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1031B - 按鍵 - Google Patents
按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51031B TWI751031B TW110105809A TW110105809A TWI751031B TW I751031 B TWI751031 B TW I751031B TW 110105809 A TW110105809 A TW 110105809A TW 110105809 A TW110105809 A TW 110105809A TW I751031 B TWI751031 B TW I751031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bottom plate
- support member
- emitting element
- lifting mechanism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包括鍵帽、底板、發光元件以及升降機構。底板與鍵帽相對設置。發光元件從底板曝露且位於鍵帽下方。升降機構設置於底板與鍵帽間並可活動地連接鍵帽及底板,使鍵帽可相對底板上下移動,發光元件位於升降機構之垂直投影範圍內,升降機構具有帽端部、底端部及遮光擋牆,帽端部與鍵帽連接,底端部與底板連接,遮光擋牆由帽端部向底板延伸、及/或遮光擋牆由底端部向鍵帽延伸,以遮擋發光元件發出之光線。按鍵具有控制按鍵周圍的光暈表現以及避免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之優點。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尤其是指一種包括具有遮光功能的升降機構的按鍵。
就目前的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使用習慣而言,鍵盤為不可或缺的輸入設備之一,用以輸入文字、符號或數字。現今按鍵及鍵盤的發展除了基本輸入功能外,還強調視覺上的訴求,舉例來說,現今的按鍵在使用時具有發光之視覺效果。一般而言,按鍵的發光設計是在底板上配置如發光二極體之發光元件以及與發光元件構成電連接的電路板,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可投射出鍵帽之外,而達到按鍵發光的效果。
然而,發光元件的發光功率與亮度越來越好,如果亮度過高的光線未經充分擴散就從鍵帽與底板之間的間隙透出,將會影響按鍵周圍的光暈表現,並可能造成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
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其可控制按鍵周圍的光暈表現以及避免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
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按鍵包括鍵帽、底板、發光元件以及升降機構。底板與鍵帽相對設置。發光元件從底板曝露且位於鍵帽下方。升降機構設置於底板與鍵帽間並可活動地連接鍵帽及底板,使鍵帽可相對底板上下移動,其中發光元件位於升降機構之垂直投影範圍內,升降機構具有與鍵帽連接之帽端部,帽端部朝底板延伸遮光擋牆,以遮擋發光元件發出之光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底板更包括底板肋部,遮光擋牆之底側凹設凹槽,當升降機構處於收合狀態時,底板肋部容置於凹槽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按鍵更包含薄膜電路板,薄膜電路板更包括薄膜肋部,遮光擋牆之底側凹設凹槽,當升降機構處於收合狀態時,薄膜肋部容置於凹槽中。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底板上形成開口,發光元件從開口曝露。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發光元件進入底板的開口,或者發光元件位於開口下方。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發光元件配置於電路板上,電路板位於底板之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升降機構包含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帽端部位於第一支撐件及/或第二支撐件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支撐件配置於第二支撐件之外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支撐件更包括相對的兩側臂,與第一支撐件之帽端部兩端分別相接,遮光擋牆至少局部地延伸至兩側臂。
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按鍵包括鍵帽、底板、發光元件以及升降機構。底板與鍵帽相對設置。發光元件從底板曝露且位於鍵帽下方。升降機構設置於底板與鍵帽間並可活動地連接鍵帽及底板,使鍵帽可相對底板上下移動,升降機構具有帽端部、底端部及遮光擋牆,帽端部與鍵帽連接,底端部與底板連接,其中遮光擋牆由帽端部向底板延伸、及/或遮光擋牆由底端部向鍵帽延伸,以遮擋發光元件發出之光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鍵帽還包括容槽對應於升降機構的底端部上的遮光擋牆,當升降機構處於收合狀態時,遮光擋牆容置於鍵帽的容槽中。
在本發明的按鍵中,藉由升降機構的遮光擋牆,鍵帽位於最高位置以及鍵帽靠近與遠離底板之過程中,發光元件所發出的光線可被有效遮蔽,在鍵帽與底板間經過多次折射擴散,從而減少高亮度光線過早從鍵帽與底板之間的間隙直接透出的情況,達到控制按鍵周圍因漏光產生的均勻光暈表現,以及避免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之效果。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按鍵
110:鍵帽
111:容槽
120:底板
121:固定元件
122:固定元件
123:底板肋部
1231:第一底板肋部
1232:第二底板肋部
124:開口
125:底板穿孔
130:發光裝置
131:發光元件
132:電路板
140:升降機構
141:第一支撐件
1411:帽端部
1412:底端部
1413:側臂
1414:側臂
142:第二支撐件
1421:帽端部
1422:底端部
1423:側臂
1424:側臂
1425:桿狀結構
1426:頂穿孔
1427:底缺槽
143:遮光擋牆
1431:第一遮光擋牆
1432:第二遮光擋牆
144:彈性元件
145:凹槽
1451:第一凹槽
1452:第二凹槽
146:遮光擋牆
150:薄膜電路板
151:薄膜肋部
152:薄膜穿孔
200:鍵盤
300:電子裝置
A-A’:割面線
B-B’:割面線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應用示意圖;圖2為在站立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外觀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的按鍵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4A為圖2的上視平面示意圖;圖4B為沿圖4A中的A-A’割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在收合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外觀示意圖;圖6A為圖5的上視平面示意圖;圖6B為沿圖6A中的B-B’割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7為圖2所示的按鍵的另一視角外觀示意圖;圖8為圖5所示的按鍵的另一視角外觀示意圖;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10A為在站立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剖面示意圖;以及圖10B為在收合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剖面示意圖。
本發明之按鍵遮光設計必須同時考量多個因素。首先,為使鍵帽上的字符獲得最好的照明與透光效果,也為了兼顧發光元件的有效運用,發光元件產生的光線必須盡可能全部穿過底板、進入到鍵帽與底板之間的空間反覆折射、均勻擴散。其次,因應逐年提升的發光功率、亮度,以及電競領域多發光元件專屬於單一按鍵之應用,進入到鍵帽與底板之間的光線,必須防止其過早從鍵帽與底板之間隙透出,因此用來遮蔽光線的元件需要位於鍵帽與底板之間。再者,鍵帽在按鍵操作中與底板的相對距離不時變動,鍵帽位於最低點時暴露的透光間隙小,且發光效果在使用者按壓按鍵時會被手指遮蔽;鍵帽位於最高點時暴露的透光間隙最大,因此必須針對鍵帽位於最高點時的元件相對位置進行遮光設計。然而,對於按鍵這樣往復運行的精密機械,長年的薄型化趨勢雖然讓按鍵行程已經降到2mm以下,相對而言也讓鍵帽與底板之間的所有元件與結構高度集積化,遮光設計必須考量整個按鍵往復行程的干涉問題,確保按鍵能夠正常運作。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應用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100可構成鍵盤200,以應用於如筆記型電腦或獨立鍵盤等電子裝置300上,以供輸入資料至電子裝置300。鍵盤200可由多個所述按鍵構成100。圖2為在站立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外觀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的按鍵的元件分解示意圖。圖4A為圖2的上視平面示意圖。圖4B為沿圖4A中的A-A’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在收合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外觀示意圖。圖6A為圖5的上視平面示意圖。圖6B為沿圖6A中的B-B’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如圖2至6B所示,各按鍵100包含鍵帽110、底板120、發光裝置130以及升降機構140。發光裝置130結合於底板120且位於鍵帽110下方。升降機構140設置於底板120與鍵帽110之間,供鍵帽110相對底板120上下移動。升降機構140包括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彼此交叉樞接且可活動地連接鍵帽110以及底板120,從而完成使鍵帽110相對底板120上下移動之作用。發光元件131位於升降機構140之垂直投影範圍內,例如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配置於發光裝置130的發光元件131之周圍,升降機構140的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與鍵帽110連接的帽端部1411、1421朝底板120延伸成型出遮光擋牆143,以阻擋發光元件131發出之光線。
上述的鍵帽110可為字母鍵、數字鍵、空白鍵(Space key)及輸入鍵(Enter key)等,本發明對於鍵帽110之種類不予以限制。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底板120可為金屬材質(例如鐵、鋁或合金等)或塑料材質所製成之硬質板體。升降機構140的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可以是彼此交叉樞接的剪刀腳架構,也可以是不交叉的蝴蝶架構(正V)或蝙蝠架構(倒V);不論如何,升降機構140的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共同圈圍出一個矩形的垂直投影範圍,圍繞在發光元件131從底板120露出的位置。一
般而言,發光元件131和底板120露出位置,以及升降機構140及其垂直投影範圍,都位於鍵帽110下方。此外,上述的升降機構140還可包括彈性元件144,彈性元件144配置於底板120上且位於鍵帽110下方,且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配置於發光元件131之周圍,鍵帽110受按壓後,藉由彈性元件144的彈性力並配合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可相對底板120往復移動。另外,上述的按鍵100還包括薄膜電路板150,薄膜電路板150配置於底板120上,薄膜電路板150可為單層為多層且具有開關電路,鍵帽110受外力按壓過程而靠近底板120之過程中會間接或直接觸發的開關電路(圖未示出)等,並在觸發電路開關後藉由升降機構140的彈性元件144及第一支撐件141、第二支撐件142遠離底板120回到最高位置;在一實施例中,彈性元件144及薄膜電路板150為可透光元件。
在本實施例中,當升降機構140位於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時(即鍵帽110位於最高位置,鍵帽110與底板120之間的距離為最大),發光元件131的所發出的光線被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遮光擋牆143所遮蔽(參圖2及4B)。並且,在升降機構140由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轉變為升降機構140的收合狀態之過程中或由升降機構140的收合狀態轉變為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之過程中(即鍵帽110向下靠近或遠離底板120之過程中),發光元件131的所發出的光線也被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遮光擋牆143所遮蔽(參圖4B及6B)。據此,藉由上述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遮光擋牆143,鍵帽110位於最高位置以及鍵帽110的靠近與遠離底板120之過程中,發光元件131所發出的光線可被有效遮蔽,從而減少光線從鍵帽110與底板120之間的間隙透出的情況,達到控制按鍵100周圍因漏光產生的光暈表現以及避免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之效果。
上述的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可具有不同的顏色或者/以及透光程度,以達成不同光暈的表現。同樣地,為達成不同光暈的表現,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在其本身的不同部分也可具有不同的顏色或者/以及透光程度,即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可具有兩種以上的顏色或者/以及透光程度。上述顏色及透光程度可藉由材質的選用及組合來達成。
上述的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具有相對的帽端部1411、1421以及底端部1412、1422,帽端部1411、1421與鍵帽110連接,底端部1412、1422與底板120連接。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底端部1412、1422經由可經由固定元件121、122固定於底板120上;在一實施例中,固定元件121、122可例如為卡鉤,且卡鉤與底板120為一體成型,即卡鉤為底板120的一部分,卡鉤例如可以沖壓製程形成於底板120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還包括相對的兩側臂1413、1414、1423、1424,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帽端部1411、1421與兩側臂1413、1414、1423、1424相接,且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側臂1413、1414、1423、1424交叉樞接;舉例來說,第一支撐件141之側臂1413與第二支撐件142之側臂1423彼此交叉且樞接,第一支撐件141之另一側臂1414與第二支撐件142之另一側臂1424彼此交叉且樞接。
圖7為圖2所示的按鍵的另一視角外觀示意圖。圖8為圖5所示的按鍵的另一視角外觀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如圖2、5、7及8所示,上述的遮光擋牆143同時配置於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帽端部1411、1421上。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依據光暈表現的需求,遮光擋牆143也可僅配置於其中第一支撐件141或第二支撐件142的帽端部1411、1421上。
在遮光擋牆143同時配置於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帽端部1411、1421上之實施例中(圖2、5、7及8),遮光擋牆143包括第一遮光擋牆1431以及第二遮光擋牆1432,第一遮光擋牆1431配置於第一支撐件141之帽端部1411上,第二遮光擋牆1432配置於第二支撐件142之帽端部1421上,當升降機構140位於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時(即鍵帽110位於最高位置,鍵帽110與底板120之間的距離為最大),發光元件131的所發出的光線被第一遮光擋牆1431以及第二遮光擋牆1432所遮蔽(參圖4B);並且,在升降機構140由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轉變為升降機構140的收合狀態之過程中或由升降機構140的收合狀態轉變為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之過程中(即鍵帽110向下靠近或遠離底板120之過程中),發光元件131的所發出的光線也被第一遮光擋牆1431及第二遮光擋牆1432所遮蔽(參圖4B及6B),從而達到控制按鍵100周圍因漏光產生的光暈表現以及避免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之效果。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2及7所示,上述的遮光擋牆143可延伸至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的側臂1413、1414、1423、1424。舉例來說,第一遮光擋牆1431由第一支撐件141之帽端部1411延伸至第一支撐件141之側臂1413、1414,第二遮光擋牆1432由第二支撐件142之帽端部1421延伸至第二支撐件142之側臂1423、1424,即第一遮光擋牆1431配置於第一支撐件141之帽端部1411及側臂1413、1414上,第二遮光擋牆1432配置於第二支撐件142之帽端部1421及側臂1423、1424上,以達成所需的光暈表現。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2、3、5、7及8所示,上述的底板120還包括底板肋部123,底板肋部123兩側鄰接有底板穿孔125,遮光擋牆143之底側內凹成型凹槽145。在升降機構140由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轉變為升降機構140的收合狀態之過程中(即鍵帽110向下靠近底板120之過程中),底板
肋部123進入凹槽145中。在升降機構140處於收合狀態時,底板肋部123容置於凹槽145中,遮光擋牆143則位於底板肋部123之兩側。舉例來說,底板肋部123包括第一底板肋部1231以及第二底板肋部1232,凹槽145包括第一凹槽1451以及第二凹槽1452,第一凹槽1451凹設於第一遮光擋牆1431之底側,第二凹槽1452凹設於第二遮光擋牆1432之底側,在升降機構140由升降機構140的站立狀態轉變為升降機構140的收合狀態之過程中(即鍵帽110向下靠近底板120之過程中),第一底板肋部1231進入第一凹槽1451中,第二底板肋部1232進入第二凹槽1452中;在升降機構140處於收合狀態時,第一底板肋部1231容置於第一凹槽1451中,第二底板肋部1232容置於第二凹槽1452中,第一遮光擋牆1431位於第一底板肋部1231之兩側,且第二遮光擋牆1432位於第二底板肋部1232之兩側。本發明對於第一凹槽1451、第二凹槽1452、第一底板肋部1231以及第二底板肋部1232的數量不予以限制。
圖9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元件分解示意圖。請參考圖9,在另一實施例中,薄膜電路板150包括至少一薄膜肋部151對應前述底板肋部123,薄膜肋部151兩側鄰接有薄膜穿孔152,而遮光擋牆143之底側凹設至少一凹槽145,當升降機構140處於收合狀態時,薄膜肋部151和底板肋部123同時容置於遮光擋牆143的凹槽145中,而遮光擋牆143容置於薄膜穿孔152以及底板穿孔125中。在其他實施例中,只有薄膜電路板150具有薄膜肋部151和鄰接的薄膜穿孔152,而底板120沒有肋部、僅有一個連通的大型底板穿孔125,當升降機構140處於收合狀態時,薄膜肋部151容置於遮光擋牆143的凹槽145中,而遮光擋牆143容置於薄膜穿孔152以及底板穿孔125中。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7所示,第二支撐件142的帽端部1421具有桿狀結構1425,鍵帽110底部可設有相應的夾持元件(圖未示),以夾持固定於桿狀結構1425上;為設置桿狀結構1425,帽端部1421上形成相應的頂穿
孔1426且第二遮光擋牆1432形成相應的底缺槽1427,舉例來說,底缺槽1427位於第二凹槽1452的兩側且與第二凹槽1452相間隔,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實施例中,如圖3、4A及6A所示,上述的第一支撐件141及第二支撐件142中,其中一第一支撐件141配置於另一第二支撐件142之外側。舉例來說,第一支撐件141配置於第二支撐件142之外側,第一支撐件141的兩側臂1413、1414位於第二支撐件142的兩側臂1423、1424之外側,第一支撐件141的帽端部1411位於第二支撐件142的底端部1422之外側,第一支撐件141的底端部1412位於第二支撐件142的帽端部1421之外側;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支撐件142可配置於第一支撐件141之外側。
此外,上述的發光裝置130包括電路板132,上述的發光裝置130包括電路板132,電路板132貼附於底板120之下,發光元件131配置於電路板132上,底板120上對應該發光元件131的位置形成開口124,發光元件131從開口124曝露;在不同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31可以進入底板120的開口124,或者位於開口124下方。電路板132佈置有線路(圖未示)以傳輸電力供發光元件131發光使用。底板120開口124與發光元件131的位置可以至少局部的位於彈性元件144下方,使發光元件131的光線由彈性元件144穿出,或者底板120開口124與發光元件131也可以完全不與彈性元件144重疊。
圖10A為在站立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剖面示意圖。圖10B為在收合狀態下的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按鍵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0A、圖10B,在另一實施例中,升降機構140還包括另一遮光擋牆146可以遮擋發光元件131的光線,位於升降機構140連接底板120的底端部1412、1422上,朝向鍵帽110延伸;於一實施例中,遮光擋牆146可以位於升降機構140的第一支撐件141的底端部1412上及/或第二支撐件142的底端部1422上。鍵帽110還包括容槽111對應於遮光擋牆146,當升降機構140處於收合
狀態時,遮光擋牆146容置於鍵帽110的容槽111中。由於位在底端部1422上的遮光擋牆146更為靠近發光元件131,可能遮蔽更多發光元件131的高亮度光線。
在本發明實施例的按鍵100中,藉由上述升降機構140的遮光擋牆143、146,鍵帽110位於最高位置以及鍵帽110的靠近與遠離底板120之過程中,發光元件131所發出的光線可被有效遮蔽,從而減少光線從鍵帽110與底板120之間的間隙透出的情況,達到控制按鍵100周圍因漏光產生的光暈表現以及避免使用者在視覺上的不適之效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按鍵
110:鍵帽
120:底板
124:開口
125:底板穿孔
130:發光裝置
131:發光元件
132:電路板
141:第一支撐件
1411:帽端部
1412:底端部
142:第二支撐件
1421:帽端部
1422:底端部
143:遮光擋牆
1431:第一遮光擋牆
1432:第二遮光擋牆
144:彈性元件
150:薄膜電路板
152:薄膜穿孔
Claims (19)
- 一種按鍵,包括:一鍵帽;一底板,與該鍵帽相對設置;一發光元件,從該底板曝露且位於該鍵帽下方;以及一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間並可活動地連接該鍵帽及該底板,使該鍵帽可相對該底板上下移動,其中該發光元件位於該升降機構之垂直投影範圍內,該升降機構具有與該鍵帽連接之至少一帽端部,該帽端部朝該底板延伸一遮光擋牆,以遮擋該發光元件發出之光線。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其中該底板更包括至少一底板肋部,該遮光擋牆之底側凹設至少一凹槽,當該升降機構處於一收合狀態時,該底板肋部容置於該凹槽中。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更包含一薄膜電路板,該薄膜電路板更包括至少一薄膜肋部,該遮光擋牆之底側凹設至少一凹槽,當該升降機構處於一收合狀態時,該薄膜肋部容置於該凹槽中。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其中該底板上形成一開口,該發光元件從該開口曝露。
- 如請求項4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發光元件進入該底板的該開口,或者該發光元件位於該開口下方。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發光元件配置於一電路板上,該電路板位於該底板之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按鍵,其中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撐件及一第二支撐件,該至少一帽端部位於該第一支撐件及/或該第二支撐件上。
- 如請求項7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第一支撐件配置於該第二支撐件之外側。
- 如請求項7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第一支撐件更包括相對的兩側臂,與該第一支撐件之該帽端部兩端分別相接,該遮光擋牆至少局部地延伸至該兩側臂。
- 一種按鍵,包括:一鍵帽;一底板,與該鍵帽相對設置;一發光元件,從該底板曝露且位於該鍵帽下方;以及一升降機構,設置於該底板與該鍵帽間並可活動地連接該鍵帽及該底板,使該鍵帽可相對該底板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具有至少一帽端部、至少一底端部及至少一遮光擋牆,該帽端部與該鍵帽連接,該底端部與該底板連接,其中該遮光擋牆由該帽端部向該底板延伸、及/或該遮光擋牆由該底端部向該鍵帽延伸,以遮擋該發光元件發出之光線。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其中該底板更包括至少一底板肋部,該遮光擋牆之底側凹設至少一凹槽,當該升降機構處於一收合狀態時,該底板肋部容置於該凹槽中。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更包含一薄膜電路板,該薄膜電路板更包括至少一薄膜肋部,該遮光擋牆之底側凹設至少一凹槽,當該升降機構處於一收合狀態時,該薄膜肋部容置於該凹槽中。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其中該底板上形成一開口,該發光元件從該開口曝露。
-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發光元件進入該底板的該開口,或者該發光元件位於該開口下方。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發光元件配置於一電路板上,該電路板位於該底板之下。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其中該升降機構包含一第一支撐件及一第二支撐件,該至少一帽端部位於該第一支撐件及/或該第二支撐件上。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第一支撐件配置於該第二支撐件之外側。
- 如請求項16所述的按鍵,其中該第一支撐件更包括相對的兩側臂,與該第一支撐件之該帽端部兩端分別相接,該遮光擋牆至少局部地延伸至該兩側臂。
-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按鍵,其中該鍵帽還包括一容槽對應於該升降機構的該底端部上的該遮光擋牆,當該升降機構處於一收合狀態時,該遮光擋牆容置於該鍵帽的該容槽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05809A TWI751031B (zh) | 2021-02-19 | 2021-02-19 | 按鍵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10105809A TWI751031B (zh) | 2021-02-19 | 2021-02-19 | 按鍵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51031B true TWI751031B (zh) | 2021-12-21 |
TW202234437A TW202234437A (zh) | 2022-09-01 |
Family
ID=80681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05809A TWI751031B (zh) | 2021-02-19 | 2021-02-19 | 按鍵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51031B (zh) |
-
2021
- 2021-02-19 TW TW110105809A patent/TWI751031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34437A (zh) | 2022-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81127B2 (en) | Key structure with scissors-type connecting member | |
CN107731606B (zh) | 发光键盘 | |
US9443675B2 (en) | Keyboard | |
CN110998772B (zh) | 一种键盘及电子设备 | |
TW201837945A (zh) | 發光鍵盤 | |
TWI690843B (zh) | 電子裝置及其模式切換方法 | |
TW201503195A (zh) | 發光鍵盤 | |
TWM448728U (zh) | 背光模組及鍵盤 | |
TW201316368A (zh) | 發光鍵盤 | |
TWM534889U (zh) | 具薄膜開關功能之背光模組 | |
CN116895481A (zh) | 背光按键及其背光模组 | |
TWI556279B (zh) | 發光鍵盤裝置 | |
US20230108859A1 (en) | Keyboard and keycap thereof | |
TWI697926B (zh) | 鍵盤 | |
TWI751031B (zh) | 按鍵 | |
TW201635094A (zh) | 發光鍵盤裝置 | |
JP3181674U (ja) | キースイッチ及びそのキーボード | |
TWI654637B (zh) | 發光鍵盤 | |
JPWO2008072666A1 (ja) | 照光式入力装置 | |
TWI768717B (zh) | 按鍵 | |
CN114974974A (zh) | 按键 | |
CN103531393A (zh) | 按键及其键盘 | |
CN114974972A (zh) | 按键 | |
CN114860112A (zh) | 具有按键输入功能的触控板 | |
TW202234441A (zh) | 按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