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0619B - 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0619B
TWI590619B TW104127514A TW104127514A TWI590619B TW I590619 B TWI590619 B TW I590619B TW 104127514 A TW104127514 A TW 104127514A TW 104127514 A TW104127514 A TW 104127514A TW I590619 B TWI590619 B TW I5906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layer
commun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
dat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75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2385A (zh
Inventor
迪特瑪 溫索
瑪薩斯 歐伯梅爾
麥可 艾克
Original Assignee
英特爾智財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英特爾智財公司 filed Critical 英特爾智財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2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2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0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06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5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network layer [OSI layer 3], e.g. X.25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6Communication-related supplementary services, e.g. call-transfer or call-hol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8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DTX];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DR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12Messaging; Mailboxes; Announcements
    • H04W4/14Short messaging services, e.g. short message services [SMS] or 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 [USS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60Subscription-based services using application servers or record carriers, e.g. SIM application toolk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此處所述之實施例大致是關於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行動終端可藉由不同的無線電存取技術(RAT)以及使用複數個用戶識別模組(SIM)來支援通訊。典型上來說,當有對於一個用戶識別模組或經由一個無線電存取技術的作用通訊時,對於另一個用戶識別模組或另一個無線電存取技術的服務會受限。盼望有能夠避開此等限制的方法。
100‧‧‧通訊系統
101‧‧‧無線電存取網路
102‧‧‧核心網路
103‧‧‧基地台
104‧‧‧行動無線電胞元
105‧‧‧行動終端
106‧‧‧空氣介面
107‧‧‧第一介面
108‧‧‧第二介面
109‧‧‧MME(移動性管理實體)
110‧‧‧S-WG(服務閘道)
200‧‧‧無線電胞元配置
201、203‧‧‧無線電胞元
202、205‧‧‧基地台
204‧‧‧陰影線
206‧‧‧行動終端
301、304‧‧‧數據機
302、305‧‧‧SIM(用戶識別模組)
303、306‧‧‧天線
401、402、403‧‧‧數據機
404、408‧‧‧SIM(用戶識別模組)
405、406、409‧‧‧天線
407‧‧‧SIM多工器
501‧‧‧數據機
502、503‧‧‧SIM(用戶識別模組)
504‧‧‧天線
600‧‧‧通訊終端
601‧‧‧收發機
602‧‧‧控制器
801、802‧‧‧數據機
803、805‧‧‧SIM(用戶識別模組)
804、806‧‧‧天線
807‧‧‧SIM多工器
900‧‧‧數據機
901‧‧‧RF收發機
902‧‧‧RF前端
903‧‧‧天線
904‧‧‧基頻處理器
905‧‧‧RF控制器
906‧‧‧第一層DSP(數位訊號處理器)
907‧‧‧第一層控制器
908‧‧‧MAC層方塊
909‧‧‧更高層方塊
910‧‧‧SIM(用戶識別模組)
1001‧‧‧LTE訊框
1002‧‧‧LTE TX資料傳輸
1003‧‧‧GSM TX叢發
1004‧‧‧將RF傳送器設置為GSM的間隔
1005‧‧‧將RF傳送器設置為LTE的間隔
1101‧‧‧LTE訊框
1102‧‧‧LTE TX資料傳輸
1103‧‧‧GSM TX叢發
1105‧‧‧資源請求線
1201‧‧‧LTE訊框
1202‧‧‧LTE TX資料傳輸
1203‧‧‧GSM TX叢發
1204‧‧‧將RF傳送器設置為GSM的間隔
1205‧‧‧將RF傳送器設置為LTE的間隔
圖式中,同樣的元件符號在不同的圖中一般是指相同的元件。圖式並不一定按比例所繪製,通常反而是強調解說發明原理。在以下說明中,參照以下圖式來說明各種形態,其中:第1圖顯示根據諸如LTE之行動通訊標準的通訊系統。
第2圖顯示根據一實施例之解說兩個通訊網路之重疊涵蓋區域的無線電胞元配置。
第3圖顯示DSDA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第4圖顯示複合SSDA和DSDA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第5圖顯示DSDS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第6圖顯示通訊終端。
第7圖顯示解說,例如,由通訊終端所實行之執行通訊的方法之流程圖。
第8圖顯示複合SSDA加帶有TxT的輕型DSDA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第9圖顯示數據機的架構之範例。
第10圖顯示第一傳送雙態觸變法之實作的時序圖。
第11圖顯示第二傳送雙態觸變法之實作的時序圖。
第12圖顯示第三傳送雙態觸變法之實作的時序圖。
【發明內容及實施方式】
以下詳細說明是參照以圖解方式來顯示可實施本發明之本揭示的特定細節及形態之附圖。可利用其他形態,並可進行結構、邏輯、和電性上的改變而不脫離本發明之範疇。本發明的各種形態並不一定互斥,如可將本發明的某些形態與本發明的一個以上之其他形態做結合,以形成新的形態。
第1圖顯示通訊系統100。
通訊系統100可為包括無線電存取網路(例如:根據UMTS的UTRAN(UMTS(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或是根據LTE(長期演進)或進階LTE的E-UTRAN(演進UMTS地面無線電存取網路))101和核心網路(例如:根據LTE或進階LTE的EPC,演進封包核心)102的蜂巢式行動通訊系統(以下亦稱為蜂巢式無線電通訊網路)。無線電存取網路101可包括基地台(例如:基地收發台或家用基地台,諸如根據UMTS的NodeB、NB,或是根據LTE或進階LTE的eNodeB、eNB、Home eNodeB、HeNB)103。各個基地台103可為無線電存取網路101的一個以上之行動無線電胞元104提供無線電涵蓋。換言之:無線電存取網路101的基地台103可橫跨不同類型的胞元104(例如:根據LTE或進階LTE的巨胞元、毫微微(femto)胞元、微微(pico)胞元、小胞元、開放胞元、封閉式用戶群組胞元、混合胞元)。應注意到,以下所述之範例亦可被應用於LTE通訊網路以外的其他通訊網路,例如:根據UMTS、GSM(全球行動通訊系統)等的通訊網路。
位於行動無線電胞元104中的行動終端(例如:UE)105可經由在行動無線電胞元104中提供涵蓋(換言之,操作)的基地台103來與核心網路102以及與其他行動終端105通訊。換言之,操作行動終端105位於其中的行動無線電胞元104的基地台103可對行動終端105提供包括PDCP(封包資料收斂協定)層、RLC(無線電鏈路控制)層 和MAC(媒體存取控制)層的E-UTRA用戶平面終接以及包括RRC(無線電資源控制)層的控制平面終接。
可於空氣介面106根據多重存取方法在基地台103和位於由基地台103所操作之行動無線電胞元104中的行動終端105之間傳送控制及用戶資料。在LTE空氣介面106可部署不同的雙工方法,諸如FDD(分頻雙工)或TDD(分時雙工)。
基地台103是藉由第一介面107,例如:X2介面,來彼此互連。基地台103亦藉由第二介面108,例如:S1介面,而連接至核心網路102,例如:經由S1-MME介面108至MME(移動性管理實體)109,以及藉由S1-U介面108至服務閘道(S-GW)110。S1介面108支援MME/S-GW 109、110和基地台103之間的多對多關係,亦即基地台103可被連接至多於一個的MME/S-GW 109、110,且MME/S-GW 109、110可被連接至多於一個的基地台103。此可允許在LTE中共享網路。
舉例來說,MME 109可負責控制位於E-UTRAN的涵蓋區域之行動終端的移動性,而S-GW 110可負責處理行動終端105和核心網路102之間的用戶資料之傳送。
在LTE的情況中,可看出無線電存取網路101,亦即LTE情況中的E-UTRAN 101,是由對UE 105提供E-UTRA使用者平面(PDCP/RLC/MAC)及控制平面(RRC)協定終接的基地台103,亦即LTE情況中的eNB 103所組成。
通訊系統100的各個基地台103可控制其地理涵蓋區 域,亦即理想地由六角形所表示之其行動無線電胞元104內的通訊。當行動終端105位於行動無線電胞元104內且暫居於行動無線電胞元104上(換言之,向被指配給行動無線電胞元104的追蹤區域(TA)註冊)時,其與控制該行動無線電胞元104的基地台103通訊。當由行動終端105的用戶開始通話(行動始發通話)或對行動終端105提出通話(行動終止通話)時,在行動終端105和控制行動無線電胞元104的基地台103之間設置無線電通道,其中該基地台位於行動無線電胞元104中。若行動終端105從在其中設立通話的原始行動無線電胞元104離開,且在原始行動無線電胞元104中所建立之無線電通道的訊號強度變弱,則通訊系統可開始將該通話轉移至行動終端105所進入之另一個行動無線電胞元104的無線電通道。
實際上,包括如上所述之無線電存取網路101和核心網路102的複數個通訊網路是由不同的總機所提供,以便該等通訊網路的涵蓋區域重疊,亦即,行動終端可位於屬於第一總機的第一通訊網路之基地台103所操作的無線電胞元104內,且同時位於屬於第二總機的第二通訊網路之基地台103所操作的無線電胞元104內。
這是解說於第2圖。
第2圖顯示無線電胞元配置200。
無線電胞元配置200包括:由第一通訊網路的複數個第一基地台202所操作的第一複數個無線電胞元201(未以陰影線加以顯示)、以及由第二通訊網路的複數個第二 基地台205所操作的由陰影線204所表示之第二複數個無線電胞元203。雖然在本範例中所有的基地台205皆被表示為eNB,但該第一通訊網路和該第二通訊網路可使用例如LTE、GSM、UMTS等相同或不同無線電存取技術(RAT)。
如所解說的,第二複數個無線電胞元203與第一複數個無線電胞元204重疊,使得位於該重疊區域中的行動終端206可連線至該第一通訊網路和該第二通訊網路兩者,例如,可皆向該第一通訊網路的基地台202和該第二通訊網路的基地台205註冊。
為了能夠使用第一通訊網路和第二通訊網路兩者來作為家用網路(且不被強制漫遊,以防行動終端206位於該等通訊網路的僅其中一者之涵蓋區域且僅具有另一個通訊網路的用戶識別模組),行動終端206可為多SIM裝置,亦即可包括兩個(或甚至更多)用戶識別模組(SIM)。應注意到,使用兩個SIM(例如:SIM卡)來避免漫遊費用僅為多個多SIM使用案例的其中一例(下文中將提出另外的案例)。
多SIM裝置的市場越來越大,特別是在許多亞洲和南美洲地區。客戶會,例如,為了便宜的語音及資料服務而利用不同的總機之報價來將旅行時的漫遊費用最佳化,以及在第一個SIM卡的總機之漫遊位置使用當地總機的第二個SIM卡,或是僅用以區分私人及業務通訊。
多SIM提供了多種作業模式。考慮到兩個SIM卡, 兩個主要階級的差別為雙SIM雙通(DSDA)和雙SIM雙待(DSDS)。DSDA需要兩個完整的數據機,每個SIM卡各一個,且接收和傳送能力是針對獨立服務而同時運作,例如一個用於語音而一個用於資料。
第3圖顯示DSDA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該通訊終端包含:藉由第一天線303來服務第一SIM 302的第一數據機301,以及藉由第二天線306來服務第二SIM 305的第二數據機304。
特殊情況是該LTE網路在特定地理位置,諸如中國。一般來說,LTE網路並不提供電路交換語音服務。反之,語音服務是經由電路交換倒退(CSFB,亦即,針對所有的行動始發和行動終止語音通話倒退至2G或3G CS)來加以實現,或是被實現為分封交換LTE連線(VoLTE)上的網路電話(IMS)通話。但某些總機並不依賴那些標準化之LTE語音服務,並已定義其專有的語音解決方法。中國的總機已引進將UE電路交換附接至2G(GSM)且並行分封交換附接至LTE的作業模式。因此,理想的是藉由一個SIM卡在高達兩個的RAT上同時待命或甚至作用。這可藉由兩個獨立的數據機來加以實現,且被稱為單SIM雙通(SSDA)或GSM和LTE同步(SGLTE)。對於能夠DSDA的裝置,中國的總機會要求DSDA和SSDA的並行作業,其在目前的解決方案中甚至要求三個數據機。
第4圖顯示複合SSDA和DSDA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該通訊終端包含:第一數據機401、第二數據機402、和第三數據機403。例如根據不同的RAT,第一數據機401藉由第一天線405來服務第一SIM 404,而第二數據機402藉由第二天線406來服務第一SIM 404。第一SIM 404是藉由SIM多工器407而耦合至第一數據機401和第二數據機402。第三數據機403藉由第三天線409來服務第二SIM 408。
DSDS的基本意義在於,在兩個SIM卡之間共用單一數據機,使得兩SIM處於待命/閒置模式,並可同時接收來電之傳呼。
第5圖顯示DSDS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該通訊終端包含藉由天線504來服務第一SIM 502和第二SIM 503的數據機501。
一旦在DSDS系統中偵測到SIM 502、503其中一者的來電,則取決於該來電的類型和另一個SIM 502、503的狀態(例如:待命、通話中等等)而有各種反應於該來電的可能性。如果在數據機501中出現兩個獨立的接收路徑,例如,由於DL(下行鏈路)載波聚合支援所致,可將它們用於閒置模式來獨立地接收兩個SIM 502、503的傳呼資訊。此被稱為雙接收DSDS(DR-DSDS)。
DSDS亦可僅使用一個接收路徑來接收SIM 502、503兩者之來電的傳呼資訊(例如:屬於兩種不同的RAT)。在此情況中是以聰明的方式在SIM 502、503兩者之間共用該接收路徑。如果一個SIM 502、503具有作用資料連 線,可藉由從第一SIM「竊取」該接收路徑一段時間以接收傳呼資訊或進行維持基本閒置模式移動性所需的量測來完成第二SIM 502、503的傳呼資訊之接收。此行為被稱為資料對傳呼(DvP,僅允許在第二SIM上接收傳呼)或增強資料對傳呼(eDvP,允許在第二SIM上的全閒置模式移動性,其不需發送資料而為可能)。兩個SIM亦可同時處於閒置模式且僅有一個接收路徑。
DSDS和DR-DSDS系統,包括eDvP,典型上是具有一旦有一個SIM的作用連線(語音或資料)就無法再提取來電的發話者資訊或另一個SIM的SMS之限制。語音通話對另一個SIM亦為不可能。傳呼之接收及有限的移動性仍為可能,但發話者ID顯示或SMS傳送皆不可能,因這需要對無線電存取網路的雙向傳訊連線,而其無法在第一SIM上之作用連線佔用單一傳送(TX)路徑時被提供。第二SIM的並行語音通話甚至需要雙向電路交換資料連線,其無法在第一SIM之作用連線佔用單一TX路徑時被提供。這些使用案例可由DSDA法來加以處理。但這有個代價,因需要兩個完整的數據機(亦即,雙基頻加雙RF收發機加雙RF前端包括功率放大器等)所造成的晶片及/或PCB(印刷電路板)面積和功率損失(power penalty)。
下文中,敘述允許以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及其他使用案例的方法。
第6圖顯示通訊終端600。
通訊終端600(例如:諸如行動電話的行動裝置)包含 收發機601,該收發機601被組態為建立第三層通訊連線,並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
通訊終端600更包含控制器602,該控制器602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以及在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完成之後,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換言之,藉由中斷在第一連線上的傳送,但在該中斷的時候保持第一連線建立(亦即,為了第一連線而保持該第三層連線,例如,停留在RRC(無線電資源控制)連線狀態)來在第一連線和第二連線之間共用傳送路徑。
應注意到,在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傳送暫停期間,可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之接收。舉例來說,該通訊終端(例如:該收發機)包含兩個接收器(例如:RX單元)但僅包含一個傳送器(例如:TX模組),其中一個接收器服務第一連線,而第二個接收器服務第二連線,以便可並行執行接收。應注意到,由於RX零件典型上是比TX零件便宜,TX零件的共用可被視為更重要或充分。另外,兩個RX路徑亦可由於該通訊終端的DL載波聚合能力而仍存在。
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所傳送的資料,舉例來說,可包括語音或語音資料,但亦可包括其他類型的資料,諸如視訊資料、程式碼、文字資料、影像資料等。
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被建立有 該連線的通訊終端和網路組件會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建立。舉例來說,這可表示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上下文被保留,例如,該通訊終端的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碼被保留。
舉例來說,該通訊終端具有單一數據機但有兩個SIM,且該數據機是為了傳送目的而在該兩SIM之間被共用,例如,另外且類似地,並且如接收路徑是被共用於DSDS法中。舉例來說,這允許在一個SIM卡具有作用資料或語音連線的同時,於另一個SIM卡上將來電傳訊給使用者或甚至應答來電或接收SMS(簡訊服務)訊息,而不需要第二傳送路徑。因此,在維持另一個SIM上之作用連線的同時,至少可對使用者傳訊來電的發話者ID,或甚至可接受通話。
類似於eDvP,這可藉由從第一SIM(或是一般為第一連線)「竊取」傳送路徑達某些時間以傳送第二SIM的傳訊資料或使用者資料來加以實現。此行為在下文中亦被稱為傳送雙態觸發(TxT)。
應注意到,以下所述之以兩個SIM為基礎的範例可同樣適用於兩個RAT(用於例如單一SIM)的情況。舉例來說,可僅以兩個數據機,藉由在它們兩個上,例如對第一數據機401和第二數據機402施加TxT來達到與如第4圖所解說之並行DSDA和SSDA非常類似的使用者經驗。
舉例來說,該通訊終端的組件(例如:該收發機和該控制器)可藉由一個以上的電路來加以實行。可將「電路」理解為任何種類的邏輯實行實體,其可為執行記憶體 中所儲存之軟體、韌體、或其任何組合的特殊用途電路或處理器。因此,「電路」可為硬佈線邏輯電路或是諸如可程式化處理器的可程式化邏輯電路,例如:微處理器。「電路」亦可為執行軟體,例如:任何種類之電腦程式,的處理器。亦可將在下文中更詳細敘述之個別功能的任何其他類型之實作理解為「電路」。
該通訊終端是例如實行如第7圖所解說之方法。
第7圖顯示解說,例如,由通訊終端所實行之執行通訊的方法之流程圖700。
在701,該通訊終端建立第三層通訊連線。
在702,該通訊終端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傳送資料。
在703,該通訊終端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704,於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該通訊終端經由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
在705,於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完成之後,該通訊終端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以下範例屬於進一步之實施例。
範例1是如第6圖所解說的通訊終端。
在範例2中,範例1的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建立該第二通訊連線。
在範例3中,範例1~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第二個第三層通訊連線。
在範例4中,範例1~3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收發機被組態為藉由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而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藉由與該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不同的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
在範例5中,範例1~4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第一用戶識別和第二用戶識別,且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使用該第一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而該第二通訊連線為使用該第二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
在範例6中,範例1~5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建立。
在範例7中,範例1~6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收發機具有閒置模式和連線模式,且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停留在連線模式。
在範例8中,範例1~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對於無線電通訊網路之網路組件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且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9中,範例1~8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 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10中,範例1~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11中,範例1~10的任一者之標的更可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12中,範例11的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包括該通訊終端的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碼。
在範例13中,範例1~1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及藉由對於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之時期,控制實體層傳送器組件從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切換至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
在範例14中,範例1~13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收發機被組態為依照訊框結構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且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藉由省略該訊框結構的完整訊框、子訊框、時槽或符號之資料的傳送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15中,範例1~14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藉由忽略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之上行鏈路傳送許可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16中,範例1~15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針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留下為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所分配之頻譜通訊資源未使用。
在範例17中,範例1~16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阻止資源分配網路組件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對該通訊終端指配用於傳送的頻譜通訊資源。
在範例18中,範例1~1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語音或資料通話的通訊連線。
在範例19中,範例1~18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傳訊連線。
在範例20中,範例1~1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 來接收關於發話者之資料的傳訊連線,該發話者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期間開始了對該通訊終端的通話。
在範例21中,範例1~20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簡訊或傳送簡訊的傳訊連線。
在範例22中,範例1~21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接收。
在範例23中,範例1~2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和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傳送是對蜂巢式行動通訊網路之基地台的上行鏈路資料傳送。
範例24是如第7圖所解說之執行通訊的方法。
在範例25中,範例24的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建立該第二通訊連線。
在範例26中,範例24~25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第二個第三層通訊連線。
在範例27中,範例24~26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藉由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以及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藉由與該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不同的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
在範例28中,範例24~2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 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使用第一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而該第二通訊連線為使用第二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
在範例29中,範例24~28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建立。
在範例30中,範例24~2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停留在連線模式。
在範例31中,範例24~30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對於無線電通訊網路之網路組件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且該方法包含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32中,範例24~31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33中,範例24~3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34中,範例24~33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 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35中,範例34的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包括該通訊終端的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碼。
在範例36中,範例24~35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及藉由對於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之時期,控制實體層傳送器組件從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切換至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
在範例37中,範例24~36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依照訊框結構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以及藉由省略該訊框結構的完整訊框、子訊框、時槽或符號之資料的傳送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38中,範例24~3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藉由忽略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之上行鏈路傳送許可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39中,範例24~38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針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留下為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所分配之頻譜通訊資源未使用。
在範例40中,範例24~3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 地包括: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阻止資源分配網路組件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對該方法指配用於傳送的頻譜通訊資源。
在範例41中,範例24~40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語音或資料通話的行動裝置之傳訊連線。
在範例42中,範例24~41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傳訊連線。
在範例43中,範例24~4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關於發話者之資料的行動裝置之傳訊連線,該發話者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期間開始了對該通訊終端的通話。
在範例44中,範例24~43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簡訊或傳送簡訊的行動裝置之傳訊連線。
在範例45中,範例24~44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繼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接收。
在範例46中,範例24~45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和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傳送是對蜂巢式行動通訊網路之基地台的上行鏈路資料傳送。
範例47是記錄有指令的電腦可讀取媒體,當由處理器執行該等指令時,會使該處理器執行根據範例24至46 的任一者之用於控制資料傳送的方法。
範例48為通訊終端,包含:收發手段,用來建立第三層通訊連線,並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以及控制手段,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以及在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完成之後,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49中,範例48的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建立該第二通訊連線。
在範例50中,範例48~4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第二個第三層通訊連線。
在範例51中,範例48~50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收發手段是用來藉由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而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藉由與該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不同的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
在範例52中,範例48~51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第一用戶識別和第二用戶識別,且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使用該第一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而該第二通訊連線為使用該第二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
在範例53中,範例48~5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在該第三層通 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建立。
在範例54中,範例48~53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收發手段具有閒置模式和連線模式,且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停留在連線模式。
在範例55中,範例48~54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對於無線電通訊網路之網路組件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且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56中,範例48~5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57中,範例48~56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58中,範例48~5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使該第三層通 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在範例59中,範例58的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包括該通訊終端的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碼。
在範例60中,範例48~5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及藉由對於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之時期,控制實體層傳送器組件從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切換至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
在範例61中,範例48~60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收發手段是用來依照訊框結構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且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藉由省略該訊框結構的完整訊框、子訊框、時槽或符號之資料的傳送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62中,範例48~61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藉由忽略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之上行鏈路傳送許可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在範例63中,範例48~62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控制該收發手段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 傳送是包含針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留下為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所分配之頻譜通訊資源未使用。
在範例64中,範例48~63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控制該收發手段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阻止資源分配網路組件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對該通訊終端指配用於傳送的頻譜通訊資源。
在範例65中,範例48~64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語音或資料通話的通訊連線。
在範例66中,範例48~65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第二通訊連線為傳訊連線。
在範例67中,範例48~66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關於發話者之資料的傳訊連線,該發話者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期間開始了對該通訊終端的通話。
在範例68中,範例48~67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簡訊或傳送簡訊的傳訊連線。
在範例69中,範例48~68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地包括:該控制手段是用來控制該收發手段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接收。
在範例70中,範例48~69的任一者之標的可選擇性 地包括: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和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傳送是對蜂巢式行動通訊網路之基地台的上行鏈路資料傳送。
應注意到,可將以上範例之任一者的一個以上之特徵與其他範例之任一者加以組合。
以下將更詳細地說明範例。
以上參照第5圖所述之方法,舉例來說,可被用來在單一數據機上,經由在時域中於兩個RAT/SIM之間共用上行鏈路傳送路徑(被稱為傳送雙態觸發(TxT)),而允許在第一SIM或RAT上有作用連線的同時,在第二SIM或RAT上接收發話者ID、SMS、或語音通話,或是亦使用第二SIM或RAT來發送SMS。TxT表示經由第一SIM或RAT上之作用連線的通訊被中斷一小段時間。中斷越短,對通訊的影響越小。若該中斷夠短,則可接受對通訊的影響,例如,因其可由誤差校正所補償,或因其幾乎無法被使用者所注意到。
舉例來說,其可被用來處理以下多SIM使用案例:在一個SIM上的作用連線期間,在另一個SIM上顯示來電的發話者ID,以僅供漏接通話之傳訊。
對於此使用案例是假設在一個SIM上已有作用之語音或資料連線。在某個時間點,該網路會在另一個SIM上發送傳呼來傳訊語音來電。由於該傳呼並未含有與發話者ID有關的任何資訊,必須在下行鏈路和上行鏈路中建立傳訊連線,以能夠對使用者傳輸及顯示發話者ID。此 連線僅須持續一小段時間,恰好足以傳輸第二SIM的發話者ID並把它對使用者顯示為漏接通話。這至少告知使用者在第二SIM上有漏接通話,並給予他在第一SIM上的活動(語音通話或例如視訊串流的資料連線)結束後立即回電的選擇-這只有在發話者ID為已知時才有可能。
在一個SIM上的作用連線期間,在另一個SIM上顯示來電的發話者ID,並讓使用者決定要繼續之活動。
此使用案例是類似於以上關於在第一SIM上有進行中之活動(語音通話或資料連線)的同時允許使用者看出第二SIM上之發話者的案例1。差異在於,在第一SIM上的連線仍在進行中的同時,第二SIM上的來電不僅被顯示為漏接通話,且反之會立即隨著來電的通知顯示發話者ID。因此,使用者現在可決定是否要結束第一SIM上的進行中之活動(例如:語音或視訊通話、視訊串流、聊天、線上遊戲等)並接受第二SIM上的來電,或是忽略第二SIM上的來電並繼續第一SIM上的進行中之活動。在此情況中,第二SIM卡上之傳訊連線的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活動必須和第一SIM上之進行中的連線並行繼續,直到使用者決定要繼續哪個活動為止。使用者甚至可在該兩通話之間來回切換,一個通話為作用中而另一者被保留。
在一個SIM上的作用連線期間之另一個SIM上的SMS接收或SIM傳送
此使用案例是類似於以上關於在第一SIM上有進行 中之作用連線時允許在第二SIM上設立傳訊連線的使用案例1。但此處之傳訊連線的目的是要允許在第一SIM上之進行中的活動(語音通話或資料連線)期間於第二SIM上接收來話SMS或傳送去話SMS。所以,兩SIM卡必須在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具有同時活動的時間,必須至少和在第二SIM上接收SMS訊息所需的時間一樣長。該使用案例的核心是允許在第一SIM上之進行中的活動(例如:語音或視訊通話、視訊串流、聊天、線上遊戲等)期間於第二SIM上接收來話SMS或傳送去話SMS。
在一個SIM上的作用資料連線期間之另一個SIM上的作用語音通話。
此使用案例是類似於以上關於在第一SIM上有已在進行中之作用連線時允許在第二SIM上設立傳訊連線的使用案例2。主要差異在於,第二SIM上的連線並不僅限於傳訊,而是甚至可支援作用語音通話(亦即,使用者可接受來電或設立行動始發通話)。其他差異是在於,第一SIM上的連線被限制為分封交換資料連線。
SSDA與來自另一個總機的第二SIM之組合
對於SSDA可部署兩個獨立的數據機,它們僅使用一個(CMCC)SIM而分別同時被附接至GSM無線電存取網路和LTE無線電存取網路。若在UE中以兩個SIM槽(例如:雙SIM電話)來允許SSDA,則必須為另一個總機的第二SIM監控第三個RAT。該特定使用案例是假設在第一SIM上有進行中之語音及資料連線,且其完全佔用 SSDA的兩個可用數據機。現在,再一次,於另一個SIM上的語音來電或SMS應被傳訊給使用者,類似於以上使用案例1至4。
可如第3圖所解說般使用DSDA來實行使用案例1至4,但成本會增加,如上所述。反之,它們可藉由如第4圖所解說之DSDS系統架構和參照第6圖所述之方法(例如:TxT)來加以處理,如將在下文中進一步敘述的。
可藉由對第二SIM再增加第三個數據機來處理使用案例5,如第4圖所解說的。但這會因此提高通訊終端的成本。反之,可藉由參照第6圖所述之方法(例如:TxT)以及如第8圖所解說的終端架構來處理使用案例5。
第8圖顯示複合SSDA加帶有TxT的輕型DSDA系統之通訊終端的高階架構。
該通訊終端包含第一數據機801和第二數據機802。第一數據機801藉由第一天線804來服務第一SIM 803。第二數據機802藉由第二天線806來服務第一SIM 803以及第二SIM 805兩者。第一SIM 803是藉由SIM多工器807而耦合至數據機801、802。
第9圖顯示數據機900的架構之範例。
數據機900包含RF收發機901,該RF收發機901是經由具有,例如,含有數據機900之通訊終端的天線903之數據機900的RF前端902來加以耦合。該數據機更包含基頻處理器904。基頻處理器904包含:被耦合至RF收發機901和第一層DSP(數位訊號處理器)906(例如: 包括一個以上的DSP處理組件)的RF控制器905(例如:包括一個以上的控制組件)。DSP 906被耦合至第一層控制器907(例如:包括一個以上的控制組件),該第一層控制器907被耦合至MAC層方塊908(實行一個以上的MAC層組件),該MAC層方塊908被耦合至更高層方塊909(實行一個以上的更高層(亦即第三層以上)組件)。基頻處理器904是經由更高層方塊909而耦合至SIM 910,且該SIM 910是例如屬於含有數據機900的通訊終端。
舉例來說,以上的使用案例1至5可藉由以下方式使用TxT來加以處理:僅藉由單一數據機,在一個SIM上的作用連線期間,在另一個SIM上顯示來電的發話者ID。
可將DSDS或DR-DSDS與TxT方法做結合,亦即暫時從第一SIM竊取傳送路徑並把它交給第二SIM,以便反應於該傳呼並經由傳送活動應答該傳呼來建立傳訊連線。此連線僅須持續一小段時間,恰好足以傳輸第二SIM的發話者ID並把它對使用者顯示為漏接通話。這至少告知使用者在第二SIM上有漏接通話,並給予他在第一SIM上的活動(語音通話或例如視訊串流的資料連線)結束後立即回電的選擇-這只有在發話者ID為已知時才有可能。
僅藉由單一數據機,在一個SIM上的作用連線期間,在另一個SIM上顯示來電的發話者ID,並讓使用者決定要繼續之活動。
可將DSDS或DR-DSDS法與TxT方法做結合來從第一SIM取得該傳送路徑的傳送時間,以便反應於該傳呼並經由傳送活動自第二SIM應答該傳呼-至少持續此段時間以為第二SIM取得發話ID,並等待使用者決定是否接受該來電。本使用案例之延伸可給予使用者在該兩通話之間切換的可能性,總是有一通話在作用中,而另一者被保留。由於該DTX特徵,保留之通話將只需要傳訊連線,所以基本和延伸之使用案例的實作方式類似。
僅藉由單一數據機之在一個SIM上的作用連線期間之另一個SIM上的SMS接收或傳送。
可將DSDS或DR-DSDS法與TxT做結合來從第一SIM取得該傳送路徑的傳送時間,以便允許在第一SIM上之進行中的活動(例如:語音或視訊通話、視訊串流、聊天、線上遊戲等)期間於第二SIM上接收來話SMS或傳送SMS。
僅藉由單一數據機之在一個SIM上的作用資料連線期間之另一個SIM上的作用語音通話。
可將DSDS或DR-DSDS法與TxT方法結合來從第一SIM取得該傳送路徑的傳送時間,以便反應於該傳呼並經由傳送活動自第二SIM應答該傳呼,直到語音通話被設立為止,且只要使用者想要在一個SIM上維持作用語音通話並在另一個SIM上維持作用資料連線。
SSDA與來自另一個總機的第二SIM之組合(SSDA+帶有TxT的輕型DSDA)。
可將SSDA法與(DR-)DSDS法和TxT結合,以將第二SIM的下行和上行鏈路與該兩個已可用之數據機/RAT的其中一者共用。舉例來說,由於LTE的分封交換性質更適於共用,故此共用可藉由該數據機執行LTE RAT來達成。這允許以上1至4中所述的使用者情境與SSDA特徵並行而不需第三個數據機。
舉例來說,可使用下文中所述之方法a)至c)的組合或其中一者來提供TxT特徵,該等方法a)至c)是針對,例如,由第一SIM所使用的第一RAT(本例中為LTE)和,例如,由第二SIM所使用(或是,取決於使用案例,亦由第一SIM所使用)的第二RAT(本例中為GSM)來加以敘述。
a)使用微觀間隙之以RF收發機為基礎的TxT
本方法是利用低階實體層無線電頻率傳送器來終止第一RAT的進行中之傳送活動,並反之開始所要求之第二RAT的傳送活動來建立上行鏈路連線,例如:為了取得發話者ID或SMS或語音通話。第二個RAT僅要求該上行鏈路很短的時間週期,特別是用以應答該傳呼和取得發話者ID或SMS或GSM語音通話的上行鏈路槽之資訊。緊接著這些短週期之後,該傳送器被重新組態為繼續第一個RAT的傳送活動。可越快達成該傳送器的重新組態且所產生的間隙越短(微觀間隙),則對於第一個RAT的影響越小。
此方法所產生的間隙最小(相較於下述方法b)和c)), 且因此將對於受害RAT(該等間隙之竊取來源的RAT,亦即此例中的第一個RAT)的QoS影響減到最低。其亦為具有最小系統影響(相較於下述方法b)和c))的方法:該兩RAT/SIM之間的仲裁是在RF階級上並根據天線時序所做出,因此BB信號處理和所有的第一層、MAC及更高層處理完全不受影響(所產生之間隙內的受害RAT之TX資料會單純被拋棄)。但在該RF收發機內有額外的控制複雜度,且對於PS和將在稍後被拋棄之TX資料的基頻處理會有少量的功率損失。
第10圖顯示方法a)之實作的時序圖1000,假設在第一SIM上有進行中之LTE資料連線,且在第二SIM上有2G語音來電。
該時序圖顯示編號1至12的連續LTE訊框1001(根據它們的出現時間:時間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增加)。在LTE訊框1001中所進行的LTE TX資料傳輸1002被顯示在LTE訊框1001下方,對應於它們出現期間的LTE訊框1001或部份的LTE訊框1001。在LTE訊框1001期間所進行的GSM TX叢發1003被顯示在LTE訊框1001上方,對應於它們出現期間的LTE訊框1001或部份的LTE訊框1001。各GSM TX叢發1003之前有一段用來將RF傳送器設置為GSM的間隔1004,而之後有一段用來將RF傳送器設置為LTE的間隔1005。
可藉由根據RF收發機內之天線時序的仲裁來將LTE資料連線的中斷減至最少。在最糟的情況中(假設為2G的 TCH26而無DTX),60個LTE子訊框中只有一個完全遺失,而23個LTE子訊框僅部份被傳送。
應注意到,可進一步藉由在RF收發機中提供兩個TX路徑並在這兩個路徑之間利用開關接入前端(例如:在功率放大器之前不久)來縮短微觀間隙的歷時。這會提高系統成本但可進一步縮短間隙的歷時,因可避免收發機部份的切換時間(亦即間隔1004、1005)。
b)藉由竊取(子)訊框或槽/符號之以RF控制為基礎的TxT
此方法利用基頻中之RF控制單元,例如RF控制器905的能力。相對於方法a),TxT並非藉由在RF路徑中產生微觀間隙所達成,反而是藉由在基頻處理器904的RF控制單元中省略傳送完整的無線電(子)訊框或槽/符號來產生該等間隙。所以該傳送路徑單純未針對第一RAT/SIM的某些(子)訊框或槽/符號之傳送而被組態,且因此有空閒供第二RAT/SIM的時間有限之傳送活動所使用。此方法可能會比方法a)產生更大的間隙,且因此對受害RAT(本情況中的第一個RAT)的QoS有更強的影響。儘管如此,該系統影響仍可能非常小,因在該等RAT/SIM之間的仲裁是在最後的基頻處理級所做出,所以所有的其他基頻處理不受影響,而RF收發機901也不受影響。稍後將被拋棄之資料的更高層和基頻處理之功率損失會變成略小於方法a)的,因該資料是較早在處理鍊中被拋棄(在傳送至RF收發機901之前)。
第11圖顯示方法b)之實作的時序圖1100,假設在第一SIM上有進行中之LTE資料連線,且在第二SIM上有2G語音來電。
該時序圖顯示編號1至12的連續LTE訊框1101(根據它們的出現時間:時間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增加)。在LTE訊框1101中所進行的LTE TX資料傳輸1102被顯示在LTE訊框1101下方,對應於它們出現期間的LTE訊框1101或部份的LTE訊框1101。在LTE訊框1101期間所進行的GSM TX叢發1103被顯示在LTE訊框1101上方,對應於它們出現期間的LTE訊框1101或部份的LTE訊框1101。各GSM TX叢發1103之前有一段用來將RF傳送器設置為GSM的間隔1004。
此外,該時序圖顯示(高效)資源請求線1105的狀態,其指出對各GSM TX叢發1103的通訊資源之請求的時序。
應注意到,在GSM作業開始之前,該第二SIM(使用GSM)必須請求具有某些保護時間的所需無線電間隙,且在完成了該GSM資源請求之後,LTE亦損失某些時間。對LTE資料傳輸的影響是取決於在GSM作業前後所損失的時間。其可與方法a)非常接近而僅少量增加完全省略之LTE子訊框。
c)藉由忽略上行鏈路許可的TxT
鑒於可看出方法a)和b)藉由單純地拋棄已處理過之第一RAT的資料而在RF或在最低基頻處理層級上自第一 RAT為第二RAT竊取傳送活動的某些時間,方法c)避免處理第一RAT的UL(上行鏈路)資料,該UL資料是欲在TX路徑被給予至第二RAT時加以傳送。這是藉由忽略會與第二RAT/SIM上之TX活動衝突的第一RAT/SIM上之(子)訊框或時槽的UL許可所達成。這可在第一層控制或MAC層級上完成。此方法可能產生比a)或b)還大的間隙,因在各個TxT循環中拋棄一個以上的完整(子)訊框或時槽(取決於該兩RAT/SIM之間的確切時序關係)。因此,其對於受害RAT的QoS會有較強的影響。該系統影響較大,因必須在第一和第二SIM/RAT之間交換精確的時序資訊,以便能夠計算哪些(子)訊框或槽將會受到影響並因此需被拋棄。另外,必須依第一RAT/SIM排程來做出關於對第二RAT/SIM使用TX路徑的決定。這有時候可能會導致完全未使用的TX間隙,因為第二RAT/SIM可能無法決定是否將會真的需要TX或是並非在此時(例如:在TX叢發之前的4ms,DTX偵測可能為不可用)。好處是功率損失較小,因完全不需處理稍後還是會被拋棄的UL資料。
第12圖顯示方法c)之實作的時序圖1200,假設在第一SIM上有進行中之LTE資料連線,且在第二SIM上有2G語音來電。
該時序圖顯示編號1至12的連續LTE訊框1201(根據它們的出現時間:時間從左往右、從上往下增加)。在LTE訊框1201中所進行的LTE TX資料傳輸1202被顯示 在LTE訊框1201下方,對應於它們出現期間的LTE訊框1201或部份的LTE訊框1201。在LTE訊框1201期間所進行的GSM TX叢發1203被顯示在LTE訊框1201上方,對應於它們出現期間的LTE訊框1201或部份的LTE訊框1201。各GSM TX叢發1203之前有一段用來將RF傳送器設置為GSM的間隔1204,而之後有一段用來將RF傳送器設置為LTE的間隔1205。
在LTE子訊框#N內傳送資料的相關上行鏈路許可是在LTE子訊框#(N-4)上被收到。在最糟的情況中(假設為2G的TCH26而無DTX),60個LTE子訊框中有24個遺失。
該通訊終端亦可決定要如方法a)中使用微觀間隙或是如方法b)中丟棄整個子訊框。舉例來說,若可預期微觀間隙會擾亂子訊框的傳送而使得整個子訊框的資料遺失(例如,由於成功傳送的資料不足以進行誤差校正),則該通訊終端可決定對第二SIM/RAT的傳送使用整個子訊框。另一方面,若在第二SIM/RAT的子訊框中僅需要小間隙且可預期在該子訊框的剩餘部份中所傳送的資料可被重建,則會產生微觀間隙(換言之,使用方法a))。
另外,可取決於將為第一SIM/RAT所傳送的資料是否是用於重新傳送或是用於初始傳送(例如:以HARQ方式)來決定在子訊框內是否產生間隙。舉例來說,允許用於重新傳送的子訊框中之間隙,但禁止僅用於初始傳送的子訊框中之間隙。若舉例來說,間隙在子訊框中為必要 的,但該子訊框是用於初始傳送,則可丟棄該子訊框(除非該間隙小到足以預期傳送成功)。
亦可取決於要被傳送的資料來丟棄第一SIM/RAT的傳送之子訊框。舉例來說,可丟棄用於傳送上行鏈路使用者資料(例如:LTE PDCCH資料)之具有間隙的子訊框,而不丟棄用於傳送上行鏈路控制資料(例如:LTE PUCCH資料)之具有間隙的子訊框但部份傳送該資料。
除了以上的方法a)至c)以外,另一種方法可偽造上行鏈路緩衝區報告,以便避免被預先許可上行鏈路資源。舉例來說,該通訊終端僅剛好在預期典型延遲的所需間隙之前請求上行鏈路資源(藉由傳訊指出其上行鏈路緩衝區已滿的上行鏈路緩衝區報告),直到上行鏈路資源被實際分配為止。
雖然已說明特定形態,熟習該項技藝者應了解到,可在其中進行形式和細節上的各種改變而不脫離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的本發明之形態的精神及範圍。該範圍因此是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指出,且在該申請專利範圍的等效物之含義及範圍中的改變因而應被涵蓋。
600‧‧‧通訊終端
601‧‧‧收發機
602‧‧‧控制器

Claims (25)

  1. 一種通訊終端,包含:收發機,被組態為建立第三層通訊連線,並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傳送資料;以及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以及在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完成之後,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建立該第二通訊連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第二通訊連線是第二個第三層通訊連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收發機被組態為藉由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而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藉由與該第一無線電存取技術不同的第二無線電存取技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該資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更包含:第一用戶識別和第二用戶識別,其中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使用該第一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而該第二通訊連線為使用該第二用戶識別所建立的通訊連線。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建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收發機具有閒置模式和連線模式,且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停留在連線模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對於無線電通訊網路之網路組件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且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使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 傳送暫停一小段時間,以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保持該通訊終端的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由該網路組件所建立。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上下文包括該通訊終端的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碼。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以及藉由對於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之時期,控制實體層傳送器組件從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切換至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收發機被組態為依照訊框結構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且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藉由省略該訊框結構的完整訊框、子訊框、時槽或符號之資料的傳送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藉由忽略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之上行鏈路傳送許可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針 對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而留下為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所分配之頻譜通訊資源未使用。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控制該收發機來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是包含:阻止資源分配網路組件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對該通訊終端指配用於傳送的頻譜通訊資源。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其中,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為語音或資料通話的通訊連線。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第二通訊連線為傳訊連線。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其中,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關於發話者之資料的傳訊連線,該發話者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期間開始了對該通訊終端的通話。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通訊終端為行動裝置,且其中,該第二通訊連線為用來接收簡訊或傳送簡訊的傳訊連線。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控制器被組態為控制該收發機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回復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接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通訊終端,其中,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和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傳送是對蜂巢式行動通訊網路之基地台的上行鏈路資料傳送。
  24. 一種用於執行通訊的方法,包含:建立第三層通訊連線;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傳送資料;暫停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在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暫停期間,經由第二通訊連線來傳送資料;以及在經由該第二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完成之後,繼續經由該第三層通訊連線的資料傳送。
  25. 一種紀錄有指令的電腦可讀取媒體,當由處理器執行該等指令時,會使該處理器執行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的用於控制資料傳輸的方法。
TW104127514A 2014-09-26 2015-08-24 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TWI590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497,444 US20160095157A1 (en) 2014-09-26 2014-09-26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 communica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2385A TW201622385A (zh) 2016-06-16
TWI590619B true TWI590619B (zh) 2017-07-01

Family

ID=55485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7514A TWI590619B (zh) 2014-09-26 2015-08-24 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95157A1 (zh)
CN (1) CN105472695B (zh)
DE (1) DE102015113525B4 (zh)
TW (1) TWI5906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212677A1 (en) * 2015-01-20 2016-07-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bined wwan and wlan signal path calibration
KR102289474B1 (ko) 2015-02-27 2021-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오디오를 출력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전자 장치
GB2538513B (en) * 2015-05-19 2021-04-28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Broadcast network
US10476782B2 (en) * 2015-08-03 2019-11-12 Nexm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routing
US20170171736A1 (en) * 2015-12-09 2017-06-1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ynamic pricing for use of network
US10470113B2 (en) 2015-12-09 2019-11-0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Usage of network based on quality of network at a particular location
CN107528679B (zh) 2016-06-22 2020-04-1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s1ap信令传输方法及装置
EP3301988B1 (en) * 2016-09-29 2019-05-01 Intel IP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US10085274B2 (en) * 2016-10-25 2018-09-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VoLTE/VT call setup successful rate in a DSDS device
CN108377574B (zh) * 2016-10-31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卡双通的通信方法、终端、网络及系统
US10268207B2 (en) * 2017-03-10 2019-04-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tonomous vehicle network bandwidth bridging
CN108668324A (zh) * 2017-03-30 2018-10-16 展讯通信(天津)有限公司 数据卡切换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CN109309912B (zh) * 2017-07-28 2021-08-03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卡移动终端及其网络漫游方法、存储介质
CN110418329B (zh) * 2018-04-28 2023-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US11258897B2 (en) 2018-10-25 2022-02-22 Mediatek Inc. Communication device controlling method
CN113455021B (zh) * 2018-12-18 2022-10-1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使用双sim来处理通信的方法和无线设备
KR20210086268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22401A1 (en) 2001-03-02 2002-09-05 Zeng-Jun Xiang System and method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or placing a voice call on hold and conducting a data session
CN101102237B (zh) * 2006-08-31 2010-07-14 开曼群岛威睿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接入终端中指令处理的系统和方法
US7860063B2 (en) * 2006-08-31 2010-12-28 Via Telecom Co.,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access terminal command processing
WO2009038940A1 (en) * 2007-09-20 2009-03-2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and off of a communication session across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CN101335919A (zh) * 2008-05-30 2008-12-31 北京天语君锐科技有限公司 双卡双待手机及其多方通话方法
US8908579B2 (en) * 2011-12-12 2014-12-09 Broadcom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data throughput
TWI626855B (zh) * 2012-04-27 2018-06-1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最佳化鄰近資料路徑設置方法及裝置
CN103517454A (zh) * 2012-06-27 2014-01-1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强信令连接释放指示处理方法
US20140120925A1 (en) 2012-11-01 2014-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bile station with multi-sim and tune away methods
US9544418B2 (en) * 2013-04-25 2017-01-10 Intel Deutschland Gmbh Dual communication circuit device selecting communication circuit based on communication activity history
US8944849B1 (en) * 2013-07-25 2015-02-03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wo ground bars connecting each other
US9451614B2 (en) * 2014-07-21 2016-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of a multi-SIM wireless device operating in single-SIM or multi-SIM standby mod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72695B (zh) 2020-07-03
TW201622385A (zh) 2016-06-16
DE102015113525B4 (de) 2022-10-06
US20160095157A1 (en) 2016-03-31
DE102015113525A1 (de) 2016-03-31
CN105472695A (zh)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0619B (zh) 通訊終端及執行通訊的方法
US9674758B2 (en) Multi-SIM user equipmen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US10110644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dicated bearer establishment handling during call setup for LTE
JP6686221B2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における複数のアクティブ接続のモデム支援型競合ハンドリング
JP6370914B2 (ja) 無線アクセス技術(rat)の間でベアラを切り替えるための技法
US935745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ross link establishment
US9386480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LTE-based backhaul
US10440599B2 (en) Processing requests for measurement of signal quality at the location of a user equipment with multiple SIMs or subscriptions
US20160174191A1 (en) Mobile Terminated IMS Calls on Devices Which Support Wi-Fi and Cellular Radios
KR101486824B1 (ko) 어드밴스드 lte 시스템들에서의 통신들의 중계
US10405171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data
KR20150140654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mac 엔티티를 확립/릴리즈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4135468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14731737A (zh) 通信系统、通信终端及基站
US2016031639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LTE-Based Backhaul
TWI506990B (zh) 用於減少s102-less的csfb中的lte重新擷取延遲的方法和裝置
CN114846836A (zh) 通信系统、基站及通信终端
US20180288824A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ing message
TW202110208A (zh) 在海上網路的網路節點之間轉送資料的方法及設備
WO2021024948A1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
US11950199B2 (e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 performed therein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CN116456483A (zh) 无线通信方法、网络节点以及设备
WO2018137522A1 (zh) 寻呼消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WO2023054394A1 (ja) 通信システム
US1196873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processing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