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5236B -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5236B
TWI685236B TW107132786A TW107132786A TWI685236B TW I685236 B TWI685236 B TW I685236B TW 107132786 A TW107132786 A TW 107132786A TW 107132786 A TW107132786 A TW 107132786A TW I685236 B TWI685236 B TW I6852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hip
communication
identification code
core network
chi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2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3942A (zh
Inventor
林風
李家朋
黃任鋒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71327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5236B/zh
Priority to US16/218,603 priority patent/US20200092844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52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523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3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394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2Arrangements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tification or paging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73Registration or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04L65/1104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84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detecting congestion or overload during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6De-registration or deta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8Mobility data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2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transferring data sessions between adjac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4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using triggered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案揭示一種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本案之通訊終端裝置包括第一通訊晶片、第二通訊晶片及切換單元。於偵測到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大時,切換單元關閉或休眠第一通訊晶片並開啟第二通訊晶片,使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自網際網路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或者,於接收到網路電話封包或呼叫時,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並發出通知,切換單元響應通知以令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使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自核心網路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

Description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本案係關於一種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詳而言之,係關於接收網路電話封包或大網路流量之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目前穿戴式裝置能支援的通訊協定越來越多,從早期只支援短距離通訊的WiFi、Bluetooth、Zigbee,到現在之長距離通訊的LTE。雖然通訊支援變多,但衍生更耗電的問題。
舉例來說,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LTE) 是通訊技術領域中用於手機及資料終端之間的高速無線通訊標準,其可使用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ed)功能,通知通訊終端裝置有語音通話,並要求通訊終端裝置轉換至3G網路通話,這種技術就稱為CS Fallback。要達到CS Fallback的功能,通訊終端裝置要同時註冊到LTE與3G網路。
此外,窄帶物聯網(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NB-IoT) 是依據3GPP國際標準規範所研發的新技術,為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技術種類之一,能與蜂巢式網路基礎架構共同運作。窄帶物聯網具有可大量聯接物聯網裝置、覆蓋範圍廣泛、低功耗,並可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成本低廉等優勢。
然而,對於穿戴式裝置而言,如果同時連接上NB-IoT網路以及LTE網路將使得穿戴式裝置更加耗電,無疑牴觸電力受限的問題。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通訊終端裝置或通訊方法,能結合NB-IoT與LET之優點以克服電力受限的缺陷,為目前業界亟待解決之議題。
本案揭示一種通訊終端裝置,其係包括:第一通訊晶片;第二通訊晶片;以及切換單元,於偵測到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大於閥值時,關閉或休眠該第一通訊晶片並開啟該第二通訊晶片,以使該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自網際網路傳輸該第二通訊晶片,反之,關閉或休眠該第二通訊晶片並開啟該第一通訊晶片。
本案揭示一種通訊終端裝置,其係包括:第一通訊晶片,於接收到網路電話封包或大於閥值的網路流量或呼叫時,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並發出通知;第二通訊晶片;以及切換單元,響應該第一通訊晶片之通知,以令該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使該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自核心網路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本案揭示一種通訊系統,係包括:資料庫,包含有第一辨識碼與第二辨識碼之關聯資訊;以及通話模組,用以於接收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時,查詢該資料庫中的關聯資訊以獲得關聯於該第二辨識碼之第一辨識碼,以於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時,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轉換成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進而轉發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至該第一通訊晶片,且該通話模組更於該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二通訊晶片與該通訊系統之間存在聯繫時,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本案揭示通訊方法,其係包括:於核心網路接收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大於閥值時,由核心網路轉發該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或傳輸呼叫至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由該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自該第一通訊晶片切換至第二通訊晶片;由該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以及將該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自該核心網路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以下藉由特定的實施例說明本案之實施方式,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可由本文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案之其他優點及功效。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之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於配合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藝之人士之瞭解與閱讀,非用於限定本案可實施之限定條件,故任何修飾、改變或調整,在不影響本案所能產生之功效及所能達成之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案所揭示之技術內容能涵蓋之範圍內。
請參閱第1圖,本案之一實施例的通訊終端裝置2包括第一通訊晶片21、第二通訊晶片22和切換單元23。
切換單元23用於偵測是否接收到來自網際網路(internet)10之網路電話封包或來自網際網路10網路流量是否變大。當接收到來自網際網路10之網路電話封包或來自網際網路10之網路流量大於閥值(例如,上行64Kbit/s或者下行28Kbit/s)時,切換單元23關閉第一通訊晶片21或使第一通訊晶片21進入休眠模式(sleep mode)並開啟第二通訊晶片22,使得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得以進入第二通訊晶片22。反之,當未接收到來自網際網路10之網路電話封包及來自網際網路10之網路流量未大於閥值時,切換單元23關閉第二通訊晶片22或使第二通訊晶片22進入休眠模式並開啟第一通訊晶片21,則通訊終端裝置2以第一通訊晶片21運作。
通訊終端裝置2可為穿戴式裝置或便攜式裝置,例如手機等具有通訊功能之電子裝置。網路電話封包係指基於會話發起協定(session initial protocol; SIP)的封包。第一通訊晶片21可為省電晶片,例如窄頻物聯網(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晶片。第二通訊晶片22可為高速晶片,例如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LTE)晶片。切換單元23可為應用程序(application procedure; AP)。
參閱第2圖以說明本案之通訊方法的一實施例。於步驟S201中,是否偵測到來自網際網路之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大於閥值。若是,進入步驟S202,關閉或休眠第一通訊晶片並開啟第二通訊晶片,接著進入步驟S203,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自網際網路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若否,進入步驟S204,關閉或休眠第二通訊晶片並開啟第一通訊晶片。
據此,當通訊終端裝置2需通話或需大流量傳輸資料時,由切換單元23關閉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21而開啟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22,以使網路電話封包或資料流至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22;當通話結束或僅傳輸一般流量的資料時,由切換單元23開啟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21而關閉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22,以使資料流至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21。
請參閱第3圖,本案之另一實施例的通訊終端裝置4包括第一通訊晶片41、第二通訊晶片42和切換單元43。
第一通訊晶片41用於接收來自核心網路30所轉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或來自核心網路30所傳輸之呼叫(paging)。當第一通訊晶片41接收到來自核心網路30所轉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或來自核心網路30所傳輸之呼叫時,執行與核心網路30之間的解除聯繫(Deattach)並對切換單元43發出通知。反之,當未接收到來自核心網路30所轉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來自核心網路30所傳輸之呼叫時,第一通訊晶片41不執行與核心網路30之間的解除聯繫。
切換單元43響應第一通訊晶片41的通知,以喚醒第二通訊晶片42而執行與核心網路30之間的聯繫(attach),使得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能夠自核心網路30傳輸至第二通晶片42。
此外,當第一通訊晶片41處於運作(active)狀態或非閒置模式(NOT IDLE)時,第一通訊晶片41可直接執行與核心網路30之間的解除聯繫。當第一通訊晶片41處於非運作(inactive)狀態或閒置模式(IDLE)時,則先建立隨機存取通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再執行與核心網路30之間的解除聯繫。
此外,於核心網路30中,是由核心網路的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中的代理-呼叫會話控制功能(Proxy-CSCF)、或服務閘道(Service Gateway;S-GW)/封包數據網路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負責對通訊終端裝置4轉發或傳輸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而由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負責對通訊終端裝置4發出呼叫(paging)。
此外,於核心網路30的歸屬用戶伺服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中,第一通訊晶片41和第二通訊晶片42係被標註為同一通訊終端裝置4,且P-CSCF可查詢HSS並記錄下第一通訊晶片41和第二通訊晶片42為同一通訊終端裝置4。因此,通訊終端裝置4可在第一通訊晶片41與第二通訊晶片42之間切換運作而執行與核心網路30的聯繫或解除聯繫。
通訊終端裝置4可為穿戴式裝置或便攜式裝置,例如手機等具有通訊功能之電子裝置。網路電話封包係指基於會話發起協定(session initial protocol; SIP)的封包。第一通訊晶片41可為省電晶片,例如窄頻物聯網(Narrow band-Internet of Things; NB-IoT)晶片。第二通訊晶片42可為高速晶片,例如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 LTE)晶片。切換單元43可為應用程序(application procedure; AP)。
參閱第4圖以說明本案之通訊方法的另一實施例。於步驟S401中,是否接收到來自核心網路之網路電話封包或呼叫,若是,進入步驟S402,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接著進入步驟S403;若否,進入步驟S406,第一通訊晶片不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於步驟S403中,第一通訊晶片發出通知至切換單元,接著進入步驟S404。於步驟S404中,切換單元響應第一通訊晶片之通知以令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接著進入步驟S405。於步驟S405中,網路電話封包自核心網路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
據此,藉由本案之通訊終端裝置及通訊方法,當通訊終端裝置4需通話或需大流量傳輸資料時,藉由核心網路30的呼叫,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41可關閉而由切換單元43開啟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42,以使網路電話封包或資料流至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42;當通話結束或僅傳輸一般流量的資料時,透過核心網路30的呼叫,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41可開啟而由切換單元43關閉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42,以使資料流至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41。
請參閱第5圖,說明本案之通訊系統5之一實施例。通訊系統5包括資料庫51、通話模組52和尋呼模組53。
資料庫51,例如為歸屬用戶伺服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其包含第一辨識碼與第二辨識碼之關聯資訊。第一辨識碼與第二辨識碼可例如為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第一辨識碼為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一通訊晶片向通訊系統5註冊的信息,而第二辨識碼為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二通訊晶片向通訊系統5註冊的信息,通訊系統5可視為核心網路。
通話模組52,例如為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CSCF)中的代理-呼叫會話控制功能(Proxy-CSCF)、或服務閘道(Service Gateway;S-GW)/封包數據網路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可於接收具有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時,查詢資料庫51中的關聯資訊以獲得關聯於第二辨識碼之第一辨識碼。當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時,通話模組52將具有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轉換成具有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再轉發具有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至第一通訊晶片;當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非運作狀態或閒置模式時,通話模組52發出具有第一辨識碼之通知至尋呼模組53。此外,通話模組52更於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二通訊晶片與通訊系統5之間存在聯繫時,將具有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
尋呼模組53,例如為移動性管理實體(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於接收來自通話模組52之具有第一辨識碼之通知時,傳輸具有第一辨識碼之呼叫至第一通訊晶片。此外,在尋呼模組53對第一通訊晶片傳輸呼叫的過程中,尋呼模組53可先呼叫基地台6,例如為演進節點B(Evolved Node B;eNB),基地台6再將具有第一辨識碼之呼叫傳輸至第一通訊晶片。再者,尋呼模組53更於第二通訊晶片與通訊系統5之間存在聯繫時先呼叫第二通訊晶片,通話模組52再將具有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
另外,MME可先對一或多個eNB呼叫,以找尋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一通訊晶片可能的區域,找到通訊終端裝置4所在的eNB之後,eNB再呼叫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一通訊晶片,以令第一通訊晶片進行後續的解除聯繫或先建立RACH再執行解除聯繫,再由通訊終端裝置的切換單元喚醒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二通訊晶片,以令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通訊系統5之間的聯繫,進而接收來自通訊系統5的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
據此,藉由將切換機制設置在通訊系統5的通話模組52,即第二辨識碼與第一辨識碼之間的關聯性,通訊系統5可先與通訊終端裝置4的第一通訊晶片溝通,再由切換單元響應來自第一通訊晶片的通知而喚醒第二通訊晶片以執行與通訊系統5之間的聯繫。
請參閱第6圖,說明本案之通訊方法之一實施例。於步驟S601中,核心網路接收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大於閥值,接著進至步驟S602。於步驟S602中,核心網路轉發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或傳輸呼叫至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接著進至步驟S603。於步驟S603中,由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接著進至步驟S604。於步驟S604中,自第一通訊晶片切換至第二通訊晶片,接著進至步驟S605。於步驟S605中,由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接著進至步驟S606。於步驟S606中,將網路電話封包或網路流量自核心網路傳輸至第二通訊晶片。
換言之,由核心網路發送切換信令至通訊終端裝置,使通訊終端裝置自省電的第一通訊晶片(如NB-IoT晶片)切換至高速的第二通訊晶片(如LTE晶片)來通話。
接著,以第7-10圖說明本案用於核心網路之通訊方法的較詳細實施例。核心網路包括代理-呼叫會話控制功能(P-CSCF)71、服務閘道(SGW)/封包數據網路閘道(PGW)72、移動性管理實體(MME)73。通訊終端裝置包括窄頻物聯網用戶設備(NB-IoT UE) 75、長期演進用戶設備(LTE UE)76。介於核心網路和通訊終端裝置之間的為演進節點B(eNB)74。
如第7圖所示, NB-IoT UE 75和LTE UE 76使用不同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如NB-IoT UE 75使用IMSI#1而LTE UE 76使用IMSI#2。第7圖顯示,NB-IoT UE 75 處於運作(ACTIVE)狀態或非閒置(NOT IDLE)模式,且NB-IoT UE 75已向核心網路註冊並有IP address。
於STEP 1中,P-CSCF 71 接收SIP INVITE (帶有IMSI#2),P-CSCF 71查詢HSS後知道目前NB-IoT UE 75已註冊且有IP address,接著於STEP2中,P-CSCF 71將IMSI#2 換成IMSI#1,轉發SIP INVITE(帶有IMSI#1)至NB-IoT UE 75。於STEP 3中,當NB-IoT UE 75收到來自於P-CSCF 71的SIP INVITE時,因為NB-IoT UE 75並未支援VoLTE應用服務,故NB-IoT UE 75執行與SGW/PGW 72之間的解除聯繫(Deattach),接著於STEP4中,自NB-IoT切換至LTE協定。於STEP5中,LTE UE 76開始執行隨機存取程序(random access procedure),並於STEP6中執行聯繫程序(attach procedure),此時LTE UE 76便有了IP address。最後於STEP7中,P-CSCF 71經過查詢HSS後得知目前LTE UE 76已經註冊且有IP address,P-CSCF 71便會轉發原先的SIP INVITE(夾帶IMSI#2)至LTE UE 76,並建立VoLTE服務。
如第8圖所示,NB-IoT UE 75和LTE UE 76使用不同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如NB-IoT UE 75使用IMSI#1而LTE UE 76使用IMSI#2。第8圖顯示,NB-IoT UE 75 處於非運作(INACTIVE)狀態或閒置(IDLE)模式時,且NB-IoT UE 75已向核心網路註冊但P-CSCF 71未知NB-IoT UE 75 的IP address。
於STEP 1中,P-CSCF 71 接收SIP INVITE (帶有IMSI#2),P-CSCF 71查詢HSS後知道目前NB-IoT UE 75已註冊但沒有IP address,接著於STEP2中,P-CSCF 71將IMSI#2 換成IMSI#1,轉發SIP INVITE(帶有IMSI#1)至SGW/PGW 72。於STEP3中。SGW/PGW 72收到SIP INVITE後,便會發送下行數據通知(Downlink Data Notification) (夾帶IMSI#1)給MME 73。於STEP4中,MME 73回送Downlink Data Notification Ack給SGW/PGW 72,表示有收到Downlink Data Notification,且於STEP5中,MME 73發送呼叫(Paging) (夾帶IMSI#1)給 IMSI#1所在的eNB 74,eNB 74再發送Paging (夾帶IMSI#1)給NB-IoT UE 75。當NB-IoT UE 75收到來自於MME 73的Paging時,便於STEP6中執行隨機存取程序(Random Access Procedure)以及於STEP7中執行連繫程序(Attach Procedure),接著於STEP8中,執行解除聯繫(Deattach),接著於STEP9中,NB-IoT切換至LTE協定。爾後,於STEP10中,LTE UE 76執行隨機存取程序(random access procedure),並於STEP11中執行聯繫程序(attach procedure),此時LTE UE便有了IP address。最後於STEP12中,P-CSCF 71經過查詢HSS後得知目前LTE UE 76已經註冊且有IP address,P-CSCF 71轉發原先的SIP INVITE(夾帶IMSI#2)至LTE UE 76,並建立VoLTE服務。
如第9圖所示, NB-IoT UE 75和LTE UE 76使用不同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如NB-IoT UE 75使用IMSI#1而LTE UE 76使用IMSI#2。第9圖顯示,NB-IoT UE 75 處於運作(ACTIVE)狀態或非閒置(NOT IDLE)模式,且NB-IoT UE 75已向核心網路註冊並有IP address。第9圖與第7圖之差別在於,第7圖的切換機制在P-CSCF 71,而第9圖的切換機制在SGW/PGW 72。
於STEP 1中,SGW/PGW 72接收SIP INVITE (帶有IMSI#2),SGW/PGW 72查詢HSS後知道目前NB-IoT UE 75已註冊且有IP address,接著於STEP2中,SGW/PGW 72將IMSI#2 換成IMSI#1,轉發SIP INVITE(帶有IMSI#1)至NB-IoT UE 75。於STEP 3中,當NB-IoT UE 75收到來自於SGW/PGW 72的SIP INVITE時,因為NB-IoT UE 75並未支援VoLTE應用服務,故NB-IoT UE 75執行與SGW/PGW 72之間的解除聯繫(Deattach),接著於STEP4中,自NB-IoT切換至LTE協定。於STEP5中,LTE UE 76開始執行隨機存取程序(random access procedure),並於STEP6中執行聯繫程序(attach procedure),此時LTE UE 76便有了IP address。最後於STEP7中,SGW/PGW 72經過查詢HSS後得知目前LTE UE 76已經註冊且有IP address,SGW/PGW 72便會轉發原先的SIP INVITE(夾帶IMSI#2)至LTE UE 76,並建立VoLTE服務。
如第10圖所示,NB-IoT UE 75和LTE UE 76使用不同的國際移動用戶識別碼(IMSI),如NB-IoT UE 75使用IMSI#1而LTE UE 76使用IMSI#2。第8圖顯示,NB-IoT UE 75 處於非運作(inactive)狀態或閒置(IDLE)模式時,且NB-IoT UE 75已向核心網路註冊但P-CSCF 71未知NB-IoT UE 75 的IP address。第10圖與第8圖之差別在於,第8圖的切換機制在P-CSCF 71,而第10圖的切換機制在SGW/PGW 72。
於STEP 1中,SGW/PGW 72接收SIP INVITE (帶有IMSI#2),SGW/PGW 72查詢HSS後知道目前NB-IoT UE 75已註冊但沒有IP address,接著於STEP3中。SGW/PGW 72發送下行數據通知(Downlink Data Notification) (夾帶IMSI#1)給MME 73。於STEP3中,MME 73回送Downlink Data Notification Ack給SGW/PGW 72,表示有收到Downlink Data Notification,且於STEP4中,MME 73發送呼叫(Paging) (夾帶IMSI#1)給 IMSI#1所在的eNB 74,eNB 74再發送Paging (夾帶IMSI#1)給NB-IoT UE 75。當NB-IoT UE 75收到來自於MME 73的Paging時,便於STEP5中執行隨機存取程序(Random Access Procedure)以及於STEP6中執行連繫程序(Attach Procedure),接著於STEP6中,執行解除聯繫(Deattach),接著於STEP8中,NB-IoT切換至LTE協定。爾後,於STEP9中,LTE UE 76執行隨機存取程序(random access procedure),並於STEP10中執行聯繫程序(attach procedure),此時LTE UE便有了IP address。最後於STEP11中,SGW/PGW 72經過查詢HSS後得知目前LTE UE 76已經註冊且有IP address,SGW/PGW 72轉發原先的SIP INVITE(夾帶IMSI#2)至LTE UE 76,並建立VoLTE服務。
第11圖顯示本案之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中第一辨識碼和第二辨識碼之關聯資訊。通訊系統的歸屬用戶伺服器(HHS)包括第一辨識碼和第二辨識碼之關聯資訊,如第11圖所示,例如通訊終端裝置的NB-IoT UE 使用IMSI#1而LTE UE 使用IMSI#2。第11圖左框顯示,HSS將使用IMSI#1的NB-IoT UE和使用IMSI#2 的LTE UE關聯起來,右框顯示,當MME更新NB-IoT UE的位置TA1時,HSS亦會同步更新LTE UE的位置TA1。藉此,有助於完成切換機制的進行。
綜上所述,藉由本案之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當通訊終端裝置進行通話或有大量資料時,通訊終端裝置可自省電模式切換至高速模式,而當通話結束或僅傳輸一般資料量時,通訊終端裝置可自高速模式切換至省電模式。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案之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案,任何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案之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該些實施態樣進行修飾與改變。因此本案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後述之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2、4‧‧‧通訊終端裝置
21、41‧‧‧第一通訊晶片
22、42‧‧‧第二通訊晶片
23、43‧‧‧切換單元
10‧‧‧網際網路
30‧‧‧核心網路
5‧‧‧通訊系統
51‧‧‧資料庫
52‧‧‧通話模組
53‧‧‧尋呼模組
6‧‧‧基地台
71‧‧‧代理-呼叫會話控制功能(P-CSCF)
72‧‧‧服務閘道/封包數據網路閘道(SGW/GW)
73‧‧‧移動性管理實體(MME)
74‧‧‧演進節點B(eNB)
75‧‧‧窄頻物聯網用戶設備(NB-IoT UE)
76‧‧‧長期演進用戶設備(LTE UE)
S201~S204、S401~S406、S601~S606‧‧‧步驟
STEP1~STEP11‧‧‧步驟
第1圖係本案之通訊終端裝置之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2圖係本案之通訊方法之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3圖係本案之通訊終端裝置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4圖係本案之通訊方法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5圖係本案之通訊系統之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6圖係本案之通訊方法之又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7圖係本案之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之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8圖係本案之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9圖係本案之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之又一實施例示意圖; 第10圖係本案之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之再一實施例示意圖;以及 第11圖係繪示本案之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中第一辨識碼和第二辨識碼之關聯資訊。
10‧‧‧網際網路
2‧‧‧通訊終端裝置
21‧‧‧第一通訊晶片
22‧‧‧第二通訊晶片
23‧‧‧切換單元

Claims (15)

  1. 一種通訊終端裝置,係包括:第一通訊晶片,於接收到具有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或大於閥值的網路流量時,執行與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並發出通知;第二通訊晶片;以及切換單元,響應該第一通訊晶片之通知,以令該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藉此由該第二通訊晶片接收來自該核心網路所傳輸之具有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其中,於該核心網路接收到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時,由該核心網路根據該第二辨識碼查詢關聯於該第二辨識碼之該第一辨識碼,以於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而與該核心網路聯繫時,將自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轉換而來的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該第一通訊晶片,而於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非運作狀態或閒置模式時,將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傳輸至該第一通訊晶片,且該核心網路更於該第二通訊晶片與該核心網路之間存在聯繫時,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終端裝置,其中,該第一通訊晶片為省電晶片,該第二通訊晶片為高速晶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終端裝置,其中,該第一通訊晶片為窄頻物聯網(NB-IoT)晶片,該第二通訊晶片為長期演進(LTE)晶片,該切換單元為應用程序(AP)。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終端裝置,其中,當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時,該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該解除聯繫,而當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非運作狀態或閒置模式時,先建立隨機存取通道(RACH)再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該解除聯繫。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通訊終端裝置,其中,於該核心網路中,記錄有該第一通訊晶片與該第二通訊晶片為同一通訊終端裝置之資訊。
  6. 一種通訊系統,係包括:資料庫,於核心網路中,包含有第一辨識碼與第二辨識碼之關聯資訊;以及通話模組,於核心網路中,於該核心網路接收到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時,查詢該資料庫中的關聯資訊以獲得關聯於該第二辨識碼之第一辨識碼,以於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而與該核心網路聯繫時,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轉換成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進而將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該第一通訊晶片,且該通話模組更於該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二通訊晶片與該核心網路之間存在聯繫時,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通訊系統,更包括尋呼模組,於核心網路中,於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非運作狀態或閒置模式時,該通話模組發出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通知至該尋呼模組,以令該尋呼模組傳輸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至該第一通訊晶片,且於該第二通訊晶片與該通訊系統之間存在聯繫 時,該尋呼模組先呼叫該第二通訊晶片,該通話模組再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尋呼模組先將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傳輸至基地台,該基地台再將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傳輸至該第一通訊晶片。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資料庫為歸屬用戶伺服器(HSS),該通話模組為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SCF)或閘道(GW),該尋呼模組為移動性管理實體(MME),該基地台為演進節點B(eNB)。
  10. 一種通訊方法,係包括:於核心網路接收到具有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所接收之網路流量大於閥值時,由該核心網路傳輸具有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或傳輸該網路流量至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由該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自該第一通訊晶片切換至第二通訊晶片;由該第二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聯繫;以及由該核心網路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其中,於該核心網路接收到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時,由該核心網路根據該第二辨識碼查詢關聯於該第二辨識碼之該第一辨識碼,以於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而與該核心網路聯繫時,將自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轉換而來的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傳輸至該第一通訊晶片,而於該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非運作狀態 或閒置模式時,將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傳輸至該第一通訊晶片,且該核心網路更於該第二通訊晶片與該核心網路之間存在聯繫時,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封包及該網路流量之接收和傳輸係藉由該核心網路的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SCF)或閘道(GW),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之傳輸係藉由該核心網路的移動性管理實體(MME)。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當該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運作狀態或非閒置模式時,在該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之前包括:該呼叫會話控制功能或該閘道傳輸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至該第一通訊晶片。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當該通訊終端裝置的第一通訊晶片處於非運作狀態或閒置模式時,在該第一通訊晶片執行與該核心網路之間的解除聯繫之前包括:該呼叫會話控制功能或該閘道傳輸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至該移動性管理實體(MME),以令該移動性管理實體(MME)傳輸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至該第一通訊晶片,使得該第一通訊晶片建立隨機存取通道(RACH)。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該移動性管理實體傳輸具有該第一辨識碼之呼叫至該第一通訊晶片包括:該移動性管理實體先呼叫基地台,該基地台再呼叫該第一通訊晶片。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由該核心網路將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傳輸至該第二通訊晶片包 括:該移動性管理實體呼叫該第二通訊晶片,以傳輸具有該第二辨識碼之網路電話封包或該網路流量至該第二通訊晶片。
TW107132786A 2018-09-18 2018-09-18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TWI6852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2786A TWI685236B (zh) 2018-09-18 2018-09-18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US16/218,603 US20200092844A1 (en) 2018-09-18 2018-12-13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2786A TWI685236B (zh) 2018-09-18 2018-09-18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5236B true TWI685236B (zh) 2020-02-11
TW202013942A TW202013942A (zh) 2020-04-01

Family

ID=69773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2786A TWI685236B (zh) 2018-09-18 2018-09-18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92844A1 (zh)
TW (1) TWI6852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65291B1 (ko) * 2019-05-08 2024-05-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US20230180131A1 (en) * 2020-06-02 2023-06-08 Google Llc Multimode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ontrol based on power and performance considerations
CN111800406B (zh) * 2020-06-30 2022-07-01 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终端自组网呼叫方法
CN111988833B (zh) * 2020-08-14 2023-03-21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业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566094B (zh) * 2020-12-04 2022-11-04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随机接入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40425A (en) * 2011-03-17 2012-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obile phon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xchangeing method
CN102771148A (zh) * 2010-02-25 2012-11-07 美国博通公司 用于在多种无线技术通信装置中的功率和切换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TW201316797A (zh) * 2011-10-14 2013-04-16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適用於複數無線連結之間進行無縫切換之無線通訊系統與無線傳輸方法
WO2017117340A1 (en) * 2015-12-30 2017-07-06 Idac Holdings, Inc. Handl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rat wtru
WO2017164674A1 (ko) * 2016-03-23 2017-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지국에서 연결 모드 변경 방법 및 기지국과, 사용자기기에서 연결 모드 변경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US20180049108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PRIORITY AND BROADCASTING IN A NETWORK SERVING LTE, eMTC, and NB-Io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71148A (zh) * 2010-02-25 2012-11-07 美国博通公司 用于在多种无线技术通信装置中的功率和切换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TW201240425A (en) * 2011-03-17 2012-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obile phon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xchangeing method
TW201316797A (zh) * 2011-10-14 2013-04-16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適用於複數無線連結之間進行無縫切換之無線通訊系統與無線傳輸方法
WO2017117340A1 (en) * 2015-12-30 2017-07-06 Idac Holdings, Inc. Handl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rat wtru
WO2017164674A1 (ko) * 2016-03-23 2017-09-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지국에서 연결 모드 변경 방법 및 기지국과, 사용자기기에서 연결 모드 변경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US20180049108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PRIORITY AND BROADCASTING IN A NETWORK SERVING LTE, eMTC, and NB-Io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3942A (zh) 2020-04-01
US20200092844A1 (en) 2020-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5236B (zh) 通訊終端裝置、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US966823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a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device
JP5745018B2 (ja) 異なるアクセスシステム間での移動をサポートするシステムアーキテクチャにおける移動管理のための方法
EP2987373B1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
KR101496126B1 (ko) 유휴 상태에서 무선 클라이언트 디바이스로의 페이지 전달을 위한 시스템들 및 방법들
KR101746668B1 (ko) 접속해제 상태의 사물통신 디바이스를 위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이동통신 시스템
JP6084979B2 (ja) 通信端末、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432899B2 (en)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er equipment,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and method thereof of transient handover for performing packet offloading
US20060183476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apparatus
WO2011084024A2 (en) P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of m2m/mtc device operating in high power saving reception mode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ystem thereof
GB2513181A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RU2011143727A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ддержки локального доступа по ip-протоколу в фемтосот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истемы связи
NZ600364A (en) Priority control for a transmission of a paging signal to a base station based on a priority identifier
CN104838678B (zh) 方法、电信节点和电信终端
WO2012083826A1 (zh) 家庭基站与物联网的融合系统及物联网业务实现方法
TWI489901B (zh) 實現用戶設備與外部網路之間通訊之方法及系統
US10484969B2 (en) Call processing method, call server, base station, and call system
WO2014110938A1 (zh) 终端直达通信中发现信号的发送方法、通信终端及系统
WO201607657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iggering detach or power saving mode based on proximity with devi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4086018A1 (zh) 寻呼方法和设备
WO2012098685A1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携帯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
WO2014019476A1 (zh) 一种非连续接收的实现方法及基站
WO2016095113A1 (zh) 一种寻呼方法、移动性管理实体及基站
KR20090077166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를 경유한 공유단말기의 데이터 송수신방법
JP6121672B2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移動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