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8445B - 負載測試機 - Google Patents

負載測試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8445B
TWI628445B TW104104941A TW104104941A TWI628445B TW I628445 B TWI628445 B TW I628445B TW 104104941 A TW104104941 A TW 104104941A TW 104104941 A TW104104941 A TW 104104941A TW I628445 B TWI628445 B TW I6284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unit
resistor
distance
unit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4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3043A (zh
Inventor
近藤豊嗣
Original Assignee
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4/00406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5125182A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4/00406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5125181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3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3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8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8445B/zh

Links

Landscapes

  • Tests Of Circuit Breakers, Generators, And Electric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負載測試機,其由複數個電阻單元所構成,且易於搬運或設置。 在本發明之負載測試機中,電阻器在水平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器群,在垂直方向(亦即z方向)上並排複數段;包含由絶緣材料所構成且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在內的電阻單元設置2個以上;內設了冷卻風扇的基台部,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設置2個以上;各個基台部,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至少1個以上的電阻單元;框體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電阻單元互相對向之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安裝了電阻單元的基台部的側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之處;2個以上的電阻單元,為了相鄰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以相鄰的電阻單元的框體的間隔在第2距離以上的方式並排;第2距離為第1距離的2倍,第1距離在45mm以上。

Description

負載測試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對於交流發電機等的電源的電氣負載測試所使用的負載測試機。
吾人提出一種使用複數個電阻器並排的電阻單元的乾式負載測試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575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當負載測試對象電源的電壓很大時,需要複數個電阻單元並排的大型負載測試機。在大型的負載測試機中,由於複數個電阻單元安裝在基台部的上部而構成一體構造,故有必要在電阻單元與基台部組裝成一起的狀態下進行搬運,然而經由升降機等的狹窄空間進行搬運有其困難。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負載測試機,其由複數個電阻單元所構成,且易於搬運或設置。 [解決問題的手段]
在本發明之負載測試機中,電阻器在水平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器群,在垂直方向(亦即z方向)上並排複數段;包含由絶緣材料所構成且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在內的電阻單元設置2個以上;內設了冷卻風扇的基台部,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設置2個以上;各個基台部,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至少1個以上的電阻單元;框體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電阻單元互相對向之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安裝了電阻單元的基台部的側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之處;2個以上的電阻單元,為了相鄰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以相鄰的電阻單元的框體的間隔在第2距離以上的方式並排;第2距離為第1距離的2倍,第1距離在45mm以上。
基台部,由於有別於其他基台部而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故可在電阻單元和冷卻風扇安裝於基台部且並未與其他基台部連結的狀態下,搬運各基台部。因此,只要1個基台部與電阻單元的整體尺寸(寬度、高度、深度),分別小於電梯等的升降機的出入口寬度、高度、深度的話,便可使用該升降機,搬運1個基台部、電阻單元以及冷卻風扇的組合。
考慮到與其他基台部的位置關係的設置和電阻單元之間的纜線連接等,有必要在搬入之後進行,惟比起將電阻單元和冷卻風扇固定於基台部或電阻單元內部的配線作業而言,為較容易的作業,故可在設置負載測試機的場所輕易地進行。
另外,由於各個電阻單元的框體,比基台部配置在更內側,故即使各基台部之間設置成互相接觸,各電阻單元之間也不會互相接觸,而會保持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因此,即使各基台部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亦可在維持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的狀態下輕易地進行設置。
尤其,在本案發明中,由於第2距離能夠在90mm以上,故即使在對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分別施加6600V的電壓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該兩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
較佳的態樣為,作為電阻單元,具有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作為冷卻風扇,具有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作為基台部,具有第1基台部~第6基台部;第1基台部,內設第1冷卻風扇,並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第1電阻單元;第2基台部,內設第2冷卻風扇,並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第2電阻單元;第3基台部,內設第3冷卻風扇,並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第3電阻單元;第4基台部,內設第4冷卻風扇,並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第4電阻單元;第5基台部,內設第5冷卻風扇,並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第5電阻單元;第6基台部,內設第6冷卻風扇,並在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第6電阻單元;第1基台部、第3基台部以及第5基台部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第2基台部、第4基台部以及第6基台部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第1電阻單元與第2電阻單元,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與z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並排;第3電阻單元與第4電阻單元,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x方向上並排;第5電阻單元與第6電阻單元,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x方向上並排;第1電阻單元、第3電阻單元以及第5電阻單元,隔著比第2距離更長的第3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與x方向以及z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並排;第2電阻單元、第4電阻單元以及第6電阻單元,隔著第3距離以上的間隔,在y方向上並排。
更佳的態樣為,第1基台部與第2基台部構成一體,第3基台部與第4基台部構成一體,第5基台部與第6基台部構成一體。
當升降機具有可同時裝載2個基台部的大小時,亦即,當使2組基台部、電阻單元以及冷卻風扇的組合在x方向上鄰接時的整體尺寸(寬度、高度以及深度),分別小於升降機的出入口寬度、高度以及深度時,亦可將在x方向上鄰接的2個基台部(例如第1基台部與第2基台部)連結在一起,並在該狀態下將其裝載於升降機。
另外,較佳的態樣為,電阻器群,係由在y方向上延伸的棒狀電阻器在x方向上並排複數支所構成;在第1基台部與第3基台部、第2基台部與第4基台部、第3基台部與第5基台部、第4基台部與第6基台部之間,設置了間隔調整構件;間隔調整構件的y方向的寬度,比第2距離更長;第3距離,為第1距離的2倍與間隔調整構件的y方向的寬度的和;電阻器的端子從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突出的突出量,比第1距離更短。
另外,電阻器的端子,由於從電阻單元的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朝y方向突出,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比第3距離更短,惟由於具有比第2距離更長的寬度的間隔調整構件設置在其之間,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比第2距離更長,由隔離所形成的絶緣便能夠維持。
另外,較佳的態樣為,更具備連接纜線或短路棒;連接纜線或短路棒,係用來將在x方向上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亦即將在x方向上相鄰的各電阻器群之間,以可在2處以上裝卸的狀態串聯連接的連接構件;絕緣體,具有當使用將在x方向上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串聯連接的電阻單元群進行電源負載測試時,對應測試對象電源的額定電壓的大小。
更佳的態樣為,連接纜線或短路棒與電阻器群的連接,係透過內設了固定接點、可動接點以及驅動可動接點的驅動構件,並包含填充有惰性氣體的殼體在內的開關構件來進行。
另外,較佳的態樣為,設置3個連接切換部,該等連接切換部具有:本體部;開關部,其用來控制複數個電阻器群之中用於負載測試的電阻器群;以及第1匯流排,其與開關部的其中一方的端子以及來自負載測試的測試對象電源的電源線的其中一條連接;電阻器群的其中一個電阻器的端子的其中一方,與開關部的另一方的端子連接;本體部,具有開關部所安裝的第1面,以及與第1面垂直且透過絕緣體隔著一定間隔安裝了第1匯流排的第2面;3個連接切換部,以開關部配置在用纜線和開關部連接的電阻器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之間的方式,以可裝卸的狀態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第3電阻單元以及第5電阻單元。
使用包含第1匯流排和開關部在內的連接切換部,便可有效率地實行構成負載測試機的構件的配線作業。尤其,由於開關部配置在電阻器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之間,故可使用較短的連接構件(纜線等),實行電阻器與開關部、開關部與第1匯流排的連接。
另外,較佳的態樣為,在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與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之間,設置了將來自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的冷卻風,導向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的筒狀通風罩;筒狀的通風罩的上部,位於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的內側,並與框體隔著10mm以上的間隔距離。
另外,較佳的態樣為,作為電阻單元,具有第1電阻單元以及第2電阻單元;作為冷卻風扇,具有第1冷卻風扇以及第2冷卻風扇;作為基台部,具有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第1基台部,內設第1冷卻風扇,並在上部安裝第1電阻單元;第2基台部,內設第2冷卻風扇,並在上部安裝第2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與第2電阻單元,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與z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並排。
在本發明之負載測試機中,由電阻器並排所構成的電阻器群,並排了複數段;包含由絶緣材料所構成且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在內的電阻單元設置了2個以上;內設了冷卻風扇的冷卻部,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並設置2個以上;各個冷卻部,隔著絕緣體安裝了至少1個以上的電阻單元;框體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電阻單元互相對向之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比安裝了電阻單元的冷卻部的側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之處;2個以上的電阻單元,為了相鄰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以相鄰的電阻單元的框體的間隔在第2距離以上的方式並排,第2距離為第1距離的2倍,第1距離在45mm以上。
較佳的態樣為,作為電阻單元,具有第1電阻單元以及第2電阻單元;作為冷卻風扇,具有第1冷卻風扇以及第2冷卻風扇;作為冷卻部,具有第1冷卻部以及第2冷卻部;第1冷卻部,內設了第1冷卻風扇,並安裝了第1電阻單元;第2冷卻部,內設了第2冷卻風扇,並安裝了第2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與第2電阻單元,隔著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並排。
另外,較佳的態樣為,冷卻風扇,朝水平方向排風;電阻單元,具有朝水平方向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朝水平方向開口的排氣口;更具備設置在電阻單元的下游,具有朝水平方向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朝垂直方向開口的排氣口,而往上方排氣的導風道。 [發明的功效]
如以上所述的,若根據本發明,便可提供出一種由複數個電阻單元所構成,且易於搬運或設置的負載測試機。
以下,針對本實施態樣,用圖式進行説明。本實施態樣之乾式負載測試機1,具備:第1基台部11~第6基台部16、間隔調整構件20、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電源連接部40、絕緣體50以及連接纜線60(圖1~圖13)。
首先,進行關於各部位的構造的説明,關於電源連接部40與各電阻單元之間的配線的説明,在關於各部位的構造的説明之後進行(參照圖14~圖24)。因此,在圖1~圖13中,省略了連接切換部70等關於配線的構件。
第1基台部11,具有大略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第1基台部11內的上部設置了第1冷卻風扇31,在第1基台部11內的下部的側面或底面,設置了第1冷卻風扇31的吸氣口,在頂面設置了第1冷卻風扇31的排氣口。第1電阻單元21,隔著絕緣體50固定在第1基台部11的上部。
第2基台部12,具有大略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第2基台部12內的上部設置了第2冷卻風扇32,在第2基台部12內的下部的側面或底面,設置了第2冷卻風扇32的吸氣口,在頂面設置了第2冷卻風扇32的排氣口。第2電阻單元22,隔著絕緣體50固定在第2基台部12的上部。
第3基台部13,具有大略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第3基台部13內的上部設置了第3冷卻風扇33,在第3基台部13內的下部的側面或底面,設置了第3冷卻風扇33的吸氣口,在頂面設置了第3冷卻風扇33的排氣口。第3電阻單元23,隔著絕緣體50固定在第3基台部13的上部。
第4基台部14,具有大略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第4基台部14內的上部設置了第4冷卻風扇34,在第4基台部14內的下部的側面或底面,設置了第4冷卻風扇34的吸氣口,在頂面設置了第4冷卻風扇34的排氣口。第4電阻單元24,隔著絕緣體50固定在第4基台部14的上部。
第5基台部15,具有大略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第5基台部15內的上部設置了第5冷卻風扇35,在第5基台部15內的下部的側面或底面,設置了第5冷卻風扇35的吸氣口,在頂面設置了第5冷卻風扇35的排氣口。第5電阻單元25,隔著絕緣體50固定在第5基台部15的上部。
第6基台部16,具有大略長方體形狀的外形,在第6基台部16內的上部設置了第6冷卻風扇36,在第6基台部16內的下部的側面或底面,設置了第6冷卻風扇36的吸氣口,在頂面設置了第6冷卻風扇36的排氣口。第6電阻單元26,隔著絕緣體50固定在第6基台部16的上部。
另外,亦可構成在絕緣體50與各基台部之間設置了基板或防震絶緣橡膠等(圖中未顯示)的態樣。
在圖1~圖24所示的實施態樣中,第1基台部11與第2基台部12並排的水平方向為x方向,第1基台部11、第3基台部13與第5基台部15並排的水平方向為y方向,垂直於y方向以及x方向的垂直方向為z方向,據此進行説明。
另外,設有第1電阻單元21和第2電阻單元22的該側為前方,設有電源連接部40的該側為後方,據此進行説明。例如,第1電阻單元21的第1框21a的背面,與第3電阻單元23的第3框23a的前面互相對向,第1電阻單元21的第1框21a的側面的其中一方,與第2電阻單元22的第2框22a的側面的另一方互相對向。
第1基台部11與第2基台部12,設置成在x方向上並未設置間隙而互相鄰接的狀態。第3基台部13與第4基台部14,設置成在x方向上並未設置間隙而互相鄰接的狀態。第5基台部15與第6基台部16,設置成在x方向上並未設置間隙而互相鄰接的狀態。
第1基台部11、第3基台部13以及第5基台部15,設置成在其之間夾著間隔調整構件20,並在y方向上並排的狀態。第2基台部12、第4基台部14以及第6基台部16,設置成在其之間夾著間隔調整構件20,並在y方向上並排的狀態。
間隔調整構件20,具有y方向的寬度為w1的大略長方體形狀,配置在基台部之間,用來在基台部之間設置寬度w1以上的隔離。間隔調整構件20的寬度w1,比後述的第2距離d2更長(例如510mm)。
另外,亦可構成在第1基台部11與第2基台部12之間、第3基台部13與第4基台部14之間以及第5基台部15與第6基台部16之間,亦夾著間隔調整構件20等構件,而隔著間隔設置各基台部的態樣。此時,便更容易在第1基台部11與第2基台部12之間、第3基台部13與第4基台部14之間以及第5基台部15與第6基台部16之間設置纜線等的配線空間。
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的各個電阻單元,係與y方向平行的棒狀電阻器R在x方向上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複數支且串聯連接的電阻器群在z方向上並排複數段且並聯連接,且包含由絶緣材料所構成並覆蓋該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1框體21a~第6框體26a)的電阻單元,用來切換所使用的電阻器群,改變發電機等的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的條件,以實行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
在圖1~圖24所示的實施態樣中,係説明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的各個電阻單元,為與y方向平行的棒狀的電阻器R在x方向上隔著既定的間隔並排8支且使用短路棒等串聯連接的電阻器群在z方向上並排8段且並聯連接的電阻單元,惟各電阻器群所並排之電阻器R的支數,或電阻器群的堆疊段數,並非僅限於此。
第1電阻單元21,從上段開始具有第11電阻器群R11~第18電阻器群R18;第2電阻單元22,從上段開始具有第21電阻器群R21~第28電阻器群R28;第3電阻單元23,從上段開始具有第31電阻器群R31~第38電阻器群R38;第4電阻單元24,從上段開始具有第41電阻器群R41~第48電阻器群R48;第5電阻單元25,從上段開始具有第51電阻器群R51~第58電阻器群R58;第6電阻單元26,從上段開始具有第61電阻器群R61~第68電阻器群R68。
各個電阻器群,被框體(第1框體21a~第6框體26a)覆蓋側面,其為了使來自下部所設置之冷卻風扇的冷風流到上部,而在頂面以及底面開口,且為了使相鄰之電阻單元的絶緣性提高,而由絶緣材料所構成,各電阻器R的兩端子被該框體的前面部分和背面部分所保持。
以第1電阻單元21的覆蓋電阻器群(第11電阻器群R11~第18電阻器群R18)的側面的第1框體21a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22和第3電阻單元23)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1基台部11的側面(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內側第1距離d1(45mm以上)的方式,決定第1基台部11與第1電阻單元21的尺寸和位置關係。
以第2電阻單元22的覆蓋電阻器群(第21電阻器群R21~第28電阻器群R28)的側面的第2框體22a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和第4電阻單元24)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2基台部12的側面(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內側第1距離d1的方式,決定第2基台部12與第2電阻單元22的尺寸和位置關係。
以第3電阻單元23的覆蓋電阻器群(第31電阻器群R31~第38電阻器群R38)的側面的第3框體23a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4電阻單元24和第5電阻單元25)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3基台部13的側面(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內側第1距離d1的方式,決定第3基台部13與第3電阻單元23的尺寸和位置關係。
以第4電阻單元24的覆蓋電阻器群(第41電阻器群R41~第48電阻器群R48)的側面的第4框體24a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22、第3電阻單元23和第6電阻單元26)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4基台部14的側面(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內側第1距離d1的方式,決定第4基台部14與第4電阻單元24的尺寸和位置關係。
以第5電阻單元25的覆蓋電阻器群(第51電阻器群R51~第58電阻器群R58)的側面的第5框體25a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第3電阻單元23和第6電阻單元26)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5基台部15的側面(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內側第1距離d1的方式,決定第5基台部15與第5電阻單元25的尺寸和位置關係。
以第6電阻單元26的覆蓋電阻器群(第61電阻器群R61~第68電阻器群R68)的側面的第6框體26a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第4電阻單元24和第5電阻單元25)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6基台部16的側面(在水平方向上)更靠內側第1距離d1的方式,決定第6基台部16與第6電阻單元26的尺寸和位置關係。
以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的電阻器R的端子,從各個電阻單元的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1框體21a~第6框體26a)朝y方向突出,且該突出量比第1距離d1更短的方式,決定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的尺寸。
另外,在第1框體21a~第6框體26a中,針對並非位於與其他的電阻單元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亦可構成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第1基台部11~第6基台部16各自的側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d1的態樣。此時,可使電阻單元和基台部的材料通用化,亦可替換設置第1基台部11~第6基台部16的位置。
構成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以及第5電阻單元25中的電阻器群且串聯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的至少其中一方(並未與後述的連接纜線60連接的該側),透過後述的連接切換部70,與電源連接部40連接。構成第2電阻單元22、第4電阻單元24以及第6電阻單元26中的電阻器群且串聯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的至少其中一方(並未與後述的連接纜線60連接的該側),為了形成中性點連接,而互相連接。
為了使冷卻風扇的冷卻有效率地進行,以在構成電阻器群的電阻器R以及與該電阻器R在x方向上相鄰的電阻器R的中間位置,配置在z方向上相鄰的電阻器群的電阻器R的方式,排列各電阻器群的電阻器R。在圖1和圖2中係圖示出最上段的電阻器R,並省略了第2段以下的電阻器R的圖式。
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第5電阻單元25,隔著第3距離d3以上的間隔,在y方向上並排,第2電阻單元22、第4電阻單元24、第6電阻單元26,隔著第3距離d3以上的間隔,在y方向上並排。第3距離d3,具有比在y方向上相鄰的電阻單元(例如第1電阻單元21與第3電阻單元23)藉由隔離而能夠絶緣之程度的長度更長,而且,作業人員能夠進入基台部之間(或電阻單元之間)進行配線等作業之程度的長度(例如,電阻單元之間的第3距離d3:600mm,基台部之間的寬度w1:510mm)。
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隔著第2距離d2以上的間隔,在x方向上並排,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隔著第2距離d2以上的間隔,在x方向上並排,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隔著第2距離d2以上的間隔,在x方向上並排。第2距離d2,具有在x方向上相鄰的電阻單元(例如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藉由隔離而能夠絶緣之程度的長度(例如90mm)。
第2距離d2,等於第1距離d1的2倍;第3距離d3,等於第1距離d1的2倍與間隔調整構件20的寬度w1的和(d2=d1×2,d3=d1×2+w1)。
即使在令第1基台部11與第2基台部12在x方向上無間隙地鄰接的情況下,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2距離d2(第1距離d1的2倍,亦即9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1電阻單元21和第2電阻單元22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之間的絶緣。
即使在令第3基台部13與第4基台部14在x方向上無間隙地鄰接的情況下,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2距離d2(第1距離d1的2倍,亦即9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3電阻單元23和第4電阻單元24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之間的絶緣。
即使在令第5基台部15與第6基台部16在x方向上無間隙地鄰接的情況下,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2距離d2(第1距離d1的2倍,亦即9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5電阻單元25和第6電阻單元26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之間的絶緣。
即使令第1基台部11與第3基台部13隔著間隔調整構件20在y方向上無間隙地並排的情況下,第1電阻單元21與第3電阻單元23,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3距離d3(第1距離d1的2倍與間隔調整構件20的寬度w1的和,亦即60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1電阻單元21和第3電阻單元23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1電阻單元21與第3電阻單元23之間的絶緣。
另外,電阻器R的端子,由於從第1電阻單元21和第3電阻單元23的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1框體21a和第3框體23a)朝y方向突出,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比第3距離d3更短,惟由於具有比第2距離d2更長的寬度w1的間隔調整構件20設置在其之間,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會比第2距離d2更長,藉由隔離所形成的絶緣便能夠維持。
即使令第3基台部13與第5基台部15隔著間隔調整構件20在y方向上無間隙地並排的情況下,第3電阻單元23與第5電阻單元25,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3距離d3(第1距離d1的2倍與間隔調整構件20的寬度w1的和,亦即60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3電阻單元23和第5電阻單元25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3電阻單元23與第5電阻單元25之間的絶緣。
另外,電阻器R的端子,由於從第3電阻單元23和第5電阻單元25的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3框體23a和第5框體25a)朝y方向突出,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比第3距離d3更短,惟由於具有比第2距離d2更長的寬度w1的間隔調整構件20設置在其之間,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會比第2距離d2更長,藉由隔離所形成的絶緣便能夠維持。
即使令第2基台部12與第4基台部14隔著間隔調整構件20在y方向上無間隙地並排的情況下,第2電阻單元22與第4電阻單元24,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3距離d3(第1距離d1的2倍與間隔調整構件20的寬度w1的和,亦即60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2電阻單元22和第4電阻單元24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2電阻單元22與第4電阻單元24之間的絶緣。
另外,電阻器R的端子,由於從第2電阻單元22和第4電阻單元24的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2框體22a和第4框體24a)朝y方向突出,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比第3距離d3更短,惟由於具有比第2距離d2更長的寬度w1的間隔調整構件20設置在其之間,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會比第2距離d2更長,藉由隔離所形成的絶緣便能夠維持。
即使令第4基台部14與第6基台部16隔著間隔調整構件20在y方向上無間隙地並排的情況下,第4電阻單元24與第6電阻單元26,仍會形成至少隔著第3距離d3(第1距離d1的2倍與間隔調整構件20的寬度w1的和,亦即600mm以上)的位置關係,即使對第4電阻單元24和第6電阻單元26分別施加6600V的高電壓,也能夠維持第4電阻單元24與第6電阻單元26之間的絶緣。
另外,電阻器R的端子,由於從第4電阻單元24和第6電阻單元26的覆蓋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4框體24a和第6框體26a)朝y方向突出,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比第3距離d3更短,惟由於具有比第2距離d2更長的寬度w1的間隔調整構件20設置在其之間,故各端子的前端之間的距離,會比第2距離d2更長,藉由隔離所形成的絶緣便能夠維持。
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用於P相的負載測試;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用於S相的負載測試;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用於T相的負載測試。
在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與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之間,設置了將來自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的冷卻風,導向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的筒狀的通風罩(第1通風罩31a~第6通風罩36a)(參照圖1、圖2的虛線顯示)。該筒狀的通風罩的上部,宜位於覆蓋最下段的電阻器群的側面的框體(第1框體21a~第6框體26a)的內側,並與該框體隔著10mm以上的隔離。通風罩以及框體均由絶緣材料所構成,藉由設置隔離,其之間便不會累積灰塵等而能夠保持絶緣。
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各自具有在並未將電阻單元之間串聯連接的狀態下實行電源負載測試時,與測試對象電源的額定電壓對應的規格(電阻器R的數目或電阻値等)。
例如,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各自具有用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之中的 3個電阻單元實行三相交流電源的負載測試時,與測試對象電源的額定電壓對應的規格(電阻器R的數目或電阻値等)。
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各自具有在電源負載測試時分別將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冷卻的規格(風扇的冷卻能力等)。
電源連接部40具有真空斷路器(VCB:Vacuum Circuit Breaker)41、操作部(圖中未顯示)以及CPU等的控制裝置43。與測試對象電源的連接,透過真空斷路器41進行。操作部,用來選擇與測試對象電源連接的電阻器群的數目,改變負載,實行負載測試機1的電源導通切斷操作或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的導通切斷操作。因應操作部中的關於負載的操作狀態,控制裝置43實行後述的連接切換部70的開關裝置(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的導通切斷控制,藉此,實行所使用之電阻器群的切換。
絕緣體50,係用於被施加高電壓的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與周邊裝置(第1基台部11~第6基台部16和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等)之間的絶緣。另外,絕緣體50,係用於後述的連接切換部70中的本體部71與第1匯流排73之間的絶緣,以及本體部71與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
另外,為了在x方向上相鄰的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等目的,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之間、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之間,以及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之間,亦宜設置絕緣體50(參照圖2、圖5)。
絕緣體50,具有在使用電阻單元群實行電源負載測試時與測試對象電源的額定電壓對應的規格(大小等),該電阻單元群,係由在x方向上隔著第2距離d2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的電阻器群串聯連接所構成。尤其,設置在電阻單元的下部的絕緣體50的z方向的尺寸,具有第2距離d2以上的長度。
例如,絕緣體50,具有使用3組電阻單元群實行三相交流電源的負載測試時與測試對象電源的額定電壓對應的規格(大小等),該電阻單元群,係由在x方向上隔著第2距離d2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與第2電阻單元22、第3電阻單元23與第4電阻單元24、第5電阻單元25與第6電阻單元26)的電阻器群串聯連接所構成。
亦即,絕緣體50,具有與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或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各自之規格所對應的測試對象電源的2倍額定電壓對應的規格。
例如,當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各自具有與6600V的三相交流電源對應的規格時,便使用具有與13200V的三相交流電源對應的規格的絕緣體50。此時,絕緣體50,係使用比具有與6600V的三相交流電源對應的規格的絕緣體高度更長數公分者。
連接纜線60,係用來將在x方向上隔著第2距離d2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亦即將在x方向上相鄰的電阻器群(的電阻器R)之間,以可在2處(以上)裝卸的狀態串聯連接的纜線。
連接纜線60,準備電阻單元中的電阻器群的段數的3倍(在本實施態樣中為8段×3=24條),各條連接纜線60,將構成電阻器群的電阻器R之中靠近連接對象的電阻單元者的其中一方的端子,以及與該端子在x方向上相鄰的連接對象的電阻單元的構成電阻器群的電阻器R之中靠近該端子者的端子連接。
本實施態樣,係説明在電阻器群的各段用連接纜線60進行連接的態樣,惟並非僅限於在各段進行連接的態樣,亦可在複數個電阻器群的至少2處以上,用連接纜線60進行連接。1處(一個電阻器R的其中一方的端子)的連接,比起將2個電阻單元串聯連接的態樣而言,可使負載測試時的電阻器群的切換控制更簡單。然而,連接處較多,切換控制較容易。
在連接纜線60的兩端子,設置了環狀端子(在圖3或圖4中以黑點表示),藉由將該環狀端子掛設在電阻器R的端子上並用螺絲鎖緊(或螺栓鎖緊),便能夠在可裝卸的狀態下將電阻器R與連接纜線60連接。
使用連接纜線60將該2個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亦即將在x方向上相鄰的各電阻器群之間,串聯連接。
此時,1個電阻單元群,具有1個電阻單元的2倍的電阻値,用1個電阻單元實行之負載測試的測試對象電源的電壓的2倍電源的負載測試便可用1個電阻單元群實行。
例如,當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各自具有與6600V的三相交流電源對應的規格時,藉由將其設置成3個電阻單元群,便可實行13200V的三相交流電源的負載測試。
對1個電阻單元群所施加之電壓,係對1個電阻單元所施加之電壓的2倍,絕緣體50,由於係使用考慮到對1個電阻單元群所施加之電壓的規格者,故即使施加該2倍的電壓,充分的隔離仍可維持其與第1基台部11~第6基台部16或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等電阻單元的周邊裝置的絶緣,或是與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
連接纜線60,由於與各個電阻器群連接,1處(一個電阻器R的其中一方的端子)的連接,比起將2個電阻單元連接的態樣而言,可使負載測試時的電阻器群的切換控制更簡單。
第1電阻單元21~第6電阻單元26,或第1冷卻風扇31~第6冷卻風扇36,宜為考慮到以1個電阻單元實行的負載測試的測試對象電源的電壓的構件。因此,比起增加電阻器R的數目或長度而在1個電阻單元獲得與1個電阻單元群同等規格的態樣而言,吾人可使用既有產品更簡易地實現該態樣。
另外,吾人可簡單地將連接纜線60從電阻器R卸下,而僅使用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以及第5電阻單元25(或是僅使用第2電阻單元22、第4電阻單元24以及第6電阻單元26),比起使用連接纜線60的負載測試而言,可實行以更低壓之電源為對象的負載測試。
藉由設置第2距離d2以上的隔離,比起並未設置該等隔離的態樣而言,在x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性變得更高。藉由設置第3距離d3以上的隔離,比起並未設置該等隔離的態樣而言,在y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性變得更高,而且,還存在作業人員更容易進入到電阻單元之間實行配線等作業(特別是連接纜線60的裝卸)的好處。
各電阻單元的電阻器R,由於配置成在y方向上延伸,故端子從框體朝y方向突出(從框體的與y方向垂直的面突出)。因此,在各電阻單元的框體中的與x方向垂直的面並未設置端子,作業人員進入在x方向上互相對向的電阻單元之間的機會較少。因此,在x方向上互相對向的電阻單元的間隔,只要為了最低限度的絶緣而在電阻單元之間設置間隔距離(第2距離d2)即可。然而,如上所述的,為了設置纜線等的配線空間,亦可構成以電阻單元之間分隔得比第2距離d2更長的方式配置基台部的態樣。
第1基台部11~第6基台部16,由於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並於基台部安裝電阻單元或冷卻風扇,而且,可在並未與其他的基台部連結的狀態下,搬運各基台部。因此,若1個基台部與電阻單元的整體尺寸(寬度、高度、深度),分別小於電梯等的升降機的出入口寬度、高度以及深度的話,便可使用該升降機,搬運1個基台部、電阻單元以及冷卻風扇的組合。
考慮到與其他基台部的位置關係的設置、電阻單元之間的纜線連接或電源連接部40與第1電阻單元21等其他裝置的連接等後述的第1步驟~第8步驟,有必要在搬入之後進行,惟比起將電阻單元或冷卻風扇固定於基台部或是電阻單元內部的配線而言係較容易的作業,可在設置負載測試機1的場所輕易地進行。
另外,由於各個電阻單元的框體配置在比基台部更內側的位置,故即使各基台部之間設置成互相接觸,各電阻單元之間也不會互相接觸,而會保持第2距離d2以上的間隔。因此,即使各基台部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亦可在維持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的狀態下輕易地設置。
尤其,在本案發明中,第2距離d2設置在90mm以上,故即使在分別對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施加6600V的電壓的情況下,也能夠維持該兩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
當升降機具有可同時裝載2個基台部的大小時,亦即,當2組基台部、電阻單元以及冷卻風扇的組合在x方向上鄰接時的整體尺寸(寬度、高度、深度),分別小於升降機的出入口寬度、高度以及深度時,亦可在使x方向上鄰接的2個基台部(例如第1基台部11以及第2基台部12)互相連結,並使用連接纜線60將該基台部上所安裝的電阻單元之間互相連接的狀態下,將其裝載於升降機。
此時,第1基台部11與第2基台部12、第3基台部13與第4基台部14、第5基台部15與第6基台部16,亦可為構成一體的態樣(參照圖7)。圖7,係表示第7基台部17為包含第1基台部11以及第2基台部12在內的一體式基台部、第8基台部18為包含第3基台部13以及第4基台部14在內的一體式基台部、第9基台部19為包含第5基台部15以及第6基台部16在內的一體式基台部的實施例。
本實施態樣,係説明電阻器群內的電阻器R為串聯連接的態樣,惟亦可改變電阻器R的端子與另一電阻器R的端子的連接方法,將一部分或是全部並聯連接。因此,亦可構成使用短路棒,透過開關構件,將電阻器群內的電阻器R的連接方法切換成串聯或並聯的態樣。此時,藉由使電阻器群內的並聯連接之處較多,便可對應低壓的三相交流電源的負載測試。
另外,係説明使用連接纜線60連接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與另一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的態樣,惟電阻器群之間的連接構件並非僅限於纜線。例如,亦可與連接電阻器R的端子之間的短路棒同樣,構成使用短路棒61連接電阻器群與另一電阻器群的態樣(參照圖8)。
另外,本實施態樣,係説明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與電阻器R的連接為直接進行的態樣,惟亦可構成透過內設了固定接點81、可動接點83以及驅動可動接點83的驅動構件85,並包含填充有氮氣等的惰性氣體的殼體87在內的開關構件80進行的態樣(參照圖9~圖12)。
具體而言,開關構件80,具有固定接點81、可動接點83、驅動構件85、導線86、殼體87,設置在電阻器群之中與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的附近。
從開關構件80的固定接點81的其中一方朝殼體87的外部突出的端子(第1端子81a),與電阻器R的端子連接,從另一方朝殼體87的外部突出的端子(第2端子81b),與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的其中一方連接。電阻器R與第1端子81a經常連接著,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與第2端子81b的連接則在欲連接電阻單元之間時實行。在第1端子81a與第2端子81b之間,宜設置絶緣壁88,以避免在將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安裝到第2端子81b上時,誤觸到第1端子81a,另外,也避免第1端子81a與第2端子81b之間短路,(參照圖11)。
可動接點83,被驅動構件85所驅動,實行與固定接點81接觸的導通狀態以及並未與固定接點81接觸的切斷狀態的切換。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與第2端子81b的連接在切斷狀態下實行。
驅動構件85,透過導線(控制信號線)86與電源連接部40的控制裝置43連接,由電源連接部40的控制裝置43實行動作控制(導通狀態與切斷狀態的切換控制)。
殼體87,內設固定接點81、可動接點83以及驅動構件85,並在內部填充惰性氣體。
若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與開關構件80(第2端子81b)的連接,在固定接點81與可動接點83並未接觸的切斷狀態下實行,便可減少電阻單元洩漏電流到外部而使保持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的使用者觸電的危險。
另外,由於殼體87內填充有惰性氣體,故在固定接點81與可動接點83並未接觸的切斷狀態(或即將成為導通狀態之前),固定接點81與可動接點83之間產生火花的可能性亦較低。
另外,亦可構成設置從固定接點81往殼體87的外部突出的纜線(第1纜線82a、第2纜線82b)作為第1端子81a和第2端子81b的態樣(參照圖13)。
第1纜線82a的其中一方,與固定接點81的其中一方連接,第1纜線82a的另一方,與電阻器R連接。第2纜線82b的其中一方,與固定接點81的另一方連接,第2纜線82b的另一方,與連接纜線60或短路棒61連接。
在殼體87的內部,第1纜線82a與固定接點81接觸的區域、第2纜線82b與固定接點81接觸的區域,以及包含固定接點81和可動接點83在內的區域,被密閉容器(內部殼體)90所覆蓋,在密閉容器90的內側填充有氮氣等的惰性氣體。在密閉容器90與殼體87之間,在至少包含第1纜線82a與第2纜線82b之間的區域,填充有丁基橡膠等的絶緣構件,以防止第1纜線82a與第2纜線82b短路。
圖13,係顯示出針對密閉容器90與殼體87之間的全部區域,填充絶緣構件的態樣,並將絶緣構件所填充之區域顯示成方格花紋圖樣。在殼體87的底部從驅動構件85延伸的控制端子89與由多芯纜線等所構成的導線(控制信號線)86(在圖13中並未顯示)連接。
另外,第1纜線82a與固定接點81的其中一方、第2纜線82b與固定接點81的另一方,可如圖13所示的由個別構件所構成,亦可構成一體,使第1纜線82a和第2纜線82b的前端發揮作為固定接點81的功能,與可動接點83接觸。
接著,針對電源連接部40與各電阻單元之間的配線進行説明。第1電阻單元21的電阻器群(第11電阻器群R11~第18電阻器群R18)、第3電阻單元23的電阻器群(第31電阻器群R31~第38電阻器群R38)、第5電阻單元25的電阻器群(第51電阻器群R51~第58電阻器群R58),各自透過安裝於電阻單元的框體(第1框體21a、第3框體23a、第5框體25a)的連接切換部70,與電源連接部40連接。
連接切換部70具有本體部71、第1匯流排73、安裝金屬架75、第2匯流排77以及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
本體部71,以剖面為コ字狀或C字狀,在z方向上延伸。在本實施態樣中,係顯示出剖面為コ字狀,由具有與電阻單元的背面平行的面的中間部71a,以及從該中間部71a的端部延伸,具有與電阻單元的側面平行的面的第1側面部71b1以及第2側面部71b2所構成,中間部71a、第1側面部71b1以及第2側面部71b2形成該コ字狀或C字狀的剖面形狀的實施例。
本體部71,即使在由不銹鋼等的導電性構件所構成的情況下,由於與負載測試用電流流過的第1匯流排73和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隔著絕緣體50等而互相隔離,故負載測試用電流不會流過本體部71。另外,當本體部71由不銹鋼等的導電性構件所構成時,為了保護內部的控制信號線,宜從第1側面部71b1等部位延伸出地線接地(參照圖17)。
在中間部71a(第1面)的外側,至少設置2個在y方向上延伸的絕緣體50,在該絕緣體50之間,設置了筒部在y方向上延伸的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在中間部71a的內側,收納了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的控制信號線。
宜以從外部可觀察到控制信號線等構件的方式,在與中間部71a的內側互相對向的部分,設置由聚碳酸酯等的透明材料所構成的罩部71c。亦可構成罩部71c與第2側面部71b2形成一體,且第2側面部71b2亦由聚碳酸酯等的透明材料所構成的態樣。此時,中間部71a與第1側面部71b1形成一體。
另外,在本體部71的上部,宜設置蓋部71d,以防止水份等侵入到內部。蓋部71d在圖17與圖22以外的圖式中被省略。
在第1側面部71b1(第2面,與第1面垂直),至少設置2個在x方向上延伸的絕緣體50,第2側面部71b2,與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或第5電阻單元25)的側面在並未接觸的狀態下互相對向。
在以開關部位於用纜線和開關部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之間的方式配置中間部71a和第1側面部71b1的狀態下,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第5電阻單元25)。
第1匯流排73,係在z方向上延伸的銅製導電構件,透過在x方向上延伸的絕緣體50,隔著一定間隔(第2距離d2)安裝於本體部71(的第1側面部71b1),並與來自測試對象電源的電源線(U相線LU、V相線LV、W相線LW)之一連接。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21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1匯流排73,與U相線LU連接。U相線LU,透過真空斷路器41,與測試對象電源的P相端子連接。安裝於第3電阻單元23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1匯流排73,與V相線LV連接。V相線LV,透過真空斷路器41,與測試對象電源的S相端子連接。安裝於第5電阻單元25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1匯流排73,與W相線LW連接。W相線LW,透過真空斷路器41,與測試對象電源的T相端子連接。
安裝金屬架75,係不銹鋼製,剖面為L字狀或コ字狀,在x方向上延伸,連接以從本體部71的背面(中間部71a)往y方向延伸的方式安裝的絕緣體50與電阻單元的框體(第1框體21a、第3框體23a、第5框體25a)的背面,而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第5電阻單元25)。
第1開關部SW1,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1段的電阻器群(第11電阻器群R11、第31電阻器群R31或第51電阻器群R51)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2開關部SW2,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2段的電阻器群(第12電阻器群R12、第32電阻器群R32或第52電阻器群R52)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3開關部SW3,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3段的電阻器群(第13電阻器群R13、第33電阻器群R33或第53電阻器群R53)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4開關部SW4,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4段的電阻器群(第14電阻器群R14、第34電阻器群R34或第54電阻器群R54)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5開關部SW5,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5段的電阻器群(第15電阻器群R15、第35電阻器群R35或第55電阻器群R55)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6開關部SW6,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6段的電阻器群(第16電阻器群R16、第36電阻器群R36或是第56電阻器群R56)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7開關部SW7,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7段的電阻器群(第17電阻器群R17、第37電阻器群R37或第57電阻器群R57)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第8開關部SW8,具有與圖13所示之開關構件80相同的構造,其中一方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以纜線連接,另一方的端子與從上方算起第8段的電阻器群(第18電阻器群R18、第37電阻器群R38或第58電阻器群R58)的電阻器R以纜線連接。
開關部與第1匯流排73的纜線連接,以及開關部與電阻器R的纜線連接,如圖13所示的,可為使用安裝於開關構件80所包含之固定接點的纜線(與第1匯流排73連接的第1纜線82a、與電阻器連接的第2纜線82b)進行連接的態樣,亦可為在固定接點設置端子,並使用與該端子連接之纜線進行連接的態樣。
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的控制信號線(相當於開關構件80的導線86),通過中間部71a、第1側面部71b1、第2側面部71b2以及罩部71c所包圍的區域,與電源連接部40的控制裝置43連接。開關部(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連接開關部與電阻器的纜線以及連接開關部與第1匯流排73的纜線,設置在中間部71a、第1側面部71b1、第2側面部71b2以及罩部71c所包圍的區域的外側。
構成控制信號線的導線86,包含正與負2條線。正線(與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對應的8條線),分別與控制裝置43連接。負線(與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對應的8條線),與第2匯流排77連接,其由在本體部71的內側隔著絕緣體設置並在z方向上延伸的銅製導電構件所構成。1條負線透過第2匯流排77與控制裝置43連接。因此,在本實施態樣中,與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對應的8條正線以及1條負線,作為控制信號線,配置在各連接切換部70與控制裝置43之間。第2匯流排77圖示於看得見連接切換部70的內側的圖19和圖20。
控制信號線(正線、負線)與開關部的連接,可為纜線直接與開關部連接的態樣,然而為了容易裝卸,仍宜透過設置在各開關部的附近的第1連接器C1進行。圖17顯示出在第1開關部SW1中相當於控制端子89的部分,透過第1連接器C1,與控制信號線連接的狀態(第2開關部SW2~第8開關部SW8的第1連接器C1的圖式省略)。
另外,亦可如圖22所示的,構成複數條控制信號線(與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對應的8條正線以及負線)所連接的第2連接器C2,設置在連接切換部70的外部,第2連接器C2與連接切換部70(連接切換部70的內部的纜線)連接,進而與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連接的態樣。此時,連接切換部70與控制信號線的配線作業更容易進行,當開關部的其中任一個故障時,亦可輕易地更換整個連接切換部70。
因應設置於電源連接部40的操作部的關於負載的操作狀態,控制裝置43,使用控制信號線,實行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和第5電阻單元25的連接切換部70的開關裝置(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的導通切斷控制,藉此,實行用於負載測試的電阻器群的切換控制。
於控制裝置43設置控制繼電器(與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對應的8個控制繼電器)43a,透過該控制繼電器43a,控制裝置43實行開關裝置(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的導通切斷控制,為較佳態樣。
此時,如圖14或圖15所示的,來自各開關部的控制信號線的正線(8條×3組,合計24條正線),每3條為一組,配線至控制裝置43所設置的8個控制繼電器43a。另外,來自各連接切換部70的控制信號線的負線(1條×3組,合計3條負線),各自分支與8個控制繼電器43a連接。分支時,亦可構成將圖中未顯示的另一匯流排設置在控制裝置43附近,而實行8個控制繼電器43a與負線的連接的態樣。
因此,比起使各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以及第5電阻單元25)的第n開關部SWn(n在1以上8以下)所連接的控制信號線短路,並僅使包含8條正線以及1條負線在內的控制信號線與控制裝置43連接的態樣(參照圖23、圖24)而言,控制裝置43的周圍的配線(後述的第8步驟)雖會變複雜,惟具有在其中一個開關部故障時保護控制電路,減少對其他的開關部所造成之影響(防止其他開關部損壞)的好處。
無論在圖14或圖15所示之態樣的情況下,還是在圖23或圖24所示之態樣的情況下,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或第5電阻單元25各自所安裝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n開關部SWn(n在1以上8以下),均在相同的時序受到導通切斷控制。
例如,當第1電阻單元21所安裝之連接切換部70的第1開關部SW1處於導通狀態時,第3電阻單元23和第5電阻單元25所安裝之連接切換部70的第1開關部SW1亦處於導通狀態。此時,對第11電阻器群R11以及第21電阻器群R21供給來自測試對象電源的P相的電力,對第31電阻器群R31以及第41電阻器群R41供給來自測試對象電源的S相的電力,並對第51電阻器群R51以及第61電阻器群R61供給來自測試對象電源的T相的電力(參照圖18)。
藉由進行以下的步驟,便可將負載測試機1的配線作業完成:使3個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22、第4電阻單元24和第6電阻單元26)的電阻器群連接成中性點連接(第1步驟);將在x方向上鄰接的電阻單元的各電阻器群之間(例如第1電阻單元21的電阻器群與第2電阻單元22的電阻器群),透過連接纜線60連接(第2步驟);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3個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3電阻單元23和第5電阻單元25)(第3步驟);將各開關部與電阻器群以纜線連接(第4步驟);將U相線LU配置在電源連接部40與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21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1匯流排73之間(第5步驟);將V相線LV配置在電源連接部40與安裝於第3電阻單元23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1匯流排73之間(第6步驟);將W相線LW配置在電源連接部40與安裝於第5電阻單元25的連接切換部70的第1匯流排73之間(第7步驟);以及將各開關部的控制信號線配置在電源連接部40與3個連接切換部70之間(第8步驟)。
電阻單元內的電阻器R的安裝,連接切換部70內的開關部與第1匯流排73之間的纜線連接,可在將負載測試機1搬運到設置場所之前預先完成。因此,在將安裝於基台部的電阻單元設置於既定場所之後,使用包含第1匯流排73和開關部在內的連接切換部70,實行包含第1步驟~第8步驟在內的作業,有效率地實行構成負載測試機1的構件的配線作業。
尤其,由於連接切換部70以開關部配置在用纜線和開關部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之間的方式安裝於電阻單元,故可使用短連接構件(纜線等),實行電阻器群與開關部、開關部與第1匯流排73的連接。
另外,當升降機具有可裝載安裝了連接切換部70的電阻單元以及基台部的大小時,亦即,當基台部、附設連接切換部70的電阻單元以及冷卻風扇的一整組的整體尺寸(寬度、高度、深度)分別小於升降機的出入口寬度、高度和深度時,亦可構成第3步驟以及第4步驟亦在將負載測試機1搬運到設置場所之前預先進行的態樣。
比起不使用連接切換部70,將各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與電源連接部40以纜線連接,使用設置在電源連接部40內的開關裝置,實行所使用之電阻器群的切換控制的態樣而言,藉由使用連接切換部70,可減少電阻單元與電源連接部40的連接纜線數,此點亦具有可簡化配線的好處。
設置於連接切換部70的第1開關部SW1~第8開關部SW8,即使在由內部填充惰性氣體而耐久性較高的開關構件所構成的情況下,仍存在因為頻繁的導通切斷操作而損壞的可能性。在本實施態樣中,由於將比起其他構件而言損壞可能性更高的開關部設置於連接切換部70,故維修保養更容易進行。
另外,由於連接切換部70的中間部71a位在本體部71的第1側面部71b1與電阻單元的側面之間,且在該中間部71a安裝了開關部,故更容易確保開關部的交換或修理等進行維修保養的空間。
另外,由於連接切換部70的本體部71,透過絕緣體50和安裝金屬架75,以可裝卸的狀態安裝於電阻單元,故將包含損壞之開關部在內的連接切換部70更換成新的連接切換部70等的修理應對作業亦很容易進行。
連接切換部70,可為安裝在電阻單元的側部的態樣,惟若在與電阻單元在y方向上鄰接的電阻單元之間,存在配置連接切換部70的空間的話,則亦可為在電阻單元的前部或是後部安裝連接切換部70的態樣(參照圖19)。
本實施態樣,係説明在開關部所安裝之第1面(中間部71a)與電阻單元的背面平行,且第1匯流排73所安裝之第2面(第1側面部71b1)與電阻單元的側面平行的位置關係下,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電阻單元的態樣,惟亦可構成在維持開關部配置在用纜線和開關部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前提之下,以第1面(中間部71a)與電阻單元的側面平行,且第1匯流排73所安裝之第2面(第1側面部71b1)與電阻單元的背面平行的位置關係,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電阻單元的態樣(參照圖20)。
另外,雖係針對使用在y方向上延伸的絕緣體50以及安裝金屬架75,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電阻單元的態樣進行説明,惟亦可構成使用設置在第2側面部71b2並在x方向上延伸的絕緣體50,將連接切換部70安裝於電阻單元的態樣(參照圖21)。
另外,不限於將6個電阻單元組合成每2個為一組的負載測試機的態樣,只要具有2個電阻單元,便可獲得本案發明的功效(容易搬運或設置等)。
另外,圖1~圖24所示的實施態樣,係説明在從底面吸氣並對頂面吹送冷卻風的冷卻風扇的上方配置電阻單元(具有在垂直方向上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排氣口的電阻單元),使冷卻風從下方流向上方的態樣,惟亦可構成在將風往水平方向排出的冷卻風扇的前面隔著絕緣體50安裝電阻單元(具有在水平方向上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排氣口的電阻單元),使冷卻風從後方流向前方的態樣(參照圖25)。
圖25顯示出在2個基台部 [ 第1基台部(第1冷卻部)11、第2基台部(第2冷卻部)12 ] 的旁邊配置2個電阻單元(第1電阻單元21、第2電阻單元22)的狀態(透過中性點連接方式連接的其他電阻單元的圖式省略)。
在圖25以及圖26所示的實施態樣中,以第1基台部(第1冷卻部)11與第2基台部(第2冷卻部)12並排的水平方向為x方向,以第1基台部11、第1電阻單元21並排的水平方向為y方向,以垂直於y方向以及x方向的垂直方向為z方向,進行説明。
圖25或圖26所示的實施態樣,係說明電阻器R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與x方向平行)的態樣,惟電阻器R所配置的方向,亦可為配置成在垂直方向上延伸(與z方向平行)的態樣。
為了支持電阻單元,宜將絕緣體50設置在電阻單元與設置面之間。
由於冷卻風扇的吸氣從背面進行,故基台部(冷卻部)的側面的吸氣口可省略。
當電阻單元與冷卻風扇向配置時,由於熱風向排出,故宜在比電阻單元更靠送風流路下游之處設置將排氣方向從方向改成上方向,並將熱風往上方排出的導風道(具有朝水平方向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朝垂直方向開口的排氣口,而往上方排氣的導風道),並以電阻單元的排氣口與導風道的吸氣口互相對向的方式,使電阻單元與導風道以可裝卸的狀態連接(參照圖26)。
圖26,為了顯示出內部構造,係圖示成導風道與電阻單元分離的狀態,惟在實際使用時(負載測試時),為了不讓熱風漏出,導風道的吸氣口與電阻單元的排氣口係設置成互相接近的狀態。
另外,各個電阻單元,可為與x方向平行的電阻器R在z方向(垂直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器群在y方向(水平方向)上複數並排的態樣(參照圖25、圖26),亦可為與x方向平行的電阻器R在y方向(水平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器群在z方向(垂直方向)上複數並排的態樣(參照圖27)。無論哪一種情況,均可實行所使用之電阻器群的切換,改變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條件,實行負載測試。
另外,無論哪一種情況,電阻單元的框體(形成電阻單元的外形,且構成吸氣口和排氣口的前面以及背面以外的面)中至少位於與鄰接之電阻單元互相對向的位置關係的面,均配置在比基台部(冷卻部)的側面(形成冷卻部的外形,且構成吸氣口和排氣口的前面以及背面以外的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d1之處。
另外,無論哪一種情況,於電阻單元,均以開關部配置在用纜線和開關部連接的電阻器R的端子與第1匯流排73之間的位置關係,安裝連接切換部70。
另外,無論哪一種情況,均在升降機的內部空間的關係之下,且在基台部(冷卻部)之上配置了電阻單元的狀態(將圖25~圖27的狀態改變成縱置的狀態)之下,考慮實行搬運的情況。
另外,本實施態樣,係使用將6個電阻單元組合成每2個為一組的負載測試機1,說明連接切換部70的構造。然而,使用連接切換部70的電阻單元的構造,並非僅限於將6個電阻單元組合成每2個為一組的負載測試機,即使是將電阻單元與連接切換部70組合成1組的負載測試機,亦可使用本實施態樣之包含第1匯流排和開關部在內的連接切換部70,有效率地實行構成負載測試機的構件的配線。
1‧‧‧乾式負載測試機
11~19‧‧‧第1基台部~第9基台部
20‧‧‧間隔調整構件
21~26‧‧‧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
21a~26a‧‧‧第1框體~第6框體
31~36‧‧‧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
31a~36a‧‧‧第1通風罩~第6通風罩
40‧‧‧電源連接部
41‧‧‧真空斷路器
43‧‧‧控制裝置
43a‧‧‧控制繼電器
50‧‧‧絕緣體
60‧‧‧連接纜線
61‧‧‧短路棒
70‧‧‧連接切換部
71‧‧‧本體部
71a‧‧‧中間部
71b1、71b2‧‧‧第1側面部、第2側面部
71c‧‧‧罩部
71d‧‧‧蓋部
73‧‧‧第1匯流排
75‧‧‧安裝金屬架
77‧‧‧第2匯流排
80‧‧‧開關構件
81‧‧‧固定接點
81a、81b‧‧‧第1端子、第2端子
82a、82b‧‧‧第1纜線、第2纜線
83‧‧‧可動接點
85‧‧‧驅動構件
86‧‧‧導線
87‧‧‧殼體
88‧‧‧絶緣壁
89‧‧‧控制端子
90‧‧‧密閉容器(內部殼體)
C1、C2‧‧‧第1連接器、第2連接器
d1~d3‧‧‧第1距離~第3距離
LU‧‧‧U相線
LV‧‧‧V相線
LW‧‧‧W相線
SW1~SW8‧‧‧第1開關部~第8開關部
R‧‧‧電阻器
R11~R18‧‧‧電阻器群
R21~R28‧‧‧電阻器群
R31~R38‧‧‧電阻器群
R41~R48‧‧‧電阻器群
R51~R58‧‧‧電阻器群
R61~R68‧‧‧電阻器群
w1‧‧‧寬度
x、y、z‧‧‧方向
P‧‧‧P相端子
S‧‧‧S相端子
T‧‧‧T相端子
[圖1] 係本實施態樣之乾式負載測試機,且係在使各基台部鄰接之前的狀態下的俯視圖。 [圖2] 係本實施態樣之乾式負載測試機,且係在使各基台部鄰接之後的狀態下的俯視圖。 [圖3]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第1基台部~第6基台部、絕緣體、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的構造的立體圖。 [圖4]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 [圖5]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後視圖。 [圖6]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3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3基台部的構造的側視圖。 [圖7] 係本實施態樣之乾式負載測試機,且係在x方向上鄰接的基台部構成一體者的俯視圖。 [圖8] 係表示在將圖5的連接纜線置換成短路棒的態樣中,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後視圖。 [圖9] 係表示在使用開關構件的連接態樣中,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 [圖10] 係表示在使用開關構件的連接態樣中,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後視圖。 [圖11] 係開關構件的立體圖。 [圖12] 係開關構件的剖面構造圖。 [圖13] 係具有與圖12不同之構造的開關構件的剖面構造圖。 [圖14] 係本實施態樣之乾式負載測試機,且係在使各基台部鄰接之後的狀態下的俯視圖,並顯示出電源連接部與電阻單元之間的配線。 [圖15]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第1基台部~第6基台部、絕緣體、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以及連接切換部的構造的立體圖,並顯示出連接切換部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第3電阻單元和第5電阻單元的狀態。 [圖16]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並顯示出連接切換部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的側部的狀態。 [圖17] 係連接切換部的立體圖。 [圖18] 係表示負載測試機的電路構造的示意圖。 [圖19]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並顯示出連接切換部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的後部的狀態。 [圖20]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並顯示出在中間部與電阻單元的側面平行的狀態下,連接切換部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的狀態。 [圖21] 係表示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並顯示出使用設置於第2側面部並在x方向上延伸的絕緣體,將連接切換部安裝於第1電阻單元的狀態。 [圖22] 係使用第2連接器與控制信號線連接的連接切換部的立體圖。 [圖23] 係表示在使對應相同段數的電阻器群的開關部的控制信號線短路而與控制裝置連接的態樣中電源連接部與電阻單元之間的配線的俯視圖。 [圖24] 係表示在使對應相同段數的電阻器群的開關部的控制信號線短路而與控制裝置連接的態樣中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第1基台部~第6基台部、絕緣體、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以及連接切換部的構造的立體圖。 [圖25] 係表示在電阻器群於水平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單元的旁邊配置了冷卻風扇的態樣中,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 [圖26] 係表示在圖25中配置了導風道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7] 係表示在電阻器群於垂直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單元的旁邊配置了冷卻風扇的態樣中,第1電阻單元、第2電阻單元、絕緣體、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的構造的立體圖。

Claims (12)

  1. 一種負載測試機,其特徵為: 設置有2個以上之電阻單元,各電阻單元包含: 在垂直方向上亦即在z方向上並排的複數段之電阻器群,各電阻器群由在水平方向上並排的電阻器所構成;及框體,由絶緣材料所構成且覆蓋該等電阻器群的側面; 以個別獨立的個體之構成,設置有2個以上內設冷卻風扇的基台部; 於該基台部各自的上部隔著絕緣體安裝有至少1個以上的該電阻單元; 該框體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電阻單元互相對向之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從上方觀察比安裝了該電阻單元的基台部的側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之處; 該2個以上的電阻單元,為了達成相鄰的該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以相鄰的電阻單元的該框體的間隔在第2距離以上的方式並排; 該第2距離為該第1距離的2倍,該第1距離在45mm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電阻單元包含第1電阻單元~第6電阻單元; 該冷卻風扇包含第1冷卻風扇~第6冷卻風扇; 該基台部包含第1基台部~第6基台部; 該第1基台部內設該第1冷卻風扇,並在該第1基台部的上部隔著該絕緣體安裝該第1電阻單元; 該第2基台部內設該第2冷卻風扇,並在該第2基台部的上部隔著該絕緣體安裝該第2電阻單元; 該第3基台部內設該第3冷卻風扇,並在該第3基台部的上部隔著該絕緣體安裝該第3電阻單元; 該第4基台部內設該第4冷卻風扇,並在該第4基台部的上部隔著該絕緣體安裝該第4電阻單元; 該第5基台部內設該第5冷卻風扇,並在該第5基台部的上部隔著該絕緣體安裝該第5電阻單元; 該第6基台部內設該第6冷卻風扇,並在該第6基台部的上部隔著該絕緣體安裝該第6電阻單元; 該第1基台部、該第3基台部以及該第5基台部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 該第2基台部、該第4基台部以及該第6基台部均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 該第1電阻單元與該第2電阻單元,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與該z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並排; 該第3電阻單元與該第4電阻單元,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該x方向上並排; 該第5電阻單元與該第6電阻單元,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該x方向上並排; 該第1電阻單元、該第3電阻單元以及該第5電阻單元,隔著比該第2距離更長的第3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與該x方向以及該z方向垂直的y方向上並排; 該第2電阻單元、該第4電阻單元以及該第6電阻單元,隔著該第3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該y方向上並排。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第1基台部與該第2基台部構成一體; 該第3基台部與該第4基台部構成一體; 該第5基台部與該第6基台部構成一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電阻器為在該y方向上延伸的棒狀電阻器,該電阻器群係由該電阻器在該x方向上並排複數支所構成; 在該第1基台部與該第3基台部、該第2基台部與該第4基台部、該第3基台部與該第5基台部、該第4基台部與該第6基台部之間,設置了間隔調整構件; 該間隔調整構件的該y方向的寬度,比該第2距離更長; 該第3距離,為該第1距離的2倍與該間隔調整構件在該y方向的寬度之和; 該電阻器的端子從覆蓋該電阻器群之側面的框體突出的突出量,比該第1距離更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更具備連接纜線或短路棒; 該連接纜線或短路棒,係用來將在該x方向上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亦即將在該x方向上相鄰的各電阻器群之間,以可在2處以上裝卸的狀態串聯連接的連接構件; 該絕緣體,具有當使用將在該x方向上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相鄰的2個電阻單元的電阻器群串聯連接而成的電阻單元群施行電源負載測試時,與測試對象電源的額定電壓相對應的大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連接纜線或短路棒與該電阻器群的連接,係透過內設有固定接點、可動接點以及驅動該可動接點的驅動構件,並包含填充有惰性氣體的殼體在內的開關構件來進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設置3個連接切換部,該連接切換部包含: 本體部; 開關部,其用來控制該複數個電阻器群之中用於負載測試的電阻器群;以及 第1匯流排,其與該開關部的其中一方的端子以及來自該負載測試的測試對象電源的電源線的其中一條連接; 該電阻器群的其中一個電阻器的端子的其中一方,與該開關部的另一方的端子連接; 該本體部,具有安裝該開關部之第1面,以及與該第1面垂直並透過絕緣體隔著一定間隔安裝了該第1匯流排的第2面; 該3個連接切換部,以將該開關部配置在用纜線和該開關部連接的電阻器之端子與該第1匯流排之間的方式,並以可裝卸的狀態,安裝於該第1電阻單元、該第3電阻單元以及該第5電阻單元。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在該第1冷卻風扇~該第6冷卻風扇與該第1電阻單元~該第6電阻單元之間,設置了將來自該第1冷卻風扇~該第6冷卻風扇的冷卻風,導向該第1電阻單元~該第6電阻單元的筒狀通風罩; 該筒狀通風罩的上部,位於覆蓋該電阻器群的側面之框體的內側,與該框體隔著10mm以上的間隔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電阻單元包含第1電阻單元以及第2電阻單元; 該冷卻風扇包含第1冷卻風扇以及第2冷卻風扇; 該基台部包含第1基台部以及第2基台部; 該第1基台部,內設該第1冷卻風扇,並在上部安裝該第1電阻單元; 該第2基台部內設該第2冷卻風扇,並在該第2基台部的上部安裝該第2電阻單元; 該第1電阻單元與該第2電阻單元,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在與該z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並排。
  10. 一種負載測試機,其特徵為: 設置有2個以上之電阻單元,各電阻單元包含: 複數並排的電阻器群,各電阻器群由並排的電阻器所構成;及框體,由絶緣材料所構成且覆蓋該等電阻器群的側面; 內設了冷卻風扇的冷卻部,構成個別獨立的個體,設置2個以上; 該冷卻部,各自隔著絕緣體安裝至少1個以上的該電阻單元; 該框體之中,至少位於與其他電阻單元互相對向之位置關係的面,配置在比安裝了該電阻單元的冷卻部的側面更靠內側第1距離之處; 該2個以上的電阻單元,為了達成相鄰電阻單元之間的絶緣,以相鄰的電阻單元的該框體的間隔在第2距離以上的方式並排; 該第2距離為該第1距離的2倍,該第1距離在45mm以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電阻單元包含第1電阻單元以及第2電阻單元; 該冷卻風扇包含第1冷卻風扇以及第2冷卻風扇; 該冷卻部包含第1冷卻部以及第2冷卻部; 該第1冷卻部,內設該第1冷卻風扇,並安裝了該第1電阻單元; 該第2冷卻部,內設該第2冷卻風扇,並安裝了該第2電阻單元; 該第1電阻單元與該第2電阻單元,隔著該第2距離以上的間隔並排。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負載測試機,其中, 該冷卻風扇,朝水平方向排風; 該電阻單元,具有朝水平方向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朝水平方向開口的排氣口; 更具備導風道,其設置在該電阻單元的下游,具有朝水平方向開口的吸氣口,以及朝垂直方向開口的排氣口,並往上方排氣。
TW104104941A 2014-02-24 2015-02-13 負載測試機 TWI6284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00945 2014-02-24
JPPCT/JP2014/000944 2014-02-24
JPPCT/JP2014/000945 2014-02-24
??PCT/JP2014/000944 2014-02-24
PCT/JP2014/004064 WO2015125182A1 (ja) 2014-02-24 2014-08-04 負荷試験機、及び負荷試験機の接続切り替え部
PCT/JP2014/004062 WO2015125181A1 (ja) 2014-02-24 2014-08-04 負荷試験機
??PCT/JP2014/004064 2014-08-04
??PCT/JP2014/004062 2014-08-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3043A TW201543043A (zh) 2015-11-16
TWI628445B true TWI628445B (zh) 2018-07-01

Family

ID=552208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4941A TWI628445B (zh) 2014-02-24 2015-02-13 負載測試機
TW107112201A TWI658280B (zh) 2014-02-24 2015-02-13 負載測試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2201A TWI658280B (zh) 2014-02-24 2015-02-13 負載測試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62844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0341B (en) * 1999-12-02 2002-03-21 Tatsumi Corp Dry load test apparatus
TW200424800A (en) * 2003-02-11 2004-11-16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n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simulations
US20050231868A1 (en) * 2003-07-08 2005-10-20 Kouken Company, Limited Dry-type high-voltage load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chain disconnection/arc discharge of the device
TW200736646A (en) * 2006-03-28 2007-10-01 Chih-Hsiang Huang AC/DC power load test device
JP201002575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Tatsumi Ryoki:Kk 乾式負荷試験装置
CN102589914A (zh) * 2012-02-01 2012-07-18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距系统全数字试验平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80341B (en) * 1999-12-02 2002-03-21 Tatsumi Corp Dry load test apparatus
TW200424800A (en) * 2003-02-11 2004-11-16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n illumination source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simulations
US20050231868A1 (en) * 2003-07-08 2005-10-20 Kouken Company, Limited Dry-type high-voltage load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venting chain disconnection/arc discharge of the device
TW200736646A (en) * 2006-03-28 2007-10-01 Chih-Hsiang Huang AC/DC power load test device
JP2010025752A (ja) * 2008-07-18 2010-02-04 Tatsumi Ryoki:Kk 乾式負荷試験装置
CN102589914A (zh) * 2012-02-01 2012-07-18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风力发电机组电动变桨距系统全数字试验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5912A (zh) 2018-07-16
TW201543043A (zh) 2015-11-16
TWI658280B (zh) 2019-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31080C (en) Load testing apparatus and coupling switch unit for load testing apparatus
KR101689646B1 (ko) 부하 시험기
EP2784527B1 (en) Load testing device
JP6339303B2 (ja) 負荷試験装置
JP7377712B2 (ja) コンパクト型負荷試験システム
US20240044983A1 (en) Load testing device
TWI628445B (zh) 負載測試機
JP5702039B1 (ja) 負荷試験機、及び負荷試験機の接続切り替え部
JP5702038B1 (ja) 負荷試験機
EP3296756A1 (en) Load testing device and cap of load testing device
CN219564808U (zh) 电气设备
CN216451051U (zh) 一种铠装移开式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