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680B -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 Google Patents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680B
TWI744680B TW108130060A TW108130060A TWI744680B TW I744680 B TWI744680 B TW I744680B TW 108130060 A TW108130060 A TW 108130060A TW 108130060 A TW108130060 A TW 108130060A TW I744680 B TWI744680 B TW I7446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mobile device
strength
squeeze
squeez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0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9322A (zh
Inventor
黃政霖
王金裕
吳尚璟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0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4680B/zh
Priority to US16/734,381 priority patent/US20210055827A1/en
Publication of TW202109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9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68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8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sensing at the edges of the touch surface the interruption of optical paths, e.g. an illumination plane, parallel to the touch surface which may be virtu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 G06F1/169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e.g. trackball in the palm rest area, mini-joystick integrated between keyboard keys, touch pads or touch stripes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econdary touch screen used as control interface, e.g. virtual buttons or slid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43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associated to a digitizer, e.g. laptops that can be used as pen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5Structures or tool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uthentication
    • G06F21/46Structures or tool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uthentication by designing passwords or checking the strength of passwo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50Monitoring users, programs or devices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platforms, e.g. of processors, firmware or operating systems
    • G06F21/55Detecting local intrusion or implementing counter-measures
    • G06F21/554Detecting local intrusion or implementing counter-measures involving event detection and direct a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20Movements or behaviour, e.g. gesture recognition
    • G06V40/28Recognition of hand or arm movements, e.g. recognition of deaf sign langu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61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using biometrical features, e.g. fingerprint, retina-sca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9Authentication using certificates or pre-shared ke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30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8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8
    • G06F2203/04808Several contacts: gestures triggering a specific function, e.g. scrolling, zooming, right-click, when the user establishes several contacts with the surface simultaneously; e.g. using several fingers or a combination of fingers and pe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21/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21/00 and subgroups address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r applications relating to 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221/2117User 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463/00Addi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covered by H04L63/00
    • H04L2463/082Addi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covered by H04L63/00 applying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 H04W12/68Gesture-dependent or behaviour-depend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cial Psych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sychiat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適用於具有邊緣偵測器的行動裝置的一種使用者驗證方法與實施所述方法之行動裝置。所述方法包括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經由所述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執行的擠壓動作,並且根據所述擠壓動作以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執行第一操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執行第二操作。此外,所述驗證程序包括從資料庫讀取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驗證資料;以及經由比較所述驗證資料與所述擠壓動作的模式以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Description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驗證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具有邊緣偵測器的行動裝置的使用者驗證方法與應用所述方法的所述行動裝置。
行動裝置安全保護日漸被市場上重視,例如系統的防駭、防資料外洩及使用者安全認證等開發應用,但實際上終端用戶主要還是以指紋辨識搭配密碼鎖或圖案鎖作為使用者安全辨認的兩道機制,指紋辨識雖具有高精確度及低風險的優勢,但駭客仍可透過知悉或盜取使用者預設密碼,進行手機解鎖而竊取或任意使用本行動裝置上的所有應用程式,因此傳統的安全機制仍存在著漏洞。
目前市場對於應用程式以及行動裝置的使用,主要還是以指紋辨識搭配密碼解鎖,而密碼鎖缺點是容易破解,如裝置遭駭或是熟人輕易就能獲取,並且依安全起見需定期更新密碼。即便如最新的虹膜辨識技術仍遭到駭客破解也時有所聞,因此現有技術仍無法完全克服安全上的漏洞。
本發明提供多種驗證方法與多種行動裝置,當特定事件發生時,可藉由偵測對行動裝置所執行的擠壓動作以執行驗證程序,以根據驗證程序的結果決定是否上鎖所述行動裝置。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適用於具有邊緣偵測器的行動裝置的一種使用者驗證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經由所述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執行的擠壓動作,並且根據所述擠壓動作以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執行第一操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執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第二操作包括上鎖所述行動裝置。此外,所述驗證程序包括從資料庫讀取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驗證資料;以及經由比較所述驗證資料與所述擠壓動作的模式以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適用於具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行動裝置的一種使用者驗證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經由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施加的擠壓動作以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其中每一個擠壓強度曲線記錄其所屬之邊緣偵測器於不同時間點所依序偵測之所述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根據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預定期間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曲線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根據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以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執行第一操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執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第二操作包括上鎖所述行動裝置。此外,所述驗證程序包括從資料庫讀取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密碼;以及經由比較所述密碼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以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行動裝置,其包括一本體、處理器、邊緣偵測器以及儲存裝置。邊緣偵測器設置於所述本體的兩側。處理器被設置於所述本體內,並且耦接所述邊緣偵測器與所述儲存裝置。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所述處理器用以指示所述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本體所施加的擠壓動作,並且所述處理器用以根據所述擠壓動作以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所述處理器用以執行第一操作。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所述處理器用以執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第二操作包括上鎖所述行動裝置。所述驗證程序包括所述處理器從所述儲存裝置的資料庫中讀取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驗證資料;以及所述處理器經由比較所述驗證資料與所述擠壓動作的模式以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行動裝置,其包括本體、處理器、多個邊緣偵測器以及儲存裝置。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平均地被設置於所述本體的兩側。處理器被設置於所述本體內,並且耦接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與所述儲存裝置。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所述處理器用以指示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施加的擠壓動作以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其中每一個擠壓強度曲線記錄其所屬之邊緣偵測器於不同時間點所依序偵測之所述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接著,所述處理器用以根據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預定期間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曲線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其中所述處理器用以根據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以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其中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所述處理器用以執行第一操作,其中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所述處理器用以執行第二操作,其中所述第二操作包括上鎖所述行動裝置。所述驗證程序包括所述處理器從所述儲存裝置的資料庫中讀取辨識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密碼;以及所述處理器經由比較所述密碼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以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所提供的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可反應於特定事件發生,經由所述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執行的擠壓動作,並且根據所述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值或擠壓特徵量與驗證資料來比較,以判斷使用者驗證結果是成功或失敗。此外,亦可從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獲得分別對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以經由比對對應所述事件的密碼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以判斷使用者驗證結果是否成功或失敗。最後,根據使用者驗證結果以決定是否可執行相應於特定事件的第一操作或執行第二操作。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本發明所提出的使用者驗證方法,是利用配置在行動裝置上的邊緣偵測器(Edge Sensor)來對使用者進行安全驗證。透過邊緣偵測器所偵測的擠壓動作來記錄特定使用者於一或多個特定事件發生時的使用者持握行動裝置的習慣與力道,進而獲得用以驗證的分別對應所述一或多個特定事件的一或多個安全資料。如此一來,可在爾後當一特定事件發生時,藉由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安全資料對所偵測到的擠壓動作進行驗證,以驗證目前持握所述行動裝置的使用者是否為特定使用者。
[第一實施例]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行動裝置的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行動裝置的方塊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1與圖2,在本實施例中,行動裝置1包括本體10、顯示器140、邊緣偵測器130、處理器110與儲存裝置120。處理器110與儲存裝置120設置於本體10內部。顯示器140設置於本體10上,用以顯示資訊內容給使用者。邊緣偵測器130可設置於本體10的左右兩側,例如左側S1及/或右側S2。在其他實施例中,本體10的上側及/或下側S3、S4亦可設置邊緣偵測器。邊緣偵測器130可具有多個偵測器,分佈在設置邊緣偵測器130的兩側S1、S2,例如可以平均的方式分佈。如圖1所示,對於具有6個第一至第六偵測器130(1)~130(6)的邊緣偵測器130,每一側具有3個偵測器,例如,3個偵測器130(1)~130(3)被設置於左側S1上;3個偵測器130(4)~130(6)被設置於右側S2上。
在本實施例中,行動裝置1例如是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智慧型穿戴裝置等電子裝置。本發明並不限制行動裝置1的應用類型。即,任何可配置邊緣偵測器的電子裝置皆可算是本實施例所述之行動裝置。
處理器110耦接至邊緣偵測器130、儲存裝置120與顯示器140。處理單元110為具備運算能力的硬體(例如晶片組、處理器等),用以管理行動裝置1的整體運作。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110,例如是一核心或多核心的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或是其他可程式化之處理單元(Programmable processor)、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可程式化控制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可程式化邏輯裝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類似裝置。
儲存裝置120可以是任何型態的硬碟機(hard disk drive,HDD)或非揮發性記憶體儲存裝置(非揮發性記憶體模組/電路單元)。儲存裝置120可經由處理器110的指示來儲存資料。儲存裝置120亦可在出廠之前便預先儲存資料。所述資料包括用以管理行動裝置1的資料(軟體或韌體)、與其他電子裝置/行動裝置相互存取的資料、應用程式、使用者所輸入的資料或或是其他類型的資料,本發明不限於此。除此之外,儲存裝置120還儲存有資料庫121,其可以經由處理器110的指示來儲存/記錄特定使用者的相關資訊、驗證資料或密碼。
邊緣偵測器(Edge Sensor)130(如,偵測器130(1)~130(6)的其中之一)例如是壓力偵測器,電阻偵測器,光偵測器或聲波偵測器。邊緣偵測器用以偵測使用者對行動裝置1所執行的持握動作,例如擠壓動作(以下會藉由圖3做進一步的說明)。此外,邊緣偵測器也可用以偵測其他動作,例如觸摸動作、滑動動作、點擊動作等。在本實施例中,邊緣偵測器屬於壓力偵測器,並且為以壓敏電阻器組成之平衡電橋結構,安裝於行動裝置1的外框上易受使用者手掌所握壓的兩側(如,兩側S1、S2)。當使用者握壓行動裝置的1外框使其機構產生形變時(例如,使用者對行動裝置1執行擠壓操作時),安裝於行動裝置所述一側或兩側的邊緣偵測器130受到外框的形變所影響而產生形變,致使壓敏電阻的阻值發生變化而導致電橋不平衡,而讓電橋電路所輸出之偵測信號(偵測資料)發生改變。由於邊緣偵測器130變形量與電橋電路所輸出的偵測資料有相對應的關係,透過該關聯性,處理器110可處理所述偵測資料而獲得所述擠壓動作於不同時間點的擠壓模式,可包括擠壓強度值、擠壓面積、擠壓位置、擠壓個數等單一或組合以成為一模式,進而提供更進一步的功能應用。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擠壓動作的示意圖,以擠壓強度為例。請參照圖3,使用者用手指或手部施加力F1、F2來按壓行動裝置1的兩側S1、S2,以抓住/持握行動裝置1。例如,經由在行動裝置1上設置正交坐標系(在圖3中,從左側S1向右側S2延伸的x軸方向,從下側S4向上側S3延伸的y軸方向以及從行動裝置背面延伸至前方的z軸方向)中,力F1的方向為正x方向,力F2的方向為負x方向。此時,反應於力F1、F2所導致的形變,邊緣偵測器130可偵測到“擠壓動作”以及力F1、F2的強度(Strength)。
在本實施例中,當從邊緣偵測器130所輸出的偵測信號的信號水平(電壓水平/電壓值)超過擠壓門檻值時,處理器110確定行動裝置1被施加擠壓動作,而發生擠壓事件。相反地,在另一實施例中,當從邊緣偵測器130所輸出的偵測信號的信號水平(電壓水平/電壓值)不超過擠壓門檻值時,處理器110確定行動裝置1並非被施加擠壓動作,而不發生擠壓事件。所述偵測信號的信號水平(電壓水平/電壓值)可表示擠壓動作/觸摸動作的強度(如,擠壓強度值或觸摸強度值)。此外,隨著時間因為偵測擠壓動作而獲得的擠壓強度值可形成一擠壓強度曲線。
再回到圖2,顯示器140耦接至處理器110,並且用於顯示行動裝置1之作業系統的桌面、所播放之內容或其他可視資訊。在本實施例中,顯示器140可以是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顯示器、場發射顯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顯示器140亦可以是其他種類顯示器的顯示面板與例如是電阻式(resistive)、電容式(capacitive)或光學式(optical)等觸控面板所組成的觸控螢幕,而可同時提供顯示及觸控操作功能,或是其他可提供顯示功能的顯示器,本發明不限於此。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使用者驗證方法的流程圖。請參照圖4,在步驟S41中,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經由邊緣偵測器130偵測對行動裝置1所執行的擠壓動作。具體來說,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特定事件可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事件(1)~(6)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事件(1):行動裝置1接收一來電(Incoming Call)。例如,行動裝置1接收到其他行動裝置所撥打的電話時,處理器110判定特定事件發生。
事件(2):行動裝置1接收一相機快門操作。例如,行動裝置1偵測到對應相機快門的按鈕被觸發/按壓,處理器110判定行動裝置1正接收相機快門操作。
事件(3):行動裝置1接收一通知。如,安裝於行動裝置1的應用程式反應於所接收之訊息而發出通知給使用者;或行動裝置1本身的功能或所安裝的應用程式在特定條件下發出通知提醒使用者,例如鬧鐘等。所述通知可包括聲音通知、影像通知、文字通知的其中之一或其組合。
事件(4):行動裝置1的一預定程式被執行。如,使用者經由點擊/按壓/觸控或是擠壓的操作方式來觸發安裝於行動裝置的應用程式的功能(例如,對應“電話”應用程式的功能;對應“相機”應用程式的功能);或行動裝置本身的功能(例如,開啟/關閉顯示器、關機、重新啟動、螢幕截圖、攝影快門、音量控制、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的設定等)經由上述操作方式而被觸發。
事件(5):行動裝置1被執行一解鎖操作。例如,行動裝置1被觸發以執行解鎖操作。
事件(6):行動裝置1從靜止狀態(如,被靜置於一段時間)轉為被持握狀態。例如,處理器110可藉由行動裝置1的加速計等偵測器來偵測行動裝置1的姿態是否從靜止狀態轉為被持握狀態。當處理器110判定行動裝置1從靜止狀態轉成被持握狀態(或從靜置狀態被拿起時)時,處理器110會判定特定事件發生。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處理器110判定行動裝置1從靜止狀態轉成被持握狀態的方式,可針對不同的方式作不同的判定或偵測。
反應於上述特定事件的發生,處理器110會指示邊緣偵測器130開始偵測被施加/執行於行動裝置1上的擠壓動作,以根據所偵測到的擠壓動作來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進而檢驗當前持握行動裝置1的使用者是否為特定使用者。
接著,在步驟S43中,處理器110從資料庫121讀取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驗證資料。
具體來說,資料庫121可儲存對應不同的多個特定事件的驗證資料。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對應不同多個特定事件的多個驗證資料的示意圖。請參照圖5,在本實施例中,驗證資料500可包括分別對應多個特定事件(如,事件A、B~Z)的多個預設最大擠壓強度值範圍與多個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例如,驗證資料500可記錄對應事件A的預設最大擠壓強度值範圍MSSL_A~MSSH_A與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MSCL_A~MSCH_A,其中MSSH_A、MSSL_A為大於零的擠壓強度值且分別用以表示對應事件A的預設最大擠壓強度值範圍的上下邊界、MSCH_A、MSCL_A為大於零的擠壓特徵量且分別用以表示對應事件A的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的上下邊界。
更詳細來說,處理器110可藉由接收特定使用者所執行對應所述一特定事件的擠壓動作,並且獲得特定使用者分別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多個擠壓動作的多個最大擠壓強度值。接著,處理器110會根據一預設百分比與所述多個最大擠壓強度值來計算預設最大擠壓強度值範圍。在一實施例中,可藉由統計方法來決定所述預設百分比的大小。舉例來說,假設預設百分比為10%且最大擠壓強度值為100個單位,所計算出的預設最大擠壓強度範圍為90(即,100-100×10%)~110(即,100+100×10%)單位。在另一實施例中,處理器110可於日常生活中,持續地收集一段時間(例如一週)特定使用者於特定事件發生時的擠壓動作的最大擠壓強度值,並且根據不同時間所收集到的多個最大擠壓強度值來估算預設最大擠壓強度範圍,以使估算後的此預設最大擠壓強度範圍可盡可能包含對應同一特定事件可能的所有的最大擠壓強度值。
接著,在步驟S45中,處理器110經由比較所述驗證資料與所述擠壓動作的模式來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具體來說,處理器110可根據邊緣偵測器130所偵測到的擠壓動作來獲得擠壓動作的強度(即,擠壓強度值),並且藉由比對所獲得的擠壓強度值與驗證資料來驗證在當前特定事件發生時,持握著行動裝置1的使用者是否為特定使用者。即,處理器110根據該擠壓動作來執行驗證程序以判斷對應驗證程序的使用者驗證結果是成功或失敗。
更詳細來說,反應於擠壓動作被偵測,邊緣偵測器會隨時間持續輸出擠壓強度值給處理器110。在當擠壓動作被偵測到後的第一預定時間內,處理器110會隨著時間記錄該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以獲得對應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其中擠壓強度曲線用以表示第一預定時間內於不同時間依序所偵測之擠壓動作的所述多個擠壓強度值。
接著,處理器110可根據所述擠壓強度曲線辨識擠壓強度值中的最大擠壓強度值。舉例來說,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器110可辨識所述擠壓強度曲線中最早的上升區域(此上升區域反映出擠壓動作的最初的出力)。在所述擠壓強度曲線的所述上升區域中所有的擠壓強度值皆大於一初始門檻值(如,0或者上述的擠壓門檻值)。接著,處理器110可辨識所述上升區域的所有的擠壓強度值中的最大者為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簡單來說,在決定擠壓強度曲線的上升區域後,處理器110便可開始查找最大的擠壓強度值。
在辨識最大擠壓強度值後,處理器110可將所辨識的最大擠壓強度值與驗證資料中的預設最大擠壓強度範圍來進行比較,以判斷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是否在所述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反應於判定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在所述預設最大擠壓強度範圍內,處理器110判定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接著,在步驟S47中,處理器110會執行第一操作。換句話說,當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被判定為成功時,處理器110會判定當前持握行動裝置1的使用者符合特定的使用者,並且對應地允許執行對應所發生的特定事件的第一操作。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操作基本上會對應於所發生之特定事件。舉例來說,上述執行第一操作的操作包括但不限於下列的其中之一或其組合:(1)解鎖行動裝置;(2)拍攝一相片或影片,亦即執行相機快門被觸發後所應執行功能;(3)開啟行動裝置的顯示器/顯示螢幕;(4)回應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來電;(5)顯示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通知;(6)執行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預定程式;以及(7)執行對應於所述特定事件的行動裝置的功能。
反之,反應於判定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不在所述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處理器110判定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接著,處理器110會執行第二操作。
在本實施例中,反應於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被判定為失敗時,接續至步驟S49,處理器110會執行第二操作。在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操作包括上鎖所述行動裝置1。亦即,當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被判定為失敗時,處理器110會判定當前持握行動裝置1並非特定的使用者,並且對應地採取安全措施。所述安全措施可包括例如上鎖行動裝置,將行動裝置1關機、於一段時間內禁止行動裝置執行任何操作、持續關閉行動裝置的螢幕且不允許行動裝置執行任何操作或其他適合的對應非法使用者的安全措施,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應注意的是,在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操作更包括顯示一密碼輸入介面。使用者可藉由密碼輸入介面來輸入用以將行動裝置解鎖的密碼。
在又另一實施例中,第二操作可包括發送警示通知給行動裝置的一註冊使用者。所述註冊使用者可為行動裝置的特定使用者或是被註冊的其他可接收警示通知的使用者。警示通知例如是在背景下經由簡訊、電話、即時通訊或電子郵件等方式所傳送的通知,其表示所述行動裝置1疑似被特定使用者以外的使用者持握中。此外,所述警示通知又可包含行動裝置1的位置資訊,例如經由行動裝置1的GPS裝置或通訊裝置所獲得的用以表示行動裝置1位置的資訊、聯絡資訊等資訊。在一實施例中,行動裝置可同時採取安全措施及發送警示通知以作為第二操作。
而在又一實施例中,當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被判定為失敗時,處理器110仍會執行第一操作,並在執行第一操作之後執行第二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更另一實施例中,反應於判定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不在所述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處理器110不直接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而會進一步執行另一步驟來判斷使用者驗證結果是成功或是失敗。具體來說,反應於判定所辨識之該最大擠壓強度值不在該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內,處理器110並不會先執行第二操作,但處理器110會根據當前所發生的特定事件來從資料庫121進一步讀取驗證資料700中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以嘗試比較所偵測之擠壓動作的擠壓特徵量與所述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
更詳細來說,在此實施例中,反應於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不在所述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處理器110可根據所辨識的所述最大擠壓強度值來計算擠壓特徵量,並且比較所述擠壓特徵量與所述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器110可根據位於所述上升區域的擠壓強度曲線,將擠壓強度值對時間進行積分運算,以獲得一積分值,並且將所述積分值作為所述擠壓特徵量。簡單來說,處理器110會計算位於所述上升區域的所述擠壓強度曲線至橫座標軸的面積(假設擠壓強度曲線繪製於橫座標為時間、縱座標為擠壓強度值的線圖中),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處理器110可利用其他方式來根據最大擠壓強度值或上升區域來經由其他方式計算擠壓特徵量。例如,在另一實施例中,處理器110根據位於所述上升區域的擠壓強度曲線,對上升區域中所有的擠壓強度值進行均方根運算,將所得到的結果作為擠壓特徵量。應注意的是,所述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的設定方式(或獲得方式)相似於上述的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如,接收特定使用者對應特定事件來對行動裝置執行擠壓動作或於日常生活中記錄特定使用者於特定事件發生時所執行的擠壓動作,以記錄擠壓強度曲線,進而根據擠壓強度曲線來獲得擠壓特徵量),不同之處在於,將“計算/獲得/記錄特定使用者對應特定事件的擠壓動作的最大擠壓強度值”的步驟改為“計算/獲得/記錄特定使用者對應特定事件的擠壓動作的擠壓特徵量”。以下會再藉由圖6A、圖6B來進行舉例。
接著,反應於所計算之擠壓特徵量在所述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內,處理器110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而不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反之,反應於所計算之該擠壓特徵量不在所述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內,處理器110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接著,處理器110,如上所述,對應成功或失敗的使用者驗證結果來執行第一操作或第二操作。
圖6A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分別對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圖。請參照圖6A,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一特定事件的驗證資料亦可包含對應不同邊緣偵測器130(1)~130(6)的多個預設擠壓強度曲線。假設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130(1)~130(6)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線圖繪示如圖6A,其中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驗證資料的預設擠壓強度曲線為較粗的曲線。此外,假設目前分別對應所發生的特定事件各偵測器第一~第六偵測器130(1)~130(6)所偵測到的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記錄如上述擠壓強度曲線線圖中較細的曲線。對於一偵測器,處理器110可依據對應該偵測器的擠壓強度曲線線圖中預設擠壓強度曲線與對應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來進行比較,以藉由該偵測器所偵測到的擠壓動作來執行驗證程序。換言之,可視為分別對所述多個偵測器分別執行對應的驗證程序,以獲得每個偵測器的偵測器驗證結果。
圖6B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根據一邊緣偵測器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圖。請參照圖6B(例如為第三偵測器的擠壓強度曲線線圖),舉例來說,請參考對應特定事件的擠壓強度曲線(較粗的曲線),起初行動裝置1被判定為靜止狀態(如,時間T0~T1),接著,處理器110判定特定事件發生(如,從靜止狀態被拿起),使用者對行動裝置1執行了擠壓動作以拿起行動裝置,並且在此期間(如,時間T1~T2)(即,擠壓動作期間)中,擠壓強度曲線開始上升(即,上升區域)。在此擠壓動作期間,處理器110可判斷位於此期間中擠壓強度曲線的最高點為最大擠壓強度值(如,400)。此外,在此擠壓動作期間,處理器110可判斷位於此期間中預設擠壓強度曲線(較細的曲線)的最高點預設最大擠壓強度值(如,800),並且對應的預設擠壓強度範圍為720~880。應注意的是,時間T2~T3的期間例如為行動裝置1被持握的期間。
如上述的驗證程序,根據第三偵測器所偵測的擠壓動作,最大擠壓強度值並不在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基此,處理器110可直接判定對應於第三偵測器的驗證結果(即,第三偵測器驗證結果)為失敗。或是,處理器110,如上所述,會計算擠壓特徵量(如計算位於上升區域的擠壓強度曲線與橫坐標軸的面積),並且藉由與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的比較來執行進一步的驗證。
應注意的是,針對每個偵測器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處理器110可分別對其進行驗證程序,以獲得對應每個單一偵測器的驗證結果。在本實施例中,在有多個偵測器的情況下,當對應所有偵測器的驗證結果皆為成功時,或是一定比例或一定個數以上的偵測器的驗證結果皆為成功時,處理器110才會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進而表示當前執行擠壓動作的使用者為特定使用者。例如,在一實施例中,當驗證結果為成功的偵測器個數大於預定門檻值時,處理器執行第一操作;反之,當所有驗證結果為成功的偵測器個數不大於所述預定門檻值時,處理器執行第二操作。上述的預定門檻值可為系統預定或可讓使用者設定,並且可小於或等於所有偵測器的個數。
以下會藉由第二實施例來闡述利用擠壓強度曲線的其他驗證程序。第二實施例的硬體的對應元件編號與功能皆相同於第一實施例的硬體,不再贅述於此。
[第二實施例]
與第一實施例比較,於第二實施例中,對於所發生的特定事件,於所偵測到的擠壓動作,處理器110會將每個偵測器所偵測到的類比的擠壓強度值(擠壓強度曲線)轉換為數位的擠壓強度碼,並且利用分別對應多個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來與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密碼來進行比對,以獲得使用者驗證結果,進而判斷使用者是否為特定的使用者。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驗證方法的流程圖。請參照圖7,在步驟S71中,當判定特定事件發生時,處理器110經由裝置的多個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施加的擠壓動作,以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如圖6A所繪示的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
在步驟S72中,根據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預定期間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曲線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以下藉由圖8A來說明將擠壓強度值轉換為擠壓強度碼的細節。
圖8A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將擠壓強度值轉換為擠壓強度碼的示意圖。請參照圖8A,舉例來說,假設圖8A左側為根據一偵測器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其經由不同時間點的所偵測的類比的擠壓強度值所形成。在轉換程序中,處理器110根據所偵測的擠壓強度曲線,亦稱第一擠壓強度曲線,所記錄的多個擠壓強度值,亦稱第一擠壓強度值的大小,將所述多個第一擠壓強度值劃分至多個區間。其中該些區間的總數目可根據驗證程序的安全強度被設定,例如若需要安全強度越高,可將區間的總數目增加,並且所述多個區間各自具有對應的擠壓強度碼。
舉例來說,如圖8A所繪示,處理器110根據擠壓強度曲線的縱向分佈區域,將擠壓強度曲線劃分至三個區間,例如第一~第三區間。所述第一區間具有擠壓強度碼“2”;所述第二區間具有擠壓強度碼“1”;所述第三區間具有擠壓強度碼“0”。也就是說,處理器110會將位於不同區間的擠壓強度曲線的擠壓強度值轉換為所述擠壓強度值所位於的區間的擠壓強度碼,如箭頭A81所示,以獲得不同時間點上的擠壓強度碼,亦稱,第一擠壓強度碼,進而獲得數位的擠壓強度碼圖,如圖8A右側所繪示。
例如,在時間T0~T1,擠壓強度曲線位於第一區間,則在此區間的擠壓強度值會被轉換為擠壓強度碼“2”;在時間T1~T2,亦即預定期間,擠壓強度曲線位於第二區間,則在此區間的擠壓強度值會被轉換為擠壓強度碼“1”;在時間T2~T3,擠壓強度曲線位於第三區間,則在此區間的擠壓強度值會被轉換為擠壓強度碼“0”。所述預定期間為在判定特定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例如2秒。應注意的是,本發明並不限定預定期間的長度。
圖8B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轉換後分別對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的示意圖。舉例來說,請參照圖8B,在將對應所有偵測器的擠壓強度曲線進行轉換後,可獲得經轉換後的分別對應多個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圖,如圖8B所繪示。
接著,處理器110辨識位於該預定期間內的一第二擠壓強度碼,並且將該第二擠壓強度碼作為對應該第一邊緣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舉例來說,在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圖中,於預定期間中的第二擠壓強度碼分別為“0”、“2”、“2”、“0”、“1”、“2”。即,處理器110所獲得的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為“0、2、2、0、1、2”。
在獲得分別對應所述多個偵測器的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後,在步驟S73中,處理器110從資料庫121讀取對應所述特定事件的密碼。
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對應不同多個特定事件的多個密碼的示意圖。請參照圖9,資料庫121可儲存分別對應多個特定事件的多個密碼,每一密碼記錄了分別對應不同偵測器的多個碼字(Unicode)。例如,在本實施例中,對應事件A的密碼記錄了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碼字PW_A1、PW_A2、PW_A3、PW_A4、PW_A5、PW_A6;對應事件B的密碼記錄了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碼字PW_B1、PW_B2、PW_B3、PW_B4、PW_B5、PW_B6…對應事件Z的密碼記錄了分別對應第一~第六偵測器的碼字PW_Z1、PW_Z2、PW_Z3、PW_Z4、PW_Z5、PW_Z6。在此,為了方便說明,假設特定事件為事件A,處理器110所讀取的密碼即為“PW_A1、PW_A2、PW_A3、PW_A4、PW_A5、PW_A6”。
接著,在步驟S74中,處理器110會經由比較所述密碼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來判斷所述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具體來說,處理器110辨識所述密碼中分別對應所述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碼字。此外,處理器110在步驟S72中也獲得了分別對應多個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即,藉由與多個偵測器的關聯,所述多個碼字可分別對應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接著,處理器110可基於所述多個偵測器來判斷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是否相符所對應的所述多個碼字。
在本實施例中,反應於多於或等於一預定數目以上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使用者驗證結果則被判定為失敗。反應於少於預定數目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使用者驗證結果則被判定為成功。所述預定數目例如被設定為所有偵測器的總個數減預定門檻值所獲得的差值。
舉例來說,假設預定數目為2,而處理器110所讀取的密碼“PW_A1、PW_A2、PW_A3、PW_A4、PW_A5、PW_A6”的數值分別為“0、2、2、0、1、1”,並且處理器110將之與所獲得多個擠壓強度碼“0、2、2、0、1、2”分別進行比較。在此例子中,處理器110會判定只有對應第六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字“2”與碼字PW_A6不相符,亦即僅一個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即,少於預定數目2的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在此例子下,處理器110會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接著,反應於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接續至步驟S75,處理器110執行第一操作。
另舉例來說,假設預定數目為2,而處理器110所讀取的密碼“PW_A1、PW_A2、PW_A3、PW_A4、PW_A5、PW_A6”的數值分別為“0、2、2、0、0、1”,並且處理器110將之與所獲得多個擠壓強度碼“0、2、2、0、1、2”分別進行比較。在此例子中,處理器110會判定對應第五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字“1”與碼字PW_A5 “0”不相符及對應第六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字“2”與碼字PW_A6 “1”不相符,亦即兩個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代表達到預定數目2的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在此例子下,處理器110會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接著,反應於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接續至步驟S77,處理器110執行第二操作。
在一實施例中,所述預定數目可根據安全強度設定。越低的安全強度會使用越高的預定數目。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設定判定相符的預定數目,而達到相符的預定數目才會判定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反之則判定失敗。
綜上所述,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所提供的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可反應於判定特定事件發生,經由所述邊緣偵測器偵測對所述行動裝置所執行的擠壓動作,並且根據所述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值或擠壓特徵量與驗證資料來比較,以判斷使用者驗證結果是成功或失敗。此外,亦可從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獲得分別對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以經由比對對應所述事件的密碼與所述多個擠壓強度碼來判斷使用者驗證結果是否成功或失敗。最後,根據使用者驗證結果來決定是否可執行相應於特定事件的第一操作或執行第二操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行動裝置 10:本體 S1、S2、S3、S4:本體的側邊 110:處理器 120:儲存裝置 121:資料庫 130:邊緣偵測器 130(1)~130(6):邊緣偵測器/偵測器 140:顯示器 F1、F2:力 S41、S43、S45、S47、S49:使用者驗證方法的流程步驟 S71、S72、S73、S74、S75、S76:使用者驗證方法的流程步驟 T0、T1、T2、T3:時間 700:驗證資料 MSSL_A~MSSH_A、MSSL_B~MSSH_B、MSSL_Z~MSSH_Z、MSCL_A~MSCH_A、MSCL_B~MSCH_B、MSCL_Z~MSCH_Z:範圍 A81:箭頭 900:密碼 PW_A1~PW_A6、PW_B1~PW_B6、PW_Z1~PW_Z6:碼字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行動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行動裝置的方塊示意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擠壓動作的示意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使用者驗證方法的流程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對應不同多個特定事件的多個驗證資料的示意圖。 圖6A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分別對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圖。 圖6B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所繪示的根據一邊緣偵測器所偵測的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使用者驗證方法的流程圖。 圖8A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將擠壓強度值轉換為擠壓強度碼的示意圖。 圖8B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轉換後的分別對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的示意圖。 圖9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所繪示的對應不同多個特定事件的多個密碼的示意圖。
S41、S43、S45、S47、S49:使用者驗證方法的流程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使用者驗證方法,以對該使用者進行安全驗證,以驗證目前該使用者是否為一特定使用者,適用於具有邊緣偵測器的一行動裝置,所述方法包括:反應於判定一特定事件發生,經由該邊緣偵測器偵測對該行動裝置所執行的一擠壓動作,根據該擠壓動作以執行一驗證程序以獲得一使用者驗證結果;根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判定該使用者是否為該特定使用者;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判定該使用者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一第一操作;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判定該使用者不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一第二操作,其中該第二操作包括上鎖該行動裝置,其中該驗證程序包括:從資料庫讀取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驗證資料,其中該驗證資料係對應於該特定使用者;以及經由比較該驗證資料與該擠壓動作的模式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驗證資料包括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其中上述經由比較該驗證資料與該擠壓動作的該模式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的步驟包括: 反應於該擠壓動作被偵測,於一第一預定時間內,隨著時間記錄以獲得對應該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其中該擠壓強度曲線用以表示該第一預定時間內於不同時間依序所偵測之該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根據該擠壓強度曲線辨識該些擠壓強度值中的一最大擠壓強度值;判斷該最大擠壓強度值是否在該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反應於判定該最大擠壓強度值在該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判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以及反應於判定該最大擠壓強度值不在該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判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根據該擠壓強度曲線辨識該些擠壓強度值中的該最大擠壓強度值的步驟包括:辨識該擠壓強度曲線中最早的一上升區域,其中該上升區域中所有的擠壓強度值皆大於一初始門檻值;以及辨識該上升區域的所有的擠壓強度值中的最大者為該最大擠壓強度值。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該驗證資料包括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其中上述經由比較該驗證資料與該擠壓動作的該模式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的步驟包括: 反應於該擠壓動作被偵測,於一第一預定時間內,隨著時間記錄以獲得對應該擠壓動作的擠壓強度曲線,其中該擠壓強度曲線用以表示該第一預定時間內於不同時間依序所偵測之該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根據該擠壓強度曲線辨識該些擠壓強度值中的一最大擠壓強度值;反應於判定該最大擠壓強度值不在該預設擠壓強度範圍內,根據該最大擠壓強度值以計算一擠壓特徵量,並且比較該擠壓特徵量與該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反應於該擠壓特徵量不在該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內,判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以及反應於該擠壓特徵量在該預設擠壓特徵量範圍內,判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根據該最大擠壓強度值以計算該擠壓特徵量的步驟包括:根據該上升區域的該擠壓強度曲線,將擠壓強度值對時間進行積分運算,以獲得一積分值,並且將該積分值作為該擠壓特徵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根據該最大擠壓強度值以計算該擠壓特徵量的步驟包括:根據該上升區域的該擠壓強度曲線,對該上升區域中所有的擠壓強度值進行均方根運算,以獲得該擠壓特徵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特定事件包括:該行動裝置接收一來電;該行動裝置接收一相機快門操作;該行動裝置接收一通知;該行動裝置的一預定程式被執行;該行動裝置被執行一解鎖操作;或判定該行動裝置從靜止狀態轉變為被持握狀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執行該第一操作的步驟包括下列步驟的其中之一或其組合:解鎖該行動裝置;拍攝一相片;開啟該行動裝置的顯示螢幕;回應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來電;顯示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通知;執行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一預定程式;以及執行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該行動裝置的一功能。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操作更包括發送警示通知給該行動裝置的一註冊使用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操作更包括顯示一密碼輸入介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邊緣偵測器包括多個偵測器,其中上述經由該邊緣偵測器偵測對該行動裝置所執行的該擠壓動作的步驟包括:該些偵測器分別偵測對該行動裝置所執行的多個擠壓動作;其中上述根據該擠壓動作執行該驗證程序以獲得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的步驟包括:該些偵測器各自執行驗證程序以獲得偵測器驗證結果;其中上述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執行該第一操作的步驟包括:反應於該些偵測器偵測之擠壓動作的該些偵測器驗證結果中成功的偵測器驗證結果個數大於一預定門檻值,執行該第一操作;其中上述當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時,執行該第二操作的步驟包括:反應於該些偵測器偵測之擠壓動作的該些偵測器驗證結果中所述成功的偵測器驗證結果個數不大於該預定門檻值,執行該第二操作。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執行該第二操作之步驟更包括:執行該第一操作。
  13. 一種使用者驗證方法,以對該使用者進行安全驗證,以驗證目前該使用者是否為一特定使用者,適用於具有多個邊緣偵測器的一行動裝置,所述方法包括: 反應於判定一特定事件發生,經由該些邊緣偵測器偵測對該行動裝置所施加的一擠壓動作以獲得分別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其中每一個擠壓強度曲線記錄其所屬之邊緣偵測器於不同時間點所依序偵測之該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根據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預定期間與該些擠壓強度曲線獲得分別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根據該些擠壓強度碼以執行一驗證程序以獲得一使用者驗證結果;根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判定該使用者是否為該特定使用者;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判定該使用者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一第一操作;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判定該使用者不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一第二操作,其中該第二操作包括上鎖該行動裝置,其中該驗證程序包括:從資料庫讀取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密碼,其中該密碼係對應於該特定使用者;以及經由比較該密碼與該些擠壓強度碼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些擠壓強度曲線包括一第一擠壓強度曲線,其中該第一擠壓強度曲線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中的一第一邊緣偵測器,其中上述根據對 應該特定事件的該預定期間與該些擠壓強度曲線獲得分別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的該些擠壓強度碼的步驟包括:根據該第一擠壓強度曲線所記錄的多個第一擠壓強度值的大小,將該些第一擠壓強度值劃分至多個區間,其中該些區間各自具有對應的擠壓強度碼;將該些第一擠壓強度值轉換為該些第一擠壓強度值所屬的區間的擠壓強度碼,以獲得分別對應該些第一擠壓強度值的多個第一擠壓強度碼;以及辨識該些第一擠壓強度碼中位於該預定期間內的一第二擠壓強度碼,並且將該第二擠壓強度碼作為對應該第一邊緣偵測器的擠壓強度碼。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經由比較該密碼與該些擠壓強度碼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的步驟包括:辨識該密碼中分別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的多個碼字,其中該些碼字分別對應該些擠壓強度碼;基於該些邊緣偵測器以判斷該些擠壓強度碼是否相符所對應的該些碼字,其中反應於多於或等於一預定數目以上的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該使用者驗證結果被判定為失敗,其中反應於少於該預定數目的擠壓強度碼被判定不相符於所對應的碼字,該使用者驗證結果被判定為成功。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特定事件包括:該行動裝置接收一來電;該行動裝置接收一相機快門操作;該行動裝置接收一通知;該行動裝置的一預定程式被執行;該行動裝置被執行一解鎖操作;或判定該行動裝置從靜止狀態轉變為被持握狀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上述執行該第一操作的步驟包括下列步驟的其中之一或其組合:解鎖該行動裝置;拍攝一相片;開啟該行動裝置的顯示螢幕;回應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來電;顯示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通知;執行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一預定程式;以及執行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該行動裝置的一功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二操作更包括發送警示通知給該行動裝置的一註冊使用者。
  19. 一種行動裝置,用於對一使用者進行安全驗證,以驗證目前該使用者是否為一特定使用者,所述行動裝置包括:一本體,其中一處理器被設置於該本體內; 一邊緣偵測器,設置於該本體的兩側;一儲存裝置;以及一處理器,耦接該邊緣偵測器與該儲存裝置,其中反應於判定一特定事件發生,該處理器用以指示該邊緣偵測器偵測對該本體所施加的一擠壓動作,並且該處理器用以根據該擠壓動作以執行一驗證程序以獲得一使用者驗證結果,並且根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判定該使用者是否為該特定使用者,其中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該處理器用以判定該使用者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一第一操作,其中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該處理器用以判定該使用者不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一第二操作,其中該第二操作包括上鎖該行動裝置,其中該驗證程序包括:該處理器從該儲存裝置的一資料庫中讀取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驗證資料,其中該驗證資料係對應於該特定使用者;以及該處理器經由比較該驗證資料與該擠壓動作的模式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20. 一種行動裝置,用於對一使用者進行安全驗證,以驗證目前該使用者是否為一特定使用者,所述行動裝置包括:一本體,其中一處理器被設置於該本體內;多個邊緣偵測器,平均地被設置於該本體的兩側;一儲存裝置;以及 一處理器,耦接該些邊緣偵測器與該儲存裝置,其中反應於判定一特定事件發生,該處理器用以指示該些邊緣偵測器偵測對該行動裝置所施加的一擠壓動作以獲得分別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曲線,其中每一個擠壓強度曲線記錄其所屬之邊緣偵測器於不同時間點所依序偵測之該擠壓動作的多個擠壓強度值,其中該處理器用以根據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預定期間與該些擠壓強度曲線獲得分別對應該些邊緣偵測器的多個擠壓強度碼,其中該處理器用以根據該些擠壓強度碼以執行一驗證程序以獲得一使用者驗證結果,並且根據該使用者驗證結果,判定該使用者是否為該特定使用者,其中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該處理器用以判定該使用者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反應於該特定事件的一第一操作,其中反應於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失敗,該處理器用以判定該使用者不為該特定使用者,執行一第二操作,其中該第二操作包括上鎖該行動裝置,其中該驗證程序包括:該處理器從該儲存裝置的一資料庫中讀取辨識對應該特定事件的一密碼,其中該密碼係對應於該特定使用者;以及該處理器經由比較該密碼與該些擠壓強度碼以判斷該使用者驗證結果為成功或失敗。
TW108130060A 2019-08-22 2019-08-22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TWI7446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0060A TWI744680B (zh) 2019-08-22 2019-08-22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US16/734,381 US20210055827A1 (en) 2019-08-22 2020-01-05 User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mobile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0060A TWI744680B (zh) 2019-08-22 2019-08-22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9322A TW202109322A (zh) 2021-03-01
TWI744680B true TWI744680B (zh) 2021-11-01

Family

ID=746475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0060A TWI744680B (zh) 2019-08-22 2019-08-22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55827A1 (zh)
TW (1) TWI744680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90229A1 (en) * 2011-02-21 2013-10-31 Ntt Docomo, Inc. Gripping-feature learning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gripping-feature learning authentication method
US20140375582A1 (en) * 2013-06-20 2014-12-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grip sensing
CN110058757A (zh) * 2016-09-06 2019-07-26 苹果公司 用于对触摸输入进行处理和消除歧义的设备和方法
TW201931066A (zh) * 2018-01-11 2019-08-0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電子裝置,其操作方法以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介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90229A1 (en) * 2011-02-21 2013-10-31 Ntt Docomo, Inc. Gripping-feature learning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gripping-feature learning authentication method
US20140375582A1 (en) * 2013-06-20 2014-12-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grip sensing
CN110058757A (zh) * 2016-09-06 2019-07-26 苹果公司 用于对触摸输入进行处理和消除歧义的设备和方法
TW201931066A (zh) * 2018-01-11 2019-08-01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電子裝置,其操作方法以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9322A (zh) 2021-03-01
US20210055827A1 (en) 2021-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321418B1 (ko) 압력 센서를 이용하여 배터리 부풂을 감지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전자 장치
US11216097B2 (en) Fingerprint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for performing the same
EP340177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voking function in application
KR101848948B1 (ko) 생체인식 데이터를 등록하기 위한 방법들 및 시스템들
AU201729374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10223133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tecting a user and intelligently altering user device settings
WO2019024603A1 (zh) 终端及儿童模式实现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127370B2 (en) Computing device chording authentication and control
CN107223254B (zh) 用于隐藏设置处理的方法、用户装置和存储介质
TWI519993B (zh) 假手指辨識裝置及方法
EP2541452A1 (en) Authentication method of user of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516703A (ja) 力感知式入力を提供するためのユーザ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WO2011126515A1 (en) Authenticating a person's identity using rfid card, biometric signature recognition and facial recognition
WO2019101096A1 (zh) 安全验证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EP2669834A1 (en)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grip characteristic learning method, and grip characteristic authentication method
WO2015180030A1 (zh) 识别用户身份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18064886A1 (zh) 一种指纹采集方法及终端
CN107087075B (zh) 一种基于屏幕指纹识别的提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21196989A1 (zh) 睡眠状态的判断方法、系统、穿戴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919824A (zh) 一种指纹解锁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TWI670629B (zh) 行動電子裝置,其操作方法以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儲存媒介
TWI744680B (zh) 使用者驗證方法與行動裝置
KR20090131757A (ko) 터치 입력부를 구비한 영상 처리 장치의 유효터치 판별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영상 처리 장치
WO2018018858A1 (zh) 解锁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17101212A1 (zh) 一种指纹识别的方法、装置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