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6797B - 噴霧裝置 - Google Patents
噴霧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06797B TWI706797B TW107115357A TW107115357A TWI706797B TW I706797 B TWI706797 B TW I706797B TW 107115357 A TW107115357 A TW 107115357A TW 107115357 A TW107115357 A TW 107115357A TW I706797 B TWI706797 B TW I70679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outlet
- pressure
- liquid
- spray devic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一種噴霧裝置,包括殼體、壓力系統、至少一釋壓機構及霧化機構。
殼體包括噴嘴,噴嘴包括出口部及連通壓力氣體源之入口部;壓力系統包括氣體出口及至少一氣體入口;至少一釋壓機構設置於至少一氣體入口;霧化機構可移動至霧化位置。其中藉由切換至少一釋壓機構以改變壓力系統之內部壓力,進而控制霧化機構產生霧化效果。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噴霧裝置,尤指一種可藉由呼吸致動之噴霧裝置。
隨著空氣汙染越來越嚴重,環境過敏源也明顯遽增,使得現代人極容易發生呼吸系統方面之問題。針對非突發性之呼吸道症狀,患者能以口服藥物持續予以控制,然而,針對氣喘、呼吸困難等突發性之呼吸道症狀,為了能及時舒解患者不適,一般會讓患者藉由口鼻呼吸來吸入液態藥劑,以使液態藥劑直接且迅速進入呼吸道系統以達到有效治療。為了方便患者吸入液態藥劑,通常會使用噴霧裝置將液態藥劑霧化,經霧化後之液態藥劑會形成懸浮細微顆粒,使其得以藉由患者吸氣而伴隨著氣體進入呼吸道系統。
目前噴霧裝置有部分是採用以手動方式控制液體藥劑霧化之設計,雖然可供使用者於有需求時自行控制液體藥劑霧化與否,但每次進行吸氣動作之同時使用者都必須對噴霧裝置執行手動操作,在使用上多有不便;此外,目前市面上存在著可連續霧化液體藥劑之自動式噴霧裝置,其相較於前述手動式噴霧裝置在操作上較為便利,然而除了供氣停止以外,使用者並無法主動停止自動式噴霧裝置中液體藥劑之霧化,即使使用者於呼氣過程中,液體藥劑之霧化都會持續進行,如此將導致液體藥劑之浪費。
因此,如何能研究出一種能改善上述缺點之噴霧裝置,以便於使用者操作,實為一值得研究之課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藉由呼吸致動之噴霧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之噴霧裝置包括殼體、壓力系統、至少一釋壓機構及霧化機構。殼體包括噴嘴,噴嘴包括出口部及連通壓力氣體源之入口部,該入口部用以輸入壓力氣體,該出口部用以輸出該壓力氣體;壓力系統設置於該殼體內包括氣體出口、至少一氣體入口,及一致動元件,該氣體出口設置於鄰近該出口部處且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至少一釋壓機構設置於至少一氣體入口,用以作為外界氣體是否能進入該壓力系統內之控制機制;霧化機構與該致動元件連接並可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在一非霧化位置及一霧化位置之間移動,當該出口部輸出該壓力氣體並產生壓差之狀態下,該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藉由壓差自該氣體出口被抽出以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並定位在該非霧化位置,當切換至少一釋壓機構以改變壓力系統之內部壓力,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至該霧化位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壓力系統包括氣密腔及氣體通道,且氣密腔藉由氣體通道連通至氣體出口,該氣體入口設置於該氣密腔之一側,使得該氣密腔可藉由該氣體入口與外界空氣連通。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氣體出口呈環形狀且位在出口部上方。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殼體還包括一與該噴嘴配合並與其保留一間隙的噴嘴外罩,該噴嘴外罩頂端形成一位於該出口部上方的開口,該間隙於接近該出口部及該開口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該氣體出口。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一液體出口,該氣體出口介於該出口部與該液體出口之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殼體更包括液體儲存槽、液體通道及液體出口,液體儲存槽藉由液體通道連通至液體出口,且氣體通道與液體通道彼此不連通。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氣體出口及液體出口相對於出口部設置於同一側。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霧化機構包括止擋部,且其中當霧化機構移動至霧化位置時,藉由壓力氣體源引導液體撞擊止擋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致動元件與霧化機構之間形成操作連動,該致動元件為一可變形之彈性元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當壓力氣體源提供壓力氣體時,致動元件可維持霧化機構於霧化位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釋壓機構包括一固定於該殼體用以覆蓋住該氣體入口的單向閥片,該單向閥片能在一覆蓋住該氣體入口的覆蓋狀態,及一不覆蓋住該氣體入口的開啟狀態之間切換,該單向閥片能在該殼體被吸氣時由該覆蓋狀態切換至該開啟狀態,且能在該殼體不被吸氣時由該開啟狀態切換至該覆蓋狀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釋壓機構包括一用以封閉該氣體入口的封蓋,該封蓋能在一封閉該氣體入口的封閉狀態,及一被取下以而不封閉該氣體入口的開啟狀態之間切換。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殼體包括一主殼體、一下殼體及一上蓋,該主殼體包括一突起結構、自該突起結構之頂部朝上延伸之中空的該噴嘴外罩,及一設置於該主殼體之一側邊的連通管,該下殼體包括一配合該突起結構並與其保留一間隙的凹陷結構,及該噴嘴,該些間隙一端連通該連通管以構成該氣體通道,該上蓋與該主殼體相結合,該致動元件設置於該上蓋與該主殼體之間,該致動元件與該上蓋之間形成與該氣體通道連通的該氣密腔。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殼體更包括一設置於該主殼體內的內殼體,該內殼體包括一套設於該噴嘴外罩之套筒部,該套筒部之兩端各形成各具有開口之一頂部及一底部,該套筒部與該噴嘴外罩之間會保留一間隙,且該套筒部之該底部之至少一部份與該突起結構之間保留另一間隙,藉由彼此連通之該些間隙以作為一可供液體流通之液體通道,該些間隙於接近該套筒部之該頂部之開口及該噴嘴外罩之該開口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一液體出口,該液體出口位於該出口部及該噴嘴外罩之該開口之外圍。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頂部設置有一用以阻擋液體的擋板,該套筒部更包括一設置於該頂部及該底部之間的洩液槽,該霧化機構包括一用以對應覆蓋住該套筒部之該洩液槽的封閉部,位於該霧化位置之該霧化機構藉由該封閉部覆蓋住該洩液槽,位於該非霧化位置之該霧化機構的該封閉部遠離該洩液槽。
本發明更包括一噴霧裝置,可連接壓力氣體源並儲存液體,該噴霧裝置包括噴嘴、壓力系統及霧化機構。噴嘴包括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該入口部連通壓力氣體源以輸入壓力氣體,該噴嘴其徑向截面積隨著越接近該出口部而越趨縮減,使得該出口部具有最小之徑向截面積,該出口部輸出該壓力氣體以產生壓差;壓力系統包括一氣體連通出口部的氣體出口,及一致動元件,該氣體出口設置於鄰近該出口部處且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霧化機構與該致動元件連接並可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相對於噴嘴之出口部移動。其中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因應壓差自該氣體出口被抽出以使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並定位在一非霧化位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包括液體傳輸單元,液體連通至鄰近出口部之位置,液體傳輸單元用以藉由壓力氣體產生壓差之狀態下傳輸液體至出口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霧化機構被致動至霧化位置或非霧化位置,且當壓力氣體源提供壓力氣體時,位於霧化位置之霧化機構可霧化液體。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壓力系統包括氣密腔及氣體通道,氣體通道連接氣密腔。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氣體通道包括開放端,且開放端鄰近出口部以作為該氣體出口。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液體傳輸單元包括液體儲存槽及液體通道,液體通道連接液體儲存槽。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液體通道包括開放端,且開放端鄰近出口部以作為一液體出口,該氣體出口介於該出口部與該液體出口之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壓力系統及液體傳輸單元彼此不連通。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藉由壓差抽出壓力系統內之氣體並維持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為第一壓力。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噴霧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釋壓機構,用以釋放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至第二壓力。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當霧化機構自非霧化位置移動至霧化位置時,霧化機構接近出口部以霧化液體;當霧化機構自霧化位置移動至非霧化位置時,霧化機構遠離出口部。
本發明更包括一種噴霧裝置,包括一殼體、一壓力系統及一霧化機構。殼體形成一氣體空間並包括一噴嘴,該噴嘴包括一用以輸出壓力氣體的出口部,該出口部與該氣體空間氣體連通。壓力系統界定一位於該氣體空間內的封閉空間,及一氣體連通該出口部的氣體出口,該氣體出口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該壓力系統包括一致動元件。霧化機構與該致動元件連接並可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相對於該噴嘴之該出口部移動。其中該壓力系統的該封閉空間之內部氣體因應該壓差自該氣體出口被抽出以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並定位在一非霧化位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殼體還包括一罩設於該噴嘴並與其保留一間隙的噴嘴外罩,該噴嘴外罩頂端形成一位於該出口部上方與該氣體空間連通的開口,該間隙於接近該出口部及該開口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該氣體出口。
1、1a、1b、1c:噴霧裝置
10、10a、10b:殼體
11、11a、11b:主殼體
111、111a:支管
112、112a:噴嘴外罩
1121、1121a、1122、1122a:開口
113、113a:突起結構
114:連通管
12、12a、12b:下殼體
121、121a、121b、121c:噴嘴
1211、1211a、1211b、1211c:出口部
1212、1212a:入口部
122:凹陷結構
13、13a、13b、13c:內殼體
131、131a:套筒部
1311、1311a:頂部
1312、1312a:底部
1313a:擋板
1314a:洩液槽
14、14a:上蓋
141:第一洩壓孔
141a:洩壓孔
142:第二洩壓孔
143:進氣孔
15c:結構件
20、20a:壓力系統
21、21a、21c:氣體出口
22:氣體入口
23、23a、23b:氣密腔
24、24a、24c:氣體通道
25、25a、25b:致動元件
251、251a:固定部
252、252a:通孔
30、30b:釋壓機構
31:第一釋壓機構
32:第二釋壓機構
40、40a、40b、40c:霧化機構
41、41a:對應固定部
42、42b:止擋部
43a:封閉部
50:液體傳輸單元
51、51a:液體儲存槽
52、52a、52c:液體通道
53、53a、53c:液體出口
500:壓力氣體源
P1:霧化位置
P2:非霧化位置
S:氣體空間
A1~A4:步驟
圖1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之概略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之致動霧化方法之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一實施例之結構爆炸圖。
圖4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一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非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圖5A-B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一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二實施例之結構爆炸圖。
圖7A-B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二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非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二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三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非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圖10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三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圖11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第四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
由於各種態樣與實施例僅為例示性且非限制性,故在閱讀本說明書後,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偏離本發明之範疇下,亦可能有其他態樣與實施例。根據下述之詳細說明與申請專利範圍,將可使該等實施例之特徵及優點更加彰顯。
於本文中,係使用「一」或「一個」來描述本文所述的元件和組件。此舉只是為了方便說明,並且對本發明之範疇提供一般性的意義。因此,
除非很明顯地另指他意,否則此種描述應理解為包括一個或至少一個,且單數也同時包括複數。
於本文中,用語「第一」或「第二」等類似序數詞主要是用以區分或指涉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結構,且不必然隱含此等元件或結構在空間或時間上的順序。應了解的是,在某些情形或組態下,序數詞可以交換使用而不影響本發明之實施。
於本文中,用語「包括」、「具有」或其他任何類似用語意欲涵蓋非排他性之包括物。舉例而言,含有複數要件的元件或結構不僅限於本文所列出之此等要件而已,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確列出但卻是該元件或結構通常固有之其他要件。
請先參考圖1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之概略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主要藉由壓力氣體源500輸入壓力氣體,並配合患者以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進行呼吸時所產生之內部壓力變化,進而控制裝置內液體(例如藥劑等)之霧化與否。此處壓力氣體源500可包括鼓風機、馬達、空氣泵之至少一者,而壓力氣體可以是加壓氧氣或空氣,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包括殼體10、壓力系統20、至少一釋壓機構30及霧化機構40。殼體10包括支管111及噴嘴121,支管111用以供患者以口含住以進行呼吸。噴嘴121包括出口部1211及入口部1212,出口部1211位於殼體10內部,而入口部1212連通壓力氣體源500以輸入壓力氣體。此處「噴嘴」一詞可定義為其徑向截面積隨著越接近出口部1211而越趨縮減,使得出口部1211具有最小之徑向截面積。據此,使得壓力氣體藉由噴嘴121經出口部1211輸
出時,會因為氣體流動路徑之徑向截面積縮減而基於白努力定律於出口部1211產生壓差。此外,於殼體10內部可儲存待霧化之液體。
壓力系統20設置於殼體10內。壓力系統20包括氣體出口21及至少一氣體入口22。氣體出口21設置於鄰近出口部1211處,用以作為壓力系統20之內部氣體之出口;而各氣體入口22用以作為外界空氣導入壓力系統20內之入口。此處「鄰近」一詞定義為氣體出口21設置於出口部1211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壓力系統20更包括氣密腔23及氣體通道24,至少一氣體入口22設置於氣密腔23之一側,使得氣密腔23可藉由至少一氣體入口22與外界空氣連通,且氣密腔23藉由氣體通道24連通至氣體出口21。也就是說,氣體通道24之一端連通氣密腔23,另一端則於鄰近出口部1211之位置形成氣體出口21。
至少一釋壓機構30對應設置於至少一氣體入口22,用以作為外界氣體是否能進入壓力系統20內之控制機制,例如釋壓機構30可以是單向閥或類似元件。
霧化機構40設置於殼體10內,且霧化機構40可藉由壓力系統20之內部壓力變化致動而可相對於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移動至霧化位置P1(如圖1中虛線表示之位置)或非霧化位置P2。當霧化機構40移動至霧化位置P1時,可致使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對殼體10內部儲存之液體藥劑產生霧化效果;反之,當霧化機構40移動至非霧化位置P2時,可致使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停止霧化效果。
當切換至少一釋壓機構30為未開啟狀態,壓力系統20內會形成一封閉空間。據此,當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藉由壓力氣體之輸入而於出口部1211產生壓差之狀態下,原本存在壓力系統20內之氣體可藉由壓差自氣體出口21被抽出,造成壓力系統20內之壓力減小,此時霧化機構40將被帶動而移動至非霧化
位置P2。當切換至少一釋壓機構30至開啟狀態,由於壓力系統20之內部氣體壓力小於外界空氣壓力,將促使外界空氣自各氣體入口22導入壓力系統20內而破壞原本封閉空間,進而造成壓力系統20內之壓力增大,此時霧化機構40將被帶動而移動至霧化位置P1。由此可知,藉由切換至少一釋壓機構30可改變壓力系統20之內部壓力,進而控制霧化機構40移動以啟動霧化與否。
此外,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更包括液體傳輸單元50,液體傳輸單元50設置於殼體10內。液體傳輸單元50包括液體儲存槽51、液體通道52及液體出口53,且液體儲存槽51藉由液體通道52連通至液體出口53。液體出口53設置於連通至鄰近出口部1211處,用以作為液體傳輸單元50內之液體之出口。此處「鄰近」一詞定義為液體出口53設置於出口部1211可形成壓差之區域內。也就是說,液體通道52之一端連通液體儲存槽51,另一端則於鄰近出口部1211之位置形成液體出口53。
同樣地,當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藉由壓力氣體之輸入而於出口部1211產生壓差之狀態下,若液體通道52未被阻斷,原本存在液體傳輸單元50內之液體可藉由壓力氣體受到物件阻擋後於液體出口53產生之壓差自液體出口53被抽出,而被抽出之液體會伴隨著自出口部1211噴出之壓力氣體移動。一旦伴隨著壓力氣體移動之液體受到物件阻擋而撞擊物件,將導致液體分散為懸浮狀微粒,即可產生液體霧化效果。據此,隨著前述霧化機構40移動至不同位置,可以利用霧化機構40作為前述阻擋壓力氣體及液體與否之物件,或者藉由霧化機構40阻斷液體通道52或保持液體通道52之連通狀態,也就是說,藉由控制霧化機構40可啟動或停止對液體之霧化效果。
其中,壓力系統20之氣體通道24與液體傳輸單元50之液體通道52彼此不連通,也就是說,氣體通道24與液體通道52為各自獨立之流體傳輸路徑,且氣體出口21及液體出口53也是各自獨立設置,使得壓力系統20與液體傳輸單元50分別進行氣體及液體傳輸過程中,彼此不會相互影響。
又,壓力系統20更包括致動元件25。致動元件25鄰接於氣密腔23,且致動元件25連接霧化機構40,使得致動元件25產生位移時,能與霧化機構40之間形成操作連動,進而帶動霧化機構40移動。此處致動元件25為可變形之彈性元件,例如彈性閥片。據此,隨著氣密腔23內之壓力改變,會直接影響致動元件25產生形變,進而致動霧化機構40相應移動至霧化位置P1或非霧化位置P2。此外,藉由致動元件25之形變可提供霧化機構40足夠之下壓支撐力,使得在壓力氣體源500提供壓力氣體之狀態下,被致動元件25致動至霧化位置P1之霧化機構40能抵抗壓力氣體以維持霧化機構40於霧化位置P1,直到致動元件25受到氣密腔23內之壓力變化而致動霧化機構40離開霧化位置P1為止。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致動元件25可提供霧化機構40之下壓支撐力約為30g~50g,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1及圖2。圖2為本發明之致動霧化方法之流程圖。本發明之致動霧化方法可應用於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或具有類似結構特徵之其他噴霧裝置。如圖2所示,本發明之致動霧化方法包括步驟A1至步驟A4。以下將詳細說明該方法之各個步驟:
步驟A1:提供噴霧裝置,噴霧裝置包括具有噴嘴之殼體,且殼體內儲存有液體。
首先,提供患者如前述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之殼體10包括支管111及噴嘴121,且於殼體10內之液體儲存槽51可預先儲存待霧化之液體,例如藥劑等。於初始狀態下,霧化機構40位於霧化位置P1。
步驟A2:自噴嘴之入口部導入壓力氣體,並於噴嘴之出口部輸出以產生壓差。
於前述步驟A1提供噴霧裝置1後,將噴嘴121之入口部1212連通壓力氣體源500,以藉由壓力氣體源500自入口部1212導入壓力氣體,且壓力氣體會於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噴出。藉由噴嘴121之結構設計,使得壓力氣體於出口部1211產生壓差。
步驟A3:藉由壓差自殼體之壓力系統經一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的氣體出口抽出氣體以減少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
於前述步驟A2產生壓差後,由於出口部1211之壓力小於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且氣體出口21設置於出口部1211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使得藉由壓差可將位於殼體10內之氣密腔23內之氣體經氣體通道24抽出,以減少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此時霧化機構40會隨著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減少而自霧化位置P1被致動至非霧化位置P2,使得霧化機構40遠離出口部1211。
步驟A4:藉由每次吸氣將空氣導入壓力系統以增加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使得該壓力系統以一致動元件致動一霧化機構移動,液體藉由該壓力氣體受到該霧化機構阻檔後於一液體出口產生之壓差經液體通道被抽出並隨著該壓力氣體撞擊該霧化機構以產生霧化效果。
於前述步驟A3減少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後,藉由患者以口置於支管111以進行呼吸。當患者每次吸氣時,其吸力會導致至少一釋壓機構30被
切換至開啟狀態,使得外界空氣得以經由釋壓機構30自氣體入口22導入氣密腔23內,增加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此時霧化機構40會隨著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增加而自非霧化位置P2被致動至霧化位置P1,使得霧化機構40接近出口部1211。位於霧化位置P1之霧化機構40在額外設置有阻擋壓力氣體及液體之物件之條件下可保持液體通道52連通,或在液體通道52連通之條件下可作為阻擋壓力氣體及液體之物件。據此,儲存在液體儲存槽51內之液體會藉由壓力氣體受到阻擋後於液體出口53產生之壓差而經液體通道52被抽出,自液體出口53被抽出之液體會被吸引至出口部1211附近,使得液體可伴隨著壓力氣體移動而撞擊霧化機構40或類似可阻擋壓力氣體及液體之物件,以產生霧化效果。
反之,當患者每次呼氣時,至少一釋壓機構30會被切換至未開啟狀態,使得外界空氣無法自氣體入口22導入氣密腔23內,導致氣密腔又成為封閉空間;因此藉由壓差再次將氣密腔23內之氣體經氣體通道24抽出,減少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此時霧化機構40又會自霧化位置P1被致動至非霧化位置P2,使得霧化機構40遠離出口部1211,並阻斷液體通道52之連通狀態或使壓力氣體無法受到阻擋以於液體出口53產生壓差,導致液體無法被抽出,進而停止霧化效果。
據此,藉由本發明之致動霧化方法,患者只要直接藉由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進行正常呼吸,即可相應於患者之吸氣啟動霧化效果,並相應於患者之呼氣停止霧化效果,不但提供操作上之便利性,並且能避免液體藥劑不必要之浪費。
以下將依據圖1之發明概念應用於數個不同結構設計來說明本發明之噴霧裝置之各實施例。請先參考圖3至圖5,圖3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第一
實施例之結構爆炸圖,圖4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第一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非霧化位置之剖視圖,且圖5A-B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第一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如圖3至圖5B所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包括殼體10、壓力系統20、至少一釋壓機構30及霧化機構40。殼體10包括主殼體11、下殼體12、內殼體13及上蓋14。主殼體11內部形成容置空間,且主殼體11包括連通容置空間之支管111及噴嘴外罩112。主殼體11於設置噴嘴外罩112之一側形成向外突出之突起結構113,以作為可供液體儲存之液體儲存槽51。噴嘴外罩112為自突起結構113之頂部朝容置空間內延伸之中空結構,且噴嘴外罩112之兩端各形成開口1121、1122。此處突起結構113外型類似一錐狀結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主殼體11更包括連通管114,連通管114設置於主殼體11之一側邊,以作為可供氣體流通之氣體通道24之一部分。
下殼體12可與主殼體11相結合。下殼體12包括噴嘴121及凹陷結構122,在結構設計上,噴嘴121會配合主殼體11之噴嘴外罩112,且凹陷結構122會配合主殼體11之突起結構113。噴嘴121包括出口部1211及入口部1212,其中入口部1212可供連通前述壓力氣體源。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之徑向截面積小於入口部1212之徑向截面積。當下殼體12結合主殼體11時,噴嘴121可穿過噴嘴外罩112之開口1122以伸入噴嘴外罩112內,直到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接近噴嘴外罩112之開口1121。此時噴嘴外罩112與噴嘴121之間會保留一間隙,且下殼體12之凹陷結構122與主殼體11之突起結構113之間也會保留另一間隙,藉由彼此連通之該些間隙以作為可供氣體流通之氣體通道24之一部分。該些間隙於接近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及噴嘴外罩112之開口1121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氣體出口21,且該些間隙之另一端連通主殼體11之連通管114以構成整體氣體通道24。
此外,為防止氣體自下殼體12與主殼體11之結合處外洩,於下殼體12與主殼體11結合之外緣部位可利用膠合密封方式或增設氣密元件來達到氣體通道24之氣密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內殼體13設置於主殼體11之容置空間內。內殼體13為中空結構,且內殼體13包括可相應套設於噴嘴外罩112上之套筒部131。套筒部131之兩端各形成各具有開口之頂部1311及底部1312,當內殼體13設置於主殼體11內時,套筒部131套設於噴嘴外罩112上,且套筒部131之頂部1311之開口接近噴嘴外罩112之開口1121。此時套筒部131與噴嘴外罩112之間會保留一間隙,且套筒部131之底部1312之至少一部份與主殼體11之突起結構113之間保留另一間隙,藉由彼此連通之該些間隙以作為可供液體流通之液體通道52。該些間隙於接近套筒部131之頂部1311之開口及噴嘴外罩112之開口1121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液體出口53,且該些間隙之另一端得以連通液體儲存槽51。在本實施例中,氣體出口21及液體出口53相對於出口部1211設置於同一側,也就是說,氣體出口21及液體出口53均位於設置有噴嘴121之一側,而非霧化機構40所在之相對側。
上蓋14可與主殼體11相結合,使得內殼體13設置於上蓋14與主殼體11之間。藉由上蓋14及主殼體11內部可形成一個直接與支管111氣體連通之氣體空間S。上蓋14包括第一洩壓孔141、第二洩壓孔142及至少一進氣孔143,其中第一洩壓孔141及第二洩壓孔142用以作為壓力系統20不同之氣體入口22,而氣體空間S可藉由至少一進氣孔143與外界空氣連通。
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之壓力系統20更包括致動元件25,致動元件25設置於上蓋14與內殼體13之間,使得上蓋14與致動元件25之間形成壓力系統20之氣密腔23。在本實施例中,致動元件25為可彈性變形之氣密閥件。氣密腔
23與氣體空間S各自獨立,且氣密腔23並未直接與支管111氣體連通。其中氣密腔23可藉由第一洩壓孔141及第二洩壓孔142與外界空氣連通。在本實施例中,致動元件25包括固定部251及通孔252,固定部251用以連接霧化機構40,而通孔252用以連通主殼體11之連通管114以使氣密腔23與氣體通道24保持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至少一釋壓機構30包括第一釋壓機構31及第二釋壓機構32。第一釋壓機構31為一封蓋,其直接設置於第一洩壓孔141上以阻絕氣密腔23與外界空氣之連通。第二釋壓機構32可以是一單向閥片,其一端固定於上蓋14,且於正常狀態下,單向閥片覆蓋住第二洩壓孔142及至少一進氣孔143,其可同時阻絕氣體空間S及氣密腔23與外界空氣之連通。
霧化機構40設置於殼體10內,且霧化機構40連接致動元件25。霧化機構40可受到致動元件25致動而移動至霧化位置P1或非霧化位置P2。在本實施例中,霧化機構40為一桿狀件,其兩端分別朝向噴嘴121及上蓋14方向延伸。霧化機構40包括對應固定部41及止擋部42,止擋部42位於桿狀件朝向噴嘴121延伸之一端,且對應固定部41用以連接致動元件25之固定部251。
如圖3及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當噴嘴121之入口部1212連通壓力氣體源以導入壓力氣體之狀況下,壓力氣體會於出口部1211噴出而產生壓差。由於氣體出口21及液體出口53均設置於出口部1211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使得藉由壓差可將氣密腔23內之氣體經氣體通道24自氣體出口21被抽出,以減少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同時,儲存在液體儲存槽51內之液體也會藉由壓力氣體受到霧化機構40的止擋部42阻擋後於液體出口53產生之壓差經液體通道52自液體出口53被抽出。據此,被抽出之液體會伴隨著壓力氣體朝出口部1211外移動。
由於氣密腔23及氣體通道24形成一封閉空間,隨著氣密腔23內之氣體被抽出,將使得致動元件25朝氣密腔23內收縮,進而致動霧化機構40移動至非霧化位置P2,使得霧化機構40之止擋部42遠離出口部1211,而呈現如圖4所示之狀態。由於自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噴出之壓力氣體不會受到霧化機構40之止擋部42所阻擋,且液體出口53位於出口部1211及開口1121之外圍,使得僅沿著噴嘴121之軸向直線噴出之壓力氣體,無法被止擋部42阻擋而於液體出口53處產生壓差以抽出液體。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霧化機構40位於非霧化位置P2時,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並無法產生霧化效果。需注意的是,視結構設計需求不同,液體出口53也可設置於開口1121所在範圍內,使得藉由壓力氣體於出口部1211產生之壓差可一併抽出氣密腔23內之氣體及液體儲存槽51內之液體。
在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持續處於如圖4所示之狀態下,若第一釋壓機構31或第二釋壓機構32被切換為開啟狀態,將促使霧化機構40自非霧化位置P2移動至霧化位置P1。舉例來說,假設第一釋壓機構31被切換為開啟狀態(即自第一洩壓孔141取下作為第一釋壓機構31之封蓋),此時由於外界空氣之壓力大於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使得外界空氣可藉由第一洩壓孔141導入氣密腔23內,進而破壞氣密腔23內之氣密狀態並增加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氣密腔23之內部氣體壓力一旦增加,將使得致動元件25朝氣密腔23外擴張,進而致動霧化機構40移動至霧化位置P1,使得霧化機構40之止擋部42接近出口部1211,而呈現如圖5A所示之狀態。本發明在設計上使得位於霧化位置P1之霧化機構40之止擋部42與出口部1211保持一間距,且該間距為伴隨著壓力氣體噴出之液體可抵達之距離範圍內。於此狀態下自噴嘴121之出口部1211噴出之壓力氣體會受到霧化機構40之止擋部42所阻擋,使得壓力氣體朝向四面八方高速流
動,進而於液體出口53處產生壓差以經由液體通路52抽出液體。被抽出之液體會被吸引到出口部1211,使得液體會隨著壓力氣體撞擊止擋部42以分散為懸浮狀微粒,進而產生液體霧化效果。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霧化機構40位於霧化位置P1時,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即可產生霧化效果,且在第一釋壓機構31未被切換為未開啟狀態(即利用作為第一釋壓機構31之封蓋蓋住第一洩壓孔141)前,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將會持續產生霧化效果。
另一方面,同樣在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持續處於如圖4所示之狀態下,假設患者從支管111進行吸氣動作,將致使氣體空間S內之氣體被抽出,進而致動作為第二釋壓機構32之單向閥片朝氣體空間S內移動,以使外界空氣可自至少一進氣孔143進入氣體空間S。此時因為移動後之單向閥片不再覆蓋第二洩壓孔142及至少一進氣孔143,使得外界空氣同樣可藉由壓差自第二洩壓孔142導入氣密腔23,進而依據前述相同原理致動霧化機構40移動至霧化位置P1,而呈現如圖5B所示之狀態以產生霧化效果。與前述第一釋壓機構31不同處在於,一旦患者停止吸氣或進行呼氣,作為第二釋壓機構32之單向閥片將朝氣體空間S外移動而再次覆蓋住第二洩壓孔142及至少一進氣孔143,使得氣密腔23再次形成氣密狀態,因此藉由壓力氣體於出口部1211產生之壓差致動霧化機構40移動至非霧化位置P2,而回到如圖4所示之狀態。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也可隨著患者之呼吸對應切換第二釋壓機構32開啟與否,提供更人性化之操作方式以及減少液體藥劑之浪費。
以下請參考圖6至圖8,圖6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第二實施例之結構爆炸圖,圖7A-B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第二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非霧化位置之剖視圖,且圖8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第二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
置之剖視圖。如圖6至圖8所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第二實施例為前述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形式。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包括殼體10a、壓力系統20a、釋壓機構及霧化機構40a。殼體10a包括主殼體11a、下殼體12a、內殼體13a及上蓋14a。其中主殼體11a及下殼體12a之結構設計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似,在此不多加贅述。
在本實施例中,內殼體13a設置於主殼體11a之容置空間內。內殼體13a為中空結構,且內殼體13a包括可相應套設於噴嘴外罩112a上之套筒部131a。套筒部131a之兩端各形成各具有開口之頂部1311a及底部1312a,且於頂部1311a設置有擋板1313a,擋板1313a用以阻擋伴隨著壓力氣體移動之液體。當內殼體13a設置於主殼體11a內時,套筒部131a套設於噴嘴外罩112a上,且套筒部131a之頂部1311a之開口接近噴嘴外罩112a之開口1121a。套筒部131a之擋板1313a位置對應噴嘴121a之出口部1211a及噴嘴外罩112a之開口1121a上方,且擋板1313a與噴嘴121a之出口部1211a保持一間距,該間距為伴隨著壓力氣體噴出之液體可抵達之距離範圍內。此時套筒部131a與噴嘴外罩112a之間會保留一間隙,且套筒部131a之底部1312a之至少一部份與主殼體11a之突起結構113a之間保留另一間隙,藉由彼此連通之該些間隙以作為可供液體流通之液體通道52a。該些間隙於接近套筒部131a之頂部1311a之開口及噴嘴外罩112a之開口1121a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液體出口53a,且該些間隙之另一端得以連通液體儲存槽51a。
此外,套筒部131a更包括一洩液槽1314a,洩液槽1314a設置於頂部1311a及底部1312a之間,且藉由洩液槽1314a可使液體通道52a直接連通主殼體11a內之容置空間。
上蓋14a可與主殼體11a相結合,使得內殼體13a設置於上蓋14a與主殼體11a之間。藉由上蓋14a內部可形成一個直接與支管111a氣體連通之氣體空間S。在本實施例中,上蓋14包括至少一洩壓孔141a,其中洩壓孔141a用以作為壓力系統20a之氣體入口,而氣體空間S可藉由至少一洩壓孔141a與外界空氣連通。也就是說,至少一洩壓孔141a同時具有前述第一實施例之洩壓孔及進氣孔之功能。
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更包括致動元件25a,致動元件25a設置於上蓋14a與內殼體13a之間,使得上蓋14a與致動元件25a之間形成氣密腔23a。氣密腔23a與氣體空間S各自獨立,且氣密腔23a無法直接與支管111a氣體連通。其中氣密腔23a可藉由至少一洩壓孔141a與外界空氣連通。在本實施例中,致動元件25a包括固定部251a及通孔252a,固定部251a用以連接霧化機構40a,而通孔252a用以連通主殼體11a之連通管114a以使氣密腔23a與氣體通道24a保持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致動元件25a可取代前述第一實施例之釋壓機構30。致動元件25a可直接覆蓋住至少一洩壓孔141a以阻絕氣體空間S及氣密腔23a與外界空氣之連通。
霧化機構40a設置於殼體10a內,且霧化機構40a連接致動元件25a。霧化機構40a可受到致動元件25a致動而移動至霧化位置P1或非霧化位置P2。在本實施例中,霧化機構40a為一桿狀件,其兩端分別朝向噴嘴121a及上蓋14a方向延伸。霧化機構40a包括對應固定部41a及封閉部43a,封閉部43a位於桿狀件朝向噴嘴121a延伸之一端,用以對應覆蓋住套筒部131a之洩液槽1314a,且對應固定部41a用以連接致動元件25a之固定部251a。
如圖6至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當噴嘴121a之入口部1212a連通壓力氣體源以導入壓力氣體之狀況下,壓力氣體會於出口部1211a噴出而產生壓差。由於氣體出口21a及液體出口53a均設置於出口部1211a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使得藉由壓差可將氣密腔23a內之氣體經氣體通道24a自氣體出口21a被抽出,以減少氣密腔23a之內部氣體壓力。
由於氣密腔23a及氣體通道24a形成一封閉空間,隨著氣密腔23a內之氣體被抽出,將使得致動元件25a朝氣密腔23a內收縮,進而致動霧化機構40a移動至非霧化位置P2,使得霧化機構40a之封閉部43a遠離套筒部131a之洩液槽1314a,而呈現如圖7A-B所示之狀態。此時因為洩液槽1314a之外露而產生洩壓效果,破壞了液體通道52a內之氣密狀態,使得原本應受到壓差影響而被抽出之液體無法傳輸至液體出口53a而達到阻斷液體通道52a之效果,因此噴嘴121a之出口部1211a僅能噴出不含任何液體之壓力氣體。也就是說,在本實施例中,當霧化機構40a位於非霧化位置P2時,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會因為液體通道52a被阻斷而無法產生霧化效果。
在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a持續處於如圖7A-B所示之狀態下,假設患者從支管111a進行吸氣動作,將致使氣體空間S內之氣體被抽出,進而致動致動元件25a朝氣體空間S內移動,不再覆蓋至少一洩壓孔141a。此時因為移動後之致動元件25a造成氣體空間S及氣密腔23a之連通,使得外界空氣可自至少一洩壓孔141a被導入氣體空間S及氣密腔23a,進而依據前述相同原理致動霧化機構40a移動至霧化位置P1,而呈現如圖8所示之狀態。此時位於霧化位置P1之霧化機構40a藉由封閉部43a覆蓋住套筒部131a之洩液槽1314a,使得液體通道52a恢復氣密狀態,因此液體儲存槽51a內之液體得以藉由出口部1211a產生之壓差經液體通道
52a自液體出口53a被抽出。被抽出之液體會隨著壓力氣體撞擊套筒部131a之擋板1313a以分散為懸浮狀微粒,進而產生液體霧化效果。同樣地,一旦患者停止吸氣或進行呼氣,致動元件25a將朝氣體空間S外移動而再次覆蓋住至少一洩壓孔141a,使得氣密腔23a再次形成氣密空間,因此藉由壓力氣體於出口部1211a產生之壓差致動霧化機構40a移動至非霧化位置P2,而回到如圖7A-B所示之狀態。
以下請一併參考圖9及圖10,圖9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b第三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非霧化位置之剖視圖,圖10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b第三實施例之霧化機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如圖9至圖10所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b第三實施例為前述第一實施例之變化形式。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b改變了致動元件25b與霧化機構40b之操作連動方式,利用致動元件25b進行橫向位移以推抵霧化機構40b,使得霧化機構40b於釋壓機構30b切換至未開啟狀態下,由噴嘴121b之出口部1211b正上方之位置產生側向偏移,此時霧化機構40b之止擋部42b不會阻擋伴隨壓力氣體而噴出之液體;反之,當釋壓機構30b已切換至開啟狀態下,隨著氣密腔23b之壓力變化,將致動霧化機構40b回到噴嘴121b之出口部1211b之正上方位置,此時可利用霧化機構40b之止擋部42b阻擋伴隨壓力氣體而噴出之液體,進而產生霧化效果。
請參考圖11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c第四實施例之位於霧化位置之剖視圖。如圖11所示,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c第四實施例為前述第二實施例之變化形式。在本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噴霧裝置1c改變了內殼體13c之設計,使得內殼體13c搭配上方結構件15c以形成氣體通道24c之組合結構與噴嘴121c呈相對設置,也就是說,噴嘴121c之出口部1211c及液體出口53c設置在具有噴嘴121c之同一側,而氣體出口21c則設置於出口部1211c之相對側,藉此大幅縮減氣體通
道20c之設置長度,且能更明顯地將氣體通道24c及液體通道52c作出分隔,同樣能達到藉由出口部1211c所產生之壓差而致動霧化機構40c阻斷或連通液體通道52c之效果。
換言之,本發明更包括一種噴霧裝置,可連接壓力氣體源並儲存液體,該噴霧裝置包括噴嘴、壓力系統及霧化機構。噴嘴用以自壓力氣體源輸入壓力氣體並於出口部產生壓差;壓力系統氣體連通出口部;霧化機構可相對於噴嘴之出口部移動。其中壓力系統因應壓差以致動霧化機構。本發明之噴霧裝置更包括液體傳輸單元,液體連通至鄰近出口部之位置,液體傳輸單元用以藉由壓力氣體產生壓差之狀態下傳輸液體至出口部。其中壓力系統及液體傳輸單元彼此不連通。其中藉由壓差抽出壓力系統內之氣體並維持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為第一壓力,而噴霧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釋壓機構,用以釋放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至第二壓力。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第一壓力係小於第二壓力,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據此,本發明之噴霧裝置可隨著患者之呼吸來改變內部之壓力,進而控制霧化機構啟動霧化與否,使得患者吸氣時才會產生霧化效果。藉此設計,本發明之噴霧裝置可盡量降低手動操作之必要性,並且能有效節省液體藥劑之使用量以減少資源浪費。
以上實施方式本質上僅為輔助說明,且並不欲用以限制申請標的之實施例或該等實施例的應用或用途。此外,儘管已於前述實施方式中提出至少一例示性實施例,但應瞭解本發明仍可存在大量的變化。同樣應瞭解的是,本文所述之實施例並不欲用以透過任何方式限制所請求之申請標的之範圍、用途或組態。相反的,前述實施方式將可提供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一種簡便的
指引以實施所述之一或多種實施例。再者,可對元件之功能與排列進行各種變化而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範疇,且申請專利範圍包含已知的均等物及在本專利申請案提出申請時的所有可預見均等物。
1:噴霧裝置
10:殼體
111:支管
121:噴嘴
1211:出口部
1212:入口部
20:壓力系統
21:氣體出口
22:氣體入口
23:氣密腔
24:氣體通道
25:致動元件
30:釋壓機構
40:霧化機構
50:液體傳輸單元
51:液體儲存槽
52:液體通道
53:液體出口
500:壓力氣體源
Claims (28)
- 一種噴霧裝置,包括:一殼體,包括一噴嘴,該噴嘴包括一出口部及連通一壓力氣體源之一入口部,該入口部用以輸入壓力氣體,該出口部用以輸出該壓力氣體;一壓力系統,設置於該殼體內包括至少一氣體入口、一氣體出口,及一致動元件,該氣體出口設置於鄰近該出口部處且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至少一釋壓機構,設置於該至少一氣體入口,用以作為外界氣體是否能進入該壓力系統內之控制機制;以及一霧化機構,與該致動元件連接並可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在一非霧化位置及一霧化位置之間移動,當該出口部輸出該壓力氣體並產生壓差之狀態下,該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藉由壓差自該氣體出口被抽出以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並定位在該非霧化位置,當切換該至少一釋壓機構以改變該壓力封閉系統之一內部壓力,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至該霧化位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壓力系統更包括一氣密腔及一氣體通道,且該氣密腔藉由該氣體通道連通至該氣體出口,該氣體入口設置於該氣密腔之一側,使得該氣密腔可藉由該氣體入口與外界空氣連通。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氣體出口呈環形狀且位在該出口部上方。
- 如請求項3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殼體還包括一與該噴嘴配合並與其保留一間隙的噴嘴外罩,該噴嘴外罩頂端形成一位於該出口部上方的開口,該間隙於接近該出口部及該開口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該氣體出口。
-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一液體出口,該氣體出口介於該出口部與該液體出口之間。
- 如請求項2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一液體儲存槽、一液體通道及一液體出口,該液體儲存槽藉由該液體通道連通至該液體出口,且該氣體通道與該液體通道彼此不連通。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氣體出口及該液體出口相對於該出口部設置於同一側。
- 如請求項6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霧化機構包括一止擋部,且其中當該霧化機構移動至該霧化位置時,藉由該壓力氣體源引導一液體撞擊該止擋部。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致動元件與該霧化機構之間形成一操作連動,該致動元件為一可變形之彈性元件。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當該壓力氣體源提供一壓力氣體之狀態下,該致動元件可維持該霧化機構於該霧化位置。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釋壓機構包括一固定於該殼體用以覆蓋住該氣體入口的單向閥片,該單向閥片能在一覆蓋住該氣體入口的覆蓋狀態,及一不覆蓋住該氣體入口的開啟狀態之間切換,該單向閥片能在該殼體被吸氣時由該覆蓋狀態切換至該開啟狀態,且能在該殼體不被吸氣時由該開啟狀態切換至該覆蓋狀態。
- 如請求項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釋壓機構包括一用以封閉該氣體入口的封蓋,該封蓋能在一封閉該氣體入口的封閉狀態,及一被取下以而不封閉該氣體入口的開啟狀態之間切換。
- 如請求項4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殼體包括一主殼體、一下殼體及一上蓋,該主殼體包括一突起結構、自該突起結構之頂部朝上延伸之中空的該噴嘴外罩,及一設置於該主殼體之一側邊的連通管,該下殼體包括一配合該突起結構並與其保留一間隙的凹陷結構,及該噴嘴,該些間隙一端連通該連通管以構成該氣體通道,該上蓋與該主殼體相結合,該致動元件設置於該上蓋與該主殼體之間,該致動元件與該上蓋之間形成與該氣體通道連通的該氣密腔。
-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括一設置於該主殼體內的內殼體,該內殼體包括一套設於該噴嘴外罩之套筒部,該套筒部之兩端各形成各具有開口之一頂部及一底部,該套筒部與該噴嘴外罩之間會保留一間隙,且該套筒部之該底部之至少一部份與該突起結構之間保留另一間隙,藉由彼此連通之該些間隙以作為一可供液體流通之液體通道,該些間隙於接近該套筒部之該頂部之開口及該噴嘴外罩之該開口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一液體出口,該液體出口位於該出口部及該噴嘴外罩之該開口之外圍。
-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頂部設置有一用以阻擋液體的擋板,該套筒部更包括一設置於該頂部及該底部之間的洩液槽,該霧化機構包括一用以對應覆蓋住該套筒部之該洩液槽的封閉部,位於該霧化位置之該霧化機構藉由該封閉部覆蓋住該洩液槽,位於該非霧化位置之該霧化機構的該封閉部遠離該洩液槽。
- 一種噴霧裝置,可連接一壓力氣體源並儲存一液體,該噴霧裝置包括:一噴嘴,包括一出口部及一入口部,該入口部連通該壓力氣體源以輸入一壓力氣體,該噴嘴其徑向截面積隨著越接近該出口部而越趨縮減,使得該出口部具有最小之徑向截面積,該出口部輸出該壓力氣體以產生一壓差;以及一壓力系統,包括一氣體連通該出口部的氣體出口,及一致動元件,該氣體出口設置於鄰近該出口部處且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以及一霧化機構,與該致動元件連接並可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相對於該噴嘴之該出口部移動;其中該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因應該壓差自該氣體出口被抽出以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並定位在一非霧化位置。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噴霧裝置,更包括一液體傳輸單元,液體連通至鄰近該出口部之位置,該液體傳輸單元用以藉由該壓力氣體產生該壓差之狀態下傳輸該液體至該出口部。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霧化機構被致動至一霧化位置或一非霧化位置,且當該壓力氣體源提供該壓力氣體時,位於該霧化位置之該霧化機構可霧化該液體。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壓力系統包括一氣密腔及一氣體通道,該氣體通道連接該氣密腔。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氣體通道包括一開放端,且該開放端鄰近該出口部以作為該氣體出口。
-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液體傳輸單元包括一液體儲存槽及一液體通道,該液體通道連接該液體儲存槽。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液體通道包括一開放端,且該開放端鄰近該出口部以作為一液體出口,該氣體出口介於該出口部與該液體出口之間。
- 如請求項21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壓力系統及該液體傳輸單元彼此不連通。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藉由該壓差抽出該壓力系統內之氣體並維持該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為一第一壓力。
- 如請求項24所述之噴霧裝置,更包括至少一釋壓機構,用以釋放該壓力系統之內部氣體壓力至一第二壓力。
-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當該霧化機構自該非霧化位置移動至該霧化位置時,該霧化機構接近該出口部以霧化該液體;當該霧化機構自該霧化位置移動至該非霧化位置時,該霧化機構遠離該出口部。
- 一種噴霧裝置,包括:一殼體,形成一氣體空間並包括一噴嘴,該噴嘴包括一用以輸出壓力氣體的出口部,該出口部與該氣體空間氣體連通;一壓力系統,界定一位於該氣體空間內的封閉空間,及一氣體連通該出口部的氣體出口,該氣體出口位於該出口部可形成壓差之區域範圍內,該壓力系統包括一致動元件;及 一霧化機構,與該致動元件連接並可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相對於該噴嘴之該出口部移動;其中該壓力系統的該封閉空間之內部氣體因應該壓差自該氣體出口被抽出以使該霧化機構被該致動元件致動而移動並定位在一非霧化位置。
- 如請求項27所述之噴霧裝置,其中該殼體還包括一罩設於該噴嘴並與其保留一間隙的噴嘴外罩,該噴嘴外罩頂端形成一位於該出口部上方與該氣體空間連通的開口,該間隙於接近該出口部及該開口之一端形成開放端以作為該氣體出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17645.4A CN113952563B (zh) | 2017-09-29 | 2018-06-15 | 喷雾装置 |
CN201810635820.6A CN109568739B (zh) | 2017-09-29 | 2018-06-15 | 喷雾装置及呼吸致动雾化方法 |
EP18182522.5A EP3461523B1 (en) | 2017-09-29 | 2018-07-09 | Nebulizer |
US16/033,513 US10960156B2 (en) | 2017-09-29 | 2018-07-12 | Nebulizer and breath-actuated nebulization method |
JP2018137981A JP2019063495A (ja) | 2017-09-29 | 2018-07-23 | スプレー装置及び呼吸により作動する霧化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106133567 | 2017-09-29 | ||
TW106133567 | 2017-09-29 | ||
TW106133567 | 2017-09-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4638A TW201914638A (zh) | 2019-04-16 |
TWI706797B true TWI706797B (zh) | 2020-10-11 |
Family
ID=66991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5357A TWI706797B (zh) | 2017-09-29 | 2018-05-05 | 噴霧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70679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104885A1 (en) | 2021-06-15 | 2022-12-21 | Enchant Tek. Co., Ltd. | Oscillating positive expiratory pressure devic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25326A1 (en) * | 2005-05-31 | 2012-05-24 | Pari Gmbh Spezialisten Fuer Effektive Inhalation | Breath-controlled inhalation therapy device |
-
2018
- 2018-05-05 TW TW107115357A patent/TWI70679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25326A1 (en) * | 2005-05-31 | 2012-05-24 | Pari Gmbh Spezialisten Fuer Effektive Inhalation | Breath-controlled inhalation therapy device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104885A1 (en) | 2021-06-15 | 2022-12-21 | Enchant Tek. Co., Ltd. | Oscillating positive expiratory pressure devic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4638A (zh) | 2019-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342171B2 (en) | Breath-controlled inhalation therapy device | |
EP2043713B1 (en) | Nebulizer with flow-based fluidic control | |
JP4765526B2 (ja) | 吸入器および吸入器用マウスピース | |
US5896853A (en) | Controlled flow inhalers | |
EP2043714B1 (en) | Nebulizer with pressure-based fluidic-control | |
AU712312B2 (en) | Breathing circuit apparatus for a nebulizer | |
US7131440B2 (en) | Inhalation therapy apparatus having a valve for limiting the inspiration flow | |
EP2744544B1 (en) | Mouthpiece for delivering nebulized medicament to the airway of a subject | |
KR101505648B1 (ko) | 코 마스크 | |
KR20130095818A (ko) | 흡입기 및 흡입기용 하우징 캡 | |
TWI706797B (zh) | 噴霧裝置 | |
CN109568739B (zh) | 喷雾装置及呼吸致动雾化方法 | |
US9511202B1 (en) | Breathing assistance device with nebulizer | |
JP2008161528A (ja) | ネブライザ用吸入補助具 | |
WO2016066829A1 (en) | A gas fed atomiser | |
IT202000026569A1 (it) | Dispositivo per il trattamento delle vie respiratorie | |
JP2022098193A (ja) | ネブライザキット及びネブライザ | |
WO2016066830A1 (en) | A gas fed atomiser | |
ITBS20090172A1 (it) | Salvamedicinale per aerosolterap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