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3129B - 瓶蓋 - Google Patents

瓶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3129B
TWI613129B TW106102557A TW106102557A TWI613129B TW I613129 B TWI613129 B TW I613129B TW 106102557 A TW106102557 A TW 106102557A TW 106102557 A TW106102557 A TW 106102557A TW I613129 B TWI613129 B TW I6131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ring
bottle
cover body
circumfere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2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27307A (zh
Inventor
陳高府
Original Assignee
塑興鋼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塑興鋼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塑興鋼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025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1312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3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312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27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27307A/zh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瓶蓋,至少包含:蓋體,設第一環圍,前述第一環圍的內壁設内螺紋,並於前述第一環圍與第二環圍之間形成第一環槽,以為容器口或瓶口結合設置,再設第二環圍,前述第二環圍的頂端並與前述第一環圍互相連結成連體,前述第二環圍的內壁設内螺紋,以為封蓋結合,並於第二環圍下方出口設有封閉元件,以於第二環圍形成第二環槽,以儲放添加物;封蓋,設外螺紋,以與前述第二環圍的内螺紋互為螺旋結合,並於封蓋上方設旋動元件,轉動前述旋動元件即可藉由封蓋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產生擠壓開啟壓力或刺穿壓力,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以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之瓶蓋創新。

Description

瓶蓋
本發明係關於瓶蓋,尤指一種由蓋體與封蓋組成,藉由前述蓋體之第二環圍下方出口設置一封閉元件,以於第二環圍形成第二環槽,作為儲放添加物之用途,並再將封蓋與前述第二環圍互為結合,藉由轉動封蓋以加壓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直到開啟為止,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以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並可避免封閉元件掉入瓶內之瓶蓋創新設計。
按目前市售之設置有添加物的瓶蓋或容器,如發明第I344921號(日本特許申請案號2004-095454,2004-232134)「瓶蓋」,係由蓋體,包括:一外管部,在其內周邊形成螺紋部,以與瓶子口部的螺紋部卡合;一頂部,用以密封該瓶子的口部的一開口;及一內管部,插入於該瓶子的口部,作為原料材料容納部,用以容納一原料;一底蓋,以分開方式塑造於該內管部上,用以蓋合該內管部之一下端;該底蓋,包括一撓性可變形開啟用突出部,其為撓性變形,當該蓋體轉到一封閉方向,將該內管部插入於該瓶子的口部,以至於該底蓋被插入於該瓶子而復位,當該開啟用突出部穿過該瓶子的一頸部,原來狀態是與該頸部卡合;當該蓋體轉至一開啟方向,將該內管部由該瓶子的頸部拔出,該瓶子的頸部阻止該底蓋向上移動,且當該內管部向上移動時,該底蓋由該內管部的該下端分開,進而使該內管部的該下端打開,且該內管部內的該原料材料放入至該瓶子中。
前述先前技術之缺點,當蓋體被轉至開啟方向,因底蓋無法上移動且保持與頸部下表面卡合,底蓋即由切割部自內管部分開,向上移動後落下,並讓內管部的原料材料與壓力氣體一起噴出,底蓋落入瓶子內。亦即,最終底蓋會落入於瓶內的內容物之中,造成飲用上之安全疑慮。且者要讓底蓋被開啟,需先轉動蓋體,並讓底蓋下移,讓其突出部脫離蓋體,之後,再反向轉動,讓底蓋得突出部為蓋體下端抵頂,最終讓底蓋與蓋體分離脫落,掉入瓶內為止,過程反覆,使用上產生困擾。
為此,本發明人從事多年的塑膠製品之設計、製造與開發經驗,特針對目前市售習知瓶蓋之問題加以研究,乃發明本案。
本發明之目的,乃是在提供一種可防止封閉元件落入瓶內,以確保飲食安全之瓶蓋創新設計。
為達前述目的,本發明之瓶蓋,至少包含:蓋體,設第一環圍,前述第一環圍的內壁設內螺紋,並於前述第一環圍與第二環圍之間形成第一環槽,以為容器口或瓶口設置,再設第二環圍,前述第二環圍的頂端並與前述第一環圍互相連結成連體,前述第二環圍的內壁設內螺紋,以為封蓋結合,並於第二環圍下方出口設有封閉元件,以於第二環圍形成第二環槽,以儲放添加物;封蓋,設外螺紋,以與前述第二環圍的內螺紋互為螺旋結合,前述封蓋上方設旋動元件,可轉動前述旋動元件,讓封蓋轉動向下以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產生擠壓開啟壓力或刺穿壓力,以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以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之瓶蓋創新其中。
本發明之瓶蓋,可依據瓶、罐或容器之開口直徑而設計,因此,可適用於各種規格之瓶、罐或容器。
本發明之瓶蓋,主要係藉由蓋體之第二環圍下方出口設封閉元件,藉由轉動封蓋,讓封蓋可往下移動,以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產生擠壓壓力,直到封閉元件被開啟,與第二環圍為部分分離狀,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
本發明之瓶蓋,其中封蓋下方出口可先以封口膜封閉,並可配合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所設之尖狀物,如此,可藉由轉動封蓋,讓封蓋可往下移動,讓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之尖狀物刺破封蓋之封口膜,並藉由封蓋對於封閉元件產生擠壓壓力,直到封閉元件被開啟,與第二環圍為部分分離狀,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產生擠壓壓力,直到開啟為止,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
本發明之瓶蓋,其中可提供一工具轉動前述封蓋,藉由封蓋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產生擠壓壓力,直到開啟為止,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
本發明之瓶蓋,其中可於封蓋一體成型有穿破元件,得藉旋轉封蓋,讓前述穿破元件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產生刺破力量,最終刺穿封閉元件,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
本發明之瓶蓋,其中設於蓋體之第二環槽內的添加物,可為各類的粉狀(如胡椒鹽、鹽、糖、奶粉、藥粉等)、顆粒狀、藥丸、液體狀(如茶、咖啡、濃縮物、健康食品、藥品、糖漿、奶製品、酒、濃縮蔬菜、湯原料、維他命、草藥、酵母等),端視實際需求。
本發明之瓶蓋,其中於封蓋設安全扣件以與蓋體的凹環面結合,讓蓋體與封蓋產生卡固密閉蓋合之效果,當封蓋被轉動時,得讓安全扣件斷裂留存於蓋體的凹環面上方,當封蓋被不當轉動破壞時,可以產生警示與安全衛生之防護設計。
1‧‧‧蓋體
1a‧‧‧蓋體
1b‧‧‧蓋體
1c‧‧‧蓋體
1d‧‧‧蓋體
1e‧‧‧蓋體
1f‧‧‧蓋體
1g‧‧‧蓋體
10‧‧‧第一環圍
11‧‧‧斷裂部
110‧‧‧卡合槽
100‧‧‧螺紋
101‧‧‧限制環面
12‧‧‧第一環槽
13‧‧‧第二環圍
13a‧‧‧大徑部
13b‧‧‧斜頸部
13c‧‧‧小徑部
130‧‧‧上開口
130a‧‧‧凹環面
130b‧‧‧卡固突緣
131‧‧‧內螺紋
132‧‧‧第二環槽
14‧‧‧封閉元件
14a‧‧‧封閉元件
14b‧‧‧封閉元件
14c‧‧‧封閉元件
14d‧‧‧封閉元件
14e‧‧‧封閉元件
14f‧‧‧封閉元件
14g‧‧‧封閉元件
140‧‧‧擠斷凹槽
141‧‧‧穿槽
142‧‧‧加強肋
143‧‧‧穿破槽
2‧‧‧封蓋
2a‧‧‧封蓋
2b‧‧‧封蓋
2c‧‧‧封蓋
2d‧‧‧封蓋
20‧‧‧外螺紋
21‧‧‧儲槽
22‧‧‧上壁面
220‧‧‧穿破元件
23‧‧‧內壁面
24‧‧‧旋動元件
25‧‧‧安全扣件
250‧‧‧卡固凹槽
251‧‧‧斷裂凹槽
26‧‧‧封口膜
27‧‧‧第一密封環圍
L‧‧‧長度
3‧‧‧瓶子
4‧‧‧添加物
5‧‧‧工具
50‧‧‧把手
51‧‧‧橫向環面
52‧‧‧夾槽
520‧‧‧立面
圖1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充填添加物前之分解視圖。
圖2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與瓶子結合之視圖。
圖2A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讓添加物落入瓶內之視圖。
圖3、3A分別是本發明之蓋體實施例一、二之仰視圖。
圖3B是圖3之俯視圖。
圖4A、4B分別是圖3之A-A剖視圖與B-B剖視圖。
圖4C是本發明之蓋體實施例三之剖視圖。
圖4D、4E及4F是本發明之蓋體實施例四之視圖。
圖5、5A分別是本發明之封蓋實施例一、二之俯視圖。
圖6A、6B分別是圖5之A-A剖視圖與B-B剖視圖。
圖7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視圖。
圖8是本發明之封蓋實施例三之俯視圖。
圖8A是圖8之A-A剖視圖。
圖9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之視圖。
圖10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視圖。
圖10A是本發明蓋體實施例六之剖視圖。
圖11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視圖。
圖12是本發明蓋體實施例七之仰視圖。
圖12A是圖12之A-A剖視圖。
圖13是本發明封蓋實施例五之俯視圖。
圖13A是圖12之A-A剖視圖。
圖13B、13C及13D是各種穿破元件可實施例之圖13A的A部分放大視圖。
圖14A、14B及14C是各種轉動元件可實施例之視圖。
圖15是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視圖。
為使 貴審查官得以充分了解本發明之瓶蓋,茲依附圖式解說如下。
如圖1、2及2A,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包含蓋體1與封蓋2。前述蓋體1,為一體成型製成,並設有第一環圍10,前述第一環圍10係位於蓋體1之最外側,於其下方設斷裂部11,前述斷裂部11設複數卡合槽110,以配合瓶子3的瓶口突緣,當瓶蓋被轉動,可造成該斷裂部與第一環圍斷裂或分離,當瓶蓋與瓶子分離時,得讓斷裂部11保留於瓶子瓶口的頸部或容器口的頸部(屬於習知技術,不再贅述)。
如圖3~4B,前述蓋體1的第一環圍10的內壁設螺紋100,前述內螺紋得為分段狀或環狀,只要可與容器口或瓶口互相螺旋結合即可(如圖2及2A),前述第一環圍10的內壁頂端設有限制環面101,得以限制瓶口或容器口與第一環圍10結合,保持瓶蓋與瓶口或容器口的安全結合。位於前述第一環圍10 內側並設第一環槽12,前述第一環槽12係由第一環圍10與第二環圍13共同夾設形成,讓容器口或瓶口得以設置結合(如圖2及2A)。
如圖3~4B,前述蓋體1設第二環圍13,前述第二環圍13並形成有大徑部13a、斜頸部13b與小徑部13c,前述第二環圍13的頂端並與前述第一環圍10互相連結成連體,前述第二環圍13設上開口130,於前述上開口130周邊上方並形成凹環面130a,前述凹環面130a設複數卡固突緣130b,以方便與封蓋2校準密閉蓋合,前述卡固突緣130b為二(如圖3之蓋體1實施例一)、或二以上、或四(如圖3A之蓋體1a實施例二),或四以以上,均無不可,端視實際需求而定。前述第二環圍13的大徑部13a的內壁設內螺紋131,得與封蓋2互相螺旋結合,前述第二環圍13的大徑部13a的外徑可配合瓶子的瓶口或罐子的罐口的內徑而設,如此,得讓瓶子的瓶口或罐子的罐口與第二環圍13的大徑部13a緊密結合,達密閉效果。前述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內壁為平整表面,且下方入口處設一封閉元件14,前述封閉元件14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的下方入口處為線性結合,因此,乃於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與一封閉元件14之周邊形成類似三角狀之擠斷凹槽140,前述擠斷凹槽140可位於封閉元件14之內側(如圖4A、4B之蓋體實施例一),或前述擠斷凹槽140亦可位於封閉元件14b之外側(如圖4C之蓋體1b實施例三),且為防止封閉元件14落入瓶內,乃於前述封閉元件14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以加強肋142連結之。如此,乃藉由與第二環圍13的內側與一封閉元件14形成第二環槽132,藉以儲放各類添加物,如各類之粉狀(如胡椒鹽、鹽、糖、奶粉、藥粉等)、顆粒狀、藥丸、液體狀(如茶、咖啡、濃縮物、健康食品、藥品、糖漿、奶製品、酒、濃縮蔬菜、湯原料、維他命、草藥、酵母等),端視實際使用需求而定。
如圖4D~4F,前述第一實施例可配合蓋體1c實施例四之運作,本蓋體1c實施例四係由前述蓋體1、1a及1b實施例一、二及三衍生而得,前述蓋體1c實施例四與蓋體1、1a、1b實施例一、二及三得主要差異在於第二環圍13小徑部13c內側設錐形的封閉元件14c,並於錐形的封閉元件14c設複數呈現放射狀分佈之穿破槽143,前述放射狀分佈之穿破槽143係配合前述錐形的封閉元件14c之形狀而成型。如此,乃藉由與第二環圍13的內側與一封閉元件14c形成第二環槽132,藉以儲放各類添加物,如各類之粉狀(如胡椒鹽、鹽、糖、奶粉、藥粉等)、顆粒狀、藥丸、液體狀(如茶、咖啡、濃縮物、健康食品、藥品、糖漿、奶製品、酒、濃縮蔬菜、湯原料、維他命、草藥、酵母等),端視實際使用需求而定。
如圖1、2、2A及5~6B,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封蓋2,設外螺紋20,以與前述第二環圍13的內螺紋131互為栓設結合。前述封蓋2內並形成儲槽21,以配合前述第二環槽132以為添加物儲放。位於前述儲槽21上方並形成上壁面22,讓前述儲槽21產生向下之儲放空間,上方則為密閉狀,前述上壁面22並設置於封蓋2的內壁面23接近於頂端之位置,並低於前述封蓋2的內壁面23之頂端,距離頂端的距離為L長度,讓位於上壁面22上方的旋動元件24不至於過度突出。位於前述上壁面22的上方設旋動元件24,前述旋動元件24並突出於前述封蓋2之頂端,設置旋動元件24的目的是要讓使用者方便快速轉動封蓋2,以藉由封蓋2對於前述蓋體的封閉元件14產生擠壓壓力,直到開啟為止,讓第二環槽內之添加物可以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且藉由設置於封閉元件14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之加強肋142,讓封閉元件14以一小部分繼續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連結,封閉元件呈現單向垂落開啟狀態,可以避免封閉元 件掉落入瓶內,維持瓶內物品之純淨。前述旋轉元件24並非限定於片狀(如圖6B),亦可為十字狀、三叉星狀或其他方便為手指握持之形狀(可參圖12B~12D)。
如圖1、2、2A及5~6B,前述封蓋2的頂端周邊並形成有安全扣件25,前述安全扣件25周邊設複數卡固凹槽250,如圖5之封蓋2實施例一設二卡固凹槽250,或如圖5A之封蓋2a實施例二設四卡固凹槽250,以配合前述蓋體1的第二環圍13之凹環面130a所設複數卡固突緣130b,讓蓋體1之與封蓋2產生卡固密閉蓋合之效果,前述安全扣件25設斷裂凹槽251。如此,當轉動封蓋2時,得藉由前述蓋體1的第二環圍13之凹環面130a所設複數卡固突緣130b與前述封蓋2的安全扣件25所設複數卡固凹槽250產生卡固作用,讓安全扣件25得以斷裂留存於前述蓋體1的第二環圍13之凹環面130a上方,並讓封蓋2得以旋轉向下移動。惟,當有人為不當破壞轉動封蓋2時,得藉由前述安全扣件25可斷裂留存於前述蓋體1的第二環圍13之凹環面130a上方,以產生警示作用,提供更為安全衛生之防護結構設計。
如圖1、2、2A及5~6B,前述封蓋2設第一密封環圍27,係位於前述安全扣件25之下方,得藉由前述第一密封環圍27以與蓋體1之第二環槽132接近於上方入口的內壁呈現緊密結合狀態,再藉由封蓋2之儲槽21的部分外壁面與前述蓋體1之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之內壁產生緊密結合狀態,即可確保封蓋2與前述蓋體1之封閉元件14得以將儲放於儲槽21內部之添加物充分封閉,且當封蓋2往下移動時,前述第一密封環圍27仍可緊密貼觸於蓋體1之第二環槽132的內壁,並將儲槽內之添加物充分往下推送,進入瓶內或罐內。
如圖1、2及2A,當本瓶蓋與瓶子或容器3結合前,乃於前述蓋體1(1a、1b、1c)之第二環槽132與封蓋2之儲槽21所形成之儲放空間儲放添加物4,再將瓶蓋與瓶子或容器結合。且當使用者要讓添加物4與瓶內的物品(可能為含氣體的飲料、水、或塊狀物,如炸雞塊、薯條等各類可運用之物品)混合結合時,使用者只要轉動封蓋2之旋動元件24,即可轉動封蓋2旋轉並向下移動,並藉由前述封蓋2加壓於前述蓋體1的封閉元件14,且讓位於蓋體1的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與封閉元件14周邊所設之擠斷凹槽140產生部分斷裂狀,並藉由設置於封閉元件14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之加強肋142,讓封閉元件14以一小部分繼續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連結,封閉元件14呈現向一側垂落開啟狀態,可以避免封閉元件14掉落入瓶內或容器內之狀態(如圖2A),維持瓶內物品之純淨,讓儲放於第二環槽132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食用瓶內或容器內物品時的品質與效用。
如圖7,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係衍生自前述第一實施例。本第二實施例可配合援引第一實施例的各種蓋體1、1a、1b、1c實施例一、二、三及四的結構特徵,惟本第二實施例係可配合封蓋2b實施例三運作(如圖8及8A),前述封蓋2b實施例三則是將位於前述上壁面22的旋動元件24,一體成型為齊平或稍低於前述封蓋2b之頂端,當然前述旋轉元件24並非限定於片狀(可參圖6B),亦可為各類幾何形狀(可參圖14A、14B)、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可參圖14C),以配合工具5之夾槽形狀。運用上與第一實施例類同,惟可藉由一工具5輔助轉動,前述工具5設把手50,且於把手50下方設橫向環面51,前述橫向環面51可與封蓋2b之外徑等同或稍小。前述橫向環面51下方設夾槽52,係由二立面520夾設而成,當然前述夾槽52可配合旋轉元件24之形狀,為片狀(可參圖6 B)、或各類幾何形狀(可參圖14A、14B)、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可參圖14C),均無不可。運用上,只要將工具5之夾槽52與封蓋2b之旋動元件24結合,並轉動,即可轉動封蓋2b旋轉並向下移動,並藉由前述封蓋2b加壓於前述蓋體1的封閉元件14(或封閉元件14a、14b),且讓位於蓋體1的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與封閉元件14周邊所設之擠斷凹槽140產生部分斷裂狀,並藉由設置於封閉元件14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之加強肋142,讓封閉元件14以一小部分繼續與第二環圍13的小徑部13c連結,封閉元件14呈現向一側垂落開啟狀態,可以避免封閉元件14掉落入瓶內或容器內之狀態(如圖7),維持瓶內物品之純淨,讓儲放於第二環槽132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食用瓶內或容器內物品時的品質與效用。
如圖9,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本第三實施例係衍生自前述第一及第二實施例。本第三實施例援引第一及第二實施例的蓋體1、1a、1b、1c實施例一、二、三及四之部分結構特徵,惟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蓋體1、1a、1b實施例一、二及三之部分結構特徵差異,在於蓋體1d實施例五的封閉元件14d位於中央或接近於中央設尖狀物143。並於封蓋2c實施例四的下方出口處設封口膜26,以將儲放於儲槽21內之添加物4,保持乾燥不受潮或不受汙染,確保食用安全,前述封口膜26可為紙材質、PP塑膠材質等製成。運用上與第一及第二實施例類同,可以手指轉動封蓋2c之旋動元件24;或藉由一工具5轉動封蓋2c之旋動元件24,即可轉動封蓋2c旋轉並向下移動,並藉由前述封閉元件14d之尖狀物143穿破封蓋2c的封口膜26,並藉由封蓋2c持續加壓於前述蓋體1d的封閉元件14d,即可讓封閉元件14d向一側垂落,並可保持封閉元件14d不落入瓶內或容器 內之狀態(可參圖7),讓儲放於第二環槽132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食用瓶內或容器內物品時的品質與效用。
如圖10及10A,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本第四實施例係衍生自前述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本第四實施例照往例援引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蓋體1、1a、1b、1c、1d實施例一、二、三、四及五之部分結構特徵,惟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的蓋體1、1a、1b、1c、1d實施例一、二、三、四及五之部分結構特徵差異,在於蓋體1e實施例六為錐形的封閉元件14e,前述錐形的封閉元件14e接近於外圍,設複數尖狀物143(與前述蓋體1d實施例五之尖狀物的形狀稍有不同,但仍不影響其效用),並配合封蓋2c實施例四的下方出口處設封口膜26,以將儲放於儲槽21內之添加物4,保持乾燥不受潮或不受汙染,確保食用安全,前述封口膜26可為紙材質、PP塑膠材質等製成。運用上與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類同,可以手指轉動封蓋2c之旋動元件24;或藉由一工具5轉動封蓋2c之旋動元件24,即可轉動封蓋2c旋轉並向下移動,並藉由前述封閉元件14e之複數尖狀物143以同時穿破封蓋2c的封口膜26,並藉由封蓋2c持續加壓於前述蓋體1e的封閉元件14e,即可讓封閉元件14e往周邊一側垂落,並可保持封閉元件14e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之狀態,讓儲放於第二環槽132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食用瓶內或容器內物品時的品質與效用。
如圖11,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係衍生自前述第一、第二、第三與第四實施例。本第五實施例照往例可援引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實施例的蓋體之部分結構特徵,惟與前述各蓋體實施例的結構差異,在於蓋體1f實施例七的封閉元件14f位於中央或接近於中央設穿槽141(如圖12及12A)。並於封 蓋2d實施例五(如圖13~13D)的上壁面22下方設一體成型之穿破元件220,前述穿破元件220可為十字型、三叉星形、一字形,等各類形狀,只要可將封閉元件刺穿即可。運用上與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實施例類同,可以手指轉動封蓋2d之旋動元件24,前述旋轉元件24可為片狀(可參圖6B)、各類幾何形狀(可參圖14A、14B)、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可參圖14C);或藉由一工具5之夾槽52轉動封蓋2d之旋動元件24,即可轉動封蓋2d旋轉並向下移動,前述夾槽52可由二立面520夾設而成,或配合旋轉元件24之形狀,為片狀(可參圖6B)、或各類幾何形狀(可參圖14A、14B)、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可參圖14C),均無不可。並藉由前述封蓋2d的穿破元件220加壓於前述蓋體1f的封閉元件14f的穿槽141,即可將穿槽141刺穿,保持封閉元件14f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如圖11),讓儲放於第二環槽132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食用瓶內或容器內物品時的品質與效用。
如圖15,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係衍生自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實施例。本第六實施例照往例援引前述各蓋體實施例的部分結構特徵,惟與前述各蓋體實施例的結構差異,在於蓋體1g實施例八設錐形封閉元件14g,且於封閉元件14g的中央或接近於中央亦設穿槽141。再於封蓋2d(可參圖13~13D)的上壁面22下方設一體成型之穿破元件220,前述穿破元件220可為十字型、三叉星形、一字形,等各類形狀,只要可將封閉元件刺穿即可。運用上與前述各實施例同,可以手指轉動封蓋2d之旋動元件24,前述旋轉元件24可為片狀(可參圖6B)、各類幾何形狀(可參圖14A、14B)、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可參圖14C);或藉由一工具5之夾槽52轉動封蓋2d之旋動元件24,即可轉動封蓋2d旋轉並向下移動,前述夾槽52可由二立面520夾設而成,或配合 旋轉元件24之形狀,為片狀(可參圖6B)、或各類幾何形狀(可參圖14A、14B)、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可參圖14C),均無不可。並藉由前述封蓋2d的穿破元件220加壓於前述蓋體1g的封閉元件14g的穿槽141,即可將穿槽141刺穿,保持封閉元件14g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之狀態(如圖15),讓儲放於第二環槽132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目的是要確保使用者食用瓶內或容器內物品時的品質與效用。
當然,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實施例的封蓋的出口可預先以封口膜26封閉之,以確保儲放於封蓋2的儲槽21內添加物4不會受潮,或受汙染。且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實施例所揭露之蓋體或封蓋之結構特徵,並非限定於各該實施例之內容,於不影響效用前題下,可互換運作。且前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實施例所揭露之蓋體或封蓋之元件編號,並不表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及第六實施例必須受限於該元件編號之技術特徵。
綜上指陳,本發明具有平時可保持瓶內或容器內物品與瓶蓋添加物之間為分離狀態,並於使用者要使用或食用時,轉動瓶蓋讓二者混合,得以保持使用或食用時的最佳品質與效用,足證本發明確實具備實用價值,為本案新穎性與進步性之組成。
1‧‧‧蓋體
10‧‧‧第一環圍
11‧‧‧斷裂部
100‧‧‧螺紋
101‧‧‧限制環面
12‧‧‧第一環槽
13‧‧‧第二環圍
131‧‧‧內螺紋
14‧‧‧封閉元件
140‧‧‧擠斷凹槽
142‧‧‧加強肋
2‧‧‧封蓋
20‧‧‧外螺紋
21‧‧‧儲槽
22‧‧‧上壁面
23‧‧‧內壁面
24‧‧‧旋動元件
25‧‧‧安全扣件
251‧‧‧斷裂凹槽
27‧‧‧第一密封環圍
L‧‧‧長度
3‧‧‧瓶子
4‧‧‧添加物

Claims (10)

  1. 一種瓶蓋,至少包含:蓋體,設第一環圍及第二環圍,前述第二環圍的頂端並與前述第一環圍連結,前述第一環圍內壁設內螺紋,再於前述第一環圍與第二環圍之間設第一環槽,以為容器口或瓶口結合設置;前述第二環圍的內壁設內螺紋,以為封蓋的外螺紋互相結合,前述第二環圍之上開口周邊並形成凹環面,前述凹環面設複數卡固突緣,以與封蓋密閉蓋合;前述蓋體設封閉元件,適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下方出口,以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內側形成第二環槽,前述第二環圍與封閉元件之周邊並形成擠斷凹槽,且於前述封閉元件與第二環圍之間設加強肋互為連結;封蓋,設外螺紋,以與前述第二環圍的內螺紋互為結合,前述封蓋上方設旋動元件,並於封蓋設儲槽,以配合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以為添加物儲放,如此,可藉由轉動前述旋動元件,讓封蓋被旋轉而向下移動,並讓封蓋對於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產生擠壓壓力,以讓前述第二環圍的封閉元件被開啟或被穿破,且不與前述第二環圍全部分離,即可讓儲槽內之添加物順利落入瓶內,與瓶內之物品混合;前述封蓋頂端周邊設安全扣件,前述安全扣件的周邊設複數卡固凹槽,以與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之凹環面所設複數卡固突緣互相結合,讓蓋體與封蓋產生安全卡固密閉蓋合之效果,前述安全扣件設斷裂凹槽,當轉動封蓋時,讓安全扣件得以斷裂留存於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之凹環面上方,以產生安全警示之防護設計。
  2. 依請求項1所述之瓶蓋,其中蓋體之第二環圍的上開口周邊的凹環面所設之複數卡固突緣,為一、或二、或二以上;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並形成 大徑部、斜頸部與小徑部,前述大徑部的內壁設內螺紋,得與封蓋互相螺旋結合,前述第二環圍的小徑部內壁為平整表面,前述大徑部的外徑可配合瓶子的瓶口或罐子的罐口的內徑,讓瓶子的瓶口或罐子的罐口與第二環圍的大徑部緊密結合,達密閉效果。
  3. 依請求項2所述之瓶蓋,其中蓋體之封閉元件與第二環圍的小徑部的下方入口處為線性結合,乃於第二環圍的小徑部與封閉元件之周邊形成類三角狀之擠斷凹槽;或再於蓋體之第二環圍的小徑部內側設錐形的封閉元件,並於錐形的封閉元件設複數呈現放射狀分佈之穿破槽,前述放射狀分佈之穿破槽係配合前述錐形的封閉元件之形狀而成型;並於封閉元件與第二環圍的小徑部以一或一以上的加強肋連結,當封閉元件被開啟時,可藉由前述加強肋讓封閉元件呈現向一側垂落開啟之狀態,可避免封閉元件掉入瓶內或容器內;前述擠斷凹槽可位於封閉元件內側或位於封閉元件外側。
  4. 依請求項1所述之瓶蓋,其中蓋體的封閉元件位於中央或接近於中央設穿槽,並於封蓋的上壁面下方設一體成型之穿破元件;運用上,可以手指轉動封蓋之旋動元件;或藉由工具轉動封蓋之旋動元件,即可轉動封蓋旋轉並向下移動,並藉由前述封蓋的穿破元件加壓於前述蓋體的封閉元件的穿槽,即可將穿槽刺穿,保持封閉元件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讓儲放於第二環槽之各類添加物落入瓶內與瓶內物品混合。
  5. 依請求項1所述之瓶蓋,其中蓋體的封閉元件位於中央或接近於中央設尖狀物;並於封蓋的下方出口設封口膜,前述封口膜可為紙材質、PP塑膠材質製成;運用上,可以手指或工具轉動封蓋之旋動元件,即可轉動封蓋旋轉並向下移動,藉由前述封閉元件之尖狀物穿破封蓋的封口膜,並藉由封閉元件 的持續被轉動而向下移動以加壓於蓋體的封閉元件,並藉由封閉元件之周邊與第二環圍所與形成類之擠斷凹槽,即可讓封閉元件向一側垂落,並保持封閉元件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之狀態,讓儲放於儲槽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
  6. 依請求項1所述之瓶蓋,其中蓋體設錐形封閉元件,且於封閉元件中央或接近於中央設穿槽或於蓋體之錐形封閉元件接近於外圍設複數尖狀物,可配合封蓋的下方出口處設封口膜,共同運作;於封蓋的上壁面下方設一體成型之穿破元件;運用上,可以手指或工具轉動封蓋之旋動元件,藉由前述封蓋的穿破元件加壓於前述蓋體的封閉元件的穿槽,即可將穿槽刺穿,保持封閉元件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讓儲放於第二環槽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
  7. 依請求項1所述之瓶蓋,其中封蓋之儲槽設上壁面,前述上壁面設置於封蓋的內壁面接近於頂端之位置,並低於前述封蓋的內壁面頂端,距離頂端的距離為L長度,讓位於上壁面上方的旋動元件不至於過度突出;或前述封蓋之上壁面所設的旋動元件,可齊平或稍低於前述封蓋之頂端,前述旋轉元件可為片狀;或幾何形狀;或某公司之商標圖樣,以配合工具之夾槽形狀。
  8. 依請求項1或7所述之瓶蓋,其中可藉由工具與封蓋的旋轉元件共同運作,前述工具設把手,且於把手下方設橫向環面,前述橫向環面可與封蓋之外徑等同或稍小,位於前述橫向環面下方設夾槽;運用上,只要將工具之夾槽與封蓋之旋動元件結合,並轉動,即可轉動封蓋以旋轉方式向下移動,再藉由前述封蓋加壓於蓋體的封閉元件,讓位於蓋體的第二環圍與封閉元件周邊所設之擠斷凹槽產生部分斷裂狀,封閉元件即可向一側垂落,並保持封閉元件不落入瓶內或容器內之狀態,讓儲放於第二環槽之各類添加物與瓶內物品混合。
  9. 依請求項1所述之瓶蓋,其中封蓋之安全扣件周邊設複數卡固凹槽,可配合蓋體的第二環圍之凹環面所設複數卡固突緣,讓蓋體與封蓋產生安全卡固密閉蓋合之效果,當轉動封蓋時,可藉由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之凹環面所設複數卡固突緣與前述封蓋的安全扣件所設複數卡固凹槽產生卡固作用,讓安全扣件得以斷裂留存於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之凹環面上方,並讓封蓋得以旋轉向下移動;當封蓋被不當轉動時,得藉由前述安全扣件斷裂留存於前述蓋體的第二環圍之凹環面上方,以產生安全警示與防護之結構設計。
  10. 依請求項1或9所述之瓶蓋,其中封蓋設第一密封環圍,位於安全扣件下方,藉由前述第一密封環圍與蓋體之第二環槽接近於上方入口的內壁呈現緊密結合,再藉由封蓋之儲槽的部分外壁面與蓋體之第二環圍的內壁產生緊密結合狀態,以確保封蓋與前述蓋體之封閉元件得以將儲放於儲槽內部之添加物充分封閉,且當封蓋往下移動時,前述第一密封環圍仍可緊密貼觸於蓋體之第二環槽的內壁,並將儲槽內之添加物充分往下推送,進入瓶內或罐內。
TW106102557A 2017-01-24 2017-01-24 瓶蓋 TWI6131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2557A TWI613129B (zh) 2017-01-24 2017-01-24 瓶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02557A TWI613129B (zh) 2017-01-24 2017-01-24 瓶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13129B true TWI613129B (zh) 2018-02-01
TW201827307A TW201827307A (zh) 2018-08-01

Family

ID=62014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2557A TWI613129B (zh) 2017-01-24 2017-01-24 瓶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13129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5059A (en) * 2004-03-29 2005-11-01 Masayuki Makita Bottle cap
TWM339488U (en) * 2008-01-30 2008-09-01 Tai Yu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Co Ltd Structure of easy-to-open plastic bottle cap for medical use
TWM347363U (en) * 2008-06-03 2008-12-21 Wai-Jane Ho Bottle cap
TWM358800U (en) * 2007-10-25 2009-06-11 Sunrider Corp D B A Sunrider Internat Safety sealed reservoir cap
TWM371700U (en) * 2009-05-27 2010-01-01 Genmont Biotech Inc Device of bottle cap
TWM380310U (en) * 2009-12-15 2010-05-11 Genmont Biotech Inc Bottle cover device and bottle container
TWM413676U (en) * 2011-01-20 2011-10-11 Bo Chi Kang Biolog Technology Co Ltd Beverage bottle cap capable of containing additives
TWM492884U (zh) * 2014-07-15 2015-01-01 Jian Zhi Ming 旋扭式飲料瓶蓋組
TWM492883U (zh) * 2014-07-15 2015-01-01 Jian Zhi Ming 拉蓋式飲料瓶蓋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35059A (en) * 2004-03-29 2005-11-01 Masayuki Makita Bottle cap
TWM358800U (en) * 2007-10-25 2009-06-11 Sunrider Corp D B A Sunrider Internat Safety sealed reservoir cap
TWM339488U (en) * 2008-01-30 2008-09-01 Tai Yu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Co Ltd Structure of easy-to-open plastic bottle cap for medical use
TWM347363U (en) * 2008-06-03 2008-12-21 Wai-Jane Ho Bottle cap
TWM371700U (en) * 2009-05-27 2010-01-01 Genmont Biotech Inc Device of bottle cap
TWM380310U (en) * 2009-12-15 2010-05-11 Genmont Biotech Inc Bottle cover device and bottle container
TWM413676U (en) * 2011-01-20 2011-10-11 Bo Chi Kang Biolog Technology Co Ltd Beverage bottle cap capable of containing additives
TWM492884U (zh) * 2014-07-15 2015-01-01 Jian Zhi Ming 旋扭式飲料瓶蓋組
TWM492883U (zh) * 2014-07-15 2015-01-01 Jian Zhi Ming 拉蓋式飲料瓶蓋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27307A (zh)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023381A1 (en) Capsule with a piercable cap, stopper and container provided with said capsule
US6527110B2 (en) Device for storing and dispensing a substance by mating with a containe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US9694956B2 (en) Dispensing and mixing device
US9126731B2 (en) Safety sealed reservoir cap
RU2573973C2 (ru) Бутылка с дозирующ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RU2331559C2 (ru)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ние сосудов, состоящих из двух частей
US8584840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storing and dispensing
US20080289976A1 (en) Container attachable to another container for mixing ingredients
EP2837577B1 (en) Bottle cap
US20120325769A1 (en) Screw cap and a sport closure cap with integral seal opening means
US20090020495A1 (en) Container cap with liquid-dissolvable additive
JP2006103781A (ja) 飲料容器のキャップ構造
US20050279653A1 (en) Device for dispensing material into a container
US20070102394A1 (en) Closure device for a bottle
RU2566935C2 (ru) Запир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контейнер, снабженный таким запирающ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US20070251910A1 (en) Payload carrying and dispensing apparatus
US11180296B2 (en) Doser cap for liquid container
TWI613129B (zh) 瓶蓋
US9975684B1 (en) Interactive dispensing bottle cap
WO2013033047A2 (en) Cap
WO2001010729A9 (en) Multi-cell container
EP3536631B1 (en) Device for capping a bottle suited to the preservation of substances to be kept separate until their application and suited to the collection of the mixture obtained by means of a syringe
TWM536655U (zh) 具有茶葉香氣之瓶蓋
CN208233731U (zh) 一种可容置添加物的容器盖
RU210544U1 (ru) Упаковка для напит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