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9508B -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9508B
TWI829508B TW112101900A TW112101900A TWI829508B TW I829508 B TWI829508 B TW I829508B TW 112101900 A TW112101900 A TW 112101900A TW 112101900 A TW112101900 A TW 112101900A TW I829508 B TWI829508 B TW I8295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bject side
image side
optical
im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1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柯家儀
李祖孟
許智程
Original Assignee
紘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紘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紘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2101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950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95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950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凸面;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七片。當此光學攝像透鏡組滿足特定條件時,可達成提升熱穩定性及高成像品質的要求。

Description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攝像裝置,特別是一種可用於一般電子裝置、車用電子裝置或行車攝影裝置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以及具有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隨著攝影成像裝置的製造水平提高,其應用領域越來越豐富多樣,比方說:行動裝置、空拍機、車用裝置等。以車用裝置為例,早期以外掛的行車記錄器連接車輛電源,當車輛發動時,該行車記錄器會自動開啟並開始記錄視野內的交通狀況;近年來,為了提升車輛行駛的安全性,陸續有相關業者投入自駕車的開發,即於車輛裝設各類感測器,用以偵測環境狀態。其中,光學鏡頭除了用於攝錄交通狀況之外,亦可配合影像辨識及智能運算,以提升車輛於各種環境中的駕駛安全性及舒適性;舉例來說,在車內使用具有影像辨識及智能運算功能的光學攝影設備,可用於監控駕駛專注狀態,避免駕駛視線離開車輛前方,或者當駕駛精神狀態不佳時,即時警示提醒,進而提升駕駛車輛的安全性。
除了車用電子裝置以外,在其他應用領域中,攝影成像裝置的規格要求也日益提升,即使用者除了要求成像清晰之外,同時要求有較廣的視場角,減少車輛死角,使駕駛能及早發現行人或鄰近車輛,避免發生交通事故。是 以,如何提供一種具有良好成像品質及廣視角的光學攝像裝置已成為此技術領域之人士亟欲解決之問題。
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其中,第一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凸面;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七片;該第三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34,該第六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67,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五透鏡到該第七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7,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34/AT67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5-20
1.5;及f56/f567<0。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光圈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o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4o/ATo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5-67
1.5。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5-21
(CT1+CT2)/AT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5-22
3.5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三透鏡物側面為平面。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3,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R3/R1|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3
3.0。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f1/f56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4
2.5。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12/AT4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5
4.0。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R1/R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6
8.0。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3,該第七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4,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R14+R13)/(R14-R13)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66
1.5。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4o/AT4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7
1.0。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1234,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f1/f1234<0。
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物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1(mm),該第一透鏡像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2(mm),係滿足以下關係式:2.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8
(D11+D12)/(D11-D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06-29
6.0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成像裝置,其包含如前述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及一影像感測元件,其中,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面。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如前述之成像裝置。
10、20、30、40、50:光學攝像透鏡組
11、21、31、41、51:第一透鏡
12、22、32、42、52:第二透鏡
13、23、33、43、53:第三透鏡
14、24、34、44、54:第四透鏡
15、25、35、45、55:第五透鏡
16、26、36、46、56:第六透鏡
17、27、37、47、57:第七透鏡
18、28、38、48、58:濾光元件
19、29、39、49、59:保護玻璃
101、201、301、401、501:成像面
11a、21a、31a、41a、51a:第一透鏡之物側面
11b、21b、31b、41b、51b:第一透鏡之像側面
12a、22a、32a、42a、52a:第二透鏡之物側面
12b、22b、32b、42b、52b:第二透鏡之像側面
13a、23a、33a、43a、53a:第三透鏡之物側面
13b、23b、33b、43b、53b:第三透鏡之像側面
14a、24a、34a、44a、54a:第四透鏡之物側面
14b、24b、34b、44b、54b:第四透鏡之像側面
15a、25a、35a、45a、55a:第五透鏡之物側面
15b、25b、35b、45b、55b:第五透鏡之像側面
16a、26a、36a、46a、56a:第六透鏡之物側面
16b、26b、36b、46b、56b:第六透鏡之像側面
17a、27a、37a、47a、57a:第七透鏡之物側面
17b、27b、37b、47b、57b:第七透鏡之像側面
18a、18b、28a、28b、38a、38b、48a、48b、58a、58b:濾光元件之二表面
19a、19b、29a、29b、39a、39b、49a、49b、59a、59b:保護玻璃之二表面
102、202、302、402、502:影像感測元件
1000、2000:電子裝置
1010、2010:成像裝置
I:光軸
ST:光圈
〔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圖1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畸變圖及縱向球差圖;〔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畸變圖及縱向球差圖;〔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畸變圖及縱向球差圖;〔圖4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畸變圖及縱向球差圖;〔圖5A〕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示意圖;〔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畸變圖及縱向球差圖;〔圖6〕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車用電子裝置之示意圖;〔圖7〕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一般電子裝置之示意圖。
在以下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之各透鏡可為玻璃或塑膠材質,而不以實施例所列舉之材質為限。當透鏡材質為玻璃時,透鏡表面可透過研磨方式或模造的方式進行加工;此外,由於玻璃材質本身耐溫度變化及高硬度特性,可以降低環境變化對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影響,進而延長光學攝像透鏡組的使用壽命。當透鏡材質為塑膠時,則有利於減輕光學攝像透鏡組的重量,及降低生產成本。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每一個透鏡皆包含朝向被攝物之一物側面,及朝向成像面之一像側面。每一個透鏡的表面形狀係依據所述表面靠近光軸區域(近軸處)的形狀加以定義,例如描述一個透鏡之物側面為凸面時,係表示該透鏡在靠近光軸區域的物側面為凸面,亦即,雖然在實施例中描述該透鏡表面為凸面,而該表面在遠離光軸區域(離軸處)可能是凸面或凹面。每一個透鏡近軸處的形狀係以該面之曲率半徑為正值或負值加以判斷,例如,若一個透鏡之物側面曲率半徑為正值時,則該物側面為凸面;反之,若其曲率半徑為負值,則該物側面為凹面。就一個透鏡之像側面而言,若其曲率半徑為正值,則該像側面為凹面;反之,若其曲率半徑為負值,則該像側面為凸面。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每一透鏡的物側面及像側面可以是球面或非球面表面。在透鏡上使用非球面表面有助於修正如球面像差等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成像像差,減少光學透鏡元件的使用數量。然而,使用非球面透鏡會使整體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成本提高。雖然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有些光學透鏡的表面係使用球面表面,但仍可以視需要將其設計為非球面表面;或者,有些光學透鏡的表面係使用非球面表面,但仍可以視需要將其設計為球面表面。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總長TTL(Total Track Length)定義為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第一透鏡的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之距離。此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高度稱為最大像高ImgH(Image Height);當成像面上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時,最大像高ImgH代表影像感測元件的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長度之一半。在以下實施例中,所有透鏡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透鏡之間的距離、透鏡組總長TTL、最大像高ImgH和焦距(Focal Length)的單位皆以公厘(mm)加以表示。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七片。
該第一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而其像側面為凹面,以配合實際應用需求,且有助於收光。較佳地,第一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之物側面或/及像側面為球面,以降低製造成本及易於加工。
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用以調整光線路徑。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為凹面,其物側面可為凸面或凹面。較佳地,第一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此外,第一透鏡之物側面或/及像側面為球面,以降低製造成本及易於加工。
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平面,像側面為凹面。利用第三透鏡的負屈折力,用以調整光線路徑。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三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三透鏡之像側面為球面,以降低製造成本及易於加工。
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像側面為凸面。利用第四透鏡的正屈折力,有助於匯聚光線,並且修正像散像差。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四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四透鏡之物側面或/及像側面為非球面,藉以改善球面像差。
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像側面為凸面。利用第五透鏡的正屈折力,有助於匯聚光線,並且修正像散像差。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第五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五透鏡之物側面或/及像側面為球面,以降低製造成本及易於加工。
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之物側面及像側面皆為凹面。利用第六透鏡的負屈折力,有助於調整光線路徑。較佳地,第五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五透鏡之物側面或/及像側面為球面,以降低製造成本及易於加工。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結合構成一複合透鏡,例如該第五透鏡像側面及該第六透鏡的物側面利用光學膠彼此黏合,以適應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且可顯著改善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焦平面的熱飄移。在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係各自獨立、無膠合,以降低製造成本及易於加工。
該第七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七透鏡之物側面為凸面,其像側面為凸面。利用第七透鏡的正屈折力,有助於匯聚光線,且改善像散像差。較佳地,第七透鏡之材質為玻璃,可適用於溫差較大的環境條件。此外,第七透鏡之物側面或/及像側面可為非球面,藉以改善球面像差。
該第三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34,該第六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67,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34/AT67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0-65
1.5 (1)。
當滿足關係式(1),可以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且提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設計靈活度。
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五透鏡到該第七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7,係滿足以下關係式:f56/f567<0 (2)。
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光圈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o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4o/ATo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1-31
1.5 (3)。
當滿足關係式(2)及(3),該光學攝像透鏡組可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
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1-59
(CT1+CT2)/AT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1-60
3.5 (4)。
當滿足關係式(4),可提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設計靈活度。
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3,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R3/R1|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1-61
3.0 (5)。
當滿足關係式(5),有助於提升光學攝像透鏡組的成像品質。
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f1/f56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1-63
2.5 (6)。
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12/AT4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1-64
4.0 (7)。
當滿足關係式(7)及(6),可彈性變化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的焦距範圍,藉以提升光學攝像透鏡組之設計靈活度。
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R1/R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2-54
8.0 (8)。
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最大像高ImgH,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3,該第七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4,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R14+R13)/(R14-R13)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2-55
1.5 (9)。
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4o/AT4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2-56
1.0 (10)。
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1234,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f1/f1234<0 (11)。
該第一透鏡物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1(mm),該第一透鏡像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2(mm),係滿足以下關係式:2.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2-57
(D11+D12)/(D11-D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2-58
6.0 (12)。
當滿足關係式(8)至(12),該光學攝像透鏡組可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及有助於修正該光學攝像透鏡組的像差。
第一實施例
參見圖1A及圖1B,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1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Astigmatism/Field Curvature)、畸變圖(Distortion)及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如圖1A所示,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11、第二透鏡12、第三透鏡13、第四透鏡14、光圈ST、第五透鏡15、第六透鏡16及第七透鏡17。此光學攝像透鏡組1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 18、保護玻璃19及成像面101。在成像面101上更可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102,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11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1a為凸面、像側面11b為凹面,且物側面11a及像側面11b皆為球面。第一透鏡11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二透鏡12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2a為凹面、像側面12b為凹面,且物側面12a及像側面12b皆為球面。第二透鏡12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三透鏡13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3a為平面、像側面13b為凹面,且像側面13b為球面。第三透鏡13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四透鏡1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4a為凸面、像側面14b為凸面,且物側面14a及像側面14b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14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五透鏡1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5a為凸面、像側面15b為凸面,且物側面15a及像側面15b皆為球面。第五透鏡15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六透鏡16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16a為凹面、像側面16b為凹面,且物側面16a及像側面16b皆為球面。第六透鏡16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第五透鏡15像側面15b與第六透鏡16物側面16b彼此膠合,使第五透鏡15與第六透鏡16結合構成一複合透鏡。
第七透鏡17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17a為凸面、像側面17b為凸面,且物側面17a及像側面17b皆為非球面。第七透鏡17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濾光元件18設置於第七透鏡17與成像面101之間,用以濾除特定波長區段的光線,例如是一紅外光濾除元件。濾光元件18之二表面18a、18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保護玻璃19設置於濾光元件18與成像面101之間,用以保護成像面101。保護玻璃19之二表面19a、19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1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影像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上述各個非球面之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4-1
其中,X: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與非球面於光軸上之切面間的距離;Y:非球面上的點與光軸間之垂直距離;C:透鏡於近光軸處的曲率半徑之倒數;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其中i=2x,且x為大於且等於2之自然數,即i為大於且等於4的偶數。
請參見下方表一,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的詳細光學數據。其中,第一透鏡11之物側面11a標示為表面11a、像側面11b 標示為表面11b,其他各透鏡表面則依此類推。表中距離欄位的數值代表該表面至下一表面在光軸I上的距離,例如第一透鏡11之物側面11a至像側面11b之距離為1.495mm,代表第一透鏡11之厚度為1.495mm。第一透鏡11之像側面11b至第二透鏡12之物側面12a之距離AT12為1.526mm。其它可依此類推,以下不再重述。第一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有效焦距為EFL,光圈值(F-number)為Fno,整體光學攝像透鏡組10最大視角之一半為HFOV(Half Field of View),其數值亦列於表一中。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5-3
請參見下方表二,其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各透鏡表面的非球面係數。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至A16則代表各表面第4階至第16階非球面係數。例如第四透鏡14之物側面14a之錐面係數K為-0.375。其它可依此類推,以下不再重述。此外,以下各實施例的表格係對應至各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各表格的定義係與本實施例相同,故在以下實施例中不再重述。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16-4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三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34,該第六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67,AT34/AT67=0.50。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五透鏡到該第七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7,f56/f567=-1.82。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光圈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o5,AT4o/ATo5=0.74。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CT1+CT2)/AT12=1.37。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3,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R3/R1|=-1.96。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f1/f56=1.61。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AT12/AT45=2.74。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2,|R1/R2|=1.93。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最大像高ImgH,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3,該第七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4,(R14+R13)/(R14-R13)=0.72。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AT4o/AT45=0.43。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1234,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f1/f1234=-5.66。
在第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透鏡物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1(mm),該第一透鏡像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2(mm),(D11+D12)/(D11-D12)=5.04。
由上述關係式的數值可知,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滿足關係式(1)至(12)的要求。
參見圖1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像散場曲圖、F-θ畸變圖及縱向球差圖。由像散場曲像差圖(波長555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由F-θ畸變像差圖(波長555nm)可知,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F-θ畸變率之絕對值小於50%。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70nm、555nm、65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0.06mm以內。如圖1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
第二實施例
參見圖2A及圖2B,圖2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2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Astigmatism/Field Curvature)、畸變圖(Distortion)及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如圖2A所示,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21、第二透鏡22、第三透鏡23、第四透鏡24、光圈ST、第五透鏡25、第六透鏡26及第七透鏡27。此光學攝像透鏡組2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28、保護玻璃29及成像面201。在成像面201上更可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202,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21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21a為凸面、像側面21b為凹面,且物側面21a及像側面21b皆為球面。第一透鏡21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二透鏡22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22a為凹面、像側面22b為凹面,且物側面22a及像側面22b皆為球面。第二透鏡22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三透鏡23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23a為平面、像側面23b為凹面,且像側面23b為球面。第三透鏡23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四透鏡2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24a為凸面、像側面24b為凸面,且物側面24a及像側面24b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24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五透鏡2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25a為凸面、像側面25b為凸面,且物側面25a及像側面25b皆為球面。第五透鏡25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六透鏡26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26a為凹面、像側面26b為凹面,且物側面26a及像側面26b皆為球面。第六透鏡26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第五透鏡25像側面25b與第六透鏡26物側面26b彼此膠合,使第五透鏡25與第六透鏡26結合構成一複合透鏡。
第七透鏡27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27a為凸面、像側面27b為凸面,且物側面27a及像側面27b皆為非球面。第七透鏡27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濾光元件28設置於第七透鏡27與成像面201之間,用以濾除特定波長區段的光線,例如是一紅外光濾除元件。濾光元件28之二表面28a、28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保護玻璃29設置於濾光元件28與成像面201之間,用以保護成像面201。保護玻璃29之二表面29a、29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2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影像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之詳細光學數據及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分別列於表三及表四。在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之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0-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1-6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1-7
在第二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2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五。由表五可知,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滿足關係式(1)至(12)的要求。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1-8
參見圖2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20之像散場曲像差圖、F-θ畸變像差圖及縱向球差圖。由像散場曲像差圖(波長555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由F-θ畸變像差圖(波長555nm)可知,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F-θ畸變率之絕對值小於50%。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70nm、555nm、65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0.07mm以內。如圖2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2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
第三實施例
參見圖3A及圖3B,圖3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3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圖(Astigmatism/Field Curvature)、畸變圖(Distortion)及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如圖3A所示,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31、第二透鏡32、第三透鏡33、第四透鏡34、光圈ST、第五透鏡35、第六透鏡36及第七透鏡37。此光學攝像透鏡組3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38、保護玻璃39及成像面301。在成像面301上更可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302,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31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31a為凸面、像側面31b為凹面,且物側面31a及像側面31b皆為球面。第一透鏡31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二透鏡32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32a為凸面、像側面32b為凹面,且物側面32a及像側面32b皆為球面。第二透鏡32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三透鏡33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33a為平面、像側面33b為凹面,且像側面33b為球面。第三透鏡33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四透鏡3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34a為凸面、像側面34b為凸面,且物側面34a及像側面34b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34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五透鏡3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35a為凸面、像側面35b為凸面,且物側面35a及像側面35b皆為球面。第五透鏡35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六透鏡36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36a為凹面、像側面36b為凹面,且物側面36a及像側面36b皆為球面。第六透鏡36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第五透鏡35像側面35b與第六透鏡36物側面36b彼此膠合,使第五透鏡35與第六透鏡36結合構成一複合透鏡。
第七透鏡37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37a為凸面、像側面37b為凸面,且物側面37a及像側面37b皆為非球面。第七透鏡37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濾光元件38設置於第七透鏡37與成像面301之間,用以濾除特定波長區段的光線,例如是一紅外光濾除元件。濾光元件38之二表面38a、38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保護玻璃39設置於濾光元件38與成像面301之間,用以保護成像面301。保護玻璃39之二表面39a、39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3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影像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之詳細光學數據及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分別列於表六及表七。在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之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4-9
表六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5-10
在第三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3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八。由表八可知,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滿足關係式(1)至(12)的要求。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5-11
參見圖3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30之像散場曲圖、F-θ畸變像差圖及縱向球差圖。由像散場曲像差圖(波長555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差 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由F-θ畸變像差圖(波長555nm)可知,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F-θ畸變率之絕對值小於50%。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70nm、555nm、65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0.06mm以內。如圖3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3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
第四實施例
參見圖4A及圖4B,圖4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4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像差圖(Astigmatism/Field Curvature)、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及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如圖4A所示,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41、第二透鏡42、第三透鏡43、第四透鏡44、光圈ST、第五透鏡45、第六透鏡46及第七透鏡47。此光學攝像透鏡組4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48、保護玻璃49及成像面401。在成像面401上更可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402,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41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41a為凸面、像側面41b為凹面,且物側面41a及像側面41b皆為球面。第一透鏡41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二透鏡42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42a為凸面、像側面42b為凹面,且物側面42a及像側面42b皆為球面。第二透鏡42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三透鏡43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43a為平面、像側面43b為凹面,且像側面43b為球面。第三透鏡43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四透鏡4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44a為凸面、像側面44b為凸面,且物側面44a及像側面44b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44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五透鏡4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45a為凸面、像側面45b為凸面,且物側面45a及像側面45b皆為球面。第五透鏡45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六透鏡46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46a為凹面、像側面46b為凹面,且物側面46a及像側面46b皆為球面。第六透鏡46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第五透鏡45像側面45b與第六透鏡46物側面46b彼此膠合,使第五透鏡45與第六透鏡46結合構成一複合透鏡。
第七透鏡47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47a為凸面、像側面47b為凸面,且物側面47a及像側面47b皆為非球面。第七透鏡47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濾光元件48設置於第七透鏡47與成像面401之間,用以濾除特定波長區段的光線,例如是一紅外光濾除元件。濾光元件48之二表面48a、48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保護玻璃49設置於濾光元件48與成像面401之間,用以保護成像面401。保護玻璃49之二表面49a、49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4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影像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之詳細光學數據及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分別列於表九及表十。在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之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8-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8-13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9-14
在第四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4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一。由表十一可知,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滿足關係式(1)至(12)的要求。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29-15
參見圖4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40之像散場曲圖、F-θ畸變像差圖及縱向球差圖。由像散場曲像差圖(波長555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20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20mm以內。由F-θ畸變像差圖(波長555nm)可知,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F-θ畸變率之絕對值小於25%。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70nm、555nm、65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 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0.10mm以內。如圖4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4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
第五實施例
參見圖5A及圖5B,圖5A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之示意圖。圖5B由左至右依序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像散場曲像差圖(Astigmatism/Field Curvature)、畸變像差圖(Distortion)及縱向球差圖(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
如圖5A所示,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51、第二透鏡52、第三透鏡53、第四透鏡54、光圈ST、第五透鏡55、第六透鏡56及第七透鏡57。此光學攝像透鏡組50更可包含濾光元件58、保護玻璃59及成像面501。在成像面501上更可設置一影像感測元件502,以構成一成像裝置(未另標號)。
第一透鏡51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51a為凸面、像側面51b為凹面,且物側面51a及像側面51b皆為球面。第一透鏡51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二透鏡52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52a為凸面、像側面52b為凹面,且物側面52a及像側面52b皆為球面。第二透鏡52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三透鏡53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53a為平面、像側面53b為凹面,且像側面53b為球面。第三透鏡53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四透鏡54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54a為凸面、像側面54b為凸面,且物側面54a及像側面54b皆為非球面。第四透鏡54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五透鏡5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55a為凸面、像側面55b為凸面,且物側面55a及像側面55b皆為球面。第五透鏡55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第六透鏡56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面56a為凹面、像側面56b為凹面,且物側面56a及像側面56b皆為球面。第六透鏡56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第五透鏡55像側面55b與第六透鏡56物側面56b彼此膠合,使第五透鏡55與第六透鏡56結合構成一複合透鏡。
第七透鏡57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面57a為凸面、像側面57b為凸面,且物側面57a及像側面57b皆為非球面。第七透鏡57之材質包括玻璃,但不以此為限制。
濾光元件58設置於第七透鏡57與成像面501之間,用以濾除特定波長區段的光線,例如是一紅外光濾除元件。濾光元件58之二表面58a、58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保護玻璃59設置於濾光元件58與成像面501之間,用以保護成像面501。保護玻璃59之二表面59a、59b皆為平面,其材質為玻璃。
影像感測元件5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感測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Image Sensor)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影像感測元件(CMOS Image Sensor)。
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之詳細光學數據及透鏡表面之非球面係數分別列於表十二及表十三。在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之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2-16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2-17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3-18
在第五實施例中,光學攝像透鏡組50之各關係式的數值列於表十四。由表十四可知,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滿足關係式(1)至(12)的要求。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3-19
參見圖5B,圖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光學攝像透鏡組50之像散場曲圖、F-θ畸變像差圖及縱向球差圖。由像散場曲像差圖(波長555nm)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子午方向的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變化量在±0.10mm以內。由F-θ畸變像差圖(波長555nm)可知,光學攝像透鏡組10之F-θ畸變率之絕對值小於50%。由縱向球差圖可以看出,三種可見光470nm、555nm、650nm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可集中於成像點附近,其成像點偏差可以控制在±0.06mm以內。如圖5B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50已良好地修正了各項像差,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
第六實施例
參見圖6,一成像裝置1010包含如前述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20、30、40、50,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102、202、302、402、502;其中,所述影像感測元件102、202、302、402、502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10、20、30、40、50之成像面上101、201、301、401、501。影像感測元件102、202、302、402、5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測元件等。
在圖6中,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一車用電子裝置1000包含成像裝置1010,其中車用電子裝置1000係用於觀察、監控、感測及/或記錄車輛外部的環境及狀態。
第七實施例
參見圖7,一成像裝置2010包含如前述第一至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攝像透鏡組10、20、30、40、50,以及一影像感測元件102、202、302、402、502;其中,所述影像感測元件102、202、302、402、502設置於光學攝像透鏡組10、20、30、40、50之成像面上101、201、301、401、501。影像感測元件102、202、302、402、502例如是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互補式金屬氧化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影像感測元件等。
在圖7中,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一般電子裝置2000包含成像裝置2010,其中一般電子裝置2000可應用於一般3C產品及其他有攝像功能的電子產品。
雖然本發明使用前述數個實施例加以說明,然而該些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範圍。對任何熟知此項技藝者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內,仍可以參照本發明所揭露的實施例內容進行形式上和細節上的多種變化。是故,此處需明白的是,本發明係以下列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任何在申請專利範圍內或其等效的範圍內所作的各種變化,仍應落入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之內。
10:光學攝像透鏡組
11:第一透鏡
12:第二透鏡
13:第三透鏡
14:第四透鏡
15:第五透鏡
16:第六透鏡
17:第七透鏡
18:濾光元件
19:保護玻璃
101:成像面
11a:第一透鏡之物側面
11b:第一透鏡之像側面
12a:第二透鏡之物側面
12b:第二透鏡之像側面
13a:第三透鏡之物側面
13b:第三透鏡之像側面
14a:第四透鏡之物側面
14b:第四透鏡之像側面
15a:第五透鏡之物側面
15b:第五透鏡之像側面
16a:第六透鏡之物側面
16b:第六透鏡之像側面
17a:第七透鏡之物側面
17b:第七透鏡之像側面
18a、18b:濾光元件之二表面
19a、19b:保護玻璃之二表面
102:影像感測元件
I:光軸
ST:光圈

Claims (14)

  1. 一種光學攝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具有屈折力,其物側面為凸面;一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凹面;一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一第四透鏡,具有屈折力;一光圈;一第五透鏡,具有屈折力,其像側面為凸面;一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以及一第七透鏡,具有屈折力;其中,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透鏡總數為七片;該第三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四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34,該第六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67,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五透鏡到該第七透鏡的組合焦距為f567,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34/AT67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7-42
    1.5;及f56/f567<0。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光圈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o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4o/ATo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7-43
    1.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之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7-44
    (CT1+CT2)/AT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7-45
    3.5。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物側面為平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3,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R3/R1|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8-46
    3.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到該第六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56,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f1/f56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8-47
    2.5。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二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12,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12/AT4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8-48
    4.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該第一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R1/R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8-49
    8.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七透鏡物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3,該第七透鏡像側面之曲率半徑為R14,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R14+R13)/(R14-R13)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8-50
    1.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光圈之距離為AT4o,該第四透鏡像側面沿光軸至該第五透鏡物側面之距離為AT45,係滿足以下關係式:0<AT4o/AT4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8-51
    1.0。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到該第四透鏡之組合焦距為f1234,該第一透鏡之焦距為f1,係滿足以下關係式:f1/f1234<0。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1,該第一透鏡像側面垂直於光軸之光學有效半徑為D12,係滿足以下關係式:2.5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9-52
    (D11+D12)/(D11-D12)
    Figure 112101900-A0305-02-0039-53
    6.0。
  13. 一種成像裝置,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光學攝像透鏡組及一影像感測元件,其中,該影像感測元件設置於該光學攝像透鏡組之成像面。
  14.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成像裝置。
TW112101900A 2023-01-17 2023-01-17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295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01900A TWI829508B (zh) 2023-01-17 2023-01-17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2101900A TWI829508B (zh) 2023-01-17 2023-01-17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9508B true TWI829508B (zh) 2024-01-11

Family

ID=90459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1900A TWI829508B (zh) 2023-01-17 2023-01-17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950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42158A1 (en) * 2018-04-28 2020-05-07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ing device
CN112505895A (zh) * 2020-12-17 2021-03-16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US20210191088A1 (en) * 2019-12-13 2021-06-24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Wide-angle lens
CN113933960A (zh) * 2021-09-28 2022-01-14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TW202300977A (zh) * 2021-06-17 2023-01-01 紘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M638483U (zh) * 2022-05-25 2023-03-1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系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42158A1 (en) * 2018-04-28 2020-05-07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imaging device
US20210191088A1 (en) * 2019-12-13 2021-06-24 Nidec Sankyo Corporation Wide-angle lens
CN112505895A (zh) * 2020-12-17 2021-03-16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TW202300977A (zh) * 2021-06-17 2023-01-01 紘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3933960A (zh) * 2021-09-28 2022-01-14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TWM638483U (zh) * 2022-05-25 2023-03-11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系統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22781B2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system
US8982479B2 (en) Wide-angle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US8699150B1 (en) Wide-angle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TWI431355B (zh) 光學影像鏡頭
US20140118844A1 (en) Optical photographing lens system
US20140063626A1 (en) Monofocal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US8797658B2 (en) Capturing lens system
US20120250164A1 (en) Optical image system
US20140327975A1 (en) Optical lens assembly for image taking
TWI431314B (zh) 拾像透鏡系統
TWI690743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130026352A1 (en)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lens assembly
US20120170140A1 (en) Image capturing optical system
US20130155528A1 (en) Optical lens system for image taking
TWI792749B (zh) 光學取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20210373292A1 (en) Optical lens
TWI705265B (zh) 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US8786964B2 (en) Photographing lens assembly
TWI829508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107145A (zh) 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4892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17301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7883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9914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7831B (zh) 光學攝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