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1138B - 使用射頻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射頻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1138B
TWI751138B TW106106914A TW106106914A TWI751138B TW I751138 B TWI751138 B TW I751138B TW 106106914 A TW106106914 A TW 106106914A TW 106106914 A TW106106914 A TW 106106914A TW I751138 B TWI751138 B TW I75113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lex
value
state transition
models
valu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9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1573A (zh
Inventor
亞瑟 M 豪瓦德
約翰 C 小微寇爾
安德魯 馮
大衛 霍普金斯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蘭姆研究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098,18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711332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5/098,56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10276350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蘭姆研究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蘭姆研究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1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1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1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1138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009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plasma specially adapted for examination or treatment of objects, e.g. plasma sources
    • H01J37/32082Radio frequency generated discharge
    • H01J37/32174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the RF discharge
    • H01J37/32183Match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7/00Discharge tubes with provision for introducing objects or material to be exposed to the discharge, e.g. for the purpose of examination or processing thereof
    • H01J37/32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 H01J37/32917Plasma diagnostics
    • H01J37/32926Software, data control or mod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37/00Discharge tubes exposing object to beam, e.g. for analysis treatment, etching, imaging
    • H01J2237/32Processing objects by plasma generation
    • H01J2237/327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ng the plasm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揭露針對每一狀態變遷以段差方式調變阻抗匹配網路的系統及方法。藉著針對每一狀態變遷以段差方式調變阻抗匹配網路而非針對每一狀態直接達到一組合可變電容值的一最佳值,使用經調變之最佳值處理晶圓變得可行。

Description

使用射頻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係關於使用射頻(RF)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電漿系統係用以控制電漿製程。一電漿系統包含複數射頻(RF)源、一阻抗匹配、及一電漿反應器。一工作件被置於電漿室內,然後在電漿室內產生電漿以處理該工作件。工作件以類似或均勻的方式處理是很重要的。為了以類似或均勻的方式處理工作件,調變複數RF源與阻抗匹配是重要的。
文中所述之實施例係於此文義下所產生。
本發明之實施例提供使用射頻(RF)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設備、方法、及電腦程式。應明白,本發明之實施例可以多種方式實施之如一製程、一設備、一系統、一件硬體、或電腦可讀媒體上的一方法。下面將說明數個實施例。
在某些實施例中,調變一阻抗匹配網路及一RF產生器。包含該阻抗匹配網路之一模型的一模型系統計算複數調變軌跡。控制該阻抗匹配網路 與該RF產生器的一主機電腦系統係受到程式化以控制該阻抗匹配網路的一馬達驅動可變電容器並在該RF產生器的兩個連續狀態之間的一變遷期間對該RF產生器提供複數頻率設定點。
在各種實施例中,控制該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複數RF脈動邊緣形狀。一RF脈動邊緣為兩連續狀態之間的一邊緣。
在數個實施例中,欲應用至該RF產生器的複數RF值係於一初始狀態變遷如一狀態變遷ST1或一狀態變遷ST2等之期間所計算。該複數RF值係利用該模型系統及應用至該模型系統之一輸出處的複數負載阻抗值所計算。該複數RF值係計算用以最小化該模型系統之一輸入處之一反射係數的複數值。該複數負載阻抗值係自複數參數值如複數負載阻抗值、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等所決定,該複數參數值係於該初始狀態變遷期間利用一電漿系統所計算。在該初始狀態變遷之後與該初始狀態變遷相同類型的一接續狀態變遷期間將該複數RF值應用至該RF產生器。
文中所述之系統與方法的某些優點包含決定該初始狀態變遷期間的該複數RF值並在該接續狀態變遷期間應用該複數RF值。將該複數RF值應用至該接續狀態變遷有助於最小化反射到該RF產生器的功率並改善晶圓處理效率。又,使用該模型系統決定該複數RF值。相較於使用該電漿系統,使用該模型系統有助於加速決定該複數RF值。
自參考附圖之下列詳細說明將能明白其他態樣。
100:電漿系統
102:模型系統
104:RF產生器
106:阻抗匹配網路
108:電漿室
110:主機電腦系統
112:驅動組件
114:連接機構
116:上電極
118:夾頭
120:上表面
122:RF電源
124:感測器
126:輸入/輸出
128:輸入
130:RF纜線
132:RF傳輸線
134:處理器
136:網路纜線
137:記憶體裝置
138:網路纜線
140:輸出
142:輸入
144:輸出
1100:圖
1200:圖
參考附圖之下列說明可瞭解本發明實施例。
圖1為電漿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利用一模型系統針對一狀態變遷ST1產生複數負載阻抗ZL1(ST1)n。
圖2為模型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該模型系統係受到初始化而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1)m與一可變電容值C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
圖3為電漿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利用模型系統102針對一狀態變遷ST2產生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
圖4為模型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該模型系統係受到初始化而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2)o與一可變電容值C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
圖5為電漿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利用一電容值Coptimum1針對狀態變遷ST1產生一段差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及例示利用複數值RFoptimum1(ST1)@C1n針對狀態變遷ST1產生模型系統之一輸出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
圖6為模型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該模型系統係受到初始化而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與一可變電容值Cstep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
圖7為電漿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例如在狀態變遷ST2期間使用電容值Coptimum1以應用段差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並使用複數RFoptimum1(ST2)@C1n產生模型系統之一輸出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
圖8為模型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該模型系統係受到初始化而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與一可變電容值Cstep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
圖9為電漿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利用一電容值Coptimum2及利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在狀態變遷ST1期間處理一晶圓W。
圖10為電漿系統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利用一電容值Coptimum2及利用複數值RFoptimum1(ST2)@Cstep1n在狀態變遷ST2期間處理晶圓W。
圖11為一圖之一實施例,其係用以例示一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狀態變遷ST1與ST2。
圖12為一圖之一實施例,其係用以例示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兩個以上的狀態及該RF訊號之兩個以上的狀態變遷。
下面的實施例說明使用射頻(RF)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當明白,可在缺乏部分或全部此些特定細節的情況下實施本發明的實施例。在其他情況中,不再詳細說明已知的製程操作以免不必要地模糊本發明實施例。
圖1為電漿系統100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例示使用一模型系統102針對一狀態變遷ST1產生複數負載阻抗ZL1(ST1)。電漿系統100包含射頻(RF)產生器104、阻抗匹配網路106、電漿室108。電漿系統100包含主機電腦系統110、驅動組件112、及一或多個連接機構114。
電漿室108包含一上電極116、一夾頭118、及一晶圓W。上電極116面對夾頭118並接地如耦合至一參考電壓、耦合至零電壓、耦合至一負電壓等。夾頭118的實例包含一靜電夾頭(ESC)與一磁性夾頭。夾頭118的下電極係由金屬如陽極化之鋁、鋁合金等所製成。在各種實施例中,夾頭118的下電極為覆有一層陶瓷的一金屬薄層。又,上電極116係由金屬如鋁、鋁合金等所製成。在某些實施例中,上電極116係由矽所製成。上電極116之位置係與夾頭118的下電極相對並面向下電極。晶圓W係放置在夾頭118的上表面120上以 進行處理如在晶圓W上沉積材料、或清理晶圓W、或蝕刻沉積在晶圓W上的膜層、或摻雜晶圓W、或在晶圓W上植入離子、或在晶圓W上產生微影圖案、或蝕刻晶圓W、或濺射晶圓W、或其組合。
在某些實施例中,電漿室108係利用複數額外部件所形成,額外部件例如是圍繞上電極116的上電極延伸部、圍繞夾頭118之下電極的下電極延伸部、上電極116與上電極延伸部之間的介電環、下電極與下電極延伸部之間的介電環、位於上電極116與夾頭118之邊緣處以圍繞形成電漿之電漿室108內之一區域的限制環等。
阻抗匹配網路106包含一或多個電路元件如一或多個電感、或一或多個電容器、或一或多個電阻器、或上述之兩或更多者彼此耦合的組合等。例如,阻抗匹配網路106包含一串聯電路,此串聯電路包含與一電容器串聯耦合的一電感。阻抗匹配網路106更包含與該串聯電路連接的一分流電路。該分流電路包含與一電感串聯連接的一電容器。阻抗匹配網路106包含一或多個電容器,且一或多個電容器如所有可變電容器的對應電容為可變的如利用驅動組件變動等。阻抗匹配網路106包含一或多個具有固定電容的電容器如無法利用驅動組件112變化的電容器等。阻抗匹配網路106之一或多個可變電容器的組合可變電容為值C1。例如,將一或多個可變電容器之複數對應相對平板調整至固定位置而設定可變電容值C1。在美國專利申請案US 14/245,803中提供了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實例。
在各種實施例中,每一匹配網路模型如x MHz RF產生器、y MHz RF產生器、及z MHz RF產生器每一者的匹配網路模型係產生用以在窄幅的頻率中操作。例如,60MHz RF產生器在窄幅如介於57至63MHz之間等的範圍中操作。雖然在某些實施例中,使用許多電路元件來精準地模型化操作在預定範圍如自直流(DC)功率至200MHz之範圍中之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分支電路, 但在數個實施例中,使用模型化在更窄幅如中心頻率在60MHz的預定百分比範圍內操作之分支電路的操作的一簡化版本。預定百分比範圍的一實例為60MHz +/- 5%。預定百分比範圍的一實例為60MHz +/- 4%。簡化版本比阻抗匹配網路具有更少數目的電路元件。
在某些實施例中,模型系統102包含阻抗匹配網路106的電腦生成模型。例如,模型系統102係由主機電腦系統110的處理器134所產生。匹配網路模型係自阻抗匹配網路106的一分支所推導出如表示阻抗匹配網路106的該分支。例如,當x兆赫(MHz)RF產生器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分支電路時,匹配網路模型表示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電路如為其電腦生成模型等。又例如,匹配網路模型所具有之電路元件的數目不等於阻抗匹配網路106所具有之電路元件的數目。
在某些實施例中,匹配網路模型所具有之電路元件的數目係少於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所具有之電路元件的數目。例如,匹配網路模型為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的一簡化形式。又例如,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複數可變電容器的複數可變電容被整合為匹配網路模型之一或多個可變電容元件所表示的一組合可變電容、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複數固定電容器的複數固定電容被整合為匹配網路模型之一或多個固定電容元件所表示的一組合固定電容、及/或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複數固定電感的複數電感被整合為匹配網路模型之一或多個電感元件所表示的一組合電感、及/或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複數電阻器的複數電阻值被整合為匹配網路模型之一或多個電阻元件所表示的一固定電阻值。例如,藉著取每一電容值之倒數而產生複數倒數電容值、總和複數倒數電容值而產生一倒數組合電容值、然後取該倒數組合電容值的倒數而產生一組合電容值,以整合串聯連接之複數電容器的複數電容值。又例如,總和串聯連接之複數電感的複數電感以產生一組 合電感,整合串聯連接之複數電阻器的複數電阻值以產生一組合電阻值。將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所有固定電容器的所有固定電容整合為匹配網路模型之一或多個固定電容元件的一組合固定電容值。在申請號為US 14/245,803的美國專利申請案中提供了匹配網路模型的其他實例。又,自一阻抗匹配網路產生一匹配網路模型的方式係載於申請號為US 14/245,803的美國專利申請案中。
在某些實施例中,匹配網路模型係由具有三個分支(每一者分別針對x MHz、y MHz、及z MHz RF產生器)的阻抗匹配網路106的電路簡圖所產生。三個分支在阻抗匹配網路106的輸出140處彼此相接。電路簡圖一開始包含複數電感與電容器的各種組合。獨立考慮三分支中的一者,匹配網路模型表示三分支中的一者。藉由一輸入裝置將電路元件增加至匹配網路模型,其實例將於下面提供。額外增加的電路元件的實例包含先前未包含於簡圖中並用以解釋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中之功率損失的複數電阻器、包含先前未包含於簡圖中並用以表示各種連接RF帶之電感的複數電感、及包含先前未包含於簡圖中並用以表示寄生電容值的複數電容器。又,藉由輸入裝置更進一步地增加某些電路元件至簡圖以表示因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實體尺寸之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的傳輸線本質。例如,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中之一或多個電感之未繞行的長度相較於藉由該一或多個電感而通過之一RF訊號的波長係不可忽略。為了解釋此效應,將簡圖中的一電感分拆為兩或更多的電感。之後,藉由輸入裝置自簡圖移除某些電路元件以產生匹配網路模型。
在各種實施例中,匹配網路模型與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具有相同拓撲如複數電路元件之間的複數連接、複數電路元件的數目等。例如,若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分支電路包含與一電感串聯耦合的一電容器,匹配網路模型包含與一電感串聯耦合的一電容器。在此實例中,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 支電路與匹配網路模型的該複數電感具有相同數值,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與匹配網路模型的該複數電容器具有相同數值。又例如,若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分支電路包含與一電感並聯耦合的一電容器,匹配網路模型包含與一電感並聯耦合的一電容器。在此實例中,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與匹配網路模型的該複數電感具有相同數值,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與匹配網路模型的該複數電容器具有相同數值。又例如,匹配網路模型和阻抗匹配網路106具有相同數目及相同類型的複數電路元件,且兩者具有複數電路元件之間的相同類型的複數連接。電路元件之類型的實例包含電阻器、電感、及電容器,連接類型的實例包含串聯、並聯等。
在各種實施例中,模型系統102包含匹配網路模型與RF傳輸模型的組合。匹配網路模型的輸入為輸入142。RF傳輸模型係以串聯方式連接至匹配網路模型的輸出並具有輸出144。RF傳輸模型自RF傳輸線132推導出的方式係類似於匹配網路模型自阻抗匹配網路106推導出的方式。例如,RF傳輸模型具有自RF傳輸線132之電感、電容值、及/或電阻值所推導出的電感、電容值、及/或電阻值。又例如,RF傳輸模型的電容值與RF傳輸線132的電容值相匹配、RF傳輸模型的電感與RF傳輸線132的電感相匹配、且RF傳輸模型的電阻值與RF傳輸線132的電阻值相匹配。
在某些實施例中,模型系統102包含一RF纜線模型、匹配網路模型、及一RF傳輸模型的組合。RF纜線模型的輸入為輸入142。RF纜線模型的輸出係連接至匹配網路模型的輸入,且匹配網路模型的輸出係連接至RF傳輸模型的輸入。RF傳輸模型具有輸出144。RF纜線模型由RF纜線130所推導出的方式係類似於匹配網路模型由阻抗匹配網路106所推導出的方式。例如,RF纜線模型具有自RF纜線130之複數電感、電容值、及/或電阻值所推導出的複數電感、電容值、及/或電阻值。又例如,RF纜線模型的一電容值與RF纜線130 的一電容值相匹配,RF纜線模型的一電感與RF纜線130的一電感相匹配,且RF纜線模型的一電阻值與RF纜線130的一電阻值相匹配。
又,RF產生器104包含用以產生RF訊號的RF電源122。RF產生器104包含連接至RF產生器104之輸出126的感測器124如複數阻抗感測器、複數電流與電壓感測器、複數反射係數感測器、複數電壓感測器、複數電流感測器等。輸出126係藉由RF纜線130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的輸入128。阻抗匹配網路106係藉由RF傳輸線132連接至電漿室108,RF傳輸線132包含RF棒及圍繞RF棒的RF外導體。
驅動組件112包含一驅動裝置如一或多個電晶體等及一馬達,馬達係藉由連接機構114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可變電容器。連接機構114的實例包含一或多桿、或藉由齒輪彼此連接之複數桿等。連接機構114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一可變電容器。例如,連接機構114係連接至作為分支電路之一部分的一可變電容器,其係藉由輸入128而連接至RF產生器104。
應注意,在阻抗匹配網路106包含連接至RF產生器104之分支電路中之一個以上的可變電容器的情況中,驅動組件112包含用以控制一個以上之可變電容器的多個分離馬達,每一馬達係藉由一對應的連接機構而連接至一對應的可變電容器。在此例中,複數連接機構可被稱為連接機構114。
RF產生器106為x MHz RF產生器、或y MHz RF產生器、或z MHz RF產生器。在某些實施例中,x MHz RF產生器的一實例包含2MHz RF產生器,y MHz RF產生器的一實例包含27MHz RF產生器,z MHz RF產生器的一實例包含60MHz RF產生器。在各種實施例中,x MHz RF產生器的一實例包含400kHz RF產生器,y MHz RF產生器的一實例包含27MHz RF產生器,z MHz RF產生器的一實例包含60MHz RF產生器。
應注意,在電漿室108中使用兩個RF產生器如x與y MHz RF產 生器等的情況中,兩個RF產生器中的一者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輸入128且兩個RF產生器中的另一者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另一輸入。類似地,在電漿室108中使用三個RF產生器如x、y與z MHz RF產生器等的情況中,三個RF產生器中的一者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輸入128、三個RF產生器中的第二者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第二輸入、且三個RF產生器中的第三者係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第三輸入。輸出140係藉由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分支電路而連接至輸入128。在使用三個RF產生器的實施例中,輸出140係藉由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第二電路分支而連接至第二輸入且輸出140係藉由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第三電路分支而連接至第三輸入。
主機電腦系統110包含處理器134與記憶體裝置137。記憶體裝置137儲存模型系統102。處理器134可自記憶體裝置137接取模型系統102而執行之。主機電腦系統110的實例包含筆記型電腦、或桌上型電腦、或平板、或智慧型手機等。如文中所用,中央處理單元(CPU)、控制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或可程式化之邏輯裝置(PLD)等詞可取代處理器一詞並與處理器一詞互相交換使用。記憶體裝置的實例包含唯讀記憶體(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M)、硬碟、揮發性記憶體、非揮發性記體、儲存碟之冗餘陣列、快閃記憶體等。感測器124係藉由網路纜線136而連接至主機電腦系統110。文中所用之網路纜線的實例為使用序列方式、或平行方式、或通用序列匯流排(USB)協議等傳輸數據的纜線。
在狀態變遷ST1期間,在自狀態S1變遷至狀態S2的狀態變遷ST1期間RF產生器104係於複數射頻值RF1(ST1)m下操作,其中m為大於零的整數。複數射頻值RF1(ST1)m的實例包含RF1(ST1)1、RF1(ST1)2、RF1(ST1)3等。例如,處理器134將包含針對狀態變遷ST1之複數射頻值RF1(ST1)m與複數功率位準的一配方提供予RF產生器104。一狀態變遷的實例包含自一第一狀 態如S1變遷至一第二狀態如S2的一變遷等。狀態S1比狀態S2具有更大的功率位準。例如,狀態S1所具有之由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一功率包脈線及該功率包脈線的複數功率位準係大於狀態S2期間該RF訊號之功率包脈線的複數功率位準。RF產生器104在狀態S1與狀態S2之間操作。在狀態S1期間RF訊號所具有之一功率位準如一或多個功率量、一或多個功率量的一均方根功率量等係大於RF訊號在狀態S2期間的一功率位準。類似地,在某些實施例中,在狀態S1期間RF訊號所具有之一頻率位準如一或多個頻率量、一或多個頻率量的一均方根頻率量等係大於RF訊號在狀態S2期間的一頻率位準。在某些實施例中,狀態S1在文中被稱為一高狀態而狀態S2在文中被稱為一低狀態。
在各種實施例中,在狀態S2期間RF訊號所具有之一功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1期間RF訊號的一功率位準。類似地,在此些實施例中,狀態S2期間RF訊號所具有之一頻率位準係大於狀態S1期間RF訊號的一頻率位準,其中頻率位準例如是一或多個頻率量、一或多個頻率量的均方根頻率量、一RF訊號之一包脈線的一頻率位準等。類似地,在狀態S1期間一RF訊號具有一頻率位準大於狀態S2期間之RF訊號的一頻率位準,頻率位準例如是一或多個頻率量、一或多個頻率量的均方根頻率量等。在此些實施例中,狀態S1在文中被稱為是低狀態而狀態S2在文中被稱為高狀態。
在各種實施例中,在狀態S2期間RF訊號所具有之一功率位準係等於狀態S1期間之RF訊號的一功率位準。
在使用複數RF產生器的某些實施例中,複數RF產生器中之第一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狀態S1的功率位準係高於該第一RF產生器所產生之該RF訊號的狀態S2的功率位準。又,一第二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狀態S2的功率位準係高於該第二RF產生器所產生之該RF訊號的狀態 S1的功率位準。又,類似地,在此些實施例中,該第一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狀態S1的頻率位準係高於該第一RF產生器所產生之該RF訊號的狀態S2的頻率位準。又,該第二RF產生器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狀態S2的頻率位準係高於該第二RF產生器所產生之該RF訊號的狀態S1的頻率位準。
在各種實施例中,無論狀態S2期間RF訊號的功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1期間RF訊號的功率位準,狀態S2期間RF訊號的頻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1期間RF訊號的頻率位準。
在某些實施例中,文中所用之位準如頻率位準、功率位準等包含一或多個值,且一第一狀態如狀態S1、狀態S2等的一位準具有複數值且此些複數值排除不同於該第一狀態之一第二狀態如狀態S1、狀態S2等之一狀態的複數值。例如,狀態S1期間之一RF訊號的複數功率值中沒有任何一者與狀態S2期間之該RF訊號的複數功率值相同。又例如,狀態S1期間之一RF訊號的複數頻率值中沒有任何一者與狀態S2期間之該RF訊號的複數頻率值相同。
在數個實施例中,一狀態變遷係指該RF訊號之兩個頻率位準之間的變遷。例如,狀態變遷ST1為自該RF訊號之狀態S1之一頻率位準至該RF訊號之狀態S2之另一頻率位準的變遷。又例如,狀態變遷ST2為自該RF訊號之狀態S2之該另一頻率位準至該RF訊號之狀態S1之該頻率位準的變遷。
在各種實施例中,RF產生器104自主機電腦系統110內之處理器134或時脈源如振盪器接收一時脈訊號並以與時脈訊號同步的方式在狀態S1與S2之間交替。例如,當時脈訊號的脈動為高時,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狀態S1的RF訊號,且當時脈訊號為低時,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狀態S2的RF訊號。當時脈訊號的脈動自高變化至低時,RF訊號脈動自狀態S1變化至狀態S2且自狀態S1藉由狀態變遷ST1而變化至狀態S2。當時脈訊號的脈動自低變化至高時,RF訊號脈動自狀態S2變化至狀態S1且自狀態S2藉由狀態變遷ST2 而變化至狀態S1。RF產生器104藉由連接至RF產生器104與主機電腦系統110的網路纜線138接收配方且RF產生器104的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將配方提供予RF電源122。RF電源122產生具有配方中所載明的複數射頻值RF1(ST1)m與複數功率位準的RF訊號。
阻抗匹配網路106受到初始化以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例如,處理器134將一訊號發送至驅動組件112的驅動裝置以產生一或多個電流訊號。一或多個電流訊號被驅動裝置產生並發送至驅動組件112之對應一或多個馬達的對應一或多個定子。驅動組件112之與對應之一或多個定子電場接觸的一或多個轉子旋轉而移動連接機構114,以將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之組合可變電容值改變至C1。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的分支電路藉由輸入128與RF纜線130自輸出126接收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1)m的RF訊號並使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之負載的阻抗與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之源的阻抗匹配以產生一經修改的RF訊號。負載的實例包含電漿室108與RF傳輸線132。源的實例包含RF纜線130與RF產生器104。經修改的訊號係藉由RF傳輸線132自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的輸出140提供至夾頭118。當經修改的訊號與一或多種製程氣體如含氧氣體、含氟氣體等被提供至夾頭118時,電漿被產生或維持於夾頭118與上電極116之間之間隙中。
當具有射頻RF1(ST1)m之RF訊號被產生且阻抗匹配網路106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時,感測器124在輸出126處感測到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並藉由網路纜線136將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提供予處理器134,其中n為大於零之整數。例如,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感測器124在複數預定的週期時間間隔處如每數微秒、每5微秒、每10微秒處量測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其中n為時間間隔的數目且亦等於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的數目。又例如,感測器124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於自狀態S1的終止處開始算 起的4微秒處量測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1並於自狀態S1的終止處開始算起的8微秒處量測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2。電壓反射係數的實例包含自電漿室108反射到RF產生器104之電壓與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內所供給之電壓的一比值。
處理器134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計算複數阻抗Zmi1(ST1)n。例如,處理器134藉著應用方程式(1)並解出Zmi1(ST1)1而計算阻抗Zmi1(ST1)1,其中方程式(1)為Γmi1(ST1)1=(Zmi1(ST1)1-Zo)/(Zmi1(ST1)1+Zo)且Zo為RF傳輸線132的特性阻抗。又例如,處理器134藉著應用方程式(2)並解出Zmi1(ST1)2而計算阻抗Zmi1(ST1)2,其中方程式(2)為Γmi1(ST1)2=(Zmi1(ST1)2-Zo)/(Zmi1(ST1)2+Zo)。阻抗Zo係藉由輸入裝置而提供予處理器134,輸入裝置如滑鼠、鍵盤、輸入筆、按鍵板、按鈕、觸碰螢幕等係藉由輸入/輸出介面如序列介面、平行介面、USB介面等連接至處理器134。在某些實施例中,感測器124量測複數阻抗Zmi1(ST1)n並藉由網路纜線136將複數阻抗Zmi1(ST1)n提供予處理器134。
複數阻抗Zmi1(ST1)n係由處理器134供給予模型系統102的輸入142並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前傳播以計算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1(ST1)n。處理器134初始化模型系統102以使模型系統102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與複數射頻值RF1(ST1)m。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的一或多個電路元件使阻抗Zmi1(ST1)1向前傳播以產生負載阻抗ZL1(ST1)1。例如,模型系統102受到初始化以具有射頻RF1(ST1)1與組合可變電容值C1。當模型系統102包含一電阻元件、一電感元件、一固定電容元件、及一可變電容元件的串接組合時,處理器134計算在模型系統102之輸入142處所接受到之阻抗Zmi1(ST1)1、橫跨該電阻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該電感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具有可變電容值C1之該可變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及橫跨該固定電容元 件的一複數阻抗的一方向總和以產生負載阻抗ZL1(ST1)1。又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的一或多個電路元件使阻抗Zmi1(ST1)2向前傳播以產生負載阻抗ZL1(ST1)2。例如,初始化模型系統102使其具有射頻RF1(ST1)2與組合可變電容值C1。當模型系統102包含一電阻元件、一電感元件、一固定電容元件、及一可變電容元件之串接組合時,處理器134計算在模型系統102之輸入142處所接收到之阻抗Zmi1(ST1)2、橫跨該電阻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該電感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具有可變電容值C1之該可變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及橫跨該固定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的一方向總和以產生負載阻抗ZL1(ST1)2。
在各種實施例中,在RF纜線130上自輸出126至輸入128(包含輸出126)的任何點處量測一電壓反射係數來取代在輸出126處量測一電壓反射係數。例如,感測器124係連接至RF電源122與阻抗匹配網路106之間的點以量測一電壓反射係數。
在某些實施例中,狀態變遷ST1在文中被稱為一種狀態變遷且狀態變遷ST2在文中被稱為一種狀態變遷。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根據預先指派的權重加權量測到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的每一者。處理器134應用至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的複數權重係由處理器134藉由輸入裝置之輸入所接收並基於工程知識及/或製程條件所決定。可應用加權之複數電壓反射係數wΓmi1(ST1)n取代應用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以決定複數負載阻抗ZL1(ST1)n,其中w為權重。
複數製程條件的實例包含RF產生器104之操作的各種頻率值、或上電極116與夾頭118之間的間隙、或電漿室108內的溫度、或電漿室108內的壓力、或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功率值、電漿室108內之氣體的化學品、或上述兩或更多者的組合。例如,一製程條件1包含RF產生器104 所產生之RF訊號的一頻率值frq1、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一功率值pwr1、電漿室108內之一溫度tmp1、電漿室108內之一壓力pr1、間隙gp1(毫米,mm)、及兩種製程氣體的一化學品。一製程條件2包含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一頻率值frq2、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一功率值pwr2、電漿室108內之一溫度tmp1、電漿室108內之一壓力pr1、間隙gp1(mm)、及兩種製程氣體的該化學品。
圖2為模型系統102之一實施例的圖,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1)m與可變電容值C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的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1在輸入142處的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最小值。處理器134自複數負載阻抗ZL1(ST1)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之每一者而言,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來自電壓反射係數Γ(ST1)之多個值中的最小值。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1)1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1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射頻RF1(ST1)1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1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1。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1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1)1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1_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射頻值RF1(ST1)1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1_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2。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2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2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1)1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1)2並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11為使電壓反射係數 Γ(ST1)1為最小值者。
又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1)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1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射頻RF1(ST1)2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1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3。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3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3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1)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1_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射頻RF1(ST1)2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1_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4。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4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4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1)3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1)4並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12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1)3為最小值者。
應注意,值ZL1(ST1)1係自負載值Zmi1(ST1)1所決定,值Zmi1(ST1)1係於自狀態S1之一終點的第一時間期間如t1等的終點處量測。值ZL1(ST1)2係自負載值Zmi1(ST1)2所決定,值Zmi1(ST1)2係於自狀態S1之該終點之時間期間t1的第二時間期間如t2等的終點處量測。在某些實施例中,一狀態變遷期間的第二時間期間係接在自狀態S1之第一時間期間之後且長度等於狀態變遷期間之第一時間期間。在各種實施例中,電壓反射係數Γ(ST1)1為第一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電壓反射係數Γ(ST1)2為第二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執行非線性最小平方最佳化程序以解決並自負載阻抗ZL1(ST1)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每一者而言, 狀態變遷ST1的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最小值。在各種實施例中,處理器134供給預定的方程式以解決並自負載阻抗ZL1(ST1)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
在各種實施例中,使輸入142處之電壓反射係數Γ為最小值之模型系統102之射頻的一值在文中被稱為較佳RF值。
在某些實施例中,一RF值有時在文中被稱為一「參數值」。又,一電容值有時在文中被稱為一「可量測的因子」。
圖3為電漿系統100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利用模型系統102針對狀態變遷ST2產生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狀態變遷ST2係自狀態S2至狀態S1。在狀態變遷ST2期間,RF產生器104在複數射頻值RF1(ST2)o下操作且晶圓W係置於上表面120上接受處理,其中o為大於零的整數。例如,處理器134將包含針對狀態變遷ST2之複數射頻值RF1(ST2)o與複數功率位準的一配方提供予RF產生器104。RF產生器104藉由連接至RF產生器104與主機電腦系統110的網路纜線138接收配方且RF產生器104的DSP將配方提供予RF電源122。RF電源122產生具有配方中所載明的複數射頻值RF1(ST2)o與複數功率位準的RF訊號。
阻抗匹配網路106受到初始化以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的分支電路藉由輸入128與RF纜線130自輸出126接收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2)o的RF訊號並使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之負載的阻抗與連接至阻抗匹配網路106之源的阻抗匹配以產生經修改的RF訊號。經修改的訊號係藉由RF傳輸線132自阻抗匹配網路106之分支電路的輸出140提供至夾頭118。當經修改的訊號與一或多種製程氣體被提供至夾頭118時,電漿被產生或維持於夾頭118與上電極116之間之間隙中。
在狀態變遷ST2期間,當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2)o的訊號 且阻抗匹配網路106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C1時,感測器124感測輸出126處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並將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藉由網路纜線136提供予處理器134。類似於狀態變遷ST1,在狀態變遷ST2期間於自狀態S2之終點的週期時間間隔n處量測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例如,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1係於自狀態S2之終點之第一時間期間t1的終點處量測,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2係於自狀態S2之終點之第一時間期間t1之終點的第二時間期間t2的終點處量測。處理器134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計算複數阻抗Zmi1(ST2)n。例如,處理器134藉著應用方程式(3)並解出Zmi1(ST2)1而計算阻抗Zmi1(S2)1,其中方程式(3)為Γmi1(ST2)1=(Zmi1(ST2)1-Zo)/(Zmi1(ST2)1+Zo)。又例如,處理器134藉著應用方程式(4)並解出Zmi1(ST2)2而計算阻抗Zmi1(ST2)2,其中方程式(4)為Γmi1(ST2)2=(Zmi1(ST2)2-Zo)/(Zmi1(ST2)2+Zo)。在某些實施例中,感測器124量測複數阻抗Zmi1(ST2)n並藉由網路纜線136將複數阻抗Zmi1(ST2)n提供予處理器134。
複數阻抗Zmi1(ST2)n係由處理器134應用至模型系統102的輸入142並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前傳播以計算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例如,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複數射頻值RF1(ST2)o與可變電容值C1。當模型系統102包含一電阻元件、一電感元件、一固定電容元件、及一可變電容元件的串接組合時,處理器134計算在模型系統102之輸入142處所接受到之阻抗Zmi1(ST2)1、橫跨該電阻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該電感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具有可變電容值C1之該可變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及橫跨該固定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的一方向總和以產生負載阻抗ZL1(ST2)1。處理器134計算在模型系統102之輸入142處所接收到之阻抗Zmi1(ST2)2、橫跨該電阻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該電感元件的一複數阻抗、橫跨具有可變電容值C1之該可變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及橫跨該固定電容元件的一複數阻抗 的一方向總和以產生負載阻抗ZL1(ST2)2。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根據預先指派的權重加權量測到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的每一者。處理器134應用至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的複數權重係由處理器134藉由輸入裝置之輸入所接收並基於工程知識及/或製程條件所決定。可應用加權之複數電壓反射係數wΓmi1(ST2)n取代應用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以決定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其中w代表權重。
圖4為模型系統102之一實施例的圖,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複數射頻值RF(ST2)o與可變電容值C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的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2在輸入142處的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為電壓反射係數Γ(ST2)之複數值中的最小值。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2)1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2)@C1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初始化以具有射頻值RF1(ST2)1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1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5。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5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5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2)1以決定一射頻值RFoptimum1(ST2)@C1_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初始化以具有射頻值RF(ST2)1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1_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6。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6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6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2)5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2)6並判斷出射頻值RFoptimum1(ST2)@C11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2)5為最小值者。
又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 ZL1(ST2)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2)@C1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初始化以具有射頻RF(ST2)2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1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7。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7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7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1(ST2)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2)@C1_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初始化以具有射頻RF1(ST2)2與可變電容值C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1_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8。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8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8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2)7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2)8並判斷出射頻值RFoptimum1(ST2)@C12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2)7為最小值者。
應注意,值ZL1(ST2)1係自負載值Zmi1(ST2)1所決定,負載值Zmi1(ST2)1係於自狀態S2之終點的第一時間期間如t1等的終點處量測。值ZL1(ST2)2係自負載值Zmi1(ST2)2所決定,負載值Zmi1(ST2)2係於自狀態S2之終點之第一時間期間t1之終點處之第二時間期間如t2等的終點處量測。第二時間期間t2係接在自狀態S2之第一時間期間t1之後。電壓反射係數Γ(ST2)5為第一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電壓反射係數Γ(ST2)7為第二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執行非線性最小平方最佳化程序以解決並自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2的電壓反射係數Γ(ST2)n為輸入142處的最小值。在各種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應用預定的方程式以解決並自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
圖5為電漿系統100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使用一電容值Coptimum1產生狀態變遷ST1用之一段差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及使用複數值RFoptimum1(ST1)@C1n產生狀態變遷ST1用之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應注意,決定電容值Coptimum1的方式係載於美國專利申請案US 15/098,189中。處理器134修改狀態變遷ST1期間之配方以包含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並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提供予RF產生器104。又,處理器134決定狀態變遷ST1之段差可變電容值Cstep1。段差可變電容值Cstep1在自值C1朝向值Coptimum1的方向上為一段差。
應注意,當將對應至阻抗匹配網路106之一或多個可變電容器的一或多個電容值係自C1被修改到Coptimum1時,該一或多個可變電容器相對於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之RF頻率的變化以足夠慢的方式移動。處理器134控制驅動組件112俾使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被設定在值Cstep1處來取代將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設定在值Coptimum1處。阻抗匹配網路106達到可變電容值Coptimum1所需的時間(如秒之等級等)係大於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之一RF訊號所需的時間。例如,RF產生器104需微秒等級的時間自複數射頻RF1(ST1)m到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因此,難以直接自值C1達到可變電容值Coptimum1並同時自複數射頻值RF1(ST1)m到達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俾使RF產生器104之輸入126處的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最小值。因此,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沿著朝向可變電容值Coptimum1的方向以複數段差如Cstep1等調整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可變電容值。處理器134更在狀態變遷ST1期間將RF產生器104控制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處操作。
針對複數射頻RFoptimum1(ST1)@C1n與可變電容值Cstep1,RF 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的RF訊號,此RF訊號藉著通過阻抗匹配網路106而產生經修改的訊號,經修改的訊號被提供至下電極118。當使用複數值RFoptimum1(ST1)@C1n來取代複數值RF(ST1)m時,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有較少量的功率反射到RF產生器104。
當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的RF訊號且組合可變電容值為Cstep1時,感測器124量測輸出126處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n且處理器134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n產生複數阻抗Zmi2(ST1)n的方式係與上述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產生複數阻抗Zmi1(ST1)n的方式相同。例如,處理器134自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1產生阻抗值Zmi2(ST1)1,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1係於狀態變遷ST1之第一時間期間t1期間自狀態S1的終點處量測。又,處理器134自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2產生阻抗值Zmi2(ST1)2,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2係於狀態變遷ST1期間自第一時間期間t1之終點之狀態變遷ST1之第二時間期間t2的終點處量測。
又,當模型系統102被設定為具有狀態變遷ST1用之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及狀態變遷ST1用之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時,複數阻抗Zmi2(ST1)n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前傳播以產生模型系統102的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的方式係與自模型系統102的輸入142處之複數阻抗Zmi1(ST1)n產生輸出144處之複數負載阻抗ZL1(ST1)n的方式相同。
在各種實施例中,相較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1,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更靠近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1。例如,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係大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1且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1係大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又例如,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係小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1且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1係小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接收電壓反射係數而產生在模型系 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對應負載電壓反射係數如ΓL1(ST1)n、ΓL2(ST1)n等取代自接收自感測器124之電壓反射係數如Γmi1(ST1)n、Γmi2(ST1)n等產生狀態變遷ST1用之一阻抗如複數阻抗Zmi1(ST1)n、Zmi2(ST1)n等。複數對應負載電壓反射係數被應用至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方式係與狀態變遷ST1用之複數負載阻抗如ZL1(ST1)n、ZL2(ST1)n等被應用至模型系統102之輸出處的方式相同。毋需自電壓反射係數轉換為阻抗,反之亦然。
在各種實施例中,處理器134計算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1)n與Γmi2(ST1)n的複數統計值如複數平均值、複數移動平均值等來取代狀態變遷ST1用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1)n與Γmi2(ST1)n並將其提供予模型系統的輸入142以計算模型系統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值。例如,將處理器134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1)n與Γmi2(ST1)n所決定的複數平均值當作輸入提供予模型系統102來代替將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2(ST1)n應用至模型系統102的輸入142,計算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又例如,處理器134決定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1)1與Γmi2(ST1)1的一第一平均值並藉由模型系統向前傳播此第一平均值而產生負載阻抗值ZL2(ST1)1。又,處理器134決定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1)2與Γmi2(ST1)2的一第二平均值並藉由模型系統向前傳播此第二平均值而產生負載阻抗值ZL2(ST1)2。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根據預先指派的權重加權複數量測到的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n的每一者。處理器134應用至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n的複數權重係由處理器134藉由輸入裝置之輸入所接收並基於工程知識及/或製程條件所決定。可應用加權之複數電壓反射係數wΓmi2(ST1)n取代應用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1)n以決定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其中w為權重。
圖6為模型系統102之一實施例的圖,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 化以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與可變電容值Cstep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的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1在輸入142處的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最小值。處理器134自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n的每一者而言,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電壓反射係數Γ(ST1)之複數值中的最小值。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1)1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設定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1)@C11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9。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9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9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1)1以決定一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_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設定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1)@C11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_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10。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0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10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1)9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1)10並判斷出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1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1)9為最小值者。
又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1)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設定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1)@C12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11。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1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11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 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1)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_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初始化以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1)@C12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_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12。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2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1)12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1)11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1)12並判斷出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2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1)11為最小值者。
應注意,值ZL2(ST1)1係自負載值Zmi2(ST1)1所決定,負載值Zmi2(ST1)1係於自狀態S1之終點的第一時間期間如t1等的終點處量測。值ZL2(ST1)2係自負載值Zmi2(ST1)2所決定,負載值Zmi2(ST1)2係於自狀態S1之終點之第一時間期間t1之第二時間期間如t2等的終點處量測。自狀態S1的第二時間期間係接在自狀態S1之第一時間期間之後。電壓反射係數Γ(ST1)9為第一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電壓反射係數Γ(ST1)11為第二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的最小值。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執行非線性最小平方最佳化程序以解決並自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1的電壓反射係數Γ(ST1)為最小值。在各種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應用預定的方程式以解決並自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
在某些實施例中,文中參考圖1與2所述之操作係於狀態變遷ST1的第一次發生期間進行,文中參考圖5所述之操作係於狀態變遷ST1的第二次發生期間進行。例如,參考圖3與4所述的狀態變遷ST2係接在參考圖1與2 所述之狀態變遷ST1之後。參考圖1與2所述之狀態變遷ST1與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之間並無其他狀態變遷。例如,參考圖1與2所述之狀態變遷ST1之後緊接著是狀態S2,狀態S2之後緊接著是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又,在該實例中,參考圖5與6所述的狀態變遷ST1係接在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之後。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與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之間並無其他狀態變遷。例如,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之後緊接著是狀態S1,狀態S1之後緊接著是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
在各種實施例中,狀態變遷ST1的第二次發生係在狀態變遷ST1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之後,狀態變遷ST1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係在狀態變遷ST1的第一次發生之後。例如,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的第二次發生係在狀態變遷ST1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之後,狀態變遷ST1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之後,係在參考圖1與2所述之狀態變遷ST1的第一次發生之後。
圖7為電漿系統100之一實施例的圖,其係用以例示在自狀態S2至狀態S1的狀態變遷ST2期間使用一電容值Coptimum1產生段差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及使用複數值RFoptimum1(ST2)@C1n產生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處理器134修改狀態變遷ST2期間之配方以包含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並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提供予RF產生器104。又,處理器134決定狀態變遷ST2之段差可變電容值Cstep1。
在狀態變遷ST2期間,處理器134控制驅動組件112俾使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被設定在值Cstep1處來取代將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設定在值Coptimum1處。又,處理器134將RF產生器104控制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處操作。當使用複數值 RFoptimum1(ST2)@C1n來取代複數值RF1(ST2)o時,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有較少量的功率反射到RF產生器104。阻抗匹配網路106達到可變電容值Coptimum1所需的時間(如秒之等級等)係大於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之一RF訊號所需的時間。例如,RF產生器104需微秒等級的時間自複數射頻RF1(ST2)o到達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因此,難以直接自值C1達到可變電容值Coptimum1並同時自複數值RF1(ST2)o到達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俾使RF產生器104之輸入126處的電壓反射係數Γ(S2)為最小值。因此,在狀態變遷ST2期間沿著朝向可變電容值Coptimum1的方向以複數段差如Cstep1等調整阻抗匹配網路106的可變電容值。
針對複數射頻RFoptimum1(ST2)@C1n與可變電容值Cstep1,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的RF訊號,此RF訊號藉著通過阻抗匹配網路106而產生經修改的訊號,經修改的訊號被提供至下電極118。當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的RF訊號且組合可變電容值為Cstep1時,感測器124量測輸出126處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2)n並藉由網路纜線136將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2)n提供予處理器134。處理器134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2)n產生複數阻抗Zmi2(ST2)n的方式係與上述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產生複數阻抗Zmi1(ST2)n的方式相同。又,當模型系統102被設定為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及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時,複數阻抗Zmi2(ST2)n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前傳播以產生模型系統102的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的方式係與自模型系統102的輸入142處之複數阻抗Zmi1(ST2)n產生輸出144處之複數負載阻抗ZL1(ST2)n的方式相同。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接收電壓反射係數而產生在模型系 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對應負載電壓反射係數如ΓL1(ST2)n、ΓL2(ST2)n等取代自接收自感測器124之狀態變遷ST2的電壓反射係數如Γmi1(ST2)n、Γmi2(ST2)n等產生狀態變遷ST2用之一阻抗如複數阻抗Zmi1(ST2)n、Zmi2(ST2)n等。複數對應負載電壓反射係數被應用至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方式係與狀態變遷ST2用之複數負載阻抗如ZL1(ST2)n、ZL2(ST2)n等被應用至模型系統102之輸出處的方式相同。毋需自電壓反射係數轉換為阻抗,反之亦然。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計算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1(ST2)n與Γmi2(ST2)n的複數統計值如複數平均值、複數移動平均值等來取代狀態變遷ST2用的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2)n與Γmi2(ST2)n並將其提供予模型系統的輸入142以計算模型系統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值。例如,將處理器134自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2)n與Γmi2(ST2)n所決定的複數平均值當作輸入提供予模型系統102來代替將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2(ST2)n應用至模型系統102的輸入142,計算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的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又例如,處理器134決定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2)1與Γmi2(ST2)1的一第一平均值並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前傳播此第一平均值而產生負載阻抗值ZL2(ST2)1。又,處理器134決定複數電壓反射係數值Γmi1(ST2)2與Γmi2(ST2)2的一第二平均值並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前傳播此第二平均值而產生負載阻抗值ZL2(ST2)2。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根據預先指派的權重加權複數量測到的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2)n的每一者。處理器134應用至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2)n的複數權重係由處理器134藉由輸入裝置之輸入所接收並基於工程知識及/或製程條件所決定。可應用加權之複數電壓反射係數wΓmi2(ST2)n取代應用複數電壓反射係數Γmi2(ST2)n以決定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其中w為 權重。
圖8為模型系統102之一實施例的圖,模型系統102係受到初始化以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與可變電容值Cstep1以決定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的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2在輸入142處的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為最小值。處理器134自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n的每一者而言,電壓反射係數Γ(ST2)為電壓反射係數Γ(ST2)之複數值中的最小值。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2)1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設定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2)@C11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13。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3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13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2)1以決定一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_1,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設定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2)@C11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_1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1的一輸入阻抗Z14。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4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14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1)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2)13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2)14並判斷出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1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2)13為最小值者。
又例如,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2)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設定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2)@C12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 RFoptimum1(ST2)@Cstep1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15。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5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15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又,處理器134藉由模型系統102向後傳播負載阻抗ZL2(ST2)2以決定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_2,其中模型系統102係被初始化以具有射頻值RFoptimum1(ST2)@C12與可變電容值Cstep1,其中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_2在輸入142處產生狀態變遷ST2的一輸入阻抗Z16。處理器134自輸入阻抗Z16計算一電壓反射係數Γ(ST2)16的方式係類似於上述使用方程式(2)的方式。處理器134判斷出電壓反射係數Γ(ST2)15係小於電壓反射係數Γ(ST2)16並判斷出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2為使電壓反射係數Γ(ST2)15為最小值者。
應注意,值ZL2(ST2)1係自負載值Zmi2(ST2)1所決定,負載值Zmi2(ST2)1係於自狀態S2之終點的第一時間期間如t1等的終點處量測。值ZL2(ST2)2係自負載值Zmi2(ST2)2所決定,負載值Zmi2(ST2)2係於自狀態S2之終點之第一時間期間t1之第二時間期間如t2等的終點處量測。自狀態S2的第二時間期間係接在自狀態S2之第一時間期間之後。電壓反射係數Γ(ST2)13為第一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電壓反射係數Γ(ST2)15為第二時間期間之所有複數電壓反射係數中的最小值。
在某些實施例中,處理器134執行非線性最小平方最佳化程序以解決並自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對於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每一者而言,狀態變遷ST2的電壓反射係數Γ(ST2)為最小值。在各種實施例中,處理器134應用預定的方程式以解決並自複數負載阻抗ZL2(ST2)n與模型系統102計算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
在某些實施例中,文中參考圖3與4所述之操作係於狀態變遷ST2 的第一次發生期間進行,文中參考圖7所述之操作係於狀態變遷ST2的第二次發生期間進行。例如,參考圖5與6所述的狀態變遷ST1係接在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之後。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與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之間並無其他狀態變遷。例如,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之後緊接著是狀態S1,狀態S1之後緊接著是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又,在該實例中,參考圖7與8所述的狀態變遷ST2係接在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之後。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與參考圖7與8所述之狀態變遷ST2之間並無其他狀態變遷。例如,參考圖5與6所述之狀態變遷ST1之後緊接著是狀態S2,狀態S2之後緊接著是參考圖7與8所述之狀態變遷ST2。
在各種實施例中,狀態變遷ST2的第二次發生係在狀態變遷ST2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之後,狀態變遷ST2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係在狀態變遷ST2的第一次發生之後。例如,參考圖7與8所述之狀態變遷ST2的第二次發生係在狀態變遷ST2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之後,狀態變遷ST2的一或多次中間發生之後,係在參考圖3與4所述之狀態變遷ST2的第一次發生之後。
圖9為電漿系統100之一實施例之圖,其例示使用電容值Coptimum2及使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期間處理晶圓W。應注意,決定電容值Coptimum2的方式係載於美國專利申請案US 15/098,189中。處理器134修改狀態變遷ST1期間之配方以包含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並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提供予RF產生器104。當使用複數值RFoptimum1(ST1)@Cstep1n來取代複數值RFoptimum1(ST1)@C1n時,在狀態變遷ST1期間有較少量的功率反射到RF產生器104。
又,處理器134控制驅動組件112俾使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 可變電容值被設定在值Cstep2。應注意,在某些實施例中,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係與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2相同。
在狀態變遷ST1期間,當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為Cstep2時,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的RF訊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之RF訊號藉由阻抗匹配網路106通過而產生經修改的訊號,經修改的訊號被提供予下電極118以在狀態變遷ST1期間處理晶圓W。
在各種實施例中,相較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更靠近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2。例如,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係大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且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2係大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又例如,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係小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且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2係小於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
圖10為電漿系統100之一實施例之圖,其例示使用電容值Coptimum2及使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在狀態變遷ST2期間期間處理晶圓W。處理器134修改狀態變遷ST2期間之配方以包含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並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提供予RF產生器104。當使用複數值RFoptimum1(ST2)@Cstep1n來取代複數值RFoptimum1(ST2)@C1n時,在狀態變遷ST2期間有較少量的功率反射到RF產生器104。又,處理器134控制驅動組件112俾使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被設定在值Cstep2。
在狀態變遷ST2期間,當阻抗匹配網路106的組合可變電容值為Cstep2時,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的RF訊號。具有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之RF訊號藉由阻抗匹配網路106通過而產生經修改的訊號,經修改的訊號被提供予下電極118以在狀態 變遷ST2期間處理晶圓W。
以此方式,針對狀態變遷ST1與ST2,可不應用直接來自可變電容值value C1的組合可變電容值Coptimum2,而是以下面段差方式進行:第一針對狀態變遷ST1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第二針對狀態變遷ST2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第三再針對狀態變遷ST1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第四針對狀態變遷ST2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例如,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在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step1n之前。又,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在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與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step1n之前。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與應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1)@C1n在應用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1與應用複數射頻值RFoptimum1(ST2)@C1n之前。
圖11為圖1100的一實施例,其係用以例示RF產生器104(圖1)所產生之一RF訊號之狀態變遷ST1與ST2。圖1100繪示功率位準對時間t的關係。如圖1100中所示,有兩個狀態S1與S2。狀態S1具有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一RF功率位準及該RF訊號的一RF頻率。狀態S2具有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RF訊號的另一RF功率位準及該RF訊號的一不同RF頻率。對於時脈訊號的至少一時脈週期而言,狀態變遷ST與ST2共享具有組合可變電容值之阻抗匹配網路106內之可變電容器的相同值。
如所示,狀態S1具有功率位準P1而狀態S2具有功率位準P2。例如,功率位準P1為狀態S1期間該RF訊號如一正弦訊號的一包脈線而功率位準P2為狀態S2期間該RF訊號的一包脈線。又例如,狀態S2期間該RF訊號的 所有複數功率值所具有的數值係小於狀態S1期間該RF訊號的所有複數功率值所具有的數值。功率位準P1係大於功率位準P2。
在自狀態S1變遷至狀態S2時及自狀態S2變遷至狀態S1時有一非直線的斜率如無限斜率等。在某些實施例中,以複數射頻值如複數RFoptimum1(ST1)@C1n值、複數RFoptimum1(ST2)@C1n值、複數RFoptimum1(ST1)@Cstep1n值、複數RFoptimum1(ST2)@Cstep1n值等來產生自狀態S1變化至狀態S2的變遷及自狀態S2變化至狀態S1的變遷。例如,自狀態S1變化至狀態S2之變遷中的斜率代表應用複數射頻值如複數RFoptimum1(ST1)@C1n值或複數RFoptimum1(ST1)@Cstep1n值等。又例如,自狀態S2變化至狀態S1之變遷中的斜率代表應用複數射頻值如複數RFoptimum1(ST2)@C1n值、或複數RFoptimum1(ST2)@Cstep1n值等。
在各種實施例中,兩個狀態S1與S2具有相同的頻率或頻率組。在某些實施例中,利用一曲線、一線、一段差、或其組合而非一直線來代表狀態變遷ST1與ST1中的任一者。
圖12為圖1200的一實施例,其係用以例示RF產生器104(圖1)所產生之一RF訊號之兩個以上的狀態及兩個以上的變遷。如圖1200中所示,利用複數RF狀態如S1、S2、S3、S4等操作電漿。圖1200繪示功率位準對時間t的關係。圖1200中所示之RF訊號具有四個狀態S1、S2、S3、及S4。RF訊號自狀態S1變遷至狀態S2然後更變遷至狀態S3然後更變遷至狀態S4。在圖12中狀態S1與S2之間的狀態變遷係被標示為S1->S2,在圖12中狀態S2與S3之間的狀態變遷係被標示為S2->S3,在圖12中狀態S3與S4之間的狀態變遷係被標示為S3->S4,在圖12中狀態S4與S1之間的狀態變遷係被標示為S4->S1。
狀態S2的功率位準P2係低於狀態S1的功率位準P1。狀態S1的功率位準P1係低於狀態S3的功率位準P3,且功率位準P3係低於狀態S4的 功率位準P4。例如,功率位準P2為狀態S2期間RF訊號的一包脈線,功率位準P1為狀態S1期間RF訊號的一包脈線,功率位準P3為狀態S3期間RF訊號的一包脈線,功率位準P4為狀態S4期間RF訊號的一包脈線。
如圖1200所示,複數功率與頻率值係於兩個連續狀態之間如狀態S1與狀態S2之間、或狀態S2與狀態S3之間、或狀態S3與狀態S4之間、或狀態S4與狀態S1等之間斜向變化。在該斜向變化期間週期性地決定複數負載阻抗。例如,處理器134每5至10微秒決定一負載阻抗值。處理器134執行模型系統102以在該斜向變化期間自該複數負載阻抗值決定複數最佳RF頻率值。在某些實施例中,將複數RF頻率值應用至相同類型的下一狀態變遷。例如,當針對一第一狀態變遷ST1計算複數RF頻率值時,在該第一狀態變遷ST1接下來的一第二狀態變遷ST1期間應用該複數RF頻率值。例如,該第一狀態變遷ST1之後是狀態S2,狀態S2之後是狀態變遷ST2,狀態變遷ST2之後是狀態S1,狀態S1之後是該第二狀態變遷ST1。又例如,當針對一第二狀態變遷ST2計算複數RF頻率值時,在該第一狀態變遷ST2接下來的一第二狀態變遷ST2期間應用該複數RF頻率值。例如,該第一狀態變遷ST2之後是狀態S1,狀態S1之後是狀態變遷ST1,狀態變遷ST1之後是狀態S2,狀態S2之後是該第二狀態變遷ST2。
應注意,上面針對圖1至10的實施例可應用至具有大於兩個狀態及大於兩個變遷的RF訊號。例如,當RF產生器104產生具有三個狀態S1、S2、及S3的一RF訊號時,針對狀態S3決定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之複數負載阻抗ZL1(ST3)n的方式係與利用圖1決定複數負載阻抗ZL1(ST1)n的方式相同。又,決定狀態S3用之複數RF值RFoptimum1(ST3)@C1n的方式係與利用圖2決定複數RF值RFoptimum1(ST1)@C1n的方式相同,但為了決定複數RF值RFoptimum1(ST3)@C1n應將狀態變遷ST3的電壓反射係數Γ(ST3)最小化。狀態 變遷ST3係自狀態S2變遷至狀態S3。又,針對狀態變遷ST3決定模型系統102之輸出144處之另外複數負載阻抗ZL2(ST3)n的方式係與利用圖5決定複數負載阻抗ZL2(ST1)n的方式相同。又,針對狀態變遷ST3決定複數RF值RFoptimum1(ST3)@Cstep1n的方式係與利用圖6決定複數RF值RFoptimum1(ST1)@Cstep1n的方式相同,但最小化電壓反射係數Γ(ST3)。在RF產生器所產生之RF訊號的狀態變遷ST3期間,將複數RF值RFoptimum1(ST3)@Cstep1n應用至RF產生器104並將組合可變電容值Cstep2應用至阻抗匹配網路106。
在各種實施例中,狀態S4的頻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3的頻率位準。類似地,狀態S2的頻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3的頻率位準。
在各種實施例中,狀態S1的功率位準係小於狀態S2的功率位準。在數個實施例中,狀態S4的功率位準係小於狀態S3的功率位準且狀態S4的頻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3的頻率位準。在某些實施例中,狀態S2的功率位準係大於狀態S3的功率位準且狀態S2的頻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狀態S3的頻率位準。
在數個實施例中,一第一狀態如S1、S2、S3、S4等的功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一第二狀態如S1、S2、S3、S4等的功率位準。又,該第一狀態的頻率位準係大於或小於該第二狀態的頻率位準。
在各種實施例中,使用RF產生器104所產生之一RF訊號的N個狀態如8個狀態、16個狀態等,其中N為大於或等於二的整數。在各種實施例中,N個狀態發生在時脈訊號之一時脈週期內,或(N-1)個狀態發生在時脈訊號的相同時脈週期內。例如,一RF訊號的兩個狀態發生在一時間期間內,該RF訊號的三個狀態亦發生在該相同的時間期間內。
應瞭解,在某些上述實施例的某些者中,一RF訊號被供給至夾 頭118的下電極且上電極116係接地。在各種實施例中,一RF訊號可被供給至上電極116且夾頭118的下電極係接地。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RF產生器之複數狀態中的每一狀態期間使用複數RF值調變RF產生器104及阻抗匹配網路104。
文中所述之實施例可利用各種電腦系統組態實施,電腦系統包含手持硬體單元、微處理器系統、微處理器系或可程式化的消費電子裝置、微電腦、主機電腦等。文中所述的實施例亦可以分散計算環境實施,在分散計算環境中任務係由經由電腦網路鏈結之複數遠端處理硬體單元進行。
在某些實施例中,控制器為系統的一部分,系統可為上述實例的一部分。此類系統可包含半導體製程設備,其包含一製程工具或複數製程工具、一製程室或複數製程室、一製程平臺或複數製程平臺、及/或特定的製程元件(晶圓平臺、氣體流動系統等)。此系統係與一些電子裝置整合,此些電子裝置係用以在半導體晶圓或基板處理之前、期間及之後控制系統的操作。此些電子裝置係稱為「控制器」,其可控制系統的各種元件或子部件。取決於製程需求及/或系統類型,控制器可被程式化以控制文中所揭露的任何製程包含輸送製程氣體、溫度設定(如加熱及/或冷卻)、壓力設定、真空設定、功率設定、RF產生器設定、RF匹配電路設定、頻率設定、流率設定、流體輸送設定、位置與操作設定、晶圓傳輸進入及離開工具與連接至系統或與系統交界的其他傳輸設備及/或裝載互鎖機構。
概括地說,在各種實施例中,控制器可被定義為具有各種積體電路、邏輯、記憶體及/或軟體的電子裝置,其可接收指令、發佈指令、控制操作、致能清潔操作、致能終點量測等。積體電路可包含儲存了程式指令之具有韌體形式的晶片、數位訊號處理器(DSP)、被定義為ASIC、PLD的晶片、一或多個微處理器、或能執行程式指令(如軟體)的微控制器。程式指令可為與控制器通訊 之具有各種獨立設定(或程式檔案)形式的指令,其定義為了在半導體晶圓上或針對半導體晶圓進行製程所用的操作參數。在某些實施例中,操作參數為製程工程師為了完成一或多膜層、材料、金屬、氧化物、矽、二氧化矽、表面、電路及/或晶圓之晶粒之製造期間的一或多個製程步驟所定義之配方的一部分。
在某些實施例中控制器為整合至系統、耦合至系統、藉由網路連接至系統、或其組合的電腦的一部分或控制器耦合至電腦。例如,控制器可位於「雲端」中或工廠主機電腦系統的全部或部分中,這允許使用者遠端接取晶圓製程。控制器可致能遠端接取系統以監控製造操作的目前進展、檢視過去製造操作的歷程、自複數製造操作檢視驅勢或效能度量、改變現有製程的參數、設定製程步驟以符合現有製程、或開始一新的製程。
在某些實例中,遠端電腦(或伺服器)可經由電腦網路對系統提供製程配方,網路包含區域網路或網際網路。遠端電腦可包含使用者介面,使用者介面讓使用者能進入或程式化參數及/或設定,然後自遠端電腦與系統通訊。在某些實例中,控制器接收具有處理晶圓用之設定之形式的指令。應瞭解,設定係特別針對欲在晶圓上施行之製程的類型及控制器用以交界或控制之工具的類型。因此如上所述,可分散控制器如藉著包含一或多個藉由網路互連並朝向共同目的如文中所述之製程工作的離散控制器。為了此類目的的分散控制器的實例為製程室上的一或多個積體電路,其係與一或多個位於遠端(例如位於平臺位準或遠端電腦的一部分)的積體電路通訊而共同控制製程室上的製程。
不受限地,在各種實施例中,系統可包含電漿蝕刻室、沉積室、旋轉沖洗室、金屬鍍室、清潔室、邊緣蝕刻室、物理氣相沉積(PVD)室、化學氣相沉積(CVD)室、原子層沉積(ALD)室、原子層蝕刻(ALE)室、離子植入室、軌道室、及和半導體晶圓之製造相關或用於製造的任何其他半導體製程室。
更應注意,雖然上述操作係參考平行板電漿室如電容耦合電漿室 等,但在某些實施例中,上述的操作可應用至其他類型的電漿室如包含感應耦合電漿(ICP)反應器、變壓器耦合電漿(TCP)反應器、導體工具、介電工具的電漿室、包含電子迴旋共振(ECR)反應器的電漿室等。例如,x兆赫射頻產生器、y兆赫射頻產生器、及z兆赫射頻產生器係耦合至ICP電漿室內的電感。電感形狀的實例包含螺管、圓頂形線圈、平板形線圈等。
如上所述,取決於工具所欲進行的製程操作,控制器可與下列的一或多者通訊交流:其他工具的電路或模組、其他工具的元件、叢集工具、其他工具的界面、相鄰工具、鄰近工具、位於工廠內的工具、主電腦、另一控制器、或半導體製造工廠中用以將晶圓容器載入與載出工具位置及/或裝載接口的材料運輸用工具。
考慮到上述實施例,應瞭解,某些實施例可進行涉及儲存在電腦系統中之數據的各種電腦施行操作。此些電腦施行操作需要操控物理數量。
某些實施例亦關於用以執行此些操作的硬體單元或設備。可針對專門用途的電腦專門建構設備。當一電腦被定義為專門用途之電腦時,此電腦除了能夠針對專門用途運行之外,亦可進行其他製程、程式執行或其他非屬專門用途的子程式。
在某些實施例中,操作可由選擇性活化的電腦執行或者可由儲存在電腦記憶體、或自電腦網路所獲得的一或多個電腦程式所配置。當數據係自電腦網路獲得時,該數據可由電腦網路上的其他電腦如電端計算資源所處理。
亦可將文中所述之一或多個實施例製作成非暫態電腦可讀媒體上的電腦可讀碼。非暫態電腦可讀媒體可以是可儲存數據且後續可被電腦系統讀取的任何數據儲存硬體單元如記憶體裝置。非暫態電腦可讀媒體的實例包含硬碟、網路附加儲存(NAS)、ROM、RAM、光碟-ROM(CD-ROM)、可錄CD(CD-R)、可重覆寫入之CD(CD-RW)、磁帶及其他光學式及非光學式儲存硬體單元。在某 些實施例中,非暫態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分散於網路耦合電腦系統的電腦可讀實質媒體,因此電腦可讀碼係以分散方式儲存及執行。
雖然上述某些方法操作係以特定順序說明之,但應瞭解,在各種實施例中,在方法操作之間可進行其他閒雜步驟或者可調整方法操作使其發生的時間略有不同,或者可將方法操作分配至允許方法操作以各種間隔進行的系統中,或者可以不同於文中所示的順序來進行方法操作。
更應注意,在不脫離本文所述之各種實施例的範圍的情況下,在一實施例中,來自任何上述實施例的一或多個特徵可與任何其他實施例的一或多個徵特結合。
為了讓熟知此項技藝者能清楚瞭解本發明,已詳細說明了前面的實施例,應明白,在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可進行某些變化與修改。因此,此些實施例應被視為是說明性而非限制性的,且實施例並不限於文中所述的細節,在隨附申請範圍的範疇與等效物內可修改此些實施例。
100‧‧‧電漿系統
102‧‧‧模型系統
104‧‧‧RF產生器
106‧‧‧阻抗匹配網路
108‧‧‧電漿室
110‧‧‧主機電腦系統
112‧‧‧驅動組件
114‧‧‧連接機構
116‧‧‧上電極
118‧‧‧夾頭
120‧‧‧上表面
122‧‧‧RF電源
124‧‧‧感測器
126‧‧‧輸入/輸出
128‧‧‧輸入
130‧‧‧RF纜線
132‧‧‧RF傳輸線
134‧‧‧處理器
136‧‧‧網路纜線
137‧‧‧記憶體裝置
138‧‧‧網路纜線
140‧‧‧輸出
142‧‧‧輸入
144‧‧‧輸出

Claims (30)

  1. 一種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包含:在該RF產生器的一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第一複數射頻值且一阻抗匹配網路具有一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一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一輸入之間的一點處所感測;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射頻值,其中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包含該阻抗匹配網路的一模型;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射頻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基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利用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產生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其中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之一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一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在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下操作該RF產生器,以降低朝向該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該接收、初始化、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及產生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之步驟係於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的一第一發生期間進行,其中操作該RF產生器之步驟係於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的一第二發生期間進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該第二發生在該第一發生之後且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之一或多個中間發生之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該第二發生緊接在該第一發生之後,且在該第一發生與該第二發生之間並無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之任何發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更包含:在該RF產生器的一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一第二複數射頻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二複數射頻值;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二複數射頻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自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利用該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計算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其中對於該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用的一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下操作。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接收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計算該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及計算該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之步驟係於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的一第一發生期間進行,其中控制該RF產生器之步驟係於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的一第二發生期間進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該第二發生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該第一發生之後且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一或多個中間發生之後。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該第二發生緊接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該第一發生之後且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該第一發生與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該第二發生之間並無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之任何發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更包含:在該RF產生器的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一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 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自該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三複數輸出阻抗值;利用該第三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計算第三複數最佳射頻值,其中對於該第三複數最佳射頻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及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三複數最佳射頻值下操作。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更包含:在該RF產生器的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該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二複數最佳射頻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自該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四複數輸出阻抗值;利用該第四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計算第四複數最佳射頻值,其中對於該第四複數最佳射頻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 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四複數最佳射頻值下操作。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該RF產生器自一第一功率位準變遷至一第二功率位準,其中該第二功率位準係小於該第一功率位準。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包含一RF傳輸線的一模型與一RF纜線的一模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射頻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基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之步驟包含: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射頻值之一第一者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自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的一第一者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一者;及當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射頻值之一第二者時,利用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自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的一第二者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二者。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朝向一射頻(RF)產生器反射之功率的方法,其中利用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產生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之步驟包含:針對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一者決定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的一第一者,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的該第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第一最小值;及針對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二者決定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的一第二者,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射頻值的該第二者而言,該一或多個電腦生成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第二最小值。
  15. 一種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包含:一處理器,用以在一射頻(RF)產生器的一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第一複數參數值且一阻抗匹配網路具有一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一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一輸入之間的一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其中該一或多個模型包含該阻抗匹配網路的一模型;及一記憶體裝置,係耦合至該處理器,其中該記憶體裝置係用以儲存該一或多個模型, 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當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基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一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一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一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一第二複數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二複數參數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二複數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 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一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三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三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三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三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三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四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四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四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四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四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該RF產生器自一第一功率位準變遷至一第二功率位準,其中該第二功率位準係小於該第一功率位準。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模型為電腦生成模型,其中該一或多個模型包含一RF傳輸線的一模型與一RF纜線的一模型。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為了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基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之一第一者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的一第一者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一者;及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之一第二者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的一第二者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二者。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為了利用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之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該多個值中的該最小值,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一者決定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一第一者,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該第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第一最小值;及 針對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二者決定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一第二者,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該第二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第二最小值。
  23. 一種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包含:一射頻(RF)產生器,具有一輸出;一阻抗匹配網路,具有連接至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的一輸入;一電漿室,藉由一RF傳輸線連接至該阻抗匹配網路;及一處理器,耦合至該RF產生器,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一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第一複數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一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一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其中該一或多個模型包含該阻抗匹配網路的一模型,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基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一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一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 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一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一第二複數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二複數參數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二複數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二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二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 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一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三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三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三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三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三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三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RF產生器的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接收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該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係於該RF產生器操作於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且該阻抗匹配網路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時在該RF產生器之該輸出與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輸入之間的該點處所感測, 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初始化該阻抗匹配網路之該一或多個模型以使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段差可變可量測因子與該第二複數最佳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四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計算第四複數輸出阻抗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利用該第四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第四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四複數最佳參數值的每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最小值,其中該處理器係用以在該第二類型狀態變遷期間控制該RF產生器以使該RF產生器在該第四複數最佳參數值下操作。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在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期間,該RF產生器自一第一功率位準變遷至一第二功率位準,其中該第二功率位準係小於該第一功率位準。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模型為電腦生成模型,其中該一或多個模型包含一RF傳輸線的一模型與一RF纜線的一模型。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為了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基於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計算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該處理器係用以: 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之一第一者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的一第一者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一者;及在該一或多個模型具有該第一可變可量測的因子與該第一複數參數值之一第二者時,利用該一或多個模型自該第一複數量測到的輸入電壓反射係數值的一第二者針對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決定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二者。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之使用複數射頻值降低複數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其中為了利用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與該一或多個模型計算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其中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之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最小值,該處理器係用以:針對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一者決定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一第一者,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該第一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第一最小值;及針對該第一複數輸出阻抗值的一第二者決定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一第二者,對於該第一複數最佳參數值的該第二者而言,該一或多個模型之該輸入處之該第一類型狀態變遷用的該反射係數具有來自該反射係數之多個值中的一第二最小值。
TW106106914A 2016-04-13 2017-03-03 使用射頻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TWI7511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098,189 2016-04-13
US15/098,189 US9711332B2 (en) 2013-05-09 2016-04-13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uning an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in a step-wise fashion for multiple states of an RF generator
US15/098,566 US10276350B2 (en) 2013-05-09 2016-04-14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computer-generated models to reduce reflected power towards an RF generator during state transitions of the RF generator by controlling RF values of the RF generator
US15/098,566 2016-04-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573A TW201801573A (zh) 2018-01-01
TWI751138B true TWI751138B (zh) 2022-01-01

Family

ID=60093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6914A TWI751138B (zh) 2016-04-13 2017-03-03 使用射頻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170117312A (zh)
CN (1) CN107293467B (zh)
TW (1) TWI7511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9825B2 (en) * 2017-11-15 2020-06-09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pplying frequency and match tuning in a non-overlapping manner for processing substrate
US11587765B2 (en) 2020-11-22 2023-02-21 Applied Materials, Inc. Plasma ignition optimization in semiconductor processing chambe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9334B1 (en) * 1998-12-22 2001-07-10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RF matching network
US7326872B2 (en) * 2004-04-28 2008-02-05 Applied Materials, Inc. Multi-frequency dynamic dummy load and method for testing plasma reactor multi-frequency impedance match networks
TW201533797A (zh) * 2013-11-05 2015-09-01 Tokyo Electron Ltd 電漿處理裝置
TWI523417B (zh) * 2013-07-29 2016-02-21 Beijing Nmc Co Ltd RF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the use of RF power supply system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14676B2 (en) * 2006-11-08 2010-05-11 Paratek Microwave, Inc. Adaptive impedance matching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CN101754566B (zh) * 2008-12-10 2012-07-25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阻抗匹配器、阻抗匹配方法和等离子体处理系统
KR20130086825A (ko) * 2012-01-26 2013-08-05 세메스 주식회사 가변커패시터, 임피던스매칭장치 및 기판처리장치
US9030101B2 (en) * 2012-02-22 2015-05-12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Frequency enhanced impedance dependent power control for multi-frequency RF pulsing
US9155182B2 (en) * 2013-01-11 2015-10-06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Tuning a parameter associated with plasma impedance
TWI647735B (zh) * 2013-03-15 2019-01-11 美商蘭姆研究公司 使用模型化以建立與電漿系統相關的離子能量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59334B1 (en) * 1998-12-22 2001-07-10 Lam Research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RF matching network
US7326872B2 (en) * 2004-04-28 2008-02-05 Applied Materials, Inc. Multi-frequency dynamic dummy load and method for testing plasma reactor multi-frequency impedance match networks
TWI523417B (zh) * 2013-07-29 2016-02-21 Beijing Nmc Co Ltd RF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the use of RF power supply system impedance matching method
TW201533797A (zh) * 2013-11-05 2015-09-01 Tokyo Electron Ltd 電漿處理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1573A (zh) 2018-01-01
CN107293467A (zh) 2017-10-24
KR20170117312A (ko) 2017-10-23
CN107293467B (zh) 2019-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0348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uning an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in a step-wise fashion for multiple states of an RF generator
US1091108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power reflected towards a higher frequency RF generator during a period of a lower RF generator and for using a relationship to reduce reflected power
TWI727005B (zh) 在較低頻射頻產生器期間減少反射到較高頻射頻產生器之功率及使用一關係以減少反射功率之系統及方法
US1027635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computer-generated models to reduce reflected power towards an RF generator during state transitions of the RF generator by controlling RF values of the RF generator
US1065101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uning to reduce reflected power in multiple states
US20190385822A1 (en) Active control of radial etch uniformity
US10853444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uning an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in a step-wise fashion
TWI750154B (zh) 以步進方式調節阻抗匹配網路之系統及方法
US1029667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uning an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 in a step-wise fashion
US1025607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delivered power of a megahertz radio frequency generator in the presence of a kilohertz radio frequency generator
CN114207768A (zh) 用于在kHz RF发生器的操作循环内调谐MHz RF发生器的系统和方法
TWI751138B (zh) 使用射頻值降低狀態變遷期間之反射功率的系統及方法
CN107294510B (zh) 针对多状态以逐步方式调谐阻抗匹配网络的系统和方法
TWI727004B (zh) 使用負載阻抗夾具以將固定參數指派予匹配網路模型的系統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