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9270B - 管接頭用套筒 - Google Patents

管接頭用套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9270B
TWI809270B TW109114354A TW109114354A TWI809270B TW I809270 B TWI809270 B TW I809270B TW 109114354 A TW109114354 A TW 109114354A TW 109114354 A TW109114354 A TW 109114354A TW I809270 B TWI809270 B TW I8092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pipe
sleeve body
strip
pipe joi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4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0951A (zh
Inventor
住吉洋一
田中智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克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43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92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40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0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9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9270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管接頭用套筒,其藉由被分割為相同形狀之複數個帶狀體的連結而在螺紋接管上將撓性管緊固成無法脫落。本發明的管接頭用套筒,其由設置成在與管接頭的螺紋接管之間夾入撓性管且能夠在徑向上變形的套筒本體構成,藉由套筒本體的縮徑變形而向螺紋接管的外周面按壓撓性管以將其鉗緊,前述管接頭用套筒的特徵為,套筒本體具備形成為在套筒本體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分割且分別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形之複數個帶狀體,複數個帶狀體具有:嵌合部,設置於複數個帶狀體的圓周方向一端;被嵌合部,設置於複數個帶狀體的另一端;及凹部,設置於徑向上與撓性管的外表面對置之內表面,嵌合部與被嵌合部形成為相互嵌合而連結複數個帶狀體彼此之形狀,凹部形成為伴隨複數個帶狀體彼此的連結而連成環狀。

Description

管接頭用套筒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用於將由軟管(hose)或管子(tube)等構成之撓性管進行配管連接之管接頭之管接頭用套筒,前述軟管或管子例如由矽橡膠等柔軟的軟質材料形成。
以往,作為這種管接頭有一種柔軟管連接接頭,其藉由在本體(軀幹部)的一端構成之管插入帽芯筒與鉗緊環之間插入由聚乙烯管等柔軟管構成之連接管而夾入於其中,藉由鉗緊環的縮徑變形而向管插入帽芯筒的外周面按壓連接管以將其鉗緊(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 鉗緊環由聚醛樹脂等適當的彈性原料構成,且從兩側交替地形成有用於縮徑的槽的缺口,藉由基於蓋形螺母之鎖定使槽在圓周方向上靠近來縮小該槽,藉此鉗緊環整體縮徑變形。 在鉗緊環的內壁面形成有凹凸部,藉由鉗緊環的縮徑,使凹凸部咬入連接管的外表面,以進行連接管對管插入帽芯筒的鉗緊。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248075號公報
作為成為連接管之柔軟管(撓性管)的構成材料,具有耐熱性/耐寒性、低溶出性、高絕緣性,無味/無臭等優異的特性之矽橡膠受到關注,食品/飲料行業、半導體行業、化學行業等尤其迫切需要這種矽橡膠。 為了在管插入帽芯筒(螺紋接管)上將矽橡膠製的柔軟管(撓性管)牢牢地連接並防止其脫落,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需要使由比柔軟管(撓性管)的材質硬質的樹脂材料構成之鉗緊環的內壁面(內表面)的凹凸部咬入柔軟管(撓性管)的外表面來進行鉗緊。 然而,藉由射出成形等將鉗緊環進行樹脂成形時,形成於鉗緊環的內壁面(內表面)之凹凸部成為咬邊,因此很難從模具中取出成形品(脫模),從而存在無法大量生產形狀複雜的鉗緊環之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即使是由矽橡膠等柔軟的材料構成之撓性管,亦能夠牢牢地連接於管插入帽芯筒(螺紋接管)並防止其脫落且由結構簡單的樹脂成形品構成之鉗緊環。
為了解决這種課題,本發明之管接頭用套筒,其由設置成在與管接頭的螺紋接管之間夾入撓性管且能夠在徑向上變形的套筒本體構成,藉由前述套筒本體的縮徑變形而向前述螺紋接管的外周面按壓前述撓性管以將其鉗緊,前述管接頭用套筒的特徵為,前述套筒本體具備形成為在前述套筒本體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分割且分別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形之複數個帶狀體,前述複數個帶狀體具有:嵌合部,設置於前述複數個帶狀體的圓周方向一端;被嵌合部,設置於前述複數個帶狀體的另一端;及凹部,設置於徑向上與前述撓性管的前述外表面對置之內表面,前述嵌合部與前述被嵌合部形成為相互嵌合而連結前述複數個帶狀體彼此之形狀,前述凹部形成為伴隨前述複數個帶狀體彼此的連結而連成環狀。
以下,依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8所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管接頭用套筒A用於管接頭B,該管接頭B包括圓筒狀的套筒本體A1,撓性管C插進接頭本體20的螺紋接管21之後,在撓性管C的外側套上套筒本體A1,並利用套筒本體A1向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按壓撓性管C以將其鉗緊。 組裝有管接頭用套筒A之管接頭B作為主要構成要件具備:接頭本體20的螺紋接管21,沿撓性管C的插入空間S設置;管接頭用套筒A的套筒本體A1,設置成包圍撓性管C的插入空間S的外周;及鉗緊構件30,設置於套筒本體A1的外側。 利用鉗緊構件30向螺紋接管21按壓套筒本體A1,藉此撓性管C夾入螺紋接管21與套筒本體A1之間而被連接成無法被拔出。
如圖2(a)、(b)等所示,管接頭用套筒A的套筒本體A1例如由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含有氟樹脂之軟質合成樹脂或橡膠等耐熱性優異且比後述撓性管C的構成材料更硬的能夠彈性變形的硬質材料形成為至少在圓周方向上伸縮變形以便在徑向上彈性變形。 如圖1(a)、(b)等所示,套筒本體A1安裝成徑向上與後述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的外側隔著撓性管C的插入空間S而對置。 亦即,在套筒本體A1安裝於插進螺紋接管21之撓性管C之圖1(a)、(b)等的安裝狀態下,成為套筒本體A1的內周面之套筒內表面A2在徑向上與撓性管C的外表面C1對置,成為套筒本體A1的外周面之套筒外表面A3在徑向上與後述鉗緊構件30對置。 套筒本體A1伴隨基於後述鉗緊構件30之按壓而彈性地縮徑變形及擴徑變形,而該縮徑時的內徑設定為比撓性管C的外徑小且擴徑時的內徑設定為與撓性管C的外徑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大。
套筒本體A1優選具有:複數個狹縫A4,被切開形成;及複數個帶板部A5,形成於複數個狹縫A4之間。藉此,套筒本體A1能夠在徑向上順暢地彈性變形。 複數個狹縫A4配置成在套筒本體A1的圓周方向上分別以規定間隔沿軸向延伸,且將形成於狹縫A4彼此之間之複數個帶板部A5分別配置成大致平行。 複數個狹縫A4及複數個帶板部A5構成為藉由後述鉗緊構件30的按壓而使複數個帶板部A5彼此在圓周方向上逐漸靠近之同時在圓周方向上分別縮窄複數個狹縫A4的間隔,藉此套筒本體A1整體縮徑變形。又,構成為藉由基於鉗緊構件30之按壓被解開而使複數個帶板部A5彼此在圓周方向上逐漸遠離之同時在圓周方向上分別擴大複數個狹縫A4的間隔,藉此套筒本體A1整體擴徑變形。 又,作為套筒本體A1的整體形狀,形成為在軸向上對稱的形狀為較佳。藉此,相對於接頭本體20的螺紋接管21在軸向上轉換成正向或逆向都可獲得相同的功能。
作為套筒本體A1的具體例,在圖1~圖3等所示之情況下,在套筒本體A1的軸向兩側形成為在圓周方向上交替配置在軸向上延伸為直線狀而分割成複數個帶板部A5之複數個狹縫A4與在圓周方向上使複數個帶板部A5彼此連續之複數個結合部A6之交錯狀。 如圖2(a)、(b)等所示,在複數個帶板部A5中縮小圓周方向的寬度尺寸,藉此在圓周方向上配置複數個狹縫A4及帶板部A5。 又,作為其他例子雖未圖示,但還能夠將複數個狹縫A4、複數個帶板部A5及複數個結合部A6配置成交錯狀以外的形狀,或除了直線狀以外將複數個狹縫A4切開形成為沿曲線等非直線狀延伸,或將複數個狹縫A4、複數個帶板部A5及複數個結合部A6的尺寸和形狀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尺寸和形狀。
而且,如圖2(a)、(b)等所示,套筒本體A1具備在套筒本體A1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分割之複數個帶狀體10。 複數個帶狀體10具有複數個狹縫A4、複數個帶板部A5及複數個結合部A6,這些分別為形成為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形之相同形狀的分割組件。 而且,複數個帶狀體10具有:嵌合部11,設置於複數個帶狀體10的圓周方向一端;被嵌合部12,設置於複數個帶狀體10的另一端;及凹部13,設置於徑向上與撓性管C的外表面C1對置之內表面(套筒內表面A2)。 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在各帶狀體10的圓周方向的兩端各配置有一對,且形成為另一個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與被嵌合部12相互嵌合而可拆卸地連結之形狀。 亦即,構成為在複數個帶狀體10中的任一個帶狀體10(第一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上嵌合另一個帶狀體10(第二帶狀體10”)的被嵌合部12,藉此複數個帶狀體10彼此連結成圓筒狀而成為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形的套筒本體A1。 優選凹部13形成於成為套筒內表面A2之各帶狀體10的內表面,在成為套筒本體A1的軸向之寬度方向上分別按規定間隔配置複數個。凹部13形成為伴隨基於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之複數個帶狀體10彼此的連結而連成環狀。在各帶狀體10的內表面形成有複數個凹部13之情況下,與複數個凹部13在寬度方向上相鄰而凹凸形成複數個肋14。 而且,凹部13構成為伴隨套筒本體A1的縮徑變形而壓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並向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按壓撓性管C,藉此凹部13的開口邊緣13a(肋14的角部)咬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 凹部13的開口邊緣13a(肋14的角部)進行倒角為較佳。作為倒角可列舉將開口邊緣13a的截面加工成圓弧形狀之R倒角或將開口邊緣13a傾斜地刮掉之C倒角等。 在成為套筒內表面A2之複數個帶狀體10的內表面,在成為套筒本體A1的軸向之寬度方向上按規定間隔形成複數個凹部13為較佳。
作為複數個帶狀體10的具體例,在圖1~圖3等所示之情況下,射出成形出在圓周方向上將套筒本體A1分成兩半而成之相同形狀的帶狀體10。在各帶狀體10的圓周方向一端作為嵌合部11而形成嵌合突起,在各帶狀體10的圓周方向的另一端作為被嵌合部12而形成嵌合槽,藉此使它們相互凹凸嵌合。 圖示例中,如圖2(b)的箭頭所示,在相對於兩個帶狀體10中的任一個(第一帶狀體10’)改變(翻轉)另一個(第二帶狀體10”)的方向來對位之狀態下,在寬度方向上滑行移動,藉此嵌合部11與被嵌合部12(嵌合突起與嵌合槽)凹凸嵌合而連結。在帶狀體10的內表面,作為複數個凹部13在寬度方向上按規定間隔形成有五個凹槽,在寬度方向上與五個凹槽相鄰而凹凸形成有六個肋14。 另外,作為其他例子雖未圖示,但還能夠變更套筒本體A1在圓周方向上的分割數,或將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的形狀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形狀,或將複數個凹部13和肋14的配置部位、配置個數,各自的尺寸、形狀等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部位、個數、尺寸、形狀。
如圖1(a)、(b)等所示,管接頭B的接頭本體20例如由不易生銹的不銹鋼或黃銅等金屬、或硬質合成樹脂等剛性材料形成為壁厚較厚的大致圓筒狀,或藉由衝壓加工或其他成形加工而形成。 接頭本體20具有圓筒狀的螺紋接管21和用於與其他管體(未圖示)或其他設備的管連接埠(未圖示)連接的連接部22。 螺紋接管21在接頭本體20的前端側形成為與後述撓性管C的內表面C2在徑向上對置,連接部22形成於接頭本體20的基端側。 螺紋接管21具有形成為具有與撓性管C的內徑大致相同或比撓性管C的內徑稍小的外徑之圓筒狀且與插進插入空間S之撓性管C的內表面C2在徑向上對置之外周面21a。
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在軸向前端具有與撓性管C的內表面C2在徑向上對置而壓接之大徑圓筒面21b。 大徑圓筒面21b在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軸向上遍及規定長度的區域而形成為外徑相同且不傾斜的平滑狀。 而且,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具有在軸向上與大徑圓筒面21b相鄰設置之環狀槽21c為較佳。 環狀槽21c在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朝向深度側(接頭本體20的基端側)分別按規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 在複數個環狀槽21c之間形成有複數個外徑與大徑圓筒面21b大致相同且平滑的大徑面21d。大徑圓筒面21b、複數個環狀槽21c及複數個大徑面21d在徑向上與撓性管C的內表面C2對置而凹凸形成,且具有防止撓性管C脫落的功能。 成為螺紋接管21的前端邊緣之大徑圓筒面21b的角部21e進行倒角為較佳。作為倒角可列舉將角部21e的截面加工成圓弧形狀之R倒角或將角部21e傾斜地刮掉之C倒角等。 又,在螺紋接管21的內周面21f形成朝向其前端擴徑之錐部21g為較佳。
作為接頭本體20的具體例,在圖1~圖3等所示之情況下,在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的前端部分,在軸向上交替配置大徑圓筒面21b、複數個環狀槽21c及複數個大徑面21d。 在圖示例的情況下,三個環狀槽21c之間凹凸形成有兩個大徑面21d。 成為螺紋接管21的前端邊緣之大徑圓筒面21b的角部21e作為倒角加工而進行R倒角。 在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設置有用於對後述鉗緊構件30進行限位而使其無法在軸向上移動的防脫機構23。在圖示例的情況下,在接頭本體20的螺紋接管21與連接部22之間,作為後述鉗緊構件30的防脫機構23突出形成有螺帽狀卡止部。 又,作為其他例雖未圖示,但亦能夠將複數個環狀槽21c及複數個大徑面21d的配置部位、配置個數、各自的尺寸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部位、個數、尺寸,或將成為螺紋接管21的前端邊緣之大徑圓筒面21b的角部21e進行C倒角。 而且,作為連接部22的一例,在圖3(a)~(d)等所示之情況下為管套圈(ferrule)22a,使用形成於其他設備的管連接埠之另一個管套圈(未圖示)與被稱為夾鉗或夾圈等之連結件(未圖示)連接成裝卸自如。 作為連接部22的其他例子,在圖8(a)~(d)所示之情況下為螺絲22b,其形成為與形成於其他設備的管連接埠之螺絲(未圖示)螺合,例如藉由供扳手或扳鉗等工具(未圖示)卡合之工具卡合部22c的旋轉操作將螺絲彼此擰緊而連接成裝卸自如。 另外,作為連接部22的其他變形例,代替管套圈22a和螺絲22b,亦能夠使用圖示例以外的結構的連接部。
如圖3(a)~(d)等所示,鉗緊構件30為用於使套筒本體A1縮徑變形的壓縮機構,例如由不易生銹的不銹鋼或黃銅等金屬、或硬質合成樹脂等剛性材料形成為具有比套筒本體A1的外徑稍大的內徑之圓筒狀或類似圓筒之形狀。 鉗緊構件30具有在徑向上與套筒本體A1的外周面(套筒外表面A3)對置之按壓部30a,其構成為伴隨人為操作而藉由按壓部30a在徑向上按壓套筒外表面A3來使撓性管C縮徑變形。 優選鉗緊構件30中在徑向上與套筒外表面A3對置之內周設置有與套筒本體A1軸向卡合之卡止部30b,並藉由卡止部30b將套筒本體A1進行定位而使其無法在軸向上移動。 作為鉗緊構件30的具體例,可列舉圖1~圖3所示之分割類型的壓縮機構、圖4及圖5所示之鉚接類型的壓縮機構、圖6~圖8所示之軸向力轉換類型的壓縮機構等。
而且,作為鉗緊構件30的一例,在圖1~圖3或圖4及圖5所示之情況下,設定為藉由基於卡止部30b之套筒本體A1的定位,螺紋接管21的大徑圓筒面21b及複數個環狀槽21c在徑向上隔著撓性管C與套筒內表面A2的肋14對置。 與此同時,設定為螺紋接管21中複數個大徑面21d在徑向上隔著撓性管C與套筒內表面A2的複數個凹部13對置。 如圖1(b)或圖4(b)所示,在套筒內表面A2配置於端部之肋14設定為在軸向上從螺紋接管21的大徑圓筒面21b遠離規定長度之位置突出。藉由配置於該端部之肋14向徑向內側按壓撓性管C的外表面C1,藉此被推到徑向內側之撓性管C的內表面C2與螺紋接管21的內周面21f的錐部21g連續。
撓性管C為例如由矽橡膠或其他橡膠等柔軟的軟質材料或氯乙烯等軟質合成樹脂成形為能夠彈性變形之例如軟管或管子等具有撓性之管體。外表面C1和內表面C2在撓性管C的至少連接端部Ca平坦為較佳。 如圖1(a)、(b)所示,距撓性管C的切割面C3規定長度的連接端部Ca插進插入空間S中。 作為撓性管C的具體例,在圖示例中使用單層結構的軟管。 又,作為其他例雖未圖示,但作為撓性管C代替單層結構的管體亦能夠使用具有複數個層之複數層結構或多層結構的管體等。作為複數種撓性管C的具體例,可列舉在透明或不透明的外層與內層之間作為中間層將複數條或一條合成樹脂製編織絲(加強絲)埋設成螺旋狀之層疊軟管(編織軟管)、或作為中間層將合成樹脂製或金屬製的截面為矩形等的帶狀加強材料與截面為圓形等的線狀加強材料捲繞成螺旋狀而一體化之螺旋加強軟管(Vohran軟管)、或將金屬製線材或硬質合成樹脂製線材埋設成螺旋狀之螺旋加強軟管等。
接著,根據圖1~圖8對組裝有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之管接頭用套筒A之管接頭B進行說明。 如圖1(a)、(b),圖2(a)、(b)及圖3(a)~(d)所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之管接頭B的鉗緊構件30藉由分割類型的壓縮機構使套筒本體A1縮徑變形。該分割類型的壓縮機構,利用螺栓等緊固組件31c使分割為複數個之分割架31a、31b在徑向上相互靠近移動,藉此套筒本體A1在徑向上被按壓而縮徑變形。 詳細而言,分割類型的壓縮機構具備:複數個分割架31a、31b,在徑向上被分割;及緊固組件31c,使複數個分割架31a、31b在徑向上靠近移動。套筒本體A1藉由基於緊固組件31c之複數個分割架31a、31b的靠近移動而縮徑變形。 在圖示例的情況下,構成為複數個分割架31a、31b在徑向上將圓筒體分成兩半而形成為對稱形狀,且遍及分割架31a、31b彼此的周端部31d插穿由螺栓的螺絲組件等構成之緊固組件31c並進行旋轉操作,藉此分割架31a、31b彼此在徑向上靠近移動。 因此,在圖1(b)和圖3(d)所示之套筒本體A1的鉗緊狀態下,套筒本體A1的凹部13壓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使凹部13的開口邊緣13a咬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 此外,在圖示例的情況下,具備設置成遍及複數個分割架31a、31b的周端部31d在徑向上與套筒本體A1的套筒外表面A3對置之限位部31e。限位部31e具有在徑向上與伴隨基於緊固組件31c之複數個分割架31a、31b的靠近移動而縮徑變形之套筒本體A1的多餘部位(未圖示)抵接之導引面31f。藉此,即使伴隨因複數個分割架31a、31b的靠近移動引起的套筒本體A1的縮徑變形而套筒本體A1的套筒外表面A3的多餘部位朝向在圓周方向上相鄰之複數個分割架31a、31b的周端部31d之間鼓出,亦藉由限位部31e的導引面31f在徑向上從套筒外表面A3的多餘部位的外側抵接來抑制套筒外表面A3的多餘部位的鼓出。 因此,套筒外表面A3的多餘部位不進入複數個分割架31a、31b的周端部31d之間而引向圓周方向,從而能夠防止嚙入以利用緊固組件31c緊緊地緊固(完全緊固)複數個分割架31a、31b。 又,作為第一實施形態的變形例雖未圖示,但能夠進行作為複數個分割架31a、31b將圓筒體分成三部分或四部分或分割成更多部分且藉由緊固組件31c使其分別在複數個徑向上靠近移動等的變更。
如圖4(a)、(b)及圖5(a)~(d)所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所涉及的管接頭B的鉗緊構件30中藉由鉚接類型的壓縮機構使套筒本體A1縮徑變形之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不同,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 該鉚接類型的壓縮機構藉由鉚接機(未圖示)使鉚接管道32在徑向上壓縮變形,藉此套筒本體A1在徑向上被按壓而縮徑變形。 鉚接管道32為藉由基於鉚接機在徑向上的加壓而壓縮變形但不會因來自撓性管C或套筒本體A1的推斥力而復原變形的例如由鋁或不銹鋼等能夠變形的塑性材料形成之圓筒體。 作為鉚接機的具體例,例如可列舉藉由液壓裝置等驅動源使複數個鉚接模具朝向鉚接管道32靠近移動之驅動式鉚接機或手動式鉚接機等。 因此,在圖4(b)和圖5(d)所示之套筒本體A1的鉗緊狀態下,套筒本體A1的凹部13壓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凹部13的開口邊緣13a咬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 圖示例中,將鉚接管道32的軸向長度形成得比套筒本體A1的軸向長度長,但鉚接管道32的軸向長度亦能夠形成得與套筒本體A1的軸向長度大致相同或形成得比套筒本體A1的軸向長度短。 而且,作為基於鉚接機之鉚接管道32的鉚接的形狀,除了設為如圖示例那樣將整周均勻地擰緊以外,還能夠採用鉚接成截面為大致正八角形等之“八方擰緊”或鉚接軸線方向的多處以擰緊圓筒狀的草袋之“草袋擰緊”等。
如圖6(a)、(b)、圖7(a)、(b)及圖8(a)~(d)所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之管接頭B的鉗緊構件30中藉由軸向力轉換類型的壓縮機構來使套筒本體A1縮徑變形之結構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和第二實施形態不同,其他結構與第一實施形態和第二實施形態相同。 該軸向力轉換類型的壓縮機構將滑動筒體33b相對於接頭本體20的筒狀部33a之軸向移動轉換成徑向的加壓力,藉此套筒本體A1在徑向上被按壓而縮徑變形。 詳細而言,軸向力轉換類型的壓縮機構具備:筒狀部33a,相對於接頭本體20一體地設置於螺紋接管21的外側;及滑動筒體33b,被支撐為相對於筒狀部33a在螺紋接管21的軸向上往復移動自如。 第三實施形態中使用之套筒本體A1具有:第一錐面A3’,在套筒外表面A3設置於軸向一半部分;及第二錐面A3”,設置於軸向另一半部分。第一錐面A3’與第二錐面A3”形成為直徑朝向套筒本體A1的軸向兩端逐漸變小且在軸向上成為面對稱之傾斜面。 接頭本體20的筒狀部33a具有:第一傾斜面33c,設置成在徑向上與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隔著撓性管C和套筒本體A1對置,且在軸向上與套筒本體A1的第一錐面A3’滑動自如地進行面接觸。 鉗緊構件30的滑動筒體33b具有:第二傾斜面33d,設置成在徑向上與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隔著撓性管C和套筒本體A1對置,且在軸向上與套筒本體A1的第二錐面A3”滑動自如地進行面接觸。 在圖示例的情況下,接頭本體20的筒狀部33a在外周面具有螺紋(外螺紋)33e。鉗緊構件30的滑動筒體33b為與筒狀部33a的螺紋(外螺紋)33e螺合之螺母,在其內周面具有螺紋(內螺紋)33f。藉由滑動筒體33b的旋轉操作使第二傾斜面33d朝向筒狀部33a的第一傾斜面33c靠近移動,藉此套筒本體A1的第一錐面A3’與第二錐面A3”分別縮徑變形。在套筒本體A1的套筒內表面A2的軸向中央的凹部13嵌入O型環等能夠彈性變形的環狀的密封構件A7並將其保持為無法在軸向上移動。 因此,在圖6(b)和圖8(d)所示之套筒本體A1的鉗緊狀態下,套筒本體A1的凹部13和密封構件A7的內端面壓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凹部13的開口邊緣13a咬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之同時,密封構件A7的內端面緊貼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 又,作為第三實施形態的變形例雖未圖示,但只要能夠使滑動筒體33b相對於筒狀部33a軸向移動,則亦能夠代替滑動筒體33b與筒狀部33a的螺合而變更為螺紋以外的結構。
依這種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管接頭用套筒A,如圖2(a)、(b)所示,在複數個帶狀體10中的任一個帶狀體10(第一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上嵌合另一個帶狀體10(第二帶狀體10”)的被嵌合部12,藉此複數個帶狀體10彼此連結成圓筒狀而成為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形的套筒本體A1。 藉由基於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之複數個帶狀體10彼此的連結,各自的凹部13連成環狀。 在複數個帶狀體10連結的狀態下,使套筒本體A1整體縮徑變形,藉此環狀的凹部13壓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向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按壓撓性管C。隨此,凹部13的開口邊緣13a咬入於撓性管C的外表面C1。 因此,藉由由縮徑變形之複數個帶狀體10構成之套筒本體A1,撓性管C被鉗緊而防止其從螺紋接管21脫落。 因此,藉由被分割成相同形狀之複數個帶狀體10的連結,能夠在螺紋接管21上將撓性管C緊固成無法脫落。 其結果,能夠提供一種與形成於鉗緊環的內壁面之凹凸部成為切口之以往例相比即使為由矽橡膠等柔軟的材料構成之撓性管C,亦能夠藉由由結構簡單的樹脂成形品構成之套筒本體A1對螺紋接管21牢牢地連接成無法脫落且由結構簡單的樹脂成形品構成之套筒本體A1。 藉此,能夠大量成形出形狀複雜的套筒本體A1而實現生產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尤其,複數個帶狀體10在套筒本體A1的軸向上形成為對稱形狀,且形成為藉由相對於複數個帶狀體10中的任一個(第一帶狀體10′)之另一個(第二帶狀體10”)的朝向變更,使嵌合部11與被嵌合部12相互嵌合為較佳。 此時,如圖2(b)的箭頭所示,相對於在套筒本體A1的軸向上形成為對稱且相同的形狀之一個帶狀體10(第一帶狀體10’)將另一個帶狀體10(第二帶狀體10”)進行翻轉等朝向變更,一個帶狀體10(第一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的配置與另一個帶狀體10(第二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的配置方向成為相反方向。 因此,一個帶狀體10(第一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與另一個帶狀體10(第二帶狀體10”)的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能夠分別嵌合。 因此,能夠藉由簡單的操作將相同形狀的帶狀體10彼此連結而使其成為一體。 其結果,僅藉由相同形狀的帶狀體10便能夠輕鬆地製作套筒本體A1。 藉此,組件管理變得輕鬆,並且可實現成本的大幅降低。 又,亦能夠藉由改變帶狀體10的連結個數來製作直徑尺寸不同的複數個套筒本體A1。
而且,由比撓性管C的構成材料硬質的材料成形複數個帶狀體10為較佳。 此時,撓性管C的構成材料即使是如矽橡膠等那樣柔軟的材料,亦會因比其硬質的複數個帶狀體10的連結而成之套筒本體A1的縮徑變形,撓性管C向螺紋接管21的外周面21a被按壓而被鉗緊成無法脫落。 因此,能夠將柔軟材料的撓性管C牢牢地緊固於螺紋接管21。 其結果,柔軟材料的撓性管C的防脫功能得到加強,長期持續穩定的撓性管C的配管連接,並且能夠防止流體洩漏等事故的發生,因此安全性及經濟性優異。
另外,上述實施形態中的圖示例中,對在圓周方向上將套筒本體A1分成兩半而射出成形出兩個相同形狀的帶狀體10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對應螺紋接管21和撓性管C的直徑尺寸在圓周方向上將套筒本體A1分割為三個以上而射出成形出三個以上相同形狀的帶狀體10,並藉由嵌合部11及被嵌合部12來連結三個以上的帶狀體10。 而且,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中,作為鉗緊構件30使用了分割類型的壓縮機構、鉚接類型的壓縮機構、旋轉鉗緊類型的壓縮機構,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使用其他結構的壓縮機構。
10:帶狀體 10’:第一帶狀體 10”:第二帶狀體 11:嵌合部 12:被嵌合部 13:凹部 13a:開口邊緣 14:肋 20:接頭本體 21:螺紋接管 21a:外周面 21b:大徑圓筒面 21c:環狀槽 21d:大徑面 21e:角部 21f:內周面 21g:錐部 22:連接部 22a:管套圈 22b:螺絲 22c:工具卡合部 23:防脫機構 30:鉗緊構件 30a:按壓部 30b:卡止部 31a、31b:分割架 31c:緊固組件 31d:周端部 31e:限位部 31f:導引面 32:鉚接管道 33a:筒狀部 33b:滑動筒體 33c:第一傾斜面 33d:第二傾斜面 33e:螺紋(外螺紋) 33f:螺紋(內螺紋) A:管接頭用套筒 A1:套筒本體 A2:帶狀體的內表面(套筒內表面) A3:套筒外表面 A3’:第一錐面 A3”:第二錐面 A4:狹縫 A5:帶板部 A6:結合部 A7:密封構件 B:管接頭 C:撓性管 C1:外表面 C2:內表面 C3:切割面 Ca:連接端部 S:空間
[圖1]係表示組裝有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第一實施形態)所涉及的管接頭用套筒之管接頭的整體結構之說明圖,(a)係管接頭用套筒的鉗緊前的放大縱截面前視圖,(b)係管接頭用套筒的鉗緊後的放大縱截面前視圖。 [圖2]係管接頭用套筒的放大立體圖,(a)表示連結狀態,(b)表示拆卸狀態。 [圖3]係表示管接頭與撓性管的連接方法之縮小立體圖,(a)係連接前的拆卸立體圖,(b)係安裝開始狀態的外觀立體圖,(c)係鉗緊前的外觀立體圖,(d)係鉗緊後的外觀立體圖。 [圖4]係表示組裝有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所涉及的管接頭用套筒之管接頭的整體結構之說明圖,(a)係管接頭用套筒的鉗緊前的放大縱截面前視圖,(b)係管接頭用套筒的鉗緊後的放大縱截面前視圖。 [圖5]係表示管接頭與撓性管的連接方法之縮小立體圖,(a)係連接前的拆卸立體圖,(b)係安裝開始狀態的外觀立體圖,(c)係鉗緊前的外觀立體圖,(d)係鉗緊後的外觀立體圖。 [圖6]係表示組裝有本發明的第三實施形態所涉及的管接頭用套筒之管接頭的整體結構之說明圖,(a)係管接頭用套筒的鉗緊前的放大縱截面前視圖,(b)係管接頭用套筒的鉗緊後的放大縱截面前視圖。 [圖7]係管接頭用套筒的放大立體圖,(a)表示連結狀態,(b)表示拆卸狀態。 [圖8]係表示管接頭與撓性管的連接方法之縮小立體圖,(a)係連接前的拆卸立體圖,(b)係安裝開始狀態的外觀立體圖,(c)係鉗緊前的外觀立體圖,(d)係鉗緊後的外觀立體圖。
10:帶狀體
10’:第一帶狀體
10”:第二帶狀體
11:嵌合部
12:被嵌合部
13:凹部
13a:開口邊緣
14:肋
A:管接頭用套筒
A1:套筒本體
A2:帶狀體的內表面(套筒內表面)
A3:套筒外表面
A4:狹縫
A5:帶板部
A6:結合部

Claims (3)

  1. 一種管接頭用套筒,其係由設置成在與管接頭的螺紋接管之間夾入撓性管且能夠在徑向上彈性變形的樹脂製或橡膠製的套筒本體構成,藉由前述套筒本體的縮徑變形而將前述撓性管往前述螺紋接管的外周面按壓以將其鉗緊,前述管接頭用套筒的特徵為,前述套筒本體具備形成為在前述套筒本體的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分割且分別能夠在圓周方向上變形之複數個帶狀體,前述帶狀體構成為,配置有複數個帶板部與複數個狹縫,且,前述複數個帶狀體具有:嵌合部,設置於前述複數個帶狀體的圓周方向一端;被嵌合部,設置於前述複數個帶狀體的另一端;及凹部,設置於與前述撓性管的外表面於徑向上對向之內表面,前述嵌合部與前述被嵌合部形成為相互嵌合而將前述複數個帶狀體彼此連結之形狀,前述凹部形成為伴隨前述複數個帶狀體的彼此連結而連結成環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管接頭用套筒,其中前述複數個帶狀體在前述套筒本體的軸向上形成為對稱形狀,且形成為藉由相對於前述複數個帶狀體中的任一個之另一個的朝向變更,而使得前述嵌合部與前述被嵌合部相互嵌合。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之管接頭用套筒,其中前述複數個帶狀體由比前述撓性管的構成材料更硬質的材料成形。
TW109114354A 2020-04-29 2020-04-29 管接頭用套筒 TWI8092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354A TWI809270B (zh) 2020-04-29 2020-04-29 管接頭用套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354A TWI809270B (zh) 2020-04-29 2020-04-29 管接頭用套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951A TW202140951A (zh) 2021-11-01
TWI809270B true TWI809270B (zh) 2023-07-21

Family

ID=80783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4354A TWI809270B (zh) 2020-04-29 2020-04-29 管接頭用套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927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29754B (en) * 2001-10-04 2005-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filter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JP4213303B2 (ja) * 1999-07-22 2009-01-21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管継手
CN103917816A (zh) * 2011-10-20 2014-07-09 东洋克斯株式会社 管连接器
WO2015010880A1 (de) * 2013-07-25 2015-01-29 Mann+Hummel Gmbh Kupplungsanordnung für rohrleitunge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3303B2 (ja) * 1999-07-22 2009-01-21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管継手
TWI229754B (en) * 2001-10-04 2005-03-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filter modu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3917816A (zh) * 2011-10-20 2014-07-09 东洋克斯株式会社 管连接器
WO2015010880A1 (de) * 2013-07-25 2015-01-29 Mann+Hummel Gmbh Kupplungsanordnung für rohrleitung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0951A (zh) 2021-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25982B2 (ja) ホース継手
WO2013058358A1 (ja) 管継手
WO2015009593A1 (en) Fittings having arcuate stiffness ribs
WO2015029815A1 (ja) 管継手
US11365839B2 (en) Sealing and restraining gasket for use in plastic pipelines
US20080061551A1 (en) Coupling nuts, coupling assembly including a coupling nut, and method of forming a coupling nut
US20090284004A1 (en) Double containment system, fittings for fluid flow component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5953586B2 (ja) 管継手
TWI809270B (zh) 管接頭用套筒
WO2021220457A1 (ja) 管継手用スリーブ及び該管継手用スリーブを備えた管継手
JP5641552B1 (ja) 管締結構造
JP6097120B2 (ja) 管継手
JP6765729B2 (ja) 管継手用スリーブ
JP2015203439A5 (zh)
JP6078857B2 (ja) 管継手
WO2011058877A1 (ja) ホース継手
WO2020166516A1 (ja) 管継手
US20220025996A1 (en) Conversion adapter and fitting with the same
JP5849261B2 (ja) 管継手
JP2020133640A5 (zh)
JP6624587B2 (ja) 管締結構造及び管締め付け具
JP7100850B2 (ja) 管継手
JP7191363B2 (ja) 管継手
JP7477398B2 (ja) ホース用継手の締付ホルダー、ホース用継手のニップルおよびホース用継手
JP6770753B2 (ja) 管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