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1682B -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 Google Patents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1682B
TWI721682B TW108144095A TW108144095A TWI721682B TW I721682 B TWI721682 B TW I721682B TW 108144095 A TW108144095 A TW 108144095A TW 108144095 A TW108144095 A TW 108144095A TW I721682 B TWI721682 B TW I7216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lth
identification code
community
user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4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3159A (zh
Inventor
潘人豪
Original Assignee
潘人豪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潘人豪 filed Critical 潘人豪
Priority to TW1081440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168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16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16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3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15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al Treatment And Welfare Office Work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該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包括複數個終端裝置、一照護伺服器與一用戶資料庫,其中,該用戶資料庫儲存有複數筆用戶資料表,該等用戶資料表內分別包括一用戶識別碼、至少一健康風險事件與至少一個親友社群識別碼,且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個人現實身分,係為該用戶識別碼所對應之個人現實身分的親戚或朋友,該照護伺服器接收到其中一個終端裝置所來的個人狀態訊息後,能搜索出對應的用戶資料表,並在判斷出該終端裝置所偵測之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處於低健康狀態後,將一提醒訊息傳送至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

Description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尤指一種針對使用者及其親友所建構出的健康社群網路,以在使用者處於低健康狀態時,能夠即時地知會其親友,令其親友能及時給予對方協助與鼓勵的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近十年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蓬勃,人民日益富裕,使得人民的生活情態逐漸趨向於久坐不動,導致其活動量普遍不足,依國民健康署於2017年的調查發現,國內職場員工超過半數以上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成年人身體活動量(即,每週應至少有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量);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在2012年的統計,台灣約有三分之二的兒童身體活動量不足,時至今日,依教育部、衛福部相關報告內容,亦顯示兒童與青少年的總體身體活動量是「不及格等級」,且靜態行為過多。
承上,在老年人方面,許多研究顯示,經常運動的老年人相較於缺少運動的老年人,無論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等發病率明顯較低;又,一篇針對婦女工作活動量的研究指出,坐式工作型態的婦女,無論是在靜態收縮壓、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等數值,都顯著高於非坐式工作者,且婦女工作身體活動量愈高者,其身體質量指數(BMI)、靜態血壓和三酸甘油脂的數值愈低。
由此可知,靜態生活或是身體活動量不足,已逐漸成為各年齡層的生活型態,而這樣的生活型態也逐漸影響到人們的健康狀況,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大約有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與30%的缺血性心臟病,是因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且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的研究指出,前述現象造成全球有將近1/4的男性及女性,處於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高度風險當中,甚至成為全球性死亡及殘障的重要原因之一,意即,身體活動量不足,儼然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重大危險因子。
另外,根據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指出,全球目前65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6億,預計2050年,此數據將上升至16億,這意味著我們身邊平均每5人當中就有1人是銀髮族,因此,在不久的未來,各國的社會結構都將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如何解決老年照護也將成為各國的挑戰。而位於亞洲地區的台灣,近年來,人口老化的速度也持續加速中,行政院經建會的報告指出,2018年到2025年,台灣老年人人口比例將由14%上升至20%,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將成長至近500萬人,大約占總人口的20%,由此可知,高齡化社會在世界各地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議題。
在現今的醫療環境,活的老已不是問題,如何活得健康才是人們所該重視議題,然而,隨著老年人缺乏身體活動及不良的體適能,此高齡化社會結構中的老年人,普遍健康狀況較差,慢性疾病普及率高,在相關的老人健康管理與照護機構,或是疾病發生後所需的調養及保健措施,無法跟上迅速增加的老人健康照護需求的情況下,將有相當高比例的老年人,自身的慢性疾病將會逐漸導致個體失能,造成醫藥照護支出的增加。根據統計指出,2025年台灣社會老年人的失能比例約為13.2%,在這當 中,平均每一個失能人口的失能年數為7.3年,故可知,在未來的10年間,台灣社會所將面臨的不僅是因高齡產生的失能人口,所造成的醫療成本急遽上升之外,同時伴隨著年輕勞動力的不足,醫院人滿為患,更甚者,可能造成整個健保制度的失衡。
目前,先進國家已意識到,提升個人健康促進與風險預防,相較於疾病治療更加重要,但是,傳統的個人健康照護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即,大多數人的自我健康意識較低,加上亞健康族群對於自身健康狀況掌握度不高,因此,當前述族群伴隨著較差的健康意識進入到老年階段時,族群中就有較高比例的老年人,會逐漸從亞健康狀態(Sub-optimal Health)進入到疾病狀態,最終導致失能的發生。雖然近年來,受益於通訊科技與人工智慧的進步,遠端照護服務、個人健身紀錄或亞健康族群健康管理的應用程式(APP)...等相關科技與產品,已逐漸融入於人們日常生活中,但仍伴隨著後續問題:(1)前述遠端照護服務的對象多半為患者與醫療人員,因此,醫療人員通常是在患者出現緊急或危險狀態時,才會從中介入;(2)對於自我健康意識低落的人來說,其對於個人健康數據並沒有強制性或吸引力,久而久之,前述APP的健康管理功能等同於虛設。
因此,如何有效解決前述問題,以增加個人健康意識,進而實現預防醫學的精神,即成為本發明在此亟欲解決的重要課題。
有鑑於現有涉及照護、健康管理的相關系統,大多僅依靠使用者個人的意志力或健康意識,才會被持續使用,因此,發明人乃根據多 年來的技術經驗,及所累積的專業知識,經不斷研究、實驗與改良後,終於開發設計出本發明之一種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其能有效解決前述問題。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提供一種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該方法會應用至一健康社群網路系統,該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包括複數個終端裝置、一照護伺服器與一用戶資料庫,其中,各該終端裝置上分別具有至少一個生理參數感測器及/或至少一個運動感測器,以能偵測並取得對應的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且各該終端裝置內分別設有一個人識別碼;該照護伺服器係分別各該終端裝置相連線,且能取得該用戶資料庫中的資訊,該用戶資料庫儲存有複數筆用戶資料表,該等用戶資料表內分別包括一用戶識別碼、至少一健康風險事件與至少一個親友社群識別碼,且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個人現實身分,係為該用戶識別碼所對應之個人現實身分的親戚或朋友;當其中一終端裝置傳送一個人狀態訊息至該照護伺服器後,該照護伺服器能讀取該個人狀態訊息中所包括的個人識別碼,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之後,該照護伺服器能根據該個人識別碼所對應的用戶識別碼,自該用戶資料庫中搜索出匹配的用戶資料表,並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分別與前述用戶資料表中的各該健康風險事件相比對,在該照護伺服器判斷出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處於低健康狀態時,其會形成一提醒訊息,並自前述用戶資料表中讀取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以能將提醒訊息分別傳送至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如此,使用者與其親友間便能夠形成一健康社群,且能迅速交流彼此的健康狀況,進而及時給予對方協助與鼓勵,以實現良好建康管理的 環境。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係提供一種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包括複數個終端裝置、一照護伺服器與一用戶資料庫,其中,各該終端裝置分別具有至少一個生理參數感測器及/或至少一個運動感測器,以能偵測並取得對應的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各該終端裝置內分別設有一個人識別碼,且其會形成一個人狀態訊息,又,該個人狀態訊息至少包括該終端裝置所對應之該個人識別碼,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該用戶資料庫內儲存有複數筆用戶資料表,該等用戶資料表內分別包括一用戶識別碼、至少一健康風險事件與至少一個親友社群識別碼,且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個人現實身分,係為該用戶識別碼所對應之個人現實身分的親戚或朋友;該照護伺服器則能分別連線至各該終端裝置,且能取得該用戶資料庫中的資訊,該照護伺服器接收到其中一終端裝置所傳送之該個人狀態訊息後,會讀取該個人狀態訊息所包括之該個人識別碼,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並依該個人識別碼而自該用戶資料庫中搜索出匹配的用戶資料表,再將前述用戶資料表中的各該健康風險事件,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相比對,且在該照護伺服器判斷出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處於低健康狀態的情況下,其會形成一提醒訊息,並將該提醒訊息分別傳送至前述用戶資料表之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
為便 貴審查委員能對本發明目的、技術特徵及其功效,做更進一步之認識與瞭解,茲舉實施例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下:
〔習知〕
〔本發明〕
1‧‧‧照護伺服器
11‧‧‧用戶資料庫
111‧‧‧用戶資料表
1111‧‧‧用戶識別碼
1112‧‧‧健康風險事件
1113‧‧‧親友社群識別碼
2、2A、2B‧‧‧終端裝置
21‧‧‧生理參數感測器
22‧‧‧運動感測器
301~307‧‧‧步驟
H‧‧‧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T‧‧‧網際網路
第1圖係本發明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係本發明之用戶資料表的示意圖;
第3圖係本發明之流程圖;
第4圖係本發明之研究對象於第一至四個月之配戴終端裝置的比例示意圖;
第5A~5D圖係本發明之研究對象於第一至四個月之活動量的比例示意圖;及
第6圖係本發明之健康狀態訊息呈現於應用程式的顯示畫面示意圖。
在說明本發明之整體技術前,係先闡述本發明的研發起源與概念,首先,為避免老年人失能所造成社會醫療成本的負擔,根據公共衛生三段五級的概念,若是能在人們的易感受期(susceptible stage)期間,給予適當的衛生教育,進而達到健康促進,便可有效降低疾病發生,意即,在前述架構下,其中一個降低未來社會醫療成本的方法,便是加強個人健康照護,如此,在一個人的症狀尚未發展成疾病前就予以緩解,或在症狀初期就給予適當的控制,甚至直接針對問題解決,都能夠避免社會資源的提早消耗。
承上可知,在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由健康發展到疾病前,若僅針對其個人的身心理狀況去做監測是不夠充足,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必須重構,在衡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時,應同時考量社會心理因素,也就是「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所謂「生理-心理-社會」模式,是指一個疾病的發生,可視為個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互動下的結果,也就是一個人的生理、心 理與社會互動下的產物,其中,「生理」係指一個人物理上的身體部分,「心理」則是一個人的心理內在因素,而「社會」係泛指一個人所會接觸到的環境面向,包含一個人與他周邊的人際互動關係。然而,在本發明提出之前,傳統的疾病治療及研究普遍限縮於「生理-心理」層面上,甚少提及「社會」層面。
然而,發明人發現,人們對於親友的關心程度較高,並願意花費時間與心力去注意親友健康,相對而言,人們對於親友的叮嚀與囑咐亦較會放在心上,且不易形成惡感或反抗心態,因此,發明人特別針對前述現象,設計出本發明之一種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令親友能夠迅速掌握彼此健康狀況,及時給予協助與鼓勵,進而強化「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當中的社會心理層面,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管理。
本發明之方法係應用至一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在一實施例中,請參閱第1圖所示,該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包括一照護伺服器1、複數個終端裝置2(如:智慧腕帶、智慧型手機...等)與一用戶資料庫11,其中,該照護伺服器1會透過網際網路T,分別連線至各該終端裝置2,以能接收各該終端裝置2傳來的訊息,或是傳送訊息至各該終端裝置2。又,該照護伺服器1能取得該用戶資料庫11中的資訊,在該實施例中,該用戶資料庫11是建置於該照護伺服器1內,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中,該用戶資料庫11亦可分別單獨建置於其它伺服器中,且其它伺服器能夠與本發明之照護伺服器1相連接,以供該照護伺服器1能取得其它伺服器內之用戶資料庫11的資訊,並執行後續說明所提及的流程。
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用戶資料庫11儲存有複數筆用戶資料表111,以下就該用戶資料表111所包含的資料進行說明:
(1)一用戶識別碼1111:其能夠為用戶的註冊帳號、身份證字號、機器碼(Machine code)、手機號碼或手機唯一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簡稱IMEI)...等,主要是用來代表該用戶資料表111所對應的個人現實身分,因此,各個用戶資料表111的用戶識別碼1111不會相同,且用戶識別碼1111的建立方式如下:
(1-1)根據使用者(用戶)於註冊時所自行填寫的資料(如:帳號、身份證字號...等),作為該用戶識別碼1111;
(1-2)由照護伺服器1以亂數或其它方式,自行形成該用戶識別碼1111;
(1-3)在使用者(用戶)進行註冊時,其所使用的終端裝置2能傳送機器碼或是自行形成的識別碼予該照護伺服器1,以作為該用戶識別碼1111。
(2)至少一健康風險事件1112:其指使用者欲保持健康所需達成事項數值(例如,走路10,000步/每1天、睡眠6~7小時/每1天...等活動量指標),或是在疾病症狀發生或惡化前的狀態數值(例如,飯前(空腹)血糖70~110mg/dl、血壓120/80mmHg...等生理指標),故,各個用戶資料表111的健康風險事件1112能夠相同或不相同,又,各該健康風險事件1112的數值能夠由使用者自行設定,或是由業者聽取專業人士(如:醫師、健身教練、復健師...等)的意見而預先設置而成;
(3)至少一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其同樣能夠為用戶的註冊帳號、身份證字號、機器碼(Machine code)、手機號碼或手機唯一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簡稱IMEI)...等,且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所對應的 個人現實身分,乃是該用戶識別碼1111所對應之個人現實身分的親戚或朋友,因此,該照護伺服器1能夠透過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而聯絡上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所對應的終端裝置2。
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該終端裝置2具有至少一個生理參數感測器21(如:心率感測器)及/或至少一個運動感測器22(如:加速度感測器),當使用者隨身攜帶或配帶該終端裝置2後,該終端裝置2便能偵測並取得使用者的生理參數(如:心率數據)或運動參數(如:走路的步數)。另外,該終端裝置2內分別設有一個人識別碼,該個人識別碼能夠為終端裝置2於出廠後所內建形成,或者是該終端裝置2安裝特定應用程式(APP)後所形成。又,該個人識別碼會與其中一個用戶資料表111的用戶識別碼1111相匹配,以使該照護伺服器1能根據該個人識別碼而取得對應的用戶資料表111;除此之外,該個人識別碼還能夠與另一個用戶資料表111的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相匹配,以供照護伺服器1能根據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而傳送訊息至匹配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的終端裝置2,但不以此為限,在本發明之其它實施例中,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亦可為手機號碼,令該照護伺服器1能透過簡訊方式而傳送訊息至終端裝置2。
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為方便說明本發明的整體運作,在該實施例中,假設該終端裝置2A為穿戴式裝置(如:智慧腕帶),且會配戴於使用者身上,該終端裝置2B則為智慧型手機,且其擁有對象為前述使用者的親人(如:兒子),該使用者所對應的用戶資料表111中,其健康風險事件1112包括了「每日行走10,000步」與「飯前(空腹)血糖70~110mg/dl」,又,該終端裝置2A能夠定期地傳送一個人狀態訊息予該照護伺服器1,其中,該 個人狀態訊息至少包括該終端裝置2A所對應的個人識別碼,以及對應於使用者的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之後,該照護伺服器1能根據該個人識別碼所對應的用戶識別碼1111,自該用戶資料庫11中取得匹配的用戶資料表111,嗣,該照護伺服器1會讀取前述用戶資料表111中的各該健康風險事件1112,並將該生理參數或運動參數分別與各該健康風險事件1112相比對。在該實施例中,該照護伺服器1能夠採用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訓練功能或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訓練功能,以能根據訓練後的模型進行結果推論(Inference),令該照護伺服器1能夠得出「生理參數或運動參數」與「健康風險事件1112」兩者的比對結果,當「生理參數或運動參數」不符合「健康風險事件1112」時,則表示使用者處於低健康狀態,反之,則表示使用者處於健康狀態。
承上,復請參閱第1及2圖所示,假設前述個人狀態訊息中的運動參數,其內容為「行走10,000步」的活動量指標,當該照護伺服器1判斷出該運動參數處於低健康狀態(即,未符合健康風險事件1112),之後,該照護伺服器1會形成一提醒訊息,並自前述用戶資料表111中讀取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以將該提醒訊息傳送至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所對應的終端裝置2B上,舉例來說,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能夠為電話號碼,則該照護伺服器1能將提醒訊息以簡訊方式傳送至終端裝置2B;或者,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能夠為另一個用戶資料表111的用戶識別碼1111,則該照護伺服器1能依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而取得對應的個人識別碼,並以推播技術,將該提醒訊息推播至終端裝置2B(即,擁有前述個人識別碼的終端裝置2B),以提醒使用者的親人能開啟應用程式(APP),進而瞭解該使用者的當 前健康情況。如此,當使用者的親人發現使用者的行走步數過少時,便能夠主動地關心與詢問使用者,以瞭解使用者是否因身體不舒服或其它因素,而造成前述行走步數過少的情形,進而能在疾病嚴重程度提高之前,提早進行治療;又,若使用者僅是因懶惰而不願行走時,使用者的親人便能夠適時地提醒與鼓勵使用者,甚至是介入陪伴使用者一同行走運動,以幫助使用者提升活動量,同時,使用者的親人亦能提升或保持良好的活動量,進而營造出良性循環的健康環境與氛圍。
為能明確揭露本發明之方法,以下茲僅就本發明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的處理流程,進行說明,請參閱第1~2及3圖所示:
(301)該照護伺服器1判斷是否接收到個人狀態訊息,若是,進入步驟(302),否則,返回步驟(301);
(302)該照護伺服器1讀取該個人狀態訊息中的個人識別碼,以及該生理參數或運動參數,進入步驟(303);
(303)該照護伺服器1根據該個人識別碼所對應的用戶識別碼1111,自該用戶資料庫11中搜索出匹配的用戶資料表111,進入步驟(304);
(304)該照護伺服器1讀取前述用戶資料表111中的健康風險事件1112,並將該生理參數或運動參數分別與各該健康風險事件1112相比對,進入步驟(305);
(305)該照護伺服器1判斷該生理參數或運動參數是否處於低健康狀態,若是,進入步驟(306),否則,返回步驟(301);
(306)該照護伺服器1形成一提醒訊息,且自前述用戶資料表111中讀取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進入步驟(307);
(307)該照護伺服器1將該提醒訊息傳送至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所對應的終端裝置2上。
在此特別一提者,本發明其中一個重要的核心概念,即是著重於使用者與其親友間的互動影響,進而誘發親友的關懷或陪同行動,達成促進健康管理的效果,而非只是習知遠距醫療系統一般,受限於患者與醫療人員之間。為清楚表達本發明之功效,茲簡單說明發明人之實驗研究內容,其中,個案背景為一名年約60歲的職業婦女,其子女在外地工作,獨居,平常無抽菸、飲酒、嚼檳榔等不良嗜好,生活作息規律,自覺健康良好。又,個案的家族沒有慢性疾病的病史,但其30歲時曾罹患肺結核,因此有部分的肺部手術切除,導致在心肺的機能上比較差,且由於先前疾病的緣故,促使個案對於健康的認知較高,此外,伴侶於8年前癌逝,在參與照護的過程中也接受相關的衛教資訊,平日對於家人的生活習慣也會密集關切。有從事輕度運動的習慣,但多為室內靜態的項目,例如,瑜珈,拉筋伸展等等,夏天假日的早晨有時會進行晨泳,冬天偶爾到健身房,平日不定時會至戶外散步,因此平日活動量懸殊,通常活動量落在5,000-10,000步之間,週末所進行的活動與平日雷同,有時會在戶外進行簡單的體操,無論平假日,進行的活動多為單獨進行,較少與家人朋友一起運動。
請參閱第4圖所示,在研究期間,第一個月讓個案自主配戴終端裝置2A的情形下,個案配戴天數僅有9天;到了第二個月,在家人開始提醒並要求個案配戴手環的情形下,個案配戴終端裝置2A的天數上升至14天,但仍不達50%;在第三個月,實施了本發明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及其方法後,個案配戴終端裝置2A的天數百分比上升至87%;到了第四個月, 個案已養成天天配戴終端裝置2A的習慣,即,終端裝置2A的佩帶率達100%。另外,針對個案的「活動量」部分,請參閱第5A~5D圖所示,在第一個月,個案的平均每日活動量明顯不足,只有5,695步,且由於配戴狀況不佳,活動量記錄懸殊,僅達到設定標準的57%(如第5A圖);在第二個月,家人開始予以提醒配戴終端裝置2A後,個案紀錄到的平均每日活動量稍微上升,但仍顯不足,只有6,807步,在配戴狀況稍微提升的情況下,活動量達到設定標準的68%(如第5B圖);然而,在第三個月,透過本發明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及其方法的實施後,個案平均每日活動量上升至10,087步,上升幅度將近50%(如第5C圖),意即,個案的活動量已有大幅度的變化;在第四個月時,個案的活動量同樣符合設定的標準,平均每日步數為11,046步(如第5D圖)。
綜上所述可知,在未使用本發明之整體方法前,在第一~二個月時,個案之終端裝置2A的配戴率及活動量情形皆呈現最低,嗣,在第二個月時,開始有家人介入時,個案之終端裝置2A的配戴率及活動量情形雖有些微上升,但整體情況仍不佳。主要原因在於,在沒有健康危機的約束下,對於自我健康意識不高的民眾而言,「活動量低於標準值」可能不是一個需要被立即處理的急迫性事項,因此大多數民眾並不會因此改變其運動及生活習慣。然而,在第三~四個月時,藉由實施本發明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與其方法,個案的親友成為了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的一員(即,終端裝置2B的使用者)後,透過照護伺服器1所傳送的提醒訊息,親友能夠察看與瞭解個案的運動與身體情況,並適時給予個案提醒與關懷,如此,自我健康意識較高的成員能反向影響個案,進而改變個案的運動或生活習慣。
另外,除了使用者處於低健康狀態時,該照護伺服器1會主動傳送提醒訊息之外,為了令使用者的親友能更瞭解使用者的狀態,在該實施例中,請參閱第1及6圖所示,該照護伺服器1還會根據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的內容,形成一健康狀態訊息(包括正常狀態與低健康(異常)狀態),並自前述用戶資料表111中讀取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再將該健康狀態訊息分別傳送至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所對應的終端裝置2上,以形成如第6圖的顯示畫面(但不以此為限);又,前述傳送健康狀態訊息的行為,能夠在如下時間點進行:
(a1)由照護伺服器1定期地主動傳送;
(a2)以第1圖為例,終端裝置2A、2B兩者的使用者,互為對方的親人,因此,當照護伺服器1收到終端裝置2B所傳來的查詢親友健康狀態訊息後,其會根據該查詢健康狀態訊息中所包括的親友識別碼,搜索出匹配的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再透過該親友社群識別碼1113而得到對應該親友的用戶資料表111(即,對應終端裝置2A的用戶資料表111),如此,便能取得終端裝置2A所偵測之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據以形成該健康狀態訊息,並傳送予終端裝置2B。
由此可知,在「生理-心理-社會」模式下,透過本發明的整體技術特徵,能夠連繫關心者與被關心者,以產生高強度的連結與約束,進而維持被關心人的活動量,這樣的過程,無形間降低人們的心理惰性,同時也增加人們對生活方式改變的意願,改變被關心人的健康行為,進而降低健康風險。在此聲明者,本發明與習知遠端照護服務、個人健身紀錄或亞健康族群健康管理應用程式之最大不同處在於,本發明有效提升了個 人健康意識,且令個人與其親友間建構了緊密連繫的健康社群,而非如同習知系統般,僅侷限於醫護人員及緊急病情的情況下,故,本發明透過健康社群網路系統H所產生的健康促進效益,針對親友家人間關懷程度的提升,能有效以低成本的方式達到健康促進效果,並且進一步因為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實現延緩失能以及降低社會資源消耗之效果。
按,以上所述,僅係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惟,本發明所主張之權利範圍,並不侷限於此,按凡熟悉該項技藝人士,依據本發明所揭露之技術內容,可輕易思及之等效變化,均應屬不脫離本發明之保護範疇。
301~307‧‧‧步驟

Claims (8)

  1. 一種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係應用至一健康社群網路系統,該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包括複數個終端裝置、一照護伺服器與一用戶資料庫,其中,各該終端裝置上分別具有至少一個生理參數感測器及/或至少一個運動感測器,以能偵測並取得對應的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且各該終端裝置內分別設有一個人識別碼;該照護伺服器係分別各該終端裝置相連線,且能取得該用戶資料庫中的資訊,該用戶資料庫儲存有複數筆用戶資料表,該等用戶資料表內分別包括一用戶識別碼、至少一健康風險事件與至少一個親友社群識別碼,且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個人現實身分,係為該用戶識別碼所對應之個人現實身分的親戚或朋友;本發明會執行下列步驟:其中一終端裝置會傳送一個人狀態訊息予該照護伺服器,其中,該個人狀態訊息至少包括該終端裝置所對應之該個人識別碼,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該照護伺服器能根據該個人識別碼所對應的用戶識別碼,自該用戶資料庫中搜索出匹配的用戶資料表;該照護伺服器讀取前述用戶資料表中的各該健康風險事件,並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分別與各該健康風險事件相比對;該照護伺服器在判斷出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處於低健康狀態的情況下,會形成一提醒訊息,並自前述用戶資料表中讀取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該照護伺服器會將該提醒訊息分別傳送至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及該照護伺服器還會根據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的內容,形成一健康狀 態訊息,並自前述用戶資料表中讀取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再將該健康狀態訊息分別傳送至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健康風險事件係為活動量指標,且該運動感測器則為一加速度感測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個人識別碼會與其中一個用戶資料表的親友社群識別碼相匹配。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方法,其中,該終端裝置係安裝有一應用程式,且該照護伺服器會以推播技術,將該提醒訊息推播至對應的該終端裝置。
  5. 一種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包括:複數個終端裝置,其分別具有至少一個生理參數感測器及/或至少一個運動感測器,以能偵測並取得對應的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各該終端裝置內分別設有一個人識別碼,且其會形成一個人狀態訊息,其中,該個人狀態訊息至少包括該終端裝置所對應之該個人識別碼,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一用戶資料庫,其內儲存有複數筆用戶資料表,該等用戶資料表內分別包括一用戶識別碼、至少一健康風險事件與至少一個親友社群識別碼,且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個人現實身分,係為該用戶識別碼所對應之個人現實身分的親戚或朋友;及一照護伺服器,係分別各該終端裝置相連線,且能取得該用戶資料庫中的資訊,該照護伺服器接收到其中一終端裝置所傳送之該個人狀態訊息後,會讀取該個人狀態訊息所包括之該個人識別碼,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並依該個人識別碼而自該用戶資料庫中搜索出匹配的用戶資料表,再將前述用戶資料表中的各該健康風險事件,與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相比對,且在該照護伺服器判斷出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 數處於低健康狀態的情況下,其會形成一提醒訊息,並將該提醒訊息分別傳送至前述用戶資料表之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該照護伺服器還會根據該生理參數及/或運動參數的內容,形成一健康狀態訊息,並自前述用戶資料表中讀取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再將該健康狀態訊息分別傳送至各該親友社群識別碼所對應的終端裝置上。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其中,該健康風險事件係為活動量指標,且該運動感測器則為一加速度感測器。
  7. 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其中,該個人識別碼會與其中一個用戶資料表的親友社群識別碼相匹配。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健康社群網路系統,其中,該終端裝置係安裝有一應用程式,且該照護伺服器會以推播技術,將該提醒訊息推播至對應的該終端裝置。
TW108144095A 2019-12-03 2019-12-03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TWI7216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095A TWI721682B (zh) 2019-12-03 2019-12-03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4095A TWI721682B (zh) 2019-12-03 2019-12-03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1682B true TWI721682B (zh) 2021-03-11
TW202123159A TW202123159A (zh) 2021-06-16

Family

ID=76035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4095A TWI721682B (zh) 2019-12-03 2019-12-03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168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12431A (en) * 2008-09-22 2010-04-01 Univ Yuan Ze Distribute remote homehold system and method
TWM531023U (zh) * 2016-03-09 2016-10-21 Bi-Qi Cai 偵測用戶生理狀態的感測系統及應用物聯網的多功能照護系統
CN106331052A (zh) * 2015-07-01 2017-01-11 美林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分散式照护用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12431A (en) * 2008-09-22 2010-04-01 Univ Yuan Ze Distribute remote homehold system and method
CN106331052A (zh) * 2015-07-01 2017-01-11 美林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分散式照护用通信和信息管理系统和方法
TWM531023U (zh) * 2016-03-09 2016-10-21 Bi-Qi Cai 偵測用戶生理狀態的感測系統及應用物聯網的多功能照護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159A (zh) 202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eld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inning et al.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to improve adherence behaviour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
Aznar et al. Pattern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Spanish children: a descriptive pilot study
Leveille et al. Preventing disability and managing chronic illness in frail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trial of a community‐based partnership with primary care
Loprinz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biologic outcomes and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ccumulated in≥ 10-minute bouts and< 10-minute bouts
Moseley et al. Mobility training after hip fractur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Resnick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ost-hip-fracture period
Johnston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 community-based behavioral counseling program
Nordfeldt et al. Short‐term effects of severe hypoglycaem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 A cost‐of‐illness study
Puoane et al. Experiences in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health clubs to reduce hypertension risk among adults in a South African population in transition
Fernández-García et al. Impact of the Home Confinement Related to COVID‐19 on the Device‐Assess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Patterns of Spanish Older Adults
Schwartz et al. Cutaneous findings mistaken for physical abuse: present but not pervasive
Weng et al. Evaluation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combined with aerobic exercise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neuropath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hen et al. A model-based survey of physical health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Ben‐David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unctional screening tool for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WI721682B (zh) 藉由健康社群交流以促進用戶健康的方法及其健康社群網路系統
Peng et al. Identifying user requirements of wearable healthcare technologies for Chinese ageing population
Holland et al. 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symptom management for adults with serious respiratory illness
Gao et al.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of smart bracelets in the elderly
Adelman et al. Older Patient–Physician Discussion About Exercise
Nazarko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for falls and minimizing the risk of harm
Idoga et al. Understanding Smart Wearable Sensors Technology: Impact on Human Health and Fitness
Skinner et al. Review of mobile phone use in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disease management
Kilgore The COVID-19 survival guide: Information and practical steps you can use to protect yourself against the coronavirus
Nachabe et al. Intelligent system for diabetes patients monitoring and as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