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7994B -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 Google Patents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7994B
TWI787994B TW110133382A TW110133382A TWI787994B TW I787994 B TWI787994 B TW I787994B TW 110133382 A TW110133382 A TW 110133382A TW 110133382 A TW110133382 A TW 110133382A TW I787994 B TWI787994 B TW I78799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upled
resonant
capacitor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3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5391A (zh
Inventor
劉國基
楊大勇
白忠龍
Original Assignee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11114998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96529A/zh
Priority to US17/511,607 priority patent/US11716020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245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53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7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7994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包含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及控制器。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接收輸入電壓,及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輸出電壓。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包含輸入端、共振槽、輸出電容、第一組開關及第二組開關。輸入端接收輸入電壓。輸出電容產生輸出電壓。第一組開關耦接於共振槽及輸出電容,接收第一控制訊號以於第一狀態時導通,及於第二狀態時截止。第二組開關耦接於共振槽及輸出電容,接收第二控制訊號以於第二狀態時導通,及於第一狀態時截止。控制器依據輸出電壓調整第一控制訊號及第二控制訊號。

Description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本發明關於電子電路,特別是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直流-直流轉換器係為一種將直流電壓轉換為不同直流電壓的裝置,常用在行動電話及筆記型電腦等行動電子裝置用來提供電源。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resonant 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RSCC)係為一種直流-直流轉換器,當傳送功率時不會產生功率消耗或僅產生少量功率消耗。
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會以固定轉換比將輸入電壓轉換為輸出電壓。當輸入電壓過大時,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依然以固定轉換比產生過大的輸出電壓,造成電子裝置的損壞。
相關技術利用額外的降壓轉換器(bulk converter)來控制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的輸入電壓,藉以控制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的輸出電壓。然而,降壓轉換器會佔據大量電路面積,造成製造成本增加。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包含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及控制器。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用以接收輸入電壓,及於第一狀態 及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輸出電壓。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包含輸入端、共振槽、輸出電容、第一組開關、及第二組開關。輸入端用以接收輸入電壓。輸出電容具有第一端,用以產生輸出電壓;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一組開關耦接於共振槽及輸出電容,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以於第一狀態時導通,及於第二狀態時截止。第二組開關耦接於共振槽及輸出電容,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以於第二狀態時導通,及於第一狀態時截止。輸出端耦接於輸出電容,用以輸出輸出電壓。控制器耦接於第一組開關及第二組開關,用以依據輸出電壓調整第一控制訊號以控制第一組開關之第一導通時間,及依據輸出電壓調整第二控制訊號以控制第二組開關之第二導通時間。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另一種功率轉換方法,適用於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包含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及控制器,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包含共振槽、輸出電容、第一組開關,耦接於共振槽及輸出電容、及第二組開關,耦接於共振槽及輸出電容。功率轉換方法包含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輸出電壓,控制器依據輸出電壓調整第一控制訊號及第二控制訊號,第一組開關接收第一控制訊號以於第一狀態時導通第一導通時間,及第二組開關接收第二控制訊號於第二狀態時導通第二導通時間。
1: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
10,RSCC: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
101:第一組開關
102:第二組開關
103:第一共振槽
104:第二共振槽
12:控制器
120:分壓器
121:第一比較電路
1210:比較器
122:第二比較電路
123:第一及閘
124:正反器
125:第二及閘
126:第三及閘
14:輸入端
16:輸出端
300:功率轉換方法
S302至S308:步驟
A:安培
Cc:電容
CLK:時脈訊號
ck:時脈輸入端
Co:輸出電容
C1至C3,C91至C93,C101至C103:電容
gm:增益
Io:輸出電流
Io1,Io2:電流
J,K:輸入端
L1,L2,L91,L92,L101,L102:電感
Q,
Figure 110133382-A0305-02-0026-1
:輸出端
Q1至Q10,Q91至Q910,Q101至Q1010:電晶體
Rd1,Rd2:電阻
Sc1:第一控制訊號
Sc2:第二控制訊號
SH:邏輯高準位
Sq:輸出訊號
Sqb:反向輸出訊號
t1至t8:時間
Td1至Td3:時段
V:伏特
Va:第一比較電壓
Vb:控制訊號
Vc:第二比較電壓
VC1,VC2:跨壓
Vd:分壓
Vin:輸入電壓
Vramp:斜坡電壓
Vref:參考電壓
Vss:接地電壓
Vout:輸出電壓
第1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之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區塊圖。
第2圖係為第1圖之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電路示意圖。
第3圖係為第1圖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功率轉換方法之流程圖。
第4圖係為第1圖之控制器的電路示意圖。
第5圖係為第4圖之控制器的波形圖。
第6圖係為第1圖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皆實質上為50%工作週期時之模擬波形圖。
第7圖係為第1圖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皆實質上為25%工作週期時之模擬波形圖。
第8圖係為第1圖之另一種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第9圖係為第1圖之另一種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第10圖係為第1圖之另一種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
第1圖係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之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的區塊圖。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使用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resonant 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RSCC)將輸入電壓Vin轉換為輸出電壓Vout,且無須降壓轉換器(bulk converter)即可調節輸出電壓Vout而使輸出電壓Vout維持於固定值,藉以在不大幅增加電路面積的情況下提供過電壓保護。輸入電壓Vin及輸出電壓Vout為直流電壓,且輸出電壓Vout可大於或小於輸入電壓Vin。在一些實施例中,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可對輸入電壓Vin進行下轉換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且輸入電壓Vin對輸出電壓Vout之比率可大於2比1。例如,輸入電壓Vin對輸出電壓Vout之比率可為4比1,當輸入電壓Vin超出60V時,輸出電壓Vout仍可維持於13V以下。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包含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RSCC)10、控制器12、輸入端14及輸出端16。控制器12可將RSCC 10重複交替切換於第一狀態 及第二狀態之間。RSCC 10可接收輸入電壓Vin,及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
RSCC 10可包含第一共振槽103、輸出電容Co、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輸入端14可從前端電容或前端電路接收輸入電壓Vin。第一共振槽103可由輸入端14接收輸入電壓Vin,及產生弦波電壓及弦波電流,可達成RSCC 10的零電流切換(zero current switching),及降低RSCC 10的功率損失。第一組開關101可耦接於第一共振槽103及輸出電容Co,及可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以於第一狀態時導通,及於第二狀態時截止。第二組開關102可耦接於第一共振槽103及輸出電容Co,及可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以於第二狀態時導通,及於第一狀態時截止。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分別依據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控制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時第一共振槽103及輸出電容Co之間的耦接關係,以於輸出電容Co產生輸出電壓Vout。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第一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可將第一共振槽103串聯於輸入端14及輸出電容Co之間;在第二狀態時,第二組開關102可並聯第一共振槽103及輸出電容Co。輸出端16可耦接於輸出電容Co,及可將輸出電壓Vout輸出至後續電路,如中央處理器。
控制器12耦接於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及可於穩態時,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一控制訊號Sc1以控制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導通時間,及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二控制訊號Sc2以控制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導通時間,藉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
雖然第1圖顯示RSCC 10的一種特定連接方式,在一些實施例中,RSCC 10的內部電路亦可以其他方式連接。例如,第一共振槽103可另耦接於輸 出電容Co,且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不直接與輸出電容Co耦接,其他電路的耦接方式與第1圖相同。
第2圖係為第1圖之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的電路示意圖。第2圖的RSCC 10可提供4比1的電壓轉換比,其額定輸入電壓範圍可介於48V至60V之間,輸出電壓Vout可維持於13V以下。RSCC 10包含儲存電容C3、第一共振槽103、第二共振槽104、輸出電容Co、及電晶體Q1至Q10。電晶體Q1至Q10可為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但不限於此。
第一共振槽103包含第一共振電容C1及第一共振電感L1。第一共振電容C1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1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第二共振槽104包含第二共振電容C2及第二共振電感L2。第二共振電容C2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共振電感L2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輸出電容Co具有第一端,可產生輸出電壓Vout;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接地端可提供接地電壓Vss,例如0V。
電晶體Q1至Q3、Q7及Q8可形成第一組開關101。電晶體Q1具有第一端,耦接於輸入端14;第二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2具有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3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7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8 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
電晶體Q4至Q6、Q9及Q10可形成及第二組開關102。電晶體Q4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3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5具有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3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6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2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9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1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
在運作時,第一共振槽103及第二共振槽104分別提供2比1的電壓轉換比,輸入電壓Vin可為4倍的輸出電壓Vout,儲存電容C3的跨壓可為2倍的輸出電壓Vout,且第一共振電容C1、第二共振電容C2、及輸出電容Co的跨壓可分別為1倍的輸出電壓Vout,使RSCC 10提供4比1的電壓轉換比。
在第一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設置為使儲存電容C3之第一端耦接於輸入端14,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3之第二端,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一端及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二端及輸出電容Co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一共振電容C1可對輸出電容Co進行充電,且第二共振電容C2可對輸出電容Co 進行放電。
在第二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設置為使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一端及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二端,儲存電容C3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一端,儲存電容C3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一共振電容C1可對輸出電容Co進行放電,且第二共振電容C2可對輸出電容Co進行充電。
RSCC 10可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交替切換以對RSCC 10內所有電容持續進行充放電來維持電荷平衡,同時將功率從輸入端14傳送至輸出端16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為了達成RSCC 10內所有電容的電荷平衡,控制器12可將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調整為具有相等之工作週期,以使第一共振槽103及第二共振槽104分別產生相位相反且平均大小相同的弦波電流Io1及電流Io2,且電流Io1及電流Io2在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時皆為RSCC 10的輸出電流Io的一半(Io/2)。
控制器12可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一控制訊號Sc1以控制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導通時間及第一截止時間,及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二控制訊號Sc2以控制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導通時間及第二截止時間。例如,當輸出電壓Vout小於輸出電壓上限(如13V)時,控制器12可藉由將第一控制訊號Sc1調整為接近50%工作週期,而使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導通時間實質上等於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截止時間,及將第二控制訊號Sc2調整為接近50%工作週期,而使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導通時間實質上等於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截止時間,進而產生1/4輸入電壓Vin作為輸出電壓Vout。當輸出電壓Vout超出輸出電壓上限時,控 制器12可藉由將第一控制訊號Sc1調整為小於50%工作週期而使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導通時間小於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截止時間,及將第二控制訊號Sc2調整為小於50%工作週期而控制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導通時間小於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截止時間,進而將輸出電壓Vout調節於輸出電壓上限之內以提供過電壓保護。當輸出電壓Vout遠超過13V時,控制器12可將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調整至接近0%工作週期以關閉RSCC 10並提供過電壓保護。第一導通時間及第二導通時間不重複(non-overlapping),且第一導通時間之長度可等於第二導通時間之長度,第一截止時間之長度可等於第二截止時間之長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於開機時,第一導通時間及第二導通時間可等於預設導通時間,並由預設導通時間逐漸增加至穩態時的導通時間。預設導通時間可遠小於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的50%工作週期。例如,預設導通時間可等於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的0%工作週期。於開機時,輸入電壓Vin可因為電力開關切換的影響而產生突波,控制器12可將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從0%工作週期(預設導通時間)逐漸調整至48%工作週期(穩態時的導通時間),藉以穩定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而不受開機時輸入電壓Vin的影響。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以調節輸出電壓Vout,在不大幅增加電路面積的情況下提供過電壓保護。
第3圖係為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的功率轉換方法300之流程圖。功率轉換方法300包含步驟S302至S308,用以調節輸出電壓Vout。任何合理的技 術變更或是步驟調整都屬於本發明所揭露的範疇。以下說明步驟S302至S308:步驟S302:RSCC 10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步驟S304:控制器12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步驟S306:第一組開關101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以於第一狀態時導通第一導通時間;步驟S308:第二組開關102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於第二狀態時導通第二導通時間。
功率轉換方法300的詳細說明可於前面段落找到,在此不再贅述。
第4圖係為一種控制器12的電路示意圖。控制器12包含分壓器120、第一比較電路121、第二比較電路122、第一及閘123、正反器124、第二及閘125及第三及閘126。分壓器120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第一比較電路121耦接於分壓器120,第二比較電路122耦接於第一比較電路121,第一及閘123耦接於第二比較電路122,正反器124耦接於第一及閘123,第二及閘125及第三及閘126耦接於正反器124。
分壓器120可從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接收輸出電壓Vout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之分壓Vd。分壓器120可包含電阻Rd1及Rd2。電阻Rd1包含第一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第二端。電阻Rd2包含第一端,耦接於電阻Rd1之第二端,用以提供分壓Vd;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
第一比較電路121可比較分壓Vd及參考電壓Vref以產生第一比較電壓Va。參考電壓Vref可對應於輸出電壓Vout的輸出電壓上限。參考電壓Vref可為固定電壓準位。提高參考電壓Vref可提高輸出電壓上限。第一比較電路121可包含比較器1210及電容Cc。比較器1210包含正向輸入端,用以接收參考電壓Vref;反向輸入端,耦接於電阻Rd1之第二端,用以接收分壓Vd;及輸出端,用以依據參考電壓Vref及分壓Vd之間的差值輸出比較電流。比較器1210可具有增益gm。比較電流可與參考電壓Vref及分壓Vd之間的差值成正相關。電容Cc包含第一端,耦接於比較器1210之輸出端;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比較電流可對電容Cc充電以產生第一比較電壓Va。當分壓Vd小於參考電壓Vref時,參考電壓Vref及分壓Vd之間的差值為正值,則第一比較電壓Va較大;當分壓Vd超出參考電壓Vref時,參考電壓Vref及分壓Vd之間的差值為負值,則第一比較電壓Va較小。
第二比較電路122可比較第一比較電壓Va及斜坡電壓Vramp以產生第二比較電壓Vc。斜坡電壓Vramp可為鋸齒波(sawtooth wave),可由外部訊號產生器依據時脈訊號CLK產生。鋸齒波的周期和時脈訊號CLK的周期可相同。第二比較電路122包含正向輸入端,耦接於電容Cc之第一端,用以接收第一比較電壓Va;反向輸入端,用以接收斜坡電壓Vramp;及輸出端,用以依據第一比較電壓Va及斜坡電壓Vramp之間的差值輸出第二比較電壓Vc。當斜坡電壓Vramp小於第一比較電壓Va時,第二比較電壓Vc可為邏輯高準位;當斜坡電壓Vramp超出第一比較電壓Va時,第二比較電壓Vc可為邏輯低準位。
第一及閘123可對第二比較電壓Vc及時脈訊號CLK進行及運算(AND operation)以產生控制訊號Vb。第一及閘123可包含第一輸入端,耦接於第二比較 電路122之輸出端,用以接收第二比較電壓Vc;第二輸入端,用以接收時脈訊號CLK;及輸出端,用以輸出控制訊號Vb。時脈訊號CLK的頻率可與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的切換頻率成正相關。例如,時脈訊號CLK的1/2頻率可為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的切換頻率。若輸出電壓Vout超出輸出電壓上限,則控制訊號Vb及第二比較電壓Vc的波形可相同。若輸出電壓Vout小於輸出電壓上限,則控制訊號Vb及時脈訊號CLK的波形可相同。
正反器124可依據控制訊號Vb產生輸出訊號Sq及反向輸出訊號Sqb。輸出訊號Sq及反向輸出訊號Sqb可互為反向訊號。正反器124可為JK正反器,包含J輸入端,用以接收邏輯高準位SH;K輸入端,用以接收邏輯高準位SH;時脈輸入端ck,耦接於第一及閘123之輸出端,用以接收控制訊號Vb;輸出端Q,用以將輸出訊號Sq輸出;及反向輸出端Q,用以將反向輸出訊號Sqb。正反器124可在每次控制訊號Vb的上升緣對輸出訊號Sq及反向輸出訊號Sqb進行反向切換(toggle)。
第二及閘125可對控制訊號Vb及輸出訊號Sq進行及運算以產生第一控制訊號Sc1。第三及閘126可對控制訊號Vb及反向輸出訊號Sqb進行及運算以產生第二控制訊號Sc2。
以下搭配第5圖來解釋第4圖之控制器12的運作。第5圖係為第4圖之在分壓Vd超出參考電壓Vref時控制器12的波形圖,其中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訊號大小。
在時間t1及t2之間,斜坡電壓Vramp小於第一比較電壓Va,控制訊號 Vb為邏輯高準位。正反器124可輸出邏輯高準位作為輸出訊號Sq,及可輸出邏輯低準位作為反向輸出訊號Sqb,因此第二及閘125對控制訊號Vb及輸出訊號Sq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高準位作為第一控制訊號Sc1,且第三及閘126對控制訊號Vb及反向輸出訊號Sqb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低準位作為第二控制訊號Sc2。時間t1至t2可為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導通時間,以時段Td1表示。當輸出電壓Vout超出輸出電壓上限,時段Td1的長度可隨輸出電壓Vout超出輸出電壓上限的電壓而隨之縮短。
在時間t2及t4之間,斜坡電壓Vramp超出第一比較電壓Va,控制訊號Vb為邏輯低準位。正反器124將輸出訊號Sq維持於邏輯高準位,及將反向輸出訊號Sqb維持於邏輯低準位,因此第二及閘125對控制訊號Vb及輸出訊號Sq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低準位作為第一控制訊號Sc1,且第三及閘126對控制訊號Vb及反向輸出訊號Sqb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低準位作為第二控制訊號Sc2。
在時間t4及t5之間,斜坡電壓Vramp小於第一比較電壓Va,控制訊號Vb為邏輯高準位。正反器124在控制訊號Vb的上升緣將輸出訊號Sq切換邏輯低準位,及將反向輸出訊號Sqb切換邏輯高準位,因此第二及閘125對控制訊號Vb及輸出訊號Sq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低準位作為第一控制訊號Sc1,且第三及閘126對控制訊號Vb及反向輸出訊號Sqb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高準位作為第二控制訊號Sc2。時間t4至t5可為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導通時間,以時段Td3表示。當輸出電壓Vout超出輸出電壓上限,時段Td3的長度可隨輸出電壓Vout超出輸出電壓上限的電壓而隨之縮短。時段Td3及時段Td1的長度可相等。
在時間t5及t7之間,斜坡電壓Vramp超出第一比較電壓Va,控制訊號 Vb為邏輯低準位。正反器124將輸出訊號Sq維持於邏輯低準位,及將反向輸出訊號Sqb維持於邏輯高準位,因此第二及閘125對控制訊號Vb及輸出訊號Sq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低準位作為第一控制訊號Sc1,且第三及閘126對控制訊號Vb及反向輸出訊號Sqb進行及運算以產生邏輯低準位作為第二控制訊號Sc2。時間t2至t7可為第一組開關101之第一截止時間。
控制器12可以相同方式於時間t8再次將第二控制訊號Sc2切換為邏輯高準位。時間t5至t8可為第二組開關102之第二截止時間。
若輸出電壓Vout小於輸出電壓上限,分壓Vd會小於參考電壓Vref,第一比較電壓Va會大於斜坡電壓Vramp的最大值,控制訊號Vc會維持在邏輯高準位,第二比較電壓Vc會維持在邏輯高準位,控制訊號Vb的波形和時脈訊號CLK的波形會相同。第一控制訊號Sc1在時間t1及t3之間為邏輯高準位,在時間t3及t4之間為邏輯低準位。第二控制訊號Sc2在時間t4及t6之間為邏輯高準位,在時間t6及t7之間為邏輯低準位。在時間t3及t4之間及時間t6及t7之間,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被強制設置為邏輯低準位,以確保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不會同時導通。時間t3至t4以時段Td2表示。
第6圖係為第1圖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皆實質上為50%工作週期時之模擬波形圖。第7圖係為第1圖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的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皆實質上為25%工作週期時之模擬波形圖。第6及7圖的模擬環境為第2圖的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1,輸入電壓Vin為48V,第一共振電容C1的電容值及第二共振電容C2的電容值為4uF,儲存電容C3的電容值為100uF,第一共振電感L1及第二共振電感L2的電 感值為25nH,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的切換頻率為500kHz。
當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皆實質上為50%工作週期時,第6圖的波形圖顯示輸出電壓Vout以12V為中心上下震盪,輸出電壓Vout約等於輸入電壓Vin的1/4,漣波(ripple)大小約為0.02V(峰到峰)。輸出電流Io為弦波電流,第一共振電容C1的跨壓VC1及第二共振電容C2的跨壓VC2為完整弦波電壓且互為反向,電流Io1及電流Io2為完整弦波電流且互為反向。在時間t1及t2之間,電流Io1對輸出電容Co充電且電流Io2對輸出電容Co放電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在時間t2及t3之間,電流Io1對輸出電容Co放電且電流Io2對輸出電容Co充電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
當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皆實質上為25%工作週期時,第7圖的波形圖顯示輸出電壓Vout以11.7V為中心上下震盪,輸出電壓Vout小於輸入電壓Vin的1/4。第一共振電容C1的跨壓VC1及第二共振電容C2的跨壓VC2皆為部分弦波電壓及部分方波電壓,且跨壓VC1及跨壓VC2互為反向,電流Io1及電流Io2為部分弦波電流且互為反向。在時間t1及t2之間,電流Io1對輸出電容Co充電且電流Io2對輸出電容Co放電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在時間t2及t3之間,電流Io1及電流Io2為0A。在時間t3及t4之間,電流Io1對輸出電容Co放電且電流Io2對輸出電容Co充電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在時間t4及t5之間,電流Io1及電流Io2為0A。由於電流Io1及電流Io2為部分弦波電流,只對輸出電容Co進行部分充放電,因此產生小於輸入電壓Vin的1/4的輸出電壓Vout。
第8圖係為另一種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的電路示意圖。第8圖和第2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的差異在於第8圖之第一共振電容C1及第一共 振電感L1互相直接耦接,第二共振電容C2及第二共振電感L2互相直接耦接,第一共振電感L1及第二共振電感L2並未直接耦接於輸出電容Co。第8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可替換第2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
第一共振槽103包含第一共振電容C1及第一共振電感L1。第一共振電容C1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1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二端;及第二端。第二共振槽104包含第二共振電容C2及第二共振電感L2。第二共振電容C2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共振電感L2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二端;及第二端。輸出電容Co具有第一端,可產生輸出電壓Vout;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
電晶體Q1至Q3、Q7及Q8可形成第一組開關101。電晶體Q1具有第一端,耦接於輸入端14;第二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3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2具有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3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3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7具有第一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8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
電晶體Q4至Q6、Q9及Q10可形成及第二組開關102。電晶體Q4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3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5具有第一端,耦接於儲存 電容C3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6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9具有第一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
第8圖和第2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的運作方式相似,其說明可於前面段落找到,在此不再贅述。
第9圖係為另一種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的電路示意圖,可替換第2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第9圖的RSCC 10可包含第一共振槽103、第二共振槽104、儲存電容C92、輸出電容Co、及電晶體Q91至Q910。電晶體Q91至Q910可為N型MOSFET,但不限於此。
第一共振槽103包含第一共振電容C91及第一共振電感L91。第一共振電容C91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91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二端;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儲存電容C92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共振槽104包含第二共振電容C93及第二共振電感L92。第二共振電容C93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共振電感L92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92之第二端;及第二端。輸出電容Co具有第一端,可產生輸出電壓Vout;及第二端。
電晶體Q91、Q93、Q95、Q98及Q99可形成第一組開關101。電晶體Q91具有第一端,耦接於輸入端14;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93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93具有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9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95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9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98具有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9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99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
電晶體Q92、Q94、Q96、Q97及Q910可形成及第二組開關102。電晶體Q92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93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92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94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96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9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97具有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9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910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
在運作時,第一共振槽103及第二共振槽104分別提供2比1的電壓轉換比,儲存電容C92提供1比1的電壓轉換比,使RSCC 10提供4比1的電壓轉換 比。第二共振電容C93的跨壓可為3倍的輸出電壓Vout,儲存電容C92的跨壓可為2倍的輸出電壓Vout,且第一共振電容C91及輸出電容Co的跨壓可分別為1倍的輸出電壓Vout。在一些實施例中,儲存電容C92亦可與電感串聯以形成另一共振槽。
在第一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設置以使第二共振電容C93之第一端耦接於輸入端14,第二共振電感L92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93之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92之第二端,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一端,儲存電容C92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一端,儲存電容C92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二端及第二共振電感L92之第二端,及輸出電容Co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二共振電容C93及輸出電容Co可被充電,儲存電容C92可對第一共振電容C91及輸出電容Co進行放電。
在第二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設置以使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一端及儲存電容C92之第二端,輸出電容Co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91之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二共振電容C93之第一端耦接於儲存電容C92之第一端,第二共振電感L92之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93之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91之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一共振電容C91可對輸出電容Co進行放電,第二共振電容C93可對儲存電容C92及輸出電容Co進行放電。
RSCC 10可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交替切換以對RSCC 10內所有電容持續進行充放電來維持電荷平衡,同時將功率從輸入端14傳送至輸出端 16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
第10圖係為第1圖之另一種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的電路示意圖。第10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可替換第2圖之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10。第10圖的RSCC 10可包含第一共振槽103、第二共振電容C102、第三共振電容C103、輸出電容Co、及電晶體Q101至Q1010。電晶體Q101至Q1010可為N型MOSFET,但不限於此。
第二共振電容C102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三共振電容C103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共振槽103包含第一共振電容C101及第一共振電感L101。第一共振電容C101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一共振電感L101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耦接於輸出電容Co之第一端。輸出電容Co具有第一端,可產生輸出電壓Vout;及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第三共振電容C103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第二共振電容C102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
電晶體Q101至Q104可形成第一組開關101。電晶體Q101具有第一端,耦接於輸入端14;第二端,耦接於第三共振電容C103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102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三共振電容C103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102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103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10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0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電晶體Q104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0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感L10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一控制訊號Sc1。
電晶體Q105至Q1010可形成及第二組開關102。電晶體Q105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10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三共振電容C103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6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10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102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7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感L102之第一端;第二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01之第一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8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三共振電容C103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9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二共振電容C102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電晶體Q1010具有第一端,耦接於第一共振電容C101之第二端;第二端,耦接於接地端;及控制端,用以接收第二控制訊號Sc2。
在運作時,輸入電壓Vin可為4倍的輸出電壓Vout,第三共振電容C103、第二共振電容C102、第一共振電容C101及輸出電容Co的跨壓可分別為1倍的輸出電壓Vout,使RSCC 10提供4比1的電壓轉換比。
在第一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依序串聯第三共振電容C103、第二共振電容C102、第一共振電容C101、第一共振電感L101及輸出電容Co於輸入端14及接地端之間。第一共振電容C101可對輸出電容Co進行充電。
在第二狀態時,第一組開關101及第二組開關102可並聯輸出電容Co、及串聯之第一共振電感L101與並聯之第一共振電容C101、第二共振電容 C102與第三共振電容C103於輸出端16及接地端之間。第一共振電容C101、第二共振電容C102與第三共振電容C103可對輸出電容Co進行放電。RSCC 10可於第一狀態及第二狀態之間交替切換以對RSCC 10內所有電容持續進行充放電來維持電荷平衡,同時將功率從輸入端14傳送至輸出端16以產生輸出電壓Vout。
本發明不限於應用在4:1轉換電壓比的RSCC,熟習此技藝者亦可依據本發明精神將本發明實施例中的RSCC以其他轉換電壓比的RSCC或其他形式的切換式電容轉換器(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SCC)替代。
第1、2、4、8-10圖的實施例依據輸出電壓Vout調整第一控制訊號Sc1及第二控制訊號Sc2以調節輸出電壓Vout,在不大幅增加電路面積的情況下提供過電壓保護。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
10: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
101:第一組開關
102:第二組開關
103:第一共振槽
12:控制器
14:輸入端
16:輸出端
Co:輸出電容
Sc1:第一控制訊號
Sc2:第二控制訊號
Vin:輸入電壓
Vout:輸出電壓

Claims (20)

  1. 一種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包含:一輸入端,用以接收一輸入電壓;一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resonant switched-capacitor converter),用以接收該輸入電壓,及於一第一狀態及一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一輸出電壓,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包含:一第一共振槽;一輸出電容,具有一第一端,用以產生該輸出電壓;及一第二端,耦接於一接地端;一第一組開關,耦接於該第一共振槽及該輸出電容,用以接收一第一控制訊號以於該第一狀態時導通,及於該第二狀態時截止;及一第二組開關,耦接於該第一共振槽及該輸出電容,用以接收一第二控制訊號以於該第二狀態時導通,及於該第一狀態時截止;一輸出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用以輸出該輸出電壓;及一控制器,耦接於該第一組開關及該第二組開關,用以依據該輸出電壓調整該第一控制訊號以控制該第一組開關之一第一導通時間,及依據該輸出電壓調整該第二控制訊號以控制該第二組開關之一第二導通時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控制器包含:一分壓器,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用以產生該輸出電壓之一分壓;一第一比較電路,耦接於該分壓器,用以比較該分壓及一參考電壓以產生一第一比較電壓;一第二比較電路,耦接於該第一比較電路,用以比較該第一比較電壓及一 斜坡電壓以產生一第二比較電壓;一第一及閘,耦接於該第二比較電路,用以對該第二比較電壓及一時脈訊號進行一及運算(AND operation)以產生一控制訊號;一正反器,耦接於該第一及閘,用以依據該控制訊號產生一輸出訊號及一反向輸出訊號;一第二及閘,耦接於該正反器,用以對該控制訊號及該輸出訊號進行一及運算以產生該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三及閘,耦接於該正反器,用以對該控制訊號及該反向輸出訊號進行一及運算以產生該第二控制訊號。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在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組開關用以將該第一共振槽串聯於該輸入端及該輸出電容之間。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在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二組開關用以並聯該第一共振槽及該輸出電容。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控制器用以將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交替切換於該第一狀態及該第二狀態之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第一導通時間小於該第一組開關之一第一截止時間,及該第二導通時間小於該第二組開關之一第二截止時間。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第一導通時間 之一長度等於該第二導通時間之一長度。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第一共振槽包含:一第一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一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另包含一第二共振槽,包含:一第二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二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該第一組開關包含:一第一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一第二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一第三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四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該第二組開關包含: 一第五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六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七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及一第八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第一共振槽包含:一第一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一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及一第二端;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另包含一第二共振槽,包含:一第二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二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組開關包含:一第一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 一第二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一第三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四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感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該第二組開關包含:一第五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六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七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及一第八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感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第一共振槽包含: 一第一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一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及一第二端;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另包含一儲存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組開關包含:一第一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儲存電容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一第二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三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儲存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該第二組開關包含:一第五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六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七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儲存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及一第八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儲存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 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第一共振槽包含:一第一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一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另包含:一第二共振電容,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及一第二共振電感,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耦接於該輸出電容之該第一端;該第一組開關包含:一第二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一第三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三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及該第二組開關包含:一第五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 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六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一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一第七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感之該第一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一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及一第八電晶體,具有一第一端,耦接於該第二共振電容之該第二端;一第二端,耦接於該接地端;及一控制端,用以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該輸入電壓對該輸出電壓之一比率大於2比1。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其中於開機時,該第一導通時間及該第二導通時間等於遠小於50%工作週期之一預設導通時間。
  14. 一種功率轉換方法,適用於一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該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包含一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及一控制器,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包含一第一共振槽、一輸出電容、一第一組開關,耦接於該第一共振槽及該輸出電容、及一第二組開關,耦接於該第一共振槽及該輸出電容,該方法包含: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於一第一狀態及一第二狀態之間切換以產生一輸出電壓; 該控制器依據該輸出電壓調整一第一控制訊號及一第二控制訊號;該第一組開關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以於該第一狀態時導通一第一導通時間;及該第二組開關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於該第二狀態時導通一第二導通時間。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方法,其中在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組開關將該第一共振槽串聯於一輸入端及該輸出電容之間。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方法,其中在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二組開關並聯該第一共振槽及該輸出電容。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方法,其中該控制器將該諧振切換式電容轉換器交替切換於該第一狀態及該第二狀態之間。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組開關接收該第一控制訊號以截止一第一截止時間;該第二組開關接收該第二控制訊號以截止一第二截止時間;及該第一導通時間小於該第一截止時間,及該第二導通時間小於該第二截止時間。
  19.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導通時間之一長度等於該第二導通時間之一長度。
  20. 如請求項14所述之方法,其中於開機時,該第一導通時間及該第二導通時間等於遠小於50%工作週期之一預設導通時間。
TW110133382A 2021-05-03 2021-09-08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TWI7879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49987.XA CN115296529A (zh) 2021-05-03 2021-09-29 直流-直流功率转换系统及其功率转换方法
US17/511,607 US11716020B2 (en) 2021-05-03 2021-10-27 SCC-based DC-DC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capable of receiving switching control adjustable by output voltage thereof, and power conversion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183066P 2021-05-03 2021-05-03
US63/183,066 2021-05-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391A TW202245391A (zh) 2022-11-16
TWI787994B true TWI787994B (zh) 2022-12-21

Family

ID=85793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3382A TWI787994B (zh) 2021-05-03 2021-09-08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8799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6800B2 (en) * 2002-10-17 2006-04-1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Feed-forward method for improving a transient response for a DC—DC power conversion and DC—DC voltage converter utilizing the same
CN201430532Y (zh) * 2009-06-15 2010-03-24 浙江大学 一种零电压开关反激式直流-直流电源转换装置
US20110050315A1 (en) * 2009-08-28 2011-03-03 Nxp B.V. Power supply and dc-dc-conversion
JP2012139048A (ja) * 2010-12-27 2012-07-19 Fuji Electric Co Ltd 直流−直流変換回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TW201711360A (zh) * 2015-07-08 2017-03-16 亞提克聖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切換式電容器電力轉換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6800B2 (en) * 2002-10-17 2006-04-11 Richtek Technology Corp. Feed-forward method for improving a transient response for a DC—DC power conversion and DC—DC voltage converter utilizing the same
CN201430532Y (zh) * 2009-06-15 2010-03-24 浙江大学 一种零电压开关反激式直流-直流电源转换装置
US20110050315A1 (en) * 2009-08-28 2011-03-03 Nxp B.V. Power supply and dc-dc-conversion
JP2012139048A (ja) * 2010-12-27 2012-07-19 Fuji Electric Co Ltd 直流−直流変換回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力変換装置
TW201711360A (zh) * 2015-07-08 2017-03-16 亞提克聖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切換式電容器電力轉換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5391A (zh) 2022-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67048B2 (en) Voltage generator
US10284086B2 (en) Boost converter and the method thereof
WO2016045628A1 (en) Secondary control device and char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CN104079169A (zh) 一种开关电感电源的电路
CN115296529A (zh) 直流-直流功率转换系统及其功率转换方法
CN112104203B (zh) 开关限流电路及电源芯片
US10312813B2 (en) Multi-phase converter
CN111355368B (zh) 功率转换器
CN111277135B (zh) 功率转换器
WO2014062832A2 (en) Glitch suppression in dc-to-dc power conversion
US20070236972A1 (e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charge pump circuit, and electric appliance
CN114884317A (zh) 开关变换器、及其控制器和控制方法
JP3870916B2 (ja) 鋸波発生回路
TWI787994B (zh) 直流-直流功率轉換系統及其功率轉換方法
TW202123592A (zh) 升壓轉換器
CN110572028A (zh) 一种基于开关电容和谐振sepic电路的dc/dc变换器
US10186968B2 (en) Direct current converter
CN113972834B (zh) 谐振切换式电源转换器
CN113839553B (zh) 两级电源转换器
KR20140001084A (ko) 공용코어 역률보정 공진 컨버터
JP3757219B2 (ja) チャージポンプ回路
TWI580167B (zh) 單級降壓轉換器
CN113346771B (zh) 升压转换器
CN212649360U (zh) 半导体驱动电路
US20240113619A1 (en) Voltage conversion circuit, voltage converter, and c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