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0481B -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0481B
TWI750481B TW108121340A TW108121340A TWI750481B TW I750481 B TWI750481 B TW I750481B TW 108121340 A TW108121340 A TW 108121340A TW 108121340 A TW108121340 A TW 108121340A TW I750481 B TWI750481 B TW I7504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oke
alcohol
formula
crotonate
tp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1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6181A (zh
Inventor
韓正濤
程宏峰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華鴻新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TW1021021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TW201350111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華鴻新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華鴻新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6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6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0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0481B/zh

Links

Landscapes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That Contain Protein Lipid Enzymes And Other Medicin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包含巴豆酯或巴豆酯衍生物之方法及組成物,提供用於中風及中風後遺症之治療及預防。提供採用巴豆酯或衍生化合物組合至少另一添加劑之另外的組成物及方法,以產生治療或預防哺乳動物病患之中風及中風之長期後遺症更有效的治療工具。

Description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本發明大致上關於一種巴豆酯於治療及預防中風及中風後遺症之之醫藥用途。 關於本申請書之其他揭露可於2008年1月31日由Richard D.Chang等人所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號12/023,753之「使用巴豆酯之組成物及方法(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Of Phorbol Esters)」中尋得,此美國專利申請案主張於2007年1月31日所提出之美國臨時申請案號60/898,810之優先權效益,並於此全部併入以於各方面作為參考。
植物歷來已作為許多醫藥用途。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4億人,佔世界人口之80%目前在某些情況下係使用草藥作為初步之衛生保健。(世界衛生組織第134號文件,2008年12月)。然而,很難分離出植物中具有理想醫藥效果之特定化合物並依商業規格複製。另外,雖然可以從植物分離出活性化合物,植物之其他部份如礦物質、維生素、揮發油(volatile oils)、苷(glycosides)、生物鹼(alkaloids)、生物類黃酮(bioflavanoids)及其他物質亦可能涉及了活性化合物之運作或此植物已知之醫藥用途,使得使用、純化和商品化以植物為基礎的藥劑為一種挑戰。 巴豆醇是二萜(diterpenes)之萜烷類(tigliane family)之天然植物性有機化合物。其首先於1934年自原產於東南亞之大戟科(Euphorbiaceae family)灌木之巴豆(Croton tiglium)之種子作為巴豆油(croton oil)之水解產物所分離出。巴豆醇之各種酯穎具有據知包含仿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s)及活 化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 PKC)之能力;以及調整含有有絲分裂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路徑之下游細胞訊號路徑的重要生物學特性。巴豆酯另外也被認為會結合至嵌合蛋白(chimaerins)、Ras活化子Ras GRP、及突觸囊泡啟動蛋白質(vesicle-priming protein)Munc-13(Brose N, Rosenmund C., JCell Sci;115:4399-411 (2002))。部份巴豆酯也誘導核轉錄因子‑κB(NF-κB)。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豆酯據知能夠作為腫瘤促進劑(promoter)之生理特性。(Blumberg,1988;Goel, G et al., Int,Journal of Toxicology 26,279-288(2007)) 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乙酸酯(TPA)為一種巴豆酯,亦稱為巴豆醇-12-肉蔻酸酯值-13-乙酸酯(phorbol-12-myristate-13-acetate, PMA),在多種細胞株及初代細胞中的致癌模式用於作為誘導分化及/或細胞凋亡。TPA亦已被報導在因化療而抑制骨髓作用之患者中,可使循環之白血球細胞及嗜中性粒細胞增加(Han Z. T.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95, 5363-5365 (1998)),並抑制MT-4細胞上經HIV誘導之細胞病變的效果(Mekkawy S. et al., Phytochemistry 53, 47-464 (2000))。然而,由於包含接觸皮膚時之腐蝕反應(caustic reactions)的各種因素及對於其潛在毒性之疑慮,TPA無法展現出做為一種用於治療、管理或預防疾病之有效工具。實際上,由於巴豆酯在誘發造成發炎反應及腫瘤發展之各種細胞反應的蛋白激酶C之活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Goel et al., Int, Journal of Toxicology 26, 279-288 (2007)),故巴豆酯通常將會自用於涉及發炎反應之症狀(如中風)的可能治療候選藥物中排除。 心臟疾病及中風一年造成1700萬人喪生,佔全球所有死亡率之幾乎三分之一。此預計將會變成全世界死亡及失能之首要原因,死亡的人數預測在2020年時將增加超過2000萬人,在2030年時則會增加至2400萬人。(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世界衛生組織2004) 雖然有超過300個危險因素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和中風相關(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世界衛生組織2004),然而在已發展國家中,至少有1/3的心血管疾病係歸因於煙草使用、酒精使用、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肥胖。 目前管理和預防中風的治療一般係結合如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ACE inhibitors)、阿斯匹靈(aspirin)、β受體阻滯劑(beta blockers)和降血脂藥物(lipid lowering medications)之藥物;如心臟起搏器(pacemakers)、植入式除顫器(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s)、冠狀動脈支架(coronary stents)、人工心臟瓣膜(prosthetic valves)、人工心臟(artificial hearts)之裝置;以及如冠狀動脈搭橋(coronary artery bypass)、球囊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瓣膜修復和置換(valve repair and replacement)、心臟移植(heart transplants)及人工心臟手術(artificial heart operations)的手術。「越來越傾向選擇高科技治療技術勝於較便宜但依舊有效果之治療法。」(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世界衛生組織2004),此增加了醫療保健成本之提高,且使不同個體之群組間的治療品質有著顯著的差距。 然而,即使可使用先進的技術和設施,經歷中風之60%的患者仍然會死亡或變得無法自理,且每次中風會使得復發的風險顯著地增加。「以全球來看,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的治療仍然不夠。」(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世界衛生組織2004)。因此顯然需要更新且更有效的措施來預防和治療中風,以及治療或預防因中風所引起的長期影響。
本發明關於一種包含巴豆酯之組成物及使用巴豆酯之方法。本文所述之組成物及方法在預防及治療中風及在控制包含急性缺血(acute ischemic events)之中風之後遺症上係相當有效。 可藉由使用本文所述之巴豆酯及巴豆酯衍生物來預防或治療中風之後果,其包括但不限於癱瘓、空間障礙、判斷障礙、忽視症(left-sided neglect)、記憶力減退、失語、協調和平衡問題、噁心、嘔吐、認知功能障礙、知覺障礙、定向障礙、單側偏盲和行為衝動。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巴豆酯和巴豆酯衍生物可防止初始及後續中風的發生。 成功治療與否將根據常規方法來判定,如減少中風之嚴重性或後遺症、降低或消除中風後遺症、降低個體預見中風的風險因素、及/或減少包含後續中風(subsequent strokes)的中風次數或嚴重性。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之巴豆酯及巴豆酯衍生物可用於調控細胞訊號路徑。這種調控可具有各種效果,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含巴豆酯和巴豆酯衍生物之組成物之使用可能改變哺乳動物對象的Th1細胞激素的釋放。在另一實施例中,包含巴豆酯及/或巴豆酯衍生物之組成物可能改變哺乳動物對象的白介素2(interleukin 2, IL-2)的釋放。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包含巴豆酯及/或巴豆酯衍生物的組成物可能會改變哺乳動物對象的干擾素(interferon)的釋放。在又一實施例中,包含巴豆酯及/或巴豆酯衍生物之組成物可以改變ERK磷酸化的速率。 本發明藉著提供一種使用包含下式I巴豆酯之組成物之用於治療及預防中風、調節細胞訊號路徑及/或管理、治療及預防中風之後遺症之新穎且特別有效之方法及組成物來實現上述並達成另外目的及優點,
Figure 02_image001
式I 其中R1 及R2 可各獨立地為氫;羥基;
Figure 02_image004
,其中烷基包含1至15個碳原子;
Figure 02_image006
,其中低級烯基包含1至7間的碳原子;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10
Figure 02_image012
Figure 02_image014
及其經取代之衍生物。R3 可各獨立地為氫或
Figure 02_image016
及其經取代之衍生物。本發明之方法及組成物更包含任何式I之組成物之醫藥鹽、對映異構體、異構體、多晶型物、前藥、水合物及溶劑化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R1 及R2 之至少之一非為氫,且R3 為氫或
Figure 02_image018
及其取代之衍生物。在另一實施例中,R1 或R2 之一者為
Figure 02_image020
,而R1 或R2 之另一者為
Figure 02_image022
,其中低級烷基為1至7個碳原子之間,且R3 為氫。 在此式I化學式中之烷基、烯基、苯基、及芐基可未經鹵素取代或經鹵素取代,較佳為氯、氟或溴;可未經硝基取代或經硝基取代;可未經胺基取代或經胺基取代;及/或可未經相似之自由基取代或經相似之自由基取代。 用於此處所述之方法及組成物中之例示性巴豆酯組成物為下列式II之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乙酸酯(TPA)。
Figure 02_image024
式II 本發明之製劑及方法中之有用的式I巴豆酯及其相關化合物及衍生物包含但不限於其他醫藥適用之此化合物之活性鹽,以及此化合物之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糖苷化衍生物、溶劑化物、水合物、及/或前藥。本發明之組成物及方法中所使用之巴豆酯之例示性形式包含但不限於巴豆醇13-丁酸酯;巴豆醇12-癸酸;巴豆醇13-癸酸;巴豆醇12,13-二乙酸酯;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巴豆醇12,13-二苯甲酸;巴豆醇12,13-二丁酯;巴豆醇12,13-二癸酸酯;巴豆醇12,13-二己酸酯;巴豆醇12,13-二丙酸酯;巴豆醇12-肉蔻酸酯;巴豆醇13-肉蔻酸酯;巴豆醇12-肉蔻酸酯-13-乙酸酯(亦習知為TPA或PMA);巴豆醇12,13,20-三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當歸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當歸酸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異丁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異丁酸酯-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苯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苯乙酸酯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肉蔻酸酯;巴豆醇12-順芷酸酯13-癸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乙酸酯;巴豆醇12-乙酸酯;及巴豆醇13-乙酸酯。 哺乳動物對象係適用於以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來治療,尤其是TPA,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罹患中風或對中風有風險之個體。適合以式I巴豆酯,尤其是TPA,來治療之對象則另外包括那些苦於中風影響之個體,其包括但不限於癱瘓、空間障礙、判斷力障礙、忽視症、記憶力減退、失語、協調和平衡問題、噁心、嘔吐、認知功能障礙、知覺障礙、定向障礙、單側偏盲和衝動。 這些和其它對象係對藉由對對象施用有效量的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而能有效地預防及/或治療性處置,有效量的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足以調節NF-κB的活性、增加Th1細胞激素的活性、預防或治療癱瘓、增加空間認知、減少記憶力減退、降低失語、增加協調和平衡、防止或減少中風的發病率和嚴重性、以及提高認知。 本發明治療上有效用之方法和製劑將有效地以各種形式使用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如上所述,包括任何有活性的、醫藥上可接受之所述化合物的鹽、以及有活性的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溶劑化物、水合物、前藥、及/或其組合。式II之TPA係於下文之實例中採用作為本發明的說明性實施例。 在本發明之其他態樣中,提供一種組合製劑和方法,其採用有效劑量之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來搭配與式I巴豆酯能組合配製或協調給藥之一或多個次要或輔助之活性劑,以產生針對對象之有效反應。 組合製劑和協調治療方法在中風治療上採用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搭配額外之一或多個中風預防、治療或其他用途之次級或輔助治療劑。在這些實施例中用於搭配巴豆酯,例如TPA之次級或輔助治療劑可能在單獨或與巴豆酯例如TPA搭配時在中風預防或復原上 具有直接或間接之效果;可能在與如TPA搭配時會展現其他有用的輔助治療活性(例如抗凝血、抗胆甾醇血(anticholesterolemic)、舒張血管、抗高血壓、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或保護神經);或可在單獨或與如TPA搭配時展現用於治療或預防中風或相關症狀之輔助治療活性。這樣的次級或輔助治療劑可在施用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衍生物之前、同時或之後施用。 在這些組合製劑和協調治療方法中對於預防或治療哺乳動物對象中風有用的輔助或次級治療劑包括但不限於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抗凝血劑、他汀類藥物(statins)、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抗血小板藥物、ß-阻斷劑、阿斯匹靈、貝特類藥物、鈣通道阻斷劑、或利尿劑。此外,輔助治療或次級治療可使用例如但不限於外科手術介入,其包括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血管成形術、球囊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瓣膜修復和置換、冠狀動脈搭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支架置入術(stent placement)、開顱手術、彈簧圈栓塞術(endovascular coil emobilization)、或卵圓孔未閉封堵(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標的、特徵、態樣及優勢將自下列詳細說明而變得顯而易知。
一種新穎方法和組成物己證實可用於預防及/或治療包括人類之哺乳動物對象的中風及中風後遺症。 在各種實施例中,如本文所述的組成物和方法可能會增加Th1細胞激素(Th1 cytokines)的釋放,增加ERK的磷酸化,調節NF-κB的活性,預防或治療癱瘓,增加空間感,減少記憶損失,降低失語,增加協調平衡,提高認知,改進方向感,減少後續中風的發生率,以及減少衝動控制異常(impulsivity)。 在此所提供之製劑和方法採用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如於2008年1月31日所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號12/023,753所更完整地說明之內容,其係主張於2007年1月31日所提出的美國臨時專 利申請號60/898,810、以及所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之優先權效益,其全部內容各於此全部併入作為參考,
Figure 02_image001
式I 其中R1 及R2 可為氫;羥基;
Figure 02_image004
,其中烷基包含1至15個碳原子;
Figure 02_image006
,其中低級烯基包含1至7之間的碳原子;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10
Figure 02_image012
Figure 02_image014
及其經取代之衍生物。R3 可為氫或
Figure 02_image032
。 在一些實施例中,作為用於治療慢性或復發症狀之新穎組成物之R1 及R2 之至少之一非為氫,且R3 為氫或
Figure 02_image034
及其經取代之衍生物。在另一實施例中,R1 或R2 之一為
Figure 02_image020
。而R1 或R2 之另一個為
Figure 02_image022
。其中低級烷基為1至7個碳原子,且R3 為氫。 在此化學式之烷基、烯基、苯基、及芐基可未經鹵素取代或經鹵素取代,較佳為氯、氟或溴;可未經硝基取代或經硝基取代;可未經胺基取代或經胺基取代;及/或可未經相似之自由基取代或經相似之自由基取代。 在此所提供之中風治療製劑及方法採用式I之巴豆酯或式I之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如上所述,包括所有本說明中活性藥學上可接受的化合物以及各種可能變化,且輕易地提供其複合物、鹽、溶劑化物、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和此些化合物之前藥及其組合作為抗中風劑。 在此提供之Th1細胞激素增加的製劑和方法採用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如上所述,包括所有本說明中活性藥學上可接受的化合物以及各種可能變化,且輕易地提供其複合物、鹽、溶劑化物、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和此些化合物之前藥及其組合作為新穎之Th1細胞激素增加劑,這些化合物及其組合物作為一種新穎之Th1細胞因子的增加劑。包括人類對象在內之廣泛範圍的哺乳動物對象適合使用本發明的製劑和方法來治療。這些對象包括但不限於罹患中風或有中風風險的個體。 在此所提供之ERK磷酸化增加製劑和方法採用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如上所述,包括所有本說明中活性藥學上可接受的化合物以及各種可能變化,且輕易地提供其複合物、鹽、溶劑化物、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和此些化合物之前藥及其組合作為新穎之ERK磷酸化增加劑。包括人類對象在內之廣泛範圍的哺乳動物對象適合使用本發明的製劑和方法來治療。這些對象包括但不限於罹患中風或有中風風險的個體。 在本發明的方法及組成物中,此處所述之一或多個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係有效地配製或給藥以作為用於有效地治療和預防中風或中風後遺症之藥劑。在例示性實施例中,TPA係為了說明目的而示範在醫藥上之製劑及治療方法上單獨或與一或多個輔助治療劑配合作為有效之藥劑。本揭露還另外提供醫藥上可接受的巴豆酯化合物,其係為天然或合成化合物之形式,包括此處所述之複合物、衍生物、鹽、溶劑化物、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和此些化合物之前藥及其組合,這些作為本發明的方法和組成物中的治療藥劑在治療和預防中風和中風的後遺症上是相當有效的。 中風為大腦血液供應中斷所造成的。此可能肇因自血管堵塞(缺血性中風(ischaemic stroke))或血管破裂(出血性中風(haemorrhagic stroke))。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然麻木或無力,特別是一側身體;突然神智不清,或說話或理解話語困難;單眼或雙眼觀看困難;突然走路困難、頭暈或失去平衡或協調性;或突然無來由的劇烈頭痛。中風之風險因素包含高血壓、血脂異常、使用煙草、缺乏運動、肥胖、壓力、糖尿病、飲酒、血液中有過多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發炎和凝血功能異常。亦有無法改變的危險因素,如年齡、遺傳、性別和種族。 治療中風具有三個不同的階段:預防、中風後的立刻治療、中風後的復健。本文所述的組成物和方法可用於中風治療的任何階段,可獨立地或與一或多種另外的治療方法搭配,包括其他藥劑、裝置或外科手術治療。 巴豆醇是二萜(diterpenes)之萜烷類(tigliane family)之天然植物性的多環醇。其首先於1934年自巴豆(Croton tiglium)之種子作為巴豆油(croton oil)之水解產物而分離出。巴豆醇在大部分極性有機溶劑及水中易溶。巴豆醇之酯類具有下列式I的整體結構:
Figure 02_image001
式I 其中R1 及R2 係選自氫;羥基;
Figure 02_image004
,其中烷基包含1至15個碳原子;
Figure 02_image006
,其中低級烯基包含1至7之間的碳原子;
Figure 02_image008
Figure 02_image010
Figure 02_image012
Figure 02_image014
;及其經取代之衍生物所組成之群組,而R3 可為氫或
Figure 02_image040
或其經取 代之衍生物,以及式I化合物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前藥、溶劑化物、及水合物以及其經取代衍生物。 在此使用之詞彙「低級烷基」或「低級烯基」表示含有1至7個碳原子的基團。式I化合物中,烷基或烯基可以是直鏈或支鏈。在一些實施例中,其中R1 或R2 之一或R1 及R2 皆為一種長鏈碳基團(即式I為癸酸或肉荳蔻酸)。 此處化學式之烷基、烯基、苯基和芐基可未經鹵素取代或經鹵素取代,較佳地,氯、氟或溴;可未經硝基取代或經硝基取代;可未經胺基取代或經胺基取代;及可未經相似類型之自由基取代或經相似類型之自由基取代。 包括任何自草本來源像是巴豆(croton tiglium)之配製物或萃取物之有機及合成形式的巴豆酯用於本文之實施例中係擬作為包含巴豆酯(或巴豆酯類似物、相關化合物及/或衍生物)之有效用組成物。用於本文之實施例中之有效用之巴豆酯及/或相關化合物將通常具有如式I所示之結構,不過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了解此些化合物之功能相等之類似物、複合物、共軛物、及衍生物亦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在更詳細的實施例中,將選擇根據上述式I之說明性結構修改以提供有效用之選擇化合物,以治療及/或預防包合人類在內之哺乳動物對象之中風、肇因中風之傷害及/或管理中風之後果或後遺症,其中:R1 及R2 之至少之一非為氫,且R3 選自氫或
Figure 02_image042
及其經取代之衍生物所組成之群組。在另一實施例中,R1 或R2 之一者為
Figure 02_image044
,而R1 或R2 之另一者為
Figure 02_image006
,且R3 為氫。 在治療或預防包含人類在內之哺乳動物對象之中風、來自中風之傷害及/或管理中風之後果或後遺症而用於此治療法之式I巴豆酯化合物之例示性實施例係表示於下列式II所示之巴豆醇12-肉蔻酸酯-13-乙酸酯(亦習知為PMA或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乙酸酯,TPA)。
Figure 02_image024
式II 本發明之製劑及方法中另外有用的巴豆酯及其相關化合物及衍生物包含但不限於其他醫藥適用之此化合物之活性鹽,以及此化合物之活性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糖苷化衍生物、溶劑化物、水合物、及/或前藥。式I巴豆酯之衍生物可為或可非為巴豆酯本身。本發明之組成物及方法中所使用之巴豆酯之例示性形式包含但不限於巴豆醇13-丁酸酯;巴豆醇12-癸酸;巴豆醇13-癸酸;巴豆醇12,13-二乙酸酯;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巴豆醇12,13-二苯甲酸;巴豆醇12,13-二丁酯;巴豆醇12,13-二癸酸酯;巴豆醇12,13-二己酸酯;巴豆醇12,13-二丙酸酯;巴豆醇12-肉蔻酸酯;巴豆醇13-肉蔻酸酯;巴豆醇12,13,20-三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當歸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當歸酸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異丁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異丁酸酯-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苯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苯乙酸酯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肉豆蔻酸酯;巴豆醇12-順芷酸酯13-癸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乙酸酯;巴豆醇12-乙酸酯;及巴豆醇13-乙酸酯,如表1所示。 表1 例行性巴豆酯
Figure 108121340-A0304-0001
本文所述的組成物包含包括減輕或預防中風傷害之有效量之式I化合物之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之中風治療組成物,其對於預防及/或治療哺乳動物對象之中風或中風相關症狀或後遺症相當有效。有效量的活性化合物在「中風治療」、「抗凝血」、「抗胆甾醇血」(anticholesterolemic)」、「舒張血管」、「抗高血壓」、「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或「保護神經」治療上係相當有效,施以單位或多單位劑量形式超過干預治療之一特定期間以測量對象身上中風之一或多個症狀或後遺症之緩解。在例示性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組成物在預防或緩解對中風脆弱或苦於中風之人類及其他哺乳動物對象之中風症狀或中風後遺症之治療方法中係相當有效。 本發明之巴豆酯治療組成物中一般包含有效量或單位劑量的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衍生化合物,其可與可加強穩定性、傳遞性、吸收性、半衰期、藥效、藥物動力學和及/或藥效學、減少不良的副作用、或提供醫藥運用上之其它優點之一或多種藥學上可接受的載劑、賦形劑、媒劑、乳化劑、穩定劑、防腐劑、緩衝劑、及/或其它添加劑配合。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依據臨床和患者特定因素將能輕易地決定有效 量的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其相關衍生化合物(例如,包含有效濃度/量的TPA之單位劑量,或所選擇之TPA之藥學上可接受的鹽、異構體、對映異構體、溶劑化物、多晶型物和/或前藥)。用於施予包含人類之哺乳動物對象之適合之有效量單位劑量之活性化合物可於約10μg至約1500μg、約20μg至約1000μg、約25μg至約750μg、約50μg至約500μg、約150μg至約500μg、約125μg至約500μg、約180至約500μg、約190μg至約500μg、約220μg至約500μg、約240μg至約500μg、約260μg至約500μg、約290μg至500μg之範圍內。在部份實施例中,疾病治療有效劑量之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相關或衍生化合物可能選自很小的範圍,舉例來說,10至25μg、30至50μg、75至100μg、100至300μg或150至500μg。這些及其他有效單位劑量可以單一劑量、或以每日、每週或每月多次劑量之形式施用,舉例來說,包含每天、每週、或每月1至5次、或2至3次劑量施用的給藥方案。在一例示性實施例中,10μg至30μg、30μg至50μg、50μg至100μg、100μg至300μg、或300μg至500μg之劑量係以每天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或五次施用。在更詳細之實施例中,50μg至100μg、100μg至300μg、300μg至400μg、或400μg-600μg之劑量係每日施用一或兩次。在進一步的實施例中,50μg至100μg、100μg至300μg、300μg至400μg、或400μg至600μg之劑量係於每隔日施用。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劑量係基於體重來計算,且可施用量為,例如,每天約0.5μg/m2 至約300μg/m2 、約1μg/m2 至約200μg/m2 、每天約1μg/m2 至187.5μg/m2 、每天約1μg/m2 至每天約175μg/m2 、每天約1μg/m2 至約157μg/m2 、每天約1μg/m2 約125μg/m2 、每天約1μg/m2 約75μg/m2 、每天1μg/m2 約50μg/m2 、每天2μg/m2 至約50μg/m2 、每天2μg/m2 至約30μg/m2 或每天3μg/m2 至約30μg/m2 。 在其它實施例中,給藥劑量可以較少,例如,每隔天0.5μg/m2 至約300μg/m2 、約1μg/m2 至約200μg/m2 、每隔天約1μg/m2 至約187.5μg/m2 、每隔天約1μg/m2 約175μg/m2 、每天約1μg/m2 至每隔天約157μg/m2 、每隔天約1μg/m2 約125μg/m2 、每隔天約1μg/m2 至約75μg/m2 、每隔天約1μg/m2 至約50μg/m2 、每隔天2μg/m2 至約50μg/m2 、每天2μg/m2 至約30μg/m2 或每天3μg/m2 至約30μg/m2 。在另外的實施例中,劑量給藥可為3次/週、4次/週、5次/週、僅於週末、僅協同其他治療方案、數天、或依據臨床及病患特定 因素之任何適合之劑量方案。 包含有效量(選擇性地針對「中風治療」、「抗凝血」、「抗胆甾醇血」(anticholesterolemic)」、「舒張血管」、「抗高血壓」、「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誘使ERK磷酸化」、「IL-2調節」及/或「保護神經」)之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之本發明之組成物之傳達量、時機點、及模式將基於個體基準,依據個體像是重量、年齡、性別及狀況之因素、疾病之劇烈性及/或相關症狀、給藥是預防或治療性質、以及基於包含半衰期及效率之其他習知會影響藥物傳遞、吸收及藥物代謝動力之因素而定期地調整。 本發明製劑之用於即時疾病治療(選擇性地針對「中風治療」、「抗凝血」、「抗胆甾醇血」」、「舒張血管」、「抗高血壓」、「誘使ERK磷酸化」、「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減少血塊」、「保護神經」、「IL-2調節」或「NFκB調節」)之有效劑量或多劑量治療方案起初將選擇所需及足以實際預防或緩解對象身上中風之症狀之概略最小劑量方案。劑量及給藥方針將時常包含重複給藥治療數天或甚至一或多週或年之過程。有效治療方案亦可能涉及每天一次或每天多次持續數天、數週、數月或甚至數年之過程之預防性劑量。 本發明之組成物及方法在中風治療上之有效性可使用各種模式系統來表現,其包含實例9所未之暫時性中度大腦動脈阻塞、實例8所示之永久性中度大腦動脈阻塞、血管內線性中度大腦動脈阻塞(endovascular filam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實例7所示之栓塞性中度大腦動脈阻塞、內皮素-1誘導之動脈及靜脈收縮、或大腦皮質光化學。在模式系統中使用本發明之巴豆酯組成物將展現會降低症狀或長期影響,相較於控制動物降低了0%、20%、30%、50%或甚至到75%、90%、96%以上。 本發明之組成物及方法在中風治療上之有效性可進一步展現於患有中風之個體所表現之症狀之緩減。這類的症狀包含但不限於癱瘓、空間障礙、判斷力障礙、忽視症、記憶力減退、失語、協調和平衡問題、噁心、嘔吐、認知障礙、知覺障礙、定向障礙、單側偏盲和衝動。使用本 發明之巴豆酯組成物將由起始狀態降低0%、20%、30%、50%、甚或75%至90%、96%以上來降低個體表現之症狀。 在本發明之另外態樣中,提供了組合性疾病治療(針對「中風治療」、「抗凝血」、「抗胆甾醇血」」、「舒張血管」、「抗高血壓」、「誘使ERK磷酸化」、「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或「NFκB調節」)製劑及協調給藥方法,其採用了有效量之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衍生化合物以及會與式I巴豆酯化合物結合配製或協調給藥之一或多種次級或輔助劑,以產生綜合、多活性之疾病治療組成物或協調治療方法。 預防或治療中風之例示性組合製劑及協調治療方法採用了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來搭配對於治療或預防標的疾病、狀況及/或症狀有用之另外一或多種保護神經或其他指向之次級或輔助治療劑。對於大部分本發明之組合製劑及協調治療方法,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其相關或衍生化合物係與一或多種次級或輔助治療劑搭配來調配或協調給藥,以產生在組合時有效或協調時有用於避免或治療中風、或中風影響之組合製劑或協調治療方法。在本內容中之例示性組合製劑及協調治療方法採用了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來搭配選自由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抗凝血劑、他汀類藥物、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酯抑制劑、抗血小板藥物、貝特類藥物、β-阻斷劑、鈣通道阻斷劑、或利尿劑之一或多種次級或輔助治療劑。例示性的抗凝血劑包括但不限於肝素、華法林(warfarin)、類肝素(heparinoids)、苯茚二酮(phenindione)、安托美汀(atomentin)、醋硝香豆素(acenocoumarol)、苯丙香豆素(phenprocoumon)、艾卓肝素(idraparinux)、磺達肝素(fondaparinux)以及凝血酶抑製劑。例示性的他汀類包含但不限於洛伐他汀(lovastatin)、氨氯地平(amlodipine)、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匹伐他汀(pitavastatin)及普伐他汀(pravastatin)。例示性的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包含但不限於坎地沙坦(candesartan)、依普沙坦(eprosartan)、依貝沙坦(irbesartan)、氯沙坦(losartan)、奧美沙坦(olmesartan)、替米沙坦(telmisartan)及纈沙坦(valsartan)。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依那澤普利(enazepril)、卡托普利(captopril)、 依那普利(enalapril)、褔辛普利(fosinopril)、賴諾普利(isinopril)、莫昔普利(moexipril)、培哚普利(perindopril)、喹那普利(quinapril)、雷米普利(ramipril)及群多普利(trandolapril)。例示性的β-阻斷劑包含但不限於心得舒(alprenolol)、布新洛爾(bucindolol)、卡替洛爾(carteolol)、卡維地洛(carvedilol)、拉貝洛爾(1abetalol)、納多洛爾(nadolol)、氧烯洛爾(oxprenolol)、噴布特羅(penbutolol)、哚洛爾(pindolol)、普萘洛爾(propranolol)、索他洛爾(sotalol)、噻嗎洛爾(timolol)、杜仲(eucommia)、醋丁洛爾(acebutolol)、阿替洛爾(atenolol)、倍他洛爾(betaxolol)、比索洛爾(bisoprolol)、塞利洛爾(celiprolol)、艾司洛爾(esmolol)、美托洛爾(metoprolol)及奈必洛爾(nebivolol)。例示性鈣通道阻斷劑包含但不限於氨氯地平(amlodipine)、氯維地平(clevidipine)、地爾硫卓(diltiazem)、非洛地平(felodipine)、伊拉地平(isradipine)、硝苯地平(nifedipine)、尼卡地平(iücardipine)、尼莫地平(nimodipine)、尼索地平(nisoldipine)及維拉帕米(verapamil)。例示性利尿劑包括但不限於氯噻嗪(chlorothiazide)、氫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布美他尼(bumetanide)、依他尼酸(ethacrynic acid)、呋塞米(furosemide)、阿米洛利(amiloride)、依普利酮(eplerenone)、螺內酯(spironolactone)及氨苯蝶啶(triamterene)。例示性貝特類藥物包括但不限於苯扎貝特(benzafibrate)、環丙貝特(ciprofibrate)、氯貝丁酯(clofibrate)、吉非貝齊(gemfibrozil)或非諾貝特(fenotibrate)。例示性抗血小板藥物包括但不限於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及噻氯匹定(ticlopidin)。 輔助治療方法可進一步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其包含但不限於利用起博器、植入式除顫器、冠狀動脈支架、人工心臟瓣膜、冠狀動脈搭橋、球囊擴張術、瓣膜修復和置換、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開顱手術、彈簧圈栓塞術、卵圓孔未閉封堵及心臟移植。 本發明一些實施例提供包含了巴豆酯及具疾病治療活性之一或多個輔助劑之組合疾病治療(「中風治療」、「抗凝血」、「抗阻甾醇血」」、「舒張血管」、「抗高血壓」、「誘使ERK磷酸化」、「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或「NFκB調節」)製劑。在這樣的組合製劑中,式I巴豆酯及具疾病治療活性之輔助劑將以疾病治療(「中風治療」、「抗凝血」、「抗胆甾醇血」」、「舒張血管」、「抗高血壓」、「誘使ERK磷酸化」、「降低小動脈阻力」、「增加靜脈容 量」、「減少心臟需氧量」、「降低心臟速率」、「穩定心臟速率」或「NFκB調節」)有效之劑量單獨或搭配存於組合製劑中。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式I巴豆酯化合物及非巴豆酯藥劑將各以疾病治療/預防量存在(亦即,以將會針對對象之症狀獨自引發可偵測性緩解之單劑量)。此外,組合製劑可以次要治療(sub-therapeutic)之單劑量包含一或兩種式I巴豆酯化合物及非巴豆酯藥劑,其中包含兩種藥劑之組合製劑特別在於其於引導疾病、狀況或症狀緩解反應之統合效果之兩種藥劑之組合劑量。因此,一或兩種式I巴豆酯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及非巴豆酯藥劑可以次要治療劑量存於製劑中,或可依搭配給藥方針來施予,而在製劑或方法中其統合性地在對象身上引發疾病症狀、中風發生率或復發率、或中風後遺症之可偵測性緩解。在又另一實施例中,組合製劑可包含一或多個神經保護劑。在另一實施例中,組合製劑可包含如本文所述之一或多種抗發炎劑或其他次級或額外治療劑。 為了實現本發明之協調給藥方法,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衍生化合物可依協調治療方針與本文所擬之一或多種次級或輔助治療劑同時或依序地施用。因此,在部份實施例中化合物係與本文所擬之非巴豆酯藥劑或任何其他次級或輔助治療劑使用如上所述之個別製劑或組合製劑(亦即,包含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相關或衍生化合物、以及非巴豆酯治療藥劑)一起配合給藥。此協調給藥可同時或以任何順序依序地完成,且可能存在有一段時間期間僅有一或兩者(或全部)之活性治療劑單獨及/或統合性地展現其生物活性。 在其他實施例中,舉例來說,這樣的協調治療方法可遵照或衍生自治療中風之各種方針。舉例來說,協調治療方法可包含預防或治療因中風導致之傷害之巴豆酯及/或治療法。所有這樣的協調治療方法之差別態樣在於化學式I之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展現至少部分活性,其係與互補之中風預防或治療藥劑搭配展現產生期望臨床反應,或是產生藉由次級或輔助治療藥劑所提供之臨床反應。通常,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與次級或輔助治療藥劑之協調給藥將在對象身上產生超越僅單獨施用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或次級或輔助治療藥劑所展現之治療效果更為改善之治療或預防性效果。此條件要考量直接影響及間接影響。 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之衍生化合物將與一或多種次級中風治療化合物或其他指向或輔助治療藥劑搭調給藥(同時或依序地,組合或個別製劑),例如,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抗凝血劑、他汀類藥物、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貝特類藥物、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斷劑、降血脂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利尿劑。此外,輔助或次級療法可用於治療中風或中風後果,例如但不限於起博器、植入式除顫器、冠狀動脈支架、人工心臟瓣膜、人工心臟、冠狀動脈搭橋、球囊擴張術、瓣膜修復和置換、心臟移植、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開顱手術、彈簧圈栓塞術、或卵圓孔未閉封堵。 如上所述,在所有此處所擬之本發明之各種實施例中,疾病治療方法及製劑可以任何各種形式採用式I巴豆酯化合物,其包含標的化合物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化物、異構體、對映異構體、多晶型物、溶劑化物、水合物、及/或前藥之任何一種或其組合。在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中,為了說明目的係於治療製劑及方法中採用TPA。 本發明之醫藥組成物可以各種達成其意旨治療或預防目的之手法來給藥。用於本發明之組成物之給藥之適合途徑包括但不限於傳統傳遞途徑、裝置和方法,其包括注射方法,例如但不限於靜脈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脊髓內注射、鞘內注射、顱內注射、動脈內注射、皮下注射及鼻腔注射途徑。 本發明之組成物可更包含適用於採用之給藥之特定模式之醫藥上可接受之載體。本發明之組成物之劑量形式包含適用於如上所述之劑量單位之製備在藥學上認可之賦形劑。這樣的賦形劑包含但非旨在限於粘合劑、填充劑、潤滑劑、乳化劑、懸浮劑、甜味劑、矯味劑、防腐劑、緩衝劑、潤濕劑、崩解劑、起泡劑和其它常規賦形劑及添加劑。 如果需要的話,本發明的組成物可藉著使用緩釋載劑以控制釋放形式給藥,像是親水性,緩釋聚合物。本文中之例示性控制釋放劑包括但不限於具有黏度於約100cps至約100,000cps之範圍內之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或其他生物相容的基質如膽固醇。 部份本發明之式I巴豆酯組成物係設計用於非消化道給藥,例如,靜脈給藥、肌肉給藥、皮下給藥或腹腔給藥,其包含水性及非水性之無菌注射液並如許多其他所擬之本發明之組成物一樣可選擇性地包含抗氧化劑、緩衝劑、抑菌劑及/或使得製劑與哺乳動物對象之血液等滲透之溶質;以及可包含懸浮劑及/或增稠劑之水性或非水性之無菌懸液。製劑可以單位劑量或多劑量容量存放。本發明之另外組成物及製劑可包含於非消化道給藥後緩釋之聚合物。非消化道製劑可為適用於這類給藥之溶液、分散液或乳液。標的藥劑亦可配製為聚合物以在非消化道給藥後緩釋。醫藥上可接受之製劑及成份通常將為無菌或能便於消毒,具有生物惰性(biologically inert)且可輕易管理。這樣的聚合材料為所屬醫藥技術領域者所習知。非消化道製劑通常包含緩衝劑及防腐劑、以及醫藥上及生理上可接受之注入之液體,像是水、生理食鹽水、均衡鹽溶液、葡萄糖水溶液、甘油等。臨時注入之溶液、乳液及懸浮液可自前文所述之種額之無菌粉末、顆粒、或藥片來製備。較佳之活性成份之單位劑量製劑為包含如本文上述之每日劑量或單位、每日分次劑量、或其適當比例之單位劑量製劑。 在更詳細的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組成物可包含封裝之式I巴豆酯化合物或式I巴豆酯衍生化合物以用例如藉由凝聚技術或藉由界面聚合所製備之微膠囊、微粒、或微球體來傳遞,例如,各別之羥甲織維素、或明膠微膠囊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膠囊;膠體藥物載體系統(例如,脂質體、白蛋白微球、微乳劑、奈米顆粒、及奈米膠囊);或粗乳液(macroemulsions)。 如上所述,在某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及組成物可採用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例如上述之式I巴豆酯化合物及/或其相關或衍生化合物之酸加成鹽或鹼鹽。醫藥上可接受之加成鹽之示例包含無機及有機酸加成鹽。適合之酸加成鹽係由不會形成有毒鹽類之酸形成,舉例來說,氯化氫、溴化氫、碘化氫、硫酸、硫化氫、硝酸、磷酸及磷酸鹽。另外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包含但不限於金屬鹽,例如納鹽、鉀鹽、銫鹽等;鹼土金屬鹽,例如鈣鹽、鎂鹽等;有機胺鹽,例如三乙胺鹽、吡啶鹽、甲基吡啶鹽、乙醇胺鹽、三乙醇胺鹽、二環己基胺鹽、N,N'-二芐基乙二胺鹽等;有機酸鹽,例如乙酸鹽、檸檬酸鹽、乳酸鹽、琥珀酸鹽、酒石酸鹽、馬來酸鹽、富馬 酸鹽、扁桃酸鹽、乙酸鹽、二氯乙酸鹽、三氟乙酸鹽、草酸鹽及甲酸鹽;磺酸鹽,例如甲磺酸鹽、苯磺酸鹽及對甲苯磺酸鹽;以及胺基酸鹽,例如精胺酸鹽、天門冬胺酸鹽、谷胺酸鹽、酒石酸鹽及葡萄糖酸鹽。適合的鹼鹽係由不會形成有毒鹽類之鹼所形成,例如,鋁鈣、鋰、鎂、鉀、鈉、鋅和二乙醇胺鹽。 在其他詳細實施例中,本發明之方法及組成物採用式I巴豆酯之前藥。前藥係考量為任何在生物體中會釋放活性原藥之共價鍵結載體。用於本發明之前藥之示例包含具羥烷基(hydroxyalkyl)或胺基烷基(aminoalkyl)作為取代基之酯類或醯胺類(amides),且這些前藥可藉由如上所述之此類化合物與酐類(anhydrides)如玻珀酸酐(succinic anhydride)反應而製備。 亦將了解於此揭露之本發明涵蓋了使用所述化合物之生物體內代謝產物(無論是在標的前驅化合物給藥後於體內產生,或直接地以其代謝產物之形式給藥)來包含式I巴豆酯之方法及組成物。這樣的產物可來自所施予之化合物主要由於酵素作用過程之例如氧化、還原、水解、醯胺化、酯化等之結果。因此,本發明包含採用由包含式I巴豆酯化合物與哺乳動物對象接觸一段足以產生其代謝產物之期間之過程所製造之化合物之本發明之方法及組成物。這樣的產物一般來說藉由準備本發明之放射性標誌化合物,以可檢測劑量非消化道性地施予像是大鼠、小鼠、天竺鼠、猴子或人之動物身上,准予足夠時間使代謝發生,並自尿液、血液或其他生物性樣本分離其轉換產物來檢驗。 亦將了解於此揭露之本發明係涵蓋用於診斷包含但不限於哺乳動物對象上之中風之風險度、存在性、嚴重度或治療取向,或其他管理疾病之診斷組成物,其包含被標誌(例如,同位素標誌、螢光標誌或其他標誌,使用常規方法得以檢測被標誌化合物)的式I巴豆酯化合物與具有或表現中風之一或多個症狀之風險之哺乳動物對象(例如細胞、組織、器官或個體)接觸,且接著使用任何習知測定(known assays)之廣測定(broad array)及標誌/偵測方法來偵測被標誌化合物之存在、位置、代謝及/或結合狀態。在例示性實施例中,式I巴豆酯化合物係藉著具有一或多個原子被具有不同原子量或質量數之原子替代而被同位素標誌。可插入所揭露之化合物之同 位素之示例包含氫、碳、氮、氧、磷、氟、及氯之同位素,例如各為2 H、3 H、13 C、14 C、15 N、18 O、17 O、31 P、32 P、35 S、18 F、及36 Cl。同位素標誌的化合物接著會給藥至個體或其他對象,且接著如上所述根據常規技術偵測、產生有用的診斷及/或治療管理資料。 實施例 下文所述之實施例中展示巴豆酯及衍生化合物作為中風治療及預防劑具新穎及有力之效用。此些及另外發現會進一步地於下列實例中補充及闡釋。 實例I TPA在週邊血液白細胞(Peripheral White Blood Cells, WBC))上之效果以及S180細胞移植小鼠中之血紅素(Hemoglobin, Hb)計數 肉瘤180(Sarcoma 180, S 180)細胞係移植入Kwen-Ming小鼠。在第三天時,小鼠由腹腔(i.p.)給予50、100或200μ g/kg/天之TPA七天。在處置完成後的第二天,為了WBC及HB分析由所處置之小鼠之尾巴取出血液樣本。處置組之WBC計數(七天的50、100或200μ g/kg/天)各別為16.1±7.4、18.7±.3.0及20.7±.3.4 x109 /L;控制組之WBC計數為13.6±1.8x109 /L。處置組之Hb為136±11、149±12及149±10g/L,而控制組之Hb為134+-15g/L。結果顯示i.p.注射TPA可依劑量依賴形式增加小鼠之外周WBC計數,而經TPA處置之小鼠之Hb水平與控制小鼠相比並無顯著地影響。 實例II 劑量範圍研究 由於TPA運用時所造成之強烈局部刺激,TPA係以靜脈輸液來給予病患。在無菌注射器內之TPA溶液係注射入200ml之無菌生理食鹽水內且充分混合以用於靜脈輸液。 不同TPA臨床給藥劑量之毒性及副作用: (1)依1mg/病患/週給予TPA: 溶液中之1mg TPA係與200ml之無菌生理食鹽水充分地混合以用於以16μg/min之速率於1小時內完成靜脈輸液。在TPA給藥1 小時過後,病患開始畏寒持續約30分鐘,接著是具輕度至重度出汗之發燒(病患的體溫到達37.5-39.5℃,持續了3至5小時然後轉為正常)。上述症狀可藉由給予病患葡萄糖皮質素而緩解。此劑量之TPA造成少數病患出血,部份病患短期間內有呼吸困難,且在尿液中檢測出Hb。然而,此些副作用相當短暫且可回復。心、肝、腎及肺功能則皆檢驗正常。 (2)依0.5mg/病患x2/週給予TPA:(一週二劑量) 溶液中之0.5mg TPA係與200ml之生理食鹽水充分地混合以用於以8μg/min之速率於1小時內完成靜脈輸液。給藥過後之反應相似於1mg之TPA劑量,但程度比1mg劑量輕。病患較輕易地承受較輕劑量。有時,Hb在病患之尿液中被檢測出。呼吸困難則未觀察到。心、肝、腎及肺功能則皆正常。 (3)依0.25mg/病患x4/週給予TPA: 溶液中之0.25mg TPA係與200ml之生理食鹽水充分地混合以用於以4μg/min之速率於1小時內完成靜脈輸液。給藥過後,亦觀察到像是畏寒及發燒之症狀,但與較高劑量相比較為輕微。在尿液中未檢測出Hb,且沒有病患有呼吸困難。心、肝、腎及肺功能則皆正常。 實例III 以TPA治療難治性/復發性腫瘤 具有組織紀錄之難治性/復發性血液系統腫瘤/骨髓疾病之病患係以TPA(Xichuan Pharmaceuticals, Nan Yang, Henan, China)、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及三水楊酸膽鹼鎂(choline magnesium trisalicylate)之組合治療。如下所述之用於展現TPA對於急性骨髓細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治療上之治療用途之比較佳方法將施用以展現TPA在治療其他癌症疾病及惡性腫瘤上之用途。除了此處之特定方針以外,成功的治療及/或緩解將使用各種任何習知之癌症檢測及評斷方法來判定不同目標之癌症及腫瘤疾病,舉例來說,判定固態腫瘤之大小縮減、病理組織學研究以評估腫瘤生長、階段、轉移潛力、組織學之腫瘤標誌物之存在/表現程度等。 AML為通常需要即時及密集治療之侵襲性疾病。AML診斷之平均病患年齡為64至68歲,且超過60歲之病患以標準化療法治療的疾病治療率<20%。在無前例血液性疾病(antecedent hematologic disorder)後或在白血病之化療/放療之治療法前發展有AML之病患具有相似的貧乏效果,因為這種病患所罹患之疾病與特定不利之細胞遺傳與臨床特徵有關。因此,大部分診斷有AML之病患具有與預後不良相關之病患及/或疾病相關之特徵。對於具復發性疾病之病患來說,沒有任何標準非移植治療法展現出治療的能力。對於這些病患,AML通常是致命的疾病。故AML治療的新方法是必要的。 採用本發明之方法及組成物,基於TPA在調節細胞訊號路徑之新穎角色,TPA發展為治療患有AML之病患之治療劑,其能力足以誘使細胞株分化及/或細胞凋亡,且表現TPA在治療包含骨髓惡性腫瘤之癌症及腫瘤疾病上之效益之臨床資料。 到目前為止TPA之臨床評估以細胞存活性(cell viability)及細胞凋亡(apoptosis assays)測量展現TPA在至少部份AML病例中表現出直接治療之細胞毒性效果。藉由西方墨點分析法(Western analysis)所分析之初代培養中,TPA於細胞培養1小時時強烈地誘發ERK磷酸化。TPA對於初代AML細胞的細胞毒性係與在體外暴露24小時後之磷酸化ERK促生存訊號(phospho-ERK pro-survival signal)之後續損失相關。此觀察與據稱在藉由MEK抑制因子對ERK訊號進行醫藥干擾後降低初代AML細胞存活率之其他研究有極佳一致性,如PD98059、U0126及PD 184352。在本研究中,ERK訊號的損失與ERK磷酸酶誘導有關。 除了蛋白激酶C及ERK活化以外,TPA在AML母細胞(AML blasts)及白血病幹細胞中為持續活耀之習知NF-κB之誘發子(inducer)、促生存轉錄因子。本實驗室的最近研究展現AML細胞NF-κB可以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三水楊酸膽鹼鎂(choline magnesium trisalicylate, CMT)治療48h而於體內抑制。此外,發現地塞米松可誘導MKP-1 ERK磷酸酶表現且加強TPA對初代AML樣本之細胞毒性。在本內容中,選擇了下列之例示性實施例以使用地塞米松及CMT作為與TPA之輔助藥物事先於24h前治療及24h後治療。此些藥物係有極佳耐受性且預期將降低治療之發炎副作用,並藉由增加ERK磷酸酶表現及抑制NF-K B 來加強TPA細胞毒性。除此之外,因為其抗發炎性、可改善副作用、且可藉由抑制持續性NF-K B表現之抗凋亡影響以及誘導會降低訊號路徑活性之磷酸酶來加強抗白血病活性,地塞米松及CMT將用於作為輔助藥物。 招募35個病患之初TPA第1階段研究[23個具難治性/復發性AML、2個具其他骨髓惡性腫瘤(CML-芽細胞危象期(CML-blast crisis)、骨髓增生異常伴隨過多芽細胞(myelodysplasia with excess blasts))、3個具何杰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3個具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以及4個具固體腫瘤]。大部分的病人具有難治性/復發性AML。本臨床結果包含接受8 TPA輸液之一個AML病人病情穩定達到>5個月。在第二個病人身上,TPA給藥後發現循環芽細胞之數目明顯的下降(5倍)。在白血芽細胞(leukemic blasts)上的下降維持了4週,而病患最後死於真菌感染。最後,就算施行了高劑量化療與自體幹細胞援救仍具有難治性/復發性何杰金氏病之病患在TPA給藥後胸廓腫塊具部份緩解,在最後一批在第1天至第5天,第8天至第12天以0.188mg/m2 之劑量來治療之病患中,三分之二經歷了層級III之非血液劑量限制毒性(grade III non-hematologic dose limiting toxicities, DLT),建立出第1天至第5天,第8天至第12天之單位藥劑0.125mg/m2 /天之最大耐受TPA劑量,完備了TPA劑量累增(TPA dose escalation)。 在AML及其他血液惡性腫瘤的病例中,給予病患1mg/週x3週(第1天、第8天、第15天)之TPA起始劑量給藥與6小時之持續間歇性脈搏血氧飽和度分析(continuous/intermittent pulse oximetry)。在起始TPA治療之前24小時開始,每6小時給予病患10mg地塞米松及每8小時給予病患1500mg三水揚酸膽鹼鎂(choline magnesium trisalicylate,CMT)持續到TPA給藥完後24小時為止。在TPA起始劑量施用後,病患具有兩週休息時間,接著可再次評估。自起初TPA劑量具有藥效或穩定效果之病患係根據下列方針持續治療28天6循環。 經過兩個星期的休息時間,患者在給藥TPA前30分鐘先預藥(pre-medicated with)泰諾(Tylenol)650mg及苯海拉明(Benadryl)25至50mg(依據病患體型及年齡)。接著在經過2週休息時間後持續兩週每週五天透過中心靜脈導管給予TPA之靜脈輸液。TPA係以大於1小時依一般生 理食鹽水200ml中1mg之劑量來給藥。在起初TPA給藥24小時之前,每6小時給予病患10mg地塞米松及每8小時給予病患1500mg三水揚酸膽鹼鎂直到TPA給藥完後24小時為止。 在輸液之前及之後使用測量有機溶劑萃取差異活性之生物測定來測量血液中TPA之水平。以5ml的乙酸乙酯萃取1ml的血液兩次,重新溶解萃取殘劑於50μL的乙醇且添加等量之HL60細胞。在48小時後,測量貼壁細胞(adherent cells)。 對輸液TPA之前和之後所取得之血液樣本進行測試以檢定白血細胞、血小板、及嗜中性白血球之水平。樣本係另外對於髓性母細胞(myeloblasts)及棒狀體(Auer rods)之存在作分析。此些及持續性的實驗將會進一步闡明TPA引發之針對AML及其他癌症及腫瘤症狀中之癌細胞之治療性細胞毒性及其他效果。 實例IV 測量ERK活化之調節 在患有白血病之病患之循環惡性腫瘤細胞中以及淋巴/固體腫瘤病患之周邊血液單核球(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中測量磷酸化ERK水平。血液樣本係從根據範例III之方針來治療之病患身上在給藥TPA之前及之後取得。 在每μL具有WBC≧1000之白血病患者上,在血液樣本上使用細胞表面特定抗原以及直接與螢光物質(BD Biosciences, San Jose, CA)結合之磷酸化ERK特定抗體來進行流式細胞儀分析。根據實例III之方針一開始治療時在第1天、第2天及第11天以及接續循環中在第1天及第11天於給藥TPA之前以及TPA輸液1小時後取得樣本。根據實例III之方針於首次循環之第1天、第8天及第15天在輸液前以及輸液1小時及4小時後在每μ L具有絕對自血病芽細胞數目≧2500之白血病患者及其他非白血病患者身上取得週邊血液(peripheral blood)樣本。樣本係亦利用西方墨點分析法對磷酸化ERK及總ERK 1/2水平來分析,以檢驗由流式細胞儀所得到之結果以及將其連結至臨床反應。 前述分析將進一步闡明TPA在治療癌症和腫瘤疾病上的角色,包括TPA對於惡性腫瘤細胞的細胞毒性影響,例如初代AML細胞、以及磷酸化-ERK促生存訊號由於TPA之相關降低情形。 實例V 測量NF-κB之調節 在先前之研究中發現患者身上之NF-κB之活性可在給藥TPA與地塞米松後受到調節。此外,地塞米松被發現會誘導MKP-1 ERK磷酸酶表現並加強TPA之細胞毒性。設計下列研究以進一步闡明患者身上之NF-Kb活性如何在經TPA加地塞米松治療下受到治療性調節。 NF-κB結合度(NF-κB binding)係以根據實例III經TPA治療之患者於基準線(baseline)以及注射之前與之後之週邊血液樣本使用抗體抗原專一性之酵素免疫方法(BD Bioscience, San Jose, USA)來測量。NF-κB水平係利用96孔細胞盤形式(96-well format)使用化學發光強度來量化以於限量之細胞萃取物中進行偵測。此外,執行電泳遷移率變動分析來測量在每μ L具有絕對自血病芽細胞數目≧2500之白血病患者及具有正常白血球細胞數量之其他非自血病患者之週邊血液樣本中之NF-κB結合度。 所述研究將進一步顯示TPA為NF-κB之誘導子;然而此些實施例表現AML細胞NF-κB可在地塞米松與三水揚酸膽鹼鎂之治療下受到抑制。 實例VI 治療患有中風之個體 患者N.C.,男性,68歲,在經TPA治療18個月前中風。在TPA治療開始時,此患者無法在沒有拐杖下走路、左手及左腳行動困難且相當疲憊及虛弱。此患者每隔天接受包含0.19mg之TPA(0.125mg/m2 )之1安瓿注射連4週,接著每隔天接受0.24mg之TPA(1.25 x 0.125mg/m2 )連2週,且再接著每隔天接受0.26mg之TPA(1.5 x 0.125mg/m2 )另外連續3週。此患者已完全恢復。 患者M.C.,男性,65歲,在開始TPA治療數年前中風。此患者每週接受0.19mg TPA(0.125mg/m2 )之注射3至4次連十週共計35次注射。此患者已恢復臉的活動度且右側之活動力已有80%的改善。 實例VII 以TPA治療栓塞性中風模式動物(Embolic Stroke Model) 使用各具有體重280至350克之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Charles River,日本)。栓塞性中風依工藤等人之方法(Kudo, et al.)(1982)之改良來誘發。要用來採集血液之大鼠在自發性呼吸下以1.0%鹵烷(FluorothaneTM ;武田,大阪,日本)來麻醉。24號(gauge) SurfloTM (Terumo Medical Products, Elkton, MD)固定於股動脈上,且0.1mL之動脈血係以用來注射之1-mL注射器(Terumo Medical Products, Elkton, MD)來採集。注射器內之動脈血係於30℃下靜置培養2天以形成血塊。在此之後,加入0.1mL生理食鹽水至注射用的注射器,並通過26號注射針(Terumo Medical Products, Elkton, MD)兩次,使血塊被壓碎。 被誘導腦栓塞性中風之大鼠在自發呼吸下以1.0%鹵烷來麻醉。大鼠頸部經正中線切開(midline incision),而頸外動脈(external carotid artery)、甲狀腺上動脈(superior thyroid artery)、枕動脈(occipital artery)和翼腭動脈(pterygopalatine artery)用雙極電燒器(bipolar coagulator)(T-45;Keisei Medical lndustrial Co. Ltd,東京,日本)燒灼。腦栓塞係藉由注射0.1mL的粉碎血塊進入頸內動脈(internal carotid)而誘發。 評估腦栓塞之形成係使用雷射杜卜勒微流儀(l aser Doppler flowmetry)(FloCl;Omegawave, Tokyo, Japan)來執行。大腦供血降低至30%或更少之程度係作為栓塞形成之陽性證據。在血塊注入之後監測大腦供血30分鐘,而監測出供血剩餘原先注射血塊之前之50%或更少。在這之後,用於施予藥物之導管(PE50)係固定於頸動脈並喚醒此動物。 成功形成腦栓塞之大鼠係分成4組。每隔天給予第1組大鼠食鹽水注射。每隔天給予第2組至第4組大鼠0.125mg/m2 之TPA注射連4週。接著犧牲第2組。每隔天給予第3組至第4組進一步之0.156 mg/m2 之TPA注射連2週,且接著犧牲第3組。每隔天給予第4組0.18775mg/m2 之TPA連3週再犧牲。 在動物犧牲後切除大腦並使用組織切片機(M cIwain tissue chopper) (Mickle Laboratory Engineering, U.K.)以1mm之間隔切成十片,並在37℃時浸於2% TTC(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okyo Kasei)中20分鐘來染色。TTC染色切片之影像係使用數位相機(HC-2500;Fuji PhotoFilm)及Phatograb-2500 (Fuj i Photo Film)上傳至電腦,而腦梗死體積係使用Mac Scope (Mitani, Japan)來計算。依平均值±標準差給定腦梗死體積。至於腦梗死體積之結果之統計檢驗,評估係藉由對控制組及各TPA給藥組與控制組比較而執行丹內特測驗法(Dunnett's Test)且接著藉由對TPA給藥組執行T-檢驗來完成。 每天觀察神經症狀直到犧牲為止,且大鼠係根據三種測試來評估:(1)輕輕地由尾巴抓著大鼠,由地板懸空1公尺,再觀察前肢屈曲;(2)安置大鼠於可用爪子牢牢地抓住之軟性塑膠塗層紙上。在用手抓著尾巴時,施加輕微的側向壓力於大鼠之肩膀後直到前肢下降幾英吋;(3)允許大鼠自由地移動並觀察是否有盤旋行為。根據藉著Bederson等人(Bederson etal.)(1986)所發展之量表來進行神經症狀評分如下:0:未觀察到缺損;1:前肢屈曲;2:對橫推會降低抗力但不會盤旋;3:與第2級相同行為但會盤旋。 對控制組及各TPA給藥組與控制組比較使用Steel's test且接著藉由對TPA給藥組執行威爾卡森檢定(Wilcoxon test)來評估神經症狀。在任何檢定測試中,數值p<0.05係定義為具有統計顯著性。 實例VIII TPA在治療永久性中度大腦動脈阻塞模式動物(A 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odel)中風上使用之效益 在本研究中使用雄性威斯達大鼠(Wistar rats)(250至320g)。動物係以異氟醚(Isoflurane)(3%引導,1-2%維持)麻醉。麻醉度係藉著捏腳趾來監控。在此研究期間麻醉技術會用於各程序。以酒精和手術消毒液修剪和清潔手術部位,動物係安置在暖水加熱墊上以維持體溫。在脖子的 頸動脈上切出正中旁切口。組織被直接切下來以顯示頸動脈及分叉處(bifurcation)。縫合處設於近端部或總頸動脈及外頸動脈。縫合處結紮。在遠離結紮之總動脈切出一個切口,預先準備的絲線(4.0單股縫線或類似材料)設於頸動脈並置於內頸動脈中。絲線深入越過頸動脈分叉約20mm直到卡到中大腦動脈而感覺到些許阻力為止。必須很小心以在插入絲線時不會使動脈破裂。絲線於定位結紮而縫合皮膚切口。成功阻塞後使用柏德森量表(Bederson scale)(參見Bederson et al., (1986) Stroke, 17:1304-1308.)來評估醒著時的動物。每15分鐘量測體溫以維持正常體溫。經過中大腦動脈阻塞程序之動物在手術後幾小時可能會有體溫異常。動物依其體溫而決定設置於冷卻箱或加熱箱中。體溫維持於37.5℃。在中大腦動脈阻塞後監測動物6小時且接著安置於籠子中過夜。 將大鼠分為四組。每隔天給予第一組大鼠生理食鹽水注射。第2組至第4組每隔天給予0.125mg/m2 之TPA注射連4週。接著犧牲第2組。進一步每隔天給予第3組至第4組0.156mg/m2 之TPA連2週,然後犧牲第3組。每隔天給予第4組0.18775mg/m2 之TPA連3週然後犧牲。 動物被犧牲後切除其大腦且依1mm間隔使用組織切片機(Mickle Laboratory Engineering, U.K.)切片為10片,並在37℃時浸於2% TTC(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okyo Kasei)中20分鐘來染色。TTC染色切片之影像係使用數位相機(HC-2500;Fuji PhotoFilm)及Phatograb-2500(Fuji Photo Film)上傳至電腦。拍下大腦切片並分析梗死面積(infarct size)、梗死體積(infarct volume)、半影(penumbra)、腫大(edema)。 每天觀察神經症狀直到犧牲為止。每天觀察神經症狀直到犧牲為止,且大鼠係根據三種測試來評估:(1)輕輕地由尾巴抓著大鼠,由地板懸空1公尺,再觀察前肢屈曲;(2)安置大鼠於可用爪子牢牢地抓住之大片軟性塑膠塗層紙上。在用手抓著尾巴時,施加輕微的側向壓力於大鼠之肩膀後直到前肢下降幾英吋;(3)允許大鼠自由地移動並觀察是否有盤旋行為。根據藉著Bederson等人(Bederson et al.)(1986)所發展之量表來進行神經症狀評分如下:0:未觀察到缺損;1:前肢屈曲;2:對橫推會降低抗力但不會 盤旋;3:與第2級相同行為但會盤旋。 對控制組及各TPA給藥組與控制組比較使用Steel's test且接著藉由對TPA給藥組執行威爾卡森檢定來評估神經症狀。在任何檢定測試中,數值p<0.05係定義為具有統計顯著性。 實例IX TPA在治療使用暫時性大腦中度動脈組塞模型之中風之效益 在本研究中使用雄性C57B16小鼠(25至30克)。小鼠係以異氟醚(3%引導,1-2%維持)麻醉。以酒精和手術消毒液修剪和清潔手術部位。在頸動脈上切出頸部正中切口,且動脈係自其分支分離。單股絲線係引入內頸動脈中並深入直到在中太腦動脈交會(lodge)為止。絲線於定位結紮而縫合切口。在阻塞後2小時將小鼠重新麻醉且絲線將自MCA移除。在手術期間及手術後藉由使用加熱墊維持體溫。動物在中大腦動脈阻塞後被監測4小時。 將小鼠分為四組。每隔天給予第一組小鼠生理食鹽水注射。第2組至第4組每隔天給予0.125mg/m2 之TPA注射連4週。接著犧牲第2組。進一步每隔天給予第3組至第4組0.156mg/m2 之TPA連2週,然後犧牲第3組。每隔天給予第4組0.18775mg/m2 之TPA連3週然後犧牲。 動物被犧牲後切除其大腦且依1mm間隔使用組織切片機(Mickle Laboratory Engineering, U.K.)切片為10片,並在37℃時浸於2% TTC(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okyo Kasei)中20分鐘來染色。TTC染色切片之影像係使用數位相機(HC-2500;Fuji PhotoFilm)及Phatograb-2500(Fuji Photo Film)上傳至電腦。拍下大腦切片並分析梗死面積、梗死體積、半影、腫大。 每天觀察神經症狀直到犧牲為止,且大鼠係根據三種測試來評估:(1)輕輕地由尾巴抓著大鼠,由地板懸空1公尺,再觀察前肢屈曲。(2)安置大鼠於可用爪子牢牢地抓住之大片軟性塑膠塗層紙上。在用手抓著尾巴時,施加輕微的側向壓力於大鼠之肩膀後直到前肢下降幾英吋。(3)允許大鼠自由地移動並觀察是否有盤旋行為。根據藉著Bederson等人(1986)所 發展之量表來進行神經症狀評分如下:0:未觀察到缺損;1:前肢屈曲;2:對橫推會降低抗力但不會盤旋;3:與第2級相同行為但會盤旋。 對控制組及各TPA給藥組與控制組比較使用Steel's test且接著藉由對TPA給藥組執行威爾卡森檢定來評估神經症狀。在任何檢定測試中,數值p<0.05係定義為具有統計顯著性。 實例X 使用TPA治療中風的臨床療效 1個月內經歷中風之介於30-72歲年紀之男性和女性受招募而參與TPA之10週試驗。 受招募之個人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並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物理及神經測試、神經系統檢查、鎮靜程度、美國國衛院腦中風評估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urvey, NIHSS)、12導程心電圖、心電圖遙測、血氧測量、生命徵象、體重,病人背景、妊娠測試、測量尿液藥物、血液測試、凝血指數、常規臨床試驗、尿檢。臨床實驗室測試包含綜合代謝指數(鈉、鉀、氯、二氧化碳(CO2 )、谷胺酸(Gl u)、尿素氮(BUN)、鉻、鈣、總蛋白質(TP)、血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I)、鹼性磷酸酶(AP)、天門冬酸胺基轉化酶(AST)、丙胺酸基轉化酶(ALT))、血液常規檢查(Hematology CBC)(血紅蛋白測定(Hgb)、血容比(Hct)、紅血球數(RBC)、自血球數(WBC)、血小板計數(Plt)、白血球分類計數(Diff))、以及所有女性之血清中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Serum hCG)。 每隔天給予個體0.125mg/m2 之TPA或安慰劑連4週,接著在第5週及第6週每隔天給予1.25 x0.125mg/m2 或安慰劑,而第7週至第9週則每隔天給予1.5 x 0.125mg/m2 或安慰劑。在給予TPA或安慰劑後2小時監測個體。 在第5週和第10週時,使用NIHSS(美國國衛院腦中風評估表(NIH Stroke Scale))、巴氏量表(Barthel ADL index)(Granger, 1979)、以及修改過之雷氏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Farrell, 1991)來評估對象。 藉由量測比較經TPA治療之個體與經安慰劑治療之個體而依美國國衛院腦中風評估表基準之變化來評定效益。次級效益變數 (Secondary efficacy variables)為巴氏量表及修改之雷氏量表。在試驗中收集及評估安全性測量,特別是測量由診療基準至第5週之變化。這些測量包含副作用報告(Adverse events reports)、體檢、生命徵象、體重測量、心電圖(ECGs)、臨床實驗測試結果、及生命徵象以及自殺行為及/或意念之評分。副作用為在對象接收研究用藥物時任何不好之醫療反應情形,無論其是否與研究用藥物有因果關係。因此副作用可能為暫時與研究藥物相關之任何不想要或非預期之跡象(包含例如異常實驗結果)、症狀、或疾病,而無論其是否視為與研究用藥物有關係。 若完成所有診療則視同對象完成此研究。然而若對象無法滿足納入/排除標準;苦於副作用、對治療反應不充足、撤回其同意、違反了協議、未現身或死亡則可能會從研究中退出。 參考文獻 Altuwaijri S, Lin H K, Chuang K H, Lin W J, Yeh S, Hanchett L A, Rahman M M, Kang H Y, Tsai M Y, Zhang Y, Yang L, and Chang C. Interruption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signaling by the androgen receptor facilitates 12-O-tetradecanoylphorbolacetate-induced apoptosis in androgen-sensitive prostate cancer LNCaP cells. Cancer Res 2003; 63: 7106-12. Ando I., Crawfor D. H. et al. Phorbol ester-induced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the interleukin 2 receptor in human B lymphocytes. Eur J Immunol. 15(4), 341-4 (1985). Aye M. T., Dunne J.V. Opposing effects of 12-O-tetradecanoylphorbol 13-acetate on human myeloid and lymphoid cell proliferation. J Cell Physiol. 114(2), 209-14 (1983). Bederson JB, Pitts LH, Tsuji M, Nishimura MC, Davis RL, Bartkowski H.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evaluation of the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 neurologic examination. Stroke. 1986; 17: 472-476. Boutwell R.K.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tumor promotion, in mechanisms of tumor promotion and co-carcinogenesis. Eds. Slaga, T.J., Sivak, A. J. and Boutwell, R.K. Raven, New York, 49-58 (1978). Boutwell R.K. The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promoters of carcinogenesis. CRC Crit. Rev.Toxicol 2, 419-443 (1974). Brose N, Rosenmund C. Move over protein kinase C, you 've got company: alternative effectors of diacylglycerol and phorbol esters. JCell Sci; 115: 43 99-411 (2002). 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 Jun;57(6):789-95 (2006). Cui X X, Chang R L, Zheng X, Woodward D, Strair R, and Conney A H. A sensitive bioassay for measurmg blood levels of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TPA) in patients: preliminary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ncol Res 2002; 13: 169-74. Deegan M. J., Maeda k. Differentiation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ells after in vitro treatment with Epstein-Barr virus or phorbol ester. Immunologic and morphologic studies. Am J Hermatol. 17(4), 335-47 (1984). Falcioni F., Rautmann A. et al. Influence of TPA (12-0-tetrado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on human B lymphocte function. Clin Exp Immunol. 62(3), 163-2 (1985). Farrell B, Godwin J, Richards S, Warlow C, et al. (1991). The United Kingdom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 (UK-TIA) aspirin trial: final resul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54 (12): 1044-1054. Forbes 1. J., Zalewski P. D.,Letarte M. Human B-lymphocyte maturation sequence revealed by TPA-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leukaemi cells. Immunobiology 163(1), 1-6 (1 982). Gunjan Goel, Harinder P. S. Makkar, George Francis, and Klaus Becker. Phorbol Esters: Structure,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oxicity in Anim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26:279-288, 2007. Gogusev J., Barbey S., Nezelof C. Regulation of TNF-alpha and IL-1 gene expression during TPA-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Malignant histiocyosis" DEL cell line t(5:6) (q35:P21). Anticancer Res. 16(1), 455-60(1996). Granger CV, Devis LS, Peters MC, Sherwood CC, Barrett JE.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alysis of repeated Barthel lndex measures. Arch Phys Med Rehabil. 1979;60:14-17. Han Z. T., Tong Y. K., He L. M., Zhang玄,Sun J. Z., Wang T. Y., Zhang H., Cui Y. L., Newmark H. L., Conney A.H., Chang R. L.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 (TPA) -induced increase in depress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cytotoxic cancer chemotherapeutic drugs. Proc. Natl. Acad. Sci. 95, 5363-5365 (1998). Han Z.T., Zhu X. X., Yang R. Y., Sun J. Z., Tian G. F., Liu X. J., Cao G. S., NewMark H. L., Conney A. H., and Chang R. L. Effect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 -acetate (TPA) in patients with myelocytic leukemia: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oxicity. Pro. Natl. Acad. Sci. 95, 5357-5361 (1 998). Harada S. et al.: Tumor Promoter, TPA, Enhances Replication of HTLV-III/LAV. Virology 154, 249-258 (1986). Hecker E. In handbuch der allgemeinen patholgie, ed. Grundmann, E. (Springer-Verlag, Berlin-Heideiberg, Vol. IV 16, 651-676 (1975). Hecker E.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s in deterpene esters irritant and co-carcinogenic to mouse skin, in mechanisms of tumor promotion and co-carcinogenesis. Eds. Slaga, T. J., Sevak, A. j. and Boutwell, R.K. Raven, New York, 11-49 (1978). Hofmann J. The potential for isoenzyme-selective modul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 FASEB J. 11, 649-669 (1997). Huberman E., Callaham M. F. Induction of tenninal differentiation in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 by tumor-promoting agents. Proc. Natl. Acad. Sci. 76, 1293-1297 (1979). Hunter T. Signaling 2000 and beyond. Cell 100, 113-117 (2000). Kassel O, Sancono A, Kratzschmar J, Kreft B, Stassen M, and Cato A C. Glucocorticoids inhibit MAP kinase via increased expression and decreased degradation of MKP-1. Embo J 2001; 20: 7108-16. Kazanietz M.G. Eyes Wide Shut: protein kinase. C isoenzymes are not the only receptors for the phorbol ester tumor promoters. Mol. Carcinog. 28, 5-12 (2000). Keoffler H. P., Bar-Eli M., Territo M. C. Phorbol ester effect on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yeloid leukemia cells lines block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maturation. Cancer Res. 41, 919-926 (1981). Kim S C, Hahn J S, Min Y H, Yoo N C, Ko Y W, and Lee W J. Constitutive aetivat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in human acute leukemias: combined role of activation of MEK, hyperexpression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downregulation of a phosphatase, PAC 1. Blood 1999; 93: 3893-9. Kiyoi H, Naoe T, Nakano Y, Yokota S, Minami S, Miyawaki S, Asou N, Kuriyama K, Jinnai I, Shimazaki C, Akiyama H, Saito K, Oh H, Motoji T, Omoto E, Saito H, Ohno R, and Ueda R. Prognostic implication of FLT3 and N-RAS gene mutation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1999; 93: 3074-80. Kobayashi M., Okada N. et al. Intracellular interleukin-1 alpha production in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is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by various cytokines. J Dent Res. 78(4), 840-9 (1 999). Kudo M., Aoyama A., Ichimori S. and Fukunaga N. An animal model of cerebral infarction: homologous blood clot emboli in rats. Stroke 13: 505-508 (1982) Lebien T. W., Bollum F. J. et al. Phorbol ester-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a non-T, non-B leudemic cell line: model for human lymphoid progenitor cell development. J Immunol. 128(3), 1316-20 (1982). MD Iqbal Hossain Chowdhury et al. The Phorbol Ester TPA Strongly Inhibits HIV-1 Induced Syncytia Formation but Enhances Virus Production: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protein kinase C pathway. Virology 176, 126-132, (1990). Meinhardt G., Roth J., Hass R. Activation of protein kinase C relays distinct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same cell type: differentiation and caspase-mediated apoptosis. Cell Death Differ. 7, 795-803 (2000). Milella M, Kornblau S M, Estrov Z, Carter B Z, Lapillonne H, Harris D, Konopleva M, Zhao S, Estey E, and Andreeff M. Therapeutic targeting of the MEK/MAPK signal transduction module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Clin Invest 2001; 108: 851-9. Mochty-Rosen D., Kauvar L. M. Modulating protein kinase C signal transduction. Adv. Pharmacol. 44, 91-145 (1998). Morgan M A, Dolp O, and Reuter C W. Cell-cycle-dependent activ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MEK- 1/2) in myeloid leukemia cell lines and induction of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by inhibitors of RAS signaling. Blood 2001; 97: 1823-34. Nagasawa K., Chechgik B. E. et al. Modulation of human T-cell differentiation markers by 12-O-tetradecanoylphorbal-13-acetate. Thymus. 3(4-5), 307-18, (1981). Nakao Y., Matsuda S. et al. Paradoxical anti-leukemic effects of plant-derived tumor promoters on a human thymic lymphoblast cell line. Int J Cancer 30(6), 687-95 (1982). Nakao Y., Matsuda S. et al. Phorbol ester-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T-lymphoblastic cellline HPB-ALL. Cancer Res. 42(9), 33843-50 (1982). Newton A.C. Protein kinase C: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J. Biol. Chem. 270, 28495-28499 (1995). Palombella V J, Rando O J, Goldberg A L, and Maniatis T. The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is required for processing the NF-kappa B1 precursor protein and the activation of NF-kappa B. Cell 1994; 78: 773-85. Platanias L C. Map Map kinase signaling pathways and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Blood 2003; 101: 4667-79. Rovera G., Santoli D., Damsky C. Human promyelocytic cells in culture differentiate into macrophage-like cells treated with a phorbol diester. Pro. Natl. Acad. Sci. 7, 2779-2783 (1979). YIP, Y.K. et al. Stimulation of human gamma interferon production by diterpene esters. Infection and Immunity 34(1) 131-139 (1981). Zhao J., Sharma Y., Agarwal R. Significant inhibition by the flavonoid antioxidant silymarin against 12-O-tetradecanoylphorbol 13 -acetate-caused modulation of antioxidant and inflammatory enzymes and cyclooxygenase2 and interleukin-I alpha expression in SENCAR mouse epidermis: implications in the prevention of stage 1 tumor promotion. Mol Carciriog. 26(4), 321-33 (1999).
Figure 108121340-A0101-11-0002-1

Claims (14)

  1. 一種式I之巴豆酯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用途,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1
    其中R1及R2選自氫,羥基、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2
    、其中該烷基包含1至15個碳原子,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4
    、其中該低級烯基包含2至7個碳原子,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5
    ,及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6
    所組成之群組;及,R3為氫或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14
    ,其中該低級烷基包含1至7個碳原子;其中該烷基、烯基、苯基及苄基係未經取代或經鹵素、硝基或胺基取代;其係用於製造用於減緩或治療哺乳動物對象中作為中風之影響或徵候的行動障礙(impaired mobility)之藥物。
  2.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R1或R2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8
    ,R1或R2之另一者則為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5-12
    、其中該低級烷基包含1至7個碳原子,及,R3為氫。
  3.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式I之巴豆酯為巴豆醇13-丁酸酯、巴豆醇12-癸酸、巴豆醇13-癸酸、巴豆醇12,13-二乙酸酯、巴豆醇13,20-二乙酸酯、巴豆醇12,13-二苯甲酸、巴豆醇12,13-二丁酯、巴豆醇12,13-二癸酸酯、巴豆醇12,13-二己酸酯、巴豆醇12,13-二丙酸酯、巴豆醇12-肉蔻酸酯、巴豆醇13-肉蔻酸酯、巴豆醇12,13,20-三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當歸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當歸酸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異丁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異丁酸酯-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苯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苯乙酸酯20-乙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肉豆蔻酸酯、巴豆醇12-順芷酸酯13-癸酸酯、12-去氧巴豆醇13-乙酸酯、巴豆醇12-乙酸酯或巴豆醇13-乙酸酯。
  4.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式I之巴豆酯為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乙酸酯。
  5.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藥物係與在與該式I之巴豆酯於組合製劑或協調治療方法上有效用之至少一種次級治療劑或至少一種輔助治療劑共同投與。
  6. 如請求項5之用途,其中該至少一種次級治療劑或該至少一種輔助治療劑係在施予該式I之巴豆酯的同時、之前或之後的協調給藥方針中施予。
  7. 如請求項5之用途,其中該至少一種次級治療劑或該至少一種輔助治 療劑為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抗凝血劑、他汀類(statin)藥物、貝特類藥物、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β-阻斷劑、抗血小板藥物、鈣通道阻斷劑或利尿劑。
  8.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藥物係結合外科手術介入以減緩或治療哺乳動物對象中作為中風之影響或徵候的行動障礙。
  9. 如請求項8之用途,其中該外科手術介入為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血管成形術、支架置入術、開顱于術、置入起博器、植入除顫器、瓣膜置換、冠狀動脈搭橋術、心臟移植、彈簧圈栓塞術或卵圓孔未閉封堵。
  10.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行動障礙係中風之影響。
  11. 如請求項1之用途,其中該行動障礙係中風之徵候。
  12. 一種式II之巴豆酯(12-O-十四烷醯巴豆醇-13-乙酸酯)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用途,
    Figure 108121340-A0305-02-0057-13
    其係用於製造用於避免哺乳動物對象之中風之藥物。
  13. 如請求項12之用途,其中該藥物係與在與該式II之巴豆酯於組合製劑或協調治療方法上有效用之至少一種次級治療劑或至少一種輔助治療劑共同投與,以避免該對象之中風,其中該次級治療劑或該輔助治療劑係在施予該式II之巴豆酯的同時、之前或之後施予。
  14. 如請求項13之用途,其中該至少一種次級治療劑或該至少一種輔助治療劑為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抗凝血劑、他汀類(statin)藥物、貝特類藥物、血管收縮素II受體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β-阻斷劑、抗血小板藥物、鈣通道阻斷劑或利尿劑。
TW108121340A 2013-01-18 2014-01-10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TWI750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2138A TW201350111A (zh) 2012-01-18 2013-01-18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TW102102138 2013-01-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6181A TW201936181A (zh) 2019-09-16
TWI750481B true TWI750481B (zh) 2021-12-21

Family

ID=524242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1340A TWI750481B (zh) 2013-01-18 2014-01-10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TW103100897A TWI630909B (zh) 2013-01-18 2014-01-10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0897A TWI630909B (zh) 2013-01-18 2014-01-10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75048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44453A1 (de) * 2002-09-24 2004-04-01 Phenomiques Gmbh Hemmung der Proteinkinase C-alpha zur Behandlung von Krankheiten
US20100318014A1 (en) * 2003-07-31 2010-12-16 Latino Joseph S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brain stroke with ozone
MY186986A (en) * 2007-01-31 2021-08-26 Biosuccess Biotech Co Ltd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of phorbol esters
KR101144327B1 (ko) * 2010-04-02 2012-05-11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Pkc 작용 활성제를 유효성분으로 함유하는 압상스 간질의 예방 및 치료용 조성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0909B (zh) 2018-08-01
TW201442704A (zh) 2014-11-16
TW201936181A (zh) 201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6015B (zh)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TWI750481B (zh)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TWI687217B (zh) 用於中風治療之巴豆酯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US10849871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of phorbol es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US10143672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of phorbol es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TWI619494B (zh) 巴豆酯之組成物及使用方法
US10369222B2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use of phorbol es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stroke
RU2775972C2 (ru) Композиции и способы применения форболовых эфиров для лечения инсульт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