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718B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718B
TWI807718B TW111110896A TW111110896A TWI807718B TW I807718 B TWI807718 B TW I807718B TW 111110896 A TW111110896 A TW 111110896A TW 111110896 A TW111110896 A TW 111110896A TW I807718 B TWI807718 B TW I8077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m
rotating shaft
connecting rod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0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9582A (zh
Inventor
詹承學
鄒志強
蔡易達
劉漢財
陳羿豪
Original Assignee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9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9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71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Noodles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驅動組件、樞軸、傳動組件、連動組件以及腳墊件。第一機體包括殼體。殼體具有底壁,底壁具有開口。驅動組件配置於殼體內,並具有馬達與轉軸。轉軸由馬達驅動。樞軸連接轉軸與第二機體。傳動組件設於驅動組件與樞軸之間,且連接轉軸。連動組件設置於殼體內並連接傳動組件。腳墊件對應開口而設置於殼體內並連接連動組件。當轉軸轉動時,帶動樞軸轉動以使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於預定角度內開闔,且驅使傳動組件之局部移動以使連動組件帶動腳墊件經由開口進出殼體。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電子裝置,尤其是一種能提升散熱效果的電子裝置。
隨著筆記型電腦的運算效能逐漸提高,筆記型電腦的散熱效率也愈來愈重要。一般來說,筆記型電腦的內部會配置風扇與導熱管,以將內部的廢熱排出。然而,因為筆記型電腦的內部空間有限,因而限制了風扇與導熱管的配置方式,導致散熱效率難以顯著地提升。當筆記型電腦內部的廢熱無法有效地排出,筆記型電腦的運算效能便無法完整地發揮,同時也會影響到其他零組件的使用壽命。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以具有良好的散熱效果與使用便利性。
本發明所提供的電子裝置包括第一機體、第二機體、驅動組件、樞軸、傳動組件、連動組件以及腳墊件。第一機體包括殼體。殼體具有底壁,底壁具有開口。驅動組件配置於殼體內,並具有馬達與轉軸。轉軸由馬達驅動。樞軸連接轉軸與第二機體。傳動組件設於驅動組件與樞軸之間,且連接轉軸。連動組件設置於殼體內並連接傳動組件。腳墊件對應開口而設置於殼體內並連接連動組件。當轉軸轉動時,帶動樞軸轉動以使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於預定角度內開闔,且驅使傳動組件之局部移動以使連動組件帶動腳墊件經由開口進出殼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當轉軸轉動使第二機體掀開超過預定角度時,腳墊件可停止伸出於殼體,而轉軸可繼續轉動以使第二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傳動組件可包括第一凸輪、第二凸輪以及第三凸輪。第一凸輪套設固定於轉軸,並靠近馬達。第二凸輪套設固定於轉軸,並較第一凸輪遠離馬達。第三凸輪可移動地配置於第一凸輪及第二凸輪之間,並連接連動組件。當轉軸轉動且第二機體於預定角度內開闔時,第一凸輪與第二凸輪隨著轉軸而轉動以推抵第三凸輪沿轉軸的軸向移動,且經由第三凸輪的移動以使連動組件帶動腳墊件進出殼體。當第二機體掀開超過預定角度時,轉軸繼續轉動而第三凸輪馬達組件的停止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連動組件例如具有連接部,且腳墊件可包括本體、腳墊部以及抬升部。本體具有相對的固定側與樞接於底壁的樞接側。腳墊部配置於本體之面向開口的一側,且腳墊部位於固定側與樞接側之間。抬升部連接於固定側,並具有從鄰近固定側朝遠離固定側傾斜的導槽。當轉軸轉動時,連接部沿導槽移動,使抬升部朝接近或遠離底壁的方向移動,以使腳墊部經由開口進出殼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連動組件可包括第一連桿以及第二連桿。第一連桿具有連接部。第二連桿連接在傳動組件和第一連桿之間。第二連桿具有樞接部、致動端及連動端。樞接部位於致動端及連動端之間。樞接部樞接於底壁。致動端連接傳動組件,連動端連接第一連桿。當轉軸轉動時,傳動組件之局部移動而使第二連桿以樞接部為軸而轉動,連動端帶動第一連桿朝遠離或接近固定側的方向移動,以使連接部沿導槽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連桿例如具有滑槽。滑槽從樞接部朝向連動端延伸,並且第一連桿具有連接柱,連接柱伸出滑槽內。當第二連桿以樞接部為軸而轉動時,連接柱適於沿滑槽移動,以帶動第一連桿朝遠離或接近固定側的方向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凸輪可具有座體和第一導引部。第一導引部具有頂面與第一導引坡面,第一導引坡面從頂面延伸至座體。第二凸輪可具有第二導引坡面與面向座體的表面。第二導引坡面對應第一導引坡面且連接於表面。第三凸輪可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與平面。第一表面朝向且適配於第一導引坡面。第二表面朝向且適配於第二導引坡面。平面朝向且適配於頂面,且第二表面的末端適於沿表面移動。當轉軸轉動且第二機體於預定角度內開闔時,轉動的第一凸輪驅使第一導引坡面推抵第一表面,或是轉動的第二凸輪驅使第二導引坡面推抵第二表面,而使第三凸輪沿轉軸之軸向移動。當第二機體掀開超過預定角度時,第一表面脫離第一導引坡面,且第二表面脫離第二導引坡面;由平面抵於頂面以及末端抵於表面,使第三凸輪靜止於停止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導引坡面、第二導引坡面、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例如包括螺旋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電子裝置還可包括第一軸承。第一連桿設置於底壁上。殼體內更具有立於底壁上的側牆,側牆位於第一連桿旁。第一軸承包括第一轉軸部與圍繞第一轉軸部的第一滾動面。第一轉軸部樞接於側牆,第一連桿抵於第一滾動面與底壁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連桿例如還具有至少一導引槽。每一導引槽內設有第二軸承。第二軸承包括第二轉軸部與圍繞第二轉軸部的第二滾動面。第二轉軸部樞接於底壁,第二滾動面抵於導引槽內的相對二側。第一連桿朝遠離或接近固定側的方向移動時,導引槽相對第二軸承移動。
在本發明的電子裝置中,第一機體的殼體內設有腳墊件。腳墊件可在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掀開時,自動從殼體伸出並將第一機體撐起,使第一機體內的廢熱更易於排出,進而提升散熱效率。此外,因為腳墊件還能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時自動進入殼體,所以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還具有操作便利的優點。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配置於圖1的殼體內部的元件的示意圖。圖3是圖2的其中一組元件的示意圖。圖4是圖3的部分元件的爆炸示意圖。圖5是圖1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的示意圖。圖6是圖5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於預定角度內掀開的示意圖。圖7是圖1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的示意圖。圖8是圖2的元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時的示意圖。圖9是圖2的元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圖10是圖2的元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須說明的是,為能清楚呈現各元件的運作,圖8、圖9和圖10省略圖3中部分的細部結構。
請先參考圖1、圖2和圖3,電子裝置100包括第一機體110、第二機體120、驅動組件130、樞軸140、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以及腳墊件170,其中驅動組件130、樞軸140、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以及腳墊件170標示於圖3。須說明的是,驅動組件130、樞軸140、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以及腳墊件170可分別設置成兩組G1和G2(標於圖1及圖2)。由於兩組G1和G2的運作方式彼此相同,故下文中將說明其中一組G1的結構與運作方式。請參考圖1、圖3與圖4,第一機體110包括殼體111。殼體111具有底壁BW,底壁BW具有開口O。驅動組件130配置於殼體111內,並具有馬達131與轉軸132。轉軸132由馬達131驅動。樞軸140連接轉軸132與第二機體120;舉例而言,樞軸140可經由支架B連接至第二機體120,但本發明不對此多做限制。在本實施例中,傳動組件150設於驅動組件130與樞軸140之間,且傳動組件150連接轉軸132。連動組件160設置於殼體111內並連接傳動組件150。腳墊件170對應開口O而設置於殼體111內並連接連動組件160。請繼續參考圖3,並一併參考圖5與圖6,當轉軸132轉動時,轉軸132帶動樞軸140轉動,以使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於預定角度A內開闔。另,請一併參考圖8、圖9與圖10,當轉軸132轉動時,轉軸132驅使傳動組件150之局部移動,以使連動組件160帶動腳墊件170經由開口O進出殼體111。
請再參考圖1,電子裝置100可為折疊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其中第一機體110可為上述筆記型電腦的主機機體,而第二機體120可為上述筆記型電腦的螢幕機體。不過,在其他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0並不限於所述的筆記型電腦。
請繼續參考圖1,並一併參考圖3與圖4,以說明本實施例的驅動組件130的特徵。驅動組件130的馬達131可在受致動後驅動轉軸132轉動,而轉軸132能帶動樞軸140一併轉動,使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掀開或蓋闔。須說明的是,樞軸140也能在未受驅動組件130驅動的情況下,受例如手動的其他外力作用而轉動。如此,當轉軸132未受馬達131驅動而呈靜止時,第二機體120也可經由手動的方式相對第一機體110開闔。附帶一提,電子裝置100上可設有用於致動馬達131運轉的按鈕(未繪式),但本發明不限制馬達131運轉的具體致動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如圖6至圖7所示,當轉軸132(繪於圖3及圖4)轉動使第二機體120掀開超過預定角度A時,腳墊件170可停止伸出於殼體111,而轉軸132可繼續轉動以使第二機體120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MA。詳言之,如圖5至圖6所示,當第二機體120相對第一機體110從蓋闔(例如圖5)到掀開達預定角度A時(例如圖6),腳墊件170可在此過程中從殼體111逐漸伸出,並可於第二機體120相對第一機體110掀開達預定角度A時,完成伸出殼體111的總行程。另一方面,如圖6至圖7所示,當第二機體120從相對第一機體110掀開達預定角度A之後,若第二機體120相對第一機體110持續掀開,因為腳墊件170已完成伸出殼體111的總行程,所以在此過程中腳墊件170可相對殼體111呈靜止。附帶一提,預定角度A例如包括90度,前述的最大預定角度MA則可包括135度,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須說明的是,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由於驅動組件130產生的動力是依序傳遞至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以及腳墊件170,所以下文將依序介紹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以及腳墊件170的特徵,並說明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以及腳墊件170之間傳遞的動力方式。
請再一併參考圖3與圖4,傳動組件150能將轉軸132的轉動行程轉換為移動行程,以藉此帶動連動組件160。詳細來說,傳動組件150可包括第一凸輪151、第二凸輪152以及第三凸輪153。第一凸輪151套設固定於轉軸132,並靠近馬達131。第二凸輪152套設固定於轉軸132,並較第一凸輪151遠離馬達131。第三凸輪153可移動地配置於第一凸輪151及第二凸輪152之間,並連接連動組件160。當轉軸132轉動,且第二機體120如圖5至圖6所示地於預定角度A內開闔時,請參考圖8至圖9,第一凸輪151與第二凸輪152隨著轉軸132而轉動,以推抵第三凸輪153沿轉軸132的軸向移動,且經由第三凸輪153的移動以使連動組件160帶動腳墊件170進出殼體111。另,當第二機體120如圖6至圖7所示地掀開超過預定角度A時,轉軸132則如圖9至圖10所示繼續轉動,而第三凸輪153靜止於遠離馬達131的停止位置。
下文中以預定角度A為90度舉例說明傳動組件150的運作方式,但其他實施例不限於此。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二機體120如圖5至圖6所示地相對第一機體110於0~90度內掀開時,請參考圖8至圖9,轉軸132例如沿轉動方向R1轉動。此外,第三凸輪153可沿方向D1(標於圖9)移動,且第三凸輪153帶動連動組件160的局部沿方向D2(標於圖9)移動;其中方向D1可實質平行於轉軸132的軸向,方向D2則可相反於方向D1。在此過程中,腳墊件170則受連動組件160的帶動而逐漸伸出殼體111。反之,當第二機體120由圖6至圖5所示地,相對第一機體110於0~90度內蓋闔時,請參考圖9至圖8,轉軸132例如沿轉動方向R2(相反於轉動方向R1)轉動,第三凸輪153則可沿方向D2移動,並帶動連動組件160的局部沿方向D1移動。在此過程中,腳墊件170則受連動組件160的帶動而逐漸進入殼體111內。類似地,請再次參考圖6至圖7,當第二機體120相對第一機體110在超過90度的範圍開闔時,則如圖9至圖10所示,轉軸132可繼續沿轉動方向R1轉動,但第三凸輪153相對轉軸132靜止,並未致動連動組件160。因此,在此過程中,腳墊件170可相對殼體111呈靜止。
圖11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時的示意圖。圖12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於預定角度內掀開時的示意圖。圖13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圖14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圖15是圖11的傳動組件的第一凸輪的示意圖。圖16是圖11的傳動組件的第二凸輪的示意圖。圖17是圖11的傳動組件的第三凸輪的示意圖。圖18是圖17的第三凸輪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以下將說明第一凸輪151、第二凸輪152以及第三凸輪153的具體結構與彼此之間的連動關係。請先參考圖11、圖14與圖15,第一凸輪151可具有座體1510和第一導引部1511。第一導引部1511具有頂面TS與第一導引坡面GS1,第一導引坡面GS1從頂面TS延伸至座體1510。請繼續參考圖11與圖14,並一併參考圖16,第二凸輪152可具有第二導引坡面GS2與面向座體1510的表面S。第二導引坡面GS2對應第一導引坡面GS1且連接於表面S。請繼續參考圖11與圖14,並一併參考圖17,第三凸輪153可具有第一表面S1、第二表面S2與平面F。第一表面S1朝向且適配於第一導引坡面GS1。第二表面S2朝向且適配於第二導引坡面GS2。平面F朝向且適配於頂面TS,且第二表面S2的末端E適於沿表面S移動。
如圖5與圖6所示,當轉軸132(繪於圖11與圖12)轉動且第二機體120於預定角度A內開闔時,請參考圖11至圖13,轉動的第一凸輪151驅使第一導引坡面GS1推抵第一表面S1,或是轉動的第二凸輪152驅使第二導引坡面GS2推抵第二表面S2,而使第三凸輪153沿轉軸132之軸向(例如實質平行於方向D1)移動。具體來說,當第二機體120如圖5至圖6所示地於預定角度A內掀開時,轉軸132則可如圖11至圖13所示地,沿轉動方向R1而轉動,第一凸輪151則會隨轉軸132一併轉動。更進一步說,由於第一導引坡面GS1與第一表面S1的法向是相對於轉軸132之軸向(即方向D1)傾斜,因此,第一凸輪151的第一導引坡面GS1會沿方向D1推抵第三凸輪153的第一表面S1,進而使第三凸輪153沿方向D1移動。此外,因為第二凸輪152也會隨轉軸132一併轉動,所以在第三凸輪153沿方向D1移動時,第三凸輪153的第二表面S2能順著第二凸輪152的第二導引坡面GS2而持續朝方向D1移動。
相反地,當第二機體120如圖6至圖5所示地於預定角度A內蓋闔時,轉軸132則可如圖13至圖11所示地,沿轉動方向R2而轉動,第二凸輪152則會隨轉軸132一併轉動。更具體來說,由於第二導引坡面GS2與第二表面S2的法向是相對於轉軸132之軸向(即方向D1)傾斜,如此,第二凸輪152的第二導引坡面GS2會沿方向D2推抵第三凸輪153的第二表面S2,進而使第三凸輪153沿方向D2移動。另,因為第一凸輪151也會隨轉軸132一併轉動,所以在第三凸輪153沿方向D2移動時,第三凸輪153的第一表面S1能順著第一凸輪151的第一導引坡面GS1而持續朝方向D2移動。
另一方面,當第二機體120如圖6至圖7所示地,掀開超過預定角度A時,請參考圖13至圖14,第一表面S1脫離第一導引坡面GS1,且第二表面S2脫離第二導引坡面GS2;由平面F抵於頂面TS以及末端E抵於表面S,使第三凸輪153靜止於停止位置。具體來說,因為平面F、頂面TS以及表面S的法向都實質平行於轉軸132的軸向(即方向D1),所以在此情況下,即使第一凸輪151與第二凸輪152持續和轉軸132一併轉動,第三凸輪153仍相對轉軸132、第一凸輪151與第二凸輪152靜止。因此,連動組件160(繪於圖3)未受第三凸輪153帶動而相對殼體111呈靜止,而腳墊件170也如圖6至圖7所示地相對殼體111呈靜止。
附帶一提,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引坡面GS1、第二導引坡面GS2、第一表面S1與第二表面S2例如包括螺旋面,以提升第三凸輪153移動的順暢度,但本發明不限於此。舉例來說,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導引坡面GS1、第二導引坡面GS2、第一表面S1與第二表面S2可包括斜面。
請再參考圖3與圖4。在下文中,將先說明本實施例的連動組件160帶動腳墊件170的特徵,再介紹連動組件160的具體結構。連動組件160例如具有連接部C,且腳墊件170可包括本體171、腳墊部172(繪於圖4)以及抬升部173。本體171具有相對的固定側FE與樞接側PE,其中樞接側PE樞接於底壁BW的。腳墊部172配置於本體171之面向開口O的一側,且腳墊部172位於固定側FE與樞接側PE之間。抬升部173連接於固定側FE,並具有從鄰近固定側FE朝遠離固定側FE傾斜的導槽1730。具體而言,導槽1730可從鄰近底壁BW及固定側FE的一端朝遠離底壁BW及固定側FE的一端延伸而相對於底壁BW傾斜,且連接部C例如連接且適於沿導槽1730移動。如圖8與圖9所示,當轉軸132轉動時,連接部C沿導槽1730移動,使抬升部173朝接近或遠離底壁BW的方向移動,以使腳墊部172經由開口O進出殼體111。
進一步說,導槽1730可具有第一端E1和第二端E2,其中第一端E1鄰近固定側FE與底壁BW,第二端E2則較第一端E1遠離底壁BW及固定側FE。當連接部C從第一端E1朝的第二端E2移動時,抬升部173受連接部C帶動而朝向開口O轉動,且抬升部173一併帶動固定側FE相對樞接側PE朝向開口O轉動。如此,腳墊件170受連接部C帶動而下降,進而使腳墊部172下降並從開口O伸出殼體111。反之,當連接部C從第二端E2第一端E1移動時,腳墊件170受連接部C帶動而朝背對開口O的方向轉動,進而使腳墊部172上升並從開口O進入殼體111。
附帶一提,本實施例的抬升部173是與本體171呈分體結構,但在其他實施例中,抬升部173也可與本體171呈一體結構,而本發明不對此多做限制。在本實施例中,腳墊部172的材料可包括橡膠,但其他實施例不限於此。
請再參考圖3與圖4,連動組件160可包括第一連桿161以及第二連桿162。第一連桿161具有連接部C。第二連桿162連接在傳動組件150和第一連桿161之間。第二連桿162具有樞接部P、致動端AE及連動端GE。樞接部P位於致動端AE及連動端GE之間。樞接部P樞接於底壁BW。致動端AE連接傳動組件150,連動端GE則連接第一連桿161。如圖8與圖9所示,當轉軸132轉動時,傳動組件150之局部(例如第三凸輪153)移動而使第二連桿162以樞接部P為軸而轉動,連動端GE帶動第一連桿161朝遠離或接近固定側FE的方向移動,以使連接部C沿導槽1730移動。
具體而言,致動端AE例如連接至第三凸輪153。當第二機體120如圖5至圖6所示地,相對第一機體110在預定角度A內掀開時,第三凸輪153則如圖8至圖9所示地帶動致動端AE朝方向D1轉動,使連動端GE朝方向D2轉動。如此,第一連桿161受連動端GE帶動而朝方向D2移動,使連接部C朝導槽1730的第二端E2移動,進而帶動腳墊件170下降以伸出殼體111。反之,當第二機體120如圖6至圖5所示地相對第一機體110在預定角度A內蓋闔時,第三凸輪153則如圖9至圖8所示地帶動致動端AE朝方向D2轉動,使連動端GE朝方向D1轉動。因此,第一連桿161受連動端GE帶動而朝方向D1移動,使連接部C朝導槽1730的第一端E1移動,進而帶動腳墊件170上升以進入殼體111。
更進一步說,第二連桿162例如具有滑槽1620。滑槽1620從樞接部P朝向連動端GE延伸,並且第一連桿161具有連接柱1610,連接柱1610伸出滑槽1620內。當第二連桿162以樞接部P為軸而轉動時,連接柱1610適於沿滑槽1620移動,以帶動第一連桿161朝遠離或接近固定側FE的方向移動。因此,第二連桿162能更易於以轉動的方式帶動第一連桿161移動。不過,本發明不特別限制第一連桿161及第二連桿162的連接方式。附帶一提,在圖9至圖10所示的過程中,由於第三凸輪153並未沿方向D1或D2移動,所以連動組件160與腳墊件170皆相對殼體111呈靜止。
相較於習知技術,在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中,第一機體110的殼體111內設有腳墊件170。腳墊件170可在第二機體120相對於第一機體110掀開時,自動從殼體111伸出並將第一機體110撐起,使第一機體110內的廢熱更易於排出,進而提升散熱效率。此外,因為腳墊件170是在第二機體120相對第一機體110蓋闔時自動進入殼體111,所以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0還具有操作便利的優點。能理解的是,雖然本實施例的預定角度A是以90度示例,預定角度A的具體數值可經由改變傳動組件150、連動組件160和腳墊件170的細部結構而調整,故本發明不對此多做限制。
請再次參考圖3,電子裝置100還可包括第一軸承180。第一連桿161設置於底壁BW上。殼體111內更具有立於底壁BW上的側牆112。側牆112位於第一連桿161旁。第一軸承180包括第一轉軸部181與圍繞第一轉軸部181的第一滾動面182。第一轉軸部181樞接於側牆112,第一連桿161抵於第一滾動面182與底壁BW之間。如此,第一軸承180能將第一連桿161壓抵於底壁BW上移動,防止第一連桿161在移動時出現上升的行程,進而確保第一連桿161能帶動腳墊件170升降。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承180的數量以兩個示例,側牆112的數量則對應第一軸承180的數量,但本發明不對此多做限制。
此外,本實施例的第一連桿161例如還具有至少一導引槽,而圖3與圖4以兩個導引槽1611示例。請繼續參考圖3,每一導引槽1611內設有第二軸承190。第二軸承190包括第二轉軸部191與圍繞第二轉軸部191的第二滾動面192。第二轉軸部191樞接於底壁BW,第二滾動面192抵於導引槽1611內的相對二側。第一連桿161朝遠離或接近固定側FE的方向移動時,導引槽1611相對第二軸承190移動,以提升第一連桿161移動的順暢度。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電子裝置中,第一機體的殼體內設有腳墊件。腳墊件可在第二機體相對於第一機體掀開時,自動從殼體伸出並將第一機體撐起,使第一機體內的廢熱更易於排出,進而提升散熱效率。此外,因為腳墊件是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時自動進入殼體,所以本實施例的電子裝置還具有操作便利的優點。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電子裝置 110:第一機體 111:殼體 112:側牆 120:第二機體 130:驅動組件 131:馬達 132:轉軸 140:樞軸 150:傳動組件 151:第一凸輪 152:第二凸輪 153:第三凸輪 160:連動組件 161:第一連桿 162:第二連桿 170:腳墊件 171:本體 172:腳墊部 173:抬升部 180:第一軸承 181:第一轉軸部 182:第一滾動面 190:第二軸承 191:第二轉軸部 192:第二滾動面 1510:座體 1511:第一導引部 1610:連接柱 1611:導引槽 1620:滑槽 1730:導槽 A:預定角度 AE:致動端 B:支架 BW:底壁 C:連接部 D1、D2:方向 E:末端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F:平面 FE:固定側 G1、G2:組 GE:連動端 GS1:第一導引坡面 GS2:第二導引坡面 MA:最大預定角度 O:開口 P:樞接部 PE:樞接側 R1、R2:轉動方向 S:表面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TS:頂面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配置於圖1的殼體內部的元件的示意圖。 圖3是圖2的其中一組元件的示意圖。 圖4是圖3的部分元件的爆炸示意圖。 圖5是圖1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的示意圖。 圖6是圖5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於預定角度內掀開的示意圖。 圖7是圖1的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的示意圖。 圖8是圖2的元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時的示意圖。 圖9是圖2的元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 圖10是圖2的元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 圖11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蓋闔時的示意圖。 圖12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於預定角度內掀開時的示意圖。 圖13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 圖14是圖2的傳動組件在第二機體相對第一機體掀開至最大預定角度時的示意圖。 圖15是圖11的傳動組件的第一凸輪的示意圖。 圖16是圖11的傳動組件的第二凸輪的示意圖。 圖17是圖11的傳動組件的第三凸輪的示意圖。 圖18是圖17的第三凸輪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111:殼體
112:側牆
130:驅動組件
131:馬達
132:轉軸
140:樞軸
150:傳動組件
151:第一凸輪
152:第二凸輪
153:第三凸輪
160:連動組件
161:第一連桿
162:第二連桿
170:腳墊件
171:本體
173:抬升部
180:第一軸承
181:第一轉軸部
182:第一滾動面
190:第二軸承
191:第二轉軸部
192:第二滾動面
1610:連接柱
1611:導引槽
1620:滑槽
1730:導槽
AE:致動端
B:支架
BW:底壁
C:連接部
FE:固定側
GE:連動端
O:開口
P:樞接部
PE:樞接側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裝置,包括:一第一機體,包括一殼體,該殼體具有一底壁,該底壁具有一開口;一第二機體;一驅動組件,配置於該殼體內,並具有一馬達與一轉軸,該轉軸由該馬達驅動;一樞軸,連接該轉軸與該第二機體;一傳動組件,設於該驅動組件與該樞軸之間,且連接該轉軸;一連動組件,設置於該殼體內並連接該傳動組件,該連動組件具有一連接部;以及一腳墊件,對應該開口而設置於該殼體內並連接該連動組件,該腳墊件包括一本體及一抬升部,該本體具有相對的一固定側與樞接於該底壁的一樞接側,該抬升部連接於該固定側,並具有從鄰近該固定側朝遠離該固定側傾斜的一導槽;其中該轉軸轉動時,帶動該樞軸轉動以使該第二機體相對於該第一機體於一預定角度內開闔,且驅使該傳動組件之局部移動以使該連動組件帶動該腳墊件經由該開口進出該殼體;其中當該轉軸轉動時,該連接部沿該導槽移動,使該抬升部朝接近或遠離該底壁的方向移動,以使該腳墊件經由該開口進出該殼體。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當該轉軸轉動使該第二機體掀開超過該預定角度時,該腳墊件停止伸出於該殼體,而該轉軸繼續轉動以使該第二機體掀開至一最大預定角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傳動組件包括:一第一凸輪,套設固定於該轉軸並靠近該馬達;一第二凸輪,套設固定於該轉軸並較該第一凸輪遠離該馬達;以及一第三凸輪,可移動地配置於該第一凸輪及該第二凸輪之間並連接該連動組件;當該轉軸轉動且該第二機體於該預定角度內開闔時,該第一凸輪與該第二凸輪隨著該轉軸而轉動以推抵該第三凸輪沿該轉軸的一軸向移動,且經由該第三凸輪的移動以使該連動組件帶動該腳墊件進出該殼體;當該第二機體掀開超過該預定角度時,該轉軸繼續轉動而該第三凸輪靜止於遠離該馬達的一停止位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腳墊件更包括:一腳墊部,配置於該本體之面向該開口的一側,且該腳墊部位於該固定側與該樞接側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連動組件包括:一第一連桿,具有該連接部;以及 一第二連桿,連接在該傳動組件和該第一連桿之間,其中該第二連桿具有一樞接部、一致動端及一連動端,該樞接部位於該致動端及該連動端之間,該樞接部樞接於該底壁,該致動端連接該傳動組件,該連動端連接該第一連桿;當該轉軸轉動時,該傳動組件之局部移動而使該第二連桿以該樞接部為軸而轉動,該連動端帶動該第一連桿朝遠離或接近該固定側的方向移動,以使該連接部沿該導槽移動。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連桿具有一滑槽,從該樞接部朝向該連動端延伸,並且該第一連桿具有一連接柱,伸出該滑槽內,其中當該第二連桿以該樞接部為軸而轉動時,該連接柱適於沿該滑槽移動,以帶動該第一連桿朝遠離或接近該固定側的方向移動。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凸輪具有一座體和一第一導引部,該第一導引部具有一頂面與從該頂面延伸至該座體的一第一導引坡面;該第二凸輪具有一第二導引坡面與面向該座體的一表面,該第二導引坡面對應該第一導引坡面且連接於該表面;該第三凸輪具有一第一表面、一第二表面與一平面,該第一表面朝向且適配於該第一導引坡面,該第二表面朝向且適配於該第二導引坡面,該平面朝向且適配於該頂面,且該第二表面的一末端適於沿該表面移動; 當該轉軸轉動且該第二機體於該預定角度內開闔時,轉動的該第一凸輪驅使該第一導引坡面推抵該第一表面,或是轉動的該第二凸輪驅使該第二導引坡面推抵該第二表面,而使該第三凸輪沿該轉軸之該軸向移動;當該第二機體掀開超過該預定角度時,該第一表面脫離該第一導引坡面,且該第二表面脫離該第二導引坡面,由該平面抵於該頂面以及該末端抵於該表面,使該第三凸輪靜止於該停止位置。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導引坡面、該第二導引坡面、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包括螺旋面。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電子裝置,更包括一第一軸承,其中該第一連桿設置於該底壁上,該殼體內更具有立於該底壁上的一側牆,該側牆位於該第一連桿旁,該第一軸承包括一第一轉軸部與圍繞該第一轉軸部的一第一滾動面,該第一轉軸部樞接於該側牆,該第一連桿抵於該第一滾動面與該底壁之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連桿更具有至少一導引槽,每一該導引槽內設有一第二軸承,該第二軸承包括一第二轉軸部與圍繞該第二轉軸部的一第二滾動面,該第二轉軸部樞接於該底壁,該第二滾動面抵於該導引槽內的相對二側,該第一連桿朝遠離或接近該固定側的方向移動時,該導引槽相對該第二軸承移動。
TW111110896A 2021-06-10 2022-03-23 電子裝置 TWI807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09385P 2021-06-10 2021-06-10
US63/209385 2021-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9582A TW202249582A (zh) 2022-12-16
TWI807718B true TWI807718B (zh) 2023-07-01

Family

ID=85793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0896A TWI807718B (zh) 2021-06-10 2022-03-23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0771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2463B2 (en) * 2007-06-20 2009-05-12 Jacobs Carl V Moveable platform for a laptop computer
CN108445969A (zh) * 2018-03-21 2018-08-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32463B2 (en) * 2007-06-20 2009-05-12 Jacobs Carl V Moveable platform for a laptop computer
CN108445969A (zh) * 2018-03-21 2018-08-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9582A (zh)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2099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162133B (zh) 电子装置
WO2020113983A1 (zh) 螺母丝杠式自动门开闭机构、汽车自动门和汽车
TWI708029B (zh) 舉升機構及電子裝置殼體
US8875534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an airflow regulating device
TWI438806B (zh) 用來升降鍵盤的鍵盤升降機構以及其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449850B (zh) 軸承機構及其掀蓋式裝置
US9410557B2 (en) Cooling fan with variable blade surface area
US10520995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ng mechanism thereof
TWI776135B (zh) 風扇模組
US20220171439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807718B (zh) 電子裝置
TWI608177B (zh) 樞軸模組及組裝方法
TWM508189U (zh) 組合樞軸之傳動裝置
US2022032673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1179706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ivot structure thereof
US12001248B2 (en) Hinge structure
TWI470408B (zh) 電子設備
TWI69735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843482B (zh) 單軸鉸鍊
TWI807940B (zh) 折疊式電子裝置
TWI815386B (zh) 電子裝置及樞軸結構
TWI796785B (zh) 電子裝置
TWI525260B (zh) 轉軸機構
TW201817989A (zh) 樞軸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