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5664B - Hcv聚合酶抑制劑 - Google Patents

Hcv聚合酶抑制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5664B
TWI675664B TW107106365A TW107106365A TWI675664B TW I675664 B TWI675664 B TW I675664B TW 107106365 A TW107106365 A TW 107106365A TW 107106365 A TW107106365 A TW 107106365A TW I675664 B TWI675664 B TW I6756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mol
group
compound
mixture
alky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6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5396A (zh
Inventor
卡拉楊芙賈蘭迪
Genadiy Kalayanov
托爾梭史堤分
Staffan Torssel
渥臨侯思特
Horst Wahling
Original Assignee
瑞典商米迪維艾克提伯拉公司
Medivir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典商米迪維艾克提伯拉公司, Medivir Ab filed Critical 瑞典商米迪維艾克提伯拉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063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5664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153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3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56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5664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下式化合物:其中B係選自基團(a)至(d)之核鹼基:

Description

HCV聚合酶抑制劑
本發明係關於核苷衍生物,其係C型肝炎病毒(HCV)之聚合酶之抑制劑。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核苷衍生物之前藥、包含其之組合物及其用於治療或預防HCV感染之方法。
HCV係屬肝炎病毒屬中之病毒之黃病毒科(Flaviviridae )家族的單鏈、正向RNA病毒。RNA多基因之NS5B區編碼RNA依賴性RNA聚合酶(RdRp),其對於病毒複製係必需的。在初始急性感染後,大多數感染個體發生慢性肝炎,此乃因HCV優先在肝細胞中複製但並不直接細胞病變。具體而言,無劇烈T-淋巴球反應及病毒突變之高傾向似乎促進高比率之慢性感染。慢性肝炎可進展至肝纖維化,從而導致肝硬化、晚期肝疾病及HCC (肝細胞癌),從而使得成為肝移植之主要原因。 存在六種主要HCV基因型及50種以上亞型,其在地理上不同分佈。HCV基因型1在歐洲及美國係主要基因型。HCV之廣泛遺傳異質性具有重要診斷及臨床意義,此可能解釋疫苗研發及對當前療法無反應之困難。 HCV之傳播可經由在(例如)血液轉輸或靜脈內藥物使用後與污染血液或血液產品接觸發生。血液篩選中所用之診斷測試之引入導致輸血後HCV發病率之下降趨勢。然而,由於進展至晚期肝疾病緩慢,故現存感染將繼續呈遞嚴重醫學及經濟負荷達數十年。 第一代HCV療法係基於(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 (IFN-α)與利巴韋林(ribavirin)之組合。此組合療法在由基因型1病毒感染之40%以上患者及約80%彼等由基因型2及3感染者中產生持續病毒性反應。除對HCV基因型1之有限效能外,此組合療法具有明顯副作用且在許多患者中耐受較差。主要副作用包括流感樣症狀、血液學異常及神經精神症狀。第二代HCV治療增加HCV蛋白酶抑制劑替拉瑞韋(telepravir)或博賽瑞韋(boceprevir),此容許縮短治療時間,但產生多種嚴重副作用。引入蛋白酶抑制劑西美瑞韋(simeprevir)及HCV聚合酶抑制劑速複布韋(sofosbuvir)可產生治療之主要改良。該等藥劑最初與干擾素及利巴韋林共投與,但最近西美瑞韋(WO2007/014926)及速複布韋(WO2008/121634)之共投與容許具有進一步減少治療時間及顯著減少副作用之無干擾素及無利巴韋林之HCV治療。 核苷/核苷酸HCV聚合酶抑制劑(例如速複布韋)之優勢在於其往往對若干HCV基因型具有活性。舉例而言,速複布韋已由FDA及EMA批准用於治療HCV基因型1及4。然而,在Lawitz等人, N. Eng. J. Med. 2013;368:1878-87中報告之分裂III期臨床試驗中,注意到「速複布韋 -利巴韋林群組中之反應比率在基因型 3 感染之患者中較彼等基因型 2 感染者中低 (56% 97%) 」。 因此,需要更有效、便利且更佳耐受之治療。 利用HIV藥物、具體而言利用HIV蛋白酶抑制劑之經驗教示,次優藥物動力學及複雜投藥方案快速引起不慎順從性失敗。此進而意味著HIV方案中之各別藥物之24小時波谷濃度(最小血漿濃度)通常降至低於一天之大部分之IC90 或ED90 臨限值。認為至少IC50 及更現實地IC90 或ED90 之24小時波谷含量對於減慢藥物逃逸突變體之研發係必需的。達成必需藥物動力學及藥物代謝以容許該等波谷含量為藥物設計提供嚴格挑戰。 NS5B RdRp對單鏈、正向HCV RNA基因組之複製絕對必需,此使得其成為抗病毒化合物之研發之有吸引力之目標。存在兩種主要類別之NS5B抑制劑:非核苷抑制劑(NNI)及核苷類似物。NNI結合至蛋白質之異位區,而核苷抑制劑組成代謝成相應核苷酸且用作聚合酶之替代受質。所形成核苷酸隨後納入初生RNA聚合物鏈中且可終止聚合物鏈之生長。迄今為止,已知NS5B之核苷及非核苷抑制劑。 如上文所說明,核苷抑制劑之抑制機制涉及核苷磷酸化成相應三磷酸酯。磷酸化通常係由宿主細胞激酶調介且係核苷作為NS5B聚合酶之替代受質具有活性之絕對需要。通常,第一磷酸化步驟(即核苷轉化成5'-單磷酸核苷)係速率限制步驟。單磷酸酯隨後轉化成二磷酸酯及三磷酸酯通常容易進行且通常並不限制速率。增加三磷酸核苷產生之策略係使用細胞可滲透之單磷酸酯之核苷前藥,即帶有經掩蔽磷酸酯部分(即「前藥部分」)之核苷,其易於發生細胞內酶活化,從而產生核苷單磷酸酯。由此形成之單磷酸酯隨後藉由細胞激酶轉化成活性三磷酸酯。 化學修飾活性化合物以獲得潛在前藥會產生完全新之分子實體,其可展現不期望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因此,最佳前藥之鑑別仍為不確定且具挑戰性之任務。 需要可克服當前HCV療法之缺點(例如副作用(例如毒性)、有限效能、無泛基因型覆蓋率、抗性之出現及順從性失敗)且亦改良持續病毒反應的HCV抑制劑。 本發明提供新HCV抑制化合物,其具有關於以下參數中之一或多者有用之性質:抗病毒效能;泛基因型覆蓋率;抗性發生之有利特性;無毒性及基因毒性;有利之藥物動力學及藥效學;及易於調配及投與。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本發明之HCV抑制化合物無需證實相對於所有已知化合物每一方面皆改良,但相反可提供性質之平衡,此組合意指HCV抑制化合物係有價值之替代醫藥劑。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因如下事實具吸引力:其針對其他病毒無活性,即具體而言針對HIV具選擇性。HIV感染之患者通常患有共感染,例如HCV。利用亦抑制HIV之HCV抑制劑治療該等患者可導致出現抗性HIV菌株。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提供由式I代表之化合物:其中:  B係選自基團(a)至(d)之核鹼基:其中Y係N或-C(R19 )-;R1 係H、C(=O)R30 、C(=O)CHR31 NH2 、CR32 R32' OC(=O)CHR33 NH2 ,或R1 選自基團(i)至(vi): R2 係H、C(=O)R30 、C(=O)CHR31 NH2 、CR32 R32' OC(=O)CHR33 NH2 或CR32 R32' OC(=O)R30 ;或R1 與R2 一起形成下式之二價連接體: R3 係OH、C1 -C6 烷氧基、C3 -C7 環烷氧基、C3 -C7 環烷基C1 -C3 烷氧基、苄基氧基、O-(C1 -C6 伸烷基)-T-R21 或NHC(R15 )(R15' )C(=O)R16R4 R5 R7 R8 各自獨立地係H、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羥基烷基、鹵基、-OR18 、-SR18 或-N(R18 )2R6 R9 R10 R11 係各自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7 環烷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羥基烷基、鹵基、OR18 、SR18 、N(R18 )2 、-NHC(O)OR18 、-NHC(O)N(R18 )2 、-CN、-NO2 、-C(O)R18 、-C(O)OR18 、-C(O)N(R18 )2 及-NHC(O)R18 ,其中該C2 -C6 烯基及該C2 -C6 炔基可視情況經鹵基或C3 -C5 環烷基取代;R12 係H或-(C1 -C6 伸烷基)-T-R21 、苯基、吲哚基或萘基,該苯基、吲哚基或萘基視情況經1、2或3個各自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鹵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1 -C6 鹵烷基、羥基C1 -C6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6 烷基羰基、C3 -C6 環烷基羰基C1 -C6 烷氧基、C1 -C6 鹵烷氧基、羥基及胺基;R13 係H或-(C1 -C6 伸烷基)-T-R21 ;或R12 R13 可在其附接之氧原子之間接合形成C2 -C4 伸烷基,其中該C2 -C4 伸烷基視情況經一個C6 -C10 芳基取代;R14 係H或C1 -C6 烷基、苯基、萘基或含有1、2或3個獨立地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之5至12員單環或二環雜芳基,該苯基、萘基或雜芳基視情況經1、2或3個R22 取代;R15 R15' 係各自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C3 -C7 環烷基、C3 -C7 環烷基C1 -C3 烷基、苯基及苄基,或R15 及R15' 與其附接之來自之碳原子一起形成C3 -C7 伸環烷基,其中每一C1 -C6 烷基皆視情況經選自鹵基、OR18 及SR18 之基團取代,且每一C3 -C7 環烷基、C3 -C7 伸環烷基、苯基及苄基皆視情況經1或2個獨立地選自C1 -C3 烷基、鹵基及OR18 之基團取代;或R15' 係H且R15 R24 與其附接之原子一起形成5員環;R16 係H、C1 -C10 烷基、C2 -C10 烯基、C3 -C7 環烷基、C3 -C7 環烷基C1 -C3 烷基、苄基、苯基或金剛烷基,其任一者皆視情況經1、2或3個各自獨立地選自鹵基、OR18 及N(R18 )2 之基團取代; 每一R17 皆係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1 -C6 鹵烷基、C3 -C7 環烷基、C3 -C7 環烯基、苯基及苄基;或 兩個R17 與其附接之氮原子一起形成3至7員雜環或5至6員雜芳基環,該等環視情況經1或2個獨立地選自C1 -C3 烷基、鹵基、C1 -C3 鹵烷基、胺基、C1 -C3 烷基胺基、(C1 -C3 烷基)2 胺基之基團取代; 每一R18 皆獨立地係H、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或C3 -C7 環烷基;R19 係H、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7 環烷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羥基烷基、鹵基、-OR18 或N(R18 )2 ; 每一R20 皆獨立地係H、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3 -C7 環烷基、C1 -C6 羥基烷基或C3 -C7 環烷基C1 -C3 烷基; 每一R21 皆獨立地係H、C1 -C24 烷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羥基烷基、C2 -C6 烯基、C2 -C6 炔基、C3 -C7 環烷基或C3 -C7 環烯基; 每一R22 皆係獨立地選自鹵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1 -C6 鹵烷基、苯基、羥基C1 -C6 烷基、C3 -C6 環烷基、C1 -C6 烷基羰基、C3 -C6 環烷基羰基、羧基C1 -C6 烷基、側氧基(製備黃酮所需)、OR20 、SR20 、N(R20 )2 、CN、NO2 、C(O)OR20 、C(O)N(R20 )2 及NHC(O)R20 ,或附接至毗鄰環碳原子之任何兩個R22 基團皆可組合以形成-O-R23 -O-;R23 係-[C(R33 )2 ]n -;R24 係H,或R24 及R15 與其附接之原子一起形成5員環; 每一R30 皆係獨立地選自C1 -C6 烷基及C1 -C6 烷氧基; 每一R31 皆係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C3 -C7 環烷基及苄基; 每一R32 R32' 皆係獨立地選自H及C1 -C3 烷基; 每一R33 皆係獨立地選自H及C1 -C6 烷基;U 係O或S; 每一T 皆獨立地係-S-、-O-、-SC(O)-、-C(O)S-、-SC(S)-、-C(S)S-、-OC(O)-、-C(O)O-及-OC(O)O-; 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或溶劑合物。 式I化合物可視情況以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或溶劑合物形式提供。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係以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形式提供。在第二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係以醫藥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形式提供。在第三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係以其游離形式提供。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包括前藥。在典型構形中,前藥基團位於糖部分之3'位及/或5'位。出於此目的之適宜基團包括酯(即式OC(=O)R30 之基團,其中R30 通常係C1 -C4 烷基)及胺基酸酯(即式OC(=O)CHR31 NH2 之基團,其中R31 通常係C1 -C6 烷基)。其他適宜前藥基團係磷酸酯前藥,即活體內轉化成磷酸酯之前藥基團。前藥基團亦可存於核鹼基B上。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B係基團(a)。通常,在此實施例中,基團B具有式(a'):其中R5 係H或F,且R6 係N(R18 )2 或NHCOC1 -C6 烷基。通常,R6 係NH2 。在本發明之又一典型實施例中,B具有基團(a''):其中R6 係N(R18 )2 或NHCOC1 -C6 烷基。通常,R6 係NH2 。 在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B係基團(b)。通常,在此實施例中,基團B具有式b':其中R8 係H或F。通常,R8 係H 在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中,B係基團(c')。其中R9 係OH或C1 -C6 烷氧基,且R10 係NH2 或NHCOC1 -C6 烷基。 在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中,B係基團(d)。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R2 係H。 在本發明之替代實施例中,R2 係C(=O)R30 、C(=O)CHR31 NH2 或OCR32 R32' OC(=O)CHR33 NH2 。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其中R2 係C(=O)R30 ,R30 通常係甲基、異丙基、異丁基或第二丁基,尤其異丙基。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其中R2 係C(=O)CHR31 NH2 ,R31 適宜地對應於天然或非天然胺基酸之側鏈,例如甘胺酸(Gly)、丙胺酸(Ala)、纈胺酸(Val)、異白胺酸(lIe)或苯基丙胺酸(Phe)之側鏈,即R31 分別係H、甲基、異丙基、異丁基或苄基,尤其異丙基。尤其關注胺基酸酯部分,其中附接R31 之不對稱碳原子處之構形係L-胺基酸之構形,具體而言L-Ala、L-Val、L-lle及L-Phe,尤其L-纈胺酸,即R31 係異丙基。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其中R2 係OCR32 R32' OC(=O)CHR33 NH2 ,R32 與R32' 可相同或不同且通常係選自H及甲基,其中R33 通常係C1 -C3 烷基。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R1 係H。 在本發明之替代實施例中,R1 係前藥部分。適宜地根據該等實施例,R1 係C(=O)R30 、C(=O)CHR31 NH2 或OCR32 R32' OC(=O)CHR33 NH2 。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其中R1 係C(=O)R30 ,R30 通常係甲基、異丙基、異丁基或第二丁基,尤其異丙基。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其中R1 係C(=O)CHR31 NH2 ,R31 適宜地對應於天然或非天然胺基酸之側鏈,例如甘胺酸(Gly)、丙胺酸(Ala)、纈胺酸(Val)、異白胺酸(lIe)或苯基丙胺酸(Phe)之側鏈,即R31 分別係H、甲基、異丙基、異丁基或苄基,尤其異丙基。尤其關注胺基酸酯部分,其中附接R31 之不對稱碳原子處之構形係L-胺基酸之構形,具體而言L-Ala、L-Val、L-lle及L-Phe,尤其L-纈胺酸,即R31 係異丙基。R31 亦可為第二丁基。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其中R1 係OCR32 R32' OC(=O)CHR33 NH2 ,R32 與R32' 可相同或不同且通常係選自H及甲基,其中R33 通常係H或C1 -C3 烷基。 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R1 與R2 一起形成下式之二價連接體:其中R3 係如上文所定義,由此提供下式化合物:通常根據此實施例,U係O。 R3 之代表性構形包括C1 -C6 烷氧基及NHC(R15 )(R15' )C(=O)R16 。 通常,R3 係C1 -C3 烷氧基,例如異丙氧基或甲氧基。 R3 之又一典型構形係NHC(R15 )(R15' )C(=O)R16 。 通常在此構形中,R15 及R15' 係各自獨立地選自H、C1 -C6 烷基及苄基。通常,R15 及R15' 中之一者係H且另一者係胺基酸之側鏈,例如丙胺酸、纈胺酸、白胺酸或異白胺酸之側鏈、即分別甲基、異丙基、異丁基或1-甲基丙-1-基。在較佳構形中,R15 及R15' 係H且另一者係甲基。 R16 通常係直鏈或具支鏈C1 -C6 烷基或C3 -C7 環烷基。通常,R16 係異丙基。 R3 之代表性值係NHCH(C1 -C6 烷基)C(=O)C1 -C3 烷基。 R3 之替代構形係O-(C1 -C6 伸烷基)-T-R21 ,其中C1 -C6 伸烷基部分係直鏈或具支鏈。 在式(I)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1 係基團(i);較佳地,在此實施例之化合物中,U係O。 在基團(i)之一個構形中,R13 係H且R12 係(C1 -C6 伸烷基)-T-R21 ,通常在此構形中,R12 係伸乙基,T係O且R21 係C12 -C19 ,由此形成結構(i-a):其中n係整數11至23,例如11至18。n較佳係整數15至16。 通常在基團(i-a)中,U係O。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i-a),R2 係H。 在基團(i)之替代構形中,R12 及R13 在其附接之氧原子之間接合形成視情況經取代之C2 -C4 伸烷基,由此形成環狀磷酸酯。通常,伸烷基係C3 伸烷基,由此提供結構(i-b):通常,U係O且Ar係視情況經1或2個獨立地選自以下之取代基取代之苯基:鹵基、C1 -C6 烷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烷氧基及氰基,通常鹵基。Ar之代表性實例包括苯基及在間位處經氯取代之苯基。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i-b),R2 係H。 在基團(i)之又一構形中,R13 係(C1 -C6 伸烷基)-T-R21 ,由此提供基團(i-c):其中C1 -C6 伸烷基部分係直鏈或具支鏈。基團(i-c)中之C1 -C6 伸烷基部分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亞甲基、伸乙基、伸異丙基及二甲基亞甲基。 通常在基團(i-c)中,U係O。 在基團(i-c)之典型子基團中,U係O,C1 -C6 伸烷基係亞甲基且T係-C(O)O-,或C1 -C6 伸烷基係伸乙基且T係-C(O)S-,由此提供分別具有部分結構(i-c1)或(i-c2)中之任一者之式I化合物:其中R21 係C1 -C6 烷基,例如第三丁基。該等結構中之R12 通常係與R13 相同之基團,或另一選擇為,R12 係如上文所定義。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i-c),R2 係H。 在式(I)化合物之又一實施例中,R1 係基團(iii),即R1 與其附接之氧原子一起形成三磷酸酯或三-硫代磷酸酯,由此提供具有以下結構之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例如鉀鹽或鈉鹽。在該等實施例之較佳構形中,U係O。 通常根據此實施例,R2 係H。 在式(I)化合物之又一實施例中,R1 係基團(iv):在典型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iv)且R15 及R15' 中之一者係H,立體化學係如部分式中指示:U通常係O。 R24 通常係H。 R14 之代表性實例包括視情況經1個或2個R22 取代之苯基,其中每一R22 皆係獨立地選自鹵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且OR20 及R20 係C1 -C6 烷基;或R14 係萘基。 通常根據此實施例,U係O,R24 係H且R14 係視情況經1、2或3個R22 取代之苯基,由此提供基團(iv-a):在基團(iv-a)之典型構形中,苯基經1或2個鹵基(例如氯或氟)取代。 在基團(iv-a)之又一代表性構形中,苯基經一個R22 取代,該R22 係選自C3 -C6 環烷基、C1 -C6 烷基羰基或C3 -C6 環烷基羰基,環烷基部分視情況經C1 -C3 烷基取代。 在基團(iv-a)之又一代表性構形中,苯基經2個R22 取代,其中一個R22 係選自C3 -C6 環烷基、C1 -C6 烷基羰基或C3 -C6 環烷基羰基,環烷基部分視情況經C1 -C3 烷基取代,且另一R22 係甲基、環丙基、氟或氯。 R14 之又一代表值係經2個位於毗鄰碳原子上之R22 取代之苯基且2個R22 組合形成-O-CH2 -O-,由此形成部分結構:R14 之又一代表性構形係經R22 取代之苯基且R22 係羧基C1 -C6 烷基,且R24 係H。此構形之代表性實例闡釋於式(iv-b)中通常在基團(iv-b)中,U係O。 在基團(iv)之一種構形中,R14 係稠合至4員雜環之苯基,該環經酮基及苯基取代。典型該等結構係如以下部分式中所示:例如:R14 之其他代表值包括吲哚基,通常5-吲哚基。 在一個實施例中,R14 係雜芳基,該雜芳基係含有1、2或3個獨立地選自N、O及S之雜原子之5至12員單環或二環芳香族環,且該雜芳基視情況經1、2或3個R22 取代。通常在此實施例中,每一R22 皆係獨立地選自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烷氧基、羥基及胺基。 此實施例之R14 之代表值係視情況經取代之吡啶基。 此實施例之典型化合物係彼等以下者:其中U係O且R14 係視情況經1或2個各自獨立地選自鹵基、C1 -C6 鹵烷基、C1 -C6 烷基、C2 -C6 烯基、C1 -C6 烷氧基、羥基、胺基之取代基取代的吡啶基。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iv)或其任一子基團,部分N(R24 )C(R15 )(R15' )-C(=O)OR16 形成胺基酸酯殘基,包括天然及非天然胺基酸殘基。通常,R15 及R15' 中之一者係氫,且另一者係氫或C1 -C6 烷基,例如異丙基或異丁基。尤其關注胺基酸殘基,其中R15' 係氫,實例係甘胺酸、(Gly) 丙胺酸(Ala)、纈胺酸(Val)、異白胺酸(Ile)及苯基丙胺酸(Phe)殘基,即,R15' 係H且R15 分別係甲基、異丙基、異丁基或苄基。在化合物中,其中R15' 係氫且R15 不為氫,不對稱碳原子處之構形通常係L-胺基酸之構形,具體而言L-Ala、L-Val、L-Ile及L-Phe。 在基團(iv)之典型構形中,R15 及R15' 係H且另一者係甲基。 在基團(iv)之又一構形中,R15 及R15' 與其附接之碳原子一起形成C3 -C7 環烷基,例如環丙基或環丁基。 在基團(iv)之典型構形中,R16 係C1 -C10 烷基。 在基團(iv)之一種構形中,R16 係C1 -C3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較佳異丙基。 在基團(iv)之又一構形中,R16 係C1 -C8 烷基,例如2-乙基丁基、2-戊基、2-丁基、異丁基、第三戊基,較佳2-乙基丁基。 在基團(iv)之又一構形中,R16 係C3 -C7 環烷基,例如環己基。 在式(I)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1 係基團(iv),其中 U係O R24 係H, R14 係苯基,其經C3 -C6 環烷基、C1 -C6 烷基羰基或5或6員雜芳基取代, R15 係H,R15 係C1 -C6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或異丙基,且 R16 係C1 -C6 烷基或C3 -C7 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或環戊基。 在式(I)化合物之一個實施例中,R1 係基團(iv),其中 R24 係H, R14 視情況經苯基或萘基取代; R15 及R15' 各自獨立地係H或C1 -C6 烷基,且 R16 係C1 -C8 烷基或C3 -C7 環烷基。 在此實施例之R1 之典型構形中, R24 係H, R14 係視情況經取代之苯基; R15 及R15' 中之一者係H,且另一者係C1 -C3 烷基,且 R16 係C1 -C8 烷基。 在基團(iv)之替代構形中,R15 係H,且R15' 及R24 與其附接之原子一起形成吡咯啶環,由此得到基團(iv-c):通常在此構形中,U係O,R14 係視情況經取代之苯基且R16 係C1 -C6 烷基或C3 -C6 環烷基。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iv)或其任何子基團,R2 係H。 在式(I)化合物之又一實施例中,R1 係基團(v):通常在基團(v)中,U係O。 根據此實施例,與P原子之兩個N-連接取代基相同,即兩個R15 部分相同,兩個R15' 部分相同,且兩個R16 部分相同。 在基團(v)之典型構形中,兩個R15 皆係H或C1 -C6 烷基(例如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或異丁基),兩個R15' 皆係H,且兩個R16 皆係C1 -C6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或異丙基)或C3 -C7 環烷基(例如環丙基、環丁基或環戊基)。 在基團(v)之一種構形中,R16 係C1 -C3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較佳異丙基。 在基團(v)之又一構形中,R16 係C1 -C8 烷基,例如2-乙基丁基、2-戊基、2-丁基、異丁基、第三戊基,較佳2-乙基丁基。 在基團(v)之又一構形中,R16 係C3 -C7 環烷基,例如環己基 在式(I)化合物之又一實施例中,R1 係基團(vi):通常在基團(vi)中,U係O。 在基團(vi)之一種構形中,R13 係-(C1 -C6 伸烷基)-T-R21 ,由此提供結構(vi-a):其中C1 -C6 伸烷基部分係直鏈或具支鏈。基團(vi-a)中之C1 -C6 伸烷基部分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亞甲基、伸乙基、伸異丙基及二甲基亞甲基。 在子基團vi-a之一種構形中,R21 係1-羥基-2-甲基丙-2-基,即下式之基團:通常在基團(vi-a)中,U係O。 在基團(vi-a)之典型子基團中,C1 -C6 伸烷基係視情況經1或2個C1 -C3 烷基取代之亞甲基,且T係-OC(O)O-,由此提供具有部分結構(vi-b)之式I化合物:其中R32 及R32' 獨立地係H或C1 -C3 烷基。通常,R32 及R32' 中之一者係H且另一者係H、甲基或異丙基。或者,R32 及R32' 二者皆係甲基。 通常在基團(vi-b)中,U係O。 R21 之典型實例包括視情況經取代之C1 -C6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及異丙基。 通常,R17 及R17' 中之一者係H且另一者係苯基或苄基,較佳苄基。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vi)或其任一子基團,R2 係H。 在基團(vi-a)之又一子基團中,U係O,C1 -C6 伸烷基係伸乙基且T係-C(O)S-,由此提供具有以下部分結構之式I化合物:R21 之典型實例包括視情況經取代之C1 -C6 烷基(尤其具支鏈C1 -C6 烷基)及C1 -C6 羥基烷基。 通常,R17 及R17' 中之一者係H且另一者係苯基或苄基,較佳苄基。 通常在式(I)化合物中,其中R1 係基團(vi)或其任一子基團,R2 係H。 因此,提供式I化合物,其用作藥劑,具體而言用於治療或預防HCV感染,尤其治療HCV感染。 進一步提供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藥劑,具體而言用於治療或預防HCV感染之藥劑,尤其用於治療HCV感染之藥劑。 另外,提供治療或預防HCV感染之方法(其包含投與式I化合物),具體而言治療HCV感染之方法(其包含投與式I化合物)。 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本發明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抑制HCV。 另外,提供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或預防HCV感染,例如治療或預防人類之HCV感染。在較佳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HCV感染,例如治療人類之HCV感染。 此外,本發明係關於製造式I化合物之方法、用於製造式I化合物之新穎中間體及該等中間體之製造。 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包含式I化合物以及醫藥上可接受之佐劑、稀釋劑、賦形劑或載劑之醫藥組合物。醫藥組合物通常將含有抗病毒有效量(例如對於人類)之式I化合物,但在意欲與其他藥劑組合或以多個劑量使用時,式I化合物之亞治療量仍可具有價值。 熟習此項技術者將認識到,在提及式I化合物時將包括本文所述式I化合物之任一子基團。 根據本發明在治療或預防背景下之HCV基因型包括主要HCV基因型,即基因型1a、1b、2a、3a、4a、5a及6a。本發明亦提供治療或預防HCV感染之方法。通常,本發明提供治療HCV感染之方法。 根據本發明在治療或預防背景下之代表性HCV基因型包括基因型1b (在歐洲流行)及1a (在北美流行)。本發明亦提供治療或預防HCV感染(具體而言基因型1a或1b之HCV感染)之方法。通常,本發明提供治療HCV感染(具體而言基因型1a或1b之HCV感染)之方法。 根據本發明在治療或預防背景下之其他代表性基因型包括基因型3a (例如野生型基因型3a)及基因型3a之突變體菌株(例如S282T及L159/320F突變體)。通常,本發明提供治療HCV感染(具體而言基因型3a (例如野生型基因型3a)及基因型3a之突變體菌株(例如S282T及L159/320F突變體)之HCV感染)之方法。 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由基因型2a、4a、5a、6a引起之HCV感染之治療或預防。本發明亦提供治療或預防基因型2a、4a、5a、6a之HCV感染的方法 由於先前各代核苷酸之形成較差,本發明化合物針對基因型3之良好活性亦值得注意。較佳地,本發明組合物針對6種基因型之每一者具有泛基因型覆蓋率,亦即本發明化合物之EC50 在基因型之間不明顯不同,藉此簡化治療。 本發明化合物具有若干對掌性中心且可存在且以光學活性及外消旋形式分離。一些化合物可展現多態性。應瞭解,本文提供之化合物之任何外消旋、光學活性、非鏡像異構、多態或立體異構形式或其混合物皆在本發明之範疇內。該等化合物之絕對構形可使用業內已知之方法測定,例如,X射線繞射或NMR及/或自已知立體化學之起始材料及/或立體選擇性合成方法推測。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較佳將包含指示立體異構物之實質上立體異構純製劑。 大部分胺基酸係對掌性且可以單獨鏡像異構物形式存在。其係命名之L-或D-胺基酸,其中L-鏡像異構物係天然鏡像異構物。因此,胺基酸之純鏡像異構物易於獲得且其中胺基酸用於合成本發明化合物,對掌性胺基酸之使用將提供對掌性產物。 如本文提及之純立體異構形式之化合物及中間體定義為實質上無該等化合物或中間體之相同基本分子結構之鏡像異構或非鏡像異構形式的異構物。具體而言,術語「立體異構純」係關於具有至少80%之立體異構過量(即一種異構物為最小90%且其他可能異構物為最大10%)高達100%之立體異構過量(即一種異構物為100%且無其他異構物)之化合物或中間體,更具體而言具有90%高達100%之立體異構過量、甚至更具體而言具有94%高達100%之立體異構過量且最具體而言具有97%高達100%之立體異構過量的化合物或中間體。術語「鏡像異構純」及「非鏡像異構純」應亦類似方式理解,但另一方面分別關於所述混合物之鏡像異構過量及非鏡像異構過量。 本發明之化合物及中間體之純立體異構形式可藉由業內熟知之程序獲得。舉例而言,鏡像異構物可藉由外消旋混合物之拆分(即藉由與光學活性酸或鹼反應實現之非鏡像異構鹽之形成、之後所形成非鏡像異構鹽之選擇性結晶)彼此分離。該等酸之實例係酒石酸、二苯甲醯基酒石酸、二甲苯甲醯基酒石酸及樟腦磺酸。或者,鏡像異構物可藉由層析技術使用對掌性固定相分離。純立體化學異構形式亦可藉由自適當起始材料之立體化學純形式合成來獲得,前提係反應係藉由對掌性合成或藉由利用對掌性助劑立體特異性發生。若期望特異性立體異構物,則該化合物之製備較佳使用立體特異性方法實施。該等方法將有利地採用鏡像異構純之起始材料。 本發明化合物之非鏡像異構外消旋物可藉由習用方法分離。可有利地採用之適當物理分離方法係(例如)選擇性結晶及層析(例如管柱層析)。 在磷原子存於包含其之本發明化合物中時,磷原子可代表對掌性中心。根據Cahn-Ingold-Prelog優先權規則,此中心處之對掌性命名為「R」或「S」。在未指示對掌性時,預計意欲包括R-及S-異構物二者、以及二者之混合物(即非鏡像異構混合物)。 在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中,包括於磷原子處具有S-構形之立體異構物。該等立體異構物命名為SP 。 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包括於磷原子處具有R-構形之立體異構物。該等立體異構物命名為RP 。 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中,包括非鏡像異構混合物,即於磷原子處具有R-或S-構形之化合物之混合物。 本發明亦包括同位素標記之式I化合物或式I之任一子基團,其中一或多個原子由該原子之同位素(即與通常於自然中發現之原子具有相同原子數但原子質量不同之原子)置換。可納入式I或式I之任一子基團之化合物中之同位素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氫之同位素(例如2 H及3 H (亦分別對於氘表示為D及對於氚為T)、碳之同位素(例如11 C、13 C及14 C)、氮之同位素(例如13 N及15 N)、氧之同位素(例如15 O、17 O及18 O)、磷之同位素(例如31 P及32 P)、硫之同位素(例如35 S)、氟之同位素(例如18 F)、氯之同位素(例如36 Cl)、溴之同位素(例如75 Br、76 Br、77 Br及82 Br)及碘之同位素(例如123 I、124 I、125 I及131 I)。包括於同位素標記之化合物中之同位素之選擇將取決於該化合物之具體應用。舉例而言,對於藥物或受質組織分佈分析,其中納入放射性同位素(例如3 H或14 C)之化合物通常將最有用。對於放射性成像應用(例如 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ET)),正電子發射同位素(例如11 C、18 F、13 N或15 O)將有用。較重同位素(例如氘,即2 H)之納入可為式I或式I之任一子基團之化合物提供更大代謝穩定性,此可產生(例如)化合物之增加活體內半衰期或減少之劑量需求。 同位素標記之式I或式I之任一子基團之化合物可藉由類似於下文反應圖及/或實例中所述之彼等方法之方法藉由使用適當同位素標記之試劑或起始材料代替相應非同位素標記之試劑或起始材料或藉由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習用技術製得。 醫藥上可接受之加成鹽包含式I化合物之治療活性無毒性酸及鹼加成鹽形式。關注式I化合物之游離、即非鹽形式。 醫藥上可接受之酸加成鹽可藉由用該適當酸處理鹼形式便捷地獲得。適當酸包含(例如)無機酸,例如氫鹵酸(例如氫氯酸或氫溴酸)、硫酸、硝酸、磷酸及類似酸;或有機酸,例如乙酸、丙酸、羥基乙酸、乳酸、丙酮酸、草酸(即乙二酸)、丙二酸、琥珀酸(即丁二酸)、馬來酸、富馬酸、蘋果酸(即羥基丁二酸)、酒石酸、檸檬酸、甲烷磺酸、乙烷磺酸、苯磺酸、對甲苯磺酸、環拉酸、柳酸、對胺基柳酸、巴莫酸(pamoic)及類似酸。相反,該等鹽形式可藉由用適當鹼處理轉化成游離鹼形式。 含有酸性質子之式I化合物亦可藉由用適當有機及無機鹼處理轉化成其無毒性金屬或胺加成鹽形式。適當鹼鹽形式包含(例如)銨鹽、鹼金屬及鹼土金屬鹽(例如鋰、鈉、鉀、鎂、鈣鹽及諸如此類)、與有機鹼之鹽(例如苄星青黴素(benzathine)、N-甲基-D-還原葡糖胺、海巴明(hydrabamine)鹽及與胺基酸(例如,精胺酸、離胺酸及諸如此類)之鹽。 一些式I化合物亦可以其互變異構形式存在。舉例而言,醯胺基團(-C(=O)-NH-)之互變異構形式係亞胺基醇(-C(OH)=N-),其可在具有芳香族特性之環中穩定。儘管在本文表示之結構式中未明確指示,但該等形式意欲包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除非另有指示,否則本文中貫穿摘要、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使用之術語及表達應如下文所定義加以解釋。每一術語之含義在每次出現時皆獨立。除非另有指示,否則不管術語係單獨使用抑或與其他術語組合使用,該等定義均適用。本文所用未明確定義之術語或表達應解釋為具有業內所用之其普通含義。化學名稱、常見名稱及化學結構可互換使用以闡述相同結構。若化學化合物係使用化學結構及化學名稱二者來提及且結構與名稱之間存在歧義,則以結構為準。 「Cm -Cn 烷基」自身或於複雜表達中(例如Cm -Cn 鹵烷基、Cm -Cn 烷基羰基、Cm -Cn 烷基胺等)代表具有指定碳原子數目之直鏈或具支鏈脂肪族烴基團,例如具有1至4個碳原子之C1 -C4 烷基意指烷基。C1 -C6 烷基具有相應含義,亦包括戊基及己基之所有直鏈及具支鏈異構物。用於本發明中之較佳烷基係C1 -C6 烷基,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正戊基及正己基,尤其C1 -C4 烷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第三丁基、正丁基及異丁基。甲基及異丙基通常較佳。烷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每一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鹵基、烯基、炔基、芳基、環烷基、氰基、羥基、-O-烷基、-O-芳基、-伸烷基-O-烷基、烷硫基、-NH2 、-NH(烷基)、-N(烷基)2 、-NH(環烷基)、-O-C(=O)-烷基、-O-C(=O)-芳基、-O-C(=O)-環烷基、-C(=O)OH及-C(=O)O-烷基。通常較佳地,除非另有指示,否則烷基未經取代。 「C2 -Cn 烯基」代表含有至少一個碳-碳雙鍵且具有指定碳原子數目之直鏈或具支鏈脂肪族烴基團,例如C2 -C4 烯基意指具有2至4個碳原子之烯基;C2 -C6 烯基意指具有2至6個碳原子之烯基。非限制性烯基包括乙烯基、丙烯基、正丁烯基、3-甲基丁-2-烯基、正戊烯基及己烯基。烯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每一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鹵基、烯基、炔基、芳基、環烷基、氰基、羥基、-O-烷基、-O-芳基、-伸烷基-O-烷基、烷硫基、-NH2 、-NH(烷基)、-N(烷基)2 、-NH(環烷基)、-O-C(=O)-烷基、-O-C(=O)-芳基、-O-C(=O)-環烷基、-C(=O)OH及-C(=O)O-烷基。通常較佳地,除非另有指示,否則烯基未經取代。 「C2 -Cn 炔基」代表含有至少一個碳-碳三鍵且具有指定碳原子數目之直鏈或具支鏈脂肪族烴基團,例如C2 -C4 炔基意指具有2至4個碳原子之炔基;C2 -C6 炔基意指具有2至6個碳原子之炔基。非限制性烯基包括乙炔基、丙炔基、2-丁炔基及3-甲基丁炔基戊炔基及己炔基。炔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每一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鹵基、烯基、炔基、芳基、環烷基、氰基、羥基、-O-烷基、-O-芳基、-伸烷基-O-烷基、烷硫基、-NH2 、-NH(烷基)、-N(烷基)2 、-NH(環烷基)、-O-C(O)-烷基、-O-C(O)-芳基、-O-C(O)-環烷基、-C(O)OH及-C(O)O-烷基。通常較佳地,除非另有指示,否則炔基未經取代。 本文所用術語「Cm -Cn 鹵烷基」代表Cm -Cn 烷基,其中至少一個C原子經鹵素取代(例如Cm -Cn 鹵烷基可含有1至3個鹵素原子),較佳氯或氟。典型鹵烷基係C1 -C2 鹵烷基,其中鹵基適宜地代表氟。實例性鹵烷基包括氟甲基、二氟甲基及三氟甲基。 本文所用術語「Cm -Cn 羥基烷基」代表Cm -Cn 烷基,其中至少一個C原子經一個羥基取代。典型Cm -Cn 羥基烷基係Cm -Cn 烷基,其中一個C原子經一個羥基取代。實例性羥基烷基包括羥基甲基及羥基乙基。 本文所用術語「Cm -Cn 胺基烷基」代表Cm -Cn 烷基,其中至少一個C原子經一個胺基取代。典型Cm -Cn 胺基烷基係Cm -Cn 烷基,其中一個C原子經一個胺基取代。實例性胺基烷基包括胺基甲基及胺基乙基。 本文所用術語「Cm -Cn 伸烷基」代表具有指示碳原子數目之直鏈或具支鏈二價烷基。用於本發明中之較佳Cm -Cn 伸烷基係C1 -C3 伸烷基。伸烷基之非限制性實例包括-CH2 -、-CH2CH2-、-CH2 CH2 CH2 -、-CH(CH3 )CH2 CH2 -、-CH(CH3 )-及-CH(CH(CH3 )2 )-。 術語「Me」意指甲基,且「MeO」意指甲氧基。 術語「Cm -Cn 烷基羰基」代表式Cm -Cn 烷基-C(=O)-之基團,其中Cm -Cn 烷基部分係如上文所定義。通常,「Cm -Cn 烷基羰基」係C1 -C6 烷基-C(=O)-。 「Cm -Cn 烷氧基」代表基團Cm -Cn 烷基-O-,其中Cm -Cn 烷基係如上文所定義。尤其關注C1 -C4 烷氧基,其包括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第三丁氧基、正丁氧基及異丁氧基。甲氧基及異丙氧基通常較佳。C1 -C6 烷氧基具有相應含義,擴展至包括戊氧基及己氧基之所有直鏈及具支鏈異構物。 術語「Cm -Cn 烷氧基羰基」代表式Cm -Cn 烷氧基-C(=O)-之基團,其中Cm -Cn 烷氧基部分係如上文所定義。通常,「Cm -Cn 烷氧基羰基」係C1 -C6 烷氧基-C(=O)-。 術語「胺基」代表基團-NH2 。 術語「鹵基」代表鹵素基團,例如氟、氯、溴或碘。通常,鹵基係氟或氯。 術語「芳基」意指苯基、聯苯基或萘基。 術語「雜環烷基」代表含有1至3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之穩定之飽和單環3至7員環。在一個實施例中,穩定之飽和單環3至7員環含有1個選自O、S及N之雜原子。在第二實施例中,穩定之飽和單環3至7員環含有2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在第三實施例中,穩定之飽和單環3至7員環含有3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含有1至3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之穩定之飽和單環3至7員環通常可為5至7員環,例如5或6員環。雜環烷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每一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鹵基、烯基、炔基、芳基、環烷基、氰基、羥基、-O-烷基、-O-芳基、-伸烷基-O-烷基、烷硫基、-NH2 、-NH(烷基)、-N(烷基)2 、-NH(環烷基)、-O-C(O)-烷基、-O-C(O)-芳基、-O-C(O)-環烷基、-C(O)OH及-C(O)O-烷基。通常較佳地,除非另有指示,否則雜環烷基未經取代。 術語「雜芳基」代表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之穩定之單環或二環芳香族環系統,每一環皆具有5或6個環原子。在本發明之一個實施例中,穩定之單環或二環芳香族環系統含有一個選自O、S及N之雜原子,每一環皆具有5或6個環原子。在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中,穩定之單環或二環芳香族環系統含有2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每一環皆具有5或6個環原子。在第三實施例中,穩定之單環或二環芳香族環系統含有3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每一環皆具有5或6個環原子。在第四實施例中,穩定之單環或二環芳香族環系統含有4個獨立地選自O、S及N之雜原子,每一環皆具有5或6個環原子。雜芳基之一個實施例包含黃酮。 術語「C3 -Cn 環烷基」代表具有指示碳原子數目之環狀單價烷基,例如C3 -C7 環烷基意指具有3至7個碳原子之環狀單價烷基。用於本發明中之較佳環烷基係C3 -C4 烷基,即環丙基及環丁基。環烷基可未經取代或經一或多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每一取代基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鹵基、烯基、炔基、芳基、環烷基、氰基、羥基、-O-烷基、-O-芳基、-伸烷基-O-烷基、烷硫基、-NH2 、-NH(烷基)、-N(烷基)2 、-NH(環烷基)、-O-C(O)-烷基、-O-C(O)-芳基、-O-C(O)-環烷基、-C(O)OH及-C(O)O-烷基。通常較佳地,除非另有指示,否則環烷基未經取代。 術語「胺基Cm -Cn 烷基」代表如上文所定義之Cm -Cn 烷基,其經胺基取代,即烷基部分之一個氫原子由NH2 -基團置換。通常,「胺基Cm -Cn 烷基」係胺基C1 -C6 烷基。 術語「胺基Cm -Cn 烷基羰基」代表如上文所定義之Cm -Cn 烷基羰基,其中烷基部分之一個氫原子由NH2 -基團置換。通常,「胺基Cm -Cn 烷基羰基」係胺基C1 -C6 烷基羰基。胺基Cm -Cn 烷基羰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甘胺醯基:C(=O)CH2 NH2 ,丙胺醯基:C(=O)CH(NH2 )CH3 ,纈胺酸基:C=OCH(NH2 )CH(CH3 )2 ,白胺酸基:C(=O)CH(NH2 )(CH2 )3 CH3 ,異白胺酸基:C(=O)CH(NH2 )CH(CH3 )(CH2 CH3 )及正白胺酸基:C(=O)CH(NH2 )(CH2 )3 CH3 及諸如此類。此定義並不限於天然胺基酸。 有關術語與上文提供之定義及技術領域中之常見用法一致相應地解釋。 如本文所用術語「(=O)」在附接至碳原子時形成羰基部分。應注意,在原子之化合價允許時,該原子可僅帶有側氧基。 術語「單磷酸酯、二磷酸酯及三磷酸酯」係指基團:術語「硫代-單磷酸酯、硫代-二磷酸酯及硫代-三磷酸酯」係指基團:如本文所用,定義中所用之任一分子部分上之基團位置可為該部分上之任一處,只要其化學穩定即可。在存在任一變量在任一部分中出現一次以上時,每一定義皆獨立。 在本文中使用時,「式I化合物」、或「本發明化合物」或類似術語意欲包括式I化合物及式I化合物之亞組,包括可能之立體化學異構形式及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溶劑合物。 術語「溶劑合物」涵蓋式I化合物以及其鹽能夠形成之任何醫藥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該等溶劑合物係(例如)水合物、醇鹽(例如乙醇鹽、丙醇鹽)及諸如此類,尤其水合物。 一般而言,本申請案中所用之化合物之名稱係使用ChemDraw Ultra 12.0生成。另外,若結構或結構之一部分的立體化學未以(例如)粗體或虛線指示,則應將該結構或該結構之一部分解釋為涵蓋其所有立體異構物。一般合成方法 本發明化合物可藉由(例如)如下文顯示且闡述之闡釋性合成反應圖中繪示之各種方法製得。所用起始材料及試劑可自商業供應商獲得或可根據參考文獻中闡述之文獻程序使用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方法製得。 反應圖1圖解說明獲得式I化合物之途徑,其中R1 及R2 係H,且鹼B係尿嘧啶或衍生之尿嘧啶,即B係式(b)之基團。Pg1 及Pg2 係相同或不同之羥基保護基團反應圖 1 Lg係離去基團,例如甲基磺酸酯、鹵化物或磷酸酯 可使用在鹼(如咪唑或類似物)或任何其他適宜保護基團(例如醯基,如乙醯基、苯甲醯基或對氯苯甲醯基或三苯甲基)存在下藉由用TIPS-氯化物處理實現之使用(例如)三異丙基矽基(TIPS)基團之(4S,5R)-4-羥基-5-(羥基甲基)二氫呋喃-2(3H)-酮之羥基的保護。或者,可採用正交保護基團策略以使得能夠稍後使一個羥基選擇去保護而不接觸其他羥基。通常隨後,用三苯甲基、甲氧基三苯甲基或矽基保護5'-羥基,之後使用(例如)醯基保護3'-羥基。隨後藉由在鹼(如雙(三甲基矽基)醯胺)存在下用N-氟苯磺醯亞胺(NFSI)處理使由此保護之衍生物經受親電子α-氟化,從而提供氟內酯(1b)。隨後藉由在鹼(如雙(三甲基矽基)醯胺鋰或類似物)存在下與N-氯琥珀醯亞胺反應便捷地引入α-氯取代基。隨後使用任何適宜還原劑(例如DIBAL或諸如此類)還原酮官能基,之後使獲得之羥基轉化成離去基團(例如磺酸、鹵化物或磷酸酯之衍生物),從而提供糖基供體(1e)。磺酸之衍生物(例如甲基碸)通常係藉由在鹼(例如Et3 N)存在下用甲磺醯氯或等效物處理製得;糖基溴化物通常係經由藉由使用乙酸酐或類似物乙醯化羥基之異頭乙酸酯、之後用乙酸中之溴化氫處理製得。隨後藉由使用核苷化學領域中熟知之標準條件(例如)在六甲基二矽氮烷(HDMS)及路易斯酸(Lewis acid,例如TMS三氟甲磺酸酯或四氯化錫或類似物)存在下與期望鹼或其經保護之衍生物縮合來形成核苷(1f)。在使用糖基溴化物作為糖基供體之情形下,適宜地使用糖基化反應之促進劑(如四氯化錫或銀鹽,例如三氟甲磺酸銀或類似物)。然後藉由業內熟知之標準方法根據基團使用適當方法移除羥基保護基團及(若存在)鹼上之保護基團以提供核苷(1g)。若期望,隨後可使用下文所述任何方法或根據文獻程序將獲得之核苷(1g)轉變成5'-單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5'-硫代-單磷酸酯、硫代-二磷酸酯或硫代-三磷酸酯或轉變成前藥。 帶有將3'位及5'位連接在一起之環狀磷酸酯前藥部分(即R1 及R2 與其附接之氧原子一起形成環狀磷酸酯)之本發明化合物可(例如)根據WO2010/075554中所述之方法製得。獲得該等化合物(其中R3 係OR3' 且R3' 係H、C1 -C6 烷基、C3 -C7 環烷基、C3 -C7 環烷基C1 -C7 烷基或苄基且磷(III)-試劑用於引入磷部分)之途徑繪示於反應圖2A中。 反應圖 2A 如上文所述製得之二醇(2a)與磷(III)-試劑(例如帶有期望基團R3' 之烷基-N,N,N',N'-四異丙基磷醯胺酯)在活化劑(例如四唑或二氰基咪唑或諸如此類)存在下反應,從而提供環狀亞磷酸酯(2b)。隨後使用業內已知之任何便捷氧化方法(例如使用過氧化物試劑(例如間-氯過氧苯甲酸、第三丁基氫過氧化物、過氧化氫或諸如此類)之氧化)實施亞磷酸酯至磷酸酯(2c)之隨後氧化。或者,可使用TEMPO-氧化或基於碘-THF-吡啶-水之氧化或任何其他適宜氧化方法。 類似地,本發明化合物中帶有3',5'-環狀前藥部分(2d)之相應環狀硫代磷酸酯前藥(即U係S)可藉由硫化亞磷酸酯衍生物(2b)獲得。適宜硫化試劑包括(但不限於)元素硫、Lawesson試劑、環八硫、雙(三乙氧基矽基)丙基-四硫化物(TEST)。 或者,環狀磷酸酯(2c)可藉由使二醇與P(V)-試劑(例如二氯磷酸烷基酯)反應在一個步驟中直接製得,由此避免單獨氧化步驟。 欲用於形成環狀亞磷酸酯及磷酸酯之磷(III)及磷(V)試劑分別可如WO2010/075554中所述製得。簡言之,市售氯-N,N,N',N'-四異丙基亞磷醯胺與期望醇R3' -OH在三級胺(例如Et3 N)存在下反應提供磷(III)試劑,而三氯化磷醯(POCl3 )與期望醇R3' -OH在Et3 N或類似物存在下反應提供磷(V)試劑。 本發明之環狀磷酸酯前藥(其中U係O,R3 係NHC(R15 )(R15' )C(=O)R16 )可如反應圖2B中所繪示製得。反應圖 2B環狀磷酸酯(2Ab)之形成係藉由(例如)使用溶劑(例如MeCN或諸如此類)使二醇(2a)與帶有期望胺基酸酯及兩個離去基團(2Aa) (例如兩個對硝基苯酚基團)之磷酸化試劑在鹼(例如DBU或等效物)存在下反應實現。 以類似方式,本發明化合物中帶有3',5'-環狀前藥部分之相應環狀硫代磷酸酯前藥(即U係S)可藉由使用相應硫代磷醯胺酯作為磷酸化試劑獲得。 對於本發明化合物(其中R2 係H且R1 係磷醯胺酯,即式(iv)之前藥部分)之製備,可利用與二級3'-羥基相比反應性較高之一級5'-羥基,且可在3',5-二醇上直接引入磷醯胺酯而無需任何特別保護基團策略。此方法圖解說明於反應圖3中。 反應圖 3 在惰性溶劑(例如醚(例如二乙醚或THF)或鹵化烴(例如二氯甲烷))中在鹼(例如N-甲基咪唑(NMI)或諸如此類)存在下如上文所述製得之核苷衍生物(3a)與期望氯醯胺磷酸酯縮合提供磷醯胺酯衍生物(3b)。 類似地,本發明化合物(其中R2 係H且R1 係硫代磷醯胺酯,即式(iv)之前藥部分,其中U係S)係藉由使糖(3a)與硫代氯醯胺磷酸酯反應獲得。 上述反應圖中所用之氯醯胺磷酸酯可以兩步反應自磷醯氯(POCl3 )開始製得。反應圖4圖解說明可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式(iv)之基團,其中U係O且R24 係H)之氯醯胺磷酸酯及可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式(iv-c)之基團,其中U係O,且R24 及R15' 與其附接之原子一起形成吡咯啶環)之氯醯胺磷酸酯。在惰性溶劑(如Et2 O)中POCl3 與期望醇R14 OH之縮合提供二氯磷酸烷氧基酯或二氯磷酸芳基氧基酯(4a)。隨後分別與胺基酸衍生物(4b)或(4b')反應提供氯磷醯胺酯(4c)或(4c')。若期望,所得氯磷醯胺酯(4c)及(4c')可轉化成具有活化苯酚作為離去基團(例如五氟苯酚或對-NO2 -苯酚)之相應磷酸化試劑,分別如圖4d及4e大概圖解說明。此轉化係藉由在鹼(如三乙胺或類似物)存在下使氯衍生物(4c)或(4c')與期望活化苯酚反應便捷地實施。 硫代氯醯胺磷酸酯(即可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磷酸化試劑,其中R1 係式(iv)之基團且U係S)可使用與上文大概概述類似之策略製得,如反應圖5中圖解說明。在鹼(例如Et3 N或諸如此類)存在下硫代磷醯氯與期望醇R14 OH反應提供硫代二氯磷酸烷氧基酯或硫代二氯磷酸芳基氧基酯(5a)。隨後分別與胺基酸衍生物(4b)或(4b')反應提供硫代氯醯胺磷酸酯(5b)或(5b')。 獲得可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v)且U係O)之磷酸化試劑之途徑繪示於反應圖6中。反應圖 6 在Et3 N或諸如此類存在下在溶劑(如DCM)中磷酸化試劑(如二氯磷酸4-硝基苯基酯、三氯化磷醯或類似物)與適宜胺反應提供期望氯磷二醯胺酯。 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i)之前藥部分,R12 及R13 二者皆係R21 (=O)S-(C1 -C6 伸烷基)-且U係O)可根據文獻程序製得。舉例而言,Bioorg. & Med. Chem. Let.,第3卷,第12期,1993,第2521-2526頁中中所述之方法,如反應圖7A中大概圖解說明。 反應圖 7A 藉由在活化劑(例如新戊醯氯)存在下在吡啶中用膦酸處理、之後與S-(2-羥基烷基)烷烴硫酸酯及新戊醯氯在吡啶中反應及隨後氧化 使用(例如)如吡啶/水中之碘等條件實現的5'-羥基化合物(7a)轉化成相應氫磷酸酯(7b)提供磷酸三酯。最終使用標準方法移除保護基團,從而提供核苷酸前藥(7c)。 或者,核苷酸前藥(7c)可藉由用已經帶有適當取代基之磷酸化試劑磷酸化核苷(7a)製得。此方法闡述於WO2013/096679中且圖解說明於反應圖7B中。 反應圖 7B 在5-乙基硫代四唑(ETT)存在下核苷(7a)與磷酸化試劑反應、之後使用(例如)m CPBA氧化,從而提供期望前藥(7c)。磷酸化試劑係根據如反應圖8中大體描繪之文獻程序適宜地製得。 反應圖 8 在三級胺(例如三乙胺或等效物)存在下期望醯氯R21 C(=O)Cl與期望構形之巰基脂肪族醇反應、之後用1,1-二氯-N,N-二異丙基膦胺處理獲得之醯基硫代烷醇衍生物(8a),從而提供磷酸化試劑(8b)。 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i)之前藥部分且R12 及R13 具有式R21 C(=O)O-C1 -C6 伸烷基-或R21 OC(=O)O-C1 -C6 伸烷基-)可根據(例如)WO2013/096679及其中引用之參考文獻中所述之方法製得。該方法簡要圖解說明於反應圖9A中。 反應圖 9A 在DIEA或諸如此類存在下使用適宜偶合條件(如BOP-Cl及3-硝基-1,2,4-三唑)在溶劑(如THF)中使視情況經保護之核苷9a與較佳呈銨鹽(例如三乙基銨鹽或諸如此類)形式之適宜雙磷酸酯9b或9b'偶合,從而分別提供前藥9c及9c'。 在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i)之前藥部分且R12 及R13 具有式R21 C(=O)O-C1 -C6 伸烷基-或R21 OC(=O)O-C1 -C6 伸烷基-)之替代方法中,使核苷9a與磷醯氯在第一步驟中反應且隨後進一步與已經取得之磷酸化試劑期望反應,如反應圖9B中所圖解說明。 反應圖 9B 磷酸酯9c及9c'係藉由使用溶劑(例如磷酸三乙酯)使核苷9a與磷醯氯反應、之後於高溫下在DIEA存在下與期望碳酸氯烷基酯(9b'')或酯(9b''')反應獲得。 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i)之前藥部分,其中U係O,R12 係H且R13 具有式R21 -O-C1 -C6 伸烷基-且R21 係C1 -C24 烷基)可與(例如) J. Med. Chem., 2006, 49, 6, 第2010-2013頁及WO2009/085267及其中引用之參考文獻中所述之方法一致地製得。一般方法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0A中。 反應圖 10A 藉由在三乙胺存在下使用(例如)二乙醚或諸如此類作為溶劑使適當烷氧基醇(10a)與氯化磷反應、之後磷酸化視情況經保護之核苷且最終去保護實施之磷酸化試劑(10b)之形成提供蛋白(10c)。 在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i)之前藥部分,其中U係O,R12 係H且R13 具有式R21 -O-C1 -C6 伸烷基-且R21 係C1 -C24 烷基)之替代方法中,可使用磷(III)-試劑作為磷酸化試劑,如反應圖10B中所圖解說明。 反應圖 10B 磷(III)試劑係藉由在三級胺(例如DIEA或類似物)存在下使烷氧基醇(10a)與膦胺(10d)反應製得。隨後用獲得之亞磷醯胺衍生物(10e)磷酸化核苷,之後使用(例如)過氧化物(例如第三丁氧基過氧化物或諸如此類)氧化,從而提供核苷酸(10f)。水解氰基乙基部分及移除保護基團(若存在),從而提供期望核苷酸(10c)。 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vi)之前藥部分且R13 係R21 C(=O)O-CH2 -或R21 OC(=O)O-CH2 -)可根據(例如) WO2013/039920及其中引用之參考文獻中所述之方法製得。該方法簡要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1A中。 反應圖 11A 磷醯胺酯11c及11c'係藉由使核苷11a與磷醯氯在磷酸三乙酯中反應、之後在DIEA存在下與期望胺NHR17 R17' 反應且最後在高溫下在DIEA存在下與碳酸氯烷基酯(11b)或酯(11b')反應獲得。 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vi)之前藥部分且R13 係R21 C(=O)S-CH2 CH2 -)可根據WO2008/082601及其中引用之參考文獻中所述之方法製得。該方法簡要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2A中。 反應圖 12A 藉由用吡啶中之新戊醯氯活化實現用期望膦酸氫酯之適宜四烷基銨鹽(例如四乙基銨鹽)磷酸化5'-羥基化合物(12a),從而提供膦酸氫酯(12b)。隨後藉由在無水條件下在四氯化碳中與期望胺反應、之後移除保護基團引入胺基NR17 R17' ,由此產生磷醯胺酯(12c)。 作為替代方案,磷醯胺酯(12c)可自反應圖7A之膦酸氫酯(7b)藉由在偶合劑(例如PyBOP或諸如此類)存在下與期望S-烷烴硫酸(2-羥基乙基)酯R21 C(C=O)SCH2 CH2 OH反應、之後胺化並如上文所述去保護來獲得。此途徑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2B中。 反應圖 12B 如熟習此項技術者明瞭,反應圖12A及12B中所圖解說明之程序將不僅適於製備S-醯基硫代乙醇衍生物,且亦適於製備硫與氧原子之間具有其他伸烷基構形之衍生物。 於5'位處及視情況亦於3'位處具有醯基前藥部分(即R1 及視情況R2 亦係C(O=)R30 或C(=O)R31 NH2 )之本發明化合物可藉由使適宜3'保護之化合物經受適宜醯化條件獲得,如反應圖13中所圖解說明。 反應圖 13 核苷(13b) (其中5'位處之前藥基團係酯,即式OC(=O)R10 之基團)係藉由在吡啶或烷基醯氯R30 C(=O)Cl或諸如此類存在下使用標準方法(例如使用烷基酸酐R30 C(=O)OC(=O)R30 ))使5'-羥基化合物(9a)與適當醯化劑反應獲得,而5'位處帶有胺基酸酯之核苷(13d)可在適宜肽偶合劑(例如EDAC或諸如此類)存在下藉由使5'-羥基化合物(13a)與N保護之脂肪族胺基酸反應獲得。移除3'-羥基保護基團隨後產生本發明化合物,其中R2 係H。另一方面,使3'-羥基化合物(13b)及(13c)經受上文剛剛闡述之醯化條件,從而分別產生二醯基衍生物(13d)及(13e)。 5'-及/或3'位處帶有酯或胺基酸酯前藥部分之本發明化合物可如反應圖14中所圖解說明製得。 反應圖 14 由於二醇(14a)之一級5'位之反應性較高,故此位置可選擇性與適宜醯化劑反應以獲得5'-醯基衍生物(14b)及(14c),或其可經適宜保護基團保護以容許隨後醯化3'位。核苷(14b) (其中5'位中之前藥基團係酯,即式OC(=O)R30 之基團)係藉由在吡啶或醯氯或諸如此類存在下與醯化劑(例如烷基酐)反應便捷地獲得,而5'位處帶有胺基酸酯之核苷(14c)將藉由在適宜肽偶合劑(例如EDAC或諸如此類)存在下使二醇(14a)與N保護之脂肪族胺基酸反應獲得。若醯基前藥基團期望在3'位處,保護-醯化-去保護順序將適於以下降產率得到清潔反應物。通常,保護基團(如矽基、三苯甲基或單甲氧基三苯甲基(MMT))將適於保護5'-羥基。該等基團之使用廣泛闡述於文獻中,通常,諸如在諸如吡啶等溶劑中與相應氯化物(例如氯化物)反應等條件用於其引入。隨後如上文所述實施醯化、之後移除5'-O-保護基團,及在胺基酸酯引入作為N保護之胺基酸,即N-保護基團之情形下,根據所用保護基團使用適當條件(例如在三苯甲基或甲氧基三苯甲基保護基團之情形下酸性處理),隨後提供3'-醯化衍生物(14d)及(14e)。若期望,可(例如)使用上文所述程序在獲得之5'-羥基衍生物(14d)及(14e)之5'位處引入磷醯胺酯,或可使用標準文獻磷酸化程序引入單磷酸酯、二磷酸酯或三磷酸酯,或可使用上文針對3'位之醯化所述之方法醯化5'位。 在5'位處或在5'位及3'位二者處具有縮醛前藥部分之本發明化合物(即式I化合物(其中R1 或R1 與R2 二者係CR32 R32' OC(=O)CHR33 NH2 ))可自5'-羥基化合物使用(例如) Bioorg. Med. Chem. 11 (2003)2453-2461中所述之方法製得。 在5'位處帶有「HepDirect」前藥部分之本發明化合物(即式I化合物,其中R1 係基團(i),且R12 及R13 在其附接之氧原子之間接合形成伸丙基)可根據J. Am. Chem. Soc, 第126卷,第16期,2004,第5154-5163頁中所述之方法製得。 獲得式I化合物(其中B係基團(a)或(b),R2 係H且R1 係三磷酸酯,即式(iii)之基團,其中U係O)之途徑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5中。 反應圖 15 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三磷酸酯之適宜磷酸化試劑(其中B係基團(a)或(b))係5-硝基環salgenyl氯亞磷酸酯(I-6),其係藉由使三氯化磷與2-羥基-5-硝基苄基醇反應製得,如下文實驗部分中所詳述。 在Et3 N存在下在惰性溶劑(如DCM或MeCN)中使本發明之核苷(15a)之適宜3'-O保護之衍生物與硝基環柳烯基氯亞磷酸酯(I-1)反應,之後使用(例如) Oxone® 氧化,從而提供環狀磷酸酯三酯(15b)。隨後藉由與焦磷酸酯(例如三丁基胺焦磷酸酯)反應、之後用氨處理獲得三磷酸酯(15c)。為得到期望鹽形式,使三磷酸酯經受適當離子交換程序,例如若期望鉀鹽形式,則使殘餘物通過管柱Dowex® -K+ 。 獲得式I化合物(其中B係尿嘧啶,R2 係H且R1 係硫代-三磷酸酯,即式(iii)之基團,其中U係S)之途徑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6中。 反應圖 16 在製備式(I)化合物之U-核苷之硫代-三磷酸酯中引入第一磷酸酯基團之適宜試劑係2-氯-4H-1,3,2-苯并二氧雜膦-4-酮,其係根據文獻程序製得。因此,在溶劑(如吡啶/THF或等效物)中使適宜3'-O保護之核苷與2-氯-4H-1,3,2-苯并二氧雜膦-4-酮反應,之後在三丁基胺存在下在溶劑(如DMF)中用焦磷酸三丁基銨處理。隨後藉由用硫於DMF中之溶液處理將獲得之中間體轉變成硫代三磷酸酯。為得到期望鹽形式,使三磷酸酯經受適當離子交換程序,例如若期望鋰鹽形式,則使殘餘物通過管柱Dowex®-Li+ 。 獲得硫代-三磷酸酯之替代途徑圖解說明於反應圖17中。 反應圖 17 在此方法中,在磷酸化步驟中使用硫代磷酸酯試劑。該試劑係藉由使PSCl3 與三唑在溶劑(如MeCN或類似物)中反應製得。隨後使由此形成之試劑與3'-O保護之核苷13a偶合,其後與焦磷酸酯(例如焦磷酸氫三(四丁基銨)酯)反應,由此提供硫代-三磷酸酯(17b)。 上文反應圖中所用之各種保護基團(PG)之使用已為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知,且其用途及其他替代物廣泛闡述於文獻中,例如,參見Greene T.W., Wuts P.G.M.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第2版,New York: Wiley;1995。 如本文所用術語「N-保護基團」或「N保護」係指意欲針對合成程序期間之不期望反應保護胺基酸或肽之N末端或保護胺基之彼等基團。通常使用之N-保護基團揭示於Greene中。如本文所用術語「N-保護基團」包括醯基,例如甲醯基、乙醯基、丙醯基、丙醯基、第三丁基乙醯基、2-氯乙醯基、2-溴乙醯基、三氟乙醯基、三氯乙醯基、鄰苯二甲醯基、鄰硝基苯氧基乙醯基、α-氯丁醯基、苯甲醯基、4-氯苯甲醯基、4-溴苯甲醯基、4-硝基苯甲醯基及諸如此類;磺醯基,例如苯磺醯基、對甲苯磺醯基及諸如此類;胺基甲酸酯形成基團,例如苄基氧基羰基、對氯苄基氧基-羰基、對甲氧基苄基氧基羰基、對硝基苄基氧基羰基、2-硝基苄基氧基羰基、對溴苄基氧基羰基、3,4-二甲氧基苄基氧基羰基、4-甲氧基苄基氧基羰基、2-硝基-4,5-二甲氧基苄基氧基羰基、3,4,5-三甲氧基苄基氧基羰基、1-(對-聯苯基)-1-甲基乙氧基羰基、α,α-二甲基-3,5-二甲氧基苄基氧基羰基、苄基羥基羰基、第三丁氧基羰基、二異丙基甲氧基羰基、異丙基氧基羰基、乙氧基羰基、甲氧基羰基、烯丙基氧基羰基、2,2,2-三氯乙氧基羰基、苯氧基羰基、4-硝基苯氧基羰基、茀基-9-甲氧基羰基、環戊基氧基羰基、金剛烷基氧基羰基、環己基氧基羰基、苯基硫羰基及諸如此類;烷基,例如苄基、三苯基甲基、苄基氧基甲基及諸如此類;及矽基,例如三甲基矽基及諸如此類。有利之N-保護基團包括甲醯基、乙醯基、苯甲醯基、丙醯基、第三丁基乙醯基、苯基磺醯基、苄基(Bz)、第三丁氧基羰基(BOC)及苄基氧基羰基(Cbz)。 羥基及/或羧基保護基團亦廣泛綜述於如上Greene中且包括醚,例如甲基、經取代之甲基醚(例如甲氧基甲基、甲基硫甲基、苄基氧基甲基、第三丁氧基甲基、2-甲氧基乙氧基甲基及諸如此類)、矽基醚(例如三甲基矽基(TMS)、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TBDMS)三苄基矽基、三苯基矽基、第三丁基二苯基矽基、三異丙基矽基及諸如此類)、經取代之乙基醚(例如1-乙氧基甲基、1-甲基-1-甲氧基乙基、第三丁基、烯丙基、苄基、對甲氧基苄基、二苯基甲基、三苯基甲基及諸如此類)、芳烷基(例如三苯甲基及9-苯基-咕噸(pixyl,9-羥基-9-苯基衍生物,尤其氯化物)。酯羥基保護基團包括諸如甲酸酯、苄基甲酸酯、氯乙酸酯、甲氧基乙酸酯、苯氧基乙酸酯、新戊酸酯、巴豆酸酯、製二酸酯(mesitoate)、苯甲酸酯及諸如此類等酯。碳酸酯羥基保護基團包括甲基乙烯基、烯丙基、肉桂基、苄基及諸如此類。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醫藥組合物,其包括治療有效量之式I化合物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本上下文中之治療有效量係足以穩定或減少受感染個體(例如人類)之病毒感染且具體而言HCV感染的量。「治療有效量」將端視每一特定情形下之個體需要而變。影響劑量之特徵係(例如)欲治療疾病之嚴重程度、欲治療個體之年齡、體重、一般健康狀況等、投與途徑及形式。 在一個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未治療過」之患者,即先前未針對感染進行治療之感染HCV之患者。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經歷治療」之患者,即先前針對感染進行治療且隨後復發之感染HCV之患者。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治療「無反應者」,即先前經治療但對治療無反應之感染HCV之患者。 在又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包含預防有效量之如本文所指定式I化合物及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的醫藥組合物。本上下文中之預防有效量係足以以預防性方式針對處於感染風險之個體之HCV感染起作用的量。 在再一態樣中,本發明係關於製備如本文指定之醫藥組合物之方法,其包含緊密混合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與治療或預防有效量之如本文指定之式I化合物。 因此,本發明化合物可調配成用於投與目的之各種醫藥形式。作為適當組合物,可存在通常用於全身投與藥物之引用之所有組合物。為製備本發明之醫藥組合物,將有效量之作為活性成份之特定化合物(視情況成加成鹽形式或溶劑合物)與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混合組合,端視投與之期望製劑形式而定,該載劑可採取多種形式。期望該等醫藥組合物呈尤其適於經口、經直腸、經皮或藉由非經腸注射投與之單一劑型。舉例而言,在製備呈經口劑型之組合物中,可採用任何常用醫藥介質,例如,在經口液體製劑(例如懸浮液、糖漿、酏劑、乳液、溶液)情形下為水、二醇、油、醇及諸如此類;或在粉劑、丸劑、膠囊及錠劑情形下為固體載劑,例如澱粉、糖、高嶺土、潤滑劑、黏合劑、崩解劑及諸如此類。錠劑及膠囊由於其易於投與而代表最有利之經口劑量單位形式,在該情形下明顯採用固體醫藥載劑。對於非經腸組合物,載劑通常將至少大部分包含無菌水,但可包括其他成份以(例如)有助於溶解。例如,可製備可注射溶液,該載劑包含鹽水溶液、葡萄糖溶液或鹽水與葡萄糖溶液之混合物。亦可製備可注射懸浮液,在該情形下可採用適當液體載劑、懸浮劑及諸如此類。亦包括意欲在即將使用前轉化成液體形式製劑之固體形式製劑。在適於經皮投與之組合物中,載劑視情況包含滲透增強劑及/或適宜濕潤劑、視情況與較小比例之任何性質之適宜添加劑組合,該等添加劑不對皮膚引入明顯有害效應。本發明化合物亦可經由使用任何業內已知之遞送系統以溶液、懸浮液或乾燥粉末形式經口吸入或吹入。 以單位劑型來調配上文提及之醫藥組合物尤其有利於方便投與及達成劑量一致性。如本文所使用之單位劑型係指適於作為單一劑量之物理離散單位,各單位含有經計算以產生期望治療效應之預定量的活性材料以及所需醫藥載劑。該等單位劑型之實例係錠劑(包括刻痕或包衣錠劑)、膠囊、丸劑、栓劑、粉末包、薄片、可注射溶液或懸浮液及諸如此類及其分離多重物。 式I化合物針對HCV顯示活性且可用於治療及/或預防HCV感染或與HCV相關之疾病。通常,式I化合物可用於治療HCV感染或與HCV相關之疾病。與HCV相關之疾病包括進行性肝纖維化、導致肝硬化之發炎及壞死、晚期肝疾病及HCC。多種本發明化合物可針對HCV之突變菌株具有活性。另外,許多本發明化合物可顯示有利之藥物動力學特性且就生物利用度而言具有吸引力,包括可接受之半衰期、AUC (曲線下面積)及峰值及無不利之現象(例如不足之快速起效及組織滯留)。 式I化合物針對HCV之活體外抗病毒活性可以細胞HCV複製子系統測試,該系統係基於Lohmann等人 (1999) Science 285:110-113,with the further modifications described by Krieger等人 (2001) Journal of Virology 75: 4614-4624 (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此在實例部分中進一步例示。此模型儘管並非HCV之完全感染模型,但廣泛接受為當前可用之自主HCV RNA複製之最強力且有效之模型。應瞭解,重要的是區分特定而言干擾HCV功能之化合物與彼等在HCV複製子模型中發揮細胞毒性或細胞生長抑制效應者,且因此引起HCV RNA或連接之報告基因酶濃度減少。業內已知使用螢光氧化還原染料(例如刃天青)基於(例如)線粒體酶之評估細胞毒性之分析。此外,存在細胞複篩用於評估連接之報告基因活性(例如螢火蟲螢光素酶)之非選擇性抑制。適當細胞類型可藉由穩定轉染配備有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其表現取決於組成活性基因啟動子,且該等細胞可用作複篩以消除非選擇性抑制劑。 由於式I化合物(包括任何可能之立體異構物、其醫藥上可接受之加成鹽或溶劑合物)之抗病毒性質、具體而言其抗HCV性質,其可用於治療感染HCV之溫血動物、具體而言人類。式I化合物進一步可用於預防HCV感染。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治療感染HCV或處於感染HCV風險之溫血動物、具體而言人類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投與抗HCV有效量之式I化合物。 因此,本發明化合物可用作醫藥,具體而言用作抗HCV醫藥。作為醫藥之該用途或治療方法包含向HCV感染個體或易於HCV感染之個體全身投與有效對抗與HCV感染相關之病況之量。 本發明亦係關於本發明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於治療或預防HCV感染之藥劑。 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係關於式I化合物之用途,其用於製造用於治療HCV感染之藥劑。 一般而言,預計抗病毒有效之每日量可為約0.01 mg/kg至約700 mg/kg、或約0.5 mg/kg至約400 mg/kg、或約1 mg/kg至約250 mg/kg、或約2 mg/kg至約200 mg/kg或約10 mg/kg至約150 mg/kg體重。可適於在一整天中以適當間隔以2個、3個、4個或更多個子劑量投與所需之劑量。該等子劑量可調配為含有(例如)約1 mg至約5000 mg、或約50 mg至約3000 mg、或約100 mg至約1000 mg、或約200 mg至約600 mg、或約100 mg至約400 mg活性成份/單位劑型之單位劑型。 本發明亦係關於式I化合物、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及另一抗病毒化合物(具體而言另一抗HCV化合物)之組合。術語「組合」可係關於含有(a) 式I化合物及(b) 視情況另一抗HCV化合物之產品,其用作用於同時、單獨或依序用於治療HCV感染之組合製劑。 可以該等組合使用之抗HCV化合物包括HCV聚合酶抑制劑、HCV蛋白酶抑制劑、HCV生命週期中之其他靶標之抑制劑及免疫調節劑及其組合。HCV聚合酶抑制劑包括 NM283 (伐洛他濱)、R803、JTK-109、JTK-003、HCV-371、HCV-086、HCV-796及R-1479、R-7128、MK-0608、VCH-759、PF-868554、GS9190、XTL-2125、NM-107、GSK625433、R-1626、BILB-1941、ANA-598、IDX-184、IDX-375、INX-189、MK-3281、MK-1220、ABT-333、PSI-7851、PSI-6130、GS-7977 (速複布韋)、VCH-916。HCV蛋白酶之抑制劑(NS2-NS3抑制劑及NS3-NS4A抑制劑)包括BILN-2061、VX-950 (替拉瑞韋(telaprevir))、GS-9132 (ACH-806)、SCH-503034 (博賽瑞韋)、TMC435350 (西美瑞韋)、TMC493706、ITMN-191、MK-7009、BI-12202、BILN-2065、BI-201335、BMS-605339、R-7227、VX-500、BMS650032、VBY-376、VX-813、SCH-6、PHX-1766、ACH-1625、IDX-136、IDX-316。HCV NS5A抑制劑之實例係BMS790052、A-831、A-689、NIM-811且DEBIO-025係NS5B親環素抑制劑之實例。 HCV生命週期中之其他靶標之抑制劑,包括NS3解旋酶;金屬蛋白酶抑制劑;反義寡核苷酸抑制劑,例如ISIS-14803及AVI-4065;siRNA,例如SIRPLEX-140-N;編碼載體之短髮夾RNA (shRNA);DNA酶;HCV特異性核酶,例如heptazyme)、RPI.13919;進入抑制劑,例如HepeX-C、HuMax-Hep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例如西戈斯韋(celgosivir)、UT-231B及諸如此類;KPE-02003002;及BIVN 401。 免疫調節劑包括天然及重組干擾素同種型化合物,包括α-干擾素、β-干擾素、γ-干擾素及ω-干擾素,例如Intron A®、Roferon-A®、Canferon-A300®、Advaferon®、Infergen®、Humoferon®、Sumiferon MP®、Alfaferone®、IFN-beta®及Feron®;聚乙二醇衍生(聚乙二醇化)之干擾素化合物,例如PEG干擾素-α-2a (Pegasys®)、PEG干擾素-α-2b (PEG-Intron®)及聚乙二醇化IFN-α-con1;干擾素化合物之長效調配物及衍生物,例如白蛋白融合之干擾素阿布芬龍(albuferon) α;刺激細胞中之干擾素合成之化合物,例如雷西莫特(resiquimod);介白素;增強1型輔助T細胞反應之化合物,例如SCV-07;類鐸受體激動劑,例如CpG-10101 (阿替龍(actilon))及艾沙托立賓(isatoribine);胸腺素α-1;ANA-245;ANA-246;組胺二鹽酸鹽;丙帕鍺(propagermanium);十氧化四氯;聚肌胞(ampligen);IMP-321;KRN-7000;抗體,例如西瓦賽(civacir)及XTL-6865;及預防性及治療性疫苗,例如InnoVac C及HCV E1E2/MF59。 其他抗病毒劑包括利巴韋林、金剛烷胺(amantadine)、他立韋林(viramidine)、硝唑尼特(nitazoxanide);特必夫定(telbivudine);NOV-205;他立韋林(taribavirin);內部核糖體進入抑制劑;廣譜病毒抑制劑,例如IMPDH抑制劑及黴苯酚酸及其衍生物,且包括但不限於VX-497 (美泊地布(merimepodib))、VX-148及/或VX-944);或上述任一者之組合。 用於該等組合中之特定藥劑包括干擾素-α (IFN-α), 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或利巴韋林、以及基於針對HCV表位靶向之抗體之治療劑、小的干擾RNA (Si RNA)、核酶、DNA酶、反義RNA、(例如) NS3蛋白酶、NS3解旋酶及NS5B聚合酶之小分子拮抗劑。 在另一態樣中,提供如本文指定之式I化合物與抗HIV化合物之組合。後者較佳係對改良生物利用度之藥物代謝及/或藥物動力學具有積極效應之彼等HIV抑制劑。該HIV抑制劑之實例係利托那韋(ritonavir)。因此,本發明進一步提供包含以下之組合:(a) 式I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及(b) 利托那韋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化合物利托那韋、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其製備方法闡述於WO 94/14436中。US 6,037,157及其中引用之參考文獻:US 5,484,801、US 08/402,690、WO 95/07696及WO 95/09614揭示利托那韋之較佳劑型。 本發明亦係關於製備如本文所述組合之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驟:組合式I化合物與另一藥劑,例如抗病毒劑,包括抗HCV或抗HIV劑,具體而言彼等上文提及者。 發現該等組合可用於製造用於治療感染HCV之哺乳動物之HCV感染的藥劑,該組合具體而言包含如上文指示之式I化合物及干擾素-α (IFN-α)、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或利巴韋林。或本發明提供治療感染HCV之哺乳動物、具體而言人類之方法,其包含向該哺乳動物投與有效量之如本文指定之組合。具體而言,該治療包含該組合之全身投與,且有效量係有效治療與HCV感染相關之臨床病況之該量。 在一個實施例中,以包括上述活性成份及如上文所述載劑之醫藥組合物形式調配上文提及之組合。活性成份中之每一者皆可經單獨調配且調配物可共投與,或可提供含有二者及(若期望)其他活性成份之一種調配物。在前一情況下,組合亦可調配為組合製劑用於同時、單獨或依序用於HCV療法中。該組合物可採用任何上述形式。在一個實施例中,以一種劑型(例如固定劑量組合)調配兩種成份。在特定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以下之醫藥組合物:(a) 治療有效量之式I化合物,包括其可能之立體異構形式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溶劑合物,及(b) 治療有效量之利托那韋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c) 載劑。 本發明之組合之個別組份可在療法過程期間於不同時間單獨投與或以分次或單一組合形式同時投與。本發明意欲涵蓋所有該等同時或交替治療之方案且術語「投與」應相應地理解。在較佳實施例中,同時投與單獨劑型。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之組合所含有利托那韋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量相對於在僅投與式I化合物時之生物利用度足以在臨床上改良該式I化合物之生物利用度。或者,本發明之組合所含有利托那韋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量相對於在僅投與式I化合物時至少一個藥物動力學變量(選自t1/2 、Cmin 、Cmax 、Css 、12小時時之AUC或24小時時之AUC)足以增加式I化合物之該至少一個藥物動力學變量。 本發明之組合可以對包含於該等組合中之每一組份(例如如上文指定之式I化合物)具有特異性之劑量範圍投與人類,且利托那韋或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具有介於0.02 g/天至5.0 g/天範圍內之劑量量。 式I化合物對利托那韋之重量比可介於約30:1至約1:15、或約15:1至約1:10、或約15:1至約1:1、或約10:1至約1:1、或約8:1至約1:1、或約5:1至約1:1、或約3:1至約1:1、或約2:1至1:1之範圍內。式I化合物及利托那韋可較佳經口共投與一天一次或兩次,其中每劑量之式I化合物之量係如上文所述;且每劑量之利托那韋之量係1 mg至約2500 mg、或約50 mg至約1500 mg、或約100 mg至約800 mg、或約100 mg至約400 mg、或40 mg至約100 mg利托那韋。
因此,現將藉由以下實例闡釋本發明之各個實施例及中間體。實例僅意欲進一步闡述本發明且決不限制本發明之範疇。化合物名稱係藉由ChemDraw Ultra軟體, Cambridgesoft,12.0.2版生成。 除上述定義外,在下文實例及合成反應圖中使用以下縮寫。若本文所用縮寫未經定義,則其具有其公認之含義 Bn 苄基 Bz 苯甲醯基 BOP-Cl 雙-(2-側氧基-3-噁唑啶基)次膦醯氯 Bz 苯甲醯基 DCC 二環己基碳二亞胺 DCM 二氯甲烷 DIEA 二異丙基乙基胺 DMAP 4-二甲基胺基吡啶 DMF N,N-二甲基甲醯胺; DMPU 1,3-二甲基-3,4,5,6-四氫-2-嘧啶酮 EDC 1-(3-二甲基胺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醯亞胺鹽酸鹽 ES 電噴射 Et3 N 三乙胺 EtOAc 乙酸乙酯 EtOH 乙醇 Et2 O 二乙醚 LC 液相層析 HOAc 乙酸 HPLC 高效液相層析 MeCN 乙腈 MeOH 甲醇 MS 質譜 NT 3-硝基-1,2,4-三唑 NTP 三磷酸核苷 Pg 保護基團 Ph 苯基 SEM 平均值之標準誤差 TEST 雙(三乙氧基矽基)丙基-四硫化物 THF 四氫呋喃 TFA 三氟乙酸 TFAA 三氟乙酸酐 TIPS 三異丙基矽基 製備以下苯酚並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中間體:苯酚 1 步驟 a) 1-(3-(( 第三丁基 二甲基矽基 ) 氧基 ) 苯基 ) 乙酮 (Ph1-a) 向3-羥基苯乙酮(4.46 g, 32.8 mmol)於DMF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咪唑(4.46 g, 65.5 mmol)。5 min後,添加TBDMS-Cl (4.69 g, 31.1 mmol)於DMF (4 mL)中之溶液。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90 min,隨後倒入含有5% EtOAc之己烷(200 mL)中並用1M HCl (60 mL)、水(60 mL)、飽和碳酸氫鈉(2×60 mL)、水(60 mL)及鹽水(60 mL)洗滌。將有機層經Na2 SO4 乾燥,過濾並濃縮且藉由矽膠上急驟層析用己烷 / EtOAc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5.7 g, 69%)。步驟 b) 第三丁基 二甲基 (3-( -1- -2- ) 苯氧基 ) 矽烷 (Ph1-b) 在氮下將甲基(三苯基鏻)溴化物(10.2 g, 28.4 mmol)懸浮於無水THF (30 mL)中並將懸浮液冷卻至0℃。向混合物中逐滴添加正丁基鋰(17.8 mL, 28.4 mmol)並將所得溶液於室溫下攪拌30 min。向混合物中添加Ph1-a (5.7 g, 22.8 mmol)並使反應於室溫下進行60 min。將反應物用碳酸氫鈉水溶液驟冷並用二乙醚(50 mL) 萃取。將有機層用碳酸氫鈉溶液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經由矽膠塞用己烷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9 g, 69%)。步驟 c) 第三丁基 二甲基 (3-(1- 甲基環丙基 ) 苯氧基 ) 矽烷 (Ph1-c) 在氮下在10分鐘期間向烯烴Ph1-b (3.9 g, 15.7 mmol)於1,2-二氯乙烷(60 mL)中之冷卻(0℃)溶液中逐滴添加己烷(439.2 mmol)中之二乙基鋅。逐滴添加二碘甲烷(6.32 mL, 78.5 mmol)並將所得混合物於0℃下攪拌30 min且隨後使其達到室溫過夜。將混合物倒入氯化銨之冰冷溶液中並用二乙醚萃取。將有機層用飽和碳酸氫鈉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將粗製物吸收至己烷中並棄去剩餘二碘甲烷。將己烷層濃縮成粗製物,將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吸收至下一步驟中。步驟 d) 3-(1- 甲基環丙基 ) 苯酚 ( 苯酚 1) 將Ph1-c (3.45 g, 13.1 mmol)吸收至氟化四丁基銨於THF (20 mL, 20 mmol)中之1M溶液中並將所得溶液於室溫下攪拌過夜。將反應物用1M HCl (50 mL)驟冷並使用乙酸乙酯(100 mL)萃取。將有機層用鹽水(2×50 mL)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矽膠上急驟層析用2-丙醇、EtOAc及己烷之混合物溶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0.56 g, 29%)。MS 147.1 [M-H]-苯酚 2 標題化合物係使用針對苯酚1之製備所述之方法自4-羥基苯乙酮(6.0 g, 44.1 mmol)製得。產率53%。苯酚 3 步驟 a) 1-(3-( 苄基氧基 ) 苯基 ) 環戊醇 (Ph3-a) 向鎂條(1.29 g, 52.8 mmol)於無水THF (50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利用鎂升溫之碘。將混合物回流並添加3-溴苯酚之約5%溶液(13.9 g, 52.8 mmol)。在開始反應時,逐滴添加溴化物之溶液且隨後將混合物再回流1小時。將混合物冷卻至約5℃並逐滴添加環戊酮(4.44 g, 52.8 mmol)於THF (50 mL)中之溶液。將混合物於rt下攪拌72 h,隨後將反應物用冷卻之飽和氯化銨溶液驟冷並用二乙醚(×3)萃取。將有機相用鹽水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純化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8.5 g, 54%)。步驟 b) 1-( 苄基氧基 )-3-( 環戊 -1- -1- ) (Ph3-b) 向Ph3-a (8.4 g, 28.2 mmol)於苯(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對甲苯磺酸。利用DMF分離器使混合物回流3小時,隨後冷卻至rt,用二乙醚稀釋並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及鹽水洗滌。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純化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6.45 g, 91%)。MS 249.4 [M-H]-步驟 c) 3- 環戊基苯酚 ( 苯酚 3) 將Ph3-b (6.4 g, 26 mmol)於EtOAc (75 mL)及EtOH (75 mL)中之溶液於22℃及40 PSI下在10%碳載Pd (1.5 g)存在下於Parr中氫化過夜。過濾出觸媒並用EtOAc及EtOH洗滌。在減壓下蒸發溶劑並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分離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6 g, 82%)。MS 161.2 [M-H]-苯酚 4 步驟 a) 第三丁基 (3- 環丙基苯氧基 ) 二甲基矽烷 (Ph4-a) 將(3-溴苯氧基)(第三丁基)二甲基矽烷(5.46 g, 19 mmol)、環丙基酸(2.12 g, 24.7 mmol)、磷酸三鉀(14.1 g, 66.5 mmol)、三環己基膦(0.53 g, 1.9 mmol)及Pd(OAc)2 (0.21 g, 0.95 mmol)於甲苯(80 mL)及水(4 mL)中之懸浮液於110℃下攪拌過夜。將漿液用二乙醚稀釋並用水及鹽水洗滌。將有機相乾燥(Mg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管柱層析(EtOAc/己烷)純化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94 g, 41%)。步驟 b) 3- 環丙基苯酚 ( 苯酚 4) 向Ph4-a (1.94 g, 7.81 mmol)於THF (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M氟化四丁基銨(10.1 ml, 10.1 mmol)。將溶液攪拌2小時,隨後蒸發溶劑並將殘餘物溶解於EtOAc中並用濃NH4 Cl (水溶液)洗滌兩次並用鹽水洗滌一次。將有機相乾燥(Mg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急驟管柱層析(己烷/乙酸乙酯9:1,具有1%異丙醇)純化粗製物,從而產生稍微不純之標題化合物(1.24 g, 119%)。苯酚 5 步驟 a) 2-(4- 溴苯氧基 ) 四氫 -2H- 吡喃 (Ph5-a) 將4-溴苯酚(3.75 g, 21.7 mmol)溶解於3,4-二氫-2H-吡喃(16 ml, 175 mmol)中,添加催化量之對甲苯磺酸(15 mg, 0.09 mmol)並將混合物於22℃下攪拌45 min。將混合物用二乙醚稀釋並用1 M NaOH (水溶液)洗滌2次,用水洗滌,乾燥(Na2 SO4 )並濃縮,此產生標題化合物(5.57 g, 99%)。步驟 b) 2-(4- 環丙基苯氧基 ) 四氫 -2H- 吡喃 (Ph5-b) 在15 min期間向Ph5-a (552.5 mg, 2.15 mmol)、ZnBr (144 mg, 0.64 mmol)、三-第三丁基膦四氟硼酸酯(35.6 mg, 0.12 mmol)及Pd(OAc)2 (29.5 mg, 0.13 mmol)於THF (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0.5 M環丙基溴化鎂於THF (6.5 ml, 3.25 mmol)中之溶液。將混合物於22℃下攪拌90 min,隨後在冰浴上冷卻並添加冰水(10 ml)。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3次並將萃取物用鹽水洗滌且隨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石油醚/ EtOAc)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92 mg, 62 %)。步驟 c) 4- 環丙基苯酚 ( 苯酚 5) 向Ph5-b (2.28 g, 10.45 mmol)於MeOH (1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對甲苯磺酸單水合物(18.9 mg, 0.1 mmol)。將混合物於120℃下在微波反應器中加熱5 min,隨後濃縮並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石油醚 / EtOAc)純化。使獲得之固體自石油醚結晶,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08 g, 77%)。苯酚 6 步驟 a) 1-(3- 甲氧基苯基 ) 環丁醇 (Ph6-a) 在0℃與10℃之間向環丁酮(6.66 g, 95 mmol)於二乙醚(65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3-甲氧基苯基溴化鎂於THF (2.11 g, 99.8 mmol)中之1 M溶液。將混合物於0℃至10℃下攪拌3小時,隨後向飽和NH4 Cl (300 mL)及水(300 mL)之冰冷卻之溶液中添加混合物。將混合物攪拌10 min,隨後用二乙醚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純化獲得之粗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6.9 g, 86%)。步驟 b) 1- 環丁基 -3- 甲氧基苯 (Ph6-b) 向Ph6-a (15.4 g, 86.1 mmol)於乙醇(2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0%碳載Pd (2.5 g)並在Parr中於60 psi下氫化混合物。18h後,添加額外10%碳載Pd (1.5 g)並將混合物於60 psi下再氫化18小時。過濾出觸媒並用EtOH及EtOAc洗滌。在減壓下濃縮溶液並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分離粗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4.0 g, 77%)。步驟 c) 3- 環丁基苯酚 ( 苯酚 6) 於0℃下向Ph6-b (10.6 g, 65.6 mmol)於無水DCM (6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1M三溴化硼(18.1 g, 72.2 mmol)於DCM中之溶液。將混合物於-5℃下攪拌2.5小時,隨後將反應物用冷卻之NH4 Cl飽和溶液驟冷並用DCM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純化獲得之粗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9.73 g, 88%)。苯酚 7 步驟 a) 1-(4-( 苄基氧基 ) 苯基 ) 環丁醇 (Ph7-a) 1 h期間於回流下向鎂條(2.43 g)及痕量碘於二乙醚(50 mL)中之懸浮液中逐滴添加1-(苄基氧基)-4-溴苯(2.63 g, 100 mmol)於二乙醚:THF 1:1 (100 mL)中之溶液。在添加完成後,將混合物回流4小時,隨後冷卻至 0℃。添加無水THF (50 ml),之後緩慢添加環丁酮(7.01 g, 100 mmol)於二乙醚(50 mL)中之溶液並使混合物達到rt。在攪拌2h後,添加冷的NH4 Cl飽和溶液(500 ml)並將混合物攪拌15分鐘,隨後用EtOAc萃取。將有機相用鹽水洗滌,用硫酸鈉乾燥並在減壓下蒸發。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純化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2.5 g, 42%)。步驟 b) 4- 環丁基苯酚 ( 苯酚 7) 在氬下向Ph7-a (12.4 g, 41.4 mmol)於絕對EtOH (1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10%碳載Pd (2.55 g, 21.5 mmol)並將混合物於45 psi下於rt下氫化18h。過濾出觸媒,用乙醇洗滌並濃縮溶液。藉由矽膠層析(異己烷 - EtOAc)純化產物。將適當部分彙集並濃縮且自石油醚結晶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15 g, 51%)。苯酚 8 4-(1- 甲基環戊基 ) 苯酚 (Ph-8) 在30 min期間向新鮮AlCl3 (1.33 g, 10 mmol)於戊烷(100 mL)中之懸浮液中逐滴添加1-甲基環戊醇(2.00 g, 20.0 mmol)及苯酚(2.07 g, 22.0 mmol)於戊烷(50 mL)中之溶液。將所得混合物在N2 下於rt下攪拌72 h,隨後將反應混合物倒入水/冰及HCl (12 M, 20 mmol, 1.66 mL)中。將有機相用水(50 mL)及鹽水(50 mL)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MeOH - DCM)純化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26 mg, 12%)。苯酚 9 步驟 a) 2-(4- -3- 甲基苯氧基 ) 四氫 -2H- 吡喃 (Ph9-a) 向4-溴-3-甲基苯酚(4.0 g, 21.4 mmol)於3,4-二氫-2-H-吡喃(16 mL, 175 mmol)中之溶液中添加pTs (16 mg, 0.086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 h,隨後用二乙醚稀釋並用1M NaOH (水溶液)及水洗滌。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EtOAc / 庚烷)純化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32 g, 57%)。步驟 b) 2-(4- 環丙基 -3- 甲基苯氧基 ) 四氫 -2H- 吡喃 (Ph9-b) 將Ph9-a (3.12 g, 11.5 mmol)、ZnBr2 (2.59 g, 11.5 mmol)、四氟硼酸三-第三丁基膦酯(0.2 g, 0.69 mmol)及Pd(OAc)2 (258 mg, 1.15 mmol)放入燒瓶中並將燒瓶用N2 沖洗多次。在攪拌的同時添加THF (10 mL),之後在5分鐘期間逐滴添加THF (35 mL, 17.4 mmol)中之0.5 M環丙基溴化鎂。於rt下攪拌混合物,隨後經由矽藻土塞過濾,用MeOH溶析。濃縮溶液並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EtOAc / 庚烷)純化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69 g, 57%)。步驟 c) 4- 環丙基 -3- 甲基苯酚 ( 苯酚 9) 將Ph9-b (1.70 g, 7.30 mmol)溶解於MeOH (20 ml)中並添加p TsxH2 O (318 mg, 1.67 mmol)。在22℃下將混合物攪拌30分鐘,隨後濃縮。藉由管柱層析(EtOAc / 庚烷)純化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704 mg, 65%)。苯酚 10 步驟 a) 4- 環丙基 -1- 甲氧基 -2- 甲苯 (Ph10-a) 使4-溴-1-甲氧基-2-甲苯(4.39 g, 21.9 mmol)與環丙基溴化鎂根據Ph9步驟b中所述之程序反應,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54 g, 43%)。步驟 b) 4- 環丙基 -2- 甲基苯酚 ( 苯酚 10) 在N2 下於0℃下向Ph10-a (1.54 g, 9.49 mmol)於DCM (7.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BBr3 (5 mL, 5 mmol)。將反應物攪拌2 h,隨後用MeOH (3 mL)驟冷並濃縮。將粗製物溶解於EtOAc中並用鹽水洗滌。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純化粗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826 mg, 59%)。MS 147.11 [M-H]-苯酚 11 4- 環丙基 -3- 甲氧基苯酚 ( 苯酚 11) 標題化合物係自4-溴-3-甲氧基苯酚(1.11 g, 5.49 mmol)根據針對苯酚9之製備所述之程序製得。產率40%。苯酚 12 步驟 a) 3-( 二甲基胺基 )-1-(3- 羥基苯基 ) -1- (Ph12-a) 向3-羥基苯乙酮(4.08 g, 30 mmol)、對甲醛(4.05 g, 45 mmol)及二甲基胺鹽酸鹽(2.69 g, 33 mmol)於絕對EtOH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幾滴HCl並將反應混合物回流18h。添加額外二甲基胺鹽酸鹽(0.55當量, 1.22 g)、對甲醛(0.5當量, 1.35 g)及HCl (0.5 mL)並將反應混合物額外回流4h,隨後冷卻至rt。收集沈澱之白色固體並用冷EtOH (50 mL)及冷丙酮(10 mL)洗滌且隨後冷凍乾燥,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59 g, 38 %),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步驟 b) 環丙基 (3- 羥基苯基 ) 甲酮 ( 苯酚 12) 於rt下向三甲基碘代氧化鋶(6.20 g, 28.2 mmol)於DMSO (100 mL)中之攪拌懸浮液中逐份添加NaH (60%礦物油分散液) (1.13 g, 28.2 mmol)。1h後,在攪拌及冷卻期間逐份添加固體Ph12-a (2.59 g, 11.3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rt下攪拌40h,隨後倒入冷水(200 mL)中並用DCM (3×100 mL)萃取。將有機相用飽和NH4 Cl水溶液(2 × 100 mL)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MeOH / DCM)純化獲得之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883 mg, 48%)。苯酚 13 步驟 a) 環丙基 (4- 羥基苯基 ) 甲酮 (Ph13) 在約30 min期間向NaOH溶液(8 mL,水溶液,50% w/w)中逐份添加對-羥基-γ-氯苯丁酮(4.95 g),隨後添加NaOH (35 mL,水溶液,25% w/w),之後一次性添加對-羥基γ-氯苯丁酮(4.95 g)。使溫度降至140℃並添加NaOH (8 g)。90 min後,添加H2 O (10 ml),且額外60 min後,冷卻反應混合物,用H2 O稀釋並用HOAc ( 27-30 ml)中和至pH≈7 。過濾所形成沈澱,用H2 O洗滌並在真空中乾燥。將固體在CHCl3 (200 ml)中在10 min期間於40℃下研磨,隨後於RT下過夜。在30 min期間將漿液加熱至40℃,隨後過濾。將濾液乾燥(MgSO4 ),過濾並濃縮至≈70 ml。添加己烷且形成油狀物,其最終變為晶體。過濾漿液,用CHCl3 /己烷洗滌固體並乾燥,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15 g, 51%)。苯酚 14 步驟 a) 3-(1- 羥基 -2,2- 二甲基丙基 ) 苯酚 (Ph14-a) 在30分鐘期間向3-羥基苯甲醛(2.00 g, 16.4 mmol)於二乙醚(20 mL)中之冷(-10℃)混合物中逐滴添加t.Bu-MgBr (1.5當量)。在添加期間添加THF (20 mL)。使混合物達到23℃並攪拌6小時。再添加t. Bu- MgBr (0.7當量)並將混合物攪拌過夜,隨後冷卻並用飽和NH4 Cl水溶液驟冷以產生。向混合物中添加EtOAc,之後添加1 M HCl水溶液直至獲得均勻混合物為止。分離各相並將有機相用鹽水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純化所得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1 g, 37%)。步驟 b) 1-(3- 羥基苯基 )-2,2- 二甲基丙 -1- (Ph14) 向爐乾燥之圓底燒瓶中添加3 Å MS及氯鉻酸吡啶鎓鹽(PCC) (1.97 g, 9.15 mmol),之後添加無水DCM (5 mL)。將混合物於20℃下攪拌5分鐘,其後緩慢添加AA8019 (1.10 g, 6.10 mmol)於DCM (5 mL)中之混合物。 完全氧化後,經由矽藻土墊過濾混合物,用二乙醚洗滌墊。濃縮濾液。藉由管柱層析純化粗製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02 mg, 37%)。MS 179.25 [M+H]+。苯酚 15 1-(4- 羥基苯基 )-2,2- 二甲基丙 -1- (Ph15) 根據針對苯酚14之製備所述之程序使4-羥基苯甲醛(3 g, 24.6 mmol)反應,此產生標題化合物(538 mg, 17%)。胺基酸 1 步驟 a) (S)-(S)- 2-(( 第三丁氧基 羰基 ) 胺基 ) 丙酸第二丁基酯 (AA1-a) 將L-Boc-丙胺酸(2.18 g, 11.5 mmol)溶解於無水DCM (40 mL)中並添加醇(R)- 丁-2-醇(938 mg, 12.6 mmol)。將混合物冷卻至約5℃並一次性添加EDC (3.31 g, 17.2 mmol),之後逐份添加DMAP (140 mg, 1.15 mmol)。使混合物達到室溫並攪拌過夜,隨後用乙酸乙酯(約300 ml)稀釋並將有機相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洗滌三次並用鹽水洗滌一次。將有機相經硫酸鈉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10%乙酸乙酯溶析分離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78 g, 98 %)。步驟 b) (S)-(S)- 2- 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 (AA1-b) 將AA1-a (2.77 g, 11.3 mmol)及對甲苯磺酸單水合物(2.15 g, 11.3 mmol)於EtOAc (45 mL)中之混合物於65℃下攪拌16 h,隨後在減壓下濃縮。將獲得之殘餘物自二乙醚結晶,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20 g, 89%)。胺基酸 2 (S)-(R)- 2- 胺基丙酸戊 -2- 基酯 (AA2) 遵循針對AA1之製備所述之程序但使用(R) -戊-2-醇代替(R) -丁-2-醇,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6 g)。胺基酸 3 (S)-(S)-2- 胺基丙酸戊 -2- 基酯 (AA3) 遵循針對AA1之製備所述之程序但使用(S)-戊-2-醇代替(R) -丁-2-醇,此產生標題化合物(8.3 g)。 製備以下中間體且其可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中間體 1 步驟 a) (R)-2-(( 第三丁氧基 羰基 ) 胺基 ) 丙酸 4- 氟苄基酯 (I-1a) 將Boc-L-AlaOH (19.92 mmol)、DMAP(1.99 mmol)及(4-氟苯基)甲醇(23.9 mmol)溶解於CH2 Cl2 (100 mL)中。向此溶液中添加三乙胺(23.9 mmol),之後添加EDC (23.9 mmol)並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在N2 下攪拌過夜。將反應混合物用CH2 Cl2 (100 mL)稀釋,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2×50 mL)、飽和NaCl水溶液(2×50 mL)洗滌,乾燥(Na2 S04 )並濃縮。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用正己烷-EtOAc (95:5至60:40)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白色蠟狀固體狀標題化合物(4.44 g)。MS: 296 [M-H]-步驟 b) (R)-2- 胺基丙酸 4- 氟苄基酯 (I-1b) 將化合物I-1a (14.93 mmol)溶解於4M HCl/二噁烷(40 mL)中並於室溫下攪拌30分鐘並蒸發至乾燥,此產生白色粉末狀標題化合物之鹽酸鹽(3.4 g)。MS: 198 [M+H]+步驟 c) (2R)-2-((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 4- 氟苄基酯 (I-1) 於-78℃下向化合物I-5b (4.28 mmol)於CH2 Cl2 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PhOPOCl2 (4.28 mmol),之後逐滴添加三乙胺(8.56 mmol)。將所得反應混合物於-78℃下在Ar下攪拌並使其達到室溫過夜。將反應混合物在矽膠上蒸發並藉由層析(正己烷/EtOAc (88:12)-(0:100))純化,此產生標題化合物(769 mg)。31 P-NMR (CDCl3 ) δ: 7.85 (s)及7.54 (s) (RP 及SP 非鏡像異構物)。中間體 2 步驟 a) (S)-(R)-2-(( 第三丁氧基羰基 ) 胺基 ) 丙酸第二丁基酯 (I-2a) 將L-Boc-丙胺酸(2.18 g, 11.5 mmol)溶解於無水DCM (40 mL)中並添加醇(R)- 丁-2-醇(938 mg, 12.6 mmol)。將混合物冷卻至約5℃且一次性添加EDC (3.31 g, 17.2 mmol),之後逐份添加DMAP (140 mg, 1.15 mmol)。使混合物達到室溫並攪拌過夜,隨後用乙酸乙酯(約300 ml)稀釋並將有機相用飽和碳酸氫鈉溶液洗滌三次並用鹽水洗滌一次。將有機相經硫酸鈉乾燥且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10%乙酸乙酯溶析分離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78 g, 98 %)。步驟 b) (S)-(R)- 2- 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 (I-2b) 將I-10a (2.77 g, 11.3 mmol)及對甲苯磺酸單水合物(2.15 g, 11.3 mmol)於EtOAc (45 mL)中之混合物於65℃下攪拌16 h,隨後在減壓下濃縮。將獲得之殘餘物自二乙醚結晶,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20 g, 89%)。步驟 c) (2S)-(R)- 2-(((4- 硝基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第二丁基酯 (I-2) 在氮下於-30℃下向化合物I-10b (3.15 g, 9.92 mmol)於DCM (7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氯磷酸苯基酯(1當量),之後逐滴添加三乙胺(2當量)。 使混合物達到室溫並攪拌過夜,隨後冷卻至約5℃並添加固體狀4-硝基苯酚(1當量,15 mmol),之後逐滴添加三乙胺(1當量g,15 mmol)並將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4小時,隨後在減壓下濃縮,用乙酸乙酯(40 ml)及醚(40 ml)稀釋並於室溫下靜置過夜。過濾三乙胺-HCl鹽並在減壓下濃縮濾液。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用異己烷-乙酸乙酯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19 g, 79%)。 以下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2之製備所述之程序使用適當醇製得: 中間體 7 步驟 a) (S)-2- 胺基丙酸環辛基酯 (I-7a) 向L-丙胺酸(1.7 g, 19.1 mmol)及環辛醇(25 ml, 191 mmol)於甲苯(100 ml)中之漿液中添加對甲苯磺酸單水合物(3.6 g, 19.1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回流溫度下加熱25 h並使用Dean-Stark分離器自反應物移除水。在減壓下濃縮混合物並將殘餘物在真空下保持過夜。向殘餘物(27 g)中添加二乙醚(100 ml)。藉由過濾收集白色沈澱,用二乙醚(3×50 ml)洗滌並在真空下乾燥,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84 g, 68%)。步驟 b) (2S)- 2-(((4- 硝基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環辛基酯 (I-7) 根據針對步驟c之I-2之製備所述之方法使化合物I-7a反應,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7 g, 76%)。中間體 8 (2S)-2-(((4- 硝基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環庚基酯 (I-22) 遵循針對化合物I-7之製備所述之程序但使用環庚醇(27 ml, 224 mmol)代替環辛醇,此產生標題化合物(5.72 g. 55%)。中間體 9 (2S)-2-(((4- 硝基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環己基酯 (I-23) 遵循針對步驟c之I-2之製備所述之程序但使用(S)-2-胺基丙酸環己基酯代替(S)-2-胺基丙酸3,3-二甲基丁基酯,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0.6 g, 82%)。中間體 10 (S)-2-(( (4- 硝基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 2- 乙基丁基酯 (I-10) 向氯磷酸雙(4-硝基苯基)酯(6.14 g, 17.1 mmol)於DCM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S)-2-胺基丙酸2-乙基丁基酯(5 g, 14.49 mmol),將混合物在冰浴中冷卻並逐滴添加Et3 N (4.77 mL, 34.2 mmol)。15 min後移除冷卻並將反應混合物於23℃下攪拌直至根據TLC反應完全為止。隨後添加二乙醚,過濾混合物並濃縮濾液並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純化,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05 g, 82 %)。中間體 11 步驟 a) (S)-2- 胺基丙酸異丙基酯 (I-11a) 於0℃下向L-丙胺酸之HCl鹽(17.8 g, 200 mmol)於異丙醇(700 mL)中之懸浮液中逐滴添加SOCl2 (29 mL, 400 mmol)。將懸浮液於室溫下攪拌過夜,隨後濃縮,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9.2 g, 87%)。步驟 b) (2S)-2-(((((S)-1- 異丙氧基 -1- 側氧基丙 -2- ) 胺基 )(4- 硝基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基酯 (I-11) 於-60℃下向胺I-11a (2.35 g, 14 mmol)及三乙胺(7.7 mL, 56 mmol)於DCM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二氯磷酸4-硝基苯基酯(1.8 g 7 mmol)於DCM中之溶液。使反應混合物達到室溫,攪拌過夜,濃縮且隨後用乙酸乙酯及醚稀釋並於室溫下靜置過夜。過濾出三乙胺-HCl鹽,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並藉由矽膠上層析用異己烷-乙酸乙酯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6 g, 50%)。中間體 12 步驟 a) (S)-2-(( 第三丁氧基羰基 ) 胺基 ) 丙酸新戊基酯 (I-12a) 於-5℃下向Boc-丙胺酸(18.9 g, 100 mmol)及新戊醇(13.0 mL, 120 mmol)於DCM (200 mL)中之溶液中逐份添加EDAC及DMAP。使反應混合物達到室溫並攪拌72 h。添加EtOAc (700 mL)並將有機相用飽和NaHCO3 溶液洗滌三次並用鹽水洗滌一次,隨後濃縮。藉由管柱層析用己烷-EtOAc 90/10至80/20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1 g, 81%)。步驟 b) (S)-2- 胺基丙酸新戊基酯 (I-12b) 於-65℃下向Boc保護之胺I-12a (21.1 g, 82.0 mmol)於EtOAc (33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對甲苯磺酸(15.6 g, 82.0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65℃下攪拌8 h,隨後使其達到室溫過夜。隨後過濾並濃縮混合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1 g, 78%)。(2S)-2-(((((S)-1 -( 新戊基氧基 )-l - 側氧基丙 -2- ) 胺基 )(4- 硝基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新戊基酯 (I-12) 在1 h期間於-50℃下向胺I-12b (3.90 g, 24.5 mmol)於DCM (10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4-硝基苯酚二氯磷酸酯。使反應混合物達到室溫,攪拌過夜,濃縮且隨後用二乙醚稀釋並於室溫下靜置過夜。過濾混合物,在減壓下濃縮濾液並藉由矽膠上層析用異己烷-乙酸乙酯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4.8 g, 77%)。中間體 13 (2S)-2-(( ( 苯氧基 ) 磷硫基 ) 胺基 ) 丙酸乙基酯 (I-13) 於-35℃下在N2 下向苯酚(247 mg, 2.62 mmol)於無水DCM (8.8 mL)與無水THF (4.4 mL)之混合物中之溶液中添加硫代磷醯氯(0.27 mL, 2.62 mmol)。5 min後,逐滴添加三乙胺(365 mL, 2.62 mmol)並將反應混合物於-35℃下攪拌3h。添加丙胺酸乙基酯×HCl (403 mg, 2.62 mmol)並將反應混合物於-35℃下攪拌5 min,其後逐滴添加三乙胺(731 mL, 5.24 mmol)。使溫度緩慢達到rt過夜(17h)。將反應混合物用Et2 O稀釋,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對獲得之粗產物進行急驟層析(己烷:EtOAc 8:1),此產生澄清油狀標題化合物(659 mg, 82%)。MS 306.18 [M-H]-中間體 14 (2S)-2-(( (4- 氯苯氧基 ) 磷硫基 ) 胺基 ) 丙酸新戊基酯 (I-14) 在氮下向硫代磷醯氯(400 mL, 3.87 mmol)於DCM中之-30℃溶液中一次性添加4-氯苯酚(381 mL, 3.87 mmol),之後逐滴添加三乙胺(1.62 mL, 11.6 mmol)。將反應物攪拌2h,同時使溫度達到+5℃。添加(S)-2-胺基丙酸新戊基酯之pTs鹽(1.28 g, 3.87 mmol)並將混合物冷卻至-30℃。逐滴添加三乙胺(1.62 L, 11.6 mmol)並使反應物達到室溫並攪拌週末。將混合物濃縮至矽膠上並藉由急驟層析使用己烷/乙酸乙酯: 7/1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807 mg, 54%)。MS 368.34 [M+H]+中間體 15 (2S)-2-(( ( -1 - 基氧基 ) 磷硫基 ) 胺基 ) 丙酸甲基酯 (I-15) 於-35℃下在N2 下向萘酚(1當量)於無水DCM (10 mL)與無水THF (5 mL)之混合物中之溶液中添加硫代磷醯氯(1當量)。5 min後,逐滴添加三乙胺(1當量)並將反應混合物於-35℃下攪拌3h。添加(S)-2-胺基丙酸甲基酯(1當量)並將反應混合物於-35℃下攪拌5 min,其後逐滴添加三乙胺(2當量)。使溫度緩慢達到rt過夜。將反應混合物用Et2 O稀釋,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對獲得之粗產物進行急驟層析(己烷:EtOAc 8:1),從而產生標題化合物,8.0%,MS 564.24 [M+H]+ 。 以下中間體係根據針對中間體13所述之方法使用適當苯酚及胺基酸酯製得。 中間體 32 (2S)-(R)-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第二丁基酯 (I-32) 於-70℃下在氮下在15分鐘期間向(S)-(R)-2-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之pTs鹽(12.0 g, 37.7 mmol)於DCM (5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Et3 N (10.9 mL, 78.1 mmol)。在1 h期間向此混合物中添加二氯磷酸苯基酯(5.61 mL, 37.7 mmol)於DCM (50 mL)中之溶液。將反應混合物於-70℃下額外攪拌30分鐘,隨後在2 h期間使其升溫至0℃並攪拌1 h。在20分鐘期間向混合物中添加五氟苯酚(6.94 g, 37.7 mmol)及Et3 N (5.73 mL, 41.1 mmol)於DCM (30 mL)中之溶液。將粗製混合物於0℃下攪拌18 h,且隨後濃縮。將殘餘物吸收於THF (100 mL)中,過濾出不溶性物質並用THF洗滌若干次。蒸發溶劑並將殘餘物與第三丁基甲基醚一起研磨。過濾出不溶性物質並用第三丁基甲基醚洗滌。將合併之濾液濃縮並用正己烷/EtOAc (80:20;100 mL)超音波處理粗製固體。過濾固體,用正己烷/EtOAc (80:20)洗滌,此產生白色固體狀標題化合物之純P-立體異構物(2.3 g, 13%)。中間體 33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乙基酯 (I-33)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32所述之方法但自(S)-2-胺基丙酸乙基酯之HCl鹽(11.0 g, 71.1 mmol)開始製得。產率8.56 g, 27%。中間體 34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 2- 乙基丁基酯 (I-34)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32所述之方法但自(S)-2-胺基丙酸2-乙基丁基酯之pTs鹽(18.8 g, 54.4 mmol)開始製得。產率27.0 g,99%. LC-MS 496.44 [M+H]+中間體 35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丁基酯 (I-35) 向(S)-2-胺基丙酸丁基酯(26.4 g, 83.1 mmol)於DCM (200 mL)中之冷卻(-20℃)漿液中添加二氯磷酸苯基酯(12.4 mL, 83.1 mmol)。將混合物攪拌10 min,隨後逐滴添加Et3 N (25.5 mL, 183 mmol)達15 min。將混合物於-20℃下攪拌1h,隨後於0℃下攪拌30 min。將混合物於冰浴中保持冷卻並添加五氟苯酚(15.3 g, 0.08 mol),之後逐滴添加Et3 N (11.6 mL, 0.08 mol)。將混合物攪拌過夜並緩慢達到20℃。添加二乙醚並經由矽藻土過濾混合物,濃縮並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用石油醚/ EtOAc (9:1 -> 8:2)溶析純化。彙集適當部分,濃縮並自石油醚/EtOAc結晶,此產生白色固體狀標題化合物之純P-立體異構物(2.23 g, 5.8%)。中間體 36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環己基酯 (I-36) 於-15℃下向L-丙胺酸環己基酯(25.5 g, 74.4 mmol)於DCM (250 mL)中之溶液中一次性添加二氯磷酸苯基酯(11.1 mL, 74.4 mmol)。將所得混合物攪拌10 min,隨後經10 min之時段添加三乙胺(2.2當量)並使反應於-15℃下冷進行30 min且隨後於室溫下進行72 h。將反應物在冰上冷卻並添加五氟苯酚(13.7 g, 74.4 mmol),之後經10 min添加三乙胺(1當量)。使反應物達到rt並攪拌30 min。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出不溶性材料並用DCM (100 mL)洗滌濾餅。蒸發溶劑並在真空中乾燥殘餘物,隨後吸收至EtOAc (200 mL)中並攪拌20 min。經由矽藻土墊過濾出不溶性材料並用EtOAc (75 mL)洗滌餅並使溶液於5℃下靜置過夜。將所形成晶體溶解於EtOAc中並將溶液用2 M NaOH (×1)、2 M HCl (×1)洗滌,乾燥(Na2 SO4 )並濃縮,此產生(2.37 g, 6%)標題化合物之幾乎純非對映異構物(分解率 = 約90%)。中間體 37 (2S)-2-((( 苯并 [d][1,3] 二氧雜環戊烯 -5- 基氧基 )( 全氟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基酯 (I-37) 在N2 下於-78℃下向芝麻酚(2.65 g, 19.2 mmol)於DCM (6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POCl3 (1.79 ml, 19.2 mmol),之後逐滴添加Et3 N (2.67 ml, 19.2 mmol)。將混合物於-20℃至-30℃下攪拌4 h。將混合物冷卻至-78℃並逐滴添加(S)-2-胺基丙酸異丙基酯(3.22 g, 19.2 mmol)於DCM (10 mL)中之溶液,之後經15 min添加Et3 N (5.62 ml, 40.3 mmol)。使反應混合物達到rt並攪拌過夜。隨後使反應混合物之溫度降至0℃並一次性添加五氟苯酚(3.53 g, 19.2 mmol),之後逐滴添加Et3 N (2.67 ml, 19.2 mmol)。於0℃下攪拌所得漿液。在如藉由LC-MS判斷反應完成時,過濾混合物並用冷DCM洗滌固體。濃縮濾液並重新溶解於第三丁基醚中,再次過濾且隨後濃縮。添加EtOAc:己烷20:80並輕柔加熱所得漿液直至獲得澄清溶液為止。使溶液達到rt且隨後置於-20℃下。1小時後,形成晶體,過濾出,用己烷洗滌若干次且隨後在真空下乾燥,產率:1.8 g。濃縮母液並過濾出所形成晶體並在真空下乾燥,產率:5.5 g。總產率:7.3 g,69%。MS ES+ 498.06 [M+H]+ 。 以下中間體係根據針對中間體37所述之方法使用適當苯酚及胺基酸酯製得。 1 五氟苯酚下於-78℃下而非如I-37中於0℃下添加。中間體 41 (2S)-(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第二丁基酯 (I-41)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32所述之方法但自(S)-(S)-2-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12.0 g, 37.8 mmol)開始代替(S)-(R)-2-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製得。產率:3.33 g, 19 %。中間體 42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丙基酯 (I-42)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35所述之方法但自(S)-2-胺基丙酸丙基酯之HCl鹽(5.62 g, 33.53 mmol))開始代替(S)-(R)-2-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之pTs鹽製得。將產物自異丙醚重結晶。產率:5.8 g (38%)。LC-MS ES+ 454.1 [M+H]+中間體 46 步驟 a) (S)-(R)-2-(( 第三丁氧基羰基 ) 胺基 ) 丙酸 1- 甲氧基丙 -2- 基酯 (I-46a) 於0℃下向Boc-L-丙胺酸(5 g, 0.03 mol)及(R)-(-)-1-甲氧基-2-丙醇(2.59 ml, 0.03 mol)之溶液中添加EDC (6.08 g, 0.03 mol)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0.48 g, 0.004 mol)。將反應混合物在融化冰水浴上攪拌且隨後於室溫下攪拌72h。 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約1/2體積,用乙酸乙酯(400 mL)稀釋並用飽和NH4 Cl水溶液(200 ml)、10%檸檬酸水溶液(50 mL)及飽和NaHCO3 水溶液(200 mL)洗滌。將有機層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 藉由矽膠管柱層析(Biotage SNAP ultra 100 g,梯度為庚烷中之5-30%乙酸乙酯)純化粗產物,此產生澄清油狀標題化合物(5.90 g, 85%)。步驟 b) (S)-(R)-2- 胺基丙酸 1- 甲氧基丙 -2- 基酯 (I-46b) 將I-46a (5.88 g)於二噁烷中之4M HCl (50 mL)中之溶液攪拌90 min,隨後濃縮並自二噁烷(25 mL)冷凍乾燥殘餘物,此產生呈鹽酸鹽形式之標題化合物(5.19 g, 99%)。步驟 c) (2S)(R)-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 1- 甲氧基丙 -2- 基酯 (I-46) 向(S)-(R)-2-胺基丙酸1-甲氧基丙-2-基酯鹽酸鹽(5.18 g, 22.1 mmol)於DCM (35 mL)中之冷卻(0℃)溶液中逐滴添加三乙胺(9.25 mL, 66.4 mmol)。將混合物冷卻至-78℃並添加二氯磷酸苯基酯(3.29 mL, 22.1 mmol)於DCM (20 mL)中之溶液。將混合物攪拌10 min,隨後逐滴添加Et3 N (25.5 mL, 183 mmol)達15 min。將混合物於-78℃下攪拌5 min,隨後於0℃下攪拌2h。逐滴添加DCM (20 mL)中之五氟苯酚(4.07 g, 22.1 mmol)及Et3 N (3.39 mL, 23.3 mmol),隨後使反應混合物緩慢達到室溫並攪拌過夜。濃縮混合物且添加THF (50 mL)。過濾出固體並用THF (3×25 mL)洗滌。濃縮濾液並在超音波處理幫助下將殘餘物溶解於第三丁基甲基醚(50 ml)中。添加庚烷(50 ml)並於室溫下靜置1h後自溶液沈澱出產物。再添加庚烷(50 ml)並藉由過濾移除固體。將沈澱用第三丁基甲基醚/庚烷1:2 (50 ml)及庚烷(50 ml)洗滌。在真空下乾燥沈澱,此產生根據NMR呈純異構物形式之標題化合物。(4.32 g, 40%)。LC-MS ES+ 484.34 [M+H]+中間體 47 步驟 a) (S)-2-(( 第三丁氧基羰基 ) 胺基 ) 丙酸 1,3- 二甲氧基丙 -2- 基酯 (I-47-a) 向Boc-L-丙胺酸(2.42 g, 12.8 mmol)及1,3-二甲氧基丙-2-醇(1.52 g, 12.6 mmol)之溶液中添加EDC (2.79 g, 14.5 mmol)、結晶4-(二甲基胺基)吡啶(229 mg, 1.88 mmol)及Et3 N (5.27 ml, 37.8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72h,隨後用EtOAc稀釋並用NaHCO3 (水溶液,×2)、0.1 M HCl (水溶液,×2)洗滌,乾燥(Na2 SO4 )並濃縮。獲得之粗產物直接用於下一步驟中。步驟 b)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 1,3- 二甲氧基丙 -2- 基酯 (I-47) 於22℃下將I-47a (3 g, 10.8 mmol)在THF中之4M HCl (15 mL, 60 mmol)中攪拌2h,隨後濃縮並與甲苯共蒸發兩次。添加溶解於DCM (40 ml)及二氯磷酸苯基酯(1.62 mL, 10.8 mmol)中之獲得之油狀物。將混合物在冰浴上冷卻且15 min後,緩慢添加Et3 N (3.32 mL, 23.8 mmol)。將混合物於4℃下攪拌18h,隨後緩慢達到22℃。將混合物再次冷卻至0℃並添加五氟苯酚(2.01 g, 10.9 mmol),之後逐滴添加Et3 N (1.51 mL, 10.8 mmol)。將混合物於0℃下攪拌1h,隨後於22℃下攪拌5h。過濾混合物且用EtOAc ×3 (總共150 mL)洗滌固體。將合併之有機相用NaHCO3 (水溶液,×2)及鹽水洗滌,隨後乾燥(Na2 SO4 )。使溶液穿過用石油醚 / EtOAc (8:2)溶析之短的二氧化矽管柱。收集適當部分並濃縮且將獲得之油狀物溶解於二異丙醚中並用庚烷處理,從而產生在靜置時固化之輕微渾濁溶液。將混合物於4℃下靜置72h,隨後藉由過濾收集固體,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33 mg, 6 %)。LC ES+ 514.0 [M+H]+中間體 48 (2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戊 -3- 基酯 (I-48)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32所述之方法但自(S)-2-胺基丙酸戊-3-基酯之HCl鹽(3.25 g, 16.6 mmol))開始代替 (S)-(R)-2-胺基丙酸第二丁基酯之pTs鹽製得。產率:8.0 g (18%)。LC-MS ES+ 482.4 [M+H]+中間體 49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WO 2014078427中所述之程序製得。中間體 50 (2S)-2-((( 全氟苯氧基 )( 喹啉 -6- 基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基酯 (I-50) 向DCM (40 ml)中添加磷醯氯(1.5 mL, 16.4 mmol)並在乾冰/EtOH浴中冷卻混合物。添加6-羥基喹啉(2.38 g, 16.4 mmol),之後逐滴添加DCM (5 mL)中之Et3 N (2.28 mL, 16.4 mmol)。將混合物在冷卻下攪拌3 h,隨後添加異丙基丙胺酸(2.75 g, 16.4 mmol),之後逐滴添加Et3 N (4.57 ml, 32.8 mmol)。將混合物在冷卻下攪拌5 h。添加五氟苯酚(3.02 g, 16.4 mmol),之後添加Et3 N (2.28 ml, 16.4 mmol)並將混合物攪拌72h。將混合物用EtOAc (200 mL)稀釋並用0.1 M HCl (水溶液) ×2洗滌,乾燥(Na2 SO4 )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使用石油醚/EtOAc (1:1)純化殘餘物,以產生在EtOAc/石油醚中固化之米色溶液。藉由過濾收集固體,此產生標題化合物(787 mg, 9.5 %)。中間體 51 (2S)-(S)-2-((( 全氟苯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 1- 甲氧基丙 -2- 基酯 (I-51) 標題化合物係根據針對I-46所述之方法但自(S)-(+)-1-甲氧基-2-丙醇(0.87 mL, 8.89 mmol)開始代替(R)-(-)-1-甲氧基-2-丙醇製得。產率:604 mg,14%。LC-MS ES- 481.5 [M-H]-實例 1 步驟 a) (4S,5R)-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二氫呋喃 -2(3H)- (1a) 向(4S,5R)-4-羥基-5-(羥基甲基)二氫呋喃-2(3H)-酮(3.30 g, 25.0 mmol)及咪唑(10.2 g, 150 mmol)於DMF (35 mL)中之冰冷卻之攪拌溶液中逐滴添加TIPS-氯化物(16.4 g, 85 mmol)。將混合物於0℃下攪拌1 h,隨後於rt下攪拌40 h。將反應物用水驟冷並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且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異己烷及0%至10% EtOAc之梯度溶析分離產物。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甲苯溶析再次純化混合部分,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1.1 g, 94%)。步驟 b) (3S,4R,5R)-3- -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二氫呋喃 -2(3H)- (1b) 在10 min期間於-70℃下向1a (4.45 g, 10.0 mmol)及NFSI (4.73 g, 15.0 mmol)於無水THF (5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雙(三甲基矽基)醯胺鋰之1M溶液(2.18 g, 13.0 mmol)。將混合物於-70℃下攪拌90 min,隨後添加至飽和氯化銨溶液及碎冰中。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且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0%至5% EtOAc之梯度溶析分離產物。產率:4.63 g,67%。步驟 c) (3S,4R,5R)-3- -3- -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二氫呋喃 -2(3H)- (1c) 在10 min期間於-70℃下向1b (3.08 g, 6.65 mmol)及N-氯琥珀醯亞胺(1.07 g, 7.99 mmol)於無水THF (25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雙(三甲基矽基)醯胺鋰之1M溶液。將混合物於-70℃下攪拌90 min,隨後添加至飽和氯化銨溶液及碎冰中。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且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0%至5% EtOAc之梯度溶析分離產物。產率2.40 g,73%。步驟 d)(3S,4R,5R)-3- -3- -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2- (1d) 在氬下於-70℃下向1c (5.20 g, 10.5 mmol)於無水甲苯(5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DIBAL (2.23 g, 15.7 mmol)於DCM中之1M溶液。將混合物於-70℃下攪拌2 h,隨後使溫度升至-30℃並將反應物用2 mL MeOH驟冷且隨後添加至Rochelle鹽與碎冰之混合物中。將混合物攪拌30分鐘且隨後用EtOAc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異己烷及0%至10% EtOAc之梯度溶析分離產物。產率5.22 g,85%。步驟 e) (2S,3S,4R,5R)- 甲烷磺酸 3- -3- -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2- 基酯 (1e) 向1d (2.00 g, 4.01 mmol)及TEA (608 mg, 6.00 mmol)於DCM (20 mL)中之冷卻溶液中緩慢添加甲磺醯氯(688 mg, 6.00 mmol)。將混合物於RT下攪拌3小時,隨後用EtOAc (80 mL)稀釋,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HCl、水及鹽水洗滌。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將粗產物在真空中乾燥且隨後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步驟 f) 1-((2R,3S,4R,5R)-3- -3- -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2- ) 嘧啶 -2.4(1H,3H)- 二酮 (1f) 將尿嘧啶(699 mg, 6.24 mmol)及硫酸銨(25.8 mg, 0.195 mmol)於六甲基二矽氮烷(HDMS) (40 mL)中之懸浮液回流過夜。在真空中移除溶劑並將殘餘物溶解於DCM (60 mL)中。在氬下添加1e (2.25 g, 3.90 mmol)且隨後緩慢添加TMS三氟甲磺酸酯。將混合物於RT下攪拌10分鐘且隨後回流4小時。向冷卻之碳酸氫鈉溶液中添加混合物並用EtOAc萃取三次。將有機相用鹽水洗滌並經硫酸鈉乾燥。在減壓下蒸發溶液並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20%至50%乙酸乙酯純化混合物,此產生兩種化合物二TIPS (1.29 g, 56%)及單TIPS (390 mg, 23%)。步驟 g) 1-((2R,3S,4R,5R)-3- -3- -4- 羥基 -5-(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2- ) 嘧啶 -2,4(1H,3H)- 二酮 (1g) 將1f (1.27 g, 2.14 mmol)於80%乙酸中之溶液於80℃下攪拌18 h,隨後濃縮並與甲苯共蒸發。將殘餘物溶解於無水THF (10 mL)中,添加三乙胺三氫氟化物(1.38 g, 8.56 mmol)並將混合物蒸發至二氧化矽上並藉由矽膠管柱層析用包括0%至10% MeOH之DCM溶析純化。藉由HPLC在用10%至20%乙腈及10 mmol乙酸銨溶析之Hypercarb管柱上純化混合部分,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9 mg, 3.2%)。MS 281.2 [M+H]+1 H NMR (500 MHz, DMSO) δ 10.39 (s, 1H), 7.87 (d,J = 8.1 Hz, 1H), 6.74 (s, 1H), 6.22 (d,J = 16.1 Hz, 1H, 7), 5.73 (d,J =8.1 Hz, 1H), 5.52 (s, 1H), 4.21 (dd,J = 19.6, 9.2 Hz, 1H), 3.87-3.77 (m, 2H), 3.64 (dd,J= 12.7, 2.8 Hz, 1H)。13 C NMR (126 MHz, DMSO) δ 162.76, 150.26, 139.06, 115.71, 113.71, 102.28, 86.98, 86.69, 81.01,73.28,73.14,58.19。實例 2 (2S)-2-(((((2R,3R,4S,5R)-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3- 羥基四氫呋喃 -2-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基酯 (2) 在氬下向糖1g (28 mg, 0.1 mmol)於THF (1.5 mL)中之溶液中緩慢添加第三丁基氯化鎂之1M溶液(0.22 mL, 0.22 mmol)。將懸浮液於0℃下攪拌1h,隨後,添加DMPU (0.5 mL),之後於0℃下在約5 min期間添加(2S)-2-(((全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胺基)丙酸異丙基酯(57 mg, 0.12 mmol) (如WO2011/123672中所述製得)於THF (0.5 mL)中之溶液。將混合物於0℃下攪拌5h,隨後達到RT並用飽和氯化銨溶液驟冷。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三次。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在減壓下濃縮並藉由HPLC分離產物。(Gemini NX 30 mm 20%至60%乙腈、10 mmol乙酸銨梯度17分鐘且流速為40 ml/分鐘。)產率22 mg,40%。實例 3 步驟 a) (2R,3R,4S,5R)- 乙酸 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2-(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3- 基酯 (3a) 向化合物1f (81 mg, 0.29 mmol)於吡啶(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甲氧基三苯甲醯氯(133 mg, 0.43 mmol)。將所得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40 h,用DCM稀釋並用NaHCO3 洗滌。濃縮有機相並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44 mg, 90%)。 將獲得之化合物溶解於無水吡啶(1.4 mL)中,添加Ac2 O (29 μL, 0.31 mmol)並將溶液於rt下攪拌。2h後,添加MeOH,將混合物濃縮並用DCM (×3)萃取並將合併之有機層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Na2 SO4 洗滌,濃縮並與THF共蒸發一次。將殘餘物吸收於80% HOAc (35 mL)中並於45℃下攪拌3h,隨後濃縮。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69 mg, 33%)。步驟 b) ((2R,3R,4S,5R)- 三磷酸 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3- 羥基四氫呋喃 -2- ) 甲基酯 (3b) 在氮下向化合物3a (78 mg, 0.24 mmol)於無水吡啶(560 μL)與無水THF (560 μL)之混合物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2-氯-1,3,2-苯并二氧雜膦-4-酮(64 mg, 0.31 mmol)於無水THF (280 μL)中之新鮮製備之溶液。將混合物於室溫下在氮下攪拌15分鐘,隨後在氮下添加三丁基銨P2 O7 (146 mg, 0.27 mmol)及三丁基胺(127 μL, 0.53 mmol)於無水DMF (560 μL)中之先前製備之溶液。將獲得之溶液於室溫下在氮下額外攪拌15分鐘,隨後以於吡啶/水(98/2, v/v) (1.1 mL)中之溶液形式添加I2 (123 mg, 0.48 mmol)並將反應混合物攪拌15分鐘。藉由添加約19滴5% Na2 SO3 水溶液消滅過量碘並濃縮反應溶液。將殘餘物吸收於水/乙腈(95:5) (5 mL)中並於室溫下振盪30分鐘。添加濃縮之氨(10 mL)並將反應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1½h,隨後濃縮並將殘餘物溶解於水/乙腈(95:5, 5 mL)中並冷凍乾燥。 將約430 mg粗物質溶解於10% MeCN/水(3 mL)中並過濾並藉由HPLC在Gilson儀器上使用Phenomenex Luna 5m NH2 (150×21.2mm)管柱純化,溶劑A:95%水:5%乙腈: 0.05M碳酸氫銨,溶劑B:95%水:5%乙腈: 0.8M碳酸氫銨梯度:於30 min中0% B至50% B。 彙集NTP部分並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10% MeCN/水中並冷凍乾燥。將獲得之固體吸收於10% MeCN/水中,經由0.45 mm釉料過濾器過濾出不溶性物質並將澄清濾液蒸發至乾燥,溶解於水/乙腈(95:5)中,通過Dowex-Li+ 並冷凍乾燥,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9.3 mg, 28%)。1 H NMR (500 MHz, D2 O) δ 7.87 (d, J = 8.2 Hz, 1H), 6.41 (d, J = 15.9 Hz, 1H, 1), 5.98 (d, J = 8.2 Hz, 1H), 4.56 (dd, J = 19.1, 9.4 Hz, 1H, 5), 4.35 (dddd, J = 42.1, 12.3, 5.1, 2.2 Hz, 3H), 4.19 (d, J = 9.4 Hz, 1H,8)。13 C NMR (126 MHz, D2 O) δ 165.94, 151.67, 140.78, 114.54, 112.55, 103.12,87.95,87.62, 79.45, 79.38, 73.16, 73.02, 62.60, 62.56。實例 4 (2S)-2-(((((2R,3R,4S,5R)-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3- 羥基四氫呋喃 -2- 炔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環己基酯 (4) 在N2 下於0℃下向核苷1g (15 mg, 0.053 mmol)於無水THF (2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BuMgCl (13.7 mg, 0.12 mmol)。將所得懸浮液於0℃下攪拌1 h,隨後添加DMPU (0.5 ml),之後逐滴添加(2S)-2-(((全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胺基)丙酸環己基酯(33 mg, 0.067 mmol)於THF (0.5 mL)中之溶液,同時保持溫度於0℃下。4h後,添加NH4 Cl (飽和水溶液)並將混合物用EtOAc萃取三次。將合併之萃取物用水及鹽水洗滌,隨後乾燥(Na2 SO4 )並在減壓下濃縮。使用Biotage (SNAP 25 g)用DCM/MeOH之梯度溶析純化獲得之殘餘物,之後使用Waters Gemini nx C18管柱(pH 7)進一步純化。彙集適當部分,濃縮並自水共蒸發,隨後自MeCN及水冷凍乾燥,此產生白色粉末狀標題化合物(9.9 mg, 31.4%)。LC-MS 590.09 [M+H]+ 。 以下化合物係藉由使用實例4之程序用指示磷酸化試劑磷酸化核苷1g合成: 實例 18 步驟 a) 1-((2R,3S,4R,5R)-3- -3- -4- 羥基 -5-(((6- 硝基 -2- 氧離子基 -4H- 苯并 [d][1,3,2] 二氧雜磷雜苯 -2- ) 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2- ) 嘧啶 -2,4(1H,3H)- 二酮 (18a) 將核苷3a (69 mg, 0.21 mmol)溶解於乙腈/二氯甲烷(2.7/1.3,約4 mL)之混合物中並在氮下將溶液冷卻至-20℃。向溶液中添加Et3 N (77 μL, 0.56 mmol),之後添加製備為DCM中之溶液(1.34 mL;將2 mmol稀釋至5 mL以得到原液)之2-氯-6-硝基-4H-苯并[d][1,3,2]二氧雜磷雜苯(125 mg, 0.54 mmol)。移除冷卻浴並於室溫下攪拌反應物。1½h後,將反應物冷卻至-5℃並添加Oxone®, (0.855 mmol)於水(4.0 mL)中之溶液並將兩相系統劇烈攪拌15 min。隨後用EtOAc萃取混合物,分離各相並將有機相用冷水(2×)洗滌,乾燥(Na2 SO4 )。濃縮並自庚烷/DCM共蒸發,LCMS 536 [M+H]。此粗物質用於下一步驟。步驟 b) ((2R,3R,4S,5R)- 三氫二磷酸 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3- 羥基四氫呋喃 -2- ) 甲基酯 (18b) 將化合物18a與無水DMF共蒸發一次,隨後溶解於無水DMF (2.2 mL)中並在氮下添加雙-三丁基胺磷酸酯(0.25 mmol,0.5 mL,0.5M,於DMF中)。將溶液於室溫下攪拌約17h,隨後在真空中濃縮並添加幾mL水,之後添加濃氨(25-30 mL)及THF (1-2 mL)並將此混合物於室溫下攪拌。2 h後,藉由蒸發移除大部分NH3 並將殘餘物用DCM (4×40mL)萃取。濃縮水層並將殘餘物溶解於10%MeCN/Milli Q水中。過濾出不溶性物質並將濾液濃縮至乾燥。 將獲得之殘餘物溶解於10% MeCN/水(1.5 mL)中,裝載至活性碳管柱(0.85×3.00 cm)上並用10%MeCN/Milli Q水溶析。彙集適當部分,濃縮,與MeCN (×2)共蒸發且最後在冷凍乾燥器上乾燥。將粗製殘餘物(76 mg)溶解於10% MeCN/Milli Q水(1 mL)中並藉由半製備型HPLC在Luna NH2 管柱上在Gilson機器上使用0% B至30% B之梯度(30 mL/min)經20 min (溶劑A:0.05M碳酸氫銨、5%乙腈;溶劑B:0.8M碳酸氫銨、5%乙腈)純化。彙集適當部分並濃縮至乾燥,將殘餘物溶解於Milli Q水與一些MeCN中並冷凍乾燥。將鬆散殘餘物吸收於Milli Q水中之10%MeCN中,經由0.2 mm過濾器過濾懸浮液且彙集澄清濾液並冷凍乾燥,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8.6 mg, 36%)。LCMS ES- 438.8 [M-H]- 實例 19 ,化合物 1 之替代途徑 步驟 a) (3S,4R,5R)- 乙酸 3- -3- -4-((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5-((( 三異丙基矽基 ) 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2- 基酯 (19a) 在氬下於-35℃下向化合物1c (16.3 g, 32.8 mmol)於THF (120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Li(O-t-Bu)3 AlH於THF (39 mL, 39 mmol)中之1M溶液。將混合物於-35℃下攪拌1h,隨後於rt下攪拌1h。將混合物冷卻至-25℃,添加DMAP (4.00 g, 32.8 mmol)並將混合物攪拌15分鐘,隨後逐滴添加乙酸酐(33.5 g, 328 mmol)並將混合物攪拌2h。使混合物達到0℃並添加EtOAc (200 mL)及水(200 mL)。分離各相且用EtOAc (×2)萃取水相。將合併之有機相用水(×2)及鹽水(×1)洗滌。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將殘餘物與甲苯共蒸發兩次且藉由矽膠上層析用異己烷及2%至6% EtOAc溶析純化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7.1 g, 96%)。步驟 b) (3S,4R,5R)- 乙酸 3- -3- -4- 羥基 -5-(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2- 基酯 (19b) 向化合物19a (17.0 g, 31.4 mmol)於乙腈(115 mL)及THF (2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三乙胺三氫氟化物(20.5 g, 126 mmol)。將混合物於rt下攪拌72 h,於50℃下攪拌20 h且隨後於rt下攪拌過夜。在二氧化矽(60 g)上濃縮溶液並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EtOAc之梯度溶析純化,此產生標題化合物(68.0 g, 85%)。步驟 c) (2R,3R,4S)- 苯甲酸 5- 乙醯氧基 -2-(( 苯甲醯基氧基 ) 甲基 )-4- -4- 氟四氫呋喃 -3- 基酯 (19c) 在冰冷卻下向化合物19b (6.80 g, 26.8 mmol)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三乙胺(10.8 g, 107 mmol),之後逐滴添加苯甲醯氯(9.41 g, 66.9 mmol)。使混合物達到rt並攪拌過夜。添加EtOH (5 mL)並將混合物攪拌30分鐘,隨後在真空中濃縮。添加水並用EtOAc (×3)萃取混合物。將有機層用水及鹽水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用異己烷及EtOAc之梯度溶析純化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0.1 g, 86%)。步驟 d) ((2R,3R,4S)- 苯甲酸 3-( 苯甲醯基氧基 )-4- -4- -5- 羥基四氫呋喃 -2- ) 甲基酯 (19d) 向化合物19c (10.1 g, 23.0 mmol)於EtOAc (100 mL)及DMSO (5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乙醇胺(1.55 g, 25.4 mmol)。將混合物於rt下攪拌72 h,隨後用二乙醚(300 mL)及EtOAc (300 mL)稀釋並用水(×4)洗滌。將合併之水相用EtOAc萃取,隨後將EtOAc相用鹽水(×2)洗滌。將合併之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藉由矽膠層析用DCM與EtOAc之梯度溶析純化產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7.50 g, 82%)。步驟 e) ((2R,3R,4S)- 苯甲酸 3-( 苯甲醯基氧基 )-4- -4- -5-(( 甲基磺醯基 ) 氧基 ) 四氫呋喃 -2- ) 甲基酯 (19e) 於-15℃下在N2 下向化合物19d (8.36 g, 21.2 mmol)於無水DCM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Et3 N (3.54 mL, 25.4 mmol),之後添加MsCl (1.97 mL, 25.4 mmol)。將反應混合物於-15℃下攪拌2 h,隨後倒入HCl (80 mL,1M,水溶液)中。分離各相並用DCM萃取水層。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用NH4 Cl (飽和水溶液)洗滌,乾燥(MgSO4 )並在減壓下濃縮,以產生澄清油狀標題化合物(9.86 g, 98%)。步驟 f) ((2R,3R,4S,5R)- 苯甲酸 3-( 苯甲醯基氧基 )-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氟四氫呋喃 -2- ) 甲基酯 (19f) 將尿嘧啶(3.09 g, 27.5 mmol)及硫酸銨(48.5 mg, 0.367 mmol)在N2 下在HMDS (49.3 mL, 236 mmol)中加熱回流16 h。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rt,在減壓下濃縮並在真空中乾燥。在N2 下向化合物19e (8.68 g, 18.4 mmol)於無水DCE (7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於無水DCE (50 mL)中之殘餘物。在N2 下向溶液中緩慢添加TMSOTf (6.12 g, 27.5 mmol)。在添加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80℃並保持5 h且隨後於65℃下加熱16 h。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rt,用NaHCO3 (飽和水溶液)驟冷,過濾並用DCM萃取兩次。將合併之有機萃取物乾燥(MgSO4 )並在減壓下濃縮。添加EtOAc及DCM並藉由過濾收集所形成沈澱,此產生純β-異構物(660 mg, 7.4%)。將濾液蒸發至二氧化矽上並藉由急驟層析(hex:EtOAc 2:1 - 1:1)純化,此產生呈與α-異構物之混合物形式之標題化合物,α:β>5:95 (942 mg, 11%)。步驟 e) 1-((2R,3S,4R,5R)-3- -3- -4- 羥基 -5-(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2- ) 嘧啶 -2,4(1H,3H)- 二酮 (19e) 將化合物19f (670 mg, 1.37 mmol)懸浮於NH3 (7N,於MeOH中)中。30 min後,添加EtOH (5 mL)並將懸浮液於rt下攪拌。額外1小時後,懸浮液變成溶液且隨後將反應混合物於rt下攪拌15 h。在減壓下蒸發溶劑並藉由急驟層析(DCM:MeOH 10:1)純化獲得之殘餘物,此產生白色固體狀標題化合物(380 mg, 99%)。LC-MS ES- 279.31 [M-H]- 。 以下化合物係藉由使用實例4之程序用指示磷酸化試劑磷酸化核苷1g合成: 1 反應混合物中不存在DMPU2 18h後添加額外0.8當量磷酸化試劑(I-49)實例 26 步驟 a) (2R,3R,4S,5R)-4- 甲基苯甲酸 4- -5-(2,4- 二側氧基 -3,4- 二氫嘧啶 -1(2H)- )-4- -2-(((4- 甲基苯甲醯基 ) 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3- 基酯 (26a) 將核苷1g (253 mg, 0,9 mmol)溶解於吡啶(5 ml)及DCM (5 ml)中。添加三乙胺(630 ml, 4.52 mmol)並在冰浴上冷卻混合物。15 min後,添加4-甲基苯甲醯氯(300 ml, 2.27 mmol)並將混合物在冷卻下攪拌10 min,隨後於22℃下攪拌90 min。添加NaHCO3 (水溶液)並將混合物用DCM稀釋並用1M HCl (水溶液) ×3洗滌,乾燥(Na2 SO4 )並濃縮。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用石油醚/EtOAc (3:1)溶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279.2 mg, 60%)。LC-MS步驟 b) 4- 胺基 -1-((2R,3S,4R,5R)-3- -3- -4- 羥基 -5-(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2- ) 嘧啶 -2(1H)- (26b) 將化合物26a (279 mg, 0.54 mmol)溶解於吡啶(5 mL)中,添加分子篩(4 Å,半勺)並將混合物在冰浴上攪拌15 min。添加磷醯氯(200 μl, 2.18 mmol)且5 min後,添加1,2,4-1H-三唑(373 mg, 5.4 mmol)。將混合物在冷卻下攪拌15 min,隨後於22℃下攪拌5h。添加氨(32%, 10 mL, 82.2 mmol)並將混合物於22℃下攪拌過夜。濃縮混合物,溶解於水中並用EtOAc ×2洗滌。將合併之有機層用水萃取,將合併之水萃取物濃縮,且藉由二氧化矽上管柱層析用DCM/MeOH (8:2)溶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39 mg, 83%)。MS ES+ 279.9 [M+H]+步驟 c) (2S)-2-(((((2R ,3R,4S,5R)-5-(4- 胺基 -2- 側氧基嘧啶 -1(2H)- )-4- -4- -3- 羥基四氫呋喃 -2- ) 甲氧基 )( 苯氧基 ) 磷醯基 ) 胺基 ) 丙酸異丙基酯 (26c) 將化合物26b (27.4 mg, 0.1 mmol)溶解於含有分子篩之無水THF (6 mL)中,且將混合物於22℃下攪拌30 min,隨後添加THF (0.11 ml)中之2M第三丁基氯化鎂並將混合物再攪拌30 min。添加(2S)-2-(((全氟苯氧基)(苯氧基)磷醯基)胺基)丙酸異丙基酯(51.4 mg, 0.11 mmol)並將混合物攪拌15 h,隨後用EtOAc稀釋,用NaHCO3 (水溶液)洗滌,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YMC-二氧化矽用DCM:MeOH (95:5 → 90:10)之梯度溶析純化殘餘物。彙集適當部分並濃縮。藉由製備型HPLC使用Gemini C18管柱用乙腈/水(pH 7, 0.01 M NH4 OAc, 20-40%)之梯度溶析純化殘餘物。濃縮產物,隨後在用MeOH/ 水(pH 7, 0.01 M NH4 OAc, 33-50 %)之梯度溶析之氟苯基管柱純化。收集產物,溶解於乙腈/水(1:4)中並凍乾,此產生標題化合物(13 mg, 24%) LC-MS 548.9 [M+H]+實例 27 步驟 a) N-(1-((2R,3S,4R,5R)-3- -3- -4- 羥基 -5-( 羥基甲基 ) 四氫呋喃 -2- -2- 側氧基 -1,2- 二氫嘧啶 -4- ) 異丁醯胺 (27a) 於58℃下向核苷26b (139 mg, 0.497 mmol)於二噁烷(1.7 mL)及水(0.19 mL)中之溶液中添加異丁酸酐(118 mg, 0.746 mmol)。將溶液於58℃下攪拌3h,隨後濃縮。將殘餘物溶解於DCM中之20%EtOH中並用飽和NaHCO3 水溶液/鹽水30:70 v/v洗滌(×4),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用EtOH/DCM (2→8%)之梯度溶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固體狀標題化合物(62 mg)。步驟 b) (2R,3R,4S,5R)- 異丁酸 4- -4- -5-(4- 異丁醯胺基 -2- 側氧基嘧啶 -1(2H)- )-2-(((4- 甲氧基苯基 ) 二苯基甲氧基 ) 甲基 ) 四氫呋喃 -3- 基酯 (27b) 向化合物27a (62 mg, 0.177 mmol)於吡啶(1.1 mL)中之溶液中添加4-甲氧基三苯甲醯氯(65.7 mg, 0.177 mmol)並將所得混合物於室溫下振盪約6h,隨後添加額外4-甲氧基三苯甲醯氯(16 mg,0.3當量)並將混合物再振盪18h。添加異丁酸酐(33.6 mg, 0.212 mmol)並將溶液於rt下振盪4h。將反應物用MeOH驟冷,隨後濃縮並用DCM(×3) / 飽和NaHCO3 水溶液萃取。將有機相乾燥(Na2 SO4 ),過濾並濃縮且將殘餘物與甲苯共蒸發兩次且與THF共蒸發兩次。 獲得之固體殘餘物直接用於下一步驟。步驟 c) (2R,3R,4S,5R)- 異丁酸 4- -4- -2-( 羥基甲基 )-5-(4- 異丁醯胺基 -2- 側氧基嘧啶 -1(2H)- ) 四氫呋喃 -3- 基酯 (27c) 將化合物27b (123 mg, 0.177 mmol)溶解於80% AcOH (25 mL)及THF (5 mL)中並將溶液於45℃下攪拌2h,隨後濃縮並與THF (×3)及甲苯(×1)共蒸發。藉由矽膠上管柱層析用DCM中之0→4% EtOH之梯度溶析純化殘餘物,此產生標題化合物(36 mg,經3個步驟為48.5%)。LC-MS 420.0 [M+H]+步驟 d) (((2R,3R,4S,5R)-5-(4- 胺基 -2- 側氧基嘧啶 -1(2H)- )-4- -4- -3- 羥基四氫呋喃 -2- ) 甲基 ) 三磷酸 (27d) 將化合物27c (36.0 mg, 0.086 mmol)溶解於MeCN/DCM: 1.06 / 0.54 (約1.6 mL)之混合物中並將溶液在氮下冷卻至-20℃。向溶液中添加Et3 N (31.1 μL, 0.223 mmol),之後添加2-氯-6-硝基-4H-苯并[d][1,3,2]二氧雜磷雜苯(50.1 mg, 0.214 mmol)於DCM (0.71 mL)中之溶液。移除冷卻浴並將反應物於室溫下攪拌1½h。將反應物冷卻至-5℃並添加Oxone® (0.343 mmol)於水(1.73 mL)中之溶液並將兩相系統劇烈攪拌15 min。將混合物用乙酸乙酯萃取,將有機相用冷水(2×)洗滌,乾燥(Na2 SO4 )並濃縮。將殘餘物與甲苯共蒸發一次且與無水DMF共蒸發一次,隨後溶解於無水DMF (1 mL)中。在氮下添加三丁基胺焦磷酸酯(0.1 mmol, 54.6 mg)並於室溫下將溶液振盪約18h,隨後濃縮。向殘餘物中添加30%MeCN / H2 O (約20 mL)並於rt下將溶液振盪20-25 min。蒸發揮發物並將殘餘油-固體混合物溶解於濃氨(10-15 mL)中並於室溫下振盪約5 h。 藉由蒸發移除大部分NH3 ,隨後用DCM (4×40 mL)萃取殘餘物。棄去有機萃取物並濃縮水層。將殘餘物溶解於水中之5% MeCN (1.5-2.0 mL)中並裝載至活性碳管柱(0.85×2.5)上。用水中之5% MeCN洗滌管柱並收集6-7 mL溶析劑並濃縮且冷凍乾燥。將殘餘物溶解於5%MeCN/水(1.6 mL)中並藉由半製備型HPLC使用Phenomenex Luna 5m NH2 管柱在Gilson機器上用0% B至40% B之梯度(30 mL/min)經30 min (溶劑A:0.05M碳酸氫銨、5%乙腈;溶劑B:0.8M碳酸氫銨、5%乙腈)溶析純化。彙集適當NTP部分並濃縮至乾燥,將殘餘物溶解於MQ水與5%MeCN中並冷凍乾燥。將殘餘物吸收於MQ水中之5%MeCN (4-5 mL)中並經由0.45 mm過濾器過濾懸浮液並濃縮濾液。將殘餘物溶解於水中之5% MeCN (0.5 mL)中並施加至短的Li+ Dowex管柱(6×1 cm)上並用水中之5% MeCN洗滌。彙集第一批約10 mL,濃縮並冷凍乾燥,此以根據PI分析含有6.6% NDP之89%純度產生標題化合物(11.7 mg, 30%)。MS ES+ 519.9 [M+H]+ 。 用於所例示化合物之選擇之NMR數據:化合物 9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δ 7.55 (d, J = 7.8 Hz, 1H), 6.87 (d, J = 8.4 Hz, 1H), 6.84 (d, J = 1.7 Hz, 1H), 6.76 - 6.60 (m, 2H), 6.32 - 6.19 (m, 1H), 6.10 - 6.01 (m, 1H), 6.02 (s, 2H), 5.62 (d, J = 8.1 Hz, 1H), 4.86 (p, J = 6.3 Hz, 1H), 4.37-4.15 (m, 4H), 4.07 - 3.97 (m, 1H), 3.79 (tq, J = 10.1, 7.1 Hz, 2H), 1.23 (d, J = 7.1 Hz, 3H), 1.16 (d, J = 6.3 Hz, 5H)。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δ 172.50, 147.46, 144.86, 144.81, 143.91, 115.06, 115.05, 113.05, 113.05, 112.41, 112.40, 112.37, 112.37, 107.88, 102.36, 102.34, 101.52, 78.74, 74.44, 74.30, 67.90, 64.28, 49.65, 40.63, 40.40, 40.34, 40.27, 39.99, 39.90, 39.83, 39.73, 39.66, 39.57, 39.40, 39.23, 39.07, 38.90, 21.28, 21.26, 19.72, 19.67, -0.00。化合物 10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δ 7.58 (d, J = 8.1 Hz, 1H), 7.28 (d, J = 8.0 Hz, 1H), 7.20 - 7.05 (m, 2H), 6.90 (td, J = 7.9, 1.6 Hz, 1H), 5.60 (d, J = 8.1 Hz, 1H), 4.87 (dq, J = 12.5, 6.2 Hz, 1H), 4.41 - 4.20 (m, 5H), 4.09 - 3.99 (m, 1H), 4.00 - 3.77 (m, 2H), 3.79 (s, 3H), 1.79 (s, 1H), 1.22 (d, J = 7.1 Hz, 3H), 1.16 (d, J = 6.3 Hz, 5H)。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δ 172.59, 172.55, 162.64, 150.28, 150.24, 150.09, 139.37, 139.32, 125.29, 120.90, 120.88, 120.25, 115.03, 113.02, 112.85, 102.25, 78.82, 74.38, 74.24, 67.85, 64.26, 55.59, 49.57, 40.26, 40.20, 40.17, 39.99, 39.90, 39.82, 39.73, 39.66, 39.57, 39.40, 39.23, 39.07, 38.90, 21.30, 21.26, 19.63, 19.58。化合物 11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δ 7.57 (d, J = 8.1 Hz, 1H), 7.13 (d, J = 8.3 Hz, 2H), 6.98 - 6.86 (m, 3H), 6.25 (t, J = 16.6 Hz, 1H), 5.62 (d, J = 8.1 Hz, 1H), 4.86 (hept, J = 6.2 Hz, 1H), 4.37- 4.15 (m, 4H), 4.07 - 3.97 (m, 1H), 3.78 (tq, J = 10.2, 7.1 Hz, 1H), 3.72 (s, 2H), 1.23 (d, J = 7.1 Hz, 3H), 1.22-1.11 (m, 8H)。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δ 172.52, 172.48, 162.65, 155.91, 150.08, 143.96, 143.91, 120.95, 120.92, 114.99, 114.42, 112.98, 102.27, 78.77, 74.44, 74.30, 67.86, 64.21, 55.29, 49.65, 40.25, 40.15, 39.99, 39.90, 39.83, 39.74, 39.66, 39.57, 39.40, 39.24, 39.07, 38.90, 21.30,21.27, 19.69, 19.64。化合物 13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δ 0.82 (t, 3H), 1.12 (d, 3H), 1.25 (d, 3H), 1.49 (m, 2H), 3.83 (dtd, 1H), 4.02 (m, 1H), 4.26 (dt, 2H), 4.34 (m, 1H), 4.72 (h, 1H), 5.58 (d, 1H), 6.12 (dd, 1H), 6.26 (m, 1H), 7.20 (m, 3H), 7.37 (t, 2H), 7.53 (d, 1H)。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δ 9.35, 19.05, 19.77 (d), 28.00, 40.08, 49.72, 64.32, 72.27, 74.35 (d), 78.72 (m), 102.36, 114.08(d), 119.95(d), 124.49, 129.54, 150.53(d), 163.41 (m), 172.62(d)。化合物 15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δ 1.16 (d, 6H), 1.24 (d,3H), 1.80 (m, 1H), 1.96 (m, 1H), 2.05 (pdd, 2H), 2.26 (m, 2H), 3.49 (p, 1H), 3.81 (tq, 1H), 4.04 (m, 1H), 4.30 (m, 3H), 4.86 (hept, 1H), 5.60 (d, 1H), 6.07 (dd, 1H), 6.24 (d, 1 H),_6.68 (d, 1H), 7.03 (m, 3H), 7.28 (t, 1H), 7.58 (d, 1H)。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6 17.58 , 19.65 (d), 21.26, 21.29, 29.13, 49.65, 64.33, 67.87, 74.37(d), 78.78,102.28, 113.98(d), 117.35(d), 117.76(d), 122.45, 129.25, 139.49, 147.50, 150.05, 150.56, 162.56, 172.48 (d)。化合物 16 1 H NMR (500 MHz, DMSO-d6 ) δ 0.78 (m, 8H), 1.15 (d, 12H), 1.23 (d,7H), 1.35 (s, 6H), 3.80 (tq, 2H), 4.03 (m, 2H), 4.25 (m, 4H), 4.34 (m, 2H), 4.86 (p, 2H), 5.59 (d, 2H), 6.07 (dd, 2H), 6.24 (d, 2H), 6.72 (s, 1H), 7.01 (m, 6H), 7.26 (t, 2H), 7.57 (d, 2H)。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δ 16.03, 18.82, 19.65 (d), 21.26, 21.30, 24.42, 49.63, 64.29, 67.87, 74.35(d), 78.78, 87.51, 102.30, 114.00(d), 116.92(d), 117.60(d), 122.06, 129.18, 139.60 (m), 148.45, 150.13, 150.50 (d), 162.69, 172.47 (d)。化合物 17 13 C NMR (126 MHz, DMSO-d6 ) δ 15.52, 18.66, 19.65 (d), 21.25, 21.30, 24.98, 49.67, 64.23, 67.87, 74.35(d), 78.76, 87.49, 102.25, 113.97(d), 119.69(d), 127.19, 139.65(d), 142.69, 148.17(d), 150.02, 162.52, 172.46(d)。化合物 21 1 H NMR (500 MHz, DMSO) δ 1.25 (d, 3H), 3.23 (m, 6H), 3.41 (m, 4H), 3.87 (ddt, 1H), 4.04 (m, 1H), 4.31 (m, 3H), 5.02 (p, 1H), 5.61 (d, 1H), 6.20 (m, 2H), 7.21 (m, 3H), 7.38 (t, 2H), 7.57 (d, 1H)。13 C NMR (126 MHz, DMSO) δ 19.72 (d), 49.60, 58.36, 64.28, 70.33, 70.46, 71.53, 74.38 (d), 78.81 (d), 102.26, 114.00(d), 119.99(d), 124.53, 129.55, 150.03, 150.51 (d), 162.54, 172.59 (d)。化合物 24 1 H NMR (500 MHz, DMSO) δ 1.15 (dd, 6H), 1.22 (d, 3H), 3.52 (m, 1H), 3.78 (tq, 1H), 4.05 (m, 1H), 4.16 (m, 1H), 4.26 (dt, 1H), 4.34 (m, 1H), 4.86 (hept, 1H), 5.65 (d, 1H), 6.14 (dd, 1H), 6.23 (s, 1H), 6.27 (s, 1H), 7.21 (m, 3H), 7.37 (t, 2H), 7.50 (d, 1H)。13 C NMR (126 MHz, DMSO) 5 19.62 (d), 21.25 (d), 49.61, 63.83, 67.92, 74.16 (d), 78.53 , 102.42, 114.03(d), 119.85(d), 124.49, 129.58, 139.35 (dd), 150.26, 150.56(d), 162.87, 172.51 (d)。化合物 26b 1 H NMR (500 MHz, DMSO) δ 3.62 (d, 1H), 3.80 (m, 2H), 4.15 (dd, 1H), 5.26 (s, 1H), 5.77 (d, 1H), 6.31 (d, 1H), 6.41 (s, 1H), 7.33 (s, 1H), 7.36 (s, 1H), 7.73 (d, 1H)。13 C NMR (126 MHz, DMSO) 5 58.50, 58.62, 73.62 (d), 80.48 , 87.01 (m), 94.50, 94.56, 114.92 (d), 140.04, 154.57, 165.42。化合物 27d 1 H NMR (500 MHz, D20) δ 4.12 (d, 1H), 4.24 (ddd, 1H), 4.33 (m, 1H), 4.46 (dd, 1H), 6.09 (d, 1H),6.39(d, 1H), 7.80 (d, 1H)。13 C NMR (126 MHz, D20) δ 62.48 (d), 73.03 (d), 78.99 (d), 88.15 (d), 97.04, 113.71 (d), 140.63, 157.39, 166.21。生物實例 複製子分析 可在旨在鑑別抑制HCV功能細胞複製細胞系(亦稱作HCV複製子)之化合物之細胞分析中檢驗式I化合物在抑制HCV RNA複製之活性。適宜細胞分析係基於多靶標篩選策略中之雙順反子表現構築體,如由Lohmann等人 (1999),Science,第285卷,第110-113期所述,由Krieger等人 (2001), Journal of Virology 75: 4614-4624所述進行修改。 該分析利用穩定轉染之細胞系Huh-7 luc/neo (下文稱作Huh-Luc)。此細胞系具有編碼雙順反子表現構築體之RNA,該構築體包含自腦心肌炎病毒(EMCV)之內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轉譯之HCV 1b型之野生型NS3-NS5B區,之前係報告基因部分(FfL-螢光素酶)及可選標記部分(neoR ,新黴素磷酸轉移酶)。該構築體係由HCV 1b型之5'及3' NTR (非轉譯區)作邊界。在G418 (neoR )存在下複製子細胞之繼續培養取決於HCV RNA之複製。表現HCV RNA且自主且高程度地複製、尤其編碼螢光素酶之穩定轉染之複製子細胞用於篩選抗病毒化合物。 在以不同濃度添加之測試及對照化合物存在下將複製子細胞平鋪於384孔板中。在培育3天後,藉由分析螢光素酶活性(使用標準螢光素酶分析受質及試劑及Perkin Elmer ViewLux™ ultraHTS微量板成像儀)量測HCV複製。在無任何抑制劑下,對照培養物中之複製子細胞具有高螢光素酶表現。在Huh-Luc細胞上監測化合物對螢光素酶活性之抑制活性,從而提供每一測試化合物之劑量-反應曲線。隨後計算EC50 值,該值代表將所檢測螢光素酶活性之值減少50%、或更特定而言遺傳連接之HCV複製子RNA複製之能力所需之化合物之量。酶分析 如複製子分析中可證實,本發明化合物係由靶標組織中之細胞激酶代謝成5'-三磷酸酯。據信此三磷酸酯係抗病毒活性物質。本文所述酶分析可用於確認本發明化合物作為5'-三磷酸酯代謝物具有抗病毒活性。 酶分析在HCV NS5B-21 (21-胺基酸C-末端截短形式) SPA分析(閃爍迫近分析)中量測三磷酸酯化合物之抑制效應。該分析係藉由評估使用異質生物素化RNA模板藉由HCV NS5B-21納入新近合成之RNA中之放射性標記之ATP的量來實施。 為測定IC50 值,以100 ml反應混合物之最終體積以不同濃度測試化合物。藉由添加0.5M EDTA溶液停止反應。將試樣轉移至經鏈黴抗生物素預塗佈之閃爍板中。使用閃爍計數器(Wallac Microbeta Trilux)對納入之放射活性進行定量。材料及供應商 方法 分析條件 分析應包括酶對照(約四種,含有1 μl DMSO代替抑制劑)及含有除模板外之所有成份之背景對照。 將化合物在單獨稀釋板上,以DMSO連續稀釋至100×最終期望分析濃度。 對於欲使用之孔之數目足夠之反應混合物係根據下表構成且向96孔聚丙烯板中添加90 μl/孔。向每一孔中添加來自稀釋板之DMSO中之1 μl化合物,只是酶對照孔及背景對照孔添加1 μl DMSO。反應混合物 製備含有1.5 ml/孔之3 H-ATP(45Ci/mmol)、2.0ml/孔之100 mM ATP及6.5ml/孔之H2 O之ATP混合劑且藉由添加10 μl/孔之此混合劑開始反應。 於22℃下培育120 min。 利用添加100ml/孔之0.5M EDTA (pH=8.0)停止反應。 將185 μl/孔轉移至鏈黴抗生物素閃爍板。 將板培育過夜且在Microbeta Trilux中使用方案Flash plates H3對閃爍板進行讀數。結果之處理 抑制之計算:背景 = 無模板之反應緩衝液。 使用Graphpad Prism測定IC50 。以對數對抑制%繪製化合物濃度曲線。將曲線與非線性回歸擬合至Log (抑制劑)對反應方程。其中Y係抑制%,X係log (抑制劑)且頂值及底值係抑制%之上限及下限。生物實例 1 在上述複製子分析中測試由本發明化合物展現之HCV複製之抑制。化合物顯示微莫耳活性,其中Huh-Luc細胞系中之細胞毒性超過50 mM。EC50 值提供於表1中 表1 生物實例 2 在上述酶分析中測試實例3及27之核苷酸且IC50 值經測定分別為0.72 mM及0.089 mM。比較實例 1 速複布韋在若干國家中出售用於治療HCV,主要針對基因型1及4。速複布韋之結構係: 比較實例 1 如可見,速複布韋不同於本發明實例2之化合物,其不同之處在於其在2'位處具有β-甲基,而本發明化合物在此位置處具有β-氯取代基。在Lawitz等人,N. Eng. J. Med., 2013;368:1878-87中報告之分裂III期臨床試驗中,「速複布韋 -利巴韋林群組中之反應比率在基因型 3 感染之患者中較彼等基因型 2 感染者中低 (56% 97%) 」。 在Kylefjord等人,J Virol. Methods 2014 195:156-63中所述之基因型3a瞬時複製子分析中比較市售速複布韋與實例2之化合物之抗病毒活性。 速複布韋針對基因型3a之EC50 係0.230 mM +/- 0.067,n = 11,與之相比,實例2之化合物EC50 為0.072 mM +/-0.024,n= 9。預計本發明化合物相對於速複布韋之三倍更好功效可顯著改良臨床中之病毒反應比率。 在帶有棘手S282T突變(賦予HCV核苷美立他濱(mericitabine)抗性)之基因型3a之瞬時複製子中維持本發明化合物之功效相對於速複布韋數倍改良,其中速複布韋具有0.48 mM之EC50 (n=1)且實例2之化合物具有0.13 mM之EC50 (n=1)。類似地,在基因型3a瞬時複製子中製備藉由暴露於核苷美立他濱並賦予速複布韋抗性生成之L159F/L320F雙重突變體(Tong等人2013 J. Infect. Dis., 209 (5), 668-75),如Kylefjord等人,同上中所述。在此雙重突變體中,速複布韋具有0.190之EC50 (n=1),而實例2之化合物顯示0.062之EC50 (n=1)。 進一步評估實例2之化合物以評價針對HCV之基因型1-6 (野生型及多種臨床相關之突變體菌株)之抗病毒活性。評估之結果與基因型之平均EC50 及速複布韋之相應值一起概述於表2及3中。 表2 除AVG外,EC50 數據(所有皆以mM表示)係以幾何平均值提供,其中EC50 係以算術平均值+/- SEM提供。 *嵌合複製子含有con1背景中之所述GT NS5B基因。 參考文獻:Con1 (Lohmann等人,2003);H77 (Blight等人,2003);GT2a (Wakita等人,2005);GT3a (Kylefjord等人,2013);GT4-6 (Wong等人,2012);L159F/L320F (Tong等人,2013)。 表3 除AVG外,EC50 數據(所有皆以mM表示)係以幾何平均值提供,其中EC50 係以算術平均值+/- SEM提供。 *嵌合複製子含有con1背景中之所述GT NS5B基因。 參考文獻:Con1 (Lohmann等人,2003);H77 (Blight等人,2003);GT2a (Wakita等人,2005);GT3a (Kylefjord等人,2013);GT4-6 (Wong等人,2012);L159F/L320F (Tong等人,2013)。 自該兩個表明了,與速複布韋相比,本發明實例2之化合物在野生型菌株及兩種臨床相關之突變體菌株中針對HCV GT3a之功效明顯改良,同時保持針對其他基因型之良好功效。三磷酸酯形成分析 為估計本發明化合物生成抗病毒活性三磷酸酯物質之能力,實施三磷酸酯形成分析。在分析中一式三份測試每一化合物。 使用12孔板中之新鮮人類平鋪之肝細胞(Biopredic, France)。每一孔平鋪有0.76 × 106 個細胞並於37℃下於CO2 培育箱中在1 mL培育培養基中與化合物之10 mM DMSO溶液(0.1% DMSO)一起培育6-8小時。藉由用1 mL冰冷之Hank平衡溶液(pH 7.2)洗滌每一孔兩次停止培育,之後添加0.5 mL冰冷70%甲醇。在添加甲醇後立刻藉由細胞刮刀使細胞層自孔之底部脫離並利用自動吸量管上下抽吸5-6次。將細胞懸浮液轉移至玻璃小瓶並於-20℃下儲存過夜。 隨後使各自由不同量之蛋白、游離核苷及單磷酸酯、二磷酸酯及三磷酸酯組成之試樣渦旋並於10℃下在Eppendorf離心5417R中以14000 rpm離心10分鐘。將上清液轉移至具有墊圈之2 mL玻璃小瓶並使其經受生物分析。生物分析 向每一試樣中添加內標準品(Indinavir)並在與QTRAP 5000質譜儀耦聯之二管柱系統上分析試樣(10 mL注射體積)。二管柱系統由兩個二元幫浦X及Y、兩個切換閥及自動取樣器組成。所用之兩個HPLC管柱係Synergy POLAR-RP 50*4.6 mm,4 mm粒子及BioBasic AX 50*2.1 mm 5 mm粒子。LC流速係0.4-0.6 mL/min mL/min (改善步驟中使用較高流速)。 POLAR-RP管柱之HPLC流動相由2%乙腈中之10 mmol/L乙酸銨(流動相A)及90%乙腈中之10 mmol/L乙酸銨(流動相B)組成且BioBasic AX管柱之HPLC流動相由2%乙腈中之10 mmol/L乙酸銨(流動相C)及2%乙腈中之1%氫氧化銨(流動相D)組成。幫浦Y之HPLC梯度以0%流動相B開始且保持2 min。在裝載期期間,流動相穿過POLAR-RP及BioBasic AX管柱,且前藥、核苷及內標準品截留於POLAR-RP管柱上;而核苷酸(單磷酸酯、二磷酸酯及三磷酸酯)溶析至BioBasic AX管柱上並於該處截留。 在下一步驟中,流體自POLAR-RP管柱切換至MS且流動相C自幫浦X切換至BioBasic AX管柱。用約2分鐘內0% B直至100% B之梯度溶析POLAR-RP管柱上之化合物並使用多種反應監測模式(MRM)以陽性或陰性模式進行分析。在最後步驟中,將BioBasic AX管柱之流體切換至MS且用最高50% D之約7分鐘梯度溶析磷酸酯並使用MRM以陽性或陰性模式進行分析。在最後步驟期間,改善兩個管柱。 隨後藉由與標準曲線比較測定每一化合物之三磷酸酯濃度。藉由分析具有已知濃度之三磷酸酯之標準試樣作出標準曲線。使標準品在與測試試樣相同之基質中流動。由於端視肝細胞供體之磷酸化程度之變化,在每一輪分析中需要內部參考化合物以使得能夠使不同輪之結果彼此分級。 在整個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則詞語「包含(comprise)」及變化形式(例如,「comprises」或「comprising」)應理解為暗指包括所述整數、步驟、整數組或步驟組,但並不排除任一其他整數、步驟、整數組或步驟組。 本文引用之所有文件(包括專利及專利申請案)之全文皆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Claims (1)

  1. 一種化合物,其由式I代表:其中:B係基團(b’):其中R8為H;R1係:其中U為O;R2為H;或其醫藥學上可接受之鹽。
TW107106365A 2014-12-03 2014-12-03 Hcv聚合酶抑制劑 TWI6756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6365A TWI675664B (zh) 2014-12-03 2014-12-03 Hcv聚合酶抑制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06365A TWI675664B (zh) 2014-12-03 2014-12-03 Hcv聚合酶抑制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396A TW201815396A (zh) 2018-05-01
TWI675664B true TWI675664B (zh) 2019-11-01

Family

ID=62949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6365A TWI675664B (zh) 2014-12-03 2014-12-03 Hcv聚合酶抑制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566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1371A (zh) * 2009-06-30 2009-12-02 连云港金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卤交换氟化制备吉西他滨或其类似物的方法
WO2012040126A1 (en) * 2010-09-22 2012-03-29 Alios Biopharma, Inc. Substituted nucleotide analog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91371A (zh) * 2009-06-30 2009-12-02 连云港金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过卤交换氟化制备吉西他滨或其类似物的方法
WO2012040126A1 (en) * 2010-09-22 2012-03-29 Alios Biopharma, Inc. Substituted nucleotide analog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396A (zh)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203954B2 (en) HCV polymerase inhibitors
CA2745523C (en) Uracyl cyclopropyl nucleotides
WO2013084165A1 (en) Hcv polymerase inhibitors
EP2141172B1 (en) Cyclopropyl polymerase inhibitors
US20140066398A1 (en) Hcv polymerase inhibitors
WO2015056213A1 (en) Hcv polymerase inhibitors
TWI639613B (zh) Hcv聚合酶抑制劑
TWI675664B (zh) Hcv聚合酶抑制劑
EP3271371A1 (en) Nucleotide derivatives which are hcv inhibitors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