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0417B -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 Google Patents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0417B
TWI700417B TW108126452A TW108126452A TWI700417B TW I700417 B TWI700417 B TW I700417B TW 108126452 A TW108126452 A TW 108126452A TW 108126452 A TW108126452 A TW 108126452A TW I700417 B TWI700417 B TW I7004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rical
cylindrical transverse
stirrups
stirrup
transvers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64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729A (zh
Inventor
蔡欣妤
Original Assignee
蔡欣妤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蔡欣妤 filed Critical 蔡欣妤
Priority to TW1081264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0417B/zh
Priority to PH12019000418A priority patent/PH1201900041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0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041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4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72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一種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包括圓柱橫向箍筋、第一繫筋以及第二繫筋。圓柱橫向箍筋形成封閉的圓形。第一繫筋包括第一本體以及第一錨定彎鉤部,第一本體沿第一方向跨設於圓柱橫向箍筋,且第一本體的一端連接於圓柱橫向箍筋,第一錨定彎鉤部設於第一本體的另一端。第二繫筋包括第二本體以及第二錨定彎鉤部,第二本體沿第二方向跨設於圓柱橫向維筋,且第二本體的一端連接於圓柱橫向箍筋,第二錨定彎鉤部設於第二本體的另一端;其中圓柱橫向箍筋、第一繫筋及第二繫筋係以一根鋼筋彎折形成且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為相異。

Description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本發明提供一種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用以解決長期存在之鋼筋混凝土圓柱横向圍束箍筋規範不明確之問題,可使圓柱核心圍束箍筋發揮全應力能力及提升靜不定贅餘度,進而使鋼筋混凝土結構體柱符合層間耐震韌性變位需求。
橫向鋼筋於鋼筋混凝土柱中扮演諸多重要角色,如抵抗剪力、避免主筋挫屈以及圍束核心區域內混凝土等。當保護層開始剝落,橫向鋼筋使得圍束區域內混凝土可以持續承受更大之軸向壓力,較好的圍束效果確保柱構件在強度衰減後仍有足夠的變形能力,以避免建築物受震害。
隨著都市的發展,位於都會區的建築物因土地取得不易只能向上發展,樓層數越蓋越高,高樓建築物之底層柱必須負擔整體建築物重量,承受極大之軸向力量。若依美國ACI 318-11規範之設計公式計算圍束箍筋量,最底層柱在承受高軸力作用下,其變形能力可能無法滿足規範所要求之3%層間位移比,有不保守之問題而待改善。Elwood等人利用PEER資料庫中145個矩形鋼筋混凝土柱之測試數據進行分析(如圖1),以試體箍筋量除以規範建議量之比值為橫軸,當兩者比值為1時,表示試體箍筋量滿足規範建議之標準;以試體變形能力(層間位移比)為縱軸,當縱軸值為3時,表示試體變形能力符合韌性指標(Performance Target)之標準。接著逐一將測試數據予以描繪,比較各國規範於圍束箍筋量之規定是否恰當。由圖1可以發現,有部分試體測試結果落於右下角不 保守區域,該區域表示試體雖依美國ACI 318-11規範建議配置所需之箍筋量,但測試結果卻無法達到應有之韌性指標。更進一步於圖1發現,測試結果屬不保守之區域,大多為承受高軸力(P/Agfc'>0.4)作用之柱試體,顯示該規範之設計公式缺乏考量軸力之影響,無法確保柱在承受高軸力作用下之變形能力。
國內現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未訂定結構靜不定贅餘度之規定,然而建築物震災調查結果發現,結構靜不定贅餘度之良窳與否,影響中高樓層建物之耐震性能甚鉅,且對於鋼筋混凝土圓形柱之箍筋,其端部搭接長度僅對採用螺箍筋時有作規定,對於採用橫向圓柱箍筋時,其搭接長度究應採用多少長度並無明確之規定,導致設計與施工者無所適從。ACI 318-11第7.10.5.4節有增列:「若主鋼筋為一圓形排列且位於圓周上,則可使用全圓形橫向箍筋;全圓形橫向箍筋二端須有15cm以上之重疊,且端部須為標準彎鉤並固定於一主鋼筋上。相鄰全圓形橫向箍筋之端部重疊部份於圓周上之位置則應錯開」。其「全圓形橫向箍筋二端須有15cm以上之重疊」之理由為:「相鄰全圓形橫向箍筋之端部重疊部份若錨定於單一主鋼筋上時,可能造成垂直劈裂及橫向箍筋之束制喪失。因此,相鄰全圓形橫向箍筋之彎鉤錨定位置,不應於同一根主鋼筋上」。因此,其原意仍為鉤住同一柱主筋。但由實驗室柱試體抗壓試驗之結果證實絕大多數之箍筋破壞模式均為橫向箍筋之接頭彎鉤脫開。其中,不論是方柱或圓柱,橫向箍筋之接頭位置均有隔箍錯開,可見橫向箍筋之接頭弱點已有一部分力量經由錯位搭接方式轉移至上、下之鄰箍,但仍然會發生因箍筋之接頭彎鉤脫開之現象,因此ACI 318-11第7.10.5.4節所之規定,並不能使箍筋發展全應力,且其安全性存有很大疑義。
又ACI規範「螺箍筋之搭接長度至少為48db,且不得小於30cm」,因未敘明該螺箍筋是否適用於fy=4,200kgf/cm2之高強度鋼筋, 或fc'=210kgf/cm2之一般強度混凝土。另外,螺箍筋雖圍束效果較橫向箍筋佳,但螺箍筋之靜不定贅餘度甚低,只要一處螺箍筋斷裂,即會產生連鎖性之整體鬆脫破壞。此種破壞模式在1994年元月美國南加州洛杉磯西北方之北嶺地區所發生之規模6.6地震,及1995年元月日本淡路島北端明石海峽附近所發生之規模7.2地震中,圓形橋柱螺箍筋損害案例非常多。一般鋼筋之搭接長度之計算,若依ACI受拉竹節鋼筋之伸展及受拉竹節鋼筋之續接之有關規範,考量鋼筋之最小淨保護層厚不小於db,且鋼筋最小淨間距不小於2db,依其計算流程頂層鋼筋取α=1.3,折減因素=2.0,乙級搭接因數=1.3,最小搭接長度=30公分。
依據以上原則計得之搭接長度,以#5鋼筋(fy=4200kgf/cm2;fc'=280kgf/cm2)為例,考量柱筋保護層未剝落之情況,其搭接長度長達Ld=102cm。
此搭接長度已達102cm(約為64db);若考量柱筋保護層已剝落鋼筋外側外露,其搭接效果未能完全發揮,則搭接長度以折減因素=2.0,則還會更長。雖然此搭接長度更為合理且有明確的規範條文依據,但搭接長度實在太長,二者均遠大於48db,在工程實務上幾乎不可行。此又為一應檢討改良之處。
由前述探討顯示箍筋之搭接效果,受到搭接範圍的束制情況有很大之關係,因此,若於「搭接段之末端以90度標準彎鉤向柱核心內部彎入錨定」,則因標準彎鉤係向核心內部彎入,彎鉤受力時不易產生末端展開而鬆脫之現象,其錨定效果明確;且向內彎入之標準彎鉤在柱軸壓力作用下,其錨定效果更佳。因此,以標準彎鉤向柱核心內部彎入錨定之效果,可消除柱保護層剝落後對柱箍筋搭接效果之部份疑慮。但當柱之混凝土保護層剝落後,橫向箍筋之搭接段Ldh之長度應如何決定也是另人頭痛的問題。
受拉竹節鋼筋之直線伸展長度,應可採「具標準彎鉤受拉竹節鋼筋之伸展長度」取代,惟現行ACI並未有規範。吾人若已於搭接段之末端以標準彎鉤向柱核心內部彎入錨定,則依受拉竹節鋼筋標準彎鉤之伸展及對受拉竹節鋼筋之續接之修正因素等規定,以及針對具標準彎鉤受拉竹節鋼筋之伸展長度之修正因素規定,來修正伸展長度Ldh,其計算流程如下。
1、基本伸展長度
Figure 108126452-A0101-12-0004-1
但是Ldh不得小於8db或15cm。
2、保護層
符合D36以下鋼筋其側面(垂直彎鉤平面)保護層≧6.5cm,且90度彎鉤直線延長段之保護層≧5cm。修正因數=0.7。
3、頂層鋼筋修正因素
頂層鋼筋α=1.0
4、箍筋束制情況
考量柱保護層剝落後箍筋外側外露(cb=鋼筋或鋼線中心至最近混凝土表面之距離=0)折減因素=2.0。
5、甲級搭接因數=1.0
乙級搭接因數=1.3
考慮混凝土保護層已剝落,另考量相鄰箍筋之搭接位置均錯開及箍筋之搭接段在軸壓力作用下搭接效果較佳,故比照甲級搭接:
Figure 108126452-A0101-12-0005-2
由此理念計得之Ldh之長度,不但更為合理適中,且有規範條文依據,在施工實務上亦較為合理、可行。圓柱橫向箍筋具標準彎鉤之搭接長度依上述原則計算彙整如表1及圖2所示。
在圖2中,圓形橫向箍筋搭接長度至少為Ldt,兩端並以90度標準彎鉤錨定於柱內,且應儘可能鉤住柱主筋。上、下箍筋之搭接位置應錯開;繫筋之彎鉤應鉤住柱主筋或箍筋。
Figure 108126452-A0101-12-0005-3
Figure 108126452-A0101-12-0006-4
前述探討所得之圓柱橫向箍筋具標準彎鉤之搭接長度(見表1)長度適中,應可為工程實務所接受。惟當此等圓柱橫向箍筋外側混凝土保護層,因不受箍筋的圍束而剝落時,此時橫向箍筋是否仍然可以保有發揮箍筋開展全應力之搭接效果,則尚有檢討改良之餘地。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圓柱橫向閉合箍束結構以及具有該圓柱橫向閉合箍束結構的建築物立體鋼筋結構,其在圓形的圓柱橫向箍筋內設置兩條延伸方向不同的繫筋,可以承受較大的混凝土之軸向力,而且由於兩根繫筋與圓柱橫向箍筋係一體成形,兩繫筋的端部連接於圓柱橫向箍筋,因此兩根繫筋對主筋的拉力可以沿圓柱橫向箍筋傳遞而加強圓柱橫向箍筋對主筋的箍束力,而且其靜不定的贅餘度高於現有的螺旋式箍筋。
本發明的圓柱橫向閉合箍束結構的一實施例,其係以一根鋼筋連續彎折而形成連續的結構,該圓柱橫向閉合箍束結構包括一圓柱橫向箍筋、一第一繫筋以及一第二繫筋。圓柱橫向箍筋呈現具有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的封閉圓形。第一繫筋包括一第一本體以及一第一錨定彎鉤部,該第一本體係沿一第一方向跨設於該圓柱橫向箍筋,且該第一本體的一端係連接於該圓柱橫向箍筋的該第一端部,該第一錨定彎鉤部係設於該第一本體的另一端。第二繫筋包括一第二本體以及一第二錨定彎鉤部,該第二本體係沿一第二方向跨設於該圓柱橫向箍筋,且該第二本體的一端係連接於該圓柱橫向箍筋的該第二端部,該第二錨定彎鉤部係設於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其中該圓柱橫向箍筋、該第一繫筋及該第二繫筋係以一根鋼筋彎折而形成且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為相異。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係彼此垂直。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錨定彎鉤部的彎折角度為不小於135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二錨定彎鉤部的彎折角度為不小於135度。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繫筋係通過該圓柱橫向箍筋的幾何中心。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二繫筋係通過該圓柱橫向箍筋的幾何中心。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圓柱橫向箍筋包括一第一重疊部及一第二重疊部,該第一重疊部及該第二重疊部係沿該圓柱橫向箍筋的軸向形成上下重疊,該第一重疊部連接於該第一端部,該第二重疊部鄰接於該第二端部。
本發明提供一種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其包括複數根第一主鋼筋以及複數個上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該等第一主鋼筋係彼此平行排列成圓形,每一該等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的該圓柱橫向箍筋係圍束該等第一主鋼筋而形成一內圓柱結構,該內圓柱結構成為一圓柱鋼筋籠。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更包括複數根第二主剛筋以及複數根第二箍筋,該等第二主剛筋彼此平行排列,且該等第二箍筋圍繞箍束該等第二主鋼筋而形成一外結構柱,該外結構柱設於該內圓結構柱的外圍,該內圓柱結構係位於該外結構柱的幾何中心。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外結構柱為矩形柱或圓形柱,且該內圓柱結構之最大直徑不小於該外結構柱之短邊長度或直徑之三分之二。
10‧‧‧圓柱橫向箍筋
11‧‧‧第一端部
12‧‧‧第二端部
13‧‧‧第一重疊部
14‧‧‧第二重疊部
20‧‧‧第一繫筋
21‧‧‧第一本體
22‧‧‧第一錨定彎鉤部
30‧‧‧第二繫筋
31‧‧‧第二本體
32‧‧‧第二錨定彎鉤部
100‧‧‧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200‧‧‧第一主鋼筋
300‧‧‧第二主鋼筋
400‧‧‧第二箍筋
1000‧‧‧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
L1‧‧‧第一方向
L2‧‧‧第二方向
θ1‧‧‧第一彎折角
θ2‧‧‧第二彎折角
圖1為美國ACI 318-11規範建議之橫箍筋柱箍筋量與測試結果之比較
圖2為現有技術之圓柱橫向箍筋二端具標準彎鉤之搭接長度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之結構的俯視圖。
圖4為圖3的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之結構的立體圖。
圖5為本發明之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的圓柱鋼筋籠的一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6為本發明之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的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之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的剖視圖。
請參閱圖3及圖4,其表示本發明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的一實施例。本發明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100包括一圓柱橫向箍筋10、一第一繫筋20以及一第二繫筋30。
圓柱橫向箍筋10形成一封閉的圓形,並具有一第一端部11以及一第二端部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端部11與第二端部12相對於圓心的角距離為90度。圓柱橫向箍筋10更包括一第一重疊部13及一第二重疊部14,第一重疊部13及第二重疊部14係沿圓柱橫向箍筋10的軸向形成上下重疊的結構,第一重疊部13連接於第一端部11,第二重疊部14鄰接於第二端部12。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重疊部13與第二重疊部14上下疊置而形成的結構係佔圓柱橫向箍筋10之整體圓周的1/4。
第一繫筋20包括一第一本體21以及一第一錨定彎鉤部22。第一本體21呈長桿狀,其一端連接於圓柱橫向箍筋10的第一端部11,另一 端連接於第一錨定彎鉤部22。第一本體21係沿一第一方向L1徑向地跨越圓形的圓柱橫向箍筋10,也就是第一本體21的兩端是跨設在圓形的圓柱橫向箍筋10的圓周上。第一錨定彎鉤部22係相對於第一本體21彎折一第一彎折角θ1,其中第一彎折角θ1定義為第一錨定彎鉤部22的延伸方向與第一方向L1之間的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彎折角θ1不小於135度,即第一彎折角θ1係大於或等於135度,且第一錨定彎鉤部22的錨定長度係以鋼筋直徑的8倍來決定且較佳係不小於8公分。
第二繫筋30包括一第二本體31以及一第二錨定彎鉤部32。第二本體31呈長桿狀,其一端連接於圓柱橫向箍筋10的第二端部12,另一端連接於第二錨定彎鉤部32。第二本體31係沿一第二方向L2徑向地跨越圓形的圓柱橫向箍筋10,也就是第二本體31的兩端是跨設在圓形的圓柱橫向箍筋10的圓周上。第二錨定彎鉤部32係相對於第二本體31彎折一第二彎折角θ2,第二彎折角θ2定義為第二錨定彎鉤部32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方向L2之間的夾角。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彎折角θ2不小於135度,即第二彎折角θ2係大於或等於135度,且第二錨定彎鉤部32的錨定長度係以鋼筋直徑的8倍來決定且較佳係不小於8公分。第二方向L2與第一方向L1為不同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方向L2係垂直於第一方向L1。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本體21與第二本體31皆通過圓柱橫向箍筋10的圓心且跨設於圓柱橫向箍筋10的圓周上,因此第一本體21與第二本體31的長度係相等且均等於圓柱橫向箍筋10的直徑。
圓柱橫向箍筋10、第一繫筋20及第二繫筋30係以一根鋼筋連續彎折而形成。例如一根鋼筋先經彎折135度後形成第一錨定彎鉤部22,因此第一錨定彎鉤部22的端部為起始端部,接著以一既定長度作為第一本體21,然後在對應於該既定長度的一彎折點開始彎折出圓形的圓柱橫向箍筋10,此彎折點對應於上述第一端部11。以圖3所示的圓柱橫向箍筋10為 例,以圓柱橫向箍筋10的圓心為原點,鋼筋在上述彎折點處從-y軸方向做90度的彎折後,開始進行圓形的彎折並依序繞經第三象限、第二象限、第一象限、第四象限,然後再重複繞經第三象限後停止於-x軸方向,因此形成上述之第一重疊部13與第二重疊部14上下疊置的結構,接著在-x軸方向上的另一彎折點做90度的彎折,此彎折點則對應於圓柱橫向箍筋10的第二端部12,然後取既定長度作為第二本體31,最後鋼筋相對於第二本體31彎折135度後形成第二錨定彎鉤部32,因此第二錨定彎鉤部32的端部為終止端部。
請參閱圖5,其表示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的一實施例。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1000包括複數個如圖3所示的上述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100以及複數根第一主鋼筋200。第一主鋼筋200係彼此平行排列,複數個上述的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100係套設且綁縛於第一主鋼筋200而形成一圓柱鋼筋籠。再於圓柱鋼筋籠體以固定保護層之間距封閉圓柱外模,於澆置混凝土後續行養護、養護完成後拆除外模後得到一內圓柱結構。在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所有的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100的各第一繫筋20均朝向相同的方向排列,同樣地各第二繫筋30也均朝向相同的方向排列。但在另一實施例中,兩相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100的第一繫筋20的排列方向可以差90度。
請參閱圖6及圖7,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1000更包括複數根第二主鋼筋300及複數根第二箍筋400,該等第二主鋼筋300係圍繞該等第一主鋼筋200以及該等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100,即該等第二主鋼筋300係圍繞上述圓柱鋼筋籠設置,而第二箍筋400係套設並綁縛於第二主鋼筋300而形成一外結構柱。外結構柱可以是圓形或矩形或者是其他的封閉多形。圖6表示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1000的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外結構柱為圓形,圓形的外結構柱圍繞內圓結構柱。在本實施例中,內 圓結構柱的直徑為外結構柱直徑的2/3,但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1000不限於此,內圓結構柱的直徑可以是大於外結構柱直徑的2/3。圖7表示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1000的另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外結構柱為正方形,正方形的外結構柱圍繞內圓結構柱。在本實施例中,內圓結構柱的直徑為正方形外結構柱邊長的2/3,但本發明的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1000不限於此,內圓結構柱的直徑可以是大於外結構柱邊長的2/3。另外,外結構柱也可以是長方形,而內圓結構柱的直徑可以是大於或等於外結構柱的短邊長度的2/3。
本發明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因第一彎鉤部、第二彎鉤部、第一繫筋、第二繫筋均受圓柱混凝土軸力之平衡壓制而有較佳的圍束力及靜定度。與現行圓柱採用一圓柱箍體及2支正交繫筋設計相較,在相同設計之截面積圓柱且箍筋繫筋量相等的情況下。本發明其核心混凝土之圍束能力可改善現行圓柱橫向箍筋設計規範不明確的缺失,且亦可提升其靜不定贅餘度。本發明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箍筋可產生橫向圍束發展全應力之功效,進而使鋼筋混凝土結構柱更佳的符合層間變位角均更加地符合耐震韌性設計成果。尤其建築物之外角結構柱及邊結構柱結構安全更能更佳的不受震害。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圓柱橫向箍筋
11‧‧‧第一端部
12‧‧‧第二端部
13‧‧‧第一重疊部
14‧‧‧第二重疊部
20‧‧‧第一繫筋
21‧‧‧第一本體
22‧‧‧第一錨定彎鉤部
30‧‧‧第二繫筋
31‧‧‧第二本體
32‧‧‧第二錨定彎鉤部
100‧‧‧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L1‧‧‧第一方向
L2‧‧‧第二方向
θ1‧‧‧第一彎折角
θ2‧‧‧第二彎折角

Claims (9)

  1. 一種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為一根鋼筋連續彎折而形成的用於圓柱之橫向閉合箍束結構,且包括:一圓柱橫向箍筋,其呈現具有一第一端部以及一第二端部的封閉的圓形;一第一繫筋,其包括一第一本體以及一第一錨定彎鉤部,該第一本體係沿一第一方向跨設於該圓柱橫向箍筋,且該第一本體的一端係連接於該圓柱橫向箍筋的該第一端部,該第一錨定彎鉤部係設於該第一本體的另一端;以及一第二繫筋,其包括一第二本體以及一第二錨定彎鉤部,該第二本體係沿一第二方向跨設於該圓柱橫向箍筋,且該第二本體的一端係連接於該圓柱橫向箍筋的該第二端部,該第二錨定彎鉤部係設於該第二本體的另一端;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為相異且彼此垂直。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中該第一錨定彎鉤部的彎折角度為大於或等於135度。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中該第二錨定彎鉤部的彎折角度為大於或等於135度。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中該第一繫筋係通過該圓柱橫向箍筋的幾何中心。
  5. 如請求項1或4所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中該第二繫筋係通過該圓柱橫向箍筋的幾何中心。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其中該圓柱橫向箍筋包括一第一重疊部及一第二重疊部,該第一重疊部及該第二重疊部係沿 該圓柱橫向箍筋的軸向形成上下重疊,該第一重疊部連接於該第一端部,該第二重疊部鄰接於該第二端部。
  7. 一種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其包括:複數根第一主鋼筋,其係彼此平行排列成圓形;以及複數個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每一該等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的該圓柱橫向箍筋係圍束該等第一主鋼筋而形成一內圓柱結構,該內圓柱結構成為一圓柱鋼筋籠。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其更包括複數根第二主鋼筋以及複數根第二箍筋,該等第二主鋼筋彼此平行排列,且該等第二箍筋圍繞箍束該等第二主鋼筋而形成一外結構柱,該外結構柱設於該內圓結構柱的外圍,該內圓柱結構係位於該外結構柱的幾何中心。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其中該外結構柱為矩形柱或圓形柱,且該內圓柱結構之最大直徑大於或等於該外結構柱之短邊長度或直徑的三分之二。
TW108126452A 2019-07-26 2019-07-26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TWI7004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6452A TWI700417B (zh) 2019-07-26 2019-07-26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PH12019000418A PH12019000418A1 (en) 2019-07-26 2019-10-28 Three-dimensional rebar structure of building cylinder and circular transversely closed confined stirrup structure thereof, and confined stirrup of building wall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6452A TWI700417B (zh) 2019-07-26 2019-07-26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0417B true TWI700417B (zh) 2020-08-01
TW202104729A TW202104729A (zh) 2021-02-01

Family

ID=730034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6452A TWI700417B (zh) 2019-07-26 2019-07-26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0041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64614A (zh) * 2015-08-11 2015-11-18 武汉理工大学 具有能提供纵筋横向约束力的箍筋及其制造方法
JP2016029249A (ja) * 2014-07-17 2016-03-03 三栄商事株式会社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の配筋構造および配筋方法
CN205712741U (zh) * 2016-04-29 2016-11-23 戴云发 强化柱体的围束箍筋结构及强化的柱结构
CN206091086U (zh) * 2016-10-18 2017-04-12 杨晓冬 拉钩型约束箍筋
TWM576182U (zh) * 2018-08-15 2019-04-01 戴雲發 Composite harness stirrup for cylindrical structure
JP2019105035A (ja) * 2017-12-08 2019-06-27 大成ユーレック株式会社 壁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29249A (ja) * 2014-07-17 2016-03-03 三栄商事株式会社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の配筋構造および配筋方法
CN105064614A (zh) * 2015-08-11 2015-11-18 武汉理工大学 具有能提供纵筋横向约束力的箍筋及其制造方法
CN205712741U (zh) * 2016-04-29 2016-11-23 戴云发 强化柱体的围束箍筋结构及强化的柱结构
CN206091086U (zh) * 2016-10-18 2017-04-12 杨晓冬 拉钩型约束箍筋
JP2019105035A (ja) * 2017-12-08 2019-06-27 大成ユーレック株式会社 壁梁構造
TWM576182U (zh) * 2018-08-15 2019-04-01 戴雲發 Composite harness stirrup for cylindrical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729A (zh) 202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8208B2 (en) Steel-fiber composite material concrete combined column, and post-earthquake repair method thereof
Ozcan et al.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rectang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using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s
Mohamed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concrete columns reinforced longitudinally with FRP bars and confined with FRP hoops and spirals under axial load
Yang et al. Cyclic flexural tests of hybrid steel–precast concrete beams with simple connection elements
TW577952B (en) A cable renov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 used i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Chun et al. Cyclic testing of exterior beam-column joints with varying joint aspect ratio
US20160097211A1 (en) Prestressed concrete roof for cylindrical tank
Lim et al. Cyclic load test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with high-strength bundled bars
CN114086719A (zh) 柱中柱组合型围束的结合构造
Choun et al. Evaluation of seismic shear capacity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ainment vessels with fiber reinforcement
Oesterle et al. Reinforcement details for earthquake-resistant structural walls
TWI700417B (zh) 建築物鋼筋立體結構及其圓柱橫向閉合圍束結構
CN107687228A (zh) 一种frp-钢骨配筋组合柱结构
TWM650369U (zh) 高軸力鋼筋混凝土柱之優化圍束鋼筋布設結構
CN108532438B (zh) 一种岩溶区高墩大跨径小弯桥箱梁
KR101938887B1 (ko) 고정장치를 구비한 띠철근 배근구조
Yang et al. The use of T-headed bars in high-strength concrete members
Shao Anchorage of headed reinforcing bars in exterior beam-column joints
TWM458425U (zh) 雙核心耐震柱鋼筋之結合構造
US20170218629A1 (en) Lateral reinforcem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Asran et al. A review on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 connections
Vahed Seismic Retrofit of Low-Ductile Columns Through Concrete Jacketing with Inoxydable Reinforcement
JP2009144500A (ja) 最上層の柱梁接合部のせん断補強構造
Yarandi Seismic retrofit and repair of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bridge columns by transverse prestressing
Ingham et al. Cyclic response of bridge knee joints with circular colum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