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6464B -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 Google Patents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6464B
TWI746464B TW105132659A TW105132659A TWI746464B TW I746464 B TWI746464 B TW I746464B TW 105132659 A TW105132659 A TW 105132659A TW 105132659 A TW105132659 A TW 105132659A TW I746464 B TWI746464 B TW I7464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transition
switchable device
state
switcha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2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3623A (zh
Inventor
戈登 捷克
史瑞達 K. 凱拉珊
史蒂芬 C 布朗
安殊 A 普拉達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唯景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唯景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唯景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3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3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6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646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0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 single character by selection from a plurality of characters, or by composing the character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e.g. segm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uch display devices for composing words, rows or the like, in a frame with fixed character positions
    • G09G3/1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 single character by selection from a plurality of characters, or by composing the character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e.g. segm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uch display devices for composing words, rows or the like, in a frame with fixed character position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19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 single character by selection from a plurality of characters, or by composing the character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e.g. segment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uch display devices for composing words, rows or the like, in a frame with fixed character position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2009/246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featuring transparency control by applying voltage, e.g. LCD, electrochromic panels

Abstract

本揭示案之態樣係關於向諸如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匯流條施加一驅動電壓之控制器及控制方法。此類裝置經常設置於諸如建築玻璃之窗上。在某些實施例中,以在該電致變色裝置之整個表面上有效驅動一光學轉變之方式控制該所施加之驅動電壓。控制該驅動電壓以導致在該等匯流條與鄰近該等匯流條之區域之間的區域中所經歷的有效電壓有差異。在該等匯流條附近之區域經歷最高的有效電壓。在一些情況下,回饋可用於監測一光學轉變。在此等或其他情況下,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在一特定持續時間內一起轉變,以隨該轉變期間之時間實現近似均勻之色彩狀態。

Description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電致變色(EC)裝置通常為包括以下之多層堆疊:(a)至少一層電致變色材料,該電致變色材料響應於電位之施加而改變其光學特性;(b)離子導體(IC)層,該離子導體層允許諸如鋰離子之離子由其穿過,移入或移出電致變色材料以引起光學特性之變化,同時防止電氣短路;及(c)透明導體層,諸如透明導電氧化物或TCO,經其將電位施加於電致變色層。在一些情況下,自電致變色裝置之相對邊緣且橫跨該裝置之可視區域施加電位。將透明導體層設計成具有相對較高之電導率。電致變色裝置可不止具有上述各層,諸如具有可視情況改變光學狀態之離子儲存層或反電極層。 由於裝置操作之物理學現象,因此電致變色裝置之適當功能視許多因素而定,該等因素諸如為離子移動穿過材料層、移動該等離子所需之電位、透明導體層之薄層電阻及其他因素。電致變色裝置之尺寸在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例如自染色至清透或清透至染色)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不同尺寸之裝置而言,為驅動此類轉變而施加之條件可具有相當不同的要求。 需要用於驅動電致變色裝置中之光學轉變的改良方法。
本揭示案之態樣係關於用於向諸如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之控制器及控制方法。此類裝置經常設置於諸如建築玻璃之窗上。在某些實施例中,以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整個表面上有效驅動光學轉變之方式控制所施加之驅動電壓。控制該驅動電壓以導致在匯流條與鄰近匯流條之區域之間的區域中所經歷的有效電壓差。在匯流條附近之區域經歷最高的有效電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光學轉變可由一命令中斷以經歷第二光學轉變,該第二光學轉變例如具有不同於該第一光學轉變之終止光學狀態。在某些實施例中,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同時經歷光學轉變。該組中之一些光學可切換裝置的轉變可能快於其他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轉變可突然分裂成在時間上分隔之較小轉變。此可允許該組中之最慢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近似相同之切換時間內轉變,其中多個光學可切換裝置在總體轉變過程中呈現近似匹配之光學狀態。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的一個態樣中,提供一種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第一光學轉變及第二光學轉變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接收一命令以經歷自起始光學狀態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第一光學轉變;(b)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一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一光學轉變持續第一持續時間;(c)在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前:(i)接收一第二命令以經歷第二光學轉變而達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及(ii)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二光學轉變持續第二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一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來確定,且其中在不考慮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第二光學轉變。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監測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停止以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而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在一些情況下,(c)(ii)可包括:在(i)之後,確定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電荷數、監測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第一及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裝置之淨電荷量達至目標電荷數為止。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c)(ii)可包括:確定或估算當在(c)(i)中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而接收到第二命令時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瞬時光學狀態、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其瞬時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達至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在(b)中驅動該第一光學轉變可包括: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一驅動參數、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開路電壓,及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電荷計數、週期性確定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之間的開路電壓,及週期性確定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週期性比較所確定之開路電壓與目標開路電壓及週期性比較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與第一目標電荷計數。在各個實施例中,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d)在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前:(i)接收第三命令以經歷第三光學轉變而達至第三終止光學狀態,及(ii)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三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三光學轉變持續第三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二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第三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及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來確定,且其中在不考慮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第三光學轉變。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第一光學轉變及第二光學轉變之設備,該設備包括:一處理器,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而:(a)接收一命令以經歷自起始光學狀態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第一光學轉變;(b)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一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一光學轉變持續第一持續時間;(c)在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前:(i)接收一第二命令以經歷第二光學轉變而達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ii)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二光學轉變持續第二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一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來確定,且其中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以在不考慮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第二光學轉變。 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處理器可經設計或組態以監測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且停止以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而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在一些情況下,處理器可經設計或構造成,在(c)(ii)中:在(i)之後,確定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第一及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裝置之淨電荷量達至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在某些實現方式中,處理器可經設計或構造成,在(c)(ii)中,確定或估算當在(c)(i)中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而接收到第二命令時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瞬時光學狀態、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其瞬時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達至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為了驅動在(b)中之第一光學轉變,處理器可經設計或組態而: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一驅動參數、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開路電壓,及確定適於使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目標電荷計數、週期性確定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之間的開路電壓,及週期性或連續地確定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及週期性比較所確定之開路電壓與目標開路電壓及週期性比較在向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與第一目標電荷計數。在一些實施例中,處理器可經設計或組態,從而接收額外命令以在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前經歷額外光學轉變,且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額外驅動參數,其中該等額外驅動參數係至少部分地基於額外光學轉變之目標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光學可切換裝置自其起始光學狀態轉變之時刻與額外光學轉變開始之時刻之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來確定,其中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以在不考慮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額外光學轉變。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光學轉變的設備,該設備包括:一處理器,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而:(a)量測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開路電壓,且基於該開路電壓來確定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色彩狀態;(b)響應於第一命令來如下控制自第一起始光學狀態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第一光學轉變:(i)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一驅動參數持續第一持續時間以自第一起始光學狀態轉變至第一終止光學狀態、(ii)在第一光學轉變完成之前,週期性確定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之間的開路電壓,且週期性確定在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iii)比較該開路電壓與第一光學轉變之目標開路電壓,且比較在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與第一光學轉變之目標電荷計數,及(iv)當發生以下事件時停止,以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一驅動參數:(1)開路電壓達至第一光學轉變之目標開路電壓,及(2)在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達至第一光學轉變之目標電荷計數,該第一光學轉變在未接收到中斷命令的情況下發生;及(c)控制第二光學轉變及第三光學轉變,該第三光學轉變係在第二光學轉變完成之前開始,如下進行:(i)接收第二命令以經歷自第二起始光學狀態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第二光學轉變;(ii)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二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二光學轉變持續第二持續時間;(iii)在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前:(1)接收第三命令以經歷第三光學轉變而達至第三終止光學狀態、(2)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第三驅動參數且驅動第三光學轉變持續第三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二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第三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來確定,且其中在不考慮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第三光學轉變。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光學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持續一持續時間以使光學可切換裝置向終止光學狀態轉變;(b)量測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之間的開路電壓;(c)比較該開路電壓與光學轉變之目標開路電壓;(d)比較該開路電壓與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安全電壓極限,及(i)在開路電壓小於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安全電壓極限的情況下增大驅動電壓,或(ii)在開路電壓大於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安全電壓極限的情況下減小驅動電壓;(e)至少重複操作(a)-(c)至少一次;及(f)確定開路電壓已達至目標開路電壓、停止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且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施加保持電壓以藉此維持終止光學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b)可進一步包括量測在光學轉變之過程中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c)可包括比較在光學轉變之過程中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與光學轉變之目標電荷計數,且(f)可包括確定在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施加保持電壓之前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已達至目標電荷計數。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轉變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接收一命令以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其中該組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確定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該切換時間為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所需之時間;(c)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及(d)在(c)期間,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在轉變期間有一或多次暫停,在時間及持續時間上選擇該一或多次暫停以在(c)期間近似地匹配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可包括至少兩次暫停。可使用演算法自動地確定該一或多次暫停之時間及持續時間。在一些情況下,可基於查找表來確定該一或多次暫停之持續時間。查找表可包括關於該組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尺寸及/或該組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的資訊。 在多種實現方式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可使用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實例中,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包括開路電壓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可使用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實例中,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包括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且不包括開路電壓亦不包括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 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任何數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其可各自具有任何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d)中之轉變可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交錯,以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個暫停,同時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發生轉變。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e)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保持電壓。在一些情況下,方法可包括:響應於接收一命令以在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之前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而無任何暫停。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d)中之暫停期間,可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其他實施例中,方法可進一步包括量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開路電壓,且在(d)中之暫停期間,可將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另一實施例中,在(d)中之暫停期間,可將預定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可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而未以一些實現方式暫停。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轉變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接收一命令以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其中該組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確定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該切換時間為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所需之時間;(c)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d)在(c)期間,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中間光學狀態;(e)在(c)期間且在(d)之後,維持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中間光學狀態持續一持續時間;(f)在(c)期間且在(e)之後,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其中選擇(e)中之持續時間以在(c)期間近似地匹配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 在某些實施例中,方法可包括在(c)期間且在(f)之前,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第二中間光學狀態,接著維持第二中間光學狀態持續第二持續時間。在一些情況下,可使用演算法自動地確定在(e)期間之持續時間。在一些其他情況下,可基於查找表來自動地確定在(e)期間之持續時間。 可使用回饋來監測多種轉變。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轉變。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之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特定實例中,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包括開路電壓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在(f)期間,可使用在(f)期間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向終止光學狀態之轉變。舉例而言,在(f)期間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特定實例中,在(f)期間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包括開路電壓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 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任何數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其可各自具有任何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d)及(f)中之轉變與(e)中之維持可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交錯,以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者維持其在(e)中之中間光學狀態,同時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在(d)及/或(e)中發生轉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e)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可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方法可包括量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開路電壓,且在(e)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可將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在(e)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可將預定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可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而未停於任何中間光學狀態。在一些情況下,方法可進一步包括(g)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保持電壓。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控制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的控制系統,該控制系統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包含有關如下之指令:(a)接收一命令以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其中該組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確定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該切換時間為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所需之時間;(c)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及(d)在(c)期間,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在轉變期間有一或多次暫停,在時間及持續時間上選擇該一或多次暫停以在(c)期間近似地匹配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可包括至少兩次暫停。可使用演算法自動地確定該一或多次暫停之時間及持續時間。在一些其他情況下,該一或多次暫停之持續時間可基於查找表來確定。查找表可包括關於該組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尺寸及/或該組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的資訊。 在某些實現方式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可包括使用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的指令。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實例中,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開路電壓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可包括使用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的指令。舉例而言,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實例中,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且不包括開路電壓亦不包括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 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任何數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d)中之轉變可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交錯,以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個暫停,同時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發生轉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多種情況下,指令可進一步包括:(e)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保持電壓。在此等或其他情況下,指令可進一步包括:響應於接收一命令以在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之前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第二終止光學狀態而無任何暫停。 在一些實現方式中,在(d)中之暫停期間,可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其他實現方式中,指令可進一步包括量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開路電壓,且在(d)中之暫停期間,可將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其他實現方式中,在(d)中之暫停期間,可將預定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各個實施例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可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而無暫停。 在所揭示之實施例之另一態樣中,提供一種控制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的控制系統,該控制系統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包括有關如下之指令:(a)接收一命令以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其中該組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確定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該切換時間為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所需之時間;(c)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d)在(c)期間,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中間光學狀態;(e)在(c)期間且在(d)之後,維持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中間光學狀態持續一持續時間;及(f)在(c)期間且在(e)之後,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其中選擇(e)中之持續時間以在(c)期間近似地匹配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 在一些實施例中,指令可進一步包括:在(c)期間且在(f)之前,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第二中間光學狀態,接著維持第二中間光學狀態持續第二持續時間。可使用演算法自動地確定在(e)期間之持續時間。在一些其他情況下,可基於查找表來自動地確定在(e)期間之持續時間。 在多種實現方式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可經組態以使用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舉例而言,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之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實例中,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可包括開路電壓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可經組態以使用在(f)期間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來監測在(f)期間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向終止光學狀態之轉變。舉例而言,在(f)期間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可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開路電壓、響應於施加電壓所量測之電流及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組成之群的參數。在一個特定實例中,在(f)期間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可包括開路電壓及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 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任何數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d)及(f)中之轉變與(e)中之維持可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交錯,以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者維持其在(e)中之中間光學狀態,同時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在(d)及/或(e)中發生轉變。在各個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e)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可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指令可進一步包括量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開路電壓,且在(e)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可將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在(e)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可將預定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在多種情況下,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可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而未停於任何中間光學狀態。在許多實施例中,指令可進一步包括:(g)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保持電壓。下文將參考相關圖式來進一步詳述此等及其他特徵。
定義 「光學可切換裝置」為響應於電氣輸入而改變光學狀態之薄型裝置。其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光學狀態之間可逆地循環。藉由向裝置施加預定的電流及/或電壓來控制在此等狀態之間的切換。該裝置通常包括兩片跨越至少一個光學活性層之薄型導電板。將驅動光學狀態變化之電氣輸入施加於該等薄型導電板。在某些實現方式中,由與導電板電連通之匯流條提供該輸入。 儘管本揭示案強調電致變色裝置作為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實例,但本揭示案並不限於此。其他類型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實例包括某些電泳裝置、液晶裝置及其類似物。光學可切換裝置可設置於多種光學可切換產品(諸如光學可切換窗)上。然而,本文所揭示之實施例不限於可切換窗。其他類型之光學可切換產品的實例包括鏡子、顯示器及其類似物。在本揭示案之上下文中,此等產品通常以非像素化形式提供。 「光學轉變」為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任何一或多種光學特性之變化。變化之光學特性可為(例如)色彩、反射率、折射率、顏色,等。在某些實施例中,光學轉變將具有規定之起始光學狀態及規定之終止光學狀態。舉例而言,起始光學狀態可為80%透射率且終止光學狀態可為50%透射率。光學轉變通常藉由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兩片薄型導電板上施加適當電位來驅動。 「起始光學狀態」為光學可切換裝置在開始光學轉變之前不久之光學狀態。通常將起始光學狀態定義為可為色彩、反射率、折射率、顏色等之光學狀態的量值。起始光學狀態可為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最大或最小光學狀態;例如90%或4%透射率。或者,起始光學狀態可為值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最大與最小光學狀態之間某處的中間光學狀態;例如50%透射率。 「終止光學狀態」為光學可切換裝置在自起始光學狀態光學轉變完成之後即刻之光學狀態。當光學狀態以理解為針對一具體應用已完成之方式變化時,轉變完成。舉例而言,可將完全染色視為自75%光學透射率轉變至10%透射率。終止光學狀態可為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最大或最小光學狀態;例如90%或4%透射率。或者,終止光學狀態可為值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最大與最小光學狀態之間某處的中間光學狀態;例如50%透射率。 「匯流條」係指附接至導電層(諸如跨越光學可切換裝置區域之透明導電電極)之導電帶。匯流條將電位及電流自外部引線傳遞至導電層。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匯流條,其各自與裝置之單個導電層連接。在各個實施例中,匯流條形成跨越裝置長度或寬度之大部分長度的細長線。匯流條經常位於裝置邊緣之附近。 「施加電壓」或V施加 係指施加於電致變色裝置上之兩個反極性匯流條之電位差。各匯流條與獨立之透明導電層電連接。施加電壓可具有不同量值或功能,諸如驅動光學轉變或保持光學狀態。在透明導電層之間夾入光學可切換裝置材料,諸如電致變色材料。透明導電層中之每一者在匯流條與其連接之位置與遠離匯流條之位置之間經歷電位降。一般而言,距匯流條之距離愈大,透明導電層中之電位降愈大。在本文中經常將透明導電層之局部電位稱作VTCL 。反極性匯流條可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面上彼此橫向分隔。 「有效電壓」或V有效 係指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任何特定位置的正負透明導電層之間的電位。在笛卡兒空間中,有效電壓係定義為裝置上之特定x,y 座標。在量測V有效 之點,兩個透明導電層係在z 方向中分隔(藉由裝置材料),但共用同一x,y 座標。 「保持電壓」係指無限期地維持該裝置於終止光學狀態所必要之施加電壓。在一些在未施加保持電壓之情況下,電致變色窗會回至其天然色彩狀態。換言之,維持所需色彩狀態需要施加保持電壓。 「驅動電壓」係指在光學轉變之至少一部分期間提供之施加電壓。可將驅動電壓視為「驅動」光學轉變之至少一部分。其量值不同於在光學轉變開始之前不久之施加電壓的量值。在某些實施例中,驅動電壓之量值大於保持電壓之量值。圖3中描繪了驅動電壓及保持電壓之實例施加。 情形及概述 所揭示之實施例利用了電氣探測及監測以評價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未知光學狀態(例如色彩狀態或其他光學特徵),及/或確定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第一光學狀態與第二光學狀態之間的光學轉變何時進行至可終止施加驅動電壓之足夠程度。舉例而言,電氣探測允許施加驅動電壓之持續時間短於先前設想可能之時間,因為特定裝置係基於其即時實際光學轉變進展之電氣探測而得到驅動。此外,即時監測可幫助確保光學轉變進展至所需狀態。本文所述之電氣探測及監測技術亦可用於監測/控制在先前進行中之光學轉變過程期間開始之光學轉變。可用許多不同之控制技術,某些技術尤其好地適於實現不同類型之任務,如下文進一步描述。 在各個實施例中,藉由使施加電壓降至保持電壓來實現驅動電壓之終止。此方法利用通常經視為不合需要之光學轉變的一態樣,即薄型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光學狀態之間非均勻地轉變之傾向。特定言之,許多光學可切換裝置起初在接近匯流條之位置轉變且僅後來在遠離匯流條(例如在裝置中心附近)之區域轉變。驚人地,可利用此非均勻性來探測光學轉變。藉由允許以本文所述之方式探測該轉變,光學可切換裝置避免了對裝置控制演算法進行定製表徵及相關預程式化之需要,從而指明了施加驅動電壓之持續時間且無需造成許多裝置上之溫度變化、裝置結構可變性及其類似變化之「一種尺寸適應所有狀況」之固定時段驅動參數。此外,探測技術亦可用於測定具有未知光學狀態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光學狀態(例如色彩狀態),藉此使得此類技術在光學轉變之前與期間均適用。在較詳細地描述探測及監測技術之前,提供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轉變的一些情形。 藉由將規定電壓施加於裝置上兩個分隔之匯流條來驅動典型電致變色裝置之轉變。在此類裝置中,適宜垂直於矩形窗之較小維度來定位匯流條(參見圖1A)。此係因為用於在薄膜裝置之面上傳遞施加電壓之透明導電層具有薄片電阻,且匯流條配置允許電流必須通至覆蓋裝置全部面積之最短跨度,因此減少導體層在其各別區域上得到完全充電所花之時間,因此減少裝置之轉變時間。 儘管在匯流條上供應施加電壓V施加 ,但由於透明導電層之薄片電阻及裝置之電流消耗,因此裝置之基本上所有區域均有較低之局部有效電壓(V有效 )。裝置中心(在兩個匯流條中間之位置)經常具有最低之V有效 值。此可導致在裝置中心不可接受之小的光學切換範圍及/或不可接受之緩慢切換時間。此等問題在裝置之較接近匯流條之邊緣處可能不存在。此在下文中參考圖1B及圖1C得到較詳細的解釋。 圖1A展示了包括具有平面組態之匯流條的電致變色窗板100之自上而下之視圖。電致變色窗板100包括安置於第一導電層110上之第一匯流條105及安置於第二導電層120上之第二匯流條115。電致變色堆疊(未圖示)係夾在第一導電層110與第二導電層120之間。如所示,第一匯流條105可實質上延伸穿過第一導電層110之一側。第二匯流條115可實質上延伸穿過第二導電層120之一側,此側與安置第一匯流條105之電致變色窗板100之側相對。一些裝置可具有額外匯流條,例如在所有四條邊上均有,但此舉會使製作變複雜。匯流條組態之進一步討論(包括平面組態之匯流條)見於2012年4月2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52,032號,該專利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圖1B為一圖,其展示了驅動電致變色窗板100 (例如)自清透狀態轉變至染色狀態的第一透明導電層110中之局部電壓及第二透明導電層120中之電壓的圖。曲線125展示了第一透明導電層110中之電壓VTCL 的局部值。如所示,由於薄片電阻及穿過第一導電層110之電流,因此電壓自第一導電層110之左側(例如,其中匯流條105安置於導電層110上且其中施加電壓)降至右側。曲線130亦展示了第二導電層120中之局部電壓VTCL 。如所示,由於第二導電層120之薄片電阻,因此電壓自第二導電層120之右側(例如,其中第二匯流條115安置於第二導電層120上且其中施加電壓)提高(量值降低)至左側。在此實例中之施加電壓V施加 之值為在電點陣圖130之右端與電點陣圖125之左端之間的電壓差。在匯流條之間任何位置之有效電壓V有效 的值為曲線130與曲線125在對應於相關位置之x 軸上之位置的值之差。 圖1C為一圖,其展示了在該電致變色裝置上的在電致變色窗板100之第一導電層110與第二導電層120之間的V有效 曲線。如所解釋,有效電壓為在第一導電層110與第二導電層120之間的局部電壓差。經受較高有效電壓之電致變色裝置之區域在光學狀態之間轉變得快於經受較低有效電壓之區域。如所示,有效電壓在電致變色窗板100之中心最低且在電致變色窗板100之邊緣最高。在裝置上之電壓降係歸因於電流穿過該裝置時之歐姆損失。在大型電致變色窗上之電壓降可藉由將額外匯流條組態在該窗之觀看區域內,實際上即為,將一個大型光學窗分成多個可串聯或並聯驅動之較小電致變色窗來減小。然而,由於可視區域之間的對比度及可視區域中之匯流條,因此此方法可能不具有美觀吸引力。亦即,具有在可視區域中無任何分散注意力之匯流條的單片電致變色裝置可能悅目得多。 如上所述,隨著窗之尺寸增大,對流經TC層之薄面的電流之電阻亦增大。可在最接近匯流條之點(在以下說明書中稱為裝置之邊緣)之間及在最遠離匯流條之點(在以下說明書中稱為裝置之中心)中量測此電阻。當電流穿過TCL時,在TCL面上之電壓會下降且此會降低在裝置中心之有效電壓。通常隨著窗面積增大,該窗之漏電流密度保持恆定,但總漏電流因面積增大而增大的事實會加劇此作用。因此在此兩種作用的情況下,在電致變色窗之中心的有效電壓實質下降,且對於例如跨度大於約30吋之電致變色窗可觀察到較差效能。此問題可藉由使用較高V施加 以使裝置中心達至適合之有效電壓來解決。 通常,固態電致變色裝置之安全操作範圍係在0.5V與4V之間,或更通常在約0.8V與約3V之間,例如在0.9V與1.8V之間。其為V有效 之局部值。在一個實施例中,電致變色裝置控制器或控制演算法提供V有效 始終低於3V之驅動型態,在另一實施例中,控制器控制V有效 以使其始終低於2.5V,在另一實施例中,控制器控制V有效 以使其始終低於1.8V。所列舉之電壓值係指時間平均電壓(其中平均時間具有小的光學響應所需之時間量級,例如幾秒至幾分鐘)。 電致變色窗之增加的複雜性在於穿過該窗之電流消耗隨著光學轉變之持續時間並不固定。實情為,在轉變之初始部分期間,穿過該裝置之電流實質上大於(高達大100倍)當光學轉變完成或幾乎完成時之終止狀態。在此初始轉變階段期間,裝置中心著色性較差之問題進一步加劇,因為中心之V有效 值顯著低於轉變階段結束時之值。 在具有平面匯流條之電致變色裝置的情況下,可顯示在具有平面匯流條之裝置上的V有效 一般由以下給出: ΔV(0) = V施加 - RJL2 /2 ΔV(L) = V施加 - RJL2 /2                              等式1 ΔV(L/2) = V施加 - 3RJL2 /4 其中: V施加 為施加於匯流條以驅動電致變色窗之電壓差; ∆V(0)為在與第一透明導電層(在下文實例中為TEC型TCO)連接之匯流條處的V有效 ; ∆V(L)為在與第二透明導電層(在下文實例中為ITO型TCO)連接之匯流條處的V有效 ; ∆V(L/2)為在兩個平面匯流條中間之裝置中心之V有效 ; R =透明導電層薄片電阻; J =瞬時平均電流密度;且 L =在電致變色裝置之匯流條之間的距離。 透明導電層展現為具有實質上類似的(若不相同)計算用薄片電阻。然而,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即使透明導電層具有不同的薄片電阻,歐姆電壓降及局部有效電壓之適用物理學仍適用。 如所指出,某些實施例涉及用於驅動具有平面匯流條之裝置進行光學轉變之控制器及控制演算法。在此類裝置中,將反極性之實質上線性的匯流條安置在矩形或其他多邊形電致變色裝置之相對側。在一些實施例中,可採用具有非平面匯流條之裝置。此類裝置可採用例如安置在裝置頂點之斜角匯流條。在此類裝置中,基於裝置及匯流條之幾何形狀來確定匯流條有效分隔距離L。匯流條幾何形狀及分隔距離之討論可見於標題為「Angled Bus Bar」且在2012年4月2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52,032號,該專利申請案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隨著R、J或L增大,在裝置上之V有效 減小,藉此減緩或減小在轉變期間及甚至在最終光學狀態中之裝置著色性。參考等式1,在該窗上之V有效 比V施加 低至少RJL2 /2。已發現隨著電阻性電壓降增大(歸因於窗之尺寸、電流消耗等增大),一些損失可藉由增大V施加 而消除,但此舉僅達至將裝置邊緣之V有效 保持低於臨限值之值,其中將發生可靠性降級。 總之,已認識到兩個透明導電層均經歷歐姆電壓降,且下降隨著距相關匯流條之距離而增大,因此對於兩個透明導電層而言,VTCL 均隨著距匯流條之距離而減小。因此,在遠離兩個匯流條之位置,V有效 均減小。 為了加速光學轉變,起初以大於將裝置平衡保持在特定光學狀態所需之量值提供施加電壓。圖2及圖3中說明了此方法。 圖2展示了採用簡單電壓控制演算法來使電致變色裝置進行光學狀態轉變循環(經染色,接著變清透)之電致變色裝置的完整電流型態及電壓型態。在該圖中,隨時間呈現總電流密度(I)。如所提及,總電流密度為與在電化學活性電極之間的電致變色轉變及電子漏電流相關之離子電流密度的組合。許多不同類型之電致變色裝置將具有所示之電流型態。在一個實例中,諸如氧化鎢之陰極電致變色材料與諸如氧化鎳鎢之陽極電致變色材料結合用於反電極中。在此類裝置中,負電流表明裝置之著色/染色。在一個實例中,鋰離子自氧化鎳鎢陽極著色電致變色電極流進氧化鎢陰極著色電致變色電極中。相應地,電子流進氧化鎢電極中以補償帶正電之流入鋰離子。因此,顯示電壓及電流具有負值。 所示型態源於電壓向上勻變至一設定位準,接著保持該電壓以維持光學狀態。電流峰201係與光學狀態之變化(即經染色及變清透)相關。特定言之,電流峰代表裝置經染色或變清透所需之離子電荷的傳遞。在數學上,峰下陰影面積代表裝置經染色或變清透所需之總電荷。在初始電流出現尖峰之後的曲線之部分(203部分)代表電子漏電流,同時該裝置處於新的光學狀態。 在該圖中,電壓型態205重疊於電流曲線上。電壓型態遵循以下順序:負勻變(207)、負保持(209)、正勻變(211)及正保持(213)。請注意,在達至其最大量值之後及在裝置保持於其規定光學狀態之時間長度期間,電壓保持恆定。電壓勻變207將該裝置驅動至其新的染色狀態,且電壓保持209維持該裝置於染色狀態直至電壓勻變211以相反方向自染色狀態轉變至清透狀態為止。在一些切換演算法中,施加電流上限。亦即,不允許電流超過規定之位準以防止損壞該裝置(例如驅動離子移動穿過材料層太快可實體上損壞該材料層)。著色速度不僅為施加電壓之函數,而且為溫度及電壓勻變速率之函數。 圖3說明根據某些實施例之電壓控制型態。在所示之實施例中,採用電壓控制型態來驅動自清透狀態轉變至染色狀態(或至中間狀態)。為了反向驅動電致變色裝置,即自染色狀態至清透狀態(或自較多染色至較少染色狀態),使用類似但反向之型態。在一些實施例中,自染色至清透之電壓控制型態為圖3中所示者之鏡像。 圖3所示之電壓值表示施加電壓(V施加 )值。施加電壓型態由虛線展示。對於對比度,裝置中之電流密度由實線展示。在所示之型態中,V施加 包括四個分量:勻變至驅動之分量303,其起始該轉變;V驅動 分量313,其繼續驅動該轉變;勻變至保持之分量315;及V保持 分量317。實施勻變分量作為V施加 變化,且V驅動 及V保持 分量提供恆定或實質上恆定之V施加 量值。 勻變至驅動之分量的特徵在於勻變率(量值遞增)及V驅動 之量值。當施加電壓之量值達至V驅動 時,勻變至驅動之分量完成。V驅動 分量之特徵在於V驅動 之值以及V驅動 之持續時間。可選擇V驅動 之量值以在如上所述之電致變色裝置之整個面上以安全但有效之範圍維持V有效 。 勻變至保持之分量的特徵在於電壓勻變速率(量值遞減)及V保持 之值(或視情況在V驅動 與V保持 之間的差值)。V施加 根據勻變率下降直至達至V保持 之值為止。V保持 分量之特徵在於V保持 之量值及V保持 之持續時間。實際上,V保持 之持續時間通常取決於裝置保持於染色狀態(或相反地,清透狀態)之時間長度。不同於勻變至驅動、V驅動 及勻變至保持之分量,V保持 分量具有任意長度,而與裝置之光學轉變的物理學無關。 各類型之電致變色裝置將具有用於驅動光學轉變之電壓型態的其自身特徵分量。舉例而言,相對較大裝置及/或具有較多電阻導電層之裝置將需要較高之V驅動 值且在勻變至驅動之分量中可能需要較高勻變率。2012年4月17日申請且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49,251號揭示了在寬的條件範圍內驅動光學轉變之控制器及相關演算法。如其中所解釋,可獨立地控制施加電壓型態之分量(在本文中為勻變至驅動、V驅動 、勻變至保持,及V保持 )中之每一者以解決即時條件,諸如電流溫度、透射率之電流位準,等。在一些實施例中,針對特定電致變色裝置(具有其自身匯流條分隔、電阻率等)設置施加電壓型態之各分量之值,且並不根據電流條件而變化。換言之,在此類實施例中,電壓型態並不考慮諸如溫度、電流密度及其類似參數之回饋。 如所指示,圖3之電壓轉變型態中所示之所有電壓值均對應於上述V施加 值。其不對應於上述V有效 值。換言之,圖3中所示之電壓值代表了在電致變色裝置上之反極性匯流條之間的電壓差。 在某些實施例中,選擇電壓型態之勻變至驅動之分量以安全但快速地誘導離子電流在電致變色電極與反電極之間流動。如圖3中所示,裝置中之電流遵循勻變至驅動電壓分量之型態,直至該型態之勻變至驅動部分結束且V驅動 部分開始為止。參見圖3中之電流分量301。電流及電壓之安全位準可憑經驗確定或基於其他回饋來確定。2011年3月16日申請、2012年8月28日頒予且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之美國專利第8,254,013號提出在電致變色裝置轉變期間維持安全電流位準之演算法的實例。 在某些實施例中,基於上述考慮來選擇V驅動 之值。特定言之,將其選為使得在電致變色裝置之整個表面上之V有效 值保持在有效且安全地轉變大的電致變色裝置之範圍內。可基於多種考慮來選擇V驅動 之持續時間。其一會確保驅動電位保持足以引起該裝置之實質著色的階段。為此目的,V驅動 之持續時間可憑經驗藉由監測隨V驅動 保持就位之時間長度而變之裝置的光學密度來確定。在一些實施例中,將V驅動 之持續時間設定為指定時段。在另一實施例中,設定V驅動 之持續時間以對應於正穿過之離子電荷及/或電子電荷之所需量。如所示,在V驅動 期間電流向下勻變。參見電流區段307。 另一個考慮為裝置中電流密度隨著離子電流衰減而降低,此係因為可用鋰離子在光學轉變期間完成其自陽極著色電極至陰極著色電極(或反電極)之歷程,。當轉變完成時,唯一流過裝置之電流為穿過離子導電層之漏電流。因此,在裝置之面上的電位之歐姆壓降減小且V有效 之局部值增大。若施加電壓不減小,則此等增大之V有效 值可損壞裝置或使其降級。因此,確定V驅動 之持續時間中的另一考慮為降低與漏電流相關之V有效 位準的目標。藉由將施加電壓自V驅動 降至V保持 ,不僅裝置之面上的V有效減小 ,而且漏電流亦減小。如圖3中所示,裝置電流在勻變至保持之分量期間在區段305中轉變。電流在V保持 期間定於穩定漏電流309。 使用來自光學轉變之回饋來控制 V 驅動 因為可能難以預測V驅動 之最佳值及/或在轉變至保持電壓之前所施加之驅動電壓應施加多長,所以產生挑戰。不同尺寸之裝置,及更特定言之具有分隔特定距離之匯流條的裝置需要不同的最佳驅動電壓及不同的施加該驅動電壓之時間長度。此外,用於製作諸如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方法可在各批間或在方法修訂本間有細微變化。該等細微的方法變化造成對操作中最佳驅動電壓及驅動電壓必須施加於裝置之時間長度的要求可能不同。更進一步,環境條件及特定言之溫度可影響應施加該施加電壓以驅動轉變之時間長度。 為了解釋所有此等變數,現有技術可定義許多不同的控制演算法,該等控制演算法具有不同之時段來針對許多不同窗尺寸或裝置特徵中之每一者來施加規定之驅動電壓。此舉之基本原理在於確保驅動電壓施加足夠階段,而不論裝置尺寸及類型如何,以確保光學轉變完成。目前製造了許多不同尺寸之電致變色窗。儘管可能為每一種不同類型之窗預定適當的驅動電壓時間,但此可為一種繁重、昂貴且耗時的方法。本文所述的經改良之方法在於動態確定驅動電壓應施加之時間長度。 此外,可能需要使在兩種規定之光學狀態之間的轉變在規定之持續時間內發生,而不論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尺寸、製作裝置之方法及在轉變時裝置操作所在之環境條件如何。此目標可藉由監測轉變過程及必要時調整驅動電壓以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該轉變來實現。調整驅動電壓之量值為其實現之一種方式。 在許多實施例中,探測技術可用於評價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經常,光學狀態與裝置之色彩狀態有關,但可在某些實現方式中探測其他光學特性。在光學轉變起始之前可能已知或可能未知裝置之光學狀態。在一些情況下,控制器可具有關於裝置之電流光學狀態的資訊。在其他情況下,控制器可能不具有任何此類可得資訊。因此,為了確定適當的驅動演算法,可能有利的為:以允許在開始任何新的驅動演算法之前確定該裝置之電流光學狀態的方式探測該裝置。舉例而言,若裝置呈完全染色之狀態,則其可損壞該裝置以發送多種電壓及/或極性穿過該裝置。藉由知曉裝置之當前狀態,發送任何此類損壞性電壓及/或極性穿過該裝置之風險均可最小化,且可採用適當的驅動演算法。 在各個實施例中,未知之光學狀態可藉由向光學可切換裝置施加開路條件及監測開路電壓(Voc )來確定。此技術尤其適用於確定電致變色裝置之色彩狀態,但其亦可用於正在確定不同光學特徵之一些情況及/或使用不同類型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情況。在許多實施例中,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為Voc 之規定函數。因此,可量測Voc 以確定裝置之光學狀態。此測定允許驅動演算法適於待發生之特定光學轉變(例如自確定之起始光學狀態至所需終止光學狀態)。在進行量測之前,當裝置已靜止(即並不積極地轉變)一段時間(例如約1至30分鐘或1至30分鐘以上)時,此技術為尤其適用及精確的。在一些情況下,當基於所量測之Voc 確定裝置之光學狀態時亦可考慮溫度。然而,在各個實施例中,在光學狀態與Voc 之間的關係隨溫度變化極小,且因此當基於所量測之Voc 確定光學狀態時可忽視溫度。 某些所揭示之實施例在裝置處於轉變之同時應用探測技術來評估光學轉變之進展。如圖3中所說明,光學轉變存在通常不同的勻變至驅動及驅動電壓維持階段。可在其任何一個期間應用探測技術。在許多實施例中,其在演算法之驅動電壓維持部分期間應用。 在某些實施例中,探測技術包括脈動施加以驅動該轉變之電流或電壓,接著監測電流或電壓響應以偵測在匯流條附近之過度驅動狀況。當局部有效電壓大於引起局部光學轉變所需之有效電壓時發生過度驅動狀況。舉例而言,若當V有效 達至2V且接近匯流條之V有效 的局部值為2.2V時認為向清透狀態之光學轉變已完成,則接近匯流條之位置的特徵可在於處於過度驅動狀況。 探測技術之一個實例包括藉由將所施加之驅動電壓降至保持電壓(或藉由適當偏移而修改之保持電壓)之位準來脈動所施加之驅動電壓,及監測電流響應以確定電流響應之方向。在此實例中,當電流響應達至規定臨限值時,裝置控制系統確定目前即為自驅動電壓轉變至保持電壓之時刻。上述探測技術之另一實例包括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裝置且監測開路電壓Voc 。可進行此舉以確定光學裝置之光學狀態及/或監測/控制光學轉變。此外,在許多情況下,可監測通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或相關地,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且將其用於控制光學轉變。 圖4A為描繪光學轉變之圖,其中施加電壓自V驅動 降至V保持 導致淨電流,藉此確定光學轉變已進行得足夠多以允許施加電壓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此藉由V施加 自V驅動 電壓降411至V保持 來說明。在V施加 可能否則不得不保持在圖3中所示之驅動時期的階段期間進行電壓降411。當施加電壓起初停止增大(變得更負)時,在匯流條之間流動之電流開始下降(變得不太負),如由電流區段307所說明,且在V驅動 下達平穩。然而,當施加電壓現於411下降時,電流開始更容易地減小,如由電流區段415所說明。根據一些實施例,在電壓降411後一規定時段流逝之後量測電流位準。若電流低於某一臨限值,則認為光學轉變完成,且施加電壓可保持在V保持 (或若其處於低於V驅動 之一些其他位準,則移至V保持 )。在圖4A之特定實例中,如所說明超過了電流臨限值。因此,V施加 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可針對其所提供之終止光學狀態來選擇V保持 。此類終止光學狀態可為經歷轉變之光學裝置的最大、最小或中間光學狀態。 在量測時之電流不達至臨限值的情況下,其可適於使V施加 回至V驅動 。圖4B說明此情況。圖4B為描繪光學轉變之圖,其中施加電壓自V驅動 初始降至V保持 (參見411)導致淨電流,表明光學轉變尚未進行得足夠多以允許施加電壓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請注意,在419探測時,具有由電壓降411產生之軌跡的電流區段415未達臨限值。因此,使施加電壓回至V驅動 ,持續另一時段,同時電流在417恢復,隨後再次降至V保持 (421),在該點所得電流(423)確定光學轉變已進行得足夠多以允許施加電壓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如所解釋,終止光學狀態可為經歷轉變之光學裝置的最大、最小或中間光學狀態。 如所解釋,保持電壓為將維持光學裝置平衡在特定光學密度或其他光學條件下之電壓。其藉由產生偏移終止光學狀態中之漏電流的電流來產生穩態結果。施加驅動電壓以加速向施加保持電壓將導致非時變所需光學狀態之點的轉變。 可就與自裝置邊緣之匯流條驅動之光學轉變相關的物理機制而言來理解本文所述之某些探測技術。基本上,此類技術依賴於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中在該裝置之面上所經歷之有效電壓的差值,及特定言之自裝置中心至裝置邊緣之V有效 變化。透明導電層上之電位的局部變化導致在該裝置之面上的V有效 值不同。接近匯流條之光學可切換裝置所經歷的V有效 之值遠大於在裝置中心之V有效 的值。因此,在匯流條旁邊之區域中的局部電荷累積顯著大於在裝置中心之電荷累積。 在光學轉變期間之一些點,在接近匯流條之裝置邊緣之V有效 的值足以超過光學轉變所需之終止光學狀態,而在裝置中心,V有效 值不足以達至該終止狀態。終止狀態可為與光學轉變中之終點相關的光學密度值。而在光學轉變之此中間階段中,若驅動電壓降至保持電壓,則接近匯流條之電致變色裝置之部分將有效地設法轉變回至其所開始時之狀態。然而,因為在裝置中心之裝置狀態尚未達至光學轉變之終止狀態,所以當施加保持電壓時,裝置之中心部分將繼續在光學轉變所需之方向中轉變。 當裝置在此中間轉變階段中經歷施加電壓自驅動電壓向保持電壓(或一些其他適當地較低量值之電壓)變化時,位於匯流條附近之裝置的部分(其中該裝置經有效地過度驅動)產生在與驅動轉變所需之方向相反的方向中流動之電流。相反地,尚未完全轉變至終止狀態的在中心之裝置區域繼續促進在驅動轉變所需之方向中的電流。 在光學轉變過程中,且在裝置經受所施加之驅動電壓的同時,當裝置經受施加電壓突然下降時使電流在反方向中流動之驅動力有逐漸增大。藉由監測響應於遠離驅動電壓之擾動的電流之流動,可確定自第一狀態向第二狀態轉變足夠遠、自驅動電壓至保持電壓之轉變係適當的點。「適當」意謂自裝置邊緣至裝置中心,光學轉變足夠完全。可視產品及其應用之規格而定以許多方式定義此類轉變。在一個實施例中,假設自第一狀態轉變至第二狀態為完全之至少約80%或完全之至少約95%。完全反映了光學密度自第一狀態向第二狀態之變化。完全之所需位準可對應於如圖4A及圖4B之實例中所示之臨限電流位準。 探測規程存在許多可能之變化。此類變化可包括某些就以下而定義之脈衝規程:自轉變起始至第一脈衝之時間長度、脈衝之持續時間、脈衝之尺寸,及脈衝之頻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脈衝序列係在施加驅動電壓或勻變至驅動電壓時立即開始,該驅動電壓會起始在第一光學狀態與第二光學狀態之間的轉變。換言之,在轉變起始與脈動施加之間無延遲時間。在一些實現方式中,探測持續時間足夠短(例如約1秒或1秒以下)以使整個轉變之在V驅動 與V保持 之間的來回探測並不顯著不利於切換時間。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不必立刻開始探測。在一些情況下,在預期或標稱切換時間之約50%完成或此階段之約75%完成之後起始切換。經常,在匯流條之間的距離為已知的或可使用適當組態之控制器來讀取。在距離已知之情況下,起始探測之保守下限可基於近似之已知切換時間來實施。舉例而言,控制器可經組態以在預期切換持續時間之約50-75%完成之後起始探測。 在一些實施例中,自光學轉變起始後約30秒之後開始探測。在接收到中斷命令之情況下,相對較早之探測可能尤其有幫助。中斷命令為當裝置已處於自第一光學傳播狀態變至第二光學傳播狀態之過程中時指示裝置切換至第三光學傳輸狀態之命令。在此情況下,早期探測可幫助確定轉變方向(亦即中斷命令要求窗變得比接收到命令時更淺或更深)。在一些實施例中,探測係在光學轉變起始之後約120分鐘(例如約30分鐘、約60分鐘或約90分鐘)開始。當使用較大窗時且當自平衡狀態發生轉變時,相對較晚之探測可能更適用。對於建築玻璃而言,探測可在光學轉變起始之後約30秒至30分鐘,在一些情況下在約1-5分鐘之間,例如在約1-3分鐘之間,或在約10-30分鐘之間,或在約20-30分鐘之間開始。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因一中斷命令而起始光學轉變之後約1-5分鐘(例如在一個特定實例中為約1-3分鐘、約2分鐘)開始探測,而因在電致變色裝置處於平衡狀態時得到之一初始命令而起始光學轉變之後約10-30分鐘(例如約20-30分鐘)開始探測。 在圖4A及圖4B之實例中,脈衝尺寸係在驅動電壓值與保持電壓值之間。此舉可為方便而為之。可能有其他脈衝振幅。舉例而言,脈衝可具有保持電壓之約+/-約500 mV,或保持電壓之約+/-200 mV的振幅。在上下文中,諸如建築窗之窗上的電致變色裝置可具有約0伏至+/-20伏(例如約+/-2伏至+/-10伏)之驅動電壓及約0伏至+/-4伏(例如約+/-1伏至+/-2伏)之保持電壓。 在各個實施例中,控制器確定在光學轉變期間探測電流之極性何時因轉變進行至顯著程度而反轉偏壓極性。換言之,達至匯流條之電流在與當光學轉變仍在進行時所預期方向相反之方向中流動。 藉由將施加電壓量值自V驅動 降至V保持 所進行之探測提供了方便且廣泛適用之用於監測轉變以確定探測電流何時首次反轉極性之機制。藉由將電壓降至除V保持 以外之量值所進行之探測可包括窗效能表徵。似乎甚至極大的窗(例如約60")在自V驅動 探測至V保持 後在電流首次反轉該轉變時即基本上完成了其光學轉變。 在某些情況下,藉由將施加電壓量值自V驅動 降至V探測 來進行探測,其中V探測 為除保持電壓以外之探測電壓。舉例而言,V探測 可為如藉由偏移修改之V保持 。儘管許多窗能夠在自V驅動 探測至V保持 之後在電流首次反轉該轉變時即基本上完成了其光學轉變,但某些窗可受益於脈動至稍微偏移保持電壓之電壓。一般而言,隨著窗之尺寸增大且隨著窗之溫度下降,該偏移變得愈加有利。在某些情況下,偏移係在約0-1V之間,且V探測 之量值比V保持 之量值要高約0-1V之間。舉例而言,偏移可在約0-0.4V之間。在此等或其他實施例中,偏移可為至少約0.025V,或至少約0.05V,或至少約0.1V。偏移可使得轉變具有比其否則將具有之持續時間更長的持續時間。更長的持續時間有助於確保光學轉變能夠完全完成。下文在目標開路電壓之情形下進一步討論選擇對保持電壓之適當偏移的技術。 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器通知使用者或窗網路主控制器光學轉變已進展了多遠(藉由例如百分比來通知)。此可為窗中心目前處於何傳播位準之指示。可向行動裝置或其他計算設備中之使用者介面提供關於轉變之回饋。參見例如2013年4月12日申請之PCT專利申請案第US2013/036456號,該專利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探測脈動頻率可在約10秒與500秒之間。如在此上下文中所用,「頻率」意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脈衝之序列中在相鄰脈衝之中點之間的分隔時間。通常,脈動頻率在約10秒與120秒之間。在某些實施例中,脈動頻率在約20秒與30秒之間。在某些實施例中,探測頻率受電致變色裝置之尺寸或裝置中匯流條之間之分隔的影響。在某些實施例中,隨光學轉變之預期持續時間來選擇探測頻率。舉例而言,可將該頻率設為轉變時間之預期持續時間之約1/5至約1/50 (或約1/10至約1/30)。請注意轉變時間可對應於V施加 = V驅動 之預期持續時間。亦請注意轉變之預期持續時間可為電致變色裝置之尺寸(或匯流條之分隔)的函數。在一個實例中,14"窗之持續時間為約2.5分鐘,而60"窗之持續時間為約40分鐘。在一個實例中,探測頻率為14"窗每6.5秒且60"窗每2分鐘。 在多種實現方式中,各脈衝之持續時間在約1×10-5 秒與20秒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脈衝持續時間在約0.1秒與20秒之間,例如在約0.5秒與5秒之間。 如所指出,在某些實施例中,本文所揭示之探測技術的一個優勢在於對負責控制窗轉變之控制器僅需預設極少資訊。通常,此類資訊僅包括對於各光學終止狀態相關之保持電壓(及電壓偏移,若適用的話)。另外,控制器可規定在保持電壓與驅動電壓之間的電壓差,或替代性地V驅動 本身之值。因此,對於任何所選終止光學狀態,控制器將已知V保持 、V偏移 及V驅動 之量值。使用本文所述之探測演算法來確定驅動電壓之持續時間。換言之,由於積極地探測了即時轉變程度,因此控制器確定如何適當地施加驅動電壓。 圖5A呈現了根據某些所揭示之實施例監測及控制光學轉變的過程之流程圖501。如所示,該過程以參考數位503指示之操作開始,其中控制器或其他控制邏輯接收指令以引導光學轉變。如所解釋,光學轉變可為在電致變色裝置之染色狀態與較清透狀態之間的光學轉變。可基於預程式化時程、對外部條件起反應之演算法、使用者之人工輸入等向控制器提供引導光學轉變之指令。無論指令如何來,控制器均藉由向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來作用於該等指令。參見由參考數位505所指示之操作。 如上所解釋,在習知實施例中,將驅動電壓施加於匯流條持續一規定時段,此後推測光學轉變係足夠完全以使施加電壓可降至保持電壓。在此類實施例中,接著將保持電壓維持即將到來之光學狀態的持續時間。相反地,根據本文所揭示之實施例,藉由在轉變期間一或多次探測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狀況來控制自起始光學狀態向終止光學狀態之轉變。此程序反映在圖5A之操作507及操作507下方。 在操作507中,在允許光學轉變進行增量時段之後降低施加電壓之量值。此增量轉變之持續時間顯著少於完全完成該光學轉變所需之總持續時間。在施加電壓之量值下降後,控制器量測流至匯流條之電流的響應。參見操作509。相關控制器邏輯接著可確定電流響應是否指示光學轉變幾乎完成。參見判定511。如上所解釋,確定光學轉變是否幾乎完成可用多種方式實現。舉例而言,其可藉由達至特定臨限值之電流來確定。假定電流響應未指示光學轉變幾乎完成,則將過程控制引導至由參考數字513指示之操作。在此操作中,使施加電壓回至驅動電壓之量值。過程控制接著環回至操作507,其中允許光學轉變進行另一增量,隨後再次降低對匯流條之施加電壓的量值。 在程序501中之一些點,判定操作511確定電流響應指示光學轉變實務上幾乎完成。在此點,過程控制進行至由參考數字515所示之操作,其中施加電壓轉變至或維持在保持電壓,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在此點,過程完成。 各別地,在一些實現方式中,該方法或控制器可規定轉變之總持續時間。在此類實現方式中,控制器可經程式化以使用經修改之探測演算法來監測自起始狀態轉變至終止狀態之進展。可諸如用上述探測技術藉由響應於施加電壓量值之下降週期性讀取電流值來監測進展。探測技術亦可使用如下所解釋之施加電流的下降(例如量測開路電壓)來實施。電流或電壓響應指示光學轉變已如何接近完成。在一些情況下,將該響應與臨限電流或電壓相比一特定時間(例如,因為光學轉變已起始,所以該時間已逝去)。在一些實施例中,針對電流或電壓響應之進展使用依序脈衝或檢查來進行該比較。進展之陡度可指示何時可能達至終止狀態。線性延伸至此臨限電流可用於預測何時轉變完成,或更精確地何時其將足夠完全以致適於將驅動電壓降至保持電壓。 關於確保在規定時限內自第一狀態光學轉變至第二狀態之演算法,控制器可經組態或設計成當脈衝響應之演繹表明該轉變進展得不夠快以滿足所需之轉變速度時酌情增大驅動電壓以加速轉變。在某些實施例中,當確定該轉變進展得不夠快時,該轉變切換至其由施加電流驅動之模式。電流足夠大以增大轉變速度,但不會大得使電致變色裝置降級或損壞。在一些實現方式中,最大的適當安全之電流可稱為I安全 。I安全 之實例可在約5 µA/cm2 與250 µA/cm2 之間的範圍內。在電流控制之驅動模式,允許施加電壓在光學轉變期間浮動。接著,在此電流控制之驅動步驟期間,控制器可否藉由例如降至保持電壓且以與使用恆定驅動電壓時相同之方式檢查轉變之完整性來進行週期性探測? 一般而言,探測技術可確定光學轉變是否進展得如所預期。若該技術確定光學轉變進行得太慢,則可採取措施以加速轉變。舉例而言,其可增大驅動電壓。類似地,該技術可確定光學轉變進行得太快且冒損壞該裝置之風險。當進行此類確定時,探測技術可採取措施以減緩該轉變。舉例而言,控制器可減小驅動電壓。 在一些應用中,將各組窗設為匹配轉變速率。該組中之窗可能或可能不始於相同的起始光學狀態,且可能或可能不終止於相同的終止光學狀態。在某些實施例中,該等窗將始於相同的第一光學狀態且轉變至相同的第二轉變狀態。在一個實施例中,藉由基於在本文所述之探測期間獲得(藉由脈衝或開路量測)之回饋調整電壓及/或驅動電流來實現該匹配。在藉由監測電流響應來控制轉變之實施例中,可在控制器間比較電流響應及/或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累積的量值(針對該組窗中之每一者)以確定如何為該組中之各窗衡量驅動電位或驅動電流。可用相同方式使用開路電壓之變化率。在另一實施例中,轉變較快之窗可利用一或多次暫停以切換與切換較慢之窗相同的持續時間,如下關於圖5K所述。該等暫停可對應於或不對應於預設色彩狀態。 圖5B呈現了流程圖521,該流程圖描繪了用於確保光學轉變發生得足夠快(例如在規定時段內)之實例過程。流程圖521中前四個所示之操作對應於流程圖501中之前四個操作。換言之,流程圖521之操作523、525、527及529對應於流程圖501之操作503、505、507及509。簡言之,在操作523中,控制器或其他適當邏輯接收指令以經歷光學轉變。接著,在操作525中,控制器向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在允許光學轉變增量式進行之後,控制器降低對匯流條之施加電壓的量值。參見操作527。較低電壓之量值通常(但未必)為保持電壓。如所提及,該較低電壓亦可為如由偏移修改之保持電壓(在許多情況下,該偏移經常落於約0-1V之間,例如在約0-0.4V之間)。接著,控制器量測電流對施加電壓降之響應。參見操作529。 控制器接著確定電流響應是否指示光學轉變進行得太慢。參見判定531。如所解釋,可用多種確定轉變是否以足夠速度進行之方式分析該電流響應。舉例而言,可考慮電流響應之量值,或可分析對多種電壓脈衝之多種電流響應的進展來進行此確定。 假定操作531確定光學轉變進行得足夠快,控制器則增大施加電壓使其回至驅動電壓。參見操作533。此後,控制器則確定光學轉變是否足夠完全使得不必進行進一步進展檢查。參見操作535。在某些實施例中,藉由考慮如圖5A之情形中所討論之電流響應的量值來進行操作535中之確定。假定光學轉變尚末足夠完全,則使過程控制回至操作527,其中控制器允許光學轉變進一步增量式進展,隨後再次降低施加電壓之量值。 假定操作531之執行指示光學轉變進行得太慢,則將過程控制引導至操作537,其中控制器將施加電壓之量值增至大於驅動電壓之位準。此過度驅動該轉變且有希望地將其高速加速至滿足規格之位準。在將施加電壓增至此位準之後,將過程控制引導至操作527,其中在施加電壓之量值下降之前繼續光學轉變另一增量。總過程接著繼續經過如上所述之操作529、531等。在一些點,對判定535作肯定回答且該過程完成。換言之,不需要進一步進展檢查。光學轉變則如在(例如)流程圖501中所說明已完成。 本文所揭示之探測技術之另一應用包括將光學轉變動態修改至不同的終止狀態。在一些情況下,將有必要在轉變開始之後改變終止狀態。此類修改之原因的實例包括使用者手動超控先前規定之最終色彩狀態及廣泛的電力短缺或破壞。在此類情況下,最初設定之終止狀態可為透射率= 40%且經修改之終止狀態可為透射率= 5%。 當終止狀態修改發生在光學轉變期間時,本文所揭示之探測技術可直接調適且移至新的終止狀態,而非首先完成向初始終止狀態之轉變。 在一些實現方式中,轉變控制器/方法使用如本文揭示之電壓/電流感測來偵測窗之當前狀態,接著立即移至新的驅動電壓。可基於新的終止狀態及視情況分配以完成轉變之時間來確定新的驅動電壓。必要時,顯著增大驅動電壓以在光學狀態中加速轉變或驅動較大轉變。在不等待最初規定之轉變完成的情況下實現適當修改。本文所揭示之探測技術提供一種偵測裝置處於轉變中之何處且自該處進行調節之方式。 應瞭解,本文所提出之探測技術無需限於量測裝置電流對電壓降(脈衝)之響應的量值。存在多種替代方案來量測電流對電壓脈衝之響應的量值,該量值作為光學轉變已進展得多遠之指標。在一個實例中,瞬時電流之型態提供了適用資訊。在另一實例中,量測裝置之開路電壓可提供必要資訊。在此類實施例中,脈衝包括簡單地不向裝置施加電壓及接著量測開路裝置所施加之電壓。此外,應瞭解基於電流及電壓之演算法為等效的。在一種基於電流之演算法中,藉由降低施加電流及監測裝置響應來實施該探測。該響應可為實測電壓變化。舉例而言,裝置可保持在開路條件下以量測匯流條之間的電壓。 圖5C呈現了根據某些所揭示之實施例監測及控制光學轉變的過程之流程圖501。在此情況下,所探測之過程條件為開路電壓,如前一段中所述。流程圖541中前兩個所示之操作對應於流程圖501及521中之前兩個操作。換言之,流程圖541之操作543及545對應於流程圖501之操作503及505。簡言之,在操作543中,控制器或其他適當邏輯接收指令以經歷光學轉變。接著,在操作545中,控制器向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在允許光學轉變增量式進行之後,在操作547中控制器向電致變色裝置施加開路條件。接著,在操作549中,控制器量測開路電壓響應。 如上述之情況,在自施加開路條件起一規定階段已過去之後,控制器可量測電子響應(在此情況下為開路電壓)。在施加開路條件後,電壓通常經歷與連接電致變色裝置之外部元件中之歐姆損失有關的初始下降。此類外部元件可為(例如)與該裝置連接之導體。在此初始下降之後,電壓經歷首次弛豫且定於第一台階電壓。第一弛豫與內部歐姆損失有關,該內部歐姆損失例如在該電致變色裝置內之電極/電解質介面上。在第一平臺之電壓對應於電池電壓(具有每一電極之平衡電壓與超電壓)。在第一電壓平臺之後,電壓經歷第二弛豫而達至平衡電壓。此第二弛豫要慢得多,例如大約數小時。在一些情況下,需要量測在該第一平臺期間之開路電壓,此時電壓相對恆定持續一短時段。此技術可有利於提供尤其可靠之開路電壓讀數。在其他情況下,在第二弛豫期間之一些點量測開路電壓。此技術可有利於在使用價格較低且快速操作的電力/控制設備之同時提供足夠可靠之開路讀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施加開路條件之後的設定時段後量測開路電壓。量測開路電壓之最佳時段視匯流條之間的距離而定。設定時段可與典型或特定裝置之電壓處於上述第一平臺區內之時間有關。在此類實施例中,設定時段可為大約數毫秒(例如在一些實例中為幾毫秒)。在其他情況下,設定時段可與典型或特定裝置之電壓經歷上述第二弛豫之時間有關。在本文中,在一些情況下,設定時段可為大約1秒至若干秒。視可用電力供應及控制器而定,亦可使用較短時間。如上所述,較長時間(例如,其中在第二弛豫期間量測開路電壓)可為有利的,因為其仍提供適用之開路電壓資訊而無需能夠在極短時限內精確操作之高端設備。 在某些實現方式中,在視開路電壓之特性而定的時限之後量測/記錄開路電壓。換言之,可在施加開路條件之後隨時間流逝來量測開路電壓,且所選用於分析之電壓可基於電壓相對於時間特性來選擇。如上所述,在施加開路條件之後,電壓經歷初始下降,接著為第一弛豫、第一平臺及第二弛豫。此等階段中之每一者可在電壓相對於時間曲線上基於曲線斜率來鑑別。舉例而言,第一平臺區將與圖中dVoc /dt量值相對較低之一部分有關。此可對應於離子電流已停止(或幾乎停止)衰減之狀況。因此,在某些實施例中,回饋/分析中所用之開路電壓為在dVoc /dt量值下降至某一臨限值以下之時量測的電壓。 回至圖5C,在量測開路電壓響應之後,可在操作551中將其與目標開路電壓相比。目標開路電壓可對應於保持電壓。在下文進一步討論之某些情況下,目標開路電壓對應於如由偏移修改之保持電壓。下文進一步討論選擇對保持電壓之適當偏移的技術。當開路電壓響應指示光學轉變尚末幾乎完成時(即當開路電壓尚未達至目標開路電壓時),該方法於操作553繼續進行,其中將施加電壓增至驅動電壓持續一額外時段。在該另一時段已逝去之後,該方法可自操作547重複,其中再次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該裝置。在方法541中之一些點,將在操作551中確定開路電壓響應指示光學轉變幾乎完成(即其中開路電壓響應已達至目標開路電壓)。當發生此情況時,方法於操作555繼續進行,其中使施加電壓轉變至或維持在保持電壓,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 圖5C之方法541極類似於圖5A之方法501。主要區別在於,在圖5C中,實測之相關變數為開路電壓,而在圖5A中,實測相關變數為當施加下降電壓時之電流響應。在另一實施例中,圖5B之方法521係以相同之方式修改。換言之,可改變方法521以藉由將裝置置於開路條件下及量測開路電壓而非電流響應來進行探測。 在另一實施例中,監測及控制光學轉變之過程考慮了在轉變期間傳遞至電致變色裝置之電荷的總量(每單位面積之裝置)。此量可稱為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或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因此,諸如所傳遞之總電荷或電荷密度之額外準則可用於確保裝置在所有條件下均完全轉變。 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可與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亦稱為目標電荷或電荷密度)相比以確定光學轉變是否幾乎完成。可基於在可能之操作條件下完全完成或幾乎完成光學轉變所需之最小電荷或電荷密度來選擇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在多種情況下,可基於在規定溫度下(例如在約-40℃下、在約-30℃下、在約-20℃下、在約-10℃下、在約0℃下、在約10℃下、在約20℃下、在約25℃下、在約30℃下、在約40℃下、在約60℃下等)完全完成或幾乎完成光學轉變所需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來選擇/估算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 適合之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亦可受電致變色裝置之漏電流的影響。具有較高漏電流之裝置應具有較高的臨限電荷密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於個別窗或窗設計,適當之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可憑經驗確定。在其他情況下,可基於窗之特徵(諸如尺寸、匯流條分隔距離、漏電流、起始及終止光學狀態等)來計算/選擇適當臨限。在許多情況下,實例臨限電荷密度在約1×10-5 C/cm2 與約5 C/cm2 之間,例如在約1×10-4 C/cm2 與約0.5 C/cm2 之間,或在約0.005-0.05 C/cm2 之間,或在約0.01-0.04 C/cm2 之間,或在0.01-0.02之間的範圍內。較小臨限電荷密度可用於部分轉變(例如完全清透至25%染色)且較大臨限電荷密度可用於完全轉變。第一臨限電荷或電荷密度可用於退色/清透轉變,且第二臨限電荷或電荷密度可用於為轉變著色/染色。在某些實施例中,染色轉變之臨限電荷或電荷密度高於變清透轉變之臨限電荷或電荷密度。在一個特定實例中,染色之臨限電荷密度係在約0.013-0.017 C/cm2 之間,且變清透之臨限電荷密度係在約0.016-0.020 C/cm2 之間。當窗能夠在兩種以上的狀態之間轉變時,額外臨限電荷密度可為適當的。舉例而言,若裝置在四種不同光學狀態:A、B、C及D之間切換,則不同臨限電荷或電荷密度可用於各轉變(例如A至B、A至C、A至D、B至A等)。 在一些實施例中,憑經驗確定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舉例而言,可為不同尺寸之裝置表徵實現在所需終止狀態之間特定轉變所需之電荷的量。為各轉變擬合曲線以將匯流條分隔距離與所需之電荷或電荷密度關聯。此類資訊可用於確定既定窗上之特定轉變所需之最小臨限電荷或臨限電荷密度。在一些情況下,將在此類經驗性確定中收集到之資訊用於計算對應於光學密度變化(增大或減小)之某一位準的電荷之量或電荷密度。 圖5D呈現了用於監測及控制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轉變的方法561之流程圖。該方法起始於操作563及565,該等操作563及565對應於圖5A之操作503及505。在操作563中,控制器或其他適當邏輯接收指令以經歷光學轉變。接著,在操作565中,控制器向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在允許光學轉變增量式進行之後,在操作567中將施加於匯流條之電壓的量值減至探測電壓(其在一些情況下為保持電壓,且在其他情況下為由偏移修改之保持電壓)。接著在操作569中,量測電流對減小之施加電壓的響應。 至目前為止,圖5D之方法561與圖5A之方法501一致。然而,該兩種方法在該過程中在此點偏離,其中方法561於操作570繼續進行,其中確定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可基於在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裝置之電流來計算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隨時間積分)。在操作571中,相關控制器邏輯可確定電流響應及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是否各自指示光學轉變幾乎完成。如上所解釋,確定光學轉變是否幾乎完成可用多種方式實現。舉例而言,其可藉由達至特定臨限之電流及藉由達至特定臨限之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來確定。電流響應與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必須均指示轉變幾乎完成,隨後該方法方可於操作575繼續進行,其中施加電壓轉變至或維持在保持電壓,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假定在操作571中電流響應與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中至少一者指示光學轉變尚末幾乎完成,將過程控制引導至由參考數字573指示之操作。在此操作中,使施加電壓回至驅動電壓之量值。過程控制接著環回至操作567,其中允許光學轉變進行另一增量,隨後再次降低對匯流條之施加電壓的量值。 圖5E呈現了一種用於監測及控制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轉變的替代方法。該方法起始於操作583及585,該等操作583及585對應於圖5A之操作503及505。在操作583中,控制器或其他適當邏輯接收指令以經歷光學轉變。接著,在操作585中,控制器向匯流條施加驅動電壓。在允許光學轉變增量式進行之後,在操作587中向該裝置施加開路條件。接著在操作589中,量測裝置之開路電壓。 至目前為止,圖5E之方法581與圖5C之方法541一致。然而,該兩種方法在該過程中在此點偏離,其中方法581於操作590繼續進行,其中確定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可基於在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裝置之電流來計算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隨時間積分)。在操作591中,相關控制器邏輯可確定開路電壓及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是否各自指示光學轉變幾乎完成。開路電壓響應與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必須均指示轉變幾乎完成,隨後該方法方可於操作595繼續進行,其中施加電壓轉變至或維持在保持電壓,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假定在操作591中開路電壓響應與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中至少一者指示光學轉變尚末幾乎完成,將過程控制引導至由參考數字593指示之操作。在此操作中,使施加電壓回至驅動電壓之量值。過程控制接著環回至操作587,其中允許光學轉變進行另一增量,隨後再次向該裝置施加開路條件。圖5E之方法581極類似於圖5D之方法561。兩個實施例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在圖5D中,施加電壓下降且量測電流響應,而在圖5E中,施加開路條件且量測開路電壓。 圖5F說明了用於控制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轉變的相關方法508之流程圖。圖5F之方法508類似於圖5E之方法581。方法508始於操作510,其中開啟控制器。接著,在操作512中,讀取開路電壓(Voc )且該裝置等待初始命令。如上所述,藉由量測Voc ,可確定該裝置之當前光學狀態。因為此光學狀態為轉變至下一狀態之起始光學狀態,所以可能有利的為在向該裝置發送新命令之前表徵此狀態,藉此最小化損壞該裝置之風險。在操作514中接收初始命令,該命令指示該窗應切換至不同之光學狀態。在接收命令之後,在操作516中施加開路條件且量測開路電壓。亦可在方塊516處讀取所傳遞之電荷的量(Q)。此等參數確定了轉變方向(設想該窗變得更加染色或更加清透),且影響最佳驅動參數。在操作516中選擇適當之驅動參數(例如驅動電壓)。如下文進一步討論,尤其在接收到中斷命令之情況下,此操作亦可包括修正目標電荷計數及目標開路電壓。 在操作516中讀取開路電壓之後,驅動電致變色裝置一段時間。在一些情況下,驅動持續時間可依據匯流條分隔距離。在其他情況下,可使用固定驅動持續時間,例如約30秒。此驅動操作可包括向裝置施加驅動電壓或電流。操作518亦可包括基於感測開路電壓及/或電荷計數來修改驅動參數。接著,在操作520中,確定轉變總時間(至目前為止)是否少於臨限時間。實例臨限時間可為約1小時、約2小時、約3小時、約4小時及在此等實例之間的任何範圍,但適當時亦可使用其他時段。若確定總轉變時間不少於臨限時間(例如,當轉變已用至少2小時且尚末完成時),則控制器可在操作530中指示其處於故障狀態。此可指示某事已在該轉移過程中引起錯誤。否則,當確定總轉變時間少於臨限時間時,該方法於操作522繼續進行。在本文中,再次施加開路條件,且量測開路電壓。在操作524中,確定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是否大於或等於該目標電壓(就量值而言)。若如此,則方法於操作526繼續進行,其中確定電荷計數(Q)是否大於或等於該目標電荷計數。若操作524或526中之任一者中的回答為否,則該方法回至方塊518,其中驅動電致變色裝置轉變持續一額外驅動持續時間。當操作524與操作526中之回答均為是時,該方法於操作528繼續進行,其中施加保持電壓以維持該電致變色裝置處於所需色彩狀態。通常,繼續施加保持電壓,直至接收到新命令為止,或直至經歷超時為止。 當在轉變完成之後接收到新命令時,該方法可回至操作516。可使該方法回至操作516之另一事件為接收到一中斷命令,如操作532中所示。可在該方法中在操作514中接收到初始命令之後及在操作528中轉變基本上完成之前的任一點接收中斷命令。控制器應能夠在轉變期間接收多個中斷命令。一個實例中斷命令包括使用者引導一窗自第一色彩狀態(例如完全清透)變為第二色彩狀態(例如完全染色),接著在達至第二色彩狀態之前中斷該轉變以引導該窗變至第三色彩狀態(例如半染色)而非第二色彩狀態。在接收到新的命令或中斷命令之後,如上所示使該方法回至方塊516。在本文中,施加開路條件,且讀取開路電壓及電荷計數。基於開路電壓及電荷計數讀數,以及所需之第三/最終色彩狀態,控制器能夠確定適當驅動條件(例如驅動電壓、目標電壓、目標電荷計數等)以便達至第三色彩狀態。舉例而言,開路電壓/電荷計數可用於指示該轉變應在何方向發生。亦可在接收到新的命令或中斷命令之後重置電荷計數及電荷目標。更新之電荷計數可與以下有關:當接收到新的命令/中斷命令時自色彩狀態移至所需之第三色彩狀態所傳遞的電荷。因為新的命令/中斷命令將改變該轉變之起始點及終止點,所以目標開路電壓及目標電荷計數可能需要修正。此經指示為操作516之任選部分,且當接收到新的命令或中斷命令時尤其相關。 圖5G及圖5H一起描述了一個實施例,其中視裝置正執行之任務的類型而定使用許多不同模式來控制一光學可切換裝置。將參考此等圖來討論三種不同的操作狀態。在第一模式中,與窗關聯之控制器量測Voc ,但不監測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在第二模式中,與窗關聯之控制器量測Voc ,且監測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在第三模式中,與窗關聯之控制器監測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但不量測Voc 。第一模式尤其適用於控制自未知狀態(例如在功率損失即首次啟動之後,)向已知終止狀態之轉變。在一些情況下,在功率損失之後或在窗之初始狀態未知的任何情況下,光學可切換裝置均可預設至此操作方式。第二模式尤其適用於控制在已知起始光學狀態與已知終止光學狀態之間的轉變。此模式可在兩個不中斷之已知狀態之間存在轉變時的任何時刻使用。第三操作方式可尤其適用於控制在先前進行之光學轉變期間(例如當接收到中斷命令時)開始之光學轉變。當以此方式中斷正在進行中之轉變時,與其他模式相比,第三模式可提供優越的對轉變之控制。 回至圖5G及圖5H,注意到圖5H較詳細地呈現了圖5G之操作552。方法540始於操作542,其中接收到初始命令。初始命令指示該裝置變至在圖5G中稱作終止狀態1之特定終止光學狀態。接著,在操作544中施加開路條件且量測開路電壓(Voc )。量測Voc 允許確定裝置之光學狀態。此光學狀態對應於該光學轉變之起始光學狀態。在操作544期間,以上述第一模式操作該窗。接著,在操作546中確定初始驅動參數。可至少部分地基於終止狀態1及在操作544中確定之起始光學狀態來確定驅動參數。經常,驅動參數與施加於該裝置之電壓或電流(有時分別稱為驅動電壓及驅動電流)有關。在操作548中,將驅動參數應用於該裝置持續一段時間,且該光學轉變開始。 接著,確定是否已在操作550中接收到中斷命令。在一些情況下,此可得到主動檢查,而在其他情況下,此確定可被動進行(例如窗/控制器可能不會主動地檢查是否已接收到一命令,而實情為該窗/控制器可在已接收到此命令時關於中斷命令來採取行動,亦即該控制器/窗可自動地響應於中斷命令)。中斷命令為在先前光學轉變正進行時所接收到且引導裝置經歷轉變而達至除終止狀態1以外之狀態的命令。中斷命令可用於使裝置轉變至稱為終止狀態2之不同的終止光學狀態。終止狀態2可比終止狀態1染色更多或更少(例如其中光學可切換裝置為電致變色裝置)。在一簡單情況下,終止狀態2可為起始光學狀態,在該情況下中斷命令基本上取消正進行中之轉變且使裝置回至其起始光學狀態。 在圖5G及圖5H之實例中,先前在進行中之轉變為自操作544中所確定之起始光學狀態向終止狀態1之轉變。中斷命令指示裝置實務上此次經歷第二轉變而達至終止狀態2。當已接收到中斷命令時,方法540繼續進行操作552,其中該裝置轉變至終止狀態2。圖5H中進一步詳細地解釋了操作552。 在已在操作550中接收到中斷命令之情況下,方法540於操作554繼續進行。在本文中,可探測該裝置以評價該光學轉變已進展多少了。在此實例中,操作554包括施加開路條件及量測開路電壓(Voc )。此操作亦包括監測傳遞至該裝置之電荷的量,稱為Q計數 。在一些情況下可監測總的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在操作556中,確定Voc 是否已達至V目標 。其通常包括比較Voc 之量值與V目標 之量值。Voc 值可視轉變而隨時間增大或減小。因此,術語「達至」(例如與達至V目標 之Voc 關聯使用)可意謂Voc 之量值應達至等於或大於V目標 量值之值,或Voc 之量值應達至等於或小於V目標 量值之值。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瞭解如何基於正在發生之轉變來確定待使用之條件。若Voc 之量值達至目標電壓之量值,則該方法繼續進行操作558,其中將傳遞至該裝置之電荷(Q計數 )與目標電荷計數(Q目標 )相比。若傳遞至該裝置之電荷的量達至或超過Q目標 ,則光學轉變完成且該裝置已達至終止狀態1,此時可如操作560中所示施加保持電壓。 在操作556中Voc 之量值尚未達至V目標 及/或在操作558中Q計數 尚未達至Q目標 的情況下,該方法實務上於操作548繼續進行,其中將驅動參數應用於該裝置以驅動光學轉變持續一額外持續時間。在操作546、548、550、554、556及558 (特定言之,554、556及558)期間,可瞭解窗/控制器以上述第二模式操作(其中考慮到Voc 與電荷計數兩者)。 轉至圖5H,操作552 (將裝置轉變至終止狀態2)可使用許多如所示步驟進行。在操作562中,在向終止狀態1轉變之同時,接收到一中斷命令,該中斷命令指示該裝置應實務上向終止狀態2轉變。基於此命令,窗/控制器可切換至特定操作方式,諸如上述第三模式,其中控制轉變之回饋主要基於傳遞至該裝置之電荷的量。在處操作576中,確定在自起始狀態向終止狀態1轉變期間多少電荷已傳遞至裝置(Q計數 )。此Q計數 指示第一轉變已進行多少了,且亦提供對該窗可能具有之當前光學狀態的指示/估算。接著,在操作564中,基於終止狀態2確定第二Q目標 。此第二Q目標 可與將適於傳遞至裝置以使該裝置自起始光學狀態(在向終止狀態1轉變之前)轉變至終止狀態2之電荷的量相關聯。在此等情況下,自向終止狀態1之第一轉變開始、直至轉變至終止狀態2而對Q計數 累計地計數。在一個類似的實施例中,第二Q目標 可與將適於傳遞至裝置以使該裝置自其瞬時光學狀態(例如,在操作562中接收到中斷命令之時間點時的光學狀態)轉變至終止狀態2之電荷的量相關聯。在此等情況下,可在接收到中斷命令之時重置Q計數 。在一些此類情況下,可基於在向終止狀態1轉變時所傳遞之Q計數 來推斷裝置之瞬時光學狀態。為了圖5H之目的,假設使用第一方法且自向終止狀態1第一轉變開始累計地量測Q計數 。 接著,在操作566中,確定更新之驅動參數以便向終止狀態2驅動該裝置。特定言之,可基於(例如)驅動電壓或驅動電流來確定驅動參數之極性及量值。可基於第二Q目標 及在自起始狀態向終止狀態1轉變期間所傳遞之Q計數 來確定更新之驅動參數。換言之,基於新的目標光學狀態(終止狀態2)及第一轉變在其經中斷之前進行了多少來確定更新之驅動參數。參考下述圖5I進一步描述此等確定。在操作568中,將更新之驅動參數應用於該裝置,且向終止狀態2驅動光學轉變持續一段時間。在此操作期間,可連續或週期性監測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Q計數 )。在操作572中,確定Q計數 是否已達至第二Q目標 。此確定至少部分地視光學轉變是否因中斷命令而改變方向而定,如關於圖5I進一步解釋。當Q計數 尚未達至第二Q目標 時,該方法回至操作568,其中應用驅動參數且向終止狀態2驅動該裝置持續一額外持續時間。一旦Q計數 達至第二Q目標 ,第二光學轉變即完成,且可施加保持電壓以維持終止狀態2。 圖5G及圖5H (以及本文中之其他流程圖)中呈現之多個步驟可在與圖中所示不同的時間點進行。當同時進行若干量測及/或確定時情況尤其如此。在此類情況下,相關操作可以任何可用順序進行。 圖5I呈現了許多圖,該等圖描述了單一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若干光學轉變(包括因中斷命令而發生之轉變)的態樣。最上方的曲線描繪了穿過裝置中心之電致變色窗之隨時間流逝的透射率%。在x軸上標記四種不同的光學狀態,即色彩1 至色彩4 ,其各自對應於不同的染色位準。色彩1 為最小染色之狀態且色彩4 為最大染色之狀態。第二條曲線描繪了隨時間流逝之Q計數 及Q目標 。第三條曲線描繪了隨時間流逝之Voc 及V目標 (目標開路電壓)。第四條及最下方的曲線描繪了隨時間流逝之設置點電壓。 在時刻T1 ,接收到一命令以經歷第一光學轉變,且裝置開始向此終止狀態轉變。在此實例中,電致變色裝置在時刻T1 具有色彩1 之起始光學狀態。此外,在時刻T1 接收到之命令指示裝置變至對應於色彩4 之終止狀態1。響應於在時刻T1 接收之命令,窗/控制器確定適於自起始狀態轉變至終止狀態1 (自色彩1 至色彩4 )之Q目標 及V目標 。可如本文所述來探測及監測該轉變,例如藉由施加開路條件、量測Voc 及與V目標 相比,以及藉由監測傳遞至裝置之電荷(Q計數 )及將其與Q目標 相比來達成。然而,在此光學轉變完成之前,在時刻T2 接收到第二命令。在T2 接收到之命令指示該窗經歷不同之光學轉變,轉變至不同的終止狀態,即對應於色彩3 之終止狀態2 (在本文中稱作第二光學轉變)。換言之,在時刻T2 ,確定並非全程向終止狀態1即色彩4 轉變,該窗應實務上轉變至較小色彩程度,至終止狀態2即色彩3 。 在產生此命令之時刻T2 ,裝置處於色彩2 之瞬時光學狀態。因為該窗在時刻T2 之瞬時光學狀態處於起始光學狀態與終止狀態2之間(在色彩1 與色彩3 之間),所以光學轉變將在相同方向中繼續(亦即,驅動參數之極性將與在向處於色彩4 之終止狀態1轉變期間所用之參數相同)。亦在時刻T2 ,目標開路電壓(V目標 )變得不相關,持續向處於色彩3 之終止狀態2光學轉變之持續時間。因為在此點在上述第三模式(其主要考慮傳遞至裝置之電荷而非開路電壓)下操作窗/控制器,所以不再考慮目標開路電壓。圖5I展示了目標開路在時刻T2 電壓回至0,但應瞭解在隨後時段期間(亦即直至在時刻T3 接收到新命令為止)簡單地未考慮Voc 及V目標 。 如與圖5H中之操作564關聯所解釋,在時刻T2 確定第二Q目標 ,該第二Q目標 為適於自起始光學狀態(色彩1 )轉變至終止狀態2 (色彩3 )之電荷的量。如圖5I中Q及Q目標 相對於時間之圖中所示,第二Q目標 之量值顯著低於第一Q目標 之量值,因為相較於終止狀態1 (色彩4 ),達終止狀態2 (色彩3 )時,裝置未轉變完全。此光學轉變接著繼續直至Q計數 達至該第二Q目標 為止,此時第二光學轉變完成且可施加保持電壓以維持該裝置處於終止狀態2 (色彩3 )。 接著,在時刻T3 接收到一命令,該命令引導該裝置經歷另一光學轉變(在本文中稱作第三光學轉變)。此命令指示該切換至新的終止狀態,即處於色彩1 之終止狀態3。可如本文所述,例如基於裝置之起始光學狀態(色彩3 )及裝置之終止光學狀態,即終止狀態3 (色彩1 )來確定驅動參數以及目標開路電壓(V目標 )及目標電荷計數(Q目標 )。可如本文所述,例如藉由量測Voc 且與V目標 相比,及藉由監測Q計數 且與Q目標 相比來探測/監測此轉變。第三光學轉變完成而未接收到任何中斷命令。因此,一旦Voc 達至V目標 且一旦Q計數 達至Q目標 即認為此轉變完成。 接著,在時刻T4 接收到一新命令,該命令引導該裝置經歷另一光學轉變(在本文中稱作第四光學轉變)。對於此轉變,起始光學狀態為色彩1 ,且終止光學狀態即終止狀態4為色彩4 。因為此轉變處於與第一光學轉變相同之起始狀態與終止狀態之間,所以可使用相同的驅動參數、V目標 及Q目標 。可如本文所述,例如藉由量測Voc 且與V目標 相比,及藉由監測Q計數 且與Q目標 相比來探測/監測該光學轉變。 在第四光學轉變完成之前,在時刻T5 接收到一新命令,該命令引導裝置經歷不同的光學轉變(在本文中稱作第五光學轉變),轉變至不同的終止狀態,即處於色彩3 之終止狀態5。如在時刻T2 接收到的在時刻T5 接收到之命令為中斷命令(因為其引導裝置在先前光學轉變仍在發生之同時經歷不同的光學轉變)。基於此在T5 之新命令,可如上所述確定新的Q目標 。類似地,可忽略V目標 ,且可不量測Voc 持續第五光學轉變之持續時間,如上文參考第二光學轉變所述。 在T5 接收到之中斷命令與在T2 接收到之中斷命令稍微不同地影響該控制方法,因為第四光學轉變在時刻T5 實質上比第二光學轉變在時刻T2 進行得更多。在時刻T5 ,裝置已經過終止狀態5 (色彩3 )。換言之,接收到該中斷命令時該裝置之瞬時光學狀態不在起始光學狀態(色彩1 )與新的所需終止狀態即終止狀態5 (色彩3 )之間。而該轉變在時刻T2 保持以相同方向發生(以當比較第一與第二轉變時驅動參數之極性相同),在時刻T5 時保持以相反方向發生(以當比較第四與第五轉變時驅動參數之極性不同)。如描繪設定點電壓之最下圖中所示,V設定點 在時刻T5 自負變正。藉由比較,在時刻T2 ,V設定點 之量值減小,但極性保持負。類似地,在時刻T5 ,通至裝置之電荷在圖上切換了方向,向0升高。因為電流以與在第四光學轉變期間相反之方向在該裝置內流動,所以發生此切換。 因為中斷命令使得方向/極性在第四與第五光學轉變之間切換,所以有所不同地確定傳遞至裝置之電荷(Q計數 )是否已達至Q目標 。而當Q計數 之量值大於或等於Q目標 之量值時認為第二光學轉變完成,當Q計數 之量值小於或等於Q目標 之量值時認為第五光學轉變完成。因此,如本文所用,術語「達至」(例如與確定Q計數 是否已達至Q目標 關聯使用)可意指Q計數 之量值應達至大於Q目標 量值之值,或Q計數 之量值應達至小於Q目標 量值之值。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基於當接收到中斷命令時裝置之瞬時光學狀態是否在起始光學狀態與新的所需終止狀態之間來確定應使用何條件。 圖5J提供控制光學轉變之替代方法580的流程圖。圖5J中呈現之方法有助於較快的切換時間,同時確保裝置在安全極限內操作。簡言之,圖5J之方法實現了動態驅動電壓,其係基於開路電壓及該開路電壓與裝置之最大有效安全電壓的比較來選擇。許多電流驅動演算法使用足夠低以避免損壞裝置之預設電壓驅動。此類損壞通常因過度驅動裝置邊緣而發生。基於所選驅動電壓及用於轉變至該驅動電壓之勻變率,裝置上之有效電壓隨時間增大。大部分時間該裝置充分低於操作之安全電壓極限。然而,此等電流驅動演算法得到慢於最佳切換之速度。較快切換可藉由在較大比例之切換時間期間在較接近於安全電壓極限之驅動電壓下驅動該裝置來達成。然而,在此類方法之情況下,應謹慎確保驅動電壓不超過裝置之安全極限。 經改良之切換速度可藉由使用圖5J中所示之方法580來實現。在此方法中,開路電壓(Voc )基本上用作最大安全有效電壓(V安全 )之代理值。在已知V安全 (例如經由經驗性測試或對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用之其他方法知曉)之情況下,驅動電壓可週期性增大直至Voc 接近或達至V安全 為止。藉由以處於或接近V安全 上限之Voc 操作,光學轉變之速度可在確保安全操作的同時最大化。此方法之一個結果在於施加電壓之量值起初較高且隨時間減小。 方法580始於操作582,其中將驅動電壓施加於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此驅動電壓可基於光學轉變之起始光學狀態及終止光學狀態來確定。接著,在操作584中,施加開路條件且量測開路電壓(Voc )。接著,在操作586中,確定Voc 是否已達至V目標 。V目標 與如本文所述之目標開路電壓有關。假定滿足此條件,方法於操作588繼續進行,其中確定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Q計數 )是否已達至轉變之目標電荷計數(Q目標 )。可如本文所述來確定Q目標 。假設滿足此條件,在操作598中轉變完成且可施加保持電壓以維持終止光學狀態。若確定Voc 尚未達至V目標 或Q計數 尚未達至Q目標 ,則轉變尚末完成,且該方法於操作594繼續進行。在此處,將Voc 之量值與V安全 之量值相比。若Voc 之量值大於V安全 ,則該方法於操作596繼續進行,其中降低驅動電壓以防止損壞裝置。若Voc 之量值小於V安全 ,則該方法於597於繼續進行,其中增大驅動電壓。在任一情況下,當方法回至操作582時,施加驅動電壓持續一額外持續時間。在方法580之某些實現方式中,用於V安全 之值可包括如本文所述之緩衝以確保驅動電壓從未超過可導致裝置受損之值。 圖5K說明轉變複數個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方法的流程圖,且將在圖10中所示之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的上下文中解釋。當期望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各光學可切換裝置在近似相同之持續時間內轉變且在視覺上其色彩狀態隨轉變階段彼此接近時,圖5K中所述之方法尤其適用。 一般而言,較小之光學可切換裝置(例如具有較小匯流條分隔距離之裝置)轉變得快於較大光學可切換裝置。如本文所用,關於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尺寸使用的術語「小」、「大」及類似描述法係指匯流條之間的距離。在此態樣中,將匯流條分隔距離為約14"之14"×120"裝置視為小於匯流條分隔距離為約20"之20"×20",儘管20"×20"裝置具有較大面積。 此切換時間差異歸因於裝置內透明導體層中之薄片電阻。既定具有既定薄片電阻之相同透明導體層,較大窗切換所花之時間多於較小窗。在另一實例中,一些窗可具有經改良之透明導體層,例如其薄片電阻低於該組中之其他窗。本文所述之方法提供在一組窗(在該組窗中具有不同切換速度)之轉變期間匹配的相近色彩狀態(光學密度)。亦即,在一組中切換較慢之窗可能不必為較大窗。為了此討論之目的,提供一實例,其中一組窗之所有窗均具有相同的光學裝置特徵,因此較大窗切換得慢於該組中之較小窗。 參考圖10,預期小的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轉變得快於大的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因此,當不同尺寸之一組窗使用類似切換演算法(例如類似I/V參數)一起轉變時,較小裝置首先結束轉變,而較大裝置用額外之時間來轉變。在某些實現方式中,切換時間之此差異可能不合需要。 圖5K之方法1000始於操作1002,其中接收一命令以將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在此實例中,該組包括轉變得相對較慢之大的(例如60")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及若干轉變得相對較快之較小(例如15")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在此實施例中,期望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及1091均轉變相同之時段以達成美學目的。因為較大窗用最多的時間來切換,所以該組窗之切換時間將基於該組中轉變最慢之窗。操作1004因此包括確定該組中轉變最慢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切換時間。經常此為具有最大匯流條分隔距離之裝置。可定製轉變較快之裝置1090的光學轉變以匹配轉變最慢之裝置1091的切換時間。每當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組或區經界定,操作1004均可完成,其中預期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組或區將作為一組一起轉變。 在操作1005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可使用本文所述之方法中的任一者來監測此轉變。在一些情況下,操作1005包括在其轉變期間重複探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 (例如使用特定V施加 及量測電流響應,或施加開路條件及量測Voc ,及/或量測/監測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或電荷密度)以確定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何時達至或接近終止光學狀態)。 操作1006包括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向終止光學狀態轉變,目標為使較慢窗在轉變期間之色彩狀態相近。操作1005及1006通常同時(或幾乎同時)開始。在操作1008中,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達至終止光學狀態之前,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光學轉變暫停一持續時間。此暫停會增加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達至終止光學狀態所花之時間。暫停之持續時間可基於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與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間的切換時間之差異。在轉變期間切換較快之窗與切換較慢之窗的色彩狀態近似匹配。例如,暫停允許切換較慢之窗趕上切換較快之窗,或對該等暫停定時及選擇為具有足夠持續時間,以使較慢(在此實例中為大的)及較快(在此實例中為小的)窗在整個轉變中似乎展現近似相同之光學密度。 在操作1008中之暫停之後,該方法繼續進行操作1010,其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恢復光學轉變,以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繼續向終止光學狀態轉變。操作1008及1010可重複任何次數(例如0 < n < ∞)。一般而言,使用較多之暫停次數將產生如下轉變:其中不同的光學可切換裝置彼此經更密切地匹配(就在既定時刻之光學密度而言)。然而,超過一定數目之暫停時,在切換較快之裝置與切換較慢之裝置之間的任何額外色彩匹配益處均變得可忽略,且包括額外暫停之益處極小或無。在某些實施例中,切換較快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在光學轉變期間暫停1、2、3、4、5或10次以與轉變較慢之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速度匹配。在一些情況下,切換較快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在其轉變期間暫停至少兩次或至少三次。在此等或其他情況下,切換較快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在其轉變期間暫停最多約20次或最多約10次。暫停之數目、持續時間及時序可在每次界定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時及/或每次指示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同時經歷特定轉變時自動確定。可基於該組中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特徵來進行計算,該等特徵為例如該組中各裝置之切換時間(無暫停)、該組中不同裝置之切換時間的差異、該組中裝置之數目、轉變之起始光學狀態及終止光學狀態、該組中裝置可得之峰值功率,等。在某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一查找表基於此等準則中之一或多者來確定暫停之數目、持續時間及/或時序。 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在約35分鐘內切換、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在約5分鐘內切換且使用單次暫停之一個實例中,操作1006可包括轉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持續約2.5分鐘之持續時間(例如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預期轉變時間之一半)、操作1008可包括暫停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光學轉變持續約30分鐘之持續時間,且操作1010可包括繼續轉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持續約2.5分鐘之持續時間。因此,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總的轉變時間為35分鐘。一般而言,使用更多暫停以在較大窗之整個轉變期間接近較大窗之色彩狀態。 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在約35分鐘內切換、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在約5分鐘內切換且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轉變期間使用四次暫停(例如n = 4)之另一實例中,操作1006及操作1010之各迭代可包括驅動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上之光學轉變持續約1分鐘之持續時間,且操作1008之各迭代可包括暫停此類轉變持續約7.5分鐘之持續時間。在五個轉變階段(各1分鐘)及四次暫停(各7.5分鐘)之後,各光學可切換窗之總的轉變時間為35分鐘。 如與操作1005中之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關聯描述,可使用任一本文所述之方法來監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光學轉變。舉例而言,操作1006及/或1010可包括重複探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 (例如使用特定V施加 及量測電流響應,或施加開路條件及量測Voc ,及/或量測/監測傳遞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的量或電荷密度)以確定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是否已達至或接近終止光學狀態。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監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光學轉變的方法與用於監測一或多個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光學轉變的方法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監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光學轉變的方法不同於用於監測一或多個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光學轉變的方法。 無論是否或如何監測不同光學轉變,方法均繼續進行操作1012,其中將保持電壓施加於各光學可切換裝置。可響應於確定相關光學可切換裝置已達至或接近終止光學狀態來施加保持電壓。在其他情況下,可基於特定窗或窗組之已知切換時間來施加保持電壓,而不用考慮在轉變期間量測之任何回饋。可在各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或接近終止光學狀態時對其施加保持電壓。保持電壓可同時或在相對較短時段內(例如在約1分鐘內或在約5分鐘內)施加於各光學可切換裝置。 圖5L中展示一個特定實例,其中使用回饋來監測光學轉變且確定何時將保持電壓施加於各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圖10中所示之該組窗的情況下解釋方法1020,該組窗包括大的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 (其為該組中轉變最慢之裝置)及若干個小的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 (其為該組中轉變較快之裝置)。圖5L之方法1020與圖5K之方法1000共有許多特徵/操作。方法1020始於操作1002,其中接收一命令以使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向一終止光學狀態轉變。接著,在操作1004中,確定該組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切換時間。此切換時間將為該組中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之目標切換時間。 在操作1005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在此實施例中,操作1005包括幾個特定步驟以監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光學轉變。此等步驟呈現於點線框標記之1005內。特定言之,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轉變一段時間之後(例如在施加V驅動 持續一持續時間之後),在操作1005a中,將開路條件施加於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且量測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開路電壓Voc 。例如,操作1005a類似於圖5E之操作587及589。在操作1005b中,確定在光學轉變過程中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電荷(或相關地,電荷密度)。操作1005b類似於圖5E中之操作590。在操作1005c中,確定Voc 與在轉變過程中傳遞至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是否均指示光學轉變幾乎完成。操作1005c類似於圖5E中之操作591。可藉由比較實測Voc 之量值與目標Voc (有時將此目標稱作V目標 )及藉由比較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與目標電荷或目標電荷密度來進行該確定。當Voc 與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均指示最大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光學轉變完成或幾乎完成時,該方法繼續進行操作1012,其中將保持電壓施加於最大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若Voc 或電荷/電荷密度指示該轉變尚末接近完成,則該方法繼續進行操作1005d,其中增大最大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上之施加電壓回至驅動電壓且使最大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轉變繼續一額外的持續時間。當需要時,操作1005a至1005d可重複許多次。 在最大/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在操作1005中轉變之同時,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亦在轉變。特定言之,在操作1006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向終止光學狀態轉變。然而,在操作1008中,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達至終止光學狀態之前,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光學轉變暫停一持續時間。如上所解釋,暫停會延長較小/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切換時間,以使其可匹配較大/較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之切換時間。 接著,在操作1010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繼續向終止光學狀態轉變。在此實例中,操作1010包括特定步驟以監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轉變。此等步驟呈現於點線框標記之1010內。特定言之,操作1010a包括確定在轉變期間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中之每一者的電荷(或電荷密度)。在操作1010b中,確定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是否指示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中之每一者的光學轉變完成或幾乎完成。此可包括比較傳遞至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中之每一者的電荷(或電荷密度)與目標電荷或目標電荷密度。有利地,如本文所述暫停該等轉變不會實質上影響該目標電荷或電荷密度。因此,不需修改針對特定轉變組態或校準之目標電荷及電荷密度以接納該等暫停。類似地,不需修改驅動電壓(以及其他切換參數,諸如勻變至驅動速率及勻變至保持速率)以接納該等暫停。可在操作1010b中個別地考慮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中之每一者。在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指示相關光學轉變尚末完成或幾乎完成之情況下,該方法繼續進行操作1010c,其中繼續將驅動電壓施加於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操作1010c可逐個進行。換言之,可繼續將驅動電壓施加於仍需要施加額外驅動電壓之任何光學可切換裝置。操作1008及1010可重複任何次數。暫停之持續時間以及暫停之數目可定製,以使該組中之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均轉變近似相同之總時間段且在轉變過程中顯示近似相同之色彩狀態。 在操作1012中,當所傳遞之電荷(或電荷密度)指示特定之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之轉變完成或幾乎完成時,可將保持電壓施加於相關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可將保持電壓個別地施加於各光學可切換裝置,而不用考慮保持電壓是否正在施加於該組中其他光學可切換裝置。通常,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轉變期間所用之暫停的持續時間及數目可選為使得保持電壓在近似相同之時刻或歷經一短時段施加於各光學可切換裝置。此確保該組中所有窗之切換時間均實質上相同,藉此產生視覺上有吸引力之轉變。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暫停中之一或多者(在一些情況下為所有暫停)之持續時間可為至少約30秒、至少約1分鐘、至少約3分鐘、至少約5分鐘或至少約10分鐘。一般而言,當暫停數目增加(對於既定組之光學可切換裝置而言)時可使用較短之暫停。 圖5M說明用於轉變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另一方法1030,其中該組包括至少一個相對較大/較慢裝置及至少一個相對較小/較快裝置。如圖5K及圖5L中所述之方法,在圖10中所示之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的情形下描述圖5M之方法。方法1030始於操作1031,其中接收一命令以使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向一終止光學狀態轉變。在此實例中,將終止光學狀態稱作色彩4 。在操作1033中,確定該組中哪個裝置具有最慢切換時間(在圖10中此將為裝置1091)。此裝置將決定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在操作1034中,該組中之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向終止光學狀態(色彩4 )轉變。在操作1035中,在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向終止光學狀態(色彩4 )轉變之同時,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向第一中間光學狀態(色彩2 )轉變。接著,在操作1037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維持於第一中間光學狀態(色彩2 )持續一持續時間。接著,在操作1039中,使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向第二中間光學狀態(色彩3 )轉變,且在操作1041中,將此第二中間光學狀態(色彩3 )維持一持續時間。接著,在操作1043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向終止光學狀態(色彩4 )轉變。在操作1045中,在各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或接近終止光學狀態時對其施加保持電壓。經常,可選擇維持中間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以確保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均在近似相同之時刻(例如在多種情況下在約1分鐘內,或在約2分鐘內,或在約5分鐘內,或在約10分鐘內,或在約15分鐘內)達至終止光學狀態。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何時達至終止光學狀態之確切時序的重要性可小於確保該組中不同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在整個轉變中彼此近似地匹配。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整個轉變中,該組中之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均可展現近似相同之光學狀態/色彩位準。在一些實現方式中,在轉變期間之所有時間點,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密度均可在該組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密度的約0.1、0.2、0.3、0.4或0.5以內。換言之,在轉變期間之所有時間點,在該組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間的光學密度差值可為約0.5或0.5以下、0.4或0.4以下、0.3或0.3以下、0.2或0.2以下,或0.1或0.1以下。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整個轉變過程中,在該組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間的最大光學密度差值可在約0.1與0.5之間,或在約0.1與0.4之間,或在約0.2與0.3之間。在本文中所提及之光學密度係指在既定時間點在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中心的光學密度。 儘管圖5M之方法1030描述了三個主動轉變階段(操作1035、1039及1043),其為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產生兩個中間光學狀態,但可使用任何數目之轉變階段及中間光學狀態。儘管就維持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處於特定中間光學狀態而言描述了操作1037及1041,但應瞭解,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光學狀態可在此等操作之過程中緩慢變化。下文提供更多細節。 任一本文所述之方法均可用於監測圖5M中所述之任一轉變(例如在操作1034、1035、1039及1043期間)。在一個實施例中,圖5E之方法可用於監測此等轉變中之一或多者。一般而言,圖5M之方法1030類似於圖5K之方法1000及圖5L之方法1020。與圖5K及圖5L關聯描述之暫停階段類似於在圖5M中維持中間光學狀態之階段。 此等方法之間的一個差異可在於界定及監測該等光學轉變之方式。舉例而言,在圖5K或圖5L之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有關自起始光學狀態(例如,在操作1002中)完全光學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之資料來確定何時向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每一者施加保持電壓。相反地,在圖5M之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有關自末個中間光學狀態(例如,圖5M中之色彩3 )光學轉變至終止光學狀態(例如,圖5M中之色彩4 )之資料來確定何時向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每一者施加保持電壓。 相關地,在圖5M之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與各個別轉變之特定起始光學狀態及終止光學狀態有關之資料來監測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個別轉變(例如自起始光學狀態à色彩2 、色彩2 à色彩3 ,及色彩3 à色彩4 )。在圖5K及圖5L之方法中,可能無任何需要來主動監測該轉變之所有個別部分。在圖5K及圖5L之各個實施例中,可僅在最終轉變階段(例如,在最終暫停之後的轉變階段)期間監測轉變。該轉變之較早(非最終)部分的終止點可僅基於時序(其可基於上述因素來選擇)而不用考慮回饋來確定。 在各個實施例中,可將光學可切換裝置一起設置於網路上。在一些情況下,可使用通信網路以控制多種光學可切換裝置。在一個實例中,主控制器可與一或多個網路控制器通信,而該一或多個網路控制器可各自與一或多個窗控制器通信。各窗控制器可控制一或多個個別光學可切換裝置。2015年10月29日申請且標題為「CONTROLLERS FOR OPTICALLY-SWITCHABLE DEVICES」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248,181號(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中描述了一個實例通信網路,其包括不同類型之控制器。本文所述之方法可在窗控制器、網路控制器及/或主控制器上實施,必要時用於特定應用。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主控制器及/或網路控制器以評估該組或該區中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參數/切換特徵,以確定例如哪個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得最慢,及該組之目標切換時間。主控制器及/或網路控制器可確定該組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應使用的切換參數(例如勻變至驅動速率、驅動電壓、勻變至保持速率、保持電壓、暫停數目、暫停持續時間、中間光學狀態等)。主控制器及/或網路控制器接著可向窗控制器提供此等切換參數(或一些其子集),該等窗控制器接著可酌情對各光學可切換裝置實施轉變。 儘管圖5K至圖5M中所述之方法係在圖10之情形(其中一個大的光學可切換裝置1091由許多尺寸相同之較小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包圍)下呈現,但該方法並不受限於此。一般而言,在存在一組以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速率/轉變時間轉變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任何時刻,圖5K至圖5M中所述之方法均適用,其中期望該組中之每一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實質上相同之時段。 在許多情況下,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將包括至少一個相對較小且轉變較快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至少一個相對較大且轉變較慢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將總切換時間選為接近該組中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切換時間。該組可包括具有許多不同尺寸/切換時間之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如本文所述獨立地選擇各窗之暫停的數目及持續時間,以確保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均在近似相同之時刻達至終止光學狀態。舉例而言,在一個實施例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兩個60"裝置、兩個30"裝置、四個14"裝置及一個12"裝置。在此實例中,最大/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其將決定該組之總切換時間)為兩個60"裝置,其可在無任何暫停下轉變。兩個30"裝置可各自使用單次暫停(n = 1)來轉變,四個14"裝置可各自使用兩次暫停(n = 2)來轉變,且12"裝置可使用三次暫停(n = 3)來轉變。對於該組中之多個光學可切換裝置,暫停之數目及持續時間可相同或不同。 該組中之不同光學可切換裝置可能或可能不始於相同的起始光學狀態,且可能或可能不終止於相同的終止光學狀態。儘管該等方法尤其適用於需要近似地匹配在轉變過程中不同裝置上之色彩狀態的情況,但該等方法亦可用於各裝置之絕對色彩狀態不重要的情況。在一些此類情況下,可能需要在不同裝置間匹配染色時間,即使在該等不同裝置間匹配染色狀態並不重要。 在一些實施例中,需要在不同的光學可切換裝置中間交錯主動轉變/暫停,以使向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提供之峰值功率最小化。峰值功率之此最小化會使沿著用於將電力送至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配電網路的特定部分設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的數目最大化,且可避免對使用可能成本較高之較高額定(例如1類,如與2類相反)硬體(例如電源、佈纜等)之需要。 舉例而言,若所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均同時主動轉變及暫停其光學轉變,則由該組裝置所耗之電力將在暫停期間實質上減小。當暫停結束時,由該組裝置所耗之電力將實質上增大(因為所有裝置均經同時驅動)。相反地,若主動轉變及暫停在時間上交錯以使一些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繼續主動轉變而使其他暫停,則可避免電力之此實質增大,且傳遞至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力可隨時間流逝更均勻。該交錯可藉由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分成子組來實現。在子組內,光學可切換裝置可一起主動轉變/暫停。在不同子組之間,光學可切換裝置可在不同時刻主動轉變/暫停。子組可小至個別光學可切換裝置。 在圖10之情形下,例如,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1090可分成三個子組(例如左組、上組及右組)。左組中之裝置可首先暫停,上組中之裝置可第二暫停,且右組中之裝置可第三暫停。交錯之暫停與主動轉變必要時可循環。視所涉及之轉變及裝置以及所選暫停次數/持續時間而定,暫停(及/或主動轉變)可能或可能不重疊。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不同模式用於不同類型之轉變,各模式具有不同的切換特性。在一個實例中,第一模式可用於正常光學轉變之情況。光學轉變可自已知之起始光學狀態至已知之終止光學狀態。第二模式可用於接收一中斷命令以使裝置向不同終止光學狀態轉變之情況。換言之,此模式可用於既定裝置上正在進行中之光學轉變經一命令中斷以使該裝置向不同終止光學狀態轉變之情況。在第一模式中,光學可切換裝置可根據圖5K之方法1000進行轉變。在第二模式中,在接收到一中斷命令之後,光學可切換裝置可使用不同方法進行轉變,例如不包括暫停任一轉變之方法。在第二模式中,所有光學可切換裝置均可儘快轉變至新的終止光學狀態。 在一些情況下可使用確保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均勻轉變時間的其他方法,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至少一個相對較小/較快裝置及至少一個相對較大/較慢裝置。舉例而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可藉由使用較低之勻變至驅動速率及/或藉由使用較低之驅動電壓來減慢。與圖2及圖3關聯來進一步討論勻變至驅動之速率及驅動電壓。在許多情況下,至少部分因為較大/較慢裝置能夠在不受損之情況下耐受較大施加電壓,所以較之較大/較慢裝置,已使用較小勻變至驅動速率及/或較小驅動電壓來驅動較小/較快裝置。進一步減小勻變至驅動速率及/或驅動電壓可減慢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然而,某些問題可能因此等方法而產生。舉例而言,此等方法可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產生緩慢至起始轉變。藉由比較,較大/較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可在視覺上更早感覺到。結果為,向著轉變之開始,較大/較慢裝置似乎開始轉變,而較小/較快裝置並未似乎有反應。儘管多個裝置可在近似相同之時刻達至終止光學狀態,但在接近轉變開始之不同裝置之間的可視外觀差異為不合需要的。 低勻變至驅動及低驅動電壓方法之另一可能的問題在於,在此等條件下,可能變得難以監測較小/較快裝置之光學轉變。在轉變之監測包括確定傳遞至裝置之電荷的量或電荷密度之情況下,此尤其顯著。因為在此等實施例中供至裝置之電流相當低(由於低勻變至驅動速率及/或低驅動電壓),且與量測此類電流相關之誤差可能相對較高(例如,視所用控制器而定),所以可能產生困難。因為與實測值相比誤差可能較大,所以變得難以或不可能監測快速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因此,對於勻變至驅動速率及驅動電壓可低至如何(同時仍維持對光學轉變良好的控制)存在限制。圖5K至圖5M所述之方法藉由暫停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圖5K及圖5L)或藉由將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分成許多較小之由暫停分隔之個別轉變(圖5M)來克服了此問題。 就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暫停(如與圖5K及圖5L關聯所述)之同時及/或在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維持一中間光學狀態(如與圖5M關聯所述)之時,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所發生之事件而言,可用許多不同選擇。為了簡潔起見,將此等技術均稱作暫停。在一個實例中,在暫停期間施加開路條件。在此實施例中,在暫停期間通至裝置之電流將降至零。在暫停之持續時間期間,裝置之光學狀態可保持實質上不變(除了裝置之色彩狀態的任何中心至邊緣差異,其可在暫停過程中最小化)。在一些情況下,在暫停期間,裝置之光學狀態可弛豫回至起始光學狀態。 在另一實例中,可在暫停期間向裝置提供施加電壓。在一個實施例中,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裝置且在暫停之前不久量測Voc 。在暫停期間之施加電壓可對應於在該裝置上最近量測之Voc 。在此實施例中,在暫停期間傳遞至裝置之電流實質上下降,但並不完全停止。在暫停期間,該裝置將繼續以較低速率轉變。在另一實施例中,可預定在暫停期間之施加電壓。不同之暫停可具有不同的預定施加電壓。舉例而言,在一個實例中,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三個由兩個暫停階段分隔之主動轉變階段。在第一暫停期間,施加電壓可為約-0.5V,且在第二暫停期間,施加電壓可為約-1.0V。可基於在轉變之前施加的電壓、在轉變結束時施加之保持電壓及暫停數目來確定施加電壓。舉例而言,若使用單次暫停,則在暫停期間之施加電壓可選為:處於在轉變之前施加之電壓與在轉變結束時施加之保持電壓之間約一半。在使用兩次暫停之另一實例中,在第一暫停期間之施加電壓可選為處於在轉變之前施加之電壓與在轉變結束時施加之保持電壓之間約1/3,且第二暫停期間之施加電壓可選為處於在轉變之前施加之電壓與在轉變結束時施加之保持電壓之間約2/3。此實例可經通用化以包括任何暫停次數。亦可使用指定在各暫停期間之施加電壓的其他方法。在暫停期間施加預定電壓之實施例中,傳遞至裝置之電流可能在暫停期間實質性下降,但可能不會完全停止。在暫停期間,該裝置可繼續以較低速率轉變。 圖11A及圖11B呈現了與圖5K中所述之方法有關的實驗結果。各圖說明在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或多個光學轉變的過程中,在某些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中心的光學密度相對於時間。圖11A係關於自相對清透狀態(色彩1 )光學轉變至相對深色狀態(色彩4 ),且圖11B係關於自相對深色狀態(色彩4 )光學轉變至相對清透狀態(色彩1 )。圖11A及圖11B各自說明58"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個光學轉變(無暫停),及14"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兩個光學轉變,其中一者包括暫停且其中另一者不包括暫停。參考圖11A,線1102係關於未使用暫停之14"裝置的轉變,線1104係關於使用兩次暫停之14"裝置的轉變,且線1106係關於58"裝置之轉變。參考圖11B,線1112係關於未使用暫停之14"裝置的轉變,線1114係關於使用兩次暫停之14"裝置的轉變,且線1116係關於58"裝置之轉變。該等暫停與如下階段相關:其中14"裝置上之光學密度的變化比非暫停(例如主動轉變)階段實質上小得多。 根據圖11A及圖11B,可見若未使用暫停,則14"裝置達至終止光學狀態將比58"裝置快得多。在視覺上,此意謂14"裝置與58"裝置非同步地染色(或非染色),且在任何既定時刻在不同尺寸之裝置上之光學狀態之間均存在顯著錯配。相反地,當14"裝置之轉變使用暫停時,裝置之轉變的時序要類似得多。可視結果在於在任何既定時刻在不同尺寸之裝置的光學狀態之間均存在實質上較小之錯配。 圖11C為說明24"光學可切換裝置在兩種光學轉變(色彩1 à色彩4 ,接著色彩4 à色彩1 )之過程中光學密度相對於時間之圖,其中未使用暫停(線1120)、使用在開路條件下之單次暫停(線1122)或其中使用在特定電壓下之單次暫停(線1124)。此圖說明在不同種類之暫停期間該等裝置之光學狀態所發生之事件。當該等轉變在開路條件下暫停(線1122)時,光學密度快速變平坦且在暫停期間保持實質上相同。當該等轉變在特定施加電壓(例如,末個實測開路電壓或預設電壓)下暫停時,光學密度繼續變化,但速率較低。 在一些實施例中,除開路電壓本身以外,亦可監測開路電壓之變化率(dVoc /dt)。可提供一額外步驟,當時將dVoc /dt之量值與最大值相比以確保以確保Voc 不會變得太快之方式修改驅動電壓。此額外步驟可用於本文中利用Voc 量測值之任一方法中。 在某些實現方式中,該方法包括使用對保持電壓之靜態偏移。此偏移之保持電壓可用於探測裝置且引發電流響應,如與圖5A、圖5B及圖5D關聯所述。偏移之保持電壓亦可用作目標開路電壓,如與圖5C及圖5E、圖5G及圖5J關聯所述。在某些情況下,尤其對於在匯流條之間具有較大分隔(例如至少約25")之窗而言,該偏移可有利於確保光學轉變進行至在整個窗上均完成。 在許多情況下,適當的偏移在約0-0.5V之間(例如,約0.1-0.4V,或在約0.1-0.2V之間)。通常,適當偏移之量值隨著窗尺寸而增大。約0.2V之偏移可適於約14吋之窗,且約0.4V之偏移可適於約60吋之窗。此等值僅為實例且並不意欲作限制。在一些實施例中,窗控制器係經程式化以使用對V保持 之靜態偏移。量值及在一些情況下靜態偏移之方向可基於裝置特徵,諸如裝置尺寸及在匯流條之間的距離、用於特定轉變之驅動電壓、裝置之漏電流、峰值電流密度、裝置電容等。在各個實施例中,憑經驗確定靜態偏移。在一些設計中,當該裝置經安裝時或在該裝置經安裝及操作之同時,自所監測之電氣參數及/或光學參數或其他回饋對靜態偏移進行動態計算。 在其他實施例中,窗控制器可經程式化以動態計算對V保持 之偏移。在一個實現方式中,基於裝置之電流光學狀態(OD)、傳遞至裝置之電流(I)、傳遞至裝置之電流的變化率(dI/dt)、裝置之開路電壓(Voc )及裝置之開路電壓的變化率(dVoc /dt)中之一或多者,該窗控制器動態計算對V保持 之偏移。因為不需要任何額外感測器來控制轉變,所以此實施例尤其適用。實務上,所有回饋均藉由脈動電子條件及量測裝置之電子響應來產生。可使用回饋以及上述裝置特徵以計算彼時所發生之特定轉變的最佳偏移。在其他實施例中,窗控制器可基於某些額外參數來動態計算對V保持 之偏移。此等額外參數可包括裝置溫度、環境溫度及由窗上之感光感測器聚集之信號。此等額外參數可有助於實現在不同條件下之均勻光學轉變。然而,使用此等額外參數亦會因所需之額外感測器而增大製造成本。 由於在裝置上所施加之有效電壓V有效 的非均勻品質,因此該偏移可能在多種情況下有利。圖2中展示了非均勻V有效 ,例如上文所述。因為此非均勻性,光學轉變未以均勻方式發生。特定言之,接近匯流條之區域經歷最大V有效 且快速轉變,而遠離匯流條之區域(例如,窗之中心)經歷最低V有效 且轉變得較慢。偏移可有助於確保光學轉變進行至在變化緩慢之裝置中心得以完成。 圖6A及圖6B展示了描繪在兩次不同的電致變色染色轉變期間隨時間流逝所傳遞之總電荷及隨時間流逝所施加之電壓的圖。在各情況下該窗量測為約24×24吋。將所傳遞之總電荷稱作染色電荷計數且以庫侖(C)形式量測。將所傳遞之總電荷呈現於各圖之左手邊y軸上,且將施加電壓呈現於各圖之右手邊y軸上。在各圖中,線602對應於所傳遞之總電荷且線604對應於施加電壓。此外,各圖中之線606對應於臨限電荷(臨限電荷密度乘以窗面積),且線608對應於目標開路電壓。將臨限電荷及目標開路電壓用於圖5E中所示之方法中以監測/控制光學轉變。 圖6A及圖6B中之電壓曲線604各自始於勻變至驅動之分量,其中電壓量值勻變至約-2.5V之驅動電壓。在施加驅動電壓之初始階段之後,電壓開始每隔一定間隔向上出現尖峰。當正在探測電致變色裝置時出現此等電壓尖峰。如圖5E中所述,藉由向裝置施加開路條件來進行探測。開路條件產生開路電壓,其對應於圖中所見之電壓尖峰。在各探測/開路電壓之間,存在施加電壓為驅動電壓之額外階段。換言之,電致變色裝置驅動轉變且週期性探測裝置以測試開路電壓且藉此監測轉變。對於各情況,將由線608表示之目標開路電壓選為約-1.4V。在各情況下,保持電壓為約-1.2V。因此,目標開路電壓偏離保持電壓約0.2V。 在圖6A之轉變中,開路電壓之量值在約1500秒時超過目標開路電壓之量值。因為此實例中之相關電壓為負,所以在圖中將其示為開路電壓尖峰首次降至目標開路電壓以下之點。在圖6B之轉變中,開路電壓之量值在約1250秒(早於圖6A中)時超過目標開路電壓之量值。 圖6A及圖6B中總的所傳遞之電荷計數曲線602各自始於且單調升高。在圖6A之轉變中,所傳遞之電荷在約1500秒時達至臨限電荷,該約1500秒極接近滿足目標開路電壓之時間。一旦兩個條件均得到滿足,電壓即自驅動電壓切換至保持電壓,約1500秒。在圖6B之轉變中,總的所傳遞之電荷花費約2100秒以達至電荷臨限值,其比為了此轉變電壓達至目標電壓所花費時間要長約14分鐘。在滿足目標電壓與臨限電荷兩者之後,電壓切換至保持電壓。對所傳遞之總電荷的額外要求導致圖6B之情況,從而以驅動電壓驅動轉變之持續時間比其他情況可能使用的時間長。此有助於確保在多種環境條件下在許多窗設計上之完全且均勻之轉變。 在另一實施例中,經由直接位於透明導電層(TCL)上之電壓感測片來監測光學轉變。此允許直接量測在V有效 處於最小值之匯流條之間的裝置中心之V有效 。在此情況下,當在裝置中心之實測V有效 達至目標電壓(諸如保持電壓)時,控制器指示光學轉變完成。在各個實施例中,使用感測器可減少或消除使用自保持電壓偏移之目標電壓所帶來的益處。換言之,當存在感測器時,可能不需要偏移且目標電壓可等於保持電壓。當使用電壓感測器時,各TCL上應存在至少一個感測器。電壓感測器可相隔一段距離置於匯流條之中間,通常遠離裝置一側(接近邊緣)以使其不會影響(或最低限度地影響)觀看區域。在一些情況下可藉由將電壓感測器置於模糊感測器視圖之間隔物/分隔物及/或框架鄰近而使其看不見。 圖6C呈現了一EC窗690之一個實施例,該EC窗利用感測器來直接量測裝置中心之有效電壓。EC窗690包括上匯流條691及下匯流條692,其由線693連接至控制器(未圖示)。將電壓感測器696置於上TCL上,且將電壓感測器697置於下TCL上。將感測器696及697相隔一段距離置於匯流條691與692之中間,但使其遠離裝置之側。在一些情況下,電壓感測器可定位成如此以致於其存在於窗之框架中。此置放有助於隱藏感測器且有助於最佳觀察條件。電壓感測器696及697經由線698與控制器連接。線693及698可在置於且密封於窗之窗片中間之間隔物/分隔物下方或經其穿過。圖6C中所示之窗690可利用任一本文所述之控制光學轉變之方法。 在一些實現方式中,電壓感測片可為導電帶墊片。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等墊片可小至約1 mm2 。在此等或其他情況下,墊片可為約10 mm2 或10 mm2 以下。四線系統可用於利用此類電壓感測片之實施例中。 電致變色裝置及控制器 - 實例 現將呈現電致變色裝置結構及製作之實例。圖7A及圖7B為電致變色裝置700之示意性橫截面,其展示了此類裝置之常見結構基元。電致變色裝置700包括一基板702、一導電層(CL) 704、一電致變色層(EC) 706、一任選之離子導電(電阻)層(IC) 708、反電極層(CE) 710及另一導電層(CL) 712。元件704、706、708、710及712總稱電致變色堆疊714。在許多實施例中,該堆疊不含有離子導電層708,或至少不作為分立或單獨製造之層。可操作以在電致變色堆疊712上施加電位之電壓電源716實現了該電致變色裝置自(例如)清透狀態(參考圖7A)轉變至染色狀態(參考圖7B)。 各層之順序可相對於基板反轉。亦即,該等層可按以下順序:基板、導電層、反電極層、離子導電層、電致變色材料層及導電層。反電極層可包括具有電致變色性或不具有電致變色性之材料。若電致變色層與反電極層均採用電致變色材料,則其中一者應為陰極著色材料且另一者應為陽極著色材料。舉例而言,電致變色層可採用陰極著色材料且反電極層可採用陽極著色材料。此係當電致變色層為氧化鎢且反電極層為氧化鎳鎢時之情況。 導電層通常包括透明導電材料,諸如金屬氧化物、合金氧化物及其經摻雜形式,且通常經稱為「TCO」層,因為其由透明導電氧化物製成。一般而言,然而,透明層可由任何與裝置堆疊相容之透明導電材料製成。一些玻璃基板具備薄型透明導電氧化物層,諸如氟化氧化錫,有時經稱為「FTO」。 裝置700意謂用於說明性目的,以便瞭解本文所述之實施例的上下文。使用本文所述之方法及設備以鑑別及減少電致變色裝置中之缺陷,而不論電致變色裝置之結構配置如何。 在正常操作期間,諸如裝置700之電致變色裝置在清透狀態與染色狀態之間可逆循環。如圖7A中所示,在清透狀態下,將電位施加於電致變色堆疊714之電極(透明導體層704及712)上以使堆疊中之可用離子(例如鋰離子)主要存在於反電極710中。若電致變色層706含有陰極著色材料,則裝置處於清透狀態。在某些電致變色裝置中,當負載有可用離子時,可將反電極層710視為離子儲存層。 參考圖7B,當反轉電致變色堆疊上之電位時,離子穿過離子導電層708經傳輸至電致變色層706且使材料進入染色狀態。又,此假設電致變色裝置中之光學可逆材料為陰極著色電致變色材料。在某些實施例中,離子自反電極材料之空乏使其亦如所示的著色。換言之,反電極材料為陽極著色電致變色材料。因此,將層706與710組合以減小透射穿過該堆疊之光的量。當將反向電壓施加於裝置700時,離子自電致變色層706行進,經由離子導電層708且回至反電極層710中。因此,裝置變清透。 電致變色裝置之一些相關實例呈現於以下美國專利申請案中,該等美國專利申請案係以全文引用的方式經併入:2009年12月2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645,111號;2010年4月3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772,055號;2009年12月2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645,159號;2010年6月1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814,279號;2012年5月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62,725;及2013年2月8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763,505號。 將電致變色裝置(諸如與圖7A及圖7B關聯所述之電致變色裝置)用於(例如)電致變色窗。舉例而言,基板702可為建築玻璃,在其上方製作電致變色裝置。建築玻璃為用作建築材料之玻璃。建築玻璃通常用於商業建築中,而且可用於居住建築中,且通常(但未必)自戶外環境分隔出室內環境。在某些實施例中,建築玻璃為至少20吋×20吋,且可大得多,例如大至約72吋×120吋。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電致變色玻璃整合至絕緣玻璃單元(IGU)中。一絕緣玻璃單元包括組裝成單元之多個玻璃窗片,一般地,其目的在於最大化藉由該單元形成之空間中所含之氣體的絕熱特性,同時提供穿過該單元之清透視野。併有電致變色玻璃之絕緣玻璃單元類似於目前在此項技術中已知之絕緣玻璃單元,不同之處在於使電致變色玻璃與電壓電源連接之電氣端子。 光學轉變驅動邏輯可以許多不同的控制器組態實施且與其他控制邏輯耦接。在以下各自以全文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之專利申請案中提供了適合之控制器設計及操作的多個實例:2011年3月16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9,623號;2011年3月16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9,756號;2011年3月16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第8,213,074號;2012年4月1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49,235號;2012年4月1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49,248號;2012年4月1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49,251號;2011年12月14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326,168號;2012年11月2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682,618號;及2013年2月2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772,969號。以下說明書及相關圖(圖8及圖9)呈現了適用於實施本文所述之驅動型態的某些非限制性控制器設計選項。 圖8展示了包括兩塊窗片或窗板216及一控制器250之IGU 102的一實施例之橫截面軸測圖。在各個實施例中,IGU 102可包括一、二塊或二塊以上實質上透明之(例如不處於施加電壓下)窗板216以及支撐窗板216之框架218。舉例而言,圖9中所示之IGU 102係經組態成雙窗片之窗。一或多塊窗板216本身可為具有二、三或三個以上層或窗板之層壓體結構(例如,類似於汽車擋風玻璃之耐碎玻璃)。在IGU 102中,至少一塊窗板216包括安置於其內表面222或外表面224中至少一者:例如外部窗板216之內表面222上之電致變色裝置或堆疊220。 在多窗片組態中,各相鄰組之窗板216可具有一安置於其間之內部體積226。一般而言,窗板216及IGU 102中之每一者總體上為矩形且形成長方體。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能需要其他形狀(例如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曲線形、凸形、凹形)。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窗板116之間的體積226中的空氣抽空。在一些實施例中,IGU 102經密封。另外,可用一或多種氣體(諸如氬氣(Ar)、氪氣(Kr)或氙氣(Xn))來填充(至適當壓力)體積226。因為此等氣體之熱導率較低,所以用諸如Ar、Kr或Xn之氣體填充體積226可減少經由IGU 102之熱傳導。後兩種氣體亦可因其增大之重量而賦予經改良之隔音。 在一些實施例中,框架218係由一或多片構築。舉例而言,框架218可由一或多種材料(諸如乙烯基、PVC、鋁(Al)、鋼或玻璃纖維)構築。框架218亦可包括或固持一或多種結合框架218工作以分隔窗板216且密封窗板216之間之體積226的泡棉或其他材料片。舉例而言,在典型的IGU實現方式中,間隔物處於相鄰窗板216之間且與窗片結合可沈積於其間之黏性密封膠形成密封。將此稱為一級密封,可在其周圍製作二級密封(通常有額外黏性密封膠)。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框架218可為支撐IGU構築體之分隔結構。 各窗板216包括實質上透明或半透明之基板228。一般而言,基板228具有第一(例如內)表面222及與該第一表面222相對之第二(例如外)表面224。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28可為玻璃基板。舉例而言,基板228可為習知之氧化矽(SOx )基玻璃基板,諸如鈉鈣玻璃或浮法玻璃,其由(例如)約75%矽石(SiO2 )加Na2 O、CaO及若干較少的添加劑組成。然而,具有適合之光學特性、電氣特性、熱學特性及機械特性的任何材料均可用作基板228。此類基板亦可包括(例如)其他玻璃材料、塑膠及熱塑性塑膠(例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烯丙基二乙二醇碳酸酯、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4-甲基-1-戊烯)、聚酯、聚醯胺)或鏡子材料。若基板由(例如)玻璃形成,則可例如藉由回火、加熱或化學強化來強化基板228。在其他實現方式中,基板228未經進一步強化,例如該基板未經回火。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28為針對住宅或商業窗應用定尺寸之窗玻璃。此類窗玻璃之尺寸可視住宅或商業企業之需要而廣泛變化。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28可由建築玻璃形成。建築玻璃通常用於商業建築中,而且可用於居住建築中,且通常(但未必)自戶外環境分隔出室內環境。在某些實施例中,適合之建築玻璃基板可為至少約20吋×約20吋,且可大得多,例如約80吋×約120吋,或更大。建築玻璃通常為至少約2毫米(mm)厚且可厚至6 mm或6 mm以上。當然,電致變色裝置220可規模擴大至小於或大於建築玻璃之基板228,包括有任何或所有各別長度、寬度或厚度尺寸。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28具有在約1 mm至約10 mm之範圍內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28可極其薄及柔性,諸如Gorilla Glass® 或Willow™玻璃,其各自可購自Corning公司(Corning, NewYork),此等玻璃之厚度可小於1 mm,薄至0.3 mm。 將電致變色裝置220安置在(例如)外部窗片216 (與外部環境相鄰之窗片)之基板228的內表面222上。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諸如在IGU 102接收到較大量直射陽光(例如垂直於電致變色裝置220之表面)之較冷氣候或應用中,可能有利的是將電致變色裝置220安置在(例如)與內部環境相鄰之內窗格玻璃之內表面(與體積226接界之表面)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致變色裝置220包括一第一導電層(CL) 230 (經常為透明的)、一電致變色層(EC) 232、一離子導電層(IC) 234、一反電極層(CE) 236及一第二導電層(CL) 238 (經常為透明的)。又,層230、232、234、236及238亦總稱為電致變色堆疊220。 電源240係可操作以向該裝置施加電位(V施加 )且橫跨電致變色堆疊220之厚度產生V有效 ,且驅動電致變色裝置220自(例如)清透或較淺狀態(例如,透明、半透明或透光狀態)轉變至染色或較深狀態(例如,染色、不太透明或不太透光狀態)。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層230、232、234、236及238之順序可相對於基板238反向或以其他方式重排序或重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30及第二導電層238中之一或兩者係由無機固體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導電層230以及第二導電層238可由許多不同材料製成,該等材料包括導電氧化物、薄金屬塗層、導電金屬氮化物及複合導體,以及其他適合之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230及238至少在電致變色層232展現電致變色之波長範圍內實質上透明。透明之導電氧化物包括金屬氧化物及摻雜有一或多種金屬之金屬氧化物。舉例而言,適用作第一導電層230或第二導電層238之金屬氧化物及經摻雜之金屬氧化物可包括氧化銦、氧化銦錫(ITO)、經摻雜之氧化銦、氧化錫、經摻雜之氧化錫、氧化鋅、氧化鋁鋅、經摻雜之氧化鋅、氧化釕、經摻雜之氧化釕等等。如上所示,有時將第一導電層230及第二導電層238稱作「透明導電氧化物」(TCO)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諸如玻璃基板之市售基板在購得時便已含有透明導電塗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此類產品可共同用於基板238與導電層230兩者。此類玻璃基板之實例包括Toledo, Ohio之Pilkington以商標TEC Glass™出售,及Pittsburgh, Pennsylvania之PPG Industries以商標SUNGATE™ 300及SUNGATE™ 500出售的塗佈導電層之玻璃。特定言之,TEC Glass™為(例如)塗有氟化氧化錫導電層之玻璃。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30或第二導電層238可各自藉由物理氣相沈積方法(包括(例如)濺鍍)來沈積。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30及第二導電層238可各自具有在約0.01 μm至約1 μm之範圍內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一般可能需要第一導電層230及第二導電層238之厚度以及任何或所有下述其他層之厚度相對於既定層分別均勻;亦即,既定層之厚度均勻且該層之表面光滑且實質上無缺陷或其他離子阱。 第一導電層230及第二導電層238之主要功能為在電致變色堆疊220上自堆疊之外表面區域至堆疊之內表面區域分佈由電源240 (諸如電壓或電源)所提供之電位。如所提及,由於第一導電層230及第二導電層238之薄片電阻,因此施加於電致變色裝置之電壓自外部區域至內部區域經歷一些歐姆電位降。在所示之實施例中,匯流條242及244具備與導電層230接觸之匯流條242及與導電層238接觸之匯流條244以在電壓或電源240與導電層230及238之間提供電連接。舉例而言,匯流條242可與電源240之第一(例如正)端子246電耦接,而匯流條244可與電源240之第二(例如負)端子248電耦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IGU 102包括插入式組件250。在一些實施例中,插入式元件250包括經由(例如)一或多條線或其他電連接、元件或裝置與電源端子246電耦接之第一電氣輸入252 (例如,針、插座或其他電連接器或導體)。類似地,插入式元件250可包括經由(例如)一或多條線或其他電連接、元件或裝置與電源端子248電耦接之第二電氣輸入25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氣輸入252可與匯流條242電耦接且自彼處與第一導電層230電耦接,而第二電氣輸入254可與匯流條244耦接且自彼處與第二導電層238電耦接。導電層230及238亦可用其他習知手段以及根據下文關於窗控制器描述之其他手段與電源240連接。舉例而言,如下文參考圖9所述,第一電氣輸入252可與第一電力線連接,而第二電氣輸入254可與第二電力線連接。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電氣輸入256可與裝置、系統或建築物之地耦接。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電氣輸入/輸出258及第五電氣輸入/輸出260分別可用於在(例如)窗控制器或微控制器與網路控制器之間的通信。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氣輸入252及電氣輸入254接收、載運或傳輸互補性功率信號。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氣輸入252及其互補性電氣輸入254可與匯流條242及244分別直接連接,且在另一側,可與提供可變直流電壓(例如符號及量值)之外部電源連接。外部電源可為窗控制器(參見圖9之元件114)本身,或自建築物傳輸至窗控制器或以其他方式與電氣輸入252及254耦接之電力。在此實施例中,經由電氣輸入/輸出258及260傳輸之電信號可與記憶裝置直接連接以允許在窗控制器與記憶裝置之間進行通信。此外,在此實施例中,電信號輸入至電氣輸入256可與電氣輸入252或254或與匯流條242或244以可實現遠端量測(感測)彼等元件中之一或多者之電位的方式內部連接或耦接(在IGU 102內)。此可允許窗控制器補償自窗控制器至電致變色裝置220之連接線上的電壓降。 在一些實施例中,窗控制器可緊靠地附接(例如在IGU 102之外但不可由使用者分隔)或整合於IGU 102內。舉例而言,提名Brown等人作為發明人之標題為ONBOARD CONTROLLER FOR MULTISTATE WINDOWS且在2011年3月16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049,750號(代理人案號SLDMP008)(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詳細描述了「機載」控制器之各個實施例。在此實施例中,電氣輸入252可與外部直流電源之正輸出連接。類似地,電氣輸入254可與直流電源之負輸出連接。如下所述,然而,電氣輸入252及254或者可與外部低壓交流電源(例如,對HVAC行業常見之典型的24 V交流變壓器)之輸出連接。在此實施例中,電氣輸入/輸出258及260可與在窗控制器與網路控制器之間的通信匯流排連接。在此實施例中,電氣輸入/輸出256可最終與系統之接地端(例如,保護接地或歐洲標準之之PE)端子連接(例如在電源處)。 儘管施加電壓可以直流電壓形式供應,但在一些實施例中,實際上由外部電源供應之電壓為交流電壓信號。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將所供應之電壓信號轉化成脈寬調變電壓信號。然而,實際上「見於」或施加於匯流條242及244之電壓有效地為直流電壓。通常,施加於端子246及248之電壓振盪係在約1 Hz至1 MHz之範圍內,且在特定實施例中為約100 kHz。在各個實施例中,對於一階段之變暗(例如染色)及變淺(例如變清透)部分,振盪具有不對稱之滯留時間。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自不太透明之第一狀態至較透明之第二狀態的轉變需要比反轉(亦即自較透明之第二狀態至不太透明之第一狀態的轉變)更多的時間。如下文所述,控制器可經設計或組態以施加驅動電壓藉此滿足此等要求。 振動性施加電壓控制允許電致變色裝置220在一或多種狀態中操作及轉變至及離開一或多種狀態,而未對電致變色裝置堆疊220或轉變時間進行任何必要的修改。實際上,考慮到諸如頻率、負載循環、平均電壓、振幅以及其他可能的適合或適當因素之因素,窗控制器可經組態或設計成提供具有適當波剖面之振盪驅動電壓。另外,此控制位準允許轉變至在兩種終止狀態之間光學狀態之全範圍內的任何狀態。舉例而言,適當組態之控制器可提供連續之透射率(T%)範圍,其可調整至在終止狀態(例如,不透明與清透終止狀態)之間的任何值。 為了使用振動性驅動電壓向中間狀態驅動該裝置,控制器可簡單地施加適當的中間電壓。然而,可能存在更多的達至中間光學狀態之有效方式。此係部分地因為可施加高的驅動電壓以達至終止狀態,但傳統上並不為了達至中間狀態而施加。增大電致變色裝置220達至所需中間狀態之速率的一種技術在於首先施加適用於完全轉變(至終止狀態)之高電壓脈衝,然後後退至振盪性中間狀態(剛所述)之電壓。換言之,針對預定終止狀態經所選之量值及持續時間之初始低頻單脈衝(低於維持中間狀態所用之頻率)可用於加速該轉變。在此初始脈衝之後,可採用高頻電壓振盪以保持中間狀態持續所需長之時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各IGU 102包括「可插式」或可易於自IGU 102移除(例如便於維持、製造或替換)之元件250。在一些特定實施例中,各插入式組件250本身包括窗控制器。亦即,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各電致變色裝置220係由其自身之位於插入式元件250內的各別局部窗控制器來控制。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將窗控制器與框架218之另一部分(在二級密封區域中之窗玻璃之間,或在體積226內)整合在一起。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窗控制器可位於IGU 102之外。在各個實施例中,各窗控制器可經由一或多種有線(例如,乙太網路)網路或無線(例如WiFi)網路,例如經由有線(例如乙太網路)介面263或無線(WiFi)介面265,與其所控制及驅動之IGU 102通信,以及與其他窗控制器、網路控制器、BMS或其他伺服器、系統或裝置(例如感測器)通信。參見圖9。具有乙太網路或Wifi能力之實施例亦良好地適用於居住性住宅及其他較小規模之非商業性應用。另外,通信可為直接或間接的,例如經由在諸如網路控制器112之主控制器與IGU 102之間的中間節點。 圖9描繪了窗控制器114,其可佈署成(例如)元件250。在一些實施例中,窗控制器114與通信匯流排262上方之網路控制器通信。舉例而言,可根據控制器區域網路(CAN)車輛匯流排標準來設計通信匯流排262。在此類實施例中,第一電氣輸入252可與第一電力線264連接,而第二電氣輸入254可與第二電力線266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如上所述,在電力線264及266上發送之功率信號具有互補性;亦即,總體而言其表示差動信號(例如差動電壓信號)。在一些實施例中,線268與系統或建築物地面(例如接地)耦接。在此類實施例中,CAN匯流排262上之通信(例如,在微控制器274與網路控制器112之間)可根據CANopen通信協定或其他適合之開放、專用或覆蓋型通信協定,分別沿著傳輸經過電氣輸入/輸出258及260之第一通信線270及第二通信線272進行。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通信線270及272上發送之通信信號具有互補性;亦即,總體而言其表示差動信號(例如差動電壓信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組件250將CAN通信匯流排262耦接至窗控制器114中,且在特定實施例中耦接至微控制器274中。在一些此類實施例中,微控制器274亦經組態以實施CANopen通信協定。微控制器274亦經設計或組態(例如程式化)以結合脈寬調變放大器或脈寬調變器(PWM) 276、智慧邏輯278及信號調節器280來實施一或多種驅動控制演算法。在一些實施例中,微控制器274係經組態以產生例如呈電壓信號形式之命令信號V命令 ,其接著經傳輸至PWM 276。基於V命令 ,PWM 276轉而產生脈寬調變功率信號,包括第一(例如正)分量VPW1 及第二(例如負)分量VPW2 。功率信號VPW1 及VPW2 接著在(例如)介面288上傳輸至IGU 102,或更特定言之傳輸至匯流條242及244以使電致變色裝置220中發生所需光學轉變。在一些實施例中,PWM 276係經組態以修改脈寬調變信號之負載循環,以使信號VPW1 及VPW2 中脈衝之持續時間不等:例如,PWM 276以第一60%負載循環脈動VPW1 且以第二40%負載循環脈動VPW2 。第一負載循環之持續時間與第二負載循環之持續時間共同表示持續時間,即各電力循環之tPWM 。在一些實施例中,PWM 276可另外地或可選地修改信號脈衝VPW1 及VPW2 之量值。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控制器274係經組態以基於一或多種因素或信號(諸如在CAN匯流排262上接收到之信號中之任一者以及由PWM 276產生之電壓或電流回饋信號,即分別為VFB 及IFB )來產生V命令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控制器274分別基於回饋信號IFB 或VFB 來確定電致變色裝置220中之電流或電壓位準,且根據一或多種規則或演算法來調整V命令 以實現相對脈衝持續時間(例如第一及第二負載循環之相對持續時間)或功率信號VPW1 及VPW2 之振幅的變化以產生如上所述之電壓型態。另外地或可選地,微控制器274亦可響應於自智慧邏輯278或信號調節器280接收到之信號來調整V命令 。舉例而言,調節信號VCON 可由信號調節器280響應於來自一或多個網路或非網路裝置或感測器(例如,外部光感測器或光偵測器282、內部光感測器或光偵測器284、熱學或溫度感測器286,或色彩命令信號VTC )之回饋來產生。舉例而言,在2012年4月17日申請且之前以引用的方式經併入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449,235號中亦描述了信號調節器280及VCON 之額外實施例。 在某些實施例中,VTC 可為在0 V與10 V之間的模擬電壓信號,其可由使用者(諸如居住者或工作者)使用或調整以動態調整IGU 102之色彩(例如,使用者可使用建築物104之房間或區域中類似於恆溫器的控件來微調或修改該房間或區域中IGU 102之色彩),藉此將動態使用者輸入引入確定V命令 之微控制器274中的邏輯中。舉例而言,當設置於0 V至2.5 V之範圍內時,VTC 可用於產生向5% T狀態之轉變,而當設置於2.51 V至5 V之範圍內時,VTC 可用於產生向20% T狀態之轉變,且對於諸如5.1 V至7.5 V及7.51 V至10 V之其他範圍以及其他範圍及電壓實例,情況類似。在一些實施例中,信號調節器280在通信匯流排或介面290上接收上述信號或其他信號。在一些實施例中,PWM 276亦基於自智慧邏輯278接收到之信號V智慧 產生V命令 。在一些實施例中,智慧邏輯278經通信匯流排(諸如內置積體電路(I2 C)多主控連續單端電腦匯流排)傳輸V智慧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智慧邏輯278經1線式裝置通信匯流排系統協定(德克薩斯州之達拉斯的Dallas半導體公司)與記憶裝置292通信。 在一些實施例中,微控制器274包括處理器、晶片、卡片或板或其組合,包括用於進行一或多種控制功能之邏輯。微控制器274之電力及通信功能可組合於單晶片中,例如可程式化邏輯裝置(PLD)晶片或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類似邏輯。此類積體電路可將邏輯、控制及電力功能組合於單個可程式化晶片中。在一個實施例中,當一個窗片216 (例如在相對表面)上具有兩個電致變色裝置220時或當IGU 102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各自包括電致變色裝置220之窗片216時,該邏輯可經組態以使兩個電致變色裝置220中之每一者與另一者獨立地得到控制。然而,在一個實施例中,以協同方式控制兩個電致變色裝置220中之每一者的功能,例如以使各裝置得到控制以與另一者互補。舉例而言,所需位準之光透射、絕熱效果或其他特性可經由個別電致變色裝置220中之每一者的狀態之組合來控制。舉例而言,可將一個電致變色裝置置於染色狀態,而將另一者用於電阻加熱,例如經由裝置之透明電極來達成。在另一實例中,控制兩個電致變色裝置之光學狀態以使經組合之透射率為所需結果。 一般而言,可在硬體及/或軟體中設計或組態用於控制電致變色裝置轉變之邏輯。換言之,控制驅動電路之指令可經硬編碼或以軟體形式提供。可稱該等指令係藉由「程式化」提供。瞭解此類程式化包括任何形式之邏輯,包括具有以硬體形式實施之特定演算法的數位信號處理器及其他裝置中經硬編碼之邏輯。亦瞭解程式化包括可在通用處理器上執行之軟體或韌體指令。在一些實施例中,將控制向匯流條施加電壓之指令儲存在與控制器相關之記憶裝置上或提供於網路上。適合之記憶體裝置的實例包括半導體記憶體、磁記憶體、光記憶體及其類似物。可將控制施加電壓之電腦程式碼寫入任何習知電腦可讀程式語言,諸如組合語言、C、C++、Pascal、Fortran及其類似語言。由處理器執行經編譯之目標碼或腳本以進行程式中所鑑別之任務。 如上所述,在一些實施例中,微控制器274或窗控制器114一般亦可具有無線能力,諸如無線控制及供電能力。舉例而言,可使用無線控制信號,諸如射頻(RF)信號或紅外(IR)信號,以及無線通信協定,諸如WiFi (上文所提及)、藍牙、Zigbee、EnOcean等等,以將指令發送至微控制器274便於微控制器274將資料發送至(例如)其他窗控制器、網路控制器112或直接發送至BMS 110。在各個實施例中,無線通信可用於以下至少一者:程式化或操作電致變色裝置220、自電致變色裝置220或一般自IGU 102收集資料或接收輸入、自感測器收集資料或接收輸入,以及使用窗控制器114作為其他無線通信之中繼站。自IGU 102收集之資料亦可包括計數資料,諸如電致變色裝置220已啟動(循環)之次數、電致變色裝置220隨時間流逝之效率以及其他適用資料或效能量度。 窗控制器114亦可具有無線電力能力。舉例而言,窗控制器可具有一或多個自一或多個無線電力發射器接收發射之無線電力接收器,以及一或多個發射電力發射藉此使窗控制器114能夠無線接收電力且將電力無線分佈至電致變色裝置220之無線電力發射器。無線電力發射包括(例如)感應、共振感應、RF電力輸送、微波電力輸送及雷射電力輸送。舉例而言,提名Rozbicki作為發明人之標題為WIRELESS POWERED ELECTROCHROMIC WINDOWS且於2010年12月1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2/971,576號[SLDMP003](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詳細描述了無線電力能力之各個實施例。 為了實現所需之光學轉變,產生脈寬調變功率信號以在電力循環之第一部分期間使正分量VPW1 供至(例如)匯流條244,而在電力循環之第二部分期間使負分量VPW2 供至(例如)匯流條242。 在一些情況下,視脈寬調變信號之頻率(或持續時間之反比例)而定,此可導致匯流條244實質上在VPW1 量值之分率下浮動,該VPW1 量值之分率係由第一負載循環之持續時間與電力循環之總持續時間tPWM 的比率而得到。類似地,此可導致匯流條242實質上在VPW2 量值之分率下浮動,該VPW2 量值之分率係由第二負載循環之持續時間與電力循環之總持續時間tPWM 的比率而得到。以此方式,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脈寬調變信號分量VPW1 與VPW2 之量值之間的差值為在端子246及248上及因此在電致變色裝置220上之有效直流電壓的兩倍。換言之,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施加於匯流條244之VPW1 的分率(由第一負載循環之相對持續時間決定)與施加於匯流條242之VPW2 的分率(由第二負載循環之相對持續時間決定)之間的差值為施加於電致變色裝置220之有效直流電壓V有效 。經由負載(電磁裝置220)之電流I有效約等於有效電壓V有效除以負載之有效電阻(由電阻器316表示)或阻抗。 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瞭解,本說明書適用於各種類型之驅動機制,包括固定電壓(固定DC)、固定極性(時變DC)或反轉極性(具有DC偏壓之AC、MF、RF功率等)。 控制器可經組態以監測來自光學可切換裝置之電壓及/或電流。在一些實施例中,控制器係經組態以藉由量測驅動電路中已知電阻器上之電壓來計算電流。可採用其他量測或計算電流之模式。此等模式可為數位或模擬模式。 其他實施例 儘管已相當詳細地描述了前述實施例以有助於理解,但應將所述實施例視為具有說明性而不具限制性。對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顯而易知的是,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實踐某些變化及修改。舉例而言,儘管已參考具有平面匯流條之電致變色裝置描述了驅動型態,但其適用於任何匯流條定向,在該定向中具有反極性之匯流條經分隔足夠大的距離以引起匯流條彼此之間的透明導體層的顯著之歐姆電壓降。此外,儘管已參考電致變色裝置描述了驅動型態,但其可應用於反極性匯流條安置於裝置相對側之其他裝置。
100‧‧‧電致變色窗板 102‧‧‧IGU 105‧‧‧第一匯流條 110‧‧‧第一導電層 112‧‧‧網路控制器 114‧‧‧窗控制器 115‧‧‧第二匯流條 120‧‧‧第二導電層 125‧‧‧曲線/電點陣圖 130‧‧‧曲線/電點陣圖 201‧‧‧電流峰 203‧‧‧曲線之部分 205‧‧‧電壓型態 207‧‧‧負勻變 209‧‧‧負保持 211‧‧‧正勻變 213‧‧‧正保持 216‧‧‧窗片/窗板 218‧‧‧框架 220‧‧‧電致變色裝置/堆疊 222‧‧‧內表面 224‧‧‧外表面 226‧‧‧內部體積 228‧‧‧基板 230‧‧‧第一導電層 232‧‧‧電致變色層 234‧‧‧離子導電層 236‧‧‧反電極層 238‧‧‧第二導電層 240‧‧‧電源 242‧‧‧匯流條 244‧‧‧匯流條 246‧‧‧第一端子 248‧‧‧第二端子 250‧‧‧元件 252‧‧‧第一電氣輸入 254‧‧‧第二電氣輸入 256‧‧‧第三電氣輸入 258‧‧‧電氣輸入/輸出 260‧‧‧電氣輸入/輸出 262‧‧‧通信匯流排/CAN匯流排 263‧‧‧有線介面 264‧‧‧第一電力線 265‧‧‧無線介面 266‧‧‧第二電力線 268‧‧‧線 270‧‧‧第一通信線 272‧‧‧第二通信線 274‧‧‧微控制器 276‧‧‧脈寬調變器 278‧‧‧智慧邏輯 280‧‧‧信號調節器 282‧‧‧外部光感測器/光偵測器 284‧‧‧內部光感測器/光偵測器 286‧‧‧熱學或溫度感測器 288‧‧‧介面 292‧‧‧記憶裝置 301‧‧‧電流分量 303‧‧‧勻變至驅動之分量 305‧‧‧區段 307‧‧‧電流區段 309‧‧‧漏電流 313‧‧‧V驅動分量 315‧‧‧勻變至保持之分量 317‧‧‧V保持分量 411‧‧‧電壓降 415‧‧‧電流區段 417‧‧‧電流恢復 419‧‧‧探測 421‧‧‧V保持 423‧‧‧所得電流 501‧‧‧方法 503‧‧‧步驟 505‧‧‧步驟 507‧‧‧步驟 508‧‧‧方法 509‧‧‧步驟 510‧‧‧步驟 511‧‧‧步驟 512‧‧‧步驟 513‧‧‧步驟 514‧‧‧步驟 515‧‧‧步驟 516‧‧‧步驟 518‧‧‧步驟 520‧‧‧步驟 521‧‧‧方法 522‧‧‧步驟 523‧‧‧步驟 524‧‧‧步驟 525‧‧‧步驟 526‧‧‧步驟 527‧‧‧步驟 528‧‧‧步驟 529‧‧‧步驟 530‧‧‧步驟 531‧‧‧步驟 532‧‧‧步驟 533‧‧‧步驟 535‧‧‧步驟 537‧‧‧步驟 540‧‧‧方法 541‧‧‧方法 542‧‧‧步驟 543‧‧‧步驟 544‧‧‧步驟 545‧‧‧步驟 546‧‧‧步驟 547‧‧‧步驟 548‧‧‧步驟 549‧‧‧步驟 550‧‧‧步驟 551‧‧‧步驟 552‧‧‧步驟 553‧‧‧步驟 554‧‧‧步驟 555‧‧‧步驟 556‧‧‧步驟 558‧‧‧步驟 560‧‧‧步驟 561‧‧‧方法 562‧‧‧步驟 563‧‧‧步驟 564‧‧‧步驟 565‧‧‧步驟 566‧‧‧操作 567‧‧‧步驟 568‧‧‧步驟 569‧‧‧步驟 570‧‧‧步驟 571‧‧‧步驟 572‧‧‧步驟 573‧‧‧步驟 574‧‧‧步驟 575‧‧‧步驟 576‧‧‧步驟 580‧‧‧方法 581‧‧‧方法 582‧‧‧步驟 583‧‧‧步驟 584‧‧‧步驟 585‧‧‧步驟 586‧‧‧步驟 587‧‧‧步驟 588‧‧‧步驟 589‧‧‧步驟 590‧‧‧步驟 591‧‧‧步驟 593‧‧‧步驟 594‧‧‧步驟 595‧‧‧步驟 596‧‧‧步驟 597‧‧‧步驟 598‧‧‧步驟 690‧‧‧EC窗 691‧‧‧上匯流條 692‧‧‧下匯流條 693‧‧‧線 696‧‧‧電壓感測器 697‧‧‧電壓感測器 698‧‧‧線 700‧‧‧電致變色裝置 702‧‧‧基板 704‧‧‧導電層 706‧‧‧電致變色層 708‧‧‧任選之離子導電(電阻)層 710‧‧‧反電極層 712‧‧‧導電層 714‧‧‧電致變色堆疊 716‧‧‧電壓電源 1000‧‧‧方法 1002‧‧‧步驟 1004‧‧‧步驟 1005‧‧‧步驟 1006‧‧‧步驟 1008‧‧‧步驟 1010‧‧‧步驟 1012‧‧‧步驟 1020‧‧‧方法 1030‧‧‧方法 1031‧‧‧步驟 1033‧‧‧步驟 1034‧‧‧步驟 1035‧‧‧步驟 1037‧‧‧步驟 1039‧‧‧步驟 1041‧‧‧步驟 1043‧‧‧步驟 1045‧‧‧步驟 1090‧‧‧光學可切換裝置 1091‧‧‧光學可切換裝置 1102‧‧‧線 1104‧‧‧線 1106‧‧‧線 1112‧‧‧線 1114‧‧‧線 1116‧‧‧線 1120‧‧‧線 1122‧‧‧線 1124‧‧‧線
圖1A示意性描繪了平面匯流條配置。 圖1B呈現了在各透明導電層上隨層上位置而變之局部電壓值的簡化圖。 圖1C呈現了隨在裝置上之位置而變的V有效 之簡化圖。 圖2為描繪與將電致變色裝置自清透驅動至染色及自染色驅動至清透相關之電壓及電流型態的圖。 圖3為描繪與將電致變色裝置自清透驅動至染色相關之某些電壓及電流型態的圖。 圖4A為描繪光學轉變之圖,其中施加電壓自V驅動 降至V保持 產生淨電流,藉此確定光學轉變已進行得足夠多以允許施加電壓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 圖4B為描繪光學轉變之圖,其中施加電壓自V驅動 至V保持 之初始下降導致淨電流流動,表明光學轉變尚未進行得足夠多以允許施加電壓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因此,使施加電壓回至V驅動 ,持續另一時段,隨後再次降至V保持 ,在該點所得電流確定光學轉變已進行得足夠多以允許施加電壓保持在V保持 ,持續終止光學狀態之持續時間。 圖5A為描繪探測光學轉變之進展及確定何時轉變完成之方法的流程圖。 圖5B為描繪探測光學轉變之進展及加速轉變(若非進展得足夠快)之方法的流程圖。 圖5C-5F為描繪探測光學轉變之進展及確定何時轉變完成之替代性方法的流程圖。 圖5G及圖5H為展示使用多種回饋模式來控制光學轉變之方法的流程圖。 圖5I描繪了各種圖,該等圖描述了關於光學轉變隨時間之許多參數。 圖5J為描繪了控制光學轉變及確定何時轉變完成之另一方法的流程圖。 圖5K-5M呈現了控制具有不同切換速率之各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光學轉變的方法之流程圖。 圖6A及圖6B展示描繪了當在室溫(圖6A)下及在低溫(圖6B)下,使用圖5E之方法探測及監測轉變進展時,在電致變色轉變期間隨時間傳遞之總電荷及隨時間所施加之電壓的圖。 圖6C說明了根據一個實施例在透明的導電氧化物層上具有一對電壓感測器之電致變色窗。 圖7A及圖7B呈現了一個實例電致變色裝置在操作中之橫截面圖。 圖8及圖9為窗控制器及相關組件之圖。 圖10說明一組包括一個大裝置及幾個較小裝置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圖11A-C呈現了關於圖5K中所述之方法的實驗資料。
580‧‧‧方法
582‧‧‧步驟
584‧‧‧步驟
586‧‧‧步驟
588‧‧‧步驟
594‧‧‧步驟
596‧‧‧步驟
597‧‧‧步驟
598‧‧‧步驟

Claims (83)

  1. 一種控制一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第一光學轉變及一第二光學轉變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接收一第一命令以經歷自一起始光學狀態至一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該第一光學轉變;(b)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一第一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一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一持續時間;(c)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前:(i)接收一第二命令以經歷該第二光學轉變而達至一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及(ii)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一第二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二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二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一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來確定,且其中在不考慮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第二光學轉變。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監測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且停止以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而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 條應用該第二驅動參數。
  3.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c)(ii)包括:在(i)之後,確定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該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及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該第一及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裝置之一淨電荷量達至該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4.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c)(ii)包括:確定或估算當在(c)(i)中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而接收到該第二命令時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瞬時光學狀態,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其瞬時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及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二驅動參數,直 至在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達至該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5.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在(b)中驅動該第一光學轉變包括: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一驅動參數,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該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開路電壓,及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該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電荷計數,週期性確定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之間的一開路電壓,及週期性確定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及週期性比較該所確定之開路電壓與一目標開路電壓及週期性比較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與該目標電荷計數。
  6.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d)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前:(i)接收一第三命令以經歷一第三光學轉變而達至一第三終止光學狀態,及(ii)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一第三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三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三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二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至少 部分地基於該第三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及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來確定,且其中在不考慮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第三光學轉變。
  7. 一種用於控制一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第一光學轉變及一第二光學轉變之設備,該設備包括:一處理器,其經設計或組態以:(a)接收一第一命令以經歷自一起始光學狀態至一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該第一光學轉變;(b)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一第一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一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一持續時間;(c)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前:(i)接收一第二命令以經歷該第二光學轉變而達至一第二終止光學狀態,(ii)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一第二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二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二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一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二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來確定,且其中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為在不考慮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第二光學轉變。
  8.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該處理器經進一步設計或組態以監測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且停止以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而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該第二驅動參數。
  9.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c)(ii)包括:在(i)之後,確定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該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及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該第一及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裝置之一淨電荷量達至該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10.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c)(ii)包括:確定或估算當在(c)(i)中至少部分地基於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而接收到該第二命令時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瞬時光學狀態, 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其瞬時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電荷計數,監測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及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二驅動參數,直至在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達至該目標電荷計數為止。
  11.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在(b)中驅動該第一光學轉變包括: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一驅動參數,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該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開路電壓,及確定適於使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該起始光學狀態切換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目標電荷計數,週期性確定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之間的一開路電壓,及週期性或連續地確定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及週期性比較該所確定之開路電壓與一目標開路電壓及週期性比較在向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一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與該目標電荷計數。
  12. 如請求項7之設備,其中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以接收額外命令,從而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前經歷額外 光學轉變,及將額外驅動參數應用於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其中該等額外驅動參數係至少部分地基於該等額外光學轉變之目標終止光學狀態,及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自其起始光學狀態轉變之時刻與該等額外光學轉變開始之時刻之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來確定,其中該處理器經設計或組態以在不考慮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等額外光學轉變。
  13. 一種用於控制一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光學轉變的設備,該設備包括:一處理器,其經設計或組態以:(a)量測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開路電壓,且基於該開路電壓來確定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色彩狀態;(b)響應於一第一命令來如下控制自一第一起始光學狀態至一第一終止光學狀態之一第一光學轉變:(i)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一第一驅動參數持續一第一持續時間以自該第一起始光學狀態轉變至該第一終止光學狀態,(ii)在該第一光學轉變完成之前,週期性確定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之間的一開路電壓,且週期性確定在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iii)比較該開路電壓與該第一光學轉變之一目標開路電壓,且比較在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與該第一光學轉變之一目標電荷計數,及 (iv)當發生以下事件時停止,以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該第一驅動參數:(1)該開路電壓達至該第一光學轉變之該目標開路電壓,及(2)在該第一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量達至該第一光學轉變之該目標電荷計數,該第一光學轉變在未接收到一中斷命令的情況下發生;及(c)控制一第二光學轉變及一第三光學轉變,該第三光學轉變係在該第二光學轉變完成之前開始,如下進行:(i)接收一第二命令以經歷自一第二起始光學狀態至一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該第二光學轉變;(ii)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匯流條應用一第二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二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二持續時間;(iii)在該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之前:(1)接收一第三命令以經歷該第三光學轉變而達至一第三終止光學狀態,(2)向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等匯流條應用一第三驅動參數且驅動該第三光學轉變持續一第三持續時間,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不同於該第二驅動參數,其中該第三驅動參數至少部分地基於該第三終止光學狀態及在向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進行該第二光學轉變期間傳遞至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量來確定,且其中在不考慮該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開路電壓的情況下控制該第三光學轉變。
  14. 一種轉變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接收一命令以使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向一終止光學狀態轉變,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而無暫停;及(c)在(b)期間,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在轉變期間有一或多次暫停,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具有一時間及/或持續時間,其造成在(b)期間近似地匹配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
  15.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包括至少兩次暫停。
  16.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使用一演算法自動地確定該一或多次暫停之該時間及該持續時間。
  17.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基於一查找表來確定該一或多次暫停之該時間及/或持續時間。
  18. 如請求項17之方法,其中該查找表包括關於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尺寸及/或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切換時間的資訊。
  19.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使用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
  20. 如請求項19之方法,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21. 如請求項20之方法,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該開路電壓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
  22. 如請求項21之方法,其中使用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
  23. 如請求項22之方法,其中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24. 如請求項23之方法,其中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傳遞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 密度,且不包括該開路電壓,亦不包括響應於該施加電壓所量測之該電流。
  25.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其中(c)中之轉變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為交錯的,以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個保持暫停,同時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開始轉變。
  26.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d)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該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一保持電壓。
  27.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響應於接收一命令以在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終止光學狀態之前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一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而無任何暫停。
  28.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在(c)中之暫停期間,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29.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量測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開路電壓,其中在(c)中之暫停期間,將該所量測之開路電壓 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30.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在(c)中之暫停期間,將一預定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31.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32. 如請求項14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包括一第一暫停及一第二暫停,其中具有一第一量值之一預定電壓在該第一暫停期間被施加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具有一第二量值之一第二預定電壓在該第二暫停期間被施加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該第一量值及該第二量值彼此不同。
  33. 一種轉變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方法,該方法包括:(a)接收一命令以使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向一終止光學狀態轉變,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而未停於任何中間狀態;(c)在(b)期間,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一中間光學狀態; (d)在(b)期間且在(c)之後,維持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中間光學狀態持續一持續時間;(e)在(b)期間且在(d)之後,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其中(d)中之該持續時間造成在(b)期間近似地匹配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
  34.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b)期間且在(e)之前,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一第二中間光學狀態,且接著維持該第二中間光學狀態持續一第二持續時間。
  35.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使用一演算法自動地確定在(d)期間之該持續時間。
  36.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基於一查找表自動地確定在(d)期間之該持續時間。
  37.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使用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
  38. 如請求項37之方法,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之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 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39. 如請求項38之方法,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該開路電壓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
  40. 如請求項39之方法,其中使用在(e)期間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來監測在(e)期間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向該終止光學狀態之一轉變。
  41. 如請求項40之方法,其中在(e)期間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42. 如請求項41之方法,其中在(e)期間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該回饋包括該開路電壓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
  43.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其中(c)及(e)中之轉變與(d)中之維持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為交錯的,以使該等較快光 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者維持其在(d)中之中間光學狀態,同時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在(e)中恢復(resumes)轉變。
  44.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在(d)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45.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量測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開路電壓,其中在(d)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將該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46.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在(d)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將一預定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47.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48. 如請求項33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f)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該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一保持電壓。
  49. 一種用於控制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轉變的控制系統,該控制系統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包含有關如下之指令: (a)接收一命令以使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向一終止光學狀態轉變,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而無暫停;及(c)在(b)期間,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在轉變期間有一或多次暫停,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具有一時間及/或持續時間,其造成在(b)期間近似地匹配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
  50.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包括至少兩次暫停。
  51.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使用一演算法自動地確定該一或多次暫停之該時間及該持續時間。
  52.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之該時間及/或持續時間係基於一查找表來確定。
  53. 如請求項52之控制系統,其中該查找表包括關於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中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尺寸及/或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中各 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切換時間的資訊。
  54.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包括有關使用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的指令。
  55. 如請求項54之控制系統,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56. 如請求項55之控制系統,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該開路電壓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
  57. 如請求項56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包括有關使用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的指令。
  58. 如請求項57之控制系統,其中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59. 如請求項58之控制系統,其中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傳遞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且不包括該開路電壓,亦不包括響應於該施加電壓所量測之該電流。
  60.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其中(c)中之轉變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為交錯的,以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個保持暫停,同時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開始轉變。
  61.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等指令進一步包括:(d)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該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一保持電壓。
  62.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等指令進一步包括:響應於接收一命令以在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達至該終止光學狀態之前將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一第二終止光學狀態,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第二終止光學狀態而無任何暫停。
  63.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在(c)中之暫停期間,將開路條件 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64.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等指令進一步包括量測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開路電壓,其中在(c)中之暫停期間,將該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65.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在(c)中之暫停期間,將一預定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66.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67. 如請求項49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次暫停包括一第一暫停及一第二暫停,其中具有一第一量值之一預定電壓在該第一暫停期間被施加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具有一第二量值之一第二預定電壓在該第二暫停期間被施加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該第一量值及該第二量值彼此不同。
  68. 一種用於控制一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轉變的控制系統,該控制系統包括:一或多個處理器,該一或多個處理器包含有關如下之指令:(a)接收一命令以使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向一終止光學狀態轉變,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一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 及一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其中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及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具有不同尺寸及/或具有不同切換特性;(b)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而未停於任何中間狀態;(c)在(b)期間,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一中間光學狀態;(d)在(b)期間且在(c)之後,維持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中間光學狀態持續一持續時間;(e)在(b)期間且在(d)之後,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該終止光學狀態,其中(d)中之該持續時間造成在(b)期間近似地匹配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與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光學狀態。
  69.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等指令進一步包括:在(b)期間且在(e)之前,將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轉變至一第二中間光學狀態,且接著維持該第二中間光學狀態持續一第二持續時間。
  70.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使用一演算法自動地確定在(d)期間之該持續時間。
  71.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基於一查找表自動地確定在(d)期間之該持續時間。
  72.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經組態以使用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轉變期間獲得之回饋來監測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
  73. 如請求項72之控制系統,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之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74. 如請求項73之控制系統,其中在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該轉變期間獲得之該回饋包括該開路電壓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
  75. 如請求項74之控制系統,其中該一或多個處理器經組態以使用在(e)期間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回饋來監測在(e)期間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向該終止光學狀態之一轉變。
  76. 如請求項75之控制系統,其中在(e)期間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該回饋包括一或多個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的參數:一開路電壓、響應於一施加電壓所量測之一電流,及傳遞至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之一電荷或電荷密度。
  77. 如請求項76之控制系統,其中在(e)期間在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獲得之該回饋包括該開路電壓及傳遞至該最慢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該電荷或電荷密度。
  78.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且其中(c)及(e)中之轉變與(d)中之維持在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為交錯的,以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至少一者維持其在(d)中之中間光學狀態,同時使該等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另外至少一個在(e)中恢復轉變。
  79.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在(d)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將開路條件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80.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等指令進一步包括量測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上之一開路電壓,其中在(d)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將該所量測之開路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81.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在(d)中維持該中間光學狀態期間,將一預定電壓施加於該較快光學可切換裝置。
  82.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包括至少三個不同尺寸之光學可切換裝置。
  83. 如請求項68之控制系統,其中該等指令進一步包括:(f)當該組光學可切換裝置之各裝置達至該終止光學狀態時向各裝置施加一保持電壓。
TW105132659A 2015-10-09 2016-10-07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TWI7464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39776P 2015-10-09 2015-10-09
US62/239,776 2015-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3623A TW201723623A (zh) 2017-07-01
TWI746464B true TWI746464B (zh) 2021-11-21

Family

ID=5848850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0782A TWI775665B (zh) 2015-10-09 2016-10-07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TW105132659A TWI746464B (zh) 2015-10-09 2016-10-07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TW111127878A TW202244581A (zh) 2015-10-09 2016-10-07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0782A TWI775665B (zh) 2015-10-09 2016-10-07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7878A TW202244581A (zh) 2015-10-09 2016-10-07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3944013A1 (zh)
CN (2) CN108352144B (zh)
CA (1) CA3001233A1 (zh)
HK (1) HK1258581A1 (zh)
TW (3) TWI775665B (zh)
WO (1) WO2017062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0508A (zh) * 2017-05-10 2017-07-11 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控制方法
CN108023465B (zh) * 2018-01-22 2024-04-05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可携带电致变色器件用电源控制器
EP3844566A4 (en) * 2018-08-31 2021-10-27 Gentex Corporation PULSE WIDTH MODULATION FOR CLEANING AN ELECTRO-OPTICAL DEVICE
US11325352B2 (en) 2019-04-29 2022-05-10 Cardinal Ig Company Leakage current detection and control for one or more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privacy glazing structures
WO2020223297A1 (en) * 2019-04-29 2020-11-05 Cardinal Ig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erating one or more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privacy glazing structures
KR20220013370A (ko) 2019-04-29 2022-02-04 카디날 아이지 컴퍼니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다수의 사생활 보호 유리 구조에 대한 시차 운전 전기 제어
CN114265254B (zh) * 2019-12-17 2023-10-20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67053A (zh) * 2021-04-07 2022-10-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53535B (zh) * 2021-04-12 2023-06-02 浙江上方电子装备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器件的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5624A1 (en) * 2006-09-06 2010-04-08 Tae-Joong Lee Apparatus for driv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00172010A1 (en) * 2007-06-01 2010-07-08 Chromogenics Sweden Ab Control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
US20140160550A1 (en) * 2011-03-16 2014-06-12 View, Inc. Multipurpose controller for multistate windows
US20150070745A1 (en) * 2011-03-16 2015-03-12 View, Inc.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TW201510605A (zh) * 2013-06-28 2015-03-16 View Inc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28696A1 (fr) * 1994-12-23 1996-06-28 Saint Gobain Vitrage Procede d'alimentation electrique d'un vitrage electrocommandable
AUPO303096A0 (en) * 1996-10-16 1996-11-14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Australia Limited Control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s
US6317248B1 (en) * 1998-07-02 2001-11-13 Donnelly Corporation Busbars for electrically powered cells
DE19919750C1 (de) * 1999-04-29 2001-01-18 Flabeg Gmbh Steuerverfahren für elektrochrome Verglasungen
US6614577B1 (en) * 2000-08-23 2003-09-02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n electrochromic device
US6856444B2 (en) * 2002-05-10 2005-02-15 Sage Electrochromics, Inc. Inferential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of an electrochromic device
DE10343445A1 (de) * 2003-09-19 2005-04-14 Gesimat Gmbh Verfahren zur elektrischen Ansteuerung von elektrochromen Elementen
US8213074B1 (en) 2011-03-16 2012-07-03 Soladigm, Inc. Onboard controller for multistate windows
US10429712B2 (en) * 2012-04-20 2019-10-01 View, Inc. Angled bus bar
US8254013B2 (en) * 2011-03-16 2012-08-28 Soladigm, Inc.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US9638978B2 (en) * 2013-02-21 2017-05-02 View, Inc. Control method for tintable windows
EP3933498A1 (en) * 2012-08-06 2022-01-05 View, Inc. Driving switchable optical thin-film devices
CN104698663B (zh) * 2015-03-30 2018-0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5624A1 (en) * 2006-09-06 2010-04-08 Tae-Joong Lee Apparatus for driv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00172010A1 (en) * 2007-06-01 2010-07-08 Chromogenics Sweden Ab Control of electrochromic device
US20140160550A1 (en) * 2011-03-16 2014-06-12 View, Inc. Multipurpose controller for multistate windows
US20150070745A1 (en) * 2011-03-16 2015-03-12 View, Inc.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TW201510605A (zh) * 2013-06-28 2015-03-16 View Inc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之轉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44013A1 (en) 2022-01-26
WO2017062639A1 (en) 2017-04-13
CN108352144B (zh) 2021-12-14
EP3360125A1 (en) 2018-08-15
TWI775665B (zh) 2022-08-21
TW201723623A (zh) 2017-07-01
CN108352144A (zh) 2018-07-31
CA3001233A1 (en) 2017-04-13
EP3360125A4 (en) 2019-05-01
CN114114777A (zh) 2022-03-01
TW202244581A (zh) 2022-11-16
EP3360125B1 (en) 2021-09-22
HK1258581A1 (zh) 2019-11-15
TW202208965A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9045B2 (en)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US11579509B2 (en)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TWI746464B (zh) 控制光學可切換裝置中之轉變
US10401702B2 (en)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US20220334445A1 (en)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
US20230161213A1 (en) Controlling transitions in optically switchable de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