基部分,例如(但不限於)甲硫基、乙硫基及諸如此類。 術語「烯基」係指其中具有一或多個雙鍵之不具支鏈或具支鏈烴鏈。烯基之雙鍵可未經偶聯或偶聯至另一不飽和基團。適宜烯基包括(但不限於)乙烯基、烯丙基、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丁二烯基、戊二烯基、己二烯基、2-乙基己烯基、2-丙基-2-丁烯基、4-(2-甲基-3-丁烯)-戊烯基。烯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兩個適宜取代基取代。 術語「炔基」係指其中具有一或多個三鍵之不具支鏈或具支鏈烴鏈。炔基之三鍵可未經偶聯或偶聯至另一不飽和基團。適宜炔基包括(但不限於)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己炔基、甲基丙炔基、4-甲基-1-丁炔基、4-丙基-2-戊炔基-及4-丁基-2-己炔基。炔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兩個適宜取代基取代。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鹽」係指與其中所含之經鑑別化合物複合之任何鹽,例如醫藥上可接受之鹽。該等鹽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與無機酸(例如,鹽酸、氫溴酸、硫酸、磷酸、硝酸及諸如此類)形成之酸加成鹽及與有機酸形成之鹽,該等有機酸係例如(但不限於)乙酸、草酸、酒石酸、琥珀酸、蘋果酸、反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抗壞血酸、苯甲酸、鞣酸、撲酸、海藻酸、聚麩胺酸、萘磺酸、萘二磺酸及聚半乳糖醛酸。鹽化合物亦可以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醫藥上可接受之四級鹽形式投與,該等醫藥上可接受之四級鹽包括式-NR,R',R'' +Z -之四級銨鹽,其中每一R、R'、R''獨立地係氫、烷基或苄基,且Z係相對離子,包括(但不限於)氯離子、溴離子、碘離子、烷醇離子、甲苯磺酸根離子、甲基磺酸根離子、磺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或羧酸根離子(例如苯甲酸根離子、琥珀酸根離子、乙酸根離子、羥乙酸根離子、馬來酸根離子、蘋果酸根離子、富馬酸根離子、檸檬酸根離子、酒石酸根離子、抗壞血酸根離子、肉桂酸根離子、扁桃酸根離子及二苯基乙酸根離子)。鹽化合物亦可以醫藥上可接受之具有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部分式之吡啶陽離子鹽形式投與:其中Z係相對離子,包括(但不限於)氯離子、溴離子、碘離子、烷醇離子、甲苯磺酸根離子、甲基磺酸根離子、磺酸根離子、磷酸根離子或羧酸根離子(例如苯甲酸根離子、琥珀酸根離子、乙酸根離子、羥乙酸根離子、馬來酸根離子、蘋果酸根離子、富馬酸根離子、檸檬酸根離子、酒石酸根離子、抗壞血酸根離子、肉桂酸根離子、扁桃酸根離子及二苯基乙酸根離子)。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前藥」係指可水解、氧化或以其他方式在生物條件下(活體外或活體內)反應以提供本發明化合物之化合物衍生物。前藥僅可在生物條件下發生某種反應時變得有活性,但其在呈其未反應形式時可具有活性。本文所涵蓋前藥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本發明化合物之類似物或衍生物及/或其鹽(在可形成鹽時),但尤其鋅結合硫醇部分之衍生物。前藥部分之實例包括經取代及未經取代、具支鏈或不具支鏈之低碳烷基酯部分(例如,丙酸酯)、低碳烯基酯、二-低碳烷基-胺基低碳烷基酯(例如,二甲基胺基乙基酯)、醯基胺基低碳烷基酯(例如,乙醯基氧基甲基酯)、醯氧基低碳烷基酯(例如,特戊醯基氧基甲基酯)、芳基酯(苯基酯)、芳基-低碳烷基酯(例如,苄基酯)、雜芳基酯(菸酸酯)、經取代(例如,經甲基、鹵基或甲氧基取代基)芳基及芳基-低碳烷基酯、醯胺、低碳烷基醯胺、二-低碳烷基醯胺及羥基醯胺。天然胺基酸酯或其鏡像異構物、二肽酯、磷酸酯、甲氧基磷酸酯、二硫化物及二硫化物二聚體。前藥及其用途為業內所熟知(例如,參見Berge等人,Pharmaceutical Salts, J. Pharm. Sci.66, 1-19 (1977))。前藥通常可使用熟知方法、例如 Burger's Medicinal Chemistry and Drug Discovery(Manfred E. Wolff編輯(1995))及(Rautio, Nat. Rev. Drug Discov. 7, 255-270 (2008))中所述之彼等來製備。 如本文所使用,「反應性基團」係指親核劑,親電子劑或自由基活性基團,即在自由基存在下反應之基團。親核劑係藉由提供兩個鍵結電子與其反應配偶體(親電子劑)形成化學鍵之部分。親電子劑接受該等電子。親核劑可參與親核取代,藉此親核劑變得吸引至元素上之完全或部分正電荷且置換與其鍵結之基團。另一選擇為,親核劑可參與羰基之取代。通常藉由產生琥珀醯基酯且使該等酯與胺基烷基反應形成醯胺來使羧酸親電子。其他常見親核基團包括硫醇烷基、羥基烷基、一級及二級胺以及碳親核劑(例如烯醇及烷基金屬錯合物)。使用反應性基團連接蛋白質、寡糖及細胞之其他較佳方法揭示於(Lemieux及Bertozzi (1998))中,該文獻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在另一較佳方法中,一者提供反應性基團用於與包含疊氮化物之部分及炔基反應性基團進行施陶丁格連接(Staudinger ligation,即「點擊化學」)以形成三唑。亦可利用碳親核劑烯醇化物與親電子羰基之麥克加成(Michael addition),或親核一級或二級胺與醛或酮之席夫鹼形成。其他生物偶聯方法提供於(Hang及Bertozzi, J. Am. Chem. Soc.123, 1242-1243 (2001))及(Kiick等人(2002))中,該兩者之全文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例如由式(1)及式(2)表示之彼等)之本發明方法圖解說明於以下方案中。除非另外指示,否則變量R 1-R 21、X、Y、Z、M、TD x及n係如上文所定義。具體而言,下文之方案及論述闡述由式 IXXIX表示之化合物之製備。 方案 1 步驟1中所述之反應涉及化合物 I與化合物 II之間的釕碳烯(ruthenium carbene)催化之交叉烯烴置換反應以產生化合物 III,且係在與Voigtritter, K.等人, J. Org. Chem.76, 4697-4702 (2011)中所述之彼等類似之條件下實施。 方案 1 具體而言,當化合物 I與化合物 II(烯丙基醇,其中R 20係H且R 21係CH 2OH,或R 20及R 21皆為CH 2OH)在介於約0.1 mol%至約5 mol%範圍內、較佳約0.5 mol%之量的釕碳烯觸媒(例如(但不限於)亞苄基-雙(三環己基膦)二氯釕(第一代格拉布(Grubbs)觸媒)、(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苯基亞甲基)(三環己基膦)釕(第二代格拉布觸媒)、(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鄰-異丙氧基苯基亞甲基)釕(胡維達-格拉布(Hoveyda-Grubbs)觸媒)或1,3-雙(2,4,6-三甲基苯基)-4,5-二氫咪唑-2-亞基[2-(異丙氧基)-5-(N,N-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苯基]亞甲基二氯化釕(II) (詹氏觸媒(Zhan catalyst) 1B))與介於約1 mol%至約20 mol%範圍內、較佳約6 mol%之量的碘化銅(I)之組合存在下,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二乙醚、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二-正丁基醚、四氫呋喃或甲苯,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0℃至約100℃之溫度範圍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反應時,獲得化合物 III((E)-5-氯戊-2-烯-1-醇)且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 如 方案 1之步驟2中所述,藉由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較佳二氯乙烷)中,在約0℃至約100℃之溫度範圍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氧化錳(IV)、錳酸鋇、1,1,1-参(乙醯基氧基)-1,1-二氫-1,2-苯并碘氧雜環戊烯-3-(1 H)-酮(戴斯-馬丁過碘烷(Dess-Martin periodinane))或催化性四丁基高釕酸銨(TPAP))與化學計量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過碘酸鈉或(2,2,6,6-四甲基六氫吡啶-1-基)氧烷(oxidanyl) (TEMPO))組合、與化學計量氧化劑(例如(但不限於)次氯酸鈉或氧化錳(IV),較佳氧化錳(IV))組合處理,將化合物 III((E)-5-氯戊-2-烯-1-醇)氧化成相應的醛化合物 IV((E)-5-氯戊-2-烯醛)。過濾(例如經由Celite™墊)及溶劑蒸發後,由此獲得之產物未經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經由急速管柱層析純化獲得化合物 IV之分析純樣品。 方案 2 在如 方案 2中所繪示用於製備化合物 IV之替代性及較佳方法中,使化合物 I與化合物 II(其中R 20係氫或低碳烷基且R 21係CHO,較佳地其中R 20係CH 3(巴豆醛))在以下條件下反應:在介於約0.1 mol%至約5 mol%範圍內、較佳約0.5 mol%之量的釕碳烯觸媒(例如(但不限於)亞苄基-雙(三環己基膦)二氯釕(第一代格拉布觸媒)、(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苯基亞甲基)(三環己基膦)釕(第二代格拉布觸媒)、(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鄰-異丙氧基苯基亞甲基)釕(胡維達-格拉布觸媒)或1,3-雙(2,4,6-三甲基苯基)-4,5-二氫咪唑-2-亞基[2-(異丙氧基)-5-(N,N-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苯基]亞甲基二氯化釕(II) (詹氏觸媒1B),較佳(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苯基亞甲基)(三環己基膦)釕(第二代格拉布觸媒))與介於約1 mol%至約20 mol%範圍內、較佳約6 mol%之量的碘化銅(I)之組合存在下,在約0℃至約100℃之溫度下、較佳在約40℃下。完成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且過濾,並藉由在減壓下蒸餾及加熱(例如(但不限於)約30℃)移除通常包括未反應之4-氯-1-戊烯、未反應之巴豆醛及二氯甲烷之揮發性組份。移除大部分揮發性組份後,重構(通常於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中)殘餘產物(通常含有少量起始材料),且然後再在減壓下濃縮並加熱(例如(但不限於)約30℃),以獲得(E)-5-氯戊-2-烯醛作為化合物 IV,其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經由急速管柱層析純化獲得化合物 IV之分析純樣品。 使用本文所述釕碳烯催化之交叉烯烴置換反應合成化合物 III代表優於更通俗的傳統合成途徑之顯著優點,該等傳統合成途徑涉及使用有機磷試劑(例如乙酸(二烷氧基磷醯基)酯(「霍納-沃茲沃思-埃蒙斯(Horner-Wadsworth-Emmonds)」試劑)或2-(三苯基正膦亞基)乙醛),其需要額外合成步驟且亦可產生包括鋁及磷氧化物之廢流。舉例而言,在本合成中,廢流包括相對揮發性、未反應之起始材料(例如4-氯-2-戊烯及巴豆醛)及可自產物蒸餾並再循環之溶劑、可回收且再循環之催化量之釕物質、可過濾且再循環之錳氧化物及丙烯氣體。 下表1說明 方案 1中所述製備化合物 III(由化合物2c表示)或化合物 IV(由化合物2a表示)之反應之轉化率如何隨著化合物 II(由化合物1表示,其中R 1、R 2及R 3具有1a、1b及1c中之每一者所顯示之值)、溶劑、溫度、添加劑、觸媒、觸媒載量及時間之選擇而變化。 表1
條目 觸媒 觸媒載量 (mol%) CuI (mol%) 1; ( 當量 ) 體積 ( 溶劑 ) 溶劑 溫度 ( ) 產物 轉化率 (%)
1 CM-1 1 3 1a; 2 20 DCM 24 2a 18
2 CM-1 3 3 1a; 5 10 DCM 24 2a 28
3 CM-1 1 3 1b; 2 20 DCM 24 2a 65
4 CM-1 1 3 1b; 2 30 DCM 24 2a 70
5 CM-2 1 3 1b; 2 30 DCM 24 2a 54
6 CM-3 1 3 1b; 2 30 DCM 24 2a 75
7 CM-3 1 6 1b; 1.5 20 DCM 24 2a 66
8 CM-3 0.5 6 1b; 1.5 20 DCM 24 2a 62
9 CM-3 0.5 6 1b; 1.5 20 DCM 40 2a 75
10 CM-3 0.5 6 1b; 1.5 20 THF 40 2a 50
11 CM-3 0.5 6 1b; 1.5 20 MTBE 40 2a 56
12 CM-3 0.5 6 1b; 1.5 20 DIE 40 2a 56
13 CM-3 0.5 6 1b; 1.5 20 甲苯 40 2a 50
14 CM-3 0.5 6 1c; 1.5 20 DCM 40 2c 82
DCM = 二氯甲烷 THF = 四氫呋喃 MTBE = 甲基第三丁基醚 DIE = 二乙醚 方案 3中所述之合成反應涉及化合物 IV之醛與化合物 V之噻唑啶硫酮之間的不對稱醛醇反應(拿告醛醇反應(Nagao-Aldol reaction))且係在與Ren, Q.等人, Synlett2008, 15 ,2379-2383中所述之彼等類似之條件下實施。 方案 3 拿告醛醇反應尤其可用於製備以立體化學方式富集之β-羥基羰基化合物,其在相對於帶有對掌性助劑之羰基之α碳上不含除氫外之取代基。另外,與更傳統的「Evans」對掌性噁唑啶酮對掌性助劑不同,噻唑啶硫酮助劑用於朝向胺化合物、具體而言一級胺之親核加成活化其所附接之羰基,以無需額外活化即直接獲得相應的醯胺。具體而言,用路易斯酸(Lewis acid)、鹼及化合物 IV之醛處理 方案 3之乙醯化對掌性助劑 V(其中TDx包括(但不限於) (R)-4-異丙基噻唑啶-2-硫酮、(R)-4-苄基噻唑啶-2-硫酮、(R)-4-苯基噻唑啶-2-硫酮或(R)-4-(第三丁基)噻唑啶-2-硫酮),以產生具有高度非鏡像選擇性之化合物 VI。化合物 IV在5位經氯基團取代,該氯基團用作離去基團以經由涉及硫代S-酸之鹽之親核置換反應引入硫酯基團,如 方案XIII及IX中所述。先前已利用拿告醛醇反應合成與 方案 3之化合物 VI相關之中間體,其進而用於合成天然產物拉格唑拉。(Taori, K.等人,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806;Leusch, H.等人, Nat. Prod. Rep., (2012), 29, 449)。在大多數所報導合成中,使用硫醇(以其三苯基甲基衍生物形式受保護)最終遞送納入天然產物拉格唑拉及其合成類似物中之硫酯基團。(Ying, Y.等人, J. Am. Chem. Soc.(2008), 130, 8457;Bowers, A.等人,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1221;Xiao, Q.等人,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10), 12:11, 940;Benelkebir, H.等人, Bioorg. Med. Chem.(2011), 19, 3650;Bhansali, P.等人, J. Med. Chem.(2011), 54, 7453)。除將硫醇遮蔽為三苯基甲基硫醚外,亦已報導三烷基矽基醚之使用。(Ren, Q.等人, Synlett(2008), 15 ,2379-2383)。在此情形中,保護基團與計劃化學不相容,此需要在後期合成中將保護基團更換為二硫化物基團。在其他報導中,所需硫酯基團係在最終步驟中使用交叉烯烴置換反應引入。(Nasveschuk, C. G.等人,J., Org. Lett.(2008), 10, 3595;Seiser, T.等人, Angew. Chem. Int. Ed.(2008), 47, 6483;Souto, J. A.等人, J. Med. Chem.(2010), 53, 4654)。在該等公開實例中,針對此轉變闡述之化學產率均勻地低,且觸媒載量均勻地高。因此,此具體鍵構築並非大規模合成之具吸引力的選擇。 本發明展示使用氯原子作為三苯基甲硫基之低分子量「原子經濟性」替代以經由 方案 3之化合物 VI製備與拉格唑拉相關之縮肽衍生物,該 方案 3之化合物 VI係經由化合物 IVV之間之拿告醛醇反應來製備。為製備醛醇產物化合物 VI,在以下條件下用路易斯酸(例如(但不限於)鹵化鈦(IV),較佳地四氯化鈦)處理N-醯基化對掌性助劑化合物 V(包含對掌性噻唑啶二酮,較佳(R)-1-(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乙酮或(R)-1-(4-異丙基-2-硫基噻唑啶-3-基)乙酮):在非質子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較佳地二氯甲烷)中,在約-78℃至約0℃、較佳約-5℃下經約30分鐘之時段,然後在三級胺鹼(例如(但不限於)三乙胺、(-)-鷹爪豆鹼或二異丙基乙胺,較佳二異丙基乙胺)中在約-78℃至約0℃、較佳約-40℃之溫度下同時攪拌約2小時,此時將所得溶液冷卻至約-90℃至約-40℃、較佳-78℃,且添加化合物 IV之醛於非質子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較佳二氯甲烷)中之溶液。 表2
R                     X=H Y=OH (1)    X=OH Y=H (2) 經分離產率 純化方法
VI-A (CH 3) 2CH-         9                              1                              80 管柱層析
VI-B PhCH 2-              5                              1                              71 重結晶
方案 4闡述化合物 X之合成。在步驟1中,用受保護之胺基酸衍生物將化合物 VI之二級羥基醯基化,其中保護基團係例如第三丁基氧基羰基(Boc)、(9H-茀-9-基)甲基氧基羰基(Fmoc)或2-(三甲基矽基)乙基氧基羰基,較佳第三丁基氧基羰基。 方案 4 方案 4之步驟1闡述化合物 VI與化合物 VII之間之酯形成以獲得化合物 VIII,其中化合物 VII之R 18包括(但不限於) -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Fmoc)或第三丁基(Boc),較佳第三丁基,且係使用活化劑(例如(但不限於) 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C)、羰基二咪唑(CDI)、2,4,6-三氯苯甲醯氯,較佳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與約5 mol%至約30 mol%、較佳約10 mol%之胺基吡啶觸媒(例如(但不限於)二甲基胺基吡啶或4-吡咯啶基吡啶,較佳4-二甲基胺基吡啶),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實施。 方案 4之步驟2係醯胺形成反應,其中化合物 VIII之對掌性噻唑啶硫酮基團用於朝向一級胺之親核置換活化其所附接之羰基,如先前所論述。在此反應中,化合物 IX係5員或6員雜環部分,其含有至少一個雜環中之氮與適宜地保護為酯、附接至與氮原子相同之碳的羧基酯基團及附接至氮所附接之另一碳原子之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甲基胺基。因此,每一基團、酯及經取代或未經取代之甲基胺基位於雜環中氮原子之鄰位及彼此之間位。化合物 IX之5員或6員雜環部分包括(但不限於)吡啶、嘧啶、吡嗪、三嗪、噁唑、噻唑、噁二唑或噻二唑。在實例性實施例中,此部分係噻唑或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該反應通常係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將 方案 4之化合物 VIII溶解於非質子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二氯甲烷)中,然後添加化合物 VI且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攪拌約1小時至約48小時、較佳約24小時。 方案 5闡述化合物 X之替代及更佳合成。在 方案 5之步驟1中,將化合物 VI之拿告醛醇產物溶解於非質子 方案 5 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二氯甲烷)中,用化合物 IX(其中R 19係例如第三丁基或CH 2CH 2Si(CH 3) 3,較佳第三丁基 )處理,且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攪拌約1小時至約48小時、較佳約24小時。添加水,分離有機層,且用二氯甲烷將水層萃取一次。合併有機層,用鹽水洗滌並在真空下濃縮。與乙酸乙酯一起研磨提供化合物 XI(70%-80%產率)。藉由管柱層析純化母液,提供額外化合物 XI以及所回收之對掌性助劑,該對掌性助劑可再用於合成化合物 V,如表2中所顯示。 在 方案 5之步驟2中,用化合物 VII之受保護之胺基酸衍生物將化合物 XI之二級羥基醯基化,其中保護基團係例如第三丁基氧基羰基(Boc)、(9H-茀-9-基)甲基氧基羰基(Fmoc)或2-(三甲基矽基)乙基氧基羰基,較佳第三丁基氧基羰基,以提供化合物 X。該反應係使用活化劑(例如(但不限於)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C)或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較佳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二氯甲烷)中,使用約5 mol%至約30 mol%、較佳約10 mol%之胺基吡啶觸媒(例如(但不限於)二甲基胺基吡啶或4-吡咯啶基吡啶,較佳4-二甲基胺基吡啶),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實施。將水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且分離有機層,並用水洗滌一次。將有機層乾燥且濃縮以獲得化合物 X,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 方案 6闡述例示 方案 45之化合物 IX之化合物 XV之雜環胺基酸衍生物之製備。 方案 6 將化合物 XII及化合物 XIII合併於溶劑(例如(但不限於) 1,2-二甲氧基乙烷(DME)、四氫呋喃(THF)或1,4-二噁烷,較佳1,2-二甲氧基乙烷(DME))中,且在約-40℃至約25℃、較佳約-10℃之溫度下添加鹼(例如(但不限於)碳酸氫鈉或碳酸氫鉀,較佳碳酸氫鉀)。攪拌約10 min至約24小時、較佳約1小時後,在約-40℃至約25℃、較佳約-20℃之溫度下,添加三氟乙酸酐及鹼(例如(但不限於)吡啶、2-甲基吡啶、2,6-二甲基吡啶、2,3,5-三甲基吡啶或2,4,6-三甲基吡啶,較佳2,6-二甲基吡啶)於溶劑(例如(但不限於) 1,2-二甲氧基乙烷(DME)、四氫呋喃(THF)或1,4-二噁烷,較佳1,2-二甲氧基乙烷)中之溶液。攪拌約10 min至約24小時、較佳約2小時後,將混合物傾倒至水中且後續萃取處理提供固體狀化合物 XIV。 在用於製備 方案 6 化合物 XV之替代及較佳方法中,將 方案 6 化合物 XII方案 6之化合物 XIII合併於溶劑(例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異丙醇、第二丁醇、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4-二噁烷、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異丙醇)中,且在約0℃至約100℃、較佳約25℃之溫度下在鹼(例如(但不限於)氫氧化鈉水溶液、氫氧化鉀水溶液、氫氧化鋰水溶液或碳酸鈣,較佳氫氧化鈉水溶液)不存在或存在下攪拌約1小時至約72小時、較佳約24小時之時段。用水稀釋反應物,且在後續萃取處理後獲得化合物 XIV方案 7a闡述在帶有R 19之酯基團存在下選擇性移除化合物 XVI內帶有R 18之胺基甲酸酯保護基團以提供化合物 XVII方案 7a 因此,在化合物 XVI內帶有R 18之胺基甲酸酯保護基團及帶有R 19之酯基團關於其結構或反應性係正交保護基團。化合物 XVI之R 18包括(但不限於) -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Fmoc)或第三丁基(Boc)。化合物XVI之R 19包括(但不限於) -CH 2CH 2Si(CH 3) 3或第三丁基(Boc)。當化合物 XVI之R 18係-CH 2CH 2Si(CH 3) 2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 方案 7a之步驟1: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四氫呋喃、乙腈、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乙醯胺或二甲基亞碸,較佳四氫呋喃)中,在約0℃至約65℃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氟化物來源(例如(但不限於)氟化鉀、氟化銫、四丁基氟化銨或四氟硼酸鋰,較佳四丁基氟化銨)處理化合物 XVI。 當化合物 XVI之R 18係(9H-茀-9-基)甲基(Fmoc)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 方案 7a之步驟1: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或N,N-二甲基乙醯胺,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2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胺鹼(例如(但不限於)嗎啉、六氫吡啶、六氫吡嗪、1,4-雙-(3-胺基丙基六氫吡嗪、二環己基胺、二異丙基乙基胺、4-二甲基胺基吡啶、1,8-二氮雜二環[5.4.0]十一碳-7-烯、吡咯啶、環己基胺、乙醇胺、二乙胺、三乙胺、氨、三丁基胺或三乙二胺,較佳六氫吡啶)處理化合物 XVI。 當化合物 XVI之R 18係第三丁基(Boc)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 方案 7a之步驟1: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溶解於有機溶劑(例如二氯甲烷、甲苯、乙酸乙酯、THF、DME、MTBE或二噁烷)中之酸(例如三氟乙酸或HCl)處理化合物 XVI。較佳地,化合物 XVI之R 18係第三丁基,且步驟1較佳係使用二噁烷中之HCl、更佳在室溫下(約25℃)實施。將反應混合物傾倒至碳酸氫鈉之冷卻飽和溶液(約pH 8-9)中,且用乙酸乙酯將所得混合物萃取兩次,用鹽水萃取一次,乾燥並濃縮至乾燥,以提供化合物 XVII(約95%產率),且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 在 方案 7a之步驟2中,藉由用化合物 VII及活化劑(例如(但不限於)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C)或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較佳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自身或在添加劑(例如(但不限於)羥基苯并三唑(HOBt)或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較佳羥基苯并三唑(HOBt))存在下,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20℃至約6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處理,將化合物 XVII轉化成化合物 XVIII。 在 方案 7a之步驟3中,藉由同時水解化合物 XVIII內分別帶有R 18及R 19之胺基甲酸酯及酯基團產生化合物 XIX。因此,例如當R 18及R 19各自為-CH 2CH 2Si(CH 3) 3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步驟3: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四氫呋喃、乙腈、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乙醯胺或二甲基亞碸,較佳四氫呋喃)中,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例如氟化鉀、氟化銫、四丁基氟化銨、四氟硼酸鋰或三氟乙酸、較佳四丁基氟化銨處理化合物 XVIII。 另一選擇為且較佳地,當R 18及R 19皆為第三丁基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 方案 7a之步驟3: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酸(例如(但不限於)三氟乙酸或HCl,較佳三氟乙酸)處理化合物 XVIII方案 7b闡述同步移除化合物 XVI內帶有R 18之胺基甲酸酯保護基團及帶有R 19之酯基團,以提供化合物 XVII-A。較佳地,當R 18及R 19皆為第三丁基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 方案 7b之步驟1: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酸(例如(但不限於)三氟乙酸或HCl,較佳三氟乙酸)處理化合物 XVI方案 7b 方案 7b之步驟2中,藉由用化合物 VII及活化劑(例如(但不限於)二環己基碳二亞胺(DCC)、二異丙基碳二亞胺(DIC)或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較佳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EDCI))自身或在添加劑(例如(但不限於)羥基苯并三唑(HOBt)或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較佳羥基苯并三唑(HOBt))存在下,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20℃至約6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處理,將化合物 XVII-A轉化成化合物 XVIII-A。 在 方案 7b之步驟3中,藉由水解化合物 XVIII-A內帶有R 18之胺基甲酸酯基團產生化合物 XIX。因此,例如當R 18係第三丁基時,藉由以下方式實施 方案 7b之步驟3: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或甲苯,較佳二氯甲烷)中,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用酸(例如(但不限於)三氟乙酸或HCl,較佳三氟乙酸)處理化合物 XVIII-A方案 8之步驟1係巨內醯胺化反應,藉此藉由化合物 XIX中之羧酸基團以分子內方式將化合物 XIX之胺基醯基化以提供化合物 XX方案 8 藉由以下方式實施步驟1:用活化劑(例如(但不限於) N-[(二甲基胺基)-1 H-1,2,3-三唑并-[4,5- b]吡啶-1-基亞甲基]- N-甲基甲銨六氟磷酸鹽 N-氧化物(HATU)、( O-(7-氮雜苯并三唑-1-基)-1,1,3,3-雙(四亞甲基)鈾六氟磷酸鹽) (HBTU)、 N,N,N,N′-四甲基- O-(1 H-苯并三唑-1-基)脲鎓六氟磷酸鹽、 O-(苯并三唑-1-基)- 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 DCC、DIC、EDCI、BDDC、BOP、PyBOP、BOMP、AOP、PyAOP、PyDOP、PyNOP、PyFOP、PyNFOP、NOP、NSBt、 N-NSBt、 N-HBTU、 N-HATU或 (HAPyU),較佳 N-[(二甲基胺基)-1 H-1,2,3-三唑并-[4,5- b]吡啶-1-基亞甲基]- N-甲基甲銨六氟磷酸鹽 N-氧化物(HATU))自身或在添加劑(例如(但不限於) (HOSuc)、(HODhbt)、(HOt)、(HOCt)、(Oxama)、(6-CF 3-HOBt)、(6-NO 2-HOBt)、羥基-1,2,3-三唑、羥基苯并三唑(HOBt)或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HOAt),較佳羥基苯并三唑(HOBt))存在下,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係比率為約20:1至約1:1、較佳約10:1之二氯甲烷及二甲基甲醯胺之組合)中,在相對於化合物 XIX約5體積至約50體積、較佳10體積之濃度下,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處理化合物 XIX。 在 方案 8之步驟2中,化合物 XX轉化成化合物 XXII。該反應係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丙酮、乙腈、四氫呋喃、二異丙基醚、甲基第三丁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4-二噁烷、甲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甲醇、乙醇、水、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乙醯胺或二甲基亞碸,較佳乙腈)中,在約-10℃至約100℃、較佳約60℃之溫度下,用硫代酸酯(thioate)親核劑處理化合物 XX,該硫代酸酯親核劑係自用鹼(例如(但不限於)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鋰、碳酸銫、碳酸鉀、碳酸鈉、碳酸鋰、碳酸氫鉀、碳酸氫鈉、甲醇鈉、第三丁醇鉀、三乙胺、N,N-二異丙基乙胺或1,8-二氮雜二環[5.4.0]十一碳-7-烯,較佳碳酸鉀)處理化合物 XXI來製備。硫代酸酯中間體係自身形成後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或在原位形成,較佳在碘化鈉或碘化鉀不存在或存在下,較佳在約5 mol%至約300 mol%、較佳約100 mol%之碘化鉀存在下,在原位形成。 在 方案 9之步驟1中,化合物 XX轉化成化合物 XXIV方案 9 該反應係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丙酮、乙腈、四氫呋喃、二異丙基醚、甲基第三丁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4-二噁烷、甲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甲醇、乙醇、水、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乙醯胺或二甲基亞碸,較佳乙腈)中,在約-10℃至約100℃、較佳約60℃之溫度下,用硫代酸酯親核劑處理化合物 XX,該硫代酸酯親核劑係自用鹼(例如(但不限於)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鋰、碳酸銫、碳酸鉀、碳酸鈉、碳酸鋰、碳酸氫鉀、碳酸氫鈉、甲醇鈉、第三丁醇鉀、三乙基胺、N,N-二異丙基乙胺或1,8-二氮雜二環[5.4.0]十一碳-7-烯,較佳碳酸鉀)處理化合物 XXIII來製備。硫代酸酯中間體係由自身形成後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或在原位形成,較佳在碘化鈉或碘化鉀不存在或存在下,較佳在約5 mol%至約300 mol%、較佳約100 mol%之碘化鉀存在下,在原位形成。 在 方案 9之步驟2中,化合物 XXIV轉化成化合物 XXV 該反應係藉由用酸處理化合物 XXIV來實施。 除用於製備式(1)治療劑外,方案10之化合物 VIII(其中R 18闡述於上文中)可用於製備例如授予Williams等人之美國公開申請案第20100029731號中所述之拉格唑拉及拉格唑拉類似物。 如在 方案 10之步驟1中已知,以與Xiao, Q.等人, Journal of Asian Nat. Prod. Res. (2010), 12, 940-949中所述之條件類似之方式用化合物 XXVI處理化合物 VIII,以提供化合物 XXVII方案 10 方案 10之步驟2中,化合物 XXVII經由Boc基團脫除保護基,轉化成相應的胺基酸,以獲得化合物 XXVIII。 在 方案 10之步驟3中,化合物 XXVIII經由巨內醯胺化反應藉由以下方式轉化成化合物 XXIX:用活化劑(例如(但不限於) N-[(二甲基胺基)-1 H-1,2,3-三唑并-[4,5- b]吡啶-1-基亞甲基]- N-甲基甲銨六氟磷酸鹽 N-氧化物(HATU)、( O-(7-氮雜苯并三唑-1-基)-1,1,3,3-雙(四亞甲基)鈾六氟磷酸鹽) (HBTU)、 N,N,N,N′-四甲基- O-(1 H-苯并三唑-1-基)脲鎓六氟磷酸鹽、 O-(苯并三唑-1-基)- 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 DCC、DIC、EDCI、BDDC、BOP、PyBOP、BOMP、AOP、PyAOP、PyDOP、PyNOP、PyFOP、PyNFOP、NOP、NSBt、 N-NSBt、 N-HBTU、 N-HATU或 (HAPyU),較佳 N-[(二甲基胺基)-1 H-1,2,3-三唑并-[4,5- b]吡啶-1-基亞甲基]- N-甲基甲銨六氟磷酸鹽 N-氧化物(HATU))自身或在添加劑(例如(但不限於) (HOSuc)、(HODhbt)、(HOt)、(HOCt)、(Oxama)、(6-CF 3-HOBt)、(6-NO 2-HOBt)、羥基-1,2,3-三唑、羥基苯并三唑(HOBt)或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HOAt),較佳羥基苯并三唑(HOBt))存在下,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腈、四氫呋喃、甲苯、庚烷、甲基第三丁基醚、二異丙基醚、乙酸乙酯或乙酸異丙酯、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或N-甲基吡咯啶酮,較佳係比率為約20:1至約1:1、較佳約10:1之二氯甲烷及二甲基甲醯胺之組合)中,在相對於化合物 XIX約5體積至約50體積、較佳10體積之濃度下,在約0℃至約40℃之溫度下、較佳在室溫(約25℃)下處理。 在 方案10之步驟4中,化合物 XXIX轉化成式(2)化合物。該反應係藉由以下方式來實施:在溶劑(例如(但不限於)丙酮、乙腈、四氫呋喃、二異丙基醚、甲基第三丁基醚、1,2-二甲氧基乙烷、1,4-二噁烷、甲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乙酸乙酯、乙酸異丙酯、甲醇、乙醇、水、二甲基甲醯胺、N-甲基吡咯啶酮、N,N-二甲基乙醯胺或二甲基亞碸,較佳乙腈)中,在約-10℃至約100℃、較佳約60℃之溫度下,用硫代酸酯親核劑處理化合物 XXIX,該硫代酸酯親核劑之製法係使用鹼(例如(但不限於)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鋰、碳酸銫、碳酸鉀、碳酸鈉、碳酸鋰、碳酸氫鉀、碳酸氫鈉、甲醇鈉、第三丁醇鉀、三乙基胺、N,N-二異丙基乙胺或1,8-二氮雜二環[5.4.0]十一碳-7-烯,較佳碳酸鉀)處理化合物 XXI。硫代酸酯中間體係自身形成後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或在原位形成,較佳係在碘化鈉或碘化鉀不存在或存在下,較佳在約5 mol%至約300 mol%、較佳約100 mol%之碘化鉀存在下,在原位形成。 實例 實例 1 自((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化合物 XX)製備S-硫代辛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化合物 XXII). 在室溫下,將((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1.0 g, 2.07 mmol)、硫代辛S-酸(0.66 g, 4.13 mmol)、碳酸鉀(0.57 g, 4.13 mmol)及碘化鉀(0.067 g, 0.41 mmol)溶解於乙腈(20 mL)中。在室溫下在氮下將混合物攪拌16小時。將混合物過濾,濃縮且藉由矽膠(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20/20/1)上之急速層析純化,以獲得1.13 g (90%)黃褐色固體狀S-硫代辛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8.02 (s, 1H), 7.65 (s, 1H), 6.63 (d, J =9.6 Hz, 1H), 6.46 (m, 1H ), 5.79-5.73 (m, 2H), 5.60 (m, 1H), 5.15 (dd,  J =17.6, 8.2 Hz, 1H), 4.63 (m, 1H), 4.36 (dd, J =17.2, 4.0 Hz, 1H), 2.86 (t, J =7.2 Hz, 2H), 2.71 (m, 2H), 2.51 (t, J =7.6 Hz, 2H), 2.30 (m, 3H), 1.89 (s, 3H), 1.61 (s, 3H), 1.28 (bs, 10H), 0.88 (m, 6H), 0.69 (d, J =6.8 Hz, 3H)。 實例 2 自(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化合物 XX)及(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S-酸(化合物 XXIII)製備(S)-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化合物 XXIV). 將(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15 g, 0.031 mmol)、(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S-酸(Boc-(D)Val-SH) (12.5 g, 0.054 mmol)、碳酸鉀(11.2 g, 0.081)及碘化鉀(0.50 g, 0.003 mmol)溶解於10 mL乙腈中,且將所得混合物升溫至60℃-65℃並在氮下攪拌18 hr。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水(50 mL),且用乙酸乙酯(50 mL)將所得混合物萃取兩次。用40 mL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並濃縮,且藉由矽膠(石油醚/乙酸乙酯,80/20)上之急速層析純化,以獲得16.90 g (80%)泡沫固體狀(S)-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8.02 (s, 1H), 7.64 (s, 1H), 6.62 (bs, 1H), 6.50 (d, J=9.6 Hz, 1H), 5.70-5.69 (m, 3H), 5.18 (dd, J=17.6, 8.0 Hz, 1H), 5.06 (d, J=9.6 Hz, 1H),  4.63 (m, 1H), 4.38 (dd, J=9.6 Hz, 6Hz, 1H), 4.24 (dd, J=9.2, 4.8 Hz, 1H), 2.92 (t, J=7.0 Hz, 2H), 2.70-2.65 (m, 2H), 2.31 (m, 4H), 2.30 (m, 3H), 1.90 (s, 3H), 1.61 (s, 3H), 1.45 (s, 9H), 0.99 (d, J=6.4 Hz, 3H), 0.89 (d, J=7.2 Hz, 3H), 0.86 (d, J=6.8 Hz, 3H), 0.69 (d, J=7.2 Hz, 3H)。 實例 3a 自((S)-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 (化合物 XXIV)製備(S)-S-2-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鹽酸鹽(化合物 XXV-A). 將((S)-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 (8.0 g, 11.7 mmol)溶解於160 mL二氯甲烷中,且在10℃在氮下添加三氟乙酸(24 ml)。添加後,在室溫下將混合物攪拌5小時,此時將其濃縮至乾燥。將殘餘物溶解於乙酸乙酯(50 ml)中,且逐滴緩慢添加HCl於乙酸乙酯中之溶液(10.0 ml, 4.0M),並在完成添加後將所得混合物攪拌10分鐘。然後添加石油醚(50 ml)且藉由過濾收集沈澱固體並在真空下乾燥,以提供6.88 g (95%)白色固體狀(S)-S-2-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鹽酸鹽。 1 H NMR:(DMSO-d 6, 400 MHz): δ 8.55 (bs, 4H), 8.16 (s, 1H), 7.90 (m, 2H), 5.63 (m, 3H), 4.97 (dd, J=17.6, 8.2 Hz, 1H), 4.34-4.30 (m, 2H),  4.08 (m, 1H), 3.04 (m, 1H), 2.96 (m, 1H), 2.76 (m, 1H), 2.20-2.08 (m, 4H), 1.71 (s, 3H), 1.46 (s, 3H), 0.99 (d, J=6.4 Hz, 3H), 0.96 (d, J=6.4 Hz, 3H), 0.78 (d, J=6.8 Hz, 3H), 0.57 (d, J=6.8 Hz, 3H)。 實例 3b 自((S)-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 (化合物 XXIV)製備(S)-S-2-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苯磺酸鹽(化合物 XXV-B). 在室溫下,向((S)-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 (3.0 g, 4.41 mmol)於50 mL乙腈中之溶液中添加苯磺酸(2.70 g, 17.10 mmol),且將所得混合物攪拌5小時,此時將其濃縮至乾燥。將殘餘物懸浮於庚烷(100 ml)中,且攪拌30分鐘,此時藉由傾析移除庚烷。然後用THF (5 ml)處理油性殘餘物且在室溫下攪拌16 hr.,以提供1.6 g (50%)白色固體狀(S)-S-2-胺基-3-甲基硫代丁酸((E)-4-((7S,10S)-7-異丙基-4,4-二甲基-2,5,8,12-四側氧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10-基)丁-3-烯-1-基)酯苯磺酸鹽。 實例 4 自(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化合物 XIX)製備(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化合物 XX). 將HATU (26 g, 0.067 mol)溶解於乙腈(300 mL)中,且冷卻至0-5℃。在0-5℃下經5-6小時,將2-(((S,E)-3-(((S)-2-(2-胺基-2-甲基丙醯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來自 實例 5之28 g粗製物)及二異丙基乙胺(40 ml, 0.225 mol)於二氯甲烷(600 mL)中之溶液逐滴緩慢添加至HATU溶液中。添加後,在0-5℃下將混合物再攪拌2小時,此時添加水(600 ml)。分離層後,用乙酸乙酯(200 mL)將水層萃取兩次,且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並濃縮。使用矽膠(石油醚/乙酸乙酯,50/50)之急速層析提供14.5 g (總共75%來自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1,11,15,15-四甲基-3,7,10,13-四側氧基-6,14-二氧雜-2,9,12-三氮雜十六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 (來自 實例 5)白色固體狀(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8.05 (s, 1H), 7.69 (s, 1H), 6.61 (d, J=9.6 Hz, 1H), 6.41 (m, 1H ), 5.83-5.73 (m, 3H), 5.19 (dd, J=17.2, 8.0 Hz, 1H), 4.67 (dd, J=9.6, 4.2 Hz, 1H), 4.36 (dd, J=17.6, 4.0 Hz, 1H), 3.56 (m, 2H), 2.75 (m, 2H), 2.52 (m, 2H), 2.34 (m, 1H), 1.91 (s, 3H), 1.64 (s, 3H), 0.93 (d, J=6.8 Hz, 3H), 0.75 (d, J=6.8 Hz, 3H)。 實例 5 自2-(((S,E)-3-(((S)-2-(2-胺基-2-甲基丙醯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化合物 XVIII)製備(7S,10S)-10-((E)-4-氯丁-1-烯-1-基)-7-異丙基-4,4-二甲基-9-氧雜-16-硫雜-3,6,13,18-四氮雜二環[13.2.1]十八-1(17),15(18)-二烯-2,5,8,12-四酮) (化合物 XIX). 將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1,11,15,15-四甲基-3,7,10,13-四側氧基-6,14-二氧雜-2,9,12-三氮雜十六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28 g, 0.04 mol)溶解於二氯甲烷(300 ml)中,且添加三氟乙酸(150 mL)。在室溫下將混合物攪拌20小時,且然後濃縮至乾燥。由此獲得之粗製物2-(((S,E)-3-(((S)-2-(2-胺基-2-甲基丙醯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未經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實例 4)中。 實例 6 自2-(((S,E)-3-(((S)-2-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VII)及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甲基丙酸(化合物 VII)製備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1,11,15,15-四甲基-3,7,10,13-四側氧基-6,14-二氧雜-2,9,12-三氮雜十六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三氟乙酸鹽(化合物 XVIII). 將2-(((S,E)-3-(((S)-2-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20.0 g, 0.045 mol)及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甲基丙酸(8.4 g, 0.010 mol)溶解於二氯甲烷(200 mL)中。在10℃-15℃下將HATU (17.6 g, 0.048 mol)及二異丙基乙胺(12 g, 0.096 mol)相繼添加至溶液中,且持續攪拌1小時。然後將100 mL水添加至反應混合物中。分離各相且用100 mL二氯甲烷萃取水相。合併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且濃縮,以獲得26.7 g (90%) 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1,11,15,15-四甲基-3,7,10,13-四側氧基-6,14-二氧雜-2,9,12-三氮雜十六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三氟乙酸鹽,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99 (s, 1H), 7.34 (bs, 1H), 7.15 (bs, 1H), 6.00 (bs, 1H ), 5.80 (m, 1H), 5.65 (m, 1H),此區域中之一個額外質子,去除一個質子4.94 (s, 1H), 4.75 (d, J =6.0 Hz, 2H), 4.23 (t, J =6.7 Hz, 1H), 3.50 (t, J =6.7 Hz, 2H), 2.65 (bs, 2H), 2.48 (q, J =6.7 Hz, 2H), 2.11 (m, 1H), 1.58 (s, 9H), 1.48-1.39 (m, 15H), 0.94 (d, J =6.8 Hz, 3H), 0.89 (d, J =6.8 Hz, 3H)。 實例 7 自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VI)製備2-(((S,E)-3-(((S)-2-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VII). 在5℃-10℃下,向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27.0 g, 8 mmol)於二噁烷(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噁烷中之4M HCl (20 mL)。在5℃-10℃下將混合物攪拌3小時,且緩慢傾倒至冷卻飽和碳酸鈉溶液中。用100 mL乙酸乙酯將所得混合物萃取兩次,且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且濃縮,以獲得22.3 g (100%)淺黃色油狀2-(((S,E)-3-(((S)-2-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直接用於下一步驟( 實例 6)中。 實例 8 自(S,E)-2-((7-氯-3-羥基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VI-B)及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2-甲基丙酸(化合物 VII)製備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VIII). 在10℃-15℃下,經3小時向(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2.0 g, 5.4 mmol)於二氯甲烷(2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1.41 g; 6.5 mmol)、二環己基碳二亞胺(1.34 g; 6.5 mmol)及二甲基胺基吡啶(66 mg; 0.54 mmol)。然後將反應物過濾以移除固體,且用水(10 mL)洗滌濾液,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並濃縮。藉由管柱層析使用矽膠(石油醚/乙酸乙酯,25/1)純化粗產物,以獲得1.8 g (59%)黃色泡沫固體狀(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1-側氧基庚-4-烯-3-基酯。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37-7.27 (m, 5H), 5.93-5.83 (m, 2H), 5.62 (dd, J =15.8, 8.6 Hz, 1H), 5.37 (m, 1H), 5.04 (d, J =9.1 Hz , 1H), 4.19 (dd, J =9.0, 4.5 Hz, 1H), 3.68 (dd, J =17.4, 8.6 Hz, 1H), 3.57 (dd, J =18.8, 4.7 Hz, 1H), 3.54 (t, J =6.8 Hz, 2H),  3.45 (dd, J =11.5, 7.2 Hz, 1H), 3.21 (dd, J =13.1, 3.5 Hz, 1H), 3.02 (dd, J =13.0, 10.7 Hz, 1H), 2.89 (d, J =11.6 Hz, 1H), 2.51 (q, J =6.8 Hz, 2H), 2.12 (m, 1H), 1.42 (s, 9H), 0.95 (d, J =6.8 Hz, 3H), 0.85 (d,  J =6.9 Hz, 3H)。 實例 9 自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VIII)及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V)製備(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1-側氧基庚-4-烯-3-基酯(化合物 XVI). 向(S)-(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1-側氧基庚-4-烯-3-基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酯(0.5 g, 0.88 mmol)於DMF (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鹽酸鹽(0.19 g, 0.88 mmol)及二異丙基乙胺(340 mg, 2.64 mmol),且在10℃-15℃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3小時。然後添加H 2O (20 mL),且用乙酸乙酯(50 mL)萃取所得混合物。分離有機相,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且濃縮。藉由管柱層析使用矽膠(石油醚/乙酸乙酯,2/1)純化粗產物,以獲得0.40 g (80%)白色泡沫固體狀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98 (s, 1H), 7.48 (bs, 1H), 7.13 (bs, 1H), 5.80 (m, 1H), 5.62 (m, 2H), 4.97 (s, 1H), 4.75 (d, J =5.9 Hz, 2H), 4.24 (t, J =6.7 Hz, 1H), 3.49 (t, J =6.7 Hz, 2H), 2.65 (d, J =4.9 Hz, 2H), 2.47 (q, J =6.7 Hz, 2H), 2.08 (m, 1H) 1.57 (s, 9H), 1.41(s, 9H), 0.92 (d, J =6.8 Hz, 3H), 0.87 (d, J =6.8 Hz, 3H)。 實例 10 自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IV)製備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V). 在室溫下,向20.0 g (0.064 mol) 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於二噁烷(1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噁烷中之120 ml 4M HCl。在室溫下攪拌過夜後,添加160 ml石油醚且過濾所得沈澱,用庚烷洗滌並在真空下乾燥,以獲得15.9 g (100%) 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鹽酸鹽,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 1 H NMR:(CD 3OD, 400 MHz): δ 8.20 (s, 9H), 4.84 (bs, 1H), 4.13 (s, 2H), 1.61 (s, 9H)。 實例 11 自溴丙酮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II)及(2-胺基-2-硫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III)製備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IV). 將28.0 g (0.126 mol)溴丙酮酸乙酯及25.0 g (0.131 mol) (2-胺基-2-硫基乙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合併於異丙醇(250 ml)中。將混合物攪拌16 h.,此時添加28.6 g 20%氫氧化鈉水溶液,然後添加500 ml H 2O。用EA (500 ml, 250 ml)萃取產物。用飽和氯化鈉溶液洗滌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乾燥,過濾並乾燥。使用矽膠(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之急速層析獲得32 g (72%)白色固體狀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 1 H NMR:(CD 2Cl 2, 400 MHz): δ 7.92 (s, 1H), 5.23 (bs, 1H), 1.37 (s, 9H), 1.53 (s, 9H) 實例 12 自(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化合物 VI-B)及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XV)製備(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化合物 XI). 向(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10.0 g, 0.027 mol)於二氯甲烷(8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2-(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8.0 g, 0.032 mol)。然後逐滴添加二異丙基乙胺(9.0 g, 0.07 mol),同時將溫度維持在20℃-30℃之間。添加後,在室溫下將所得溶液攪拌8小時,此時添加水(80 mL)。分離各層,並用二氯甲烷(40 mL)將水層萃取一次。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乙酸乙酯(20 mL)中,且過濾沈澱固體。濃縮母液,將殘餘物溶解於乙酸乙酯(20 mL)中,且過濾沈澱固體。在真空下乾燥合併之固體,以獲得7.8 g (77%) (S,E)-2-((7-氯-3-羥基庚-4-烯醯胺基)甲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藉由濃縮最終母液並藉由使用矽膠(石油醚/二氯甲烷:80/20-50/50)之急速層析純化殘餘物獲得額外1.3 g產物。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98 (s, 1H), 7.38 (bt, J =5.7 Hz, 1H), 5.72 (dt, J =15.6, 5.6 Hz, 1H), 5.61 (dd, J =15, 6, 5.8 Hz, 1H), 4.75 (dq, J =15.6, 6.0 Hz, 2H), 4.54 (bs, 1H), 3.93 (s, 1H), 3.50 (t, J =6.8 Hz, 2H), 2.57-2.43 (m, 4H), 1.57 (s, 9H)。 實例 13 自(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化合物 XI)及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乙酸(化合物 VII)製備(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1-側氧基庚-4-烯-3-基酯(化合物 XVI). 將(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17.0 g, 0.045 mol)及(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11.8 g, 0.045 mol)溶解於二氯甲烷(250 mL)中,將混合物冷卻至0-5℃,且添加二甲基胺基吡啶(0.55 g, 4.5 mmol)及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17.3 g, 0.054 mol)。在0-5℃下將反應物攪拌20小時,此時添加二氯甲烷(100 mL)、水(200 mL)。分離有機層並用水(150 mL)洗滌。用無水硫酸鈉乾燥有機層且濃縮,以獲得25.8g (100%)泡沫固體狀(S)-2-((第三丁氧基羰基)胺基)-3-甲基丁酸(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1-側氧基庚-4-烯-3-基酯,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使用。 1 H NMR:(CD 2Cl 2, 400 MHz): δ 7.98 (s, 1H), 7.49 (bs, 1H), 7.13 (bs, 1H), 5.78 (m, 1H), 5.65 (m, 1H), 4.98 (s, 1H), 4.75 (d, J=2.8 Hz, 2H), 4.25 (t. J= 6.4Hz, 1H), 3.49 (t, J=6.8 Hz, 2H), 2.65 (d, J=6.8 Hz, 2H), 2.47 (q, J= 6.4Hz, 4H), 1.57 (s, 9H), 1.41 (s, 9H), 0.92 (d, J= 6.8 Hz, 3H) 0.88 (d, J= 6.8 Hz, 3H)。 實例 14a 自(E)-5-氯戊-2-烯醛(化合物 IV)及(R)-1-(4-異丙基-2-硫基噻唑啶-3-基)乙酮(化合物 V-A ;表 2) (來自 方案 3)製備(S,E)-7-氯-3-羥基-1-((R)-4-異丙基-2-硫基噻唑啶-3-基)庚-4-烯-1-酮(化合物 VI-A-1 ,表2). 將(R)-1-(4-異丙基-2-硫基噻唑啶-3-基)乙酮(4.0 g, 19.6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150 ml)中,且冷卻至-40℃。添加TiCl 4(6.0 g, 31.62 mmol),同時將反應溫度維持在-40℃以下。攪拌1 h後,逐滴添加二異丙基乙胺(4.1 g, 31.62 mmol),且將反應溫度維持在-40至-50℃之間。添加後,在-40℃下將混合物攪拌2小時,此時將反應物冷卻至-78℃,且逐滴緩慢添加二氯甲烷(10 ml)中之(E)-5-氯戊-2-烯醛(2.21 g, 18.6 mmol),同時將反應溫度維持在-65℃以下。添加後,在-70℃至-65℃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1小時,且然後傾倒至飽和氯化銨水溶液(100 ml)及飽和氯化鈉水溶液(100 ml)之混合物中。用二氯甲烷(400 ml)將所得混合物萃取兩次,且用飽和氯化鈉水溶液(10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濃縮至乾燥。藉由管柱層析純化獲得4.8 g (80%) (S,E)-7-氯-3-羥基-1-((R)-4-異丙基-2-硫基噻唑啶-3-基)庚-4-烯-1-酮(化合物 VI-A,表2)。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5.76 (dt, J =15.6, 6.5 Hz, 1H), 5.66 (dd, J =15.6, 5.6 Hz, 1H), 5.15 (t, J =7.0 Hz, 1H), 4.65 (m, 1H), 3.64 (dd, J =17.6, 3.0 Hz, 1H), 3.56-3.50 (m, 3H),  3.29 (dd, J =17.7, 8.8 Hz, 1H) 3.03 (d, J =11.5 Hz, 1H), 2.90 (bs, 1H), 2.51 (q, J =6.8 Hz, 2H), 2.36 (m, 1H), 1.06 (d, J =6.8 Hz, 3H), 0.98 (d, J =6.9 Hz, 3H)。 實例 14b 自(E)-5-氯戊-2-烯醛(化合物 IV)及(R)-1-(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乙酮(化合物 V-B) (來自 方案 3)製備(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化合物 VI-B-1 ;表 2). 將(R)-1-(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乙酮(36 g, 0.143 mol)溶解於二氯甲烷(1 L)中,且冷卻至-40℃。添加TiCl 4(29 g, 0.153 mol),同時將反應溫度維持在-40℃以下。攪拌1 h後,逐滴添加二異丙基乙胺(20 g, 0.153 mol),同時將反應溫度維持在-40至-50℃之間。添加後,在-40℃下將混合物攪拌2小時,此時將反應物冷卻至-78℃,且逐滴緩慢添加二氯甲烷(40 ml)中之(E)-5-氯戊-2-烯醛(10.0 g, 0.084 mol),同時將反應溫度維持在-65℃以下。添加後,在-70℃至-65℃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1小時,且然後傾倒至飽和氯化銨水溶液(500 ml)及飽和氯化鈉水溶液(500 ml)之混合物中。用二氯甲烷(400 ml)將所得混合物萃取兩次,且用飽和氯化鈉水溶液(50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濃縮至乾燥。將乙酸乙酯(50 mL)添加至殘餘物中,然後緩慢添加石油醚(150 mL)。藉由過濾收集沈澱固體且濃縮母液。將乙酸乙酯(50 mL)添加至殘餘物中,然後緩慢添加石油醚(150 mL)。藉由過濾收集沈澱固體,與第一批所收集固體合併,並在真空下乾燥,以獲得22 g (71%) (S,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化合物 VI-B-1,表2),其含有2%次要非鏡像異構物(R,E)-1-((R)-4-苄基-2-硫基噻唑啶-3-基)-7-氯-3-羥基庚-4-烯-1-酮(化合物 VI-B,表2)。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38-7.27 (m, 5H), 5.78 (dt, 1H, J =16.1, 6.3 Hz, 1H), 5.69 (dd, J =15.5, 5.6 Hz, 1H), 5.39 (ddd, J = 10.4, 6.9, 3.8Hz, 1H), 4.68 (m, 1H), 3.65 (dd, J =17.7, 2.9 Hz, 1H), 3.57 (t, J =6.8 Hz, 2H), 3.41(dd, J = 11.5, 7.2Hz, 1H), 3.31 (dd, J =17.7, 8.9Hz, 1H), 3.23 (dd, J =13.2, 3.9 Hz, 1H), 3.05 (dd, J =13.2, 10.5Hz, 1H), 2.91 (d, J =11.6 Hz, 1H), 2.81 (d, J =4.4 Hz, 1H), 2.54 (q, J =6.7 Hz, 2H)。 實例 15 自4-氯-丁-1-烯(化合物 I)及巴豆醛(化合物 II)製備(E)-5-氯戊-2-烯醛(化合物 IV). 將4-氯-丁-1-烯(20 g, 0.22 mol)、巴豆醛(23 g, 1.5當量)及CuI (2.5 g, 0.06當量)合併於二氯甲烷(400 mL)中,且一次性添加(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苯基亞甲基)(三環己基膦)釕) (第2代格拉布烯烴置換觸媒) (0.011 mol, 0.93 g, 0.5 mol%),同時用氮吹掃。在40℃下在攪拌的同時將混合物加熱至回流並保持16小時,此時藉由 1H NMR分析反應物指示65%-70%轉化率。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過濾且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二氯甲烷(150 ml)中,且在真空下蒸發二氯甲烷以移除未反應之起始材料。將此重複4次。由此產生之產物未經任何進一步純化即用於後續醛醇縮合反應中。經由急速層析使用矽膠(石油醚/二氯甲烷,50/50)獲得分析純樣品。 1 H NMR:(CD 2Cl 2, 400 MHz): δ 9.51 (d, J=8.0 Hz, 1H), 6.82 (dt, J=15.6, 6.8 Hz, 1H), 6.16 (ddt, J=15.6, 6.8, 1.6 Hz, 1H), 3.68 (t, J= 6.4 Hz, 2H), 2.78 (qd, J= 5.2, 1.2 Hz, 2H) 實例 16 自4-氯-丁-1-烯(化合物 I)及(E)-丁-2-烯-1,4-二醇(來自 方案 1之化合物 II)製備(E)-5-氯戊-2-烯-1-醇(化合物 III). 將4-氯-丁-1-烯(3.4 g, 0.037 mol)、(E)-丁-2-烯-1,4-二醇(5.0 g, 0.055 mol)及CuI (0.42 g, 2.22 mmol)合併於二氯甲烷(70 mL)中,且一次性添加(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苯基亞甲基)(三環己基膦)釕(第2代格拉布烯烴置換觸媒) (0.185 mmol, 0.157 g),同時用氮吹掃。在40℃下在攪拌的同時將混合物加熱至回流並保持16小時,此時藉由 1H NMR分析反應物指示82%轉化率。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冷卻,過濾,且濃縮以獲得粗(E)-5-氯戊-2-烯-1-醇,其直接用於下一反應中。 1 H NMR:(DMSO-d 6, 400 MHz): δ 5.69-5.52 (m, 2H), 4.70 (t, J=5.4Hz, 1H), 3.91 (m, 2H), 3.64 (t, J= 6.8 Hz, 2H), 2.54 (m, 2H)。 實例 17 自(E)-5-氯戊-2-烯-1-醇(化合物 III)製備(E)-5-氯戊-2-烯-1-醛(化合物 IV). 向(E)-5-氯戊-2-烯-1-醇(0.40 g, 3.33 mmol)於二氯甲烷(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氧化錳(0.87 g, 10.0 mmol),且在室溫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20小時。然後將混合物過濾且濃縮,以獲得(E)-5-氯戊-2-烯-1-醛(基於 1H NMR之90%轉化率)。 1 H NMR:(CD 2Cl 2, 400 MHz): δ 9.51 (d, J=8.0 Hz, 1H), 6.82 (dt, J=15.6, 6.8 Hz, 1H), 6.16 (ddt, J=15.6, 6.8, 1.6 Hz, 1H), 3.68 (t, J= 6.4 Hz, 2H), 2.78 (qd, J= 5.2, 1.2 Hz, 2H) 實例 18:自(5R,8S,11S)-11-((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5-甲基-10-氧雜-3,17-二硫雜-7,14,19,20-四氮雜三環[14.2.1.12,5]二十-1(18),2(20),16(19)-三烯-6,9,13-三酮(化合物 XXIX)製備S-硫代辛酸((E)-4-((5R,8S,11S)-8-異丙基-5-甲基-6,9,13-三側氧基-10-氧雜-3,17-二硫雜-7,14,19,20-四氮雜三環[14.2.1.12,5]二十-1(18),2(20),16(19)-三烯-11-基)丁-3-烯-1-基)酯( 拉格唑拉,式(2)化合物). 在室溫下,將(5R,8S,11S)-11-((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5-甲基-10-氧雜-3,17-二硫雜-7,14,19,20-四氮雜三環[14.2.1.12,5]二十-1(18),2(20),16(19)-三烯-6,9,13-三酮(化合物 XXIX) (0.23 g, 0.46 mmol)、硫代辛S-酸(0.44 g, 2.75 mmol)、碳酸鉀(0.40 g, 2.90 mmol)及碘化鉀(0.067 g, 0.41 mmol)溶解於乙腈(20 mL)中。在室溫下在氮下將混合物攪拌16小時。將混合物過濾,濃縮且藉由製備型矽膠層析(二氯甲烷/甲醇,50/1)純化,以獲得0.12 g (42%)白色固體狀S-硫代辛酸((E)-4-((5R,8S,11S)-8-異丙基-5-甲基-6,9,13-三側氧基-10-氧雜-3,17-二硫雜-7,14,19,20-四氮雜三環[14.2.1.12,5]二十-1(18),2(20),16(19)-三烯-11-基)丁-3-烯-1-基)酯。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76 (s, 1H), 7.16 (d, J =9.4 Hz, 1H), 6.43 (d, J =10.4 Hz, 1H), 5.83 (dt, J =15.8, 7.3 Hz, 1H), 5.66 (m, 1H), 5.51 (dd, J =15.5, 6.9 Hz, 1H), 5.29 (dd, J =17.7, 9.3 Hz, 1H), 4.60 (dd, J =9.4, 3.3 Hz, 1H), 4.27 (dd,  J =17.6, 3.0 Hz, 1H), 4.04 (d, J =11.4 Hz, 1H),  3.28 (d, J =11.4 Hz, 1H), 2.90 (t, J =7.2 Hz, 2H),  2.87 (dd, J =16.4, 10.4 Hz, 1H), 2.68 (dd, J =16.3, 2.7 Hz, 1H), 2.53 (t, J =7.5 Hz, 1H), 2.31 (q, J =7.0 Hz, 2H), 2.11 (m, 1H), 1.87 (s, 3H), 1.62 (m, 2H), 1.27 (m, 8H), 0.87 (m, 3H), 0.69 (d, J =6.7 Hz, 3H), 0.51 (d, J =6.8 Hz, 3H)。 實例 19:自(R)-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化合物 XXVII)製備(5R,8S,11S)-11-((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5-甲基-10-氧雜-3,17-二硫雜-7,14,19,20-四氮雜三環[14.2.1.12,5]二十-1(18),2(20),16(19)-三烯-6,9,13-三酮(化合物 XXIX). 將(R)-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化合物 XXVII) (1.5 g, 2.4 mmol)溶解於二氯甲烷(20 ml)中,且添加三氟乙酸(2.9 g, 25.4 mmol),同時在20℃-25℃下攪拌。在20℃-25℃下將所得混合物攪拌3小時後,再添加一等份三氟乙酸(0.80 g, 7.0 mmol),並將所得混合物再攪拌3.5小時,此時藉由HPLC確定反應完成。向含有(R)-2'-(((S,E)-3-(((S)-2-胺基-3-甲基丁醯基)氧基)-7-氯庚-4-烯醯胺基)甲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化合物 XXVIII)之粗反應混合物中添加二異丙基乙胺(4.7 g, 41.2 mmol)。然後在0-5℃下經5-6小時時段,將所得混合物逐滴緩慢添加至HATU (2.9 g, 7.63 mmol)溶解於乙腈(50 mL)中之預形成溶液中。添加後,在0-5℃下將混合物再攪拌2小時,此時添加水(100 mL)。分離層後,用乙酸乙酯(50 mL)將水層萃取兩次,且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用無水硫酸鈉乾燥並濃縮。使用矽膠(二氯甲烷/甲醇,40/1)之急速層析提供白色固體狀(5R,8S,11S)-11-((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5-甲基-10-氧雜-3,17-二硫雜-7,14,19,20-四氮雜三環[14.2.1.12,5]二十-1(18),2(20),16(19)-三烯-6,9,13-三酮(0.26 g) (總共23%來自化合物 XXVII)。 1 H NMR:(CDCl 3, 400 MHz): δ 7.76 (s, 1H), 7.19 (d, J =7.4 Hz, 1H), 6.49 (d, J =8.6 Hz, 1H), 5.89 (dt, J =15.7, 7.3 Hz, 1H), 5.70 (m, 1H), 5.60 (dd, J =15.6, 6.5 Hz, 1H), 5.28 (dd, J =17.0, 9.1 Hz, 1H), 4.61 (dd, J =9.0, 3.5 Hz, 1H), 4.27 (dd, J =17.5, 2.9 Hz, 1H), 4.04 (d, J =11.2 Hz, 1H),  3.54 (t, J =6.6 Hz, 2H), 3.28 (d, J =11.3 Hz, 1H), 2.85 (m, 1H),  2.72(dd, J =16.3, 2.7 Hz, 1H), 2.51 (q, J =6.7 Hz, 2H), 2.10 (m, 1H), 1.86 (s, 3H), 0.70 (d, J =6.9 Hz, 3H), 0.53 (d, J =6.8 Hz, 3H)。 實例 20:自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VIII)及(R)-2'-(胺基甲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化合物 XXVI)製備(R)-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化合物 XXVII). 將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噻唑-4-甲酸第三丁基酯(化合物 VIII) (1.0 g, 1.8 mmol)添加至(R)-2'-(胺基甲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化合物 XXVI) (0.51 g, 2.0 mmol) (經由以下文獻中所述方法之修改製備:Xiao, Q.等人,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2010), 12:11, 940)及二異丙基乙胺(2.5 g, 0.025 mmol)於二氯甲烷(10 mL)中之預形成溶液中。在25℃下攪拌16小時後,添加H 2O (20 mL)且分離各層。用二氯甲烷(20 mL)將水相萃取一次,且用無水硫酸鈉乾燥合併之有機相,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速層析(二氯甲烷/MeOH = 40:1→10:1)純化提供1.6 g (88%)泡沫狀(R)-2'-((5S,8S)-5-((E)-4-氯丁-1-烯-1-基)-8-異丙基-12,12-二甲基-3,7,10-三側氧基-6,11-二氧雜-2,9-二氮雜十三烷基)-4-甲基-4,5-二氫-[2,4'-二噻唑]-4-甲酸。質譜(m/z): 617.9 本文所引用之所有公開文件(例如專利、期刊論文、書籍)之全文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1繪示拉格唑拉(largazole)及若干拉格唑拉類似物之化學結構。

Claims (9)

  1. 一種用於製備式(XXV)之硫酯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方法, , (XXV) 其中: R 1及R 2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1及R 2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該等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3及R 4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3及R 4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該等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5及R 6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5及R 6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該等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8R 9、-NR 8C(O)R 9、-NR 8C(O)OR 9、-NR 8CO 2R 9及-C(O)NR 8R 9; R 8及R 9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8及R 9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其中該等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及C 3-C 7雜環烷基視情況經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之取代基取代: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雜芳基、鹵基、羥基、-CN、-COOH、-CF 3、-OCH 2F、-OCHF 2、-OC 1-C 10烷基、-O-芳基、-O-雜芳基、-NR 10R 11、-NR 10C(O)R 11、-NR 10C(O)OR 11及-C(O)NR 10R 11; R 10及R 11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及C 3-C 7環烷基組成之群,或R 10及R 11一起形成C 3-C 7環烷基或C 3-C 7雜環烷基; R 13及R 14獨立地選自由H、C 1-C 10烷基、C 3-C 7環烷基、C 3-C 7雜環烷基、芳基及雜芳基組成之群; 其包含 由對胺基甲酸酯(XVI)脫除保護基 其中R 1、R 2、R 5及R 6係如上所定義,R 18選自由-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及第三丁基組成之群,及R 19係選自由-CH 2CH 2Si(CH 3) 3及第三丁基組成之群,然後由胺基甲酸酯(XVI)脫除保護基以提供胺(XVII) , 其中R 1、R 2、R 5、R 6及R 19係如上所定義, 然後使胺(XVII)與羧酸(VII-A)反應 其中R 3及R 4係如上所定義且R 18選自由-CH 2CH 2Si(CH 3) 3、(9H-茀-9-基)甲基及第三丁基組成之群, 以提供化合物(XVIII) , 其中R 1、R 2、R 3、R 4、R 5、R 6、R 18及R 19係如上所定義, 然後由胺基甲酸酯(XVIII)脫除保護基以提供胺(XIX) , 其中R 1、R 2、R 3、R 4、R 5及R 6係如上所定義, 然後使胺(XIX)環化以提供巨環化合物(XX) , 其中R 1、R 2、R 3、R 4、R 5及R 6係如上所定義, 然後使巨環化合物(XX)與硫代酸(XXIII)反應 其中R 13及R 14係如上所定義, 以提供硫酯(XXIV) , 其中R 1、R 2、R 3、R 4、R 5、R 6、R 13及R 14係如上所定義, 然後由硫酯(XXIV)脫除保護基以提供硫酯化合物(XXV)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其中R 1、R 2、R 3、R 4、R 5、R 6、R 13及R 14係如上所定義。
  2. 一種用於製備式(XXV-A)之硫酯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方法, , 其包含 由胺基甲酸酯(XVI)脫除保護基以提供胺(XVII) , 然後使胺(XVII)與羧酸(VII-A)反應 (VII-A) 以提供化合物(XVIII) , 然後由胺基甲酸酯(XVIII)脫除保護基以提供胺(XIX) , 然後使胺(XIX)環化以提供巨環化合物(XX) , 然後使巨環化合物(XX)與硫代酸(XXIII)反應 以提供硫酯(XXIV) , 然後由硫酯(XXIV)脫除保護基以提供硫酯化合物(XXV-A)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化合物(XXV)以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存在。
  4.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化合物(XXV-A)以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存在。
  5.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氯鹽、溴鹽、碘鹽、醇鹽(alkoxide)、磺酸鹽、磷酸鹽或羧酸鹽。
  6.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氯鹽、溴鹽、碘鹽、醇鹽、磺酸鹽、磷酸鹽或羧酸鹽。
  7.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磺酸鹽。
  8.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磺酸鹽。
  9.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該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苯磺酸鹽。
TW111135538A 2014-05-27 2015-05-27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 TWI8378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03369P 2014-05-27 2014-05-27
US62/003,369 2014-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505A TW202300505A (zh) 2023-01-01
TWI837833B true TWI837833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203B (zh) 2014-05-27 2022-08-21 美商昂克爾公司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203B (zh) 2014-05-27 2022-08-21 美商昂克爾公司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9398B2 (ja) 環状デプシペプチドの調製方法
RU2748731C2 (ru) Комбинация, содержащая антагонист ep4 и ингибитор иммунных контрольных точек
JP4704914B2 (ja) α−アミノ酸誘導体及びその医薬用途
TWI837833B (zh) 製備環縮肽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