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7230B -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7230B
TWI577230B TW104108620A TW104108620A TWI577230B TW I577230 B TWI577230 B TW I577230B TW 104108620 A TW104108620 A TW 104108620A TW 104108620 A TW104108620 A TW 104108620A TW I577230 B TWI577230 B TW I5772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sub
frame
hybrid automatic
automatic repea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8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8024A (zh
Inventor
李建民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8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8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7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72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本發明相關於一種用於無線通訊系統的方法,尤指一種處理一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為了改善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較佳效能的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其支持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八版本(3GPP Rel-8)標準及/或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九版本(3GPP Rel-9)標準,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使用者需求。長期演進系統被視為提供高資料傳輸率、低延遲時間、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的一種新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包含有由複數個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組成的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與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進行通訊,另一方面與處理非存取層(Non 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網路進行通訊,而核心網路包含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及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實體。
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由長期演進系統進化而成,其包含有載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協調多點(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傳送/接收以及上鏈路(uplink,UL)多輸入多輸出(UL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UL MIMO)等先進技術,以延展頻寬、提供快 速轉換功率狀態及提升細胞邊緣效能。為了使先進長期演進系統中的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能相互通訊,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必須支持為了先進長期演進系統所制定的標準,如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十版本(3GPP Rel-10)標準或較新版本的標準。
在一初始化(例如連結建立及/或對等點發現(peer discovery))被執行後,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訊可被實現。接著,根據裝置對裝置通訊,一組用戶端可相互進行通訊,例如傳送及/或接收封包,以及演進式基地台不需要在兩個用戶端之間轉發封包。根據裝置對裝置通訊,兩個用戶端可透過上鏈路資源(例如演進式基地台所設定的上鏈路子訊框)進行通訊。一般而言,裝置對裝置通訊可被視為一種裝置對裝置服務(即鄰近服務(proximity service,ProSe))。此外,裝置對裝置子訊框、裝置對裝置傳輸、裝置對裝置通訊及裝置對裝置發現可分別被稱為側路(sidelink)子訊框、側路傳輸、側路通訊及側路發現。
用戶端可同時執行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例如在相同時間區間中)。這情形可為用戶端位在演進式基地台的一個細胞的涵蓋區域中,以及該細胞同時支持裝置對裝置通訊及裝置對細胞通訊。然而,裝置對裝置運作可被裝置對細胞運作影響。舉例來說,當上鏈路子訊框被排定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時,根據裝置對細胞通訊的預先決定規則,用戶端可能不知道如何在上鏈路子訊框中,傳送一個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饋。這個問題可發生在裝置對細胞通訊的分時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或分頻雙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中。當用於裝置對細胞通訊的其他傳送(例如上鏈路控制資訊及/或上鏈路資料)被執行時,這個問題也可能會發生。也就是說,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難以被正確地執行。
因此,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方法,用來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揭露一種處理一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運作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決定一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一網路端執行一裝置對細胞(device-to-cellular,D2C)運作;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一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處理一分頻雙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的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時間線的方法,該方法包含有在一第一組子訊框中,不傳送一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一分頻雙工規則回應一第一組接收;以及在一子訊框中,傳送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該分頻雙工規則回應一接收及用來回應該第一組接收。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處理一分時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的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時間線的方法,該方法包含有根據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至少一子訊框中, 執行至少一接收;決定該至少一子訊框的一子集合,其中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及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該至少一子訊框的該子集合是至少一下鏈路子訊框;以及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一子訊框中傳送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該至少一子訊框的該子集合中該至少一接收;其中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至少一上鏈路子訊框是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至少一上鏈路子訊框的一子集合。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處理一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運作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決定一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一網路端執行一裝置對細胞(device-to-cellular,D2C)運作;當該第一子訊框不是一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停止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當該第一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一裝置對裝置運作。
10‧‧‧無線通訊系統
20‧‧‧通訊裝置
200‧‧‧處理裝置
210‧‧‧儲存單元
214‧‧‧程式代碼
220‧‧‧通訊介面單元
30、40、50、60、80、100、140‧‧‧流程
300、302、304、306、308、400、402、404、406、408、500、502、 504、506、800、802、804、806、1000、1002、1004、1006、1008、1400、1402、1404、1406、1408‧‧‧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子訊框偏移、週期性及視窗尺寸的表格。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的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9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的示意圖。
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1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的示意圖。
第1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其具有不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關聯集的示意圖。
第1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其具有不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關聯集的示意圖。
第1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的流程圖。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10的示意圖。無線通訊系統10可簡略地由網路端和複數個通訊裝置所組成。在第1圖中,網路端及通訊裝置係用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0之架構。根據定義於一標準(例如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標準)中的裝置對細胞(device-to-cellular,D2C)通訊,通訊裝置可與網路端進行通訊。在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網路端可為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其包含有複數個基地台(Node-Bs,NBs),在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或是先進長期演進系統的後續版本中,網路端可為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可包含有複數個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Bs,eNBs)及/或中繼站(relays)。
除此之外,網路端亦可同時包括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及核心網路,其中核心網路可包括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封包資料網路(packet data network,PDN)閘道器(PDN gateway,P-GW)、 本地閘道器(local gateway,L-GW)、自我組織網路(Self-Organizing Network,SON)及/或無線網路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等網路實體。換句話說,在網路端接收通訊裝置所傳送的資訊後,可由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來處理資訊及產生對應於該資訊的決策。或者,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可將資訊轉發至核心網路,由核心網路來產生對應於該資訊的決策。此外,亦可在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及核心網路在合作及協調後,共同處理該資訊,以產生決策。
通訊裝置可為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低成本裝置(例如機器型態通訊(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訊裝置、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及可攜式電腦系統等裝置。此外,對裝置對細胞通訊來說,根據傳輸方向,可將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分別視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uplink,UL)而言,通訊裝置為傳送端而網路端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downlink,DL)而言,網路端為傳送端而通訊裝置為接收端。更具體來說,對於一網路端而言,傳送的方向為下鏈路而接收的方向為上鏈路;對於一通訊裝置而言,傳送的方向為上鏈路而接收的方向為下鏈路。
除此之外,在一初始化(例如連結建立及/或對等點發現(peer discovery))被執行後,通訊裝置可與另一通訊裝置直接進行通訊。舉例來說,該初始化可由網路端協助通訊裝置來執行。也就是說,根據定義於通訊標準(例如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標準)中的裝置對裝置通訊,多個通訊裝置可相互進行通訊,例如傳送及/或接收訊號/封包。根據分頻多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組態及/或分時多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組態,多個通訊裝置可透過上鏈路子訊框相互進行通訊。 通訊裝置亦可同時與其他通訊裝置及網路端進行通訊,即裝置對裝置通訊及該裝置對細胞通訊可同時被實現。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20的示意圖。通訊裝置20可為第1圖中的通訊裝置或網路端,包括一處理裝置200、一儲存單元210以及一通訊介面單元220。處理裝置200可為一微處理器或一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儲存單元2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一程式代碼214,處理裝置200可通過儲存單元210讀取及執行程式代碼214。舉例來說,儲存單元210可為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式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BD-ROM)、磁帶(magnetic tape)、硬碟(hard disk)、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非揮發性儲存單元(non-volatile storage unit)、非暫態電腦可讀取介質(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例如具體媒體(tangible media))等,而不限於此。通訊介面單元220可為一無線收發器,其是根據處理裝置200的處理結果,用來傳送及接收訊號(例如資料、訊號、訊息或封包)。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3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流程30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決定一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一網路端執行一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304: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一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306: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
步驟308:結束。
根據流程30,通訊裝置可決定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網路端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接著,當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第一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第一子訊框可被網路端設定為一個裝置對裝置子訊框,例如用於發現、通訊及/或同步。此外,當裝置對細胞運作在第一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通訊裝置在第一子訊框中可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換句話說,裝置對細胞運作的優先權是高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優先權。如果裝置對細胞運作被排定在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的相同子訊框中(例如當支持載波集成時,例如相同細胞(例如相同服務細胞))或不同細胞(例如不同服務細胞)),在該子訊框中,裝置對裝置運作可不被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可包含有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饋傳送及/或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傳送。在一實施例中,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UL control channel,PUCCH)來傳送。在另一實施例中,伴隨(multiplied with)上鏈路封包(例如上鏈路共享通道(UL shared channel,UL-SCH))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透過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被傳送。裝置對裝置運作可包含有裝置對裝置訊號(例如封包)的傳送或接收。因此,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不限於以上所述。
在流程30中,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的定義並不限於此。在一實施例中,如果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被排定(例如被通訊裝置、其他通訊裝置或網路端)在第一子訊框中,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第一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如果裝置對裝置運作被排定在第一子訊框中,裝置對細胞運作在第一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
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30中,當裝置對細胞運作在第一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根據裝置對裝置運作,第二子訊框為對應於第一子訊框的重傳子訊框時,通訊裝置可進一步在第二子訊框中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例如重傳)。也就是說,因為在第二子訊框中,一個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重傳是不需要的,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及第二子訊框中皆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30中,當裝置對細胞運作在第一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第三子訊框是由第一子訊框中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scheduling assignment)所排定時,通訊裝置可進一步在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例如丟棄排程指派)。也就是說,因為在第三子訊框中的裝置對裝置運作是被第一子訊框中的排程指派觸發的,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及第三子訊框中皆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30中,當裝置對細胞運作在第一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第三子訊框是由第一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所排定時,通訊裝置可進一步在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也就是說,如果碰撞發生在第三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以及第一子訊框是由第三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所排定時,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子訊框中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
因此,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4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裝置對細胞運作。流程40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400:開始。
步驟402:決定一子訊框,其用於與該網路端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404: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該子訊框中與一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406: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子訊框中停止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408:結束。
根據流程40,通訊裝置可決定子訊框,其用於與網路端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接著,當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通訊裝置可在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子訊框可被網路端設定為一個裝置對裝置子訊框,例如用於發現、通訊及/或同步。此外,當裝置對細胞運作在子訊框中與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通訊裝置在子訊框中可停止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換句話說,裝置對裝置運作的優先權是高於裝置對細胞運作的優先權。如果裝置對裝置運作被排定在與裝置對細胞運作的相同子訊框中,在該子訊框中,裝置對細胞運作可不被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可包含有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傳送及/或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傳送。在一實施例中,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來傳 送。在一實施例中伴隨上鏈路封包(例如上鏈路共享通道)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透過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被傳送。裝置對裝置運作可包含有裝置對裝置訊號(例如封包)的傳送或接收。因此,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不限於以上所述。
在流程40中,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的定義並不限於此。在一實施例中,如果子訊框不是裝置對裝置子訊框,裝置對細胞運作與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發生碰撞,以及如果子訊框是裝置對裝置子訊框,裝置對細胞運作與裝置對裝置運作會發生碰撞。在一實施例中,如果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被排定在子訊框中,裝置對細胞運作與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發生碰撞,以及如果裝置對裝置運作被排定在子訊框中,裝置對細胞運作與裝置對裝置運作會發生碰撞。
當裝置對細胞運作與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發生碰撞及子訊框為傳送子訊框(例如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時,通訊裝置可在子訊框中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來實現步驟404,以及當裝置對細胞運作與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發生碰撞及子訊框不是傳送子訊框時,通訊裝置可在子訊框中停止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來實現步驟404。也就是說,當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時,子訊框的傳送方向會被進一步的考慮到。因此,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5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 用來處理分頻雙工模式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流程50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500:開始。
步驟502:在一第一組子訊框中,不傳送一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一分頻雙工規則回應一第一組接收。
步驟504:在一子訊框中,傳送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該分頻雙工規則回應一接收及用來回應該第一組接收。
步驟506:結束。
根據流程50,在第一組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不傳送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分頻雙工規則回應第一組接收。在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分頻雙工規則回應接收及用來回應第一組接收。也就是說,根據分頻雙工規則(根據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標準的(n+4)規則),一或多個接收可先不回應,但當要回應接收時,會連先前尚未回應的其他接收一起回應。因此,第一組子訊框可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如此一來,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不限於以上所述。
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50中,在第二組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傳送第二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分頻雙工規則回應第二組接收。也就是說,根據分頻雙工規則及沒有被裝置對裝置運作影響下,第二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被傳送。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50中,在第一組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執行至少一裝置對裝置運作。也就是說,第一組子訊框可被用於執行至少一裝置對裝置運作。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組接收及該接收 可為連續的接收。進一步地,第一組接收是在該接收前被執行。
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裝置可實現步驟504如下。通訊裝置決定用於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子訊框偏移(offset),其相關於預先決定的子訊框;決定用於該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周期性;決定視窗尺寸,其為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及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數量的總和。接著,通訊裝置根據子訊框偏移、週期性及視窗尺寸來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如此一來,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子訊框偏移、週期性及視窗尺寸的表格60。如第6圖所繪示,一組組態索引ID2D可用來指示一組子訊框偏移Toffset、週期性TD2D及視窗尺寸M的一對應組合。根據多種系統需求及設計考量,組態索引ID2D及相對應參數間的關係可被適當地設計。舉例來說,組態索引ID2D=12~16(即12、13、...、16)表示子訊框偏移Toffset=ID2D-12、週期性TD2D=5及視窗尺寸M=4的組合。因此,通訊裝置可根據子訊框偏移、週期性及視窗尺寸來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的示意圖。根據本發明,通訊裝置根據分頻雙工規格(即(n+4)規則),在子訊框0、1、5及6中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分別用於回應位在先前訊框的子訊框6、7及目前訊框的子訊框1、2中的接收。在子訊框2、3、7及8中,通訊裝置不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因此根據分頻雙工規格,位在先前訊框的子訊框8、9,以及目前訊框的子訊框3、4中的接收沒有被回應。但是,在子訊框4中,通訊裝置可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用於回應位在先前訊框的子訊框8、9,以及目前訊框的子訊框3、4及5中的接收。第7圖 所繪示的實施例可根據組態索引ID2D=8,其為子訊框偏移Toffset=ID2D-7、週期性TD2D=5及視窗尺寸M=3的組合來被實現。換句話說,根據不同的組態索引,不同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時間線可被實現。進一步地,表格60可被修改,以獲得組態索引ID2D與相對應參數間的不同關係。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8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分頻雙工模式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流程80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800:開始。
步驟802:在一第一組子訊框中,傳送一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回應一第一組接收。
步驟804:在一第二組子訊框中,傳送一第二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一分頻雙工規則回應一第二組接收。
步驟806:結束。
根據流程80,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即分時雙工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第一組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傳送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第一組接收,以及根據分頻雙工規則,在第二組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傳送第二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第二組接收。換句話說,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第一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被傳送,以及根據分頻雙工規則,第二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被傳送。較佳地,第一組及第二組接收是不重疊的。也就是說,在第三組子訊框中,沒有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被傳送,以及第三組子訊框可被節省下來。因此,在第三組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執行至少一裝置對裝置運作。因此,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不限於以上所述。
第9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的示意圖。根據本發明,在子訊框1及6中,通訊裝置可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根據分頻雙工規則分別回應位於先前訊框的子訊框7及目前訊框的子訊框2中的接收。此外,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在子訊框2中,通訊裝置可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用來回應位於先前訊框的子訊框4~6及8中的接收,以及在子訊框7中,通訊裝置可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用來回應位於先前訊框的子訊框9及現在訊框的子訊框0、1及3中的接收。因此,在子訊框0、3~5、8及9中,沒有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被傳送,以及在這些子訊框中可執行一個或多個裝置對裝置運作。
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10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分時雙工模式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流程100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1000:開始。
步驟1002:根據一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至少一子訊框中,執行至少一接收。
步驟1004:決定該至少一子訊框的一子集合,其中根據該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及一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該至少一子訊框的該子集合是至少一下鏈路子訊框。
步驟1006:根據該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一子訊框中傳送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該至少一子訊框的該子集合中該至少一接收。
步驟1008:結束。
在流程100中,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通訊裝置在至少一子訊框中,執行至少一接收。通訊裝置決定至少一子訊框的子集合,其中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及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至少一子訊框的子集合是至少一下鏈路子訊框。接著,通訊裝置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在子訊框中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至少一子訊框的子集合中至少一接收。也就是說,用來執行接收及用來回應接收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可不相同。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可根據系統需求及/或設計考量來選擇(例如決定或設定)。在一實施例中,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可被選擇(例如決定或設定),使得通訊設置不會在一個裝置對裝置子訊框中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以避免裝置對細胞運作及裝置對裝置運作間的衝突。在一實施例中,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可被選擇(例如決定或設定),使得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至少一上鏈路子訊框是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至少一上鏈路子訊框的子集合。因此,根據流程100,子訊框被設定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但子訊框卻用來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問題可被解決。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不限於以上所述。
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及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可為相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其中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是用於至少一子訊框中的子訊框,以及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是用於該至少一子訊框中的該子訊框。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及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不重疊,其中根據第一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是用於至少一子訊框中的 子訊框,以及根據第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是用於該至少一子訊框中的該子訊框。
第1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時間線的示意圖。在第11圖中,通訊裝置被設定具有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其用於決定上鏈路/下鏈路資源。子訊框3、4、8及9被設定用於可能的裝置對裝置運作。根據本發明,通訊裝置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即參考上鏈路/下鏈路組態)來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也就是說,不同的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可用於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以解決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因此,因為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只在子訊框2及7中被傳送,其中子訊框2及7與子訊框3、4、8及9不重疊,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傳送不會被裝置對裝置運作影響。舉例來說,通訊裝置可在子訊框2中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先前訊框的子訊框5及/或6中的一個或多個接收。通訊裝置可在子訊框7中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目前訊框的子訊框0及/或1中的一個或多個接收。相反地,根據習知技術,因為子訊框4被設定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在子訊框0中的接受可不被回應,以及通訊裝置因為裝置對細胞運作及裝置對裝置運作間的衝突而無法正確地運作。此外,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雖然子訊框3、4、8及9被包含在反饋時間線中,但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這些子訊框實際上是上鏈路子訊框。因此,在這些子訊框中,沒有來自網路端的接收會被執行,以及通訊裝置不需要回應這些子訊框中的接收。
第1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其具有不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關聯集的示意圖,其中子訊框的分配對應於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如第11圖所繪示。上鏈路子訊框及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關聯集如第12圖所繪示。舉例來說,當在子訊框2中,通訊裝置準備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 饋,其是用來回應在先前訊框的子訊框6中的接收時,根據習知技術,在子訊框2的包含關聯集索引6的關聯集將被用來決定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然而,當在子訊框2中,通訊裝置準備傳送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其是用來回應在先前訊框的子訊框6及/或5(分別對應於關聯索引6及7)中的接收時,根據本發明,在子訊框2的包含關聯集索引6及7的關聯集將被用來決定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如先前所述,通訊裝置不需要去回應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所決定的上鏈路子訊框(例如子訊框4或8)中的接收。也就是說,同時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及2,那些為下鏈路子訊框的子訊框會被回應。因為關聯索引7不包含在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中以及其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被提供,關聯索引7被決定為一個獨立關聯集。在第12圖中,在子訊框2中,根據本發明(例如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決定用於關聯索引6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前述的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及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所決定用於關聯索引6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前述的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為相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即關聯索引6被重複使用。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決定的另一個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如先前所述),其用於關聯索引7。
第1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其具有不同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關聯集的示意圖,其中子訊框的分配對應於上鏈路/下鏈路組態,如第11圖所繪示。上鏈路子訊框及上鏈路/下鏈路組態的關聯集如第13圖所繪示。除了根據本發明及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所決定的資源區域不重疊之外,第13圖中所繪示關於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運作相似於第12圖中所繪示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的運作。舉例來說,在子訊框2中,根據本發明(例如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所決定用於關聯索引6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前述的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及根據上鏈路/下鏈 路組態0所決定用於關聯索引6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前述的第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不重疊。因為關聯索引7不包含在上鏈路/下鏈路組態0中以及其是根據上鏈路/下鏈路組態2被提供,關聯索引7被分配在一個獨立關聯集(即一個不重疊的資源區域)中。此外,關聯集的序列{7,6}其對應於第二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區域,可不限於此,例如關聯集的序列可為{6,7}。
第1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140之流程圖,其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裝置對細胞運作。流程140可被編譯成程式代碼214,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1400:開始。
步驟1402:決定一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一網路端執行一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1404:當該第一子訊框不是一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停止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
步驟1406:當該第一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一裝置對裝置運作。
步驟1408:結束。
根據流程140,通訊裝置可決定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網路端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接著,當第一子訊框不是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第一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停止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第一子訊框可被網路端設定為一個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例如用於發現、通訊及/或同步。此外,當第一子訊框是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第一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換句話說,裝置對細胞運作的優先權是高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優先權。如果裝置對細胞運作被排定在與裝置 對裝置運作的相同子訊框中(例如當支持載波集成時,例如相同細胞(例如相同服務細胞))或不同細胞(例如不同服務細胞)),在該子訊框中,裝置對裝置運作可不被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可包含有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傳送及/或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傳送。在一實施例中,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透過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被傳送。在一實施例中,伴隨上鏈路封包(例如上鏈路共享通道(UL-SCH))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可透過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被傳送。裝置對裝置運作可包含有裝置對裝置訊號(例如封包)的傳送。因此,根據以上所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本發明的實現方式有很多種,不限於以上所述。
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140中,當第一子訊框是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但其中沒有任何裝置對裝置運作時,在第一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執行裝置對細胞運作。在一實施例中,當第一子訊框是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以及根據裝置對裝置運作,第二子訊框為對應於第一子訊框的重傳子訊框時,在第二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進一步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也就是說,因為在第二子訊框中,一個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重傳是不需要的,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及第二子訊框中皆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140中,當第一子訊框是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以及第三子訊框是由第一子訊框中用於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被排定時,在第三子訊框中,通訊裝置可進一步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例如丟棄排程指派)。也就是說,因為在第三子訊框中的裝置對裝置運作是被第一子訊框中的排程指派所觸發,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子訊框及第三子訊框中皆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在一實施例中,在流程140中,當第一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為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其中的裝置對裝置運作也被停止),以及第三子訊框是由第一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 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所排定時,通訊裝置可進一步在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也就是說,如果碰撞同時發生在第三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以及第一子訊框是由第三子訊框及第四子訊框中用於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所排定時,通訊裝置可在第一子訊框中停止裝置對裝置運作。
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本發明的精神加以結合、修飾或變化以上所述的實施例,而不限於此。前述的陳述、步驟及/或流程(包含建議步驟)可透過裝置實現,裝置可為硬體、軟體、韌體(為硬體裝置與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結合,且電腦指令與資料屬於硬體裝置上的唯讀軟體)、電子系統、或上述裝置的組合,其中裝置可為通訊裝置20。
硬體可為類比微電腦電路、數位微電腦電路及/或混合式微電腦電路。例如,硬體可為特定應用積體電路、現場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程式化邏輯元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耦接的硬體元件,或上述硬體的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硬體可為通用處理器(general-purpose processor)、微處理器、控制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上述硬體的組合。
軟體可為程式代碼的組合、指令的組合及/或函數(功能)的組合,其儲存於一儲存單元中,例如一電腦可讀取介質(computer-readable medium)。舉例來說,電腦可讀取介質可為用戶識別模組、唯讀式記憶體、快閃記憶體、隨機存取記憶體、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BD-ROM)、磁帶、硬碟、光學資料儲存裝置、非揮發性記憶體(non-volatile storage unit),或上述元件的組合。電腦可讀取介質(如儲存單元)可以內建地方式耦接於至少一處理器(如與電腦可讀取介質整合的處理器)或以外接 地方式耦接於至少一處理器(如與電腦可讀取介質獨立的處理器)。上述至少一處理器可包含有一或多個模組,以執行電腦可讀取介質所儲存的軟體。程式代碼的組合、指令的組合及/或函數(功能)的組合可使至少一處理器、一或多個模組、硬體及/或電子系統執行相關的步驟。
電子系統可為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嵌入式電腦(computer on module,CoM)、電腦可程式產品、裝置、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可攜式電腦系統,以及通訊裝置20。
根據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方法,用來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因此,根據以上的描述,發生在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間的碰撞可被解決。如此一來,裝置對裝置運作及裝置對細胞運作可被正確地執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30‧‧‧流程
300、302、304、306、308‧‧‧步驟

Claims (7)

  1. 一種處理一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運作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決定一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一網路端執行一裝置對細胞(device-to-cellular,D2C)運作;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一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根據該裝置對裝置運作,該第二子訊框為對應於該第一子訊框的一重傳子訊框時,在一第二子訊框中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或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該第三子訊框是由該第一子訊框中用於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的一排程指派(scheduling assignment)所排定時,在一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或當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及一第四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該第三子訊框是由該第一子訊框及該第四子訊框中用於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排程指派所排定時,在一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包含有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反饋傳送及/或一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傳送。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裝置對裝置運作包含有一裝置對裝置訊號的一傳輸或包含一裝置對裝置訊號的一接收。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該裝置對裝置運作沒有被排定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該裝置對細胞運作沒有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以及如果該裝置對裝置運作被排定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在該第一子訊框中與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發生碰撞。
  5. 一種處理一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運作的方法,用於一通訊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決定一第一子訊框,其用於與一網路端執行一裝置對細胞(device-to-cellular,D2C)運作;當該第一子訊框不是一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停止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當該第一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以及停止一裝置對裝置運作;當該第一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以及根據該裝置對裝置運作,該第二子訊框為對應於該第一子訊框的一重傳子訊框時,在一第二子訊框中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或當該第一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以及該第三子訊框是由該第一子訊框中用於該裝置對裝置運作的一排程指派(scheduling assignment)被排定時,在一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或當該第一子訊框及一第四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以及該第三子訊框是由該第一子訊框及該第四子訊框中用於該裝置對裝置運 作的排程指派(scheduling assignment)被排定時,在一第三子訊框中停止該裝置對裝置運作。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方法,另包含有:當該第一子訊框是該裝置對裝置傳送子訊框但其中沒有任何裝置對裝置運作時,在該第一子訊框中執行該裝置對細胞運作。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方法,其中該裝置對細胞運作包含有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反饋傳送及/或一實體上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UL shared channel,PUSCH)傳送。
TW104108620A 2014-03-19 2015-03-18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TWI577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55765P 2014-03-19 2014-03-19
US14/656,663 US9668288B2 (en) 2014-03-19 2015-03-12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8024A TW201538024A (zh) 2015-10-01
TWI577230B true TWI577230B (zh) 2017-04-01

Family

ID=52706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8620A TWI577230B (zh) 2014-03-19 2015-03-18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68288B2 (zh)
EP (1) EP2922366B1 (zh)
JP (1) JP2015186261A (zh)
KR (2) KR20150109297A (zh)
CN (2) CN108063651A (zh)
TW (1) TWI5772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49733B1 (ko) * 2013-08-08 2021-05-1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디스커버리 방법
JP2016532328A (ja) * 2013-09-26 2016-10-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Tdd‐fddキャリア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におけるサブフレームオフセット
JP6183148B2 (ja) * 2013-10-24 2017-08-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通信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9668288B2 (en) * 2014-03-19 2017-05-30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458385B2 (ja) 2014-07-29 2019-01-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装置及び方法
US9706591B2 (en) * 2014-11-05 2017-07-11 Intel Corporation Device to-device (D2D) transmit behavior
CN109195119B (zh) * 2014-12-04 2022-03-0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资源选择方法及无线装置
US10455471B2 (en) 2015-04-01 2019-10-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performing network selection and traffic routing
US10306652B2 (en) 2017-02-10 2019-05-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sidelink
WO2018194388A1 (ko) * 2017-04-19 2018-10-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TWI678897B (zh) * 2017-06-16 2019-12-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處理基於碼塊群組的通訊運作的裝置及方法
CN109802772B (zh) * 2017-11-17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发送的方法及设备
MX2019009406A (es) 2018-01-12 2019-09-26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y dispositivo para transmision de informac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72169A1 (en) * 2012-04-16 2013-10-17 Yiping Wang Harq for dynamic change of the tdd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tdd systems
US20140004867A1 (en) * 2012-01-25 2014-01-0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17506B (zh) * 2008-03-16 2014-06-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的方法
US9025542B2 (en) 2009-11-23 2015-05-05 Lg Electronics Inc. ACK/NAC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20120028672A1 (en) * 2010-07-30 2012-02-02 Tao Ch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er Power Control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2034269A1 (en) * 2010-09-14 2012-03-22 Nokia Corporation 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234793A (en) * 2011-02-11 2012-08-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osed loop transmit diversity transmission initial access
US9065545B2 (en) * 2012-03-12 2015-06-23 Blackberry Limited Handling scheduling request collisions with an ACK/NACK repetition signal
US9515696B2 (en) * 2012-03-16 2016-12-0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for half-duplex FDD operation in LTE FDD network
CN103368713B (zh) 2012-03-26 2017-03-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13151263A1 (ko) 2012-04-02 2013-10-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EP2866366B1 (en) * 2012-04-26 2021-11-17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partial device control
WO2013165145A1 (ko) 2012-04-30 2013-11-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KR20130122572A (ko) 2012-04-30 2013-11-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단말 대 단말 통신을 위한 송수신 방법
US9160475B2 (en) * 2012-06-06 2015-10-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resource in TDD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516638B2 (en) * 2012-06-20 2016-12-06 Lg Electronics Inc. Signal transmission/recep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382184B2 (en) * 2013-08-09 2019-08-1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handling communication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50098370A1 (en) * 2013-10-04 2015-04-09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Handling HARQ Resource for FDD Carrier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698949B2 (en) * 2014-01-10 2017-07-04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signal and device-to-cellular signal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668288B2 (en) * 2014-03-19 2017-05-30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operation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9648599B2 (en) * 2014-03-21 2017-05-0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collisions between open discovery and cellular resources
EP2943024A3 (en) * 2014-04-16 2016-01-06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location reporting procedur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60014794A1 (en) * 2014-07-08 2016-01-14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9882698B2 (en) * 2014-08-04 2018-01-30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resource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160043853A1 (en) * 2014-08-07 2016-02-11 Htc Corpo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5721114B (zh) * 2014-12-22 2019-01-1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通信系统中处理通信操作的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04867A1 (en) * 2012-01-25 2014-01-0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72169A1 (en) * 2012-04-16 2013-10-17 Yiping Wang Harq for dynamic change of the tdd ul/dl configuration in lte tdd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2366A3 (en) 2015-12-09
JP2015186261A (ja) 2015-10-22
EP2922366B1 (en) 2018-01-03
CN104935416A (zh) 2015-09-23
CN108063651A (zh) 2018-05-22
KR20150109297A (ko) 2015-10-01
CN104935416B (zh) 2018-04-06
TW201538024A (zh) 2015-10-01
EP2922366A2 (en) 2015-09-23
KR20160067823A (ko) 2016-06-14
US20150271862A1 (en) 2015-09-24
KR101719224B1 (ko) 2017-04-04
US9668288B2 (en) 2017-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7230B (zh) 處理裝置對裝置運作的方法
TWI577151B (zh) 處理非執照細胞中的服務的通訊裝置
EP2932638B1 (en) A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enabling and performing harq transmissions in a d2d communication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in a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WI568298B (zh) 處理裝置對裝置通訊的裝置及方法
US9775148B2 (en) Method, system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transmission link type
EP3211813B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TWI646788B (zh) 處理用於傳輸時間間隔的通道狀態資訊報告的裝置及方法
TWI609596B (zh) 處理用於非執照服務細胞的上鏈路功率控制的裝置及方法
TWI527400B (zh) 處理分頻雙工載波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資源的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TWI672970B (zh) 處理用於服務細胞的傳送/接收的裝置及方法
US10728860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 for multiple time intervals
US20160037494A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Device-to-Cellular Communication
TW202002555A (zh)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JP2022520255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送信方法及び装置
TWI508486B (zh) 處理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99262B (zh) 處理裝置對裝置訊號及裝置對細胞訊號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35319B (zh) 處理分時雙工系統中資源配置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TWI502918B (zh) 分時雙工系統中處理混合式自動重送請求資源的方法及其通訊裝置
KR20220141795A (ko) 하이브리드 자동 재전송 요청 응답 코드북의 결정 방법, 장치 및 그 디바이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