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6472B - 按鍵結構 - Google Patents
按鍵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36472B TWI636472B TW106131320A TW106131320A TWI636472B TW I636472 B TWI636472 B TW I636472B TW 106131320 A TW106131320 A TW 106131320A TW 106131320 A TW106131320 A TW 106131320A TW I636472 B TWI636472 B TW I636472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balance bar
- bar member
- bottom plate
- arm
- connecting ro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一鍵帽、一升降機構、一回復力產生元件及二平衡桿件。該升降機構連接至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以使該鍵帽能相對於該底板上下移動。該回復力產生元件設置於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每一個平衡桿件均連接至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且呈U形結構,該平衡桿件於其兩側具有一長臂及一短臂,該二平衡桿件的長臂比短臂鄰近該回復力產生元件設置,使得當下壓該鍵帽時,該鍵帽中間部位的下移量可以大於該鍵帽兩側部位的下移量。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按鍵結構,尤指一種具有平衡桿件之按鍵結構。
一般按鍵通常只利用單一剪刀腳支架支撐鍵帽,鍵帽則經由此剪刀腳支架而可相對於底板上下移動。當鍵帽較長時,例如鍵盤的空白鍵,會使用兩個或更多個剪刀腳支架來共同支撐鍵帽,鍵帽則經由這些剪刀腳支架相對於底板上下移動。然而,於空白鍵中,各剪刀腳支架獨立作動,當使用者按壓鍵帽的兩側部位時,鍵帽無法水平地下壓,而是呈偏斜地下壓。而一般按壓開關通常設置於鍵帽中間部位的下方,前述空白鍵鍵帽偏斜地下壓極可能使得鍵帽中間部位的下移量不足以觸發開關,致使該次按壓操作失敗。對此問題,目前鍵盤中具有較長鍵帽的鍵按通常配置有一平衡桿件,連接至鍵帽與底板之間,以增加鍵帽整體上下移動的平穩度,以改善前述空白鍵鍵帽偏斜地下壓的現象。然而,使用於較長鍵帽的平衡桿件原則上也具有較長的長度,此將使得平衡桿件本身也會因兩側受力不均而有偏斜作動的現象,使得前述空白鍵鍵帽偏斜地下壓的改善有限。此外,一般按鍵使用橡膠圓突以提供鍵帽所需的回彈力。於空白鍵中,橡膠圓突通常是對應鍵帽中間部位設置於兩個剪刀腳支架之間且係以預壓的方式設置於鍵帽與底板之間,故鍵帽整體呈現中間部位隆起,使得當使用者按壓鍵帽的兩側部位時,鍵帽被使用者按壓的部位已達到其最低位置時,鍵帽中間部位仍未達到其最低位置,亦即鍵帽中間部位無法產生足夠的下移量以觸發開關,致使該次按壓操作失敗。前述用於空白鍵的平衡桿件因具有較長的長度,其剛性往往不足以完全克服前述鍵帽因橡膠圓突造成其中間部位隆起的問題。另外,剪刀腳支架及平衡桿件與鍵帽及底板間之配合均留有配合公差或間隙以使按鍵的組裝及作動順利,但此配合公差或間隙使得前述問題更形嚴重。因此,於目前具有較長鍵帽的按鍵中,常有使用者雖已按壓鍵帽但卻無法觸發開關的情形(例如僅按壓空白鍵鍵帽的兩側),造成使用者輸入的困擾。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使用兩個結構非對稱的平衡桿件,連接至鍵帽與底板之間,使得於下壓鍵帽時,鍵帽相對中間部位的下移量大於兩側部位的下移量。
根據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包含一底板、一鍵帽、一升降機構、一回復力產生元件、一第一平衡桿件及一第二平衡桿件。該鍵帽設置於該底板之上。該升降機構連接至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使得該鍵帽能透過該升降機構以相對於該底板上下移動。該回復力產生元件設置於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該第一平衡桿件包含一第一連接桿、一第一短臂及一第一長臂,該第一短臂及該第一長臂連接至該第一連接桿相對兩端部,使得該第一平衡桿件大致呈一U形結構,該第一平衡桿件以該第一連接桿與該鍵帽樞接,該第一短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一長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一長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小於該第一短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該第二平衡桿件包含一第二連接桿、一第二短臂及一第二長臂,該第二短臂及該第二長臂連接至該第二連接桿相對兩端部,使得該第二平衡桿件大致呈一U形結構,該第二平衡桿件以該第二連接桿與該鍵帽樞接,該第二短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二長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二長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小於該第二短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該第一長臂及該第二長臂位於該第一短臂及該第二短臂之間。藉此,當使用者無論按壓該鍵帽那個部位,該鍵帽向下移動的同時亦受到該第一平衡桿件及該第二平衡桿件拘束、帶動,使得該鍵帽接近該回復力產生元件的部位的下移量能大於該鍵帽遠離該回復力產生元件的部位的下移量,亦即該鍵帽對應該回復力產生元件的部位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
相對於先前技術,本發明之按鍵結構利用兩個結構非對稱的平衡桿件,使得於下壓鍵帽時,無論使用者按壓該鍵帽那個部位,鍵帽相對中間部位的下移量大於兩側部位的下移量,進而有效解決先前技術中僅按壓空白鍵鍵帽的兩側卻無法觸發開關的問題。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圖1至圖2。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1包含一底板10、一鍵帽12、一升降機構14、一回復力產生元件16、一第一平衡桿件18、一第二平衡桿件20及一薄膜電路板22。鍵帽12設置於底板10之上。升降機構14連接至底板10及鍵帽10之間,使得鍵帽10能透過升降機構14以相對於底板10上下移動。回復力產生元件16設置於底板10及鍵帽12之間,當鍵帽10被按壓後,回復力產生元件16可對鍵帽12施加一回復力,以驅使鍵帽12回到原位,即鍵帽12未被按壓時所處的位置。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分別連接至底板10及鍵帽10之間,以增強鍵帽10各部位間之相互連動。薄膜電路板22疊置於底板10上且包含一開關222(以帶有影線圓圈表示於圖2中),當鍵帽12被按壓時,開關222可被觸發。
其中,於本實施例中,升降機構14包含兩個剪刀腳支架,為簡化圖面,剪刀腳支架矩形方塊表現於圖中,其結構細節可由一般按鍵常使用的剪刀腳支架實作(其原則上包含兩個相互樞接的支架,每一個支架均連接至底板10及鍵帽12之間),不另贅述。此外,底板10及鍵帽12對應升降機構14均包含連接結構以與升降機構14連接,為簡化圖面,前述連接結構(及薄膜電路板22用以供前述底板10連接結構露出而形成的鏤空)均未繪示於圖中,其結構細節可參照一般具有剪刀腳支架的按鍵,不另贅述。但本發明均不以此為限;例如於其他按鍵中用於支撐鍵帽並提供鍵帽上下運動的支架結構亦可取代前述的剪刀腳支架。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回復力產生元件16係一彈性圓突,其能彈性變形並產生回彈力,通常以橡膠材質製作。回復力產生元件16對應開關222設置於薄膜電路板22上,使得當鍵帽12被外力按壓而朝向底板10移動時,鍵帽12會擠壓回復力產生元件16以使回復力產生元件16觸發開關222。當該外力消失時,彈性變形的回復力產生元件16所產生的回彈力即可作為施加於鍵帽12的回復力,以驅使鍵帽12回到原位。但本發明均不以此為限;例如回復力產生元件16以一彈簧實作,另於鍵帽12下表面向下延伸形成一突出物,其伸入該彈簧中空部分,用以於該彈簧被壓縮時觸發開關222。此外,於實作上,回復力產生元件16通常以預壓的方式設置,使得回復力產生元件16始終向上緊抵鍵帽12,造成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位可能向上隆起,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回復力產生元件16非以預壓的方式設置;此時,當鍵帽12未被按壓時,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位原則上不會向上隆起。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開關222係透過薄膜電路板22實現,薄膜電路板22其通常由三層透明薄片疊置而成,其中,上、下透明薄片其上形成導電線路,中間的透明薄片提供該導電線路的絕緣,該導電線路形成開關22;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開關222以獨立元件(例如觸動開關)實作,其可焊接至一印刷電路板(疊置於底板10)上或是直接設置於底板10並另以電線實作電性連接。
請併參閱圖3,其中於圖3中,以虛線表示鍵帽12的輪廓。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平衡桿件18包含一第一連接桿182、一第一短臂184及一第一長臂186,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分別連接至第一連接桿182相對兩端部182a、182b,使得第一平衡桿件18大致呈一U形結構。第一平衡桿件18以第一連接桿182與鍵帽12樞接,第一短臂184的自由端部184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第一長臂186的自由端部186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於第一連接桿182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長臂186與回復力產生元件16間之距離Ld1小於第一短臂184與回復力產生元件16間之距離Sd1,如圖3所示;因此,第一長臂186比第一短臂184臂鄰回復力產生元件16設置。其中,鍵帽12對應第一連接桿182具有一樞接結構122(以隱藏線繪示於圖1及圖2中),其以兩個C形卡勾,勾持住第一連接桿182,第一連接桿182能經由樞接結構122相對於鍵帽12旋轉。底板10對應自由端部184a具有一滑槽102a,自由端部184a以一L形結構,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設置於滑槽102a中;底板10對應自由端部186a具有一滑槽102b,自由端部186a以一L形結構,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設置於滑槽102b中。前述滑槽102a、102b均薄膜電路板22的鏤空露出。藉此,當第一平衡桿件18因鍵帽12被按壓而朝向底板10旋轉時,因為第一長臂186的長度大於第一短臂184的長度,所以第一長臂186與第一連接桿182的連接處的下移量會大於第一短臂184與第一連接桿182的連接處的下移量;換言之,此時鍵帽12對應第一長臂186與第一連接桿182連接處的鍵帽12部分的下移量會大於鍵帽12對應第一短臂184與第一連接桿182連接處的部分的下移量。因此,以圖3的視角而言,即使使用者按壓鍵帽12的左側,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分仍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以有效擠壓回復力產生元件16以觸發開關222。
第二平衡桿件20包含一第二連接桿202、一第二短臂204及一第二長臂206,第二短臂204及第二長臂206連接至第二連接桿202相對兩端部202a、202b,使得第二平衡桿件20大致呈一U形結構。第二平衡桿件20以第二連接桿202與鍵帽12樞接,第二短臂204的自由端部204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第二長臂206的自由端部206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於第二連接桿202的延伸方向上,第二長臂206與回復力產生元件16間之距離Ld2小於第二短臂204與回復力產生元件16間之距離Sd2,如圖3所示;因此,第二長臂206比第二短臂204臂鄰回復力產生元件16設置。其中,同樣的,鍵帽12對應第二連接桿202具有一樞接結構124(以隱藏線繪示於圖1及圖2中),其以兩個C形卡勾,勾持住第二連接桿202,第二連接桿202能經由樞接結構124相對於鍵帽12旋轉。底板10對應自由端部204a具有一滑槽104a,自由端部204a以一L形結構,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設置於滑槽104a中;底板10對應自由端部206a具有一滑槽104b,自由端部206a以一L形結構,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設置於滑槽104b中。前述滑槽104a、104b均薄膜電路板22的鏤空露出。藉此,當第二平衡桿件20因鍵帽12被按壓而朝向底板10旋轉時,因為第二長臂206的長度大於第二短臂204的長度,所以第二長臂206與第二連接桿202的連接處的下移量會大於第二短臂204與第二連接桿202的連接處的下移量;換言之,此時鍵帽12對應第二長臂206與第二連接桿202連接處的鍵帽12部分的下移量會大於鍵帽12對應第二短臂204與第二連接桿202連接處的部分的下移量。因此,以圖3的視角而言,即使使用者按壓鍵帽12的右側,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分仍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以有效擠壓回復力產生元件16以觸發開關222。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長臂186及第二長臂206位於第一短臂184及第二短臂204之間,因此,原則上無論使用者按壓鍵帽12的那一個位置,鍵帽12向下移動的同時亦受到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拘束、帶動,使得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分均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以有效擠壓回復力產生元件16以觸發開關222。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鍵帽12呈長條狀(例如按鍵結構1係一空白鍵)且具有一長度方向12a及一寬度方向12b。如圖3所示,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於長度方向12a排列於回復力產生元件16之兩側,且第一連接桿182及第二連接桿202於寬度方向12b樞接於鍵帽12之兩側邊。此配置有助於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對鍵帽12提供平衡的結構拘束,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如圖4所示,第一連接桿182及第二連接桿202於寬度方向12b樞接於鍵帽12之同一側邊,此配置仍能使鍵帽12於被按壓時,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分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以有效擠壓回復力產生元件16以觸發開關222。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於長度方向12a分開設置於回復力產生元件16之兩側,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如圖5所示,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於長度方向12a交錯設置,此配置亦能使鍵帽12於被按壓時,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分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係結構相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如圖6所示,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結構不同,此配置亦能使鍵帽12於被按壓時,鍵帽12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的部分能產生足夠的下移量。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短臂184及第二短臂204鄰近鍵帽12於長度方向12a的兩側邊設置,且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結構相同,使得回復力產生元件16實質位於鍵帽12中心部位的下方,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即使回復力產生元件16實質位於鍵帽12中心部位的下方,透過第一短臂184及第二短臂204非均鄰近鍵帽12於長度方向12a的側邊設置,即可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結構不同。又例如,如圖7所示,即使回復力產生元件16實質位於鍵帽12中心部位的下方且第一短臂184及第二短臂204均鄰近鍵帽12於長度方向12a的側邊設置,透過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於長度方向12a交錯設置,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結構亦可不同。於實作上,可依前文說明,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可變化出不同的配置,不另贅述。
此外,各圖顯示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的長度僅為示意,於實作上,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的長度可透過鍵帽12對應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的部位用於有效觸發開關222所需的下移量而決定。例如若對應圖1所示之實施例之鍵帽12中間部位(相當於對應回復力產生元件16、第一長臂186的部位)需下移2.00mm始能有效觸發開關222,且鍵帽12左側邊部位(相當於對應第一短臂184的部位)容許的下移量為1.80mm時,第一長臂186的長度可設計為大於或等於第一短臂184的長度的2.00/1.80倍。又,若併考慮實作上按鍵結構1各組件間之配合公差所導致鍵帽12於側邊被按壓時,鍵帽12其他部位不會作同量的移動的問題(即鍵帽12無法保持水平地下移)時,第一長臂186的長度對第一短臂184的長度的倍數可設計為顯大於2.00/1.80倍,以補償此下移量差異。於實際產品設計中,第一長臂186及第一短臂184的長度設計可基於前述原則經簡單的嘗試後即可獲致適宜的長度值。前述長度設計原則亦可適用於第二短臂204及第二長臂206的長度設計,不再贅述。
另外,併參閱圖8所示之第一平衡桿件18之側視圖,可觀察到第一連接桿182、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不共面,此結構適於整體大致仍保持水平狀態設置之鍵帽12。原則上,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長度不同即可使鍵帽12不同的部位產生不同的位移量的效果,不以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共面為限。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短臂184及第一長臂186均垂直於第一連接桿182。
前述各實施例係基於按鍵結構1包含兩個平衡桿件(即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而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9及圖10。圖9所示之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1結構大致相同,故按鍵結構3沿用按鍵結構1之元件符號,故關於按鍵結構3之其他說明可參閱按鍵結構1中相同命名的元件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按鍵結構3與按鍵結構1主要差異在於按鍵結構3更包含一第三平衡桿件24及一第四平衡桿件26,第三平衡桿件24與第一平衡桿件18相對設置於鍵帽12及底板10之間,第三平衡桿件24包含一第三連接桿242、一第三短臂244及一第三長臂246,第三短臂244及第三長臂246連接至第三連接桿242相對兩端部,使得第三平衡桿件24大致呈一U形結構,第三平衡桿件24以第三連接桿242與鍵帽12樞接,第三短臂244的自由端部244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第三長臂246的自由端部246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於本實施例中,第三平衡桿件24與第一平衡桿件18係結構相同,故關於第三平衡桿件24之其他說明可參閱第一平衡桿件18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
第四平衡桿件26與第二平衡桿件20相對設置於鍵帽12及底板10之間,第四平衡桿件26包含一第四連接桿262、一第四短臂264及一第四長臂266,第四短臂264及第四長臂266連接至第四連接桿262相對兩端部,使得第四平衡桿件26大致呈一U形結構,第四平衡桿件26以第四連接桿262與鍵帽12樞接,第四短臂264的自由端部264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第四長臂266的自由端部266a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底板10。於本實施例中,第四平衡桿件26與第二平衡桿件20係結構相同,故關於第四平衡桿件26之其他說明可參閱第二平衡桿件20之相關說明,不另贅述。
於本實施例中,回復力產生元件16實質位於鍵帽12中心部位的下方,第一平衡桿件18、第二平衡桿件20、第三平衡桿件24及第四平衡桿件26結構相同且對稱設置,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實作上,第一平衡桿件18、第二平衡桿件20、第三平衡桿件24及第四平衡桿件26亦可配合實際產品而採取不同的配置,如圖11所示。關於第一平衡桿件18、第二平衡桿件20、第三平衡桿件24及第四平衡桿件26其他配置的變化,可基於前文關於按鍵結構1中第一平衡桿件18及第二平衡桿件20之設置變化而實現,不另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3‧‧‧按鍵結構
10‧‧‧底板
102a、102b、104a、104b‧‧‧滑槽
12‧‧‧鍵帽
12a‧‧‧長度方向
12b‧‧‧寬度方向
122、124‧‧‧樞接結構
14‧‧‧升降機構
16‧‧‧回復力產生元件
18‧‧‧第一平衡桿件
182‧‧‧第一連接桿
182a、182b‧‧‧端部
184‧‧‧第一短臂
184a‧‧‧自由端部
186‧‧‧第一長臂
186a‧‧‧自由端部
20‧‧‧第二平衡桿件
202‧‧‧第二連接桿
202a、202b‧‧‧端部
204‧‧‧第二短臂
204a‧‧‧自由端部
206‧‧‧第二長臂
206a‧‧‧自由端部
22‧‧‧薄膜電路板
222‧‧‧開關
24‧‧‧第三平衡桿件
242‧‧‧第三連接桿
244‧‧‧第三短臂
244a‧‧‧自由端部
246‧‧‧第三長臂
246a‧‧‧自由端部
26‧‧‧第四平衡桿件
262‧‧‧第四連接桿
264‧‧‧第四短臂
264a‧‧‧自由端部
266‧‧‧第四長臂
266a‧‧‧自由端部
Ld1、Ld2、Sd1、Sd2‧‧‧距離
10‧‧‧底板
102a、102b、104a、104b‧‧‧滑槽
12‧‧‧鍵帽
12a‧‧‧長度方向
12b‧‧‧寬度方向
122、124‧‧‧樞接結構
14‧‧‧升降機構
16‧‧‧回復力產生元件
18‧‧‧第一平衡桿件
182‧‧‧第一連接桿
182a、182b‧‧‧端部
184‧‧‧第一短臂
184a‧‧‧自由端部
186‧‧‧第一長臂
186a‧‧‧自由端部
20‧‧‧第二平衡桿件
202‧‧‧第二連接桿
202a、202b‧‧‧端部
204‧‧‧第二短臂
204a‧‧‧自由端部
206‧‧‧第二長臂
206a‧‧‧自由端部
22‧‧‧薄膜電路板
222‧‧‧開關
24‧‧‧第三平衡桿件
242‧‧‧第三連接桿
244‧‧‧第三短臂
244a‧‧‧自由端部
246‧‧‧第三長臂
246a‧‧‧自由端部
26‧‧‧第四平衡桿件
262‧‧‧第四連接桿
264‧‧‧第四短臂
264a‧‧‧自由端部
266‧‧‧第四長臂
266a‧‧‧自由端部
Ld1、Ld2、Sd1、Sd2‧‧‧距離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部分爆炸之示意圖。 圖2為圖1之按鍵結構之爆炸圖。 圖3為圖1之按鍵結構移除其鍵帽及升降機構之俯視圖。 圖4為圖3中第一平衡桿件及第二平衡桿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配置示意圖。 圖5為圖3中第一平衡桿件及第二平衡桿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配置示意圖。 圖6為圖3中第一平衡桿件及第二平衡桿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配置示意圖。 圖7為圖3中第一平衡桿件及第二平衡桿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配置示意圖。 圖8為圖1之第一平衡桿件之側視圖。 圖9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一按鍵結構部分爆炸之示意圖。 圖10為圖9之按鍵結構移除其鍵帽及升降機構之俯視圖。 圖11為圖10中第一平衡桿件及第二平衡桿件根據另一實施例之配置示意圖。
Claims (9)
- 一種按鍵結構,包含: 一底板; 一鍵帽,設置於該底板之上; 一升降機構,連接至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使得該鍵帽能透過該升降機構以相對於該底板上下移動; 一回復力產生元件,設置於該底板及該鍵帽之間; 一第一平衡桿件,包含一第一連接桿、一第一短臂及一第一長臂,該第一短臂及該第一長臂連接至該第一連接桿相對兩端部,使得該第一平衡桿件大致呈一U形結構,該第一平衡桿件以該第一連接桿與該鍵帽樞接,該第一短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一長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一長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小於該第一短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以及 一第二平衡桿件,包含一第二連接桿、一第二短臂及一第二長臂,該第二短臂及該第二長臂連接至該第二連接桿相對兩端部,使得該第二平衡桿件大致呈一U形結構,該第二平衡桿件以該第二連接桿與該鍵帽樞接,該第二短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二長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二長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小於該第二短臂與該回復力產生元件間之距離,該第一長臂及該第二長臂位於該第一短臂及該第二短臂之間。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鍵帽呈長條狀且具有一長度方向及一寬度方向,該第一平衡桿件及該第二平衡桿件於該長度方向排列於該回復力產生元件之兩側。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連接桿及該第二連接桿於該寬度方向樞接於該鍵帽之兩側邊或同一側邊。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第三平衡桿件及一第四平衡桿件,該第三平衡桿件與該第一平衡桿件相對設置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該第三平衡桿件包含一第三連接桿、一第三短臂及一第三長臂,該第三短臂及該第三長臂連接至該第三連接桿相對兩端部,使得該第三平衡桿件大致呈一U形結構,該第三平衡桿件以該第三連接桿與該鍵帽樞接,該第三短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三長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四平衡桿件與該第二平衡桿件相對設置於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該第四平衡桿件包含一第四連接桿、一第四短臂及一第四長臂,該第四短臂及該第四長臂連接至該第四連接桿相對兩端部,使得該第四平衡桿件大致呈一U形結構,該第四平衡桿件以該第四連接桿與該鍵帽樞接,該第四短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該第四長臂的自由端部可旋轉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底板。
- 如請求項4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三平衡桿件與該第一平衡桿件係結構相同,該第四平衡桿件與該第二平衡桿件係結構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平衡桿件與該第二平衡桿件係結構相同。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回復力產生元件實質位於該鍵帽中心部位的下方。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更包含一開關,設置於該回復力產生元件下方,其中該回復力產生元件係一彈性圓突,當該鍵帽朝向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擠壓該回復力產生元件以觸發該開關。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按鍵結構,其中該第一連接桿、該第一短臂及該第一長臂不共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31320A TWI636472B (zh) | 2017-09-13 | 2017-09-13 | 按鍵結構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6131320A TWI636472B (zh) | 2017-09-13 | 2017-09-13 | 按鍵結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36472B true TWI636472B (zh) | 2018-09-21 |
TW201916072A TW201916072A (zh) | 2019-04-16 |
Family
ID=6445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31320A TWI636472B (zh) | 2017-09-13 | 2017-09-13 | 按鍵結構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636472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4696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按键开关单元 |
CN204332773U (zh) * | 2015-01-19 | 2015-05-13 |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按键及应用该按键的键盘 |
CN206076126U (zh) * | 2016-10-08 | 2017-04-05 |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按键装置及底板结构 |
-
2017
- 2017-09-13 TW TW106131320A patent/TWI636472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94696A (zh) * | 2009-05-20 | 2010-11-24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按键开关单元 |
CN204332773U (zh) * | 2015-01-19 | 2015-05-13 |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按键及应用该按键的键盘 |
CN206076126U (zh) * | 2016-10-08 | 2017-04-05 |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按键装置及底板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16072A (zh) | 2019-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3159B (zh) | 按鍵及其鍵盤 | |
US9412535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 |
TWI587337B (zh) | 按鍵及其鍵盤 | |
TWI696095B (zh) | 鍵盤裝置 | |
TWM517901U (zh) | 微動開關鍵盤 | |
TWI476799B (zh) | 按鍵 | |
TWI226570B (en) | Two-direction input device and operating device using combination of two-direction input device and coordinate input member | |
TWI636472B (zh) | 按鍵結構 | |
US9620306B2 (en) | Magnetic keyboard | |
TWI628682B (zh) | 按鍵 | |
TWM474242U (zh) | 按鍵及其鍵盤 | |
TWM517403U (zh) | 按鍵模組 | |
TWI632575B (zh) | 按鍵 | |
TWI669730B (zh) | 鍵盤 | |
US6864449B2 (en) | Keyswitch having bending links | |
US9368299B1 (en) | Thin keyboard having keycaps including integrated inner frames | |
US4002879A (en) | Double column leaf spring push-button switch | |
CN107768163B (zh) | 按键结构 | |
TWI664654B (zh) | 按鍵裝置以及鍵盤 | |
KR101713861B1 (ko) | 박형 키보드 커맨드 트리거 구조체 | |
CN104821251A (zh) | 摇动型开关 | |
TW202004803A (zh) | 按鍵結構 | |
US11923159B2 (en) |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cap support mechanism thereof | |
CN110838419B (zh) | 键盘 | |
TW300969B (en) | Portable computer with "pop up" full travel keybo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