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7716B - 真空吸塵器 - Google Patents

真空吸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7716B
TWI637716B TW106106548A TW106106548A TWI637716B TW I637716 B TWI637716 B TW I637716B TW 106106548 A TW106106548 A TW 106106548A TW 106106548 A TW106106548 A TW 106106548A TW I637716 B TWI637716 B TW I6377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member
cover
cleaner body
dust
vacuum clea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31439A (zh
Inventor
孫正圭
南普鉉
朴材容
裵世煥
徐宗玄
李辰雨
Original Assignee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601841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90325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31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31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77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7716B/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吸塵器本體,具有用於抽吸灰塵的主馬達;移動輪,設置在吸塵器本體的兩側表面,並旋轉以移動真空吸塵器;灰塵容器,可分離地安裝在吸塵器本體,以儲存被吸入的灰塵,且其至少一部分暴露於外部;蓋構件,被配置以打開和關閉吸塵器本體的上表面並在關閉狀態中容納灰塵容器的上部;吸嘴,連接到蓋構件,且被配置以通過蓋構件與灰塵容器連通,抽吸灰塵;蓋構件耦接部,被配置以從蓋構件的一端延伸,可旋轉耦接在吸塵器本體,且亦被配置以允許蓋構件被打開和關閉;及顯示器,設置於蓋構件,且被配置以顯示操作狀態,其中連接到顯示器的顯示器電纜被蓋構件耦接部引導,然後導入吸塵器本體中。

Description

真空吸塵器
本發明揭露一種真空吸塵器。
一般而言,真空吸塵器係一種設備,其使用設置於主體內部的抽吸馬達抽吸要清潔的表面上的灰塵和異物,然後過濾主體內部的灰塵和異物。
如上所述之真空吸塵器可分類為直立式真空吸塵器和筒式真空吸塵器,其中直立式真空吸塵器的吸嘴被連接至主體以沿著主體移動,而筒式真空吸塵器的吸嘴藉由連接管、手柄、軟管等而連接至主體。
在作為先前技術文件的韓國專利公開第10-2012-0004100號(於2012年1月12日公開)中,揭露一種筒式真空吸塵器。
本發明係涉及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一用來顯示操作狀態的顯示器設置於用來打開和關閉吸塵器本體的蓋構件,以提高使用者便利性。
並且,本發明係涉及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一顯示器設置於旋轉安裝的蓋構件,並且連接至顯示器的一顯示器纜線被防止暴露至外部且亦被防止損壞。
並且,本發明係涉及一種真空吸塵器,其顯示由電池所操作之吸塵器的電池電力充電狀態,從而提高使用者便利性。
並且,本發明係涉及一種真空吸塵器,其中吸塵器本體的重心位於第二半部,因而當吸塵器停止時吸塵器允許被維持在穩定支撐狀態中。
根據本發明的一態樣,提供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一吸塵器本 體,具有用於抽吸灰塵的一主馬達;一移動輪,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的兩側表面,並被旋轉以移動該真空吸塵器;一灰塵容器,可分離地安裝在該吸塵器本體,以儲存被吸入的灰塵,且其至少一部分暴露於外部;一蓋構件,被配置以打開和關閉該吸塵器本體的一上表面並在一關閉狀態中容納該灰塵容器的一上部;一吸嘴,連接到該蓋構件,且被配置以通過該蓋構件與該灰塵容器連通而抽吸灰塵;一蓋構件耦接部,被配置以從該蓋構件的一端延伸,可旋轉地耦接在該吸塵器本體,並且亦被配置以允許該蓋構件被打開和關閉;以及一顯示器,設置於該蓋構件,且被配置以顯示一操作狀態,其中連接到該顯示器的一顯示器電纜被該蓋構件耦接部引導,然後導入該吸塵器本體中。
一電池單元安裝於該吸塵器本體,該電池單元提供電力以驅動該主馬達且旋轉該移動輪。
該顯示器顯示該電池單元的一充電狀態。
該移動輪可被旋轉以移動該真空吸塵器,且亦可支撐該吸塵器本體以在正向上旋轉,以及該電池單元可被設置以使該吸塵器本體的重心位於該移動輪的中心軸的後部。
該蓋構件可包含一蓋座,被配置以形成該蓋構件的一下表面,且該顯示器安裝於此;以及一外蓋,耦接至該蓋座以形成該蓋構件的一上表面,以及該外蓋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為使光穿透,使得僅在該顯示器被操作時,該顯示器才被暴露。
與該吸塵器本體的內部連通的一開口可形成於由該蓋構件所遮擋的該吸塵器本體的該上表面的內側,以及該蓋構件耦接部可耦接到該開口的內部。
一引導空間可形成於該蓋構件耦接部,該引導空間凹陷以容納該顯示器電纜,以及一電纜孔可形成於該蓋構件耦接部的後端且可引導該顯示器電纜,使得該顯示器電纜從該蓋構件的內部被導入到該吸塵器本體的內部。
該蓋構件耦接部可包含一彎曲部,被配置以從該蓋部件的後端向下延伸;以及一延伸部,被配置以從該彎曲部向後延伸。
一對蓋構件耦接部可形成於左右間隔開的位置,且一彎曲部孔可形成於一對彎曲部的每一者的一內表面,用於連接該蓋部件與該吸塵器本體的一旋轉連接件在該彎曲部孔中被旋轉耦接以允許該蓋部件的打開狀態被選擇性 地維持,以及耦接到該吸塵器本體的一蓋旋轉軸可形成於該對彎曲部的每一者的一外表面。
一對蓋構件耦接部可形成於左右間隔開的位置,且一止動件可形成於該對蓋構件耦接部之間,該止動件形成為突出並且被配置以在該蓋構件打開時接觸該吸塵器本體,從而限制該蓋構件的打開。
一對蓋構件耦接部可形成在左右兩側,且該顯示器電纜可被引導到該等蓋構件耦接部的其中之一,以及一檢測構件電纜可被引導到該等蓋構件耦接部的另一個,該檢測構件電纜連接至安裝於該蓋構件的一障礙物檢測構件。
一或多個實施例的細節會列於隨附圖式中並說明於後。其他特徵將自說明書、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而變得明顯。
1‧‧‧真空吸塵器
10‧‧‧吸塵器本體
20‧‧‧抽吸單元
21‧‧‧抽吸部件
22‧‧‧延伸管
23‧‧‧手柄
24‧‧‧抽吸軟管
30‧‧‧本體部件
31‧‧‧基底
32‧‧‧底座部件
33‧‧‧下框架
34‧‧‧上框架
35‧‧‧主馬達
36‧‧‧預過濾器組件
37‧‧‧上裝飾件
38‧‧‧電池單元
39‧‧‧過濾器單元
40‧‧‧蓋構件
41‧‧‧握持部
42‧‧‧蓋座
43‧‧‧外蓋
44‧‧‧障礙物檢測構件
44a‧‧‧側感測器
44b‧‧‧前感測器
44c‧‧‧前感測器
44d‧‧‧側感測器
45‧‧‧顯示器
45a‧‧‧光引導件
45b‧‧‧LED孔
46‧‧‧蓋構件耦接部
47‧‧‧止動件
50‧‧‧灰塵容器
51‧‧‧上蓋
52‧‧‧下蓋
53‧‧‧透明箱
54‧‧‧第一分塵機
55‧‧‧第二分塵機
56‧‧‧灰塵壓縮單元
57‧‧‧上部鎖件
58‧‧‧下鎖定件
59‧‧‧變速齒輪
60‧‧‧移動輪
61‧‧‧輪框
62‧‧‧輪裝飾件
63‧‧‧輪馬達組件
64‧‧‧輪齒輪
70‧‧‧後輪單元
71‧‧‧輪支撐件
72‧‧‧後輪
73‧‧‧腿部
74‧‧‧輪容納部
75‧‧‧彈性部
80‧‧‧鎖定組件
81‧‧‧推壓構件
82‧‧‧傳遞構件
83‧‧‧主要連接件
83a‧‧‧第一主要連接件
83b‧‧‧第二主要連接件
84‧‧‧子連接件
84a‧‧‧第一子連接件
84b‧‧‧第二子連接件
85‧‧‧緊固軸套
90‧‧‧連接件組件
91‧‧‧旋轉連接件
92‧‧‧滑動件
93‧‧‧彈簧
201‧‧‧子馬達
241‧‧‧嵌合部
300‧‧‧下底座構件
301‧‧‧主PCB
302‧‧‧噪音過濾器
305‧‧‧子PCB
306‧‧‧檢測部件
306a‧‧‧檢測PCB
306b‧‧‧檢測部件固定構件
306c‧‧‧檢測部件固定孔
307‧‧‧電源端子
311‧‧‧中心部
311a‧‧‧端子安裝部
311b‧‧‧基底凹陷部
311c‧‧‧輪安裝部
312‧‧‧第一半部
312a‧‧‧前輪
313‧‧‧第二半部
314‧‧‧後蓋
314a‧‧‧後蓋限制部
314b‧‧‧蓋旋轉軸
315‧‧‧下裝飾件
316‧‧‧側部
316a‧‧‧輪轂
316b‧‧‧加強肋條
316c‧‧‧檢測部件固定孔
317‧‧‧後開口
321‧‧‧下表面部
321a‧‧‧下表面孔
322‧‧‧周向部
323‧‧‧壓縮馬達組件
323a‧‧‧壓縮馬達
323b‧‧‧壓縮齒輪
331‧‧‧第一障礙件
331a‧‧‧第一障礙件孔
331b‧‧‧電池端子
332‧‧‧側壁
333‧‧‧過濾器引導件
334‧‧‧電池引導件
334a‧‧‧側孔
334b‧‧‧限制構件固定部
335‧‧‧電池限制部
335a‧‧‧第一彈性部
335b‧‧‧第一限制凸塊
336‧‧‧電池限制構件
336a‧‧‧限制構件凸緣
336b‧‧‧第二彈性部
336c‧‧‧第二限制凸塊
341‧‧‧蓋板
341a‧‧‧板孔
342‧‧‧第二障礙件
342a‧‧‧第二障礙件孔
343‧‧‧第二側壁
344‧‧‧障礙壁
345‧‧‧框架蓋
351‧‧‧馬達支撐構件
352‧‧‧馬達蓋
361‧‧‧預過濾器箱
361a‧‧‧過濾器孔
361b‧‧‧箱墊圈
361c‧‧‧鎖定槽
361d‧‧‧第一限制部
361e‧‧‧限制凸塊
361f‧‧‧第一旋轉耦接部
361g‧‧‧箱墊圈
362‧‧‧預過濾器本體
362a‧‧‧本體格柵
362b‧‧‧本體凸緣
362c‧‧‧第二限制部
362d‧‧‧限制孔
362e‧‧‧第二旋轉耦接部
363‧‧‧過濾器構件
371‧‧‧保持器
371a‧‧‧開口
371b‧‧‧保持器固定構件
372‧‧‧蓋構件耦接孔
373‧‧‧連接件組件容納部
374‧‧‧滑動件容納部
374a‧‧‧引導肋條
375‧‧‧連接件容納部
375a‧‧‧干擾凸塊
376‧‧‧凸塊限制孔
377‧‧‧裝飾件開口
381‧‧‧電池箱
381a‧‧‧電池格柵
382‧‧‧電池手柄
383‧‧‧二次電池
384‧‧‧電池溝槽
385‧‧‧電池限制溝槽
391‧‧‧過濾器箱
392‧‧‧過濾器構件
393‧‧‧過濾器手柄
394‧‧‧過濾器溝槽
401‧‧‧連接件
411‧‧‧握持部蓋
411a‧‧‧蓋開口
412‧‧‧握持部本體
412a‧‧‧傳遞構件引導件
421‧‧‧蓋構件耦接部
421a‧‧‧旋轉軸孔
422‧‧‧連接孔
423‧‧‧連接件引導件
424‧‧‧凸塊入口
431‧‧‧檢測孔
432‧‧‧孔蓋
441‧‧‧雷射感測器
442‧‧‧感測器基板
443‧‧‧檢測構件纜線
443a‧‧‧纜線引導構件
443b‧‧‧連接件
451‧‧‧顯示器PCB
452‧‧‧顯示器纜線
452a‧‧‧纜線引導構件
452b‧‧‧連接件
461‧‧‧彎曲部
462‧‧‧延伸部
463‧‧‧彎曲部孔
464‧‧‧蓋旋轉軸
465‧‧‧引導空間
466‧‧‧纜線孔
467‧‧‧加強部
501‧‧‧第一灰塵收集空間
502‧‧‧第二灰塵收集空間
511‧‧‧抽吸埠
512‧‧‧排出埠
513‧‧‧灰塵容器手柄
513a‧‧‧手柄部
513b‧‧‧側延伸部
514‧‧‧蓋插入部
515‧‧‧上墊圈
516‧‧‧鉤限制部
517‧‧‧上凸塊
518‧‧‧通道引導件
521‧‧‧下蓋軸
522‧‧‧下鉤
522a‧‧‧傾斜表面
523‧‧‧下墊圈
531‧‧‧回流防止部
532‧‧‧支撐肋條
533‧‧‧上部鎖件安裝部
533a‧‧‧鎖定件孔
533b‧‧‧彈簧引導件
534‧‧‧上溝槽
535‧‧‧下蓋耦接部
536‧‧‧下鎖定件安裝部
536a‧‧‧鎖定件槽
537‧‧‧箱卡合部
541‧‧‧濾網
542‧‧‧灰塵過濾器
543‧‧‧引導單元
543a‧‧‧引導基底
543b‧‧‧葉片
544‧‧‧內箱
551‧‧‧套管
551a‧‧‧入口埠
552‧‧‧引導葉片
553‧‧‧渦漩鏡
553a‧‧‧出口埠
554‧‧‧分塵機蓋
561‧‧‧旋轉部
561a‧‧‧齒輪耦接凸塊
562‧‧‧按壓部
562a‧‧‧通風孔
563‧‧‧裝飾件構件
571‧‧‧鎖定件旋轉軸
572‧‧‧鎖定件彈簧
573‧‧‧彈簧安裝部
574‧‧‧鉤部
581‧‧‧鎖定件凸塊
582‧‧‧推壓部
582a‧‧‧傾斜表面
591‧‧‧第一變速齒輪
591a‧‧‧旋轉軸
592‧‧‧第二變速齒輪
592a‧‧‧齒輪部
592b‧‧‧耦接軸套
592c‧‧‧底座溝槽
592d‧‧‧墊圈安裝凸塊
593‧‧‧軸承
594‧‧‧墊圈板
594a‧‧‧墊圈安裝部/第一突出部
594b‧‧‧墊圈安裝部/第二突出部
594c‧‧‧底座肋條
594d‧‧‧軸耦接孔
595‧‧‧內墊圈
595a‧‧‧第一密封部
595b‧‧‧第二密封部
596‧‧‧軸耦接構件
597‧‧‧變速齒輪墊圈
611‧‧‧肋條
612‧‧‧輪齒安裝部
621‧‧‧輪開口
623‧‧‧輪蓋
631‧‧‧輪馬達箱
632‧‧‧輪馬達
633‧‧‧箱安裝溝槽
721‧‧‧旋轉軸
731‧‧‧腿部凸塊
741‧‧‧軸安裝部
811‧‧‧傳遞構件安裝部
811a‧‧‧旋轉軸
812‧‧‧分離防止肋條
821‧‧‧傳遞構件傾斜部
822‧‧‧引導傾斜表面
824‧‧‧分離防止凸塊
831‧‧‧通過部
832‧‧‧第一延伸部
833‧‧‧第二延伸部
833a‧‧‧連接件孔
834‧‧‧連接部
834a‧‧‧延伸部凸塊
834b‧‧‧延伸部孔
834c‧‧‧延伸部傾斜表面
841‧‧‧第三延伸部
841a‧‧‧連接件凸塊
842‧‧‧第四延伸部
843‧‧‧蓋限制凸塊
843a‧‧‧傾斜表面
911‧‧‧旋轉部
911a‧‧‧旋轉軸
912‧‧‧支撐部
912a‧‧‧滑動件固定部
912b‧‧‧支撐凸塊
912c‧‧‧支撐狹縫
913‧‧‧空間部
921‧‧‧滑動件固定溝槽
922‧‧‧滑動件引導件
923‧‧‧彈簧孔
1000‧‧‧吸塵器本體
1103‧‧‧連接件
1105‧‧‧灰塵容器
1107‧‧‧電池耦接部
1110‧‧‧本體部件
1120‧‧‧移動輪
1130‧‧‧電池
1131‧‧‧蓋
1140‧‧‧後輪單元
1142‧‧‧輔助輪
1144‧‧‧延伸部
1146‧‧‧旋轉軸
1150‧‧‧彈性構件
1152‧‧‧端部
1153‧‧‧端部
1160‧‧‧抽吸單元
O‧‧‧障礙物
實施例將參照以下圖式而詳細說明,其中相同參考標號表示相同元件,且其中:圖1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立體圖;圖2係顯示吸塵器本體與抽吸單元分離的狀態的圖;圖3係顯示灰塵容器與吸塵器本體分離的狀態的圖;圖4係顯示吸塵器本體的蓋構件被打開的狀態的圖;圖5係吸塵器本體的分解立體圖;圖6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預過濾器組件被打開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圖7係吸塵器本體的橫截面圖;圖8係吸塵器本體的平面圖,蓋構件從圖中被移除;圖9係顯示從一方向觀看時吸塵器本體、移動輪及檢測部件之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10係顯示從另一方向觀看時吸塵器本體、移動輪及檢測部件之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11係顯示吸塵器本體與輪齒組件之間的安裝狀態的側視圖;圖12係吸塵器本體的側視圖;圖13係吸塵器本體的底視圖;圖14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後輪單元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15係顯示後輪單元的操作狀態的橫截面圖;圖16係顯示吸塵器本體的後蓋被打開的狀態的後視圖;圖17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電池和過濾器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18係電池安裝之前吸塵器本體的橫截面圖;圖19係電池已安裝之狀態中的吸塵器本體的橫截面圖;圖20係蓋構件的立體圖;圖21係蓋構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2係顯示蓋構件和障礙物檢測構件的耦接構造的部分橫截面圖;圖23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鎖定組件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24係顯示鎖定組件被操作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5係顯示鎖定組件被操作之前的狀態的橫截面圖;圖26係顯示鎖定組件的操作狀態的立體圖;圖27係顯示鎖定組件的操作狀態的橫截面圖;圖28係蓋構件的平面圖,其中根據實施例的顯示器處於關閉狀態;圖29係蓋構件的平面圖,其中根據實施例的顯示器處於開啟狀態;圖30係顯示蓋構件被打開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1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連接件組件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32係顯示當蓋構件關閉時連接件組件的狀態的橫截面圖;圖33係顯示當蓋構件被打開時連接件組件狀態的橫截面圖;圖34係圖30中A部分的放大圖;圖35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蓋構件耦接部的構造和顯示器纜線佈置的部分立體圖;圖36係顯示蓋構件的蓋座中的纜線佈置狀態的圖;圖37係顯示電線至吸塵器本體的耦接構造的圖;圖38係灰塵容器的立體圖;圖39係灰塵容器的分解立體圖;圖40係顯示當從一側觀看時灰塵容器的上蓋和下蓋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41係顯示上蓋被打開之狀態的橫截面圖;圖42係顯示當從另一側觀看時灰塵容器的上蓋和下蓋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 體圖;圖43係顯示下蓋被打開的狀態的橫截面圖;圖44係顯示下蓋和灰塵壓縮單元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45係圖41中B部的放大圖;圖46係顯示吸塵器本體中空氣和灰塵的流動的橫截面圖;圖47係顯示吸塵器本體中空氣和灰塵的流動平面圖;圖48係顯示吸塵器本體的停止狀態;圖49係顯示吸塵器本體的運行狀態;圖50係顯示吸塵器本體的障礙物避開運行狀態;圖51係顯示障礙物檢測構件的檢測範圍;圖52係顯示吸塵器本體的壁面運行狀態;圖53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吸塵器本體的本體部件向前傾斜的狀態的圖;圖54係顯示本體部件向後傾斜之狀態的圖;圖55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支撐部件的結構的圖;圖56係依序顯示電池耦接至吸塵器本體的過程的圖;以及圖57係依序顯示電池與吸塵器本體分離的過程的圖。
現在將詳細參考本發明的實施例,其示例顯示於隨附圖式中。然而,本發明可以許多不同形式示例呈現且不應解釋為限制於本文所提及之實施例;反之,通過增加、修改、及移除,可輕鬆地衍生包含於其他逆行(retrogressive)發明或落入本發明精神及範疇的替代實施例,且將充分將本發明之觀念傳達給本領域技術人員。
圖1係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立體圖。並且,圖2係顯示吸塵器本體10與抽吸單元分離的狀態的圖。
如圖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1包含吸塵器本體10和抽吸單元20。
用於產生抽吸力的馬達設置於吸塵器本體10內部。並且,當馬達被驅動且產生抽吸力時,抽吸單元20可引導含有灰塵的空氣進入吸塵器本體 10。
抽吸單元20可包含抽吸部件21,用於抽吸所欲清潔的表面(例如地板表面)上的灰塵;以及連接部件,用於連接抽吸部件21和吸塵器本體10。該連接部件可包含:延伸管22,其被連接至抽吸部件21;手柄23,其被連接至延伸管22;以及抽吸軟管24,其連接手柄23和吸塵器本體10。
嵌合部241可設置於抽吸軟管24,其在與吸塵器本體10的連接件401耦接時提高氣密性。
嵌合部241可用來將抽吸軟管24安裝於連接件401或從連接件401分離。嵌合部241可形成為如圖所示之多階段(multi-stages)。
吸塵器本體10包含本體部件30和蓋構件40,其形成整體外部。
吸塵器本體10可進一步包含移動輪60,其可旋轉地耦接至本體部件30。一對移動輪60可分別設置且可耦接至本體部件30的兩側。並且,移動輪60支撐本體部件30以便可旋轉圍繞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
由使用者所握持的握持部41可設置於蓋構件40。使用者可在抬升或傾斜本體部件30或打開和關閉蓋構件40時對握持部41進行握持。
可打開和關閉的後蓋314可設置於本體部件30的後表面。後蓋314可被形成以打開和關閉本體部件30內部的空間,其中容納了電池單元38和過濾器單元39。
吸塵器本體10進一步包含灰塵容器50,其中儲存了通過抽吸單元20而被抽吸的灰塵。灰塵容器50可形成為如圖所示的圓柱形狀,但並非限制於此。並且,灰塵容器50可分離地設置於本體部件30的前表面。
再來,圖3係顯示灰塵容器與吸塵器本體10分離的狀態的圖。並且,圖4係顯示吸塵器本體10的蓋構件被打開之狀態的圖。
如圖所示,灰塵容器50可分離地安裝在形成於本體部件30之第一半部的底座部件32。灰塵容器50可在安裝於底座部件32時形成本體部件30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並且,灰塵容器50可藉由打開和關閉蓋構件40而安裝或分離。
抽吸埠511可設置於灰塵容器50,灰塵穿過抽吸埠511而被抽吸。抽吸埠511可設置於灰塵容器50的上表面部。因此,被引導通過抽吸埠511的空氣被引導向下然後移動至灰塵容器50內部的灰塵收集空間。
灰塵容器50可分離地安裝於本體部件30。灰塵收集空間可形成於灰塵容器50內部,而被引導通過抽吸埠511的灰塵被收集於其中。
灰塵容器50可設置於本體部件30的前方,且灰塵容器50的側表面部的至少一部分可由透明材料形成,以允許使用者檢查灰塵收集空間中所收集的灰塵。
當灰塵容器50置於底座部件32上時,側表面部可通過本體部件30的前表面而暴露出。此時,灰塵容器50的暴露部從灰塵容器50的側表面部的透明上端至其下端而形成,因而整體灰塵收集空間可被檢查而不需分離灰塵容器50。
通過抽吸單元20抽吸而將灰塵從空氣分離的灰塵分離構造可設置於灰塵容器50內部,且由灰塵分離構造所分離的灰塵可被收集於灰塵容器50的下部中。
連接件401被直接連接至抽吸軟管24,且含有灰塵的空氣可被引導通過。亦即,連接件401的一側被耦接至抽吸軟管24,而其另一側被耦接至抽吸埠511。因而,連接件401連接抽吸軟管24和抽吸埠511。
連接件401可與灰塵容器50連通。因此,被導入抽吸軟管24的空氣可經由連接件401而被導入灰塵容器50中。
抽吸埠511可設置於灰塵容器50的一側,而灰塵通過該抽吸埠而被引導。如圖所示,抽吸埠511可設置於灰塵容器50的上部。並且,抽吸埠511可被形成為定向向前。在此,「向前」之用語可指抽吸軟管24基於吸塵器本體10所位在的部分。
如圖所示,連接件401可設置於灰塵容器50的上部。由於抽吸埠511和連接件401皆設置於灰塵容器50的上部,從抽吸軟管24導入的空氣的通道長度可被最小化。
吸塵器本體10進一步包含蓋構件40,其可移動地設置於本體部件30。蓋構件40可形成吸塵器本體10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且可被形成以打開和關閉本體部件30的上表面。此時,蓋構件40後端可被軸耦接至本體部件30而可旋轉,因而使用者可藉由握持並旋轉握持部41而打開蓋構件40。
連接件401可設置於蓋構件40。因而,連接件401可沿著蓋構件40移動。蓋構件40可遮擋灰塵容器50的至少一側。蓋構件40可遮擋灰塵容 器50的至少一側且亦可耦接至灰塵容器50。蓋構件40可在關閉時耦接至灰塵容器50,且在打開時可與灰塵容器50分離。例如,蓋構件40可耦接至灰塵容器50的上部。
當蓋構件40處於關閉狀態時,連接至蓋構件40的連接件401之抽吸軟管24的嵌合部241可與灰塵容器50的抽吸埠511連通。因而,通過抽吸單元20所抽吸的灰塵和空氣可經過蓋構件40的連接件401然後可通過抽吸埠511而導入灰塵容器50中。
並且,當蓋構件40處於打開狀態時,抽吸軟管24的嵌合部241可被維持在與蓋構件40的連接件401的連接狀態,且蓋構件40及灰塵容器50可被分離。因而,當蓋構件40處於打開狀態時,灰塵容器50可與底座部件32分離。
以下,將更具體說明吸塵器本體10。
圖5係吸塵器本體10的分解立體圖。並且,圖6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預過濾器組件被打開的狀態的分解立體圖。而且,圖7係吸塵器本體10的橫截面圖。再來,圖8係蓋構件被移除之吸塵器本體10的平面圖。
如圖所示,吸塵器本體10包含本體部件30和蓋構件40且可被形成使得灰塵容器50安裝於本體部件30。
並且,本體部件30可包含基底31,其形成吸塵器本體10的底部且提供安裝灰塵容器50、電池單元38、過濾器單元39和主馬達35的空間。
基底31可包含第一半部312、中心部311和第二半部313、可被形成為具有預定寬度,且因而可提供安裝灰塵容器50、電池單元38、過濾器單元39等的空間。
中心部311可形成為平坦表面形狀且可設置在第一半部312與第二半部313之間。此時,第一半部312和第二半部313可形成為基於中心部311傾斜延伸且可被形成為在遠離中心部311的方向上逐漸變高。
設置電源端子307的端子安裝部311a可形成於中心部311的一端,即相鄰於移動輪60的位置。端子安裝部311a可形成為凹陷,這樣一來其下表面被打開,且當真空吸塵器1的電池單元38充電時亦可形成為連接至充電裝置的端子。
並且,後輪單元70可設置在相鄰於第二半部313的中心部311 的位置。當使用真空吸塵器1時,後輪單元70可防止吸塵器本體10向後翻轉。後輪單元70可在處於停止狀態時允許基底31被維持在一設定角度。為此,後輪單元70在吸塵器本體10處於未運行的停止狀態時可形成為接觸地面和中心部311,從而彈性支撐吸塵器本體10。
第一半部312形成於中心部311的前端。第一半部312從中心部311的端部延伸以向上傾斜,且形成用來容納灰塵容器50的空間的底座部件32可設置於第一半部312。
底座部件32可包含:下表面部321,其形成底座部件32的底部;以及周向部322,其沿著下表面部321的圓周向上延伸。周向部322被形成以向前打開,這樣一來灰塵容器50被安裝於其中。
用來驅動灰塵容器50內部的灰塵壓縮單元56的壓縮馬達組件323可設置在下表面部321與第一半部312之間。當灰塵容器50安裝於底座部件32時,壓縮馬達組件323和灰塵壓縮單元56(將詳細說明於後)被彼此連接,因而灰塵壓縮單元56處於可驅動狀態。
壓縮馬達組件323可包含:壓縮馬達323a,其提供旋轉力;以及壓縮齒輪323b,其被連接至壓縮馬達323a的旋轉軸。壓縮齒輪323b可位於從下表面部321的中心偏心至一側的位置。並且,打開的下表面孔321a可形成於下表面部321,且當裝設灰塵容器50時,第一變速齒輪591(將說明於後)可位於下表面孔321a。因而,當灰塵容器50被安裝時,壓縮齒輪323b耦接至第一變速齒輪591以將動力傳動至壓縮馬達323a。
前輪312a可安裝於第一半部312的下表面。當障礙物(例如地毯和門檻)位於移動中之吸塵器本體10的前方時,前輪312a較第一半部312的中心位於稍微更前側並允許吸塵器本體10輕鬆移動越過障礙物。並且,當吸塵器本體10傾斜向前時,前輪312a可旋轉以與地面形成接觸狀態,使得吸塵器本體10被防止向前翻轉。
第二半部313亦可形成為從中心部311後端向上傾斜。因而,當吸塵器本體10開始向前移動以運行時,真空吸塵器1使用移動輪60作為軸線而傾斜,因而吸塵器本體10輕鬆地旋轉。
並且,由後蓋314打開和關閉的後開口317的至少一部分可形成於第二半部313。當遮擋後開口317時,後蓋314形成與下裝飾件315及上裝飾 件37的每一者相同的曲面,下裝飾件315及上裝飾件37的每一者形成第二半部313和吸塵器本體10每一者的外部。後蓋314可形成為第二半部313的一部分以具有與第二半部313相同的傾斜度或曲面。
後蓋314可形成為本體部件30的後表面的一部分。並且,後蓋314的下端可被旋轉地耦接至第二半部313且可藉由旋轉而打開和關閉後開口317。並且,格柵可形成於後蓋314,當經過吸塵器本體10內部時分離掉灰塵的空氣通過該格柵而被排出,因而可排出從該格柵過濾掉灰塵的空氣。
同時,基底框架安裝於基底31的中心。基底框架被形成以劃分出設置灰塵容器50的空間、設置主馬達35的空間、及設置電池單元38和過濾器單元39的空間。
具體而言,基底框架可包含下框架33和上框架34。
下框架33安裝於中心部311且可分別包含第一障礙件331和一對側壁332,其中第一障礙件331向前後劃分出本體部件30的內部空間的一部分,該對側壁332從第一障礙件331的兩端延伸。並且,主馬達35、輪馬達組件63、壓縮馬達組件323、障礙物檢測構件44和用來控制真空吸塵器1之一般驅動的主PCB 301可設置於第一障礙件331的前表面。
下底座構件300可設置於第一障礙件331的前表面。下底座構件300可形成使得其中心凹陷以在灰塵容器50被安裝時支撐灰塵容器50的側表面。並且,安裝於第一障礙件331的前表面的主PCB 301可容納於下底座構件300內部。
用來移除供給至主PCB 301的輸入電源的噪音的噪音過濾器302設置於第一障礙件331的後表面。噪音過濾器302可為一EMI過濾器。
此時,作為空氣的通道的第一障礙件孔331a形成於第一障礙件331的主PCB 301與噪音過濾器302之間。因而,主PCB 301和噪音過濾器302藉由經過第一障礙件孔331a的空氣而可自然地冷卻。
下框架33在安裝於基底31時被上下打開,且上框架34安裝於下框架33的上端。並且,上框架34遮擋打開的下框架33的上表面且形成容納電池單元38和過濾器單元39的空間。再者,也形成設置用來抽吸空氣的主馬達35的空間。
具體而言,上框架34可包含蓋板341、第二障礙件342以及第 二側壁343。
第二障礙件342將本體部件30的上空間劃分成前部和後部,在其前方形成設置連接至灰塵容器50的預過濾器組件36的空間,而在其後方亦形成設置主馬達35的空間。
並且,第二障礙件孔342a可形成於第二障礙件342,因而在當主馬達35被驅動,通過灰塵容器50的空氣經過預過濾器組件36時可過濾微細灰塵,且經過預過濾器組件36時所過濾的空氣會經過主馬達35。
延伸向前的障礙壁344形成於第二障礙件342的兩端且形成容納預過濾器組件36的空間。
預過濾器組件36可包含:預過濾器箱361,其與灰塵容器50緊密接觸;以及預過濾器本體362,其與預過濾器箱361耦接且容納過濾器構件363。
預過濾器箱361和預過濾器本體362可於其中形成空間,以在彼此耦接時容納過濾器構件363,且亦可彼此旋轉地耦接而被打開和關閉。因而,過濾器構件363可在預過濾器箱361被打開後安裝於預過濾器本體362或從預過濾器本體362分離。
過濾器構件363用來二次過濾未被灰塵容器50(灰塵及異物在其中被主要地過濾)過濾的微細灰塵,且被形成以移除導入主馬達35中的空氣的微細灰塵。同時,經過了過濾器構件363和主馬達35的空氣可冷卻電池單元38,然後在其中的微細灰塵於過濾器單元39(將說明詳細)中被三次過濾後可被排出至外部。
預過濾器組件36將參照圖6而更詳細說明。預過濾器組件36具有過濾器構件363被容納於預過濾器本體362中的構造,且該構造被預過濾器箱361遮擋。
當預過濾器組件36安裝於上框架34時,預過濾器箱361可向前暴露出。並且,預過濾器箱361的前表面被形成以具有對應於灰塵容器50的外表面的曲面。因而,當灰塵容器50安裝於本體部件30時,預過濾器箱361之暴露的前表面圍繞並支撐灰塵容器50的外表面。此時,預過濾器箱361的前表面可被形成以傾斜且從而與根據灰塵容器50的傾斜安裝狀態的灰塵容器50的外表面接觸。因而,當灰塵容器50被安裝時,由於預過濾器箱361的前表面,灰 塵容器50可被維持在穩定支撐的狀態。
過濾器孔361a形成於預過濾器箱361之對應於灰塵容器50的排出埠512的位置。過濾器孔361a可被形成以具有對應於排出埠512的尺寸和形狀。並且,與排出埠512的圓周緊密接觸的箱墊圈361b圍繞過濾器孔361a而形成,使得灰塵容器50和預過濾器箱361彼此緊密接觸,因而防止空氣洩漏。
鎖定槽361c進一步形成於預過濾器箱361。鎖定槽361c容納上部鎖件57,該上部鎖件被設置以在灰塵容器50安裝於本體部件30時從灰塵容器50的外表面突出。因而,鎖定槽361c可被形成以對應於上部鎖件57的突出形狀。
允許預過濾器本體362被維持在關閉狀態的第一限制部361d可形成於預過濾器箱361的兩側表面。第一限制部361d可形成為凹陷形狀以容納第二限制部362c(將說明於後),且限制凸塊361e可形成於第一限制部361d以突出。
同時,箱墊圈361g可進一步設置在預過濾器箱361之打開的後端的圓周。箱墊圈361g可與第二障礙件342的前表面緊密接觸且可允許空氣經過預過濾器組件36以通過第二障礙件孔342a而不會洩漏。
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可形成於預過濾器箱361的下端。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用來允許預過濾器箱361和預過濾器本體362可旋轉地連接,且一對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可從預過濾器箱361的下端突出。並且,第二旋轉耦接部362e可位於該對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之間,且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可旋轉地軸耦接至第二旋轉耦接部362e的兩端。
預過濾器本體362可包含:本體格柵362a,其前表面被打開,且後表面形成為格柵形狀而其與第二障礙件342緊密接觸;以及本體凸緣362b,其沿著本體格柵362a的周長延伸且容納預過濾器箱361。
如必要時,墊圈可設置於本體格柵362a的周長,使得第二障礙件342和預過濾器本體362彼此氣密地緊密接觸。並且,本體格柵362a可形成為格柵形狀,使得被引導通過過濾器孔361a的空氣經過過濾器構件363然後經過第二障礙件孔342a。
本體凸緣362b可與預過濾器箱361的外表面緊密接觸且可被形成以使其下端寬度大於其上端寬度,且其側表面傾斜以允許預過濾器箱361在 傾斜狀態中被耦接。並且,置於第一限制部361d上的第二限制部362c可形成於本體凸緣362b的兩側表面。
第二限制部362c可被形成以從本體凸緣362b的兩側向前突出且可形成為容納於第一限制部361d中的形狀。並且,限制孔362d形成於第二限制部362c。當第二限制部362c容納於第二限制部362c中時,限制孔362d用來允許限制凸塊361e插入其中,從而允許預過濾器箱361和預過濾器本體362被維持在關閉狀態中。
並且,第二旋轉耦接部362e可形成於本體凸緣362b的下端。第二旋轉耦接部362e可旋轉地耦接至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且亦被形成使得預過濾器箱361和預過濾器本體362分別繞著第一旋轉耦接部361f和第二旋轉耦接部362e旋轉。因而,預過濾器箱361可藉由繞著預過濾器本體362的下端旋轉而被打開和關閉,且在預過濾器本體362被打開後可替換過濾器構件363。
可收集各種微細灰塵的各類過濾器可用作為過濾器構件363,且過濾器構件363可形成為容納於預過濾器本體362的內部空間的形狀。
預過濾器組件36可在容納過濾器構件363時安裝於上框架34上、可在安裝於上框架34時支撐灰塵容器50,且可允許經過灰塵容器50的空氣被二次過濾然後供給至主馬達35。
一對第二側壁343可從第二障礙件342的後表面向後延伸。第二側壁343可形成設置主馬達35的空間,且亦可形成設置子PCB 305的空間。
具體而言,主馬達35可設置於該對第二側壁343之間,且子PCB 305可安裝於第二側壁343的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亦即,如圖8所示,主馬達35和子PCB 305可分別設置於基於第二側壁343所劃分的空間。
同時,第二障礙件孔342a可形成於該對第二側壁343之間的區域。因而,經過第二障礙件孔342a的所有空氣可經過主馬達35。
並且,板孔341a可形成於蓋板341,其形成上框架34的底部。板孔341a可形成於該對第二側壁343之間的區域。因而,通過第二障礙件孔342a而被導入用來容納主馬達35的空間的空氣通過板孔341a可被導入形成於下框架33以容納電池單元38的空間,且可冷卻電池單元38。
主馬達35設置於由上框架34形成的空間且位於較本體部件30的重心及移動輪60的中心之更後側。因此,由於主馬達35的安裝構造,一負荷 被施加使得本體部件30的後端在未提供外力時藉由主馬達35的重量而降低。
並且,由於主馬達35係在前後方向上縱長設置,本體部件30的重心可位於較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更後側且可提供用於順時鐘旋轉本體部件30的旋轉力拒。
同時,主馬達35具有風扇和馬達耦接於用於引導空氣流動的箱的內部的構造。各種迫使空氣流動的構造可被應用為主馬達35的此種構造。
並且,主馬達35可藉由馬達支撐構件351而被安裝且固定至上框架34。馬達支撐構件351可由橡膠材料或具有彈性的材料所形成、可減少當主馬達35被驅動所產生的震動,且因而可減少噪音。
圍繞主馬達35至少一部分的馬達蓋352可進一步設置於主馬達35的後方。複數個孔可形成於馬達蓋352,因而由主馬達35強行吹出的空氣可經過其中。並且,吸音材料可進一步設置於馬達蓋352與主馬達35之間並可減少主馬達35被驅動時所產生的噪音。
並且,主馬達35設置於由上框架34所形成的空間以傾斜至設置子PCB 305的一側。亦即,主馬達35相鄰於該對第二側壁343之安裝子PCB 305的一者而被設置。因此,相對寬的空間可形成於主馬達35與第二側壁343之遠離子PCB 305的一者之間。
板孔341a的至少一部分可通過主馬達35與遠離子PCB 305的第二側壁343之間的區域而被暴露。並且,第一障礙件孔331a亦可形成於與板孔341a具有相同延伸線的區域。
因而,通過主馬達35所排出的空氣可通過馬達蓋352而排出。由於兩側方向之一被相鄰的第二側壁343所阻擋,空氣自然地流動通過其他第二側壁343之間的空間,各第二側壁343具有板孔341a。由於空氣被允許平順地流動至第一障礙件孔331a,可減少流動噪音。
同時,框架蓋345可設置於上框架34。框架蓋345可被形成以遮擋上框架34的打開的上表面。因而,當框架蓋345被安裝時,容納主馬達35的空間可被密封,且藉由主馬達35的驅動而被引導通過第二障礙件孔342a的所有空氣可經過主馬達35然後可被排出至板孔341a。
同時,子PCB 305可設置於該對第二側壁343的其中之一。子PCB 305控制子馬達201的驅動,子馬達201驅動抽吸單元20內部的攪拌器。 不貴且輕鬆控制的BLDC馬達可用作為子馬達201,且子PCB 305可減少輸入電源的電壓以適用於子馬達201,然後可將輸入電源供給至子馬達201。
子PCB 305可設置於上框架34之可從主PCB 301分離的分離空間,因而可在必要時安裝。亦即,當子馬達201未設置於抽吸單元20時,可不安裝子PCB 305,因而主PCB 301可被普遍使用。
同時,吸塵器本體10的上部可藉由上裝飾件37形成。上裝飾件37可遮擋基底31之打開的上部,因而可遮擋安裝於基底31的內部元件。並且,上裝飾件37形成吸塵器本體10的上表面外部的一部分且形成吸塵器本體10除了被蓋構件40、移動輪60及灰塵容器50遮擋之部分的上方外部。
並且,上裝飾件37可耦接至下裝飾件315(將說明於後)且可藉由耦接至下裝飾件315而形成吸塵器本體10側表面的外部的一部分。
圖9係顯示在一方向上觀看時吸塵器本體10、移動輪及檢測部件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並且,圖10係顯示從另一方向觀看時吸塵器本體10、移動輪及檢測部件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圖11係顯示吸塵器本體10與輪齒組件之間的安裝狀態的側視圖。再者,圖12係顯示吸塵器本體10的側視圖。
如圖所示,被形成以向上延伸的一對側部316分別形成於基底31的兩側端。側部316可提供安裝移動輪60和用來驅動移動輪60的輪馬達組件63的空間。該對側部316可設置於左右兩側,且安裝輪馬達組件63的構造可相同於安裝移動輪60的構造。
各側部316可延伸至高於移動輪60的中心的位置且可形成為小於移動輪60。可旋轉地安裝移動輪60的輪轂316a可設置於各側部316的中心。輪轂316a可從側部延伸朝向移動輪60的中心。當移動輪60安裝於輪轂316a時,移動輪60可藉由輪馬達組件63和輪齒輪64而旋轉。並且,吸塵器本體10亦可使用輪轂316a作為軸線而處於可旋轉狀態。
並且,輪馬達組件63可設置於輪轂316a的側邊。當移動輪60安裝於輪轂316a時,輪馬達組件63可被移動輪60遮擋。亦即,輪馬達組件63可設置在形成於側部316與移動輪60之間的空間。
輪馬達組件63可包含輪馬達632、輪馬達箱631以及複數個移動齒輪(圖未顯示),該等移動齒輪設置於輪馬達箱631內部以將動力傳送至 輪齒輪64。
輪馬達632可配置一BLCD馬達,其旋轉可輕鬆控制且很輕。並且,將輪馬達632的旋轉軸連接移動輪60的輪齒輪64之複數個移動齒輪將輪馬達632的旋轉減速,然後將旋轉傳送至移動輪60。
同時,輪馬達組件63可安裝於較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更後側。具體而言,向內凹陷的箱安裝溝槽633可形成於輪馬達箱631。箱安裝溝槽633凹陷為對應於輪轂316a的形狀且被形成以容納輪轂316a的至少一部分。亦即,當輪馬達組件63被安裝時,箱安裝溝槽633被安裝以圍繞輪轂316a的外表面的第二半部且設置於輪轂316a的後側。因而,輪馬達組件63在安裝於吸塵器本體10時可允許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位於更後側。
並且,輪馬達632位於輪馬達箱631的下部,且複數個移動齒輪位於輪馬達632之上。亦即,由於相對重的輪馬達632設置於下側,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可位於更下側。
形成本體部件30的外部且暴露至移動輪60外側的下裝飾件315可安裝於側部316。下裝飾件315可沿著移動輪60的圓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可被形成以具有與移動輪60曲面連續的曲面,因而可形成平滑外部。
垂直延伸的複數個加強肋條316b可進一步形成於側部316的內表面,即,與形成輪轂316a的表面相反的表面。由於複數個加強肋條316b被形成,側部316可防止由於被施加側向的負荷而損壞。並且,移動輪60可被維持處於穩定耦接狀態。
同時,檢測部件306可進一步設置於側部316的內表面的一側。檢測部件306可檢測移動狀態或吸塵器本體10的樣態(posture)且可控制移動輪60的驅動。檢測部件306用來檢測吸塵器本體10的移動且可包含通常被廣泛使用的陀螺儀感測器或加速度感測器。當然,欲代替陀螺儀感測器或加速度感測器,檢測吸塵器本體10的移動各種感測器或裝置皆可用作為檢測部件306。
檢測部件306可安裝於側部316的內表面的上部。檢測部件306可包含:檢測PCB 306a,陀螺儀感測器裝設於其上;以及檢測部件固定構件306b,其固定檢測PCB 306a且安裝於側部316。並且,一對固定鉤306c可設置於檢測部件固定構件306b且可插入和固定於形成於側部316的檢測部件固定孔316c。
同時,檢測PCB 306a可被形成以控制設置於其兩側之輪馬達632的驅動。亦即,用來控制陀螺儀感測器和輪馬達632的結構可配置一PCB。
如上所述,檢測部件306可被安裝並固定至側部316,且檢測部件306的安裝位置可設置於遠離被用作吸塵器本體10的旋轉軸之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的一側。因而,當吸塵器本體10運行或停止,旋轉角度(即吸塵器本體10的傾斜度)可被有效地檢測。
當吸塵器本體10處於停止狀態時,其重心位於移動輪60中心的後方。因而,吸塵器本體10被維持在欲基於移動輪60的中心而順時鐘旋轉的狀態。並且,吸塵器本體10藉由接觸地面的後輪單元70而被維持在支撐狀態。因此,吸塵器本體10的底部表面,特別是第一半部312可被維持在一預定角度。
在此狀態中,檢測部件306通過吸塵器本體10的傾斜度(即第一半部312的角度)判定吸塵器本體10是否運行或停止。
具體而言,輪馬達組件63,電池單元38和主馬達35可設置於移動輪60中心的後方。因而,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G位於較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C更後側,因而吸塵器本體10自然地處於欲基於移動輪60的中心而順時鐘旋轉的狀態。
並且,吸塵器本體10的第二半部313可被安裝於基底31的第二半部313的後輪單元70支撐。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防止過度地順時鐘旋轉且可穩定地維持在設定角度α。
特別是,由於真空吸塵器1的特性,灰塵在真空吸塵器1被使用後積累在灰塵容器50中。考慮到此事實,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一直位於其第二半部且被後輪單元70支撐,因而不論灰塵數量為何,吸塵器本體10在處於停止狀態時可相對於地面維持一恆定傾斜度。
在此狀態中,當檢測部件306檢測第一半部312的角度且確認第一半部312維持該設定角度α時,判定吸塵器本體10維持停止狀態中的一設定樣態。因而,主PCB 301控制輪馬達組件63不再操作,從而維持吸塵器本體10的停止狀態。
同時,當使用者向前握持和移動手柄23以使用真空吸塵器1時,吸塵器本體10因手柄23的位置而傾斜。亦即,吸塵器本體10逆時鐘旋轉使得第一半部312更向下移動。
此時,檢測部件306檢測第一半部312的角度改變,並根據角度改變判定真空吸塵器1的移動開始的事實。因而,主PCB 301可判定吸塵器本體10已移動,因而可藉由驅動輪馬達組件63而旋轉移動輪60。
並且,當吸塵器本體10移動再次停止時,吸塵器本體10藉由重心而旋轉至初始狀態,且檢測部件306檢查第一半部312的角度重合於停止狀態中的設定角度α。因而,主PCB 301可判定吸塵器本體10的移動已完成且可控制輪馬達組件63被停止。
同時,如圖11所示,吸塵器本體10的底部表面,即基底31的中心部311、第一半部312和第二半部313可具有一預定角度。中心部311、第一半部312及第二半部313的每一者的角度可設成不同。以下將說明吸塵器本體10的停止狀態中基底31的角度。
例如,第一半部312可被形成以相對於地面傾斜27°的角度。即便當抽吸軟管24被拉動且吸塵器本體10旋轉時,第一半部312可藉由允許第一半部312具有27°的角度而幾乎不會碰撞地面。當然,第一半部312可能由於意外的操作而接觸地面。在此情況下,吸塵器本體10的移動可藉由前輪312a的滾動運動而平順地執行。並且,當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由於第一半部312的傾斜度,第一半部312可輕鬆地移動越過地毯、門檻等。
並且,中心部311可被形成以在吸塵器本體10處於停止狀態時相對於地面傾斜7°的角度。當移動輪60藉由輪馬達632的驅動而旋轉因而使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吸塵器本體10以約7°的角度逆時鐘旋轉。因而,當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中心部311與地面被維持在水平狀態,因而真空吸塵器1的底部可防止被室內的異物卡住。
並且,第二半部313可被形成以在吸塵器本體10處於停止狀態時相對於地面傾斜10°的角度。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藉由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而順時鐘旋轉然後可置於地面上,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係在吸塵器本體10處於停止狀態時偏心至後側。
亦即,在停止狀態中,吸塵器本體10已處於其第二半部313由於重心而向下移動的狀態中,因而不論儲存在灰塵容器50中的灰塵數量為何,皆可藉由後輪單元70而被維持在穩定支撐的狀態中。
並且,由於傾斜的第二半部313,當抽吸軟管24被拉動且吸塵 器本體10旋轉時,第二半部313可防止碰撞地面,因而可防止限制吸塵器本體10的旋轉。
同時,移動輪60可包含:輪框61,其旋轉安裝於側部316的輪轂316a且輪齒輪64被安裝於此;以及輪裝飾件62,其藉由耦接至輪框61的外表面而形成移動輪60的外部。
輪框61形成移動輪60的實質框架且在接觸地面時執行滾動運動,且用來加強整體強度的複數個肋條611可徑向設置於其內部的表面和外表面。並且,固定輪齒輪64的輪齒安裝部612形成於輪框61的中心。輪齒輪64可在固定至輪框61時旋轉地安裝於輪轂316a。
同時,輪開口621形成於輪裝飾件62的中心,且使輪齒輪64和輪框61耦接的耦接構件可通過輪開口621而被緊固。並且,輪蓋623可安裝於輪開口621並可遮擋輪開口621。
同時,在圖12中,吸塵器本體10可藉由基於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C而垂直延伸至地面(或地板表面)的垂直延伸線Lv劃分成前側和後側。
並且,吸塵器本體10可藉由基於主馬達35與電池單元38之間而與地面(或地板表面)水平延伸的水平延伸線LH劃分成上側和下側。
吸塵器本體10可藉由垂直延伸線Lv和水平延伸線LH劃分成四個區域,即四個象限。以下,將基於垂直延伸線Lv和水平延伸線LH說明吸塵器本體10的主要結構。
主馬達35可位於吸塵器本體10的第一象限,即垂直延伸線Lv的後方和水平延伸線LH的上側。並且,電池單元38可位於吸塵器本體10的第四象限,即垂直延伸線Lv的後方和水平延伸線LH的下側。而且,形成於連接件401或抽吸軟管24被連接的位置的一孔可位於吸塵器本體10的第二象限,即垂直延伸線Lv的前方和水平延伸線LH的上側。再者,灰塵容器50底部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位於吸塵器本體10的第三象限,即垂直延伸線Lv的前方和水平延伸線LH的下側。
由於這樣的佈置,整體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G可位於垂直延伸線Lv的後方。此時,重心G可位於水平延伸線LH上側和下側的任何一者。然而,重心G應位於吸塵器本體10的後端或後輪單元70可旋轉以接觸地面的位置。
並且,重心G可設置使得真空吸塵器1處於停止狀態時,不論藉由使用真空吸塵器1在灰塵容器中所收集的50灰塵數量為何,吸塵器本體10的後端或後輪單元70接觸地面。
並且,輪馬達組件63亦可位於垂直延伸線Lv的後方,使得重心G輕鬆地設置於後側。
圖13係吸塵器本體10的底視圖。並且,圖14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後輪單元70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而且,圖15係顯示後輪單元70的操作狀態的橫截面圖。
如圖所示,後輪單元70可設置於基底31。向內凹陷的基底凹陷部311b形成於基底31的中心部311的後端。並且,用來安裝後輪單元70的輪安裝部311c形成於基底凹陷部311b的兩側表面的每一者的前端。
後輪單元70在吸塵器本體10未移動時接觸地面且允許吸塵器本體10被維持在一設定樣態中。並且,後輪單元70在吸塵器本體10旋轉時接觸地面,使得第一半部312升起,且亦提供用於吸塵器本體10的反轉的彈性,因而可防止吸塵器本體10過度旋轉或翻轉。
後輪單元70可包含輪支撐件71以及後輪72。輪支撐件71允許後輪72被旋轉地安裝且亦接觸基底31的下表面,從而提供預定的彈性。
具體而言,輪支撐件71可包含:一對腿部73,其設置於輪支撐件71的左右兩側;輪容納部74,其連接腿部73的前端且後輪72被安裝於此;以及彈性部75,其設置於腿部73之間且接觸基底31以提供彈性。
腿部73用來安裝輪支撐件71且可設置於彼此間隔開的兩側,並且向外突出的腿部凸塊731可形成於各腿部73的上端。腿部凸塊731可插入輪安裝部311c內部,而且用腿部凸塊731作為軸線,輪支撐件71可被安裝成可旋轉的。
輪容納部74設置於該對腿部73的每一者的前端且被形成以連接該對腿部73之間。並且,輪容納部74形成為向下打開的形狀且提供容納後輪72的空間。而且,可旋轉地連接後輪72的旋轉軸721的軸安裝部741可進一步形成於輪容納部74的兩端的每一者。因而,後輪72可在容納於輪容納部74內部時旋轉。
彈性部75可設置在腿部73之間且可從各腿部73的第一半部延 伸朝向其第二半部。並且,彈性部75可以一預定曲率延伸,使得其延伸端部定向於基底31。而且,彈性部75可形成為板狀且可延伸以在接觸基底31時彈性變形。
彈性部75的延伸端部可在真空吸塵器1停止時接觸基底31。此時,後輪72可接觸後輪72。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藉由該對移動輪60及位於移動輪60的後方的後輪72而被支撐且可被維持在穩定狀態中。
並且,當藉由移動吸塵器本體10,用移動輪60作為軸線旋轉吸塵器本體10時,彈性部75可彈性變形因而可防止吸塵器本體10過度旋轉或翻轉。而且,當真空吸塵器1移動然後停止,因而旋轉真空吸塵器1的外力被移除,吸塵器本體10由於彈性部75的恢復力而回到其原始位置。
同時,允許電源端子307被安裝且向下暴露出的端子安裝部311a形成於基底31對應於電源端子307的一側。端子安裝部311a形成使得其下表面打開,且電源端子307可設置其中。並且,端子安裝部311a可位在相鄰於移動輪60的其中之一。因此,藉由將移動輪60設置和固定在充電裝置,電源端子307和充電裝置可彼此對準。
圖16係顯示吸塵器本體10的後蓋被打開的狀態的後視圖。並且,圖17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電池和過濾器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所示,後蓋314可設置於吸塵器本體10的後表面。後蓋314可旋轉地安裝於基底31且可被形成以藉由其旋轉打開和關閉由基底31所形成的後開口317和上裝飾件37。
被選擇性地固定至上裝飾件37的後端的後蓋限制部314a可形成於後蓋314的上端。因而,後蓋314可藉由後蓋限制部314a的操作而打開和關閉。
並且,蓋旋轉軸314b被形成以從後蓋314的下端兩側的每一者突出。蓋旋轉軸314b可耦接至基底31,且當後蓋314被打開和關閉時,後蓋314可藉由繞蓋旋轉軸314b旋轉而打開和關閉後開口317。
同時,設置過濾器和電池單元38的空間可形成於吸塵器本體10的第二半部(即移動輪60的中心後方)。並且,容納過濾器單元39和電池單元38的空間可由下框架33定義。下框架33包含第一障礙件331和第一側壁332,且設置過濾器單元39和電池單元38的空間可藉由基底31與上框架34之間的耦 接來形成。
過濾器單元39可包含:過濾器箱391,其形成外部;以及過濾器構件392,其設置於過濾器箱391內部。過濾器構件392用來過濾經過灰塵容器50和主馬達35的空氣中所含有的超微細灰塵(定義成小於灰塵和微細灰塵的顆粒),且HEPA過濾器可大致用作為過濾器構件392。當然,必要時,過濾超微細灰塵的各種過濾器皆可用作為過濾器構件392。
過濾器箱391可設置於該空間的上部且可被形成以在處於安裝狀態時接觸上框架34的底部表面。因而,通過上框架34的板孔341a而導入該空間的所有空氣可在經過過濾器單元39時被淨化、可冷卻電池單元38然後可被排出至外側。
通過板孔341a而導入該空間的一些空氣在如上所述的過程中可向前移動通第一障礙件331的第一障礙件孔331a且可冷卻噪音過濾器302和主PCB 301。
過濾器手柄393可形成於過濾器箱391的後端。過濾器手柄393可在後蓋314被打開時暴露出,因而使用者可藉由握持和拉動過濾器手柄393而將過濾器單元39從該空間分離。
並且,過濾器溝槽394可形成於過濾器箱391的兩側表面的每一者。過濾器溝槽394可在縱方向上從過濾器箱391的後端延伸且可插入形成於第二側壁343的過濾器引導件333中。
亦即,當過濾器箱391被安裝於該空間中時,在過濾器溝槽394對準於過濾器引導件333之間時插入過濾器箱391,該過濾器引導件333形成在其兩側表面。因而,過濾器箱391沿著過濾器引導件333可完全插入該空間中。在此狀態中,過濾器箱391可被維持在安裝狀態中以接觸上框架34的底部表面。
電池單元38可供給驅動真空吸塵器1所需的電力。電池單元38可配置有可充放電的二次電池。當然,用來供給商用電力的電源線(圖未顯示)可分離地被連接至電池單元38。
同時,雖未顯示,在未設置電池單元38之式樣的情況下,捲繞有用來供給電力的電線的電線捲軸(圖未顯示)可被設置以替換電池單元38。重心可藉由該電線捲軸而向後移動。
電池單元38可包含電池箱381和容納於電池箱381內部的二次 電池383。該二次電池383可被佈置以對準電池箱381。
電池箱381可形成為容納於該空間中的尺寸,且電池格柵381a可形成於其上表面和下表面且形成於其對應於後蓋314的位置。因而,經過過濾器單元39並被導入該空間的空氣可在經由電池格柵381a而經過電池箱381內部時冷卻二次電池38。
並且,當電池單元38插入該空間或從該空間撤回時被使用者握持的電池手柄382可形成於電池箱381的後表面。並且,電池溝槽384可形成於電池箱381的兩側表面。電池溝槽384可從電池箱381的兩側表面凹陷且可從其前端向後延伸。
形成於第一側壁332的下部的電池引導件334插入電池溝槽384中。當電池單元38被安裝時,電池引導件334可沿著電池溝槽384插入,因而電池單元38可被正確安裝。
同時,電池限制部335和電池限制構件336可分別設置於第一側壁332兩側的電池引導件334。電池限制部335和電池限制構件336可用來允許電池單元38在該空間內部被維持在安裝狀態中、可位於面向彼此的位置且可被形成於電池箱381兩側表面的電池限制溝槽385卡住並限制。
具體而言,電池限制部335可包含:第一彈性部335a,其藉由切除第一側壁332的一部分而形成;以及第一限制凸塊335b,其形成於第一彈性部335a的一端部。因而,當電池單元38被插入時,第一彈性部335a可彈性變形,且當電池單元38完全插入時,第一限制凸塊335b被電池限制溝槽385卡住且限制,因而可限制電池單元38的一側。
同時,電池限制構件336被安裝於且固定至面向電池限制部335的第一側壁332。形成為對應於電池限制構件336的形狀的側孔334a於安裝電池限制構件336的第一側壁332被打開。並且,嵌合且固定電池限制構件336的外周的限制構件固定部334b可形成於側孔334a。因而,電池限制構件336可藉由嵌合而被安裝且固定,且一鉤可形成於限制構件固定部334b的一端,因而電池限制構件336可被維持在固定狀態中。
電池限制構件336可由與電池限制部335不同種類的材料的材料來形成。例如,電池限制部335可與下框架33一體形成且可由ABS材料射出成型。並且,電池限制構件336可由聚甲醛(POM)材料射出成型。電池限制構 件336和電池限制部335可由彼此不同的材料而可分離地形成,因此可防止當電池單元38被安裝時限制部的損壞且可更有效地耦接。
電池限制構件336可包含限制構件凸緣336a,其形成為對應於側孔334a的四邊形形狀。限制構件凸緣336a可藉由電池限制部335的外周而被維持在安裝並固定至側孔334a的狀態。並且,電池限制構件336可包含第二彈性部336b和第二限制凸塊336c。
第二彈性部336b和第二限制凸塊336c可形成為對應於第一彈性部335a和第一限制凸塊335b的形狀。亦即,第二彈性部336b可藉由切除電池限制構件336的內部來形成、可以一預定長度延伸且可具有彈性。並且,第二限制凸塊336c可形成於延伸的第二彈性部336b的一端。
因此,當電池單元38被插入時,第二彈性部336b可彈性變形,且當電池單元38被完全插入時,第二限制凸塊336c可被電池限制溝槽385卡住並限制,因而可限制電池單元38。
同時,當電池單元38被完全插入時,連接至電池單元38的電池端子331b可設置於第一障礙件331的下端。電池端子331b可在電池單元38的插入方向上突出且可被形成以耦接至電池單元38的前表面。並且,電池端子331b可被電性連接至電池單元38且可供給用來驅動真空吸塵器1的內部元件的電力。
保持器371可設置於後開口317之上,其被後蓋314遮擋。保持器371用來在真空吸塵器1未使用時固定、安裝及容納延伸管22且可被形成使得形成於其中的開口371a從其開口上側朝向其下側變窄。
並且,保持器371可成型為從上裝飾件37分離且可插入並安裝至上裝飾件37中。而且,保持器371可藉由保持器固定構件371b另外固定至本體部件30且可在由於延伸管22的安裝而產生衝擊和負荷時防止損壞。保持器371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保持器371可藉由壓鑄成型且可具有較高強度。
圖18係電池安裝之前吸塵器本體10的橫截面圖。再來,圖19係電池已安裝之狀態中吸塵器本體10的橫截面圖。
如圖18所示,在電池單元38被安裝之前,電池限制部335和電池限制構件336設置於面向彼此的位置。並且,第一彈性部335a和第二彈性部336b處於未施加外力的狀態,且第一限制凸塊335b和第二限制凸塊336c處於 突出至下框架33的內部空間的狀態。
在此狀態中,使用者可打開後蓋314以暴露出該空間然後可安裝電池單元38。在後蓋314被打開後,電池單元38被插入該空間內部。此時,電池單元38可在電池引導件334和電池溝槽384對準時滑動插入。當電池單元38完全插入時,電池單元38的前表面可被耦接至電池端子331b並可供給電力至吸塵器本體10的內部元件。
當電池單元38完全插入及安裝時,電池單元38的前表面與第一障礙件331處於接觸狀態,如圖19所示。當電池單元38插入時,第一彈性部335a和第二彈性部336b向外彈性變形。並且,在電池單元38插入的狀態中,第一限制凸塊335b和第二限制凸塊336c可插入形成於電池箱381兩側表面的電池限制溝槽385中,並可被維持在固定狀態中。
圖20係蓋構件的立體圖。並且,圖21係蓋構件的分解立體圖。再來,圖22係顯示蓋構件和障礙物檢測構件的耦接構造的部分橫截面圖。
如圖所示,蓋構件40可形成吸塵器本體10的上部且可被形成以具有遮擋上裝飾件37的上端和灰塵容器50的上端的構造。
蓋構件40可大致包含蓋座42和外蓋43。蓋座42形成外蓋43的下表面且實質上遮擋灰塵容器50和本體部件30之打開的上表面。
蓋構件耦接部421形成於蓋座42的後端,且蓋構件耦接部421可軸耦接至本體部件30的上端,更具體而言是上裝飾件37的後端。並且,連接至連接件401的連接孔422可形成於蓋座42的前端。
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於蓋座42。障礙物檢測構件44用來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檢查障礙物並可沿著蓋座42的前表面設置。
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於蓋座42的前表面的中心,即基於連接件401的左右兩側。亦即,兩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在基於蓋座42的中心的左側和右側的每一者,且各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被形成以具有使用雷射感測器441約25°的檢測範圍。並且,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被設置使得相鄰的障礙物檢測構件44被定向於彼此不同的方向。
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包含前感測器44b和44c以及側感測器44a和44d。前感測器44b和44c用來檢測位於吸塵器本體10前方的障礙物。當障礙物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出現於吸塵器本體10前方,前感測器44b和44c 會檢測障礙物。並且,側感測器44a和44d用來檢測位於吸塵器本體10側邊的障礙物。當障礙物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中出現於相鄰於吸塵器本體10的側邊時,側感測器44a和44d會檢測障礙物。特別是,側感測器44a和44d通過前感測器44b和44c的結合而允許吸塵器本體10運行而不會碰撞壁面角落。
更具體而言,前感測器44b和44c可分別位於連接件401的左右兩側且可被設置以在前側與側邊之間的對角線方向上發光。亦即,如圖22所示,前感測器44b和44c的中心可位於相對於連接件401的中心以45°順時鐘及逆時鐘旋轉的位置。因而,前感測器44b和44c的中心可形成相對於彼此呈90°的角度。
並且,由於各障礙物檢測構件44的檢測範圍約為25°,非檢測區域S係產生於前感測器44b和44c之間。非檢測區域S可具有65°的角度。非檢測區域S係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抽吸軟管24可位於的區域,且該區域防止抽吸軟管24被前感測器44b和44c視為障礙物。亦即,即使當使用者執行清潔操作中移動抽吸軟管24時,前感測器44b和44c可防止將抽吸軟管24錯誤辨識為障礙物,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防止異常運行。
側感測器44a和44d位於較前感測器44b和44c更後側且被設置以發光朝向吸塵器本體10的側邊。亦即,側感測器44a和44d可設置在基於連接件401的兩側以形成約90°的角度。因而,側感測器44a和44d可檢測出現於吸塵器本體10側邊的障礙物。
同時,側感測器44a和44d的每一者可被形成以具有短於前感測器44b和44c的每一者的檢測距離的檢測距離。例如,前感測器44b和44c的每一者可被形成以具有朝向前側約600mm的檢測距離L1,且側感測器44a和44d的每一者可被形成以具有朝向側邊約350mm的檢測距離L2。
由於位於吸塵器本體10前方的障礙物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具有干擾吸塵器本體10的高可能性,必須檢測位於長距離的障礙物。在障礙物位於側邊的情況下,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干擾吸塵器本體10的可能性低,且當位於側邊的遠方物體被視為障礙物時,吸塵器本體10可能無法正常運行。
特別是,當側感測器44a和44d每一者的檢測距離L2設為短於前感測器44b和44c每一者的檢測距離時,吸塵器本體10可在經過壁面或角落時平順地從該壁面或角落脫出。
同時,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包含雷射感測器441和安裝有雷射感測器441的感測器基板442。用於驅動或控制雷射感測器441的元件可進一步安裝在感測器基板442上。當然,欲替代雷射感測器441,檢測位於前側的障礙物的各種裝置,例如超音波感測器、接近感測器及視攝影機,皆可用作為障礙物檢測構件44。
並且,能夠選擇性地限制蓋構件40的鎖定組件80可進一步設置在蓋座42與外蓋43之間。鎖定組件80可包含推壓構件81、以及與推壓構件81互鎖的主要連接件83和子連接件84。
外蓋43形成蓋構件40的外部且在蓋構件40關閉時形成吸塵器本體10上部的外部。連接至抽吸軟管24的嵌合部241的連接件401形成於外蓋43的前端。連接件401被連接至連接孔422且允許灰塵和空氣通過抽吸單元20被抽吸以被引導朝向灰塵容器50。
檢測孔431可形成在基於連接件401的外蓋43的前表面。檢測孔431可在對應於雷射感測器441的位置打開且可被形成使得用於檢測障礙物的光通過其中而被傳遞且接收。
同時,檢測孔431可在對應於前感測器44b和44c及側感測器44a和44d每一者的位置打開且可被形成使得其兩者內部的側表面傾斜。因此,光可以一設定的角度範圍發射。
並且,如必要時,由使雷射感測器441的光穿透且遮擋檢測孔431的材料所形成的孔蓋432可進一步設置於檢測孔431。複數個檢測孔431可形成於相同高度並可位於基於連接件401而彼此對稱的位置。如上所述,檢測孔431和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於蓋構件40的前表面,其未被本體部件30遮擋而向前暴露出,以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檢測障礙物。
握持部41可形成於外蓋43的上表面。握持部41可從連接件401的一側延伸至外蓋43的後端。並且,被使用者推壓以選擇性地限制蓋構件40的推壓構件81可設置於握持部41。藉由推壓構件81的操作,蓋限制凸塊843可選擇性地朝向蓋構件40的兩側突出且可選擇性地限制蓋構件40至本體部件30。
圖23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鎖定組件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所示,鎖定組件80可包含:推壓構件81,其被使用者推壓;傳遞構件82,其傳遞推壓構件81的操作;主要連接件83,其藉由傳遞構件82而旋轉;以及子連接件84,其藉由主要連接件83的旋轉而水平移動。
推壓構件81可容納於握持部41內部且可被設置以垂直移動。握持部41可藉由耦接握持部蓋411和握持部本體412來形成,且推壓構件81可安裝於握持部本體412。蓋開口411a可形成於握持部蓋411,且推壓構件81可通過蓋開口411a而暴露出。
向下延伸的傳遞構件安裝部811形成於推壓構件81的下表面。傳遞構件82安裝於傳遞構件安裝部811。傳遞構件82和推壓構件81可彼此軸耦接。當推壓構件81垂直移動時,傳遞構件82可在以一預定角度旋轉時一起垂直移動。
並且,傳遞構件傾斜部821可形成於傳遞構件82的下表面。傳遞構件傾斜部821用來接觸主要連接件83(將說明於後)且移動主要連接件83,且被形成使得其寬度從其下往上增加以形成傾斜表面。
主要連接件83和子連接件84可被耦接且彼此互鎖,且一對主要連接件83和一對子連接件84可分別設置於基於蓋座42中心的左右兩側。亦即,主要連接件83和子連接件84可包含:設置在基於圖23的左側的第一主要連接件83a和第一子連接件84a;以及設置於右側的第二主要連接件83b和第二子連接件84b。
主要連接件83可藉由緊固軸套(boss)85旋轉耦接至蓋座42。主要連接件83包含:通過部831,緊固軸套85通過其中;第一延伸部832,其從通過部831延伸朝向傳遞構件82所在的中心;以及第二延伸部833,其從通過部831在垂直第一延伸部832的方向上延伸。
同時,形成於第一主要連接件83a和第二主要連接件83b每一者的第一延伸部832的連接部834可被形成以彼此重疊。旋轉地耦接至彼此的延伸部孔834b和延伸部凸塊834a形成於第一延伸部832,因而第一主要連接件83a和第二主要連接件83b可彼此互鎖。
並且,對應於傳遞構件傾斜部821的延伸部傾斜表面834c形成於第一延伸部832的一端(即其接觸傳遞構件82的一側)。延伸部傾斜表面834c被維持在與傳遞構件傾斜部821的接觸狀態,且傳遞構件傾斜部821根據傳遞構 件82的垂直移動而沿著延伸部傾斜表面834c垂直移動,因而第一延伸部832可向前及向後移動。第一主要連接件83a和第二主要連接件83b可根據第一延伸部832向前及向後的移動而旋轉。
子連接件84可旋轉地耦接至第二延伸部833的一端。亦即,第一子連接件84a和第二子連接件84b分別耦接至該對第二延伸部833的端部。並且,連接件孔833a可形成於第二延伸部833的端部,且耦接至連接件孔833a中的連接件凸塊841a可形成於第一子連接件84a和第二子連接件84b。因而,當主要連接件83旋轉時,子連接件84可互鎖。
連接件引導件423可形成於蓋座42。連接件引導件423形成在對應於第一子連接件84a和第二子連接件84b的每一者的位置,且容納第一子連接件84a和第二子連接件84b的空間形成於其中。連接件引導件423可形成為一對肋條的形式且可引導子連接件84以在子連接件84位於其間時可移動。
第一子連接件84a和第二子連接件84b的每一者可包含:第三延伸部841,其容納於連接件引導件423中;以及第四延伸部842,其從第三延伸部841垂直彎曲。並且,側向突出的蓋限制凸塊843可形成於第三延伸部841。
傾斜表面843a可形成於蓋限制凸塊843的側表面。傾斜表面843a可被形成使得其寬度從其下端朝向其上端增加。因而,當蓋構件40關閉時,蓋限制凸塊843的傾斜表面843a可在接觸上裝飾件37的側壁時向內插入,然後可向外突出以在抵達上裝飾件37的凸塊限制孔376(圖30中)時受到限制。為此,蓋限制凸塊843的上端可形成為平坦形狀。
並且,凸塊入口424可形成於對應於連接件引導件423的位置的蓋座42的側表面,蓋限制凸塊843通過該凸塊入口424而被插入及撤回。當第二子連接件84b水平移動時,蓋限制凸塊843可通過凸塊入口424被插入及撤回。蓋限制凸塊843在從凸塊入口424突出時被本體部件30的凸塊限制孔376(圖30中)卡住及限制,並允許蓋構件40被維持在關閉狀態中。
同時,雖未顯示,彈性構件(例如彈簧)可設置於推壓構件81、主要連接件83和子連接件84的至少一者。由於彈性構件,蓋限制凸塊843可在未提供有使用者操作的外力時被維持在突出狀態中。
圖24係顯示鎖定組件被操作之前的狀態的立體圖。並且,圖25係顯示鎖定組件被操作之前的狀態的橫截面圖。
如圖所示,當推壓構件81未被使用者操作時,傳遞構件82可被維持在與主要連接件83的接觸狀態。此時,傳遞構件82位於最上側,且傳遞構件傾斜部821處於與延伸部傾斜表面834c的接觸狀態。
並且,引導傾斜表面822可進一步形成於傳遞構件82的下端。引導傾斜表面822可與形成於蓋座42的傳遞構件引導件412a接觸。亦即,當傳遞構件82向下移動時,傳遞構件82允許引導傾斜表面822沿著傳遞構件引導件412a移動。此時,傳遞構件引導件412a延伸以與主要連接件83垂直交叉,因而傳遞構件82可在向下移動時在與主要連接件83交叉的方向上移動,且可操作主要連接件83。
此時,第一主要連接件83a和第二主要連接件83b在同一延伸線上被維持,且主要連接件83被維持在未施加外力的狀態。蓋限制凸塊843在從凸塊入口424突出時被本體部件30的凸塊限制孔376(圖30中)維持在卡住並限制的狀態,因而允許蓋構件40被維持在關閉狀態中。
在此狀態中,使用者推壓推壓構件81以打開蓋構件40。由於推壓構件81的操作,主要連接件83與子連接件84彼此互鎖,且蓋構件40處於可打開的狀態。
圖26係顯示鎖定組件的操作狀態的立體圖。並且,圖27係顯示鎖定組件的操作狀態的橫截面圖。
如圖所示,當使用者推壓推壓構件81時,傳遞構件82向下移動。此時,傳遞構件82可被形成於傳遞構件安裝部811上的旋轉軸811a旋轉且可垂直推壓主要連接件83。此時,為防止傳遞構件82過度旋轉或分離,一對分離防止凸塊824可從傳遞構件82的上端突出而以一預定距離彼此間隔開,且推壓構件81的分離防止肋條812可設置於分離防止凸塊824之間。
當傳遞構件82在傳遞構件傾斜部821接觸延伸部傾斜表面834c而向下移動時,延伸部傾斜表面834c沿著傳遞構件傾斜部821執行一相對運動。亦即,第一延伸部832被向前上推。此時,由於第一主要連接件83a和第二主要連接件83b彼此連接,第一延伸部832亦向前一起移動。
當第一延伸部832向前移動時,主要連接件83使用通過部831作為軸線而旋轉,且第二延伸部833在變成接近彼此的方向上移動。因而,連接至第二延伸部833的第一子連接件84a和第二子連接件84b向內水平移動。由 於子連接件84的水平移動,形成於子連接件84的蓋限制凸塊843亦朝向凸塊入口424內部水平移動。
在此狀態中,由於蓋限制凸塊843位於蓋構件40內部,藉由本體部件30的凸塊限制孔376(圖30中)的限制可被釋放。因而,使用者可在握持蓋構件40的握持部41時旋轉蓋構件40,且可打開本體部件30的內部或可從本體部件30分離灰塵容器50。
同時,如圖26所示,用來顯示真空吸塵器1的操作狀態的顯示器45可設置於蓋構件40。顯示器45可被形成以顯示在蓋構件40的上表面上的資訊,且可設置於握持部41的側邊,使得使用者可在使用真空吸塵器1時從上側輕鬆檢查真空吸塵器1的狀態。
顯示器45可形成為各種類型,例如液晶顯示器、複數個LED的組合及七段顯示(seven-segment),且可被形成以允許資訊可視。顯示器45可被定義成用來輸出影像的單一結構,且亦可被定義以包含裝設有顯示器45的顯示器PCB 451。
顯示器45可安裝於蓋座42上且可被形成以被外蓋43遮擋。此時,全部或部分的外蓋43可被形成為使光穿透。因而,當被外蓋43遮擋的顯示器45被操作時,資訊可通過外蓋43顯示於外部。
為此,整體外蓋43可由使光穿過材料所形成。此外,僅對應於顯示器45的部分可被形成為使光穿過。當然,一開口可形成於外蓋43,且顯示器45可安裝於該開口以直接暴露於外部或被分離的透明蓋所遮擋。
顯示器45可被安裝並固定至蓋座42的上表面。顯示器45可藉由顯示器纜線452連接至主PCB 301。因而,顯示器45可被電力和從主PCB 301傳遞的資訊所驅動。
顯示器45可顯示真空吸塵器1的操作狀態且可被形成以顯示,例如,電池單元38的電池殘值或具有目前電池殘值的可操作時間。並且,顯示器45可顯示真空吸塵器1的異常操作狀態或關於灰塵容器50的替換資訊等。
圖28係蓋構件的平面圖,其中根據該實施例的顯示器處於OFF狀態。並且,圖29係蓋構件的平面圖,其中根據該實施例的顯示器處於ON狀態。
參照圖式,當真空吸塵器1未操作時,顯示器45處於OFF狀態。 在此狀態中,如圖28所示,顯示器45被外蓋43所覆蓋且因而從外側為不可視,且僅外蓋43的外部可被暴露出。
當真空吸塵器1的操作藉由使用者的操作而開始時,顯示器45會被打開,且顯示器45上的影像輸出可通過外蓋43而於外部可視。亦即,當顯示器45由於顯示器45上的影像輸出而變亮時,顯示器45的光可經過外蓋43,因而顯示器45上的影像可於外部可視。
顯示器45可以圖片的形式顯示真空吸塵器1的電池單元38的狀態。使用者可通過顯示器45上的影像輸出檢查電池單元38的狀態且可判定對電池單元38充電或執行清潔操作。
當然,顯示器45可顯示除了電池單元38的充電狀態以外的各種資訊。
圖30係顯示蓋構件被打開的狀態的立體圖。並且,圖31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連接件組件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所示,蓋構件耦接部421形成於蓋構件40的後端,且蓋構件耦接部421可耦接至形成於本體部件30的上裝飾件37的蓋構件耦接孔372中。當蓋構件耦接部421耦接至蓋構件耦接孔372中時,蓋構件40可被旋轉地安裝。蓋構件40可使用蓋構件耦接部421作為軸線而旋轉且可打開和關閉本體部件30內部。
蓋構件40亦可在灰塵容器50分離時打開和關閉。當蓋構件40在此操作期間被維持在打開狀態時,灰塵容器50可更輕鬆地分離。
特別是,由於安裝抽吸軟管24的嵌合部241的構造係設置於蓋構件40的前端,蓋構件40會由於抽吸軟管24的重量而在結構上自然地關閉。
在此狀態中,連接蓋構件40後端和上裝飾件37內部的連接件組件90可被設置以維持蓋構件40的打開狀態。
連接件組件90可包含:旋轉連接件91,其安裝於蓋構件耦接部421;滑動件92,其耦接至旋轉連接件91以在旋轉連接件91旋轉時滑動移動;以及彈簧93,其彈性支撐滑動件92。
旋轉連接件91可包含:旋轉部911,其旋轉地安裝於蓋構件耦接部421;以及支撐部912,其從旋轉部911的兩側端延伸以彼此間隔開。
旋轉部911可插入一對蓋構件耦接部421之間,且從旋轉部911 兩側端的每一者側向突出的旋轉軸911a可插入形成於蓋構件耦接部421的旋轉軸孔421a中。因而,旋轉連接件91可繞著旋轉軸911a旋轉且可在蓋構件40被打開和關閉時旋轉。
該等支撐部912可在彼此間隔開時延伸,且容納滑動件92的一端的空間部913可形成於該對支撐部912之間。滑動件固定部912a和支撐凸塊912b可分別形成於該對支撐部912的端部。
滑動件固定部912a突出朝向支撐部912的相反端且位於空間部913內部。滑動件固定部912a可插入滑動件92的滑動件固定溝槽921中。並且,滑動件固定部912a可為滑動件92的旋轉軸或旋轉連接件91的旋轉軸。
支撐凸塊912b被形成以從支撐部912的端部沿著其外表面側向突出。支撐凸塊912b可向外突出且可在蓋構件40被打開和關閉時被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將說明於後)內部的干擾凸塊375a選擇性地卡住及限制。
同時,支撐狹縫912c可形成於支撐部912端部的每一者。支撐狹縫912c能夠使支撐部912的端部在支撐凸塊912b與干擾凸塊375a彼此干擾時輕鬆地彈性變形。
滑動件92的後端設置於空間部913內部,且其前端可容納在形成於本體部件30的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中。
向內凹陷的滑動件固定溝槽921可形成於滑動件92的左右側表面的每一者。滑動件固定溝槽921被形成以向後打開且被形成以容納形成為軸形狀的滑動件固定部912a。並且,滑動件92可與旋轉連接件91互鎖。
並且,滑動件引導件922可形成於滑動件固定溝槽921的前方。滑動件引導件922可從滑動件固定溝槽921的一端延伸至滑動件92的一端。滑動件引導件922具有分別設置於其左右兩側的一對肋條、容納引導肋條374a(將說明於後)且能夠使滑動件92平滑移動。
並且,向內凹陷的彈簧孔923形成於滑動件92的後表面。彈簧93可被插入並安裝於彈簧孔923中、可根據滑動件92的移動被壓縮或彈性變形且可提供一彈性力至滑動件92。
同時,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可形成於上裝飾件37。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可設置於本體部件30的上表面且可被形成以具有能夠使滑動件92和旋轉連接件91插入及撤回的尺寸。
具體而言,容納滑動件92的滑動件容納部374可形成於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內部的中心。並且,引導肋條374a被形成以從滑動件容納部374兩壁面的每一者突出。引導肋條374a可突出以插入滑動件引導件922中且可被形成以在滑動件92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因而,引導肋條374a和動件引導件922防止滑動件92分離且能夠使滑動件92在滑動件92向前和向後滑動移動時沿著一設定路徑滑動地移動。
選擇性地插入旋轉連接件91的連接件容納部375可進一步形成於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連接件容納部375可位於滑動件容納部374的後方、可提供容納旋轉連接件91的空間且可向後打開。
向內突出的干擾凸塊375a可被形成以從連接件容納部375的內壁面突出。干擾凸塊375a可在蓋構件40被打開且旋轉連接件91被撤回時支撐形成於支撐部912的支撐凸塊912b,且可允許旋轉連接件91被維持在可撤回狀態下。
此時,干擾凸塊375a可突出而以一預定角度傾斜,因而可允許旋轉連接件91在支撐凸塊912b被支撐時支撐於傾斜狀態中。亦即,當干擾凸塊375a對支撐凸塊912b進行支撐時,蓋構件40可允許被維持在該傾斜狀態中,因而可被維持在打開狀態中。
並且,蓋構件40的打開和關閉狀態可根據使用者對蓋構件40的旋轉操作,藉由支撐凸塊912b被干擾凸塊375a支撐或移動越過干擾凸塊375a來決定。
圖32係顯示當蓋構件關閉時連接件組件的狀態的橫截面圖。
參照圖式,將說明連接件組件90在蓋構件40處於關閉狀態時的狀態。當蓋構件40處於關閉狀態時,蓋構件40遮擋本體部件30打開的上表面。下端蓋構件40接觸上裝飾件37的下端,且蓋構件40的連接件組件90藉由上裝飾件37而處於限制狀態。
並且,滑動件92和旋轉連接件91在上裝飾件37的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內部處於插入狀態,且旋轉連接件91被維持在與滑動件92為水平狀態中或在與滑動件92相同的延伸線上。
此時,由於滑動件92完全插入滑動件容納部374中,彈簧93處於最大壓縮狀態。因而,當使用者釋放鎖定組件80的限制以打開蓋構件40時, 滑動件92可被彈簧93的彈性力推壓,因而可自然地在蓋構件40的旋轉方向上施加一力。
在此狀態中,使用者對推壓構件81進行推壓且操作鎖定組件80以打開蓋構件40,因而蓋構件40和本體部件30的限制被釋放且蓋構件40處於可打開狀態。並且,使用者可握持握持部41、可旋轉蓋構件40然後可打開蓋構件40。
圖33係顯示當蓋構件被打開時連接件組件狀態的橫截面圖。並且,圖34係圖30中A部分的放大圖。
參照圖式,將說明連接件組件90在蓋構件40處於打開狀態時的狀態。當蓋構件40被使用者打開時,蓋構件40可使用蓋構件耦接部421作為軸線而順時鐘旋轉,因而可被打開。
此時,旋轉地連接至蓋構件耦接部421的旋轉連接件91亦一起旋轉,且連接至旋轉連接件91的滑動件92藉由滑動件引導件922和引導肋條374a的引導而向後滑動地移動(至圖33中右側)。當滑動件92移動時,彈性支撐滑動件92的彈簧93提供彈性力,因而滑動件92可更輕鬆地移動。
並且,旋轉連接件91沿著滑動件92水平移動以拉動及撤回滑動件92且同時逆時鐘旋轉。此時,旋轉連接件91的支撐凸塊912b與連接件組件容納部373上的干擾凸塊375a接觸。
當蓋構件40被使用者完全打開時,旋轉連接件91可處於如圖33和圖34中所示的狀態。此時,支撐凸塊912b可藉由使用者對蓋構件40的旋轉操作而經過干擾凸塊375a,且支撐部912彈性變形使得支撐凸塊912b移動越過干擾凸塊375a。
在此狀態中,該蓋構件40的打開可停止。即使當使用者釋放握持部41時,支撐凸塊912b會接觸干擾凸塊375a,因而旋轉連接件91可被維持在設定角度。因而,蓋構件40可在該設定角度維持打開狀態。當蓋構件40被打開時,使用者可分離或安裝灰塵容器50或可執行本體部件30中的任何必要操作。
同時,在圖33和圖34所示的狀態中,當欲再次關閉蓋構件40時,使用者可握持該握持部41且可推壓蓋構件40,因而蓋構件40可在逆時鐘旋轉時關閉。
此時,在蓋構件40的逆時鐘旋轉開始的時刻,支撐凸塊912b可藉由使用者所施加的力而移動越過干擾凸塊375a,且支撐部912可彈性變形使得支撐凸塊912b輕鬆移動。
蓋構件40在完全旋轉且關閉時處於圖32所示的狀態中。當蓋構件40關閉時,鎖定組件80的蓋限制凸塊843被插入且限制於凸塊限制孔376內部,並且蓋構件40可被維持在關閉狀態中。
同時,顯示器纜線452可通過從蓋構件40的後端向後延伸的蓋構件耦接部46被引導至本體部件30中。顯示器纜線452沿著蓋構件耦接部46內部被引導以不暴露至外部。並且,由於顯示器纜線452通過作為蓋構件40的旋轉中心的蓋構件耦接部46的後端被引導至本體部件30中,雖然蓋構件40的打開和關閉操作被繼續執行,仍可防止顯示器纜線452暴露出且亦可防止顯示器纜線452損壞。
圖35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蓋構件耦接部的構造和顯示器纜線佈置的部分立體圖。
蓋構件耦接部46的構造將參照圖式而說明詳細。一對蓋構件耦接部46可從左右兩側向後延伸、可插入吸塵器本體10中且可被旋轉地耦接。
蓋構件耦接部46可包含:彎曲部461,其從蓋座42的後端向下延伸一預定長度;以及延伸部462,其從彎曲部461的一端向後延伸。
其中插入旋轉連接件91的旋轉部911的旋轉軸911a的彎曲部孔463可形成於設置在左右兩側的彎曲部461的每一者的內表面。因而,旋轉連接件91的一端可設置在一對彎曲部461之間的空間且可旋轉地耦接至彎曲部461的內表面。
並且,蓋旋轉軸464可形成於延伸部462的兩側端。蓋旋轉軸464可從延伸部462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且可軸耦接至上裝飾件37的蓋構件耦接孔372。因而,蓋構件40可繞蓋構件耦接部46的一端旋轉,即蓋旋轉軸464且可藉由旋轉而被打開和關閉。
同時,蓋構件耦接部46具有凹陷的引導空間465。引導空間465可從蓋構件耦接部46前端形成至其後端。並且,纜線孔466可形成於引導空間465的後端,即蓋構件耦接部46的後端。
因而,當蓋構件40旋轉耦接至上裝飾件37時,蓋構件耦接部 46插入上裝飾件37的裝飾件開口377中。並且,在此狀態中,蓋構件耦接部46可允許蓋構件40內部與本體部件30內部彼此連通。
顯示器纜線452可設置於蓋構件耦接部46的引導空間465。顯示器纜線452可沿著蓋構件耦接部46而被引導、可經過纜線孔466然後可被導入本體部件30中。並且,被導入本體部件30的顯示器纜線452可被連接至主PCB 301。當然,顯示器纜線452可被連接至主PCB 301以外之本體部件30中用於電源的另一個PCB或元件。
同時,複數個加強部467可進一步形成為引導空間465。該複數個加強部467的每一者可形成為肋條形狀,且該複數個加強部467可在蓋構件耦接部46的延伸方向及與其相交的方向上形成。
並且,止動件47可形成於一空間之間,該空間位於設置在左右兩側的蓋構件耦接部46之間。當旋轉操作被執行以打開蓋構件40時,止動件47可在蓋構件40完全打開時接觸上裝飾件37的外表面、可限制蓋構件40過度旋轉,且因而可防止旋轉連接件91損壞或分離。
圖36係顯示在蓋構件的蓋座中之纜線佈置狀態的圖。
如圖所示,鎖定組件80可設置於蓋構件40的蓋座42。鎖定組件80可包含推壓構件81、傳遞構件82、主要連接件83和子連接件84。此時,推壓構件81可安裝及固定至握持部41,且除了握持部41以外的鎖定組件80的其餘結構可被設置以在蓋座42上彼此作用。
並且,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於蓋構件40的前表面。障礙物檢測構件44用來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時檢查障礙物且可沿著蓋座42的前表面來設置。
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在基於蓋座42的前表面中心(即連接件401)的左右兩側。亦即,兩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設置在基於蓋座42中心的左側和右側的每一者。蓋構件40的前表面可被形成為圓形,且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被形成以發射光線或超音波用於在垂直於蓋構件40的前表面的切線的方向上檢測障礙物。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包含可檢測位於真空吸塵器1之運行方向上或相鄰位置上的障礙物的視攝影機或雷射感測器、光學感測器或超音波感測器。
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包含用於感測器或檢測裝置的操作的複數 個感測器基板442,且檢測構件纜線443可被連接至複數個感測器基板442的每一者。用於操作障礙物檢測構件44之電力的供給和檢測訊號的傳遞可通過檢測構件纜線443來執行。
複數個檢測構件纜線443可被設置以連接複數個感測器基板442且可沿著蓋座42的內周被引導至設置蓋構件耦接部46的後側。此時,複數個檢測構件纜線443可藉由纜線引導構件443a(例如收縮管、膠帶或纜線束帶)而被繫成一束且可在此狀態中經過蓋構件耦接部46。亦即,纜線引導構件443a可設置在經過至少蓋構件耦接部46的區段。
此時,檢測構件纜線443可通過設置於蓋座42的後端的該對蓋構件耦接部46的其中之一(圖36中左者)被導入本體部件30中。因而,檢測構件纜線443雖在蓋構件40被連續操作而被打開時仍可防止損壞,且可藉由經過蓋構件耦接部46而輕鬆地設置在本體部件30中。
同時,顯示器45和顯示器PCB 451可設置於蓋座42的上表面上。當然,顯示器45和顯示器PCB 451可被安裝且固定至蓋構件40的外蓋43的後表面。
顯示器PCB 451可被安裝且固定至蓋座42的上表面,且顯示器45可安裝在顯示器PCB 451上。顯示器45可包含接觸外蓋43的後表面的光引導件45a,且複數個LED孔45b可安裝於光引導件45a。並且,LED(圖未顯示)可容納於複數個LED孔45b中且可獨立地被開啟或關閉。因而,電池單元38的電池殘值可被由LED孔45b所引導的光顯示且被傳遞至外蓋43。
同時,顯示器纜線452可安裝於顯示器PCB 451。顯示器纜線452可被配置有複數條線路且可藉由與纜線引導構件443a相同的纜線引導構件452a而被繫成一束。纜線引導構件452a可設置於經過至少蓋構件耦接部46的區段。並且,顯示器纜線452可通過蓋構件耦接部46被導入本體部件30中。此時,顯示器纜線452可被引導通過該對蓋構件耦接部46的另一者(圖36中右者)而非引導檢測構件纜線443的那個。亦即,檢測構件纜線443和顯示器纜線452可被設置於蓋座42後端的該對蓋構件耦接部46分離地引導。
圖37係顯示電線至吸塵器本體的耦接構造的圖。
如圖所示,檢測構件纜線443和顯示器纜線452可通過該對蓋構件耦接部46被導入本體部件30中且即使當蓋構件40被操作以藉由旋轉打開和 關閉時亦可被引導而不會將纜線暴露至外部。
導入本體部件30的檢測構件纜線443可被引導至本體部件30安裝移動輪60的一側。並且,檢測構件纜線443可被連接至安裝在於本體部件30的檢測部件306。因而,被障礙物檢測構件44檢測到的障礙物檢測訊號可被傳遞至檢測部件306且在檢測部件306中被處理,且吸塵器本體10的運行亦可藉由控制移動輪60的驅動來控制。
此時,可彼此連接的連接件443b可設置於檢測構件纜線443的一端及檢測部件306的一側,因而檢測構件纜線443及檢測部件306可通過對連接件443b進行連接的簡易操作來連接。
並且,導入本體部件30的顯示器纜線452可在導入本體部件30時被連接至安裝於下框架33上的電池單元38或可被連接至可提供關於電池單元38的電池殘值的資訊的另一個PCB或裝置。
亦即,在顯示器纜線452的連接狀態中被傳遞之關於電池單元38的電池殘值的資訊及電力被傳遞至顯示器45,因而電池單元38的操作資訊可被傳遞至使用者。
當然,連接件452b亦可設置於顯示器纜線452的一端以輕鬆地耦接至目標物體。
圖38係灰塵容器的立體圖。並且,圖39係灰塵容器的分解立體圖。
如圖所示,灰塵容器50用來分離和儲存被引導通過抽吸單元20的空氣中的灰塵,且被抽吸的空氣可用一分塵方法依序通過從空氣分離灰塵的第一分塵機54及第二分塵機55來過濾,然後可通過排出埠512排出且可導入本體部件30的內部。
灰塵容器50可包含:透明箱53,其大致形成為圓柱形狀;上蓋51,其打開和關閉透明箱53一打開的上端;以及下蓋52,其打開和關閉透明箱53一打開的下端。並且,第一分塵機54、第二分塵機55、內箱544、灰塵壓縮單元56、引導單元543等可容納於透明箱53中。
更具體而言,上蓋51形成灰塵容器50的上表面的外部且被形成以在安裝於本體部件30時被蓋構件40遮擋。並且,抽吸埠511形成於灰塵容器50的前方。抽吸埠511被形成以在蓋構件40關閉時與連接件401連通,這樣一 來通過抽吸單元20所抽吸之含有灰塵的空氣被導入灰塵容器50內部。
並且,雖未詳細顯示,通道引導件518被設置於上蓋51內部,使得被引導通過抽吸埠511的空氣沿其外周被引導且沿著透明箱53的內表面向下流動。此時,流動的空氣可被上蓋51在沿著透明箱53的內表面的一方向上排出,且可在螺旋旋轉時沿著透明箱53的圓周旋轉。
排出埠512形成於面向抽吸埠511的上蓋51的後方。排出埠512係一出口,經過灰塵容器50內部的第一分塵機54和第二分塵機55而過濾灰塵的空氣通過該出口被排出至灰塵容器50的外部。灰塵容器50中的空氣可藉由設置在上蓋51內部的通道引導件518被引導至排出埠512。並且,排出埠512可與預過濾器組件36的過濾器孔361a接觸且可通過過濾器孔361a被導入本體部件30中。
同時,可向上撤回的灰塵容器手柄513可設置於上蓋51的上表面。灰塵容器手柄513可包含:手柄部513a,其橫向延伸以被使用者握持;以及側延伸部513b,其從手柄部513a兩端的每一者垂直延伸。側延伸部513b可插入上蓋51內部。此時,手柄部513a可與上蓋51的上表面緊密接觸。當灰塵容器50被安裝時,由於其自身重量,灰塵容器手柄513被維持在插入狀態,且在蓋構件40被打開和關閉時不會干擾蓋構件40。
並且,沿著上蓋51的圓周向下延伸的蓋插入部514形成於上蓋51的下端,且上墊圈515設置於上蓋插入部514以在上蓋51安裝於透明箱53時密封透明箱53。並且,上蓋51被上部鎖件57維持在與透明箱53的耦接狀態中,將說明於後。
下蓋52可形成為一對應形狀以遮擋透明箱53之打開的下表面。下墊圈523設置於下蓋52的圓周以在下蓋52關閉時與透明箱53緊密接觸,從而密封透明箱53與下蓋52之間。
並且,變速齒輪59可設置於下蓋52的中心。變速齒輪59將壓縮馬達組件323連接灰塵壓縮單元56且傳動動力,使得灰塵壓縮單元56被壓縮馬達組件323的驅動所驅動。
下蓋52的一側可被軸耦接至透明箱53的下端,因而下蓋52可藉由旋轉被打開和關閉以移除灰塵。並且,下蓋52被下鎖定件58(將說明於後)維持在與透明箱53的耦接狀態中。因而,下蓋52可藉由下鎖定件58的操作而 被選擇性地打開和關閉。
並且,第一分塵機54被形成以從被引導空氣過濾灰塵和異物且亦允許灰塵和異物被過濾的空氣被引導向內。第一分塵機54可包含:圓柱濾網541,其具有複數個孔;以及灰塵過濾器542,其設置於濾網541的外部或內部。
因而,沿著透明箱53被引導的空氣可被過濾器單元39過濾,且過濾的空氣可被引導至濾網541內部,然後可向下下沉、可經過引導單元543且可儲存於形成在灰塵容器50下部的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同時,未被過濾器單元39過濾的微細灰塵可經過過濾器單元39且可被導入第二分塵機55中以在其中被分離。
第二分塵機55可包含複數個套管551,其容納於濾網541內部且形成為向下變窄的圓錐形狀。套管551的每一者的上端和下端可被打開,使得在被抽吸的空氣在套管551的內部旋轉時,微細灰塵被分離且向下排出,且微細灰塵分離的空氣向上流動。被套管551分離的微細灰塵可儲存在與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分離的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中。
空氣被引導通過的入口埠551a可形成於套管551的上部。並且,沿著套管551的內周形成為螺旋形狀的引導葉片552設置於入口埠551a以產生被引導的空氣的旋轉流動。
渦漩鏡553設置於套管551的上部,該渦漩鏡553上形成出口埠553a,用於排出從套管551中的微細灰塵分離出來的空氣。渦漩鏡553遮擋套管551之打開的上表面,且出口埠553a可設置於套管551的中心。並且,形成第二分塵機55上表面的分塵機蓋554被設置。分塵機蓋554被形成以與複數個渦漩鏡553的出口埠553a連通。渦漩鏡553與分塵機蓋554可一體形成,且引導葉片552亦可與渦漩鏡553一體形成。而且,分塵機蓋554可被耦接且固定至上蓋51或可被固定至透明箱53的上端。
通過渦漩鏡553的出口埠553a而向上排出的空氣可流動通過上蓋51、可沿著本體部件30內部流動通過排出埠512然後可通過後蓋314而被排出至本體部件30外部。
內箱544可支撐第一分塵機54和第二分塵機55且亦可劃分出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和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內箱544可形成為圓柱形狀,其上表面和下表面被打開,且其下部的直徑可形成為小於其上部的直徑。因而, 內箱544與透明箱53之間的空間可被定義成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其中儲存了被第一分塵機54分離的灰塵,而內箱544內部的空間可被定義成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其中儲存了被第二分塵機55分離的灰塵。
內箱544的上部被形成使其直徑向下變窄且亦被形成以容納套管551的下部。並且,引導單元543可設置於內箱544的上部。
引導單元543用來使空氣能夠藉由第一分塵機54從灰塵分離以在螺旋旋轉時向下移動,且可包含:引導基底543a,其被安裝於內箱544的外部;以及葉片543b,其從引導基底543a突出。
引導基底543a可形成為圓柱形狀且可設置於內箱544外部。引導基底543a可耦接至內箱544或可與內箱544一體形成。並且,引導基底543a可安裝於內箱544外部以可旋轉。而且,引導基底543a可與灰塵壓縮單元56一體形成。
葉片543b可沿著基底31外表面的圓周形成且可被形成以傾斜,這樣一來灰塵和空氣的流動方向被迫使成螺旋。此時,複數個葉片543b可被設置使得相鄰的葉片543b在從上側觀看時至少部分地彼此重疊,且灰塵和空氣可向下流動通過形成於相鄰的葉片543b之間的通道。
被引導通過葉片543b的灰塵可經過葉片543b然後可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並且,由於葉片543b被形成為傾斜且被設置以垂直地彼此重疊的構造,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的灰塵可不回流至反向而可停留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
特別是,回流防止部531形成於透明箱53對應於葉片543b的區域的內表面。回流防止部531可沿著透明箱53的內周以一預定區間設置。回流防止部531可形成為肋條形狀,其在與葉片543b交叉的方向上延伸。
因而,回流至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的一些灰塵在葉片543b旋轉的過程中碰撞回流防止部531。因而,灰塵不會經過葉片543b,再次向下下沉然後被主要地壓縮。亦即,向上流動的一些灰塵藉由葉片543b和回流防止部531連續且反覆地向下下沉,然後在碰撞其他灰塵時被壓縮。
灰塵壓縮單元56設置於內箱544的下部且被形成以藉由旋轉壓縮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內部的灰塵,從而減少灰塵的體積。
具體而言,灰塵壓縮單元56可包含旋轉部561和按壓部562。 旋轉部561被形成為圓柱形狀且安裝於內箱544外部。旋轉部561可根據與內箱544的耦接狀態而獨立地旋轉且可被形成以沿著內箱544旋轉。當然,旋轉部561亦可在耦接至引導單元543時沿著引導單元543旋轉。
按壓部562可被形成以從旋轉部561的一側跨越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至透明箱53的內表面。按壓部562可形成為對應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的跨越區段的板狀且可劃分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的內部。向內延伸以與按壓部562重疊的內壁(未繪式)可形成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內部。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的灰塵可藉由按壓部562的正轉和反轉在按壓部562與內壁之間被壓縮。亦即,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的灰塵藉由按壓部562的旋轉而被二次壓縮。
複數個通風孔562a可形成於按壓部562以解決按壓部562旋轉時可能產生的空氣阻力,且亦可解決由按壓部562劃分的空間之間的壓力不平衡。並且,接觸透明箱53內表面的裝飾件構件563可安裝於按壓部562的延伸端部。裝飾件構件563可形成為與透明箱53表面接觸的四邊形形狀且可遮擋按壓部562與透明箱53之間。而且,裝飾件構件563可由抗磨損材料所形成且可由潤滑材料所形成以允許按壓部562的平滑旋轉。
同時,一對支撐肋條532可形成於透明箱53的外表面。支撐肋條532可被形成以從透明箱53的上端延伸至其下端。並且,支撐肋條532在灰塵容器50被安裝時接觸本體部件30之打開的前表面的左右兩側端且引導灰塵容器50的準確安裝。
圖40係顯示當從一側觀看時灰塵容器的上蓋和下蓋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並且,圖41係顯示上蓋被打開的狀態的橫截面圖。並且,圖42係顯示當從另一側觀看時灰塵容器的上蓋和下蓋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並且,圖43係顯示下蓋被打開的狀態的橫截面圖。
如圖所示,上蓋51和下蓋52可分別安裝於透明箱53的上端和下端以遮擋透明箱53。
上蓋51可被上部鎖件57維持在至透明箱53的限制狀態中。並且,當必須拆卸並清潔或維持灰塵容器50的內部元件時,上蓋51可藉由上部鎖件57的操作而從透明箱53分離。
上部鎖件57可安裝於形成於透明箱53上端的上部鎖件安裝部 533。此時,從上部鎖件57兩側表面的每一者側向突出的鎖定件旋轉軸571可插入並安裝至上部鎖件安裝部533的鎖定件孔533a中,因而上部鎖件57可被操作以旋轉。
並且,鎖定件彈簧572可設置於上部鎖件安裝部533與在鎖定件旋轉軸571下方的上部鎖件57之間,且上部鎖件57的下部可被彈簧安裝部573和彈簧引導件533b彈性支撐。
上部鎖件57可延伸至較透明箱53的更上端,且突出為鉤狀的鉤部574可形成於其延伸端部。鉤部574可插入上蓋51的鉤限制部516中以在上蓋51被安裝時卡住並限制彼此。
上凸塊517可形成於上蓋51面向鉤限制部516的一側,且插入上凸塊517的上溝槽534對應形成於透明箱53內表面的上端。
因而,當上蓋51被安裝時,上蓋51的一端被上凸塊517與上溝槽534之間的耦接所固定,上蓋51的另一端被上部鎖件57所固定,因而上蓋51可被維持在安裝狀態中。並且,分離上蓋51時,上蓋51一端的限制藉由操作上部鎖件57而被釋放,然後上凸塊517和上溝槽534彼此分離。
下蓋52可被下鎖定件58維持在關閉狀態中,且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和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可藉由打開下蓋52而被打開,因而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和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中的灰塵可被移除。
下蓋軸521形成於下蓋52的一端。下蓋軸521旋轉地耦接至形成於透明箱53下端的下蓋耦接部535。因此,當下蓋52被打開和關閉時,下蓋52繞著下蓋52的軸線旋轉。
並且,下鎖定件58設置於透明箱53對應於下蓋耦接部535的另一端。下鎖定件58可被安裝以可垂直地滑動,因而下蓋52可被選擇性地限制。
具體而言,下鎖定件安裝部536形成於透明箱53面向上部鎖件安裝部533的下端。下鎖定件安裝部536可配置一對突出肋條,且垂直延伸的鎖定件槽536a形成於其中。
箱卡合部537係形成於下鎖定件安裝部536的突出肋條之間。箱卡合部537從透明箱53的下端突出,且下蓋52的下鉤522可在下蓋52關閉時時被卡住且限制。
並且,下鎖定件58被形成為凹陷,這樣一來,下鎖定件安裝部 536容納其中,且向內突出的鎖定件凸塊581形成於下鎖定件58內表面兩側的每一者且插入鎖定件槽536a中。因而,下鎖定件58可被安裝以在安裝於下鎖定件安裝部536時垂直地移動。
並且,向下延伸的推壓部582可形成於下鎖定件58的凹陷內部。推壓部582接觸形成於下蓋52的下鉤522且被形成以具有傾斜表面582a。當下鎖定件58向下移動時,推壓部582推壓下鉤522使得下鉤522從箱卡合部537分離,因而下蓋52被打開。
傾斜表面522a可形成於下鉤522的上端。當下蓋52被關閉時,下鉤522的傾斜表面522a接觸推壓部582的傾斜表面582a。在此狀態中,當下鎖定件58向下移動時,推壓部582推壓下鉤522的傾斜表面522a,因而下鉤522彈性變形。因而,由於下鉤522的彈性變形,下鉤522可從箱卡合部537被釋放。
圖44係顯示下蓋和灰塵壓縮單元的耦接構造的分解立體圖。並且,圖45係圖41中B部的放大圖。
如圖所示,軸承593可安裝於下蓋52的中心。並且,第一變速齒輪591可設置於下蓋52的下表面。第一變速齒輪591可與壓縮馬達組件323連接以可旋轉。當灰塵容器50置於底座部件32上時,第一變速齒輪591自然地被連接至壓縮馬達組件323以可旋轉。
第一變速齒輪591的旋轉軸591a可被安裝以經過軸承593且可藉由軸承593而平滑地旋轉。並且,第二變速齒輪592設置於下蓋52的上表面且被形成以通過軸承593而被連接至第一變速齒輪591的旋轉軸591a。因此,第二變速齒輪592可沿著第一變速齒輪591而旋轉。
第二變速齒輪592被形成為圓板形狀,且複數個齒輪部592a沿著其圓周而形成。複數個齒輪部592a可被耦接至形成於灰塵壓縮單元56的旋轉部561的內周表面的齒輪耦接凸塊561a。
亦即,在灰塵容器50的組裝操作中,當下蓋52在灰塵壓縮單元56被安裝時關閉,第二變速齒輪592的齒輪部592a與灰塵壓縮單元56的齒輪耦接凸塊561a匹配,因而灰塵壓縮單元56可被驅動。
同時,耦接軸套592b可形成於第二變速齒輪592的上表面的中心,且放置墊圈板594的底座溝槽592c可形成於耦接軸套592b外側。
並且,墊圈安裝凸塊592d形成於第二變速齒輪592的下表面。 變速齒輪墊圈597安裝於墊圈安裝凸塊592d。變速齒輪墊圈597可藉由接觸旋轉部561的內周表面來密封。此時,變速齒輪墊圈597被一體耦接至第二變速齒輪592且在第二變速齒輪592旋轉時一起旋轉。
墊圈板594形成為圓板狀,且遮擋內箱544之打開的下表面的內墊圈595被安裝於此。內墊圈595可被一體耦接至形成於墊圈板594上端的墊圈安裝部594a和594b。內墊圈595可形成為對應於內箱544的開口的形狀。
內墊圈595可包含:第一密封部595a,其形成為圓板狀以接觸內箱544打開的下端;以及第二密封部595b,其設置於第一密封部595a上且插入內箱544內部以接觸內箱544的內表面,且可將內箱544的開口密封於固定狀態中。
墊圈安裝部594a和594b包含:第一突出部594a,其從墊圈板594的上表面向上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594b,其從第一突出部594a垂直向外突出。第一突出部594a和第二突出部594b皆被插入內墊圈595的下表面且可堅固地使內墊圈595固定至墊圈板594。
同時,插入底座溝槽592c的底座肋條594c可形成於墊圈板594的下表面。底座肋條594c被形成以在插入底座溝槽592c中時可移動。
並且,軸耦接孔594d形成於墊圈板594的中心,其中用於耦接墊圈板594和第二變速齒輪592的軸耦接構件596緊固於軸耦接孔594d中。軸耦接構件596可通過軸耦接孔594d和第二變速齒輪592的耦接軸套592b來緊固。
此時,耦接軸套592b形成為高於墊圈板594,因而軸耦接構件596不會按壓墊圈板594。因而,墊圈板594可被安裝以在即便耦接至第二變速齒輪592時亦可自由旋轉。
亦即,當壓縮馬達組件323在灰塵容器50被安裝而驅動時,第一變速齒輪591和第二變速齒輪592旋轉,且與第二變速齒輪592齒輪耦接的旋轉部561亦旋轉,因而灰塵壓縮單元56可被驅動。
此時,由於置於第二變速齒輪592的墊圈板594被耦接以可在第二變速齒輪592上自由旋轉,即便當第二變速齒輪592旋轉時亦維持在停止狀態中。因而,安裝於墊圈板594的內墊圈595可被維持在遮擋內箱544的下表面(即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的狀態中。
以下將說明,當主馬達被驅動時,真空吸塵器中灰塵和空氣的流 動。
圖46係顯示吸塵器本體10中空氣和灰塵的流動的橫截面圖。並且,圖47係顯示吸塵器本體中10空氣和灰塵的流動平面圖。
如圖所示,當使用者操作真空吸塵器1時,主馬達35的驅動開始,且含有灰塵的空氣可通過抽吸單元20而被主馬達35所產生的抽吸力抽吸。
含有灰塵的空氣可通過吸塵器本體10的連接件401而被抽吸然後可通過灰塵容器50的抽吸埠511而抽吸至灰塵容器50中。並且,在灰塵容器50中,灰塵和微細灰塵被第一分塵機54和第二分塵機55分離然後分別收集至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和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中。
具體而言,含有通過抽吸埠511被引導之灰塵的空氣通過通道引導件518被導入灰塵容器50與濾網541之間。此時,被通道引導件518引導的空氣和灰塵在沿著灰塵容器50的內壁旋轉時流動。
當流動的灰塵和空氣經過灰塵過濾器542和濾網541時,灰塵可被主要地過濾,且被過濾的空氣可導入濾網541內部的空間中。並且,分離的灰塵向下下沉,經過引導單元543然後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收集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的灰塵可被灰塵壓縮單元56、引導單元543和回流防止部531雙重壓縮,然後可儲存於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中。
同時,在經過灰塵過濾器542和濾網541時所過濾的空氣通過套管551的入口埠551a被導入套管551內部。此時,被設置於入口埠551a一側的引導葉片552導入套管551的空氣沿著套管551的內壁形成渦流。
在此過程中,微細灰塵與空氣分離,且微細灰塵被二次過濾。在套管551中分離的微細灰塵可向下下沉通過套管551之打開的下表面且可儲存在第二灰塵收集空間402中。並且,過濾的空氣向上流動通過渦漩鏡553的出口埠553a然後通過排出埠512流動至灰塵容器50外部。
通過排出埠512排出的空氣中的微細灰塵可在空氣經過預過濾器組件36時被二次過濾。並且,經過預過濾器組件36的空氣流動至上框架34的內部空間且經過主馬達35。經過主馬達35的空氣向下流動通過板孔341a並經過安裝於下框架33的過濾器單元39。
當空氣經過過濾器單元39時,包含在空氣中的超微細灰塵可被分離。結果,超微細灰塵亦可被三次過濾。大部分之過濾的空氣被使用以冷卻 過濾器單元39下的電池單元38然後通過後蓋314向後排出。
並且,經過過濾器單元39的一些空氣經過第一障礙件孔331a。在此過程中,噪音過濾器302和主PCB 301被冷卻。冷卻噪音過濾器302和主PCB 301的空氣可從本體部件30內部自然地排或可通過後蓋314排出。
同時,為了在使用真空吸塵器1後清空灰塵容器50,首先,推壓構件81被推壓以操作鎖定組件80,且蓋構件40被打開。當蓋構件40完全打開時,蓋構件40被連接件組件90維持在打開狀態中。
在此狀態中,灰塵容器50從本體部件30被分離,然後下蓋52可藉由操作下鎖定件58而打開。當下蓋52被打開,第一灰塵收集空間501和第二灰塵收集空間502中的所有灰塵可被移除。並且,為了清潔和檢查灰塵容器50,上蓋51亦可藉由操作上部鎖件57而打開,因而灰塵容器50的內部元件可被分離然後可被清潔和檢查。
在清空灰塵容器50後,灰塵容器50被再次安裝於本體部件30,然後蓋構件40藉由旋轉蓋構件40而關閉。
同時,當使用真空吸塵器1時,使用者在握持手柄23時移動。在此過程中,吸塵器本體10的運行可被控制。
圖48係圖顯示吸塵器本體的停止狀態。
如圖式所示,當吸塵器本體10未移動且處於停止狀態時,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G位於較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C更後側。
在此狀態中,吸塵器本體10基於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C而欲順時鐘旋轉(在正向上),基底31的第二半部313下降且第一半部312升起。
此時,接觸地面的後輪單元70防止基底31第二半部313過度地下降,彈性支撐基底31且能夠使吸塵器本體10被維持在穩定狀態中。
亦即,移動輪60和後輪單元70皆接觸地面,且吸塵器本體10被三點支撐。並且,吸塵器本體10的重心位於下降狀態中的後方,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在停止狀態中維持穩定樣態。
因而,吸塵器本體10的第一半部可被維持在設定角度α,不論灰塵容器50中灰塵存在與否或灰塵數量為何。在此狀態中,檢測部件306可通過其角度決定吸塵器本體10的樣態。
亦即,檢測部件306確認第一半部312被維持在設定角度α、決 定吸塵器本體10並未移動且維持於停止狀態中,因而允許輪馬達632不被驅動並被維持在停止狀態中。
圖49係圖顯示吸塵器本體10的運行狀態。
如圖式所示,當使用者在握持手柄23向前移動以執行清潔操作時,被連接至手柄23的抽吸軟管24被拉動。並且,由於被連接至抽吸軟管24的連接件401位於蓋構件40,力被施加至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C上的位置。因此,吸塵器本體10藉由基於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C之旋轉力矩而逆時鐘旋轉(在反向上)。
在第一半部312與地面之間的角度β可根據被施加至連接件401的力的大小而改變,但其小於吸塵器本體10的停止狀態中的設定角度α。並且,即便當被施加至連接件401的力變大時,由於前輪312a,第一半部312並未直接接觸地面,且前輪312a接觸地面,且真空吸塵器1可穩定地移動。
例如,當吸塵器本體10穩定運行時,中心部311和地面處於水平狀態。並且,由於吸塵器本體10的逆時鐘移動,第一半部312相對於地面形成20°的角度,且第二半部313形成10°的角度。在此狀態中,吸塵器本體10可理想地運行。然而,吸塵器本體10的角度可根據使用者的瞬時拉力或地面狀態而改變。
檢測部件306檢測吸塵器本體10的樣態且決定移動輪60的旋轉。當第一半部312與地面之間的角度β小於設定角度α時,檢測部件306驅動輪馬達632且逆時鐘旋轉移動輪60。由於移動輪60的旋轉,吸塵器本體10可向前運行。
此時,檢測部件306可在檢測角度變成小於設定角度α時立即驅動輪馬達632。如必要時,輪馬達632可在被檢測部件306檢測的改變值超過設定範圍(例如1°至2°)時被驅動。
同時,由於檢測部件306可檢測第一半部312與地面之間的角度β的改變,輪馬達組件63的轉速可依比例控制以改變角度。例如,當第一半部312與地面之間的角度β急遽變小,輪馬達632的轉速亦變快,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高速向前移動。並且,當第一半部312與地面之間的角度β變小且相對慢時,輪馬達632的轉速可相對變慢。
當距使用者的距離由於吸塵器本體10的向前移動而變近時,被 施加至連接件401的力可變小或可減少。當被施加至連接件401的力減少時,吸塵器本體10基於移動輪60的旋轉中心而順時鐘旋轉且處於圖46中所顯示的狀態。此時,檢測部件306可確認第一半部312宇地面之間的角度係設定角度α,因而可停止輪馬達組件63的驅動。
因而,當使用者在握持手柄23移動以使用真空吸塵器1時,力被施加至連接件401,且吸塵器本體10向前移動。並且,當吸塵器本體10向前運行且距使用者的距離變近時,被施加至連接件401的力變弱。當施加至連接件401力變弱時,由於重心使吸塵器本體10在順時鐘旋轉時停止。
同時,在真空吸塵器1運行的狀態中,當灰塵容器50底部表面或第一半部312與地面(地板表面)之間的角度少於設定角度(α<設定角度<β)時,輪馬達組件63的驅動可被減速。亦即,預定速度被維持直到設定角度,且其減速在檢測角度抵達設定角度時開始,而且輪馬達組件63在檢測角度為設定角度時停止。當然,角度的決定可基於中心部311和第二半部313而非第一半部312來達成。
當此過程重複時,吸塵器本體10根據使用者的移動而跟隨使用者,因而雖然使用者並未執行移動吸塵器本體10的分離操作,仍可達到自主移動。
由於第一半部312被形成為傾斜,吸塵器本體10在門檻或障礙物於運行中位於其前方時可有效地移動越過門檻或障礙物。亦即,即便在障礙物產生的位置中,吸塵器本體10仍可穩定地運行且可繼續移動越過障礙物。
並且,當必須移動越過高的障礙物或使用者升起手柄23時,吸塵器本體10基於移動輪60中心而順時鐘旋轉,因而第二半部313可朝向地面移動。此時,後輪單元70和地面為接觸狀態且可防止第二半部313過度地下降或翻轉。並且,後輪單元70彈性支撐第二半部313,使得吸塵器本體10在外力從吸塵器本體10被移除時處於圖46中所示的狀態。
同時,吸塵器本體10可在運行時檢測障礙物O。當障礙物O被檢測到,吸塵器本體10可在避開障礙物時藉由控制移動輪60的驅動而運行。
圖50係圖顯示吸塵器本體的障礙物避開運行狀態。
如圖式所示,當吸塵器本體運行或從停止狀態開始運行時,障礙物O可被障礙物檢測構件44檢測到。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44設置於蓋構件 40形成為曲面形狀的前表面。在障礙物檢測構件44檢測位於設定角度範圍的障礙物O後,執行障礙物避開運行。
例如,如圖式所示,當障礙物O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中被障礙物檢測構件44的前感測器44c檢測到時,障礙物O的位置被主PCB 301或檢測PCB 306a計算。
並且,當障礙物O位置被計算時,主PCB 301可允許位於左右兩側的移動輪60較接近障礙物O之一者快速旋轉,從而改變吸塵器本體10的運行方向以避開障礙物O。
此時,主PCB 301可僅驅動位於兩側的輪馬達632之一且亦可藉由差異化輪馬達632每一者彼此的轉速或差異化其旋轉方向來避開障礙物O。
並且,輪馬達632的每一者的轉速可根據障礙物檢測構件44檢測到之距障礙物的距離而被延緩。亦即,當障礙物O被檢測到距一長距離時,輪馬達632的轉速可相對下降,且當障礙物O被檢測到距一短距離時,輪馬達632的轉速可變成相對較快。
如上所述,即便當用來避開障礙物O的分離操作未被執行時,亦可能在藉由障礙物檢測構件44而積極避開障礙物O時運行。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吸塵器本體10的向前運行已被說明。然而,由於第二半部313亦具有傾斜狀態,吸塵器本體10可根據第二半部313的角度改變而自動地向後移動。
圖51係圖顯示障礙物檢測構件的檢測範圍。
如圖式所示,障礙物檢測構件44檢測位於設定檢測距離L內的障礙物。例如,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具有約650mm的檢測距離。
此時,當吸塵器本體10逆時鐘旋轉且前輪312a接觸地面時,障礙物檢測構件44的檢測距離L可被設為未檢測到地面的距離。
當檢測距離L太長,會有吸塵器本體10的第一半部312逆時鐘旋轉時地面被視為障礙物的問題。相反地,當檢測距離L太短,在位於吸塵器本體10前方的障礙物被檢測到時避開移動會被非常迅速執行,因而發生使用者的不便,且即便當避開移動被執行時,障礙物可能無法完全避開。
因而,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具有設定距離L,當吸塵器本體10旋轉時該距離不會使地面被檢測到,且運行在有效避開障礙物時可被執行。
同時,由於障礙物檢測構件44設置於蓋構件40的前表面,其為吸塵器本體10的最上端,障礙物檢測構件44的發射角度可被設定使得即便當吸塵器本體10的角度改變時地面仍可不被檢測到,且障礙物可被有效地檢測到。
例如,當障礙物檢測構件44設置於吸塵器本體10的下表面或低的位置時,從障礙物檢測構件44發出的光無法幫助定向於地面,且檢測錯誤可由於地面的檢測而產生。特別是,由於吸塵器本體10旋轉的特性,選擇在地面未被檢測到時使障礙物被分辨的位置係相當重要。
圖52係圖顯示吸塵器本體10的壁面運行狀態。
如圖式所示,吸塵器本體10可沿著房間壁面或家具移動以執行清潔操作。當吸塵器本體10沿著壁面移動時,吸塵器本體10應辨識壁面、應沿著壁面運行而不會避開壁面,然後應在完全從角落脫離後旋轉。
為此,障礙物檢測構件44可被設定使得前感測器44b和44c及感測器44a和44d具有彼此不同的檢測距離L1和L2。前感測器44b和44c的檢測距離L1可設為長於側感測器44a和44d的檢測距離L2。例如,當前感測器44b和44c的每一者具有約650mm的檢測距離L1,側感測器44a和44d的每一者可設為具有約300mm的檢測距離L2。
當側感測器44a和44d每一者的檢測距離L2係相同於或者長於前感測器44b和44c每一者的檢測距離L1時,由於側感測器44a和44d每一者的檢測距離L2而使得壁面太遠,且前感測器44b和44c無法檢測壁面。最終,所有的前感測器44b和44c及側感測器44a和44d無法檢測的情形發生,因而壁面無法被辨識。因而,當側感測器44a和44d每一者的檢測距離L2較短而使得吸塵器本體10位於更接近壁面時,前感測器44b和44c及側感測器44a和44d可同時辨識壁面。
同時,當前感測器44b和44c及側感測器44a和44d在吸塵器本體10運行中同時辨識障礙物時,障礙物可被視為壁面,因而吸塵器本體10可沿著壁面運行而不會避開移動。亦即,運行在前感測器44b和44c及側感測器44a和44d檢測壁面的狀態被維持時執行。
當吸塵器本體10沿著壁面繼續運行然後前感測器44b和44c判定障礙物不存在且側感測器44a和44d亦判定障礙物不存在時,判定吸塵器本體10已通過壁面角落,且吸塵器本體10可在角落的方向上運行。
此時,在側感測器44a和44d亦判定障礙物不存在之後,吸塵器本體10可藉由一設定距離另外向前移動,然後可旋轉。亦即,吸塵器本體10可在完全經過角落之後旋轉,因而吸塵器本體10的後部可防止碰撞壁面。
除了如上所述的實施例,本發明還可具有各種其他實施例。
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除了其一部份以外的其餘結構將相同於如上所述的實施例,且相同用語參照相同或對應的元件且將省略重複說明。
圖53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吸塵器本體的本體部件向前傾斜的狀態的圖。並且,圖54係顯示其中本體部件向後傾斜的狀態的圖。再者,圖55係顯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支撐部件的結構的圖。
參照圖53至圖55,吸塵器本體1000包含本體部件1110、移動輪1120和電池1130。
灰塵容器1105可設置於本體部件1110,通過抽吸單元1160所抽吸的灰塵在灰塵容器1105中被儲存。一對移動輪1120可分別被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的兩側。電池1130可分離地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
吸塵器本體1000之基於經過移動輪1120的旋轉中心的筆直延伸細線V而佈置連接件1103的一部分可被定義為前面,且其佈置電池1130的一部分可被定義為後面。並且,本體部件1110向前旋轉的情況係本體部件1110在圖上(參照圖53)逆時鐘旋轉的情況,且本體部件1110向後旋轉的情況係本體部件1110順時鐘旋轉(參照圖54)的情況。
吸塵器本體1000可進一步包含用來驅動移動輪1120的驅動部分。並且,吸塵器本體1000可根據用於檢測吸塵器本體1000的移動的檢測部件的檢測資訊而藉由控制部分來控制移動輪1120的驅動。
當檢測部件處於OFF狀態時,移動輪1120可不被驅動。在此情況下,本體部件1110根據重心位置而傾斜。例如,當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經過移動輪1120的旋轉中心而位於筆直延伸細線V的前方時,本體部件1110向前傾斜,如圖53所示,且當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位於筆直延伸細線V的後方時,本體部件1110向後傾斜,如圖54所示。
當檢測部件被開啟時,該控制部分可控制移動輪1120的驅動,使得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經過移動輪1120的旋轉中心而位於筆直延伸細線V上。在此情況下,本體部件1110的下表面B亦可從地板表面G被間隔開,如圖 54所示。
吸塵器本體1000可進一步包含後輪單元1140。後輪單元1140可設置於本體部件1110下表面的後方,且可用來限制本體部件1110向後傾斜的角度。
後輪單元1140可另外包含延伸部1144。輔助輪1142可被旋轉連接至延伸部1144的一側。延伸部1144的另一側可被旋轉軸1146旋轉連接至本體部件1110。並且,延伸部1144可在範圍a-a’內向上或向下旋轉。
後輪單元1140可進一步包含彈性構件1150。例如,彈性構件1150可為扭矩彈簧。彈性構件1150的其中一端部1152可被本體部件1110支撐,且其另一端部1153可被延伸部1144支撐。彈性構件1150可施加彈性力,使得延伸部1144在圖上順時鐘旋轉。
當本體部件1110最大限度地向前傾斜時,本體部件1110的下表面B的前部可接觸地板表面G。因而,本體部件1110的最大向前旋轉角度可被限制。
另一方面,當本體部件1110向後傾斜,後輪單元1140可接觸地板表面G。因此,本體部件1110的最大向後旋轉角度可被限制。因而,本體部件1110可防止向前或向後翻轉。
當本體部件1110最大限度地向後傾斜時,本體部件1110的下表面B可形成相對於地板表面G的預定角度θ。此時,本體部件1110的下表面B與地板表面G之間的角度θ可為約17°至20°。
蓋1131可設置於電池1130。當電池1130被安裝於本體部件1110時,蓋1131可暴露至外側。因而,蓋1131可形成本體部件1110外部的至少一部分。並且,使用者可將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或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而不需拆卸本體部件1110。
以下,將說明詳細電池1130被安裝於本體部件1110或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的過程。然而,以下說明限制於當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位於前面,且當電池1130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位於後面的情況。
圖56係依序顯示電池耦接至吸塵器本體的過程的圖。
圖56(a)係顯示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之狀態的圖,且 圖56(b)係顯示電池1130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之狀態的圖,且圖56(c)係顯示本體部件1110向後傾斜之狀態的圖。
耦接電池1130的電池耦接部1107形成於本體部件1110。電池耦接部1107可藉由使本體部件1110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
電池耦接部1107形成於本體部件1110的下側,因而電池1130被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的下側。例如,當電池1130被安裝於本體部件1110時,電池1130的重心可位於較移動輪1120的旋轉中心更下側。
因而,由於當電池1130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時電池1130的重心可向下移動,吸塵器本體1000的運行穩定性可提高。
當電池1130被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的下側時,具有吸塵器本體1000的運行穩定性提高的優點。然而,由於電池1130應被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的下側,不便於使用者耦接電池1130。
然而,當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可經過移動輪1120的中心而位於筆直延伸線的前方。因而,當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時,本體部件1110可繞著移動輪1120而向前傾斜。
當本體部件1110向前傾斜時,本體部件1110下表面的前部接觸地板表面。此時,電池耦接部1107傾斜指向朝上。因而,使用者可輕鬆地耦接電池1130。
電池1130可被設置於電池耦接部1107的耦接引導部在相對於本體部件1110的傾斜方向上耦接。具體而言,電池1130的插入方向S可相對於筆直延伸細線V和地板表面的每一者形成銳角。因而,當本體部件1110下表面的前部接觸地板表面時,電池1130的插入方向S相對於地板表面形成銳角。
當電池1130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可向後移動。亦即,當電池1130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可位於經過移動輪1120中心的筆直延伸線的後方。
換言之,當電池1130耦接至本體部件1110時,本體部件1110可繞著移動輪1120向後傾斜。此時,後輪單元1140選擇性地接觸地板表面。此時,本體部件1110的下表面B形成相對於地板表面G的預定角度θ。
圖57係依序顯示電池與吸塵器本體分離的過程的圖。
具體而言,圖57(a)顯示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之前的 狀態,且圖57(b)顯示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的狀態。
欲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電池1130,使用者可直接施加一力至本體部件1110且可將本體部件1110向前傾斜。接著,使用者可在與插入方向S相反的方向上分離電池1130。
當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再次向前移動。因而,本體部件1110可被維持在向前傾斜的狀態中。
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真空吸塵器中,當電池1130被安裝於本體部件1110時,本體部件1110可向後旋轉,因而本體部件1110的下表面可從地板表面間隔開。亦即,本體部件1110可在運行時被移動輪1120兩點支撐。在此情況下,吸塵器本體1000可更輕鬆地爬過障礙物,且由於作用於移動輪1120上的運行摩擦可減少,當使用者移動吸塵器本體1000所需的勞力亦可減少。
當電池1130從本體部件1110分離時,本體部件1110的重心向前移動,且本體部件1110向前旋轉,因而設置於本體部件1110後下側的電池耦接部1107往上移動。因此,使用者可輕鬆地將電池1130耦接至電池耦接部1107。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真空吸塵器的特徵在於包含:吸塵器本體;移動輪,設置於吸塵器本體且被配置以旋轉支撐吸塵器本體;輪馬達組件,設置於吸塵器本體且被配置以旋轉移動輪;抽吸軟管,被配置以連接用於抽吸灰塵的抽吸部件和吸塵器本體;抽吸單元,其中抽吸軟管被連接至吸塵器本體之與移動輪的旋轉中心間隔開的位置;檢測部件,設置於吸塵器本體內部且被配置以檢測吸塵器本體的傾斜度;以及PCB,被配置以在當吸塵器本體被檢測部件檢測到的傾斜度偏離一設定角度時驅動輪馬達組件,其中吸塵器本體的重心基於移動輪的旋轉中心而位於抽吸軟管的連接位置之相反側。
吸塵器本體可包含基底,其被配置以形成吸塵器本體的底部,且基底可包含位於較移動輪的旋轉中心更前側的第一半部且被形成為傾斜,從而逐漸地與地面間隔開而朝向其前側。
根據吸塵器本體的旋轉而選擇性地接觸地面之前輪可安裝於第一半部。
基底可包含位於較移動輪的旋轉中心更前側的第二半部且被形成為傾斜,從而逐漸地與地面間隔開而朝向其前側。
根據吸塵器本體的旋轉而選擇性地接觸地面之後輪單元可安裝 於第二半部。
後輪單元可包含:腿部,安裝於基底以可旋轉;後輪,安裝於腿部的延伸端部以可旋轉;以及彈性部,被配置以從後輪的一側延伸而傾斜或者具有曲率,且被形成使得其延伸端部接觸基底的下表面且根據腿部的旋轉而彈性變形。
被配置以供給用於驅動吸塵器的電力的電池單元可設置於吸塵器本體,且電池單元可設置於較移動輪的旋轉中心更後側。
用於供給抽吸力的主馬達設置於吸塵器本體,且主體可設置於較移動輪的旋轉中心更後側。
檢測部件可包含陀螺儀感測器。
真空吸塵器可包含障礙物檢測構件,設置於吸塵器本體的前表面且被配置以檢測位於其前方的障礙物。
障礙物檢測構件可包含雷射感測器。
複數個障礙物檢測構件可設置在相同的延伸線上且亦可被設置以使彼此定向於不同方向。
吸塵器本體可包含:本體部件,用於儲存從空氣分離出來之被抽吸的灰塵的灰塵容器安裝於此;以及蓋構件,設置於本體部件以可打開和關閉且被配置以選擇性地遮擋灰塵容器的上表面,且障礙物檢測構件可設置於蓋構件的圓形前表面。
一對移動輪可設置於本體部件的兩側,且輪馬達組件可被連接至該對移動輪的每一者以獨立地驅動移動輪。
PCB可在障礙物檢測構件檢測障礙物時驅動輪馬達組件的其中之一。
PCB可控制輪馬達組件以在障礙物檢測構件檢測障礙物時具有彼此不同的轉速。
PCB可控制輪馬達組件以在障礙物檢測構件檢測障礙物時在與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旋轉。
用於將本體部件的內部空間劃分出前部和後部的基底框架可安裝於本體部件內部,且用於收集灰塵的灰塵容器可安裝於基底框架的前方。
基底框架可包含:下框架,被配置以供給用於驅動吸塵器的電力 的電池單元安裝於此;以及上框架,安裝於下框架的上端且被配置以形成容納用於提供抽吸力的主馬達的空間。
一對第一側壁可設置於上框架,且主馬達可設置於該對第一側壁之間,使得主馬達的空氣抽吸和排出操作在前後方向上被執行。
用於協助灰塵抽吸操作的子馬達可設置於抽吸部件,且用於驅動子馬達的子PCB可設置於第一側壁的外表面。
主馬達可被設置以傾斜至該對第一側壁的其中之一,且用於排出空氣的板孔可形成於側上框架的底部表面。
障礙件孔可形成於下框架的前表面,被引導通過板孔的空氣經過該障礙件孔,且PCB可安裝於障礙件孔的前表面,且用於移除供給電力的噪音的噪音過濾器可設置於其後表面。
與下框架的空間連通的後開口可形成於吸塵器本體的後表面,且用於打開和關閉後開口的後蓋可設置於吸塵器本體。
下框架可被設置而間隔開來,從而提供安裝電池單元的空間,且可包含用於引導電池單元的插入和撤回操作的一對第二側壁,且被第二側壁限制的電池限制溝槽可形成於電池單元的兩側表面。
突出以可插入電池限制溝槽中的電池限制部可形成於該對第二側壁的其中之一,且分離成型以可插入電池限制溝槽中的電池限制構件可安裝於其另一者。
真空吸塵器可進一步包含:灰塵容器,其置於吸塵器本體中且被配置以收集被抽吸的灰塵,且灰塵容器可包含透明箱,其形成為圓柱形狀且被配置以分離並儲存所抽吸的空氣中的灰塵;上蓋,其被配置以形成灰塵容器的上表面且具有抽吸埠和排出埠;以及下蓋,其被配置以打開和關閉灰塵容器之打開的下表面。
下蓋可包含:下蓋軸,耦接至透明箱的下端以可旋轉;以及下鉤,設置在對應於下蓋軸的位置以被形成於透明箱下端的箱卡合部卡住並限制,使得下蓋維持於關閉狀態中。
可包含下鎖定件安裝部和下鎖定件,下鎖定件安裝部設置於透明箱的下和上側,下鎖定件安裝於下鎖定件安裝部以可上下移動且被配置以在向下移動時推壓下鉤,因而釋放與箱卡合部的耦接。
鉤的上表面和與鉤的上表面的下鎖定件接觸的下端可被形成為傾斜。
真空吸塵器可另外包含形成為圓柱形狀並設置於灰塵容器內部的內箱,且內箱可形成在內箱與灰塵容器之間的第一灰塵收集空間以及在內箱內部的第二灰塵收集空間以收集灰塵。
真空吸塵器可進一步包含:壓縮馬達組件,設置於吸塵器本體的安裝灰塵容器的一側;變速齒輪,設置於下蓋且在灰塵容器被安裝時連接至壓縮馬達組件;以及灰塵壓縮單元,設置於內箱且耦接至變速齒輪以旋轉,因而壓縮第一灰塵收集空間中的灰塵。
變速齒輪可包含:第一變速齒輪,設置於下蓋的下表面且連接至壓縮馬達組件;以及第二變速齒輪,耦接至第一變速齒輪的旋轉軸且設置於下蓋的上表面以連接至灰塵壓縮單元,且第一變速齒輪的旋轉軸通過其中且被耦接的軸承可設置於下蓋。
置於第二變速齒輪之上表面的墊圈板、被安裝且固定至墊圈板密封內蓋之打開的下表面的內墊圈、以及經過墊圈板且被緊固至第二變速齒輪使得墊圈板被安裝以獨立地旋轉的軸耦接構件可被設置。
內墊圈可包含:第一密封部,形成為圓板狀以接觸內箱打開的下端;以及第二密封部,設置於第一密封部之上且接觸內箱的內表面。
上蓋可分離地安裝於透明箱打開的上表面,且可具有分別形成於透明蓋的內上端和上蓋之突出的上凸塊及凹陷的上溝槽以耦接至彼此,且用於限制上蓋的一端的上部鎖件可設置於透明箱面向上溝槽的上端。
上部鎖件安裝部可形成於透明箱的外表面,且上部鎖件可旋轉地安裝於上部鎖件安裝部以延伸至高於透明箱的上端,從而選擇性地被上蓋卡住並限制。
吸塵器本體可包含:本體部件,其中用於分離並儲存被抽吸的空氣中的灰塵的灰塵容器可分離地被安裝;以及蓋構件,安裝於本體部件以可旋轉,且被配置以選擇性地遮擋灰塵容器的上部。
連接至抽吸單元且在蓋構件關閉時與灰塵容器的抽吸埠連通的連接件可設置於蓋構件。
藉由使用者的操作而選擇性地在兩側方向上突出且被本體部件 限制的鎖定組件可設置於蓋構件。
鎖定組件可包含:推壓構件,其可推壓地安裝在形成於蓋構件的握持部的外表面,以被使用者握持;傳遞構件,其上下移動以傳動推壓構件的推壓操作;一對主要連接件,其接觸傳遞構件且藉由傳遞構件而旋轉;以及子連接件,其連接至主要連接件以線性往復,且其一端插入蓋構件中或從蓋構件撤回以被本體部件卡住並限制。
主要連接件可包含:通過部,從傳遞構件的兩側被旋轉地軸耦接;第一延伸部,被配置以從通過部延伸朝向傳遞構件,且具有接觸傳遞構件的傾斜下端的傾斜表面;以及第二延伸部,被配置以在與第一延伸部垂直的方向上延伸且與子連接件軸耦接。
容納子連接件並引導子連接件移動的連接件引導件可形成於蓋構件,且一入口可在蓋構件對應於連接件引導件的側表面打開,子連接件的一端通過該入口而插入和撤回。
連接蓋構件和本體部件以允許蓋構件被維持在打開狀態中的連接件組件可設置於蓋構件與本體部件之間。
延伸以可與本體部件一起旋轉的蓋構件耦接部可形成於蓋構件的一端,且連接件組件的一端可被旋轉地安裝於蓋構件耦接部,且其另一端可滑動地安裝於本體部件。
連接件組件可包含:旋轉連接件,其上的一端旋轉地安裝於蓋構件;滑動件,旋轉地安裝於旋轉連接件的另一端且容納於本體部件的一側以在蓋構件被打開和關閉時線性往復;以及彈性構件,設置於蓋構件與滑動件之間以彈性支撐滑動件。
在蓋構件的旋轉軸方向上被打開且容納滑動件和旋轉連接件的至少一部分的連接件組件容納部可形成於本體部件。
與滑動件的兩側表面接觸以引導滑動件的線性往復運動的滑動件引導件可形成於連接件組件容納部。
彼此間隔開的一對支撐部可形成於旋轉連接件,且該對支撐部可包含:滑動件固定部,被配置以在面向彼此的方向上突出以旋轉耦接至滑動件;支撐凸塊,被配置以向外突出以被從連接件組件容納部突出的干擾凸塊卡住並限制;以及支撐狹縫,其從支撐部的一端切除至滑動件固定部與支撐凸塊之間 的空間,且被配置以提供支撐凸塊的彈性。
干擾凸塊可在蓋構件以一設定角度被打開時形成於干擾支撐凸塊的位置,可對支撐凸塊進行支撐,因而可限制蓋構件的旋轉。
保持器可設置於吸塵器本體,藉由該保持器使形成於抽吸單元一側的凸塊被卡住並限制且使抽吸單元被支撐,且保持器可由金屬材料所形成然後可耦接至吸塵器本體。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以下功效可被預期。
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可預期到以下功效。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中,可顯示真空吸塵器狀態的顯示器設置於蓋構件,蓋構件設置於吸塵器本體的上表面上,且使用者可在執行清潔操作時輕鬆地檢查關於真空吸塵器操作狀態的各種資訊,因而提高使用者便利性。
特別是,由於顯示器可顯示電池殘值和設置於吸塵器本體中之電池的充電狀態,使用者可通過顯示器檢查電池的狀態並可執行清潔操作或電池充電操作,因而使用者便利性可進一步提高。
並且,蓋構件旋轉地安裝於吸塵器本體,且通過用於蓋構件的旋轉的蓋構件耦接構件連接至顯示器的顯示器纜線可被導入吸塵器本體中。因而,顯示器纜線可防止暴露至外側,且真空吸塵器的外觀可被改善,且雖然蓋構件的打開和關閉操作被重複執行,顯示器纜線亦可防止被切斷。
並且,該對蓋構件耦接部係設置於兩側,因而檢測構件纜線和顯示器纜線可分離地導入本體部件中,因此纜線可在未暴露至外側時引導至一簡單佈置中。
並且,吸塵器本體的重心係位於第二半部,因而吸塵器本體可繞著移動輪旋轉、可在處於停止狀態時接觸地面,因而可被維持在穩定支撐的狀態中。
並且,重心位於第二半部,且吸塵器本體可在真空吸塵器的運行停止時旋轉以傾斜,且亦可在吸塵器本體運行時旋轉使得其角度改變發生,因而可精確判定真空吸塵器的停止或運行狀態。
在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真空吸塵器中,由於吸塵器本體的重心位於第二半部,吸塵器本體可繞著移動輪旋轉且可藉由接觸地面而被維持在穩定 支撐的狀態中。
並且,由於重心位於第二半部,當真空吸塵器的運行停止時,吸塵器本體可旋轉然後可處於傾斜狀態中,且當吸塵器本體運行時,其角度改變藉由旋轉而發生,因而可精確判定真空吸塵器的停止或移動狀態。
並且,用於檢測吸塵器本體的樣態(即其傾斜度或旋轉角度)的檢測部件設置於吸塵器本體內部。而且,由於真空吸塵器具有使抽吸軟管被連接至吸塵器本體上部的構造,當使用者拉動抽吸軟管以移動真空吸塵器時吸塵器本體會傾斜,且移動輪被檢測該情形的檢測部件所驅動。
因而,雖然使用者並未拉動吸塵器本體本身以移動吸塵器本體,吸塵器本體可藉由簡單操作(例如移動抽吸軟管)而自動運行,且吸塵器本體可在使用者移動時跟隨使用者運行,因而提高了使用者便利性。
特別是,由於在吸塵器本體的傾斜度維持一直恆定時吸塵器本體可停止,不論灰塵存在與否或灰塵數量為何,皆可提高檢測部件檢測傾斜度的可靠性。
雖然該實施例的所有元件被耦接至一起或在結合狀態操作,本發明不限於這種實施例。也就是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所有元件可以彼此選擇性地結合。此外,當描述一個包括(或包含或具有)一些元件時,應該理解地是,如果沒有特別限制,其可以包括(或包含或具有)僅那些元件,或者其可以包括(或包含或具有)其他元件以及那些元件。除非這裡另有特別規定,包含技術或科學術語的所有術語被給定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含義。在字典中定義的相似術語,通常使用的術語需要解釋為在技術背景中使用的含義且不解釋為理想或過於正式的含義,除非這裡另有明確規定。
雖然已經參考其大量說明性實施例描述了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地是,在不脫離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定義的本發明的範圍的情況下,可以對其做出各種形式和細節變化。因此,較佳實施例應該僅被考慮為描述性意義,並非限制性目的,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也不限制於該實施例。此外,本發明不是藉由本發明的詳細說明書來限定,而是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來限定,該範圍內的所有差異將被解釋為包含於本發明中。

Claims (11)

  1. 一種真空吸塵器,包括:一吸塵器本體,具有用於抽吸灰塵的一主馬達;一移動輪,設置在該吸塵器本體的兩側表面,並旋轉以移動該真空吸塵器;一灰塵容器,可分離地安裝在該吸塵器本體,以儲存被吸入的灰塵,且其至少一部分暴露於外部;一蓋構件,被配置以打開和關閉該吸塵器本體的一上表面並在一關閉狀態中容納該灰塵容器的一上部;一吸嘴,連接到該蓋構件,且被配置以通過該蓋構件與該灰塵容器連通,而抽吸灰塵;一蓋構件耦接部,被配置以從該蓋構件的一端延伸,可旋轉地耦接在該吸塵器本體,並且亦被配置以允許該蓋構件被打開和關閉;以及一顯示器,設置於該蓋構件,且被配置以顯示一操作狀態,其中連接到該顯示器的一顯示器電纜被該蓋構件耦接部引導,然後導入該吸塵器本體中。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一電池單元安裝於該吸塵器本體,該電池單元提供電力以驅動該主馬達且旋轉該移動輪。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顯示器顯示該電池單元的一充電狀態。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移動輪被旋轉以移動該真空吸塵器,且亦支撐該吸塵器本體以在正向上旋轉,以及該電池單元被設置以使該吸塵器本體的重心位於該移動輪的一中心軸的一後部。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蓋構件包含一蓋座,被配置以形成該蓋構件的一下表面,且該顯示器被安裝於此;以及一外蓋,耦接至該蓋座以形成該蓋構件的一上表面,以及 該外蓋的至少一部分被形成為使光穿透,使得僅在該顯示器被操作時,該顯示器才被暴露。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與該吸塵器本體的內部連通的一開口形成在由該蓋構件所遮擋之該吸塵器本體的該上表面的內側,以及該蓋構件耦接部耦接到該開口的內部。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一引導空間形成於該蓋構件耦接部,該引導空間凹陷以容納該顯示器電纜,以及一電纜孔形成在該蓋構件耦接部的後端且引導該顯示器電纜,使得該顯示器電纜從該蓋構件的內部被引入到該吸塵器本體的內部。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該蓋構件耦接部包含一彎曲部,被配置以從該蓋部件的後端向下延伸;以及一延伸部,被配置以從該彎曲部向後延伸。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一對蓋構件耦接部形成於左右間隔開的位置,且一彎曲部孔形成於一對彎曲部的每一者的一內表面,用於連接該蓋部件與該吸塵器本體的一旋轉連接件在該彎曲部孔中被旋轉耦接以允許該蓋部件的一打開狀態被選擇性地維持,以及耦接到該吸塵器本體的一蓋旋轉軸形成於該對彎曲部的每一者的一外表面。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一對蓋構件耦接部形成於左右間隔開的位置,以及一止動件形成於該對蓋構件耦接部之間,該止動件形成為突出並且被配置以在該蓋構件打開時接觸該吸塵器本體,從而限制該蓋構件的打開。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真空吸塵器,其中一對蓋構件耦接部形成在左右兩側,且 該顯示器電纜被引導到該等蓋構件耦接部的其中之一,以及一檢測構件電纜被引導到該等蓋構件耦接部的另一者,該檢測構件電纜連接至安裝於該蓋構件的一障礙物檢測構件。
TW106106548A 2016-02-29 2017-02-24 真空吸塵器 TWI6377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60024022 2016-02-29
??10-2016-0024022 2016-02-29
KR1020160062452 2016-05-20
??10-2016-0062452 2016-05-20
??10-2016-0184117 2016-12-30
KR1020160184117A KR101903256B1 (ko) 2016-05-20 2016-12-30 진공 청소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31439A TW201731439A (zh) 2017-09-16
TWI637716B true TWI637716B (zh) 2018-10-11

Family

ID=59743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6548A TWI637716B (zh) 2016-02-29 2017-02-24 真空吸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I637716B (zh)
WO (1) WO2017150867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09767B2 (ja) * 2018-11-07 2024-01-09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ロボット集塵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60670B2 (zh) * 1983-07-20 1988-11-25
EP2621323B1 (en) * 2010-10-01 2015-03-11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vacuum cleaner
US9138114B2 (en) * 2009-03-13 2015-09-22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US9204770B2 (en) * 2005-01-18 2015-12-08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Cleaner head for a cleaning appliance
EP2561783B1 (en) * 2011-08-23 2015-12-30 Bissell Homecare, Inc. Auxiliary suction nozzle and port for vacuum clea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79895B2 (ja) * 2000-07-18 2007-02-14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200294697Y1 (ko) * 2002-07-11 2002-11-13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의 인디케이터 램프장치
KR101046838B1 (ko) * 2008-08-08 2011-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 청소기
KR20130029852A (ko) * 2011-09-16 2013-03-26 주식회사 와이즈오토모티브 청소구역 정보의 설정과 청소 후 실제 청소구역의 확인이 가능한 청소 로봇 및 이의 제어 시스템
JP6302648B2 (ja) * 2013-11-15 2018-03-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60670B2 (zh) * 1983-07-20 1988-11-25
US9204770B2 (en) * 2005-01-18 2015-12-08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Cleaner head for a cleaning appliance
US9138114B2 (en) * 2009-03-13 2015-09-22 Omachr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c.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EP2621323B1 (en) * 2010-10-01 2015-03-11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vacuum cleaner
EP2561783B1 (en) * 2011-08-23 2015-12-30 Bissell Homecare, Inc. Auxiliary suction nozzle and port for vacuum clea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50867A3 (ko) 2018-09-07
WO2017150867A2 (ko) 2017-09-08
TW201731439A (zh) 2017-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7718B (zh) 真空吸塵器
TWI643597B (zh) 真空吸塵器
TWI641351B (zh) 真空吸塵器
TWI636758B (zh) 真空吸塵器
TWI643596B (zh) 真空吸塵器
TW201731437A (zh) 真空吸塵器
TW201731436A (zh) 真空吸塵器
TWI653962B (zh) 真空吸塵器
TW201731438A (zh) 真空吸塵器
TW201731447A (zh) 真空吸塵器
GB2564035A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7412A1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7409B2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7410B2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6613B2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7414B2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6612B2 (en) Vacuum cleaner
AU2017227413B2 (en) Vacuum cleaner
TWI637716B (zh) 真空吸塵器
GB2564049A (en) Vacuum cleaner
TWI637715B (zh) 真空吸塵器
GB2564050A (en) Vacuum clea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