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1091B - 注射裝置 - Google Patents

注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1091B
TWI731091B TW106117879A TW106117879A TWI731091B TW I731091 B TWI731091 B TW I731091B TW 106117879 A TW106117879 A TW 106117879A TW 106117879 A TW106117879 A TW 106117879A TW I731091 B TWI731091 B TW I7310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jection
movable
needle
injection device
syrin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7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2524A (zh
Inventor
中沢陽介
佐藤征嗣
佐藤敬
假谷道宏
田中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資生堂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178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3109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02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2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10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109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注射裝置1,藉由具有活塞、插嵌該活塞的注射筒、及由與該注射筒連接的針基和向被檢體內穿刺的針管所構成的注射針之注射器,使內容物注入被檢體,具有:接觸頭10,可與被檢體接觸,並形成了供針管穿過的開口部;可動支架30,對注射筒和注射針進行保持;支撐機構20,固定在接觸頭上;及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向注射筒的內部壓入活塞。藉由可動支架沿支撐機構進行移動,使注射筒和注射針相對接觸頭進行移動。注射器可相對注射裝置進行著脫。

Description

注射裝置
本發明涉及注射裝置,更具體地,涉及適於向組織內注射、供給、或投與包括細胞在內的各種物質的裝置。
在細胞治療等中,希望在皮膚內的治療部位精密地按照預期的量將細胞等預定物質於預定的深度注射至受實驗者。
另外,在將微量的細胞等物質注入單一層或單一區域內時,還需要將預定的量分割為多次,並從多個不同方向分散進行注入。
此外,在上述的將預定量的內容物分割為多次並從多個不同方向分散進行注入的情況下,希望使對被檢體的影響為均等分割,故,希望在被分割的多次中的每次都按照預定的相同速度進行注入。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提出了專利文獻1,其中,設計了一種在注射裝置內對注射針進行固定的注射針外套(housing),注射針被固定在其內部,注射筒被著脫(裝卸)自由地安裝在被固定了的注射針上。在該注射裝置內,藉由內部的驅動系統和後退系統,可按照預定的速度執行注入動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表2015-505487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的技術中,由於注射針被固定在內部,在對多個患者或受實驗者使用該裝置實施注射的情況下,傳染病、感染症等的感染、及注射針的摩耗等所引起的穿刺痛的風險較高,故,需要使注射裝置本身為一次性用品。
另外,在作為對象的注射裝置和注射器用的注射針為無法著脫的一體化的結構中,就裝置而言,會作為更高度的醫療機器而被管理,裝置的申報或搬送的管理也都很會嚴格。
此外,作為藉由注射而進行注入的內容物,如果使用黏性高的膠(gel)狀結構的物質,則使用時壓力較高,存在注射筒會從被固定了的注射針上脫離的可能性。
因此,本發明鑑於上述緣由,以提供一種使用時可防止注射針從注射筒脫落並可使注射器著脫的注射裝置為目的。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式,一種注射裝置,藉由具有活塞、插嵌該活塞的注射筒、及由與該注射筒連接的針基和向被檢體內穿刺的針管所構成的注射針之注射器,使內容物注入該被檢體,該注射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接觸頭,可與該被檢體接觸,並形成了供該針管穿過的開口部;可動支架,對該注射筒和該注射針進行保持;支撐機構,固定在該接觸頭上;及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將該活塞壓入該注射筒的內部。藉由該可動支架沿該支撐機構進行移動,使該注射筒和該注射針相對該接觸頭進行移動。該注射器可相對該注射裝置進行著脫。
根據本發明的一方式,注射裝置在使用時可防止注射針從注射筒脫落並可使注射器著脫。
1、2:注射裝置
10、10-1:接觸頭
11:開口部
12:下表面
12c:下表面中央部
12e:下表面突起
13:上表面
14:側面
15:定位溝
16:凸緣部
17:記號
20、20-1:支撐機構
21:支架引導通道(插入孔)
22:移動引導軌
23:支撐機構的側壁
23G、23J:側壁固定部
23O:開口部
23P、23Q:銷插入孔
24:支撐機構的上表面蓋部
24-1:支撐機構的上表面部
25:支撐機構的下表面切口開口部
26:切口部
27L、27M:垂直面(支撐側引導面)
28L、28M:溝部
30、30-1:可動支架(holder)
31:凸緣嵌合部
32:外筒部夾持部
33:針基停止部
34:圓周面保持部
34-1:圓周面保持部
35:平面部
36、37:突起(彈簧保持部件)
36S、37S:突起側面
38:接著部件
39:卡合用突起
39L、39M:垂直面(支架側引導面)
40:按壓部(注入控制機構)
41:制動器(板彈簧)
42:板彈簧支撐棒
42h:按鈕
43:按壓部彈簧
44:上蓋
50: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
51、51-1:引導棒
51F:大徑部
51M:中徑部
51r:卡合齒條
51S:小徑部
52:連動棒
52r:卡合齒條
53、53-1:連接棒
53F:大徑部
53S:小徑部
53T:連接棒的大徑的末端
54、55:線圈彈簧(第1彈性部件)
60:控制機構
61:控制板
61S:控制板的側面板
61SG、61SJ:側面板固定部
61SP、61SQ:側面板銷插入孔
61T:控制板的上表面板
61TL:溝
61TM:溝
62、63:移動調整銷
64、65:線圈彈簧(第2彈性部件)
66、67:鎖止銷
80:注射器
81:注射針
82:針基
83:針管
84:注射器(syringe)
85:外筒部
86:凸緣
87:筒前端
88:活塞(plunger)
88h:活塞頭部
89:襯墊
100:注入用模板
310:前方支架
320:後方支架
330:移動支撐部
331:第1貫穿孔
332:第2貫穿孔
A:前進方向
B:後退方向
B-B’:斷面方向
DL:距離
Dm:距離
Dp:預定距離
Dp’:距離
[第1圖(a)、(b)]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的說明圖。
[第2圖(a)、(b)]適用於本發明的注射裝置的注射器的構成圖。
[第3圖(a)、(b)]圖1的注射裝置中的可動支架的說明圖。
[第4圖(a)~(d)]圖1的注射裝置中的可動支架和支撐機構的說明圖。
[第5圖(a)、(b)]位於圖4所示的可動支架下表面的移動機構和棒狀部件的說明圖。
[第6圖]圖1的注射裝置中的按壓部的棘輪(ratchet)機構的說明圖。
[第7圖(a)~(c)]圖1的注射裝置中的接觸頭的說明圖。
[第8圖(a)~(c)]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第9圖]第1實施方式的注射動作流程的說明圖。
[第10圖(a)、(b)]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
[第11圖(a)、(b)]圖10的注射裝置的拔針控制機構的放大圖。
[第12圖]圖10的注射裝置的透視斜視圖。
[第13圖(a)~(e)]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的動作說明圖。
[第14圖]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動作流程的說明圖。
[第15圖(a)~(c)]使用注射用模板(template)對被檢體做記號時的說明圖。
[第16圖(a)~(g)]注射器的安裝步驟的說明圖。
[第17圖(a)、(b)]安裝了注射器的注射裝置和使注射裝置與被檢體接觸的圖。
圖1是本申請的第1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的說明圖。(a)是示意圖,(b)是側視圖。
[整體說明]
注射裝置1是用於安裝將包括細胞懸濁液等物質的內容物注入被檢體(人、動物、個別臟器、皮膚等)的注射器之注射裝置。注射裝置1發揮用於使用注射器將適量的內容物注入被檢體的注入用注射筒器(syringe)支架(holder)(注射器支架)的功能。
注射裝置具有接觸頭10、支撐機構20、可動支架30、及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
接觸頭10可與被檢體接觸,並形成了開口部。接觸頭10位於注射裝置1的前端。後述的針管83相對被檢體進行穿刺動作‧拔針動作時,穿過該開口部11(參照圖4(b))。
支撐機構20以預定的角度固定在接觸頭10上。藉由支撐機構20和接觸頭10的結合角度,可設定相對被檢體的注射角度。接觸頭10和支撐機構20可被一體製造,也可分別進行製造後再藉由溶接等固接。
支撐機構20是藉由規定可動支架30的移動的停止位置以擋住可動支架30的支架承受部。
可動支架30保持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參照圖2(a)),可相對接觸頭10沿支撐機構20進行移動。藉由可動支架30相對接觸頭10進行移動,可使由可動支架30保持的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相對與接觸頭10接觸的被檢體進行移動。藉由該相對移動,注射器80的針管83可相對被檢體向作為穿刺方向的前進方向和作為拔針方向的後退方向進行移動。
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對活塞88相對注射筒84進行壓入。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包括按壓部40、引導棒51、連動棒52、連接棒53、及彈性部件54、55(參照圖5)。
這裡,在本發明的注射裝置1中,注射筒和注射針作為注射器,並可進行著脫。圖2是注射器的說明圖,(a)表示組裝後的注射器,(b)表示注射器的分解圖。
如圖2所示,注射器80由注射針81、注射筒84、及活塞88構成。注射筒(cylinder)84收藏內容物,其中插嵌活塞88。具體而言,注射筒84具有收藏內容物的外筒部85、設置在外筒部85的後端的凸緣(flange)86、及筒前端87。
這裡,在本發明的注射裝置內,較佳使用具有1mL的容積的注射器。這樣的1mL的注射器可進行10次100μL的注射或6次166μL的注射。也可使用具有2、5或10mL的注射器。基於注射裝置的具體使用形態,注射器還可具由更大或更小的容積。
注射針81與注射筒84連接。具體而言,注射針81具有外嵌於注射筒84的筒前端87的針基82和向被檢體內進行穿刺的針管83。安置注射器80時,使注射筒84的筒前端87插入注射針81的針基82之中並進行卡合。也可使用具有藉由進行鎖定以使注射針81的針基82和注射筒84的筒前端87不易脫離的結構之注射器。
這裡,適用於本發明的注射裝置的注射針的針管的直徑較佳為位於18~34G、20~30G的範圍。另外,優選為26G、27G或30G。
活塞88(plunger)藉由頭部(後部)88h被按壓而在注射筒84的外筒部85內進行移動,可使內容物從注射器被放出。在活塞88的前端部,接著了作 為用於防止液體洩露或異物混入的薄板狀橡膠製填料(packing)(密封元件)之襯墊(gasket)89。
這裡,在本發明中,如圖2(a)所示的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一體化並可一起進行著脫,故,注射筒84內所收藏的內容物不會附著在注射裝置1的內側或者附著極少,藉此注射裝置1可被再利用。這裡,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至少在向注射裝置1進行著脫時和被安裝在注射裝置1內時藉由連接而一體化即可,位於注射裝置1之外時,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可為彼此分開的狀態。
[可動支架(注射器支架)]
圖3表示可動支架30的上表面的放大斷面圖。(a)是斜視圖,(b)是沿(a)的A-A’進行了截斷的斷面俯視圖。
可動支架30具有位於上部的由前方支架310和後方支架320構成的注射器支架及形成了供棒狀部件51、52、53穿過的2個貫穿孔(331、332,參照圖5)的移動支撐部330。另外,作為第1彈性部件的線圈彈簧54、55設置在移動支撐部330的內部。
位於可動支架的上部的310、320具有凸緣嵌合部31、外筒部夾持部32、針基停止部(stopper)33、及圓周面保持部34。
凸緣嵌合部31與注射筒84的凸緣86嵌合。凸緣嵌合部31如圖3(b)所示在俯視圖中為翼(翅膀)形狀的外框形狀,藉由將凸緣86嵌入該外框形狀而使其卡合。藉由該卡合,對凸緣86進行定位,藉此限制凸緣86相對可動支架30向分離方向(後退方向,圖1(b)的箭頭B的方向)進行移動。
外筒部夾持部32從兩側對注射筒84的外筒部85的位置進行夾持並保持。外筒部夾持部32是以沿著筒狀外筒部85的側面的兩側的方式而立起 為肋條(rib)狀的線狀突起形狀。藉由該結構,外筒部夾持部32對可動支架30中的外筒部85的側面方向的位移、即、向側面的偏移進行限制。可動支架30即使發生了移動,也可穩定地對保持狀態進行維持。
針基停止部33對注射針81的針基82的移動進行限制。在圖2所示的注射器的例子中,針基82的前端為預定的平面形狀,圖3所示的針基停止部33藉由內徑進行縮徑(設置了段差),可與針基82的前端面接觸。
在圖3(a)中,針基停止部33沿相對注射器80的移動方向而使其停止的方向垂直延伸,儘管針管83可穿過,然而卻是一種針基82的前端(與移動方向垂直的面)與針基停止部33接觸,藉此對注射器80的相對可動支架30的移動進行限制的構成。需要說明的是,針基停止部33也可不與相對注射器80的移動方向而使其停止的方向垂直,例如,藉由使圓周的形狀遞減,也可使針基82停止。或者,在針基82的前端不存在垂直面,並且針基82的形狀朝與注射筒84連接的部分其(針基82)直徑逐漸變粗的情況下,針基停止部33也可藉由與針基82的側面接觸,對注射器80的相對可動支架30的移動進行限制。
藉由該構成,在將注射器80安裝至注射裝置1時和注入動作期間,針基82對可動支架30中的向接近開口部11側的方向(前進方向,圖1(b)的箭頭A的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
圓周面保持部(針基圓周面保持部)34將注射針81的針基82的圓周面保持為圓周面狀。需要說明的是,圓周面保持部34還可將注射筒84的外筒部85的前端保持為圓周面狀。圖3所示的圓周面保持部34為沿針基82和外筒部85的前端的圓周面方向覆蓋整個圓周面的筒狀形狀。需要說明的是,圓周面保持部34也可不覆蓋全周,例如還可為使針基82和外筒部85 的前端的形狀為半圓狀那樣的形狀。藉由該圓周面保持部34,相對可動支架30的針基82和外筒部的側面方向的位移可被限制。藉由該構成,可動支架30移動時,可防止沿保持狀態的側面方向(短邊方向)進行移動(偏移)。
如上所述,在可動支架30中,凸緣嵌合部31限制向注射筒84的分離方向(圖1(b)的箭頭B的後退方向)的移動,針基停止部33限制向注射針81的接近方向(圖1(b)的箭頭A的前進方向)的移動,據此,在移動方向上,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的結合狀態可被維持。
故,即使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與可動支架30一起移動了,也可防止注射針81從注射筒84脫落進而導致內容物洩露至注射裝置1內。
需要說明的是,可動支架30的外筒部夾持部32也可不在沿著注射器80的外筒部85的整個部分處都立起。如圖3(a)所示,藉由設置外筒部夾持部32的突起的一部分中斷了的平面部35,注射器80可較容易地嵌入可動支架30,藉此可提高注射器80著脫時的操作性。
[支撐機構]
基於圖4和圖1(b)對支撐機構20進行說明。圖4(a)是接觸頭10和支撐機構20的斜視圖,(b)是從其他方向觀察的斜視圖。(c)是從接觸頭10和支撐機構20的注入方向觀察的沿著箭頭的圖(arrow view)。接觸頭10和支撐機構20發揮作為相對可移動的可動支架30不動的固定部件(主體)的功能。
支撐機構20相對接觸頭10被進行了固定。藉由接觸頭10和支撐機構20的連接角度,可設定注射器80的針管83的相對被檢體的接觸角度。
用於規定注射角度的支撐機構20和接觸頭10之間的角度較佳為10度~90度的任一者,優選為位於15度~25度的範圍內。
支撐機構20具有上表面蓋部24和側壁23,在支撐機構20的內部,形成了用於引導可動支架30的移動的筒狀的支架引導通道(插入貫穿孔)21。這裡,在位於支撐機構20的後端的側壁23上,形成了供可動支架30插入的作為支架引導通道21的插入孔的入口的開口部23O。
就可使可動支架30沿支撐機構20進行移動的支架引導通道21中的位於下方的部分而言,其發揮作為引導可動支架30進行移動的移動引導軌22的功能。
在支撐機構20的下方,設置了沿側面方向(注入方向)延伸的切口(開口部)25。藉由使下部開放,可防止注射器80進行著脫動作時針管83的前端與注射裝置1內部接觸。
在本實施方式中,就作為移動引導軌22的用於使可動支架30的前端(至少保持注射針81的部分)插入的筒狀插入貫穿孔的支架引導通道21的內圓周面下表面以外的部分而言,其為沿著可動支架30的前端(圓周面保持部34)的形狀之形狀。
如圖4(a)和圖4(c)所示,在支撐機構20中,支架引導通道21的上方和兩個側方被覆蓋成半圓形狀(半圓柱體形狀)。具體而言,支撐機構20具有上表面蓋部24,其沿圓周面方向在上方和側方至少覆蓋注射針81和可動支架30的保持注射針81的部分(針基停止部33和圓周面保持部34)。故,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撐機構20是一種下部開放並設置了為了引導可動支架30而沿移動方向延伸的作為筒狀插入孔的支架引導通道21的外套(housing)形狀。
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撐機構20的側壁23使可動支架30的向接觸頭10的接近方向的移動(前進移動)停止。即,對滑動(slide)移動的終點進行了 規定。另外,在支撐機構20的側壁23上,固定了引導棒51的前端和連接棒53的前端。具體而言,在側壁23上,設置了固定引導棒51的側壁固定部23G和固定連接棒53的側壁固定部23J(參照圖5)。側壁固定部23G、23J如圖5所示也可包括緊固引導棒51、連接棒53的緊固部件或進行接著的接著部件等。
需要說明的是,形成支架引導通道的筒狀外套(housing)也可為上方開放(即,也可不設置上表面蓋部24)。例如,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撐機構20最低限度只要具有將可動支架30的一部分(保持針部的部分)向接觸頭10進行移動引導的移動引導軌22和成為對移動的末端進行規定的停止部的側壁23即可。
然而,如圖4(a)和圖4(c)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設置上表面蓋部24,圓周面可引導可動支架30的前端,故,具有使移動更穩定的效果。此外/或者,還可考慮操作者的安全或衛生。
[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
圖5中,(a)是本發明的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的分解圖,(b)是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和位於可動支架30的下表面的移動支撐部330的斷面圖。需要說明的是,圖5(b)相當於圖1(a)的B-B’面的斷面圖。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1具有作為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的按壓部40、引導棒51、連動棒52、連接棒53、及線圈彈簧(第1彈性部件)54、55。
按壓部40向由可動支架30所保持的注射筒84內按壓活塞88。
引導棒51、連動棒52、及連接棒53是控制可動支架30的相對移動的棒狀部件。引導棒51可相對移動地與可動支架30和按壓部40進行卡合。
連動棒52緊固於可動支架30,並可移動地與按壓部40進行卡合。連接棒53延伸為與連動棒52相同的直線狀,其端部(後端)與連動棒52的端部(前端)相對以可進行接觸、分離。另外,連接棒53的前端位於可動支架30的內部。
此外,如圖5(b)所示,第1彈性部件(線圈彈簧)54、55設置在可動支架30的內部。
圖5(b)所示的可動支架30的下部表示設置在對注射筒84進行保持的部分的下部的移動支撐部330。
在移動支撐部330上,形成了引導棒51可滑動插入的第1貫穿孔331和前端可滑動插入連接棒53並且位於同一直線上的後端緊固連動棒52的第2貫穿孔332。
引導棒51和連接棒53可相對可動支架30的貫穿孔331、332分別進行移動。
另外,連動棒52藉由接著部件38在可動支架30的貫穿孔332內被固定在預定的位置。
可動支架30向接近接觸頭10的方向進行移動後,相對第1彈性部件,從引導棒51和連接棒53向可動支架30的內部所設置的線圈彈簧(第1彈性部件)54、55施加壓縮力。
按壓部40與引導棒51和連動棒52卡合。按壓部40是與活塞88的頭部(後端部)88h接觸並藉由相對移動壓入活塞88的活塞推壓部。藉由可動支架30上所設置的線圈彈簧54、55的回復力,可動支架30和接觸頭10之間的距離及可動支架30和按壓部40之間的距離進行變化。有關距離變化的細節,將基於圖8和圖9後述。
這裡,在可動支架30移動的距離為一定的情況下,施加在線圈彈簧54、55上的壓縮力為一定。故,在將預定量的內容物分割為多次且每次的注入量都相等的情況下,藉由使可動支架30的移動量為一定,線圈彈簧54、55的壓縮力及其之後的回復力也為一定,故,每次都可實施相同注入速度的注射動作。
在可動支架30的下部所設置的供棒狀部件51、52、53穿過的貫穿孔331、332的內壁上,作為彈簧保持部件,設置了突起36、37(即,貫穿孔331、332的直徑較小的部分)。
引導棒51和連接棒53上分別設置了小徑部和大徑部。小徑部51S、53S在引導棒51和連接棒53的延伸方向上位於可動支架30的中央附近,大徑部51F、53F位於可動支架30的支撐機構20側(前端側)。
線圈彈簧54、55外嵌在引導棒51、53的小徑部51S、53S上。外嵌了線圈彈簧54的導棒51內嵌於貫穿孔331。外嵌了線圈彈簧55的連接棒53和被固定了的連動棒52內嵌於貫穿孔332。
線圈彈簧(第1彈性部件)的前端保持在從引導棒51和連接棒53的大徑部51F、53F向小徑部51S、53S進行縮徑的側面(段差部分)上,後端保持在作為彈簧保持部件的突起36、37的突起側面36S、37S上。
需要說明的是,引導棒51和連接棒53為可進行分割的構成,以可使線圈彈簧54、55外嵌在小徑部51S、53S上。
在可動支架30的內部,就連接棒53而言,其末端的直徑較大,其末端的大徑端部53T可從其他部分切離,例如可藉由螺絲溝和螺絲溝等的嵌合進行緊固。這裡,就在突起37的按壓部40側的表面上連接棒53的末端的大徑端部53T和小徑部53S的段差進行接觸並卡合的位置而言,其為可 動支架30和支撐機構20之間的距離最離開(最遠)的位置。
另外,在引導棒51中,就按壓部40側而言,較佳為設計成接近貫穿孔331的直徑的大小且大於小徑部51S(即,設置中徑部51M)。其原因在於,當為了使針管83移動而在線圈彈簧54、55上施加壓縮力時和彈簧回復時,即使後述的棘輪機構的卡合的嚙合方法變更了,中徑部51M也可沿貫穿孔332進行移動,故,可使支撐機構20相對引導棒51進行更順利的相對移動。
這裡,可動支架30從支撐機構20離開的距離D2(後述的距離Dm)與穿刺開始前的連動棒52和連接棒53之間距離D1相對應。藉由該距離,可設定注射針的注射深度。
這裡,注射針81的針管83的注射深度較佳位於0.5~5.5mm的範圍內,優選位於2.0mm~3.5mm的範圍內。
[按壓部]
圖6是按壓部40中的棘輪機構的說明圖。具體而言,是按壓部40的分解圖。
在引導棒51和連動棒52中,可在與按壓部40相對的部分的圓周面上,形成了帶有傾斜的卡合齒條(rack)51r、52r。
按壓部40具有與引導棒51和連動棒52的卡合齒條進行嚙合的制動器(板彈簧)41。需要說明的是,在按壓部40上,除了制動器之外,還設置了其上固定了制動器41的板彈簧支撐棒42和覆蓋制動器41的箱部44。板彈簧支撐棒42可移動自由地安裝在固定於按壓部40的支撐板45上。另外,在制動器41被固定的相反側,還設置了按鈕42h,按鈕42h和支撐板之間外嵌有壓縮線圈彈簧43。
這裡,按壓部40內的制動器41和引導棒51及連動棒52的卡合齒條51r、52r之間的卡合構成為棘輪機構。即,按壓部40可相對引導棒51和連動棒52向接近可動支架30的方向相對移動,而從可動支架30向遠離的方向即向分離方向(後退方向)的相對移動則被鎖住。
在注射器80的安裝、著脫時等對按壓部40的位置的鎖定進行解除的情況下,藉由抵抗線圈彈簧43而按壓按鈕42h,制動器41和卡合齒條51r、52r之間的卡合可被解除。具體將基於圖8和圖9後述。
[接觸頭]
圖7是接觸頭10的放大圖。如圖7所示,接觸頭10具有上表面13、側面14、及下表面12。接觸頭10的上表面13和下表面12的形狀為圓形、馬蹄形、多邊形形狀。
參照圖7(a)~(c),開口部11貫穿接觸頭10的上表面13和下表面12。另外,針可穿過開口部11。即,接觸頭10的開口部11相對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沿隨可動支架30的移動針管83進行穿過的方向和接觸頭10的上下方向的兩叉(bifurcated)方向進行了貫穿。
參照圖7(a)的側面斷面圖,在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上,開口部11的周邊的表面12c被構成為相對其他的下表面(例如,下表面突起12e)位於內側。這樣地構成下表面12後,在向被檢體注入內容物時,下表面12可與被檢體進行部分接觸,而開口部11的周邊則會變為與被檢體非接觸。
例如,作為變為非接觸的情況,在圖7(c)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在作為圓形的接觸頭10的下表面的緣部的圓周部上,形成了連續地沿下表面的表面方向突出的下表面突起12e。圓周形狀的下表面突起12e的頂部以包圍開口部11的周圍的方式與被檢體接觸。需要說明的是,下表面突起12e並不 限定於連續的形狀,也可為腳形形狀等斷續的形狀。
藉由這樣地構成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開口部11的周邊和被檢體之間變為可設定預定的空間。故,隨注射動作而從被檢體流出漏液或血液等液體時,藉由液體與接觸頭10的開口部11的周邊的下表面接觸,可抑制液體在下表面12上大面積附著。
此外,穿刺動作前和拔針動作後,針管83的前端被構成為位於比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的與被檢體接觸的部分還往上方的位置處。
具體而言,就適用於本發明的注射裝置的注射器的針管83而言,在穿刺前的階段,選擇使用針管83的長度,以使針管83的前端位於比接觸頭10的下表面的與被檢體接觸的部分還往上方的位置處。
例如,注射容量可在其他注射深度的每個其他注射部位處不同。注射長度的範圍可決定注射針的後退動作中的注射路徑的長度。故,注射全長可根據注射針的長度進行預定。注射針的注射全長較佳為2.0mm~50mm,優選為位於5.0mm~40mm的範圍內。
藉由這樣地在穿刺動作前和拔針動作後使注射針81的針管83的前端不與被檢體接觸,當該注射裝置離開被檢體時,在針管83刺入了被檢體的狀態下,可防止向非預期方向移動。故,可提高注射裝置的安全性。
此外,為了在操作中提高操作時與被檢體接觸的穩定性,並增大開口部11和被檢體之間的非接觸的空間,在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上,也可設置從側面14突出的凸緣部16。
參照圖7(b),開口部11是在上表面上從與注入點對應的位置開始朝向支撐機構20細長地進行延伸並開口的長孔形狀。
這樣,藉由將從上方觀察的開口部11的形狀如上所述構成為長孔形 狀,在實施注射動作時,不僅可使注入方向明確化,而且還可使實施注射動作的操作者可對針管進行視認的時間變長。藉由使注入方向明確化,可相對目標注入點在更正確的位置實施注入動作。另外,藉由使針管的可視認時間變長,即使在針管83發生了彎曲或折斷等異常的情況下,進行注射動作之前也可發現之。故,可事先防止對被檢體所實施的異常注射動作。
此外,在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上,作為開口部11,在隨著注射針的上述移動的針管83的穿過方向上,設置了從貫穿上下方向的部分開始朝向支撐機構20並到達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的緣部的切口形狀。另外,在支撐機構20的下部,2個移動引導軌22之間開放,並設置了切口形狀。這樣,藉由使支撐機構20和接觸頭10的下方開放,可避免注射器80著脫時針管83與任一部分接觸。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就接觸頭10的上表面13而言,為了構成放大鏡,較佳為研缽(mortar)形狀或凹向內側的半圓形狀等形狀。藉由放大鏡構成上表面後,可容易對注射部位進行可視化。例如,即使在由於光源的影響等難以直接進行視認的情況下,藉由利用放大鏡,也可一邊對開口部11和穿過開口部11的針管83進行視認,一邊進行注射。
為了使上述放大鏡的效果更好,在上表面上,與開口部11的注入點對應的位置較佳為下表面(上表面)的中心。此外,即使開口部11為長孔,為了容易識別注入點,還可在中心附近處設置記號17。
另外,在接觸頭10的側面14上,形成了作為定位溝15的線狀切口。該線狀切口用於在後述的注射準備階段對被檢體上的記號進行視認。藉由使側面14上所形成的作為用於對記號進行視認的切口的定位溝15為線狀,可容易地使後述實施步驟中所示的記號和接觸頭10的位置對齊。此 外,切口為直線形狀,還具有容易進行表面加工的優點。
[注射動作]
圖8是第1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1中的動作的說明圖。圖9是第1實施方式中的注射動作流程的說明圖。以下使用圖8和圖9對第1實施方式中的注射動作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進行控制,以使內容物注入被檢體的同時,進行使針管83從預期深度後退至被檢體表面的拔針。以下對流程進行說明。
開始(START):將充填了注入液的注射器安置在注射裝置上。此時,進行至開始位置的設定,以使活塞88和按壓部40接觸(參照後述的實施步驟)。
作為前提,開始時,使注射裝置1的接觸頭10與被檢體S接觸。在穿刺動作前,假設該注射裝置1的各構成要素處於圖8(a)的狀態。需要說明的是,藉由上述圖7(a)所示的接觸頭10的下表面的形狀,在穿刺前的階段,針管83的前端位於比接觸頭10的下表面的與被檢體接觸的部分還往上方的位置處,故,針管83的前端不會與被檢體接觸。
S1:操作者手動地使可動支架30接近接觸頭10(穿刺動作)。此時,藉由使可動支架30向接近接觸頭10的方向(箭頭所示方向)進行移動,注射針81的針管83接近被檢體,向被檢體進行穿刺,並前進至被檢體的內部(進入)。這裡,可動支架30內所設置的線圈彈簧(第1彈性部件)54、55被進行壓縮。
具體而言,按壓部40與緊固在可動支架30上的連動棒52一起,在與可動支架30之間保持預定距離Dp的同時,向接近接觸頭10的方向移動, 距離Dm變短(變為零)(圖8(a)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0-29
圖8(b))。這裡,由於與可動支架30緊固的連動棒52與可動支架30一起移動,故,按壓部40和連動棒52的末端也一起移動。
另外,由於按壓部40相對於不動的引導棒51進行移動,故,引導棒51和按壓部40的嵌合部分相對地向前進方向(可動支架30側)進行滑動。
藉由該按壓部40的相對移動,在穿刺動作中,可動支架30和按壓部40之間的距離不發生變化。故,藉由使可動支架30和按壓部40之間的距離變長,可防止只有活塞88後退的減壓所引起的氣泡的混入。此外,藉由使可動支架30和按壓部40之間的距離變短,還可防止實施與只有活塞88前進的穿刺動作並行的注入動作。
S2中,藉由使操作者的手離開可動支架30而向從接觸頭10的分離方向進行移動後,針管從被檢體的內部後退,從被檢體進行拔針,並從被檢體分離。
具體而言,賦予至可動支架30的前進方向的力釋放(消失)後,藉由可動支架30上所設置的線圈彈簧(第1彈性部件)54的回復力,可動支架30可從支撐機構20向分離方向進行移動。
這裡,按壓部40的相對棒狀部件51、52的向分離方向(後退方向)的相對移動藉由棘輪機構(圖6)被鎖定。即,可動支架30從接觸頭10向分離方向移動後,由於按壓部40與不動的未緊固的引導棒51一起停止,故,緊固在可動支架30上的連動棒52相對於不動的按壓部40進行位置移動。即,就按壓部40而言,相對於連動棒52,嵌合部分向可動支架30側(前進方向)進行滑動。
該動作使距離Dm變長,並使距離Dp變短,據此可同時進行拔針和液 體注入(圖8(b)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1-28
(c))。伴隨可動支架30的後退動作,可動支架30相對引導棒51進行位置移動,據此可動支架30和按壓部40之間的距離變短。按壓部40和可動支架30之間的距離變短時(Dp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1-18
Dp’),活塞88相對注射筒84被壓入,注射筒84的容積變小,內部的液體可被注入被檢體。故,可恰當地實施適當量的注入動作。
結束(END):注射裝置1從被檢體離開。此時,藉由上述圖7(a)的接觸頭10的下表面的形狀,針管83的前端可從被檢體離開。
藉由上述構成和流程,本發明的注射裝置1在進行注入動作時,可動支架30中的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可被適當地進行保持。尤其藉由凸緣嵌合部31和針基停止部33,內容物注入方向的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的移動可被進行限制。
因此,在作為藉由注射而進行注入的內容物而採用黏性高的膠狀結構的物質的情況下,儘管使用時注射筒上的壓力較高,注射針和注射筒的連接狀態也不會解消。故,藉由注射裝置1,可實現精密的注射動作。
<第2實施方式>
接著對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較佳適用於針對被檢體的極淺的位置進行注射動作的情況。
在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中,穿刺動作後,針的後退移動(拔針動作)分2個階段進行。具體而言,與基於活塞的向注射筒的按壓動作的注射動作(內容物射出動作)連動地進行針後退至預定距離的(拔針動作),之後,不進行注射動作,而是進行從該預定距離至從被檢體表面拔出為止的針的後退動作。
圖10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2的說明圖,(a)表示斜視 圖,(b)表示側視圖。圖11是圖10的注射裝置的拔針控制機構的放大圖。圖12是圖10的注射裝置的透視斜視圖。
如圖10~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2具有拔針控制機構60。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50進行使內容物注入被檢體並同時使針管從預期深度後退至預定位置的第一階段的針管後退動作的控制。拔針控制機構60進行不使內容物注入被檢體地使針管從預定位置至少後退至被檢體表面並進行拔針的第二階段的針管後退動作。
參照圖11,拔針控制機構60具有控制板61、2個位置調整銷62、63、2個線圈彈簧(第2彈性部件)64、65、及鎖止銷66、67。
控制板61具有上表面板61T和側面板61S,其覆蓋支撐機構20-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表面部24-1和與接觸頭10分離的後端側的側壁23-1。
2個位置調整銷(銷釘)62、63具有大徑的頭部,並被嵌入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
作為第2彈性部件的線圈彈簧64、65設置(外嵌)於位置調整銷的外周,並被保持在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和支撐機構20-1上。
2個鎖止銷(彈性銷)66、67設置在支撐機構20-1的上表面,一端被保持在可動支架30-1的圓周面保持部34-1的側面(引導面)。此外,鎖止銷66、67被設置為,沿與注射器80的移動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注射筒的短邊方向)延伸。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可動支架30-1的圓周面保持部34-1的上表面上,設置了卡合用突起39。卡合用突起39的前端部為前端較細的形狀,鎖止銷66、67與突起前端的垂直面(支架側引導面)39L、39M可滑動接觸。
支撐機構20-1具有上表面部24-1和側壁23-1,引導可動支架30-1的移動的引導路徑形成在內部。與第1實施方式同樣地,支撐機構20-1的側壁23-1被進行了開口(開口部23O),以可供可動支架30-1的一部分插入。
這裡,支撐機構20-1的形狀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是用於在支撐機構20-1的上表面部24-1上嵌入控制板61的上表面板61T而凹陷的形狀的切口部26。鎖止銷66、67可與切口部26的移動方向的垂直面(支撐側引導面)27L、27M滑動接觸。
另外,還分別形成了相對垂直面27L、27M而凹陷的部分,即,切口空間變大的溝部28L、28M。
鎖止銷66、67為可伸縮的彈性銷,可沿可動支架30-1的支架側引導面39L、39M,及上表面板61T上所刻的溝61TL、61TM進行滑動移動。
進行注射動作時,在後述的圖13(a)的狀態下,支架側引導面39L、39M還未與鎖止銷66、67接觸。在此狀態下,可動支架30-1移動後,鎖止銷66、67開始與支架側引導面39L、39M的前端接觸,之後,沿支架側引導面39L、39M進行移動(圖11,左方向)。
接著,在即將變為圖13(b)的狀態時,藉由作為可動支架30的凸部的卡合用突起39的形狀,鎖止銷66、67向朝外的方向被壓出,與溝部28L、28M卡合(圖11(a)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3-25
圖11(b))。與溝部28L、28M卡合後,控制板61和可動支架30-1再進行移動,控制板61的上表面板61T的溝61TL、61TM相對鎖止銷66、67進行位置移動(圖13(b)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3-26
圖13(c))。
操作者的手離開後,首先,在鎖止銷66、67與溝部28L、28M卡合的狀態下,可動支架30-1進行移動(圖13(c)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3-27
圖13(d))。到達預定位置後, 藉由作為可動支架30-1的凸部的卡合用突起39的支架側引導面39L、39M的形狀,賦予至鎖止銷66、67的向朝外的方向的按壓力消失,故,鎖止銷66、67和溝部28L、28M的卡合可被解除(圖11(b))。
接著,作為第2彈性部件的線圈彈簧64、65的回復力發生作用,藉此控制板61和可動支架30-1一起進行移動(圖11(b)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4-23
圖11(a),圖13(d)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4-24
13(e)),並完成後退動作。此時,卡合被解除了的鎖止銷66、67沿垂直面(支撐側引導面)27L、27M進行滑動。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在支撐機構20-1的側壁23-1上,並沒有設置用於固定引導棒51、連接棒53的側壁固定部23G、23J。取而代之,開口了供外側嵌入了第2彈性部件64、65的位置調整銷62、63可移動地進行插入的銷插入孔23P、23Q。
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被進行了開口,以供可動支架30-1的一部分插入。在本實施方式中,引導棒51-1的前端和連接棒53-2的前端固定在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上。在側面板61S上,設置了固定引導棒51的側面固定部61SG和固定連動棒52的側面固定部61SJ(參照圖12)。
另外,在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上,開口了側面板銷插入孔61SP、61SQ,以供外側嵌入了第2彈性部件64、65的位置調整銷62、63可移動地進行插入。
藉由穿刺動作,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與支撐機構20-1的側壁23-1接觸。第一階段的針管後退動作中,在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與支撐機構20-1的側壁23-1接觸了的狀態下,可動支架30-1進行後退。第二階段的針管後退動作中,控制板61的側面板61S從支撐機構20-1的側壁23-1離開,可動支架30-1進行後退。
[注射動作]
圖13是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動作的動作說明圖。圖14是第2實施方式的注射動作流程的說明圖。以下使用圖13和圖14對第2實施方式中的注射動作進行說明。
開始(START):作為前提,相對被檢體,使用注入用模板100(參照圖15)進行了注入點和記號的標記後,將注射器80(參照圖2)安置在注射裝置2上,並使注射裝置2的接觸頭10-1與被檢體接觸。
<針管前進動作>
圖14的S11中,操作者藉由手動使可動支架30-1接近接觸頭10(穿刺動作)。可動支架30-1向接近接觸頭10-1的方向移動預定距離後,相對第1彈性部件54、55,從引導棒51-1和連接棒53-2向第1彈性部件54、55施加壓縮力,並且,位置調整銷62、63與可動支架30-1一起向接近接觸頭10-1的方向進行移動。即,圖13中,距離DP和距離DL保持不變的同時,距離DM變短(變為零),第1彈性部件54、55上被施加壓縮力(圖13(a)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5-21
(b))。
到達預定位置後,鎖止銷66、67與支撐機構20的溝部28L、28M卡合。
之後,在鎖止銷66,67與支撐機構20-1的溝部嵌合了的狀態下,位置調整銷62、63和控制板61向接觸頭10-1的方向(前進方向)進行移動。即,距離DM為零保持不變的同時,距離DP也保持不變,同時,距離DL變短(變為零),第2彈性部件64、65上被施加壓縮力(圖13(b)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5-22
(c))。
<針管後退動作>
作為圖14的S12,操作者使手從可動支架30-1離開。可動支架30-1向接觸頭10-1的接近方向的力的施加消失後,作為第一階段,藉由第1彈性 部件54、55的回復力,位置調整銷62、63和鎖止銷66、67的位置不變,可動支架30-1沿從支撐機構20-1離開並接近按壓部40的方向進行移動,據此將內容物注入被檢體,並且,使針管83從預期深度後退至預定位置。即,距離D1保持不變的同時,距離DM變長,距離DP變短(DP’),據此,可進行預定距離的後退和注入動作(圖13(c)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6-19
(d))。
作為圖14的S13的第2階段的後退動作,鎖止銷66、67脫離(從嵌合狀態被解放),位置調整銷62、63和控制板61的位置進行移動,據此,藉由第2彈性部件64、65的回復力,可動支架30-1、引導棒51、嵌合於接觸的連接棒53和連動棒52的按壓部40進行移動。即,距離DM不變,距離DP’保持不變的同時,距離DL變長,據此,可不進行注入動作而使針管83從預定位置後退至可從被檢體拔針為止(圖13(d)
Figure 106117879-A0305-02-0026-20
(e))。
藉由上述構成和流程,本發明的注射裝置2在進行注入動作時,可動支架30-1中的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被適當地進行了保持。尤其藉由凸緣嵌合部31和針基停止部33,內容物注入時的移動方向的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的位移被進行了限制。
因此,在作為藉由注射進行注入的內容物而採用了黏性高的膠狀結構的物質的情況下,儘管使用時注射筒上的壓力較高,注射針81和注射筒84的連接狀態也不會被解消。故,藉由注射裝置2,可實現精密的注射動作。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分兩階段進行後退,故,可在注入動作結束後進行拔針。因此,在被檢體的極淺的位置處注入細胞等的微量且貴重的內容物的情況下,可實施所注入了的內容物不會從被檢體的表面溢出的注射動作。
[應用步驟]
為了確定注入部位或注入方向,注入前,使注入用模板100的中央的孔與注入部位的中心對齊(圖15(b)),並與6個縱長的孔對齊地使用殺菌後的油性筆做記號(圖15(c))。在同一部位不進行有間隔的反覆注入的情況下,使用化妝用染料等,對注入部位做記號。在向頭皮等有毛部位進行注入的情況下,事先對注入部位的周圍進行刮毛。注入前,對注入部位周邊進行消毒和乾燥後,進行麻醉。
將注射器80從包裝中取出,並將注入溶液充填至注射筒84內部。為了將注射器80安置在注射裝置1上,對按壓部40的後端的按鈕42h進行按壓,使其滑動至與接觸頭10相反的一側的最後端(圖16(a))。
就內含試驗製劑並連接了注射針81和活塞88的注射器80而言,一邊小心地以使針尖(針管的前端)不與注射裝置1的主體10、20等接觸,一邊將其安裝在注射裝置1的可動支架30上。具體而言,如圖16(b)所示,使注射器80從針尖斜著嵌入,並且使注射筒84的凸緣(翅膀)86立起並水平地進行壓入(圖16(c)、(d))。接著,使凸緣86旋轉,以使其與凸緣嵌合部31咬合(圖16(e))。之後,使注射裝置1的按壓部40慢慢地移動至與活塞88的頭部88h接觸,以完成準備工作(圖16(f)、圖16(g))。
使用安裝了注射器80的注射裝置1(圖17(a)),使由殺菌後的油性筆所做的記號與接觸頭10的定位溝對齊。在此狀態下,將接觸頭10緊緊地按壓在頭皮上(圖17(b)、圖8的開始(START))。
在此狀態下,手動將可動支架30向接觸頭10側進行壓入,藉此與可動支架30一起移動的注射針81的針管83穿刺入頭皮內(相當於圖8的S1)。此時,藉由從上方對接觸頭10的中央部的長孔形狀的開口部11進行視 認,可確認到針管83穿刺進了頭皮。
之後,藉由使手從注射裝置1的可動支架30上慢慢地離開,製劑被注入頭皮內(相當於圖8的S2)。接著,注入動作結束後,使注射裝置1從頭皮離開(相當於圖9的結束(END))。
在從同一注入部位沿不同方向進行多次注入的情況下,沿其他方向使皮膚上的油性筆的記號和接觸頭10周圍所設置的溝15對齊,並反覆實施上述注入操作。藉由在作為注入用記號的6個位置處反覆進行這樣的操作,在使用1mL的注射筒的情況下,可注入合計1.0mL的試驗製劑。
就使用後的注射裝置而言,卸下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並進行廢棄後,進行洗淨和維護,並使用其他殺菌包進行捆包殺菌。殺菌可使用壓熱器(autoclave)、EO氣體(gas)、伽瑪線殺菌等的任一者。
這裡,藉由上述的構成,在進行注射動作的期間,在注射裝置1、2中,由於注射筒84和注射針81的連接狀態被進行了維持,故,可認為內容物基本上不會洩露至注射裝置1、2的內部。因此,清洗或殺菌步驟只要重點對接觸頭10的下表面12實施即可,與可預料到注射筒的著脫的先前例子的注射裝置相比,可基本上不用考慮安裝了注射器的注射裝置的內部的污染。
就上述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中所用的內容物(物質)而言,可從由細胞懸濁液、膠狀材料、治療用物質、美容用物質、及診斷用物質所構成的群中進行選擇。例如,就上述注射裝置中所用的內容物(物質)而言,可從由細胞懸濁液、膠狀材料、治療用物質、美容用物質、及診斷用物質所構成的群中進行選擇。
作為要注入的美容用物質,可包括填充物(filler)那樣的脂肪細胞、 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或皺紋治療用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otox、Btx)等,但並不限定於此。治療用物質可包括抗生物質、麻醉藥、鎮痛藥、疫苗、抗體,但並不限定於此。
另外,為了將作為注射器內所收藏的內容物的懸濁液內的細胞或液體介質內的細胞注入受實驗者,也可使用本發明的注射裝置。
此外,作為注射器內所收藏的內容物,細胞懸濁液還可與發育因子混合。或者,細胞懸濁液也可包括膠狀結構。這樣的膠狀結構較佳為表示模仿其他組織的細胞外環境的細胞外基質蛋白質的混合,優選為透明質酸那樣的膠狀結構。
另外,為了向受實驗者的其他組織內注入物質,也可使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尤其是在掉頭髮、禿頂那樣的脫毛症或與頭髮欠缺或過少有關的其他症狀的治療中,可在進行作為細胞懸濁液的向皮膚內的細胞的注入時使用注射裝置。
此外,本發明的注射裝置較佳用於將藥劑、細胞活素(cytokine)、或發育因子那樣的液體注入受實驗者。向受實驗者的液體的該應用優選為關於掉頭髮、禿頂那樣的脫毛症或與頭髮欠缺或過少有關的其他症狀的治療而被執行。
或者,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還可用於向受實驗者的筋肉注入物質或向受實驗者的筋腱注入物質。
另外,作為應用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注射裝置的被檢體,並不限定於人(被檢者),也可為魚、鼠等動物。或者,被檢體還可為從受實驗者或受實驗對象動物上所提取出的皮膚、臟器等組織。
以上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詳述,然而本發明並不限定於 上述特定的實施方式,在請求專利範圍內記載的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還可進行各種各樣的變形‧變更。
10‧‧‧接觸頭
20‧‧‧支撐機構
21‧‧‧支架引導通道(插入貫穿孔)
23(230)‧‧‧側壁
23G、23J‧‧‧側壁固定部
24‧‧‧上表面蓋部
25‧‧‧切口(開口部)
30‧‧‧可動支架
40‧‧‧按壓部
50‧‧‧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
51‧‧‧引導棒
310‧‧‧前方支架
320‧‧‧後方支架
330‧‧‧移動支撐部
A‧‧‧前進方向
B‧‧‧後退方向
B-B’‧‧‧斷面方向
Dm‧‧‧距離
Dp‧‧‧預定距離

Claims (17)

  1. 一種注射裝置,藉由具有活塞、插嵌該活塞的注射筒、及由與該注射筒連接的針基和向被檢體內穿刺的針管所構成的注射針之注射器,使內容物注入被檢體,該注射裝置的特徵在於,具有:接觸頭,可與被檢體接觸,並形成了供該針管穿過的開口部;可動支架,對該注射筒和該注射針進行保持;支撐機構,固定在該接觸頭上;及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將該活塞壓入該注射筒的內部,藉由該可動支架沿該支撐機構進行移動,使該注射筒和該注射針相對該接觸頭進行移動,該注射器相對該注射裝置可進行著脫;該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具有將該活塞壓入該注射筒內的按壓部,藉由將該可動支架朝向接近該接觸頭的前進方向移動,使該針管穿刺被檢體,並進入被檢體的內部,藉由將該可動支架朝向離開該接觸頭的後退方向移動,一邊使該針管相對被檢體進行後退,一邊使該可動支架接近該按壓部,並將該活塞壓入該注射筒內,以將該內容物注入被檢體;該注射筒具有收藏該內容物的外筒部和設置於該外筒部的後端的凸緣,該可動支架之上部設有:凸緣嵌合部,其保持該凸緣且限制該凸緣之相對該可動支架之該後退方向上之移動;及外筒部夾持部,其限制該外筒部之相對該可動支架之側面方向之位移; 該凸緣嵌合部自前端方向及後端方向保持該凸緣之自該外筒部於側面方向上延伸之部分;該外筒部夾持部藉由於該可動支架之上表面立起之線狀之突起,夾入並保持該外筒部;該外筒夾持部及該凸緣嵌合部之上方為開放,且該凸緣嵌合部之相當於該後端方向之該外筒部之中央部分及下方開放。
  2. 根據請求項1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於該可動支架之該上表面,在不包含該外筒夾持部之突起之前端及後端之部分,藉由將該突起之一部分設為中斷而設置有平面部。
  3.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可動支架具有藉由與該針基的前端附近接觸的突起而使該注射針的移動停止並進行保持的針基停止部,該針基停止部限制該針基的相對該可動支架的向該前進方向的移動。
  4.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可動支架具有將該針基保持為圓周面狀的圓周面保持部,該圓周面保持部限制該針基的相對該可動支架的側面方向的位移。
  5.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凸緣係朝兩側延伸之翼狀之凸緣;該凸緣嵌合部係將該凸緣之翼狀之延伸部以與該可動支架之上表面 大致平行之狀態自側面方向及前後方向保持該凸緣,且呈一對ㄇ字形狀,且;於將該注射器相對該注射裝置安裝時,於將該凸緣之該翼狀之延伸部相對於該可動支架之該上表面偏移成大致直角之狀態下,藉由自該凸緣嵌合部之該後端之面之內側端之間隔之後方推壓該凸緣,而使該注射筒於該可動支架上沿著該外筒夾持部於前進方向上移動後,使該注射筒於該可動支架上旋動,藉此該凸緣之該翼狀之延伸部嵌入於該凸緣嵌合部。
  6.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內容物注入控制機構具有引導棒,相對該可動支架和該按壓部可移動地進行卡合;連動棒,緊固在該可動支架上,並相對該按壓部可移動地進行卡合;及連接棒,延伸為與該連動棒相同的直線狀,後端與該連動棒的前端相對並可進行接觸、分離,該後端位於該可動支架的內部。
  7. 根據請求項6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連動棒和該引導棒在可與該按壓部相對的部分的圓周面上具有帶傾斜的卡合齒條,該按壓部具有與該連動棒和該引導棒的卡合齒條進行嚙合的制動器, 該按壓部構成棘輪機構,該棘輪機構沿接近該可動支架並將該活塞壓入該注射筒內部的方向相對該連動棒和該引導棒可相對移動,該棘輪機構的朝向離開該可動支架的方向的移動被鎖止。
  8. 根據請求項6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可動支架上設置了第1彈性部件,該可動支架在保持該注射筒的部分的下部具有移動支撐部,該移動支撐部上形成了該引導棒可滑動插入的第1貫穿孔、及前端可滑動插入該連接棒並且位於同一直線上的後端緊固該連動棒的第2貫穿孔,當該可動支架向接近該接觸頭的該前進方向進行移動後,則相對該第1彈性部件,從該引導棒和該連接棒向該第1彈性部件施加壓縮力,藉由該第1彈性部件的回復力,使該可動支架向離開該支撐機構的方向進行移動。
  9. 根據請求項8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在該第1貫穿孔和該第2貫穿孔的內壁上,設置了從該內壁突出的彈簧保持部件,該引導棒和該連接棒上分別設置了小徑部和大徑部,該小徑部在該引導棒和該連接棒的延長方向上位於該可動支架的中央附近,該大徑部位於該可動支架的前端側,該第1彈性部件的前端保持在從該引導棒和該連接棒的大徑部向小徑部進行縮徑的側面上,該第1彈性部件的後端保持在該彈簧保持部件上。
  10. 根據請求項9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支撐機構的後端側的側壁被進行了開口,以供該可動支架的一部分插入,並固定了該引導棒的前端和該連接棒的前端,在該可動支架向接近該接觸頭的前進方向進行移動時,藉由該支撐機構的側壁與該可動支架的一部分進行接觸,使該可動支架的向該接觸頭的該前進方向的移動停止,藉由該第1彈性部件的回復力,在該可動支架向從該接觸頭離開的後退方向進行移動時,使該內容物注入被檢體,同時使該針管從預期深度後退至被檢體表面並進行拔針。
  11. 根據請求項10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支撐機構具有上蓋,該上蓋沿圓周面方向在上方和側方至少覆蓋該注射針和該可動支架的保持該注射針的部分,該可動支架插入該支撐機構的內部。
  12.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靠近該接觸頭之下表面之緣部之部分以較該開口部之周邊之表面更向該下表面之表面方向突出之方式連續或斷續地形成;於將該內容物注入該被檢體時,以連續或斷續地突出之方式構成之靠近該緣部之部分,以圍繞該開口部之該周邊之方式與該被檢體接觸,且該開口部之該周邊與該被檢體成為非接觸。
  13. 根據請求項1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 該接觸頭之下表面為大致圓形,且以連續或斷續地突出之方式構成之靠近該緣部之部分為大致環形狀。
  14.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穿刺動作開始前和拔針動作結束後,該針管的前端位於比該接觸頭的下表面的與該被檢體接觸的部分還往上的位置。
  15.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接觸頭的該開口部相對該接觸頭的下表面沿隨該可動支架的移動該針管穿過的方向和該接觸頭的上下方向的兩叉方向進行了貫穿,該接觸頭的上表面的該開口部為從與注入點對應的位置開始朝向該支撐機構細長延伸並開口的長孔形狀。
  16. 根據請求項1或2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在該支撐機構上具有對該可動支架的至少一部分可滑動支撐的圓周面形狀的移動引導軌。
  17. 根據請求項16之注射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支撐機構的該移動引導軌的下部開放,以使該注射器著脫時該針管不進行接觸,在該接觸頭的下表面上,作為該開口部,在隨該可動支架的移動該針管穿過的方向上,設置了從沿上下方向貫穿的部分開始朝向該支撐機構並到達該接觸頭的該下表面的緣部的切口形狀。
TW106117879A 2017-05-31 2017-05-31 注射裝置 TWI7310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7879A TWI731091B (zh) 2017-05-31 2017-05-31 注射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17879A TWI731091B (zh) 2017-05-31 2017-05-31 注射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524A TW201902524A (zh) 2019-01-16
TWI731091B true TWI731091B (zh) 2021-06-21

Family

ID=65803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7879A TWI731091B (zh) 2017-05-31 2017-05-31 注射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31091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7010A (en) * 1935-01-30 1936-07-07 Fairleigh S Dickinson Automatic syringe injector
US2531267A (en) * 1947-10-16 1950-11-21 Harnisch Fritz Hypodermic syringe operating device
CN202554648U (zh) * 2012-04-15 2012-11-28 夏富杰 医用麻醉注射器
CN103298508A (zh) * 2010-10-28 2013-09-11 帕纳思有限公司 用于皮肤手术的药物注射装置
CN104321101A (zh) * 2012-01-31 2015-01-28 株式会社资生堂 注入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7010A (en) * 1935-01-30 1936-07-07 Fairleigh S Dickinson Automatic syringe injector
US2531267A (en) * 1947-10-16 1950-11-21 Harnisch Fritz Hypodermic syringe operating device
CN103298508A (zh) * 2010-10-28 2013-09-11 帕纳思有限公司 用于皮肤手术的药物注射装置
CN104321101A (zh) * 2012-01-31 2015-01-28 株式会社资生堂 注入装置
CN202554648U (zh) * 2012-04-15 2012-11-28 夏富杰 医用麻醉注射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2524A (zh)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84961T3 (es) Jeringuilla dental
US11806277B2 (en) Intravitreal injection device with combined vitreous sampling
US20200268363A1 (en) Aspiration syringe
WO2012171898A1 (de) Transport- und transferbehältnis für ein fluides medium
CN109328082B (zh) 注射装置
US20150246183A1 (en) Needle-free injection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TWI731091B (zh) 注射裝置
JP2018083098A (ja) 注射装置
CN209405474U (zh) 一种新型腔镜用药物注射装置
CA3104038C (en) Injection instrument set
CN209595862U (zh) 一种疼痛科麻醉护理装置
Shimizu et al. Anatomy-oriented stereotactic approach to cerebrospinal fluid collection in mice
CN107495989A (zh) 多点睾丸穿刺针
CN208892602U (zh) 一种一次性使用末梢采血设备
CN216294895U (zh) 一种药学实验用精确推料的注射器
CN116747141B (zh) 一种可调节钝面弯曲程度的钝针及其使用方法
CN219049861U (zh) 一种穴位注射器
CN211410598U (zh) 一种新型麻醉针
CN219289715U (zh) 一种防刺伤便利盒
CN213667287U (zh) 一种能够维持负压抽吸的针筒
CN215018647U (zh) 一种医用穿刺麻醉一体式穿刺针
CN214074550U (zh) 一种畜禽安全注射器
RU2388499C1 (ru) Шприц
CN215780590U (zh) 一种医用多头注射装置
CN215780969U (zh) 一种皮肤中胚层注射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