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2689B - 光學鏡片組 - Google Patents
光學鏡片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92689B TWI592689B TW105109576A TW105109576A TWI592689B TW I592689 B TWI592689 B TW I592689B TW 105109576 A TW105109576 A TW 105109576A TW 105109576 A TW105109576 A TW 105109576A TW I592689 B TWI592689 B TW I59268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ptical
- fno
- present
- optical axis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乃是與一種光學鏡片組相關,且尤其是與應用至少四片透鏡之光學鏡片組相關。
近年來,手機、數位相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簡稱PDA)等可攜式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包含光學成像鏡頭、模組後座單元及影像感測器等之影像模組蓬勃發展,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薄型輕巧化也讓影像模組的小型化需求愈來愈高,隨著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簡稱CCD)或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簡稱CMOS)之技術進步和尺寸縮小,裝戴在影像模組中的光學鏡片組也需要縮小體積,但光學鏡片組之良好光學性能也是必要顧及之處。
由於傳統微型望遠鏡頭的尺寸超過50mm,光圈數達到4以上,明顯無法滿足現有可攜式電子產品的規格,因此若需要將影像模組應用於望遠用攝像裝置中,其中的光學成像鏡頭不僅需求好的成像品質、較小的鏡頭空間,對於光圈大小的提升也是須考量之課題。然而,光學成像鏡頭設計並非單純將成像品質佳的鏡頭等比例縮小就能製作出兼具成像品質與微型化的光學鏡片組,設計過程牽涉到材料特性,還必須考量到製作、組裝良率等生產面的實際問題,所以微型化鏡頭的技術難度明顯高出傳統鏡頭。因此如何製作出符合應用的光學鏡片組,並持續提升其成像品質並縮小光學鏡片組的長度,一直是業界持續精進的目標。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光學鏡片組,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並以至少三個關係式控制相關參數,維持足夠之光學性能,且同時縮短鏡頭長度,進一步地,較佳亦可使得光圈大小提升,適於應用於望遠用攝像裝置中。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鏡片組,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每一透鏡都具有一屈光率,而且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
為了便於表示本發明所指的參數,在本說明書及圖示中定義:T1代表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3代表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4代表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5代表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4F代表第四透鏡之像側面至一紅外線濾光件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G5F代表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一紅外線濾光件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F代表紅外線濾光件在光軸上的厚度、GFP代表紅外線濾光件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f1代表第一透鏡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鏡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鏡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鏡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鏡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鏡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鏡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鏡的折射率、nf代表紅外線濾光件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代表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代表第三透鏡的阿貝數、v4代表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5代表第五透鏡的阿貝數、EFL代表光學鏡片組的有效焦距、TL代表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最後一片透鏡之像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TL代表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ALT代表在光軸上的所有透鏡厚度總和、Gaa代表在光軸上的位於透鏡之間
的所有空氣間隙寬度總和、BFL代表光學鏡片組的後焦距,即靠像側最近一片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
依據本發明的所提供的光學鏡片組,第一透鏡的物側面上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上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第四透鏡的像側面上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光學鏡片組滿足下列關係式:HFOV≦25° 關係式(1);TTL≦8mm 關係式(2);及TL/G23≦4.5 關係式(3)。
本發明可選擇性地控制前述參數,額外滿足下列關係式:Fno/(G12+G34)≦14.4 關係式(4);Fno/G23≦3.6 關係式(5);Fno/(G12+G23)≦3.2 關係式(6);TTL/(G23+G34)≦4.3 關係式(7);(T1+T2)/(G12+G34)≦5.8 關係式(8);Fno/(T1+G12+T2)≦2 關係式(9);Fno/T1≦3.8 關係式(10);Fno/(T1+T2)≦2.2 關係式(11);0.1≦G34/(T2+T3) 關係式(12);0.2≦(G12+G34)/(T2+T3) 關係式(13);0.4≦(G12+G23+G34)/Fno 關係式(14);0.4≦(G23+G34)/Fno 關係式(15);0.2≦G34/T2 關係式(16);1.7≦EFL/Fno 關係式(17);1.4≦G23/T2 關係式(18);1.5≦(G12+G23)/T2 關係式(19);(T1+T2)/T1≦1.8 關係式(20);1.7≦TTL/Fno 關係式(21);及/或3.9≦EFL/(T2+T3) 關係式(22)。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光學鏡片組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並以至少三關係式控制相關參數,可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並有效縮短鏡頭長度。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光學鏡片組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1800,1900,2000,2100,2200,23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1110,1210,1310,1410,1510,1610,1710,1810,1910,2010,2110,2210,2310‧‧‧第一透鏡
111,121,131,141,161,211,221,231,241,261,311,321,331,341,361,411,421,431,441,461,511,521,531,541,561,611,621,631,641,661,711,721,731,741,761,811,821,831,841,861,911,921,931,941,961,1011,1021,1031,1041,1061,1111,1121,1131,1141,1161,1211,1221,1231,1241,1261,1311,1321,1331,1341,1361,1411,1421,1431,1441,1451,1461,1511,1521,1531,1541,1551,1561,1611,1621,1631,1641,1651,1661,1711,1721,1731,1741,1751,1761,1811,1821,1831,1841,1851,1861,1911,1921,1931,1941,1951,1961,2011,2021,2031,2041,2051,2061,2111,2121,
2131,2141,2151,2161,2211,2221,2231,2241,2251,2261,2311,2321,2331,2341,2351,2361‧‧‧物側面
112,122,132,142,162,212,222,232,242,262,312,322,332,342,362,412,422,432,442,462,512,522,532,542,562,612,622,632,642,662,712,722,732,742,762,812,822,832,842,862,912,922,932,942,962,1012,1022,1032,1042,1062,1112,1122,1132,1142,1162,1212,1222,1232,1242,1262,1312,1322,1332,1342,1362,1412,1422,1432,1442,1452,1462,1512,1522,1532,1542,1552,1562,1612,1622,1632,1642,1652,1662,1712,1722,1732,1742,1752,1762,1812,1822,1832,1842,1852,1862,1912,1922,1932,1942,1952,1962,2012,2022,2032,2042,2052,2062,2112,2122,2132,2142,2152,2162,2212,2222,2232,2242,2252,2262,2312,2322,2332,2342,2352,2362‧‧‧像側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1130,1230,1330,1430,1530,1630,1730,1830,1930,2030,2130,2230,23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1140,1240,1340,1440,1540,1640,1740,1840,1940,2040,2140,2240,2340‧‧‧第四透鏡
1450,1550,1650,1750,1850,1950,2050,2150,2250,23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1160,1260,1360,1460,1560,1660,1760,1860,1960,2060,2160,2260,2360‧‧‧濾光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1170,1270,1370,1470,1570,1670,1770,1870,1970,2070,2170,2270,2370‧‧‧成像面
1111,1121,1211,1321,1421,4411,6311,6411,7411,8221,8311,8411,9311,9411,10311,10411,13311,13411,14111,14121,14321,14511,14521,15421,16211,16411,17421,18421,19421,20421,21411,21421,22421,2342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112,1212,1322,1422,2122,3122,5122,6122,6412,8412,9122,9412,10122,10412,11122,12122,12222,13122,13321,14112,14122,14422,14522,15212,15322,16212,16322,17322,18322,19322,20322,21322,2232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221,1311,1411,2211,2421,3321,4211,4321,4421,5211,5311,6211,6321,6421,7121,7321,7421,8121,8211,8321,9211,9321,10211,10321,10421,11321,11421,12121,12211,12321,12421,13211,13322,13421,14211,14221,14311,14411,14421,15321,15511,16321,16511,17321,17511,17521,18511,18521,19321,19511,19521,20321,20511,20521,21321,21511,21521,22511,22521,23511,2352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1122,1222,1312,1412,2212,5212,6212,8212,9212,9421,10212,11212,12212,12322,13222,14212,14222,14312,14322,14412,14512,16521‧‧‧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d1,d2,d3,d4,d5,d6‧‧‧空氣間隙
A1‧‧‧物側
A2‧‧‧像側
I‧‧‧光軸
I-I'‧‧‧軸線
A,C,E‧‧‧區域
本發明所附圖示說明如下:圖1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繪示透鏡面形與光線焦點的關係示意圖;圖3繪示範例一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圖4繪示範例二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圖5繪示範例三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4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4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5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5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5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5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5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5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5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6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6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7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7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7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7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7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7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7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8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8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8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8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8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9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9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9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圖9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9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9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98A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至七實施例之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圖98B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至十三實施例之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圖9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至二十三實施例之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明乃提供有圖式。此些圖式乃為本發明揭露內容之一部分,其主要係用以說明實施例,並可配合說明書之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具有通
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明之優點。圖中的元件並未按比例繪製,而類似的元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元件。
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該像側面、物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的範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域為光軸附近區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即圓周附近區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於一光學成像鏡頭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並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並不限於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圖式簡潔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域、圓周附近區域、或多個區域的範圍的方法如下:
如圖1所示,其係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域的範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於該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複數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第一轉換點之間的範圍為光軸附近區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中間可依各轉換點區分不同的區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的垂直距離。
如圖2所示,該區域的形狀凹凸係以平行通過該區域的光線(或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在像側或物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域後,光線會朝像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像側,例如圖2中R點,則該區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通過該某區域後,光線會發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物側,例如圖2中M點,則該區域為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
上向外的區域為凹面部;由圖2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域的內側的區域,係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判斷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體中的透鏡資料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
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0~50%,圓周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圖3為第一範例的透鏡像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二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像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域的內側區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域和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域係具有一凸面部。
圖4為第二範例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三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物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域(第二區)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第三區)具有一凸面部。
圖5為第三範例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半徑0%~50%為光軸附近區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域。由於光軸附近區域的R值為正,故此物側面在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域與光軸附近區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
本發明之光學鏡片組,乃是一定焦鏡頭,且是由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設置之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所構成,每一透鏡都具有屈光率且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本發明之光學鏡片組透過設計各透鏡之細部特徵,而可縮短鏡頭長度並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且較佳地還可提升光圈大小,適於應用於望遠攝像中。
在此設計的前述各鏡片之特性主要是考量光學鏡片組的鏡頭長度、光學特性及/或光圈大小,舉例來說:使第一透鏡的物側面上位於光軸附近區域形成有凸面部,如此可以有利於光線聚焦;搭配第二透鏡的負屈光率,易於修正由第一透鏡所產生的主要的像差;在第三透鏡的物側面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形成凹面部並在第四透鏡的像側面上位於圓周附近區域形成凸面部,如此可以有利於修正前兩片透鏡產生的主要的像差,達到提高成像品質的效果。此外,使光學鏡片組滿足HFOV≦25°,如此可以有助於提高望遠攝像的成像品質,使成像亮度較均勻,並降低光學鏡片組設計及加工的困難度;使光學鏡片組滿足TTL≦8mm,有助於縮短鏡頭長度,更有利於使可攜式電子產品輕薄化,較佳地可進一步使TTL限定於1.8~8mm之間;在此並使光學鏡片組滿足TL/G23≦4.5,目的是為了使得各透鏡的厚度與空氣間隙維持在一個適當的數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光學鏡片組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上之困難度,較佳地可進一步使TL/G23限定於1.7~4.5之間。
此外,透過以下各參數之數值控制,可協助設計者設計出具備良好光學性能、經有效縮短的鏡頭長度、足夠的可用光圈、良好成像品質且/或技術上可行度之光學鏡片組:為了達成前述效果,本發明適當地縮短透鏡厚度和透鏡間的空氣間隙,但考量到透鏡組裝過程的難易度以及必須兼顧成像品質的前提下,透鏡厚度及透鏡間的空氣間隙彼此需互相調配,故在滿足以下條件式的數值限定之下,光學成像系統能達到較佳的配置。此些條件式諸如:
Fno/(G12+G34)≦14.4 關係式(4);Fno/G23≦3.6 關係式(5);Fno/(G12+G23)≦3.2 關係式(6);TTL/(G23+G34)≦4.3 關係式(7);(T1+T2)/(G12+G34)≦5.8 關係式(8);Fno/(T1+G12+T2)≦2 關係式(9);Fno/T1≦3.8 關係式(10);Fno/(T1+T2)≦2.2 關係式(11);0.1≦G34/(T2+T3) 關係式(12);0.2≦(G12+G34)/(T2+T3) 關係式(13);0.4≦(G12+G23+G34)/Fno 關係式(14);0.4≦(G23+G34)/Fno 關係式(15);0.2≦G34/T2 關係式(16);1.7≦EFL/Fno 關係式(17);1.4≦G23/T2 關係式(18);1.5≦(G12+G23)/T2 關係式(19);(T1+T2)/T1≦1.8 關係式(20);1.7≦TTL/Fno 關係式(21);及/或3.9≦EFL/(T2+T3) 關係式(22)。
在此設計關係式(7)或關係式(21)的目的是為使光學鏡片組的系統焦距與鏡頭長度比值維持在一適當數值,避免參數過小不利於將遠方物體攝像於鏡頭,或是避免參數過大而使得鏡頭長度過長,較佳地可進一步使TTL/(G23+G34)限制在2~4.3之間或使TTL/Fno限制在1.7~24.4之間。
在此設計關係式(10)的目的是為藉著限制光圈與第一透鏡厚度的關係,使得T1不至於過小或過大,以致增加製造時的困難度,較佳地可進一步使Fno/T1限制在0.4~3.8之間。
在此設計關係式(16)的目的是為藉著限制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與第二透鏡厚度的關係,使得
T2不至過小或過大,有利於降低第一鏡片產生的像差,較佳地可進一步使G34/T2限制在0.2~7.9之間。
在此設計關係式(17)的目的是為藉著限制有效焦距與光圈數的關係,有助於提高成像品質,使成像亮度較均勻,易於控制成像變形量,且降低光學鏡片組設計及製造時的困難度,較佳地可進一步使EFL/Fno限制在1.7~16.6之間。
在此設計關係式(18)的目的是為藉著限制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與第二透鏡厚度的關係,使得T2不至過小或過大,有利於降低第一鏡片產生的像差,較佳地可進一步使G23/T2限制在1.4~11.4之間。
在此設計關係式(4)、關係式(5)、關係式(6)、關係式(8)、關係式(9)、關係式(11)、關係式(12)、關係式(13)、關係式(14)、關係式(15)、關係式(19)、關係式(20)、關係式(22)的目的與關係式(3)類似,皆是為了使各透鏡的厚度與各空氣間隔維持在一適當數值,避免任一參數過大而不利於光學鏡片組整體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參數過小而影響組裝或是提高製造時之困難度,較佳地可進一步使Fno/(G12+G34)限制在0.4~14.4之間、使Fno/G23限制在0.1~3.6之間、使Fno/(G12+G23)限制在0.1~3.2之間、使(T1+T2)/(G12+G34)限制在0.6~5.8之間、使Fno/(T1+G12+T2)限制在0.2~2之間、使Fno/(T1+T2)限制在0.3~2.2之間、使G34/(T2+T3)限制在0.1~3.3之間、使(G12+G34)/(T2+T3)限制在0.2~3.4之間、使(G12+G23+G34)/Fno限制在0.4~6之間、使(G23+G34)/Fno限制在0.4~5.8之間、使(G12+G23)/T2限制在1.5~12之間、使(T1+T2)/T1限制在1.1~1.8之間、使EFL/(T2+T3)限制在3.9~17.2之間。
有鑑於光學系統設計的不可預測性,在本發明的架構之下,符合上述的關係式時,能較佳地使本發明的鏡頭長度縮短、可用光圈增大(即光圈值縮小)、視場角增加、成像品質提升及/或組裝良率提升而改善先前技術的缺點。
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上述關係式之外,亦可如以下實施例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以及製造上良率的提升。舉例來說,第二透鏡的像側面上可選擇性地額外形成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或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並不限於此。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增加視場角及降低光圈值,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首先請一併參考圖6~9,其中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100、一第一透鏡110、一第二透鏡120、一第三透鏡130及一第四透鏡140。一濾光件160及一影像感測器的一成像面170皆設置於光學鏡片組1的像側A2。在本實施例中,濾光件160為紅外線濾光片(IR cut filter)且設於第四透鏡140與成像面170之間,濾光件160將經過光學鏡片組1的光過濾掉特定波段的波長,例如過濾掉紅外線波段,可使得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波段的波長不會成像於成像面170上。
光學鏡片組1之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在此示例性地以塑膠材質所構成,且形成細部結構如下: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1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12。物側面111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12。像側面112包括一位
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122。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與像側面11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2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22。物側面121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212。像側面122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22。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與像側面1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3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32。物側面131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12。像側面132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22。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與像側面1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41及具有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42。物側面141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12。像側面142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22。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與像側面142皆為非球面。
在本實施例中,係設計各透鏡110、120、130、140、濾光件160及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70之間皆存在空氣間隙,如: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1、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2、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3、第四透鏡140與濾光件16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4及濾光件160與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7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5,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氣間隙,如:將兩相對透鏡的表面輪廓設計為彼此相應,而可
彼此貼合,以消除其間之空氣間隙。由此可知,空氣間隙d1即為G12,空氣間隙d2即為G23、空氣間隙d3即為G34,空氣間隙d1、d2、d3的和即為Gaa。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8。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下列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0mm,有效焦距(EFL)為7.070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HFOV)為18.684度,光圈值(f-number,Fno)為2.390。
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及像側面112、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及像側面122、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及像側面132及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及像側面142,共八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各個非球面之參數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下表三。
圖7(a)繪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焦距,縱軸為視場。圖7(b)繪示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的示意圖,圖7(c)繪示本實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焦距,縱軸為像高。圖7(d)繪示本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百分比,縱軸為像高。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6mm,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落在±0.12mm內,而畸變像差維持於±1%內。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光學鏡片組1的各種光學特性已符合光學系統的成像品質要求,據此說明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鏡頭長度縮短至6.380mm、Fno降低至2.390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較佳的成像品質,故本第一較佳實施例能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提供薄型的光學鏡片組,並適於望遠攝影之用。
參考圖10~13,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鏡210、一第二透鏡220、一第三透鏡230及一第四透鏡240。
第二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211、231、24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222、232之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二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221及像側面212、242之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210之像側面212為一凸面,且具有
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122;第二透鏡220之物側面2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212;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光率;第四透鏡240的像側面242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421。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且以下每個實施例的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亦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省略相同處的標號,並不再贅述。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12。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13。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211至成像面2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4mm,有效焦距為7.070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125度,Fno為2.369。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半視角較大,Fno更小。
從圖11(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mm以內。從圖11(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mm內。從圖11(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mm內。圖11(d)顯示光學鏡片組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的範圍內。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相較於現有光
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84mm、Fno降低至2.36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參考圖14~17,其中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鏡310、一第二透鏡320、一第三透鏡330及一第四透鏡340。
第三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311、321、331、34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322、342等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三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像側面312、332之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310之像側面312為一凸面,且額外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3122;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光率,其像側面3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3321,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光率。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3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16。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17。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3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311至成像面3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2mm,有效焦距為7.069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617度,Fno為2.389。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有效焦距較短且Fno較大。
從圖15(a)當中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08mm以內。從圖15(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從圖15(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5mm內。圖15(d)顯示光學鏡片組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縱向球差、像散像差較低。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3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82mm、Fno降低至2.38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優良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18~21,其中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4,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4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4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鏡410、一第二透鏡420、一第三透鏡430及一第四透鏡440。
第四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411、43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412、422等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四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421、441及像側面432、4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
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二透鏡420之物側面42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211,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光率,其像側面43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321,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44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4411,像側面4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4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4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20。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21。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4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411至成像面4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7mm,有效焦距為7.066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715度,Fno為2.383。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有效焦距較短,半視角較大,且Fno較小。
從圖19(a)可以看出縱向球差,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08mm以內。從圖19(b)可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從圖19(c)可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從圖19(d)可看出光學鏡片組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5%的範圍內。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縱向球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4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87mm、Fno降低至2.383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優良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22~25,其中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5,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5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5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2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鏡510、一第二透鏡520、一第三透鏡530及一第四透鏡540。
第五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511、54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522、532、54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五實施例的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521、531及像側面51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510之像側面51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5122,第二透鏡520之物側面5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212,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53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5311,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光率。其次,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5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24。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25。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
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5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511至成像面5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8.000mm,有效焦距為8.732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5.313度,Fno為2.397。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較容易製造。
從圖23(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mm以內。從圖23(b)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1mm內。從圖23(c)當中可以看出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23(d)當中可以看出光學鏡片組5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5%的範圍內。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畸變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5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8.000mm、Fno降低至2.397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26~29,其中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6,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6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6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2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鏡610、一第二透鏡620、一第三透鏡630及一第四透鏡640。
第六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61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62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六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621、631、641及像側面612、632、6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610之像側面612是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122;第二透鏡620之物側面6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212,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63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311,其像側面6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321,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6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6412,其像側面642具有及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6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6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28。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29。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6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611至成像面6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1mm,有效焦距為7.042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773度,Fno為2.386。第六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半視角較大,Fno較小。
從圖27(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6mm以內。
圖27(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圖27(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圖27(d)顯示光學鏡片組6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範圍內。第六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6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81mm、Fno降低至2.386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優良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30~33,其中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7,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7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7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3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鏡710、一第二透鏡720、一第三透鏡730及一第四透鏡740。
第七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711、721、73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72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七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741及像側面712、732、7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710之像側面71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121,第三透鏡730具有負屈光率,其像側面7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321,第四透鏡7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74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7411,其像側面7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7421。關於本實施
例之光學鏡片組7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32。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33。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A。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7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711至成像面7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68mm,有效焦距為7.042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629度,Fno為2.393。第七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和有效焦距皆較短。
從圖31(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mm以內。從圖31(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31(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圖31(d)顯示光學鏡片組7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範圍內。第七實施例各像差與第一實施例相仿,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7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68mm、Fno降低至2.393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34~37,其中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顯示依據本發
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8,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8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8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3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800、一第一透鏡810、一第二透鏡820、一第三透鏡830及一第四透鏡840。
第八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811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八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821、831、841及像側面812、822、832、8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810之像側面81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121;第二透鏡820之物側面8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212,其像側面82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8221;第三透鏡83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83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8311,其像側面8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321,第四透鏡8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8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8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8412,其像側面8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8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8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36。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37。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B。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8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811至成像面8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5.370mm,有效焦距為5.149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24.073度,Fno為2.385。第八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和有效焦距皆較短、半視角較大、Fno較小。
從圖35(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6mm以內。從圖35(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從圖35(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mm內。圖35(d)顯示光學鏡片組8的畸變像差維持在±5%的範圍內。第八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8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5.370mm、Fno降低至2.385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38~41,其中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9,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9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9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3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9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900、一第一透鏡910、一第二透鏡920、一第三透鏡930及一第四透鏡940。
第九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911及像側面9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921、931、941及像側面912、932、9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
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910之像側面91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122;第二透鏡920之物側面9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212;第三透鏡93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93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311,其像側面9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321;第四透鏡9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9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9412,其像側面9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9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9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40。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41。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B。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9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911至成像面9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4.097mm,有效焦距為4.090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22.660度,Fno為2.394。第九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及有效焦距皆較短、半視角較大。
從圖39(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mm以內。從圖39(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從圖39(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圖39(d)顯示光學鏡片組9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4%的範圍內。第九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縱向球差、像散像差及畸變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
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9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4.097mm、Fno降低至2.394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42~45,其中圖4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0,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0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0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4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0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000、一第一透鏡1010、一第二透鏡1020、一第三透鏡1030及一第四透鏡1040。
第十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011及像側面10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021、1031、1041及像側面1012、1032、10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010之像側面101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0122;第二透鏡1020之物側面10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0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0212;第三透鏡103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03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0311,其像側面10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0321;第四透鏡10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104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04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0412,其像側面10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0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0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44。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45。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B。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0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011至成像面10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4.448mm,有效焦距為4.237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23.899度,Fno為2.401。第十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及有效焦距皆較短、半視角較大。
從圖43(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mm以內。從圖43(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2mm內。從圖43(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圖43(d)顯示光學鏡片組10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第十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縱向球差、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0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4.448mm、Fno降低至2.401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46~49,其中圖4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4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4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1,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1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132,其它元件標
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4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100、一第一透鏡1110、一第二透鏡1120、一第三透鏡1130及一第四透鏡1140。
第十一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111、1131、1141及像側面11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一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121及像側面1112、1132、11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110之像側面111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122;第二透鏡1120之物側面1121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1212;第三透鏡1130具有負屈光率,其像側面11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1321;第四透鏡1140的像側面11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1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1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48。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49。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B。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1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111至成像面11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4mm,有效焦距為7.070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484度,Fno為2.397。第十一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較便於製造。
從圖47(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mm以
內。從圖47(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mm內。從圖47(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mm內。圖47(d)顯示光學鏡片組11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的範圍內。第十一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1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84mm、Fno降低至2.397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50~53,其中圖5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5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5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5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200、一第一透鏡1210、一第二透鏡1220、一第三透鏡1230及一第四透鏡1240。
第十二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211、1231、1241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二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221及像側面1212、1222、1232、12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210之像側面121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1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2122;第二透鏡1220之物側面12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212,其像側面1222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2222;第三透鏡1230具有負屈光率,其像側面123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
凹面部12322;第四透鏡1240的像側面12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2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52。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53。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B。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2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211至成像面12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96mm,有效焦距為7.952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6.424度,Fno為2.689。第十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較容易製造。
從圖51(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1mm以內。從圖51(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從圖51(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2mm內。圖51(d)顯示光學鏡片組1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4%的範圍內。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2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96mm、Fno降低至2.68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54~57,其中圖5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四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5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57顯示依
據本發明之第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5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300、一第一透鏡1310、一第二透鏡1320、一第三透鏡1330及一第四透鏡1340。
第十三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311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三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321、1331、1341及像側面1312、1322、1332、13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1310之像側面131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122;第二透鏡1320之物側面132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211,其像側面132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222;第三透鏡133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33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311,其像側面1332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322;第四透鏡1340的物側面134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411,其像側面134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421。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3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56。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57。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8B。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3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311至成像面13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380mm,有效焦距為7.070mm,像高為2.400mm,半視角為18.553度,Fno為2.396。第十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較容易製造。
從圖55(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mm以內。從圖55(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從圖55(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5mm內。圖55(d)顯示光學鏡片組1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2%的範圍內。第十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3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380mm、Fno降低至2.396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58~61,其中圖5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5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4,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4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4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5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400、一第一透鏡1410、一第二透鏡1420、一第三透鏡1430、一第四透鏡1440及一第五透鏡1450。
第十四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411、1431、1441及像側面14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十四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421及像側面1412、1432、1442的凹凸配置與第一實施例不同,第三
透鏡1430具有負屈光率,且第十四實施例多增加第五透鏡1450。詳細地說:第一透鏡1410的物側面111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1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112,其像側面1412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1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122。第二透鏡1420的物側面1421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212,其像側面1422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2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222。第三透鏡1430的物側面1431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3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312,其像側面1432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322。第四透鏡1440的物側面1441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4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412,其像側面1442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4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422。第五透鏡1450的物側面1451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5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512,其像側面1452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5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522。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4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60。
第一透鏡1410的物側面1411及像側面1412、第二透鏡1420的物側面1421及像側面1422、第三透鏡1430的物側面1431及像側面1432、第四透鏡1440的物側面1441及像側面1442及第五透鏡1450的物側面1451及像側面1452,共十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ai為第i階非球面係數。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61。
在本實施例中,係設計各透鏡1410、1420、1430、1440、1450、濾光件1460及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470之間皆存在空氣間隙,如:第一透鏡1410與第二透鏡142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1、第二透鏡1420與第三透鏡143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2、第三透鏡1430與第四透鏡144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3、第四透鏡1440與第五透鏡145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4、第五透鏡1450與濾光件146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5及濾光件1460與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47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6,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氣間隙,如:將兩相對透鏡的表面輪廓設計為彼此相應,而可彼此貼合,以消除其間之空氣間隙。由此可知,空氣間隙d1即為G12,空氣間隙d2即為G23、空氣間隙d3即為G34、空氣間隙d4即為G45,空氣間隙d1、d2、d3、d4的和即為Gaa。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4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411至成像面14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7.952mm,有效焦距為9.000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172度,Fno為2.391。第十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較容易製造。
從圖59(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mm以內。從圖59(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從圖59(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3mm內。圖59(d)顯示光學鏡片組1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第十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4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7.952mm、Fno降低至2.391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62~65,其中圖6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5,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5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5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6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500、一第一透鏡1510、一第二透鏡1520、一第三透鏡1530、一第四透鏡1540及一第五透鏡1550。
第十五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511、1531、1541及像側面1512、1522、155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五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521、1551及像側面1532、154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二透鏡1520之物側面1521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5212;第三透鏡1530的像側面15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5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5322;第四透鏡1540具有正屈光率,其像側面1542為一凸面,且
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5421;第五透鏡15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55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551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5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64。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65。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5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511至成像面15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8.000mm,有效焦距為8.518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985度,Fno為2.343。第十五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Fno較小。
從圖63(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mm以內。從圖63(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mm內。從圖63(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圖63(d)顯示光學鏡片組15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第十五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5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8.000mm、Fno降低至2.343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66~69,其中圖6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7顯示依據本
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6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6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6,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6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6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6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6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600、一第一透鏡1610、一第二透鏡1620、一第三透鏡1630、一第四透鏡1640及一第五透鏡1650。
第十六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611、1631及像側面1612、1622、164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六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621、1641、1651及像側面1632、16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二透鏡1620之物側面1621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6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6212;第三透鏡1630的像側面16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6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6322;第四透鏡16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164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6411;第五透鏡16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65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6511,其像側面16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6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6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表圖68。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69。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
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6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611至成像面16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8.000mm,有效焦距為8.698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701度,Fno為2.392。第十六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半視角較大。
從圖67(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mm以內。從圖67(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2mm內。從圖67(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圖67(d)顯示光學鏡片組16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4%的範圍內。第十六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畸變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6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8.000mm、Fno降低至2.392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70~73,其中圖7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7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7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7,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7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7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7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700、一第一透鏡1710、一第二透鏡1720、一第三透鏡1730、一第四透鏡1740及一第五透鏡1750。
第十七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711、1721、1731、1741及像側面1712、17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
七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751及像側面1732、1742、17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三透鏡1730的像側面17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7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7322;第四透鏡1740具有正屈光率,其像側面17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7421;第五透鏡17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75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7511,其像側面17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7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7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72。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73。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7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711至成像面17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7.928mm,有效焦距為8.891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354度,Fno為2.378。第十七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較短、半視角較大。
從圖71(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mm以內。從圖71(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從圖71(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4mm內。
圖71(d)顯示光學鏡片組17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6%的範圍內。第十七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7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7.928mm、Fno降低至2.378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74~77,其中圖7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7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7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8,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8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8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7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800、一第一透鏡1810、一第二透鏡1820、一第三透鏡1830、一第四透鏡1840及一第五透鏡1850。
第十八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811、1821、1831、1841及像側面1812、18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八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851及像側面1832、1842、18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三透鏡1830的像側面183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8322;第四透鏡1840具有正屈光率,其像側面18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8421;第五透鏡18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85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8511,其像側面18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8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8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76。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77。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8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811至成像面18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7.618mm,有效焦距為8.921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264度,Fno為2.377。第十八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及有效焦距皆較短、半視角較大、Fno較小。
從圖75(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mm以內。從圖75(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75(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2mm內。圖75(d)顯示光學鏡片組18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6%的範圍內。第十八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畸變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8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7.618mm、Fno降低至2.377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78~81,其中圖7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8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十九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19,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19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19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7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9從物側A1至
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1900、一第一透鏡1910、一第二透鏡1920、一第三透鏡1930、一第四透鏡1940及一第五透鏡1950。
第十九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911、1921、1931、1941及像側面1912、19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1951及像側面1932、1942、19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三透鏡1930的像側面19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9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9322;第四透鏡1940具有正屈光率,其像側面19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9421;第五透鏡19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195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9511,其像側面19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9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9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80。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81。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9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911至成像面19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7.949mm,有效焦距為8.780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548度,Fno為2.400。第十九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和有效焦距皆較短、半視角較大。
從圖79(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14mm以內。從圖79(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79(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9mm內。圖79(d)顯示光學鏡片組19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2%的範圍內。第十九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縱向球差、畸變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19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7.949mm、Fno降低至2.400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82~85,其中圖8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8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0,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0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0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8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0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000、一第一透鏡2010、一第二透鏡2020、一第三透鏡2030、一第四透鏡2040及一第五透鏡2050。
第二十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2011、2021、2031、2041及像側面2012、20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2051及像側面2032、2042、20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三透鏡2030的像側面20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0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0322;第四透鏡2040的像側面20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0421;第五透鏡20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2051
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0511,其像側面20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0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0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84。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85。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0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2011至成像面20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7.835mm,有效焦距為9.144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7.689度,Fno為2.399。第二十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較短。
從圖83(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mm以內。從圖83(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從圖83(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8mm內。圖83(d)顯示光學鏡片組20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0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7.835mm、Fno降低至2.39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86~89,其中圖8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7顯示依據
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8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1,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1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1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8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100、一第一透鏡2110、一第二透鏡2120、一第三透鏡2130、一第四透鏡2140及一第五透鏡2150。
第二十一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2111、2121、2131及像側面2112、21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2141、2151及像側面2132、2142、21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三透鏡2130的像側面213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1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1322;第四透鏡2140具有正屈光率,其物側面2141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1411,其像側面21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1421;第五透鏡2150的物側面215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1511,其像側面21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1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1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88。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89。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
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1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2111至成像面21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6.878mm,有效焦距為6.455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24.636度,Fno為2.389。第二十一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鏡頭長度及有效焦距較短、半視角較大、Fno較小。
從圖87(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mm以內。從圖87(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87(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8mm內。圖87(d)顯示光學鏡片組21的畸變像差維持在±0.8%的範圍內。第二十一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畸變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1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6.878mm、Fno降低至2.38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90~93,其中圖9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9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9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9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200、一第一透鏡2210、一第二透鏡2220、一第三透鏡2230、一第四透鏡2240及一第五透鏡2250。
第二十二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2211、2221、2231、2241及像側面2212、222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
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2251及像側面2232、2242、22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三透鏡2230的像側面223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2322;第四透鏡2240的像側面22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2421;第五透鏡22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225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2511,其像側面22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2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2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92。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圖93。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2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2211至成像面22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5.989mm,有效焦距為7.064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22.413度,Fno為3.552。第二十二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Fno較小。
從圖91(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9mm以內。從圖91(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3mm內。從圖91(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3mm內。
圖91(d)顯示光學鏡片組2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6%的範圍內。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2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5.989mm、Fno降低至3.552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另請一併參考圖94~97,其中圖9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9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光學鏡片組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9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之詳細光學數據,圖9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十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9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300、一第一透鏡2310、一第二透鏡2320、一第三透鏡2330、一第四透鏡2340及一第五透鏡2350。
第二十三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2311、2321、2331、2341及像側面2312、2322、2332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十四實施例類似,唯第十九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後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及物側面2351及像側面2342、2352的凹凸配置與第十四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凹凸配置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第四透鏡2340的像側面2342為一凸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23421;第五透鏡2350具有負屈光率,其物側面2351為一凹面,且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3511,其像側面2352具有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23521。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3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96。
關於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請參考表四十六。
關於EFL、Fno、HFOV、T1、G12、T2、G23、T3、G34、T4、G4F、TF、GFP、TTL、TL、TL/G23、Fno/(G12+G34)、Fno/G23、Fno/(G12+G23)、TTL/(G23+G34)、(T1+T2)/(G12+G34)、Fno/(T1+G12+T2)、Fno/T1、Fno/(T1+T2)、G34/(T2+T3)、(G12+G34)/(T2+T3)、(G12+G23+G34)/Fno、(G23+G34)/Fno、G34/T2、EFL/Fno、G23/T2、(G12+G23)/T2、(T1+T2)/T1、TTL/Fno及EFL/(T2+T3)之值,請參考圖99。
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3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2311至成像面23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7.998mm,有效焦距為9.015mm,像高為2.944mm,半視角為18.214度,Fno為2.389。第二十三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半視角較大、Fno較小。
從圖95(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4mm以內。從圖95(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95(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圖95(d)顯示光學鏡片組2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2%的範圍內。第二十三實施例與第十四實施例相比較,像散像差較小。因此,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實施例之光學鏡片組23相較於現有光學鏡頭,在將鏡頭長度縮短至7.998mm、Fno降低至2.389的同時,仍能有效提供良好的成像品質。
從圖98A、98B、99統列出以上二十三個實施例的各參數值,可看出本發明之光學鏡片組確實可滿足前述關係式(1)~(3)及/或關係式(4)~(22)。
本發明光學鏡片組各實施例的縱向球差、像散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
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透鏡的設計與相互搭配,能產生優異的成像品質。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光學鏡片組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121,131,141,161‧‧‧物側面
112,122,132,142,162‧‧‧像側面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60‧‧‧濾光件
170‧‧‧成像面
1111,1121,1211,1321,142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112,1212,1322,142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221,1311,141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1122,1222,1312,141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d1,d2,d3,d4,d5‧‧‧空氣間隙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20)
- 一種光學鏡片組,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每一透鏡都具有一屈光率,且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該第一透鏡的該物側面上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二透鏡具有負屈光率;該第三透鏡的該物側面上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及該第四透鏡的該像側面上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滿足下列關係式:HFOV≦25°;TTL≦8mm;及TL/G23≦4.5;HFOV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半視角,TTL代表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一成像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TL代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側面至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在該光軸上的距離,G23代表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Fno/(G12+G34)≦14.4,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Fno/G23≦3.6,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Fno/(G12+G23)≦3.2,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TTL/(G23+G34)≦4.3,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T1+T2)/(G12+G34)≦5.8,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Fno/(T1+G12+T2)≦2,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Fno/T1≦3.8,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Fno/(T1+T2)≦2.2,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0.1≦G34/(T2+T3),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0.2≦(G12+G34)/(T2+T3),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0.4≦(G12+G23+G34)/Fno,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0.4≦(G23+G34)/Fno,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0.2≦G34/T2,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1.7≦EFL/Fno,EFL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有效焦距,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1.4≦G23/T2,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1.5≦(G12+G23)/T2,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一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T1+T2)/T1≦1.8,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1.7≦TTL/Fno,Fno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光圈值。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學鏡片組更滿足3.9≦EFL/(T2+T3),EFL代表該光學鏡片組的一有效焦距,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一厚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56998.3A CN106094163B (zh) | 2016-03-18 | 2016-03-18 | 光学镜片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2687A TW201702687A (zh) | 2017-01-16 |
TWI592689B true TWI592689B (zh) | 2017-07-21 |
Family
ID=58401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5109576A TWI592689B (zh) | 2016-03-18 | 2016-03-25 | 光學鏡片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37013B2 (zh) |
CN (1) | CN106094163B (zh) |
TW (1) | TWI5926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650547B1 (ko) * | 2015-11-02 | 2024-03-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장치, 및 이미지 형성 방법 |
TWI616675B (zh) | 2016-07-14 | 2018-03-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26487B (zh) | 2017-03-31 | 2018-06-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影像鏡頭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62313B (zh) * | 2017-06-01 | 2019-06-11 |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片式成像鏡片組 |
TWI629503B (zh) | 2017-06-14 | 2018-07-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19984B (zh) | 2017-08-15 | 2018-04-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3204100B (zh) | 2017-12-08 | 2022-12-06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CN108152923B (zh) * | 2017-12-29 | 2019-12-1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4911028A (zh) * | 2021-02-09 | 2022-08-16 |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
CN116027520B (zh) * | 2023-03-30 | 2023-06-20 | 深圳市东正光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系统及光学成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31355B (zh) * | 2011-05-16 | 2014-03-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影像鏡頭 |
CN102955225A (zh) * | 2011-08-19 | 2013-03-06 | 佛山普立华科技有限公司 | 成像镜头 |
TWI440881B (zh) * | 2011-12-14 | 2014-06-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取像鏡片系統 |
TWI551883B (zh) * | 2015-03-31 | 2016-10-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2016
- 2016-03-18 CN CN201610156998.3A patent/CN10609416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3-25 TW TW105109576A patent/TWI592689B/zh active
- 2016-05-03 US US15/145,330 patent/US1043701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02687A (zh) | 2017-01-16 |
CN106094163B (zh) | 2018-09-25 |
CN106094163A (zh) | 2016-11-09 |
US10437013B2 (en) | 2019-10-08 |
US20170269333A1 (en) | 2017-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92689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62279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一) | |
TWI598631B (zh) | 光學成像鏡頭(一) | |
TWI66446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11201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611206B (zh) | 光學鏡片組 | |
TWI59863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二) | |
TWI545343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16793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88530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37630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21234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498592B (zh) |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電子裝置 | |
TWI607235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37632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484214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732358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728943A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53338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53339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92687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92688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201604580A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
TWI630419B (zh) | 光學成像鏡頭 | |
TWI507719B (zh)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