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7205B - 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37205B TWI737205B TW109106890A TW109106890A TWI737205B TW I737205 B TWI737205 B TW I737205B TW 109106890 A TW109106890 A TW 109106890A TW 109106890 A TW109106890 A TW 109106890A TW I737205 B TWI737205 B TW I73720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ayer
- emitting
- backlight module
- module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發光層、第一外透光層、第二外透光層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學層。至少一發光層具有相對的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至少一發光層適於由第一面提供第一光束。至少一發光層包括多個發光單元。第一外透光層配置於第一面。第二外透光層配置於第二面。至少一第一光學層配置於第一外透光層。第一外透光層位於至少一發光層與至少一第一光學層之間,其中第一外透光層與第二外透光層夾固至少一發光層。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背光模組。
隨著液晶顯示器這類的非自發光顯示器的應用日益廣泛,背光模組的設計也需針對不同的用途而調整。為了提升光源的顯示亮度及平衡各色均勻度,搭載多量的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的背光模組已成為市場的主流之一。
一般而言,習知的背光模組可區分為直下式背光模組與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以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為例,其一般是利用光線於導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內全反射的原理使光源所發出的光線傳遞於導光板內,再利用導光板底部之網點或微結構破壞光線全反射,進而讓光線從導光板之出光面均勻地出射。然而,具有導光板之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仍面臨許多待改善的問題,例如是發光輝度不均或不足,進而導致顯示效果不佳。此外,隨著顯示器的尺寸增加,導光板的尺寸必須伴隨著增加,而大尺寸之導光板面臨了製造成本高以及重量過重等問題。
反觀而言,相較於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直下式背光模組的發光輝度較足夠且均勻。然而在目前的架構中,直下式背光模組具有,同時也有結構厚度較後及散熱性不佳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具有較佳的結構設計及加工方式,且同時可減少整體結構厚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發光層、第一外透光層、第二外透光層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學層。至少一發光層具有相對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至少一發光層適於由第一面提供第一光束。至少一發光層包括多個發光單元。第一外透光層配置於第一面。第二外透光層配置於第二面。至少一第一光學層配置於第一外透光層。第一外透光層位於至少一發光層與至少一第一光學層之間,其中第一外透光層與第二外透光層夾固至少一發光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具有多個散熱通孔,連通以貫穿第一外透光層、至少一發光層以及第二外透光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散熱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於至少一發光層的延伸方向。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散熱通孔的位置在垂直於至少一發光層的方向上與多個發光單元不重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光學層為擴散板、增亮板、透鏡矩陣或上述任意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發光層還包括第一連接層,連接於多個發光單元與第一外透光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連接層為封裝膠體。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發光層還包括第二連接層,連接於多個發光單元與第二外透光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連接層具有電路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外透光層具有電路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發光層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調光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外透光層的相對兩表面及之間的內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調光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一光學層的相對兩表面及之間的內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調光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調光結構為擴散薄膜、量子點膜或雷射雕刻結構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發光層適於由第二面提供第二光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組還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學層,配置於第二外透光層,且第二外透光層位於至少一發光層與至少一第二光學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第二光學層為擴散板、增亮板、透鏡矩陣或上述任意組合。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發光層的數量為多個,且背光模組還包括至少一內透光層,配置於相鄰兩發光層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一部份各個發光層的多個發光單元朝向第一外透光層發光,其中另一部份各多個發光層的多個發光單元朝向第二外透光層發光。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發光層中的多個發光單元在垂直於多個發光層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錯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多個發光單元為發光二極體。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的背光模組中,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發光層、第一外透光層、第二外透光層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學層。其中,第一外透光層與第二外透光層夾固至少一發光層。因此,可使背光模組具有較佳的結構設計及加工方式,且同時可減少整體結構厚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圖2為圖1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爆炸示意圖。圖3為圖1的背光模組中的發光層的上視示意圖。圖4為圖1的部份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至圖4。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100,包括至少一發光層110、第一外透光層120、第二外透光層130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學層140。背光模組100例如為直下式光源,適於發出至少一光束,作為顯示模組或顯示面板的光源使用,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具體而言,背光模組100還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學層150第一連接層160以及第二連接層170。在本實施例中,由下至上依序堆疊為至少一第二光學層150、第二外透光層130、第二連接層170、發光層110、第一連接層160、第一外透光層120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學層140。發光層110位於背光模組100結構的中間,且背光模組100適於朝上或朝下(或兩相對方向)提供光束。換句話說,背光模組100可適用於雙顯示模組或顯示面板的架構中,並分別朝不通方向顯示出不同的顯示畫面。但在其他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00也可作為單面光源使用,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發光層110具有相對的第一面S11以及第二面S12。發光層110適於由第一面S11提供第一光束L1,且適於由第二面S12提供第二光束L2。詳細而言,發光層110包括多個發光單元112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112例如為單一顏色的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LED)以提供單一波長光或多個顏色的發光二極體以進行合光或混光。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發光層110可朝一方向提供單色光、白光,或可分別朝兩方向提供雙相同單色光、雙相異單色光、至少一白光或上述任意組合,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第一外透光層120配置於發光層110的第一面S11。而第二外透光層130配置於發光層110的第二面S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外透光層120及第二外透光層130例如為玻璃。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外透光層120與第二外透光層130的各自的表面或內部可以雷射雕刻方式產生光學微結構、擴散結構或聚光結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第一連接層160連接於發光層110與第一外透光層120之間,且第二連接層170連接於發光層110與第二外透光層130之間。具體而言,第一連接層160用以連接發光層110與第一外透光層120,且第二連接層170用以連接發光層110與第二外透光層130。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接層160例如為透光的封裝膠體。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是空氣層,本發明並不限於此。第二連接層170例如為光學透明黏著膠(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或光學透明樹脂(optical clear resin,OCR)與電路結構的組合。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連接層170可省略,並在第二外透光層130朝向發光層110的表面上製作電路結構,而將發光層110直接以焊接方式連接於下方的第二外透光層130,但本發明亦不限於此。以上的選擇僅為舉例說明,在不同的實施利中,可適需求而調整第一連接層160及第二連接層170的材料與配置。
直得一提的是,背光模組100具有多個散熱通孔H,連通以貫穿第一外透光層120、第一連接層160、發光層110、第二連接層170以及第二外透光層130。因此,發光層110所產生的熱可藉由散熱通孔H傳導至外部環境。如此一來,將有助於提高發光層110中發光單元112的散熱效率。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通孔H的延伸方向垂直於發光層110的延伸方向。此外,散熱通孔H的位置在垂直於發光層110的方向上與多個發光單元112不重疊,如圖2所顯示。
第一光學層140配置於第一外透光層120,第一外透光層位120於發光層110與第一光學層140之間。而第二光學層150配置於第二外透光層130,第二外透光層130位於發光層110與第二光學層15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學層140與第二光學層150例如為擴散板、增亮板、透鏡矩陣或上述任意組合。換句話說,第一光學層140與第二光學層150的數量可分別為多個,但也可以是單個複合功能層,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因此,第一光學層140及第二光學層150適於調整光源的光型或能量分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光學層140與第二光學層150的各自的表面或內部可以雷射雕刻方式產生光學微結構、擴散結構或聚光結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層110的第一面S11及第二面S12、第一外透光層120的相對兩表面(即上表面S21及下表面S22)及之間的內部(即位置P1處)、第一光學層140的相對兩表面(即上表面S41及下表面S42)及之間的內部(即位置P3處)的至少其中一者具有一調光結構(未繪示),調光結構例如為擴散薄膜、量子點膜或雷射雕刻結構,其中擴散薄膜、量子點膜可以貼膜或塗佈方式形成於表面,而雷射雕刻結構可以雷射加工方式形成於表面或內部,本發明並不限於此。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外透光層130的相對兩表面(即上表面S31及下表面S32)及之間的內部(即位置P2處)、第二光學層150的相對兩表面(即上表面S51及下表面S52)及之間的內部(即位置P4處)的至少其中一者也可具有上述的調光結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部份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5。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A類似於圖4所顯示的背光模組100。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層110的數量為兩個,且背光模組100A還包括內透光層125,配置於相鄰兩發光層110之間。內透光層125例如為玻璃。具體而言,兩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的朝向方向彼此相反。詳細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圖5中顯示上方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朝向第一外透光層120發出第一光束L1,而圖5中顯示下方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朝向第二外透光層130發出第二光束L2。換句話說,內透光層125在兩發光層110之間具有間隔作用,且內透光層125可與第一外透光層120夾固上方的發光層110且同時與第二外透光層130夾固下方的發光層110。如此一來,可提升兩方向的發光強度。在本實施例中,散熱通孔H貫穿內透光層125及兩發光層110,如圖5所顯示。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部份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請參考圖1及圖6。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B類似於圖5所顯示的背光模組100A。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層110的數量為三個,且內透光層125配置於相鄰兩發光層110之間。在本實施例中,不同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A、112B、112C可在垂直於發光層110的延伸方向上錯位配置,如圖6所顯示。舉例而言,最上層的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A朝圖6中左方配置,次上層的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B置中配置,而最下層的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C於朝圖6中右方配置。換句話說,任意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在垂直方向上發光皆不會被其他發光層110中的發光單元112所影響。因此,可進一步增加發光單元112在水平方向上的排列密度,進而提升單一面積的發光效率。此外,能進一步防止發光單元112彼此之間相鄰過近而提升散熱效果。換句話說,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發光層110的數量可為多個,本發明並不限於此。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背光模組中,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發光層、第一外透光層、第二外透光層以及至少一第一光學層。其中,第一外透光層與第二外透光層夾固至少一發光層。因此,可使背光模組具有較佳的結構設計及加工方式,且同時可減少整體結構厚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100A,100B:背光模組
110:發光層
112:發光單元
120:第一外透光層
125:內透光層
130:第二外透光層
140:第一光學層
150:第二光學層
160:第一連接層
170:第二連接層
H:散熱通孔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P1,P2,P3,P4:位置
S11:第一面
S12:第二面
S21,S31,S41,S51:上表面
S22,S32,S42,S52:下表面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的背光模組的立體爆炸示意圖。
圖3為圖1的背光模組中的發光層的上視示意圖。
圖4為圖1的部份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部份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部份背光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層
112:發光單元
120:第一外透光層
130:第二外透光層
160:第一連接層
170:第二連接層
H:散熱通孔
L1:第一光束
L2:第二光束
Claims (20)
-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至少一發光層,具有相對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所述至少一發光層適於由所述第一面提供第一光束,所述至少一發光層包括多個發光單元;第一外透光層,配置於所述第一面;第二外透光層,配置於所述第二面;至少一第一光學層,配置於所述第一外透光層,且所述第一外透光層位於所述至少一發光層與所述至少一第一光學層之間;以及多個散熱通孔,連通以貫穿所述第一外透光層、所述至少一發光層以及所述第二外透光層,其中所述第一外透光層與所述第二外透光層夾固所述至少一發光層。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多個散熱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於所述至少一發光層的延伸方向。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多個散熱通孔的位置在垂直於所述至少一發光層的方向上與所述多個發光單元不重疊。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光學層為擴散板、增亮板、透鏡矩陣或上述任意組合。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發光層還包括第一連接層,連接於所述多個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一外透光層之間。
- 如請求項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連接層為封裝膠體。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發光層還包括第二連接層,連接於所述多個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二外透光層之間。
- 如請求項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二連接層具有電路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二外透光層具有電路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發光層的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調光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第一外透光層的相對兩表面及之間的內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調光結構。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一光學層的相對兩表面及之間的內部的至少其中之一具有至少一調光結構。
- 如請求項10、11或12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調光結構為擴散薄膜、量子點膜或雷射雕刻結構的至少其中之一。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發光層適於由所述第二面提供第二光束。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還包括:至少一第二光學層,配置於所述第二外透光層,且所述第二外透光層位於所述至少一發光層與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學層之間。
-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第二光學層為擴散板、增亮板、透鏡矩陣或上述任意組合。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至少一發光層的數量為多個,且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至少一內透光層,配置於相鄰兩所述多個發光層之間。
-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一部份各所述多個發光層的所述多個發光單元朝向所述第一外透光層發光,其中另一部份各所述多個發光層的所述多個發光單元朝向所述第二外透光層發光。
- 如請求項17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多個發光層中的所述多個發光單元在垂直於所述多個發光層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錯位。
- 如請求項1所述的背光模組,其中所述多個發光單元為發光二極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6890A TWI737205B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背光模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06890A TWI737205B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背光模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37205B true TWI737205B (zh) | 2021-08-21 |
TW202134756A TW202134756A (zh) | 2021-09-16 |
Family
ID=78283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06890A TWI737205B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背光模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37205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743872A (en) * | 2006-05-29 | 2007-12-01 | Kenmos Technology Co Ltd | A light source cooling devic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of a backlight module |
TW200921149A (en) * | 2007-11-08 | 2009-05-16 | Exploit Technology Co Ltd | Light guide diffusion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thereof |
TWM387283U (en) * | 2010-03-03 | 2010-08-21 | Top Victory Invest Ltd | Bottom-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and edge-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
TW201033691A (en) * | 2009-03-06 | 2010-09-16 |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using the same |
TWI506346B (zh) * | 2013-02-28 | 2015-11-01 | Tpv Display Technology Xiamen | 散熱光學透鏡與使用該散熱光學透鏡的背光模組 |
TWI533468B (zh) * | 2012-05-29 | 2016-05-11 | 璨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元件及其發光裝置 |
TWM596363U (zh) * | 2020-03-03 | 2020-06-01 | 晨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 |
-
2020
- 2020-03-03 TW TW109106890A patent/TWI737205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743872A (en) * | 2006-05-29 | 2007-12-01 | Kenmos Technology Co Ltd | A light source cooling device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 of a backlight module |
TW200921149A (en) * | 2007-11-08 | 2009-05-16 | Exploit Technology Co Ltd | Light guide diffusion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thereof |
TW201033691A (en) * | 2009-03-06 | 2010-09-16 | Advanced Optoelectronic Tech |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using the same |
TWM387283U (en) * | 2010-03-03 | 2010-08-21 | Top Victory Invest Ltd | Bottom-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and edge-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
TWI533468B (zh) * | 2012-05-29 | 2016-05-11 | 璨圓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元件及其發光裝置 |
TWI506346B (zh) * | 2013-02-28 | 2015-11-01 | Tpv Display Technology Xiamen | 散熱光學透鏡與使用該散熱光學透鏡的背光模組 |
TWM596363U (zh) * | 2020-03-03 | 2020-06-01 | 晨豐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背光模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134756A (zh) | 2021-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698263B2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 |
US11754877B2 (en) | Lighting apparatus | |
JP6246860B2 (ja) |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 |
US8933871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 |
KR100769066B1 (ko) | 백-라이팅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 |
WO2021142961A1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面板 | |
JP2008192395A (ja) |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WO2018223988A1 (zh) | 光学模组和包括其的反射式显示器件 | |
KR20110030549A (ko) | 시준 광 엔진 | |
WO2020056912A1 (zh) | 背光模组 | |
US20210080785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TWI662303B (zh) | 背光模組 | |
US11804580B2 (en) |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light source substrate | |
TWM596363U (zh) | 背光模組 | |
KR102215971B1 (ko) | 조명장치 | |
TWI737205B (zh) | 背光模組 | |
TWI358004B (en) | Backlight module | |
JP6907071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KR101829305B1 (ko) | 조명장치 | |
TWI786531B (zh) | 光源模組及顯示裝置 | |
KR102601097B1 (ko) | 조명장치 | |
WO2022091870A1 (ja) | 面状照明装置 | |
WO2023166798A1 (ja) | 発光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KR101930852B1 (ko) | 조명장치 | |
JP2009301753A (ja) | 発光素子モジュール、面光源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