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1883B - 奈米線雷射結構及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奈米線雷射結構及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1883B
TWI701883B TW105127635A TW105127635A TWI701883B TW I701883 B TWI701883 B TW I701883B TW 105127635 A TW105127635 A TW 105127635A TW 105127635 A TW105127635 A TW 105127635A TW I701883 B TWI701883 B TW I7018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anowire
laser
laser structure
reflective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7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2981A (zh
Inventor
赫爾班尼迪克 梅耶
葛瑞格 科穆勒
強納森 芬里
赫爾約翰尼斯 克里克佩拉
赫爾爵哈德 亞伯史崔特
Original Assignee
慕尼黑工業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慕尼黑工業大學 filed Critical 慕尼黑工業大學
Publication of TW201712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29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1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188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3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34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quantum well or superlattice structures, e.g. single quantum well [SQW] lasers, multiple quantum well [MQW] lasers or graded index separate confinement heterostructure [GRINSCH] lasers
    • H01S5/3428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quantum well or superlattice structures, e.g. single quantum well [SQW] lasers, multiple quantum well [MQW] lasers or graded index separate confinement heterostructure [GRINSCH] lasers layer orienta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ubstr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2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y interference
    • G02F1/22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y interference in an optical waveguid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05Optical components external to the laser cavity,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homogenisation or merging of the beams or for manipulating laser pulses, e.g. pulse shaping
    • H01S5/0085Optical components external to the laser cavity,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homogenisation or merging of the beams or for manipulating laser pulses, e.g. pulse shaping for modulating the output, i.e. the laser beam is modulated outside the laser cav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05Optical components external to the laser cavity,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homogenisation or merging of the beams or for manipulating laser pulses, e.g. pulse shaping
    • H01S5/0092Optical components external to the laser cavity,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for homogenisation or merging of the beams or for manipulating laser pulses, e.g. pulse shaping for nonlinear frequency conversion, e.g.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SHG] or sum- or difference-frequency generation outside the laser cavit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06Substrates, e.g. growth, shape, material, removal or bonding
    • H01S5/021Silicon based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06Substrates, e.g. growth, shape, material, removal or bonding
    • H01S5/0218Substrates comprising semiconducting materials from different groups of the periodic system than the act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4Arrangement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 H01S5/02407Active cooling, e.g. the laser temperature is controlled by a thermo-electric cooler or water cooling
    • H01S5/02423Liquid cooling, e.g. a liquid cools a mount of the laser
    • H01S5/0243Laser is immersed in the coolant, i.e. the whole laser chip is immersed in the liquid for coo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6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components, e.g. waveguides, monitoring photo-detectors, dri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10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the optical resonator, e.g. extended or external cavity, coupled cavities, bent-guide, varying width,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f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14External cavity lasers
    • H01S5/141External cavity lasers using a wavelength selective device, e.g. a grating or etalon
    • H01S5/142External cavity lasers using a wavelength selective device, e.g. a grating or etalon which comprises an additional resona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10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the optical resonator, e.g. extended or external cavity, coupled cavities, bent-guide, varying width,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f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18Surface-emitting [SE] lasers, e.g. having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avities
    • H01S5/183Surface-emitting [SE] lasers, e.g. having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avities having only vertical cavities, e.g. vertical 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 [VCSEL]
    • H01S5/18361Structure of the reflectors, e.g. hybrid mirrors
    • H01S5/18369Structure of the reflectors, e.g. hybrid mirrors based on dielectric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3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305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materials used in the laser structure
    • H01S5/3054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materials used in the laser structure p-do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3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34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quantum well or superlattice structures, e.g. single quantum well [SQW] lasers, multiple quantum well [MQW] lasers or graded index separate confinement heterostructure [GRINSCH] lasers
    • H01S5/341Structures having reduced dimensionality, e.g. quantum wi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40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semiconductor las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S5/02 - H01S5/30
    • H01S5/42Arrays of surface emitting lasers
    • H01S5/423Arrays of surface emitting lasers having a vertical cav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02B6/12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 kind
    • G02B6/12004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 H01S3/106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 H01S3/107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using electro-optic devices, e.g. exhibiting Pockels or Kerr effec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 H01S3/106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 H01S3/108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by controlling devices placed within the cavity using non-linear optical devices, e.g. exhibiting Brillouin or Raman scatte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0Controlling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the emitted radiation, e.g. switching, gating, modulating or demodulating
    • H01S3/11Mode locking; Q-switching; Other giant-pulse techniques, e.g. cavity dumping
    • H01S3/1103Cavity du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3/00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 H01S3/14Lasers, i.e.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the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wave ran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as the active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2Structural details or components not essential to laser action
    • H01S5/026Monolithically integrated components, e.g. waveguides, monitoring photo-detectors, drivers
    • H01S5/0265Intensity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0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laser output parameters, e.g. by operating on the active medium
    • H01S5/0607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laser output parameters, e.g. by operating on the active medium by varying physical parameters other than the potential of the electrodes, e.g. by an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 mechanical deformation, pressure, light, temperature
    • H01S5/0608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laser output parameters, e.g. by operating on the active medium by varying physical parameters other than the potential of the electrodes, e.g. by an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 mechanical deformation, pressure, light, temperature controlled by light, e.g. optical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30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305Structure or shape of the active region; Materials used for the active reg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doping materials used in the laser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40Arrangement of two or more semiconductor lase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S5/02 - H01S5/30
    • H01S5/42Arrays of surface emitting la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 Las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奈米線雷射結構,包含基材、延伸自該基材並具有第一直徑的細長支撐元件、以及延伸於該支撐元件上及/或周圍的細長主體元件,該主體元件具有第二直徑,該第二直徑比該第一直徑大至少兩倍,其中該主體元件被與該基材隔開。

Description

奈米線雷射結構及製作方法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奈米線雷射結構及一種用於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方法,特別是用於形成整體整合的奈米線雷射的方法。
奈米線雷射的位點選擇性生長(尤其是在矽上)具有大的潛力,而且可成為未來光子元件的重要組件。尤其,半導體III-V族奈米線具有憑藉自己的能力來創建新一代的雷射和晶片上相干光源的潛力,以作為單模光學波導操作、共振地再循環光場、及提供增益。此外,小的奈米線足跡有利於在矽上直接生長,如已由T. Martensson等人在Nano. Lett. 4 (2004) 1987的「矽上磊晶III-V族奈米線(Epitaxial III-V Nanowires on Silicon)」及J. Treu等人在Nano. Lett. 13 (2013) 6070的「InAs-InAsP芯-殼奈米線的增強發光性質(Enhance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InAs-InAsP Core-Shell Nanowires)」中證明的。然而,奈米線與矽基材之間的低折射率對比提供不良的模反射率並阻礙雷射發光的操作。舉例而言,對於在矽上生長的GaAs-AlGaAs奈米線來說,在GaAs-矽界面的模反射率通常低於1%,而僅藉由從生長基材移出奈米線,反射率可以變得大到足以實現雷射發光,如由B. Mayer等人在Nature Photonics 4, 2013的「從個別GaAs-AlGaAs芯-殼奈米線高達室溫的雷射發光(Lasing from Individual GaAs-AlGaAs Core-Shell Nanowires up to Room Temperature)」中證明的。然而,從生長基材移出奈米線並將奈米線轉移到不同的基材是複雜又容易出錯的奈米組建過程,並阻礙了朝向大量生產整合的、基於奈米線的光子元件的進程。
近來,支撐較高階螺旋光模的錐形InGaAs奈米柱已被證實可在矽上發出雷射光,參見R. Chen等人在Nature Photonics 5 (2011) 170中的「生長在矽上的奈米雷射(Nanolasers Grown on Silicon)」及H. Sun等人在ACS Nano. 8, 2014中的「直接生長在矽上具有異質結構表面鈍化的奈米柱雷射(Nanopillar Lasers Directly Grown on Silicon with Heterostructure Surface Passivation)」。然而,該等奈米雷射相對較大的足跡和多模共振結構通常會導致在β = 0.01等級的、相當低的自發發射耦合因子,並因此導致用於雷射發光的高泵閾值和複雜的遠場輻射圖案。
所需要的是具有高耦合因子並容易且可有效製造的整合奈米線雷射結構。
此目的是借助依據獨立請求項1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及依據獨立請求項12的用於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方法來實現。從屬請求項係關於較佳實施例。
一種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包含基材、延伸自該基材並具有第一直徑的細長支撐元件、以及延伸於該支撐元件上及/或周圍的細長主體元件,該主體元件具有第二直徑,該第二直徑比該第一直徑大至少兩倍,其中該主體元件被與該基材隔開。
本發明人發現,藉由在相對較薄的支撐元件上及/或周圍形成細長主體元件,其中該細長主體元件的直徑是細長支撐元件的直徑的至少兩倍,並將該主體元件與該基材隔開,可以在位點選擇性地直接生長於基材上的結構中實現具有高自發發射因子的雷射腔。
由於該支撐元件和該主體元件的細長結構,該支撐元件與該主體元件可以一起被視為奈米線。
在本揭示的意義上,可以將細長支撐元件理解為表示長度大於寬度的支撐元件。
同樣地,在本揭示的意義上,可以將細長主體元件理解為表示長度大於寬度的主體元件。
本發明消除了在生長後從基材移出奈米線並將奈米線轉移到不同基座或基材以實現雷射發光的需求。相反地,可以將奈米線雷射結構直接生長在基材上,從而大大提高製造效率,降低製造成本,並使奈米線雷射結構適用於大規模的半導體製造技術。
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可被用於大量的半導體異質結構,而且可被用於量子阱、量子線、及量子點的製造。有利的是,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允許藉由適當選擇奈米線雷射的尺寸來調整系統的波長,如以下將更詳細描述的。本發明還允許實現高溫穩定性並從而提高效率。
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亦可被用來作為單光子源,並實現高產率和到光纖的良好耦接。
在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二直徑比該第一直徑大至少三倍。
該支撐元件可以形成柱狀結構,該主體元件附接於該柱狀結構上。
被與該基材隔開的主體元件可以表示不直接實體接觸的主體元件和基材。
在一實施例中,奈米線雷射結構包含介於該主體元件與該基材之間的第一反射層。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反射層與該基材及/或與該主體元件處於實體接觸。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而且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以在該第一反射層與該基材之間、及/或在該第一反射層與該主體元件之間包含另外的層。
該第一反射層可以包圍該支撐元件。換句話說,該支撐元件可以從該基材延伸穿過該反射層到達該主體元件。
在一實施例中,該第一反射層可以具有至少0.2、較佳至少0.3、尤其至少0.5的反射率。
本發明人沿著平行於奈米線軸的偵測軸記錄輸出特性,並發現β = 0.2或甚至更高的自發發射因子,比傳統的二極體雷射和其他基於Si的新穎雷射概念大幾個數量級,及每個脈衝11 ± 1 pJ的低閾值泵能量上限。
特別的優點是,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是通用的,而且可被製造成不同的尺寸用於大範圍的不同雷射應用,範圍從紅外線經過可見光譜到紫外線光譜範圍。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的尺寸和特性最佳可就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適以發射的雷射訊號的波長方面藉由固有尺寸來特徵化。
作為實例,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適於發射波長λ的雷射訊號,其中該第一反射層的厚度可以是λ/(2n)的整數倍,其中n表示該第一反射層的折射率。
藉由將該第一反射層的厚度選擇為λ/(2n)的整數倍,可以同時在該第一反射層的上和下表面的面實現反射,從而進一步提高反射率,使得良好的雷射發光可被實現。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反射層的厚度可以不小於30 nm,較佳不小於50 nm,尤其是不小於100 nm。
此外,該第一反射層的厚度可以不大於800 nm,而且較佳不大於400 nm。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反射層包含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及/或高對比光閘。
該第一反射層可以包含介電質材料,尤其是SiO2 及/或SiN。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而且替代地及/附加地,可以在該主體元件與該基材之間形成間隙。
例如,該間隙可以是真空間隙,及/或可被諸如空氣的環境介質填充。
在一實施例中,該基材可包含半導體材料,尤其是矽(Si)。
作為一實例,該支撐元件可以延伸自該基材的Si(100)表面或Si(111)表面。
在一實例中,該支撐元件延伸穿過該主體元件,並且該主體元件至少部分包圍該支撐元件。在這個意義上,該支撐元件可被視為該奈米線雷射結構的芯,而該主體元件可被視為該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殼,該殼圍繞該芯延伸。
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可以包含III-V族半導體,尤其是GaAs及/或InGaAs及/或InP及/或GaP。
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還可以包含II-VI族半導體及/或III族氮化物,尤其是GaN及/或InGaN及/或AlGaN。
材料的選擇通常取決於所需的雷射性能和應用。原則上,從固態雷射增益介質眾所周知的所有材料組合亦都可被應用於奈米線支撐/主體結構。
奈米線雷射結構可以包含pn接面及/或pin接面。
因此,本發明允許將雷射二極體直接整合到奈米線結構中。
在一實例中,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的下部可以包含具有第一摻雜濃度的第一半導體區域,該下部面向該基材,並且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的上部可以包含具有第二摻雜濃度的第二半導體區域,該第二摻雜濃度與該第一摻雜濃度不同,該上部背向該基材。
在這種配置中,可以形成水平或橫向p-n接面。
作為一個實例,該第一摻雜濃度可以是p濃度,並且該第二摻雜濃度可以是n濃度,或反之亦然。該n濃度較佳至多是該p濃度的1/5。在一實例中,該n濃度至少是該p濃度的1/20。
在一實例中,該p濃度與該n濃度之間的比高達孔的有效質量與電子的有效質量之間的比的至少0.6倍。
在一實施例中,該p濃度與該n濃度之間的比高達孔的有效質量與電子的有效質量之間的比的至多1.4倍。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橫向pn接面,而是亦可以包含徑向pn接面。徑向pn接面可以在正摻雜和負摻雜區域之間提供特別大的接觸表面,從而進一步提高雷射發光效率。
尤其,該支撐元件可以延伸穿過該主體元件,並且該主體元件可以至少部分包圍該支撐元件,其中該支撐元件包含具有第一摻雜濃度的第一半導體區域,並且該主體元件包含具有第二摻雜濃度的第二半導體區域,該第二摻雜濃度與該第一摻雜濃度不同。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摻雜濃度是p濃度,並且該第二摻雜濃度是n濃度,或反之亦然。
在一實例中,該n濃度至多是該p濃度的1/5。在一實例中,該n濃度至少是該p濃度的1/20。
在一實例中,該p濃度與該n濃度之間的比高達孔的有效質量與電子的有效質量之間的比的至少0.6倍。
在一實施例中,該p濃度與該n濃度之間的比高達孔的有效質量與電子的有效質量之間的比的至多1.4倍。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摻雜濃度可以沿著該奈米線雷射結構的長度方向改變。長度方向可以是從該基材背離的方向。變化的摻雜濃度可以抵銷較高的電子遷移率,從而防止輻射復合主要在奈米線的陽極端發生。
例如,在陰極端細長支撐元件及/或細長主體元件中的n型摻雜濃度可以較高,並且在陽極端可以較低。尤其,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的n型摻雜濃度可以從該奈米線雷射結構的陰極端逐漸降低到該奈米線雷射結構的陽極端。
該第二半導體區域可以另外包含面向該支撐元件的內部區域及背離該支撐元件的外部區域,其中該內部區域的摻雜濃度與該外部區域的摻雜濃度不同。
特別是,該內部區域的該摻雜濃度可以高於該外部區域的摻雜濃度,而且較佳比該外部區域的摻雜濃度高至少5倍,尤其是高至少10倍。
該內部區域中的較高摻雜濃度可以在該支撐元件和主體元件內部用來捕獲電子和輻射復合。此較高的摻雜濃度可以防止在使用n型摻雜芯時可能會由於高電子遷移率而發生輻射復合從奈米線的中心展開。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進一步包含夾置於該第一半導體區域與該第二半導體區域之間的本質半導體區域。
幾乎所有電子和電洞的重組都可以在被夾置於該第一半導體區域與該第二半導體區域之間的該本質層中發生。此舉可以將載子密度進一步集中於單一區域中,從而增加輻射復合。由於本質區域內的較低缺陷密度,此舉亦可以減少SRH復合。
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可以是圓柱形、或六邊形或三角形。
該支撐元件的該第一直徑可以表示該支撐元件的相對側表面之間的距離。
在本質單元中,當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適以發射波長λ的雷射訊號時,該支撐元件的該第一直徑可以小於λ/(2n),其中n表示該支撐元件的折射率。
小於λ/(2n)的直徑防止雷射模態在該支撐元件內部形成,因此防止雷射模態直接耦合到基材,從而避免雷射模態與下方的矽基材直接接觸並提高反射率。
在一實例中,該第一直徑可以小於400 nm,較佳小於300 nm,尤其是小於200 nm。
該主體元件的該第二直徑可以是外徑,並且可以表示該主體元件的相對外側表面之間的距離。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適於發射波長λ的雷射訊號,並且該主體元件的該第二直徑可以不小於該主體元件的光模之光學截止直徑。在本揭示的上下文中,該光學截止直徑可被理解為能夠在該主體元件內傳播的波長之下限。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適於發射波長λ的雷射訊號,而且該主體元件的該第二直徑可以不小於λ/n,尤其是不小於1.5λ/n,其中n表示該主體元件的折射率。
該主體元件的直徑不小於λ/n確保的是雷射模態可在與該基材隔開的該主體元件中形成,從而增加侷限和自發發射因子。
在一實例中,該主體元件的該第二直徑可以不小於150 nm,較佳不小於300 nm,尤其是不小於400 nm。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適於發射波長λ的雷射訊號,其中該主體元件的該第二直徑不大於3λ/n,而且較佳不大於2λ/n,其中n表示該主體元件的折射率。這允許提供具有良好界定的雷射波長的奈米線雷射結構。此外,這允許提供具有高自發發射因子並因此具有高效率的奈米線結構。
在本揭示的上下文中,可以就該細長主體元件的長度方面來決定該雷射訊號的波長λ,該細長主體元件可作為該雷射訊號的共振腔。特別是,該主體元件的長度可以是λ/(2n)的整數倍,其中n表示該主體元件的折射率。
在一實例中,該主體元件的長度不小於0.5 µm,尤其是不小於1 µm。
本發明人發現在該範圍中的腔長度可以有效抑制損失,並從而增強雷射發光的增益。
在一實施例中,該主體元件的長度不大於50 µm。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進一步包含形成在該主體元件背離該基材的側上的第二反射層。
在該主體元件與該基材相對的上側上的第二反射層可以進一步增強反射性能,而且可為雷射發光提供特別有效的腔。
特別是,該第二反射層可以包含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及/或高對比光閘。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進一步包含電連接到該基材並適於使該基材升到第一電位的第一偏振工具、及電連接到該主體元件並適於使該主體元件升到第二電位的第二偏振工具,該第二電位與該第一電位不同。
該第一和第二電位可被施加到該奈米線雷射結構以提供電注入,從而在該主體元件中觸發雷射發光。
較佳的是,該第一偏振工具及/或該第二偏振工具可被整合到該奈米線雷射結構中,而且可以借助半導體製造技術來製造。特別是,重摻雜的薄p++ -觸點或n++ -觸點可被用於電注入。
在一實施例中,該基材包含波導,並且該支撐元件從該波導延伸。
基材中的波導允許方便地耦合出雷射訊號,並將雷射訊號轉移到晶片上需要雷射訊號的其他地方。
該波導可以包含矽。
在一實例中,該波導包含置於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下方的散射物體。特別是,可以將微影術界定的光閘置於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下方。
該散射物體可以是不對稱的散射物體,該不對稱的散射物體適於沿一較佳方向散射光。
在一實施例中,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在垂直於該基材的方向上延伸。
然而,本發明並不限於此,而且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可替代地以傾斜於該基材的表面法線的角度延伸。
傾斜的配置可以提高主體元件與下方波導之間的耦合效率,螺旋模態尤其如此。此外,傾斜的支撐元件及/或主體元件允許以較佳的方向性耦合出雷射訊號。
在一實例中,該傾斜於該基材的表面法線的角度可以多達至少20度,尤其是至少70度。
在一實施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進一步包含光學耦接到該主體元件的干涉儀元件,其中該干涉儀元件包含一起形成封閉迴路的第一雷射訊號路徑和第二雷射訊號路徑,而且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進一步包含耦接到該第一雷射訊號路徑和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的輸出路徑、及位於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中的閘元件,其中該閘元件適以選擇性地改變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的折射率。
耦接到該主體元件的干涉儀元件可以作為光腔,並允許儲存相干的光。從該主體元件發射的雷射光可以在該閘元件的第一閘位置在該光腔的出口破壞性地干涉。然而,在該閘元件的第二閘位置,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的折射率可以改變,導致光在光腔的出口有建設性干涉,並因此突然發射儲存在該雷射腔中的光能。此舉可以產生超快的脈衝發射,而且可被用於頻率梳的設計。
在一實例中,該閘元件包含非線性介質。
在另一實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進一步包含將該輸出路徑耦接到該閘元件的反饋路徑,特別是光反饋路徑。
該反饋路徑允許被發射到該輸出路徑中的光觸發後續的輸出脈衝。此配置允許以定期的短時間間隔發射一連串的短雷射脈衝,從而有利於頻率梳產生。
可以在共用基材上形成幾個具有一些或全部的上述特徵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從而產生雷射陣列。
特別是,該雷射陣列可以包含複數個以規則間隔隔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
該雷射陣列中的相鄰主體元件可以藉由介電質介質分開。
在一實施例中,該雷射陣列進一步包含用於冷卻介質的冷卻通道,該冷卻通道延伸於相鄰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之間。
冷卻通道可有助於有效地消散該雷射陣列中產生的熱,並因此可以有助於提供具有高雷射輸出的雷射陣列。
在一實例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被以不同的空間距離形成在該共用基材上。藉由修改相鄰主體元件之間的間隔,並因此修改由各個主體元件發射的雷射訊號之間的建設性和破壞性干涉,可以選擇性地決定該陣列的遠場發射輪廓。
可以在給定的奈米線陣列結構中使用個別接觸的奈米線來實現遠場發射輪廓的個別修改和各種配置之間的快速切換。取代或除了改變奈米線位置,個別奈米線可以被切換為開或關,或者可被調整雷射強度。
該雷射陣列的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以在它們的光學性質方面有所不同。特別是,該雷射陣列的不同奈米線雷射結構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並因此發射不同波長的雷射訊號。
在一實施例中,該雷射陣列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聚焦元件,該至少一個聚焦元件被放在該複數個奈米線雷射結構上背離該共用基材的側。
該至少一個聚焦元件可以有助於進一步增強所發射的雷射訊號的方向性。
該聚焦元件可以包含透鏡,尤其是固體浸沒透鏡及/或微透鏡陣列。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該奈米線雷射結構或該雷射陣列用於發射波長λ的雷射訊號的用途。
尤其是,該用途可以包含施加第一電壓到該基材、及施加第二電壓到該主體元件的步驟,該第二電壓不同於該第一電壓。
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以是具有一些或全部的上述特徵的奈米線雷射結構。
本發明進一步關於一種用於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基材層上形成第一反射層;在該第一反射層中形成孔,該孔延伸到該基材層;以及在該孔中生長奈米線雷射結構;其中生長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包含在該孔中以第一直徑生長支撐元件穿過該第一反射層,並使該支撐元件以該第一直徑延伸到該第一反射層上方,及之後圍繞至少一部分延伸到該第一反射層上方的該支撐元件生長主體元件,該主體元件具有第二直徑,該第二直徑比該第一直徑大至少兩倍。
該方法可以進一步包含提供及/或形成該基材層的步驟。
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在該第一反射層上形成阻劑層、穿過該阻劑層形成該孔、及形成該孔之後從該第一反射層移除該阻劑層的步驟。
採用阻劑層可以允許選擇該細長支撐元件的該位置,並因此以高精確度選擇該基材上的該奈米線。
然而,亦可以採用無阻劑的製造方法,例如聚焦離子束或氦離子微影術。
在一實例中,該形成該孔包含在該第一反射層中借助非等向性反應離子蝕刻形成第一孔的步驟,其中該第一孔終止於該反射層內,而且之後借助化學蝕刻、尤其是氫氟酸蝕刻將該第一孔延伸到該基材層。
該實施例的二步驟蝕刻具有幾個優點。在該第一反射層內停止該非等向性反應離子蝕刻可防止損傷下方的基材表面,損傷下方的基材表面可能會妨礙奈米線在隨後的生長步驟中成核和生長。隨後將該第一孔延伸到該基材層可以使用能夠被小心調整的蝕刻速率進行並允許剛好在基材界面終止蝕刻,從而避免蝕刻不足並提供平滑的結晶表面,隨後可以在該平滑的結晶表面上生長高品質的奈米線。
該孔可被形成有對應於λ/(2·n)的整數倍的深度,其中λ表示該奈米線雷射結構適於發射的雷射訊號的波長,而n表示該第一反射層的折射率。
在一實例中,該孔被形成有至少150 nm、較佳至少200 nm的深度。
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借助分子束磊晶、化學束磊晶、氣相磊晶、或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來生長。
在一實施例中,該方法進一步包含摻雜該支撐元件及/或該主體元件以形成pn接面或pin接面的步驟。
該奈米線雷射結構可以是具有一些或全部的上述特徵的奈米線雷射結構。
第1圖圖示依據本發明實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之橫截面。奈米線雷射結構10包含基材12,例如矽基材,特別是具有(100)矽表面或(111)矽表面。奈米線雷射結構還包含從矽基材12垂直延伸的細長支撐元件14(圖示為黑色)。細長主體元件16(第1圖圖示的陰影線區域)被形成在支撐元件14上和周圍。
在第1圖的配置中,支撐元件14延伸通過主體元件16,因此作為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芯。主體元件16圍繞支撐元件14延伸,因此可被視為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殼。
在實例中,支撐元件14和主體元件16皆由III-V族半導體形成,例如GaAs、InGaAs、InP、及/或GaP。然而,材料的選擇取決於期望的應用,而且在其他配置中,同樣可以採用II-VI族半導體及/或III族氮化物,尤其是GaN及/或AlGaN。
支撐元件14和主體元件16都可以是圓柱形或六角形或三角形。然而,視製造過程中使用的材料而定,同樣可以採用其他的形狀。
如從第1圖可以理解的,與支撐元件14相反,主體元件16沒有一路向下延伸到基材12,而是藉由第一反射層18與基材12分開,第一反射層18環繞支撐元件14的下部並延伸於基材12的上表面與主體元件16的下表面之間。例如,第一反射層18可以由諸如SiO2 及/或SiN的介電質材料形成。
依據奈米線雷射結構10應發射的雷射訊號的雷射波長選擇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尺寸。例如,可以將支撐元件14的直徑d1 選擇為小於λ/(2·n),其中n表示支撐元件14的折射率。直徑d1 < λ/(2·n)防止雷射波長在支撐元件14內形成和共振,因此防止這些雷射波長與上面形成支撐元件14的下方基材12直接接觸或耦合。
主體元件16的外徑d2 可以比支撐元件14的直徑d1 大至少兩倍,特別是可以達到至少λ/n,其中n表示主體元件16的折射率。雷射波長可以沿著主體元件16的長度方向l形成並共振。主體元件16因此適合作為雷射腔。
視雷射波長而定,支撐元件14的直徑d1 可以在80 nm與300 nm之間的範圍內。相應地,主體元件16的直徑d2 可以達到至少160 nm,特別是至少400 nm或至少600 nm。
第一反射層18的作用是在主體元件16的下端反射雷射模態,並因此提供光模的共振再循環用於奈米線結構10的雷射發光。發明人發現,第一反射層18增強在奈米線界面的模反射率,並能夠得到0.9以上的反射率,比藉由直接從矽基材12反射雷射模態可以獲得的高二到三個數量級。小的奈米線波導(主體元件16)提供貝他因數為0.2以上的低級波導引。即使經由支撐元件14將奈米線結構10直接固定於矽基材12,但由於主體元件16藉由第一反射層18與基材12分開,奈米線結構10因此保持優異的波導性能並具有大於90%的反射率。
較佳的是,可以將第一反射層18的厚度t選擇為λ/(2·n)的整數倍,其中n表示第一反射層18的折射率。此厚度允許在與主體元件16的界面在第一反射層18的上表面側上以及在與下方基材12的界面在第一反射層18的下表面側上兩者的反射,從而進一步增強反射性能。
取決於所需的雷射波長,可以在100 nm和800 nm之間的範圍內選擇第一反射層18的厚度t。
主體元件16的長度l可以達到至少1 µm。本發明人發現使用至少1 µm的腔長度可以有效抑制損失。假使第一反射層18的反射率特別良好,則可以使用甚至更短的主體元件。
第2圖是與第1圖描繪的相同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橫截面,但另外圖示出用於觸發電注入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電觸點。陰極可以被連接到基材12,並經由支撐元件14與主體元件16電接觸。陽極觸點可以是與主體元件16電接觸的接觸層20。第2圖圖示形成在主體元件16的頂部上的陽極接觸層20。然而,這只是一個實例,亦可以將接觸層20設置在主體元件16的上側表面上或周圍。電接觸層20可以是薄金屬層,例如致能足夠傳輸的Au、Cu、或Ti,或可以由諸如銦錫氧化物(ITO)的透明導電材料形成。這些觸點較佳是電阻性的。
金屬接觸層20可以在主體元件16的頂部上兼作第二反射層,從而可以進一步增強局限,因此進一步降低雷射發光的閾值。
然而,同樣可以在主體元件16的上側上形成分開的第二反射層22,如第3圖的橫截面示意性圖示的。第二反射層22可以平行於第一反射層18延伸,以便增強在奈米線頂面的反射率。但這是可選的配置。一般來說,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頂面可以提供足以用於許多應用的反射度,並且可以不需要第二反射層22。
在第1圖至第3圖的配置中,第一反射層18和第二反射層22可以包含介電質材料。然而,第一反射層18和第二反射層22亦可以包含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及/或高對比光閘,從而進一步提高反射率,降低奈米線雷射的閾值,並因此降低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能量消耗。
第一反射層18不僅用以提供光學反饋,而且亦兼作基材12與主體元件16之間的隔離層。
在第1圖至第3圖的配置中,支撐元件14可以是n型摻雜的,而主體元件16可以是p型摻雜的,從而沿著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長度產生徑向pn接面24。例如,支撐元件14可以是摻雜濃度1019 /cm³的n型摻雜,而主體元件16可以是摻雜濃度1020 /cm2 的p型摻雜。n型摻雜的支撐元件14與同時是基材12的陰極電接觸,而p型摻雜的主體元件16經由接觸層20與陽極電接觸。因此,電流可以沿著徑向pn接面被注入。由於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大表面對體積比,大的耗竭區沿著整個奈米線軸延伸,從而藉由抑制非輻射復合損失和漏電流來強力提高奈米線雷射的效率。附加的本質層可以被夾置在n和p型摻雜層之間。
然而,亦可以採用橫向pn接面,如第4圖所示。第4圖是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橫截面,奈米線雷射結構10’大部分對應於以上參照第1圖至第3圖描述的配置,而且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來標示相應的部件。然而,與奈米線雷射結構10相反的是,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支撐元件14和主體元件16的上部(圖示為黑色)是n型摻雜的,而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下部(以陰影線圖示)是p型摻雜的,從而在n型摻雜上部與p型摻雜下部之間產生橫向pn接面26。再次地,可以將n型摻雜濃度選在1019 /cm³的範圍中並將p型摻雜濃度選在1020 /cm3 的範圍中。附加的本質層可以被夾置在n和p型摻雜層之間。
可以將n型摻雜上部經由電接觸層20連接到陰極,而可以將p型摻雜下部經由基材12和支撐元件14連接到陽極,從而允許電流在橫向pn接面被注入奈米線雷射結構10。
如上所述,在依據本發明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中,主體元件的直徑d2 可以界定由該奈米線波導支撐的光模。奈米線材料中主體元件16的長度l可以界定與所需光模共振的雷射波長。在一實例中,將主體元件16的直徑d2 選擇為不大於折射率n的主體元件16中的雷射波長λ/n的兩倍。典型上,可以在100至800 nm的範圍中選擇主體元件16的直徑d2 ,視雷射波長而定。可以在50至400 nm的範圍中選擇第一反射層18的厚度t,同樣取決於光模和雷射波長λ。
可以將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的電性能、電觸點及摻雜分佈調整並修改成所需的雷射光模。為了在奈米線腔中實現有效的居量反轉,可以沿著整個奈米線使載波復合在空間上與光模匹配,以最小化沒有輻射復合而可作為吸收區從而貢獻於損失的殘餘部分。鑑於電子通常具有遠比電洞更高的遷移率,電子沿著奈米線攜帶大部分的電流。結果,大部分的輻射復合發生在陽極。
本發明人發現,這種效果可以使用沿著支撐元件14漸變的摻雜結構抵銷。例如,n型支撐元件14可被以範圍在1020 /cm³內的摻雜濃度強摻雜在陰極附近,並往陽極逐漸輕度摻雜,從而在陽極附近達到範圍在1017 /cm³內的摻雜濃度。漸變的摻雜可以減少到奈米線的陽極端的電子流,因此可以產生更均勻的復合以及因此具有優越光學性能的更有效奈米線雷射結構。
高的電子遷移率亦可以導致輻射復合從奈米線雷射結構的中心展開,此舉可造成與基本光模的電磁場次優重疊。這種作用可以在主體元件16中使用兩種不同的摻雜來抵銷。在主體元件16的內部、鄰接支撐元件14的薄高度p型摻雜層可以捕獲在奈米線雷射結構中心的電子和輻射復合。為了提高導電性,主體元件16的外區亦可以是p型摻雜的,但程度較輕。
第5圖是通常對應於以上參照第1圖至第3圖描述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之剖視圖,但特徵在於支撐元件14中的漸變摻雜與主體元件16中的阻障層兩者。
如第5圖藉由較深色陰影圖示的,支撐元件14在支撐元件14的陰極端有較重的n型摻雜,因此在基材附近有較重的n型摻雜。n型摻雜的程度可以逐漸降低,例如從支撐元件14陰極端的1020 /cm3 對數降低到陽極端的1017 /cm3
如從第5圖可以理解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具有徑向n-i-p++ -p型摻雜結構。主體元件16包含本質層28,本質層28延伸成為圍繞漸變n型摻雜支撐元件14的殼,本質層28接著又被高度p型摻雜的阻障層30包圍,阻障層30具有範圍在1019 至1020 /cm³的p++ 摻雜濃度,用於捕獲在奈米線中心的電子和輻射復合。外層32是較輕度p型摻雜的,摻雜濃度在1017 至1019 /cm³的範圍中用於改善導電率。
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所有其他元件大部分對應於以上參照第1圖至第3圖詳細描述的,因此詳細說明被省略了。
已在上面參照第1圖至第3圖和第5圖描述了使用n型摻雜支撐元件14和p型摻雜主體元件16的配置。然而,本揭示並不受此限制,而且同樣包含p型摻雜支撐元件14被n型摻雜主體元件16包圍且其間可選地夾置有本質層的反向配置。
在例示的反向配置中,p型摻雜支撐元件14可以被均勻地摻雜,並且n型摻雜主體元件16的摻雜濃度可以從奈米線結構的陰極端逐漸減少到陽極端。基材12的摻雜亦可以反向。
第6圖和第7圖圖示用於從奈米線雷射結構耦合出雷射訊號的技術。
第6a圖圖示大致對應於第2圖的配置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並且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來指示相應的元件。然而,第6a圖圖示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基材12包含與支撐元件14和第一反射層18接觸的附加波導層34。波導層34可以形成基材12的最上層,並且可以包含高折射率生長基材,例如厚度相當於奈米線發射波長λ/n的矽。而第一反射層18如上所述作為奈米線雷射的基部反射層,高折射率波導層34保持生長基材的波導和性質。
鑑於第6a圖圖示的奈米線雷射被垂直生長在波導34上,並因此垂直於下方的波導層34,吾人可以直覺地預期主體元件16中的導模到垂直波導層34的耦合是低的。然而,主體元件16內的第二、第三及第四階波導模態已具有強的螺旋特性,因此有明顯的平面內波向量分量。第6b圖的插圖是由主體元件16支撐的螺旋模態HE11、HE21、HE31、及HE41之示意性橫截面。這些模態的陡峭入射角度在第一反射層18產生高反射率,從而降低了閾值並導致優先發射到平面內波導層34中。較佳的光模可以藉由主體元件16的直徑進行修改。
對下方波導層34的耦合可以藉由在波導層34中主體元件16下方的位置放置散射物體36來進一步增強,如第7a圖示意性圖示的。散射物體36可以在波導層34中被蝕刻出或藉由微影或奈米壓印技術沉積。具體來說,散射物體36可以是在預先界定的優先方向(例如第7a圖的箭頭指示的方向)上發光的不對稱散射物體。
將其中光閘38用以增強主體元件16與波導層34之間的耦合的實例圖示於第7b圖。如從第7b圖可以理解的,光閘38延伸穿過波導層34和第一反射層18並圍繞支撐元件14的下部。光閘38使發射的奈米線光繞射。零階模態將被反射回到主體元件16中,並有助於雷射發光,而較高階的繞射模態可以有效地進入水平波導層34,從而提高耦合效率。
在上述實例中,支撐元件14和主體元件16沿著基材12的上表面的法線方向延伸。這種配置可以從在矽(111)表面上生長支撐元件14產生。然而,可以使用諸如矽(100)表面的其他生長基材來生長傾斜的奈米線,如第7c圖示意性圖示的。第7c圖的配置大部分對應於第6a圖的配置,不同之處在於包含支撐元件14和主體元件16的奈米線相對於基材12和第一反射層18的表面法線N以角度α傾斜。在矽(100)表面上生長的情況下,角度α可以達到約71度。
第7c圖描繪的傾斜奈米線通常以在波導層34內進行全內反射的角度發射,並因此實現較高的耦合效率。此外,第7c圖的配置優先在單一方向(到右側,由波導層34中的箭頭指示)上發射,此舉在一些應用中可能是理想的。
在一些實施例中,波導層34可以由半導體材料例如Si形成,而用於驅動奈米線雷射結構的電連接可以被直接施加到波導層34,藉以建立與從波導層34延伸的支撐元件14的電接觸。
在替代配置中,支撐元件14可以延伸穿過波導層34到達下方的基材12,並且可以將電連接設置在基材12。
在上述參照第1圖至第7c圖的配置中,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可以被介電質塊體基材包圍或被嵌入介電質塊體基材中用於增強結構穩定性。介電質塊體基材可以支撐接觸層用於建立電觸點,例如接觸層20。介電質塊體層還可以包含用於電連接的電路路徑。較佳的是,可以採用低折射率的材料,例如SiO2 或聚合物。
迄今已參照在基材上生長的單一奈米線描述了實施例。然而,本發明的特別優點在於結構和製造技術是高度可擴展的,而且可用於提供大的奈米線雷射結構的陣列。
第8圖是奈米線雷射陣列40的剖視圖,奈米線雷射陣列40包含複數個在共用基材12上的奈米線雷射結構42。在第8圖的配置中,四個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被圖示出。然而,這只是為了說明,而且在實施中,奈米線雷射陣列40可以包含在共用基材12上的數千或甚至數百萬個奈米線雷射結構。
如從第8圖可以理解的,每個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通常都對應於以上參照第1圖至第3圖描述的配置,具有n型摻雜支撐元件441 至444 和圍繞各支撐元件441 至444 的p型摻雜主體元件461 至464
支撐元件441 至444 經由共用基材12電連接到陰極。此外,第8圖圖示覆蓋各主體元件461 至464 的外表面並在相鄰的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之間延伸的共用金屬接觸層48。共用接觸層48被電耦接到陽極,並因此允許共同陽極電位被施加到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的每個主體元件461 至464 。然而,這只是一個實例,而且在其他配置中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可被個別地而不是集體地接觸和尋址。
如從第8圖可以進一步理解的,每個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都在上面被設置有相應的頂部反射層501 至504 。每個頂部反射層501 至504 在材料和設計上都可以對應於以上參照第3圖描述的第二反射層22。
每個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都可被驅動以發射在各個波長λ1 至λ4 的雷射光。在一些配置中,波長λ1 至λ4 可以重疊,而在其他配置中,奈米線雷射陣列40的不同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可適於被驅動來發射不同的波長λ1 至λ4 。因此,奈米線雷射陣列40可被用來作為奈米尺度的半相干光源,從而實現可以取代今日的半導體雷射並具有大幾個數量級的能量和成本效率的電位的大型奈米線雷射元件。
奈米線雷射陣列40的個別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之間的建設性和破壞性干涉決定奈米線雷射陣列40的遠場發射分佈,而且可以藉由小心地選擇相鄰奈米線雷射結構之間的間隔d及奈米線雷射結構在共用生長基材12上的相對位置來適用和修改。此類奈米線雷射陣列40可以作為非常有效的光投影機。
假設相鄰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之間的間距d = 50 nm,則在單個1 cm x 1 cm的矽晶圓片上單片整合4億個奈米線雷射可以只需要單次生長來製造。從量測值來看發明人估計,單個奈米線雷射可以發射至少20 nW,因此1 cm x 1 cm的奈米線雷射片可以輕易地發射在8 W範圍中的相干光功率。
為了另外修改陣列40的發射分佈,可以使用透鏡的配置,例如被放在複數個頂部反射層501 至504 的頂部上的微透鏡陣列或固體浸沒透鏡52,如第8圖示意性圖示的。
與LED二極體陣列相比,奈米線雷射結構發射點狀,因此可以達到明顯更高的光度。為了在微透鏡陣列的幫助下形成遠場,可以採用來自發光二極體的已知技術,例如在2011年1–4. IEEE第17屆微光學會議(Microopics Conference,MOC)M. Sieler等人的「超薄陣列投影機的設計與實現(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an ultra-slim array projector)」及應用光學(Applied optics)51, Nr. 1 (2012): 64–74的「具有內在均勻化照明的超薄固定圖案投影機(Ultraslim fixed pattern projectors with inherent homogenization of illumination)」中描述的那些。
參照第8圖描述的矽上奈米線雷射陣列可以高度降低今日半導體雷射裝置的材料成本和能量消耗。此外,該奈米線雷射陣列的大表面體積比對於散熱是有用的,熱通常會限制傳統半導體雷射裝置的最大輸出功率。另外,冷卻通道54可以被形成在相鄰的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之間,用於支撐冷卻介質的流動,冷卻介質例如空氣、水、液態氮、或甚至液態氦。使用冷卻通道54可以進一步增加能量消散,因此可以允許達到不斷提高的雷射輸出功率。
在以上參照第1圖至第8圖描述的實例中,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和奈米線雷射陣列40已被用於發射雷射光,因此作為光發送器。然而,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明白的是,亦可以使用相同的配置作為光接收器。這只需要將電連接和佈線反轉。
在一些應用中,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或奈米線雷射陣列40可被光學耦接到干涉儀元件,例如用於超快脈衝發射,現在將參照第9圖進行描述。
在第9圖的示意圖中,奈米線雷射結構10被光學耦接到干涉儀元件56,干涉儀元件56包含兩個分支581 和582 ,分支581 和582 一起形成閉迴路,並被連接到共用輸出路徑60。分支581 和582 為奈米線雷射結構10發射的雷射光提供光路。在分支581 和582 具有完全相同的光路長度的情況下,光路在輸出路徑60有建設性干涉。藉由在相對的波導端提供反射元件62,從奈米線雷射結構10射出的相干雷射光可以被儲存在干涉儀元件56中。例如,反射元件62可以包含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
如從第9圖可以進一步理解的,光閘64可以被定位在干涉儀元件56的其中一個分支中,例如在第二分支582 中。光閘64可以包含可被光學式觸發或用電力觸發的非線性光學介質,而且可以在被啟動時在第二分支582 中引入π的相移。例如,光閘64可被類似於電光調變器(EOM)地觸發和控制,電光調變器利用非線性效應,例如普克爾斯效應(Pockels effect)或克爾效應(Kerr effect),而且可被以幾千兆赫的重複率操作。在這兩種情況下,閘材料的折射率可以在干涉儀元件56的閘控分支582 中進行光場的相移。此舉亦可以藉由光學光脈衝來觸發。
假定奈米線雷射結構10發射波長λ的光,而光閘64只對波長在λ/2或λ/2附近的光敏感而且最初未被啟動,則非線性效應可能會在波長λ/2的觸發脈衝一撞擊光閘64時就在光閘64中引發相移。此舉將在干涉儀元件56的輸出路徑60允許建設性干涉,而且所有累積在干涉儀元件56中的能量可在由L/c給出的持續時間內被以雷射脈衝的形式發射,其中L是干涉儀元件56的光路長度,c表示光速。假設L = 3 µm,這會產生10飛秒(fs)的脈衝。
這種類型的超高速光脈衝可被用來產生頻率梳用於高精度光譜學、光計量學、原子鐘、或新穎GPS技術的應用。此外,假使使用高重複率產生,則超高速雷射脈衝可以提高光數據通訊的速度。
第10圖示意性圖示干涉儀元件56’,干涉儀元件56’大致類似於以上參照第9圖描述的配置,但採用了附加的反饋路徑66用於發射具有高重複率的雷射脈衝。
干涉儀元件56的部件大致對應於以上參照第9圖描述的那些,並且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來表示相應的元件。但除此之外,干涉儀元件56’在輸出路徑60中包含非線性元件68。非線性元件68藉由反饋路徑66連接到光閘64。通過輸出路徑60離開干涉儀元件56’的輸出脈衝可以在非線性元件68中產生波長λ/2的二次諧波訊號,該訊號經由反饋路徑66被反饋到光閘64。當光閘64被再次關閉時,由奈米線雷射結構10連續泵送的新脈衝開始在干涉儀元件56’內部形成。當反饋路徑66中的脈衝到達光閘64時,光閘64將再次產生短輸出脈衝。這種配置的重複率是由光速除以反饋路徑66的光學長度而得到。假設有10 µm的反饋路徑66,這會產生等級在30 THz的重複率。產生重複率30 THz的10 fs脈衝的微型裝置是有助於超高速通訊和頻率梳產生的重要一步。
現在將參照第11圖至第13圖更加詳細地說明用於製造上述奈米線雷射結構和雷射陣列的例示技術。
未來的光子元件對於在半導體材料(尤其是矽)上位點選擇性地生長奈米線雷射結構極感興趣。為了為雷射發光操作實現足夠的反射率,容置支撐元件的薄孔需要被製造在第一反射層18中。作為實例,直徑約80 nm的孔可能需要被製造到大約200 nm厚的SiO2 層中。這個製程的挑戰是從可被輕易地、比下方第一反射層18更快地蝕刻的阻劑之有限抵抗率產生。
參照第11圖和第12圖,現在將描述能夠在厚度約200 nm或甚至更厚的例示性SiO2 層中實現可行的超薄(次100奈米)開口的製造製程,以便以可從垂直腔奈米線雷射雷射發光的方式在矽上單片整合奈米線。
第11a圖圖示形成在矽(111)基材12上的200 nm厚SiO2 反射層18。反射層18可以是使用範圍在1000至4000 rpm中的高轉速和2至4分鐘的旋轉持續時間以正電子束阻劑ZEP 520A旋塗的。之後,可以將樣品放在溫度大約150 ℃的加熱板上另外三分鐘來烘烤阻劑層。在SiO2 反射層18頂部上的ZEP阻劑層可以被形成在約300至400 nm的厚度。由於高抗蝕刻性和良好的解析度,這種類型的阻劑高度適用於在SiO2 中深孔蝕刻所需的劇烈蝕刻製程,而且已被發現效能優於電子束微影中典型使用的傳統PMMA。
旋塗和烘烤之後,利用具有劑量校準以得到良好微影品質的標準電子束微影術來使次100奈米寬的孔70暴露在ZEP阻劑層72中。相應的配置被圖示於第11b圖中。
為了便於表述,將技術描述為用於具有圓形開口的孔。然而,同樣可以形成具有矩形或六邊形橫截面的孔。
假使奈米線雷射的陣列應被形成在同一基材12上,例如以上參照第8圖描述的奈米線雷射陣列40,則可以在同一電子束微影術步驟中製造彼此相鄰的多個孔70。在這種情況下應將最小的孔間隔選擇為大於將製造的奈米線雷射結構的主體元件16的直徑,以防止可能導致模態侷限失諧和劣化的不理想相鄰奈米線雷射結構合併或接合。可以使用範圍在350 nm以上的最小距離來實現良好的結果。在應將電觸點提供到個別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情況下,可以採用範圍在1 µm以上的較大距離。對於在奈米線雷射之間需要耦接的應用來說,可以採用不大於100 nm的間隔。在此類結構中,奈米線雷射可以憑藉它們的光學近場耦合,並因此交換它們的光學相位。相位資訊傳輸可被用於在所有奈米線雷射之間建立共同相位以得到完全相干的裝置,或是實現非常複雜的發射動態,從而導致用於加密應用的混亂光發射。
可以使該結構在ZED-N50溶液中顯影,以僅去除在電子束曝光位置的阻劑,從而將孔輪廓引入ZEP層中。藉由使用使用氟氣C4 F8 的非等向性反應離子蝕刻(RIE)製程,這個輪廓之後可以被轉移到下方的SiO2 反射層18中。本發明人發現不要一路向下完成到基材12表面的RIE蝕刻製程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損壞,而且可能會妨礙奈米線結構以所需的品質成核和生長。RIE蝕刻製程可以以孔70的底部終止於基材12的上表面上方約5至10 nm的這種方式完成,如第11c圖示意性圖示的。
用於RIE蝕刻製程的製程參數可以基於各個RIE製程腔室的設計進行優化。例如,可以使用15 ℃的溫度、約2 x 10-5 毫巴的壓力、約400瓦的感應耦合電漿(ICP)正向功率、約100瓦的RF產生器正向功率、約10 sccm的氦氣背襯、及約344伏的DC偏壓來獲得良好的結果。
本發明人發現,ZEP阻劑層72的抵抗率在蝕刻步驟的持續時間上具有明顯的相依性,而且通常會隨著每個蝕刻步驟的蝕刻時間減少而提高。可以依以下順序將總體孔蝕刻分成六個後續步驟來獲得良好的結果:4×15秒、1×10秒、及1×7秒。
隨後在超音波處理過程中可以藉由在ZDMAC溶液中進行剝離製程持續約五分鐘來去除阻劑。
隨後可以借助氫氟酸(HF)蝕刻製程來移除殘留在孔70底部的5到10 nm SiO2 ,蝕刻製程的蝕刻速率可以基於校準操作進行仔細調整。可以使用在0.5至3.5 nm/s範圍中的極低蝕刻速率來獲得良好的結果,以便能夠剛好在矽基材12的界面終止濕化學蝕刻步驟,如第11d圖所示。不受控制的蝕刻或過高的蝕刻速率可能會由於HF化學蝕刻劑的等向性本質而導致強的側蝕。此外,剛好在基材界面終止HF蝕刻步驟使得矽基材12上產生平滑的結晶表面而有助於後續的奈米線生長製程。
在短的氧電漿蝕刻步驟和隨後可能涉及丙酮及/或異丙醇的溶解清潔中,所有殘留的有機物質都被去除,並且樣品已準備好用於從孔70自下而上生長奈米線雷射結構。在生長奈米線雷射結構10中可以採用複數種磊晶技術,包含分子束磊晶(MBE)或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
本發明人發現,與許多傳統的奈米線生長技術相反的是,可以藉由避免使用金金屬催化劑來實現良好的結果。究其原因有三個方面:(i)若需要在現有的CMOS平台上整合,則金不易與CMOS相容;(ii)金有反應性,而且可能會蝕刻下方的矽基材12,從而導致不希望的缺陷;及(iii)金催化劑的存在可能會抑制徑向生長的奈米線雷射腔形成。本發明人使用自催化生長製程或完全不含催化劑的生長模式獲得了更佳的結果。
在後文中描述用於從III族/V族半導體製造奈米線雷射結構10的生長製程,但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理解的是,可以採用類似的技術來從其他半導體材料製造奈米線雷射結構。在自催化的生長製程中,III族元素可以在成核步驟期間在孔70內形成金屬液滴晶種。這個晶種液滴可以包含Ga或In,取決於需要的是基於GaAs或是基於InGaAs的奈米線雷射。可以選擇生長溫度,以便只在孔70內、而不在介電質SiO2 層18上促進金屬液滴形成。可以使用在500 ℃以上的高基材溫度來實現良好的生長選擇性。一旦在孔70內形成了液滴,因為奈米線優先沿著(111)矽上的(111)結晶面方向生長,所以將可促進在垂直方向上的奈米線生長。可以先讓奈米線生長到1 µm或更長的長度,例如5到20 µm,以界定奈米線雷射腔的長度。在這種情況下,支撐元件14的典型直徑可以在約20至150 nm的範圍中,取決於生長條件,例如III-V族流量/壓力和溫度。這個直徑範圍通常不足以允許有效的模態侷限。然而,在生長裡面的奈米線支撐元件14之後,可以將生長製程從軸向改成橫向生長,以便加寬奈米線結構,從而形成主體元件16。這可以藉由降低生長溫度以利用面依賴性生長速率差並沿著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奈米線的{110}或{112}穩定面誘導徑向生長來實現。即使是在具有較佳橫向生長的面,仍可能會在奈米線結構的上端上發生一些有限的軸向生長,此舉可有助於確保主體元件16亦在上端包圍和覆蓋支撐元件14。視基本光模的期望光學侷限而定,徑向生長可以產生直徑在200 nm或更大的範圍中的主體元件16,例如對於基於GaAs和InGaAs的奈米線來說為300至600 nm。在此徑向生長步驟期間,可以增加V族的壓力/流量,使得生長在富含V族的條件下進行。此舉具有的額外效益是富含V族的生長環境在奈米線生長前緣消耗自催化的金屬液滴,因此使會反射的鏡狀端面產生。
結果是具有複數個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的奈米線雷射陣列40,其中各個主體元件16只在SiO2 反射層18上方橫向延伸,且在基部具有連接各個主體元件16與下方基材12的漏斗狀支撐元件14。如以上所解釋的,將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固定於矽基材12,同時保持該等奈米線雷射結構的優異波導性能,並在介電質反射層18上方具有大於90%的侷限因子。
在一個變型中,亦可以在未使用自催化液滴之下繼續進行生長。在這種情況下,奈米線雷射腔的尺寸可藉由生長速率的面相依性差異之間的競爭給出。在良好的條件下,奈米線的生長可以在垂直和徑向方向上同時進行。此舉保持了可以在單一生長步驟中生長腔的效益,而不是以上參照第11e圖描述的自催化生長程序。無催化劑的生長模式可以藉由選擇將軸向與徑向生長速率之間的比率r誘導於r = 10至150的範圍中的生長條件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奈米線生長前緣將自然形成鏡面光滑的端面。生長完成之後,可以採用更寬的帶隙材料來鈍化奈米線表面,以便提高雷射元件的量子效率。
將用於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方法之基本步驟示意性總結於第12圖的流程圖中。
在第一步驟S10中,將第一反射層18形成在基材層12上。在第二步驟S12中,在第一反射層18中形成孔70,其中孔70延伸到基材層12。在第三步驟S14中,在孔70中生長奈米線雷射結構10/42,其中生長奈米線雷射結構10/42包含在孔70中以第一直徑d1 生長支撐元件14/44穿過第一反射層18並使支撐元件14/44延伸到第一反射層18上方,以及在至少一部分延伸到第一反射層18上方的支撐元件14/44周圍生長主體元件16/46,其中主體元件16/44具有第二直徑d2 ,第二直徑d2 是第一直徑d1 的至少兩倍。
在基材12包含波導層34的情況下,例如以上參照第6a圖至第7c圖所述,製造可以如以上參照第11圖和第12圖描述的相同方式繼續進行,其中反射層18被形成在波導層34上,並且孔70延伸到波導層34。
另一種用於在諸如SiO2 的介電質層中實現深奈米孔的例示技術是現在將參照第13a圖至第13g圖示意性描述的犧牲奈米線生長技術。當操作員無法使用先進奈米微影技術或無法藉由傳統電子束或奈米壓印微影術實現所需的深孔時,此方法可以是特別有用的。
如第13a圖所圖示,可以藉由電子束微影術或奈米壓印微影術的方法在基材層(例如矽基材12)上形成薄介電質掩模層74。例如,介電質掩模層74可以包含厚度在5至30 nm的範圍中的SiO2 。如第13a圖進一步圖示的,可以在介電質掩模層74上形成具有孔78的圖案化阻劑層76。例如,阻劑層76可以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隨後可以採用後續的反應離子蝕刻(RIE)及/或氫氟酸(HF)蝕刻來將孔78向下延伸穿過介電質掩模層74並到達矽基材12的上表面。將所得結構(移除阻劑層76之後)圖示於第13b圖。
如第13c圖所圖示,隨後在孔78中在垂直方向上生長犧牲奈米線結構80。這些犧牲奈米線結構80只需要高達幾百奈米,特別是剛好高達第一反射層18的所需厚度。犧牲奈米線結構80可以生長到約200 nm的最大直徑,而且較佳是由可被濕化學物質輕易蝕刻或在低於所需的第一反射層18的各別分解/溶解溫度的溫度下熱分解的材料組成。例如,犧牲奈米線結構80可由III族/V族半導體材料的組合形成,例如InAs、InGaAs、或GaAs。這些奈米線可以在溫度400至800 ℃、並因此遠低於SiO2 開始昇華的1000 ℃的環境和真空條件下熱蒸發。將所得包含犧牲奈米線80的結構圖示於第13c圖。
一旦生長出犧牲奈米線結構80,則在後續步驟中可以在介電質掩模層74和犧牲奈米線結構80上生長厚介電質層82,如第13d圖示意性圖示的。介電質層82的生長可涉及的技術例如濺射、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原子層沉積(ALD)或諸如分子束磊晶(MBE)的磊晶技術或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例如,介電質層82可以包含厚度200 nm或更高的SiO2 或SiN。使用諸如MBE的磊晶技術及/或MOCVD還允許形成包含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及/或高對比光閘的介電質層82。
如第13d圖示意性圖示的,犧牲奈米線結構80可以在所有的面上被介電質層沉積物82寄生性覆蓋。為了最少化在犧牲奈米線結構80側壁上突出於所需介電質反射鏡層18上方的寄生性沉積物,本發明人發現採用高度定向的濺射技術而不是諸如原子層沉積的更均質技術來形成介電質層82是有利的。這是因為在接近垂直入射下從靶材濺射通常將產生更非等向性生長的寄生介電質,且有大量的介電質層材料82在犧牲奈米線結構80的頂面上,但只有相對較薄的介電質材料層在側面上,如第13d圖示意性圖示的。相反地,原子層沉積通常產生較等向性的生長,並且寄生性介電質層82均勻地分佈在犧牲奈米線結構80各處。
在隨後的步驟中,在犧牲奈米線結構80上的介電質層82的寄生性沉積物可被蝕刻,例如藉由採用緩衝氫氟酸(HF)。本發明人發現,將樣品非常短暫地浸入緩衝HF溶液中可足以從犧牲奈米線結構80移除介電質82的薄寄生層。將所得樣品圖示於第13e圖。保持在基材12上的介電質層對應於所需厚度的第一反射層18。
現在可以將樣品轉移到能夠提供在約800 ℃範圍中的溫度的退火裝置。在這些溫度下,犧牲奈米線結構80熱溶解。例如,砷化鎵犧牲奈米線80在10-6 至10-9 托的高真空中熱分解需要在650至750 ℃的範圍中的退火溫度。本發明人發現在退火程序期間監視蒸發物種是有幫助的,例如藉由原位質譜術。一旦在質譜儀中沒有再偵測到絲毫可量測的蒸發物種,則可將退火製程視為完成。此舉允許決定退火程序的持續時間。
退火步驟留下第13f圖圖示的結構,且薄奈米孔84的形狀和直徑對應於(移除的)犧牲奈米線結構80的直徑,並向下延伸穿過整個反射層18到達基材12。
藉由以上參照第13a圖至第13f圖描述的技術的方法,可以在厚度200 nm或甚至更厚的介電質反射層18中形成直徑在100 nm以下的範圍中的薄奈米孔84。
隨後可以如以上參照第11e圖所述繼續進行在奈米孔84中生長複數個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至424 ,從而產生第13g圖示意性圖示的奈米線雷射陣列40。
已參照第13a圖至第13g圖描述了涉及非常薄的初始介電質掩模層74形成的犧牲奈米線生長技術。掩模層74有助於支撐位點選擇性生長。然而,或者,亦可以在沒有初始介電質掩模層74之下進行犧牲奈米線生長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犧牲奈米線結構80被直接自下而上生長在基材上,該基材例如矽基材12,例如藉由自催化生長製程的方法,該自催化生長製程涉及直接在矽基材12上形成金屬晶種液滴。
以上參照第11圖至第13圖描述的垂直奈米線生長最佳可藉由從矽(111)基材開始來實現。另一種例示製造技術特別適用於在全CMOS相容平台上製造奈米線雷射結構或奈米線雷射陣列,全CMOS相容平台通常需要在矽(100)表面上製造。III-V族奈米線具有沿著(111)晶體方向生長的內在熱力學有利傾向,與下方基材的結晶方向無關。因此,儘管III-V族奈米線在Si(111)上垂直生長,但當在Si(100)上生長時,III-V族奈米線通常是在從表面法線偏離79°的傾斜方向上生長。
為了仍在Si(100)上實現良好垂直定向的奈米線雷射結構,需要迫使奈米線生長成(100)結晶方向。此舉可以藉由使用直接在Si(100)基材上由介電質製成的犧牲中空微管柱來實現,該介電質例如SiO2 或SiN。例如,可以藉由Si(100)基材的標準深反應離子蝕刻(RIE)或感應耦合電漿(ICP)蝕刻來形成長度10 µm以上且直徑幾百奈米的明確界定微柱陣列,該微柱的尺寸大約是最終奈米線雷射腔的尺寸。這已被展示用於第三代矽基奈米結構的光伏應用。隨後可以使用陰離子氧化或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生長任一者來以SiO2 層塗佈矽微柱。在隨後的步驟中,可以藉由選擇性濕化學蝕刻劑來選擇性蝕刻SiO2 /Si(100)微柱的芯,從而留下中空圓柱形SiO2 微管。在Si(100)平台上採用了這個微管後可以在中空開口內促進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奈米線雷射的生長。中空管周圍的整個表面區域可以由諸如SiO2 的介電質掩模層組成。此舉可以保證生長物種不會黏附於掩模層並且只在裸矽(100)表面露出的區域(即管開口的內部)生長,從而產生選擇性區域生長。一旦奈米線雷射結構在這些微管開口中被生長到由管的長度決定的長度,則隨後將樣品塗佈厚的介電質鏡,類似於以上參照第13d圖描述的技術。介電質鏡層可以被形成在200 nm以上的厚度。只要微管上的SiO2 殼的厚度不會太厚,較佳小於50 nm,則SiO2 殼可以在隨後的氫氟酸(HF)蝕刻中與SiO2 微管壁一起被移除,從而在介電質鏡/Si(100)模板的頂部上產生奈米線雷射結構。
如以上參照第7c圖所述,非垂直奈米線雷射結構10可有利於促進更高階模態耦合至下方波導層34。可以利用III-V族奈米線在Si(100)上的固有傾斜生長作為簡單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來實現傾斜的奈米線雷射結構10。例如,可以直接在Si(100)基材上生長III-V族奈米線雷射結構10,類似於上述的自催化直接自下而上製程,從而產生相對於表面法線以79°傾斜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在隨後的步驟中,隨後可以在奈米線雷射周圍形成厚的介電質反射層18,如前所述。
較佳實施例的描述和圖式只是用來說明本發明及與本發明相關的有益效果,但不應被理解為暗示任何的限制。本發明的範圍應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決定。
10、10’、10’’‧‧‧奈米線雷射結構 12‧‧‧基材 14‧‧‧支撐元件、芯 16‧‧‧主體元件、殼 18‧‧‧第一反射層 20‧‧‧接觸層 22‧‧‧第二反射層 24‧‧‧徑向pn接面 26‧‧‧橫向pn接面 28‧‧‧主體元件16的本質層 30‧‧‧主體元件16的阻障層 32‧‧‧主體元件16的外層 34‧‧‧波導層 36‧‧‧散射物體 38‧‧‧光閘 40‧‧‧奈米線雷射陣 421– 424‧‧‧奈米線雷射陣列40的奈米線雷射結構 441– 444‧‧‧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424的支撐元件 461– 464‧‧‧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424的主體元件 48‧‧‧共用接觸層 501– 504‧‧‧奈米線雷射結構421– 424的頂部反射層 52‧‧‧透鏡 54‧‧‧冷卻通道 56、56’‧‧‧干涉儀元件 581、582‧‧‧干涉儀元件56、56’的分支 60‧‧‧干涉儀元件56、56’的輸出路徑 62‧‧‧反射元件 64‧‧‧光閘 66‧‧‧反饋路徑 68‧‧‧非線性元件 70‧‧‧孔 72‧‧‧阻劑層 74‧‧‧介電質掩模層 76‧‧‧阻劑層 78‧‧‧孔 80‧‧‧犧牲奈米線結構 82‧‧‧介電質層 84‧‧‧奈米孔 d1‧‧‧第一直徑 d2‧‧‧第二直徑
參照附圖從例示實施例的實施方式來看,奈米線雷射結構和製造方法的特徵和眾多優點將最適當地變得顯而易見,其中:
第1圖示意性圖示依據本發明之實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之橫截面;
第2圖圖示第1圖的奈米線雷射結構具有電觸點;
第3圖圖示依據第2圖的實例具有另外的頂反射層的奈米線雷射結構;
第4圖圖示依據另一個實例包含橫向p-n接面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之橫截面;
第5圖為依據另一個實例包含n-i-p++ -p型摻雜結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之橫截面;
第6a圖和第6b圖圖示使用依據實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使用螺旋模態的波導耦合;
第7a圖圖示光學奈米線雷射模態對波導的耦合如何可以使用奈米線下方的散射物體得到加強;
第7b圖圖示透射通過底部反射層的光如何可以借助奈米線下方以微影術界定的光閘進行繞射以增強波導耦合;
第7c圖圖示傾斜奈米線如何可以提高光模到晶片上波導的耦合效率;
第8圖圖示包含複數個依據實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的奈米線雷射陣列;
第9圖為干涉儀元件光耦接到依據實例的奈米線雷射結構之示意圖;
第10圖圖示依據第9圖的實例的干涉儀元件具有附加的反饋路徑;
第11a圖至第11e圖圖示依據實例用於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製造方法之步驟;
第12圖為圖示依據實例用於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製造方法之流程圖;以及
第13a圖至第13g圖圖示依據另一個實例使用犧牲線技術形成奈米線雷射結構的方法。
國內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 (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請換頁單獨記載) 無
10‧‧‧奈米線雷射結構
12‧‧‧基材
14‧‧‧支撐元件
16‧‧‧主體元件
18‧‧‧第一反射層
24‧‧‧徑向pn接面
d1‧‧‧第一直徑
d2‧‧‧第二直徑

Claims (12)

  1. 一種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包含:一基材(12);一細長支撐元件(14;441-444),延伸自該基材(12),該支撐元件(14;441-444)具有一第一直徑(d1);以及一細長主體元件(16;461-464),延伸於該支撐元件(14;441-444)上及/或周圍,該主體元件(16;461-464)具有一第二直徑(d2),該第二直徑(d2)比該第一直徑(d1)大至少兩倍;其中該主體元件(16;461-464)與該基材(12)隔開;該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進一步包含一pn接面(24、26)或一pin接面;其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適以發射一波長λ的雷射訊號,其中該支撐元件(14;441-444)的該第一直徑(d1)小於λ/(2n),其中n表示該支撐元件(14;441-444)的折射率;及該主體元件(16;461-464)的該第二直徑(d2)不小於λ/m,其中m表示該主體元件(16;461-464) 的折射率。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反射層(18),該第一反射層(18)介於該主體元件(16;461-464)與該基材(12)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其中該第一反射層(18)包含一分散式布拉格反射器及/或一高對比光閘。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中任一項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進一步包含一第二反射層(22;501-504),該第二反射層(22;501-504)形成於該主體元件(16;461-464)上方在該主體元件(16;461-464)上背向該基材(12)的一側上。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其中該基材(12)包含一波導(34),並且該支撐元件(14;441-444)較佳從該波導(34)延伸。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進一步包含:一干涉儀元件(56、56’),光學耦接到該主體元件(16;461-464),其中該干涉儀元件(56、56’) 包含一起形成一封閉迴路的一第一雷射訊號路徑(581)和一第二雷射訊號路徑(582);一輸出路徑(60),耦接到該第一雷射訊號路徑(581)和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582);以及一閘元件(64),位於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582)中,其中該閘元件(64)適以選擇性地改變該第二雷射訊號路徑(582)的折射率。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進一步包含一反饋路徑(66),該反饋路徑(66)將該輸出路徑(60)耦接到該閘元件(64)。
  8. 一種雷射陣列(40),包含複數個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7中任一項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其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共用一共用基材(12)。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雷射陣列(40),進一步包含至少一供冷卻介質使用的冷卻通道(54),該冷卻通道(54)延伸於該雷射陣列(40)的相鄰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之間。
  10. 一種用於形成一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在一基材層(12)上形成一第一反射層(18;74); 在該第一反射層(18;74)中形成一孔(70;78),該孔(70;78)延伸到該基材層(12);以及在該孔(70;78)中生長一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其中生長該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包含在該孔(70;78)中以一第一直徑(d1)生長一支撐元件(14;441-444)穿過該第一反射層(18;74),並使該支撐元件(14;441-444)延伸到該第一反射層(18;74)上方,及圍繞延伸到該第一反射層(18;74)上方的該支撐元件(14;441-444)的至少一部分生長一主體元件(16;461-464),該主體元件(16;461-464)具有一第二直徑(d2),該第二直徑(d2)比該第一直徑(d1)大至少兩倍;摻雜該支撐元件(14;441-444)及/或該主體元件(16;461-464)以形成一pn接面(24、26)或一pin接面;其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適以發射一波長λ的雷射訊號,其中該支撐元件(14;441-444)的該第一直徑(d1)小於λ/(2n),其中n表示該支撐元件(14;441-444)的折射率;及 其中該主體元件(16;461-464)的該第二直徑(d2)不小於λ/m,其中m表示該主體元件(16;461-464)的折射率。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形成該孔(70;78)之步驟包含藉由非等向性反應離子蝕刻的方法在該第一反射層(18;74)中形成一第一孔(70;78)的步驟,其中該第一孔(70;78)終止於該第一反射層(18;74)內,且之後藉由化學蝕刻、特別是氫氟酸蝕刻的方法將該第一孔(70;78)延伸到該基材層(12)。
  12. 如請求項10或11所述之方法,其中該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為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之奈米線雷射結構(10、10’、10”;421-424)。
TW105127635A 2015-09-15 2016-08-29 奈米線雷射結構及製作方法 TWI701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5185311.6A EP3145038A1 (en) 2015-09-15 2015-09-15 Nanowire laser structure and fabrication method
EP15185311.6 2015-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2981A TW201712981A (zh) 2017-04-01
TWI701883B true TWI701883B (zh) 2020-08-11

Family

ID=54145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7635A TWI701883B (zh) 2015-09-15 2016-08-29 奈米線雷射結構及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74394B2 (zh)
EP (2) EP3145038A1 (zh)
KR (1) KR20180052742A (zh)
CN (1) CN108028513B (zh)
TW (1) TWI701883B (zh)
WO (1) WO20170461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5125A (zh) * 2017-01-20 2017-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彩膜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摸屏
US10566764B2 (en) * 2018-06-18 2020-02-1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lasmonic quantum well laser
CN109273985A (zh) * 2018-11-05 2019-01-25 暨南大学 一种纳米线激光器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60355A (zh) * 2019-02-02 2019-06-07 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 深紫外led制备方法
US11515684B2 (en) * 2019-02-21 2022-11-29 Google Llc Devices to generate light
JP7056628B2 (ja) * 2019-06-28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611002B2 (en) * 2020-07-22 2023-03-21 Globalfoundries U.S. Inc. Photodiode and/or pin diode structures
CN114678760B (zh) * 2022-03-25 2023-11-07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纳米线激光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6514A1 (en) * 2001-05-17 2003-02-06 Optronx, Inc. Self-aligning modulator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US20040005723A1 (en) * 2002-04-02 2004-01-08 Nanosys, Inc. Methods of making, positioning and orienting nanostructures, nanostructure arrays and nanostructure devices
US20060280414A1 (en) * 2005-06-10 2006-12-14 Beausoleil Raymond G Fiber-coupled single photon source
US20110163292A1 (en) * 2006-12-18 2011-07-0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anowire Array-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Lasers
US20120235117A1 (en) * 2009-12-01 2012-09-20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Hokkaido University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2795B1 (en) * 2004-01-06 2009-02-17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Ultralow noise mode-locked laser and RF sinewave source
JP2006228873A (ja) * 2005-02-16 2006-08-31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不揮発性半導体メモリの製造方法
US7449776B2 (en) * 2005-05-10 2008-11-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oling devices that use nanowires
JP5592610B2 (ja) * 2006-03-10 2014-09-17 エステイーシー.ユーエヌエム ナノワイヤーの製造方法、III族窒化物ナノワイヤーアレイ、及びGaN基板構造
US7639356B2 (en) * 2007-05-18 2009-12-29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Highly efficient surface enhanced Raman and fluorescence nanostructure substrates
US8129710B2 (en) * 2008-04-24 2012-03-06 Hans Cho Plasmon enhanced nanowire light emitting diode
WO2013128540A1 (ja) * 2012-02-27 2013-09-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半導体レー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026514A1 (en) * 2001-05-17 2003-02-06 Optronx, Inc. Self-aligning modulator method and associated apparatus
US20040005723A1 (en) * 2002-04-02 2004-01-08 Nanosys, Inc. Methods of making, positioning and orienting nanostructures, nanostructure arrays and nanostructure devices
US20060280414A1 (en) * 2005-06-10 2006-12-14 Beausoleil Raymond G Fiber-coupled single photon source
US20110163292A1 (en) * 2006-12-18 2011-07-0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anowire Array-Based Light Emitting Diodes and Lasers
US20120235117A1 (en) * 2009-12-01 2012-09-20 National University Corporation Hokkaido University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513B (zh) 2020-06-23
EP3350892A1 (en) 2018-07-25
KR20180052742A (ko) 2018-05-18
CN108028513A (zh) 2018-05-11
US20180254611A1 (en) 2018-09-06
EP3145038A1 (en) 2017-03-22
EP3350892B1 (en) 2021-06-23
US10374394B2 (en) 2019-08-06
TW201712981A (zh) 2017-04-01
WO2017046138A1 (en)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1883B (zh) 奈米線雷射結構及製作方法
Painter et al. Lithographic tuning of a two-dimensional photonic crystal laser array
US8313966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optical semiconductor tubes and devices thereof
JP6300240B2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
Ates et al. Bright single-photon emission from a quantum dot in a circular Bragg grating microcavity
US7813401B2 (en) Electrically pumped low-threshold ultra-small photonic crystal lasers
Zhao et al. Progress of GaN‐Base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Integrated with Optical Resonances
Kim et al. Room‐Temperature InGaAs Nanowire Array Band‐Edge Lasers on Patterned Silicon‐on‐Insulator Platforms
JP4874768B2 (ja) 波長変換素子
JP5435523B1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1955773B2 (en) Laser device on the basis of a photonic crystal having pillar-shaped or wall-shaped semiconductor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the operation and production thereof
Kuramochi Manipulating and trapping light with photonic crystals from fundamental studies to practical applications
US10511151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nanostructure
Zhang et al. Vertical emitting nanowire vector beam lasers
Zhou et al. Single-mode photonic crystal nanobeam lasers monolithically grown on Si for dense integration
CN108400523B (zh) 一种高速集成dfb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及制备方法
JP2024519809A (ja) 光電子構成要素及びレーザ
JP2007522669A (ja) バイポーラトランジスタによる発生光の集積光導波路
USRE45084E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optical device using multiple sacrificial spacer layers
Vafadar et al. Architecture for Surface-Emitting Lasers with On-Demand Lasing Wavelength by Nanowire Optical Cavities
Vuckovic et al. Silicon Compatible Electrically Pumped Direct Bandgap Ge/GeSn Laser
Barbiero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quantum light sources based on solid-state emitters
Kyaw Quantum dots based superluminescent diodes and photonic crystal surface emitting lasers
Tatebayashi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nanowire quantum-dot lasers
Scofield Nanopillar Emitters: Photonic Crystals, Heterostructures, and Waveguid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