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1290B -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 Google Patents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1290B
TWI741290B TW108115640A TW108115640A TWI741290B TW I741290 B TWI741290 B TW I741290B TW 108115640 A TW108115640 A TW 108115640A TW 108115640 A TW108115640 A TW 108115640A TW I741290 B TWI741290 B TW I7412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lectric field
field generating
main
primar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5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1893A (zh
Inventor
陳皇銘
張瑀瓘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Priority to TW1081156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1290B/zh
Priority to US16/654,118 priority patent/US11048141B2/en
Publication of TW202041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1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12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129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12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 G02B3/14Fluid-filled or evacuated lenses of variable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 G02F1/294Variable focal length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04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 H04N13/207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 H04N13/236Image signal generators using stereoscopic image cameras using a single 2D image sensor using varifocal lenses or 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揭露關於一種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其中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第一基板上。其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包括:一第一主電極;一第二主電極;以及一第一次電極,位於第一主電極與第二主電極間,其中第一次電極與第一主電極及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一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一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間,而一第二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主電極間;其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Description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本揭露關於一種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尤指一種具有新穎結構的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於例如相機等傳統裝置中,若要進行變焦,需要透過改變透鏡組間的相對位置來改變聚焦位置。然而,這樣的變焦方式,對於目前電子產品要求輕薄,與鏡頭模組需要足夠空間變焦是相互牴觸的。
由於液晶透鏡具有電的可調變性,可以藉由外加電場來控制光的聚焦位置或是偏轉方向,並同時具有元件的輕薄、低功耗等特性,對於鏡頭未來要求是有其發展性的。
此外,液晶透鏡的應用不限於鏡頭上。由於液晶透鏡可達到光偏轉的功效,故液晶透鏡更可應用在增加顯示器可視角、光通訊亦或是照明設計上。舉例來說,在展示櫃中,可以藉由調控光照射位置,進而強調展示櫃中的展示品或商品;或是用在辦公室與家中,改變光照射角度與方向,使空間中有不同的情境。
然而,於目前已發展出的液晶透鏡中,往往面臨製程及驅動複雜等缺點,而無法廣泛的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有鑑於此,目前亟需發展出一種具有新穎結構的液晶透鏡,其中的電場產生基板的製程較為簡便及驅動方式較為簡單,以使液晶透鏡可被廣泛的應用。
本揭露提供一種電場產生基板,其基板上的電場產生單元具有特殊的圖案化設計。此外,本揭露更提供一種使用前述電場產生基板的液晶透鏡。
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第一基板上。其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包括:一第一主電極;一第二主電極;以及一第一次電極,位於第一主電極與第二主電極間,其中第一次電極與第一主電極及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一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一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間,而一第二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主電極間;其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如前所述,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實質上平行的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其中,藉由於第一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間設置第一電阻單元並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主電極間設置第二電阻單元,使得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能產生漸變電場分布。當應用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於液晶透鏡上時,藉由控制施加於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電壓,形成漸變分布的電場,進而得以使入射至液晶透鏡的入射光產生相位差以偏轉入射光,而得到光聚焦或擴散的效果。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可更包括一第二次電極,第二次電極位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主電極間,第二次電極與第一次電極及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三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間,而第二電阻單元電性連接第二次電極與第二主電極,且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一次電極與第二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可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第一基板上。其中,第二電場產生單元可包括:一第三主電極;一第四主電極;以及一第三次電極,位於第三主電極與第四主電極間,其中第三次電極與第三主電極及第四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四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三主電極與第三次電極間,而一第五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三次電極與第四主電極間;其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與第三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可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第一基板上。其中,第二電場產生單元可包括:一第三主電極;一第四主電極;一第三次電極,位於第三主電極與第四主電極間,其中第三次電極與第三主電極電性連接,且一第四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三主電極與第三次電極間;以及一第四次電極,位於第三次電極與第四主電極間,其中第四次電極與第三次電極與第四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五電阻單元電性連接第三次電極與第四主電極,而一第六電阻單元設置於第三次電極與第四次電極間;其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第四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此外,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可包括一或複數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且可包括一或複數個第二電場產生單元。其中,當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複數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複數第二電場產生單元時,其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與第二電場產生單元可間隔排列。
當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複數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複數第二電場產生單元時,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第一主電極可相互電性連接,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第二主電極可相互電性連接,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第三主電極可相互電性連接,而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第四主電極也可相互電性連接。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第四次電極的形狀並無特殊限制,只要彼此之間實質上平行即可。於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第四次電極為線型電極。其中,線型電極可包括直線型電極、彎曲線型電極、鋸齒狀線型電極等。然而,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只要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第四次電極的長度延伸方向實質上平行即可。於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第四次電極為直線型電極。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寬度可介於4μm至80μm之間,例如可介於4μm至70μm之間、可介於4μm至60μm之間、可介於4μm至50μm之間;但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可根據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的 應用領域或需求做調整。在此,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寬度是指第一主電極的遠離第二主電極的邊緣與第二主電極的遠離第一主電極的邊緣的距離。
同樣的,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中,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寬度可介於4μm至80μm之間,例如可介於4μm至70μm之間、可介於4μm至60μm之間、可介於4μm至50μm之間;但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可根據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的應用領域或需求做調整。在此,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寬度是指第三主電極的遠離第四主電極的邊緣與第四主電極的遠離第三主電極的邊緣的距離。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中,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第四主電極、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第四次電極的寬度可分別介於0.5μm至10μm之間,例如可介於1μm至5μm之間;但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可根據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的應用領域或需求做調整。
本揭露更提供一種前述電場產生基板的製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第一基板,其上方設置有一電極層;圖案化電極層,以形成主電極(例如: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及/或第四主電極)及次電極(例如: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或第四次電極);以及形成電阻單元(例如:第一電阻單元、第二電阻單元、第三電阻單元、第四電阻單元、第五電阻單元及/或第六電阻單元)於主電極與次電極間。
於本揭露的製備方法中,將電極層圖案化的步驟可使用任何已知的圖案化方法,例如,蝕刻法。此外,於本揭露的製備方法中,形成電阻單元的步驟可使用任何已知的塗佈方法,例如旋轉塗佈、刮刀塗佈、噴墨法、印刷法、輥塗法、噴塗法等。於本揭露的一實施例中,形成電阻單元的步驟可使用氣體溶膠噴墨法。
本揭露更提供一種使用前述電場產生基板的液晶透鏡,包括:一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其可為前述的任一電場產生基板;以及一第二電場產生基板,與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相對設置;以及一液晶層,設置於第一電場產生基板與第二電場產生基板間。於此實施態樣的液晶透鏡中,第二電場產生基板可包括:一第二基板、及一平面電極層,其中平面電極層設於第二基板之朝第一基板的一側上。此外,於此實施態樣的液晶透鏡中,液晶透鏡可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設置於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上;以及一第二配向層,設置於平面電極層上,且第一配向層的配向方向與第二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實質上相同。
本揭露更提供另一種使用前述電場產生基板的液晶透鏡,包括: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其可為前述的任一電場產生基板;以及一液晶層,設置於前述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間。於此實施態樣的液晶透鏡中,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其中之一者的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的長度延伸方向與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另一者的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的長度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此外,於此實施態樣的液晶透鏡中,液晶透鏡可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設置於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其中之一者的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上;以及一第二配向層,設置於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另一者的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與第一次電極上。其中,第一配向層的配向方向與第二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可實質上相同或可實質上垂直。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及液晶透鏡中,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可分別為一硬質基板、一可撓性基板、一薄膜或其組合。第一基板之材料可包括一石英基板、一玻璃基板、一矽晶圓基板、一藍寶石基板、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其他塑膠或高分子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但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及液晶透鏡中,主電極(例如:第一主電極、第二主電極、第三主電極及/或第四主電極)、次電極(例如:第一次電極、第二次電極、第三次電極及/或第四次電極)及平面電極層可分別包括透明導電金屬氧化物(例如,ITO、IZO、ITZO、IGZO或AZO)、金屬(例如,鈦或鋁)、重摻雜的矽(例如,磷摻雜的矽)。
於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及液晶透鏡中,電阻單元(例如:第一電阻單元、第二電阻單元、第三電阻單元、第四電阻單元、第五電阻單元及/或第六電阻單元)可包括任何電阻材料,例如:PEDOT:PPS、高阻值奈米碳管、經摻雜的矽、或金屬氧化物(例如,ZnO、VO2、SnO2、MoOx或釩摻雜的氧化鉬)。
於本揭露中,「電極實質上平行」係指兩主電極或主電極與次電極完全平行、或者兩主電極或主電極與次電極間的延伸線間的夾角小於5度。此外,「電極長度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係指兩主電極或主電極與次電極的長度延伸方向完全平行、或者兩主電極或主電極與次電極間的長度延伸方向間的夾角小於5度。再者,「配向方向實質上相同」係指兩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完全相同、或者兩配向層的配向方向間的夾角小於5度。同時,「配向方向實質上垂直」係指兩配向層的配向方向間的夾小介於85度至90度之間。
1:第一基板
1a:第一電場產生單元
1b:第二電場產生單元
11:電極層
111:第一主電極
111a,112a:邊緣
112:第二主電極
113:第一次電極
114:第二次電極
115,116,117,135,136,137:連接電極
121:第一電阻單元
122:第二電阻單元
123:第三電阻單元
131:第三主電極
1311,1321:第二導線
132:第四主電極
133:第三次電極
134:第四次電極
141:第四電阻單元
142:第五電阻單元
143:第六電阻單元
151,152:絕緣單元
153,154,155,156:絕緣層
1531,1541,1551,1561:絕緣層開口
161,162:第一導線
17:第一配向層
181:第一電連接墊
182:第二電連接墊
191:第三電連接墊
192:第四電連接墊
2:第二基板
21:平面電極層
22:第二配向層
3:液晶層
4:封膠
5:光源
6:偏振片
7,7’:液晶透鏡
8:屏幕
A,B:電場產生單元組
R1,R2,R4:區域
W,d:寬度
圖1A為本揭露實施例1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
圖1B為本揭露實施例1的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
圖2為本揭露實施例1的電場產生基板的上視圖。
圖3A為沿圖2的A-A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B為沿圖2的B-B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揭露實施例2的液晶透鏡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揭露實施例3的偏振態的量測系統示意圖。
圖6A與圖6B為實施例3的一實施態樣電壓與所偵測到的折射率的示意圖。
圖6C與圖6D為實施例3的另一實施態樣電壓與所偵測到的折射率的示意圖。
圖6E與圖6F為實施例3的再一實施態樣電壓與所偵測到的折射率的示意圖。
圖7為本揭露實施例4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
圖8為本揭露實施例5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
圖9為本揭露實施例6的偏振態的量測系統示意圖。
圖10為本揭露實施例7的液晶透鏡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揭露實施例8的電場產生基板的電極配置上視圖。
圖12A及圖12B為本揭露實施例8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部分放大圖。
圖13A至圖14B為本揭露實施例8的電場產生基板的部分放大圖。
以下係藉由具體實施例說明本揭露之實施方式,熟習此技藝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揭露之其他優點與功效。本揭露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針對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創作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
再者,說明書與請求項中所使用的序數例如”第一”、”第二”等之用詞,以修飾請求項之元件,其本身並不意含及代表該請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請求元件與另一請求元件的順序、或是製造方法上的順序,該些序數的使用僅用來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請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請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區分。
實施例1
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圖2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的上視圖。圖3A及圖3B分別為沿圖2的A-A剖面線及B-B剖面線的剖面示意圖。
如圖1A至圖3A所示,首先,提供一第一基板1,其上方設置有一電極層;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基板1為一玻璃基板,其上方設置有一ITO層。而後,以蝕刻法圖案化電極層,以形成多條平行的線型電極,分別包括一第一主電極111、一第二主電極112、一第一次電極113、一第二次電極114、一第三主電極131、一第四主電極132、一第三次電極133及一第四次電極134。此外,更於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一次電極113間、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次電極114間、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主電極112間、第三主電極131與第三次電極133間、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次電極134間、及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間分別形成連接電極115,116,117,135,136,137,以使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一次電極113電性連 接、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次電極114電性連接、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主電極112電性連接、第三主電極131與第三次電極133電性連接、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次電極134電性連接、及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電性連接。
而後,利用氣溶膠噴墨技術,噴上PEDOT:PPS作為電阻材料,以於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一次電極113間形成一第一電阻單元121、於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主電極112間形成一第二電阻單元122、於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次電極114間形成一第三電阻單元123、第三主電極131與第三次電極133間形成一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形成一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次電極134間形成一第六電阻單元143。如此,則完成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
於本揭露中,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三電阻單元123、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設置位置並不限於如圖1A及圖1B所示的位置,也可設置於其他位置,只要電阻單元與主電極及次電極的連接關係如前所述即可。
此外,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三電阻單元123、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長度並無特殊限制,可依照所需降低的電壓而調整。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三電阻單元123、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長度分別約為15μm。然而,於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三電阻單元123、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長度可分別介於15μm至50μm之間。若電阻單元並非線 型設計而有彎折的情形時,前述電阻單元的長度則為將彎折電阻單元拉直後得到的長度。
如圖1A、圖2及圖3A所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1;以及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設置於第一基板1上。其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包括:一第一主電極111、一第二主電極112、一第一次電極113及一第二次電極114。其中,第一次電極113位於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二主電極112間,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一主電極111及第二主電極112電性連接,第二次電極114位於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主電極112間,且第二次電極114與第一次電極113及第二主電極112電性連接。一第一電阻單元121設置於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一次電極113間,一第二電阻單元122電性連接第二次電極114與第二主電極112,一第三電阻單元123設置於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次電極114間。此外,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實質上平行。
如圖1B、圖2及圖3A所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設置於第一基板1上。其中,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包括:一第三主電極131、一第四主電極132、一第三次電極133及一第四次電極134。其中,第三次電極133位於第三主電極131與第四主電極132間,第三次電極133與第三主電極131與第四主電極132電性連接,第四次電極134位於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間,且第四次電極134與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主電極132電性連接。一第四電阻單元141設置於第三主電極131與第三次電極133間,一第五電阻單元142電性連接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而一第六電阻單元143設置於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次電極134間。此外,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 112、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實質上平行。
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共形成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及三個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然而,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於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數量可分別為一或多個。此外,於本實施例中,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與三個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彼此間隔排列。
如圖1B及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於圖案化電極層形成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的同時,更形成第二導線1311,1321,其中第二導線1311與三個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第三主電極131電性連接,而第二導線1321與三個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第四主電極132電性連接。
此外,如圖2及圖3B所示,於第三主電極131及第四主電極132上更分別形成一絕緣單元151,152;而後,形成第一導線161,162。其中,第一導線161與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一主電極111電性連接,而第一導線162與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二主電極112電性連接。於本實施例中,可透過氣溶膠噴墨技術噴上銀線,以形成第一導線161,162。然而,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第一導線161,162可使用其他的導電材料(例如:金屬、金屬合金、或其他具有良好導電性或低電阻的導電材料等)製備。
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一主電極111彼此相互電性連接,外加電壓可施予至各個第一主電極111。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二主電極112彼此相互電性連接,外加電壓可施 予至各個第二主電極112。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第三主電極1311彼此相互電性連接,外加電壓可施予至各個第三主電極1311。同樣的,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第四主電極132也彼此相互電性連接,外加電壓可施予至各個第四主電極132。
如圖1A至圖2所示,於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中,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一次電極113間設有第一電阻單元121,於第二次電極114與第二主電極112間設有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次電極114設有第三電阻單元123。因此,當在第一主電極111及第二主電極112施加外加電壓時,透過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及第三電阻單元123的設置,電壓能由第一主電極111及第二主電極112中的其中一者往另一者遞減,而產生鋸齒狀電壓分布。同樣的,於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中,第三主電極131與第三次電極133間設有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間設有第五電阻單元142,而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次電極134間設有第六電阻單元143。因此,當在第三主電極131及第四主電極132施加外加電壓時,透過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設置,電壓能由第三主電極131及第四主電極132中的其中一者往另一者遞減,而產生鋸齒狀電壓分布。
如前所示,於本實施例中,透過將ITO玻璃基板微影蝕刻出所需的主電極與次電極圖案,再利用氣溶膠噴墨技術,噴塗上電阻單元及導線,透過簡單的製程步驟,即可獲得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此外,只需要一台訊號產生器分別施加電壓至電場產生單元的主電極,透過主電極與次電極間及兩次電極間的電阻單元的設置,即可獲得鋸齒狀電壓分布,進而使驅動電路大幅簡化。
如圖1A所示,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寬度W可介於4μm至80μm之間;更詳細而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一主電極111的遠離第二主電極112的邊緣111a與第二主電極112的遠離第一主電極111的邊緣112a的距離即為寬度W。於本實施例中,寬度W為42μm。然而,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當寬度W越小,所形成的液晶透鏡內的液晶分子能有更大偏轉角度,而可達到更大照明範圍。至於如圖1B的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寬度設計與如圖1A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寬度W設計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此外,第一主電極111的寬度d可介於0.5μm至10μm之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主電極111的寬度d可介於3μm至4μm之間。然而,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至於第二主電極112、第一次電極113及第二次電極114的寬度設計及如圖1B的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的寬度設計,與如圖1A的第一主電極111的寬度d設計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2
圖4為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包括:一第一電場產生基板;一第二電場產生基板,與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相對設置;以及一液晶層3,設置於第一電場產生基板與第二電場產生基板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可為如實施例1所示的電場產生基板。在此,係以第一基板1及上方的電極層11簡化實施例1所示的電場產生基板,其中,電極層11可包括如實施例1所述的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如圖2所示)。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二基板2、及一平面電極層21,其中平面電極層21設於第二基板2之朝第一基板1的一側 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2可為一玻璃基板,而平面電極層21可為一未經圖案化的ITO層。再者,於本實施例中,液晶層3中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可為△n為0.2或以上的液晶分子。再者,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可更包括:一封膠4,設置於第一電場產生基板與第二電場產生基板間。
於本實施例中,液晶透鏡可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17,設置於電極層11上;以及一第二配向層22,設置於平面電極層21上,且第一配向層17的配向方向與第二配向層22的配向方向實質上相同。在此,第一配向層17及第二配向層22的配向方向可使用光配向或刷磨配向方式形成。
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層17的配向方向可與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如圖2所示)的長度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或垂直,端看設計而定。
實施例3
圖5為本實施例的偏振態的量測系統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量測系統包括:一光源5、一偏振片6、一液晶透鏡7及一屏幕8。其中,光源5發出一非偏振光;於本實施例中,光源5為一LED光源。液晶透鏡7為如實施例2所示的液晶透鏡,而液晶透鏡7中的箭號指的是配向層的配向方向。此外,偏振片6的偏振方向與液晶透鏡7中的配向層的配向方向相同。當光源5所發出的非偏振光通過偏振片6,偏振片6的偏振方向與液晶透鏡7的配向平行;而光線經過液晶透鏡7偏轉後,打在屏幕8上。
圖6A與圖6B為本實施例一實施態樣電壓與所偵測到的折射率的示意圖。請參閱圖2,當高電壓施加於第一主電極111及第四主電極132上,而第 二主電極112及第三主電極131接地時,電壓會由左往右遞減,如圖6A所示。與液晶透鏡7(如圖5所示)配向方向相同的偏振光所體驗到的折射率會由左往右遞增,如圖6B所示,入射光因而往左偏轉。
圖6C與圖6D為本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態樣電壓與所偵測到的折射率的示意圖。請參閱圖2,當高電壓施加於第二主電極112及第三主電極131上,而第一主電極111及第四主電極132接地時,電壓會由左往右遞增,如圖6C所示。與液晶透鏡7(如圖5所示)配向方向相同的偏振光所體驗到的折射率會由左往右遞減,如圖6D所示,入射光因而往右偏轉。
圖6E與圖6F為本實施例的再一實施態樣電壓與所偵測到的折射率的示意圖。請參閱圖2,當高電壓施加於第一主電極111及第三主電極131,而第二主電極112及第四主電極132接地時,電壓分布如圖6E所示,與液晶透鏡7(如圖5所示)配向方向相同的偏振光所體驗到的折射率如圖6F所示,光則會往兩邊張開。
如圖6A至圖6F所示,於本實施例中,藉由控制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三主電極131及第四主電極132(如圖2所示)的電壓分布,能使入射光往右、往左或同時往右及往左偏轉。據此,藉由使用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可輕易的控制入射光的偏轉,使得驅動複雜度可大大降低。
實施例4
圖7為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與實施例1圖1A所示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相同,除了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不包括如圖1A所示的第二次電極114及第三電阻單元123。
實施例5
圖8為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上視圖。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與實施例1圖1A所示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相同,除了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包括複數個第二次電極114及複數個第三電阻單元123。
實施例6
圖9為本實施例的偏振態的量測系統示意圖。本實施例的量測系統與實施例3圖5的量測系統相似,除了本實施例的量測系統更包括另一液晶透鏡7’。於本實施例中,液晶透鏡7’也使用如實施例2所示的液晶透鏡。
於本實施例中,液晶透鏡7的主電極與次電極的長度方向須與液晶透鏡7’的主電極與次電極的長度方向垂直,但液晶透鏡7中配向層的配向方向須與液晶透鏡7’中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平行,這樣通過液晶透鏡7的穿透光才能被液晶透鏡7’調變。如此,透過液晶透鏡7及液晶透鏡7’對光的調變,能使得入射光產生二維共四個方向偏轉。
於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更可使用三個以上的液晶透鏡,並透過控制每個液晶透鏡中的電極長度方向間的關係,以達到多個方向偏轉的目的。
實施例7
圖10為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包括: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其中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相對設置;以及一液晶層3,設置於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間。於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可為如實施例1所示的電場產生基板。在此,係以第一基板1及上方的電極層11簡化實施例1所示的電場產生基板,其中,電極層11可包括如實施例1所述的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如圖2所示)。再者, 於本實施例中,液晶層3中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可為△n為0.2或以上的液晶分子。再者,本實施例的液晶透鏡可更包括:一封膠4,設置於第一電場產生基板與第二電場產生基板間。
於本實施例中,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如圖2所示)的長度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
於本實施例中,液晶透鏡可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17,設置於電極層11上;以及一第二配向層22,設置於另一電極層11上。在此,第一配向層17及第二配向層22的配向方向可使用光配向或刷磨配向方式形成。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配向層17的配向方向可與第二配向層22的配向方向實質上相同或垂直,端看設計或需求而定。
實施例8
圖11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的電極配置上視圖。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的電極配置大致實施例1相同。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包括一第一主電極111、一第二主電極112、一第一次電極113及一第二次電極114,而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包括一第三主電極131、一第四主電極132、一第三次電極133及一第四次電極134。
圖12A及圖12B為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部分放大圖,即圖11的區域R1的部分放大圖。於本實施例中,當如圖11所示形成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後,如圖12A所示,可先形成一絕緣層153,154,且絕緣層153,154包括絕緣層開口1531,1541, 此絕緣層開口1531,1541對應於後續預定形成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三電阻單元123、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區域,如圖12B所示。
雖圖未示,但於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兩相鄰的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間可更選擇性的設置絕緣層。
而後,如圖12B所示,以氣溶膠噴墨技術噴上電阻材料,以於第一主電極111與第一次電極113間形成第一電阻單元121、於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主電極112間形成第二電阻單元122、於第一次電極113與第二次電極114間形成第三電阻單元123、第三主電極131與第三次電極133間形成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主電極132形成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三次電極133與第四次電極134間形成第六電阻單元143。如此,則完成本實施例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
本實施例的主電極及次電極(包括第一主電極111、第二主電極112、第一次電極113、第二次電極114、第三主電極131、第四主電極132、第三次電極133及第四次電極134)及電阻單元(包括第一電阻單元121、第二電阻單元122、第三電阻單元123、第四電阻單元141、第五電阻單元142及第六電阻單元143)的結構、材料及製備方法可與實施例1大致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圖13A及圖13B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的部分放大圖,即圖11的區域R2的部分放大圖。圖14A及圖14B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的部分放大圖,即圖11的區域R3的部分放大圖。
如圖13A及圖14A所示,當形成電場產生基板的電極圖案後,可先形成一絕緣層155,156,且絕緣層155,156包括絕緣層開口1551,1561,此絕緣層開口1551,1561對應於第一主電極111及第二主電極112。而後,如圖13B及圖14B所示,形成第一導線161,162。其中,第一導線161與三個第一主電極111電性連接,而第一導線162與三個第二主電極112電性連接,藉此,以將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如圖11所示)電性連接。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導線161,162的結構、材料及製備方法可與實施例1相同,故在此不再贅述。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絕緣層153,154,155,156的材料可為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氧化鋁、樹脂、聚合物、光阻或其組合。
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彼此間隔排列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在此,可將兩相鄰的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及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視為一對電場產生單元,並將三對電場產生單元視為一電場產生單元組。於本實施例中,電場產生基板共包括電場產生單元組A及電場產生單元組B。然而,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單元數目、電場產生單元組中所包含的電場產生單元數目及電場產生單元組的數目並不僅限於此,可根據需求進行變更。
其中,如圖11及圖13B所示,電場產生單元組A包括一第一電連接墊181,與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其中之一第一主電極111電性連接,而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一主電極111則可透過第一導線161電性連接。此外,如圖11及圖14B所示,電場產生單元組A包括一第二電連接墊182,與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其中之一第二主電極112電性連接,而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的第二 主電極112則可透過第一導線162電性連接。藉此,三個第一電場產生單元1a彼此之間得以電性連接。
同樣的,如圖11所示,電場產生單元組A更包括一第三電連接墊191,與第二導線1311電性連接;而第二導線1311與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第三主電極131電性連接。此外,電場產生單元組B包括一第四電連接墊192,與第二導線1321電性連接;而第二導線1321與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的第四主電極132電性連接。藉此,三個第二電場產生單元1b彼此之間得以電性連接。
本實施例的電場產生基板亦可應用於前述實施例的液晶透鏡中,其實施方式如前所述,故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揭露提供一種新穎的電場產生基板,其透過簡單的圖案化製程形成主電極及次電極後,再藉由塗佈技術形成導線及電阻單元,故可大幅減少製程的複雜度。此外,於應用本揭露的電場產生基板的液晶透鏡中,只需給予主電極電壓即可控制入射光的偏轉方向,故可大幅減少驅動複雜度,使得液晶透鏡能被廣泛的應用。
上述實施例僅係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而已,本揭露所主張之權利範圍自應以申請專利範圍所述為準,而非僅限於上述實施例。
1a:第一電場產生單元
111:第一主電極
111a,112a:邊緣
112:第二主電極
113:第一次電極
114:第二次電極
115,116,117:連接電極
121:第一電阻單元
122:第二電阻單元
123:第三電阻單元
W,d:寬度

Claims (18)

  1. 一種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一主電極;一第二主電極;以及一第一次電極,位於該第一主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一主電極及該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一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間,而一第二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其中該第一電場產生單元更包括一第二次電極,該第二次電極位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該第二次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及該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三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間,而該第二電阻單元電性連接該第二次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且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三主電極;一第四主電極;以及 一第三次電極,位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三主電極及該第四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四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間,而一第五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該第三主電極、該第四主電極、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三主電極;一第四主電極;一第三次電極,位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三主電極電性連接,且一第四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間;以及一第四次電極,位於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間,其中該第四次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五電阻單元電性連接該第四次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而一第六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四次電極間;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該第三主電極、該第四主電極、該第一次電極、該第二次電極、該第三次電極及該第四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複數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複數第二電場產生單元,其中該些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與該些第二電場產生單元間隔排列。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其中該些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一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該些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二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該些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三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而該些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四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包括複數第一電場產生單元及複數第二電場產生單元,其中該些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與該些第二電場產生單元間隔排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場產生基板,其中該些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一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該些第一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二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該些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三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而該些第二電場產生單元的該些第四主電極相互電性連接。
  9. 一種液晶透鏡,包括:一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一主電極;一第二主電極;以及一第一次電極,位於該第一主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一主電極及該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一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間,而一第二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一第二電場產生基板,與該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相對設置;以及一液晶層,設置於該第一電場產生基板與該第二電場產生基板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液晶透鏡,其中該第二電場產生基板包括:一第二基板、及一平面電極層,其中該平面電極層設於該第二基板之朝該第一基板的一側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液晶透鏡,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設置於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上;以及一第二配向層,設置於該平面電極層上,且該第一配向層的配向方向與該第二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實質上相同。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液晶透鏡,其中該第一電場產生基板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三主電極;一第四主電極;以及一第三次電極,位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三主電極及該第四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四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間,而一第五電阻單元電性連接該第四次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該第三主電極、該第四主電極、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13. 一種液晶透鏡,包括: 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其中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相對設置且分別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一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一主電極;一第二主電極;以及一第一次電極,位於該第一主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一主電極及該第二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一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間,而一第二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二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實質上平行;以及一液晶層,設置於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液晶透鏡,其中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其中之一者的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的長度延伸方向與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另一者的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的長度延伸方向實質上相同。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液晶透鏡,更包括:一第一配向層,設置於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其中之一者的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上;以及一第二配向層,設置於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的另一者的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與該第一次電極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液晶透鏡,其中該第一配向層的配向方向與該第二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實質上相同。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液晶透鏡,其中該第一配向層的配向方向與該第二配向層的配向方向實質上垂直。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液晶透鏡,其中該兩個第一電場產生基板分別更包括一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該第二電場產生單元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且包括:一第三主電極;一第四主電極;以及一第三次電極,位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間,其中該第三次電極與該第三主電極及該第四主電極電性連接,一第四電阻單元設置於該第三主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間,而一第五電阻單元電性連接該第四次電極與該第四主電極;其中,該第一主電極、該第二主電極、該第三主電極、該第四主電極、該第一次電極與該第三次電極實質上平行。
TW108115640A 2019-05-07 2019-05-07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TWI7412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640A TWI741290B (zh) 2019-05-07 2019-05-07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US16/654,118 US11048141B2 (en) 2019-05-07 2019-10-16 Electric field generating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lens compris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640A TWI741290B (zh) 2019-05-07 2019-05-07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1893A TW202041893A (zh) 2020-11-16
TWI741290B true TWI741290B (zh) 2021-10-01

Family

ID=73047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5640A TWI741290B (zh) 2019-05-07 2019-05-07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048141B2 (zh)
TW (1) TWI74129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88658U (en) * 2010-04-12 2010-09-1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Liquid crystal lens
US20120026451A1 (en) * 2010-07-29 2012-02-02 Lensvector Inc. Tun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with single sided contacts
CN103576410A (zh) * 2013-11-11 2014-02-12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透镜及3d显示装置
JP6132281B2 (ja) * 2013-01-07 2017-05-24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レンズ素子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端末機
TWI653491B (zh) * 2016-05-06 2019-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透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17109A (en) * 1994-12-02 1997-04-0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Three terminal liquid crystal lens cel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88658U (en) * 2010-04-12 2010-09-1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Liquid crystal lens
US20120026451A1 (en) * 2010-07-29 2012-02-02 Lensvector Inc. Tun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with single sided contacts
JP6132281B2 (ja) * 2013-01-07 2017-05-24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液晶レンズ素子及び表示装置並びに端末機
CN103576410A (zh) * 2013-11-11 2014-02-12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液晶透镜及3d显示装置
TWI653491B (zh) * 2016-05-06 2019-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透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55982A1 (en) 2020-11-12
US11048141B2 (en) 2021-06-29
TW202041893A (zh) 2020-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27664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TWI529450B (zh) 液晶透鏡及包含該液晶透鏡之顯示器
JP6084663B2 (ja) 電気泳動表示装置
TW476862B (en) Reflection-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168586B2 (en) Electrically tunable optical phase modulation element
TWI691754B (zh) 液晶元件、偏向元件、液晶模組以及電子裝置
EP2894510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a multi-layer wire-grid polariser
US8570483B2 (en) Liquid crystal lens
US11378862B2 (en) Optical axis tun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electronic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optical axis tunable liquid crystal lens
WO2017121137A1 (zh) 可书写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驱动方法
JP6734950B2 (ja) ズーム液晶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液晶レンズ構造
KR102239168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광학 유닛, 광학 유닛의 제조 방법
KR102079163B1 (ko)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TWI741290B (zh) 電場產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鏡
TW201629589A (zh) 帶有電極之彩色濾光片基板、含有該基板之顯示裝置、以及該基板之製造方法
KR20160031612A (ko) 와이어 그리드 편광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1913327A (zh) 电场产生基板及包含其的液晶透镜
KR20040017138A (ko) 터치 패널 일체형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4952415B2 (ja) 透過光量可変素子および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15004095B (zh) 镜面切换屏、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KR20040039987A (ko) 터치패널을 갖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US995871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multiple insulating films of varying thickness
JP2017004367A (ja) 電極付き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該基板を含む表示装置、ならびに該基板及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021581A (ja) 偏光板のタッチセンサ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装置
TW202326252A (zh) 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