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134B -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134B
TWI812134B TW111112240A TW111112240A TWI812134B TW I812134 B TWI812134 B TW I812134B TW 111112240 A TW111112240 A TW 111112240A TW 111112240 A TW111112240 A TW 111112240A TW I812134 B TWI812134 B TW I8121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plane
unit
plane function
uplink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22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9536A (zh
Inventor
陳志明
Original Assignee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122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2134B/zh
Priority to CN202210409120.1A priority patent/CN116939706A/zh
Priority to US17/939,999 priority patent/US20230319674A1/en
Priority to EP22201022.5A priority patent/EP4255027A1/en
Priority to JP2022173517A priority patent/JP7326570B1/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1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9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953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5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entities in the up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 H04W28/0975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for reducing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一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單元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

Description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 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本發明係指一種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尤指一種適用於蜂窩站點運算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5G)為新一代行動通訊技術,是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4G)的演進,目標是因應日益增加的網路需求,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更低的延遲、提高容量、降低成本以及節省能源等。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在此基礎上定義了5G的三大應用領域,分別是增強型移動寬頻(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高可靠低延遲通訊(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以及大規模機器類互聯(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
為滿足5G網路毫秒級延遲的要求,5G核心網路採用了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分離(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CUPS)的策略。CUPS使用戶平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得以靈活部署於核心網路抑或行動通訊網路之邊緣站點(Edge Site),同時亦使運算與存儲等網路服務得以下沉至與用戶端更接近的邊緣站點,實現移動邊緣運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
然而,由用戶裝置所送出的無線電訊號,經由無線電單元(Radio Unit,RU)接收,再經過分散單元(DistributedUnit,DU)、集中單元(Central Unit,CU)等傳送至核心網路並存取外部資料網路(Data Network,DN)的過程,同時是不斷累積延遲的過程,尤其是在此架構中DU與CU站點的架設距離最多可能高達100公里之遠,其距離所造成的延遲更是不能滿足即時應用之需求。在此情形下,即使5G網路定義了在CU站點之行動邊緣運算以貼近用戶端,其網路的傳輸依然受限於DU與CU站點之間的距離,並且造成不符需求之延遲。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讓運算功能進一步下沉至蜂窩站點之分散單元上,以降低延遲。
本發明實施例揭露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一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單元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
本發明實施例另揭露一種連接一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單元裝置,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方法包含有接收來自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之一資訊,該資訊相關於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之結果,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一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該分散單元 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該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根據該資訊,建立連線至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本發明實施例另揭露一種分散單元裝置,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分散單元裝置包含有一處理單元,用來執行一程式碼;以及一儲存單元,耦接於該處理單元,用來儲存該程式碼,以指示該處理單元執行連接一用戶平面功能之一方法,該方法包含有接收來自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之一資訊,該資訊相關於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之結果,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一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單元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根據該資訊,建立連線至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1:5G行動通訊系統
10:用戶裝置
12:無線接取網路
14:核心網路
140:用戶平面功能
142: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
144:連結管理服務
16:外部資料網路
160:應用伺服器
22:無線接取網路
220:無線電單元
222:分散單元
2220:用戶平面單元(CU-UP)
224:集中單元
2240:用戶平面單元(CU-UP)
2242:控制平面單元(CU-CP)
24:本地用戶平面功能
25:遠端用戶平面功能
26:本地應用伺服器
27:遠端應用伺服器
28:人工智慧模型
3:流程
300-308:步驟
4:流程
400-412:步驟
5:通訊裝置
50:處理單元
52:儲存單元
520:程式碼
第1圖為一5G行動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無線接取網路之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決定上行鏈路流程之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選擇用戶平面單元流程之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通訊裝置示意圖。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一行動通訊系統1之示意圖。行動通訊系統1 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5G),其概略性地包含有複數個用戶裝置10、一無線接取網路12、一核心網路14以及一外部資料網路16。核心網路14包含屬於控制平面之一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142、一連結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144等以及屬於用戶平面之一用戶平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140。為求簡潔,第1圖中僅繪示單一用戶裝置10及所需之核心網路功能作為代表,並以虛線繪示屬於控制平面之連結,以實線繪示屬於用戶平面之連結。一般而言,當用戶裝置10需存取位於一外部資料網路16之一應用伺服器160時,需先透過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142向核心網路14註冊,再經由無線接取網路12透過由連結管理功能144選擇之用戶平面功能140轉發用戶裝置10之數據資料,始能流向應用伺服器160以進行存取。此過程會累積龐大的延遲,不能滿足例如工業自動化或自動駕駛等需極低時延之應用,因此,5G相關產業在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分離(Control and User Plane Separation,CUPS)的前提之下對無線接取網路12導入了行動邊緣運算以貼近用戶端。然而,在5G的架構中,無線接取網路12尚包含如無線電單元、分散單元以及集中單元等,而定義於集中單元之行動邊緣運算依舊可能受分散單元與集中單元站點之架設距離所累,造成額外或不符需求之延遲。
為了進一步降低延遲,本發明將網路運算功能進一步下沉至蜂窩站點(Cell Site),即分散單元上,並據此提出對應之傳輸路徑選擇機制。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包含蜂窩站點運算之一無線接取網路22之示意圖。無線接取網路22可取代第1圖之無線接取網路12,使得複數個用戶裝置10(僅繪示其中之一作為代表)可透過一遠端用戶平面功能25存取位於遠端之一應用伺服器27,或透過一本地用戶平面功能24存取位於本地之一應用伺服器26。詳細來說,無線接取網路22包含一無線電單元220、一分散單元222以及一集中單元224。其中,集中單元224可分為處理包含無線資源控制協定(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封包資料匯聚通訊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等與控制平面相關協定之一控制平面單元(Central Unit Control Plane,CU-CP)2242,以及處理包含服務資料適應協定(Service Data Adaptation Protocol,SDAP)、PDCP等與用戶平面相關協定之一用戶平面單元(Central Unit User Plane,CU-UP)2240。值得注意的是,為因應存取位於蜂窩站點之本地應用伺服器26以降低延遲之目的,分散單元222亦包含與集中單元224之用戶平面單元2240相似之一用戶平面單元(CU-UP)2220。藉此,用戶平面單元2220可以選擇避開傳統上用戶資料必須經過集中單元224發送之通訊路徑,而在屬於本地端的分散單元222直接將用戶資料經由本地用戶平面功能24轉送至本地應用伺服器26。需注意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之本地係指提供服務之蜂窩站點,本地應用伺服器26及本地用戶平面功能24係指架設於例如分散單元222之蜂窩站點之服務;反之,提供服務之蜂窩站點以外則為遠端,遠端應用伺服器27及遠端用戶平面功能25為須經過集中單元224連線存取之位於外網之服務。此外,無線接取網路22另連結一人工智慧模型28,其可建置於無線接取網路22之內或外,控制平面單元2242可利用人工智慧模型28,決定用戶裝置10之通訊路徑。據此,用戶裝置10之用戶資料可根據控制平面單元2242所決定之通訊路徑,經由無線電單元220、分散單元222以及用戶平面單元2240,透過遠端用戶平面功能25轉發以存取應用伺服器27,或經由無線電單元220、分散單元222、分散單元222之用戶平面單元2220,直接透過本地用戶平面功能24轉發以存取位於蜂窩站點之應用伺服器26。控制平面單元2242決定用戶裝置10之通訊路徑的方法可歸納為一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如第3圖所示。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導入人工智慧模型28。
步驟304:控制平面單元2242由核心網路14取得用戶裝置10所需之一 用戶平面功能及其相關屬性,並根據人工智慧模型28判斷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
步驟306:控制平面單元2242根據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分散單元222的用戶平面單元2220或位於集中單元224的用戶平面單元2240來處理用戶裝置10的上行通訊。
步驟308:結束。
根據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本發明實施例於步驟302導入人工智慧模型28,用以協助判斷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的類型;於步驟304,由核心網路14取得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的相關屬性,並根據人工智慧模型28判斷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於步驟306,控制平面單元2242根據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來對應選擇位於分散單元222之用戶平面單元2220或位於集中單元224之用戶平面單元2240,以處理用戶裝置10的上行通訊。因此,對於需極低時延之應用,可以將其應用伺服器架設於位於本地之蜂窩站點,用戶資料即可經由位於分散單元222之用戶平面單元2220直接發送至本地應用伺服器,而不需要經過集中單元224,大幅縮短資料傳輸之路程並降低延遲;而對於不需要低時延之應用,仍可依循類似傳統之通訊路徑,經過集中單元224存取位於遠端之應用伺服器。
詳細來說,無線接取網路22於步驟302中導入人工智慧模型28,人工智慧模型28可為一現成之人工智慧模型,可直接提供後續步驟做判斷使用,或是現成之人工智慧模型另加訓練後使用。此外,除直接導入一現成之人工智慧模型外,亦可自行訓練人工智慧模型28,例如,無線接取網路22可將先前及當前取得的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作為訓練特徵,不斷訓練人工智慧模型28以找出用戶平面功能屬性與本地或遠端之關聯中找出可能之關係,供後續判斷使用。在一實施例中,人工智慧模型28可為結構因果模型(Structural Causal Model,SCM),人工智慧模型28首先透過因果發現演算法(Causal Discovery Algorithms)由用戶平面功能之一個或複數個相關屬性與位於本地或遠端之關聯中找出可能之因果假設,將可能之因果假設置於一因果圖中,再以結構因果模型驗證該因果圖中之假設,同時完成該結構因果模型之訓練,訓練完成之結構因果模型可用於判斷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位於遠端。在一實施例中,用戶平面功能之相關屬性可包含但不限於以下一或多個參數sNssaiUpfInfoList、smfServingArea、interfaceUpfInfoList、iwkEpsInd、pduSessionTypes、atsssCapability、uelpAddrInd、taiList、wAgfInfo、tngfInfo、twifInfo、priority、redundantGtpu、ipups、dataForwarding等,其屬性名稱可參考3GPP TS 29.510定義於NRF之UPF相關屬性中,故不贅述其定義,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理解其代表之意義。
進一步地,控制平面單元2242於步驟304中由核心網路14取得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的相關屬性之過程可為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 Session,PDU Session)建置流程的一部份,其係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所熟知,簡述如下:首先,用戶裝置10向核心網路14之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142註冊;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142選擇連結管理服務144,連結管理服務144根據用戶裝置10及其需求選擇適當之用戶平面功能,並回傳給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142;最後,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142回傳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之相關資訊給控制平面單元2242。
當控制平面單元2242取得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的相關屬性後,即可藉由前述之結構因果模型判斷用戶平面功能屬於本地或遠端。需注意的是,基於結構因果模型之演算法特性,結構因果模型存在不做判斷的可能性,在此情況下,本發明實施例可另由一預設方法判斷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在一實施例中,該預設方法透過使位於本地之用戶平面功能於發布上網時同時對核心網路14與控制平面單元2242做註冊,使控制平面單元2242持有關 於本地用戶平面功能之一註冊清單,當該結構因果模型未對該用戶平面功能做判斷時,控制平面單元2242仍可藉由該註冊清單判斷該用戶平面位於本地或遠端。
詳細來說,於步驟306中,控制平面單元2242根據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分散單元222的用戶平面單元2220或位於集中單元224的用戶平面單元2240來處理用戶裝置10的上行通訊之方法,可歸納為一流程4,如第4圖所示。流程4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判斷是否可根據結構因果模型判斷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屬於本地或遠端。若是,則執行步驟410;若否,則執行步驟404。
步驟404:判斷用戶平面功能是否已註冊於控制平面單元2242之本地用戶平面功能清單。若是,則執行步驟406;若否,則執行步驟408。
步驟406:判斷用戶平面功能屬於本地。
步驟408:判斷用戶平面功能屬於遠端。
步驟410:當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選擇用戶平面單元2240處理上行通訊;當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選擇用戶平面單元2220處理上行通訊。
步驟412:結束。
簡單來說,由於結構因果模型(或人工智慧模型28)存在不做判斷的可能性,因此根據流程4,控制平面單元2242於步驟402先判斷是否可根據結構因果模型判斷出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屬於本地或遠端。若結構因果模型無法判斷出結果,則於步驟404利用用戶平面功能是否已註冊於控制平面單元2242之本地用戶平面功能清單,來判斷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屬於本地或遠端(步驟406、408);反之,若結構因果模型可正確判斷,則使用其判斷結果。據此,於步驟410中,當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控 制平面單元2242將選取位於分散單元222之用戶平面單元2220作為資料傳輸路徑,來處理用戶裝置10的上行通訊;當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時,控制平面單元2242將選取位於集中單元224之用戶平面單元2240作為資料傳輸路徑,來處理用戶裝置10的上行通訊。此外,在一實施例中,控制平面單元2242另可根據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來修改分散單元222之一路由表,以作為建立連線之依據。
根據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決定用戶裝置10之上行鏈路後,核心網路14即可建立與用戶裝置10的連結方式以存取位於本地或遠端之應用伺服器。詳細來說,控制平面單元2242首先藉由F1-AP信令建立分散單元222與用戶平面單元2220或用戶平面單元2240之連結(F1-U),接著分散單元222據此建立一傳輸通道,該傳輸通道連結於用戶裝置10所需之用戶平面功能,分散單元222透過F1-AP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控制平面單元2242,控制平面單元2242透過E1-AP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用戶平面單元2220或用戶平面單元2240,最後控制平面單元2242再透過NG-AP信令將該傳輸通道之資訊傳送至核心網路14。據此,用戶裝置10得以透過分散單元222連接至用戶平面單元2220或用戶平面單元2240,再對應連接至位於本地或遠端之用戶平面功能以存取本地或遠端之應用伺服器。
在實現上,請參考第5圖,其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通訊裝置5示意圖。通訊裝置5可為傳統的電信專用設備亦可為實現網路功能虛擬化(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NFV)之一般商用設備(Commercial Off-The-Shelf,COTS),其中包含一處理單元50以及一儲存單元52。處理單元50可為一微處理器或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儲存單元52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一程式碼520,並透過處理單元50讀取及執行程式碼520。舉例來說,儲存單元52可為唯讀式記憶體(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AM)、硬碟及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及非揮發性儲存單元等,但不限於此。
通訊裝置5用以表示實現本發明實施例所需之必要元件,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以做不同之修飾、調整,而不限於此。舉例來說,當以通訊裝置5實現集中單元224時,可將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編譯為程式碼520,並儲存於儲存單元52中,由處理單元50執行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之方法。詳細來說,處理單元50執行步驟302,並將完成訓練之智慧模型28儲存於儲存單元52中,當接收到來自分散單元222的用戶裝置連線要求時,處理單元50執行步驟304及306,並回傳路由資訊給分散單元222,最後將來自分散單元222之傳輸通道資訊傳送至核心網路14。類似地,當以通訊裝置5實現分散單元222時,分散單元222向集中單元224送出用戶裝置連線要求,並接收集中單元224根據決定上行鏈路流程3所得出之路由資訊,處理單元50據此路由資訊建立上行通訊所需之通道,並將傳輸通道之資訊傳送給集中單元224之控制平面單元2242。
需注意的是,前述實施例之說明皆關於處理用戶資料之上行通訊,然而用戶資料之下行通訊亦如是,其建立連線之方法,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反推其過程,故不贅述。
此外,本發明實施例的人工智慧模型28採用結構因果模型,用以判斷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並因結構因果模型之特性而另備有預設方法作為結構因果模型未判斷時之輔助,然而不限於此。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根據不同需求採用不同之人工智慧模型,並根據所採用之人工智慧模型採取適當之演算法與訓練方式。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蜂窩站點之運算,減短用戶資料傳輸之路程,可提供較邊緣站點運算更低的延遲,此外,用戶資料得以只在蜂窩站點流通而不用經過集中單元轉送,因而大幅提升數據隱私。而透過本發明之決定上行鏈 路方法,用戶裝置可依需求存取位於遠端或本地之應用伺服器,提升5G通訊系統之彈性。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用戶裝置
22:無線接取網路
220:無線電單元
222:分散單元
2220:用戶平面單元
224:集中單元
2240:用戶平面單元
2242:控制平面單元
24:本地用戶平面功能
25:遠端用戶平面功能
26:本地應用伺服器
27:遠端應用伺服器
28:人工智慧模型

Claims (30)

  1. 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一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單元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中該分散單元包含一應用伺服器,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該用戶裝置透過該用戶平面功能存取該應用伺服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中該行動通訊系統支援一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分離策略。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中該人工智慧模型為一結構因果模型,其中訓練該人工智慧模型之步驟,係依據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作為該人工智慧模型訓練之特徵,且該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包含用戶平面功能所服務之連結管理服務之服務區域。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中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該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之步驟包含有: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選擇一連結管理服務;該連結管理服務根據該用戶裝置之需要選擇該用戶平面功能,並回傳給該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以及該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回傳該用戶平面功能之相關資訊給該集中單元。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另包含當該人工智慧模型未判斷出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時,根據一預設方法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該預設方法包含:取得該集中單元之註冊資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已註冊於該集中單元,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以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未註冊於該集中單元,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另包含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更改該分散單元之一路由表。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更包含: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選擇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時,選擇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另包含有:該集中單元藉由一第一信令建立該分散單元與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之連結;以及該分散單元建立一傳輸通道,該傳輸通道連結於該用戶平面功能,該分散單元透過該第一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集中單元,該集中單元透過一第二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其中該集中單元透過一第三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核心網路。
  11. 一種連接一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 單元裝置,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方法包含有:接收來自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之一資訊,該資訊相關於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之結果,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該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該分散單元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該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根據該資訊,建立連線至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分散單元包含一應用伺服器,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該用戶裝置透過該用戶平面功能存取該應用伺服器。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行動通訊系統支援一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分離策略。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人工智慧模型為一結構因果模型,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中訓練該人工智慧模型之步驟,係依據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作為該人工智慧模型訓練之特徵,且該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包含用戶平面功能所服務之連結管理服務之服務區域。
  15.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中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該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之步驟包含有: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選擇一連結管理服務; 該連結管理服務根據該用戶裝置之需要選擇該用戶平面功能,並回傳給該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以及該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回傳該用戶平面功能之相關資訊給該集中單元。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另包含當該人工智慧模型未判斷出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時,根據一預設方法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該預設方法包含:取得該集中單元之註冊資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已註冊於該集中單元,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以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未註冊於該集中單元,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
  1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另包含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更改該分散單元之一路由表。
  18.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更包含: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選擇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時,選擇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
  19.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方法,其另包含有:該集中單元藉由一第一信令建立該分散單元與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之連結;以及該分散單元建立一傳輸通道,該傳輸通道連結於該用戶平面功能,該分散單元透過該第一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集中單元,該集中單元透過一第二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方法,其中該集中單元透過一第三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核心網路。
  21. 一種分散單元裝置,用於一行動通訊系統,該行動通訊系統符合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之規範,該分散單元裝置包含有:一處理單元,用來執行一程式碼;以及一儲存單元,耦接於該處理單元,用來儲存該程式碼,以指示該處理單元執行連接一用戶平面功能之一方法,該方法包含有:接收來自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集中單元之一資訊,該資訊相關於一種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之結果,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用來決定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用戶裝置之一上行鏈路,包含有: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該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並根據一人工智慧模型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以及根據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選擇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分散單元的一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位於該行動通訊系統之該集中單元的一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根據該資訊,建立連線至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另包含一應用伺服器,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該用戶裝置透過該用戶平面功能存取該應用伺服器。
  23.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行動通訊系統支援一控制平面和用戶平面分離策略。
  24.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人工智慧模型為一結構因果模型,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中訓練該人工智慧模型之步驟,依據 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作為該人工智慧模型訓練之特徵,該一或複數個用戶平面功能屬性包含用戶平面功能所服務之連結管理服務之服務區域。
  25.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中取得該用戶裝置所需之該用戶平面功能的屬性之步驟包含有: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選擇一連結管理服務;該連結管理服務根據該用戶裝置之需要選擇該用戶平面功能,並回傳給該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以及該存取與移動管理功能回傳該用戶平面功能之相關資訊給該集中單元。
  26.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另包含當該人工智慧模型未判斷出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時,根據一預設方法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或遠端,該預設方法包含:取得該集中單元之註冊資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已註冊於該集中單元,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以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未註冊於該集中單元,判斷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
  27.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另包含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更改該分散單元之一路由表。
  28.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決定上行鏈路方法更包含: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本地時,選擇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以及當該用戶平面功能位於遠端時,選擇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來處理該用戶裝置的上行通訊。
  29.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方法另包含有:該集中單元藉由一第一信令建立該分散單元與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之連結;以及該分散單元建立一傳輸通道,該傳輸通道連結於該用戶平面功能,該分散單元透過該第一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集中單元,該集中單元透過一第二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第一用戶平面單元或該第二用戶平面單元。
  30. 如請求項29所述之分散單元裝置,其中該集中單元透過一第三信令傳送該傳輸通道之資訊給該行動通訊系統之一核心網路。
TW111112240A 2022-03-30 2022-03-30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TWI8121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2240A TWI812134B (zh) 2022-03-30 2022-03-30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CN202210409120.1A CN116939706A (zh) 2022-03-30 2022-04-19 决定上行链路、连接用户平面功能方法及分散单元装置
US17/939,999 US20230319674A1 (en) 2022-03-30 2022-09-08 Uplink Route Decision Method, Distributed Unit Device and User Plane Function Connecting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2201022.5A EP4255027A1 (en) 2022-03-30 2022-10-12 Uplink route decision method, distributed unit device and user plane function connecting metho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22173517A JP7326570B1 (ja) 2022-03-30 2022-10-28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のアップリンク経路決定方法、分散ユニットデバイス、及びユーザプレーン機能接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2240A TWI812134B (zh) 2022-03-30 2022-03-30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2134B true TWI812134B (zh) 2023-08-11
TW202339536A TW202339536A (zh) 2023-10-01

Family

ID=84047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2240A TWI812134B (zh) 2022-03-30 2022-03-30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19674A1 (zh)
EP (1) EP4255027A1 (zh)
JP (1) JP7326570B1 (zh)
CN (1) CN116939706A (zh)
TW (1) TWI81213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72929A1 (en) * 2018-02-16 2019-12-05 Intel Corporation Managing bearer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US20210243826A1 (en) * 2018-05-02 2021-08-05 Nokia Technologies Oy Direct User Equipment to User Equipment Without Data Network Access Identifier
US20210256406A1 (en) * 2018-07-06 2021-08-19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 and Method Associated with Generating an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of Structural Causal Models Used in Analytics of Data Associated with Static or Temporal Phenomena
US20220014963A1 (en) * 2021-03-22 2022-01-13 Shu-Ping Ye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multi-access traffic mana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08716B2 (en) * 2018-10-16 2020-07-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network resources for UE sessions based on locations of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MEC)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CN111327529A (zh) 2018-12-13 2020-06-2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转发方法和系统
WO2020190180A1 (en) * 2019-03-15 2020-09-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witching user plane functions
WO2021262045A1 (en) * 2020-06-22 2021-12-3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ocessing of data traffic i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iab)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20220255858A1 (en) 2021-02-05 2022-08-11 Jio Platforms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intelligent edge rout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72929A1 (en) * 2018-02-16 2019-12-05 Intel Corporation Managing bearers 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US20210243826A1 (en) * 2018-05-02 2021-08-05 Nokia Technologies Oy Direct User Equipment to User Equipment Without Data Network Access Identifier
US20210256406A1 (en) * 2018-07-06 2021-08-19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ystem and Method Associated with Generating an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of Structural Causal Models Used in Analytics of Data Associated with Static or Temporal Phenomena
US20220014963A1 (en) * 2021-03-22 2022-01-13 Shu-Ping Ye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multi-access traffic managem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55027A1 (en) 2023-10-04
TW202339536A (zh) 2023-10-01
US20230319674A1 (en) 2023-10-05
JP2023152614A (ja) 2023-10-17
CN116939706A (zh) 2023-10-24
JP7326570B1 (ja) 202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22334A1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4469888B (zh) 一种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接入控制方法及设备
WO2021163895A1 (zh) 网络模型的管理方法及建立或修改会话的方法、装置
WO2022089002A1 (zh) 多链路低时延通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装置
CN101217497B (zh) 一种无线网状网络的路径选择方法
CN109219111A (zh) 切片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8668381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282801A (zh) 一种基于移动边缘计算的切换管理方法
JP7064003B2 (ja) デフォルトのサービス品質(QoS)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装置
TW201728127A (zh) 處理複數個封包之方法與無線通訊系統
CN107172666A (zh) 在移动终端切换通信小区时保持其本地业务的方法及装置
CN107003985A (zh) 基于面向服务的网络自动创建提供定制化虚拟无线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CN104936254B (zh) 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无线网络无缝移交方法及其装置
CN1984020A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CN105721302A (zh) 一种软件定义网络路由选择方法
CN105340224A (zh) 网络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113188A (zh) 基于云的接入网络
CN107318141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7666672A (zh) 鲁棒性的优化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766576A (zh) 服务质量管理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US10349331B2 (e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for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US20240015534A1 (en) Model process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6112946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TWI812134B (zh) 行動通訊系統之決定上行鏈路方法、分散單元裝置及連接用戶平面功能之方法
WO2023185428A1 (zh) 一种重构用户面功能网元关键服务能力的方法及通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