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1587B - 保健方法(十二) - Google Patents

保健方法(十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1587B
TWI741587B TW109114673A TW109114673A TWI741587B TW I741587 B TWI741587 B TW I741587B TW 109114673 A TW109114673 A TW 109114673A TW 109114673 A TW109114673 A TW 109114673A TW I741587 B TWI741587 B TW I7415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lth care
acupuncture point
health
work piece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4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42222A (zh
Inventor
蔡清福
Original Assignee
道鑛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道鑛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道鑛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14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158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15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158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422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4222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一種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用以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軀體部分,俾與該軀體部分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軀體部分具有一穴位;一穴位工作件,用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工件固持件,具一第一端連接於該保健本體,與一第二端用以固定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保健本體與該軀體部分間處於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本發明亦提供一保健本體、一保健方法及一保健系統。

Description

保健方法(十二)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保健裝置、本體、方法或系統,尤指築基於中醫醫療理論者。
失去健康者方知無病無痛,乃人生一大福報。人性通常貪生怕死,如能延年益壽,乃常人之一大企求。人似皆能同意預防勝於治療,但面對生老病死之人生旅程,並非人人有機會或有毅力時刻注重預防。本發明效法我國神醫華陀及扁鵲,期盼為人類帶來健康與幸福。
一言以蔽之,本發明希望讓華陀與扁鵲重回人間。問題在於如何時現夢想或理想?如何將想像落實成可實踐之內容?因題目甚大,請讀者或審查員細心體會與檢驗後文所述。
中醫或針灸理論散見中國古代典籍,尤以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可見其核心與底蘊。此等文化瑰寶中,非但可見醫理或邏輯之精湛,其在臨床上亦屢見實效或廣泛報導,於此難以一一。例如,針灸在臨床上止痛效果極為顯著,對某些器質性病變、甚至癌症,止痛效果能維持一周,屢見報導。
黃帝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篇記載「觀其冥冥者,言形氣榮衛之不形於外,而工(發明人按,醫工、良醫、華陀或扁鵲)獨知之,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沈,參伍相合而調之,工常先見之,然而不形於外(發明人按,一般人無法察覺),故曰觀於冥冥焉。通於無窮者,可以傳於後世也,是故工之所以異也,然而不形見於外,故俱不能見也。視之無形,嘗之無味,故謂冥冥,若神髣
Figure 109114673-A0305-02-0004-26
(發明人按,對不懂或不信之人而言,猶如言鬼神)。」該篇又續載「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發明人按,風邪或病萌之初,症狀極為輕微,一般人不會留意到)。」該篇又續載「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發明人按,上醫見微知著,極早期即退病源)。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發明人按,下醫醫治已成氣候之病,甚至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診三部九候之病脈處而治之。故曰守其門戶焉,莫知其情而見邪形也。」本發明之目的及理想,即在於讓每個家庭或每個人終身皆有上醫守護或相伴。
專利審查在於判斷一發明是否有別於習用技術,而一發明則常生因於習用技術之缺失或不足。一發明對人類之價值取決於為社會帶來多少貢獻,而一發明之專利或市場價值則取決於真否實用,及是否讓所有競爭者不得不效習。一發明之各種價值雖未必與技術層次或功夫是否精湛相關連,但如能系統性或全面性解決某些問題,而獲人間救苦救難效果,應值得吾人努力。以下將就相關技術作一全面性檢視,凡就現有技術有所討論之處,即有可能捕捉到創意之源頭或發想。
自「現代科學」觀之,針灸乃一循經傳感之現象,此得由有針灸經驗者得知:當針刺在正確穴位時,患者會感受到一種特殊感覺循行對應經絡線,而該感覺常係酸、脹、麻熱、冷,痛或電擊感。此等感覺或單獨出現,但多數是酸、脹、麻之混合感覺。古書名之氣感,或得氣,此時施針者亦將察覺針似被吸住、凝澀、不易轉動、不易拔出。
在政治或經濟力求西化以求「進步」、或政府有意或無意忽視中醫中,台灣正規之中醫師發展或培養極為有限而轉趨式微。可能之誤會或原因包括例如,認為針灸衛生不足之餘、科學含量不足、療效不顯著等。所幸物極必反,窮則變、變則通,民間或大陸之奮鬥或研究,未曾稍戢,而試為現代理論之建構,例如物質代謝理論、能量代謝理論、分子、原子或粒子面向、波之面向;並提出人體內有諸多光學非均勻管狀結構或片狀結構,因其在可見光反射、折射係數、偏振能力之表現上為不均勻,且在紅外線或微波反射、折射係數、偏振能力之表現亦不均勻,故在人體內將形成一電磁波波導系統。
依此說,中醫之內氣,乃人體內電磁波、經絡和腧穴之關係,而循經感傳之慢速度,係源自波導之群速度。經絡非如血管、淋巴管或神經纖維有清晰邊界之通/管道,其乃邊界模糊之一條狀區域,而以中軸線上電導值最高,且其電導值自中軸線向邊緣漸次降低。詳言之,經絡有如山脈,而腧穴則如山脈上之個別山峰。換言之,穴位中心即各山峰峰頂。但在同一點上連續電導測量,人體電導依時漲落,古人稱之子午流注,即氣血因季節、月相、時辰而動態循行體內。然此電導變化乃全身性,不致嚴重影響穴位與非穴位間差值,故不影響臨床之電導測量。
更令現代科學(尤其現代醫學或現代生物學)稱異者,乃經穴之全息現象。所謂全息現象,不論耳針、足部按摩,在一個小小區域內,即有反映全身所有臟器之腧穴,甚至在每個小小手指節區域內也可以找到反映全身所有臟器之腧穴。易言之,當某一臟器出現病變時,非但十四條主要經絡上主要腧穴之電導能力明顯升高,在該小區之局部亦然。推之極致,竟得全身每一點皆是微經穴之結論。
當一人生理心理狀態改變時,全身任何區域電導數據之機率分佈曲線皆出現相應變,似亦終將揭開經穴之奧秘。經絡是電通道、光通道、微波通道、聲通道、化學通道,經穴上所測量者並非皮膚電阻,而是身體電導或電場強度,而電導又與電導場強度平方成正比,於是吾人可論結經書上經絡系統,乃人體內一種能量分佈。此一能量分佈肉眼難見,解剖刀亦無處追尋。
前段能量分佈結構依現代物理學理解,名之耗散結構,乃一動態結構,係依不斷能量供應而存在,並完全符合電磁波形成之耗散結構,而自然難以自生理學尋解。但以此方式理解中國古典醫學,可能使生理學、生物學和醫學進入新里程碑。所謂耗散結構,以動態瀑布為例,唯當存有高水位來源始能存在,一旦來源停止,瀑布迅即消失。因先決條件在不停地耗能,故名之耗散結構。他如蠟燭、山泉、噴泉、燈籠、天燈、吹簫、漩渦、龍捲風、閃電,皆屬活結構,一旦環境封閉,此結構即刻杳然。
經絡系統即係一種電磁駐波所形成耗散結構,因兩個波可存於同一位置而疊加或互抵,而逐點建設或破壞形成新干涉波。當人身經絡系統得理解為一幅立體電磁駐波干涉圖紋時,吾人即得想方設法干擾及/或改變其干涉圖紋,以改變能量分佈,促使病人回復健康。言之神奇,然數千年來老祖宗一針在手, 以氣血循行、虛症、實症、子午流注、得氣、陰陽、補法、瀉法諸語,治癒無數先人。
不論是否出於衛生顧慮,針灸已非改變前述干涉圖紋之唯一憑藉,他如熱療、紅外線治療、頻譜治療、電針治療、鐳射針治療、微波針灸治療等等,皆係非侵入式或非接觸式干擾和改變之媒介。
前曾提及耗散理論或結構(吹奏洞簫亦屬之),實則人體亦是一個諧振腔,內存無數電磁駐波彼此交互作用,而形成複雜駐波干涉圖紋。穴位則扮演干擾個別或總合駐波之關鍵地位,因穴位總有最高電導,亦即各自或合成電磁駐波波峰之處所。具體言之,某一臟器出問題時,其固有頻率或應有駐波即改變,而使某些穴位能量異常升高或降低,其穴點上電阻即相應降低或升高。故不論侵入或非侵入,吾人得以透過腧穴去建設/破壞/矯正個別或總合駐波,而使臟器或病人恢復正常/健康。
光與微波皆是電磁波,世人所說之光常指可見光,其僅占整個電磁波譜極小份額。單一電磁波傳導速度極快(每秒可及30萬公里),但循經感傳速度每秒不及十公分(自一干涉圖紋轉換至另一圖紋則費時數十分鐘),其理由在於人體內電磁波數目以億(甚至數十或百億)計屬,其總合信號之傳播速度自亦降低。是吾人常聽聞,任何物體皆僅一團振動頻率爾,此之謂乎?
非侵入式針灸,如雷射針灸,雖有針之名,然無刺之實。因非侵入、安全無痛,本易被患者所接受。愈多治療效果不亞於傳統針灸之報導不斷出現,或將大盛於未來?雷射針灸雖是無痛安全之治療選擇,唯明確劑量準則仍有待建立。其他非侵入式針灸,如刻正流行之理療技術,如熱療、紅外線治療、頻 譜治療、電針治療、微波針灸治療等,因皆係將不同波長電磁波引入人體,亦宜有標準建立之適用。
西方社會以頻率範圍40~70GHz之微波用於平衡和治療每個人(甚至每個器官)之獨特頻率(特徵頻率),稱之微波共振治療(Microwave Resonance Therapy,簡稱MRT)。微波針灸當然亦建立針灸基礎上,係將微波天線接到針柄上,而向穴位注入與特徵頻率相同頻率之微波或直接照射腧穴以生共振作用而治療疾病之方法。具體實踐中發現經絡通道中共振頻率會從內部器官流動到手指和腳趾尖端,然後被反射回器官。生病時,固有頻率(特徵頻率)幅度會降低或消失。能級非常低(百萬分之一或十億分之一瓦)之額外能量能使特定器官或人體之共振頻率恢復標準值,從而幫助/完成治療。
早在1934年,我國針灸專業性期刊《針灸雜誌》首次刊載了電針療法臨床應用,1950年代後期有廣泛電針研究,並在臨床上用於手術麻醉。現代化電針裝置體積很小,常以電池為電源,小夾子連接著來自裝置之電線,而夾在插入身體之毫針上。待電流產生,患者即感受到輕微跳動或種波動感覺,猶如羽毛掃拂皮膚。當然,應避免電極放置在心臟附近,或不應使電流穿過身體中線(從鼻樑到肚臍假想線)。
不論是1980年北京電子儀器廠研製之「扁鵲-A型微波針灸儀」,或晚近雨後春筍般出現之各種穴位治療儀,為了適應不同病種、或不同部位之需求,治療儀器之外形迴異其趣,且似乎皆難精準對正穴位,而需藉由患者或使用者之協助,例如使患部刻意貼附或靠近各儀器之工作表面,始能較佳獲得該儀器之服務或治療效果。此外,因應雷射針灸、熱療、紅外線治療、頻譜治療、電針治療、微波針灸治療等種類之不斷翻新,因工作原理皆異,欲得其治 療效果,其儀器本身或儀器之工作點、工作面或工作區必然各異其趣。為求人體上待工作之穴位與儀器工作點、工作面或工作區間有相對較為正確之彼此位置關係,以期較佳之治療效果,通常於儀器之使用皆會解說如何自行調整身體姿勢,或由操作者協助調整患者接受儀器服務之姿勢。如圓形治療儀多用於關節、肩、腰等處;長形治療儀則適于脊柱、身體部位等長形區域穴位。然如同前述,如非使用者需使患部接近或貼附儀器工作點、工作面或工作區,即係將該儀器直接置放患者身體上,以期儀器之工作點、工作面或工作區能服務(例如,照射)患部。此時,患者之患部(或患部上穴位)與儀器之工作點、工作面或工作區間事實上僅處於一種約略、大概或差不多正確之相對位置關係。此種相對位置之落差不僅存在於定位上,且存在角度上,更存在於彼此間之距離,而彼此間距離之正確或適當與否通常決定是否真能獲得最佳療效,甚至是否會不幸造成傷害,容待後文詳述。
吾人如以微波穴位治療儀詳細說明,即可知前述困難。詳言之,微波治療作用通常以熱效應為主,但亦不能排除非熱效應(局部的微波穴位刺激,有可能經經絡傳導,而產生「氣至病所」的效應)。而最大微波幅射可深入體表50毫米,被照局部體溫能明顯升高,較之艾灸的熱力深而強。前段所述患者之患部(或患部上穴位)與儀器之工作點、工作面或工作區間距離很顯然即決定患部是否會被艾灸灼傷。
微波照射人體時,主要產生兩種作用,即熱作用與熱外作用(其與超短波不同,後者係由電流,而前者乃由電磁波作用產生)。所謂熱作用係因電解質離子及電解質偶極子產生振盪,或水分子高頻率振蕩,而使組織產生大量熱能,從而組織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流加速(血流量可增加達50%)。 所謂熱外作用,乃微波幅射對人體所生特殊生理作用(研究尚少),但已知可影響神經系統功能(短期或小劑量幅射可加強興奮過程,長期或大劑量幅射反向抑制)。與紅外線等光幅射相比,微波作用較深,即紅外線很難深越脂層,然微波則較易穿透脂層到達肌層,其治療作用,於此不再一一。
微波針灸對經絡穴位具較強得氣感(脹、重、酸、麻、辣、竄動感和溫熱感),并可沿經傳導,發熱出汗(類似燒山火手法),且得氣感強弱可由微波治療儀作定量控制。微波穴位照射既有針刺作用,又有溫灸作用。當微波功率達到一定數值時,針尖上有高頻放電現象,但其功率(2瓦)遠小于微波理療機(200瓦),故無需特殊防護。
微波穴位治療儀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其一為微波輻射器(即直接對準穴位或病灶照射治療而類似穴位激光照射)、其二為微波針灸(療)儀(有一輻射天線毫針用以輻射穴位)、而其三為磁鍉針。
微波穴位輻射器或簡稱微波輻射器,常用者有(一)圓形幅射器,其開口端為圓形,而外形有半球形(或圓形)、圓柱形和反射罩形等,以用於關節、肩、腰等區域的腧穴及乳腺部位病灶等為主;(二)長形(或矩形)輻射器,其開口為長方形,多用在身體長形區域,如脊柱、身體部位等之穴位照射;(三)馬鞍形輻射器,其有一凹面,用以治療腰、膝、背、髖、臀、胸及腹等面積較大部位穴區,並可直接貼在治療部位表面;(四)聚焦輻射器,其直徑為1、1.5、或3.5厘米,以用來治療前述三種不適合處理之微小部位;及(五)耳輻射器,專供耳穴照射或伸入耳道內進行治療,它具有可以更換的橡皮套。
微波針療儀,由直流可變電源、微波振盪器(1000~2000)兆赫、輸出同軸電纜和微波天線四部分組成。其中,微波天線由針夾、毫針、螺旋彈簧 同軸同射器構成,而毫針作為同射天線組成部分,微波能量乃由振盪器經同軸電纜傳至毫針,再輻射到人體穴位)。
瞭解微波鍉針,讓吾人先理解一下,鍉針乃古代九針之一,針身大而尖圓。是一種針體粗大,尖如黍粟,圓而微尖穴位工作件。用于按壓經穴,導氣和血,不刺入皮膚。見《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三曰鍉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氣。」及《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鍉針,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現在微波鍉針即是結合現代微波理療而生,于1979年由大陸試製成功。微波鍉針因搭配現代低頻、高頻電療性能和特點,而具傳統鍉針、指針及艾灸之作用和效應。
微波療法取穴配伍原則與其他穴位療法相同,既可依局部、鄰近及遠道三取穴法,亦可依壓痛點或病灶部位選穴。當然,也可配合考量儀器特性,例如輸出頭數量或伸展範圍而選穴。
對四肢腧穴進行輻射時,病人常採臥位或坐位,而輻射器與穴位皮膚之建議距離為10~15厘米(耳部5厘米),至於時間及功率則依病情而定(如耳部8~10瓦、頸項部20~40瓦、胸腹部60~100瓦、腰背部80~120瓦,時間5~10分鐘)。有關膝關節、肩關節周圍腧穴,常用馬鞍形輻射器;如係胸腹部或背腰部穴位,患者宜採仰臥或俯臥位,而選圓形或長形輻射器;至於頸項部腧穴及耳穴時,病人常採坐位,亦採圓形或聚焦輻射器。
自以上檢視,吾人可發現所有現有技術皆會遇到如下問題。以微波輻射器為例,不論用萬向支架將微波輻射器固定「理想」位置,或人工將鍉針微波輻射器按壓在待療穴位上,儀器工作點與穴位間之相對位置(含距離與方位)並未或無法精準確定。雖然中醫所講穴位並非幾何想像上幾乎無面積之一 點,而是一小區域,但依萬向接頭或人工,欲持續一段時間維持儀器工作點與穴位間之正確或較佳相對位置,顯然存在困難,至少因(一)儀器工作點之調整幅度有其極限、及(二)患者必然會不自覺調整姿勢。
前段之問題會帶來另一問題,即因理論上相對位置之無法獲得或確保,使吾人無法科學上定性(效果)與定量(接受儀器服務時間與強度)。故以微波治療儀為例,須慎防高溫過熱。雖理論上可知應調整該相對位置以使患者有舒適溫熱感及酸脹感,而不可有刺痛感,然每人感覺或耐受程度有異,欲定性或定量顯見其困難。就耐痛程度低之患者,可能不足以獲得療效;反之,就耐痛程度高之患者,可能將足以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之傷害。
前段所提之問題極易使吾人理解另外一個問題:當腧穴位於臉部、腦、眼、卵巢或睪丸附近時,為避免過度輻射或造成傷害,現有技術只好建議距離5厘米、功率不宜大于15瓦、時間不可超過10分鐘。但如吾人能獲得理論上相對位置時,吾人在設計儀器,或在使用設計上,非但可獲得很大彈性,且能確保效果之取得。
前段所提之問題使吾人理解「定性」或「定量」之重要,詳言之,因理論上相對位置之確保,將許吾人得能精確研究儀器穴位工作件實際發生之效應性質與程度。例如,患者有局部嚴重器質性、缺血性血管病時,過強輻射非但不改善其血液循環,且常因溫度升高而加劇局部缺氧,故在使用上醫患雙方皆有心理障礙。然如因理論上相對位置之確保,而許定性及定量研究有成時,縱使對於患有活動性肺結核、高熱、有出血傾向疾病、晚期高血壓、心功能衰竭、骨折及不能明確表達微波針感之患者及兒童群體,將不再屬於不宜穴位微波療法之群體。
解決前段所述問題後,將予吾人如次之啟發:因定性及定量有成,吾人得以設計一效應聚焦儀器穴位工作件(因效率或效應已足,無須過大或過寬之工作面積),而不致使無辜旁人或工作人員受害。此因長期微波輻射,對人體有害,故微波治療儀因泄漏出少量微波並向周圍空間輻射,而可能使工作人員無辜受傷。
解決前段所述問題後,吾人禁不住雀躍以下各種效果將因理論上相對位置之確立,而非但有以確保,且更易於實現:查,高強度、大劑量(3W/cm2)超音(聲)波對各種組織器官有抑制或破壞作用,而造成組織形態學上不可逆變化;但(A)低強度、中小劑量(治療劑量)超音波對周圍神經及脊髓作用表現為先興奮而後抑制,故對神經痛有鎮痛作用;(B)小劑量則可使心臟毛細血管充血,間質細胞增多,故可改善血液循環;(C)雖腎臟各部位對超音波敏感程度不同(皮質近曲小管最敏感,髓質集合管及細尿管結締組織基底膜最不敏感),但治療劑量超音作用於腎區有擴張血管、促進腎臟血液循環之作用;(D)大劑量超音波對卵巢及睪丸均有抑制甚至損害作用,故近年有人試用於節育;(E)治療劑量超音波有改善皮膚營養、促進真皮再生、加強上皮形成之作用,並引起汗腺分泌增強;(F)小劑量超音波多次作用可刺激骨痂生長(應留意稍大劑量作用10分鐘,則使骨癒合遲緩)。
獲得前段所述效果,係因理論上相對位置之確立,吾人不禁問疑其是否在其他療法亦能發揮其效益?根據物理學實驗及臨床醫療實踐,磁針(非侵入式)磁力線束可穿透人體6~9cm深度,約相當於傳統毫針深度。推測其原理,當係人體某一穴位接收刺激後,將引起局部細胞感受器產生生物電,同時也會出現經穴之「氣」,沿經絡系統傳導。感測到之傳導路線與針灸理論預測 之路線一致。醫療實踐亦已驗證磁場或磁力線與毫針(侵入式)針灸效果縱使並非等同,但有效性頗為一致。例如,用溫熱水泡腳后按摩並磁吸湧泉穴,對治BPH(前列腺增生)夜尿頻數以及尿頻症之效果非常明顯。茲再簡敘穴位磁療法(運用一種具有南北極向磁性器于人體一定穴位),以檢視其適用性如下。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敘述西元前180年以磁石治病,西元前二世紀我國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正式列磁石為藥物:「磁石,味辛寒,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及耳聾」。南北朝‧陶弘景所集《名醫別錄》中,載錄磁石藥效:「主養腎氣,強骨氣,益精,除煩,通關節,消癰腫,鼠瘻,頸核,喉痛,小兒驚癇」。隋‧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於詮釋《靈樞‧經脈》篇「重履而步」時,旁及磁石外效:「履重者,可用磁石分著履中,上馳其帶令重,履之而行,以為輕者,可漸加之令重,用助火氣,若得病癒,宜漸去之,此為古之療腎要法。」唐《備急千金要方》一則治金瘡出血方「磁石末敷之,止痛斷血」。明‧李時珍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燒存性研一字,新綿裹塞耳內,口含生鐵一塊,覺耳中如風雨即通」。受《本草綱目》磁石治耳聾啟示,中國大陸約于1960年代初興起穴位磁療法,上海某些針灸學者嘗試以磁場結合針刺,以磁針(磁化毫針)對治耳鳴而獲效;1965年,湖南醫務工作者亦結合磁場理論與經絡學說而獲臨床治療成效;1970年代磁療應用技術有重大突破,出因永磁材料(主要是稀土鈷合金、永磁鐵氧體及鋁鎳鈷磁鋼等)之易得,普及穴位磁療法,如1970年,內蒙古包頭市試製成功磁珠進行穴位貼敷治病;1973年起,湖南省首先把稀土合金磁片用於多種病症磁療;1974年北京針灸工作者與一些研究者合作,將靜磁場變成動磁場而製成 旋轉磁療機,遂某程度擴大治療範圍及提高對某些病症之療效;1978年,並在江蘇省徐州市召開首次大陸磁療科研協作會議。
1980以還,穴位磁療法取得空前進展,將磁珠或磁片固定于某一穴位或部位之靜磁法,固與本發明相涉較少,至於旋磁機刺激穴位之動磁法、磁與傳統穴位工作件結合而成磁鍉針、磁圓梅針、磁與與氦-氖激光照射結合之光磁法、與電針療法結合之磁電法,雖已適用於內、外、婦、兒、眼、耳鼻咽喉和口腔各科近七十種病症,莫不皆有前述定性與定量之問題。亦因此故,欲將磁性器具標準化、規範化,必亦將面對在前所討論變數無從捉摸,而無從著手之困境。正確定性與定量之根源在於穴位之精確定位,當精確穴位有著落後,例如,施加于欲定位在穴位電極磁片上脈衝電流大小之決定、或套在皮內針(或普通毫針)上電磁熱針儀之磁頭之磁場強度、或在針刺得氣後,所將施加於該磁針之磁場強度即可精確調節矣。討論至此,本發明之最大核心精神於是出現,即在醫者診療期間,以科學方法或儀器協助、查核或確認患者之穴位。
透過前述討論,吾人得歸納如下:以侵入式而言,錯誤或偏差之針刺無醫療效果只是讓人嫌惡,如竟發生副作用或他生損傷,誠屬不幸;以非侵入式而言,偏差或錯誤之選穴將造成定性(有無效?何種效果?)、定量(施予多少照射或磁場強度?)之困難,已見前述。
以上所述大多取材台灣及大陸,茲再簡述外國人如何看待針灸。1950年德國傅爾醫師(REINHOLD VOLL)發現人體存在不同電位差現象,經實驗研究發現人體「電能」之「變化」線路圖與「古老中國」「經絡圖」如出一轍。1949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中谷義雄博士開始研究皮膚電阻與病狀之關係後,發現與中國傳統經絡一致,並發展一套「科學」病症檢測方法,簡稱「良導絡」。晚 近「德國醫生及健康保險聯邦委員會」針對頭痛、背痛及關節炎疼痛展開大規模及高標準人體試驗,並陸續發表:針刺確實有止痛的效果。但因以針刺非穴道部位,或入針深度不足之假處理對照組(sham control),竟擁有與真處理組相近止痛效果,故懷疑針刺本身或有強力安慰劑效果,而與穴道無關。數年前英國之Edzard Ernst醫師與研究生設計了一種可縮式針頭,在插入時針尖會縮回針管,不進入皮下,但可讓受試者以為有針插入(針管可停留在皮膚上)。即利用真、假針頭進行隨機分組試驗,該醫師團隊發現:假針刺對治療頭痛與噁心,以及預防偏頭痛的效果,與真針刺一樣好。氣脈或穴道在解剖學找不到根據,但美國研究已發現,穴道通常位於「連接組織」最密集所在。2002年美國University of Vermont之Langevin博士於The Anatomical Record發表研究,說明穴位受到針刺、艾灸會對身體造成醫療效果道理。西方研究對針灸確可解痛,提出之理論係刺激身體本身釋放腦內啡(endorphins),也似乎會增加腦部分泌改變神經細胞功能之化學成份羥色胺(serotonin,能增強血管收縮功能),予人「幸福舒適」感。如係非侵入式,藉不同頻率或能量大小刺激穴位,可放鬆神經和肌肉,使其跳動,而與被動運動一樣,可改善局部血液迴圈。
經前述與習用技術密切對比討論,本發明之訴求或努力方向應已具體呈現。然事實上,以上所揭露僅係本發明之基礎層次訴求,即本發明實另有較高層次之目標追求。查,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篇記載「黃帝問曰;願聞刺要。歧伯對曰:病有浮沈,刺有淺深,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藏後生大病。」詳言之,針刺或一特定病情須講究深淺,「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壅則邪從之」,焉得不慎?原欲治病,竟因「淺深不得」(猶如庸醫),「反為大 賊,內動五藏後生大病」,豈是醫者所當為?易言之,如吾人真能偵知或確保針器或穴位工作件與穴位之相對位置,則何一疾病或何種理療應扎針(侵入式)何種深度,或給予何種程度之照射、電場或磁場強度將可精確掌握,進而確保正向療效而無負面效應矣!
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篇續說,生老病死之無常人生,每人在一特殊因緣下,所罹疾患不一而足,「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膚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脈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誤診錯治引發之後果已略見前段,茲再以黃帝內經素問刺要論篇中毫毛腠理之疾為例,如竟深淺掌握不得要領,「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皮傷則內動肺,肺動則秋病溫瘧,泝泝然寒慄」矣!
介紹至此,本發明基本層次在於確保一患者或使用者之一穴位與儀器、穴位工作件(非侵入式)或一針器(侵入式)兩者間之精確定位,以確保穴位工作件或針器之正確或安全理療或治病。此一訴求,在某種意義上,乃著眼於二維層次上,即如何解決或精確定位一患者或使用者之一穴位與儀器、穴位工作件(非侵入式)或一針器(侵入式)兩者間之相對位置關係。而前段所述,則在於確保該相對位置關係後,追求依理療或病情之真正需要而許其在第三維度(深淺)及第四維度(角度)上調整所涉之參數或變數,並據以實現理療或治療之目的。然本發明不以實現前兩層次(基本上屬於硬體)為已足,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說,上古之治病,見病兆初起,即予調理,故難衍成大病。
隨時代遷演,「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痺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人類因開始追逐世上名利之類,而疏忽或見不著病兆,直至病已成形,始思治療。此時須依食療或草藥,始足以去邪或驅病矣!至於更晚期之人類,「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鍼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現代之治病,同一病症(例如,感冒)皆有幾近相同之藥物,不太在乎個人體質、可能不相信病情與四時或陰陽有何關係、也無從捉摸何時或何病應該順勢或逆勢而治,循致雖在「標」上消除症狀,但因「本」或「根」未嘗根治,而讓新病之「芽」潛伏體中,伺機發作矣!
是本發明之再一層次理想,乃著眼於「軟體」層面,欲在病兆初現之際,即刻調理身體,而獲致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中「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而得以健康長壽終老。
本發明之最後一層次理想,在於謀全人類之健康幸福,實現前段或許動人之理想,而使每個家庭或每個人縱使資力相對有限,亦能擁有本發明之軟硬體,並於本發明開始商用而精進有成時,享有或獲有如華陀與扁鵲再世般之理療或醫療服務。
1:食指
2:拳掌
11:二間穴
12:指頭關節部
13:食指中節近端
14:食指近節遠端
21:拇指
22:食指
24:拇指關節
23:合谷穴
25:食指第二關節
26:短拇指肌
30:督脈
31:足太陽經
32:大椎穴
33:陶道穴
34:身柱穴
35:肝俞穴
36:膽兪穴
37:脾兪穴
38:胃倉穴
39:肓門穴
40:志室穴
100:保健裝置
101:樞軸部
102:固定本體
103:半圓截面桿體
104:凹陷部
105:布類軟層
106:半圓陽螺紋
110、110':保健本體
112:中空圓端部
120:保健裝置
122:保健本體
124:上側端肩部
126:抵板
128:彈簧
130:凹槽
131:食指檔板
132:食指容納區
133:肩部
134:彈簧
135:食指容槽
136:抵板
138:食指槽
140:中指槽
142:無名指槽
144:小指槽
146:凹部
150:保健裝置
152:保健本體
154:壓件
156:支撐橫件
157:上端
158:工件支撐媒介
160:套頭
162:工件連接頭
164:端部
166:支柱
168:中間連接件
170:保健裝置
172:保健本體
174:第一對支柱
175:上端
176:中間連接件
178:配合壓件
182:凹孔
184:第二對支柱
185:中間連接件
186:配合壓件
187:樞軸
180、188:厚度減半區
189:夾件
190:凸柱
191:銷件
192:夾件
193、195:表面
194:凸緣
197:凹槽
196、198:穿孔
199:銷
200、200':固定件
201:桿身
202:第一端
203:陰螺紋
204、204':第二端
205:萬向接頭球座
206:穴位工作件連接頭
209:萬向球形接頭
300:穴位工作件
301:導線
400:支撐橫件
401、403:表面
402:連接端
404:工件支撐媒介
405、407:表面
406:調整套頭
408:工件連接頭
410:端部
412:自由端
500:保健裝置
501、503:承載基板
502:前臂承板
504、524:成對定位塊
505、505':橈骨腕端凸容設凹部
506、506':尺骨腕端凸容設凹部
508:容掌凹槽
510:定位塊陷空處
511、512:成對端凹部
513、515:彈簧兩端
514:複數彈簧
516:成對下部凸耳
517:凹部內凹端壁
518:成對側槽
519:定位塊內凹端壁
520:基板末端凹窪
526:凹部
528:凹窪
530:凸耳
532:凹槽
534:凹部
535:肘端遠側
536:凹窪
538: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之內凹部
540:拉伸彈簧
542:銷孔
544:銷
546:長度調整媒介
547:連結板
548:銷孔
550: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之中央凹槽
552:底部切除部
554:底部軸孔
560:上臂承板
562、564:兩承板本體
566:腋端
568:上端切除部
570:切除部
572:中央樞軸
574:長度調整裝置
578:導引片
580:切除部
582、584:承置基板
586:保健本體之長度調整裝置
587:螺孔
588:螺桿
590:把手
591:縱向中央凹槽
592:鍊條
594:定位銷
595:滑動凹孔
596:長度調整板
597:遠側凹槽
598:定位銷孔
599:近側凹槽
600:梯形作用件
601:中段凹槽
602:側桿
603:梯形作用件之兩側面
604:彈簧
606:弧凸
608:凹槽
610:近側凹槽
612:彈簧
614:導件
616:凹槽
618:導槽
620:梯形作用件及螺桿組合
622:螺桿末端
624:底孔
628:梯形作用件與螺桿組合
630:梯形作用件
631:梯形斜面
632:淺導引槽
634:夾頭
636:凹孔
638:螺桿
640:螺桿末端
660:保健本體
662:小腿承載基板
664:大腿承載基板
666:小腿承載基板662之(脛骨)腳跟端
668:側凹槽
670:凹窪
672、674、676:凹部
678:溝槽
680:定位塊組
681:對立表面
682:凸耳
684:大外踝凹部
685、687、689:踝尖凹部
686:中外踝凹部
688:小外踝凹部
690:長度調整裝置
692:螺紋
694:操作桿
696:把手
698:鍊繩
700:銷
702:長度調整裝置之承載基板
704:螺孔
706: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間之空間
708:彈簧
710:桿件
712:桿孔
714:定位塊
716:凸耳件
718:凹部
719:大腿骨膝端粗隆之容置凹部
720:中央凹窪
722:通孔
724:銷孔
726:定位塊
728:定位孔
730:大腿承載基板664之(大腿骨)臀端
732:容設孔
734:彈簧
736:凹窪
738:抵止部
740:中間凹陷
742: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
744、746:梯形作用板之具兩側斜面
748:腳後跟高度調整媒介
750:滑槽
X及Y:兩側斜面與操作桿694中心之距離
760:頭部保健本體
762:基板
764:凹槽
766:頭部定位板
768、770:連桿
772:油壓缸/多動裝置
774、776:油壓缸第一端及第二端
778:耳洞
780:倒三角形孔洞
782:梯形滑件
784:壓力感測器
786、788:油壓缸前進及後退按鈕
790:電路配置
800:頭部保健裝置
802:保健本體
804:軌道本體
806:齒槽
808:下齒軌
810:上表面
812:上齒軌
814、816:載具本體
818:一對定位板
820:定位齒輪
822:步進馬達
824:護齒片
826:馬達軸心
828:齒輪
830:承載本體之左側端面
832:定位桿
834:成對定位槽
836:側定位板
838:步進馬達
840:螺桿
842:螺桿槽體
844:兩側壁上表面
846:移動件
848:工作基座
850:固定螺栓
852:中間凸件
854:凹槽
856:滾珠
858、860:載具本體之上表面
862、864:載具本體之近側表面
870:穴位工作件連接件
874:第一端
876:固定螺帽
878:內螺紋
880:第二端
882:穴位工作件螺帽
884:內螺紋
900:工作基座
902:縱向貫孔
904:C形夾
906:工件固持具
908:工件固持具第一端
910:工件固持具第二端
912:連接頭
914:內螺紋
916:環形凹槽
918:工作件第一端
920:連接件
922:工作件第二端920相連接
930:工件固持具
932:螺紋段
934:環形凹槽
936:工作基座
938:螺孔
940:穴位工作件
942:細長型氣壓缸
944:螺紋端
946:氣壓缸之活塞桿
948:上連接環
950:主連接件
952:環件
954:曲柄軸
956:工作環
958:橡膠墊
960:工作端
962:工作底端
964:一工作件
966:尖端開口
968:主連接件第一端
970:主連接件第二端
971:工作基座
972:角度控制器
974:角度控制總成
976:工件支持件
978:固定件
980:螺接筒
982:工件支持件
984:穴位工作件夾片
986:螺絲
988:固持部
1000:搭配機械手臂之工作件總成
1002:電動夾頭
1004:夾件
1006:固持面
1008:旋轉頭
1010:延伸基座
1012:第一端
1014:連接基座
1016:旋轉軸
1018:旋轉機台
1020:工作機台
1022:工作基座
1024:第一端
1026:第二端
1028:第二端
1030:第一端
1032:第二端
1040: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
1042:旋轉頭
1044:自動進針裝置
1046:進針機構
1048:電動固持具
1100、1110、1120:保健方法第一實施例之步驟
1130-1180:保健方法第二實施例之步驟
1200:保健系統
1210:保健本體
1215:小型電腦
1220:中央處理器
1230:記憶體
1240:症狀對治模組
1250:個人保健史記錄模組
1260:回饋/回報模組
1270:螢幕
1280:鍵盤及/或滑鼠
1290:麥克風
1300:鏡頭
1400:雲端資料庫
1500:服務中心
1600:控制模組
實施例係藉由實例繪製,故僅屬發明概念之例示。
圖1係固定手指或腳趾之保健裝置。
圖2係固定於有兩不同部位之身體部位之保健裝置。
圖3A係背部經絡及穴位示意圖。
圖3B係固定於胸或背部之簡易保健裝置。
圖3C係固定於胸或背部之進階保健裝置。
圖4A係下臂用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圖4B係上臂用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圖4C係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之長度調整裝置之一實施例;圖4D係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之長度調整裝置之長度調整板之第一實施例;圖4E係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之長度調整裝置之長度調整板之第二實施例;圖5係下肢之保健裝置;圖5A係下肢保健本體之一長度調整板;圖6係頭部之保健裝置;圖7係可精確定位之頭部保健裝置;圖7A係穴位工作件連接件之第二實施例;圖8係工作件總成之第一實施例;圖8A係穴位工作件連接件之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圖8B係穴位工作件之一實施例;圖8C係工作件總成之第二實施例;圖8D係工件固持具之另一實施例;圖9係搭配機械手臂之工件總成之實施例;圖9A係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之一實施例;圖10係本發明保健方法之一第一實施例;圖10A係本發明保健方法之一第二實施例;以及圖10B係本發明保健系統之一實施例。
以下謹配合圖式,逐一揭露本發明各層次/各觀察/各發想角度理想之如何實現。以下特定實施方式係用於輔助瞭解某一發明層次/觀察/發想角度之具體實施例,並非該發明層次/觀察/發想角度之唯一可行方式或極限。又,事實上,不同發明層次/觀察/發想角度具體實施例之描述,可彼此援以進行替換或修飾之參考。本發明應屬開創性之發明,但所謂開創性發明也僅是目前世上輕易可得各種部件之巧妙、有機或令人讚嘆式之嶄新組合,而實現該開創性理想而已。詳言之,本發明之發明或進步性一般而言,不在於各部件各自本身,而在於各相關部件之巧妙或創造性組合。
請參閱圖1,依據本發明基礎層次之第一實施例,茲以一食指1上之二間穴11(國際編碼LI2)為例。此穴11之位置在食指近節指骨(第三節)末段橈側橫紋端赤白肉際,主治咽喉腫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嗜睡、肩背痛。本保健裝置100包括一保健本體110,其具兩片透過樞軸部101相樞接之空心半圓截面固定本體102,各本體有一實心半圓截面桿體103,各該半圓截面桿體103皆有半圓陽螺紋106。各固定本體102具一凹陷部104,用以配納一指頭關節部12,例如,中節(第二)與近節(第三)指骨關節部。
一可清潔或消毒之布類或拋棄式紙質軟層105,藉折疊次數來因應使用者之胖瘦或手指粗細,而使該食指1或關節部12,於兩固定本體102密合時,確定或固定保健裝置100與食指1或二間穴11(在本例中)兩者間之位置關係,以獲先前所述或期盼之功效。當兩固定本體102密合時,兩半圓截面桿體103構成一完整螺栓;且食指中節之近端13與食指近節之遠端14較為隆突之部分係配納於凹陷部104。
一固定件200具一桿身201,桿身201用以提供裝設或操作一穴位工作件300所需之距離或高度。桿身201具一第一端202,以第一端202內之陰螺紋203鎖固於兩半圓截面桿體103上之陽螺紋106後,將桿身201固定於保健裝置100上,並同時藉第一端202與兩半圓截面桿體103之鎖合,同時使兩半圓截面固定本體102固定食指1於其內。桿身201具一第二端204,而第二端204上設一萬向接頭球座205,用以與一穴位工作件連接頭206上之萬向球形接頭209連接。由於科技之精進,現代之萬向接頭旋轉角度極大,且得在一特定角度及位置承受頗大之衝擊而不異位。而且,如一個萬向接頭不夠,可以數個相串接而增益其方位變動之幅度。
穴位工作件連接頭206有兩唇207,用以穿設及固持穴位工作件300於其中空空間208。穴位工作件300得為前述微波、雷射或輻射等能量工作單元,並有導線301以接受電能供給,以自一穴位工作件300輸出一能量。因有連接頭206及固定件200之設置,工作能量釋放單元300乃得以穴位工作件形式出現,並將工作能量之輸出盡集於此。更因穴位工作件300與穴位11兩者間之相對位置已可確定,故穴位工作件300所能或所應輸出能量之安排或設置亦因此可依使用者/患者之特定需求而精確控制或調整。
此外,保健裝置100、固定件200及穴位工作件300體積極為有限,只要導線301夠長,使用者得任意移動自己位置,並可隨意行為而不至變動穴位工作件300與二間穴11兩者間之相對位置,亦即不至於影響所期待之理療/治療效果,堪稱理想。又,穴位工作件連接頭206與穴位工作件300間之連接,或第一端202與半圓截面桿體103間之連接方式有多種,例如其一設置環狀突起而另一配合件設置相配合環狀凹溝,在第一端202與半圓截面桿體103間之組裝 更行簡易。故吾人可輕易理解,本圖或實施例所描述僅屬實現本發明所揭目標之一例示而已。
以下謹歸納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如下:一種保健裝置100,包括一保健本體110,用以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1,俾與身體部位1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身體部位1具有一穴位11;一穴位工作件300,用以對該穴位11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連接於該保健本體110,與一第二端204用以固定該穴位工作件300,俾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之限制下,該穴位工作件300以與該穴位11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該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係指穴位11與穴位工作件300間之彼此位置關係。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保健本體110用以相對定位使用者之一手指、腳趾、臂或腿。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保健本體110係由相樞接之兩中空半圓截面固定本體102所組成、各固定本體102具一半圓截面桿體103、且兩半圓截面桿體103合成一連接桿件。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各半圓截面固定本體102具一內凹陷區104以適應身體部位或手指1之關節部分,俾保健本體110能妥適配合或與身體部位1相對定位。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固定件200具一第一端202,其呈中空以容設由兩半圓截面桿體103所形成之連接桿件、且兩中空半圓截面固定本體102因此而密合身體部位1於其內。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固定件200具一第二端204,其固接用以連接穴位工作件300之穴位工作件連接頭206、且其固接媒介得為一萬向接頭或相串接之複數萬向接頭。
如第一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00,其中固定件200之第一端202與由兩半圓截面桿體103所形成之連接桿件之連接方式,或穴位工作件連接頭206與穴位工作件300之連接方式可以為陰陽螺紋,或彈力固持,或因材料特性,而得為環凸及環凹之卡合方式。
自另一角度觀察,前述實施例係揭露一種保健裝置100,包括一保健本體110,用以固定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1,俾與身體部位1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連接於該保健本體110,與一第二端204用以固定一穴位工作件300,俾穴位工作件300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11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前述實施例係揭露一種保健裝置10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300,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1具有一穴位11、且該保健裝置100包括一保健本體110,用以相對定位該身體部位1,俾該保健本體110與該身體部位1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裝設於該保健本體上110,以及一第二端204,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件300,俾該穴位工作件300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11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遂行該保健工作。
請參閱圖2,依據本發明基礎層次之第二實施例,茲以一拳掌上2上位於拇指21與食指22間之合谷穴23(國際編碼LI4)為例。此穴23位置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之間,但略近第二掌骨中點,主治頭痛、目痛、咽喉痛、牙痛、鼻衄、感冒、中風、面神經麻痺。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一樣,先著眼於特殊情況之穴位,當特殊穴位有辦法克服其與一穴位工作件(或其穴位工作件)相互間難以定位之困難後,則較為普通或較易取得彼此間相互定位之穴位之相關問題,自可迎刃而解矣。
本保健裝置120包括一保健本體122,其略呈半圓筒狀而具一凹槽130,用以容置一使用者之拇指於其內。使用者之拇指關節24則套設第一實施例之保健本體110,保健本體110之一中空圓端部112之兩側則棲止於保健本體122之兩上側端肩部124所設置之兩抵板126,該兩底板則分別藉兩彈簧128往兩拇指指頭方向推頂。藉此,拇指22與保健本體122兩者間之相對位置得以確定。
保健本體122具一凹部146,用以配合一使用者之短拇指肌26,以讓使用者有盈握保健本體122之感覺。另一保健本體110'則套設於食指第二關節25。保健本體110與保健本體110'可以相同(藉第一實施例布類軟層105而適配拇指或食指)或不同(輪廓或尺寸分別依拇指與食指而略有差異)。第二關節25於套設保健本體110'後,使套設保健本體110'之食指22自設於食指擋牆131與肩部133間之食指容槽135伸置於食指容納區132上,並藉連接彈簧134之抵板136推抵保健本體110'之中空圓端部112'之右及上側。此處之抵板136略呈反L狀,且反L狀之水平部及鉛直部分別用以推抵圖2中保健本體110'之中空圓端部112'之右及上側。此外,反L狀抵板136水平部係可旋轉地樞設彈簧 134,以利食指22正確定位後,轉動反L狀抵板136鉛直部以協力推頂保健本體110'之中空圓端部112'之上側。依此方式,在一方面拘限食指21於定位,並在另一方面,使固定件200'第二端204'與合谷穴23兩者間之彼此相對位置關係亦因此而確定。換言之,穴位工作件300與合谷穴23兩者彼此間相對位置關係因之據以確定,而可獲先前所述或期盼之功效。又,保健本體122設一食指槽138,以供扣置於凹槽132之食指21伸入。當然,保健本體122可另設中指槽140、無名指槽142及小指槽144,以供其餘三指隨意伸或不伸入。各指槽138-144彼此間可互或不互通,或各自有完全或部分獨立空間,以單獨或共同容置各指頭。
理應注意者,本實施例中保健本體110及保健本體110'與第一實施例所使用之保健本體110可以有構造上之基本差異,因本實施例之保健本體110與保健本體110'並非如第一實施例110,須靠姆指關節24來自我定位。詳言之,保健本體110'得設計為僅套設對應於指骨中段之指頭部分,因保健本體110'之一端會受阻於指頭關節,故不至滑脫,而另一端將受到抵板126或136抵頂,故並無位置確定之困擾。亦因此故,保健本體110'之軸向長度可以變短。
以下謹歸納本發明第二實施例如下:一種保健裝置120,包括一保健本體122,具兩抵接部位130、135用以分別相對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2之兩不同部位21、22,俾與身體部位2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以及一工件固持件200,具一第一端202連接於該保健本體110',與一第二端204用以固定一穴位工作件300,俾穴位工作件300與身體部位2’處於對應於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之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兩不同部位21、22間存有一穴位23、穴位工作件300、且該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係指穴位23與穴位工作件300之彼此位置關係。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保健本體122用以相對定位使用者之兩根指頭,如一姆指及食指。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保健本體122具兩個指頭容納部,如一拇指容納部129及一食指容納部135。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拇指容納部129包括由兩側肩部124所界定之凹槽130、分別設置於兩肩部124內之兩彈簧128、以及分別連接於彈簧128之兩抵板126。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食指容納區132包括由食指擋板131、肩部133、由食指擋板131與肩部133所界定之凹槽135、設置於肩部133內之彈簧134、以及可樞轉地連接於彈簧134之反L狀抵板136。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保健本體122具一凹部146,用以適應一使用者之短拇指肌26,以讓使用者有盈握保健本體122之感覺。
如第二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20,其中保健本體122設有食指末節容設槽138,也可另設中指槽140、無名指槽142及小指槽144,以供其餘三指隨意伸或不伸入,其中各指槽138-144彼此間可互或不互通,或各自有完全或部分獨立空間,以單獨或共同容置各指頭。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12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或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2、該身體部位具有二不同部位21、22、該二不同部位間有一 穴位23、且該保健裝置120包括:一保健本體122,具兩抵接部位(124-130及131-135)用以分別相對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之兩不同部位21、22,俾與該身體部位2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以及一工件固持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裝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一第二端,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遂行該保健工作。
自再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120,包括:一保健本體122,具兩抵接部位(124-130及131-135)用以分別相對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2之兩不同部位21、22,俾與該身體部位2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兩不同部位間具有一穴位23;以及一工件固持件(如圖1或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裝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或後述實施例所述),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一保健工作。
人體胸腹部之穴位分布頗為對稱,以胸部而言,中線係任脈,其兩側5分為足少陰腎經;再一寸(即離任脈1.5寸)為足陽明胃經,其餘暫且不表。以背部而言,脊椎正中線乃督脈,其兩側各分別1.5寸及3寸處,乃足太陽膀胱經兩路徑所循,其餘暫且不表。因男女平權故,謹以圖3A顯示背部督脈30、足太陽經31及穴位,例如,大椎(國際編碼GV14)32、陶道(國際編碼GV13)33、身柱(國際編碼GV12)34、肝俞(國際編碼BL18)35、膽兪(國際編碼BL19)36、脾兪(國際編碼BL20)37、胃倉(國際編碼BL50)38、肓門(國際編碼BL51)39及志室(國際編碼BL52)40。
請參閱圖3B,其係搭配用於胸或背部之簡易保健裝置150。保健裝置150具一保健本體152、一支撐橫件156,具兩端部164連接於保健本體152、及一工件支撐媒介158固接於支撐橫件156。保健本體152另具兩支柱166,支柱166之上端157與支撐橫件156之端部164樞接、固接於兩支柱166之中間連接件168、及固接於中間連接件168之壓件154,其中兩支柱166與中間連接件168兩者間、及中間連接件168與壓件154兩者間在使用上,兩者間角度基本上皆係90度。即使用時,使用者以胸部或背部壓抵壓件154而使保健本體152處於相對位置確定狀態。因壓件154係供使用者壓著,故其外形不宜使使用者感覺不適,或其置放表面宜有對應凹陷,以免除使用者之不適感。
工件支撐媒介158可滑動地套設一套頭160於其上,套頭160則固設於其上一工件連接頭162,用以套設於其上如第一實施例所述之穴位工作件。於是,理療或治療者可移動/調整套頭160在工件支撐媒介158上之位置,而固定或確定穴位工作件與特定穴道間之相互位置關係。
如覺得胸或背部之穴道如此許多,保健裝置150似乎太過簡陋,吾人似可同意圖3C之保健裝置170有些進階。保健裝置170具一保健本體172、一支撐橫件400,其兩端部410分別樞設於保健本體172、及一工件支撐媒介404可滑動地套設於支撐橫件400。保健本體172具第一對支柱174,支柱174之上端175與支撐橫件400之端部樞接、固接於兩支柱174之中間連接件176、固接於中間連接件176之配合壓件178、第二對支柱184、固接於兩支柱184之中間連接件185、及固接於中間連接件185之配合壓件186,其中兩支柱174(184)與中間連接件176(185)兩者間、中間連接件176(185)與配合壓件178(186)兩者間在使用上,兩者間角度基本上皆係90度、配合壓件178(186)具一厚度 減半區180(188)、配合壓件186係藉一樞軸187樞接於中間連接件185、且厚度減半區180及188分別設有相配合凹孔182及凸柱190。使用時,先使配合壓件186與兩支柱184處於平行或連成一面關係,待使用者以胸部或背部壓抵相結合之配合壓件178及186後,再將兩支柱184樞轉而與配合壓件186成直角配置關係,而使保健本體172處於相對位置確定狀態。如同前述,因配合壓件178及186係供使用者壓著,故其外形不宜使使用者感覺不適,或其置放表面宜有對應凹陷,以免除使用者之不適感。
如同前例,工件支撐媒介404可滑動地套設一套頭406於其上,套頭406則固設於其上一工件連接頭408,用以套設於其上如第一實施例所述之穴位工作件。於是,理療或治療者可移動/調整套頭406在工件支撐媒介404上之位置,而固定或確定穴位工作件與特定穴道間之相互位置關係。工件支撐媒介404工件具一連接端402可滑動地套設於支撐橫件400上,以及一自由端412受夾於設於第二對支柱184上之一對夾件189及192,其中夾件189固設於該對支柱184之上方、夾件192藉一銷件191樞設於一支柱184上端、另一支柱184設一凸緣194、夾件192之自由端設一凹槽197、凸緣194及夾件192自由端分別設有穿孔196及198、且有一銷199用以穿經穿孔196及198,而使該對夾件189及192固持自由端412。
雖今日科技,精密配合已不成問題,然為顧及滑動便利性(故須留相當裕度)及定位之確實性,夾件189及192之對應表面上195及193、支撐橫件400及連接端402之對應表面上401及403、以及工件支撐媒介404及調整套頭406之對應表面上405及407如設為粗造化或鋪一層或厚或薄橡膠材質本屬可行。此外,因胸、腹部穴道相對於任脈或督脈對稱分布,常會兩對稱穴道皆 須理/治療,故調整套頭406較佳係成對設置。當然,如需多穴位同時進行,則工件支撐媒介404之數量自亦可增加。
茲謹歸納前兩實施例如次:一種保健裝置150(170),包括一保健本體152(172),具兩支撐部件166(174),而支撐部件166(174)各具上端157(175),俾與一使用者之一軀體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支撐橫件156(400),具兩端部164(410)用以分別樞接於兩支撐部件之上端157(175);以及一工件支撐媒介404,具一第一端402連接於保健本體152(72),與套設於其上之調整套頭406,用以固定一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與軀體處於對應於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之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50(170),其中該軀體係人身之胸部或背部、該穴位工作件具一穴位工作件、且該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係指該胸或背部之一穴位與該穴位工作件之彼此位置關係。
如第前述施例之保健裝置150(170),其中保健本體152(172)具一壓件154(178、186),用以供該相對定位使用者之一胸部或腹部壓覆,以定位該保健本體152(172)。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50(170),其中該壓件具兩配合部件178、186、各配合部件178(186)具一厚度減半區180(188)、且厚度減半區180及188分別設有相配合凹孔182及凸柱190。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50(170),其中保健本體172具兩對支柱174、184、各對支柱174、184之底部以一中間連接件176、185相連接、且其一配合部件186係藉一樞軸187樞接於該中間連接件185。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70,其中工件支撐媒介404係可滑動地套設於支撐橫件400上;及/或工件支撐媒介404係可滑動地套設於其上調整套頭406。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70,其中保健本體172之第二對支柱184在其上裝設一對夾件189、192,用以固持工件支撐媒介404之自由端412。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70,其中夾件189及192之對應表面上195及193、支撐橫件400及連接端402之對應表面上401及403、以及工件支撐媒介404及調整套頭406之對應表面上405及407予以粗造化或鋪一層橡膠材質。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150(170),其中更包括至少一第二調整套頭406,及/或至少一第二工件支撐媒介404。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150(17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該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152、166、154、168;172、174、178、184、190),具一對支撐部件(152、166;172、174;184),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支撐橫件400,具兩端部410,用以分別連接於該對支撐部件;以及一工件支撐媒介412,連接於該支撐橫件,且於其上套設一套頭408,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再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150(170),包括:一保健本體(152、166、154、168;172、174、178、184、190),具一對支撐部件(152、 166;172、174;184),用以相對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一支撐橫件400,具兩端部410,用以分別連接於該對支撐部件;以及一工件支撐媒介412,連接於該支撐橫件,且於其上套設一套頭408,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不論上臂或下臂,經脈之走向非如人體胸腹部之穴位有相對容易規則可循,且分別循行手臂陰面及陽面。相對於針灸醫師之駕輕就熟,一般大眾或初習者並非即可上手。吾人僅先處理定位問題。請參圖4A,本發明上臂保健裝置500用保健本體502,具承載基板501、503,分別設有成對端凹部511、512,用以分別裝設成對定位塊524、504。因定位塊對524、504設置方式類似,故就其設置方式,僅以定位塊504為例,詳述如次。
定位塊504具成對下部凸耳516,滑設於凹部512之成對側槽518中。複數彈簧514之兩端513、515分別裝設於位在凹部512之內凹端壁517及定位塊504之下部內凹壁519上,端壁517及凹壁519內凹之目的在於盡量補償或抵銷彈簧514之長度。以此設計,複數彈簧514總是使成對定位塊504各自在成對凹部512內,彼此盡量靠近。成對凹部512間之承載基板503之自由端被挖空之上部所剩餘之寬度大約是下臂手腕之厚度。因人不免有燕瘦環肥,依此設計,即可總是使成對定位塊504自動調整並固持下臂手腕部分。又,圖中突耳之形狀為片狀,然如呈圓柱狀可能更為常見,因於發明實質無異,於本說明書不再另述。
當要對治手陽明大腸經之穴道(例如,溫溜穴,國際編碼LI7,主治頭痛、咽喉痛、腹鳴、腹痛及肩背痛)時,手腕部分要以厚度方向被成對定位塊504固持以利對該穴道理/治療。此時,對應於使用者手掌部姆短展肌之突起即伸置於定位塊504所凹設之陷空處510中。但當要對治手厥陰心包絡經之穴道(例如,內關穴,國際編碼PC6,主治胃痛、噁心、嘔吐、胸脇痛、心律不整、中風失志、肘攣、面熱目昏、休克)時,手腕要以寬度方向、且陰面朝上,被定位塊對504固持。此時,下臂橈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於左側定位塊504之凹部506,而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於右側定位塊504之凹部505',以共同行定位作用。如吾人仔細觀察手腕結構,相對於掌部而言,下臂橈骨之腕端突起在偏下、偏前位置,而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則在偏上、偏後位置,故吾人可利用此一結構特徵,以設計定位塊504之凹部505、506之位置,因而強化定位關係或功能。詳言之,不論前臂(或下臂)陰面朝上或下,定位塊504組皆能順利固持定位之。此外,使用者之手掌部即伸置於定位塊504之凹槽508中。
反之,當要對治手少陽心包絡經之穴道(例如,外關穴,國際編碼TE5,主治肘臂曲伸不利、手指痛不能握、手顫、耳聾、耳鳴、頭痛、頰痛、熱病)時,手腕要以寬度方向、且陽面朝上,而被定位塊對504固持。此時,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於左側定位塊504之凹部505,而下臂橈骨之腕端突起即抵扣於右側定位塊504之凹部506',以共同行定位作用。承載基板503末端有一凹窪520,此一凹窪520有兩作用,在一方面,當前臂側立(即以厚度垂放)基板503上時,使用者小指展肌得順勢垂放;在另一方面,當前臂以陰面垂放基板503時,使用者之腕掌部位得自由垂放。
請參圖4A左半邊,即承放肘關節部分之定位塊524與承載基板501。定位塊524具凹部526用以容設肱骨之肘端在尺側最突出籽骨,而承載基板501上亦對應設有容納尺骨之肘端之最突出部(即肘尖)之凹部534。人體結構異常奧秘,當前臂垂置於承載基板501、503時,不論側立或以陽面貼置其上,凹部526及534皆可分別容設該籽骨及最突出部。但當側立時,前臂之肌肉群突部(由掌長肌、橈側腕屈肌及尺側腕屈肌組成)之左側及下側分別棲息於定位塊524之凹窪528及承載基板501上之凹窪536。如同前述腕關節部分之定位塊504,定位塊524組係設於承載基板501上之一對凹部511,並設有一對凸耳530滑設於凹部511之凹槽532中。
請參圖4A中間部分,兩承載基板501、503之間設有一長度調整媒介546。造物者神秘而使人有高矮、臂有短長。例如,傳說劉邦手長過膝,故設長度調整媒介546調整之。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設有中央凹槽550,用以對稱容設一連結板547。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皆各設有內凹部538,俾對稱於連接板547上下設有複數對拉伸彈簧540,以永遠拉近彼此。因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之相對立側分別設有複數成對銷孔542,以對應設於連結板547上之兩側複數銷孔548。當適當調整好對應於使用者臂長之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間距後,即可以四個銷544插置於相對應之銷孔548及所對應之兩對銷孔542中,而完成臂長設定。
請參圖4B,其右側為圖4A前臂之承載基板,但因欲與上臂結合而構成完整之上肢承板,故稍有修飾,即前臂承板502(或501)之肘端有底部切除部552,並有一底部軸孔554。左側為上臂承板560,其具兩承板本體562、564。承板本體564肘端具一上端切除部568、及一端中央樞軸572樞接於底部 軸孔554。因相對於上臂承板560,前臂只能內彎,而無法外折,故其樞轉有方向性。自圖4B觀之,前臂承板502之肘端具體存在,故逆時針樞轉時,其遠側必然與上臂承板560之肘端相干涉,故如上臂承板564之肘端未相應處理,勢必無法彼此相互轉動。故上臂承板564之肘端另有切除部570,以承納前臂承板502之肘端遠側535。
請參圖4B左側,因上臂內側與軀體相連屬,故上臂內側與外側相對於上臂承板本體562而言,兩者之長度不同,故承板本體562之腋端566之遠側有切除部580,並連設一半圓筒部576,以承拖使用者之腋下。此外,承板本體562之腋端566之近側,為因應外展之使用者上臂肩部端而有一導引片578。當然,為適應前臂長度,兩承板本體562、564間,自然可加設一長度調整裝置574,其詳於茲不贅。
請參圖4C,本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之長度調整裝置586之一實施例。兩承置基板582、584間有一長度調整板596,長度調整板596具一滑動凹孔595、一縱向中央凹槽591、一對設在遠端兩側之凹槽597、一對近側凹槽610及設在長度調整板596兩側之凹槽599。兩承置基板582、584相鄰端設有遠側一對弧凸606、分別設在該對弧凸606兩側之一對凹槽608、一對中段凹槽601以及設在彼此相對應之一對凹槽608及該對凹槽597間之成對(對應/對稱於弧凸606)彈簧604,其中成對彈簧604兩端分別銜接於相對應之凹槽608及凹槽597之間,而縱向中央凹槽591係供梯形作用件600前進,並於兩承置基板582、584緊靠長度調整板596時,容設弧凸606突伸其內。該遠側複數成對彈簧604以及近側複數彈簧612總是傾向將承置基板582、584及長度調整基板596平面地集結在一起,此因為三塊基板582、584及596彼此間係藉遠側桿602與滑動 凹孔616、中段凹槽601與梯形作用件600、以及近側相對應成對導件614及成對導槽618,而可滑動地套設在一起。
人雖有小大男女之分,但事實上,單以前臂或上臂而論,長度差常不逾五公分。縱使以四歲幼童與兩公尺身長之人相比,超過15公分應算絕無僅有。長度調整基板596有一螺孔587及複數定位銷孔598。在三塊基板582、584及596總長最短情況下,彼此無間隙。因設置了梯形作用件及螺桿組合620,故當須要增長其外觀虛長時,吾人藉旋轉螺桿588之把手590以頂推梯形作用件600往遠側移動。由於梯形作用件600之兩側斜面603將推抵弧凸606,因而將承置基板582、584對稱外推,而調整三塊基板582、584及596之總虛長度。於旋轉螺桿588至適當程度而獲得三塊基板582、584及596之合宜總虛長度時,將以鍊條592連接於螺桿588之定位銷594插置於最鄰近之旋轉終點前定位銷孔598,以免彈簧們604及612可能退轉螺桿588。
請參圖4D,其係梯形作用件與螺桿組合620之第一實施例。梯形作用件600具一底孔624,以容設螺桿末端622。請參圖4E,其係梯形作用件與螺桿組合628之第二實施例。於某些情形下,例如,希望控制承置基板582、584及596之厚度時,或梯形作用件630之厚度受限時,吾人可設一夾頭634用以固持梯形作用件630之底端,而夾頭634則開設一凹孔636以配合螺桿638之末端640。此外,亦可視情形,於側斜面631上設一淺導引槽632,以確實導引弧凸606(圖4C)與梯形作用件630兩者間之相對移動。
前述保健裝置僅作初階用途或僅有初級功能,即用以固定一如圖1所示之桿狀穴位工作件300而已,茲謹總結此處所討論之保健裝置如次。一種保健裝置(500),包括保健本體(502),具一承載基板(501、503),用以 承載一身體部位,且設有成對端凹部(511、512),其中該身體部位係一上肢或下肢、具一上半身體部位及一下半身體部位、任一半身體部位具一主要肢骨、該任一半身體部位或該主要肢骨具兩端、且該兩端至少其一具一凸出特徵;成對定位塊(524、504),分別可滑動地設置於成對端凹部(511、512)內,且具有對應於該凸出特徵之凹窪(505、506),俾用以藉由該凸出特徵,而於其間固持該相關半身體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未圖示),其具一第一端連結於承載基板(501、503)或定位塊(524、504)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一種保健裝置(500),包括保健本體(502),具兩承載基板(501、503),用以長度可調整地適應一身體部位,以承載該身體部位,且各承載基板(501、503)之其中一端設有成對凹部(511、512),其中該身體部位係一上肢或下肢、具一上半身體部位及一下半身體部位、任一半身體部位具一主要肢骨、該任一半身體部位或該主要肢骨具兩端、且該兩端至少其一具一凸出特徵;成對定位塊(524、504),分別可滑動地設置於成對端凹部(511、512)內,且具有對應於該凸出特徵之凹窪(505、506),俾用以藉由該凸出特徵,而於其間固持該相關半身體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或後述實施例所述),其具一第一端連結於承載基板(501、503)或定位塊(524、504)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或後述實施例所述)。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該定位塊504具成對下部凸耳516;凹部512設有成對側槽518,以分別滑設該對凸耳516於其中。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該承載基板(503)具一自由端,且該自由端之寬度扣除成對凹部512之寬度後,大約是下臂手腕之厚度。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其一定位塊(504)設有一陷空處(510),以於手掌直立時,容設手掌部姆短展肌之突起、一凹部(506)以抵扣下臂橈骨之腕端突起、一凹部(505)以抵扣下臂尺骨之腕端突起、及一凹槽(508)以供手掌部伸置。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其一承載基板(503)之自由端末端有一凹窪(520),俾當前臂側立(即以厚度垂放)時,使用者小指展肌得順勢垂放;而當前臂以陰面垂放時,使用者之腕掌部位得自由垂放。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當該定位塊(524)係位於承載前臂肘端之承載基板(501)之容置凹部(511)時,該定位塊(524)具一凹部(526)用以容設肱骨之肘端在尺側最突出籽骨、承載基板(501)設有容納尺骨之肘端之最突出部(即肘尖)之凹部(534)、且該定位塊(524)及該承載基板(501)分別設有凹窪(528、536),俾當前臂側立時,前臂之肌肉群突部之左側及下側分別棲息於該等凹窪(528、536)。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該兩承載基板(501、503)之間設有一長度調整媒介(546),該長度調整媒介(546)包括一對中央凹槽(550)分別設於該承載基板(501、503)之相鄰端部、一連結板(547)容設於該對中央凹槽(550)中、複數成對銷孔(542)分別設於該等承載基板(501、503)相鄰端部之相對立側、兩側複數銷孔(548)分別設於該連結板(547)而分別對應於該成對銷孔(542)、及四個銷(544)分別插置於相對應之連結板 (547)之銷孔(548)及所對應之該等承載基板(501、503)之兩對銷孔(542)中。
如前兩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更包括一上臂承載基板(560),其中前臂承板502(或501)之肘端有底部切除部(552)及一底部軸孔(554)、該上臂承板(560)具兩承板本體(562、564)、該承板本體(564)之肘端具一上端切除部(568)及一端中央樞軸(572)、該中央樞軸(572)樞接於該底部軸孔(554)、且上臂承板(564)之肘端另有切除部(570),以承納前臂承板(502)之肘端遠側(535)。
如前段實施例之保健裝置(500),其中靠近腋端之該上臂承板本體(562)在其腋端(566)之遠側設有切除部(580)、連設一半圓筒部(576),以承拖使用者之腋下、且在該腋端(566)之近側有一導引片(578),以因應外展之使用者上臂肩部端。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500;56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該保健裝置(500;560)包括:一保健本體(501、503;562、564),具一承載基板(502;562),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承載基板有一端部、該身體部位具一主要肢骨、且該身體部位或該主要肢骨對應該凹部處具一凸出特徵;成對定位塊(504;524),分別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承載基板上,且具有對應於該凸出特徵之一凹窪(505;526),俾用以藉由其拘限該凸出特徵,而於其間相對定位該身體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承載基板或該成對定位塊上; 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500;560),包括:一保健本體(501、503;562、564),具一承載基板(502;562),用以承載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承載基板有一端部、該身體部位具一主要肢骨、該身體部位或該主要肢骨對應該凹部處具一凸出特徵、且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成對定位塊(504;524),分別可滑動地設置於該承載基板上,且具有對應於該凸出特徵之一凹窪(505;526),俾用以藉由其拘限該凸出特徵,而於其間相對定位該身體部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承載基板或該定位塊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一種保健裝置,包括用以承載一身體部位之(500)之保健本體,該保健本體具兩承置基板(582、584);以及一長度調整裝置(586)裝設於該兩承置基板(582、584)之間,用以調整該保健本體之外觀長度,以適應一使用者之該身體部位之一長度。
如前段實施例之保健裝置,其中該長度調整裝置(586)有一長度調整板(596),置於該兩承置基板(582、584)之間並具一滑動凹孔595;該兩承置基板(582、584)相鄰端設有一對弧凸(606)、一對中段凹槽(601)、及一對滑動凹孔(616);一側桿(602),穿設於該滑動凹孔(595)及該對滑動凹孔(616)中,而可滑動地將承置基板(582、584)及長度調整基板596平 面地組合在一起;以及一梯形作用件(600),設置於該對中段凹槽(601),俾藉其一對側斜面(603)與該對弧凸(606)之相互作用,而調整該保健本體之外觀長度。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其中該長度調整板(596)有一螺孔(587)、複數定位銷孔(598)、以及一旋轉螺桿(588),用以操作梯形作用件(600),俾藉調整該梯形作用件(600)之兩側斜面(603)與弧凸(606)之接觸位置,而調整三塊基板(582、584、596)之總虛長度。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其中該梯形作用件(600)具一底孔(624),且該螺桿(588)具一末端(622)可自由於底孔(624)中旋轉。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更包括一夾頭(634),其具一第一端(642)用以固持梯形作用件(630)之一底端(646),以及一第二端(644),用以設置一凹孔(636)以於其內容設一螺桿(638)之一末端(640)。
如前述實施例之保健裝置,其中該梯形作用件(630)之側斜面(631)上設一淺導引槽632,以於其內導引該弧凸(606)。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500;56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該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具兩承載基板(501、503;562、564),用以承載並定位該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長度調整裝置(574),裝設於該兩承置基板之間,用以調整該保健本體之外觀長度,以適應該身體部位之一長度;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兩承載基板之一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 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500;560),包括:一保健本體,具兩承載基板(501、503;562、564),用以承載並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一長度調整裝置(574),裝設於該兩承置基板之間,用以調整該保健本體之外觀長度,以適應該身體部位之一長度;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兩承載基板之一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腳掌部分亦有不少穴道,例如,足陽明胃經之內庭穴(國際編碼ST44),其位置在第二及三趾縫緣後五分,主治頭痛、牙痛、顏面浮腫、赤痢、及腸胃疾病。其適合之保健裝置不妨採用圖1所示者,於茲不贅。此外,腳掌部分之保健裝置當然亦可取法或修飾圖3B之保健裝置而得之。
本段起,將討論適合下肢之保健裝置。下肢包含大腿與小腿,其顯比上肢粗壯,但旋轉靈活度顯然遠遠不及,例如,膝關節及踝關節之旋轉角度顯然不及肘關節及腕關節者。此外,下肢之穴道分佈之規則性亦不如上肢者,故上肢所適用之保健裝置之設計原理,於下肢即未可或不適合直接或全部援用。按,依針灸理論,當吾人找出下肢大腿段與小腿段特定參考點後,即可發現其間存有特定長度比例關係。詳言之,自大腿骨臀端之大轉子至外犢鼻穴(位於大腿骨與脛骨間、且在膝蓋骨下外方)為19寸,而外犢鼻穴至外踝尖為16 寸,亦即兩段之長度比例為19:16。此寸因每人高矮不同而人人不同,但此一比例卻不分老少人人相同。前者呼應有人指說中醫或針灸不科學,後者則令人歎服人體之奧秘或老祖宗之智慧。
請參圖5,本下肢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660包括一小腿承載基板662、一大腿承載基板664、及一長度調整裝置690。長度調整裝置690扮演以下角色:(1)構成保健本體660之承載基板或平台之一部分;(2)相對於小腿承載基板662之(脛骨)腳跟端666,提供脛骨膝端之承載平台,而與小腿承載基板662構成一組合式小腿承載平台;(3)相對於大腿承載基板664之(大腿骨)臀端730,提供大腿骨膝端之承載平台,而與小腿承載基板664構成一組合式大小腿承載平台;(4)可調整保健本體之外觀長度以適應每一使用者之特定腿長;(5)可同時調整對應於一特定使用者之大腿及小腿之承載平台長度;(6)可依16:19之比例,同時調整該組合式小腿及大腿承載平台;以及(7)構成膝部參考特徵之定位裝置。
小腿承載基板662近腳跟端666之部位設有一對側凹槽668,用以於其內可滑動地設置一對定位塊680,因定位塊組680與圖4A之定位塊組504、524若干彷彿,於此僅簡敘之。如前所述,外犢鼻穴至外踝尖為16寸,至於外踝尖至腳跟處雖已非小腿特徵長度範圍,然腳掌與小腿相連屬,故吾人設計如次。考量一使用者俯躺時,用以配納該使用者之小腿背上對應於脛骨之外凸部,以及該使用者仰躺時,能適應腿肚、跟腱與跟骨,小腿承載基板662設有中間凹陷740,跟端666並有較深凹窪670。近腳跟端666之小腿承載基板662設置一對凹槽668,各凹槽668設一對溝槽678,用以可滑動地配設設置於每個定位塊680之一對凸耳682。定位塊組680與跟端666可設腳後跟高度調整媒介748, 以適應不同使用者之腳後跟高度。該對定位塊680之成對對立表面681上,設有踝關節配合凹部。以圖5之遠側定位塊680為例,其對立表面681具有大外踝凹部684、中外踝凹部686及小外踝凹部688。分此三凹部之目的在於配合人之身高,而分別於其內容設外踝尖部。詳言之,一般而言,人雖有小(孩)(高)大肥瘦之判,然究其實際,小腿或腳掌長度落差通常小於50%。進一步分析,外踝尖至腳後跟之垂直(站立時)或水平(躺臥時)距離或高度,稚童已約4公分,而身高約為170公分之人約為7公分。因此,吾人如在凹窪670對應於腳後跟部亦設三個凹部672、674、676,則凹部對672與688、674與686及676與684當可極佳適應每一使用者之個別身長,以此方式,即可獲得腳後跟高度調整媒介748。
當然,設計上,吾人可以使腳後跟三個凹部672、674、676之設計改成一連續斜面而造成一無限分段效果,此時定位塊680即可僅有一外踝凹部。反之,如加大對立表面681之寬度,則腳跟端666即可變窄,而無須設置設三個凹部672、674、676。此外,近端定位塊680則設有對應內踝尖之凹部(未圖示)。為方便本保健本體之組裝,每一定位塊680之兩側對立表面681可分別設置對應於內踝間(未圖示)及外踝尖之三個凹部684、686、688,則組裝保健本體660時,即不用別留意何塊定位塊680係屬於遠側或近側。另值得注意者,本保健本體在使用上,因穴道部位有在腿背或腿肚部,故使用者可能仰躺或俯躺。以圖5為例,仰躺時,右腿外踝尖在遠側;俯躺時,左腿之外踝尖亦在遠側,故遠側定位塊另設三個踝尖凹部685、687、689以供俯躺時定位。同樣值得注意者,仰躺時,跟腱會墊高外踝尖之高度,但俯躺時,腳背與外踝尖之距離縮短,故三個外踝凹部685、687、689在定位塊680上之高度小於三個外踝凹 部684、686、688之高度。不消說,讓成對定位塊680彼此拉近之彈簧因與圖4A相同,於此不贅。
本保健本體660之臀端730設有一凹窪736用以容配臀部與大腿連接處之肌肉,其遠側端具一容設孔732,用以容設一定位塊726。定位塊設一定位孔728用以配設大腿骨之臀端之大轉子突出部。複數彈簧734設於容設孔732遠側壁與定位塊726遠側壁間,用以將定位塊726推抵大腿骨臀端之大轉子突出部,俾資定位。大腿部承載基板664之臀端730之近側連設有一抵止部738用以抵靠腹股溝之底緣,而完成下肢臀端730之完整定位。
請參圖5中間部分,其顯示本保健本體660之長度調整裝置690。基本上,長度調整裝置690同時扮演小腿承載及大腿承載之一部分,而分別與小腿承載基板662及大腿承載基板664共同構成小腿與大腿承載之完整平台。小腿與大腿承載基板662、664藉至少一對桿件710與套設該對桿件710、且分別設在承載基板662、664相鄰兩端及兩側之至少兩對桿孔712,而縱向可調整彼此距離地關連在一起,以構成一完整之下肢保健本體660。
長度調整裝置690主要包括一承載基板702、一操作桿694、及一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742(請並參圖5A)。長度調整裝置690與圖4C之長度調整裝置586若干彷彿,為節省篇幅,此處僅就主要差異者描述之。承載基板702具一中央凹窪720、一螺孔704、及一遠側中間凹槽(未圖式,用以容設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742)。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742具兩側斜面744及746,用以分別抵接設於小腿及大腿承載基板662、664相鄰兩端上之弧凸(未圖示,以求圖面清晰,請參圖4C)。操作桿694遠側半部設有螺紋692,用以螺設於螺孔704中,以依需要頂推置於承載基板702遠側中間凹槽之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742, 俾依實際需求,增長小腿及大腿承載平台之長度。中央凹窪720之設置,係供當使用者俯躺時,承納使用者之膝蓋骨凸部。
成對定位塊714設於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664、662間之空間706,用以定位膝關節部分之脛骨與大腿骨之對應特徵。詳言之,在膝關節部分,外側最凸出部為脛骨膝端粗隆,而內側最凸出部為大腿骨或股骨膝端粗隆,故遠側端定位塊714有凹部718以容置脛骨膝端粗隆。因仰躺與俯躺只會換腳,脛骨膝端粗隆之位置不致改變,故凹部718單一設置即可。詳言之,雖仰躺與俯躺時,粗隆之高度不同,但可透過中央凹窪720之深度或承載基板702之中央高度選擇即可補償之。同理,圖5近側端定位塊714上對應大腿骨膝端粗隆之容置凹部719億僅需單一設置。如圖5所示,此處定位塊714之凸耳件716形狀與圖4A者有顯著差異,此係因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664、662在長度調整裝置690操作過程中,會彼此分離,故須加長之凸耳件716以使定位塊組714在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664、662分離之過程中,因分別滑設於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664、662上之成對滑槽750,而依然可滑動地定位於其間。又,定位塊組714各自與承載基板間設置有彈簧(未圖式,以求圖式清晰,可參圖4A),以使定位塊組714總是傾向彼此緊靠,以達成使用者膝部關節定位之任務。
一或多對彈簧708用以總是傾向使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664、662彼此相靠近,因本實施例之特性,彈簧對708得於定位塊組安裝完成後,再事安裝。近側定位塊714有一通孔722,用以自由穿越操作桿694,且在近側表面設有複數銷孔724,俾當操作桿694已處於正確操作位置時,透過以鍊繩698連接於把手696之銷700,而銷固於銷孔724中。請參圖5A,兩側斜面744及746之設置方式,係使得各該斜面與操作桿694中心之距離分別為X及Y,且X與 Y兩者間之距離存在16:19之比例關係,俾長度調整裝置690依該比例關係推離小腿及大腿承載基板662、664,俾完美而不變形地為每一位使用者調整針灸學上之大腿與小腿長度。
茲整理本發明下肢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如次:一種保健本體(660),包括一小腿承載基板(662);一大腿承載基板664;以及一長度調整裝置(690),其中長度調整裝置(690)具一第一部份與小腿承載基板(662)構成一組合式小腿承載平台,以及一第二部份與大腿承載基板(664)構成一組合式大小腿承載平台。
如前段實施例之保健本體,其中該長度調整裝置(690)同時作為膝部參考特徵之定位裝置。
依本發明下肢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之第二實施例,一種保健本體(660),包括一小腿承載基板(662),用以承載一使用者之小腿部及外踝尖;一大腿承載基板(664),用以承載使用者之大腿部及大腿骨枝大轉子凸部;以及一長度調整裝置(690),其具一第一及一第二部份用以分別承載使用者小腿部之脛骨膝端外側粗隆以及大腿部大腿骨膝端之內側粗隆,其中該長度調整裝置(690)可調整保健本體之外觀長度以適應該使用者之特定腿長。
如前段實施例之保健本體,其中該小腿承載基板(662)與該大腿承載基板(664)分別與該長度調整裝置(690)之該第一及第二部份共同分別構成一小腿及一大腿承載平台,且該長度調整裝置係同時調整對應於該大腿及小腿承載平台之長度。
依本發明下肢保健裝置之保健本體之第二實施例,一種保健本體(660),包括一小腿承載基板(662),用以承載一使用者之小腿部及外踝尖; 一大腿承載基板664,用以承載使用者之大腿部及大腿骨枝大轉子凸部;以及一長度調整裝置(690),其中該長度調整裝置(690)具一第一及一第二部份用以分別用以承載使用者之小腿部脛骨膝端外側粗隆以及大腿部大腿骨膝端之內側粗隆、該小腿承載基板(662)與該大腿承載基板(664)分別與該長度調整裝置(690)之該第一及第二部份共同分別構成一組合式小腿及一大腿承載平台、且該長度調整裝置(690)係依16:19之比例,同時調整該組合式小腿及大腿承載平台。
如前述諸例之保健本體(660),其中小腿承載基板(662)設有一中間凹陷(740),俾當一使用者俯躺時,用以配納該使用者之小腿背上對應於脛骨之外凸部,而於該使用者仰躺時,能容設其腿肚部。
如前述諸例之保健本體(660),其中該小腿承載基板(662)有一跟端(666),設有一較深凹窪(670),俾當一使用者俯躺時,用以配納該使用者之跟腱與跟骨。
如前述諸例之保健本體(660),其中小腿承載基板(662)有一跟端(666),且在鄰近該跟端666處可滑動地配設一對定位塊(680),用以分別配納一使用者之外踝尖部與內踝尖部。
如前段之保健本體(660),其中該對定位塊(680)及該跟端(666)間設有一腳後跟高度調整媒介(748),用以適應每一使用者之特定腳後跟高度。
如前段之保健本體(660),其中該對定位塊(680)分別有相對表面(681),分別設有凹部(684、685、686、687、688、689),其經設計而使得不論該使用者仰躺或俯躺,且不問定位塊組(680)有無互換位置,該等凹部皆能正確分別配納該使用者之外踝尖部及內踝尖部。
如前述諸例之保健本體(660),其中該大腿部承載基板(664)具一臀端(730),且該臀端(730)設有一凹窪736用以容配臀部與大腿連接處之肌肉;一定位塊(726)用以配設一使用者之大腿骨之臀端之大轉子突出部;以及一抵止部(738)設置於該臀端(730)之一側,用以抵靠該使用者腹股溝之底緣。
如前述諸例之保健本體(660),其中該長度調整裝置(690)包括一承載基板(702)、一操作桿(694)、及一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742);該長度調整梯形作用件(742)具兩側斜面(744、746),用以分別頂推該小腿及大腿承載基板(662、664);該兩側斜面(744、746)與操作桿(694)中心之距離分別為X及Y;以及X與Y兩者間之距離存在16:19之比例關係。
如前段之保健本體(660),其中該長度調整裝置(690)包括一對定位塊(714)設於大腿與小腿承載基板(664、662)間,用以分別同時定位一使用者之脛骨膝端粗隆及大腿骨或股骨膝端粗隆。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本體(66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下肢、該下肢具有一小腿、一大腿及一穴位、且該保健本體包括:一小腿承載基板(662)及一大腿承載基板(664),用以分別承載並定位該小腿及大腿,俾與該小腿或大腿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長度調整裝置(690),設置於該小腿承載基板與該大腿承載基板之間,其中該小腿承載基板、大腿承載基板及該長度調整裝置三者共同具有一真實總體長度及一虛長,且該長度調整裝置用以調整該保健本體之該虛長;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小腿或大腿承載基板上; 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660),包括:一保健本體,具一小腿承載基板(662)及一大腿承載基板(664),用以承載並定位一使用者之下肢,俾與該下肢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下肢具有一小腿、一大腿及一穴位;一長度調整裝置(690),設置於該小腿承載基板與該大腿承載基板之間,其中該小腿承載基板、大腿承載基板及該長度調整裝置三者共同具有一真實總體長度及一虛長,且該長度調整裝置用以調整該保健本體之該虛長;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小腿或大腿承載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經以上討論,人體各部位應僅剩下頭部尚未處理,就此,請參閱圖6,其顯示頭部保健本體760包括一基板762、左右兩對凹槽764、一對油壓缸772、一對頭部定位板766、分別裝設於該對定位板766之兩對壓力感測器784、統整壓力感測器784及油壓缸772動作之電路配置790、以及兩對分設於基板762左右之油壓缸前進及後退按鈕786、788。詳言之,每塊定位板766下方設一對具兩側耳件之下凸滑件782可滑動地設置於相對應一對凹槽764中。油壓缸772具一第一端774固設於基板762上以及一第二端776,而第二端776藉一對連桿768、770固接於相對應頭部定位板766,俾該對頭部定位板766彼此靠近之距離由該對油壓缸772決定。
在使用上,因面部及後腦均存有不少穴位,故保健本體760非但適用使用者仰躺以對面部工作,亦適用於俯躺以對後腦部工作。吾人亦因此可理解為何基板762之中心設有一倒三角形孔洞780,以利俯躺時,使用者之眼部及鼻部不受壓迫。當操作前進按鈕786時,油壓缸772推動定位板766彼此靠近。首先,使用者之一對耳朵將穿過定位板766上之耳洞778,並於使用者頭側最凸出之太陽穴部位適當碰觸一相關壓力感測器784時,電路配置790隨即切斷油壓缸772之電源,而完成頭部之定位。穴位工作件之固定件不論設於基板762上,或定位板766上,因均容易界定其與穴位之關係位置,故於此不贅。
值得吾人注意者,前述頭部保健裝置之移動裝置(即實施例中之油壓缸772)亦可經簡單修飾,而轉用於更早先實施例之長度調整裝置,並可數位化而更形精確控制位移總量,於此不予贅述。
於此謹總結頭部保健本體如次,一保健本體(760)包括一基板(762),用以承載使用者之頭部;一對頭部定位板(766),對稱於頭部縱軸線,而橫向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基板(762)上,用以定位該使用者之頭部,以利對該使用者頭部或面部之一穴道工作;一移動裝置(772)裝設於該基板(762)及該對頭部定位板(766)之間,用以決定該對頭部定位板(766)之間距,以適應該使用者之面寬或頭寬;以及一穴位工作件裝設於該基板(762)或該頭部定位板(766)上,以對該穴道工作。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更包括一壓力感測器(784)裝設於該對定位板(766)至少其一上,且其位置係對應該使用者之太陽穴附近,俾當該對定位板(766)碰觸或某程度夾置該使用者頭部於其間時,切斷該移動裝置之電源。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其中該移動裝置(772)係油壓缸或氣壓缸。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其中該基板(762)任一側皆設有一對控制該移動裝置之前進及後退按鈕(786、788)。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其中該基板(762)設有成對凹槽(764);以及每塊定位板(766)下方設一對具兩側耳件之下凸滑件(782),其可滑動地設置於相對應一對凹槽(764)中。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其中該移動裝置(772)具一第一端(774)固設於基板(762)上,以及一第二端(776),其藉一對連桿(768、770)固接於相對應頭部定位板(766)。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其中該基板(762)中部區域有一倒三角形孔洞(780),以利俯躺時,使用者之眼部及鼻部不受壓迫。
如前述頭部保健本體,其中各該定位板(766)設有一耳洞(778),以許一使用者之耳部穿透。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本體76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頭部、一面部及一穴位、且該保健本體包括:一基板762,用以於其上承載該頭部或面部,俾與該頭部或面部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對頭部定位板(766),對稱於頭部縱軸線而橫向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基板上,用以定位該頭部或面部,以利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一移動裝置(772),裝設於該基板及該對頭部定位板之間,用以設定該對頭部定位板之間距,以適應該使用者之面寬或頭寬;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該 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本體760,包括:一基板762,用以於其上承載一使用者之一頭部或一面部,俾與該頭部或面部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頭部或面部具有一穴位;一對頭部定位板766,對稱於頭部縱軸線而橫向可移動地設置於該基板上,用以定位該頭部或面部,以利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一移動裝置772,裝設於該基板及該對頭部定位板之間,用以設定該對頭部定位板之間距,以適應該使用者之面寬或頭寬;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基板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進行該保健作用,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對針灸有所研究而思覺敏銳之人可能馬上質問,以上所介紹之穴道定位機制,新則新矣,然尚非完整或理想。之所以未完整,以前述頭部保健本體為例,頭頂尚有穴道,如欲將穴位工作件定位裝置設於定位板766上,似顯距離相對較遠而在「精確」定位上可能引發疑慮。於是吾人似可發展出以下邏輯,如吾人能解決頭部前、後及頂部穴道之精確定位,則挪用或修飾此一解方,全身其餘穴位之精確定位自然唾手可得矣。當然,為避免熟習於本技藝人士之絲毫疑義,以下透露此解方同時,亦將略事解釋為何其餘穴道之精確定位問題已屬小菜一碟。
圖7係可精確定位之頭部保健裝置800,其包括一保健本體802,但圖6之兩定位板766改成本圖之兩軌道本體804。外觀上,似乎捨簡而就繁, 然此乃本發明由基礎層次躍抵進階層次之不二途徑,謹敘述如下。但為避免圖式太過複雜,兩軌道本體804相互間距離之第一位移或調整裝置因已揭露於此前實施例,故圖7不再顯示。每一軌道本體804具一上表面810,近上表面810之縱向兩側設有一對齒槽806,齒槽806之頂表面則設置下齒軌808。此外,上表面810沿縱向亦設置上齒軌812。
兩軌道本體804之第一位移或調整裝置係調整其間之距離,而載具本體814、816係用以承載一工作基座848。載具本體814、816因須配合兩軌道本體804之間距變化,但又須完整擔負承載工作,故係兩件式。在承載本體816之左側端面830之遠、近兩側上分別設有一對定位桿832,而承載本體814則對應設置成對定位槽834,俾不論兩軌道本體804在必要之間距調整範圍內如何變化,兩載具本體814、816之上表面858、860皆處於同一承載水平面上。
載具本體814、816之近側表面862、864分別各設一對定位板818,各該定位板818設有一定位齒輪820用以與下齒軌808嚙合。兩近側表面862、864各別固設一步進馬達822及一護齒片(可有或無齒溝)824、步進馬達822具馬達軸心826、而馬達軸心826則同軸固定一齒輪828。藉此,當齒輪828被步進馬達822帶動旋轉時,由於載具本體814、816已因定位齒輪820而扣持於下齒軌808,故齒輪828將確實囓合於上齒軌812(與護齒片824(如設有齒)之間)而轉動,並將帶動載具本體814、816整體沿兩軌道本體804縱向移動。此外,整組機構,即載具本體814、816所攜載及固定之所有組件,因此在兩組上齒輪828及成對下齒輪820之配合下,達成第二位移或位置調整功能(即沿軌道本體804縱向)。至於此一第二位移或位置調整之功能或目的何在,將稍後說明。
載具本體814固設一側定位板836,用以固設另一步進馬達838,步進馬達838用以帶動螺桿840。螺桿槽體842固設於上表面858、860,用以容置螺桿840,並具有兩側壁上表面844。工作基座848則透過螺接於螺桿840之移動件846,而沿兩側壁上表面844被步進馬達838帶動以決定其工作位置。為順應兩軌道本體804之間距變化,螺桿槽體842之右側半部底部設有中間凸件852,而上表面860則設有對應凹槽854,用以許中間凸件852在凹槽854內自由滑動。當然,為增加滑動之順暢性,中間凸件852與凹槽854間得設置複數滾珠856,以增加其滑動性。藉此,本機構完成工作基座848在螺桿槽體842上第三種自由變動其應工作位置,而不受前述第一與第二位移或位置調整之任何影響。當然,此一第三位移或位置調整或變動之功能或目的何在,將稍後說明。工作基座848上具一固定螺栓850,用以固定一工作件,亦將稍後說明。
查,頭面部之寸數定位標準係足陽明胃經之頭維穴(國際編號ST8,位於額角髮際內5分,主治目痛、視物不明、頭痛難忍、頭痛欲裂、頭昏),左右兩頭維穴間距9寸,此乃頭部橫寸之標準。詳言之,當兩軌道本體804藉圖6之第一位移或調整裝置772調整彼此間距離而定位好一使用者之面部後,吾人即可啟動第三位移或位置調整機構(元件組合838-856)以進行保健或醫療工作。此種工作因此得極為細膩執行,因步進馬達之定位可極為精確,此其一;吾人得先啟動步進馬達838以先行求得適應每個人之特定身寸,即先移動工作基座848以確認兩頭維穴(國際編碼ST8)之位置,並計算期間之真實距離,且以此一真實距離折合9身寸,於是吾人乃知就某一特定人,其精確之一身寸究竟若干矣,此其二也;當吾人已悉某人之精確身寸究竟若干時,吾人即可據此而精確找出其他穴位究竟何在矣,此其三也;當吾人已可精確探知何一穴位究 竟何在時,吾人對該穴位展開保健或醫療工作,即無誤診或誤醫之疑慮矣,此其四也。
前已提及,為期圖式不致太過複雜,保健本體802有些簡化。另有一點亦應在此一提,即圖7係適用於頭、面部保健,以督脈而言,在後腦部分有啞門穴(國際編碼GV15)、風府穴(國際編碼GV16)、腦戶穴(國際編碼GV17)、強間穴(國際編碼GV18)及後頂穴(國際編碼GV19),故保健本體802對應於此等穴位之處,即須挖空。挖空方式有二,挖設橫向空槽,露出此些穴位對應之空間,或挖設對應於此些穴位縱向貫孔。由於此一考量並非困難,故就此不予進一步描述或圖示。
請參閱圖7A,其係穴位工作件連接件870,其第一端874連設一固定螺帽876,而其第二端880則連設穴位工作件螺帽882。固定螺帽876以其內螺紋878螺設於固定螺栓850,俾穴位工作件連接件870精確定位於承載本體814、816上,而工作螺帽882將以其內螺紋884螺接一穴位工作件,以對某一穴位進行保健或醫療行為。此間更多細節,將於稍後再增補說明。
頭部之直寸標準係自前髮際至後髮際為一尺二寸(12寸),為探知某一使用者專屬之頭部直寸究竟折合幾公分,吾人乃啟動第二位移或位置調整機構(元件組合808、812及818-828)。詳言之,當吾人啟動步進馬達822時,上齒輪828與成對下齒輪820將驅動載具本體814、816沿著兩軌道本體804縱向移動,而讓一固接於工作基座848之探索穴位工作件探索一特定使用者專屬之前髮際與後髮際間之真實尺寸,而以此真實尺寸折合12頭部直寸,吾人因此得悉該使用者專屬之每一頭部直寸究竟相當於幾公分矣。於此或許應附帶一提,為讓承載本體814、816得受步進馬達822驅動而順利沿縱向彎曲軌道804 移動,承載本體814、816與兩軌道804上表面有關之互動底表面自可設有適當弧度,以利彼此間之相對移動,事屬必然,於此不贅。
前此參考圖6、7及7A所述之第一(772)、第二(元件組合808、812及818-828)及第三(元件組合838-856)位移或位置調整機構,雖係以頭部為例,然熟習於本技藝之人士欲將之直接或修飾轉用於上肢、下肢或軀幹之保健本體應非難事,故於此不再一一。然吾人已知,藉由前述機制,將可達到令人驚異之以下效果:一、以現代極度先進之步進馬達,吾人可精準尋得某一穴位;二、可依特定使用者而量取其專屬之身寸;三、因各部分身寸非必雷同,得為同一使用者不同之身體部位,為某一特定部位找出精確之該部位身寸;四、為穴位或針灸之進一步科學化完成新里程碑。
以下謹摘述可精確定位之保健裝置。一種保健裝置(800),包括一保健本體(802);一軌道本體(804)設置於該保健本體(802)上,且大略沿一使用者之一軀體而設置;一工作基座(848)設置於該軌道本體(804)上,用以於其上架設一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得對該使用者之該軀體之一特定部位進行保健或醫療工作;以及一驅動裝置(818-828),裝設於該軌道本體(804)與該工作基座(848)間,用以沿該軌道本體(804),移動該工作基座(848),俾該工作基座(848)與特定部位處於一最適相對彼此位置關係。
如前述保健裝置(800),更包括另一軌道本體(804),其設置於該保健本體(802)上,俾該兩軌道本體(804)夾置該軀體;以及一位移或位置調整裝置(772)設置於該保健本體(802)與至少一該軌道本體(804)上,以調整該兩軌道本體(804)之彼此間距離。
如前述保健裝置(800),其中該軌道本體(804)具一上表面(810);近該上表面(810)處,該軌道本體(804)之縱向兩側設有一對齒槽(806);各該齒槽(806)之頂表面則設置(朝)下齒軌(808);該上表面(810)沿其縱向設置(朝)上齒軌(812);以及該驅動裝置(818-828)具一上齒輪(828)與上齒軌(812)嚙合,及一對下定位齒輪(820)分別與該對下齒軌(808)嚙合。
如前述保健裝置(800),更包括兩載具本體(814、816),其近側表面(862、864)分別各設一對定位板(818);各該對定位板(818)設有該對下定位齒輪(820);該兩近側表面(862、864)各別固設有護齒片(824)及步進馬達(822);以及各該步進馬達(822)具一馬達軸心(826)及同軸固定之該上齒輪(828)。
如前述保健裝置(800),更包括一載具裝設於該兩軌道本體(804)與該工作基座(848)間,其中該載具包括兩載具本體(814、816);以及該兩載具本體(814、816)具相鄰端面(830),且自該相鄰端面(830)分別設有少一對定位桿(832),及與該定位桿相對應之至少一對定位槽(834),俾不論兩軌道本體(804)之間距如何變化,該兩載具本體(814、816)之上表面(858、860)皆處於同一承載水平面上。
如前述保健裝置(800),更包括一載具本體(814、816),用以於其上承載該工作基座(848);一載具縱向移動步進馬達(838),設置於該載具本體(814、816)上;以及一螺桿(840)設置於該步進馬達(838)及該工作基座(848)間,而由該步進馬達(838)所帶動旋轉而移動該工作基座(848)。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800),其中該載具本體(814、816)具有上表面(858、860);以及該保健裝置(800)更包括一螺桿槽體(842)及一移動件(846),其中,該螺桿槽體(842)固設於該上表面(858、860),且用以容置該螺桿(840),而該移動件(846)則設置於該工作基座(848)與該螺桿(840)間,俾該步進馬達(838)決定該工作基座(848)之工作位置。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800),其中該載具包括兩載具本體(814、816)而分別具有兩上表面(858、860);該兩上表面中之一上表面(860)設有滑動凹槽(854);以及該螺桿槽體(842)對應於該一上表面(860)之底部設有中間凸件(852),俾許該中間凸件(852)在該凹槽(854)內自由滑動。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800),更包括至少一滾珠(856)設置於該中間凸件(852)與該凹槽(854)間。
如前述保健裝置(800),更包括一穴位工作件連接件(870),其中該連接件(870)具一第一端(874),用以連設一固定螺帽(876),與一第二端(880)用以連設一穴位工作件螺帽(882);該固定螺帽(876)螺設於工作基座(848)上之一固定螺栓(850);以及該工作螺帽(882)用以螺接該穴位工作件。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80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一穴位、且該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802,用以於其上承載該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軌道本體804,設置於該保健本體上,且大略沿該身體部位而延伸;一工作基座848,設置於該軌道本體上;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 裝設於該工作基座848上,俾該穴位工作件得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健康相關工作;一驅動裝置(836-846),裝設於該軌道本體804與該工作基座848間,用以沿該軌道本體,移動該工作基座;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健康相關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800,包括一保健本體802,用以於其上承載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其中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一軌道本體804,設置於該保健本體上,且大略沿該身體部位而延伸;一工作基座848,設置於該軌道本體上,以利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健康相關工作;一驅動裝置(836-846),裝設於該軌道本體804與該工作基座848間,用以沿該軌道本體,移動該工作基座(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如圖1及後述實施例所述),以進行該健康相關工作,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健康相關工作。
以如此精密之定位或位移或位置調整機制,如僅為完成圖1所示之簡單保健,那也不免令人惋惜或浩嘆。以下謹描述本發明之進階應用,以利呈現其實際產業價值。查,目前針對穴位之理療或有關針灸之行為,(一)莫不仰賴專業人士,如中醫師或中醫師助理為之;(二)莫不藉助專業人士之巧手(而可得正確之工作位置)或固定式相對大型儀器設備(而常有不易維持或獲得穴位與儀器相關部件之相對位置)為之;(三)莫不信賴該專業人士有足 夠體力,以於特定時間內維持穴位工作件與穴位之合適相對位置或接觸關係;以及(四)莫不信賴該專業人士於工作時間內,精神與心情狀態良好,而不至誤判穴位,也一定會達成前述(三)之任務,但至少因(一)人會疲勞、(二)難免心情起伏、(三)可能偶而精神不濟、(四)消費者可能無足夠財力或時間常找理療或中醫處所保健身體、及/或(五)提供服務者,如中醫師,對於聘請足額助理亦可能感受極大成本壓力,故吾人得藉助前述精確定位機制而至少完成(一)精確之穴位工作件與穴位相對位置關係;(二)持續而可靠之(一)中相對位置關係之維持;(三)使用者得以極為經濟之成本取得本發明之精確定位裝置,而在自家使用;(四)當使用者之小病或不舒服藉本發明而舒解後,自然不再前往醫院求治,國家健保之負擔至少應可節省三分之一(以台灣為例,是新台幣2、000億以上之金額);及/或(五)理性之國家政策可將資源轉用於更多福國利民舉措。
理想之揭露,或許能感人;但要能具體落實,始能取信於人。自本發明專利說明書第20至29段,吾人可知或可推測得知:市面上必然有形形色色之穴位工作件,例如(A)微波針通常具有一聚焦工作點;再如(B)輻射器儀器則常有一平面狀或曲面狀輸出端;又如(C)磁石會有一特定工作平面;另外,如(D)磁叉排酸棒則一端為單一相對較大圓點,而另一端為三個相對較小工作圓點。請參圖8,其係工作件總成之具體實施例,包括架設於此前所述保健裝置而等同此前所述工作基座848之工作基座900,其具有一縱向貫孔902。於本實施例中,工件固持具906具一第一端908,而於其上設有一環形凹槽916,及一第二端910,而於其上固設一連接頭912,且連接頭912設有內螺紋914。一工作件964具一第一端918螺接於內螺紋914,及一第二端922則為一穴位工 作件而用以對一使用者之一穴位進行保健工作,而第一及二端918、922則藉一連接件920相連接。
在使用時,將工件固持具906第一端908伸經貫孔902,並以C形夾904扣持於環形凹槽916而將工作件906定位。如穴位工作件,即工作件第二端,922僅係前段微波或輻射之屬,則僅需穴位工作件922與穴位兩者間相對位置關係確定或固定即可;但如係磁石或磁叉排酸棒之屬,則須對穴位施予一定程度之壓力。為達成此一施加壓力之目的,因連接頭912為圓筒形,而第一端918為圓柱狀,故兩者間之螺接深度將可決定施予穴位之工作壓力,故得以此方式而調整穴位工作件922之工作壓力。請參閱圖8A,工件固持具930之第一端具一螺紋段932及一環形凹槽934,該螺紋段932用來以特定角度與工作基座936上之螺孔938緊配。藉此方式,穴位工作件922與穴位之一工作角度乃可調整。
請參圖8B,其係適用於本發明之一穴位工作件940之一具體實施例,穴位工作件940基本上是一細長型氣壓缸942,其具有一螺紋端944,用以連接一工件固持具以及一工作端960。鄰近工作端960之工作底端962部分,可旋轉地設置一曲柄軸954、一尖端開口966、一橡膠墊958設置於曲柄軸954、尖端開口966及工作底端962三者間、一主連接件950具第一端968與第二端970,而第二端970則固設一環件952、一上連接環948固接於氣壓缸942之活塞桿946,並與環件952相環扣、以及一工作環956固接於第一端968,並可活動地環扣於曲柄軸954之曲柄部。在使用上,當活塞桿946下移時,將通過上連接環948、主連接件950及工作環956而帶動曲柄軸954往下旋轉;而當活塞桿上移時,將透過相同元件反向帶動曲柄軸954往上旋轉。此時,尖端開口966與一穴位接觸,工作環956則透過曲柄軸之旋轉而隔著橡膠墊958透過該穴位對 該使用者進行按摩作用。依穴位之特性,吾人可決定尖端開口966之形狀,例如一小圓形面積,或對應於工作環956之工作軌跡之一弧形槽縫。
本案在不同階段或實施例所揭露之不同實施例,皆可彼此當成互相可替換之實施例,於此謹予加註。本段謹摘述與穴位工作件相關之主要述求,即一種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一工作基座(900),設於該保健本體上,其中該保健本體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該使用者有一穴位;一移動裝置,裝設於該工作基座(900)與該保健本體間,用以移動該工作基座(900)相對於該保健本體之一位置;一穴位工作件(922)用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工件固持具(906),用以將該穴位工作件(922)連接於該工作基座(900),俾該穴位工作件(922)能持續以相對於該工作基座(900)或該穴位之一特定關係位置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述保健裝置,其中該工件固持具(906)具一第一端(908),連接於該工作基座(900),及一第二端(910),固設一連接頭(912),且連接頭(912)設有內螺紋(914);以及一工作件(964)具一第一端(918)螺接於內螺紋(914),及一第二端(922),用以對該使用者之一待保健部位或穴位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其中該連接頭(912)為圓筒形,而該工作件(964)之該第一端(918)為圓柱狀,藉此,兩者間之螺接深度或程度將可決定該第二端(922)施予該待保健部位或穴位之工作壓力。
如前述保健裝置,其中該工作件(964)之該第二端(922)係一穴位工作件。
如前述保健裝置,其中該工作基座(900)具一縱向貫孔(902);該工件固持具(906)之該第一端(908)設有一環形凹槽(916);以及一C形夾(904),於該第一端(908)伸經該貫孔(902)後,扣持於環形凹槽(916)而將工作件(906)定位。
如前述保健裝置,其中該工作基座(900)具一縱向貫孔(902),且該縱向貫孔(902)之末段為一螺孔(938);以及該工件固持具(906)之該第一端(908)設有一螺紋段(932),俾藉該螺紋段(932)以特定角度與該螺孔(938)緊配,而調整該穴位工作件(922)對該待保健部位或穴位之一工作角度。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裝置,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一穴位、且該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用以於其上承載該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工作基座900、936,設置於該保健本體上;一穴位工作件,裝設於該工作基座上,俾該穴位工作件得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健康相關工作;一移動裝置(如836-846、972、1040),裝設於該工作基座與該保健本體間,用以移動該穴位工作件相對於該保健本體之一方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906、930),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工作基座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健康相關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本體,包括:一保健本體,用以於其上承載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 關係,其中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一工作基座900、936,設置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利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健康相關工作;一移動裝置(如836-846、972、1040),裝設於該工作基座與該保健本體間,用以在該保健本體上,相對於該保健本體移動該工作基座之一方位;以及一工件固持具(如906、930),具:一第一端,連結於該工作基座上;以及一第二端,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以進行該健康相關工作,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健康相關工作。
一保健用工作件(940),係用以裝設於一保健裝置中,以對一使用者之一穴位進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該保健裝置具一工作基座(900),且該穴位工作件(940)包括一工作本體(942)具一第一端(944)與一第二端(960),其中該第一端(944)連接於該工作基座(900);以及一保健媒介(922、956)設置於該第二端(960),以執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述之工作件,其中該工作本體是一細長型氣壓缸(942),且該細長型氣壓缸(942)具一活塞桿(946)。
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該工作端(960)更包括一曲柄軸(954)可旋轉地設置於該工作端(960);一尖端開口(966);一橡膠墊(958)設置於該曲柄軸(954)及該尖端開口(966)間;以及一主連接件(950)連接於該活塞桿(946)與該曲柄軸(954)間,俾該活塞桿(946)帶動該曲柄軸(954)而執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該主連接件(950)具一第一端(968)與一第二端(970);該第二端(970)固設一環件(952);該工作件(940)更 包括一上連接環(948)連接於該活塞桿(946)與該環件(952)間;以及一工作環(956)固接於該第一端(968),而可活動地環扣於曲柄軸(954)。
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該工作環(956)隔著該橡膠墊(958)對該身體部位或穴位進行按摩作用。
如前段之工作件,其中該尖端開口(966)係成一小圓形開口,或對應於該工作環(956)之一工作軌跡之一弧形槽縫。
如前述之工作件,其中該第一端設有螺紋。
如前述之穴位工作件,其中該保健媒介之工作介質係微波、毫米波、輻射熱、磁力、頻率信號、微電流或艾草熱氣。
自另一角度觀之,一保健用穴位工作件(942、964),係用以裝設於一一保健本體(如502、562、582)上,以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上之一穴位進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該保健本體具一工作基座(900、934)、該保健本體用以承載並定位該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且該穴位工作件包括:一工作本體(922、942),具一第一端(944)與一第二端,其中該第一端連接於該工作基座;以及一保健媒介(922;946-958),設置於該第二端(960),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保健用穴位工作件(942、964),包括:一工作本體(922、942),係用以裝設於一保健本體(如502、562、582)上,其中該保健本體用以承載並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該保健本體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該保健本體具一工作基座(900、934),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且該工 作本體具:一第一端(944),連接於該工作基座;以及一第二端(960);以及一保健媒介(922;946-958),設置於該第二端,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吾人欲增加穴位工作件工作角度之調整精密度,以現代科技而言,亦非困難。請參圖8C工作件總成之第二實施例。圖中顯示對應於工作基座848之工作基座971,其上裝設一角度控制器972,其包括一角度控制總成974及一工件支持件976。支持件976透過一固定件978而固定一螺接筒980於其上,藉此,支持件976接受角度控制總成974之控制,而使螺接筒980相對於工作基座971或穴位具有一特定角度。圖8D則顯示一高彈力之穴位工作件夾片984藉螺絲或鉚釘986而鎖固於一工件支持件982上,而穴位工作件夾片984則有一對固持部988,用以於其間穩固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本段謹摘述與工作角度之精密調整有關之穴位工作件,即一種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一工作基座(971),設於該保健本體上,其中該保健本體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該使用者有一穴位;一穴位工作件用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角度控制器(972),用以將該穴位工作件連接於該工作基座(971),俾該穴位工作件能持續以相對於該工作基座(971)或該穴位之一特定角度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述之保健裝置,更包括一移動裝置,裝設於該工作基座(971)與該保健本體間,用以移動該工作基座(971)相對於該保健本體之一位置。
如前述之保健裝置,其中該角度控制器包括一角度控制總成(974)及與其連接之一工件支持件(976),藉此而獲得該工件支持件(976)相對於工作基座(971)或穴位之一特定工作角度。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其中該工件固持具(976)係一高彈力穴位工作件夾片(984),並藉鉚釘或螺絲(986)而鎖固於該工件支持件(982)。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其中該工件固持具(984)具一對彈力固持部(988),用以於其間穩固固持一穴位工作件。
如認為有了前述工作件及保健裝置,本發明相關於穴位之保健之技術揭露已臻完整,可能還有待商榷。詳言之,雖前面最後一個實施例,已可解決精密角度控制之問題,但如以足少陽膽經為例,有些穴位走向較無規律,例如,陽陵泉(國際編號GB34,主治膝關節痛、坐骨神經痛、偏癱、下肢麻木及膽囊炎)、陽交(國際編碼GB35,主治胸脇脹滿、胸滿喉痺、膝痛、足痿無力、驚狂面腫)及外丘(國際編碼GB36,主治頭痛、頸項痛、肝炎、下肢癱瘓、惡犬傷毒不出)三穴即橫跨小腿陽面前側、中線及後側。縱使依前此所述,吾人亦可以解決定位問題,但僅為少數穴位而須「大動干戈」,顯非上算。故吾人如能有一種設計,能使穴位工作件相對於工作基座得以任意歪斜,勢必得使本案之可利用性或令人滿意度更將大為提高。
為達成前述目的,請參圖9,其係一搭配機械手臂之工作件總成1000之一實施例。現代科技常讓人驚嘆,機械人或機械手臂常能精準工作。本工作總成1000包括一對應於圖7工作基座848之圖9工作基座1022,於其上固定一工作機台1020。工作機台1020可精密控制旋轉角度地承載一旋轉機台1018,旋轉機台1018可精密控制樞轉角度地連接一連接基座1014之第一端1024。一延伸基座1010以其第一端1012可精密控制樞轉角度地連接於連接基座1014之第二端1026之一旋轉軸1016,並以其第二端1028固接一旋轉頭1008之第一端1030,而旋轉頭之第二端1032可精密旋轉地固接一電動夾頭1002。 電動夾頭1002具有兩夾件1004,分別具有一對固持面1006,俾於其間固持一此前所述之穴位工作件。經此四個旋轉動作,吾人可輕易立即想像:(1)圖7中之某些位移設計或需求,得被取代;(2)如將此一工作件總成1000結合於圖5之下肢之保健本體660上,則於足少陽膽經上欲為不規則之取穴將變得十分容易;(3)相對於穴位工作件在保健本體上之參考點或定位點,穴位工作件相對於待保健身體特定部位或穴位之平面距離、鉛直高度以及相對角度已可完全掌握(透過前述四個旋轉動作,可精準計算而獲得);以及(4)亦因此故,欲以穴位工作件針對穴位進行醫療等級之行為,已可預期。就此,謹於下段說明其原理。
前已提及,手部及腿部身寸之標準。如吾人再理解胸腹部之如下標準,則參諸此前所揭結構,吾人將可瞭解:找到參考穴位後,即可尋得並算出個人特定之身寸若干?並有助於按圖索驥,由電腦自動找出其他穴位,亦因此而可免除醫師或人類之疲勞而產生之穴位誤尋,稍後再述。(一)胸部直寸標準:天突穴(國際編碼CV22)至膻中穴(國際編碼CV17,兩乳正中)為6.8寸;(二)上腹部直寸標準:歧骨(劍突)至肚臍(國際編碼CV8,神關)為8寸;(三)下腹部直寸標準:肚臍(國際編碼CV8)至曲骨(國際編碼CV2)為5寸;(四)側腹部直寸標準:章門(國際編碼LR13)至環跳(國際編碼GB30)為9寸;以及(五)驅幹部橫寸標準:兩乳間為8寸。是以,膻中穴既得,其下1.6身寸,即中庭穴(國際編碼CV16)是也。詳言之,依前述機械手臂裝置(元件1002-1020),(一)第一旋轉機制(元件1018與1020間),可確定工作基座或保健本體與一穴位之角度關係:(二)第二樞轉機制(元件1018與1014間),可獨自或與其他機制共同至少確定工作基座或保健本體與一穴位 之直線距離關係;(三)第三樞轉機制(元件1010與1014間),可獨自或與其他機制共同至少確定工作基座或保健本體與一穴位之高度關係;以及(四)第四旋轉機制(元件1010與1002間),可確定穴位工作件與一穴位之角度關係;(五)前述各種關係皆可輕易由電腦自動計算,而獲得該機械手臂裝置以何一距離及方位(事實上代表某一穴位之位置),使該穴位工作件以何一角度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保健或醫療工作。因此,針對頭部或面部之穴位,固然常須斜刺,但因穴位工作件與工作基座間相對傾斜角度之控制及其調整已因前述機構而成為可能,故不再是種困擾了。當然,稍早前,吾人已說明該機械手臂裝置可直接裝設於一保健本體,或裝設於已安裝在保健本體上之一工作基座。
以下謹摘要前述之工作件總成1000之主要及相關述求,即一種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其中該保健本體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該使用者有一穴位;一工作機台(1020),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一穴位工作件,用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機械手臂裝置(元件組合1002-1020),連接於該工作機台(1020),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能以相對於該工作機台(1020)或該穴位之一特定關係位置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述之保健裝置,更包括一工作基座(1022),設置於該保健本體與該工作機台(1020)間;以及一移動裝置(圖7),設置於該工作基座(1022)與該保健本體間。
如前述之保健裝置,更包括一旋轉機台(1018),係以可精密控制旋轉角度之方式承載於該工作機台(1020)上。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更包括一連接基座(1014),係以可精密控制樞轉角度之方式連接該旋轉機台(1018)上。
如前段之保健裝置,更包括一延伸基座(1010),其具一第一端(1012),並以可精密控制樞轉角度之方式連接於該連接基座(1014)上。
如前述之保健裝置,其中該機械手臂裝置包括一旋轉頭(1008),用以可精密旋轉地固接一電動夾頭(1002),其中該電動夾頭(1002)具有兩夾件(1004),且該兩夾件(1004)分別具有一對固持面(1006),俾於其間固持一該穴位工作件。
如吾人發揮想像,前揭保健裝置因可臻於極為精密之程度,故如欲施用於針灸之進針,已屬可預料。因角度之控制及調整已可藉由前一實施例完成,吾人謹藉圖9A,以輕易理解欲落實針灸之自動進針已屬可行。或許吾人會狐疑,強力屬人特質之針灸行為,本發明為何必欲標新立異竟試圖以機械方式為之?此一狐疑實有背於「中醫科學化」之呼籲,更何況格物致知之科學精神並非中土所天然缺乏。《針灸大全》指出:「出針貴緩,急則多傷」,意指出針宜緩,因機械會聽命於人,而不會有心情或情緒之作用。故吾人得以機械制訂出針之最理想速度,此其一。黃帝內經刺要論篇載以「並有浮沈,刺有深淺,各至其理,無過其道。過之則內傷,不及則生外壅,擁則邪從之。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查,每一穴位就某一病情,固有其宜深宜淺,基於同樣道理,以機械制訂進針之所宜深淺而排除屬人因素之干擾,豈非上算?此其二也。
圖9A係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1040之一實施例,其包括與圖9旋轉頭1008類似之一旋轉頭1042以及一自動進針裝置1044。自動進針裝置1044 包括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器(例如是針灸用穴位工作件)之一電動固持具1048(或非電動固持具),以及能縱向位移電動固持具1048、且可樞轉地裝設於旋轉頭1042之進針機構1046。進針機構1046使穴位工作器有序進針或控制其進針速度之達成,得藉一無段變速馬達為之,此一部份之技術任務乃熟習於相關技藝者所能輕易實現,於此不贅。當然,在有大瀉邪氣之必要時,須搖大針孔。此時,進針參數不以速度為限,尚須包括前後左右偏振。鑑於以上之技術揭露,就此部份之技術任務應已為熟習於相關技藝者所能輕易實現,於此亦不贅。
以下謹摘要前述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1040之主要及相關述求,即一種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其中該保健本體用以保健一使用者,且該使用者有一穴位;一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用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針灸工作;一機械手臂裝置(元件組合1002-1020),設置於該保健本體上,並固持該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能以相對於該保健本體或該穴位之一特定關係位置進行該針灸工作;以及一進針機構(1046),設於該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及該機械手臂之間,俾該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控制參數對該使用者進行該針灸工作。
如前述之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其中該特定控制參數係一速度控制參數。
如前述之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其中該特定控制參數係一偏振參數。
如前述之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更包括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穴位工作件之一固持具(1048)。
如前段之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更包括一進針機構(1046),被設置以縱向位移該固持具(1048)。
如前段之自動進針穴位工作件,更包括一旋轉頭(1042),用以將該進針機構(1046)可旋轉地設置於該機械手臂裝置上。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保健裝置1000,用以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以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其中該使用者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一穴位、且該保健裝置包括:一保健本體(如502、562、582),用以承載並定位該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一工作機台(1020),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一機械手臂裝置(1002-1018),連接於該工作機台,用以固持該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工作機台或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保健裝置(1000),包括:一保健本體(如502、562、582),用以承載並定位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俾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維持於一第一特定位置關係,用以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該身體部位具一穴位;一工作機台(1020),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一機械手臂裝置(1002-1018),連接於該工作機台,用以固持一穴位工作件,俾該穴位工作件在該第一特定位置關係下,以與該工作機台或該穴位間具有一第二特定位置關係之條件,進行該保健工作。
本發明相關之硬體部分到此已揭露告一段落,吾人可發現各段落莫不著眼於在病兆初現之際,即刻以前此所揭之裝置調整一身之「氣場」資以調理身體,而獲致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篇中「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以長」, 資以健康長壽終老。吾人謹以圖10之流程圖總括本發明之旨趣如下:提供一保健本體1100,其中該保健本體與一使用者之一身體部位彼此間具一第一相對位置關係,且該身體部位有一穴位;提供一穴位工作件1110,以與相對於該保健本體具一第二位置關係及相對於該穴位具一第三位置關係而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提供一定位裝置1120,設置於該穴位工作件及該保健本體間,以於該保健本體上定位該該穴位工作件,並許該穴位工作件以該第二位置關係及該第三位置關係進行該保健工作。
如吾人以另一角度來觀察,本發明係一種保健方法,用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且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包括:提供一保健本體(1130);在該保健本體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具有一第一相對位置關係條件下,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1140);提供一穴位工作件(1150),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提供一位置調整裝置(1160),設置於該穴位工作件及該保健本體間,以使該保健本體與該穴位工作件彼此間維持一第二位置關係;以及使該穴位工作件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1180)。
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該第一相對位置關係係使該身體部位以一特定姿勢維持與該保健本體之相對位置關係。
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在該位置調整裝置提供步驟(1160)與該使該穴位工作件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1180)之步驟間,更包括使該穴位工作件相對於該穴位具有一特定角度關係之步驟(1170)。
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該第二相對位置關係係使該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距離、方向及高度三者中至少一者維持與該保健本體之相對位置關係。
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該控制參數係該穴位工作件進行該保健工作之一工作方式。
如前段之保健方法,其中該工作方式係該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兩者間維持靜止不動。
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該工作方式係該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兩者間維持一特定接觸關係。
如前段之保健方法,其中該特定接觸關係係該穴位工作件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按摩動作。
如前述之保健方法,其中該工作方式係該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速度刺入或抽出該穴位。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以一穴位工作件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之方法,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且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該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體1110,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以使該保健本體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具有一第一相對位置關係1120;以及提供一位置調整裝置1160,以使該保健本體與該穴位工作件彼此間,或該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彼此間維持一第二位置關係,而使該穴位工作件得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
自又一角度觀察,一保健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體1110,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該保健本體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俾當該保健本體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時,可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以使該保健本體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具有一第一相對位置關係1120;以及提供一位置調整 裝置1160,以使該保健本體與該穴位工作件彼此間,或該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彼此間維持一第二位置關係,而使該穴位工作件得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
前述所述方法,如涉及醫療行為,可能歸屬疾病治療方法,或許台灣及大陸會認為不屬可專利標的。但僅屬保健行為,應非治療方法,在此先行申明。
本發明揭露至此或許高潮迭起,但文章必有止境,茲謹提出本發明最後一個亮點或理想:如欲謀全人類之健康幸福,以實現前此所揭或許動人之理想,須使每個家庭或每個人縱使資力相對有限,亦能擁有本發明之軟硬體,此除須待本發明開始大量商用以降低成本外,僅有良好之硬體應有不足,吾人勢須獲有如華陀與扁鵲再世般之理療或醫療知識或服務,始得終底於成。Deep Mind公司開發AlphaGo打敗人間棋王,其所憑藉不過是累積世間所有經驗於同一個大腦,隨後做出決定。再如,今日之航空器凡有事故,須回報製造商以求修改設計而禁絕可能之下次同樣原因事故。吾人如秉此精神,先則蒐羅自古以來之在前智慧,繼之由現在俊秀之士慎予整理,並續之廣大社會大眾於穴位理療上療效之真實反餽,何愁華陀或扁鵲不能再世?
為達前段目的,請參圖10B,其係本發明保健系統1200之一實施例,而包括一保健本體1210。保健本體1210具有一小型電腦1215,用以網路連接於一雲端資料庫1400及一服務中心1500。小型電腦1215包括/裝設一中央處理器1220、一記憶體1230、一螢幕1270、一鍵盤及/或滑鼠1280、一麥克風1290及一鏡頭1300。因其彼此間連接與配設屬於習用技術,於此不贅;至於螢幕1270可為觸控式或非觸控式,亦不討論。記憶體1230可儲存使用者與雲端資 料庫1400及服務中心間互動所須之應用軟體,例如是症狀對治模組1240,自症狀對治模組1240可點選或輸入目前自身之不適症狀,而由雲端資料庫1400提供應行保健之穴位或方案。也可以是個人保健史記錄模組1250,用以記錄一己之保健史。當然也可以是依雲端資料庫1400建議所選用之穴位而為保健後,使用滿意度或使用上遇到問題之回饋/回報模組1260。模組1240、1250、1260及其他與保健相關之模組可以是個別或單獨模組,或是整合於同一支程式中之小模組。
透過雲端資料庫1400,使用者可藉助螢幕1270及/或鍵盤及/或滑鼠1280進行症狀或其對治方式之搜索與確認。透過服務中心1500,使用者得藉助麥克風1290及/或鏡頭1300諮詢、問診及/或使穴位工作件進行針灸行為之確認。當然,保健系統1200必須先經國家衛生單位確認已具醫生或執行醫療行為資格後,始得進行進針行為。如前所述,透過迄今可得針灸資料之蒐集、研究與確認、深度學習及不斷之使用者回饋,雲端資料庫1400搭配中醫師駐守之服務中心1500應可發揮極為驚人之保健或醫療效果。當然,學無止境,本篇揭露僅只是好的開始,欲華陀或扁鵲真正再世仍須多所努力。控制模組1600則儲存,並在中央處理器1220支援下,指揮前此所揭露保健裝置或保健本體執行各相關保健工作。
黃帝內經靈樞九鍼十二原第一首揭:「黃帝問於歧伯曰:余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鍼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裏,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鍼經。願聞其情。」針灸之功效早經古今中外多所證實, 本發明僅係點燃迎回華陀及扁鵲之濃厚希望。希望藉舉世人類之共同參與,早日落實華陀及扁鵲再臨人間。
茲謹摘述本保健系統(1200)如次,即一保健系統(1200)包括一保健本體(1210),用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且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一定位媒介(524、680、714、804),設於該保健本體(1210)上,用以定位該身體部位與該保健本體間之一位置關係;一穴位工作件,設於該保健本體上,用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以及一電腦裝置(1215),設於該保健本體上,用以控制及/或監控該穴位工作件遂行該保健工作。
如前述之保健系統,更包括一雲端資料庫(1400),網路連接於該電腦裝置(1215),用以許該使用者存取與針灸有關之保健及醫療知識及方案。
如前段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更包括一症狀對治模組1240,供該使用者點選或輸入目前自身之不適症狀,而由雲端資料庫(1400)提供對治之方案或應行保健之穴位。
如前段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更包括一回饋/回報模組(1260),以利使用者依該雲端資料庫(1400)建議所選用之穴位而為保健後,將使用滿意度或使用上遇到問題回饋/回報該雲端資料庫(1400)。
如前段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更包括螢幕(1270)及鍵盤及/或滑鼠(1280),以利使用者透過雲端資料庫(1400),進行症狀或其對治方式之搜索與確認。
如前述之保健系統,更包括一服務中心(1500),網路連接於該電腦裝置(1215),用以供該使用者在針灸相關方面之諮詢,及確認該使用者自行進行之醫療等級之行為。
如前段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更包括麥克風(1290)及鏡頭(1300),以利使用者透過服務中心(1500),完成諮詢、問診及/或使穴位工作件進行針灸行為之確認。
如前述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包括一螢幕(1270),且該螢幕可為觸控式或非觸控式。
如前述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更包括一個人保健史記錄模組(1250),用以記錄一己之保健史。
如前述之保健系統,其中該電腦裝置(1215)更包括一控制模組(1600),以指揮該保健本體或該穴位工作件執行各相關保健工作。
如前述之保健系統,更包括一位置調整裝置,設置於該保健本體(1140)與該穴位工作件間,以使該穴位工作件相對於該保健本體(1140)具有一相對位置關係。
自另一角度觀察,一種保健系統1200,以利用一穴位工作件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且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包括:一保健本體(1210),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一定位媒介(524、680、714、804),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俾該保健本體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具有一第一相對位置關係;以及一電腦裝置(1215),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在該保健本體與該穴位工作件彼此間,或該 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彼此間維持一第二位置關係下,控制及/或監控該穴位工作件遂行該保健工作。
自再一角度觀察,一保健系統(1200),包括:一保健本體(1210),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有一穴位、且該保健本體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俾當該保健本體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時,可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作用;一定位媒介(524、680、714、804),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俾該保健本體與該身體部位彼此間具有一第一相對位置關係;以及一電腦裝置(1215),設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在該保健本體與該穴位工作件彼此間,或該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彼此間維持一第二位置關係下,控制及/或監控該穴位工作件遂行該保健工作。
前此所述各實施例本身之可能實施方式雖未詳盡一一列舉,但各實施例彼此間存在頗多可互相參考或替代之處,故此一實施例很有可能成為其他各實施例之參考或替代方案。因本案篇幅已然不少,於此不再詳述,以節省各方心力負擔。
綜言之,本案實施方式得由熟習於本技藝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後附權利要求所界定而屬於申請人所欲保護者。
1130-1180:保健方法第二實施例之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保健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體,包括至少一定位部,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且該身體部位具有至少一定位點及一穴位;將該至少一定位點就位至該至少一定位部,以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提供一穴位工作件,以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提供一位置調整裝置,以使該穴位工作件在該保健本體上進行位置調整,使該穴位工作件對準該穴位;以及使該穴位工作件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
  2. 如請求項1之保健方法,其中該位置調整裝置設置於該穴位工作件及該保健本體之間。
  3. 如請求項1之保健方法,其中該身體部位以一特定姿勢或一棲止狀態與該保健本體間維持一相對位置關係。
  4. 如請求項1之保健方法,在該位置調整裝置提供步驟與該使該穴位工作件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步驟之間,更包括使該穴位工作件相對於該穴位具有一特定角度關係之步驟。
  5. 如請求項1之保健方法,其中該穴位工作件以一特定距離、方向及高度三者中至少一者與該保健本體間維持相對位置關係。
  6. 如請求項1之保健方法,其中該控制參數係該穴位工作件進行該保健工作之一工作方式。
  7. 如請求項6之保健方法,其中該工作方式係該穴位工作件與該穴位兩者間維持靜止不動,或維持一特定接觸關係。
  8. 如請求項7之保健方法,其中該特定接觸關係係該穴位工作件透過該穴位對該使用者進行一按摩動作。
  9. 一種以一穴位工作件對一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之方法,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且該身體部位具有至少一定位點及一穴位,該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體,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其中該保健本體包括至少一定位部;將該至少一定位點定位至該至少一定位部,以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提供一位置調整裝置,以使該穴位工作件在該保健本體上進行位置調整,使該穴位工作件對準該穴位,而使該穴位工作件得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
  10. 一種保健方法,包括:提供一保健本體,以保健一使用者,其中該使用者具有一身體部位、該身體部位具有至少一定位點及一穴位、該保健本體包括至少一定位部、且該保健本體用以承載該身體部位,俾當該保健本體於其上固持一穴位工作件時,可對該使用者進行一保健工作;將該至少一定位點定位至該至少一定位部,以定位該身體部位於該保健本體上;以及 提供一位置調整裝置,以使該穴位工作件在該保健本體上進行位置調整,使該穴位工作件對準該穴位,而使該穴位工作件得依一控制參數進行該保健工作。
TW109114673A 2020-04-30 2020-04-30 保健方法(十二) TWI7415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673A TWI741587B (zh) 2020-04-30 2020-04-30 保健方法(十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4673A TWI741587B (zh) 2020-04-30 2020-04-30 保健方法(十二)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1587B true TWI741587B (zh) 2021-10-01
TW202142222A TW202142222A (zh) 2021-11-16

Family

ID=80782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4673A TWI741587B (zh) 2020-04-30 2020-04-30 保健方法(十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158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466A (zh) * 2014-11-12 2015-03-25 济南鲁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脑卒中老年人康复机器人系统
TWM511853U (zh) * 2014-12-19 2015-11-11 Chuen Lung Cheng 一種可調校穴位及器官按壓裝置
CN106821716A (zh) * 2017-01-23 2017-06-13 董希婢 针灸治疗主机及针灸机器人
CN108524257A (zh) * 2018-07-17 2018-09-14 吕家环 一种腿部针灸仪
CN209464265U (zh) * 2018-07-27 2019-10-08 牛可 多功能穴位治疗床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4466A (zh) * 2014-11-12 2015-03-25 济南鲁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脑卒中老年人康复机器人系统
TWM511853U (zh) * 2014-12-19 2015-11-11 Chuen Lung Cheng 一種可調校穴位及器官按壓裝置
CN106821716A (zh) * 2017-01-23 2017-06-13 董希婢 针灸治疗主机及针灸机器人
CN108524257A (zh) * 2018-07-17 2018-09-14 吕家环 一种腿部针灸仪
CN209464265U (zh) * 2018-07-27 2019-10-08 牛可 多功能穴位治疗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42222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217675A1 (zh) 保健装置、保健本体、保健方法及保健系统
TWI741585B (zh) 保健裝置(一)
TWI751543B (zh) 保健裝置、保健本體、保健方法及保健系統(九)
TWI760738B (zh) 保健用穴位工作件
TWI740483B (zh) 保健裝置(五)
TWI751542B (zh) 保健裝置、保健本體、保健方法及保健系統(七)
TWI741587B (zh) 保健方法(十二)
TWI741586B (zh) 保健裝置及保健本體(六)
TWI752482B (zh) 保健裝置、保健本體、保健方法及保健系統(十一)
TWI778358B (zh) 保健裝置及保健本體(八)
TWI762919B (zh) 保健裝置(二)
TWI758721B (zh) 保健裝置
TWI786397B (zh) 保健裝置
TW202142212A (zh) 保健裝置、保健本體、保健方法及保健系統(十三)
NZ793109A (en) Health care device, health care body, health care method and health car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