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8070B -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8070B
TWI578070B TW104144570A TW104144570A TWI578070B TW I578070 B TWI578070 B TW I578070B TW 104144570 A TW104144570 A TW 104144570A TW 104144570 A TW104144570 A TW 104144570A TW I578070 B TWI578070 B TW I5780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lens
display
boundary
light
curved convex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4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3615A (zh
Inventor
蔡宜育
李信宏
林惠姿
楊喬智
Original Assignee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4144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78070B/zh
Priority to US15/390,529 priority patent/US1050287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8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80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7236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3615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2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raction only
    • G02B27/123The splitting element being a lens or a system of lenses, including arrays and surfaces with refractive pow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8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066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for enhancing image performance, like resolution, pixel numbers, dual magnifications or dynamic range, by tiling, slicing or overlapping fields of vie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以及透鏡,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大尺寸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大尺寸屏幕顯示系統在電信網絡管理、公安交警指揮、交通監控管理、軍事作戰指揮訓練、工業生產調度等多個領域的控制室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它能夠集中顯示多種不同信號源的信號,以滿足用戶大面積顯示各種共享資訊和綜合資訊的需求。除此之外,一般以多個顯示螢幕進行拼接以實現大尺寸顯示畫面的相關應用也已出現在各個領域中。目前而言,為了實現大尺寸屏幕顯示系統或是一般顯示螢幕拼接,採用多個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來作為顯示單元進行拼接也屬於常見的方式。
液晶顯示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是當今顯示器的主流。液晶顯示器優勢在於其厚度薄、重量輕、低能耗、長壽命、無輻射,而且液晶顯示器的顯示畫面細膩、解析度高,且各項關鍵性能指標表現優秀。然而,儘管液晶顯示器具有上述的優點,液晶顯示器基於其運作原理,仍難以避免液晶顯示面板的無效區以及前框機構限制。因此,當採用多個液晶顯示器來實現多顯示螢幕拼接時,這些液晶顯示器的顯示畫面之間會有邊框存在,而造成整體顯示的不連續,影響觀看品質。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種新的顯示裝置以解決現有液晶顯示器所產生的上述問題。
“先前技術”段落只是用來幫助了解本發明內容,因此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可能包含一些沒有構成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道的習知技術。在“先前技術”段落所揭露的內容,不代表該內容或者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所要解決的問題,在本發明申請前已被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曉或認知。
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當顯示裝置中的多個顯示單元拼接後,這些顯示單元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以連續而不間斷。
本發明提供一種條狀透鏡,其可以應用於顯示裝置上。當顯示裝置的多個顯示單元拼接後,這些顯示單元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以連續而不間斷。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第一顯示單元、一第二顯示單元以及一條狀透鏡。第一顯示單元具有一第一顯示區及圍繞第一顯示區的一第一邊緣區。第二顯示單元具有一第二顯示區及圍繞第二顯示區的一第二邊緣區。第一顯示單元與第二顯示單元分別藉由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邊緣區彼此並排。條狀透鏡配置於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邊緣區的交界上。條狀透鏡包括入光面、出光面、第一階梯狀表面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入光面面向交界,沿著交界延伸,且從交界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與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第二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出光面相對於入光面且背向交界,沿著交界延伸,且從交界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與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第二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第一階梯狀表面位於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的上方,且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第二階梯狀表面位於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的上方,且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均符合0.1<w/h<10。w為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平行於第一顯示區與第二顯示區的方向上的寬度,而h為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垂直於第一顯示區與第二顯示區的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者包括多個平行於第一顯示區與第二顯示區的梯面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之間的連接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兩相鄰的梯面與連接面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包括第一彎曲凸面以及第二彎曲凸面。第一彎曲凸面從相鄰於交界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與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第二彎曲凸面從相鄰於交界處延伸至第二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第一彎曲凸面與第二彎曲凸面之間形成一凹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包括第三彎曲凸面以及第四彎曲凸面。第三彎曲凸面從相鄰於交界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與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第四彎曲凸面從相鄰於交界處延伸至第二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第三彎曲凸面與第四彎曲凸面之間形成一凹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為平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為平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條狀透鏡更包括支撐部,連接於入光面,且抵靠交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部與條狀透鏡為一體成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在包含第一顯示區與第二顯示區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入光面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在包含第一顯示區與第二顯示區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出光面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條狀透鏡具有卡扣結構,以連接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條狀透鏡設有磁性單元,以利用磁力連接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條狀透鏡,包括入光面、出光面、第一階梯狀表面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入光面面向參考直線,位於參考直線的上方,沿著參考直線延伸,且從參考直線處往兩側延伸。出光面相對於入光面且背向參考直線,沿著參考直線延伸,且從參考直線處往兩側延伸。第一階梯狀表面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第二階梯狀表面連接入光面與出光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具有中心線,參考平面包含中心線與參考直線。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均符合0.1<w/h<10。w為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垂直於參考平面的方向上的寬度,而h為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平行於參考平面且垂直於參考直線的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具有中心線。參考平面包含中心線與參考直線。第一階梯狀表面與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者包括多個垂直於參考平面的梯面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之間的連接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兩相鄰的梯面與連接面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包括第一彎曲凸面以及第二彎曲凸面。第一彎曲凸面從相鄰於參考直線處往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彎曲凸面從相鄰於參考直線處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相反於第二方向,且第一彎曲凸面與第二彎曲凸面之間形成凹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包括第三彎曲凸面以及第四彎曲凸面。第三彎曲凸面從相鄰於參考直線處往第一方向延伸。第四彎曲凸面從相鄰於參考直線處往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相反於第二方向,且第三彎曲凸面與第四彎曲凸面之間形成凹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入光面為平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為平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條狀透鏡更包括支撐部,連接於入光面,且朝向參考直線延伸。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支撐部與條狀透鏡為一體成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具有中心線。第一參考平面包含中心線與參考直線,第二參考平面包含參考直線且垂直於第一參考平面。出光面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入光面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出光面具有中心線。第一參考平面包含中心線與參考直線,第二參考平面包含參考直線且垂直於第一參考平面。入光面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出光面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條狀透鏡具有卡扣結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條狀透鏡設有磁性單元。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包括配置於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邊緣區的交界上的條狀透鏡。條狀透鏡的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從交界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與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第二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此外,條狀透鏡的第一階梯狀表面位於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的上方,且條狀透鏡的第二階梯狀表面位於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的上方。因此,條狀透鏡得以應用於顯示裝置,當顯示裝置的多個顯示單元拼接後,這些顯示單元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以連續而不間斷,使得觀看者觀看顯示裝置的顯示畫面時,顯示裝置的觀看品質良好。此外,條狀透鏡無需覆蓋這些顯示單元的整個顯示面,且在不使顯示畫面變形的情況下,條狀透鏡的體積可以控制得較小,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且顯示裝置整體重量不致於過重。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後、水平、垂直或傾斜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正視示意圖,請參考圖1A。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a可包括多個顯示單元,這些顯示單元例如是包括第一顯示單元102、第二顯示單元104、第三顯示單元106以及第四顯示單元108。第一顯示單元102具有第一顯示區102a以及圍繞第一顯示區102a的第一邊緣區102b。第二顯示單元104具有第二顯示區104a以及圍繞第二顯示區104a的第二邊緣區104b。第三顯示單元106具有第三顯示區106a以及圍繞第三顯示區106a的第三邊緣區106b。第四顯示單元108具有第四顯示區108a以及圍繞第四顯示區108a的第四邊緣區108b。具體而言,這些顯示單元例如是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舉例而言,第一顯示單元102例如是液晶顯示器,第一顯示區102a為液晶顯示器的顯示區,而顯示區具有多個顯示畫素(未繪示)以顯示出顯示畫面。另外,第一邊緣區102b為液晶顯示器的非顯示區。具體而言,此非顯示區包括液晶顯示器的邊框區域以及液晶顯示面板上的無效區域。在一些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a的這些顯示單元亦可以是其他類型的顯示器,例如是有機電激發光顯示器(亦稱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OLED Display)或其他適當的顯示裝置等。此外,顯示裝置100a的這些顯示單元可以是相同類型的顯示器或者是不同類型的顯示器,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顯示單元102、第二顯示單元104、第三顯示單元106以及第四顯示單元108例如以2x2的方式相拼接,而達成大尺寸顯示畫面的顯示效果。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100a以四個顯示單元相拼接。具體而言,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分別藉由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二邊緣區104b彼此並排,第三顯示單元106與第四顯示單元108分別藉由第三邊緣區106b與第四邊緣區108b彼此並排,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三顯示單元106分別藉由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三邊緣區106b彼此並排,且第二顯示單元104與第四顯示單元108分別藉由第二邊緣區104b與第四邊緣區108b彼此並排。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亦可以採用其他數量的顯示單元相拼接,且這些顯示單元可以採用其他的拼接方法,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圖1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沿著線段A-A’的剖面圖,請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1B。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a更包括條狀透鏡110a,配置於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二邊緣區104b的交界B上。另外,條狀透鏡110a亦配置於第三邊緣區106b與第四邊緣區108b的交界上。具體而言,條狀透鏡110a包括入光面112以及出光面114。在本實施例中,參考直線RL位於交界B所在的位置。顯示裝置100a例如是處於由第一軸X、第二軸Y以及第三軸Z所建構的空間中,其中參考直線RL沿著第二軸Y方向延伸。第一軸X方向垂直於第二軸Y方向且沿著水平方向延伸,第三軸Z方向垂直於第一軸X方向也垂直於第二軸Y的方向,且第三軸Z方向沿著垂直方向延伸。具體而言,顯示裝置100a的第一顯示單元102、第二顯示單元104、第三顯示單元106以及第四顯示單元108於第一軸X以及第二軸Y所構成的同一個平面上相互拼接。
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112面向交界B(即參考直線RL),沿著交界B朝第二軸Y方向延伸,且從交界B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一顯示區102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第二邊緣區104b與第二顯示區104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具體而言,第一顯示區102a鄰近交界B的部分為區域R1,而第二顯示區104a鄰近交界B的部分為區域R2。入光面112除了位於第一邊緣區102b上方以及第二邊緣區104b上方外,其亦位於區域R1的上方以及區域R2的上方。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出光面114相對於入光面112且背向交界B。出光面114沿著交界B朝第二軸Y方向延伸,且從交界B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一顯示區102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第二邊緣區104b與第二顯示區104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具體而言,出光面114除了位於第一邊緣區102b上方以及第二邊緣區104b上方外,其亦位於區域R1的上方以及區域R2的上方。
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112包括第一彎曲凸面112a以及第二彎曲凸面112b。第一彎曲凸面112a從相鄰於交界B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一顯示區102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而第二彎曲凸面112b從相鄰於交界B處延伸至第二邊緣區104b與第二顯示區104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第一彎曲凸面112a與第二彎曲凸面112b之間形成凹槽N1。此外,出光面114包括第三彎曲凸面114a以及第四彎曲凸面114b。第三彎曲凸面114a從相鄰於交界B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一顯示區102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且第四彎曲凸面114b從相鄰於交界B處延伸至第二邊緣區104b與第二顯示區104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之上方。第三彎曲凸面114a與第四彎曲凸面114b之間形成凹槽N2。具體而言,第一彎曲凸面112a從相鄰於參考直線RL處往第一方向延伸,且第三彎曲凸面114a也是從相鄰於參考直線RL處往此第一方向延伸。此外,第二彎曲凸面112b從相鄰於參考直線RL處往第二方向延伸,且第四彎曲凸面114b也是從相鄰於參考直線RL處往此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此第一方向相反於此第二方向,且此第一方向與此第二方向平行於第一軸X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入光面112的曲率與出光面114的曲率可不相同,即第一彎曲凸面112a的曲率可不等於第三彎曲凸面114a的曲率,第二彎曲凸面112b的曲率亦可不等於第四彎曲凸面114b的曲率,如此一來可進一步縮小條狀透鏡110a的體積。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入光面112的曲率與出光面114的曲率亦可相同以降低條狀透鏡110a的設計難度。
在本實施例中,入光面112在包含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出光面114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具體而言,出光面114具有中心線CL,中心線CL的位置位於凹槽N2。顯示裝置100a所在的空間中具有第一參考平面RP1以及第二參考平面RP2。第一參考平面RP1包含中心線CL與參考直線RL,而第二參考平面RP2包含參考直線RL且垂直於第一參考平面RP1。第二軸Y與第三軸Z所構成的YZ平面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RP1,且第一軸X與第二軸Y所構成的XY平面平行於第二參考平面RP2。入光面112在第二參考平面RP2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出光面114在第二參考平面RP2上的正投影面積。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出光面114在包含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入光面112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也就是說,這些實施例的出光面114在第二參考平面RP2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入光面112在第二參考平面RP2上的正投影面積,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a的條狀透鏡110a可選擇性地設置支撐部S,支撐部S連接於入光面112,且抵靠交界B,並沿第二軸Y的方向朝參考直線RL延伸。具體而言,支撐部S用以支撐條狀透鏡110a,以使條狀透鏡110a固定於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二邊緣區104b的交界B上。在相關實施例中,支撐部S與條狀透鏡110a可以分開地製作,亦可以一體成形,支撐部S例如是以雙面膠、光學膠或其他適當方式連接於交界B,本發明並不限制支撐部S與交界B的連接方式。
請繼續參考圖1B,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a更包括第一階梯狀表面116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第一階梯狀表面116位於第一顯示區102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的上方,且連接入光面112與出光面114。第二階梯狀表面118位於第二顯示區104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的上方,且連接入光面112與出光面114。也就是說,第一階梯狀表面116位於區域R1的上方,而第二階梯狀表面118位於區域R2的上方。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階梯狀表面1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者包括多個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梯面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之間的連接面。舉例而言,第一階梯狀表面116包括多個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梯面116a與多個連接這些梯面116a之間的連接面116b,而第二階梯狀表面118包括多個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梯面118a與多個連接這些梯面118a之間的連接面118b(圖1B中示意性地繪示數個梯面116a、118a與數個連接面116b、118b,但本發明並不限定這些梯面與連接面的數量)。具體而言,這些梯面116a垂直於第一參考平面RP1,且這些梯面118a亦垂直於第一參考平面RP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階梯狀表面116的這些連接面116b未垂直於第二參考平面RP2,且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這些連接面118b亦未垂直於第二參考平面RP2,以適當地調整來自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光束的行進路徑。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這些連接面116b以及這些連接面118b亦可以垂直於第二參考平面RP2。或者,這些連接面116b以及這些連接面118b的一部分垂直於第二參考平面RP2,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階梯狀表面1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118均符合0.1<w/h<10,以降低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二邊緣區104b對顯示影像的影響。w為第一階梯狀表面1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階在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方向上的寬度。也就是說,w為第一階梯狀表面1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階在垂直於第一參考平面RP1的方向上的寬度。具體而言,寬度w1為第一階梯狀表面116的每一階在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方向上的寬度,而寬度w2為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階在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方向上的寬度。另外,h為第一階梯狀表面1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階在垂直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方向上的高度。也就是說,h為第一階梯狀表面1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階在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RP1且垂直於參考直線RL的方向上的高度。具體而言,高度h1為第一階梯狀表面116的每一階在垂直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方向上的高度,而高度h2為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每一階在垂直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顯示區102a鄰近交界B的區域R1發出光束L1、光束L2、光束L3以及光束L4進入條狀透鏡110a,而第二顯示區104a鄰近交界B的區域R2發出光束L5、光束L6、光束L7以及光束L8進入條狀透鏡110a。光束L1、光束L2、光束L3以及光束L4例如是穿透第一顯示區102a的畫素而由第一顯示區102a面對條狀透鏡110a的入光面112發出,而光束L5、光束L6、光束L7以及光束L8例如是穿透第二顯示區104a的畫素而由第二顯示區104a面對條狀透鏡110a的入光面112發出。具體而言,光束L2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1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光束L3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2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且光束L4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3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此外,光束L6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5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光束L7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6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且光束L8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7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1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第一彎曲凸面112a射入條狀透鏡110a。接著,光束L1由第三彎曲凸面114a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光束L1自進入條狀透鏡110a至離開的過程中,光束L1因折射而偏向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RP1,且光束L1由第一邊緣區102b的上方沿著第三軸Z方向遠離條狀透鏡110a。此外,光束L2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第一彎曲凸面112a並由第三彎曲凸面114a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另外,光束L3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第一彎曲凸面112a進入條狀透鏡110a,並在連接面116b上發生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而傾斜地射往第三彎曲凸面114a。接著,光束L3在第三彎曲凸面114a發生折射,而傾斜地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除此之外,光束L4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第一彎曲凸面112a並由梯面116a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值得注意的是,本實施例中第一彎曲凸面112a與第二彎曲凸面112b相對於交界B呈鏡像對稱,第三彎曲凸面114a與第四彎曲凸面114b相對於交界B亦呈現鏡像對稱,以降低條狀透鏡110a的設計難度。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第一彎曲凸面112a與第二彎曲凸面112b可不相對於交界B呈鏡像對稱,第三彎曲凸面114a與第四彎曲凸面114b亦可不相對於交界B呈鏡像對稱,以對應配合各種不同邊框尺寸的顯示單元。
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5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第二彎曲凸面112b射入條狀透鏡110a,並且光束L5由第四彎曲凸面114b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光束L5自進入條狀透鏡110a至離開的過程中,光束L5因折射而偏向平行於第一參考平面RP1,且光束L5由第二邊緣區104b的上方沿著第三軸Z方向遠離條狀透鏡110a。此外,光束L6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第二彎曲凸面112b並由第四彎曲凸面114b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另外,光束L7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第二彎曲凸面112b進入條狀透鏡110a,並在連接面118b上發生全反射而傾斜地射往第四彎曲凸面114b。接著,光束L7在第四彎曲凸面114b發生折射,而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除此之外,光束L8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第二彎曲凸面112b並由梯面118a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
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1、光束L2、光束L4、光束L5、光束L6以及光束L8沿著第三軸Z方向由條狀透鏡110a出射。因此,當觀看者於出光面114的一側,沿著與第三軸Z平行的方向以正常使用方式觀看顯示裝置100a時,觀看者可以在第一邊緣區102b的上方觀看到光束L1,且觀看者可以在第二邊緣區104b的上方觀看到光束L5。具體而言,當觀看者的眼睛與顯示裝置100a保持適當距離以使觀看者得以觀看顯示裝置100a所有顯示單元的整體顯示畫面時,觀看者可以在第一邊緣區102b以及第二邊緣區104b上觀看到顯示畫面。因此,觀看者不會看到第一邊緣區102b以及第二邊緣區104b。在本實施例中,雖然光束L3以及光束L7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光束L3以及光束L7不沿著第三軸Z方向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然而由於第一階梯狀表面116具有多個連接面116b,第二階梯狀表面118亦具有多個連接面118b,故光束L3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所對應的畫素數量很少,且光束L7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所對應的畫素數量亦很少。因此,當觀看者沿著與第三軸Z平行的方向以正常使用方式觀看顯示裝置100a時,觀看者不會察覺到光束L3所對應的畫素以及光束L7所對應的畫素,這些畫素發出的光束不會進入觀看者的眼睛。具體而言,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達到連續而不間斷。
請同時參考圖1A以及圖1B。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a更包括條狀透鏡110b,配置於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三邊緣區106b的交界上,以及配置於第二邊緣區104b與第四邊緣區108b的交界上。條狀透鏡110b類似於條狀透鏡110a,條狀透鏡110b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參考條狀透鏡110a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不再贅述。具體而言,條狀透鏡110a與110b的一端例如是呈等腰直角錐狀,使兩個條狀透鏡110a與兩個條狀透鏡110b可於第一邊緣區102b、第二邊緣區104b、第三邊緣區106b以及第四邊緣區108b的交界處相互拼接而不產生縫隙,且這些條狀透鏡110a與110b的相互拼接處(本實施例以兩個條狀透鏡110a與兩個條狀透鏡110b為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這些條狀透鏡的數量)仍能維持良好的觀看品質。此外,條狀透鏡110a與110b亦可以設計成其他適當的型態相互拼接,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由於顯示裝置100a包括條狀透鏡110a以及條狀透鏡110b,因此當觀看者以正常使用方式觀看顯示裝置100a時,顯示裝置100a的第一顯示單元102、第二顯示單元104、第三顯示單元106以及第四顯示單元108共同顯示出的畫面為連續而不間斷,使得觀看者觀看顯示裝置100a顯示畫面具有良好的觀看品質。除此之外,條狀透鏡110a以及條狀透鏡110b無需覆蓋顯示裝置100a的這些顯示單元的整個顯示面,因此顯示裝置100a整體重量不致過重。具體而言。在不使顯示畫面變形的情況下,顯示裝置100a的條狀透鏡110a的尺寸以及條狀透鏡110b的尺寸可以控制得較小,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且顯示裝置100a整體重量不致過重。
圖1C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條狀透鏡透過卡扣結構固定於顯示裝置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C。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b類似於圖1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顯示裝置100b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1A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顯示裝置100b與顯示裝置100a的不同在於,顯示裝置100b包括兩個條狀透鏡110c,分別配置於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的交界上,以及第三顯示單元106與第四顯示單元108的交界上。在本實施例中,設置於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的交界上的條狀透鏡110c具有卡扣結構SS,以連接第一顯示單元102的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單元104的第二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具體而言,另一設置於第三顯示單元106與第四顯示單元108的交界上的條狀透鏡110c亦具有另一卡扣結構(未繪示於圖1C),以連接第三顯示單元106的第三邊緣區與第四顯示單元108的第四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卡扣結構SS位於條狀透鏡110c於第二軸Y方向上的一端,用以提供一卡合的力量,以使條狀透鏡110c固定於顯示裝置100b上。
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110c亦可設有磁性單元(未繪示於圖1C),以利用磁力連接第一顯示單元102的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單元104的第二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具體而言,另一條狀透鏡110c亦可以設有磁性單元(未繪示於圖1C),以利用磁力連接第三顯示單元106的第三邊緣區與第四顯示單元108的第四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磁性單元可以埋入條狀透鏡110c中,或者磁性單元可以貼合於條狀透鏡110c上。磁性單元例如是磁鐵,而磁性單元所對應的這些邊緣區,例如是顯示裝置100b的邊框區,對應地設置可以與磁性單元相吸的磁鐵或鐵、鈷、鎳等鐵磁性金屬材料,使得條狀透鏡110c可以藉由磁力而固定於顯示裝置100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磁性單元可以選擇地設置於條狀透鏡110c的卡扣結構SS中,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b更包括兩個條狀透鏡110d,分別配置於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三顯示單元106的交界上,以及第二顯示單元104與第四顯示單元108的交界上。各條狀透鏡110d亦可以包括卡扣結構以及磁性單元,以使各條狀透鏡110d固定於顯示裝置100b上。此外,各條狀透鏡110c與110d的拼接方式類似於前述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與110b,在此便不再贅述。
圖2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配置於顯示裝置的剖面圖,請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210類似於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條狀透鏡2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條狀透鏡210與條狀透鏡110a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210的出光面214在包含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入光面212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如此一來,相較於前述的條狀透鏡110a,條狀透鏡210可遮蔽在第一軸X方向上寬度較寬的第一邊緣區102b與第二邊緣區104b。此外,條狀透鏡210的第一階梯狀表面216包括多個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梯面216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216a之間的連接面216b。條狀透鏡210的第二階梯狀表面218包括多個平行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的梯面218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218a之間的連接面218b。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顯示區102a鄰近交界B的區域R1分別發出光束L1’、光束L2’以及光束L3’進入條狀透鏡210,而第二顯示區104a鄰近交界B的區域R2分別發出光束L4’、光束L5’以及光束L6’進入條狀透鏡210。具體而言,光束L2’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1’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且光束L3’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2’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另外,光束L5’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4’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且光束L6’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大於光束L5’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與交界B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1’的行徑路徑類似於圖1B實施例中光束L1的行徑路徑。光束L1’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第一彎曲凸面212a射入條狀透鏡210,並且由第三彎曲凸面214a出射。光束L2’相對於第三軸Z些微傾斜地射入第一彎曲凸面212a並由第三彎曲凸面214a自條狀透鏡210出射。光束L2’亦可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第一彎曲凸面212a並由第三彎曲凸面214a自條狀透鏡210出射。此外,光束L3’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梯面216a進入條狀透鏡210,並經折射後,以垂直或者近乎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往第三彎曲凸面214a,並且由第三彎曲凸面214a自條狀透鏡110a出射。光束L4’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第二彎曲凸面212b射入條狀透鏡210,並且由第四彎曲凸面214b出射。光束L5’相對於第三軸Z些微傾斜地射入第二彎曲凸面212b並由第四彎曲凸面214b自條狀透鏡210出射。光束L5’亦可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第二彎曲凸面212b並由第四彎曲凸面214b自條狀透鏡210出射。此外,光束L6’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梯面218a進入條狀透鏡210,並經折射後,以垂直或者近乎垂直XY平面的方向地射往第四彎曲凸面214b,並且由第四彎曲凸面214b自條狀透鏡210出射。
在本實施例中,光束L1’、光束L2’、光束L3’、光束L4’、光束L5’以及光束L6’沿著第三軸Z方向由條狀透鏡210出射。因此,當觀看者於出光面214的一側,沿著與第三軸Z平行的方向以正常使用方式觀看顯示裝置時,觀看者可以在第一邊緣區102b的上方觀看到光束L1’,且觀看者可以在第二邊緣區104b的上方觀看到光束L4’。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可以達到類似於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的效果,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共同顯示出的畫面為連續而不間斷。
圖3繪示與本發明作為一比較例之條狀透鏡配置於顯示裝置的剖面圖,請參考圖3。在本比較例中,條狀透鏡310類似於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條狀透鏡3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條狀透鏡310與前述的條狀透鏡110a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310不具有第一階梯狀表面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條狀透鏡310包括側表面316,位於第一顯示區102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的上方,且連接入光面312與出光面314。另外,條狀透鏡310還包括側表面318,位於第二顯示區104a之鄰近交界B的部分的上方,且連接入光面312與出光面314。具體而言,側表面316以及側表面318可以是平面、圓弧面或者是曲面。
在本比較例中,第一顯示區102a鄰近交界B的區域R1分別發出光束L1”、光束L2”以及光束L3”進入條狀透鏡310,而第二顯示區104a鄰近交界B的區域R2分別發出光束L4”、光束L5”以及光束L6”進入條狀透鏡310。具體而言,光束L1”、光束L2”、光束L3”、光束L4”、光束L5”以及光束L6”發出的位置類似於圖2實施例的光束L1’、光束L2’、光束L3’、光束L4’、光束L5’以及光束L6’發出的位置。在本比較例中,光束L1”的行徑路徑類似於圖2實施例的光束L1’的行徑路徑。光束L1”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入光面312射入條狀透鏡310,並且由出光面314出射。光束L2”相對於第三軸Z些微傾斜地射入入光面312並由出光面314自條狀透鏡310出射。光束L2”亦可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入光面312並由出光面314自條狀透鏡310出射。此外,光束L3”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入光面312進入條狀透鏡310,並在側表面316上發生全反射。接著,光束L3”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出光面314自條狀透鏡310出射。光束L4”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入光面312射入條狀透鏡310,並且由出光面314出射。光束L5”相對於第三軸Z些微傾斜地射入入光面312並由出光面314自條狀透鏡310出射。光束L5”亦可以垂直XY平面的方向射入入光面312並由出光面314自條狀透鏡310出射。此外,光束L6”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入光面312進入條狀透鏡310,並在側表面318上發生全反射。接著,光束L6”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由出光面314自條狀透鏡310出射。
在本比較例中,光束L1”、光束L2”、光束L4”以及光束L5”沿著第三軸Z方向由條狀透鏡310出射。當觀看者於顯示裝置的出光面314的一側,沿著與第三軸Z平行的方向以正常使用方式觀看顯示裝置時,觀看者可以在第一邊緣區102b的上方觀看到光束L1”,且觀看者可以在第二邊緣區104b的上方觀看到光束L4”。然而,光束L3”以及光束L6”相對於第三軸Z傾斜地自條狀透鏡310出射,由於側表面316的面積遠大於圖1B的條狀透鏡110a中的連接面116b的面積,故光束L3”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所對應的畫素數量遠高於條狀透鏡210中光束L3’由區域R1發出的位置所對應的畫素數量,且側表面318的面積遠大於圖1B的條狀透鏡110a中的連接面118b的面積,故光束L6”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所對應的畫素數量遠多於條狀透鏡210中光束L6’由區域R2發出的位置所對應的畫素數量。因此,當觀看者以正常使用方式觀看使用圖3的條狀透鏡310的顯示裝置時,觀看者將會察覺到光束L3”所對應的畫素以及光束L6”所對應的畫素,這些畫素發出的光束將會有部分會進入觀看者的眼睛。具體而言,觀看者在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共同顯示出的畫面中將會觀察到顯示畫面上有零亂線條存在,使得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能會有中斷、曲折而不連續的情形產生。
請在參考圖3的比較例的同時,對照參考圖1B的實施例。在圖1B實施例中,光束L3僅在第一階梯狀表面116的連接面116b上發生全反射,且光束L7僅在第二階梯狀表面118的連接面118b上發生全反射。相較而言,圖3的比較例中,光束L1”與L3”會分別在側表面316以及側表面318上發生全反射。具體而言,在光束L1”與L3”發生全反射而傾斜出射於條狀透鏡310的情況下,光束L1”與L3”所對應的畫素數量將會遠多於在圖1B實施例中,光束L3與L7發生全反射而傾斜出射於條狀透鏡110a的情況下,光束L3與L7所對應的畫素數量。也就是說,由於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具有第一階梯狀表面116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118,因此相較於圖3的比較例,圖1B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的第一顯示單元102與第二顯示單元104所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達到連續而不間斷。
圖4繪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請參考圖4。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410類似於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條狀透鏡4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另外,條狀透鏡410可不具有支撐部S,即入光面112至少部分可透過透明雙面膠或光學膠等黏著件直接貼附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上(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未繪示於圖4)。本實施例的條狀透鏡410與前述的條狀透鏡110a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410包括第一階梯狀表面4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418。第一階梯狀表面416包括多個梯面416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416a之間的連接面416b。第二階梯狀表面418包括多個梯面418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418a之間的連接面418b。具體而言,這些梯面416a垂直於這些連接面416b,且這些梯面418a垂直於這些連接面418b。在本實施例中,當條狀透鏡410應用於如圖1A以及圖1B的顯示裝置100a時,條狀透鏡410可以使得顯示裝置100a達到類似於在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100a的效果。
圖5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請參考圖5。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510類似於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條狀透鏡5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的條狀透鏡110a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另外,條狀透鏡510可不具有支撐部S,即入光面512至少部分可透過透明雙面膠或光學膠等黏著件直接貼附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上(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未繪示於圖5)。本實施例的條狀透鏡510與前述的條狀透鏡110a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510的入光面512為平面,以降低條狀透鏡510的設計難度。在本實施例中,當條狀透鏡510應用於如圖1A以及圖1B的顯示裝置100a時,條狀透鏡510可以使得顯示裝置100a達到類似於在圖1A以及圖1B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100a的效果。
圖6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請參考圖6。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610類似於圖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條狀透鏡6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另外,條狀透鏡610可選擇性地設置支撐部S,當條狀透鏡610不具有支撐部S時,入光面212至少部分可透過透明雙面膠或光學膠等黏著件直接貼附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上(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未繪示於圖6)。本實施例的條狀透鏡610與前述的條狀透鏡210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610的出光面614為平面以降低條狀透鏡610的設計難度,且出光面614在包含第一顯示區(未繪示)與第二顯示區(未繪示)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入光面212在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當條狀透鏡610應用於如圖2的顯示裝置時,條狀透鏡610可以使得顯示裝置達到類似於在圖2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效果。
圖7繪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請參考圖7。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710類似於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條狀透鏡7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另外,條狀透鏡710亦可選擇性地設置支撐部S,當條狀透鏡710不具有支撐部S時,入光面212至少部分可透過透明雙面膠或光學膠等黏著件直接貼附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上(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未繪示於圖7)。條狀透鏡710與條狀透鏡210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710包括第一階梯狀表面716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718。第一階梯狀表面716包括多個梯面716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716a之間的連接面716b,而第二階梯狀表面718包括多個梯面718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718a之間的連接面718b。具體而言,條狀透鏡710與前述實施例的差異在於,兩相鄰的梯面716a與連接面716b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且兩相鄰的梯面718a與連接面718b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舉例而言,條狀透鏡710的材質例如是壓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其他適當的透明材料,條狀透鏡710例如是以射出成型的方式製造。由於條狀透鏡710中兩相鄰的梯面716a與連接面716b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且兩相鄰的梯面718a與連接面718b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如此一來在射出成形的過程中,進行脫模時可提升條狀透鏡710的第一階梯狀表面716與第二階梯狀表面718的製造良率。在本實施例中,當條狀透鏡710應用於如圖2的顯示裝置時,條狀透鏡710可以使得顯示裝置達到類似於在圖2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效果。
圖8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請參考圖8。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810類似於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條狀透鏡8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另外,條狀透鏡810亦可選擇性地設置支撐部S,當條狀透鏡710不具有支撐部S時,入光面212至少部分可透過透明雙面膠或光學膠等黏著件直接貼附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上(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未繪示於圖8)。條狀透鏡810與條狀透鏡210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810包括第一階梯狀表面816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818。第一階梯狀表面816包括多個梯面816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816a之間的連接面816b,而第二階梯狀表面818包括多個梯面818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818a之間的連接面818b。具體而言,各梯面816a與相鄰的一連接面816b平滑且圓弧地連接,且共同形成多個凸出於條狀透鏡810的圓柱狀表面。另外,各梯面818a與相鄰的一連接面818b平滑且圓弧地連接,且共同形成多個多個凸出於條狀透鏡810的圓柱狀表面。在本實施例中,當條狀透鏡810應用於如圖2的顯示裝置時,條狀透鏡810可以使得顯示裝置達到類似於在圖2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效果。
圖9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請參考圖9。在本實施例中,條狀透鏡910類似於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條狀透鏡9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可以參考圖2實施例的條狀透鏡210的構件以及相關敘述,在此便不再贅述。另外,條狀透鏡910亦可選擇性地設置支撐部S,當條狀透鏡710不具有支撐部S時,入光面212至少部分可透過透明雙面膠或光學膠等黏著件直接貼附於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上(第一顯示區102a與第二顯示區104a未繪示於圖9)。條狀透鏡910與條狀透鏡210的差異在於,條狀透鏡910包括第一階梯狀表面916以及第二階梯狀表面918。第一階梯狀表面916包括多個梯面916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916a之間的連接面916b,而第二階梯狀表面918包括多個梯面918a與多個連接於這些梯面918a之間的連接面918b。具體而言,各梯面916a與相鄰的一連接面916b平滑且圓弧地連接,且共同形成多個凹入條狀透鏡910的圓柱狀表面。另外,各梯面918a與相鄰的一連接面918b平滑且圓弧地連接,且共同形成多個凹入條狀透鏡910的圓柱狀表面。在本實施例中,當條狀透鏡910應用於如圖2的顯示裝置時,條狀透鏡910可以使得顯示裝置達到類似於在圖2實施例中的顯示裝置的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個優點或功效。本發明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中,顯示裝置包括配置於第一邊緣區與第二邊緣區的交界上的條狀透鏡。條狀透鏡的入光面以及出光面從交界處延伸至第一邊緣區與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第二邊緣區與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之上方。此外,條狀透鏡的第一階梯狀表面位於第一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的上方,且條狀透鏡的第二階梯狀表面位於第二顯示區之鄰近交界的部分的上方。因此,條狀透鏡得以應用於顯示裝置,並且當顯示裝置的多個顯示單元拼接後,這些顯示單元共同顯示出的畫面可以連續而不間斷,使得觀看者觀看顯示裝置的顯示畫面時,顯示裝置的觀看品質良好。此外,條狀透鏡無需覆蓋這些顯示單元的整個顯示面,且在不使顯示畫面變形的情況下,條狀透鏡的體積可以控制得較小,使得材料成本降低且顯示裝置整體重量不致於過重。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a、100b‧‧‧顯示裝置
102‧‧‧第一顯示單元
102a‧‧‧第一顯示區
102b‧‧‧第一邊緣區
104‧‧‧第二顯示單元
104a‧‧‧第二顯示區
104b‧‧‧第二邊緣區
106‧‧‧第三顯示單元
106a‧‧‧第三顯示區
106b‧‧‧第三邊緣區
108‧‧‧第四顯示單元
108a‧‧‧第四顯示區
108b‧‧‧第四邊緣區
110a、110b、110c、110d、210、310、410、510、610、710、810、910‧‧‧條狀透鏡
112、212、312、512‧‧‧入光面
112a、212a‧‧‧第一彎曲凸面
112b、212b‧‧‧第二彎曲凸面
114、214、314、614‧‧‧出光面
114a、214a‧‧‧第三彎曲凸面
114b、214b‧‧‧第四彎曲凸面
116、216、316、416、716、816、916‧‧‧第一階梯狀表面
116a、118a、216a、218a、416a、418a、716a、718a、816a、818a、916a、918a‧‧‧梯面
116b、118b、216b、218b、416b、418b、716b、718b、816b、818b、916b、918b‧‧‧連接面
118、218、418、718、818、918‧‧‧第二階梯狀表面
316、318‧‧‧側表面
A-A’‧‧‧線段
B‧‧‧交界
CL‧‧‧中心線
h1、h2‧‧‧高度
L1、L1’、L1”、L2、L2’、L2”、L3、L3’、L3”、L4、L4’、L4”、L5、L5’、L5”、L6、L6’、L6”、L7、L8‧‧‧光束
N1、N2‧‧‧凹槽
R1、R2‧‧‧區域
RL‧‧‧參考直線
RP1‧‧‧第一參考平面
RP2‧‧‧第二參考平面
S‧‧‧支撐部
SS‧‧‧卡扣結構
w1、w2‧‧‧寬度
X‧‧‧第一軸
Y‧‧‧第二軸
Z‧‧‧第三軸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顯示裝置的正視示意圖。 圖1B繪示圖1A實施例之顯示裝置沿著線段A-A’的剖面圖。 圖1C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條狀透鏡透過卡扣結構固定於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2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配置於顯示裝置的剖面圖。 圖3繪示一比較例之條狀透鏡配置於顯示裝置的剖面圖。 圖4繪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 圖5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 圖6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 圖7繪示本發明再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 圖8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 圖9繪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之條狀透鏡的剖面圖。
102‧‧‧第一顯示單元
102a‧‧‧第一顯示區
102b‧‧‧第一邊緣區
104‧‧‧第二顯示單元
104a‧‧‧第二顯示區
104b‧‧‧第二邊緣區
110a‧‧‧條狀透鏡
112‧‧‧入光面
112a‧‧‧第一彎曲凸面
112b‧‧‧第二彎曲凸面
114‧‧‧出光面
114a‧‧‧第三彎曲凸面
114b‧‧‧第四彎曲凸面
116‧‧‧第一階梯狀表面
116a、118a‧‧‧梯面
116b、118b‧‧‧連接面
118‧‧‧第二階梯狀表面
A-A’‧‧‧線段
B‧‧‧交界
CL‧‧‧中心線
h1、h2‧‧‧高度
L1、L2、L3、L4、L5、L6、L7、L8‧‧‧光束
N1、N2‧‧‧凹槽
R1、R2‧‧‧區域
RL‧‧‧參考直線
RP1‧‧‧第一參考平面
RP2‧‧‧第二參考平面
S‧‧‧支撐部
w1、w2‧‧‧寬度
X‧‧‧第一軸
Y‧‧‧第二軸
Z‧‧‧第三軸

Claims (28)

  1.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第一顯示單元,具有一第一顯示區及圍繞該第一顯示區的一第一邊緣區;一第二顯示單元,具有一第二顯示區及圍繞該第二顯示區的一第二邊緣區,其中該第一顯示單元與該第二顯示單元分別藉由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二邊緣區彼此並排;以及一條狀透鏡,配置於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二邊緣區的交界上,該條狀透鏡包括:一入光面,面向該交界,沿著該交界延伸,且從該交界處延伸至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一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該第二邊緣區與該第二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一出光面,相對於該入光面且背向該交界,沿著該交界延伸,且從該交界處延伸至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一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且延伸至該第二邊緣區與該第二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一第一階梯狀表面,位於該第一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該部分的上方,且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以及一第二階梯狀表面,位於該第二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該部分的上方,且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均符合0.1<w/h<10,其中w為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平行於該第一顯示區與該第二顯示區的方向上的寬度,而h為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垂直於該第一顯示區與該第二顯示區的方向上的高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者包括多個平行於該第一顯示區與該第二顯示區的梯面與多個連接於該些梯面之間的連接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兩相鄰的該梯面與該連接面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入光面包括:一第一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交界處延伸至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一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以及一第二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交界處延伸至該第二邊緣區與該第二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其中該第一彎曲凸面與該第二彎曲凸面之間形成一凹槽。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出光面包括:一第三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交界處延伸至該第一邊緣區與 該第一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以及一第四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交界處延伸至該第二邊緣區與該第二顯示區之鄰近該交界的部分之上方,其中該第三彎曲凸面與該第四彎曲凸面之間形成一凹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入光面為平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出光面為平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條狀透鏡更包括一支撐部,連接於該入光面,且抵靠該交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支撐部與該條狀透鏡為一體成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出光面在包含該第一顯示區與該第二顯示區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該入光面在該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入光面在包含該第一顯示區與該第二顯示區的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該出光面在該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條狀透鏡具有一卡扣結構,以連接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二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條狀透鏡設有一磁性單元,以利用磁力連接該第一邊緣區與該第二邊緣區的至少其中之一。
  15. 一種條狀透鏡,包括:一入光面,面向一參考直線,位於該參考直線的上方,沿著該參考直線延伸,且從該參考直線處往兩側延伸;一出光面,相對於該入光面且背向該參考直線,沿著該參考直線延伸,且從該參考直線處往兩側延伸;一第一階梯狀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以及一第二階梯狀表面,連接該入光面與該出光面。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中心線,一參考平面包含該中心線與該參考直線,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均符合0.1<w/h<10,其中w為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垂直於該參考平面的方向上的寬度,而h為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階在平行於該參考平面且垂直於該參考直線的方向上的高度。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中心線,一參考平面包含該中心線與該參考直線,該第一階梯狀表面與該第二階梯狀表面的每一者包括多個垂直於該參考平面的梯面與多個連接於該些梯面之間的連接面。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兩相鄰的該梯面與該連接面彼此平滑且圓弧地連接。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入光面包括:一第一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參考直線處往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二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參考直線處往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方向相反於該第二方向,且該第一彎曲凸面與該第二彎曲凸面之間形成一凹槽。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出光面包括:一第三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參考直線處往一第一方向延伸;以及一第四彎曲凸面,從相鄰於該參考直線處往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方向相反於該第二方向,且該第三彎曲凸面與該第四彎曲凸面之間形成一凹槽。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入光面為平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出光面為平面。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更包括一支撐部,連接於該入光面,且朝向該參考直線延伸。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支撐部與該條狀透鏡為一體成形。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中心線,一第一參考平面包含該中心線與該參考直線,一第二參考平面包含該參考直線且垂直於該第一參考平面,該出光面在該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該入光面在該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出光面具有一中心線,一第一參考平面包含該中心線與該參考直線,一第二參考平面包含該參考直線且垂直於該第一參考平面,該入光面在該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大於且涵蓋該出光面在該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正投影面積。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條狀透鏡具有一卡扣結構。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條狀透鏡,其中該條狀透鏡設有一磁性單元。
TW104144570A 2015-12-31 2015-12-31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TWI5780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570A TWI578070B (zh) 2015-12-31 2015-12-31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US15/390,529 US10502872B2 (en) 2015-12-31 2016-12-25 Display apparatus and strip-shaped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44570A TWI578070B (zh) 2015-12-31 2015-12-31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8070B true TWI578070B (zh) 2017-04-11
TW201723615A TW201723615A (zh) 2017-07-01

Family

ID=59226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4570A TWI578070B (zh) 2015-12-31 2015-12-31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2872B2 (zh)
TW (1) TWI5780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7618B (zh) * 2019-12-19 2023-11-28 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元件与发光装置
CN111063265B (zh) * 2019-12-26 2021-02-0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CN117678001A (zh) * 2022-05-31 2024-03-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拼接屏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787A (zh) * 2002-06-17 2004-01-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光路改变装置的多重显示设备
TW200916907A (en) * 2007-10-08 2009-04-16 Opti Temporal Tech Dev Co Ltd Structure for eliminating the dark seam line of backlight module
TW201009442A (en) * 2008-08-27 2010-03-01 Oripix Company Ltd Seamless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plurality of panels
TW201039014A (en) * 2009-04-30 2010-11-0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 display modules
CN102081884A (zh) * 2009-11-27 2011-06-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多片式等离子体显示设备
TW201512734A (zh) * 2013-09-17 2015-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顯示器、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組裝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81385Y (zh) 2008-03-27 2009-01-14 应骏 电子矫正无缝拼接大屏幕
US8797234B2 (en) * 2008-06-26 2014-08-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light-transmitting cover with lens portion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US20110080665A1 (en) 2009-10-05 2011-04-07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Visual gap mitigation apparatus for a segmented display panel
TWI386597B (zh) 2010-03-02 2013-02-21 Everlight Electronics Co Ltd 光學透鏡及包含該光學透鏡之照明裝置
US9110326B2 (en) 2010-12-02 2015-08-1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ulti-display system
TWI566215B (zh) 2012-12-24 2017-01-11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視牆及其黑框消除透鏡
CN104062795B (zh) * 2014-06-13 2017-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拼接屏边框弱化结构及拼接屏
US9830885B2 (en) * 2015-10-26 2017-11-28 Nanolumens Acquisition, Inc. Modular flexible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7787A (zh) * 2002-06-17 2004-01-1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具有光路改变装置的多重显示设备
TW200916907A (en) * 2007-10-08 2009-04-16 Opti Temporal Tech Dev Co Ltd Structure for eliminating the dark seam line of backlight module
TW201009442A (en) * 2008-08-27 2010-03-01 Oripix Company Ltd Seamless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plurality of panels
TW201039014A (en) * 2009-04-30 2010-11-0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with multiple display modules
CN102081884A (zh) * 2009-11-27 2011-06-01 Lg电子株式会社 多片式等离子体显示设备
TW201512734A (zh) * 2013-09-17 2015-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顯示器、顯示裝置及顯示裝置組裝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02872B2 (en) 2019-12-10
TW201723615A (zh) 2017-07-01
US20170192136A1 (en) 2017-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6736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a prism module including a corner prism set disposed on a corner region
TWI567703B (zh) 顯示裝置
EP3242155B1 (en) Prism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923463B (zh) 显示装置以及头戴式显示器
US20140153090A1 (en) Projection system
WO2017164117A1 (ja) 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
JP201304489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578070B (zh) 顯示裝置以及條狀透鏡
US20170131454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985961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8282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device including optical path changer
JP5722004B2 (ja)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2355821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CN105044917A (zh) 背光器件以及具有该背光器件的三维显示装置
JP5622498B2 (ja) マルチ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19140923A1 (zh) 光学腔体、光学系统及显示装置
KR102344296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판상 광학 부재
US10564458B2 (en) Connecting member and display including connecting member
JP200507747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355828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TW201804449A (zh) 顯示裝置
WO2020220167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355832B1 (ko) 다중 패널 표시장치
CN109001856B (zh) 异形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5720643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