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165B - 天線模組 - Google Patents

天線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165B
TWI710165B TW108133169A TW108133169A TWI710165B TW I710165 B TWI710165 B TW I710165B TW 108133169 A TW108133169 A TW 108133169A TW 108133169 A TW108133169 A TW 108133169A TW I710165 B TWI710165 B TW I7101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antenna element
antenna module
resonance mode
reson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1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4296A (zh
Inventor
甘世宗
周宸宏
吳宗恒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立訊精密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立訊精密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立訊精密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31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0165B/zh
Priority to CN202010968473.6A priority patent/CN112510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165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4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429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 H01Q1/243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held use with built-i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14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 H01Q5/321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using frequency dependent circuits or components, e.g. trap circuits or capacitors within a radiating element or between connected radia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線模組,包括第一天線元件、第一開關元件、第二開關元件、第二饋入部、第二天線元件及第三天線元件。第二天線元件透過第一開關元件電性連接至第一天線元件,並透過第二開關元件電性連接至第二饋入部。反應於第一開關元件被切換為導通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被切換為斷開狀態,第一天線元件耦合於第二天線元件以協同地提供第一共振模態。反應於第一開關元件被切換為斷開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被切換為導通狀態,第一天線元件獨立地提供第二共振模態,而第二天線元件耦合於第三天線元件以協同地提供第三共振模態。

Description

天線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天線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透過開關元件切換模態的天線模組。
因應LTE Advance Pro (Pre5G)及真正5G時代的來臨,天線工程師需因應於不同的通訊協議而設計不同的天線單體。此舉除了造成天線數量不斷增加之外,天線所佔用的面積亦相應增加。然而,由於現今電子產品的外觀設計趨勢偏向小型化及輕薄化,因此可用於放置天線的空間即面臨嚴重不足的問題。
舉例而言,若欲令某通訊裝置能夠運作於無線廣域網路(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WWAN)及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下,設計者一般需在此通訊裝置上設置相應的天線元件。上述天線元件例如包括WLAN協定中的主要天(main)線、輔助(auxiliary)天線及WWAN協定中的多輸入多輸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天線。然而,若欲將上述各天線元件各自獨立設計並配置於通訊裝置中,則所需要佔用的空間將會是這些天線元件的總和。舉例而言,假設上述天線個別需佔用20 mm
Figure 02_image001
10 mm、20 mm
Figure 02_image001
10 mm及40 mm
Figure 02_image001
10 mm的空間,則其在通訊裝置上將總共佔用多達80 mm
Figure 02_image001
10 mm的空間。
因此,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如何設計一種可在不同通訊協議中使用的天線,便成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線模組,其可用於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天線模組,包括第一天線元件、第一開關元件、第二開關元件、第二饋入部、第二天線元件及第三天線元件。第一天線元件具有一第一饋入部,第一饋入部用以接收一第一訊號。第二天線元件透過第一開關元件電性連接至第一天線元件,並透過第二開關元件電性連接至第二饋入部,第二饋入部用以接收一第二訊號。反應於第一開關元件被切換為一導通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被切換為一斷開狀態,第一天線元件耦合於第二天線元件以協同地依據第一訊號提供一第一共振模態。反應於第一開關元件被切換為斷開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被切換為導通狀態,第一天線元件依據第一訊號獨立地提供一第二共振模態,而第二天線元件耦合於第三天線元件以協同地依據第二訊號提供一第三共振模態。
基於上述,當第一開關元件及第二開關元件分別處於導通狀態及斷開狀態時,本發明的天線模組可提供第一共振模態。而當第一開關元件及第二開關元件分別處於斷開狀態及導通狀態時,本發明的天線模組可同時提供第二共振模態及第三共振模態。藉此,天線模組不需佔用過多空間即可提供多種共振模態,從而令天線模組更適於設置在較輕、薄、短、小的電子裝置內。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1,其是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天線模組結構圖。在本實施例中,天線模組100包括第一天線元件110、第一開關元件141、第二開關元件142、第二饋入部125、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本實施例的天線模組100例如可設置於智慧型手機等通訊裝置中,並可隨著第一開關元件141及第二開關元件142被切換為導通狀態或斷開狀態而由第一天線元件110、第二天線元件120及/或第三天線元件130提供不同的共振模態。相關細節將在之後詳述。
在圖1中,第一天線元件110具有第一饋入部115,而第一饋入部115可用以接收第一訊號。前述第一訊號例如是可用於激發第一天線元件110的射頻訊號,但可不限於此。
第二天線元件120透過第一開關元件141電性連接至第一天線元件110。詳細而言,第一天線元件110可具有第一端點110a,第二天線元件120可具有第一端點120a,且第一開關元件141可連接於第一天線元件110的第一端點110a及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一端點120a之間。此外,如圖1所示,第一天線元件110的第一端點110a及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一端點120a之間可相距第一距離D1,且第一距離D1可介於3 mm至5 mm之間。
另外,第二天線元件120可透過第二開關元件142電性連接至第二饋入部125。更具體來說,第二天線元件120可包括第二端點120b,且第二開關元件142可連接於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二端點120b及第二饋入部125之間。第二饋入部125可用以接收一第二訊號。前述第二訊號例如是可用於激發第二天線元件120的射頻訊號,但可不限於此。
第三天線元件130可具有第一端點130a及第二端點130b,其中第三天線元件130的第一端點130a與第二天線元件120可相距第二距離D2,且第二距離D2可介於0.5 mm及2 mm之間。此外,天線模組100可更包括接地部150,且第三天線元件130的第二端點130b可電性連接於接地部150。
在不同的實施例中,第一開關元件141及第二開關元件142可實現為各式可依據相關的控制信號而被切換為導通狀態或斷開狀態的開關電路。以圖1為例,第一開關元件141可實現為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的開關電路,其中第一開關元件141的第一端可連接至第一天線元件110的第一端點110a,第一開關元件141的第二端可連接至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一端點120a,而第一開關元件141的第三端可為開路端。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開關元件141經控制而切換為導通狀態時,第一開關元件141可相應地將其第一端連接至第二端,從而令第一天線元件110的第一端點110a電性連接於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一端點120a。另一方面,當第一開關元件141經控制而切換為斷開狀態時,第一開關元件141可相應地將其第一端連接至第三端,從而令第一天線元件110的第一端點110a呈現開路的狀態,但本發明可不限於此。
相似於第一開關元件141,第二開關元件142亦可實現為具有第一端、第二端及第三端的開關電路,其中第二開關元件142的第一端可連接至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二端點120b,第二開關元件142的第二端可以是開路端,而第二開關元件142的第三端可連接至第二饋入部125。
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二開關元件142經控制而切換為導通狀態時,第二開關元件142可相應地將其第一端連接至第三端,從而令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一端點120b電性連接於第二饋入部125。另一方面,當第二開關元件142經控制而切換為斷開狀態時,第二開關元件142可相應地將其第一端連接至第二端,從而令第二天線元件120的第二端點120b呈現開路的狀態,但本發明可不限於此。
承先前所提及的,本發明的天線模組100可因應於第一開關元件141及第二開關元件142被切換為導通狀態/斷開狀態而提供不同的共振模態,以下將搭配相應的圖式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照圖2,其是依據圖1繪示的可提供第一天線模態的天線模組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當第一開關元件141被切換為導通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142被切換為斷開狀態時,第一天線元件110可透過第一開關元件141耦合於第二天線元件120以協同地依據第一訊號(其由第一饋入部115饋入)提供第一共振模態。為便於辨識,經耦合而提供第一共振模態的第一天線元件141及第二天線元件142係繪示為斜線,但本發明可不限於此。
在圖2中,上述第一共振模態可對應於第一共振路徑,且此第一共振路徑可依序經過第一饋入部115、第一天線元件110、第一開關元件141及第二天線元件120。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協同運作於第一共振模態下的第一天線元件110及第二天線元件120可形成WWAN協定的MIMO天線,但可不限於此。在不同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共振模態可具有多個第一頻段。舉例而言,若第一天線元件110及第二天線元件120可形成WWAN協定的MIMO天線,則上述第一頻段可包括1805 MHz至2690 MHz、3.5 GHz及5 GHz,但可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元件110及第二天線元件120所協同提供的第一共振模態可由設計者依需求而調整第一天線元件110及第二天線元件120的圖樣來實現,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
請再參照圖3A及圖3B,其中圖3A是依據圖1繪示的可提供第二共振模態的天線模組示意圖,而圖3B是依據圖3A繪示的可提供第三共振模態的天線模組示意圖。應了解的是,圖3A所示的第二共振模態及圖3B所示的第三共振模態係同時存在,惟為便於辨識而分別進行繪示。
如圖3A所示,當第一開關元件141被切換為斷開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142被切換為導通狀態時,第一天線元件110可依據第一訊號(其由第一饋入部115所饋入)獨立地提供第二共振模態。為便於辨識,獨立提供第二共振模態的第一天線元件110於圖3A中係繪示為斜線,但本發明可不限於此。
在圖3A中,上述第二共振模態可對應於第二共振路徑,且此第二共振路徑僅位於第一天線元件110。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運作於第二共振模態下的第一天線元件110可形成WLAN協定的主要天線,但可不限於此。在不同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二共振模態可具有多個第二頻段。
舉例而言,若第一天線元件110可形成WLAN協定的主要天線,則上述第二頻段可包括2.4 GHz及5 GHz,但可不限於此。更具體來說,第一天線元件110可視為包括相連的第一圖樣111及第二圖樣112,其中第一圖樣111可用於提供2.4 GHz的頻段,而第二圖樣112可用於提供5 GHz的頻段,但可不限於此
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元件110所提供的第二共振模態可由設計者依需求而調整第二天線元件110的圖樣來實現,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
同時,如圖3B所示,當第一開關元件141被切換為斷開狀態且第二開關元件142被切換為導通狀態時,第二天線元件120可耦合於第三天線元件130以協同地依據第二訊號(其可由第二饋入部125饋入)提供第三共振模態。為便於辨識,協同提供第三共振模態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於圖3B中係繪示為斜線,但本發明可不限於此。
在圖3B中,上述第三共振模態可對應於第三共振路徑,且此第三共振路徑依序經過第二饋入部125、第二開關元件142、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協同運作於第三共振模態下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可形成WLAN協定的輔助天線,但可不限於此。在不同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三共振模態可具有多個第三頻段。舉例而言,若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可協同形成WLAN協定的輔助天線,則上述第三頻段可包括2.4 GHz及5 GHz,但可不限於此。更具體來說,第二天線元件120可用於提供5 GHz的頻段,而第三天線元件130可用於提供2.4 GHz的頻段,但可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所協同提供的第三共振模態可由設計者依需求而調整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的圖樣來實現,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
由上可知,透過以第一及第二開關元件連接第一、第二及第三天線元件的方式,本發明的天線模組可藉由將第一、第二開關元件切換為導通狀態或斷開狀態來令天線模組僅提供第一共振模態(例如對應於WWAN協定中的MIMO天線),或是同時提供第二及第三共振模態(例如分別對應於WLAN協定中的主要天線及輔助天線)。藉此,可有效地減少天線模組所需佔用的空間,從而令天線模組更適於設置在較輕、薄、短、小的電子裝置內。
在圖1中,本發明的天線模組100可更包括印刷電路板160,而第一天線元件110、第一開關元件141、第二開關元件142、第二饋入部125、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可皆設置於印刷電路板160上。在一實施例中,印刷電路板160的尺寸至多僅需40 mm
Figure 02_image001
10 mm即可容納天線模組100,但可不限於此。換言之,相較於習知將各天線元件獨立設置的方式,本發明的天線模組100所佔用的空間明顯較少。
為佐證本發明的天線模組能達到符合需求的天線效能,以下另基於相關的實驗數據作進一步說明。
請參照圖4A及圖4B,其中圖4A是依據圖2繪示的電壓駐波比(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VSWR)趨勢圖,而圖4B是依據圖2繪示的天線效率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元件110及第二天線元件120可經耦合而形成WWAN協定的MIMO天線。相應地,由第一天線元件110及第二天線元件120協同提供的第一共振模態的第一頻段可包括1805 MHz至2690 MHz、3.5 GHz及5 GHz等頻段。由圖4A所示的VSWR曲線可看出,當天線模組100形成WWAN協定的MIMO天線時,其在上述各第一頻段的VSWR皆較低。亦即,本發明的天線模組100適於作為WWAN協定的MIMO天線來使用。
在圖4B中,曲線410為圖2的天線模組100的效率趨勢圖,而曲線420則為規格書規定的效率下限趨勢。由圖4B可看出,圖2的天線模組100的效率皆高於規格書的要求,因而適於作為WWAN協定的MIMO天線來使用。
請參照圖5A、圖5B及圖5C,其中圖5A是依據圖3A繪示的電壓駐波比趨勢圖,圖5B是依據圖3B繪示的電壓駐波比趨勢圖,而圖5C是依據圖3A及圖3B繪示的天線效率圖。在圖5A實施例中,第一天線元件110可形成WLAN協定的主要天線。相應地,由第一天線元件110提供的第二共振模態的第二頻段可包括2.4 GHz及5 GHz等頻段。由圖5A所示的VSWR曲線可看出,當天線模組100的第一天線元件110形成WLAN協定的主要天線時,其在上述各第二頻段的VSWR皆較低。亦即,本發明的天線模組100的第一天線元件110適於作為WLAN協定的主要天線來使用。
在圖5B實施例中,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可經耦合而形成WLAN協定的輔助天線。相應地,由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協同提供的第三共振模態的第三頻段可包括2.4 GHz及5 GHz等頻段。由圖5B所示的VSWR曲線可看出,當天線模組100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協同形成WLAN協定的輔助天線時,其在上述各第三頻段的VSWR皆較低。亦即,本發明的天線模組100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適於作為WLAN協定的輔助天線來使用。
在圖5C中,曲線510為圖3A的第一天線元件110的效率趨勢圖,曲線520為圖3B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的效率趨勢圖,而曲線530則為規格書規定的效率下限趨勢。由圖5C可看出,圖3A及圖3B所示的天線元件的效率皆高於規格書的要求。由此可知,圖3A的第一天線元件110適於作為WLAN的主要天線來使用,而圖3B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適於作為WLAN的輔助天線來使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本發明提出的天線模組可能設置於通訊裝置的金屬片(foil)附近,故本發明的天線模組可另設置有相關的隔離手段,藉以避免上述金屬片影響天線模組的效能。具體說明如下。
請參照圖6A,其是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天線模組及金屬片示意圖。如圖6A所示,天線模組100可毗鄰於金屬片699。相應地,天線模組100可設置有隔離部605,其可用於將提供第二共振模態的第一天線元件110隔離於協同提供第三共振模態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在本實施例中,隔離部605可自天線模組100延伸至金屬片699中,但本發明可不限於此。
為便於說明,以下仍假設提供第二共振模態的第一天線元件110係作為WLAN的主要天線來使用,而協同提供第三共振模態的第二天線元件120及第三天線元件130則作為WLAN的輔助天線來使用。
請參照圖6B,其是依據圖6A繪示的S參數趨勢圖。在圖6B中,曲線610係設置有隔離部605的天線模組100的S21趨勢圖,而曲線620係未設置有隔離部605的天線模組100的S21趨勢圖。由圖6B可看出,相較於未設置有隔離部605的天線模組100,設置有隔離部605的天線模組100在2.4 GHz(即,圖6B中的2條縱線之間的頻段)及5 GHz等頻段的S參數有明顯改善。由此可知,在設置有隔離部605的情況下,可藉由提升WLAN的主要天線及輔助天線之間的隔離度而進一步改善天線模組100的效能。
綜上所述,透過以第一及第二開關元件連接第一、第二及第三天線元件的方式,本發明的天線模組可藉由將第一、第二開關元件切換為導通狀態或斷開狀態來令天線模組僅提供第一共振模態(例如對應於WWAN協定中的MIMO天線),或是同時提供第二及第三共振模態(例如分別對應於WLAN協定中的主要天線及輔助天線)。藉此,可有效地減少天線模組所需佔用的空間,從而令天線模組更適於設置在較輕、薄、短、小的電子裝置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天線模組
110:第一天線元件
111:第一圖樣
112:第二圖樣
110a:第一端點
115:第一饋入部
125:第二饋入部
120:第二天線元件
120a:第一端點
120b:第二端點
130:第三天線元件
130a:第一端點
130b:第二端點
141:第一開關元件
142:第二開關元件
150:接地部
160:印刷電路板
410、420、510、520、610、620:曲線
605:隔離部
699:金屬片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圖1是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天線模組結構圖。 圖2是依據圖1繪示的可提供第一天線模態的天線模組示意圖。 圖3A是依據圖1繪示的可提供第二共振模態的天線模組示意圖。 圖3B是依據圖3A繪示的可提供第三共振模態的天線模組示意圖。 圖4A是依據圖2繪示的電壓駐波比趨勢圖。 圖4B是依據圖2繪示的天線效率圖。 圖5A是依據圖3A繪示的電壓駐波比趨勢圖。 圖5B是依據圖3B繪示的電壓駐波比趨勢圖。 圖5C是依據圖3A及圖3B繪示的天線效率圖。 圖6A是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繪示的天線模組及金屬片示意圖。 圖6B是依據圖6A繪示的S參數趨勢圖。
100:天線模組
110:第一天線元件
110a:第一端點
115:第一饋入部
125:第二饋入部
120:第二天線元件
120a:第一端點
120b:第二端點
130:第三天線元件
130a:第一端點
130b:第二端點
141:第一開關元件
142:第二開關元件
150:接地部
160:印刷電路板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Claims (17)

  1. 一種天線模組,包括:一第一天線元件,其具有一第一饋入部,該第一饋入部用以接收一第一訊號;一第一開關元件;一第二開關元件;一第二饋入部;一第二天線元件,其透過該第一開關元件電性連接至該第一天線元件,並透過該第二開關元件電性連接至該第二饋入部,該第二饋入部用以接收一第二訊號;一第三天線元件;其中,反應於該第一開關元件被切換為一導通狀態且該第二開關元件被切換為一斷開狀態,該第一天線元件耦合於該第二天線元件以協同地依據該第一訊號提供一第一共振模態;其中,反應於該第一開關元件被切換為該斷開狀態且該第二開關元件被切換為該導通狀態,該第一天線元件依據該第一訊號獨立地提供一第二共振模態,而該第二天線元件耦合於該第三天線元件以協同地依據該第二訊號提供一第三共振模態,其中該天線模組鄰近於一金屬片,且該天線模組更包括一隔離部,該隔離部自該天線模組延伸至該金屬片中,並用於將提供該第二共振模態的該第一天線元件隔離於協同提供該第三共振模態的該第二天線元件及該第三天線元件。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天線元件具有第一端點,該第二天線元件具有第一端點,且該第一開關元件連接於該第一天線元件的該第一端點及該第二天線元件的該第一端點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天線元件的該第一端點及該第二天線元件的該第一端點之間相距一第一距離,且該第一距離介於3mm至5mm之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二天線元件更具有第二端點,且該第二開關元件連接於該第二天線元件的該第二端點及該第二饋入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三天線元件具有第一端點,該第三天線元件的該第一端點與該第二天線元件相距一第二距離,且該第二距離介於0.5mm及2mm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天線模組更包括一接地部,且該第三天線元件更具有第二端點,該第三天線元件的該第二端點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共振模態對應於一第一共振路徑,且該第一共振路徑依序經過該第一饋入部、該第一天線元件、該第一開關元件及該第二天線元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二共振模態對應於一第二共振路徑,且該第二共振路徑僅位於該第一天線元件。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三共振模態對應於一第三共振路徑,且該第三共振路徑依序經過該第二饋入部、該第二開關元件、該第二天線元件及該第三天線元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協同運作於該第一共振模態下的該第一天線元件及該第二天線元件形成一無線廣域網路協定的一多輸入多輸出天線。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一共振模態具有多個第一頻段,該些第一頻段包括1805MHz至2690MHz、3.5GHz及5GHz。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運作於該第二共振模態下的該第一天線元件形成一無線區域網路協定的一主要天線,且協同運作於該第三共振模態下的該第二天線元件及該第三天線元件形成該無線區域網路協定的一輔助天線。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二共振模態具有多個第二頻段,該第一天線元件包括相連的一第一圖樣及一第二圖樣,該第一圖樣及該第二圖樣個別用於提供該些第二頻段,其中該第一開關元件連接於該第一圖樣及該第二天線元件之間,該第一饋入部設置於該第二圖樣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些第二頻段包括2.4GHz及5GHz。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第三共振模態具有多個第三頻段,且該第二天線元件及該第三天線元件個別用於提供該些第三頻段。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天線模組,其中該些第三頻段包括2.4GHz及5GHz。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天線模組,更包括一印刷電路板,該第一天線元件、該第一開關元件、該第二開關元件、該第二饋入部、該第二天線元件及該第三天線元件皆設置於該印刷電路板上,且該印刷電路板的尺寸不大於40mm×10mm。
TW108133169A 2019-09-16 2019-09-16 天線模組 TWI7101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169A TWI710165B (zh) 2019-09-16 2019-09-16 天線模組
CN202010968473.6A CN112510347A (zh) 2019-09-16 2020-09-15 天线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3169A TWI710165B (zh) 2019-09-16 2019-09-16 天線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0165B true TWI710165B (zh) 2020-11-11
TW202114296A TW202114296A (zh) 2021-04-01

Family

ID=74202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169A TWI710165B (zh) 2019-09-16 2019-09-16 天線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10347A (zh)
TW (1) TWI710165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01407A (zh) * 2013-06-27 2015-01-01 Acer Inc 具有可重組式之低姿勢天線元件的通訊裝置
TW201521283A (zh) * 2013-11-28 2015-06-01 Asustek Comp Inc 可調式天線
US20160352014A1 (en) * 2015-05-27 2016-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ulti-band antenna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07495B2 (ja) * 2005-08-09 2011-06-22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ンテナ装置および無線装置
TWI549353B (zh) * 2013-01-14 2016-09-1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裝置
CN104051853A (zh) * 2013-03-15 2014-09-17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装置
TWI591895B (zh) * 2015-09-22 2017-07-1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線模組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01407A (zh) * 2013-06-27 2015-01-01 Acer Inc 具有可重組式之低姿勢天線元件的通訊裝置
TW201521283A (zh) * 2013-11-28 2015-06-01 Asustek Comp Inc 可調式天線
US20160352014A1 (en) * 2015-05-27 2016-12-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ulti-band antenn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4296A (zh) 2021-04-01
CN112510347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1506B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天线及移动终端
EP2942834B1 (en) Antenna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US5420599A (en) Antenna apparatus
US10236558B2 (en) LTE full-band cellphone antenna structure
JP535440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機
KR102138841B1 (ko) 안테나 장치
US20120075158A1 (en) Antenna module
CN103311641A (zh) 电子设备的内置天线
TWI356528B (zh)
CN103296385A (zh) 一种可调式多频天线系统
CN103236583A (zh) 一种增强带宽的新型lte金属框天线
US20110210898A1 (en) Ground radiation antenna
JP2013528024A (ja) 改善されたアンテナ性能を有するモバイル通信装置
EP2851998A2 (en) Dual-band monopole coupling antenna
EP2628208B1 (en) Antenna pair for mimo/diversity operation in the lte/gsm bands
WO2020010941A1 (zh) 天线及通信设备
TW201633610A (zh) 多輸入多輸出天線
JP2009076961A (ja) アンテナ装置
TWI831867B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TWI710165B (zh) 天線模組
CN209860142U (zh) 电子设备
CN109586019B (zh) 一种pcb耦合天线结构及其移动终端
US2018003413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1384588B (zh) 多频天线
JP3981678B2 (ja) 自己補対アンテ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