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4104B - 微led轉移頭 - Google Patents

微led轉移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104B
TWI784104B TW107145100A TW107145100A TWI784104B TW I784104 B TWI784104 B TW I784104B TW 107145100 A TW107145100 A TW 107145100A TW 107145100 A TW107145100 A TW 107145100A TW I784104 B TWI784104 B TW I7841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ous member
micro
transfer head
vacuum
micro l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51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9265A (zh
Inventor
安範模
朴勝浩
邊聖鉉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普因特工程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普因特工程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普因特工程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92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92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10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12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the substrate being handled substantially vertic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 H01L21/67721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conveying, e.g.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workstations the substrates to be conveyed not being semiconductor wafers or large planar substrates, e.g. chips, lead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8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 H01L21/6838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supporting or gripping with gripping and holding devices using a vacuum; Bernoulli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93Wafer bonding; Removal of the growth substr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0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 H01L33/0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quantum effect structure or superlattice, e.g. tunnel junction within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e.g. quantum confinement structure or tunnel barri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05Refle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2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44Apparatus for mounting on conductive members, e.g. leadframes or conductor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16Process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微發光二極體從第一基板傳送到第二基板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尤其,涉及一種利用真空吸附方式傳送微發光二極體的轉移頭。

Description

微LED轉移頭
本發明涉及一種將微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從第一基板傳送到第二基板的微LED轉移頭。
目前,顯示器市場仍以液晶顯示裝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為主流,但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正快速地替代LCD而逐漸成為主流。最近,在顯示器企業參與OLED市場成為熱潮的情況下,微(Micro)LED(以下,稱為「微LED」)顯示器也逐漸成為下一代顯示器。LCD與OLED的核心原材料分別為液晶(Liquid Crystal)、有機材料,與此相反,微LED顯示器是將1微米至100微米(μm)單位的LED晶片本身用作發光材料的顯示器。
隨著科銳(Cree)公司在1999年申請有關「提高光輸出的微發光二極體陣列」的專利(註冊專利公報註冊編號第0731673號)而出現「微LED」一詞以來,陸續發表相關研究論文,並且進行研究開發。作為為了將微LED應用在顯示器而需解決的問題,需開發一種基於撓性(Flexible)原材料/元件製造微LED元件的定製型微晶片,需要一種微米尺寸的LED晶片的轉移(transfer)技術與準確地安裝(Mounting)到顯示器像素電極的技術。
尤其,關於將微LED元件傳送到顯示基板的轉移(transfer),因LED尺寸變小至1微米至100微米(μm)單位而無法使用以往的取放(pick & place)設備,需要一種以更高精確度進行傳送的轉移頭技術。關於這種轉移頭技術,揭示如下所述的幾種構造,但所揭示的各技術具有幾個缺點。
美國的勒克斯維(Luxvue)公司揭示了一種利用靜電頭(electrostatic head)轉移微LED的方法(公開專利公報公開編號第2014-0112486號,以下稱為「現有發明1」)。現有發明1的轉移原理為對由矽材質製成的頭部分施加電壓,由此因靜電現象與微LED產生密接力。所述方法在靜電感應時會因施加在頭部的電壓產生因靜電現象引起的微LED損傷的問題。
美國的X-Celeprint公司揭示了一種應用具有彈性的聚合物物質作為轉移頭而將晶片上的微LED傳送到所期望的基板的方法(公開專利公報公開編號第2017-0019415號,以下稱為「現有發明2」)。與靜電頭方式相比,所述方法無LED損傷的問題,但存在如下缺點:在轉移過程中,只有彈性轉移頭的接著力大於目標基板的接著力才可穩定地傳送微LED,需另外進行用以形成電極的製程。另外,持續地保持彈性聚合物物質的接著力也為非常重要的因素。
韓國光技術院揭示了一種利用纖毛接著構造頭轉移微LED的方法(註冊專利公報註冊編號第1754528號,以下稱為「現有發明3」)。然而,現有發明3存在難以製作纖毛的接著構造的缺點。
韓國機械研究院揭示了一種在輥上塗覆接著劑來轉移微LED的方法(註冊專利公報註冊編號第1757404號,以下稱為「現有發明4」)。然而,現有發明4存在如下缺點:需持續使用接著劑,在對輥進行加壓時,微LED也會受損。
三星顯示器公司揭示了一種在陣列基板浸入在溶液的狀態下對陣列基板的第一電極、第二電極施加負電壓而藉由靜電感應現象將微LED轉移到陣列基板的方法(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7-0026959號,以下稱為「現有發明5」)。然而,現有發明5存在如下缺點:在將微LED浸入到溶液而轉移到陣列基板的方面而言,需要另外的溶液,此後需要乾燥製程。
LG電子揭示了一種將頭保持器配置到多個拾取頭與基板之間,隨多個拾取頭的移動而形狀變形來對多個拾取頭提供自由度的方法(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7-0024906號,以下稱為「現有發明6」)。然而,現有發明6具有如下缺點:其為在多個拾取頭的接著面塗布具有接著力的接合物質而轉移微LED的方式,因此需要在拾取頭塗布接合物質的另外的製程。
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現有發明的問題,需直接使用現有發明所採用的基本原理而改善上述缺點,但如上所述的缺點是由現有發明所使用的基本原理衍生,因此在保持基本原理且改善缺點的方面存在極限。因此,本發明的申請人不僅改善這些以往技術的缺點,而且揭示一種在現有發明中完全未考慮的新穎的方式。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註冊專利公報註冊編號第0731673號 (專利文獻2)公開專利公報公開編號第2014-0112486號 (專利文獻3)公開專利公報公開編號第2017-0019415號 (專利文獻4)註冊專利公報註冊編號第1754528號 (專利文獻5)註冊專利公報註冊編號第1757404號 (專利文獻6)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7-0026959號 (專利文獻7)公開專利公報第10-2017-0024906號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解決至今為止所揭示的微LED的轉移頭的問題,採用可轉移微LED的真空吸附構造的微LED轉移頭。
[解決問題的手段]
為了達成本發明的這種目的,本發明的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包括具有氣孔的多孔性部件,對所述氣孔施加真空或解除所施加的真空而傳送微LED。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所述多孔性部件包括:吸附所述微LED的吸附區域;以及不吸附所述微LED的非吸附區域。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所述吸附區域的水平面積小於所述微LED上部面的水平面積。
另一方面,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所述多孔性部件為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陽極氧化膜。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所述多孔性部件包括: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貫通的吸附區域;以及,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中的任一部分封閉的非吸附區域。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所述非吸附區域藉由在製造陽極氧化膜時形成的阻障層而封閉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中的任一部分,所述吸附區域去除所述阻障層而使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彼此貫通。
另一方面,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在所述非吸附區域具有所述金屬,在所述吸附區域去除所述金屬。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在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下部的突出障壁。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到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上部的真空腔室。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到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上部而支撐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多孔性支撐體。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到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上部而緩衝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多孔性緩衝體。
另外,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所述多孔性部件包括第一多孔性部件及第二多孔性部件,所述第一多孔性部件真空吸附微LED,所述第二多孔性部件位於真空腔室與所述第一多孔性部件之間而將所述真空腔室的真空壓傳遞到所述第一多孔性部件。
[發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微LED轉移頭可藉由真空吸附將微LED從第一基板傳送到第二基板。
以下內容僅例示發明的原理。因此,雖未在本說明書中明確地進行說明或圖示,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實現發明的原理而發明包括在發明的概念與範圍內的各種裝置。另外,本說明書中所列舉的所有附有條件的術語及實施例應理解為在原則上僅明確地用於理解發明的概念,並不限制於像這樣特別列舉的實施例及狀態。
上述目的、特徵及優點根據與附圖相關的以下的詳細說明而變得更明確,因此發明所屬的技術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可容易地實施發明的技術思想。
參考作為本發明的理想的例示圖的剖面圖及/或立體圖,對本說明書中所記述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為了有效地說明技術內容,誇張地表示這些附圖中所示的膜及區域的厚度及孔的直徑等。例示圖的形態會因製造技術及/或容許誤差等而變形。另外,附圖中所示的微LED的個數僅例示性地在附圖中表示一部分。因此,本發明的實施例也包括根據製造製程發生的形態的變化,並不限制於所圖示的特定形態。
在對各種實施例進行說明時,即便實施例不同,方便起見而也對執行相同的功能的構成要素賦予相同的名稱及相同的參照符號。另外,方便起見,省略已在其他實施例中說明的構成及動作。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地對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的傳送物件的多個微LED100的圖。微LED100製作定位在生長基板101上。
生長基板101可包括導電性基板或絕緣性基板。例如,生長基板101可由藍寶石、SiC、Si、GaAs、GaN、ZnO、Si、GaP、InP、Ge及Ga2 O3 中的至少任一種形成。
微LED100可包括第一半導體層102、第二半導體層104、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102與第二半導體層104之間的活性層103、第一接觸電極106及第二接觸電極107。
第一半導體層102、活性層103及第二半導體層104可利用有機金屬化學沉積法(MOCVD,Metal 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沉積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等離子體化學沉積法(PECVD,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分子束生長法(MBE,Molecular Beam Epitaxy)、氫化物氣相沉積法(HVPE,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等方法形成。
第一半導體層102例如可由p型半導體層實現。p型半導體層可選自具有Inx Aly Ga1 x y N(0≤x≤1,0≤y≤1,0≤x+y≤1)的組成式的半導體材料、例如GaN、AlN、AlGaN、InGaN、InN、InAlGaN、AlInN等,可摻雜Mg、Zn、Ca、Sr、Ba等p型摻雜物。
第二半導體層104例如可包括n型半導體層而形成。n型半導體層可選自具有Inx Aly Ga1 x y N(0≤x≤1,0≤y≤1,0≤x+y≤1)的組成式的半導體材料、例如GaN、AlN、AlGaN、InGaN、InN、InAlGaN、AlInN等,可摻雜Si、Ge、Sn等n型摻雜物。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也可為第一半導體層102包括n型半導體層,第二半導體層104包括p型半導體層。
活性層103作為電子與電洞再結合的區域,因電子與電洞再結合而會轉變成低能階,產生具有與其對應的波長的光。活性層103例如可包括具有Inx Aly Ga1 x y N(0≤x≤1,0≤y≤1,0≤x+y≤1)的組成式的半導體材料而形成,可由單量子阱結構或多量子阱結構(Multi Quantum Well,MQW)形成。另外,也可包括量子線(Quantum wire)結構或量子點(Quantum dot)結構。
可在第一半導體層102形成第一接觸電極106,在第二半導體層104形成第二接觸電極107。第一接觸電極106及/或第二接觸電極107可包括一個以上的層,可由包括金屬、導電性氧化物及導電性聚合物在內的各種導電性材料形成。
可利用雷射等沿切割線切割形成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多個微LED100或藉由蝕刻製程分離成單個,藉由雷射剝離製程使多個微LED100成為可從生長基板101分離的狀態。
在圖1中,「p」是指微LED100間的間距,「s」是指微LED100間的相隔距離,「w」是指微LED100的寬度。
圖2是表示藉由根據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傳送到顯示基板進行安裝而形成的微LED構造體的圖。
顯示基板301可包括各種原材料。例如,顯示基板301可包括以SiO2 為主成分的透明的玻璃材質。然而,顯示基板301並非必須限定於此,可由透明的塑膠材質形成而具有可用性。塑膠材質可為選自由作為絕緣性有機物的聚醚碸(PES,polyethersulphone)、聚丙烯酸酯(PAR,polyacrylate)、聚醚醯亞胺(PEI,polyetherimide)、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polyethylene na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聚芳酯(polyarylate)、聚醯亞胺(polyimide)、聚碳酸酯(PC)、三乙酸纖維素(TAC)、乙酸丙酸纖維素(cellulose acetate propionate,CAP)所組成的族群中的有機物。
在為圖像朝顯示基板301方向實現的背面發光型的情況下,顯示基板301需由透明的材質形成。然而,在為圖像朝顯示基板301的相反方向實現的正面發光型的情況下,顯示基板301並非必須由透明的材質形成。在此情況下,可由金屬形成顯示基板301。
在由金屬形成顯示基板301的情況下,顯示基板301可包括選自由鐵、鉻、錳、鎳、鈦、鉬、不銹鋼(SUS)、鎳鋼(Invar)合金、英高鎳(Inconel)合金及科伐(Kovar)合金所組成的族群中的一種以上,但並不限定於此。
顯示基板301可包括緩衝層311。緩衝層311可提供平坦面,可阻斷異物或濕氣滲透。例如,緩衝層311可含有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鋁、氮化鋁、氧化鈦或氮化鈦等無機物、或聚醯亞胺、聚酯、丙烯酸等有機物,可由例示的材料中的多個積層體形成。
薄膜電晶體(TFT)可包括活性層310、柵極電極320、源極電極330a及汲極電極330b。
以下,對薄膜電晶體(TFT)為依序形成有活性層310、柵極電極320、源極電極330a及汲極電極330b的頂柵極型(top gate type)的情況進行說明。然而,本實施例並不限定於此,可使用底柵極型(bottom gate type)等各種類型的薄膜電晶體(TFT)。
活性層310可包括半導體物質、例如非晶矽(amorphous silicon)或多晶矽(poly crystalline silicon)。然而,本實施例並不限定於此,活性層310可含有各種物質。作為選擇性實施例,活性層310可含有有機半導體物質等。
作為又一選擇性實施例,活性層310可含有氧化物半導體物質。例如,活性層310可包括選自如鋅(Zn)、銦(In)、鎵(Ga)、錫(Sn)、鎘(Cd)、鍺(Ge)等的12、13、14族金屬元素及其組合中的物質的氧化物。
柵極絕緣膜(gate insulating layer)313形成到活性層310上。柵極絕緣膜313發揮將活性層310與柵極電極320絕緣的作用。柵極絕緣膜313中包括氧化矽及/或氮化矽等無機物質的膜可形成為多層或單層。
柵極電極320形成到柵極絕緣膜313的上部。柵極電極320可與對薄膜電晶體(TFT)施加接通/斷開信號的柵極線(未圖示)連接。
柵極電極320可由低電阻金屬物質構成。考慮與相鄰層的密接性、積層的層的表面平坦性及加工性等,柵極電極320例如可由鋁(Al)、鉑(Pt)、鈀(Pd)、銀(Ag)、鎂(Mg)、金(Au)、鎳(Ni)、釹(Nd)、銥(Ir)、鉻(Cr)、鋰(Li)、鈣(Ca)、鉬(Mo)、鈦(Ti)、鎢(W)、銅(Cu)中的一種以上的物質形成為單層或多層。
在柵極電極320上形成層間絕緣膜315。層間絕緣膜315將源極電極330a、汲極電極330b及柵極電極320絕緣。層間絕緣膜315中包括無機物質的膜可形成為多層或單層。例如,無機物質可為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氮化物,具體而言,無機物質可包括氧化矽(SiO2 )、氮化矽(SiNx )、氮氧化矽(SiON)、氧化鋁(Al2 O3 )、氧化鈦(TiO2 )、氧化鉭(Ta2 O5 )、氧化鉿(HfO2 )或氧化鋅(ZrO2 )等。
在層間絕緣膜315上形成源極電極330a及汲極電極330b。源極電極330a及汲極電極330b可由鋁(Al)、鉑(Pt)、鈀(Pd)、銀(Ag)、鎂(Mg)、金(Au)、鎳(Ni)、釹(Nd)、銥(Ir)、鉻(Cr)、鋰(Li)、鈣(Ca)、鉬(Mo)、鈦(Ti)、鎢(W)、銅(Cu)中的一種以上的物質形成為單層或多層。源極電極330a及汲極電極330b分別電連接到活性層310的源極區域與汲極區域。
平坦化層317形成到薄膜電晶體(TFT)上。平坦化層317以覆蓋薄膜電晶體(TFT)的方式形成,從而可消除因薄膜電晶體(TFT)形成的階差而使上表面變平坦。平坦化層317中包括有機物質的膜可形成為單層或多層。有機物質可包括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聚苯乙烯(Polystylene,PS)的普通的通用聚合物、具有酚類基團的聚合物衍生物、丙烯酸類聚合物、醯亞胺類聚合物、芳醚類聚合物、醯胺類聚合物、氟類聚合物、對二甲苯類聚合物、乙烯醇類聚合物及其摻合物等。另外,平坦化層317也可由無機絕緣膜與有機絕緣膜的複合積層體形成。
在平坦化層317上定位有第一電極510。第一電極510可與薄膜電晶體(TFT)電連接。具體而言,第一電極510可藉由形成在平坦化層317的接觸孔與汲極電極330b電連接。第一電極510可具有各種形態,例如能夠以島嶼形態圖案化而形成。可在平坦化層317上配置定義像素區域的障壁層400。障壁層400可包括收容微LED100的凹陷部。作為一例,障壁層400可包括形成凹陷部的第一障壁層410。可根據微LED100的高度及視角來決定第一障壁層410的高度。可根據顯示裝置的解析度、像素密度等來決定凹陷部的尺寸(寬度)。在一實施例中,微LED100的高度可大於第一障壁層410的高度。凹陷部可呈剖面為四邊形的形狀,但本發明的實施例並不限定於此,凹陷部的剖面可呈多邊形、矩形、圓形、圓錐形、橢圓形、三角形等各種形狀。
障壁層400還可包括第一障壁層410的上部的第二障壁層420。第一障壁層410與第二障壁層420可具有階差,第二障壁層420的寬度小於第一障壁層410的寬度。可在第二障壁層420的上部配置導電層550。導電層550可沿與資料線或掃描線平行的方向配置,與第二電極530電連接。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可省略第二障壁層420而在第一障壁層410上配置導電層550。或者,也可省略第二障壁層420及導電層550而將第二電極530作為像素(P)共通的共通電極形成到顯示基板301整體。第一障壁層410及第二障壁層420可包括吸收光的至少一部分的物質、光反射物質或光散射物質。第一障壁層410及第二障壁層420可包括相對於可見光(例如,380 nm至750 nm的波長範圍的光)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絕緣物質。
作為一例,第一障壁層410及第二障壁層420可由聚碳酸酯(P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醚碸、聚乙烯醇縮丁醛、聚苯醚、聚醯胺、聚醚醯亞胺、降冰片烯(norbornene system)樹脂、甲基丙烯酸樹脂、環狀聚烯類等熱塑性樹脂、環氧樹脂、酚樹脂、氨基甲酸酯樹脂、丙烯酸樹脂、乙烯酯樹脂、醯亞胺類樹脂、氨基甲酸酯類樹脂、尿素(urea)樹脂、三聚氰胺(melamine)樹脂等熱固性樹脂、或聚苯乙烯、聚丙烯腈等有機絕緣物質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作為另一例,第一障壁層410及第二障壁層420可由SiOx 、SiNx 、SiNx Oy 、AlOx 、TiOx 、TaOx 、ZnOx 等無機氧化物、無機氮化物等無機絕緣物質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在一實施例中,第一障壁層410及第二障壁層420可由如黑矩陣(black matrix)材料的不透明材料形成。作為絕緣性黑矩陣材料,可包括有機樹脂、包括玻璃漿(glass paste)及黑色顏料的樹脂或漿料、金屬粒子、例如鎳、鋁、鉬及其合金、金屬氧化物粒子(例如,鉻氧化物)、或金屬氮化物粒子(例如,鉻氮化物)等。在變形例中,第一障壁層410及第二障壁層420可為由具有高反射率的分散的布勒格反射體(DBR)或金屬形成的鏡面反射體。
在凹陷部配置微LED100。微LED100可在凹陷部與第一電極510電連接。
微LED100射出具有紅色、綠色、藍色、白色等波長的光,也可藉由利用螢光物質或將色組合而實現白色光。微LED100具有1 μm至100 μm的尺寸。藉由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轉移頭從生長基板101上拾取(pick up)單個或多個微LED100而轉移到顯示基板301,由此可收容到顯示基板301的凹陷部。
微LED100包括p-n二極體、配置在p-n二極體的一側的第一接觸電極106及位於與第一接觸電極106相反側的第二接觸電極107。第一接觸電極106可與第一電極510連接,第二接觸電極107與第二電極530連接。
第一電極510可配置由Ag、Mg、Al、Pt、Pd、Au、Ni、Nd、Ir、Cr及其化合物等形成的反射膜、及形成在反射膜上的透明或半透明電極層。透明或半透明電極層可具備選自包括氧化銦錫(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銦鋅(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鋅(ZnO;zinc oxide)、氧化銦(In2 O3 ;indium oxide)、氧化銦鎵(IGO;indium gallium oxide)及氧化鋅鋁(AZO;aluminum zinc oxide)的族群中的至少一種以上。
鈍化層520包覆凹陷部內的微LED100。鈍化層520填充障壁層400與微LED100之間的空間,由此覆蓋凹陷部及第一電極510。鈍化層520可由有機絕緣物質形成。例如,鈍化層520可由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苯并環丁烯(BCB)、聚醯亞胺、丙烯酸酯、環氧樹脂及聚酯等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鈍化層520以不覆蓋微LED100的上部、例如第二接觸電極107的高度形成,從而第二接觸電極107露出。可在鈍化層520的上部形成與微LED100的露出的第二接觸電極107電連接的第二電極530。
第二電極530可配置到微LED100與鈍化層520上。第二電極530可由ITO、IZO、ZnO或In2 O3 等透明導電性物質形成。
第一實施例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較佳的第一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利用真空吸附微LED100的狀態的圖。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為如下轉移頭:包括具有氣孔的多孔性部件1100,對多孔性部件1100的氣孔施加真空或解除施加到氣孔的真空而將微LED100從第一基板(例如,生長基板101)傳送到第二基板(例如,顯示基板301)。
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上部配置真空腔室1200。真空腔室1200連接到供給真空或解除真空的真空埠。真空腔室1200發揮藉由真空埠的動作而對多孔性部件1100的多個氣孔施加真空或解除施加到氣孔的真空的功能。將真空腔室1200結合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構造只要為在對多孔性部件1100施加真空或解除所施加的真空時防止真空向其他部位洩漏的適當的構造,則對此無限定。
在真空吸附微LED100時,施加到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傳遞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多個氣孔,從而產生針對微LED100的真空吸附力。另一方面,在解吸微LED100時,因解除施加到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而多孔性部件1100的多個氣孔也被解除真空,從而去除對微LED100的真空吸附力。
多孔性部件1100包括在內部含有多個氣孔的物質而構成,作為固定排列或無序的氣孔構造,可由具有0.2至0.95左右的氣孔度的粉末、薄膜/厚膜及塊狀形態構成。多孔性部件1100的氣孔可根據其尺寸而分為直徑為2 nm以下的微(micro)氣孔、2 nm至50 nm的中(meso)氣孔、50 nm以上的巨大(macro)氣孔,包括這些氣孔中的至少一部分。多孔性部件1100可根據其構成成分而分為有機、無機(陶瓷)、金屬、混合型多孔性原材料。多孔性部件1100包括以固定排列形成氣孔的陽極氧化膜。多孔性部件1100在形狀方面可為粉末、塗覆膜、塊狀,在為粉末的情況下,可為球形、中空球形、纖維、管形等各種形狀,雖也有直接使用粉末的情況,但也可將其作為起始物質而製造塗覆膜、塊狀形狀來使用。
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氣孔具有無序的氣孔構造的情況下,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內部,多個氣孔彼此連接而形成連接多孔性部件1100的上下的空氣流路。另一方面,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氣孔具有垂直形狀的氣孔構造的情況下,多孔性部件1100的內部可藉由垂直形狀的氣孔貫通多孔性部件1100的上下而形成空氣流路。
多孔性部件1100包括吸附微LED100的吸附區域1110及不吸附微LED100的非吸附區域1130。吸附區域1110為傳遞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而吸附微LED100的區域,非吸附區域1130為因未傳遞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而不吸附微LED100的區域。
非吸附區域1130可藉由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至少一部分表面形成遮蔽部而實現。如上所述的遮蔽部以堵塞形成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至少一部分表面的氣孔的方式形成。遮蔽部可形成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表面,尤其,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氣孔構造為無序的氣孔構造的情況下,可形成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遮蔽部只要可執行堵塞多孔性部件1100的表面的氣孔的功能,則其材質、形狀、厚度並無限定。較佳地,可另外由光阻劑(PR,包括乾膜(Dry Film)PR)或金屬材質形成,也可由構成多孔性部件1100的本身構成形成。此處,作為構成多孔性部件1100的本身構成,例如在由陽極氧化膜構成下文敘述的多孔性部件1100的情況下,遮蔽部可為阻障層或金屬母材。
各吸附區域1110的水平面積的尺寸能夠以小於微LED100的上部面的水平面積的尺寸的方式形成,由此可真空吸附微LED100,並且防止真空的洩露,從而使真空吸附更容易。
轉移頭1000可配置監測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度的監測部。監測部可監測真空腔室1200中形成的真空度,控制部根據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度的程度來控制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度。在監測部中,當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度形成為低於既定的真空度的範圍的真空度時,控制部可判斷為未真空吸附需真空吸附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微LED100中的一部分、或判斷為在一部分中發生真空洩露而命令轉移頭1000再次進行動作。如上所述,轉移頭1000根據真空腔室1200的內部的真空度的程度而無誤地傳送微LED100。
另外,可在轉移頭1000配置用於緩衝多孔性部件1100與微LED100間的接觸的緩衝部件。這種緩衝部件只要緩衝多孔性部件1100與微LED100間的接觸,並且具有彈性恢復力,則其材質並無限制。緩衝部件可形成到多孔性部件1100與真空腔室1200之間,但緩衝部件的設置位置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為可緩衝多孔性部件1100與微LED100間的接觸的位置,則緩衝部件可設置到轉移頭1000的任一位置。
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且行方向間距為P(m)的情況下,吸附區域1110可像圖4a所示一樣按照與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間距相同的間距形成。換句話說,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且行方向間距為P(m)的情況下,轉移頭1000的吸附區域1110的列方向間距為P(n),行方向間距為P(m)。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微LED轉移頭1000可一次真空吸附生長基板101上的全部微LED100而傳送。
與此不同,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且行方向間距為P(m)的情況下,如圖4b所示,吸附區域1110的列方向間距可為3P(n),行方向間距為P(m)。此處,3P(n)是指為圖4a所示的列方向間距(P(n))的3倍。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可僅真空吸附與3倍的列對應的微LED100而傳送。此處,以3倍的列傳送的微LED100可為紅色(Red)LED、綠色(Green)LED、藍色(Blue)LED、白色(white)LED中的任一種。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能夠以3P(n)間隔隔開安裝到顯示基板301的相同發光色的微LED100而轉移。
與此不同,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且行方向間距為P(m)的情況下,如圖4c所示,吸附區域1110的列方向間距可為P(n),行方向間距為3P(m)。此處,3P(m)是指為圖4a所示的行方向間距(P(m))的3倍。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可僅真空吸附與3倍的行對應的微LED100而傳送。此處,以3倍的行傳送的微LED100可為紅色(Red)LED、綠色(Green)LED、藍色(Blue)LED、白色(white)LED中的任一種。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能夠以3P(m)間隔隔開安裝到顯示基板301的相同發光色的微LED100而轉移。
與此不同,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且行方向間距為P(m)的情況下,如圖4d所示,吸附區域1110可沿對角線方向形成,列方向與行方向上的間距分別形成為3P(n)及3P(m)。此處,以3倍的行及3倍的列傳送的微LED100可為紅色(Red)LED、綠色(Green)LED、藍色(Blue)LED、白色(white)LED中的任一種。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以3P(n)及3P(m)間隔隔開安裝到顯示基板301的相同發光色的微LED100,由此可沿對角線方向轉移相同發光色的微LED100。
圖5a至圖5d是利用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轉移方法的製程圖。
參照圖5a,首先,利用雷射等沿切割線切割形成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多個微LED100,使其成為可從生長基板101分離多個微LED100的狀態。
此後,參照圖5b,在將轉移頭1000移動到生長基板101的上部而定位後,使轉移頭1000下降。此時,藉由真空埠形成真空壓,由此對多孔性部件1100施加真空而真空吸附微LED100。在轉移頭1000利用真空吸附力吸附微LED100時,可使轉移頭1000的多孔性部件1100與微LED100密接而真空吸附。另一方面,因多孔性部件1100與微LED100的密接而有微LED100受損的擔憂,因此也可在使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與微LED100的上表面相隔指定間隔的狀態下藉由真空吸附力將微LED100緊貼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
此後,如圖5c所示,可在保持轉移頭1000對微LED100的真空吸附力的狀態下使轉移頭1000上升後移動。
此後,如圖5d所示,在使轉移頭1000移動到顯示基板301的上部而定位後,使轉移頭1000下降。此時,藉由真空埠解除施加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真空,由此將微LED100傳遞到顯示基板301。
第二實施例
以下,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進行說明。然而,與第一實施例進行比較而以特徵性構成要素為中心對以下所述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或相似的構成要素的說明。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較佳的第二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圖,圖7是放大圖6的「A」部分的圖,圖8是表示第二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真空吸附微LED的狀態的圖。
第二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特徵在於:在第一實施例中說明的多孔性部件1100為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具有氣孔的陽極氧化膜1300。
陽極氧化膜1300是指將作為母材的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膜,氣孔1303是指在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陽極氧化膜1300的過程中形成的孔。例如,在作為母材的金屬為鋁(Al)或鋁合金的情況下,如果將母材陽極氧化,則在母材的表面形成陽極氧化鋁(Al2 O3 )材質的陽極氧化膜1300。像上述內容一樣形成的陽極氧化膜1300分為未在內部形成氣孔1303的阻障層1301、及在內部形成有氣孔1303的多孔層。阻障層1301位於母材的上部,多孔層位於阻障層1301的上部。如上所述,在具有阻障層1301與多孔層的陽極氧化膜1300形成在表面的母材中,如果去除母材,則僅殘留陽極氧化鋁(Al2 O3 )材質的陽極氧化膜1300。
陽極氧化膜1300具有直徑均勻、以垂直的形態形成且具有規則性的排列的氣孔1303。因此,如果去除阻障層1301,則氣孔1303呈朝上下垂直地貫通的構造,由此容易地沿垂直的方向形成真空壓。
陽極氧化膜1300的內部可因垂直形狀的氣孔1303而形成垂直形態的空氣流路。氣孔1303的內部寬度具有數nm至數百nm的尺寸。例如,在想要真空吸附的微LED的尺寸為30 μm×30 μm且氣孔1303的內部寬度為數nm的情況下,可利用大致數千萬個氣孔1303真空吸附微LED100。另一方面,在想要真空吸附的微LED的尺寸為30 μm×30 μm且氣孔1303的內部寬度為數百nm的情況下,可利用大致數萬個氣孔1303真空吸附微LED100。微LED100基本上僅包括第一半導體層102、第二半導體層104、形成在第一半導體層102與第二半導體層104之間的活性層103、第一接觸電極106、及第二接觸電極107,因此相對較輕,故而可利用陽極氧化膜1300的數萬至數千萬個氣孔1303真空吸附。
在陽極氧化膜1300的上部配置真空腔室1200。真空腔室1200連接到供給真空的真空埠。真空腔室1200發揮通過真空埠的動作而對陽極氧化膜1300的多個垂直形狀的氣孔施加真空或解除真空的功能。
在吸附微LED100時,施加到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傳遞到陽極氧化膜1300的多個氣孔1303,從而對微LED100提供真空吸附力。另一方面,在解吸微LED100時,因解除施加在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而也解除針對陽極氧化膜1300的多個氣孔1303的真空,從而去除針對微LED100的真空吸附力。
陽極氧化膜1300包括真空吸附微LED100的吸附區域1310及不吸附微LED100的非吸附區域1330。吸附區域1310為傳遞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而真空吸附微LED100的區域,非吸附區域1330為因未傳遞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而不吸附微LED100的區域。
較佳地,吸附區域1310可為氣孔1303上下貫通的區域,非吸附區域1330為氣孔1303上下中的至少任一部分封閉的區域。
非吸附區域1330可藉由在陽極氧化膜1300的至少一部分表面形成遮蔽部而實現。如上所述的遮蔽部以堵塞向陽極氧化膜1300的至少一部分表面露出的氣孔1303的入口的方式形成。遮蔽部可形成到陽極氧化膜13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部分表面。遮蔽部只要可執行堵塞向陽極氧化膜1300的表面露出的氣孔1303的入口的功能,則其材質、形狀、厚度並無限定。較佳地,遮蔽部可另外由光阻劑(PR,包括乾膜PR)或金屬材質形成,可為阻障層1301。
非吸附區域1330能夠以藉由在製造陽極氧化膜1300時形成的阻障層1301封閉垂直形狀的氣孔1303的上下中的任一部分的方式形成,吸附區域1310能夠以藉由蝕刻等方法去除阻障層1301而使垂直形狀的氣孔1303的上下彼此貫通的方式形成。
另外,藉由去除阻障層1301的一部分而形成上下貫通的氣孔1303,因此吸附區域1310的陽極氧化膜1300的厚度小於非吸附區域1330的陽極氧化膜1300的厚度。
在圖6中表示為阻障層1301位於陽極氧化膜1300的上部,具有氣孔1303的多孔層1305位於下部,但圖6所示的陽極氧化膜1300可上下翻轉而構成非吸附區域1330,以使阻障層1301位於陽極氧化膜1300的下部。
另一方面,說明為非吸附區域1330藉由阻障層1301封閉氣孔1303的上下中的任一部分,但未由阻障層1301封閉的相反面可另外追加塗覆層而以上下均封閉的方式構成。在構成非吸附區域1330時,與封閉陽極氧化膜13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中的至少一面的構成相比,封閉陽極氧化膜130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構成在可減少異物殘留在非吸附區域1330的氣孔1303的擔憂的方面有利。
在圖9中表示圖8所示的轉移頭的變形例。圖9所示的轉移頭在非吸附區域1330的上部還形成用以增強陽極氧化膜1300的強度的支撐部1307。作為一例,支撐部1307可為金屬材質的母材。不去除陽極氧化時所使用的金屬材質的母材而使其配置到阻障層1301的上部,由此金屬材質的母材可成為支撐部1307。參照圖9,非吸附區域1330以配置金屬材質的母材1307、阻障層1301及形成有氣孔1303的多孔層1305的狀態形成,吸附區域1310以藉由去除金屬材質的母材1307及阻障層1301而貫通氣孔1303的上下的方式形成。金屬材質的母材1307可配置到非吸附區域1330而確保陽極氧化膜1300的剛性。根據如上所述的支撐部1307的構成,可提高強度相對較弱的陽極氧化膜1300的強度,從而可擴大包括陽極氧化膜1300的轉移頭1000的尺寸。
在圖10a中表示圖8所示的轉移頭的變形例。在圖10a所示的轉移頭中,陽極氧化膜1300的吸附區域1310除陽極氧化膜1300自發地形成的氣孔1303以外,還形成透過孔1309。透過孔1309以貫通陽極氧化膜1300的上表面與下表面的方式形成。透過孔1309的直徑形成為大於氣孔1303的直徑。根據形成直徑大於氣孔1303的直徑的透過孔1309的構成,與僅利用氣孔1303真空吸附微LED100的構成相比,可擴大對微LED100的真空吸附面積。
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這種透過孔1309:在形成所述陽極氧化膜1300及氣孔1303後,沿垂直方向蝕刻陽極氧化膜1300。藉由蝕刻形成透過孔1309,由此可較簡單地擴大氣孔1303而形成透過孔1309的情況更穩定地形成透過孔1309。換句話說,在擴大氣孔1303而形成透過孔1309的情況下,氣孔1303的側面坍塌,因此如透過孔1309的形狀會變形等而透過孔1309會受損。然而,藉由蝕刻形成透過孔1309,因此可不使氣孔1303的側面受損而容易地形成透過孔1309,由此可防止透過孔1309受損。在防止吸附區域1310的真空洩露的方面而言,透過孔1309較佳為分佈到吸附區域1310的中心。
另一方面,在整個轉移頭1000的觀點下,透過孔1309可根據各吸附區域1310的位置改變其尺寸及個數。在真空埠位於轉移頭1000的中心的情況下,越朝向轉移頭1000的邊緣側,則真空壓越小,因此會導致吸附區域1310間的真空壓不均勻。在此情況下,可較由定位到轉移頭1000的中心側的吸附區域1310內的透過孔1309形成的吸附面積的尺寸更大地形成由定位到轉移頭1000的邊緣側的吸附區域1310內的透過孔1309形成的吸附面積的尺寸。如上所述,根據吸附區域1310的位置而改變透過孔1309的吸附面積的尺寸,由此可消除吸附區域1310間產生的真空壓的不均勻而提供均勻的真空吸附力。
在圖10b中表示圖8所示的轉移頭的變形例。圖10b所示的轉移頭在陽極氧化膜1300的吸附區域1310的下部還形成吸附槽1308。吸附槽1308具有大於所述氣孔1303或透過孔1309的水平面積,並且具有小於微LED100的上表面的水平面積的面積。由此,可進一步擴大針對微LED100的真空吸附面積,可藉由吸附槽1308對微LED100提供均勻的真空吸附面積。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吸附槽1308:在形成所述陽極氧化膜1300及氣孔1303後,按照指定的深度蝕刻陽極氧化膜1300的一部分。
在圖10c中表示圖8所示的轉移頭的變形例。圖10c所示的轉移頭在陽極氧化膜1300的吸附區域1310的下部還形成安裝槽1311。安裝槽1311具有大於微LED100的上表面的水平面積的水平面積。由此,微LED100插入安裝到安裝槽1311內部,因此在移動轉移頭1000時可限制微LED100的位置發生變動。可藉由如下方式形成安裝槽1311:在形成所述陽極氧化膜1300及氣孔1303後,按照指定的深度蝕刻陽極氧化膜1300的一部分。
在圖11、圖12中表示圖8所示的轉移頭的變形例。圖11、圖12所示的轉移頭在陽極氧化膜1300的非吸附區域1330的下部還形成退避槽1313。退避槽1313發揮如下功能:在轉移頭1000下降而真空吸附特定位置、特定列或特定行的微LED100的情況下,防止與非吸附物件的微LED100發生干涉。根據退避槽1313的構成,在吸附區域1310的下部配置突出部1315。突出部1315是較退避槽1313更朝下部沿垂直方向突出的部分,在突出部1315的下部吸附微LED100。突出部1315的水平面積形成為大於等於吸附區域1310的水平面積。突出部1315的水平面積形成為大於微LED100上表面的水平面積,吸附區域1310形成為小於微LED100的上表面的寬度,由此可防止真空洩露。
退避槽1313的水平面積形成為大於至少一個微LED100的水平面積。在圖11中表示為退避槽1313的橫向的水平面積為將兩個微LED100的水平面積與微LED100間的橫向間距的2倍相加的程度。由此,在為了真空吸附成為吸附對象的微LED100而使轉移頭1000下降時,可防止與成為非吸附對象的微LED100發生干涉。
如圖11、圖12所示,在生長基板101上,成為吸附對象的微LED100為以附圖的左側為基準而處於第1位置、第4位置、第7位置、第10位置的微LED100,具有退避槽1313的構成的轉移頭1000可不與成為非吸附對象的微LED100干涉而僅真空吸附與上述第1位置、第4位置、第7位置、第10位置對應的微LED100進行傳送。
第三實施例
以下,對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進行說明。然而,與第一實施例進行比較而以特徵性構成要素為中心對以下所述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省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或相似的構成要素的說明。
圖13是表示本發明的較佳的第三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圖,圖14是表示圖13的第一多孔性部件、第二多孔性部件的具體單元的圖。
第三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特徵在於:第一實施例的多孔性部件1100包括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的雙重構造。
在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的上部配置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是執行真空吸附微LED100的功能的構成,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位於真空腔室1200與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之間而執行將真空腔室1200的真空壓傳遞到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的功能。
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具有不同的多孔性特性。例如,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在氣孔的排列及尺寸、多孔性部件的原材料、形狀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
在氣孔排列方面,可為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及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中的一部件的氣孔具有固定排列,另一部件的氣孔具有無序排列。在氣孔尺寸方面,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及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中的任一部件的氣孔尺寸可大於另一部件。此處,氣孔的尺寸可為氣孔的平均尺寸,可為氣孔中的最大尺寸。在多孔性部件的原材料方面,如果任一者包括有機、無機(陶瓷)、金屬、混合型多孔性原材料中的一種原材料,則另一者可選自作為與任一種原材料不同的原材料的有機、無機(陶瓷)、金屬、混合型多孔性原材料。在多孔性部件的形狀方面,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及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的形狀能夠以不同的方式構成。
如上所述,使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的氣孔的排列及尺寸、原材料及形狀等不同,由此可使轉移頭1000具有各種功能,可執行針對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彼此的互補性功能。多孔性部件的個數並非像第一多孔性部件、第二多孔性部件一樣限定為兩個,各多孔性部件只要具有互補性功能,則配置兩個以上的情況也包括在第三實施例的範圍內。
參照圖14,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配置為具有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氣孔的陽極氧化膜1300。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可配置為上述第二實施例及其變形例的構成。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構成為具有支撐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的功能的多孔性支撐體。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只要為可達成支撐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的功能的構成,則其材料並無限定,可包括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多孔性部件1100的構成。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構成為具有防止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的中央坍塌的現象的效果的晶質多孔性支撐體。例如,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為多孔性陶瓷原材料。
另一方面,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配置為上述第二實施例及其變形例的構成,並且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構成為用以在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微LED100間接觸時緩衝所述接觸的多孔性緩衝體。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只要為可達成緩衝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的功能的構成,則其材料並無限定,可包括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多孔性部件1100的構成。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構成為如下的軟質多孔性緩衝體:在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與微LED100接觸而利用真空吸附微LED100的情況下,有助於防止第一多孔性部件1500抵接到微LED100而使微LED100受損的情況。例如,第二多孔性部件1600可為如海綿等的多孔性彈性材質。
第四實施例
以下,對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進行說明。然而,與第一實施例進行比較而以特徵性構成要素為中心對以下所述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省略對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或相似的構成要素的說明。
圖15是表示本發明的較佳的第四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圖。
第四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特徵在於:第一實施例的多孔性部件1100包括第一多孔性部件1700、第二多孔性部件1800、及第三多孔性部件1900的三重構造。
在第一多孔性部件1700的上部配置第二多孔性部件1800,在第二多孔性部件1800的上部配置第三多孔性部件1900。第一多孔性部件1700是執行真空吸附微LED100的功能的構成。第二多孔性部件1800及第三多孔性部件1900中的至少一者可為晶質多孔性支撐體,另一者構成為軟質多孔性緩衝體。
根據如上所述的構成,具有如下效果:可真空吸附微LED100,不僅可防止第一多孔性部件1700的中央坍塌的現象,而且可防止微LED100受損傷。
第五實施例
以下,對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進行說明。然而,與第一實施例進行比較而以特徵性構成要素為中心對以下所述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省略對與第一實施例相同或相似的構成要素的說明。
圖16、圖17是表示本發明的較佳的第五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圖。
第五實施例的微LED轉移頭1000的特徵在於:在第一實施例的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部包括突出障壁2000。
突出障壁2000的材質可由光阻劑(PR,包括乾膜PR)或金屬材質形成,只要為可按照指定的高度形成到多孔性部件1100的表面的材質,則無限定。
突出障壁2000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包括所有四邊形、圓形、三角形等突出的形狀。突出障壁2000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可考慮微LED100的形狀而構成。例如,如果微LED100具有下部寬於上部的構造,則突出障壁2000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具有下部窄於上部的構造的情況更有利於防止突出障壁2000與微LED100間的干涉。參照圖16,突出障壁2000的突出部分的剖面形狀呈朝下部錐形化的形狀。
在轉移頭1000為了真空吸附位於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而朝吸附位置下降的情況下,必然有因轉移頭1000的驅動單元的驅動誤差而多孔性部件1100與微LED100彼此接觸從而對微LED100造成損傷的擔憂。
為了防止微LED100受損,較佳為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與微LED100的上表面需在轉移頭1000吸附微LED100的位置彼此隔開。然而,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與微LED100間存在間隙的情況下,要求大於兩者彼此接觸的情況的真空壓。
然而,根據第五實施例的轉移頭1000的突出障壁2000的構成,減少從周邊區域流入到吸附區域1110的空氣的量,由此與不配置突出障壁2000的構成相比,多孔性部件1100藉由相對更小的真空壓即可真空吸附微LED100。
另一方面,在以大於微LED100的高度的方式形成突出障壁2000的突出長度的情況下,在轉移頭1000處於下止點的位置時,即便突出障壁2000與生長基板101接觸,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也不與微LED100的上表面彼此接觸。如上所述,根據使突出障壁2000與生長基板101彼此接觸,並且使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與微LED100的上表面彼此隔開的構成,與突出障壁2000與生長基板101彼此隔開的構造相比,突出障壁2000更確實地阻斷空氣從周邊區域流入到吸附區域1110,由此多孔性部件1100可更容易地真空吸附微LED100。
另外,即便相鄰的微LED100因空氣流動而略微移動,也可藉由突出障壁2000的構成而物理性地限制微LED100的位置變化。
在多孔性部件1100的上表面形成用以構成非吸附區域的遮蔽部3000,遮蔽部3000之間形成與真空腔室1200連通的區域4000而構成吸附區域1310。
遮蔽部只要可執行堵塞多孔性部件1100的表面的氣孔的功能,則其材質、形狀、厚度並無限定。較佳為可另外由光阻劑(PR,包括乾膜PR)或金屬材質形成,在多孔性部件1100包括陽極氧化膜的情況下,遮蔽部可為阻障層或金屬母材。
圖17a至圖17c是表示配置突出障壁2000的多孔性部件1100的下表面的圖,圖17a至圖17c中突出障壁2000的形狀彼此存在差異。
參照圖17a,突出障壁2000是除成為吸附區域1110的開口部2100以外整體地形成的構成。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可按照與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排列相同的間距形成。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可像圖17a所示一樣按照m×n的矩陣配置。在生長基板101上的微LED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且行方向間距為P(m)的情況下,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的列方向間距為P(n),行方向間距為P(m)。在此情況下,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與成為吸附對象的微LED100構成1∶1對應。
與此不同,參照圖17b,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可按照1×n的矩陣配置。在此情況下,形成n個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在進行吸附時,在各開口部2100定位m個微LED100。
參照圖17c,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可按照m×1的矩陣配置。在此情況下,形成m個突出障壁2000的開口部2100,在進行吸附時,在各開口部2100定位n個微LED100。
在圖18所示的實施例中,所述微LED轉移頭的特徵在於:第五實施例的多孔性部件1100由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具有氣孔的陽極氧化膜1300形成。參照圖18,突出障壁2000形成到陽極氧化膜1300的下部表面。陽極氧化膜1300劃分為去除其上部表面的阻障層3001而構成吸附區域1110的部分、與未去除其上部表面的阻障層3001而構成非吸附區域1130的部分。阻障層作為圖16所示的遮蔽部3000發揮功能,未形成阻障層3001的區域作為與圖16所示的真空腔室1200連通的區域4000發揮功能。
在圖19a、圖19b中表示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轉移頭的變形例。在吸附區域1110,突出障壁2000僅形成在成為吸附對象的微LED100的周邊。在圖19a、圖19b中,成為吸附對象的微LED100為以附圖的左側為基準而處於第1位置、第4位置、第7位置、第10位置的微LED100,在轉移頭1000真空吸附處於上述第1位置、第4位置、第7位置、第10位置的微LED100時,突出障壁2000發揮阻斷空氣從周邊區域流入到各吸附區域1110的功能。此處,形成到陽極氧化膜1300的下表面的突出障壁2000的形狀可構成為圖17a至圖17c的突出障壁2000的形狀。
如上所述,參照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技術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書中所記載的本發明的思想及領域的範圍內對本發明進行各種修正或變形而實施。
100‧‧‧微LED101‧‧‧生長基板102‧‧‧第一半導體層103、310‧‧‧活性層104‧‧‧第二半導體層106‧‧‧第一接觸電極107‧‧‧第二接觸電極301‧‧‧顯示基板311‧‧‧緩衝層313‧‧‧柵極絕緣膜315‧‧‧層間絕緣膜317‧‧‧平坦化層320‧‧‧柵極電極330a‧‧‧源極電極330b‧‧‧汲極電極400‧‧‧障壁層410‧‧‧第一障壁層420‧‧‧第二障壁層510‧‧‧第一電極530‧‧‧第二電極550‧‧‧導電層1000‧‧‧轉移頭1100‧‧‧多孔性部件1110、1310‧‧‧吸附區域1130、1330‧‧‧非吸附區域1200‧‧‧真空腔室1300‧‧‧陽極氧化膜1301、3001‧‧‧阻障層1303‧‧‧氣孔1305‧‧‧多孔層1307‧‧‧支撐部1308‧‧‧吸附槽1309‧‧‧透過孔1311‧‧‧安裝槽1313‧‧‧退避槽1315‧‧‧突出部1500、1700‧‧‧第一多孔性部件1600、1800‧‧‧第二多孔性部件1900‧‧‧第三多孔性部件2000‧‧‧突出障壁2100‧‧‧開口部3000‧‧‧遮蔽部4000‧‧‧區域
圖1是表示成為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傳送對象的微LED的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傳送到顯示基板而安裝的微LED構造體的圖。 圖3是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轉移頭的圖。 圖4a至圖4d是表示第一實施例的吸附區域與非吸附區域的實施例的圖。 圖5a至圖5d是表示利用第一實施例的轉移頭轉移微LED的方法的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轉移頭的圖。 圖7是圖6的「A」部分的放大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轉移頭吸附微LED的狀態的圖。 圖9是表示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圖10a至圖10c是表示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圖11、圖12是表示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圖13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例的轉移頭的圖。 圖14是表示第三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圖15是本發明的第四實施例的轉移頭的圖。 圖16是本發明的第五實施例的轉移頭的圖。 圖17a至圖17c是表示第五實施例的突出障壁的實施例的圖。 圖18是表示第五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圖19a、圖19b是表示第五實施例的變形例的圖。
100‧‧‧微LED
1000‧‧‧轉移頭
1100‧‧‧多孔性部件
1200‧‧‧真空腔室

Claims (10)

  1. 一種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包括具有氣孔的多孔性部件,其中所述多孔性部件為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陽極氧化膜,所述多孔性部件包括: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貫通的吸附區域;以及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中的任一部分封閉的非吸附區域,且所述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對所述氣孔施加真空或解除所施加的真空而傳送微發光二極體。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吸附區域的水平面積小於所述微發光二極體的上部面的水平面積。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所述非吸附區域藉由在製造陽極氧化膜時形成的阻障層而封閉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中的任一部分,所述吸附區域去除所述阻障層而使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彼此貫通。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非吸附區域具有所述金屬,在所述吸附區域去除所述金屬。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在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下部的突出障壁。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到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上部的真空腔室。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到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上部而支撐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多孔性支撐體。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包括形成到所述多孔性部件的上部而緩衝所述多孔性部件的多孔性緩衝體。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所述多孔性部件包括第一多孔性部件及第二多孔性部件,所述第一多孔性部件真空吸附微發光二極體,所述第二多孔性部件位於真空腔室與所述第一多孔性部件之間而將所述真空腔室的真空壓傳遞到所述第一多孔性部件。
  10. 一種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其特徵在於包括具有氣孔的多孔性部件,其中所述多孔性部件為將金屬陽極氧化而形成的陽極氧化膜,且所述多孔性部件包括: 吸附區域,其中形成貫通所述陽極氧化膜的上表面與下表面的透過孔,所述透過孔的直徑大於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的直徑;以及非吸附區域,其中垂直形狀的所述氣孔上下中的任一部分封閉,且所述微發光二極體轉移頭對所述透過孔施加真空或解除所施加的真空而傳送微發光二極體。
TW107145100A 2017-12-20 2018-12-14 微led轉移頭 TWI784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75991 2017-12-20
??10-2017-0175991 2017-12-20
KR1020170175991A KR102428029B1 (ko) 2017-12-20 2017-12-20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9265A TW201929265A (zh) 2019-07-16
TWI784104B true TWI784104B (zh) 2022-11-21

Family

ID=66816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5100A TWI784104B (zh) 2017-12-20 2018-12-14 微led轉移頭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3209B2 (zh)
KR (3) KR102428029B1 (zh)
CN (1) CN110021545A (zh)
TW (1) TWI7841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7474B1 (ko) * 2018-01-30 2022-08-01 한국전자기술연구원 Led전사장치 및 전사방법
KR20200052044A (ko) * 2018-11-06 2020-05-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9285856B (zh) * 2018-11-22 2020-07-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发光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00129751A (ko) * 2019-05-10 2020-11-18 (주)포인트엔지니어링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디스플레이 제작 방법 및 마이크로 led 디스플레이
KR20200135069A (ko) * 2019-05-24 2020-12-02 (주)포인트엔지니어링 마이크로 led 디스플레이 제작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디스플레이
KR102385376B1 (ko) * 2019-07-05 2022-05-11 한국과학기술원 마이크로 진공모듈을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어레이 전사를 위한 기판, 마이크로 led 어레이, 마이크로 진공모듈 간의 배치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디스플레이 제작 방법
TWI723492B (zh) 2019-08-14 2021-04-01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黏取元件、微型發光二極體光學檢修設備及光學檢修方法
CN110491795B (zh) * 2019-08-14 2021-11-16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粘取元件、微型发光二极管光学检修设备及光学检修方法
WO2021040391A1 (ko) * 2019-08-29 2021-03-04 주식회사 디플랫 마이크로 led 전사방법
CN112557867B (zh) * 2019-09-25 2023-05-30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2701195B (zh) * 2019-10-22 2022-03-25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微元件的转移装置以及转移方法
US20220384236A1 (en) * 2020-08-13 2022-12-01 Chongqing Konka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hip transfer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hip transfer method, and display backplane
CN112967981B (zh) * 2020-08-31 2022-05-13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芯片转移头及其制作方法、固晶机及芯片转移方法
CN112582506B (zh) * 2020-12-09 2021-10-08 苏州芯聚半导体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衬底的剥离方法及发光二极管阵列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8645A (en) * 1993-09-24 1994-11-29 Specialty Coating Systems Inc. Vacuum chuck for coating apparatus
CN107039298A (zh) * 2016-11-04 2017-08-11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微元件的转移装置、转移方法、制造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10942B1 (en) 1999-12-03 2002-06-25 Cree Lighting Company Enhanced light extra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micro-LED arrays
EP2780954B1 (en) 2011-11-18 2019-10-16 Apple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micro led structure
JP5953068B2 (ja) * 2012-02-29 2016-07-13 ファスフォードテクノロジ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載置テーブルと同テーブルを備えたダイボンダ
EP3157858B1 (en) 2014-06-18 2018-12-26 X-Celeprint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lease of transferabl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KR101757404B1 (ko) 2015-07-24 2017-07-12 한국기계연구원 점착력 제어 필름 기반 선택적 연속 전사 장치
KR102402189B1 (ko) 2015-08-26 2022-05-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마이크로 디바이스의 픽업 헤드유닛
KR102465382B1 (ko) 2015-08-31 2022-11-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1754528B1 (ko) 2016-03-23 2017-07-06 한국광기술원 건식 접착구조를 갖는 led 구조체 어레이의 전사체와 이를 이용한 led 구조체 어레이의 이송방법 및 led 구조체
KR102609560B1 (ko) * 2017-09-08 2023-12-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제조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68645A (en) * 1993-09-24 1994-11-29 Specialty Coating Systems Inc. Vacuum chuck for coating apparatus
CN107039298A (zh) * 2016-11-04 2017-08-11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微元件的转移装置、转移方法、制造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89487A1 (en) 2019-06-20
KR102471582B1 (ko) 2022-11-28
KR20220110467A (ko) 2022-08-08
KR102464618B1 (ko) 2022-11-09
KR20220137857A (ko) 2022-10-12
KR102428029B1 (ko) 2022-08-02
CN110021545A (zh) 2019-07-16
TW201929265A (zh) 2019-07-16
KR20190074551A (ko) 2019-06-28
US11133209B2 (en)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4104B (zh) 微led轉移頭
KR20190114330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KR102517784B1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
US11337347B2 (en)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micro LED
KR20200025079A (ko) 전사헤드
KR20200095909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US11548170B2 (en) Micro LED grip body and system having same for inspecting micro LED
KR102498112B1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헤드
KR20190131309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시스템
KR20200001323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KR102643764B1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KR102481434B1 (ko) 전사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흡착방법
KR102471583B1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를 포함하는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시스템
KR102498037B1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
KR20190122367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시스템
KR20190117180A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검사시스템
KR102471585B1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검사시스템
US20220165604A1 (en) Micro led adsorption body
KR102457193B1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
KR20190135858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시스템
KR20190124920A (ko) 소자 전사 헤드
KR20210025217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및 이를 이용한 마이크로 led 디스플레이 제조 방법
KR20190120598A (ko) 마이크로 led 흡착체를 포함하는 마이크로 led 전사 시스템
KR20200015081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
KR20200020207A (ko) 마이크로 led 전사헤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