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2107B - 刀把感測器配置 - Google Patents

刀把感測器配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2107B
TWI812107B TW111111074A TW111111074A TWI812107B TW I812107 B TWI812107 B TW I812107B TW 111111074 A TW111111074 A TW 111111074A TW 111111074 A TW111111074 A TW 111111074A TW I812107 B TWI812107 B TW I8121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ors
embedded
embedded holes
tool
ho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1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7623A (zh
Inventor
姚賀騰
蔡典螢
洪松偉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中正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中正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中正大學
Priority to TW1111110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2107B/zh
Priority to US18/118,590 priority patent/US20230286092A1/en
Priority to JP2023036055A priority patent/JP2023134391A/ja
Priority to DE102023105722.7A priority patent/DE102023105722A1/de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10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37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762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Cutting Tools, Boring Holders, And Turret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一種刀把感測器配置,在刀把本體的連接部在靠近主軸組接部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一內嵌孔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設於該連接部,複數個第一感測器內嵌於該些第一內嵌孔,且該些第一感測器相互對稱設置;該連接部在遠離該主軸組接部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二內嵌孔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設於該連接部,複數個第二感測器內嵌於該些第二內嵌孔,且該些第二感測器相互對稱設置。利用力學透過該些第一感測器及該些第二感測器感測該刀把本體在受到對應的該加工刀具負載下產生的應力與應變的感測資料。

Description

刀把感測器配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刀把感測器配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將數個感測器裝設於刀把本體內部的主動全域受力感測的刀把感測器配置。
在生產製造過程中,刀具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刀具數量龐大且應用複雜,使得刀具的使用與管理成為降低生產成本與縮短生產時間的重要因素。現代工廠的發展趨勢,皆朝向自動與智慧化生產方式進行生產,故能即時監控加工狀態與獲得刀具即時資訊,可提升機器設備的稼動率以及產品的競爭力。
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可能是將感測機制設計於工具機主軸或工作台的方式,以此即時動態力量感測訊號監控刀具加工狀態,所用感測為應變規式感測器,透過監控特定參數以回饋切削控制的方法,於工作臺與工件之間設置感測器偵測切削力,於夾持具上設置感測器偵測旋轉切削力。
就現有感測器配置技術有以下缺點︰裝設形式為粘貼於刀把表面,較有脫落疑慮;感測機制為需要貼附多個應變規進行感測;組裝整合複雜,需配合不同方向和位置粘貼;準確度較低,各軸向感測易相互干擾;其整體成本高,需貼附約10~12個應變規式感測器,且應變規式感測器價格高。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刀把感測器配置,將感測器分層及對稱裝設於刀把本體的內部,透過主動力量感測方式,提升感測特性降低耦合效應,且可偵測加工過程的全域受力情況。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刀把感測器配置,其包括,一刀把本體,其依序包含一主軸組接部、一夾持部與一連接部,依一第一方向該夾持部一端連接該主軸組接部,該夾持部另一端連接該連接部,該連接部用以連接一加工刀具;該連接部在靠近該主軸組接部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一內嵌孔,該些第一內嵌孔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設於該連接部,且同一圈的該些第一內嵌孔相互對稱設置;複數個第一感測器內嵌於該些第一內嵌孔,同一圈層設置的該些第一感測器相互對稱配置;該連接部在遠離該主軸組接部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二內嵌孔,該些第二內嵌孔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設於該連接部,且同一圈的該些第二內嵌孔相互對稱設置;複數個第二感測器內嵌於該些第二內嵌孔,同一圈層設置的該些第二感測器相互對稱配置;利用力學透過該些第一感測器及該些第二感測器感測該刀把本體在受到對應的該加工刀具負載下產生的應力與應變的感測資料。
作為優選方式,該些第一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加工時的彎矩負載,且該些第一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加工時的軸向力負載。該些第二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加工時的扭矩負載。
作為優選方式,該些第一內嵌孔與該些第二內嵌孔的位置沿該第一方向彼此錯開不在同一直線上。
作為優選方式,該些第一感測器及該些第二感測器為壓電感測器。
作為優選方式,該些第一感測器內各設有一第一壓電元件,且該第一壓電元件的受壓力方向為該第一方向;該些第二感測器內各設有一第二壓電元件,且該第二壓電元件受壓力方向偏向該第一方向夾角45度。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刀把感測器配置具有下列特點,在配置形式上將感測器嵌入於刀把內,裝設方式更穩定且可靠;感測機制只需要使用單個獨立的壓電元件感測,所以組裝整合簡單,適用於不同樣式的刀把;在解耦設計方面也較容易,感測器設計將感測器指向於受力方向即可;感測器嵌入於刀把內透過分層與錯位的配置使得準確度高,各軸向感測不會互相干擾;其整體成本也較現有技術低,因為壓電元件成本低。
本發明刀把感測器配置,透過彎矩負載和扭矩負載進行分圈層感測方式,且不同層的感測器,配合壓電元件的壓電式主動力方向感測,提升感測特性降低耦合效應,也透過壓電元件的對稱性放置,偵測其加工過程的全域受力情況,提升對於刀尖受力的感測精度。
以下將詳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作為例示。除了這些詳細說明之外,本發明亦可廣泛地施行於其它的實施例中,任何所述實施例的輕易替代、修改、等效變化都包含在本發明之範圍內,並以申請專利範圍為準。在說明書的描述中,為了使讀者對本發明有較完整的瞭解,提供了許多特定細節;然而,本發明可能在省略部分或全部特定細節的前提下,仍可實施。此外,眾所周知的步驟或元件並未描述於細節中,以避免對本發明形成不必要之限制。圖式中相同或類似之元件將以相同或類似符號來表示。特別注意的是,圖式僅為示意之用,並非代表元件實際之尺寸或數量,有些細節可能未完全繪出,以求圖式之簡潔。
請參照圖1至圖3,為本案刀把感測器配置的實施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智慧刀把100包括一刀把本體200、複數個第一感測器310及複數個第二感測器320、一加工刀具400以及一感測讀取裝置500。
該刀把本體200依序包含一主軸組接部210、一夾持部220與一連接部230,依一第一方向D1該夾持部220一端連接該主軸組接部210,該夾持部220另一端連接該連接部230,該連接部230用以連接一加工刀具400。該主軸組接部210係用以連接加工機之主軸,加工機例如為銑床、鑽床、車床或鋸床。該夾持部220連接該主軸組接部210,該夾持部220用以供刀庫夾持或換刀之用;該夾持部220連接該連接部230,該連接部230連接於該加工刀具400,該加工刀具400例如為銑刀、鑽頭、車刀、鋸片等。
該感測讀取裝置500可為套殼設計(如圖1所示),使該感測讀取裝置500包覆於該連接部230(如圖1所示),用以電性連接於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用以讀取前述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的感測訊號(電壓訊號)。實施應用上,該感測讀取裝置500內的電子模組可包含有感測讀取模組、微控制器、無線傳輸模組(圖中未示),將讀取的感測訊號處理發送至外界的監控裝置進行加工即時動態監控(圖中未示)該加工刀具400。
在刀把感測器的配置設計上,該連接部230在靠近該主軸組接部210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一內嵌孔231,該些第一內嵌孔231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繞形成於該連接部230,且同一圈層的該些第一內嵌孔231相互對稱設置,使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內嵌於該些第一內嵌孔231時,同一圈層設置的該些第一感測器310相互對稱配置。同時,該連接部230在遠離該主軸組接部210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二內嵌孔232,該些第二內嵌孔232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繞形成於該連接部230,且同一圈層的該些第二內嵌孔232相互對稱設置,使該些第二感測器320內嵌於該些第二內嵌孔232時,同一圈層設置的該些第二感測器320相互對稱配置。
又,該些第一內嵌孔231與該些第二內嵌孔232的位置沿該第一方向D1彼此錯開不在同一直線上。應用上,利用力學透過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及該些第二感測器320感測該刀把本體200在受到對應的該加工刀具400負載下產生的應力與應變的感測訊號。
圖1與圖3以四個該些第一內嵌孔231內嵌四個第一感測器310相互對稱配置,和四個該些第二內嵌孔232內嵌四個第二感測器320相互對稱配置為實施說明圖例。
實施應用上,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及該些第二感測器320為壓電感測器,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和該些第二感測器320內嵌固定垂直於該第一方向D1,以垂直該第一方向D1的視角(如圖2所示)看向該些感測器310、320。如圖3,本案感測器內嵌位置與擺放角度之示意圖,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內各設有一第一壓電元件311,且該些第一壓電元件311的受壓力方向為該第一方向D1;該些第二感測器320內各設有一第二壓電元件321,且該第二壓電元件321受壓力方向偏向該第一方向D1夾角45度。
本案利用力學分析找出該刀把本體200在受到對應的該加工刀具400刀尖負載下能夠產生最大應力、應變的位置。其分析結果可知靠近該主軸組接部210會擁有最大的彎矩負載之應力,為了能夠將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及該些第二感測器320的力訊號輸出進行解耦,本案針對彎矩(Mx、My)負載和扭矩(Tz)負載的感測進行分層設計,該些第一感測器310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400加工時的彎矩負載(如圖5A的F y、圖6A的-F x),且該些第一感測器310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400加工時的軸向力負載(如圖7的F z);而,該些第二感測器320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400加工時的扭矩負載(如圖8A的T z)。並採取對稱性設計,為每個彎矩(M x、M y)配置兩個對稱內嵌位置的該些第一感測器310(如圖5B、圖6B所示),和扭矩(T z)各配置兩個對稱內嵌位置的該些第二感測器320(如圖8B),以提升對於該加工刀具400刀尖受力的感測精度。且透過力學分析也可得知,當在刀尖處施加F y或-F x彎矩作用力時,雖然在M x、M y彎矩負載的該些第一感測器310能夠輸出其相應的電壓訊號,但對於扭矩的感測器300也會受其影響而輸出部分電壓訊號。所以在實施上為了進一步獲取更好的解耦效果,而將上下兩組的該些感測器(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的內嵌孔洞(第一內嵌孔231及第二內嵌孔232)位置彼此錯開,例如45度,可用以改善力量耦合效應。
所謂解耦就是在原本的多變數感測系統中,需要建置出適當的機制以消除系統中各個變數之間的相互耦合,使得各項輸入只會影響相應的輸出,而每項輸出又各自只受到該輸入的控制作用,從而讓原本的多變數系統轉換為多個單輸入單輸出的系統。而,本案的壓電感測系統(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只要將該些第一壓電元件311及第二壓電元件321(如PZT壓電片)的極化方向,放置於我們希望能夠感測的負載作用下之壓電受力方向,便能夠直接產生對應負載的電壓訊號輸出,無須像是使用應變規感測系統所需的大量解耦計算。因此只要設計其內嵌位置與偏擺角度便可得到足夠優秀的解耦效果。
本案技術特徵之一在於(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分層配置,將感測器分為兩組,如圖3所示,分別負責感測該刀把本體200受力後產生的彎矩、軸向力以及扭矩。而鑒於壓電元件的感測解耦方式,只需設計壓電感測器((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的位置與角度,讓其該負載感測裝置的第一壓電元件311及第二壓電元件321的壓電片極化方向(對於如PZT壓電陶瓷,極化方向即壓電片表面的法線方向)放置在該負載的最大應力位置,以及在其他負載的最小應力位置,即可達到力訊號解耦效果。
換句話說,也就是將感測M x、M y的PZT壓電片之極化方向放置在當該刀把本體200承受M x、M y時內部的最大主應力(Principal Stress)方向上,而感測Tz的PZT壓電片之極化方向則放置於刀把承受T z時內部的最大主應力方向上。根據力學分析可得在T z扭矩負載作用下,最大主應力方向將位於45度方向上,如圖4所示,純扭矩作用下的最大主應力大小與方向示意圖,圖中 為扭矩造成的剪應力。因此在圖3顯示,本案的第一感測器310及第二感測器320的配置除了設計其分層和錯位的內嵌位置之外,需再將扭矩感測模組(第二感測器320)設計偏擺45度放置,完成其最佳解耦配置。
實施應用上,由於感測器配置僅針對M x、M y彎矩和T z扭矩三者負載進行設計,且為了偵測全域受力情形而相互對稱配置感測器,因此對於這三種負載以及F z軸向力負載的最終力訊號輸出結果,應用上必須再設計一套解耦運算機制,將這些多個訊號轉換為M x、M y、T z、F z四種負載的對應電壓訊號輸出。
經過力學理論推導以及數值分析模擬驗證的結果,可以找出在本案將感測器分層設置與角度的配置設計下,最佳的解耦輸出運算。對於M x和M y各感測模組採用將相對應的兩個感測器輸出結果相減;對於T z感測模組將相對應的兩個感測器輸出相加;而對於F z的感測方式則將M x和M y共計四個感測器輸出相加。由此解耦機制可將四種負載的對應感測結果數值最大化,而在其餘負載方向上則得其數值最小的感測結果,得出當前感測器配置設計下最佳的四種負載訊號解耦輸出效果。
上述揭示的實施形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原理、特點及其功效,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之可實施範疇,任何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形態進行修飾與改變。任何運用本發明所揭示內容而完成之等效改變及修飾,均仍應為下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
100:智慧刀把
200:刀把本體
210:主軸組接部
220:夾持部
230:連接部
231:第一內嵌孔
232:第二內嵌孔
310:第一感測器
311:第一壓電元件
320:第二感測器
321:第二壓電元件
400:加工刀具
500:感測讀取裝置
D1:第一方向
[圖1]為本案刀把感測器配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本案感測器相的視角示意圖。 [圖3]為本案感測器內嵌位置與擺放角度之示意圖。 [圖4]為純扭矩作用下的最大主應力大小與方向示意圖。 [圖5A]為本案M x彎矩負載之示意圖一。 [圖5B]為圖5A的A–A剖面之示意圖。 [圖6A]為本案M y彎矩負載之示意圖二。 [圖6B]為圖6A的A–A剖面之示意圖。 [圖7]為本案F z軸向力負載之示意圖。 [圖8A]為本案T z扭矩負載之示意圖。 [圖8B]為圖8A的B–B剖面之示意圖圖。
100:智慧刀把
200:刀把本體
210:主軸組接部
220:夾持部
230:連接部
231:第一內嵌孔
232:第二內嵌孔
310:第一感測器
320:第二感測器
400:加工刀具
500:感測讀取裝置
D1:第一方向

Claims (4)

  1. 一種刀把感測器配置,包括:一刀把本體,其依序包含一主軸組接部、一夾持部與一連接部,依一第一方向該夾持部一端連接該主軸組接部,該夾持部另一端連接該連接部,該連接部用以連接一加工刀具;該連接部在靠近該主軸組接部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一內嵌孔,該些第一內嵌孔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設於該連接部,且同一圈的該些第一內嵌孔相互對稱設置;複數個第一感測器內嵌於該些第一內嵌孔,同一圈層設置的該些第一感測器相互對稱配置,該些第一感測器為壓電感測器內各設有一第一壓電元件,且該第一壓電元件的受壓力方向為該第一方向;該連接部在遠離該主軸組接部區域設有複數個第二內嵌孔,該些第二內嵌孔形成至少一圈內嵌孔環設於該連接部,且同一圈的該些第二內嵌孔相互對稱設置;複數個第二感測器內嵌於該些第二內嵌孔,同一圈層設置的該些第二感測器相互對稱配置,該些第二感測器為壓電感測器內各設有一第二壓電元件,且該第二壓電元件受壓力方向偏向該第一方向夾角45度,該些第一內嵌孔與該些第二內嵌孔的位置沿該第一方向彼此錯開不在同一直線上;利用力學透過該些第一感測器及該些第二感測器感測該刀把本體在受到對應的該加工刀具負載下產生的應力與應變的感測資料。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刀把感測器配置,其中,該些第一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加工時的彎矩負載。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刀把感測器配置,其中,該些第一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加工時的軸向力負載。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刀把感測器配置,其中,該些第二感測器用以感測該加工刀具加工時的扭矩負載。
TW111111074A 2022-03-14 2022-03-24 刀把感測器配置 TWI8121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1074A TWI812107B (zh) 2022-03-24 2022-03-24 刀把感測器配置
US18/118,590 US20230286092A1 (en) 2022-03-14 2023-03-07 Intelligent tool holder
JP2023036055A JP2023134391A (ja) 2022-03-14 2023-03-08 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ツールホルダー
DE102023105722.7A DE102023105722A1 (de) 2022-03-14 2023-03-08 Intelligenter Werkzeughalt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1074A TWI812107B (zh) 2022-03-24 2022-03-24 刀把感測器配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2107B true TWI812107B (zh) 2023-08-11
TW202337623A TW202337623A (zh) 2023-10-01

Family

ID=88585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1074A TWI812107B (zh) 2022-03-14 2022-03-24 刀把感測器配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2107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3323A2 (en) * 2007-10-22 2009-04-30 Eads Deutschland Gmbh Tool holder and incremental sheet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TW201302375A (zh) * 2011-07-11 2013-01-16 Hsin-Yu Cheng 具感測器之動力刀把構造
CN106346289A (zh) * 2016-11-29 2017-01-25 东莞市硕凯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换刀式刀库校刀辅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3323A2 (en) * 2007-10-22 2009-04-30 Eads Deutschland Gmbh Tool holder and incremental sheet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same
TW201302375A (zh) * 2011-07-11 2013-01-16 Hsin-Yu Cheng 具感測器之動力刀把構造
CN106346289A (zh) * 2016-11-29 2017-01-25 东莞市硕凯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换刀式刀库校刀辅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7623A (zh) 202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o et al. A wireless instrumented milling cutter system with embedded PVDF sensors
CN102873353B (zh) 具有微小三向切削力测量系统的智能刀具
CN103737430B (zh) 一种应变式旋转二分量铣削力传感器
CN102847961A (zh) 一种集成微小三向切削力测量系统的智能刀具
CN105619177B (zh) 基于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的机床主轴夹屑报警装置及方法
CN110103076B (zh) 一种深孔镗削加工状态实时监测的智能镗杆系统
CN107322368B (zh) 一种基于锰铜合金微纳敏感单元的切削力测量装置
CN101524818A (zh) 一种压电式四维切削测力平台
CN104280169A (zh) 一种圆环式光纤光栅测力装置及其应用
Qin et al. Integrated cutting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MEMS sensor for monitoring milling process
Zhang et al. A novel smart toolholder with embedded force sensors for milling operations
CN113798921A (zh) 一种基于薄膜应变计的铣削力测量仪
CN110394690A (zh) 一种传感器轴线正交布置的整体式测力仪结构
TWI812107B (zh) 刀把感測器配置
An et al. A state-of-the-art review on the intelligent tool holders in machining
Bleicher et al. Sensor and actuator integrated tooling systems
Suprock et al. A low cost wireless high bandwidth transmitter for sensor-integrated metal cutting tools and process monitoring
TWM633571U (zh) 刀把感測器配置
Uquillas et al. Tool holder sensor design for measuring the cutting force in CNC turning machines
TWM632979U (zh) 銑削加工即時監測系統
CN206683798U (zh) 一种基于Stewart结构的新型六维力传感器
CN210293519U (zh) 一种六维力传感器
CN110608824A (zh) 一种六维力传感器
CN1103343A (zh) 一种主轴安装型扭矩遥测刀柄
CN211760241U (zh) 一种应变式集成化三维车削力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