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7737B -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 Google Patents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7737B
TWI727737B TW109112415A TW109112415A TWI727737B TW I727737 B TWI727737 B TW I727737B TW 109112415 A TW109112415 A TW 109112415A TW 109112415 A TW109112415 A TW 109112415A TW I727737 B TWI727737 B TW I7277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ercise
oxygen
test
evaluation
mus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12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8029A (zh
Inventor
王鐘賢
Original Assignee
長庚大學
昌祐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必和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長庚大學, 昌祐科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必和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長庚大學
Priority to TW109112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773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73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380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802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主要運行評估步驟係透過電腦進行資訊統計狀態評估、問答評估及體適能評估;測試步驟根據使用者經過體適能評估運動極限的測試,分別監控使用者的心臟血液動力學以及腦組織和骨骼肌的氧和及灌注作用,戴上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的面罩、運動血壓器以及手指血氧飽和機,運動測試期間全程監控心跳、血壓及血氧,在受試者的大腦前額葉和大腿骨外側肌放上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的偵測器,偵測其組織內含氧及去氧血紅素的分布量;運算步驟將測試得出運動極限,進行所預設運動的代謝當量、各運動器材作功率和負荷之演算法換算,獲取有效精準運動處方數據;訓練步驟提供一個常壓低氧艙環境,並於常壓低氧艙環境設置環狀運動系統,其設備包含了臥式自行車、跑步機、划船機、立式自行車、滑步機,涵蓋了核心肌群到周邊肌群的運動區塊以及從閉鎖鍊到開放鍊肌群運動模式,其中運動處方依照使用者代謝當量換算可調整運動時間、強度,環狀運動系統使用臥式自行車/跑步機/划船機/立式自行車/滑步機,並依此循環至前述運動極限條件到達止。

Description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本發明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其係有關於一種運動訓練以及運動器材的結合之系統,使操作者透過運行本發明系統達到有效運動訓練。
自1968年墨西哥奧運後,低氧就被廣泛的運動訓練上,從傳統的居住於高海拔地區,且於高海拔的地區從事訓練(living high-training high)到居住於高海拔地區,而於海拔較低的地區從事訓練(living high-training low)。或是更近期的間歇性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c exposure),其中較被關注的學理假說為-利用長期持續性或間歇性低氧刺激來誘發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合成與釋出,驅使血中紅血球濃度上升,以提升循環系統運送氧氣到身體各個組織的程度,進而促進運動有氧適能的表現。
在過去多數相關研究顯示,低氧訓練對於運動員而言,雖然在增加最大攝氧量或作功量之論點仍存有爭議,但普遍認為低氧訓練能有效提高其無氧閥值、運動時間及換氣量,藉由低氧來促進運動表現,除了應用於運動員外,過去的研究也曾以健康老年人或有冠狀動脈疾病的患者做為受測對象,實驗證明這些受測者在經過19天的間歇低氧適應後(每次3-5分鐘14~10%氧濃度), 血中紅血球濃度與血氧數值會明顯上升,並且運動血乳酸濃度與自覺用力指數亦有降低的趨勢。
除了運動表現外,間歇性低氧對細胞存活也具影響性,如心肌處於嚴峻的低氧狀態時,常會導致心臟功能嚴重障礙,因此心肌對於低氧的抵抗力,是其細胞存活的重要條件;生物實驗中當實驗鼠遭遇嚴重的低氧時,有一半未經過低氧適應的老鼠在前20分鐘會死亡,而經過低氧適應則全數存活下來,而可能之機制為增加組織利用氧能力及適應後產生結構穩定之現象(phenomenon of adaptive stabilization of structure;PASS)。
有研究指出當經過間歇性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適應、長期低氧(continue hypoxia,CH)適應後,面對低氧再灌流下的反應不同,雖在低氧30分鐘下,兩組反應並無不同,但再經氧氣再灌流時,IH組右心房壓與靜脈阻力則明顯較CH組低,而其機制可能是因間歇性低氧的前適應(preconditioning)產生了交互保護(cross-protective)的效果,然而長期持續性低氧則效果不彰。
此外,其他研究更利用不同氧濃度的間歇性低氧介入,觀察實驗動物在對抵抗低氧再灌流之氧傷害有何不同;其結果發現,10%氧濃度的間歇性低氧介入對於低氧後再灌流後引發的心肌梗塞尺寸最小,再來則是常氧控制組、長期持續性低氧組及5%氧濃度的間歇低氧組,因此適當低氧的適應可以抵抗急性低氧壓力下的傷害。
在低氧環境,由於吸入氧氣分壓(Inspired oxygen tension,PiO2)減少,使得肺泡氧分壓(Alveolar oxygen tension,PAO2)降低,進而造成動脈氧氣分壓(Arterial oxygen tension,PaO2)和動脈氧氣含量(Arterial oxygen content,CaO2)的下降,這時身體對低氧環境可能會有以下幾項生理調適反應。
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當人體處於低氧環境時,於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的分枝有周邊的化學接受器,可偵測到氧氣降低的狀況,誘發重要且立即的過度換氣反應,以代償因空氣中氧分壓過低所引起的血氧濃度不足之現象。
心血管的反應增加(Increase of Cardiovascular Response):於低氧環境下進行運動之心率和心輸出量會比在常氧時高,但心擊出量可能維持不變,因此其所反應之血壓上升程度亦較常氧下運動時高。而其增加的血流量可用來代償動脈氧含量不足的狀況。
兒茶酚氨素的反應(Catecholamine Response):暴露在低氧環境時,循環中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的濃度會逐漸上升,但腎上腺素(epinephrine)可能僅反應輕微的浮動現象。
酸鹼平衡(Acid-Base Readjustment):由於低氧所造成的代償性過度換氣,會導致身體中的二氧化碳減少,血液酸鹼平衡偏移至鹼性,而引發呼吸性鹼中毒。然經長期適應後,會因由腎小管分泌HCO3 -增加,來穩定血液pH值接近至7.4。
紅血球的質量增加(Increase of Red Blood Cell Mass):長時間暴露在低氧環境下,會因動脈氧分壓持續下降,而使血液中紅血球數目逐漸上升。此紅血球增多現象主要是因低氧刺激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所致。文獻顯示,當到達高地(低氧環境)的15個小時後,紅血球生成素會由腎臟合成及釋放,促使骨髓製造紅血球並釋出至血液。紅血球增多會直接的提升血液對氧氣的輸送量。在低氧環境雖然血紅素對氧的飽和度減少,但紅血球卻以量取勝,使得動脈中的氧氣含量盡量保持穩定。
細胞的再適應(Cellular Adaptations):長期處於低氧環境會增加微血管的直徑、長度與密度,因而提升微循環運送氧氣至組織的效率;亦可提高肌肉中肌紅素含量及粒線體數目,以增進儲存氧氣在特殊的肌纖維及細胞內氧氣的利用效益。此外,也會增加紅血球中二磷酸甘油酸(2,3-diphosphoglycerate)含量,以促進鍵結於血紅素之氧氣的釋放,因此對運動時氧氣的供給量有所增益。
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的相關性:人體處於劇烈的低氧可能會提升體內氧化壓力。低氧誘發氧化壓力上升有可能是因:兒茶酚氨(catacholamine)與其他壓力性賀爾蒙(如cortisol)分泌增加以及細胞內粒腺體利用氧效率不彰等等所致。雖然在低氧環境下,氧氣供給量減少,但組織本身中所殘存的氧含量,仍可於細胞內粒腺體進行氧化磷酸化反應,然而可能變得缺乏效率,因此產生較多不穩定的活性氧分子(如超氧離子等),使致抗氧化物質過度耗損、含量與活性降低,進而過氧化產物逐漸累積,造成體內氧化還原狀態(redox status)失去平衡。然而,此低氧引發氧化壓力的程度,仍需端看介入低氧的濃度、時間與方式而定。過去我們的研究顯示,當給予受測者12%氧氣1至2小時後,會降低血液總抗氧物的含量、提高其脂質過氧化程度,並且當依此低氧條件持續20至40次(約4至8週)的長期介入,亦會普遍提升人體氧化壓力、減弱一氧化氮之生物活性、與降低抗氧化維生素E的血中濃度。相對地,短期或長期的18%至15%氧氣介入,並不會造成人體氧化還原狀態失衡,甚至還可壓抑因常氧劇烈運動所誘發促發炎細胞激素(IL-1β)上升的程度。
本發明係一種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主要係使使用者可達到有效的運動強度,主要特徵在於運行有以下幾個步驟:評估步驟係透過電腦進行資訊統計評估,包括了狀態評估、問答評估及體適能評估;測試步驟根據使用者經過體適能評估運動極限的測試,使用非侵入性生理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係為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與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分別監控使用者的心臟血液動力學以及腦組織和骨骼肌的氧和及灌注作用,運動極限測試係首先使受試者於半小時休息後,戴上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的面罩、運動血壓器以及手指血氧飽和機,運動測試期間全程監控心跳、血壓及血氧,在受試者的大腦前額葉和大腿骨外側肌放上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的偵測器,偵測其組織內含氧及去氧血紅素的分布量,觀察運動時局部組織血流和攝氧量變化,直到受試者到達身體負荷極限而耗竭為止;運算步驟將測試得出運動極限,進行所預設運動的代謝當量、各運動器材作功率和負荷之演算法換算,獲取有效精準運動處方數據;訓練步驟提供一個常壓低氧艙環境,該環境設定為室溫22±0.5℃、相對溼度60±5%、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維持≦3,500ppm,以及氧氣含量保持15%,並於常壓低氧艙環境設置環狀運動系統,其設備包含了臥式自行車、跑步機、划船機、立式自行車、滑步機,涵蓋了核心肌群到周邊肌群的運動區塊以及從閉鎖鍊到開放鍊肌群運動模式,此環狀運動系統能有效提高全身性肌肉訓練、有氧及無氧運動代謝,降低使用者局部肌肉使用過度以及運動疲乏度,其中運動處方依照使用者代謝當量換算可調整運動時間、強度,環狀運動系統使用如下,並依此循環至前述運動極限條件到達止:臥式自行車進行以0瓦無阻力負荷以及60rpm轉速進行暖身騎乘2分鐘,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進行5-10分鐘和維持60rpm轉速的騎乘,然後休息30-60秒/移至跑步機,進行5-10分鐘維持 跑速8-12km/hou消耗指定換氣當量,然後休息30-60秒/使用者移至划船機維持手拉速25times/min,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進行5-10分鐘,然後休息30-60秒/立式自行車進行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進行5-10分鐘和維持60rpm轉速的騎乘,然後休息30-60秒/使用者移至滑步機進行能消耗至指定換氣當量的負荷和維持60rpm進行5-10分鐘,結束以無阻力負荷進行降溫使用2分鐘。
本發明的次要特徵在於:狀態評估係包含了基本資料、血壓、身體組成以及手握力等資訊;體適能評估係取自成人體適能評估(含心肺適能(三分鐘登階運動)、柔軟度(椅上坐姿體前彎)、肌適能(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單腳平衡、反應力)/銀髮族體適能評估(含心肺適能(兩分鐘單腳抬膝)、柔軟度(坐姿體前彎)、下肢肌耐力(30秒坐站姿測試)/跌倒評估(含三公尺折返走、五次坐站、功能性伸展、閉眼平衡)之評估資訊;運動極限的測試係達到以下五個的身體極限的指標其中三個即可判斷達到最大運動極限:心跳不隨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耗氧量不隨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呼吸商大於1.15/血液乳酸濃度大於8mmol/L/自覺用力係數大於17等,所述測試步驟可得到單位時間內最大氧氣消耗量、心跳、呼吸商、換氣當量以及代謝當量;常壓低氧艙環境設定之氧濃度可由艙內氧氣濃縮裝置製造,並藉氣體偵測面板控制並校準其濃度,其誤差值小於0.1%,以及具自動控制功能之二氧化碳清除器。
E:常壓低氧艙環境
S10:評估步驟
S20:測試步驟
S30:運算步驟
S40:訓練步驟
S41:臥式自行車
S42:跑步機
S43:划船機
S44:立式自行車
S45:滑步機
圖1:係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步驟圖。
圖2: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訓練步驟環境實施步驟圖。
請參照圖1之本發明之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較佳實施例步驟圖,其主要係一種運動訓練配合循環運動器材系統之結合與應用,使用者先經過運動極限的測試,進而評估個人的心肺肌肉等運動限制,其中此運動測試可能是使用運動機具做為輔助工具,從中得到使用者的最大工作量並換算成環狀運動器材中各自的運動作工量。使用者可利用此換算達到最佳且有效的運動強度;本發明之環狀運動器材系統主要運行有以下幾個步驟:
評估步驟S10:評估步驟係透過電腦進行資訊統計評估,包括了狀態評估、問答評估及體適能評估,其中狀態評估係包含了基本資料、血壓、身體組成以及手握力等資訊;而問答評估係包含AHA/ACSM運動參與前篩問卷資訊及IPAQ台灣活動量調查資訊等;體適能評估係為成人體適能評估(含心肺適能(三分鐘登階運動)/柔軟度(椅上坐姿體前彎)/肌適能(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單腳平衡/反應力),或為銀髮族體適能評估(含心肺適能(兩分鐘單腳抬膝)/柔軟度(坐姿體前彎)/下肢肌耐力(30秒坐站姿測試);或為跌倒評估(含三公尺折返走/五次坐站/功能性伸展/閉眼平衡)之評估資訊。
測試步驟S20:根據使用者經過體適能評估運動極限的測試,使用非侵入性生理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係為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monitoring system)與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分別監控使用者的心臟血液動力學以及腦組織和骨骼肌的 氧和及灌注作用,運動極限測試係首先使受試者於半小時休息後,戴上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的面罩、運動血壓器以及手指血氧飽和機,運動測試期間全程監控心跳、血壓及血氧,在受試者的大腦前額葉和大腿骨外側肌放上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的偵測器,偵測其組織內含氧及去氧血紅素的分布量,觀察運動時局部組織血流和攝氧量變化,直到受試者到達身體負荷極限而耗竭為止,最大運動定義係達到以下五個的身體極限的指標其中三個即可判斷達到最大運動極限:a)心跳不隨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b)耗氧量不隨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c)呼吸商(Respiratory exchange ratio,RPE)大於1.15;d)血液乳酸濃度大於8mmol/L;e)自覺用力係數大於17等,所述測試步驟可得到單位時間內最大氧氣消耗量(VO2max)、心跳(HR)、呼吸商(RER)、換氣當量(Ventilation equivalent,VE/VO2)以及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
運算步驟S30:將以上測試得出運動極限,進行所預設運動的代謝當量、各運動器材作功率(Work rate,meters per minute(kgm.min-1))和負荷(Power output,1 Watt
Figure 109112415-A0305-02-0010-1
6kgm.min-1)之演算法換算,獲取有效精準運動處方數據,例如固定式腳踏車測試在於固定騎乘轉速(force,RPM)以及漸進式增加負荷,取得使用者的騎乘距離(公尺meter),以及踏板阻力(公斤kilograms),換算其作功率(Work rate,meters per minute(kgm.min-1))和負荷(Power output,1 Watt
Figure 109112415-A0305-02-0010-2
6kgm.min-1),另外該代謝當量為一種工作代謝率以及靜息代謝率的比例,一個代謝當量(1kcal/kg/hour)大約相當於靜坐時的能量消耗,然而代謝當量也可定義為氧氣攝取率(ml/kg/min),相當於一個代謝當量等於安靜坐著的氧氣成本(3.5ml/kg/min),正常健康成人一週內至少要有六百個代謝當量的活動量,進一步的參考各運動方式的攝氧量的換算,需要考慮是否有使用者體重的影響:a)會受 到體重影響的運動,如走路、跑步、踏步。攝氧量單位使用ml x kg-1 x min-1;b)不受到體重影響,如固定式腳踏車或手搖機。攝氧量單位使用ml x min-1;換算成卡路里消耗,則ml x kg-1 x min-1轉換成liters x min-1
訓練步驟S40:另請參照圖2之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之訓練步驟環境實施步驟圖,本發明特徵在於提供一個常壓低氧艙環境E,該環境設定為室溫22±0.5℃、相對溼度60±5%、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維持≦3,500ppm,以及氧氣含量保持15%(模擬在約2733公尺海拔的山地),艙內嚴密控制氧與二氧化碳濃度、溫濕度環境條件,設定之氧濃度可由艙內氧氣濃縮裝置(oxygen concentrator)製造,並藉氣體偵測面板控制並校準其濃度,其誤差值小於0.1%,以及具自動控制功能之二氧化碳清除器(carbon dioxide scrubber),並於常壓低氧艙環境設置環狀運動系統,其設備包含了臥式自行車S41、跑步機S42、划船機S43、立式自行車S44、滑步機S45,涵蓋了核心肌群到周邊肌群的運動區塊以及從閉鎖鍊到開放鍊肌群運動模式,此環狀運動系統能有效提高全身性肌肉訓練、有氧及無氧運動代謝,降低使用者局部肌肉使用過度以及運動疲乏度,其中運動處方依照使用者代謝當量換算可調整運動時間、強度,環狀運動系統使用順序為:a)臥式自行車S41進行以0瓦無阻力負荷以及60rpm轉速進行暖身騎乘2分鐘,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VO2進行5-10分鐘和維持60rpm轉速的騎乘,然後休息30-60秒;b)使用者移至跑步機S42,進行5-10分鐘維持跑速8-12km/hou消耗指定換氣當量VO2,然後休息30-60秒;c)使用者移至划船機S43維持手拉速25times/min,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VO2進行5-10分鐘,然後休息30-60秒;d)立式自行車S44進行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VO2進行5-10分鐘和維持60rpm轉速的騎乘,然後休息30-60秒;e)使用者移至滑步機S45進行 能消耗至指定換氣當量VO2的負荷和維持60rpm進行5-10分鐘,結束以無阻力負荷進行降溫使用2分鐘,依此循環至前述運動極限條件到達止。
透過前述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各步驟運行,具有以下的功效:a)常壓低氧的運動訓練相較於正常運動訓練能夠有效增加肺部換氣效率和有氧體適能,尤其在12%氧濃度運動測試中,常壓低氧運動訓練能夠有效鍛鍊到骨骼肌是透過改善抑制心肌收縮力和增加骨骼肌的氣體灌注和氧氣利用率,而非透過調節中樞血流系統;b)常壓低氧相對強度運動(H-RE)與常壓低氧絕對強度運動(H-AE)產生的心肌與骨骼肌血流動力學的適應作用效應相似,但是強度運動所需要的訓練強度相對於常壓低氧絕對強度運動來得少;c)常壓低氧運動訓練能夠有效降低劇烈運動所造成血管血栓發生的風險;d)常壓低氧中等相對強度運動訓練(H-RE)有效降低動脈狹窄症所引起的的高剪應力壓力與栓塞的危險,但是常壓低氧中等絕對強度運動訓練(H-AE)卻加速了劇烈運動中原血小板凝集因子生成反應;e)常壓低氧相對強度運動(H-RE)能夠當作安全且適度有效的中等強度運動訓練,對於改善體適能、降低嚴重低氧所造成血液動力學失能以及劇烈運動造成血栓發生的風險;f)相較於常氧訓練條件,常壓低氧相對運動訓練能夠減輕運動負擔,而且適用於高危險運動族群。譬如心血管疾病患者,此患者常見有容易造成動脈狹窄和血栓形成症狀,無法進行中高強度運動活動。
E:常壓低氧艙環境
S10:評估步驟
S20:測試步驟
S30:運算步驟
S40:訓練步驟

Claims (5)

  1. 一種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使用者可達到有效的運動強度,主要運行有以下幾個步驟:評估步驟(S10):係透過電腦進行資訊統計評估,包括了狀態評估、問答評估及體適能評估;測試步驟(S20):根據使用者經過體適能評估運動極限的測試,使用非侵入性生理監控系統,該監控系統係為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與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分別監控使用者的心臟血液動力學以及腦組織和骨骼肌的氧和及灌注作用,運動極限測試係首先使受試者於半小時休息後,戴上連續性心輸出監控系統的面罩、運動血壓器以及手指血氧飽和機,運動測試期間全程監控心跳、血壓及血氧,在受試者的大腦前額葉和大腿骨外側肌放上近遠紅外線光譜系統的偵測器,偵測其組織內含氧及去氧血紅素的分布量,觀察運動時局部組織血流和攝氧量變化,直到受試者到達身體負荷極限而耗竭為止;運算步驟(S30):將測試得出運動極限,進行所預設運動的代謝當量、各運動器材作功率和負荷之演算法換算,獲取有效精準運動處方數據;訓練步驟(S40):提供一個常壓低氧艙環境(E),該環境設定為室溫22±0.5℃、相對溼度60±5%、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維持≦3,500ppm,以及氧氣含量保持15%,並於常壓低氧艙環境(E)設置環狀運動系統,其設備包含了臥式自行車(S41)、跑步機(S42)、划船機(S43)、立式自行車(S44)、滑步機(S45),涵蓋了核心肌群到周邊肌群的運動區塊以及從閉鎖鍊到開放鍊肌群運動模式,此環狀運動系統能有效提高全身性肌肉訓練、有氧及無氧運動代謝,降低使用者局部肌肉使用過度以及運動疲乏度,其中運動處方依照使用者代謝當量換算 可調整運動時間、強度,環狀運動系統使用如下,並依此循環至前述運動極限條件到達止:臥式自行車(S41)進行以0瓦無阻力負荷以及60rpm轉速進行暖身騎乘2分鐘,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進行5-10分鐘和維持60rpm轉速的騎乘,然後休息30-60秒;移至跑步機(S42),進行5-10分鐘維持跑速8-12km/hou消耗指定換氣當量,然後休息30-60秒;使用者移至划船機(S43)維持手拉速25times/min,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進行5-10分鐘,然後休息30-60秒;立式自行車(S44)進行增加負荷至能消耗指定換氣當量進行5-10分鐘和維持60rpm轉速的騎乘,然後休息30-60秒;使用者移至滑步機(S45)進行能消耗至指定換氣當量的負荷和維持60rpm進行5-10分鐘,結束以無阻力負荷進行降溫使用2分鐘。
  2. 如請求項第1項之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其中狀態評估係包含了基本資料、血壓、身體組成以及手握力等資訊。
  3. 如請求項第1項之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其中體適能評估係取自:成人體適能評估(含心肺適能(三分鐘登階運動)、柔軟度(椅上坐姿體前彎)、肌適能(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單腳平衡、反應力);銀髮族體適能評估(含心肺適能(兩分鐘單腳抬膝)、柔軟度(坐姿體前彎)、下肢肌耐力(30秒坐站姿測試); 跌倒評估(含三公尺折返走、五次坐站、功能性伸展、閉眼平衡)之評估資訊。
  4. 如請求項第1項之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其中運動極限的測試係達到以下五個的身體極限的指標其中三個即可判斷達到最大運動極限:心跳不隨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耗氧量不隨運動強度增加而增加;呼吸商大於1.15;血液乳酸濃度大於8mmol/L;自覺用力係數大於17等,所述測試步驟可得到單位時間內最大氧氣消耗量、心跳、呼吸商、換氣當量以及代謝當量。
  5. 如請求項第1項之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其中常壓低氧艙環境(E)設定之氧濃度可由艙內氧氣濃縮裝置製造,並藉氣體偵測面板控制並校準其濃度,其誤差值小於0.1%,以及具自動控制功能之二氧化碳清除器。
TW109112415A 2020-04-13 2020-04-13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TWI7277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2415A TWI727737B (zh) 2020-04-13 2020-04-13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12415A TWI727737B (zh) 2020-04-13 2020-04-13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7737B true TWI727737B (zh) 2021-05-11
TW202138029A TW202138029A (zh) 2021-10-16

Family

ID=77036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12415A TWI727737B (zh) 2020-04-13 2020-04-13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77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6194A (zh) * 2021-08-31 2021-12-1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和运动功能评估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8668B (zh) * 2013-07-12 2015-06-21 Cycling & Health Tech Ind R&D Health Fitness versatile system and method
WO2015130981A1 (en) * 2014-02-28 2015-09-03 Total Gym Global Corp. Functional body weight circuit trai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exercise devices having a slidable incline
CN106285062A (zh) * 2016-08-04 2017-01-04 黄复贤 一种具有供氧装置的高原环境下使用的健身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8668B (zh) * 2013-07-12 2015-06-21 Cycling & Health Tech Ind R&D Health Fitness versatile system and method
WO2015130981A1 (en) * 2014-02-28 2015-09-03 Total Gym Global Corp. Functional body weight circuit train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exercise devices having a slidable incline
CN106285062A (zh) * 2016-08-04 2017-01-04 黄复贤 一种具有供氧装置的高原环境下使用的健身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86194A (zh) * 2021-08-31 2021-12-1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和运动功能评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8029A (zh) 2021-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upont et al. Passive versus active recovery during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 exercises
Koutedakis et al. The effects of three months of aerobic and strength training on selected performance-and fitness-related parameters in modern dance students
Astorino et al. REINVESTIGATION OF OPTIMAL DURATION OF VO 2 MAX TESTING.
Shephard et al. Muscle mass as a factor limiting physical work
Paez et al. The physiologic basis of training patients with emphysema
Dudgeon et al. Physiologic and metabolic effects of a suspension training workout
TWI727737B (zh) 運動器材循環運行方法及其應用
Raymond et al. Oxygen uptake and heart rate responses during arm vs combined arm/electrically stimulated leg exercise in people with paraplegia
Shephard et al. Peak oxygen intake and hypoxia: influence of physical fitness
Ogata et al. Effect of arm cranking on the NIRS-determined blood volume and oxygenation of human inactive and exercising vastus lateralis muscle
Oldenburg et al. A comparison of exercise responses in stairclimbing and cycling
Chu et al. Maximal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deep-water and treadmill running in young and older women
Rowland et al. Gender effects on submaximal energy expenditure in children
TWM611542U (zh) 環狀運動器材系統
Bachynski-Cole et al. The cardiovascular fitness of disabled patients attending occupational therapy
Krivoschekov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as exchange and cardiorespiratory system responses of swimmers and skiers to increasing normobaric hypoxia and physical load
Astorino et al. Effect of hyperoxia on maximal oxygen uptake, blood acid-base balance, andlimitations to exercise tolerance
Olivier et al. One-leg cycling versus arm cranking: which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physical conditioning after knee surgery?
Hopman et al. The effect of varied fractional inspired oxygen on arm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spinal cord injury and able-bodied persons
Stroiney et al. The effects of an acute bout of self-myofascial release on th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running
Kispert et al. Normal cardiopulmonary responses to acute-and chronic-strengthening and endurance exercises
Niset et al. Rehabilitation after Heart Transplantation Methodological Aspects and Results
Holmes et al. Gastrocnemius Muscle Hemoglobin Oxygen Saturation (StO2) Kinetic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Across The Lifespan: 838
KR20220042881A (ko) 대사 및 혈관 건강증진을 위한 다양한 저산소 환경 조건을 이용한 필라테스 운동 제공 시스템
Batatinha et al. Recent Covid-19 Vaccin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Modest Increases In The Physiological Demands To Graded Exercise: 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