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816B - 穿戴裝置 - Google Patents

穿戴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816B
TWI807816B TW111117531A TW111117531A TWI807816B TW I807816 B TWI807816 B TW I807816B TW 111117531 A TW111117531 A TW 111117531A TW 111117531 A TW111117531 A TW 111117531A TW I807816 B TWI807816 B TW I8078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adius
side frame
cam shaft
wearable device
auxiliary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7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44201A (zh
Inventor
許桓維
游騰鈞
鍾允睿
張詠棋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111175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07816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81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44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44201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一種穿戴裝置,包括背架、凸輪轉軸、輔助機構以及連動元件。背架包括背架本體部、第一側架部以及第二側架部。背架本體部之兩側分別連接第一側架部與第二側架部。凸輪轉軸可拆卸地設於第一側架部或第二側架部,凸輪轉軸為不定半徑凸輪。輔助機構連接於凸輪轉軸。輔助機構包括彈性元件。凸輪轉軸與該輔助機構分別連接於連動元件,凸輪轉軸轉動並帶動連動元件移動,以驅使彈性元件產生壓縮變形量。

Description

穿戴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穿戴裝置。
水災、風災等天災發生後,需要進行災後復原。然而遇到土石入侵民宅時,一般救災機具受限於體積無法進入輔助,僅能以人力徒手清除土石。鏟土時需頻繁彎腰導致背部肌肉負擔過大,進而發生腰痠背痛的情形。因此救災人員需要能夠穿戴進入現場、及不須燃油電力驅動的裝置,減輕下背肌肉的負擔。
又如一般居家生活中等拖地、掃地等清掃行為,甚或是搬運重物的工作類型,可能也會因頻繁彎腰而導致腰痠背痛的情形。
因此,如何提供穿戴裝置來改善上述所遭遇到的問題,將是業界所要解決之課題。
本揭露提供一種穿戴裝置,達成減輕腰背肌肉負擔之功效,解決工作中頻繁彎腰導致腰酸背痛之問題。
本揭露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穿戴裝置,包含一背架、一凸輪轉軸、一輔助機構以及一連動元件。背架包括一背架本體部、一第一側架部以及一第二側架部。背架本體部之兩側分別連接第一側架部與第二側架部,背架本體部的位置對應於人體之一背部。凸輪轉軸可拆卸地設於第一側架部或第二側架部。凸輪轉軸為一不定半徑凸輪。凸輪轉軸的位置對應於人體之一髖關節部。輔助機構連接於凸輪轉軸,輔助機構包括一彈性元件。輔助機構的位置對應人體之一左腿或一右腿。凸輪轉軸與輔助機構分別連接於連動元件。凸輪轉軸轉動並帶動連動元件移動,以驅使彈性元件產生一壓縮變形量。
基於上述,在本揭露的穿戴裝置中,藉由彎腰時,凸輪轉軸轉動因彈簧元件壓縮變形量產生的彈性位能,亦即,藉由彎腰時重力位能轉換為彈性位能;並於使用者做回復動作時釋放彈性位能,達成輔助下背肌群的效果,減輕身體作動時頻繁彎腰造成的肌肉負擔。
再者,穿戴本揭露之穿戴裝置彎腰時,藉由背架、凸輪轉軸、連動元件、彈性元件之連動作用,形成回彈的輔助力矩,藉由輔助力矩來減輕人體因彎腰形成的抗力矩,達到省力的效果。
此外,本揭露輔助機構為單側設計,可依據使用者習性,亦即依據使用者慣用邊,更換輔助機構擺放位置,以將輔助機構更換對應人體之左腿或右腿之安裝位置,來符合需省力之工作運動模式。
為讓本揭露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揭露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於更加清楚地說明本揭露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限制本揭露的保護範圍。
需說明的是,在各個實施例的說明中,所謂的「第一」、「第二」、「第三」係用以描述不同的元件,這些元件並不因為此類謂辭而受到限制。此外,為了說明上的便利和明確,圖式中各元件的厚度或尺寸,係以誇張或省略或概略的方式表示,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且各元件的尺寸並未完全為其實際的尺寸,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之實質意義,任何結構之修飾、比例關係之改變或大小之調整,在不影響本揭露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仍應落在本揭露所揭示之技術內容涵蓋之範圍內。
第1圖為本揭露的穿戴裝置的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之穿戴裝置的局部部件的立體圖。第3圖為第1圖之穿戴裝置的剖面圖。請參考第1圖至第3圖所示。本揭露的穿戴裝置100適於一人體P(如第4A圖),用於執行須省力之工作,例如鏟土、拖地、搬運重物等。穿戴裝置100包含一背架110、一凸輪轉軸120、一輔助機構130以及一連動元件140,其中連動元件140例如為一鋼索。
背架110包括一背架本體部112、一第一側架部114以及一第二側架部116。背架本體部112之兩側分別連接第一側架部114與第二側架部116。舉例而言,第一側架部114與第二側架部116分別可用鎖固方式設置於背架本體部112之兩側。在一實施例中,如第4A圖所示,背架110之背架本體部112的位置對應於人體P之一背部P1。
在一實施例中,背架本體部112包括一直立柱體112C、一第一傾斜柱體112A與一第二傾斜柱體112B,其中第一傾斜柱體112A與第二傾斜柱體112B分別由直立柱體112C之底部向外延伸,且第一傾斜柱體112A與第二傾斜柱體112B分別與直立柱體112C具有一角度,該角度例如大於90度。
在一實施例中,穿戴裝置100更包括一背帶170以及一背帶固定部180。背帶固定部180連接於背架110的背架本體部112。背帶170連接於背帶固定部180,背帶170用於使用者背戴使用。
在一實施例中,穿戴裝置100更包括一固定裝置150。固定裝置150連結背架110,做為強化穿戴裝置100在人體P上固定之功能。舉例而言,背架110包含包括兩活動板117,這兩個活動板117分別連接於第一側架部114與第二側架部116。固定裝置150包括一腰部固定帶152以及一臀部固定帶154,腰部固定帶152與臀部固定帶154分別利用活動板117而連接於背架110,其中腰部固定帶152與臀部固定帶154可分別對應到人體P的對應腰部與臀部之位置。
本揭露的凸輪轉軸120可拆卸地設於第一側架部114或第二側架部116。輔助機構130連接於凸輪轉軸120。由此可知,本揭露的凸輪轉軸120與其連接的輔助機構130是作為單側設計,依據使用者不同慣用手而採用右腿P3或左腿P4在前(如施力時對應右腳或左腳之相關肌肉群較多伸張收縮的動作,即主要運動側)的姿勢進行,而將凸輪轉軸120與輔助機構130連接於相對應右腿P3之第一側架部114或左腿P4之第二側架部116,輔助主要運動側,並可依據使用者慣用手更換輔助位置,來符合需省力之工作運動模式。在一實施例中,如第2圖所示,輔助機構130包含一插銷137,插銷137用以插入對應之第一側架部114或第二側架部116,以將凸輪轉軸120與其連接的輔助機構130設置於對應之第一側架部114或第二側架部116。由此可知,本揭露係以插銷137將凸輪轉軸120與其連接的輔助機構130固定於背架110,將插銷137抽出即可將凸輪轉軸120與其連接的輔助機構130更換位置。
在一實施例中,穿戴裝置100更包括一大腿墊160,大腿墊160連接輔助機構130,大腿墊160可用以穿戴至人體P的大腿位置。
本揭露的凸輪轉軸120為一不定半徑凸輪,即具有不同旋轉半徑之一旋轉結構。凸輪轉軸120的位置對應於人體P之一髖關節部P2(如第4B圖)。輔助機構130包括一彈性元件134,彈性元件134為一壓縮彈簧或其他可達成類似效果的具彈性力的元件。輔助機構130的位置對應人體P之一右腿P3或一左腿P4。凸輪轉軸120與輔助機構130分別連接於連動元件140(如第3圖所示)。凸輪轉軸120轉動並帶動連動元件140移動,以驅使彈性元件134產生一壓縮變形量,藉由該彈性元件134的壓縮變形量產生的彈性位能,於使用者做回復動作時釋放彈性位能,達成輔助下背肌群的效果,減輕身體作動時頻繁彎腰造成的肌肉負擔,而可以運用到執行須省力之工作,例如鏟土、拖地、搬運重物等。以下藉由第4A圖至第7圖舉例說明。
第4A圖與第4B圖為運用穿戴裝置進行工作的狀態示意圖。第5A圖為對應第4A圖的穿戴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第5B圖為對應第4B圖的穿戴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第6圖為穿戴裝置的受力示意圖。第7圖為本揭露的凸輪轉軸的示意圖。第4A圖與第4B圖是以人體P進行鏟土作業作為舉例,手部P6握持的工具G例如為鏟土器,當然,可端視實際運作情況,來替換工具G的型態,如拖把。
如第4A圖所示,一軸線L會通過人體P的背部P1、凸輪轉軸120與輔助機構130,如第4B圖所示,當彎腰鏟土時,以髖關節部P2為轉軸運動,背部P1彎腰,使得通過背部P1的一身體軸線Y會與軸線L具有一角度。背部P1會產生一肌肉力Fb,來對抗並平衡重力W,避免人體P因重力W而跌倒。與此同時,由於該肌肉力Fb,於髖關節部P2會產生一抗力矩Mp,此抗力矩Mp便是造成肌肉群的主要原因,主要疲勞肌群,以右腿P3在前為例,右側下背肌較多伸張收縮的運動,回復時下背肌群出力抬起人體P,故如何藉由本揭露的穿戴裝置100來輔助下背肌群,以下詳述。
請先參閱第5A圖,輔助機構更包括一殼體132、一固定板136A以及一支撐板136B,彈性元件134、固定板136A以及支撐板136B分別設置於殼體132之內的一設置槽131,其中固定板136A固定於設置槽131之一端,作為固定端。彈性元件134之一端連接固定板136A,彈性元件134之另一端連接支撐板136B,彈性元件136B用以朝固定板136A的方向壓縮。
連動元件140包含一本體部142、第一端144與第二端146,其中第一端144與第二端146即為本體部142的兩端部,連動元件140之一端(即第一端144)連接於凸輪轉軸120,連動元件140之另一端(即第二端146)連接支撐板136B。如此一來,藉由連動元件140,使得凸輪轉軸120、彈性元件134形成一連動關係。如第5B圖所示,凸輪轉軸120朝一旋轉方向G1(例如為人體P彎腰的方向)轉動時,凸輪轉軸120拉伸連動元件140之第一端144,以帶動連動元件140之本體部142產生位移而移動,並使得連動元件140之第二端146驅動支撐板136B移動,支撐板136B連動彈性元件134,使彈性元件134朝固定板136A的方向移動,以壓縮彈性元件134,藉此產生並儲存一彈性位能。
請參閱第6圖。人體P彎腰或蹲下時,會施予一力量F去帶動本揭露之背架110,並旋轉凸輪轉軸120,使得連動元件140壓縮彈性元件134,同時產生一關於連動元件140張力的抗力T,藉此產生一輔助力矩M,其中輔助力矩M與前述抗力矩Mp的方向相同,藉由該輔助力矩M,來輔助人體P產生抗力矩Mp,達成輔助省力的效果。
舉例而言,如第4A圖至第4B圖,人在彎腰鏟土時,背部產生肌肉力Fb來平衡重力W,以髖關節部P2作為支點形成抗力矩Mp,肌肉累積的疲勞造成腰酸背痛。穿戴本揭露之穿戴裝置100彎腰時,人體P施以力量F帶動背架110,以凸輪轉軸120為轉軸朝彎腰方向(如旋轉方向G1)旋轉,此時連動元件140(如鋼索)位移帶動彈性元件134產生壓縮量,使得連動元件140(如鋼索)產生張力,藉由凸輪轉軸120形成回彈的輔助力矩M,藉由該輔助力矩M來減輕人體的抗力矩Mp,達到省力的效果。
此外,藉由彎腰時,凸輪轉軸120轉動因彈簧元件134壓縮變形量產生的彈性位能,於使用者做回復動作時釋放彈性位能,達成輔助下背肌群的效果,減輕鏟土時頻繁彎腰造成的肌肉負擔。
如前所述,本揭露的凸輪轉軸120為不定半徑凸輪,以下藉由第7圖來說明。凸輪轉軸120包含一轉軸本體部121與一溝槽123,溝槽123設置於轉軸本體部121。連動元件140設於溝槽123之內。
在本實施例中,凸輪轉軸120具有一第一半徑R2與一第二半徑R1,該半徑是所述溝槽123至轉軸本體部121之一轉軸122之間的距離,具有第一半徑R2與第二半徑R1,第二半徑R1大於第一半徑R2,也就是說本揭露的凸輪轉軸120具有兩種不同的旋轉半徑,而稱為不定半徑凸輪。相較下,若該轉動件的半徑均等,稱為定半徑之轉動件。
在本實施例中,溝槽123之第一半徑R2所涵蓋之位置的一角度為120度,溝槽123之第二半徑R1所涵蓋之位置的一角度為240度,也就是在本揭露設計上第二半徑R1所涵蓋的範圍較廣,但在連動元件140連接於凸輪轉軸120之第一半徑R2的位置上,轉軸本體部121以轉軸122為圓心,且轉軸本體部121以第一半徑R2為一旋轉半徑轉動至以第二半徑R1為旋轉半徑,即轉軸本體部121由第一半徑R2轉動至第二半徑R1繼續轉動。
具體而言,溝槽123設有一基準點S,基準點S位於溝槽123上的第一半徑R2之位置,以將涵蓋第一半徑R2之溝槽123之位置的角度拆分成一第一角度A1與一第二角度A2,第一角度A1等於第二角度A2。舉例而言,第一角度A1與第二角度A2可分別為60度,即本揭露第一半徑R2所涵蓋的角度為120度。
在此配置之下,穿戴裝置100中的凸輪轉軸120之溝槽123可作為連動元件140(如鋼索)之溝槽,提供力臂將連動元件140的張力轉換為輔助力矩。設計時參考人體站直後向前彎腰最大角度,約可達120度(亦即以髖關節部P2為軸心,腰椎與大腿呈60°夾角)。因此彎腰前半行程(0度至60度,即連動元件140之連接初始位置在基準點S,經旋轉後,連動元件140會由第一半徑R2所處的區域中的第二角度A2的0度至60度之間移動)為遞增半徑設計,減輕彎腰時人體要對抗的彈簧(如本揭露的彈性元件134)阻力,剩餘活動行程以定半徑設計,即當連動元件140被旋轉至第二半徑R1所處的區域。
第8圖為輔助機構另一實例的示意圖。第9圖為輔助機構調整前後的輔助力之示意圖。請參閱第8圖與第9圖。在一實施例中,支撐板136B與殼體132之一底部132A具有一空隙D1,安裝調整墊片(圖未繪),可調輔助力設計,此空隙D1的距離D2大小可藉由調整支撐板136B至底部132A的位置來達成,相較於第5A圖與第5B圖的連動元件140之第二端146連接於支撐板136B,本實施例的連動元件140之第二端146是連接於底部132A,於彈性元件134與連動元件140(如鋼索)間預留可調整的空隙D1,可安裝調整墊片。透過墊片調整彈性元件134預壓,使得彈性元件134先被壓縮一距離,將彈性元件134運動行程提前,並連動連動元件140之第二端146,與此同時,連動元件140之第一端144旋轉凸輪轉軸120之一角度,增強輔助力,可依使用習慣分兩階段調整。如第9圖所示,相同的彎腰角度之下,調整後的輔助力N2比調整前的輔助力N1可以達到較佳的效果。由此可知,本揭露還可藉由可調輔助力設計,依據使用者之習慣,調整輔助力之大小,達到更匹配使用習慣的效果。
第10A圖至第10D圖分別為運用穿戴裝置進行工作的不同狀態示意圖。第11A圖為對應第10A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第11B圖為對應第10B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第11C圖為對應第10C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第11D圖為對應第10D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請參閱第10A圖至第11D圖,其中轉軸122作為凸輪轉軸120的旋轉中心,轉軸122至基準點S即作為連動元件140與凸輪轉軸120之間的力臂。基準點S的位置會隨人體P的作動行為(或姿態)而改變在凸輪轉軸120的位置,也會使得連動元件140與凸輪轉軸120之間的力臂有改變,而連動元件140在凸輪轉軸120上的溝槽123上的位置也有變化:如第10A圖與第11A圖為人體P初始狀態,鏟土站姿以弓箭步進行;如第10B圖至第10D圖與其對應的第11B圖至第11D圖為人體P進行彎腰鏟土的作動分析,其中第10B圖與第11B圖為人體P彎腰第三角度A3、第10C圖與第11C圖為人體P彎腰第四角度A4、第10D圖與第11D圖為人體P彎腰第五角度A5,其中第三角度A3例如為30度,第四角度A4例如為60度,第五角度A5例如為80度。採用單側輔助之穿戴裝置100以貼近鏟土的動作模式,搭配凸輪轉軸120產生非線性輔助力,提高肌肉輔助效率。需說明的是,上述係以鏟土作為舉例,而實際上拖地、搬運重物等類似鏟土等行為模式,亦可透過本揭露之穿戴裝置100來搭配凸輪轉軸120產生非線性輔助力,提高肌肉輔助效率之效果。
第12A圖為不同工作狀態時之比較狀態的示意圖,其中橫軸為時間,縱軸為輔助力矩。第12B為不同工作狀態時凸輪轉軸減少阻力百分比的示意圖,其中橫軸為時間,縱軸為凸輪轉軸減少阻力百分比。請參閱第12A圖與第12B圖,其中線條B1代表鏟土動作階段、線條B2代表回復、站直、彎腰等動作階段、線條B3代表鏟土動作階段、線條B4代表回復動作階段。由第12A圖與第12B圖模擬顯示,相較於定半徑轉軸的輔助力矩Q1,利用本揭露不定半徑的凸輪轉軸的輔助力矩Q2於彎腰階段可以減少約25%的彎腰阻力,藉此驗證本揭露具有省力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本揭露的穿戴裝置中,藉由彎腰時,凸輪轉軸轉動因彈簧元件壓縮變形量產生的彈性位能,亦即,藉由彎腰時重力位能轉換為彈性位能;並於使用者做回復動作時釋放彈性位能,達成輔助下背肌群的效果,減輕身體作動時頻繁彎腰造成的肌肉負擔。
再者,穿戴本揭露之穿戴裝置彎腰時,藉由背架、凸輪轉軸、連動元件、彈性元件之連動作用,形成回彈的輔助力矩,藉由輔助力矩來減輕人體因彎腰形成的抗力矩,達到省力的效果。
此外,本揭露輔助機構為單側設計,可依據使用者習性,亦即依據使用者慣用邊,更換輔助機構擺放位置,以將輔助機構更換對應人體之左腳或右腳之安裝位置,來符合需省力之工作運動模式。
另外,本揭露還可藉由可調輔助力設計,依據使用者之習慣,調整輔助力之大小,達到更匹配使用習慣的效果。
雖然本揭露的一些實施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揭露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穿戴裝置 110:背架 112:背架本體部 112A:第一傾斜柱體 112B:第二傾斜柱體 112C:直立柱體 114:第一側架部 116:第二側架部 117:活動板 120:凸輪轉軸 121:轉軸本體部 122:轉軸 123:溝槽 130:輔助機構 131:設置槽 132:殼體 134:彈性元件 136A:固定板 136B:支撐板 137:插銷 140:連動元件 142:本體部 144:第一端 146:第二端 150:固定裝置 152:腰部固定帶 154:臀部固定帶 160:大腿墊 170:背帶 180:背帶固定部 A1:第一角度 A2:第二角度 A3:第三角度 A4:第四角度 A5:第五角度 B1,B2,B3,B4:線條 D1:空隙 D2:距離 G1:旋轉方向 L:軸線 M:輔助力矩 Mp:抗力矩 N1,N2:輔助力 F:力量 Fb:肌肉力 P:人體 P1:背部 P2:髖關節部 P3:右腿 P4:左腿 P6:手部 Q1,Q2:輔助力矩 R1:第二半徑 R2:第一半徑 S:基準點 T:抗力 W:重力 Y:身體軸線
第1圖為本揭露之穿戴裝置的立體圖。 第2圖為第1圖之穿戴裝置的局部部件的立體圖。 第3圖為第1圖之穿戴裝置的剖面圖。 第4A圖與第4B圖為運用穿戴裝置進行工作的狀態示意圖。 第5A圖為對應第4A圖的穿戴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5B圖為對應第4B圖的穿戴裝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6圖為穿戴裝置的受力示意圖。 第7圖為本揭露的凸輪轉軸的示意圖。 第8圖為輔助機構另一實例的示意圖。 第9圖為輔助機構調整前後的輔助力之示意圖。 第10A圖至第10D圖分別為運用穿戴裝置進行工作的不同狀態示意圖。 第11A圖為對應第10A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 第11B圖為對應第10B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 第11C圖為對應第10C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 第11D圖為對應第10D圖的凸輪轉軸的狀態示意圖。 第12A圖為不同工作狀態時之比較狀態的示意圖。 第12B為不同工作狀態時凸輪轉軸減少阻力百分比的示意圖。
100:穿戴裝置
110:背架
112:背架本體部
112A:直立柱體
112B:第一傾斜柱體
112C:第二傾斜柱體
114:第一側架部
116:第二側架部
117:活動板
120:凸輪轉軸
130:輔助機構
132:殼體
134:彈性元件
150:固定裝置
152:腰部固定帶
154:臀部固定帶
160:大腿墊
170:背帶
180:背帶固定部

Claims (16)

  1. 一種穿戴裝置,用於一人體,該穿戴裝置包括:一背架,包括一背架本體部、一第一側架部以及一第二側架部,其中該背架本體部之兩側分別連接該第一側架部與該第二側架部,該背架本體部的位置對應於該人體之一背部;一背帶固定部,連接於該背架的該背架本體部;一背帶,連接於該背帶固定部;一凸輪轉軸,可拆卸地設於該第一側架部或該第二側架部,該凸輪轉軸為一不定半徑凸輪,其中該凸輪轉軸的位置對應於該人體之一髖關節部;一輔助機構,連接於該凸輪轉軸,該輔助機構包括一彈性元件,其中輔助機構的位置對應該人體之一左腿或一右腿;以及一連動元件,其中該凸輪轉軸與該輔助機構分別連接於該連動元件,其中該凸輪轉軸轉動並帶動該連動元件移動,以驅使該彈性元件產生一壓縮變形量。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凸輪轉軸具有一第一半徑與一第二半徑,該第二半徑大於該第一半徑,該連動元件連接於該凸輪轉軸之該第一半徑。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凸輪轉軸包含一轉軸本體部與一溝槽,該溝槽設置於該轉軸本體部,該連動元件設於該溝槽之內,該溝槽至該轉軸本體部之一轉軸之間具有該第一半徑與該第二半徑,該轉軸本體部以該轉軸為圓心,且該轉軸本體部以該第一半徑為一旋轉半徑轉動至以該第二半徑為該旋轉半徑轉動。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溝槽之該第一半徑所涵蓋之位置的一角度為120度。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溝槽設有一基準點,該基準點位於該溝槽上的該第一半徑之位置,以將涵蓋該第一半徑之該溝槽之位置的該角度拆分成一第一角度與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等於該第二角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第一角度等於該第二角度。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輔助機構包括一固定板以及一支撐板,該彈性元件之一端連接該固定板,該彈性元件之另一端連接該支撐板,該連動元件之一端連接於該凸輪轉軸,該連動元件之另一端連接該支撐板,該凸輪轉軸轉動時,該連動元件驅動該支撐板移動,該支撐板連動該彈性元件,使該彈性元件朝該固定板的方向移動,以壓縮該彈性元件。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輔助機構包括一殼體,該彈性元件、該固定板以及該支撐板分別設置於該殼體之內。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支撐板與該殼體之一底部具有一空隙。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彈性元件為一壓縮彈簧。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連動元件為一鋼索。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背架包括兩活動板,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側架部與該第二側架部。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穿戴裝置,更包括:一固定裝置,其連接於該兩活動板。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固定裝置包括一腰部固定帶以及一臀部固定帶。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更包括:一大腿墊,連接於該輔助機構。
  16.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穿戴裝置,其中該輔助機構包括一插銷,該插銷用以插入對應之該第一側架部或該第二側架部,以將該凸輪轉軸設置於對應之該第一側架部或該第二側架部。
TW111117531A 2022-05-10 2022-05-10 穿戴裝置 TWI8078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7531A TWI807816B (zh) 2022-05-10 2022-05-10 穿戴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17531A TWI807816B (zh) 2022-05-10 2022-05-10 穿戴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07816B true TWI807816B (zh) 2023-07-01
TW202344201A TW202344201A (zh) 2023-11-16

Family

ID=881492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7531A TWI807816B (zh) 2022-05-10 2022-05-10 穿戴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781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9291B (zh) * 2011-03-28 2016-02-01 錩玄科技有限公司 下肢輔助裝置
CN111481402A (zh) * 2020-04-24 2020-08-04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绳索变刚度多功能驱动器的膝关节外骨骼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19291B (zh) * 2011-03-28 2016-02-01 錩玄科技有限公司 下肢輔助裝置
CN111481402A (zh) * 2020-04-24 2020-08-04 合肥工业大学 基于绳索变刚度多功能驱动器的膝关节外骨骼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4201A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02543B (zh) 一种外骨骼
US11071675B2 (en) Lower limb exoskeleton system having jump-down cushioning function and method of using the same
WO2021109205A1 (zh) 刚柔混合外骨骼
CN109623782B (zh) 穿戴式助力外骨骼机器人
CN104940003B (zh) 助行装置
CN104644381A (zh) 一种外骨骼用三自由度柔性踝关节装置
TWI807816B (zh) 穿戴裝置
CN110744528B (zh) 一种上肢运动自适应助力外骨骼
CN106625597B (zh) 一种刚度自动变换的膝关节助力装置
CN113601488B (zh) 一种棘轮-锥齿轮传动膝关节负功捕捉下肢外骨骼
CN108214457B (zh) 一种用于下肢外骨骼的躯干被动省力装置
CN108952288A (zh) 防屈曲支撑的双扭转防失稳装置的安装方法
CN207139796U (zh) 髋关节助力机构及下肢外骨骼
US20110022185A1 (en) Cushion structure of artificial knee joint
CN116214482A (zh) 一种多功能外骨骼
CN216781814U (zh) 无源下肢外骨骼的助力装置
Han et al. Design of a booster exoskeleton for lumbar spine protection of physical workers
CN204411035U (zh) 膝关节的复位结构改良
CN210009569U (zh) 一种折叠式腿部肌肉康复护理训练装置
CN215021658U (zh) 一种人体助力装置
CN111938987A (zh) 一种穿戴式手指康复训练外骨骼
KR102278642B1 (ko) 무동력 근력 보조장치
CN217572957U (zh) 一种外骨骼机器人被动踝关节
CN209059883U (zh) 一种具有能量收集功能的下肢康复装置
CN114712171B (zh) 一种用于助残助行的穿戴式仿生腿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