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3551B -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3551B
TWI683551B TW108100434A TW108100434A TWI683551B TW I683551 B TWI683551 B TW I683551B TW 108100434 A TW108100434 A TW 108100434A TW 108100434 A TW108100434 A TW 108100434A TW I683551 B TWI683551 B TW I6835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ceiver
radio frequency
signal transceiver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0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7433A (zh
Inventor
郭彥良
浦大鈞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004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355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35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355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7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743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案涉及一種通訊系統,包含第一訊號收發器、第二訊號收發器以及訊號傳遞結構。第一訊號收發器對應於潛在訊號遮蔽區。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訊號傳遞結構耦接於第二訊號收發器。訊號傳遞結構用以調整訊號傳遞結構與第一訊號收發器之間的傳播路徑,以經由傳播路徑傳輸至少一射頻訊號至第一訊號收發器。傳播路徑未被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且訊號傳遞結構對應於第一訊號收發器呈直視性。

Description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本案涉及一種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尤為一種適應天線指向可能頻繁改變的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模擬環境的應用,例如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在許多方面皆非常實用。然而,目前大多數的模擬環境系統中,頭戴式裝置與主機仍係藉由實體線路進行通訊。即便嘗試將頭戴式裝置與主機間改由無線傳輸的方式來溝通,目前的相位陣列天線、分群式相位陣列天線及切換式天線等等雖可達到多指向波束調整,但若將這些天線設置於頭戴式裝置上,當使用者進行移動或旋轉時,將可能造成訊號涵蓋的死角,進而導致通訊中斷。
是故,發展出一種能夠穩定通訊的系統在本領域中係有其必要性的。
本案內容之一實施態樣係關於一種通訊系統。此通訊系統包含一第一訊號收發器、一第二訊號收發器以及 一訊號傳遞結構。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對應於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該訊號傳遞結構耦接於該第二訊號收發器。該訊號傳遞結構用以調整該訊號傳遞結構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之間的一傳播路徑,以經由該傳播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該傳播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且該訊號傳遞結構對應於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呈直視性(Line of Sight)。
本案的另一實施態樣係關於一種通訊方法,應用於操作一通訊系統,該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訊號收發器、一第二訊號收發器以及一訊號傳遞結構,該訊號傳遞結構耦接於該第二訊號收發器,且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對應於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該通訊方法包含:藉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藉由該訊號傳遞結構調整該訊號傳遞結構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之間的一傳播路徑,以經由該傳播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其中該傳播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且該訊號傳遞結構對應於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呈直視性。
根據本案之技術內容,本案實施例藉由提供一種通訊系統以及通訊方法,使該訊號傳遞結構與該訊號接收器呈直視性,使訊號交換不致中斷,進而維持通訊的穩定性。
10‧‧‧通訊系統
110‧‧‧第一訊號收發器
120‧‧‧第二訊號收發器
121‧‧‧基頻電路
122、123‧‧‧收發器模組
122a、123a‧‧‧射頻電路
122b、123b‧‧‧天線
130‧‧‧訊號傳遞結構
131、132‧‧‧反射導體
132a‧‧‧第一部分
132b‧‧‧第二部分
133、134‧‧‧導波結構
133a、134a‧‧‧第一部分
133b、134b‧‧‧第二部分
120a‧‧‧導引位置
200‧‧‧通訊方法
S210-S220‧‧‧方法步驟
藉由閱讀本案實施例的詳細說明,應能夠更佳地理解本案的技術內容,於閱讀本案的各實施例時,可一 併參照下列的各個圖式:第1圖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2圖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方法之示意圖;第3A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3B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第4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訊號收發器及第二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第5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訊號收發器及第二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第6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訊號收發器及第二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第7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訊號收發器及第二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第8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第一訊號收發器及第二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第9A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以及第9B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以下將以圖式及詳細敘述清楚說明本案之精 神,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瞭解本案之實施例後,當可由本案所教示之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案之精神與範圍。
本文之用語只為描述特定實施例,而無意為本案之限制。單數形式如“一”、“這”、“此”、“本”以及“該”,如本文所用,同樣也包含複數形式。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第一』、『第二』、…等,並非特別指稱次序或順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僅為了區別以相同技術用語描述的元件或操作。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耦接』或『連接』,均可指二或多個元件或裝置相互直接作實體接觸,或是相互間接作實體接觸,亦可指二或多個元件或裝置相互操作或動作。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包含』、『包括』、『具有』、『含有』等等,均為開放性的用語,即意指包含但不限於。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及/或』,係包括所述事物的任一或全部組合。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指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指向。因此,使用的指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案。
關於本文中所使用之用詞(terms),除有特別註明外,通常具有每個用詞使用在此領域中、在本案之內容中與特殊內容中的平常意義。某些用以描述本案之用詞將於下或在此說明書的別處討論,以提供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有關本案之 描述上額外的引導。
第1圖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如第1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繪示一通訊系統10,該通訊系統10包含一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一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一訊號傳遞結構130。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耦接於該訊號傳遞結構130。
應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以及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係為訊號發射器(signal transmitter)以及訊號接收器(signal receiver)之整合,其各自可包含至少一訊號發射器以及至少一訊號接收器,訊號發射器係用以向外部發射射頻訊號,而訊號接收器係用以自外部接收射頻訊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可設置於一頭戴式顯示裝置(Head Mounted Display,HMD)上。該頭戴式顯示裝置可穿戴於一使用者的頭部,藉此,當該使用者於一實體空間當中移動時,或使其頭部轉動時,該頭戴式顯示裝置將相應地移動或轉動,使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可有效接收/發射射頻訊號,且其涵蓋角度亦將隨之移動或轉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該訊號傳遞結構130構成一通訊基站(base),可用以向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發射射頻訊號,或自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接收射頻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該訊號傳遞結構130,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以及該通訊基站得以進行雙向的無線射頻訊號傳輸,進 而實現可無線通訊的套裝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擴增(augmented reality,AR)實境系統。
第2圖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方法之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訊方法200係由第1圖當中的該通訊系統10所執行,關於該通訊系統10當中各構件的運作方式,請一併參照第1圖的實施例。該通訊方法200的詳細步驟,將於下面段落中詳述。
步驟S210:藉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訊系統10中的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係為高頻(extremely high frequency)射頻訊號,例如,毫米波(millimeter wave)射頻訊號的頻段。
應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訊系統10可為一高頻射頻通訊系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理想狀況下,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可接收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藉此完成完整的射頻訊號傳輸程序。
然而,由於高頻射頻訊號相當依賴於收發器之間的直視性(Line of Sight)。一旦收發器之間受到某些物體遮蔽,則另一收發器所能接收的訊號程度將大幅度地衰減,使兩收發器之間產生斷訊狀況。
為了更佳地理解,請一併參照本案的第3A圖。第3A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如第3A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若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設 置於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上,在某些狀況下,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的一本體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之間的一相對位置將產生一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亦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以及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之間的一直線路徑可能受到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的該本體所遮蔽,進而失去直視性。
應理解,承前所述,受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的該本體遮蔽,使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難以接收射頻訊號之範圍可稱作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若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亦位於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內,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同樣難以有效地接收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發射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
為了更佳地理解,亦請一併參照本案的第3B圖。第3B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如第3B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若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設置於該頭戴式顯示裝置上,在某些狀況下,該頭戴式顯示裝置對應的一使用者頭部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之間的一相對位置將產生一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亦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以及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之間的一直線路徑可能受到該使用者頭部所遮蔽,進而失去直視性。
應理解,承前所述,受該使用者頭部遮蔽,使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難以接收射頻訊號之範圍可稱作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若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位於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內,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亦難以有效地接收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發射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
步驟S220:藉由該訊號傳遞結構130調整該訊號 傳遞結構130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之間的一傳播路徑,以經由該傳播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其中該傳播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且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對應於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呈直視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通訊系統10當中的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與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協同運作,進而實現該通訊基站所被賦予的任務,其中該通訊基站主要係用以確保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具有一傳播路徑,且該傳播路徑具直視性。應注意的是,此處所述的具直視性的該傳播路徑係指,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發射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不受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以及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的阻擋,而可直接傳輸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的一直線路徑。
應注意的是,該通訊基站當中的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可藉由下面實施例當中的結構所實施。
為了更佳地理解,請一併參照本案的第4圖。第4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訊號收發器以及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如第4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訊號收發器120包含一基頻電路121、一收發器模組122以及一收發器模組123。該收發射模組122中包含一射頻電路122a以及一天線122b,該收發器模組123中亦包含一射頻電路123a以及一天線123b。該基頻電路121電性耦接於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射頻電路123a。
應理解,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電性耦接於一處理器(圖中未示),該處理器可傳輸一資訊至該基頻電路121,該基頻電路121用以依據該資訊產生至少一基頻訊號。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基頻電路121可選擇性地傳輸該至少一基頻訊號至該收發器模組122中的該射頻電路122a,或傳輸該至少一基頻訊號至該收發器模組123中的該射頻電路123a。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射頻電路123a係用以轉換該至少一基頻訊號為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再分別經由該天線122b或該天線123b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收發器模組122中的該天線122b或該收發器模組123中的該天線123b係為多單元的波束可調天線陣列,該天線122b或該天線123b皆可依據波束成型(beamforming)技術指向性地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收發器模組122與該收發器模組123之間具有一間距,該間距使該天線122b以及該天線123b可涵蓋不同的發射角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天線122b以及該天線123b當中至少有一者位於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以及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之外,在此狀況下,該收發器模組122或該收發器模組123當中至少有一者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具該傳播路徑,且該傳播路徑具直視性。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收發器模組122或該收發射模組123當中的一者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
應理解,如第4圖之實施例所示,可理解為第1圖所示的該訊號傳遞結構130被整合於如第4圖所示的該收發器 模組122或該收發器模組123當中。該基頻電路121可選擇性地傳輸該至少一基頻訊號至該收發器模組122或該收發器模組123以調整該傳播路徑。
為了更佳地理解,請一併參照本案的第5圖。第5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訊號收發器以及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如第5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包含該基頻電路121以及該收發器模組122。該收發器模組122中包含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該基頻電路121電性耦接於該射頻電路122a。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包含一反射導體131。
應注意的是,關於該基頻電路121、該收發器模組122、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的操作方式,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天線122b可指向該反射導體131,以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發射至該訊號傳遞結構130的該反射導體131,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經由該反射導體131導引,以向該反射導體131被設定的一方向發射。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收發射模組122與該反射導體131之間具有一間距,該間距使該天線122b以及該反射導體131可涵蓋不同的發射角度。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天線122b以及該反射導體131當中至少有一者位於該第一以及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之外,使該收發器模組122或該反射導體131當中至少有一者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具直視性。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收發器模組122直接發射該至少一射頻 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或者,藉由該收發器模組122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反射導體131,由該反射導體131導引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
第6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訊號收發器以及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如第6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包含該基頻電路121以及該收發器模組122。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包含一反射導體132。該收發器模組122中包含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該基頻電路121電性耦接於該射頻電路122a。
應注意的是,關於該基頻電路121、該收發器模組122、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的操作方式,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天線122b可指向該訊號傳遞結構130的該反射導體132,以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發射至該反射導體132。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經由該反射導體132導引,以向該反射導體132被設定的一方向發射。如第6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反射導體132大致呈一半開放性結構,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當中的該基頻電路121以及該收發器模組122大致設置於該反射導體132內側,以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為分界,該反射導體132大致可分為一第一部分132a以及一第二部分132b。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選擇性調整該天線122b的波束指向,以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部分132a上的一第一輻射點或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 至該第二部分132b上的一第二輻射點。應理解,隨著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調整該天線122b的波束指向不同,落於該第一部分132a上的該第一輻射點以及落於該第二部分132b上的該第二輻射點可以不同,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被導引的方向亦隨之變化。
應注意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依據該天線122b的波束指向,該第一輻射點以及該第二輻射點當中至少有一者位於該第一以及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之外,使該第一輻射點或該第二輻射點當中至少有一者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具直視性。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收發器模組122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輻射點或該第二輻射點,由該反射導體132導引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
第7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訊號收發器以及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如第7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包含該基頻電路121以及該收發器模組122。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包含一導波結構133。該收發器模組122中包含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該基頻電路121電性耦接於該射頻電路122a。
應注意的是,關於該基頻電路121、該收發器模組122、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的操作方式,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天線122b可指向該訊號傳遞結構130的該導波結構133,以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發射至導波結構133。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經由導波結構133導引,以 向該反射導體132被設定的一方向發射。如第7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導波結構133大致呈一半開放性結構。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當中的該基頻電路121以及該收發器模組122大致設置於該導波結構133內側,以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為分界,該導波結構133大致可分為一第一部分133a以及一第二部分133b。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選擇性調整該天線122b的波束指向,以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導波結構133的該第一部分133a或該第二部分133b。如第7圖所示,該第一部分133a或該第二部分133b各自包含複數訊號通道。應理解,隨著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調整該天線122b的波束指向不同,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經由該第一部分133a或該第二部分133b當中的某些訊號通道導引,並於該第一部分133a或該第二部分133b的終端向特定方向發射。
應注意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部分133a或該第二部分133b當中的至少有一訊號通道的終端位於該第一以及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之外,使些該訊號通道與該訊號接收器110具直視性。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收發器模組122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部分133a或該第二部分133b,由該些訊號通道導引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
第8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訊號收發器以及訊號收發器之示意圖。如第8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包含該基頻電路121以及該收發器 模組122。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包含一導波結構134。該收發器模組122中包含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該基頻電路121電性耦接於該射頻電路122a。
應注意的是,關於該基頻電路121、該收發器模組122、該射頻電路122a以及該天線122b的操作方式,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天線122b可指向該訊號傳遞結構130的該導波結構134,以將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發射至導波結構134。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經由導波結構134導引,以向該導波結構134被設定的一方向發射。應理解,如第8圖所示的該導波結構134類似於第7圖所示的該導波結構133,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導波結構134大致呈一封閉性結構。以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為分界,該導波結構134大致可分為一第一部分134a以及一第二部分134b。
類似於第7圖,在第8圖的該導波結構134中,該第一部分134a或該第二部分134b各自包含複數訊號通道,隨著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調整該天線122b的波束指向不同,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可經由該第一部分134a或該第二部分134b當中的某些訊號通道導引,並向特定方向發射。該第一部分134a或該第二部分134b當中至少有一訊號通道的終端位於該第一以及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之外,使該訊號通道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具直視性。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收發器模組122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部分134a或該第二部分134b,由該些訊號通道導引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 二訊號收發器110。
應注意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亦可用以經由該傳播路徑傳輸至少一回應訊號至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亦即,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與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之間具直視性時,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與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進行雙向的資訊交換。
為了更佳地理解,請一併參照本案的第9A圖。第9A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請比較第3A圖以及第9A圖。在第3A圖之實施例中,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的該本體對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產生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以及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失去直視性。在第9A圖之實施例中,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的該本體仍對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產生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與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失去直視性。然而,藉由該訊號傳遞結構130之延伸,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一導引位置120a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該導引位置120a與該訊號接收器110具直視性。
應理解,第9A圖所示的該導引位置120a可藉由本案的第4~8圖中的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該訊號傳遞結構130而實施。例如,在第4圖的實施例中,若該天線122b受限於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天線123b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在此狀況下,該導引位置 120a可藉由包含該天線123b的該收發器模組123而實施。例如,在第6圖的實施例中,若該反射導體132的該第一部分132a受限於該第一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反射導體132的該第二部分132b上的該第二輻射點,以藉由該第二部分132b導引該至少一射頻訊號。在此狀況下,該導引位置120a可藉由該反射導體132的該第二部分132b而實施。
為了更佳地理解,請一併參照本案的第9B圖。第9B圖係為基於本案一實施例繪示的通訊系統之示意圖。請比較第3B圖以及第9B圖。在第3B圖之實施例中,該頭戴式顯示裝置對應的該使用者頭部對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產生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以及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失去直視性。在第9B圖之實施例中,該使用者頭部仍對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產生該第二潛在訊號遮蔽區,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以及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失去直視性。然而,藉由該訊號傳遞結構130之延伸,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藉由該導引位置120a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該導引位置120a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具直視性。
應理解,第9B圖所示的該導引位置120a可藉由本案的第4~8圖中的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以及該訊號傳遞結構130而實施。請參照第9A圖實施例中之解釋,於此不再贅述。
如上所述,本案可改善傳統頭戴式顯示裝置與電腦主機的耦接方式,該通訊系統10提供了一種無線通訊的選 擇。當該使用者使用該通訊系統10時,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可與該訊號傳遞結構130協同運作,藉此,可令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之間具有具直視性的一傳播路徑,可有效地確保該第二訊號收發器120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110之間的訊號傳輸,維持該通訊系統10的通訊穩定性。
雖然本案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案,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案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案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通訊系統
110‧‧‧第一訊號收發器
120‧‧‧第二訊號收發器
130‧‧‧訊號傳遞結構

Claims (17)

  1. 一種通訊系統,包含:一第一訊號收發器,對應於一潛在訊號遮蔽區;一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以及一訊號傳遞結構,耦接於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選擇性調整該第二訊號收發器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之間的一直線路徑,以形成一新的傳播路徑來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使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經由該傳播路徑所形成的一另一直線路徑傳輸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其中該傳播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且該訊號傳遞結構對應於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呈直視性(Line of Sight)。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當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和該第二訊號收發器之間的該直線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時,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經由該直線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當該直線路徑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時,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經由該另一直線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 射頻訊號包含一第一射頻訊號以及一第二射頻訊號,該第二訊號收發器選擇性地發射該第一射頻訊號至該訊號傳遞結構上的一第一輻射點或發射該第二射頻訊號至該訊號傳遞結構上的一第二輻射點,該第一輻射點不同於該第二輻射點。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訊號傳遞結構上的該第一輻射點以及該第二輻射點中的一者對應於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呈直視性,該第一輻射點以及該第二輻射點中的該者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構成該傳播路徑。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訊號收發器用以接收該第一射頻訊號或該第二射頻訊號中的至少一者。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訊號傳遞結構包含一反射導體,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發射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經由該反射導體導引至該傳播路徑。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訊號傳遞包含一導波結構,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發射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經由該導波結構導引至該傳播路徑。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二訊號收發器包含: 一基頻電路,用以產生至少一基頻訊號;一射頻電路,用以自該基頻電路接收該至少一基頻訊號,並轉換該至少一基頻訊號為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以及一天線,用以自該射頻電路接收至少一射頻訊號,並發射該至少一射頻訊號。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天線係為一波束可調天線陣列。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係為一毫米波訊號。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訊號收發器係設置於一頭戴式顯示裝置上,且該潛在訊號遮蔽區關聯於該頭戴式顯示裝置的一本體。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訊系統,其中該第一訊號收發器用以經由該傳播路徑傳輸至少一回應訊號至該第二訊號收發器。
  14. 一種通訊方法,應用於操作一通訊系統,該通訊裝置包含一第一訊號收發器、一第二訊號收發器以及一訊號傳遞結構,該訊號傳遞結構耦接於該第二訊號收發器,且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對應於一潛在訊號遮蔽區,其中該通訊 方法包含:藉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發射至少一射頻訊號;以及選擇性地藉由該訊號傳遞結構調整該訊號傳遞結構與該第一訊號收發器之間的一直線路徑,以形成一新的傳播路徑來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使該至少一射頻訊號經由該傳播路徑所形成的一另一直線路徑傳輸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其中該傳播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且該訊號傳遞結構對應於該第一訊號收發器呈直視性。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當該第一訊號收發器該第二訊號收發器之間的該直線路徑未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時,該通訊方法包含:藉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經由該直線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通訊方法,其中當該直線路徑被該潛在訊號遮蔽區完全遮蔽時,該通訊方法包含:藉由該第二訊號收發器用以經由該另一直線路徑傳輸該至少一射頻訊號至該第一訊號收發器。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通訊方法,更包含:藉由該第一訊號收發器經由該傳播路徑傳輸至少一回應訊號至該第二訊號收發器。
TW108100434A 2019-01-04 2019-01-04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TWI6835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0434A TWI683551B (zh) 2019-01-04 2019-01-04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0434A TWI683551B (zh) 2019-01-04 2019-01-04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3551B true TWI683551B (zh) 2020-01-21
TW202027433A TW202027433A (zh) 2020-07-16

Family

ID=69942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0434A TWI683551B (zh) 2019-01-04 2019-01-04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355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7758A1 (en) * 2003-02-21 2004-08-26 Ntt Docomo, Inc. Multi-path generating apparatus, a multi-path fading simulator, and a multi-path generating method
WO2012082963A1 (en) * 2010-12-15 2012-06-21 Bridgewave Communications, Inc. Millimeter wave radio assembly with a compact antenna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67758A1 (en) * 2003-02-21 2004-08-26 Ntt Docomo, Inc. Multi-path generating apparatus, a multi-path fading simulator, and a multi-path generating method
WO2012082963A1 (en) * 2010-12-15 2012-06-21 Bridgewave Communications, Inc. Millimeter wave radio assembly with a compact antenn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7433A (zh)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0064B2 (en) Spatially diverse antennas for a headset computer
US10651544B2 (en) Antenna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US947887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alignment of a 60 GHz endfire antenna
US8306572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US20190245262A1 (en) Antenna system and mobile terminal
US20190051990A1 (en) Horn antenna
EP1646112A1 (en) Directivity control for short range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3281711B (zh) 一种短距离无线宽带通信方法和系统
CN103348606A (zh) 空对地通信系统的实时校准
TW201834408A (zh) 通訊裝置及通訊方法
US11056783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TW201735446A (zh) 天線對準系統及方法
TWI683551B (zh) 通訊系統及通訊方法
CN113316082A (zh) 配对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0708848B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20230086903A1 (en)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beamforming
CN111416634B (zh) 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EP2916388B1 (en) Array antenna,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045483B1 (ko) 밀리미터 웨이브용 단말기 안테나
TW201539865A (zh) 動態選擇天線的電子裝置與方法
US20200185814A1 (en)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through device case
JP6533185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Armeniakos et al. Angular Distance-Base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mWave Cellular Networks
US202401629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systems with multiple radio front ends
Singh et al. Rotational motion-aware beam refinement for high-throughput mmWav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