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5748B - 頭戴式顯示設備 - Google Patents

頭戴式顯示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5748B
TWI765748B TW110121649A TW110121649A TWI765748B TW I765748 B TWI765748 B TW I765748B TW 110121649 A TW110121649 A TW 110121649A TW 110121649 A TW110121649 A TW 110121649A TW I765748 B TWI765748 B TW I7657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optical
optical element
focal length
mounted display
hea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1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0983A (zh
Inventor
莊福明
羅欣祥
Original Assignee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中強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216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574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5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57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00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983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包括投影裝置及光波導。投影裝置具有位於光波導的第二表面上的光瞳,且包括光源、第一微振鏡元件、第二微振鏡元件及中繼光學元件組。中繼光學元件組對應於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第一平行光束具有第一軸等效焦距,對應於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第二平行光束具有第二軸等效焦距。第一平行光束與第二平行光束沿著中繼光學元件組的光軸行進。光軸位於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上,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彼此正交,且第一軸等效焦距的值與第二軸等效焦距的值不同。

Description

頭戴式顯示設備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
雷射掃描裝置(Laser beam scanning, LBS)的主要架構為雷射光源發光後,經由二維微機電振鏡(MEMS mirror)掃描投影至螢幕產生二維畫面。在雷射掃描裝置應用於頭戴式顯示設備的虛擬實境的技術領域上,現已知有一種將HOE (holographic optical element)繞射元件貼附於眼鏡鏡片上,雷射掃描裝置的光機架構放置於鏡架上的結構,如此,雷射光線掃描至HOE 元件時,可反射至人眼瞳孔而產生虛像。
然而,由於目前習知的設計是採用一個二維微機電振鏡來同時進行二維方向之掃描,此二維微機電振鏡即為微機電雙軸掃描鏡,此種微機電振鏡的掃描頻率及掃描角度的大小有其上限,因而會造成畫面有拖曳現象及具有小的視場角等缺點。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可提供良好的畫面品質以及大的視場角。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頭戴式顯示設備包括投影裝置及光波導。投影裝置具有光瞳,包括光源、第一微振鏡元件、第二微振鏡元件以及中繼光學元件組。光源用以提供光束。第一微振鏡元件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第二微振鏡元件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第一微振鏡元件位於第二微振鏡元件與光源之間。中繼光學元件組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第二微振鏡元件與光瞳之間,其中中繼光學元件組對應於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第一平行光束具有第一軸等效焦距,對應於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第二平行光束具有第二軸等效焦距,第一平行光束與第二平行光束沿著中繼光學元件組的光軸行進,光軸同時位於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上,且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彼此正交,且第一軸等效焦距的值與第二軸等效焦距的值不同。光波導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其中第一表面位於中繼光學元件組與第二表面之間。光瞳位於第二表面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振鏡元件以第一振角進行擺動,以使光束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與光瞳在第一方向進行匹配,第二微振鏡元件以第二振角進行擺動,以使光束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與光瞳在第二方向進行匹配,且第一振角的角度大於第二振角的角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之間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微振鏡元件的面積小於第二微振鏡元件的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中繼光學元件組包括第一中繼光學元件以及第二中繼光學元件,且第一中繼光學元件對應於第一平行光束具有第一焦距,對應於第二平行光束具有第二焦距,第二中繼光學元件對應於第一平行光束上具有第三焦距,對應於第二平行光束上具有第四焦距,且第一焦距、第二焦距、第三焦距與第四焦距滿足: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f 1x為第一焦距,f 1y為第二焦距,f 2x為第三焦距,f 2y為第四焦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中繼光學元件至光瞳之間存在光程,以使光束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與光瞳匹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第一透鏡群,第二中繼光學元件為第二透鏡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曲面反射鏡,第二中繼光學元件包括平面反射鏡以及透鏡元件,且曲面反射鏡的反射面與平面反射鏡的反射面彼此相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第一曲面反射鏡,第二中繼光學元件為第二曲面反射鏡,且第一曲面反射鏡的反射面與第二曲面反射鏡的反射面彼此相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透鏡元件,第二中繼光學元件為曲面反射鏡。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中繼光學元件組為稜鏡系統,稜鏡系統具有入光曲面、反射光學面以及出光曲面。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第二微振鏡元件、中繼光學元件組被傳遞至頭戴式顯示設備的投影裝置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光波導中,再經由光波導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並且,由於頭戴式顯示設備的投影裝置是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的振動來分別控制光束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上的掃描成像,因此可對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的掃描角度以及掃描頻率進行控制,而可適當增加其掃描角度以及掃描頻率,進而可降低畫面的拖曳現象,並提升視場角的範圍。並且,由於頭戴式顯示設備的投影裝置是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的振動來分別與光瞳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進行匹配,使光束可被匯聚在光瞳上,因此,亦可藉由中繼光學元件組的光學參數的設計,來使得進入光瞳的光束的範圍可以填滿光瞳的尺寸。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B是圖1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1A與圖1B,在本實施例中,頭戴式顯示設備10包括投影裝置100以及光波導WG。進一步而言,投影裝置100作為頭戴式顯示設備10的顯示裝置來使用,且頭戴式顯示設備10用於配置在使用者的至少一眼睛前方。投影裝置100具有光瞳,其中投影裝置100的光瞳為光波導WG的入光瞳。
具體而言,如圖1A與圖1B所示,投影裝置100包括光源110、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以及中繼光學元件組140。光源110用以提供光束。光源110例如為準直雷射光源,用以提供準直雷射光束。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140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位於第二微振鏡元件130與光源110之間。中繼光學元件組140位於第二微振鏡元件130與光瞳(即光波導WG)之間。此外,光波導WG位於上述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具有相對的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位於中繼光學元件組140與第二表面S2之間,且投影裝置100的光瞳位於光波導WG的第二表面S2上。應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光瞳指的是光束本身縮束至最小範圍的位置,並非是指用來限制光束範圍的實體光學元件。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以第一振角進行擺動,以使光束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與光瞳在第一方向進行匹配,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以第二振角進行擺動,以使光束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與光瞳在第二方向進行匹配。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方向例如為X軸方向,第二方向例如為Y軸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之間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間距。並且,第一振角的角度大於第二振角的角度,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的面積小於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面積。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的輪廓大致為圓形,其直徑尺寸約為1毫米,第一振角的角度約為±12°。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輪廓大致為橢圓形,且其長短軸尺寸分別約為2毫米與1毫米,其第二振角的角度約為±9°。
由於在光束的光路中須分別將經過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光束掃描至光瞳(即光波導WG的入光瞳,位於光波導WG的第二表面S2)上並進行尺寸的匹配,因此,當光瞳的直徑尺寸為3毫米時,則表示經過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光束所需的放大倍率並不相同,而需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來分別針對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的放大倍率進行調整。舉例而言,以上述的數據為例,中繼光學元件組140在第一方向的放大倍率(Magnification)為3,而在第二方向的放大倍率為1.341,才能使經過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光束能分別與光瞳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進行匹配。
在本實施例中,中繼光學元件組140對應於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第一平行光束具有第一軸等效焦距,對應於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第二平行光束具有第二軸等效焦距。具體而言,第一平行光束與第二平行光束為沿著中繼光學元件組140的光軸O行進的假想光束。在本實施例中,光軸O同時位於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上,且第一參考平面與第二參考平面彼此正交。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軸O的方向例如為Z軸方向,第一參考平面上例如為XZ平面,第二參考平面上例如為YZ平面,如此,第一方向(X軸方向)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會與光軸O正交,而第二方向(Y軸方向)在第二參考平面上也會與光軸O正交。
並且,由於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振動而傳遞的光束會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而與光瞳在第一方向進行匹配,經由第二微振鏡元件130振動而傳遞的光束會經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而與光瞳在第二方向進行匹配,因此,第一軸等效焦距的值即等於中繼光學元件組140對於經過中繼光學元件組140的光束在第一方向上成像時的等效焦距,而第二軸等效焦距的值即等於中繼光學元件組140對於經過中繼光學元件組140的光束在第二方向上成像時的等效焦距,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軸等效焦距的值與第二軸等效焦距的值不同,也就是說,中繼光學元件組140是非對稱的成像透鏡組件。
進一步而言,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中繼光學元件組140包括第一中繼光學元件141以及第二中繼光學元件142,且第一中繼光學元件141對應於第一平行光束具有第一焦距,對應於第二平行光束具有第二焦距,第二中繼光學元件142對應於第一平行光束上具有第三焦距,對應於第二平行光束上具有第四焦距,且第一焦距、第二焦距、第三焦距與第四焦距滿足: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f 1x為第一焦距,f 1y為第二焦距,f 2x為第三焦距,f 2y為第四焦距。如此,藉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的光學參數的設計,能夠使經過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光束能分別與光瞳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進行匹配。此外,中繼光學元件組140所包括的第一中繼光學元件141與第二中繼光學元件142之間會形成中間像150。
如此一來,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140被傳遞至頭戴式顯示設備10的投影裝置100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頭戴式顯示設備10的光波導WG中,再經由光波導WG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並且,由於頭戴式顯示設備10的投影裝置100是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振動來分別控制光束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上的掃描成像,因此可對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掃描角度以及掃描頻率進行控制,而可適當增加其掃描角度以及掃描頻率,進而可降低畫面的拖曳現象,並提升視場角的範圍。並且,由於頭戴式顯示設備10的投影裝置100是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的振動來分別與光瞳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進行匹配,使光束可被匯聚在光瞳上,因此,亦可藉由中繼光學元件組140的光學參數的設計,來使得進入光瞳的光束的範圍可以填滿光瞳的尺寸。此外,如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二中繼光學元件142至光瞳之間存在光程,如此一來,光束可在這區間進一步勻化,而提高光束的均勻度。
圖2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另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B是圖2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A與圖2B,圖2A與圖2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2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200與圖1A與圖1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而差異如下所述。如圖2A與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中繼光學元件241為第一透鏡群LG1,第二中繼光學元件242為第二透鏡群LG2。進一步而言,第一透鏡群LG1或第二透鏡群LG2可以是對稱的透鏡元件組或是非對稱的透鏡元件組,而投影裝置200更可包括準直器160,準直器160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光源110與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之間,以使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更為準直,以利光束被導引至第一微振鏡元件120,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中繼光學元件組240所包括的第一中繼光學元件241與第二中繼光學元件242之間會形成中間像150。
如此一來,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240的配置,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240被傳遞至投影裝置200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光波導WG中,再經由光波導WG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進而使頭戴式顯示設備2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200亦能達到與前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3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B是圖3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A與圖3B,圖3A與圖3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3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300與圖1A與圖1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而差異如下所述。如圖3A與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中繼光學元件341為曲面反射鏡CR,第二中繼光學元件342包括平面反射鏡PR以及透鏡元件LE,且曲面反射鏡CR的反射面與平面反射鏡PR的反射面彼此相向,而投影裝置300更可包括準直器160,準直器160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光源110與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之間,以使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更為準直,以利光束被導引至第一微振鏡元件120。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曲面反射鏡CR及透鏡元件LE的表面輪廓可以是對稱的光學面,也可以是非對稱的光學面,其中曲面反射鏡CR靠近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透鏡元件LE則靠近光波導WG。並且,在本實施例中,更進一步,平面反射鏡PR設置在曲面反射鏡CR與透鏡元件LE的光路中途,如此,可使光路轉折,進而可縮小光機體積,亦可改善成像品質。此外,中繼光學元件組340所包括的光學元件之間會形成中間像(圖未繪示)。
如此一來,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340的配置,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340被傳遞至投影裝置300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光波導WG中,再經由光波導WG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進而使頭戴式顯示設備3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300亦能達到與前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4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B是圖4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4A與圖4B,圖4A與圖4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4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400與圖1A與圖1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而差異如下所述。如圖4A與圖4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中繼光學元件組440為稜鏡系統PL,稜鏡系統PL為一體成形的稜鏡元件,具有入光曲面IS、反射光學面RS以及出光曲面OS,上述光學面的輪廓可以是對稱或非對稱光學面,藉由上述光學面的配置,光束可被匯聚在光瞳上。投影裝置400更可包括準直器160,準直器160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光源110與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之間,以使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更為準直,以利光束被導引至第一微振鏡元件120。此外,中繼光學元件組440所包括的光學元件之間會形成中間像(圖未繪示)。
如此一來,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440的配置,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440被傳遞至投影裝置400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光波導WG中,再經由光波導WG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進而使頭戴式顯示設備4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400亦能達到與前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5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部分透視示意圖。圖5B是圖5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5A與圖5B,圖5A與圖5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5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500與圖1A與圖1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而差異如下所述。如圖5A與圖5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中繼光學元件541為第一曲面反射鏡CR1,第二中繼光學元件542為第二曲面反射鏡CR2,且第一曲面反射鏡CR1的反射面與第二曲面反射鏡CR2的反射面彼此相向,且第一曲面反射鏡CR1的反射面與第二曲面反射鏡CR2的反射面的輪廓也可以是對稱的或非對稱的形式,而投影裝置500更可包括準直器160,準直器160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光源110與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之間,以使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更為準直,以利光束被導引至第一微振鏡元件120。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曲面反射鏡CR2靠近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第一曲面反射鏡CR1則靠近光波導WG,但在光束傳遞的光路上,光束會先經過第一曲面反射鏡CR1再經過第二曲面反射鏡CR2。進一步而言,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通過準直器160之後被傳遞至第一微振鏡元件120及第二微振鏡元件130,接著光束被傳遞至第一曲面反射鏡CR1而再被反射至第二曲面反射鏡CR2,之後光束被第二曲面反射鏡CR2反射而傳遞至光波導WG。此外,中繼光學元件組540所包括的光學元件之間會形成中間像(圖未繪示)。
如此一來,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540的配置,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540被傳遞至投影裝置500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光波導WG中,再經由光波導WG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進而使頭戴式顯示設備5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500亦能達到與前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圖6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B是圖6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請參照圖6A與圖6B,圖6A與圖6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6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600與圖1A與圖1B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而差異如下所述。如圖6A與圖6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中繼光學元件641為透鏡元件LE,第二中繼光學元件642為曲面反射鏡CR。在本實施例中,曲面反射鏡CR及透鏡元件LE的表面輪廓可以是對稱的光學面,也可以是非對稱的光學面,其中透鏡元件LE靠近第一微振鏡元件120與第二微振鏡元件130,曲面反射鏡CR則靠近光波導WG,而投影裝置600更可包括準直器160,準直器160位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位於光源110與第一微振鏡元件120之間,以使光源110所提供的光束更為準直,以利光束被導引至第一微振鏡元件120。此外,中繼光學元件組640所包括的光學元件之間會形成中間像(圖未繪示)。
如此一來,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640的配置,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120、第二微振鏡元件130、中繼光學元件組640被傳遞至投影裝置600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光波導WG中,再經由光波導WG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進而使頭戴式顯示設備6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600亦能達到與前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10及其所包含的投影裝置100類似的效果與優點,在此就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當光束經由第一微振鏡元件、第二微振鏡元件、中繼光學元件組被傳遞至頭戴式顯示設備的投影裝置的光瞳時,即可被耦入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光波導中,再經由光波導被傳遞至人眼中而成像。並且,由於頭戴式顯示設備的投影裝置是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的振動來分別控制光束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上的掃描成像,因此可對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的掃描角度以及掃描頻率進行控制,而可適當增加其掃描角度以及掃描頻率,進而可降低畫面的拖曳現象,並提升視場角的範圍。並且,由於頭戴式顯示設備的投影裝置是藉由第一微振鏡元件與第二微振鏡元件的振動來分別與光瞳在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進行匹配,使光束可被匯聚在光瞳上,因此,亦可藉由中繼光學元件組的光學參數的設計,來使得進入光瞳的光束的範圍可以填滿光瞳的尺寸。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的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的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20、30、40、50、60:頭戴式顯示設備 100、200、300、400、500、600:投影裝置 110:光源 120:第一微振鏡元件 130:第二微振鏡元件 140、240、340、440、540、640:中繼光學元件組 141、241、341、441、541、641:第一中繼光學元件 142、242、342、442、542、642:第二中繼光學元件 150:中間像 160:準直器 CR:曲面反射鏡 CR1:第一曲面反射鏡 CR2:第二曲面反射鏡 IS:入光曲面 LE:透鏡元件 LG1:第一透鏡群 LG2:第二透鏡群 O:光軸 OS:出光曲面 PR:平面反射鏡 PL:稜鏡系統 RS:反射光學面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WG:光波導 X:軸 Y:軸 Z:軸
圖1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圖2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另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B是圖2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圖3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B是圖3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圖4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B是圖4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圖5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部分透視示意圖。 圖5B是圖5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圖6A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又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B是圖6A的頭戴式顯示設備的側視示意圖。
10:頭戴式顯示設備
100:投影裝置
110:光源
120:第一微振鏡元件
130:第二微振鏡元件
140:中繼光學元件組
141:第一中繼光學元件
142:第二中繼光學元件
150:中間像
O:光軸
WG:光波導
X:軸
Y:軸
Z:軸

Claims (11)

  1. 一種頭戴式顯示設備,包括: 一投影裝置,具有一光瞳,且該投影裝置包括: 一光源,用以提供一光束; 一第一微振鏡元件,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 一第二微振鏡元件,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其中該第一微振鏡元件位於該第二微振鏡元件與該光源之間;以及 一中繼光學元件組,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位於該第二微振鏡元件與該光瞳之間,其中該中繼光學元件組對應於在一第一參考平面上的一第一平行光束具有一第一軸等效焦距,對應於在一第二參考平面上的一第二平行光束具有一第二軸等效焦距,該第一平行光束與該第二平行光束沿著該中繼光學元件組的一光軸行進,該光軸同時位於該第一參考平面與該第二參考平面上,且該第一參考平面與該第二參考平面彼此正交,且該第一軸等效焦距的值與該第二軸等效焦距的值不同;以及 一光波導,位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且具有相對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一表面位於該中繼光學元件組與該第二表面之間,且該光瞳位於該第二表面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微振鏡元件以一第一振角進行擺動,以使該光束經由該中繼光學元件組與該光瞳在一第一方向進行匹配,該第二微振鏡元件以一第二振角進行擺動,以使該光束經由該中繼光學元件組與該光瞳在一第二方向進行匹配,且該第一振角的角度大於第二振角的角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微振鏡元件與該第二微振鏡元件之間在該第二方向上具有間距。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微振鏡元件的面積小於該第二微振鏡元件的面積。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中繼光學元件組包括一第一中繼光學元件以及一第二中繼光學元件,且該第一中繼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平行光束具有一第一焦距,對應於該第二平行光束具有一第二焦距,該第二中繼光學元件對應於該第一平行光束上具有一第三焦距,對應於該第二平行光束上具有一第四焦距,且該第一焦距、該第二焦距、該第三焦距與該第四焦距滿足:
    Figure 110121649-A0305-005-002-001
    其中,f 1x為第一焦距,f 1y為第二焦距,f 2x為第三焦距,f 2y為第四焦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二中繼光學元件至該光瞳之間存在光程,以使該光束經由該中繼光學元件組與該光瞳匹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二中繼光學元件為一第二透鏡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一曲面反射鏡,該第二中繼光學元件包括一平面反射鏡以及一透鏡元件,且該曲面反射鏡的反射面與該平面反射鏡的反射面彼此相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一第一曲面反射鏡,該第二中繼光學元件為一第二曲面反射鏡,且該第一曲面反射鏡的反射面與該第二曲面反射鏡的反射面彼此相向。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第一中繼光學元件為一透鏡元件,該第二中繼光學元件為一曲面反射鏡。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頭戴式顯示設備,其中該中繼光學元件組為一稜鏡系統,該稜鏡系統具有一入光曲面、一反射光學面以及一出光曲面。
TW110121649A 2021-06-15 2021-06-15 頭戴式顯示設備 TWI7657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1649A TWI765748B (zh) 2021-06-15 2021-06-15 頭戴式顯示設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21649A TWI765748B (zh) 2021-06-15 2021-06-15 頭戴式顯示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65748B true TWI765748B (zh) 2022-05-21
TW202300983A TW202300983A (zh) 2023-01-01

Family

ID=82594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1649A TWI765748B (zh) 2021-06-15 2021-06-15 頭戴式顯示設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6574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9172U (en) * 2003-03-11 2004-03-01 Jie-Lung Lai Improved scanning structure of head display
US8817379B2 (en) * 2011-07-12 2014-08-26 Google Inc. Whole image scanning mirror display system
WO2018043625A1 (ja) * 2016-08-31 2018-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0297324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交通工具
WO2020203285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9172U (en) * 2003-03-11 2004-03-01 Jie-Lung Lai Improved scanning structure of head display
US8817379B2 (en) * 2011-07-12 2014-08-26 Google Inc. Whole image scanning mirror display system
WO2018043625A1 (ja) * 2016-08-31 2018-03-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110297324A (zh) * 2018-03-21 2019-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交通工具
WO2020203285A1 (ja) * 2019-03-29 2020-10-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方法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983A (zh) 202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61322B1 (ko) 섬유 스캐닝 프로젝터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2313990B (zh) 激光扫描虚拟图像显示器
WO2018225322A1 (ja) 画像投影装置
US20100271698A1 (en) Pupil-expanded volumetric display
CN109804296B (zh) 图像投影装置
TWI574046B (zh) 光學模組以及頭戴式顯示裝置
JP6808745B2 (ja) 投影光学系、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0058410B (zh) 波导组件和近眼显示设备
TWI765748B (zh) 頭戴式顯示設備
WO2017056802A1 (ja) 画像投影装置
TW202318072A (zh) 頭戴式裝置之光學系統
JP2006162780A5 (zh)
US11719940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US9857592B2 (en) Display device
JP7050292B2 (ja) 画像投影装置
JP5975089B2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210042746A (ko) 투시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안경형 증강 현실 장치
WO2022244571A1 (ja) 光走査装置
TWI796878B (zh) 擴增實境顯示裝置
WO2022179428A1 (zh) 光学组件、投影模组和增强现实设备
JP2016186659A (ja) 投射光学系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2212907A (zh) 擴增實境眼鏡
CN116360099A (zh) 增强现实显示设备
CN114326105A (zh) 扩增实境眼镜
KR20240059636A (ko) 섬유 스캐닝 프로젝터를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