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6323B -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6323B
TWI726323B TW108118018A TW108118018A TWI726323B TW I726323 B TWI726323 B TW I726323B TW 108118018 A TW108118018 A TW 108118018A TW 108118018 A TW108118018 A TW 108118018A TW I726323 B TWI726323 B TW I72632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erminal
terminals
lev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8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5339A (zh
Inventor
多留康介
岡田幸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5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5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63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632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30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for proactiv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低將特定之上位候補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之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程式。通信終端(100)使用於供複數個通信終端(100)進行多點跳躍之通信系統。通信終端(100)包含通信部(102)及控制通信部(102)之控制部(101)。控制部(101)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

Description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程式。更詳細而言,本揭示係關於一種進行多點跳躍通信之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程式。
先前,有於包含母機及複數個子機之複數通信裝置間進行多點跳躍通信之通信系統(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15-115643(以下稱為「文獻1」)。該通信系統中,各子機計算路徑成本與鏈接成本之合計成本,選擇合計成本最小之終端作為上位終端,並進行通信。
文獻1之通信系統中,由於子機選擇路徑成本與鏈接成本之合計成本最小之終端作為上位終端,故複數個子機有選擇特定終端(上位候補)作為上位終端(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
本揭示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被作為上位通信終端而選擇之可能性之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程式。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信終端係供複數個通信終端進行多點跳躍通信之通信系統之上述通信終端。上述通信終端包含通信部、及控制上述通信部之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 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通信系統包含複數個上述通信終端。於上述複數個通信終端之間進行多點跳躍通信。
本揭示之一態樣之程式係用以使電腦系統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執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程式。
10:母機
20~24:子機
100:通信終端(上位候補、上位通信終端、下位通信終端)
101:控制部
102:通信部
103:機器介面
104:記憶部
105:記憶部
106~122:子機
124:子機
125:子機
131:子機
201~210:子機
300:控制裝置
400:機器
600:通信系統
S1~S3:步驟
圖1係包含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之通信系統之系統構成圖。
圖2係同上之通信終端之方塊圖。
圖3係說明同上之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流程圖。
圖4係同上之通信系統之系統構成圖。
圖5係說明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變化例1之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說明圖。
圖6係說明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變化例3之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說明圖。
(實施形態)
(1)概要
圖1係包含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參照圖2)之通信系統600之概略圖。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600例如使用於工廠或辦公大樓等設施中。於設施內預先設置包含母機10及複數台子機20之通信終端100,母機10及複數台子機20係藉由通信終端100構成。
母機10及複數台子機20進行多點跳躍通信。此處,以跳接數區別子機20之情形時,將跳接數為1之子機20記載為子機21,將跳接數為2之子機20記載為子機22,將跳接數為3之子機20記載為23,將跳接數為4之子機20記載為子機24。又,為了識別通信系統600中各個子機20,而對複數個子機20預先賦予個別識別編號,圖1中,於表示子機20之圓中顯示識別編號。以下之說明中,針對個別子機20進行說明之情形時,例如亦有將識別編號為「101」之子機21(20)記載為子機21[101]或子機20[101]之情形。
又,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600中,對母機10連接控制裝置300,對各子機20連接藉由控制裝置300控制之機器(例如照明器具、空調機器等電氣機器)400。另,圖1中,對於一部分子機20省略機器400之圖示。
此處,由於控制裝置300輸出之控制信號係自母機10發送至連接有控制對象之機器400之子機20,故可使控制對象之機器400遵循控制信號動作。因此,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600中,藉由對母機10連接控制裝置300,對子機20連接控制對象之機器400,而可構築控制機器400之控制系統。另,通信系統600不限於使用於控制系統,亦可使用於使連接於母機10之監視裝置自連接於子機20之機器收集資料之資料收集系統、監視連接於子機20之機器狀態之監視系統等。另,無需對所有子機20連接機器400,亦可不對一部分子機20連接機器400。未連接機器400之 子機20作為中繼器(repeater)發揮功能。
圖2係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之方塊圖。本實施形態中,母機10及子機20係使用同一通信終端100。通信終端100例如藉由使用跳線開關或切換開關等設定機構設定為「母機」而作為母機10發揮功能,又,藉由設定為「子機」而作為子機20發揮功能。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使用於複數個通信終端100進行多點跳躍通信之通信系統600。通信終端100具備通信部102,及控制通信部102之控制部101。控制部101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600包含複數個通信終端100,於複數個通信終端100間進行多點跳躍通信。
此處,通信終端100(子機20)之「上位通信終端」係經由鏈接500連接於該通信終端100之上位之通信終端。以母機10及複數個子機20構成之通信系統600中,所謂某子機20之上位之通信終端,係跳接數小於該子機20(即,母機10側)之通信終端。又,某子機20之下位之通信終端,係跳接數大於該子機20之通信終端。圖1之構成例中,子機22[106]之上位通信終端係子機21[102]。通信終端100之[上位候補]係可成為該通信終端100之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終端,係跳接數較該通信終端100小1之通信終端中,可與該通信終端100直接通信之通信終端。例如,子機22[106]之上位候補係跳接數為1之子機21中,可與子機22[106]直接通信之子機。又,通信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係經由鏈接500連接於該通信終端100之下位之通信終端。本實施形態中,通信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 係連接於該通信終端100之下位之所有通信終端中,可與該通信終端100直接通信之通信終端。圖1之構成例中,子機22[106]之下位通信終端係子機23[111]及子機23[112]。另,所謂連接2個通信終端,是指2個通信終端處於可通信之狀態,2個通信終端進行無線通信之情形時,2個通信終端亦可不物理性連接。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中,由於基於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故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通信終端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因此,可減低集中於特定之上位候補(通信終端100),連接下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可減低通信之負載集中於特定之上位候補之可能性。另,以下之說明中,亦將某通信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稱為下位終端數。
(2)細節
(2.1)構成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如圖2所示,包含控制部101、通信部102、機器介面103及記憶部104。
控制部101係控制通信終端100全體之動作者,控制通信部102之通信。控制部101例如係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微電腦構成。即,控制部101係以具有處理器及記憶體之電腦系統實現。並且,藉由處理器執行特定之程式,電腦系統作為控制部101發揮功能。處理器執行之程式可預先記錄於記憶部104,亦可通過網際網路等電性通信線路,或記錄於記憶卡等非暫時記錄媒體而提供。
通信部102係用以與其他通信終端100間進行通信之通信介面。通信部102作為一例,係將電力線作為通信線路使用,於電力線重疊 信號之電力線傳送通信方式(PLC:Power Line Communication)之通信介面。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係連接於設置於設施之電源插座而使用。因此,通信終端100藉由將設置於設施之電力線作為通信線路使用,而可與連接於設置於設施內之電力線之其他通信終端100通信。另,通信部102不限於以電力線傳送通信方式通信,可為以電力線傳送通信方式以外之有線通信方式通信之通信介面,亦可為以無線通信方式通信之通信介面。
機器介面103係用以與連接於通信終端100之控制裝置300或機器400間授受(輸入輸出)資料之介面。機器介面103例如係遵循Ethernet(註冊商標)之規格之通信介面。
記憶部104係非暫時記錄媒體,包含ROM(Read-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等非揮發性記憶體、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電性可抹除可程式化唯讀記憶體)等電性可重寫非揮發性記憶體、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等揮發性記憶體等。記憶部104記憶通信路徑及可通信之通信終端(可直接通信之其他通信終端100)相關之鏈接資訊等。記憶部104亦記憶用以使通信終端100動作之控制程式等程式,及執行程式所需要之資訊等。
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600中,於母機10及子機20之各者分配有獨特之識別編號,亦於各通信終端100之記憶部104,存儲有分配於自身終端之識別編號。又,於各通信終端100,預先分配有序列編號(製造編號)或MAC位址等裝置ID,於各通信終端100之記憶部104,預先存貯有該裝置ID。通信終端100收發之通信封包藉由附加該裝置ID而完成通行 控制。
(2.2)動作
接著,說明本實施形態之通信系統600之動作。
母機10及子機20例如遵循主動型路徑協定,選擇通信路徑,於母機10及子機20之記憶部104記憶有通信路徑之資訊。另,通信系統600採用之路徑協定不限於主動型,亦可為CMSR(Centralized Metric based Source Routing,多徑源路由協議),或反應型等協定。
圖1之構成例中,母機10例如對子機23[110]發送包含控制資料之發送資料之情形時,自母機10發送之發送資料經由子機21[101]及子機22[105],發送至子機23[110]。如此,母機10亦可對未進行直接通信之子機23[110]發送發送資料,可擴發通信範圍。
母機10及子機20定期廣播發送Hello封包(Hello Packet,以下亦稱為「H封包),與周邊之通信終端100交換鏈接資訊等之資訊。H封包係各通信終端100對其他通信終端100報知自身終端之存在之通信封包。又,於成為子機20之通信終端100發送之H封包中,收納表示自身終端至母機10之通信路徑之通信路徑資訊,及表示該通信路徑之通信品質之路徑品質資訊等。通信路徑資訊中,包含例如自子機20至母機10之通信路徑中通過之通信終端100之識別編號。路徑品質資訊係表示通信路徑之通信品質之資訊,例如係基於SN比、通信速度、位元錯誤率或封包錯誤率等之值。又,本實施形態中,H封包中,包含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下位之其他通信終端100(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相關之終端數資訊。母機10及子機20可基於自周邊之通信終端100定期發送之H封包,更新通信路徑。又,母機10及子機20基於通信路徑之資訊,更新連接於下位之下位通信 終端之終端數之資訊(下位終端數資訊)。
此處,針對於該通信系統600登入新的子機20之情形之動作,參照圖1及圖3進行說明。
新登入之子機20(登入後賦予之識別編號為「115」之子機20)中,通信部102接收自存在於可通信範圍之子機20(上位候補)廣播發送之H封包。控制部101經由通信部102取得自上位候補之子機20發送之H封包所含之終端數資訊(S1)。例如,子機20[115]可與子機22[107]、子機22[108]、子機23[114]及子機23[116]直接通信之情形時,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自該等子機20取得終端數資訊。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將該等子機20中跳接數較小之子機22[107]及子機22[108]設為上位候補。
並且,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基於自上位候補之子機22[107]及子機22[108]取得之終端數資訊,進行選擇下位終端數最少之子機2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S2)。例如,若子機22[107]之下位終端數為20,子機22[108]之下位終端數為10,則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選擇子機22[108]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並且,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對子機22[108]執行向藉由通信系統600構成之通信網路之登入處理(S3)。另,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登入處理包含新的子機20登入通信網路之情形之處理,及已登入通信網路之子機20切換上位通信終端而重新登入通信網路之處理。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新的子機20登入通信系統600之情形時,子機20(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自複數個上位候補(子機20)之中,選擇下位終端數較少之上位候補,作為上位通信終端。因此,可減低對特定之通信終端100集中連接較多下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藉此,可減 低通信之負載集中於特定之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又,本實施形態中,子機20(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基於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選擇處理,但亦可考慮下位終端數以外之要素,進行選擇處理。
例如,上述選擇處理中,子機20(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亦可基於第1終端數及第2終端數,進行選擇處理。第1終端數係自身終端可直接通信之上位候補之下位終端數。第2終端數係連接有複數個上位候補之各者、且連接於跳接數小於該上位候補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的通信終端之終端數(即下位終端數)。
圖1之構成例中,當子機20[115]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情形時,於上位候補即子機22[107]之上位連接子機21[102],於上位候補即子機22[108]之上位連接子機21[103]。
因此,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基於可直接通信之子機22[107]及子機22[108]之下位終端數即第1終端數、與子機21[102]及子機21[103]之下位終端數即第2終端數,選擇上位通信終端。
例如,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將子機22[107]之第1終端數與子機21[102]之第2終端數之合計值N1,及子機22[108]之第1終端數與子機21[103]之第2終端數之合計值N2之大小進行比較。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例如於合計值N1小於合計值N2之情形時,選擇子機22[107]作為上位通信終端,於合計值N2小於合計值N1之情形時,選擇子機22[108]作為上位通信終端。另,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亦可基於子機22[107]之第1終端數與子機21[102]之第2終端數之平均值,及子機22[108]之第1終端數與子機21[103]之第2終端數之平均值之大小,選擇上位通信終端。 又,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亦可藉由比較對第1終端數及第2終端數加權所求得之值,而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例如,將α設為小於1之正係數之情形時,子機20[115]之控制部101只要求得[(第1終端數)×α+(第2終端數)×(1-α)]之值,基於該值選擇上位通信終端即可。
如此,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藉由基於第1終端數及第2終端數進行選擇處理,而可減低較多的下位通信終端集中連接於特定之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可減低通信之負載集中於特定之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
另,亦可使連接於上位候補之上位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終端數,反映於上位候補之路徑品質資訊即路徑成本(將通信路徑之通信品質數值化之值)。該情形時,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只要基於各上位候補之下位終端數及路徑成本,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即可。
另,上述說明中,針對子機20新登入通信系統600之情形之動作進行了說明,但亦可進行由已登入通信系統600之子機20以其他子機20之登入等作為觸發而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
若上位通信終端是否需要變更之相關參數超過判定值,則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執行選擇處理。該參數例如為該通信終端100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終端數。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將已連接該通信終端100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終端數超過特定之上限值(判定值)作為觸發,執行選擇處理。
例如,如圖4所示,子機23[115]連接於子機22[108]之下位之情形時,若上位通信終端即子機22[108]之下位終端數超過特定之上限 數,則子機23[115]之控制部101執行選擇處理。子機23[115]之控制部101自可直接通信之其他子機20(上位候補)經由通信部102定期取得H封包,基於H封包所含之終端數資訊,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決定上位通信終端。子機23[115]之控制部101於選擇處理之結果為選擇目前之上位通信終端(子機22[108])以外之子機2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情形時,對作為上位通信終端而選擇之子機20執行登入處理。藉此,將子機20新登入通信系統600等作為觸發,即使子機20變更上位通信終端之情形時,亦可減低下位通信終端集中連接於特定之上位候補之可能性。藉此,可減低通信之負載集中於特定之上位候補之可能性。
又,本實施形態中,將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相關之資訊包含於H封包中,且各通信終端100(子機20)與通信部102可直接通信之其他通信終端100(子機20)之間共用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之資訊(終端數資訊)。因此,各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可基於與通信部102可直接通信之其他通信終端100共用之終端數資訊而進行選擇處理,對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可更正確地掌握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
又,本實施形態中,通信部102自上位候補接收之H封包中,含有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相關之終端數資訊,由於並非利用專用之通信封包,而利用H封包,發送終端數資訊,故可減低通信之流量。
(3)變化例
上述實施形態僅為本揭示之各種實施形態之一者。只要可達成本揭示之目的,則上述實施形態可根據設計等進行各種變更。又,與通信系統600相同之功能亦可以通信方法、電腦程式、或記錄有程式之非暫時記錄媒體等具體化。一態樣之通信方法包含選擇處理,其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 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一態樣之程式係用以使電腦系統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執行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程式。
以下列舉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以下說明之變化例可適當組合應用。
本揭示之通信終端100或通信方法之執行主體包含電腦系統。電腦系統以作為硬體之處理器及記憶體作為主要構成。藉由處理器執行記錄於電腦系統之記憶體之程式,實現作為本揭示之通信終端100或通信方法之執行主體之功能。程式可預先記錄於電腦系統之記憶體,但亦可通過電性通信路線提供,亦可記錄於可以電腦系統讀取之非暫時記錄媒體而提供。電腦系統可讀取之非暫時記錄媒體係記憶卡、光碟、硬碟驅動器等。電腦系統之處理器係以包含半導體積體電路(IC)或大規模積體電路(LSI)之1個或複數個電子電路構成。此處,雖稱為IC或LSI,但根據積體程度而稱呼方法不同,亦可為稱為系統LSI、VLSI(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極大型積體電路)或ULSI(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超大型積體電路)者。製造LSI後程式化之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LSI內部之連接關係之再構成或可設置LSI內部之電路區塊之可再構成之邏輯裝置亦同樣可使用。複數個電子電路可匯集於1個晶片,亦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晶片。複數個晶片可匯集於1個裝置,亦可分散設置於複數個裝置。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通信終端100係以收納於1個殼體之1個裝置實現,但通信終端100包含之通信部102及控制部101中之至少1個 功能亦可分散設置於2個以上殼體。
上述實施形態中,終端數等之2值比較中,稱為「以上」時亦可為「大於」。即,2值比較中,是否包含2值相等之情形可根據基準值等之設定而任意變更,故「以上」或「大於」於技術上無差異。同樣地,稱為「以下」時亦可為「小於」。
(3.1)變化例1
變化例1之通信終端100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差異在於控制部101進而基於與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通信之通信品質,進行上述選擇處理。另,由於變化例1之通信終端100及通信系統600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故對同一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
子機20(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經由通信部102,定期取得來自存在於可直接通信範圍之複數個子機20(通信終端100)之H封包。此處,H封包中,包含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相關之終端數資訊,及表示通信路徑之通信品質之路徑品質資訊。
變化例1之通信終端100中,子機20之控制部101於進行選擇上述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情形時,將自上位候補即複數個子機20取得之路徑品質資訊與特定之臨限值之高低進行比較,選擇一次候補。並且,子機20之控制部101基於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相關之終端數資訊,自一次候補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
例如,如圖5所示,針對子機23[115]自子機22[105]、子機22[106]、子機22[107]、子機22[108]及子機22[109]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情形之選擇處理進行說明。圖5中,於分別連接子機22[105]、子機22[106]、子機22[107]、子機22[108]、子機22[109]及子機23[115]之鏈接 501之旁邊,記載有表示通信品質之評估值。此處,記載於鏈接501旁邊之評估值愈小,表示鏈接501之通信品質愈高。
子機23[115]之控制部101於進行自複數個上位候補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情形時,首先,自上位候補之子機20中選擇通信品質為臨限值以上,即,通信品質之評估值為特定之評估基準值以下之上位候補,作為一次候補。例如,子機23[115]之控制部101選擇通信品質之評估值為評估基準值(例如「10」)以下之子機22[106]、子機22[107]及子機22[108],作為一次候補。
並且,子機23[115]之控制部101自基於通信品質選擇之一次候補中,選擇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較少者,作為上位通信終端。
如此,變化例1之通信終端100中,控制部101進而基於與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通信之通信品質,進行選擇處理,故可考慮通信品質選擇上位通信終端。因此,可減低上位候補中通信品質比較差之上位候補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
此處,變化例1之通信終端100中,控制部101基於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中通信品質為臨限值以上之上位候補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換言之,變化例1中,將複數個上位候補根據通信品質分組,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中通信品質為臨限值以上之一次候補之組,選擇上位通信終端。因此,可減低較多下位通信終端集中連接於特定之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且可選擇通信品質為臨限值以上之上位候補,作為上位通信終端。
另,變化例1中,通信品質之臨限值不限於1個。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於選擇處理中,亦可階段性降低臨限值,直至可選擇上 位通信終端為止。
例如,被選擇作為一次候補之1個或複數個上位候補中,不存在有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為預先設定之上限值以下者之情形時,控制部101階段性降低通信品質之臨限值,增加被選擇作為一次候補之上位候補之數量。並且,控制部101基於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自被選擇作為一次候補之上位候補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藉此,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可選擇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為上限值以下,且通信品質良好之子機2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
(3.2)變化例2
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中,若與是否需要變更上位通信終端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則控制部101執行選擇處理。例如,與是否需要變更上位通信終端相關之參數為通信品質之惡化程度之情形時,若通信品質之惡化程度超過判定值,則控制部101執行變更上位通信終端之變更處理。
此處,變化例2之通信終端100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差異在於,通信終端100將判定值設為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超過基準台數之情形,高於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為基準台數以下之情形。另,由於變化例2之通信終端100及通信系統600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故對同一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
若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超過基準台數之子機20變更上位通信終端,則變更端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終端數大幅變動,故因該影響而有通信之負載集中於變更端之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
因此,變化例2之通信終端100中,控制部101當自身終端 之下位終端數超過基準台數之情形時,將判定值設為高於自身終端之下位終端數為基準台數以下之情形,藉此,不易執行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因此,藉由變更上位通信終端,可減低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超過基準台數之通信終端100對其他通信終端100帶來之影響。
另,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亦可將上述判定值設為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與最大跳接數一致之情形,高於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小於最大跳接數之情形。此處,所謂最大跳接數是指通信系統600中容許之跳接數之上限值,且為根據通信系統600之系統構成等而決定之值。
若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於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與最大跳接數一致之情形時,將判定值設為高於小於最大跳接數之情形,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變得不易執行。因此,不易因該通信終端100變更上位通信終端而變更連接於該通信終端100之下位的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可減低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超過最大跳接數之可能性。
(3.3)變化例3
變化例3之通信終端100中,各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所進行之選擇處理之內容與上述實施形態不同。另,由於變化例3之通信終端100及通信系統600之構成與上述實施形態相同,故對同一構成要素標註同一符號,省略其說明。
例如,如圖6所示,說明藉由同時接通複數台(例如10台)子機23(23[201]、23[202]、…23[210])之電源,從而該等子機23一同登入通信系統600之情形之動作。
各子機23進行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情形時,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進而基於設定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即子機22[107]、22[108]各者之選擇機率,進行選擇處理。例如,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基於H封包所含之路徑品質資訊(路徑成本等),基於子機22[107]、22[108]之路徑通信品質之倒數而設定選擇機率。藉此,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路徑成本愈低之上位候補則選擇機率愈高。因此,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依照選擇機率,由上位通信終端選擇子機22[107]、22[108]之任一者,藉此將由複數個子機23所選擇作為上位通信候補之子機20根據選擇機率而分散。藉此,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
另,變化例3中,各子機23(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亦可於自成為開始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之觸發之事態(例如接通電源)發生之時點起經過特定之等待時間後執行選擇處理。另,成為開始選擇處理之觸發之事態不限於通信終端100之電源接通,亦可為例如與上位通信終端通信之通信品質惡化,或與上述通信終端之通信失效等。
若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於相同時點執行選擇處理,則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會有選擇同一子機22[107]之可能性,因而會再次執行選擇處理,故有直至決定上位通信終端為止較為耗時之可能性。
此處,若複數個子機23各者將上述等待時間設為不同之時間,則因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執行選擇處理之時點分散,故可縮短直至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決定上位通信終端為止之時間。
另,複數個子機23之控制部101亦可於進行選擇處理而決定上位通信終端後,再次確認變更端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終端數,再次判定是否執行向由上位通信終端所決定之上位候補之登入處理。藉此,由 於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確認即將執行登入處理前之下位終端數之後,可進行向由上位通信終端所決定之上位候補之登入處理,故可減低集中於特定之上位通信終端之下位,連接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此處,上述等待時間較佳基於與選擇中之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品質和與切換端之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品質之差而設定。
例如,各子機23之控制部101只要設定為與選擇中之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品質與切換上位通信終端之情形之切換端之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品質之差愈小,等待時間愈短之時間即可。藉此,即使變更上位通信終端,通信品質亦不太變化之子機23提早切換上位通信終端,故因變更上位通信終端而通信品質惡化之子機23亦可不變更上位通信終端。藉此,通信系統600全體係各子機23(通信終端100)可選擇通信品質良好之通信終端10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
另,因變更上位通信終端而通信品質大幅變化之情形時,向通信品質變佳之方向變化之子機23亦可將等待時間設定為較短時間,可選擇通信品質良好之通信終端10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
(3.4)變化例4
上述實施形態中,上位候補之下位通信終端係連接於上位候補之下位且上位候補可直接通信之通信終端,但變化例4中,係連接於上位候補之下位的所有通信終端。例如,圖1之構成例中,子機22[106]之下位通信終端包含子機23[111]及子機23[112],及連接於子機23[111]之下位的子機24[120]。
各子機20(通信終端100)之控制部101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即,連接於上位候補之下位之所有通信終端 之終端數,自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因此,各子機20之控制部101可考慮連接於上位候補之下位之所有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選擇上位通信終端,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之可能性。
總結
如上說明,第1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供複數個通信終端(100)進行多點跳躍通信之通信系統(600)之通信終端(100)。通信終端(100)包含通信部(102),及控制通信部(102)之控制部(101)。控制部(101)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100)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進行自複數個上位候補(100)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100)之選擇處理。
根據該態樣,由於控制部(101)基於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自複數個上位候補(100)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100),故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第2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態樣中,下位通信終端(100)係上位候補(100)可直接通信之通信終端(100)。
根據該態樣,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第3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態樣中,下位通信終端(100)係連接於上位候補(100)之下位之所有的通信終端(100)。
根據該態樣,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第4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3之任一態樣中,控制部(101)進而基於與複數個上位候補(100)各者通信之通信品質,進行選 擇處理。
根據該態樣,可選擇通信品質良好之上位候補(10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
第5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4之任一態樣中,控制部(101)基於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自特定之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100)。特定之候補係複數個上位候補(100)中通信品質為臨限值以上之上位候補(100)。
根據該態樣,可選擇通信品質良好之上位候補(10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
第6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5態樣中,控制部(101)於選擇處理中,階段性降低臨限值,直至可選擇上位通信終端(100)為止。
根據該態樣,可選擇通信品質良好之上位候補(10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
第7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6之任一態樣中,在與通信部(102)可直接通信之其他通信終端(100)之間,共用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相關之終端數資訊。
根據該態樣,由於與通信部(102)可直接通信之其他通信終端(100)間,共用終端數資訊,故可更正確地掌握上位候補(100)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
第8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7態樣中,通信部(102)自上位候補(100)接收之Hello封包中,包含終端數資訊。
根據該態樣,與以專用通信封包發送終端數資訊之情形相比,可減低通信之流量。
第9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8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控制部(101)當與是否需要變更上位通信終端(100)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時,執行選擇處理。控制部(101)將判定設為連接於自身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超過基準台數之情形,高於連接於自身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為基準台數以下之情形。
根據該態樣,由於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超過基準台數之通信終端(100)不易進行選擇處理,故藉由變更上位通信終端(100),可減低如此之通信終端(100)對其他通信終端(100)造成之影響。
第10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8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控制部(101)當與是否需要變更上位通信終端(100)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時,執行選擇處理。控制部(101)將判定值設為連接於自身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跳接數與最大跳接數一致之情形,高於連接於自身終端(100)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跳接數小於最大跳接數之情形。
根據該態樣,藉由該通信終端(100)變更上位通信終端(100),而可減低下位通信終端(100)之跳接數超過最大跳接數之可能性。
第11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10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控制部(101)於構成通信系統(600)之通信終端(100)之台數變化之情形時,進行選擇處理。控制部(101)進而基於設定於複數個上位候補(100)各者之選擇機率,進行選擇處理。
根據該態樣,藉由基於選擇機率進行選擇處理,而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第12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第11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控制部(101)於自成為開始選擇處理之觸發之事態發生之時點開始經 過等待時間後,執行選擇處理。
根據該態樣,藉由錯開進行選擇處理之時點,而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第13態樣之通信終端(100)係於第12態樣中,等待時間係基於與選擇中之上位通信終端(100)之通信品質和與切換端之上位通信終端(100)之通信品質之差而設定。
根據該態樣,例如若變更上位通信終端(100)前後之通信品質之差愈小之通信終端(100),愈縮短等待時間,則該通信終端(100)可選擇通信品質之差較小之其他上位候補,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因此,通信系統(600)之全體可選擇通信品質良好之上位候補(100)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
第14態樣之通信系統(600)包含複數個第1~第13中任一態樣之通信終端(100),於複數個通信終端(100)之間進行多點跳躍通信。
根據該態樣,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第15態樣之程式係使電腦系統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100)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100)之終端數,執行自複數個上位候補(100)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100)之選擇處理。
根據該態樣,可減低特定之上位候補(100)被選擇作為上位通信終端(100)之可能性。
不限於上述態樣,上述實施形態之通信終端(100)之各種構成(包含變化例)可藉通信方法、(電腦)程式、或記錄有程式之非暫時記錄媒體等具體化。
對於第2~第13態樣之構成,並非通信終端(100)之必須構成,可適當省略。
100:通信終端(上位候補、上位通信終端、下位通信終端)
101:控制部
102:通信部
103:機器介面
104:記憶部

Claims (16)

  1. 一種通信終端,其係供複數個通信終端進行多點跳躍之通信系統之上述通信終端,且包含:通信部;及控制上述通信部之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上述控制部當與是否需要變更上述上位通信終端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時,執行上述選擇處理,且上述控制部係:與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上述終端數為基準台數以下之情形相比,在連接於上述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上述終端數超過上述基準台數之情形時,提高上述判定值。
  2. 如請求項1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係上述上位候補可直接通信之通信終端。
  3. 如請求項1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係連接於上述上位候補之下位之所有的通信終端。
  4. 如請求項1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控制部進而基於與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通信之通信品質,進行上述選擇處理。
  5. 如請求項1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上述終端數,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中通信品質為臨限值以上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述上位通信終端。
  6. 如請求項5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控制部於上述選擇處理中,階段性降低上述臨限值,直至可選擇上述上位通信終端為止。
  7. 如請求項1之通信終端,其中在與上述通信部可直接通信之其他通信終端之間,共用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上述終端數相關之終端數資訊。
  8. 如請求項7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通信部自上述上位候補接收之Hello封包中,包含上述終端數資訊。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控制部於自成為開始上述選擇處理之觸發之事態發生之時點經過等待時間後,執行上述選擇處理。
  10. 如請求項9之通信終端,其中上述等待時間係基於與選擇中之上述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品質和與切換端之上述上位通信終端之通信品質之差而設定。
  11. 一種通信終端,其係供複數個通信終端進行多點跳躍之通信系統之上述通信終端,且包含: 通信部;及控制上述通信部之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上述控制部當與是否需要變更上述上位通信終端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時,執行上述選擇處理,且上述控制部係:與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小於最大跳接數之情形相比,在連接於上述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與上述最大跳接數一致之情形時,提高上述判定值。
  12. 一種通信終端,其係供複數個通信終端進行多點跳躍之通信系統之上述通信終端,且包含:通信部;及控制上述通信部之控制部,上述控制部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進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且上述控制部進而基於對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所設定之選擇機率,進行上述選擇處理。
  13. 一種通信系統,其包含複數個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通信終端,於上述複數個通信終端之間進行多點跳躍通信。
  14. 一種可由電腦讀取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其記錄之程式用以使電腦 系統: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當與是否需要變更上述上位通信終端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時,執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且與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上述終端數為基準台數以下之情形相比,在連接於上述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上述終端數超過上述基準台數之情形時,執行提高上述判定值之處理。
  15. 一種可由電腦讀取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其記錄之程式用以使電腦系統: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當與是否需要變更上述上位通信終端相關之參數超過判定值時,執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且與連接於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小於最大跳接數之情形相比,在連接於上述自身終端之上述下位通信終端之跳接數與上述最大跳接數一致之情形時,執行提高上述判定值之處理。
  16. 一種可由電腦讀取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其記錄之程式用以使電腦系統:基於連接於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之下位通信終端之終端數,且基於對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各者所設定之選擇機率,執行自上述複數個上位候補之中選擇上位通信終端之選擇處理。
TW108118018A 2018-06-01 2019-05-24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TWI7263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6206 2018-06-01
JP2018106206A JP7117549B2 (ja) 2018-06-01 2018-06-01 通信端末、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5339A TW202005339A (zh) 2020-01-16
TWI726323B true TWI726323B (zh) 2021-05-01

Family

ID=68696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8018A TWI726323B (zh) 2018-06-01 2019-05-24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17549B2 (zh)
TW (1) TWI726323B (zh)
WO (1) WO2019230521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3644A1 (en) * 2007-10-16 2010-07-08 Fujitsu Limited Relay Station, Mobil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Load Distribution Method
JP2011077802A (ja) * 2009-09-30 2011-04-14 Yamatake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2032683A1 (ja) * 2010-09-09 2012-03-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EP1803316B1 (en) * 2004-10-21 2015-03-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ing in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
JP2015115643A (ja) * 2013-12-09 2015-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TW201729571A (zh) * 2016-02-12 2017-08-16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通訊終端、多點跳躍通訊系統、及電腦程式產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70286B2 (ja) * 2010-08-26 2016-02-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方法、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
JP5870285B2 (ja) * 2010-08-26 2016-02-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方法、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端末
WO2012147353A1 (ja) * 2011-04-28 2012-11-0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無線端末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端末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04504B2 (ja) * 2011-09-15 2015-11-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の経路制御方法
JP2014216796A (ja) * 2013-04-24 2014-11-17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03316B1 (en) * 2004-10-21 2015-03-04 Panasoni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ing in multi-hop cellular networks
US20100173644A1 (en) * 2007-10-16 2010-07-08 Fujitsu Limited Relay Station, Mobil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Load Distribution Method
JP2011077802A (ja) * 2009-09-30 2011-04-14 Yamatake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WO2012032683A1 (ja) * 2010-09-09 2012-03-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JP2015115643A (ja) * 2013-12-09 2015-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TW201729571A (zh) * 2016-02-12 2017-08-16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通訊終端、多點跳躍通訊系統、及電腦程式產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230521A1 (ja) 2019-12-05
JP2019213008A (ja) 2019-12-12
TW202005339A (zh) 2020-01-16
JP7117549B2 (ja) 2022-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210584B2 (en) A framework for traffic engineering i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EP3076709B1 (en) Zigbee network-base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9220050B2 (en) Mesh network defragmentation
JP2022010120A (ja) 無線ビーコン一斉送信方法
CN114650254B (zh) 一种确定业务路径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140215B2 (en) Claiming network devices for a home network in a distributed Wi-Fi network
Murillo et al. A multiprotocol low-cost automated testbed for BLE mesh
TWI726323B (zh)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CN106911521B (zh) 基于多环的光片上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方法
KR20150086904A (ko) 적응적 데이터 스트림 관리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CN111010328A (zh) 一种白牌交换机防环的方法和设备
TWI726324B (zh) 通信終端、通信系統及記錄媒體
Demiroglou et al. Adaptive ndn, dtn and nod deployment in smart-city networks using sdn
US11218375B2 (en) All-connected by virtual wires network of data processing nodes
Orgon et al. XBee technology: Complex evaluation of radio parameters
CN108696386B (zh) 网状通信网络的系统、配置服务器、电子设备及其配置方法
US7277394B2 (en) Non interfering group based 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US20180324001A1 (en) Real-time distributed engine framework of ethernet virtual connections
JP2022029618A (ja) 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CN106686645B (zh) 一种提高多跳传输链路吞吐量的方法及系统
JP6787145B2 (ja) 無線通信制御方法、無線通信制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Gu et al. Minimizing Age of Information in Cognitive Radio-Based IoT Networks: Underlay or Overlay?
CN113872787B (zh) 网络拓扑发现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318869B2 (e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r elements in a distributed network
Refaat et al. Wireless Fault-Tolerant Controllers in Cascaded Industrial Workcells Using Wi-Fi and Eth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