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852B - 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852B
TWI765852B TW105116118A TW105116118A TWI765852B TW I765852 B TWI765852 B TW I765852B TW 105116118 A TW105116118 A TW 105116118A TW 105116118 A TW105116118 A TW 105116118A TW I765852 B TWI765852 B TW I7658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enodeb
terminal device
aforementioned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6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1710A (zh
Inventor
高野裕昭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1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8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4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s or networks with limited capabilit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rminal port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31Protocols for games, networked simulations or virtual re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8Storing data temporarily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e.g. ca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2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location or mo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2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signalling between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6Resource reserv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speed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3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20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he radio access network or backbone network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access points, e.g. base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藉由決定預先持有資料的基地台,並使該已決定之基地台預先持有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以縮短UE之回應時間的控制裝置。

提供一種控制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使得被與基地台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之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和通知部,係對前記控制部所決定之所有基地台,通知使前記資料做連動之意旨。

Description

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本揭露是有關於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隨著行動通訊系統的發達,行動通訊系統中所操作的資料之大小也越來越增大。先前,終端裝置(User Equipment;UE)所參照的快取資料,是被配置在無線存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RAN)及Evolved Packet Core(EPC)的外側。因此,來自UE的快取資料之參照,需要時間。
於是近年來,一種稱為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的技術,係被提出。MEC,係藉由將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配置在基地台(eNodeB),以使得因來自UE的快取資料之參照、或UE上所被使用的應用程式之有效化(啟用),而從UE開始請求資料到收取該資料為止的時間也就是回應時間能夠高速化的技術。關於MEC的技術,係被揭露於例如專利文獻1、2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14-5318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14-515222號公報
可是在先前的MEC的技術中,若未曾被UE使用過的資料被UE使用時,則由於在基地台中資料未被快取,因此結果反而導致從UE開始請求資料到收取該資料為止的時間也就是回應時間變長。在有未被基地台所啟用的應用程式時也是同樣地,即使UE要使用該應用程式而向基地台進行請求,到收取資料為止的回應時間仍會變長。
於是在本揭露中係提出一種,預先決定要持有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的基地台,使該決定的基地台預先持有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而可縮短UE之回應時間的,新穎且改良過的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控制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使得被與基地台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之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和通知 部,係對前記控制部所決定之所有基地台,通知使前記資料做連動之意旨。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基地台,其係具備:取得部,係取得要與其他基地台使同一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通知;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取得部所取得的通知,而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之要求而使前記資料做連動。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終端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將與本裝置所通訊之基地台相同或不同基地台進行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之間會進行資料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訊,通知給核心網路。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控制方法,係含有: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使得被與基地台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之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的步驟;和對已被決定之所有基地台,通知使前記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步驟。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藉由決定預先持有資料的基地台,並使該已決定之基地台預先持有資料而可縮短UE之回應時間的新穎且改良過的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此外,上記效果並非一定要限定解釋,亦可 和上記效果一併、或取代上記效果,而達成本說明書所欲揭露之任一效果、或可根據本說明書來掌握的其他效果。
10‧‧‧RAN
20‧‧‧EPC
30‧‧‧網路
100‧‧‧終端裝置
110‧‧‧天線部
120‧‧‧無線通訊部
130‧‧‧記憶部
140‧‧‧處理部
141‧‧‧資訊取得部
143‧‧‧控制部
200‧‧‧eNodeB
210‧‧‧天線部
220‧‧‧無線通訊部
230‧‧‧網路通訊部
240‧‧‧記憶部
250‧‧‧處理部
251‧‧‧資訊取得部
253‧‧‧控制部
300‧‧‧MME
310‧‧‧通訊部
320‧‧‧記憶部
330‧‧‧處理部
331‧‧‧資訊取得部
333‧‧‧控制部
400‧‧‧HSS
500‧‧‧S-GW
600‧‧‧P-GW
700‧‧‧快取伺服器
800‧‧‧伺服器裝置
700‧‧‧伺服器
701‧‧‧處理器
702‧‧‧記憶體
703‧‧‧儲存體
704‧‧‧網路介面
705‧‧‧有線通訊網路
706‧‧‧匯流排
800‧‧‧eNB
810‧‧‧天線
820‧‧‧基地台裝置
821‧‧‧控制器
822‧‧‧記憶體
823‧‧‧網路介面
824‧‧‧核心網路
825‧‧‧無線通訊介面
826‧‧‧BB處理器
827‧‧‧RF電路
830‧‧‧eNodeB
840‧‧‧天線
850‧‧‧基地台裝置
851‧‧‧控制器
852‧‧‧記憶體
853‧‧‧網路介面
854‧‧‧核心網路
855‧‧‧無線通訊介面
856‧‧‧BB處理器
857‧‧‧連接介面
860‧‧‧RRH
861‧‧‧連接介面
863‧‧‧無線通訊介面
864‧‧‧RF電路
900‧‧‧智慧型手機
901‧‧‧處理器
902‧‧‧記憶體
903‧‧‧儲存體
904‧‧‧外部連接介面
906‧‧‧相機
907‧‧‧感測器
908‧‧‧麥克風
909‧‧‧輸入裝置
910‧‧‧顯示裝置
911‧‧‧揚聲器
912‧‧‧無線通訊介面
913‧‧‧BB處理器
914‧‧‧RF電路
915‧‧‧天線開關
916‧‧‧天線
917‧‧‧匯流排
918‧‧‧電池
919‧‧‧輔助控制器
920‧‧‧行車導航裝置
921‧‧‧處理器
922‧‧‧記憶體
924‧‧‧GPS模組
925‧‧‧感測器
926‧‧‧資料介面
927‧‧‧內容播放器
928‧‧‧記憶媒體介面
929‧‧‧輸入裝置
930‧‧‧顯示裝置
931‧‧‧揚聲器
933‧‧‧無線通訊介面
934‧‧‧BB處理器
935‧‧‧RF電路
936‧‧‧天線開關
937‧‧‧天線
938‧‧‧電池
940‧‧‧車載系統
941‧‧‧車載網路
942‧‧‧車輛側模組
〔圖1〕未適用MEC的行動網路之系統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2〕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之系統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3〕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之系統構成例的說明圖。
〔圖4〕伺服器集中型所致之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5〕P2P型所致之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6〕適用了MEC的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7〕適用了MEC的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8〕適用了MEC的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9〕適用了MEC的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10〕被某應用程式所顯示的畫面之例子的說明圖。
〔圖11〕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12〕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eNodeB200之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3〕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MME300之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
〔圖14〕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15〕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16〕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17〕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18〕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
〔圖19〕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所致之效果的流程圖。
〔圖20〕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所致之效果的流程圖。
〔圖21〕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伺服器700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2〕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
〔圖23〕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
〔圖24〕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25〕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疊說明。
此外,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本揭露的實施形態
1.1.系統構成例
1.2.裝置構成例
1.2.1.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1.2.2.基地台之構成例
1.2.3.控制實體之構成例
1.3.動作例
2.應用例
3.總結
<1.本揭露的實施形態> 〔1.1.系統構成例〕
首先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構成例。
近年的無線通訊環境,係必須面對資料流量的急增。然後,對資料流量之急增,無線存取的能力提升 變成當務之急。
作為無線存取之能力提升所需之技術,提出了如上述的所謂MEC之技術。MEC,係藉由將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配置在基地台(eNodeB),以使得因來自UE的快取資料之參照、或UE上所被使用的應用程式之有效化(啟用),而從UE開始請求資料到收取該資料為止的時間也就是回應時間能夠高速化的技術。
為了說明MEC所致之效果,將未適用MEC的行動網路系統、和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系統,進行比對。圖1係未適用MEC的行動網路之系統構成例的說明圖。圖1中係圖示,無線存取網路(Radio Access Network;RAN)10、EPC(Evolved Packet Core)20、行動網路之外側的網際網路等之網路30所成的系統。圖1所示的行動網路之系統係為例如:LTE、LTE-Advanced、或符合這些規格之通訊規格為基礎的系統。
圖1所示的RAN10,係由終端裝置(UE)100、和eNodeB200a、200b、200c所構成。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在不特地區分eNodeB200a、200b、200c的時候,也簡稱為eNodeB200。
終端裝置100,係為例如智慧型手機(高機能行動電話)或平板終端等,讓使用者所使用的行動機器。eNodeB200a、200b、200c,係分別為基地台。終端裝置100與eNodeB200a之間,係透過Uu介面進行資料傳輸,eNodeB200a、與eNodeB200b、200c之間,係透過X2介 面進行資料傳輸。X2介面,係被使用於接手時的資料之交換,或被使用於eNodeB間的干擾之協調。
圖1所示的EPC20,係由: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300、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400、S-GW(Serving Gateway)500、及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600所構成。
S-GW500,係為成為接手之錨定點的實體。P-GW600,係將IP位址分配給終端裝置100。又S-GW500,係對行動網路之外,提供應存取的IP位址。
MME300,係與eNodeB200a之間透過S1-MME介面進行資料傳輸,與HSS400之間透過S6a介面進行資料傳輸,與S-GW500之間透過S11介面進行資料傳輸。S-GW500,係與eNodeB200a之間透過S1-U介面進行資料傳輸,與P-GW600之間透過S5介面進行資料傳輸。
EPC,係被分離成Control Plane與User Plane,S-GW500或P-GW600係主要是與User Plane有關連,MME300或HSS400係與Control Plane有關連。S-GW500,係即使是未適用MEC的構成下也會變成接手之錨定點因此具有保持使用者資料的機能。另一方面,eNodeB200a、200b、200c,在先前並非保持使用者資料的機能,只有應對發生於Uu介面的封包遺失的封包重送等之機能,而未被配置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
圖1所示的網路30,係由儲存快取資料的快 取伺服器700、和儲存實際資料的伺服器裝置800所構成。快取伺服器700與P-GW600之間,係透過SGi介面進行資料傳輸。
在如圖1所示的未適用MEC的行動網路中,被快取的資料,係被配置在行動網路的RAN10及EPC20之外側的網路30中。因此,由於從被配置在RAN10之區域的終端裝置100至快取伺服器700為止的延遲,對終端裝置100之請求的來自快取伺服器700之回應會較慢。
終端裝置100之請求係有例如:對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伺服器進行存取,下載影像或電影這類靜態的資料之下載要求、或對特定之應用程式的操作等之動態的請求。因此,想當然爾,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是被配置在終端裝置100之附近的實體(例如圖1中的eNodeB200a)的話,可使對請求的回應變快。
又,延遲,係除了依存於實體的距離,還會依存於通過了多少個實體。亦即,在各實體中,資料被輸入的輸入部、資料被處理的處理部、資料被輸出的輸出部上所分別需要的處理延遲是隨著實體之數量而累加,對終端裝置100之請求的來自快取伺服器700之回應的延遲會增加。
於是,藉由將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配置在eNodeB,可期待對終端裝置100之請求的快取資料之回應之時間的縮短。圖2係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之系統構成例的說明圖。
在圖2中係圖示了,將快取資料用或應用程式用的快取伺服器700配置在eNodeB200a的網路構成。若設計成如圖2所示的構成,則終端裝置100與快取資料用或應用程式用的快取伺服器700之間所存在的實體會減少。因此,圖2所示的行動網路,係可期待對終端裝置100之請求的來自快取伺服器700之迅速的回應。
圖3係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之系統構成例的說明圖。在圖3中係圖示了,不只在eNodeB200a中配置快取伺服器700,就連在S-GW500也配置有快取伺服器700的構成。從終端裝置100有請求的情況下,在eNodeB200a中沒有快取資料時,則不是到伺服器裝置800去取得原始之資料,而是利用S-GW500中所儲存的快取資料。如此,不只在eNodeB200a中配置快取伺服器700,在S-GW500中也設置有快取伺服器700,藉此可以期待對終端裝置100之請求的來自快取伺服器700的迅速之回應。
從快取伺服器700發送快取資料的情況下也是,快取資料係可用HTTP之標頭而被辨識,因此HTTP所能操控的某些應用程式是能夠在(設置有快取伺服器700之機能的)eNodeB200上啟動,係被要求。又,在向終端裝置100提供特定之應用程式的情況下也是,被要求對應之應用程式是被配置在(設置有快取伺服器700之機能的)eNodeB200中。
應用程式,係即使是已經被配置在 eNodeB200中的狀態下,在並非活化(有效化)的狀態下仍無法使用。因此應用程式係不只被配置在eNodeB200中,還必須要被活化、變成能夠使用的狀態,是很重要的。
在終端裝置100上所被執行的應用程式之種類係有很多變化,因此若將所有的應用程式總是設成有效(有效化之狀態),係對(設置有快取伺服器700之機能的)eNodeB200而言,負擔很大。因此,eNodeB200,係在使用應用程式的終端裝置100出現時才將該應用程式設成活化,這應該比較自然。
又,關於快取資料,係即使快取伺服器700已經設成活化,若資料未被快取伺服器700所快取,則結果應該還是必須要一路跑到原始之資料所被儲存的伺服器裝置800去取得資料。
應用程式設成活化的狀態後,係需要彼此交換內部狀態,必須要經常保持同步狀態的應用程式,應該也會存在。例如,在同步網路型的遊戲應用程式中,角色等位於地圖上之何處的資訊,應該必須要在應用程式中保持同步才行。此情況下,同時正在玩網路遊戲的終端裝置100係隸屬於不同eNodeB200,但這些終端裝置100所對應之eNodeB200上所必須的資料係必須分別都要被快取。又,這些終端裝置100所對應之eNodeB200中所被配置的遊戲應用程式之狀態,也必須使其同步。因此,eNodeB200上的應用程式之活化、或應用程式之內部狀 態、應用程式所需之快取,係必須要在分離的eNodeB200之間連動進行。
通常,網路遊戲的資訊同步之方法,係大致分成伺服器集中型和點對點(P2P)型。圖4係伺服器集中型所致之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又圖5係P2P型所致之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
伺服器集中型,係由位於中央的邏輯性的一台伺服器裝置800來保持所有使用者之終端裝置100a~100e之間的同步的方法。伺服器集中型,係距離伺服器裝置800越遠的使用者之回應就越慢,又,對伺服器裝置800的負荷也會變大。
P2P型,係使用者彼此(身為客戶端的終端裝置彼此)直接交換同步訊號的方法。P2P型,係適合於1對1的情況、或使用者之數量較少的情況,相反地,有數千人或數萬人參加的對戰遊戲就不適合。
在可將應用程式配置在eNodeB200的情況下,係藉由使得eNodeB200中所被配置之應用程式間取得同步,就可使用圖4所示的集中型與圖5所示的P2P型之優點。
圖6~圖9係適用了MEC的資訊同步之例子的說明圖。圖6係為,終端裝置100間係藉由eNodeB200上的集中型而使資訊同步,eNodeB200間係藉由伺服器裝置800上的集中型而使資訊同步的例子。圖7係為,終端裝置100間係藉由eNodeB200上的集中型而使資訊同 步,eNodeB200間係藉由P2P型而使資訊同步的例子。圖8係為,終端裝置100間係藉由eNodeB200上的集中型而使資訊同步,eNodeB200間係藉由被設置在EPC20內的伺服器裝置800的集中型而使資訊同步的例子。圖9係為,終端裝置100間係藉由eNodeB200上的集中型而使資訊同步,eNodeB200間係藉由在EPC20內直接折返的P2P型而使資訊同步的例子。
如此,例如,在有會參加網路遊戲的終端裝置100存在的eNodeB200中配置應用程式,藉由使eNodeB200中所被配置的應用程式彼此以伺服器集中型、或P2P型而保持同步,相較於讓龐大數量的終端裝置100彼此直接保持同步的情況,可降低伺服器裝置800的負擔。
圖10係某應用程式中所顯示的畫面之例子的說明圖,地圖上各個使用者所操作之角色的位置在地圖上同時顯示的畫面之例子。如圖10所示,地圖上的角色之位置必須要在終端裝置100間保持同步的情況下,1個eNodeB200中所屬之終端裝置100上所被操縱的角色在遊戲之地圖上的位置,係被對映至在該eNodeB200之應用程式中的地圖上,該所被整合的地圖上之角色的位置資訊,係在別的eNodeB200之地圖上被同步配置即可。亦即,不必一路到終端裝置100為止都直接在地圖上更新,因此可減輕網路的負荷。
在eNodeB200中,係各個eNodeB200之應用 程式中的地圖上的使用者之資訊,會被更新。因此,終端裝置100,係一旦因應需要而對eNodeB200之地圖資訊進行存取,則相較於必須一路存取至伺服器裝置800為止的情形,可在較短的回應時間內更新遊戲的畫面。
如此藉由在eNodeB200中配置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就可謀求終端裝置100的回應之加快。可是,在eNodeB200中配置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之際,必須要考慮以下幾點。
(1)快取資料之延遲
為了將終端裝置100之要求所對應的資料儘速傳給使用者,將快取伺服器700之機能配置在靠近使用者的eNodeB200中是有效的,這是如上所述。
可是,通常來說,若非該eNodeB200中所屬的別的終端裝置100曾經一度使用過的資料,則該資料不會被快取。由於eNodeB200中所屬之所有終端裝置100都未曾使用過一次的資料係不會被eNodeB200所快取,因此最初存取該資料的終端裝置100,係必須要從被配置在比eNodeB200還位於行動網路深處的伺服器(S-GW500、或被配置在行動網路之外的通常之網路上的伺服器800等),取得資料。
因此,若eNodeB200中資料未被快取,則以終端裝置100之請求為基礎之回應而將資料送達終端裝置100所需之時間也就是回應時間就會變長。
因此,隸屬於該eNodeB200、或過去曾經隸屬的終端裝置100都沒有使用過的資料,在終端裝置100首次欲取得的情況下,由於該eNodeB200中沒有快取資料,因此到終端裝置100取得資料為止會花費時間。
(2)應用程式之啟動的延遲
關於eNodeB200的配置應用程式的情形也可說是相同。為了將終端裝置100之要求所對應的資料儘速傳給使用者,將設置有應用程式的伺服器配置在靠近使用者的eNodeB200中是有效的,這是如上所述。
但是,單純只有在eNodeB200中配置應用程式是不夠的,與應用程式有關連的終端裝置100所屬的eNodeB200中所被配置之應用程式,是在eNodeB200間連動啟動,且為可使用的狀態,是必須的。
若有已經啟動應用程式的eNodeB200、和尚未啟動應用程式的eNodeB200的情況下,則尚未啟動應用程式的eNodeB200中所屬之終端裝置100的回應,料想會變慢。甚至,由於終端裝置100經常會移動,所以接手所致之移動目標的eNodeB200中若應用程式尚未啟動,則終端裝置100之回應料想會變慢。
(3)應用程式的內部狀態未同步所致之延遲
各eNodeB200中所被配置的應用程式之內部狀態,有時候在各eNodeB200間未被保持同步。即使是應用程 式已被配置、已為活化的狀態,若內部狀態未同步,則利用各eNodeB200中所被配置之應用程式的終端裝置100之間,有時候會發生不整合。例如在以下的3個使用案例中,會有問題存在。
(使用案例1)
想定某eNodeB200中所屬之終端裝置100、與相鄰eNodeB200中所屬之鄰近的終端裝置100,想要使用相同應用程式的使用案例。例如,小型的基地台是被複數設置在活動會場的情況下,特定之終端裝置100使用該活動所對應之應用程式時,若不先把相同應用程式設成可在複數小型基地台上同樣地使用的狀態,則應用程式之回應會變慢。
(使用案例2)
考慮小型蜂巢網(小型基地台)已被配置的使用案例。小型蜂巢網係具有,切換通常的開啟狀態與降低耗電量的關閉狀態之機能。在關閉狀態下,具有所定之參照訊號(參考訊號)不會被發送等特徵。終端裝置100,係即使沒有從該場所移動,有時候所連接的小型蜂巢網仍會頻繁地變動。在如此情況下,在所有小型蜂巢網中,應用程式都必須要為活化。
複數小型蜂巢網是於實體的一個裝置之中被實現,而僅由天線來分別實現成為小型蜂巢網的此種情況 下,實質上在一個裝置之中係有應用程式或資料,因此可想成同步上不會有問題。可是,若是被邏輯性地實現的各小型蜂巢網中應用程式未被設成活化的狀態,則隨著終端裝置100所存取的小型蜂巢網,而有可能會發生延遲。
(使用案例3)
在網路遊戲中,有時候,是有數千人、數萬人的使用者在一個遊戲的世界之中即時地彼此影響而進行遊戲。此情況下,雖然必須要使複數使用者的應用程式之內部狀態保持同步,但若在eNodeB200間應用程式之內部狀態未同步,則用來使資料同步所需之延遲、或資料未同步所致之不良情形就會發生。
於是,本案揭露人,係在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系統中,針對可使終端裝置之回應時間更進一步縮短的技術,進行了深入探討。其結果為,本案揭露人,藉由決定預先持有資料的基地台,並使該已決定之基地台預先持有資料,而在適用了MEC的行動網路系統中,想出可以更進一步縮短終端裝置之回應時間的技術。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系統構成例。接下來,詳細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裝置構成例。
〔1.2.裝置構成例〕 (1.2.1.終端裝置的構成例)
首先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100的構成例。圖11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11,終端裝置100係具備:天線部110、無線通訊部120、記憶部130及處理部140。
(天線部110)
天線部110,係將無線通訊部1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1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
無線通訊部1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120,係將來自eNodeB200的下鏈訊號予以接收,並將往eNodeB200的上鏈訊號予以發送。
(記憶部130)
記憶部130,係將終端裝置100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在本實施形態中,記憶部130係記憶例如,在終端裝置100上動作的應用程式之程式。記憶部130中所記憶的程式或資料,係可被控制部143隨時讀出。
(處理部140)
處理部140,係提供終端裝置1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140係含有資訊取得部141及控制部143。此外,處理部14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14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資訊取得部141)
資訊取得部141,係從天線部110接收到的電波所得的訊號,取得各種資訊。在本實施形態中,資訊取得部141係取得對送往eNodeB200之請求的回應。例如,作為控制部143往eNodeB200之請求,若將某內容之取得要求往eNodeB200送出,則資訊取得部141,係從eNodeB200取得該內容來作為回應。
(控制部143)
控制部143,係控制終端裝置100之動作。在本實施形態中,終端裝置100係進行,將與自裝置所通訊的eNodeB200同一或不同eNodeB200進行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100之間資料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訊,從天線部110予以送出的處理。從終端裝置100所送出的該當資訊,係透過eNodeB200而被送往MME300。MME300,係藉由使用從終端裝置100所送出的該當資訊,就可決定要使該應用程式被啟用的eNodeB200。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終 端裝置100的機能構成例。接著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eNodeB200的機能構成例。
(1.2.3.基地台的構成例)
圖12係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eNodeB200之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如圖12所示,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eNodeB200係具備:天線部210、無線通訊部220、網路通訊部230、記憶部240、處理部250。
(天線部210)
天線部210,係將無線通訊部220所輸出之訊號,以電波方式在空間中輻射。又,天線部210,係將空間之電波轉換成訊號,將該當訊號輸出至無線通訊部220。
(無線通訊部220)
無線通訊部220,係將訊號予以收送訊。例如,無線通訊部220,係向終端裝置發送下鏈訊號,從終端裝置接收上鏈訊號。
(網路通訊部230)
網路通訊部230,係收送資訊。例如,網路通訊部23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核心網路及其他基地台。作為一例,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MME300。
(記憶部240)
記憶部240,係將eNodeB200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在本實施形態中,記憶部240,係將被eNodeB200所參照的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及應用程式所使用的資料,予以記憶。記憶部240中所記憶的程式或資料,係可被控制部253隨時讀出。
(處理部250)
處理部250係提供eNodeB2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250係含有資訊取得部251及控制部253。此外,處理部25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25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資訊取得部251)
資訊取得部251,係將eNodeB200之動作所需之資訊或程式,又,從其他節點所接收之資訊,加以取得。資訊取得部251,係可將eNodeB200之動作所需之資訊或程式,從記憶部240加以取得。又,資訊取得部251,係將連動中的從其他eNodeB200所傳輸之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之活化的指令及應用程式所使用的資料,加以取得。
(控制部253)
控制部253,係控制eNodeB200之動作。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253,係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100之請求而進行返送資料的處理,或基於來自MME300之通知,而與其他eNodeB200之間進行資料連動的處理等等。
例如,在從MME300通知要與其他eNodeB200之間連動資料的情況下,控制部253係基於該通知,而執行將被終端裝置100所參照之快取資料或應用程式之活化的指令及應用程式所使用的資料,也轉發給其他eNodeB200的控制。
eNodeB200,係將往其他eNodeB200的應用程式或快取資料之轉發,經由X2介面而進行之。又,eNodeB200,係也將應用程式之活化所需之指令,以X2介面加以發送。此外,若從MME300指示了也要和距離某種程度遠的eNodeB200連動的情況下,則eNodeB200係以經由S-GW500的方式來送出應用程式或快取資料之轉發、或應用程式之活化的指令。
當然,若有某eNodeB200是以X2介面而使上記快取資料等與別的eNodeB200做連動的情況,則也會有透過EPC20而使上記快取資料等與別的eNodeB200做連動的情況。在透過EPC20而使上記快取資料等做連動的情況下,控制部253係與其他eNodeB200之間使上記快取資料等做連動之際,如使用圖6~圖9所說明,可藉由伺服器裝置800上的集中型而使其做連動,亦可在eNodeB200間藉由P2P而使其做連動,亦可在eNodeB200 間藉由EPC20內所被設置之伺服器裝置800的集中型而使其做連動,亦可在eNodeB200間藉由在EPC20內直接折返的P2P而使其做連動。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eNodeB200的機能構成例。接下來,說明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MME300的機能構成例。
(1.2.3.控制實體的構成例)
圖13係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MME300之機能構成例的區塊圖。如圖13所示,本揭露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MME300,係具備:通訊部310、記憶部320、處理部330。
(通訊部310)
通訊部310,係將資訊予以收送訊。例如,通訊部310,係向其他節點發送資訊,從其他節點接收資訊。例如,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核心網路及基地台。作為一例,上記其他節點係包含eNodeB200。
本實施形態中,通訊部310,係對控制部333所決定的NodeB200,連動保持快取資料,或將使應用程式啟用之意旨,基於控制部333之控制而予以通知。通訊部310係亦可作為本揭露的通知部之一例而發揮機能。
(記憶部320)
記憶部320,係將MME300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例如,記憶部320,係資訊取得部331所取得到的資訊,予以暫時或永久性記憶。
記憶部320,係可將控制部333進行各種控制所需使用的資料,予以記憶。例如,控制部333是基於地理條件來決定要做連動的eNodeB200的情況下,則記憶部320係亦可記憶eNodeB200的地理資訊。例如,控制部333是基於終端裝置100之屬性來決定要做連動的eNodeB200的情況下,則記憶部320係亦可記憶終端裝置100之屬性的資訊。終端裝置100之屬性的資訊,係一般被儲存在HSS400,記憶部320係亦可將資訊取得部331從HSS400所取得的終端裝置100之屬性的資訊,予以記憶。
(處理部330)
處理部330係提供MME300的各種機能。處理部330係含有資訊取得部331及控制部333。此外,處理部330,係亦可還含有這些構成要素以外之其他構成要素。亦即,處理部330係還可進行這些構成要素之動作以外之動作。
(資訊取得部331)
資訊取得部331,係將MME300之動作所需之資訊,從其他節點所接收之資訊,加以取得。資訊取得部331, 係可將MME300之動作所需之資訊或程式,從記憶部320加以取得。
(控制部333)
控制部333,係控制MME300之動作。控制部333,係可基於資訊取得部331所取得到的資訊而動作。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333,係基於所定之條件,來決定要令其保持快取資料、或令其啟用應用程式的eNodeB200。控制部333,係亦可將要令其保持快取資料、或令其啟用應用程式的eNodeB200,基於資訊取得部331所取得到的資訊,而加以決定。此外以下的說明中,將要令其保持快取資料、或令其啟用應用程式的eNodeB200,亦稱為連動之eNodeB200。
控制部333決定eNodeB200之際所使用的所定之條件係會有許多種。例如,控制部333,係亦可基於地理條件,來決定連動之eNodeB200。作為地理條件,係例如位於所定之範圍內等等。又例如,控制部333,係亦可將連動之eNodeB200,基於來自終端裝置100之請求內容、或終端裝置100之屬性等,而加以決定。例如控制部333,係亦可將終端裝置100所指定的eNodeB200,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200,亦可將與終端裝置100連動的別的終端裝置100所隸屬的eNodeB200,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200。
以上說明了,本揭露之一實施形態所述之 MME300的機能構成例。接下來,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
〔1.3.動作例〕 (1.3.1.第1動作例)
首先,作為第1動作例,說明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將連動之eNodeB,根據地理條件而預先加以決定的例子。
圖14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圖14所示的係為,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將連動之eNodeB,根據地理條件而預先加以決定時的動作例。
MME300,係根據例如地理條件,而決定連動之eNodeB(步驟S101)。步驟S101之處理係由例如控制部333所執行。MME300,作為地理條件,係可為例如以存在於所定之領域中為條件來決定連動之eNodeB,亦可為位於以某地點為中心的所定之半徑之圓內為條件來決定連動之eNodeB。又,MME300係亦可以終端裝置100是位於有可能移動之範圍內為條件,來決定連動之eNodeB。MME300,係亦可將終端裝置100有可能移動之範圍,例如根據終端裝置100的位置資訊的履歷或過去向eNodeB200的連接履歷等而加以判斷,亦可根據終端裝置100的契約資訊等而加以判斷。圖14中係圖示,MME300把eNodeB200a、200b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MME300,係亦可使用其他各種條件來決定連動之eNodeB。例如,若對象之eNodeB是會頻繁切換電源之On/Off的小型蜂巢網,則MME300係亦可將位於所定之範圍內的小型蜂巢網,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
MME300,係一旦根據地理條件而決定連動之eNodeB200,則對已決定之eNodeB200,將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200之意旨,予以通知(步驟S102、S103)。步驟S102、S103之處理,係例如藉由控制部333向通訊部310發送通知而執行。在圖14中,eNodeB200a、200b是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因此MME300係向eNodeB200a、200b進行通知。
其後,一旦終端裝置100對eNodeB200a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內容(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104),則請求會從eNodeB200a透過S-GW500、P-GW600而被轉送給伺服器裝置800。伺服器裝置800,係向eNodeB200a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05)。eNodeB200a,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06)。
eNodeB200a,係一旦將從伺服器裝置800所回送之內容A予以快取,就向終端裝置100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07)。然後eNodeB200a,係由於與eNodeB200b連動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進行 重新導向的判斷(步驟S108)。
然後,eNodeB200a係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將內容A以X2介面加以轉送(步驟S109)。eNodeB200,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從eNodeB200a所被轉送過來的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10)。
eNodeB200a、200b及MME300,係藉由執行圖14所示的一連串之動作,就可將伺服器裝置800所保持的內容,在eNodeB200a、200b間連動而予以快取。因此,終端裝置100,係在向eNodeB200b進行存取,以應用程式層之請求來要求內容A的情況下,可以取得已被eNodeB200b所快取之內容A,因此eNodeB200a、200b及MME300,係藉由執行圖14所示的一連串之動作,就可縮短終端裝置100的回應時間。
圖14中係圖示,終端裝置100係藉由最初向eNodeB200a進行存取,而在eNodeB200a、200b間連動而保持快取資料時的例子。可是想當然爾,一旦終端裝置100是最初向eNodeB200b進行存取,則eNodeB200b係從伺服器裝置800取得資料並加以快取,同時,將快取資料向eNodeB200a以X2介面而加以轉送。如此,藉由eNodeB200a、200b的動作,就可在eNodeB200a、200b間連動而保持快取資料。
當然,若有某eNodeB200是以X2介面而使 上記快取資料等與別的eNodeB200做連動的情況,則也會有透過EPC20而使上記快取資料等與別的eNodeB200做連動的情況。在透過EPC20而使上記快取資料等做連動的情況下,eNodeB200a係與其他eNodeB200之間使上記快取資料等做連動之際,如使用圖6~圖9所說明,可藉由伺服器裝置800上的集中型而使其做連動,亦可在eNodeB200間藉由P2P而使其做連動,亦可在eNodeB200間藉由EPC20內所被設置之伺服器裝置800的集中型而使其做連動,亦可在eNodeB200間藉由在EPC20內直接折返的P2P而使其做連動。
(1.3.2.第2動作例)
接下來,作為第2動作例,說明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基於已送出請求的終端裝置100之屬性,來決定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圖15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圖15所示的係為,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基於已送出請求的終端裝置100之屬性,來決定連動之eNodeB時的動作例。
終端裝置100的資訊係預先被登錄在HSS400中。HSS400中所被登錄的終端裝置100之資訊係可能含有:例如關於地理條件之資訊、或特定之應用程式所關連之資料係容許快取等之契約資訊等。因此,在終端裝置100發出應用程式層之請求前,亦即,將EPS bearer予以 設置(setup)時,MME300,係藉由從HSS400取得終端裝置100之屬性,就可決定應將該當bearer所搬運的應用程式層之資料予以快取的eNodeB。
終端裝置100,係一旦送出EPS bearer之活化請求(步驟S111),則MME300係將已送出該請求的終端裝置100之屬性,從HSS400加以取得,並決定對應於該終端裝置100之屬性而連動之eNodeB的範圍(步驟S112)。步驟S112之處理係由例如控制部333所執行。圖15中係圖示,MME300把eNodeB200a、200b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MME300,係將終端裝置100的地理資訊從HSS400予以拉出,藉此就可判斷何種程度之eNodeB是應該連動。又,MME300,係若已經簽署容許資料快取的契約,讓何種程度之相鄰的eNodeB做快取等之資訊是已經以HSS400中所儲存的契約資訊而被寫下,則MME300係可依照該契約資訊,來決定應連動之eNodeB。
又,若欲實施同一網路遊戲的終端裝置100的資訊是已經被登錄在MME300或HSS400中,則MME300係可特定出同時使用行動網路的終端裝置100所隸屬的eNodeB。因此MME300,係將這些已特定之eNodeB,決定成為應連動之eNodeB。
MME300,係一旦對應於終端裝置100而決定連動之eNodeB,則對已決定之eNodeB,將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之意旨,予以通知(步驟S113、S114)。 步驟S113、S114之處理,係例如藉由控制部333向通訊部310發送通知而執行。在圖15中,eNodeB200a、200b是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因此MME300係向eNodeB200a、200b進行通知。
其後的動作係和圖14所示的流程相同。亦即,一旦終端裝置100對eNodeB200a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內容(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115),則請求會從eNodeB200a透過S-GW500、P-GW600而被轉送給伺服器裝置800。伺服器裝置800,係向eNodeB200a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16)。eNodeB200a,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17)。
eNodeB200a,係一旦將從伺服器裝置800所回送之內容A予以快取,就向終端裝置100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18)。然後eNodeB200a,係由於與eNodeB200b連動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進行重新導向的判斷(步驟S119)。
然後,eNodeB200a係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將內容A以X2介面加以轉送(步驟S120)。eNodeB200,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從eNodeB200a所被轉送過來的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 S121)。
在此第2動作例中,對應於終端裝置100之屬性而決定連動之eNodeB的範圍,對已決定之eNodeB從MME300進行通知,藉此可在複數eNodeB間連動而保持快取資料。
圖15中係亦圖示,終端裝置100係藉由最初向eNodeB200a進行存取,而在eNodeB200a、200b間連動而保持快取資料時的例子。可是想當然爾,一旦終端裝置100是最初向eNodeB200b進行存取,則eNodeB200b係從伺服器裝置800取得資料並加以快取,同時,將快取資料向eNodeB200a以X2介面而加以轉送。如此,藉由eNodeB200a、200b的動作,就可在eNodeB200a、200b間連動而保持快取資料。
(1.3.3.第3動作例)
接下來,作為第3動作例,說明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基於來自終端裝置100之請求,來決定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圖16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圖16所示的係為,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基於來自終端裝置100之請求,來決定連動之eNodeB時的動作例。
最初欲以應用程式層來發送請求的終端裝置100,係在新製作該請求所對應之EPS bearer之際,可對 MME300,請求連動之eNodeB的範圍或欲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種類。MME300,係來自終端裝置100之連動之eNodeB的範圍之請求是可容許時,則將連動之eNodeB的範圍,設定至各eNodeB。
終端裝置100,係一旦送出連動之eNodeB的範圍(步驟S131),則MME300係基於該請求來判斷連動之eNodeB的範圍(步驟S132)。步驟S132之處理係由例如控制部333所執行。圖16中係圖示,MME300基於來自終端裝置100之請求而把eNodeB200a、200b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的例子。此外在圖16中,終端裝置100,係送出連動之eNodeB的範圍,但亦可送出欲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種類。MME300,係將於欲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種類,來判斷連動之eNodeB的範圍。
MME300,係一旦對應於終端裝置100而決定連動之eNodeB,則對已決定之eNodeB,將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之意旨,予以通知(步驟S133、S134)。步驟S133、S134之處理,係例如藉由控制部333向通訊部310發送通知而執行。在圖16中,eNodeB200a、200b是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因此MME300係向eNodeB200a、200b進行通知。
其後的動作係和圖14或圖15所示的流程相同。亦即,一旦終端裝置100對eNodeB200a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內容(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135),則請求會從eNodeB200a透過S-GW500、P- GW600而被轉送給伺服器裝置800。伺服器裝置800,係向eNodeB200a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36)。eNodeB200a,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37)。
eNodeB200a,係一旦將從伺服器裝置800所回送之內容A予以快取,就向終端裝置100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38)。然後eNodeB200a,係由於與eNodeB200b連動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進行重新導向的判斷(步驟S139)。
然後,eNodeB200a係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將內容A以X2介面加以轉送(步驟S140)。eNodeB200,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從eNodeB200a所被轉送過來的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41)。
(1.3.4.第4動作例)
接下來,作為第4動作例,說明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隨著應用程式之種類,來決定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圖17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圖17所示的係為,MME300或其他管 理節點(例如HSS400),是隨著應用程式之種類,來決定連動之eNodeB時的動作例。
MME300,係亦可根據應用程式之種類,來改變連動之eNodeB的範圍。MME300,係先決定好在應用程式層中各個應用程式所必須的連動之eNodeB的範圍。作為應用程式層之屬性,係不需要落入到eNodeB之連動的範圍為止。亦可為較窄或較寬程度的屬性。收取了該屬性的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係將連動之eNodeB的範圍,設定至各eNodeB。
一旦終端裝置100對eNodeB200a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內容(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151),則請求會從eNodeB200a透過S-GW500、P-GW600而被轉送給伺服器裝置800。伺服器裝置800,係向MME300經由P-GW600,使用應用程式層之訊令,來請求連動之eNodeB的範圍(步驟S152)。
接收到來自伺服器裝置800之請求的MME300,係對應於請求了EPS bearer之活化的終端裝置100之屬性,來決定連動之eNodeB的範圍(步驟S153)。步驟S153之處理係由例如控制部333所執行。圖17中係圖示,MME300把eNodeB200a、200b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MME300,係一旦對應於終端裝置100而決定連動之eNodeB,則對已決定之eNodeB,將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之意旨,予以通知(步驟S154、S155)。 步驟S154、S155之處理,係例如藉由控制部333向通訊部310發送通知而執行。在圖17中,eNodeB200a、200b是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因此MME300係向eNodeB200a、200b進行通知。
其後,伺服器裝置800,係向eNodeB200a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56)。eNodeB200a,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57)。
eNodeB200a,係一旦將從伺服器裝置800所回送之內容A予以快取,就向終端裝置100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58)。然後eNodeB200a,係由於與eNodeB200b連動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進行重新導向的判斷(步驟S159)。
然後,eNodeB200a係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將內容A以X2介面加以轉送(步驟S160)。eNodeB200,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從eNodeB200a所被轉送過來的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61)。
(1.3.5.第5動作例)
接下來,作為第5動作例,說明MME300或其他管理 節點(例如HSS400),是基於從終端裝置100a所指定的別的終端裝置100b之資訊,來決定連動之eNodeB的例子。
圖18係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述之行動網路之動作例的流程圖。圖18所示的係為,MME300或其他管理節點(例如HSS400),是基於從終端裝置100a所指定的別的終端裝置100b之資訊,來決定連動之eNodeB時的動作例。
終端裝置100a(或伺服器裝置800),係使用用來識別連動之終端裝置100b的資訊(IMSI、或MAC位址等用來特定出終端裝置的ID),而將連動之終端裝置100b之請求,對MME300進行之(步驟S171)。
MME300,係藉由與HSS400進行交訊,若該終端裝置100b是對特定之eNodeB(例如eNodeB200b)而為RRC connected的情況下,就可特定出該eNodeB。
因此,MME300,係對eNodeB200a,決定連動之eNodeB,以使得對於該已經變成RRC connected的eNodeB200b也會連動而做快取(步驟S172),對已決定之eNodeB,將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之意旨,予以通知(步驟S173、S174)。
此外,終端裝置100b對特定之eNodeB(例如eNodeB200b)而為RRC Idle的情況下,則例如從eNodeB200b對終端裝置100b進行傳呼,若有來自終端裝置100b之反應,則MME300係將該eNodeB200b設成連 動對象。
其後的動作係和圖14或圖15所示的流程相同。亦即,一旦終端裝置100對eNodeB200a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內容(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175),則請求會從eNodeB200a透過S-GW500、P-GW600而被轉送給伺服器裝置800。伺服器裝置800,係向eNodeB200a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76)。eNodeB200a,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77)。
eNodeB200a,係一旦將從伺服器裝置800所回送之內容A予以快取,就向終端裝置100回送應用程式層中的內容A之回應(步驟S178)。然後eNodeB200a,係由於與eNodeB200b連動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進行重新導向的判斷(步驟S179)。
然後,eNodeB200a係為了使內容A被eNodeB200b做快取而將內容A以X2介面加以轉送(步驟S180)。eNodeB200,係由於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這件事情是已經被從MME300所通知,因此會將從eNodeB200a所被轉送過來的內容A予以快取(步驟S181)。
如上述,MME300係將滿足所定之條件的eNodeB,決定成為要連動而管理資料的eNodeB,對該已 決定之eNodeB,將已決定成為要連動而管理資料的eNodeB之意旨,予以通知。收到通知的各個eNodeB,係一旦從原始之資料所被儲存的伺服器取得資料,就將該資料,轉送給連動之其他eNodeB。藉由如此使MME300及eNodeB200動作,終端裝置100,從要求資料到取得資料為止的回應時間,係會加快。
接著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致之效果。圖19係用來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致之效果所需之流程圖,圖示了終端裝置100第一次存取eNodeB200b之際的動作例。圖19所示的流程圖,係藉由上述所說明的任一種動作,而eNodeB200b是已經快取了內容A之資料為前提。
一旦終端裝置100對eNodeB200b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內容(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191),則由於eNodeB200b係已經快取了內容A之資料,因此將所快取的資料,回送給終端裝置100(步驟S192)。
亦即,不是從eNodeB200b透過S-GW500、P-GW600而向伺服器裝置800轉送請求,而是從eNodeB200b向終端裝置100回送資料,因此即使終端裝置100第一次存取eNodeB200b時,相較於eNodeB200b未快取內容A之資料時,仍可期待回應時間的大幅加快。
圖20係用來說明本揭露的實施形態所致之效果所需之流程圖,圖示了eNodeB200a、200b是基於 MME300之指示而啟用應用程式之際的動作例。
終端裝置100a(或伺服器裝置800),係使用用來識別連動之終端裝置100b的資訊(IMSI、或MAC位址等用來特定出終端裝置的ID),而將連動之終端裝置100b之請求,對MME300進行之(步驟S201)。
MME300,係藉由與HSS400進行交訊,若該終端裝置100b是對特定之eNodeB(例如eNodeB200b)而為RRC connected的情況下,就可特定出該eNodeB。
因此,MME300,係對eNodeB200a,決定連動之eNodeB,以使得對於該已經變成RRC connected的eNodeB200b也會連動而將應用程式予以啟用(步驟S202),對已決定之eNodeB,將已被決定成為連動之eNodeB之意旨,予以通知(步驟S203、S205)。
收到來自MME300之通知的eNodeB200a、200b,係基於該通知來進行應用程式之啟用(步驟S204、S206)。
其後,一旦終端裝置100a對eNodeB200a發送應用程式層中的所定之應用程式(假設為內容A)之請求(步驟S207),則eNodeB200a係將對該請求之回應,回送至終端裝置100a(步驟S208)。又,eNodeB200a,係對連動之eNodeB200b,送出指示,以使其更新應用程式之內部狀態(步驟S209)。
應用程式之內部狀態已經更新的eNodeB200b,係隸屬於eNodeB200b,對使用相同應用程 式的終端裝置100b,發送回應(步驟S210)。
eNodeB200a、200b,係藉由進行如圖20所示的動作,對於使用同一應用程式的終端裝置100a、100b,可將應用程式之內部狀態予以連動而更新而加以提供。亦即藉由將同一應用程式在eNodeB200a、200b中予以啟用,對終端裝置100a所做的請求的回應,也可盡快回送給終端裝置100b。
<2.應用例>
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可應用於各種產品。例如,MME300係可以塔式伺服器、機架伺服器、或刀鋒伺服器等之任一種類之伺服器的方式而被實現。又,MME300係亦可為被搭載於伺服器的控制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或被插入至刀鋒伺服器之插槽的插卡或是刀板)。
又,例如,eNodeB2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巨集eNB或小型eNB等任一種類的eNB(evolved Node B)。小型eNB,係亦可為微微eNB、微eNB或家庭(毫微微)eNB等之涵蓋比巨集蜂巢網還小之蜂巢網的eNB。亦可取而代之,eNodeB200係可被實現成為NodeB或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等之其他種類的基地台。eNodeB200係亦可含有控制無線通訊之本體(亦稱作基地台裝置)、和配置在與本體分離之場所的1個以上之RRH(Remote Radio Head)。又,亦可藉由後述之各種種 類的終端,暫時或半永久性執行基地台機能,而成為eNodeB200而動作。
又,例如,終端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智慧型手機、平板PC(Personal Computer)、筆記型PC、攜帶型遊戲終端、攜帶型/鑰匙型的行動路由器或是數位相機等之行動終端、或行車導航裝置等之車載終端。又,終端裝置100係亦可被實現成為進行M2M(Machine To Machine)通訊的終端(亦稱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終端)。甚至,終端裝置100亦可為被搭載於這些終端的無線通訊模組(例如以1個晶片所構成的積體電路模組)。
〔2-1.控制實體的相關應用例〕
圖21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伺服器7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伺服器700係具備: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網路介面704及匯流排706。
處理器701係可為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控制伺服器700的各種機能。記憶體702係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及ROM(Read Only Memory),記憶著被處理器7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7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
網路介面704係為,用來將伺服器700連接 至有線通訊網路705所需的有線通訊介面。有線通訊網路705係可為EPC(Evolved Packet Core)等之核心網路,或可為網際網路等之PDN(Packet Data Network)。
匯流排706係將處理器701、記憶體702、儲存體703及網路介面704彼此連接。匯流排706係亦可含有速度不同的2個以上之匯流排(例如高速匯流排及低速匯流排)。
於圖21所示的伺服器700中,參照圖13所說明的處理部33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資訊取得部331及/或控制部333),係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701中。作為一例,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安裝至伺服器700,由處理器701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伺服器700係亦可搭載含有處理器701及記憶體702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情況下,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記憶在記憶體702,藉由處理器70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伺服器7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上記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2-2.基地台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2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1例的區塊圖。eNB80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各天線810及基地台裝置82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
天線81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基地台裝置820之無線訊號。eNB800係具有如圖22所示的複數天線810,複數天線81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22中雖然圖示了eNB800具有複數天線810的例子,但eNB8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10。
基地台裝置820係具備:控制器821、記憶體822、網路介面823及無線通訊介面825。
控制器821係可為例如CPU或DSP,令基地台裝置820的上位層的各種機能進行動作。例如,控制器821係從已被無線通訊介面825處理過之訊號內的資料,生成資料封包,將已生成之封包,透過網路介面823而傳輸。控制器821係亦可將來自複數基頻處理器的資料予以捆包而生成捆包封包,將所生成之捆包封包予以傳輸。又,控制器821係亦可具有執行無線資源管理(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承載控制(Radio Bearer Control)、移動性管理(Mobility Management)、流入 控制(Admission Control)或排程(Scheduling)等之控制的邏輯性機能。又,該當控制,係亦可和周邊的eNB或核心網路節點協同執行。記憶體82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要被控制器821所執行的程式、及各式各樣的控制資料(例如終端清單、送訊功率資料及排程資料等)。
網路介面823係用來將基地台裝置820連接至核心網路824所需的通訊介面。控制器821係亦可透過網路介面823,來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通訊。此情況下,eNB800和核心網路節點或其他eNB,係亦可藉由邏輯性介面(例如S1介面或X2介面)而彼此連接。網路介面823係可為有線通訊介面,或可為無線回載用的無線通訊介面。若網路介面823是無線通訊介面,則網路介面823係亦可將比無線通訊介面825所使用之頻帶還要高的頻帶,使用於無線通訊。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支援LTE(Long Term Evolution)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天線810,對位於eNB800之蜂巢網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2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基頻(BB)處理器826及RF電路827等。BB處理器826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各層(例如L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RLC(Radio Link Control)及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的各式各樣之訊號處理。BB處 理器826係亦可取代控制器821,而具有上述邏輯機能的部分或全部。BB處理器826係亦可為含有:記憶通訊控制程式的記憶體、執行該當程式的處理器及關連電路的模組,BB處理器826的機能係亦可藉由上記程式的升級而變更。又,上記模組係亦可為被插入至基地台裝置820之插槽的板卡或刀鋒板,亦可為被搭載於上記板卡或上記刀鋒板的晶片。另一方面,RF電路827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10而收送無線訊號。
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如圖22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複數BB處理器82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0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又,無線通訊介面825,係含有如圖22所示的複數RF電路827,複數RF電路827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22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2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26及複數RF電路827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2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26或單一RF電路827。
(第2應用例)
圖23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eNB之概略構成之第2例的區塊圖。eNB830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840、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各天線840及RRH860,係可透過RF纜線而被彼此連接。又,基地台裝置850及RRH860,係可藉由光纖等之高速線路而彼此連接。
天線840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RRH860之無線訊號。eNB830係具有如圖23所示的複數天線840,複數天線840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23中雖然圖示了eNB830具有複數天線840的例子,但eNB83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840。
基地台裝置850係具備:控制器851、記憶體852、網路介面853、無線通訊介面855及連接介面857。控制器851、記憶體852及網路介面853,係和參照圖22所說明之控制器821、記憶體822及網路介面823相同。
無線通訊介面855,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透過RRH860及天線840,對位於RRH860所對應之區段內的終端,提供無線連接。無線通訊介面855,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856等。BB處理器856,係除了透過連接介面857而與RRH860的RF電路864連接以外,其餘和參照圖22所說明之BB處理器826相同。無線通訊介面855係如圖23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856,複數BB處理器856係分別對應於例如eNB830所使用的複數頻帶。此外,圖23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55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856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55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856。
連接介面857,係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 (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57係亦可為,用來連接基地台裝置850(無線通訊介面855)與RRH860的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又,RRH860係具備連接介面861及無線通訊介面863。
連接介面861,係為用來連接RRH860(無線通訊介面863)與基地台裝置850所需的介面。連接介面861係亦可為,用來以上記高速線路通訊所需的通訊模組。
無線通訊介面863係透過天線840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RF電路864等。RF電路86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840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863,係含有如圖23所示的複數RF電路864,複數RF電路864係亦可分別對應於例如複數天線元件。此外,圖23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863是含有複數RF電路86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863係亦可含有單一RF電路864。
於圖22及圖23所示的eNB800及eNB830中,參照圖11所說明的處理部25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資訊取得部251及/或控制部25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55及/或無線通訊介面86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中。作為一例,eNB83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 面855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856)或全部、及/或控制器85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eNB830,由無線通訊介面855(例如BB處理器856)及/或控制器85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eNB830、基地台裝置85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3所示的eNB830中,例如,參照圖11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2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863(例如RF電路864)中。又,天線部2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840中。又,網路通訊部230係亦可被實作於控制器851及/或網路介面853中。
〔2-3.終端裝置的相關應用例〕 (第1應用例)
圖24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智慧型手機90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智慧型手機900係具備: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 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15、1個以上之天線916、匯流排917、電池918及輔助控制器919。
處理器90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智慧型手機900的應用層及其他層之機能。記憶體902係包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0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儲存體903係可含有半導體記憶體或硬碟等之記憶媒體。外部連接介面904係亦可為,用來將記憶卡或USB(Universal Serial Bus)裝置等外接裝置連接至智慧型手機900所需的介面。
相機906係具有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之攝像元件,生成攝像影像。感測器907係可含有,例如:測位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加速度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麥克風908係將輸入至智慧型手機900的聲音,轉換成聲音訊號。輸入裝置90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1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10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智慧型手機90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揚聲器911係將從智慧型手機900所輸出之聲音訊號,轉換成聲音。
無線通訊介面912係支援LTE或LTE- 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12,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等。BB處理器913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14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16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為,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如圖24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此外,圖24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12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13及複數RF電路914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12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13或單一RF電路914。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12,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Local Area Network)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13及RF電路914。
天線開關915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16的連接目標。
天線916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12之無線訊號。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如圖24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16。此外,圖24中 雖然圖示了智慧型手機900具有複數天線916的例子,但智慧型手機90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16。
甚至,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16。此情況下,天線開關915係可從智慧型手機900之構成中省略。
匯流排917,係將處理器901、記憶體902、儲存體903、外部連接介面904、相機906、感測器907、麥克風908、輸入裝置909、顯示裝置910、揚聲器911、無線通訊介面912及輔助控制器919,彼此連接。電池91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4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之各區塊,供給電力。輔助控制器919,係例如於睡眠模式下,令智慧型手機900的必要之最低限度的機能進行動作。
於圖24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參照圖10所說明的處理部14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資訊取得部141及/或控制部14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01或輔助控制器919中。作為一例,智慧型手機90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12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13)或全部、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 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智慧型手機900,由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BB處理器913)、處理器901、及/或輔助控制器919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智慧型手機90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4所示的智慧型手機900中,例如,參照圖10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12(例如RF電路914)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16中。
(第2應用例)
圖25係可適用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行車導航裝置920係具備:處理器921、記憶體922、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模組924、感測器925、資料介面926、內容播放器927、記憶媒體介面928、輸入裝置929、顯示裝置930、揚聲器931、無線通訊介面933、1個以上之天線開關936、1個以上之天線937及電池938。
處理器921係可為例如CPU或SoC,控制行車導航裝置920的導航機能及其他機能。記憶體922係包 含RAM及ROM,記憶著被處理器921所執行之程式及資料。
GPS模組924係使用接收自GPS衛星的GPS訊號,來測定行車導航裝置920的位置(例如緯度、經度及高度)。感測器925係可含有,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地磁感測器及氣壓感測器等之感測器群。資料介面926,係例如透過未圖示之端子而連接至車載網路941,取得車速資料等車輛側所生成之資料。
內容播放器927,係將被插入至記憶媒體介面928的記憶媒體(例如CD或DVD)中所記憶的內容,予以再生。輸入裝置929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裝置930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顯示裝置930係具有LCD或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顯示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影像。揚聲器931係將導航機能或所被再生之內容的聲音,予以輸出。
無線通訊介面933係支援LTE或LTE-Advanced等任一蜂巢網通訊方式,執行無線通訊。無線通訊介面933,典型來說係可含有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等。BB處理器934係例如可進行編碼/解碼、調變/解調及多工化/逆多工等,執行無線通訊所需的各種訊號處理。另一方面,RF電路935係亦可含有混波器、濾波器及放大器等,透過天線937而收送無線訊號。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為,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所集縮 而成的單晶片模組。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如圖25所示,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此外,圖25中雖然圖示無線通訊介面933是含有複數BB處理器934及複數RF電路935的例子,但無線通訊介面933係亦可含有單一BB處理器934或單一RF電路935。
再者,無線通訊介面933,係除了蜂巢網通訊方式外,亦可還支援近距離無線通訊方式、接近無線通訊方式或無線LAN方式等其他種類之無線通訊方式,此情況下,可含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BB處理器934及RF電路935。
天線開關936之每一者,係在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所含之複數電路(例如不同無線通訊方式所用的電路)之間,切換天線937的連接目標。
天線937之每一者,係具有單一或複數天線元件(例如構成MIMO天線的複數個天線元件),被使用來收送無線通訊介面933之無線訊號。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如圖25所示般地具有複數天線937。此外,圖25雖然圖示了行車導航裝置920具有複數天線937的例子,但行車導航裝置920亦可具有單一天線937。
甚至,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具備有每一無線通訊方式的天線937。此種情況下,天線開關936係可從行車導航裝置920的構成中省略。
電池938,係透過圖中虛線部分圖示的供電線,而向圖25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之各區塊,供給 電力。又,電池938係積存著從車輛側供給的電力。
於圖25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參照圖10所說明的處理部140中所含之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資訊取得部141及/或控制部143),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中。或者,這些構成要素的至少一部分,亦可被實作於處理器921中。作為一例,行車導航裝置920係亦可搭載含有無線通訊介面933之一部分(例如BB處理器934)或全部及/或處理器921的模組,於該當模組中實作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此時,上記模組係亦可將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換言之,用來令處理器執行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程式)予以記憶,並執行該當程式。作為其他例子,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亦可被安裝到行車導航裝置920,由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BB處理器934)及/或處理器921來執行該當程式。如以上所述,亦可以用具備有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之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行車導航裝置920或上記模組,提供用來使處理器運作成為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所需的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上記程式的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又,於圖25所示的行車導航裝置920中,例如,參照圖10所說明的無線通訊部120,係亦可被實作於無線通訊介面933(例如RF電路935)中。又,天線部110係亦可被實作於天線937中。
又,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被實現成含有上述行車導航裝置920的1個以上之區塊、和車載網路941、車輛側模組942的車載系統(或車輛)940。亦即,亦可以具備處理部140中所含之上記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的裝置的方式來提供車載系統(或車輛)940。車輛側模組942,係生成車速、引擎轉數或故障資訊等之車輛側資料,將所生成之資料,輸出至車載網路941。
<3.總結>
如以上說明,若依據本揭露的實施形態,則可提供一種使MME所選擇的複數eNodeB做連動的行動通訊系統。MME,係基於所定之條件、例如位置條件、或終端裝置之屬性、從終端裝置所指定的另一終端裝置之屬性等,來決定要做連動的複數eNodeB。
若依據本揭露的實施形態,則可將應用程式伺服器或快取伺服器之機能,配置在行動網路的靠近於終端裝置的實體(例如eNodeB或S-GW)。藉由將應用程式伺服器或快取伺服器之機能,配置在行動網路的靠近於終端裝置的實體,就可對終端裝置進行延遲較少的資料傳輸。又,藉由將應用程式伺服器或快取伺服器之機能,配置在行動網路的靠近於終端裝置的實體,就可提升在複數終端裝置中所被執行的應用程式間的同步之品質。
此外,在本揭露的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通訊系統是符合LTE或LTE-A的例子,但本揭露係不限 定於所述例子。例如,通訊系統係亦可為依據別的通訊規格的系統。
又,本說明書的處理中的處理步驟,係並不一定要依照流程圖或程序圖中所記載之順序而時間序列性地執行。例如,處理中的處理步驟,係亦可用與流程圖或程序圖方式記載之順序不同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被平行地執行。
又,亦可作成用來令本說明書之裝置(例如終端裝置、基地台或是控制實體、或其模組)中所具備之處理器(例如CPU、DSP等)成為上記裝置之構成要素運作所需的電腦程式(換言之,令上記處理器執行上記裝置之構成要素之動作所需的電腦程式。又,亦可提供記錄著該當電腦程式的記錄媒體。又,亦可提供具備記憶上記電腦程式的記憶體、和可執行上記電腦程式的1個以上之處理器的裝置(例如:完成品、或完成品所需之模組(零件、處理電路或晶片等))。又,含有上記裝置的1個以上之構成要素(例如資訊取得部及/或控制部等)之動作的方法,也被本揭露所述之技術所包含。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的效果,係僅為說明性或例示性,並非限定解釋。亦即,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除了上記之效果外,或亦可取代上記之效果,達成當業者可根據本說明書之記載而自明之其他效果。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控制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使得被與基地台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之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和通知部,係對前記控制部所決定之所有基地台,通知使前記資料做連動之意旨。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還具備:取得部,係從與基地台通訊之終端裝置,取得資訊;前記控制部,係使用前記取得部從前記終端裝置所取得之資訊,來決定滿足所定之條件的基地台。
(3)
如前記(2)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已被從前記終端裝置所指定之基地台。
(4)
如前記(2)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 條件係為,與前記終端裝置連動之另一終端裝置所進行無線通訊的基地台。
(5)
如前記(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基地台是位於所定之範圍內。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可以切換開啟狀態與關閉狀態的基地台是位於所定之範圍內。
(7)
如前記(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基地台是位於前記終端裝置有可能移動之範圍內。
(8)
如前記(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決定,使得被前記終端裝置所參照之快取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
(9)
如前記(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決定,使得應用程式之有效化做連動的基地台。
(10)
如前記(1)~(7)之任一項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控制部係決定,隨應於有效化的應用程式而使該 應用程式之有效化做連動的基地台。
(11)
一種基地台,係具備:取得部,係取得要與其他基地台使同一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通知;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取得部所取得的通知,而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隨應於來自終端裝置之要求而使前記資料做連動。
(12)
如前記(11)所記載之基地台,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使得被前記終端裝置所參照之快取資料,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做連動。
(13)
如前記(11)所記載之基地台,其中,前記控制部,係使得隨應於來自前記終端裝置之要求而被更新的應用程式之資料,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做連動。
(14)
如前記(1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其中,前記控制部,係藉由點對點而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使前記資料做連動。
(15)
如前記(11)~(1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基地台,其中,前記控制部,係透過伺服器裝置而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使前記資料做連動。
(16)
如前記(15)所記載之基地台,其中,前記伺服器裝置係被設置在核心網路之外側。
(17)
如前記(15)所記載之基地台,其中,前記伺服器裝置係被設置在核心網路之內部。
(18)
一種終端裝置,係具備:控制部,係將與本裝置所通訊之基地台相同或不同基地台進行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之間會進行資料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訊,通知給核心網路。
(19)
一種控制方法,係含有: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使得被與基地台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之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的步驟;和對已被決定之所有基地台,通知使前記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步驟。
(20)
一種基地台之控制方法,係含有:取得要與其他基地台使同一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通知的步驟;和基於前記取得部所取得的通知,而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使前記資料做連動的步驟。
(21)
一種終端裝置之控制方法,係含有:將與本裝置所通訊之基地台相同或不同基地台進行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之間會進行資料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訊,通知給核心網路的步驟。
(22)
一種電腦程式,係用來令電腦執行: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使得被與基地台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之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的基地台的步驟;和對已被決定之所有基地台,通知使前記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步驟。
(23)
一種電腦程式,係用來令電腦執行:取得要與其他基地台使同一應用程式之相關資料做連動之意旨的通知的步驟;和基於前記取得部所取得的通知,而與前記其他基地台之間使前記資料做連動的步驟。
(24)
一種電腦程式,係用來令電腦執行:將與本裝置所通訊之基地台相同或不同基地台進行通訊的其他終端裝置之間會進行資料連動的應用程式之相關資訊,通知給核心網路的步驟。
10‧‧‧RAN
20‧‧‧EPC
30‧‧‧網路
100‧‧‧終端裝置
200、200a、200b、200c‧‧‧eNodeB
300‧‧‧MME
400‧‧‧HSS
500‧‧‧S-GW
600‧‧‧P-GW
700‧‧‧快取伺服器
800‧‧‧伺服器裝置

Claims (10)

  1. 一種控制裝置,係具備處理電路,其係被構成為: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要令其保持被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所相關之應用程式關連資料的至少1個第1基地台及第2基地台,其中,前記終端裝置係與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至少一者進行無線通訊;對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通知令其保持前記應用程式關連資料之意旨,以使得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至少一者,在使用應用程式層而與前記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訊之前,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就會令前記應用程式變成有效化,其中,前記應用程式的內部狀態,係在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間為連動;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基地台是位於所定之範圍內;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可以切換開啟狀態與關閉狀態的基地台是位於所定之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處理電路係被構成為:從與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至少一者進行通訊之前記終端裝置,取得資訊;使用已取得之前記資訊,來決定滿足前記所定之條件 的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
  3.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已被從前記終端裝置所指定之基地台。
  4. 如請求項2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與前記終端裝置連動之另一終端裝置所進行無線通訊的基地台。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基地台是位於前記終端裝置有可能移動之範圍內。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處理電路係被構成為:決定要令被前記終端裝置所參照之快取資料做連動的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處理電路係被構成為:決定要令應用程式之有效化做連動的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
  8.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處理電路係被構成為:決定隨應於有效化的應用程式而令該應用程式之有效化做連動的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
  9.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應用程式,係為同步型網路遊戲應用程式;前記內部狀態係包含,關於角色是位於前記網路遊戲應用程式之地圖上之何處的資訊。
  10. 一種控制方法,係含有: 藉由處理電路,基於所定之條件,而從複數基地台之中,決定出要令其保持被終端裝置所使用的應用程式所相關之應用程式關連資料的至少1個第1基地台及第2基地台的步驟,其中,前記終端裝置係與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至少一者進行無線通訊;和對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通知令其保持前記應用程式關連資料之意旨,以使得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至少一者,在使用應用程式層而與前記終端裝置進行無線通訊之前,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就會令前記應用程式變成有效化的步驟,其中,前記應用程式的內部狀態,係在已被決定之前記第1基地台及前記第2基地台之間為連動;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基地台是位於所定之範圍內;前記所定之條件係為,可以切換開啟狀態與關閉狀態的基地台是位於所定之範圍內。
TW105116118A 2015-06-09 2016-05-24 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TWI765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6783 2015-06-09
JP2015116783 2015-06-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710A TW201701710A (zh) 2017-01-01
TWI765852B true TWI765852B (zh) 2022-06-01

Family

ID=57503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6118A TWI765852B (zh) 2015-06-09 2016-05-24 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506470B2 (zh)
JP (1) JPWO2016199494A1 (zh)
TW (1) TWI765852B (zh)
WO (1) WO20161994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5143A1 (en) * 2016-01-20 2017-07-27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improved service continuity with mobile edge computing
CN107302762B (zh) * 2016-04-14 2019-11-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访问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JP6847986B2 (ja) * 2016-07-01 2021-03-24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信号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JP2020180784A (ja) 2017-08-07 2020-11-0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荷重センサユニットおよび入力装置
US20190075501A1 (en) 2017-09-05 2019-03-07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ntrol method f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ecosystem device
JP7068687B2 (ja) * 2017-12-28 2022-05-17 国立大学法人東京工業大学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
CN108064062B (zh) * 2018-02-13 2021-04-0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跨基站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US11399414B2 (en) * 2019-04-08 2022-07-26 Parallel Wireless, Inc. Mobile base station bubble network
CN110087254A (zh) * 2019-04-10 2019-08-02 广州宏新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与通信网络融合的身份识别系统及方法
US11076004B2 (en) * 2019-08-20 2021-07-27 The Calany Holding S.Á R.L. Virtual radio access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ed real-time responsive continuous location-based cloud computing, rendering, tracking,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through a distributed computing center network
CN112187872B (zh) * 2020-09-08 2021-07-30 重庆大学 一种移动边缘计算网络下内容缓存和用户关联优化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6799A1 (ja) * 2008-09-02 2010-03-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ダウンロードシステム、エージェント、及びコンテンツダウンロード方法
TWI479859B (zh) * 2011-12-28 2015-04-01 Sony Corp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方法,通訊終端及程式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46286A1 (en) * 1999-12-13 2002-04-18 Caldwell R. Russell Attribute and application synchronization in distributed network environment
US7640297B2 (en) * 2005-07-14 2009-12-29 Gemini Mobile Technologies, Inc. Protocol optimiz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100198977A1 (en) * 2006-09-27 2010-08-05 Adobe Systems Incorporated Automatic live stream trees
US8023444B2 (en) * 2008-07-03 2011-09-20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le density configurations and algorithms for intelligent power savings infrastructure in wireless LANs
KR20140035364A (ko) 2011-04-07 2014-03-21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로컬 데이터 캐싱 방법 및 장치
GB2494473A (en) 2011-09-12 2013-03-13 Intellectual Ventures Holding 81 Llc Caching of content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WO2014020661A1 (ja) * 2012-07-30 2014-02-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制御装置及び無線端末
US9350803B2 (en) * 2012-09-13 2016-05-24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device
US9854035B2 (en) * 2013-05-28 2017-12-2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aintaining state synchronization of an application between computing devices as well as maintaining state synchronization of common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pplications without requiring periodic synchronization
EP3047682A4 (en) * 2013-09-20 2017-03-08 Intel Corporation Selective utilization of consumer shared access points to facilitate optimiz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O2016048204A1 (en) * 2014-09-24 2016-03-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system and nodes for handling media streams relating to an online game
CA2875850C (en) * 2014-12-23 2022-07-05 Steve Cooper Version synchronization of dependent component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6799A1 (ja) * 2008-09-02 2010-03-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コンテンツダウンロードシステム、エージェント、及びコンテンツダウンロード方法
TWI479859B (zh) * 2011-12-28 2015-04-01 Sony Corp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方法,通訊終端及程式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期刊 Bombaye Tamako ,"Hakkutsu Otakara Game Review Kaso Yakyu." , vol. 1, no. 11 Gekkan Appli-Style, 2013/10/28 P99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710A (zh) 2017-01-01
JPWO2016199494A1 (ja) 2018-03-29
US20200053597A1 (en) 2020-02-13
US11190982B2 (en) 2021-11-30
WO2016199494A1 (ja) 2016-12-15
US20180139654A1 (en) 2018-05-17
US10506470B2 (en)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5852B (zh) 控制裝置、基地台、終端裝置及控制方法
US20200267688A1 (en) Terminal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11801967B (zh) 使用多个用户识别模块的电子装置及其提供通信服务的方法
US11490454B2 (en) User equipment (UE), evolved node-B (ENB) and methods of paging in accordance with a relay arrangement
WO2021223666A1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303501B2 (en) Method to dynamically change connectivity of virtual network function (VNF) and physical network function (PNF) instances in new radio (NR) networks
US20190350047A1 (en) User equipment (ue), evolved node-b (enb) and methods to indicate parameters for a relay arrangement
US11089539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JPWO2015053000A1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方法、通信制御装置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WO201815500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制御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WO2017104281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900835B2 (en)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479233A (zh) 用于容忍延迟消息的转发节点选择和路由
JP6209898B2 (ja)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端末装置
KR102266413B1 (ko) 단말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US20230224785A1 (en) Servic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KR20220136384A (ko) Af 요청에 따라 비활성화 혹은 수립되는 pdu 세션의 상태를 화면에 표시하는 방안
WO2016002332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230189132A1 (en) Communication related to network slice
RU2796252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сообщений и терминал
WO2017094360A1 (ja) 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220126069A (ko) 테더링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20220167728A (ko) 통화 기능을 제공하기 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동작 방법
KR20230165210A (ko) 전자 디바이스, 통신 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저장 매체
CN115589584A (zh) 多路径通信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