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8980B -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8980B
TWI548980B TW101125868A TW101125868A TWI548980B TW I548980 B TWI548980 B TW I548980B TW 101125868 A TW101125868 A TW 101125868A TW 101125868 A TW101125868 A TW 101125868A TW I548980 B TWI548980 B TW I5489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cluster
standby
representative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5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5296A (zh
Inventor
蔡孟達
黃尚毅
劉郁明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11258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898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05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5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9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980B/zh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與電子裝置。
為了節省耗電,電子裝置通常會具備多種電源管理模式(例如,正常運作狀態、省電狀態)。一般而言,硬體製造商為使電子裝置能夠更為省電,便在電子裝置的處理單元或是主機板晶片組中增加了許多省電技術。
在個人電腦從省電狀態恢復至工作狀態時,為了提供使用者較佳的使用效率,因此個人電腦的電源控制上通常具有兩種不同的待機模式,其中一種待機模式是睡眠(Sleep)模式(例,S3模式),此時個人電腦的作業狀態會存入記憶體,且個人電腦會進入低功耗的狀態。另一種待機模式是休眠(Hibernate)模式(例,S4模式),此時個人電腦的作業狀態會存入硬碟,且個人電腦中的所有裝置將會停止供電。因此,相較於睡眠模式,休眠模式可以節省更多的功率耗損,但在恢復工作狀態時則會需要更長的時間。
目前個人電腦之作業系統的設計上,是預設個人電腦進入睡眠模式之後,若經過固定的臨界時間(例如八小時)仍為閒置狀態,則個人電腦即會改進入休眠模式。若進入休眠模式前的睡眠模式時間(臨界時間)太長,則睡眠模式依然會消耗電池的寶貴電能。若進入休眠模式前的睡眠模 式時間(臨界時間)太短,則使用者常常要花費時間等待個人電腦從休眠模式回復至正常工作狀態。然而,傳統個人電腦無法依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自動改變從睡眠模式進入休眠模式的臨界時間。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其可使電子裝置根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自動決定切換省電狀態的臨界時間。
本發明提出一種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分別記錄電子裝置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對這些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一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以將待機時間分成多個群集,並從這些群集中選取第一簇以及第二簇,其中第一簇於一時間軸上小於第二簇。依據第一簇中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與/或第二簇中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計算臨界時間。當電子裝置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令電子裝置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
本發明提出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至少一處理單元、計時單元、分群單元以及電源管理單元。處理單元令電子裝置於一閒置期間進入一省電狀態,其中省電狀態具有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計時單元耦接至處理單元,分別記錄電子裝置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 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分群單元耦接至計時單元,對這些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一群集分析,以將待機時間分成多個群集,並從這些群集中選取第一簇以及第二簇,其中第一簇於一時間軸上小於第二簇。電源管理單元耦接至分群單元與處理單元,依據第一簇中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與/或第二簇中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計算一臨界時間。當電子裝置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處理單元令電子裝置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電源管理單元從第一簇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一代表時間,或者從第二簇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二代表時間;以及電源管理單元將第一代表時間加上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或者電源管理單元將第二代表時間減去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代表時間為第一簇的待機時間中的最大者,而第二代表時間為第二簇的待機時間中的最小者。第一緩衝時間為第一簇的待機時間之標準差,第二緩衝時間為第二簇的待機時間之標準差。當第一簇的事件記錄之數量小於第二簇的事件記錄之數量時,電源管理單元將第一代表時間加上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以及當第一簇的事件記錄之數量大於第二簇的事件記錄之數量時,電源管理單元將第二代表時間減去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電源管理單元計算第一簇的待機時間中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平均值做為第一代表時間,或者計算第二簇的待機時間中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平均值做為第二代表時間;以及電源管理單元將第一代表時間加上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或者將第二代表時間減去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電源管理單元從第一簇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一代表時間,或者從第二簇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二代表時間;以及當第一代表時間大於第二代表時間時,電源管理單元計算第一代表時間與第二代表時間之平均值以做為臨界時間。
基於上述,藉由對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做群集分析,電子裝置能取得達臨界時間。如此一來,當電子裝置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電子裝置將會從第一待機模式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藉以提升電源管理上的效率。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由於電子裝置在睡眠模式時仍需耗部份的電源,因此倘若當電子裝置進入睡眠模式後,電子裝置能依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自動判斷臨界時間,以令電子裝置及早從睡眠 模式改進入休眠模式,勢必能更加節省電子裝置的用電。本發明便是基於上述觀點而提出的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為了使本發明之內容更為明瞭,以下特舉實施例做為本發明確實能夠據以實施的範例。
圖1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電子裝置的方塊圖。請參照圖1,電子裝置100例如是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機、數位相機、電子書、遊戲機等,本發明並不對電子裝置100的種類加以限制。電子裝置100包括至少一處理單元110、計時單元120、分群單元130以及電源管理單元140,其功能分述如下:
處理單元110用以令電子裝置100置於一閒置期間進入省電狀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省電狀態至少具有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第一待機模式例如為進階組態與電源介面(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簡稱ACPI)的睡眠(Sleep)模式(即S3模式),而第二待機模式例如為ACPI的休眠(Hibernate)模式(即S4模式)。當電子裝置100被閒置的時間達到預設的時間時,電子裝置100可以進入第一待機模式以減少功耗。若電子裝置100進入該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而電子裝置100依然被閒置,則電子裝置100可以改進入更省電的第二待機模式。然而,依照不同的應用需求與操作環境,所述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可以不限制於睡眠模式與休眠模式。例如於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 式可以分別是螢幕保護模式與睡眠模式,或者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分別是ACPI的S1模式與S2模式。此外,在圖1中,雖然繪示一個處理單元110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計時單元120耦接至處理單元110。計時單元120分別記錄電子裝置100在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例如,電子裝置100在時間P1進入省電狀態而在時間Q1結束省電狀態而回到正常工作狀態,則計時單元120可以獲得具有待機時間(Q1-P1)的一個事件記錄。接下來,假設電子裝置100在時間P2再次進入省電狀態而在時間Q2結束省電狀態而回到正常工作狀態,則計時單元120可以獲得具有待機時間(Q2-P2)的另一個事件記錄。在此,計時單元120所記錄的待機時間可提供於分群單元130執行群集分析(cluster analysis)。
分群單元130耦接至計時單元120。分群單元130會對上述事件記錄中的待機時間進行群集分析,以將待機時間分成多個群集,並從這些群集中選取第一簇以及第二簇,其中第一簇於一時間軸上小於第二簇。詳細而言,群集分析例如是透過k均值聚類(K-means)分群法或者是透過階層式分群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以將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分成特定數目的群簇,例如是群簇數目為二的第一簇與第二簇。舉例來說,當群集分析為k均值聚類分群法時,分群單元130可直接將多個群集分成第一簇與第二 簇。另一方面,當群集分析為階層式分群法時,此時分群單元130會將每一個待機時間視為一個群簇Ui,其中i為1至n,且n為正整數,再從這些群簇Ui中分別將相似的兩個群簇合併成為一個新的群簇Uj,其中j為1至m,且m為小於n的正整數。接著,分群單元130會重複執行上述的合併群簇的步驟,直到群簇的數目達到所要求的數目,例如為兩個群集或更多群集。本實施例將假設分群單元130對上述不同事件記錄中的待機時間分為兩個群集,且選擇此兩個群集作為第一簇與第二簇。如此一來,透過群集分析,分群單元130可將上述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事件記錄分成第一簇與第二簇。於本實施例中,經由分群單元130所得到的第一簇與第二簇,可分別對應於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然而本實施例不以此為限。
電源管理單元140耦接至分群單元120與處理單元110。電源管理單元140會依據第一簇中多個待機時間的至少一者或第二簇中多個待機時間至少一者,來計算臨界時間。或者,電源管理單元140會依據第一簇中待機時間的至少一者與第二簇中待機時間至少一者,來計算臨界時間。如此一來,電子裝置100能依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自動判斷(或動態調整)臨界時間。當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例如睡眠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處理單元110會令電子裝置100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例如休眠模式)。由於電子裝置100可以依據使用 者的習慣而及早從睡眠模式改進入休眠模式,因此可以更加節省電子裝置的用電。
此外,處理單元110、計時單元120、分群單元130以及電源管理單元140可以是由程式語言所撰寫的程式碼或是為獨立的晶片。舉例來說,計時單元120、分群單元130以及電源管理單元140例如是由程式語言所撰寫的程式碼,而這些程式碼儲存在一儲存單元(未繪示)中,並藉由一處理單元110來執行之,其中上述儲存單元例如是非揮發性記憶、快閃記憶體或硬碟等。或者,計時單元120、分群單元130以及電源管理單元140分別為由一個或數個邏輯閘組合而成的獨立晶片,而分別耦接至處理單元110,以透過此處理單元110來控制上述各獨立晶片。
底下即搭配上述電子裝置100來說明本實施例之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各步驟。圖2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流程圖。本實施例中的電源管理方法,用以管理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時,從第一待機模式改進入第二待機模式的臨界時間。
首先,於步驟S201中,計時單元120分別記錄電子裝置100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具體來說,計時單元120會記錄電子裝置100開始進入省電狀態的時間點t1,而當電子裝置100從省電狀態轉換至正常運作狀態時,計時單元120即可獲得另一個時間點t2。因此,藉由計算時間點t1與t2之間的時間差,計時單元120可記錄電子裝置100一次進 入省電狀態時的期間長,以獲得一個待機時間的事件記錄。如此一來,假設計時單元120記錄電子裝置100於N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時,則計時單元120可獲得具有N個不同之待機時間的N個事件記錄,其中N為正整數。
為了方便說明,在本實施例中,以計時單元120記錄至少50次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並獲得50個待機時間的事件記錄C1~C50為例進行說明,其中事件記錄C1~C50分別具有不同的待機時間T1~T50。然而,本實施例不限制計時單元120記錄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次數以及所獲得之事件記錄的數量,於其他實施例中,本領域技術人員可視其實際產品的設計需求,並參照本實施例之教示,藉由增減計時單元120記錄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之次數,以獲得不同數量的事件記錄。
接著,於步驟S203中,分群單元130會對事件記錄C1~C50的待機時間T1~T50進行群集分析,以將待機時間T1~T50分成多個群集,並從這些群集中選取第一簇以及第二簇,其中第一簇於時間軸上小於第二簇。換言之,藉由群集分析,分群單元130能夠將相似期間長的待機時間歸為同一簇。因此,在事件記錄C1~C50中,分群單元130可從待機時間T1~T50中選取出第一簇與第二簇,其中第一簇與第二簇分別可具有不同次數的事件記錄,以及事件記錄所具有的待機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第一簇與第二簇分別具有期間長 接近的待機時間,因此,第一簇與第二簇分別可代表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中的不同狀態。具體來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簇可對應於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例如睡眠模式),而第二簇可對應於電子裝置100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例如休眠模式)。
在本實施例,為了方便說明,假設分群單元130對事件記錄C1~C50的待機時間T1~T50進行群集分析之後,第一簇具有n個待機時間t1-1~t1-n,而第二簇具有m個待機時間t2-1~t2-m,其中n、m為正整數,且n與m之總合小於50。
爾後,於步驟S205中,電源管理單元140會依據第一簇中待機時間t1-1~t1-n至少一者與/或第二簇中待機時間t2-1~t2-m至少一者,計算一臨界時間。並且,當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則執行步驟S207,處理單元110令電子裝置100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所述之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以下特舉另一實施例並搭配圖1的電子裝置100來進行說明。圖3A至圖3B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對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群集分析的示意圖,其中橫軸為時間軸,用以表示為待機時間的期間長,而縱軸表示為事件記錄的次數。
請參照圖1與圖3A,本實施例之計時單元120會分別記錄電子裝置100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在此同樣 以計時單元120獲得50個事件記錄C1~C50為例進行說明,其中每個事件記錄C1~C50分別具有待機時間T1~T50。詳細而言,如圖3A所示,分群單元130對事件記錄C1~C50分別所記錄的待機時間T1~T50進行群集分析之後,可將待機時間T1~T50分成多個群集S1~S4,且分群單元130會從群集S1~S4中選取第一簇G1以及第二簇G2,其中第一簇G1於時間軸上小於第二簇G2。舉例來說,第一簇G1的待機時間在時間軸上的分布,主要界於30分鐘至90分鐘之間,而第二簇G2的待機時間在時間軸上的分布,主要界於430分鐘至490分鐘之間。
上述從多個群集S1~S4中選取第一簇G1以及第二簇G2的方式,可以視實際產品的設計需求來選擇。例如,分群單元130可以對上述所有事件記錄中的待機時間僅分為兩個群集,且選擇此兩個群集作為第一簇G1與第二簇G2。在一些實施例中,分群單元130可以對上述所有事件記錄中的待機時間分為超過兩個群集,且從多個群集(例如S1~S4)中選取具有事件記錄的次數最多的兩個群集做為第一簇G1以及第二簇G2。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分群單元130會從群集S1~S4中選取在時間軸兩端的兩個群集S1與S4做為第一簇G1以及第二簇G2。在其他實施例中,分群單元130會針對群集S1~S4中事件記錄的次數大於臨界次數(例如4次)的所有群集,從中隨機選取其中個群集S1與S4做為第一簇G1以及第二簇G2。
此外,如圖3A所示,電源管理單元140可從第一簇 G1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一代表時間A1,並以第一代表時間A1來做為臨界時間。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電源管理單元140可從第二簇G2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二代表時間A2,並以第二代表時間A2來做為臨界時間。
在此說明的是,電源管理單元140可分別自第一簇G1與第二簇G2的待機時間中,選取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中位數或眾數(mode)等,以分別做為第一代表時間A1與第二代表時間A2。當然,電源管理單元140亦可依據使用者所設定的選取規則,分別自在第一簇G1與第二簇G2的待機時間中選取其中之一,以分別做為第一代表時間與第二代表時間。如圖3A所示,電源管理單元140可從第一簇G1中選取待機時間中的最大者以做為第一代表時間A1,而從第二簇G2中選取待機時間中的最小者以做為第二代表時間A2。在其他實施例中,電源管理單元140也可從第一簇G1中選取待機時間的平均值以做為第一代表時間B1,而從第二簇G2中選取待機時間的平均值以做為第二代表時間B2。據此,電源管理單元140可根據所選的第一代表時間或第二代表時間,來做為臨界時間。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電源管理單元140分別從第一簇G1與第二簇G2中選出第一代表時間A1與第二代表時間A2之後,電源管理單元140還可在第一代表時間A1加上第一緩衝時間來做為臨界時間,或者,電源管理單元 140可在第二代表時間A2減去第二緩衝時間來做為臨界時間。其中,第一緩衝時間例如為第一簇G1的待機時間之標準差,而第二緩衝時間例如為第二簇G2的待機時間之標準差。在此說明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視其實際產品的設計需求,並參照本實施例之教示,使電源管理單元140選取第一代表時間A1與第二代表時間A2至少其中之一,以及/或者調整第一緩衝時間與第二緩衝時間的大小,藉以計算臨界時間。例如圖3A所示,因為第一簇G1的事件記錄之數量小於第二簇G2的事件記錄之數量,所以電源管理單元140選取第一代表時間A1加上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臨界時間R1。據此,當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處理單元110則會令電子裝置100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
如此一來,藉由記錄電子裝置100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以及對這些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群集分析,電子裝置100能夠動態地切換電子裝置100於省電狀態中的不同模式(即,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換言之,當使用者在短時間不使用電子裝置100時,電子裝置100可停留在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例如為睡眠模式),以便能較快恢復正常狀態。而當使用者在長時間不使用電子裝置100時,電子裝置100則可依據臨界時間而儘早從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自動切換成第二待機模式(例如為休眠模式),以更加節省電源。據此,電子裝置100可具有較佳的 電源管理效率。
此外,於另一實施例中,電源管理單元140可依據第一簇G1與第二簇G2的事件記錄之數量,來選取第一代表時間與第二代表時間。同樣以圖3A為例來進行說明,當第一簇G1的事件記錄之數量(例如為20次)小於第二簇G2的事件記錄之數量(例如為28次),且第一代表時間A1(例如為90分鐘)不大於第二代表時間A2(例如為430分鐘)時,電源管理單元140會在第一代表時間A1加上第一緩衝時間δ1以做為臨界時間R1(例如為110分鐘)。另一方面,如圖3B所示,當第一簇G1的事件記錄之數量(例如為28次)大於第二簇G2的事件記錄之數量(例如為20次),且第一代表時間A1’(例如為90分鐘)不大於第二代表時間A2’(例如為430分鐘)時,電源管理單元140則會將第二代表時間A2’減去第二緩衝時間δ2以做為臨界時間R2(例如為350分鐘)。同樣地,當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處理單元110則會令電子裝置100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據以提昇電子裝置100的電源管理效率。
再者,於另一實施例中,當電源管理單元140所選取的第一簇G1的第一代表時間大於第二簇G2的第二代表時間時,電源管理單元140會計算第一代表時間與第二代表時間之平均值以做為臨界時間。舉例來說,圖3C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對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群集分析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C,電源管理單元140會從第 一簇G1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一代表時間A1”,而從第二簇G2的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第二代表時間A2”。在此,由於第一代表時間A1”(例如為290分鐘)大於第二代表時間A2(例如為250分鐘)時,因此,電源管理單元140會計算第一代表時間A”與第二代表時間A2”之平均值以做為臨界時間R3(例如為270分鐘)。也就是說,當第一簇G1中待機時間之分布與第二簇G2中待機時間之分布有部分重疊時,電源管理單元140將會從依據第一簇G1的第一代表時間A1”與第二簇G2的第二代表時間A2”,來計算出臨界時間。如此一來,當電子裝置100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處理單元110令電子裝置100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據以提昇電子裝置100的電源管理效率。
綜上所述,藉由記錄電子裝置多次進入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以及對這些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群集分析,電子裝置可取得臨界時間。因此,當電子裝置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臨界時間時,電子裝置將會改進入省電狀態的第二待機模式。如此一來,電子裝置可藉由統計使用者的習慣而動態調整臨界時間,然後根據此臨界時間而自動切換省電狀態的第一待機模式與第二待機模式,藉以提升電源管理上的效率。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 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電子裝置
110‧‧‧處理單元
120‧‧‧計時單元
130‧‧‧分群單元
140‧‧‧電源管理單元
A1、A1’、A1”、B1‧‧‧第一代表時間
A2、A2’、A2”、B2‧‧‧第二代表時間
G1‧‧‧第一簇
G2‧‧‧第二簇
R1、R2、R3‧‧‧臨界時間
S1~S4‧‧‧群集
S201~S207‧‧‧步驟
δ1、δ2‧‧‧緩衝時間
圖1是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所繪示之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實施例所繪示之一種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流程圖。
圖3A至圖3C是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對事件記錄的待機時間進行群集分析的示意圖。
S201~S207‧‧‧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包括:分別記錄該電子裝置多次進入一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對該些事件記錄的該些待機時間進行一群集分析,以將該些待機時間分成多個群集,並從該些群集中選取一第一簇以及一第二簇,其中該第一簇於一時間軸上小於該第二簇;依據該第一簇中該些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與/或該第二簇中該些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計算一臨界時間;以及當該電子裝置進入該省電狀態的一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該臨界時間時,令該電子裝置改進入該省電狀態的一第二待機模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其中所述計算該臨界時間的步驟包括:從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一代表時間,或者從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二代表時間;以及將該第一代表時間加上一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或者將該第二代表時間減去一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其中該第一代表時間為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的最大者,而該第二代表時間為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 間中的最小者;其中該第一緩衝時間為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之標準差,該第二緩衝時間為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之標準差;當該第一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小於該第二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時,將該第一代表時間加上該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以及當該第一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大於該第二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時,將該第二代表時間減去該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其中所述計算該臨界時間的步驟包括:計算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平均值做為一第一代表時間,或者計算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平均值做為一第二代表時間;以及將該第一代表時間加上一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或者將該第二代表時間減去一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子裝置的電源管理方法,其中所述計算該臨界時間的步驟包括:從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一代表時間,或者從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二代表時間;以及 當該第一代表時間大於該第二代表時間時,計算該第一代表時間與該第二代表時間之平均值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6. 一種執行電源管理方法的電子裝置,包括:至少一處理單元,令該電子裝置於一閒置期間進入一省電狀態,其中該省電狀態具有一第一待機模式與一第二待機模式;一計時單元,耦接至該處理單元,分別記錄該電子裝置多次進入該省電狀態的期間長,以獲得具有不同待機時間的多個事件記錄;一分群單元,耦接至該計時單元,對該些事件記錄的該些待機時間進行一群集分析,以將該些待機時間分成多個群集,並從該些群集中選取一第一簇以及一第二簇,其中該第一簇於一時間軸上小於該第二簇;以及一電源管理單元,耦接至該分群單元與該處理單元,依據該第一簇中該些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與/或該第二簇中該些待機時間至少一者,計算一臨界時間,其中當該電子裝置進入該省電狀態的該第一待機模式的時間達該臨界時間時,該處理單元令該電子裝置改進入該省電狀態的該第二待機模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執行電源管理方法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源管理單元從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一代表時間,或者從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二代表時間; 以及該電源管理單元將該第一代表時間加上一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或者該電源管理單元將該第二代表時間減去一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執行電源管理方法的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代表時間為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的最大者,而該第二代表時間為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的最小者;其中該第一緩衝時間為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之標準差,該第二緩衝時間為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之標準差;其中當該第一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小於該第二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時,該電源管理單元將該第一代表時間加上該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以及當該第一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大於該第二簇的該些事件記錄之數量時,該電源管理單元將該第二代表時間減去該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執行電源管理方法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源管理單元計算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平均值做為一第一代表時間,或者計算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部份或全部待機時間的平均值做為一第二代表時間;以及該電源管理單元將該第一代表時間加上一第一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或者將該第二代表時間減去一第二緩衝時間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執行電源管理方法的電子裝置,其中該電源管理單元從該第一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一代表時間,或者從該第二簇的該些待機時間中選擇其中一者做為一第二代表時間;以及當該第一代表時間大於該第二代表時間時,該電源管理單元計算該第一代表時間與該第二代表時間之平均值以做為該臨界時間。
TW101125868A 2012-07-18 2012-07-18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TWI54898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5868A TWI548980B (zh) 2012-07-18 2012-07-18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5868A TWI548980B (zh) 2012-07-18 2012-07-18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5296A TW201405296A (zh) 2014-02-01
TWI548980B true TWI548980B (zh) 2016-09-11

Family

ID=5055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5868A TWI548980B (zh) 2012-07-18 2012-07-18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898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1813A1 (en) * 2002-09-17 2004-03-18 Konin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elevision power saving system
CN100426837C (zh) * 2005-05-10 2008-10-15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摄像方法及装置
CN101408886A (zh) * 2007-10-05 2009-04-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过分析文档的段落来选择该文档的标签
CN102236781A (zh) * 2010-04-22 2011-11-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婴儿睡眠侦测系统及方法
US20110273546A1 (en) * 2010-05-06 2011-11-10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sence detec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1813A1 (en) * 2002-09-17 2004-03-18 Konin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Television power saving system
CN100426837C (zh) * 2005-05-10 2008-10-15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摄像方法及装置
CN101408886A (zh) * 2007-10-05 2009-04-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过分析文档的段落来选择该文档的标签
CN102236781A (zh) * 2010-04-22 2011-11-0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婴儿睡眠侦测系统及方法
US20110273546A1 (en) * 2010-05-06 2011-11-10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esence detec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5296A (zh) 201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12647B2 (en) Protocol for power state determination and demotion
US8656196B2 (en) Hardware automatic performance state transitions in system on processor sleep and wake events
US9671854B2 (en) Controlling configurable peak performance limits of a processor
TWI475369B (zh) 用於處理器中功率及性能權衡的設備、方法及系統
US9395784B2 (en) Independently controlling frequency of plurality of power domains in a processor system
US10007321B2 (en) Enhancing power-performance efficiency in a computer system when bursts of activity occurs when operating in low power
US9513964B2 (en) Coordinating device and application break events for platform power saving
US910441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memory power management
US9335803B2 (en) Calculating a dynamically changeable maximum operating voltage value for a processor based on a different polynomial equation using a set of coefficient values and a number of current active cores
US933581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un-time reallocation of leakage current and dynamic power supply current
US963256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volatile memory standby power in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US20180225066A1 (en) Forced Idling of Memory Subsystems
US9377833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management method
US948930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bandwidth and power consumption through data filtering
TWI548980B (zh) 電子裝置與其電源管理方法
CN103576818B (zh) 电子装置与其电源管理方法
US20240004444A1 (en) Rest-of-chip power optimization through data fabric performance state management
WEI et al. A Case Study of Power Optimization of Portable Devices
TW201305797A (zh) 可攜式裝置之電源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