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2170B -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2170B
TWI542170B TW103131772A TW103131772A TWI542170B TW I542170 B TWI542170 B TW I542170B TW 103131772 A TW103131772 A TW 103131772A TW 103131772 A TW103131772 A TW 103131772A TW I542170 B TWI542170 B TW I5421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rganization
message
member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code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1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1543A (zh
Inventor
邱宏哲
Original Assignee
三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竹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317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421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11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2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2170B/zh

Link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Description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運用在行動通訊裝置上的雲端技術,特別是關於一種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現今在行動通訊裝置上運用雲端技術提供社團或企業組織做為訊息交換的系統為數甚多。然而,習知之訊息交換系統仍存有許多缺失,以致無法滿足社團或企業組織對訊息交換的操作需求。
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1312971號(發明名稱為「接收訊息的方法」)揭露一種接收訊息的方法,其適用於電子裝置。此接收訊息的方法包括:接收一訊息;在接收到訊息時,依據內建於電子裝置的網路位址連線至伺服器;自伺服器中取得多媒體檔案;以及下載並播放多媒體檔案。此先前技術一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簡訊的呈現畫面亦非常陽春,僅僅顯示簡訊的內容以及提供編輯簡訊等簡單的操作功能。對於經常利用簡訊功能與他人聯絡的使用者,除了重視提示功能之外,豐富的簡訊介面亦非常重要”(見其說明書第[0002]段)。至於先前技術一所產生的技術效果則為“透過訊息來下載多媒體檔案”。
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573268號(發明名稱為「頻道訂閱及 推播系統和方法」)揭露一種頻道訂閱及推播系統和方法,以提供使用者藉由行動通訊裝置連結上WML伺服器來訂閱頻道。於此,WML伺服器產生訂閱表並編碼訂閱表為SS DTD。SQL伺服器接收儲存SSDTD,並且根據SS DTD判斷頻道之資訊是否有被更新。若是,SQL伺服器發送一更新信息至推播伺服器,推播伺服器接收更新信息並推播更新信息至行動通訊裝置。行動通訊裝置接收更新訊息,使用者根據更新信息藉由行動通訊裝置連結上WML伺服器,以下載最新資訊。此先前技術二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1.使用者自己必須主動查詢之前所訂閱之資訊是否有被更新,導致使用者無法即時得知最新信息。2.使用者所收到的資訊往往沒有被分類、組織及管理,讓使用者閱讀起來相當雜亂。3.一般行動通訊裝置固然得到訂閱之資訊,但是無法分類、組織及管理,沒有辦法實現使用者同時訂閱多種信息之功能”(見其說明書[發明背景]最後一段)。至於先前技術二所產生的技術效果則為“一旦頻道之資訊被更新時,可以利用推播技術告知使用者,讓使用者可以立刻得知最新資訊。並且,使用者所接收到的頻道之資訊已被分類組織及管理,讓使用者便於閱讀”。
中華民國專利公告第I359600號(發明名稱為「關聯具有交遞內容之行動頻道訂閱的方法及系統」)揭露一種用於在一行動網路中建立用於頻道訂閱之一交遞內容的方法與系統。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自行動網路中的一行動器件與一內容提供者建立一訂閱;以及傳遞一交遞內容至一交遞伺服器。此先前技術三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其他替代包括基於SMS的推播及廣播或社區廣播。在為廣播的情形下,無法 定制交遞來滿足一特定使用者或一特定器件之能力的需要。因此,此些系統不具有與其相關聯之智慧”(見其說明書第[0005]段)。而先前技術三所產生的技術效果則為“提供一訂閱模型及拓樸,其中將訂閱資訊與一交遞內容兩者傳達至一交遞伺服器或一內容提供者”。
另有一種先前技術四,其係由軟體開發廠商專為一特定企業依其需求而量身定做的客製化訊息傳遞系統,並將此客製化系統設置於企業的自建機房或Co-location(機房代管),成員(即,此企業之人員)所使用安裝於行動通訊裝置上的專屬應用程式(即,通稱之App)亦經由客製化開發以便存取訊息傳遞系統之伺服器。以部署模式來看,此先前技術四之客製化系統係為一種私有雲(PrivateCloud)部署模式。當有n家企業部署此種私有雲時,必有n套(所謂一套係指包含所有行動通訊裝置的主流平台)對應的應用程式,以及n個接口(因各個私有雲的伺服器IP皆不相同,其登入的接口必不相同)。此先前技術四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私有雲之部署模式可讓企業完全自行掌控系統資安問題,以及專屬應用程式可避免成員被外部人員干擾”。於此,所指的“專屬應用程式可避免成員被外部人員干擾”係指客製化系統須以專屬應用程式去存取,除了組織之成員有權限使用之外,成員的親友並無法以其他應用程式與其傳遞訊息。而先前技術四所產生的技術效果則為“私有雲之部署模式的訊息傳遞系統,並採用專屬應用程式”。然而,對軟體開發廠商而言,為個別社團或企業組織客製化開發、私有雲之部署模式的訊息傳遞系統與應用程式相當費時、費工、費錢,且未來軟體在升級時也較為困難。
還有一種先前技術五,其是以公有雲(Public Cloud)之部署模式運用行動通訊裝置與推撥技術提供個人對個人或單一個層級之組織內部之訊息交換服務,例如:由韓國NHN公司在日本的子公司LINE株式會社所開發的“Line”以及由中國騰訊公司所開發的“微信(WeChat)”等應用程式及其後端之系統。然而,此先前技術五的最大問題是對隱私保護不夠周全,例如:兩位互相認識的“成員A”與“成員B”同時加入此類系統(假設兩人同時加入同一個系統“Line”或是“微信”),因某些因素以致“成員A”不願讓“成員B”知道其有使用同樣的應用程式與系統,以避免被對方加入好友名單。但是,先前技術五之訊息交換系統仍允許不同組織中的成員以行動電話號碼或Email檢索資料庫中的成員,也就是“成員B”可輕易以“成員A”之行動電話號碼或Email從系統之資料庫中檢索到。另外,先前技術五所採用的成員帳號(即使用者ID)編碼為獨一無二的(Unique),即使身在不同組織甚至處在不同國家,所有帳號皆不得重複。先前技術五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習見簡訊(SMS)傳送之訊息內容不夠多樣化,無法以更生動、更活潑的方式拉近溝通距離”。而先前技術五所產生的技術效果則為“公有雲之部署模式的訊息傳遞系統,提供個人對個人或單一個層級之組織內部之訊息交換服務,並強化更生動、更活潑的訊息貼圖”。
上述先前技術中,先前技術一的伺服器、先前技術二的WML伺服器、先前技術三的內容提供者、先前技術四的客製化系統與先前技術五的訊息交換系統均無組織管理模組及隱匿設定模組以因應“企業組織需要彈性的多層級結構,並任由成員建立新的組織”與“管理 者不欲組織內之成員可互相看到”之問題,例如:服務於金融投資機構的一位理財專員,需要在既有的訊息系統中建立一個自己的群組(組織)以加入自己所服務的所有貴賓客戶,當有最新訊息時可在群組之內分享,但不希望群組內的客戶能在系統上互相看到。然而,現有的先前技術並無法任由成員在企業的既有訊息系統中建立新的組織及設定隱匿狀態以滿足上述案例之需求。但在現有的先前技術中,使用者目前僅能以私人的身份(意即利用企業既有訊息系統之外的方式)個別發送訊息,例如:利用先前技術五(“Line”或是“微信”)。換言之,現有的先前技術在無線用戶端與雲端伺服器之間並無法建立“利用單一個應用程式與單一個接口存取混合式雲端系統”。並且,因為有些先前技術僅係針對一特定企業組織開發一套專屬的訊息傳遞應用程式,所以各企業組織的訊息傳遞系統建立各自的接口(私有雲),又或者,有些先前技術僅係利用設置於公有雲之訊息傳遞系統,無法讓訊息傳遞系統並存於公有雲及私有雲之上成為混合雲之佈署模式,故,此些先前技術所提供之訊息傳遞應用程式更無法同時支援公有雲及混合雲之佈署模式之雲端。此外,此些先前技術利用之技術手段以及產生之技術效果亦與利用“隱匿成員身份技術”之訊息傳遞系統無關。故,實有必要提出一種適合社團或企業組織傳遞訊息並具有多層級結構以及可隱匿成員身份的行動通訊雲端系統,以便彌補先前技術不足之處。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出一種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其能提供成員建立新的組織並設定隱匿狀態、以及利用單一應用程式(App) 連接單一接口技術,以供複數個企業組織共用單一雲端訊息傳遞系統。
在一實施例中,一種訊息傳遞系統包含:一資料庫、一伺服器與一推播閘道器。資料庫儲存有複數個成員資訊及一組織資訊。每一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隸屬組織識別碼,並且此組織資訊包括至少一組織及各組織對應之組織識別碼。各組織為一原本組織或一其下組織,原本組織的組織識別碼為隸屬組織識別碼,以及其下組織的組織識別碼為其下組織識別碼。伺服器存取資料庫,並與具有一成員資訊的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建立網路連線。伺服器經由網路連線接收上傳之隸屬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經由網路連線接收由一行動通訊裝置所上傳之一新增組織指令、一隱匿狀態設定指令、一新增帳號指令及一訊息,依據新增組織指令新增一其下組織並配置對應其下組織之一其下組織識別碼,依據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新增之其下組織之至少一成員資訊的一隱匿狀態,依據新增帳號指令新增至少一成員資訊至新增之其下組織,檢核上傳訊息之行動通訊裝置所屬之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以及依據訊息所設定之至少一接收端產生一訊息接收端清單。其中,訊息接收端清單包含至少一推播識別碼,並且各推播識別碼對應一成員資訊。推播閘道器依據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以及訊息接收端清單上之至少一推播識別碼產生一推播通知,並透過一外部推播主機發送推播通知至對應各推播識別碼之行動通訊裝置。其中,推播通知包含一推播通知序號。於此,伺服器包括複數個伺服模組,此些伺服模組係採模組化以及分散式設計,並且此些伺服模組分拆並設置於不同機房之中。
每一些成員資訊可再包含定義一其下組識的一其下組織 識別碼以及針對此其下組識之隱匿狀態。隸屬組織識別碼與其下組織識別碼並無重複。各組織可為一單一層級組織或複數層級組織。
訊息傳遞系統可進一步包含:一用戶端之行動通訊裝置,並且此行動通訊裝置執行一應用程式而與伺服器建立網路連線。行動通訊裝置執行應用程式可登入伺服器,然後利用應用程式接收一隸屬組織識別碼或一其下組織識別碼,並且利用應用程式經由網路連線上傳隸屬組織識別碼或其下組織識別碼至伺服器。行動通訊裝置執行應用程式經由網路連線下載對應於推播通知序號之訊息之完整內容。行動通訊裝置執行應用程式來檢核輸入訊息之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以進行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之身份過濾。行動通訊裝置執行應用程式來輸入訊息以及設定至少一接收端。
在一實施例中,一種訊息傳遞方法,其應用於由一資料庫、一伺服器與一推播閘道器所組合的雲端。此訊息傳遞方法包含:儲存複數個成員資訊於資料庫,其中每一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隸屬組織識別碼,資料庫更儲存一組織資訊,組織資訊包括至少一組織及各組織對應之組織識別碼,各組織為一原本組織或一其下組織,原本組織的組織識別碼為隸屬組織識別碼,以及其下組織的組織識別碼為一其下組織識別碼;建立伺服器與具有一成員資訊的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之間的網路連線;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接收上傳之隸屬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接收由一行動通訊裝置所上傳之新增組織指令及一隱匿狀態設定指令;由伺服器依據新增組織指令新增一其下組織、配置新增之其下組織的一其下組織識別碼,以及依據隱匿狀態設定 指令設定新增之其下組織之一隱匿狀態,並儲存至資料庫,其中其下組織識別碼與各隸屬組織識別碼並無重複,上傳之行動通訊裝置的成員資訊設定為具有其下組織之一管理權限;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依據新增成員指令新增成員資訊至新增之其下組織,並儲存至資料庫;切換登入身份,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接收上傳之其下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接收由一行動通訊裝置所上傳之一訊息,檢核上傳訊息之行動通訊裝置的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當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符合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即儲存訊息至資料庫;由伺服器依據訊息所設定之至少一接收端產生一訊息接收端清單,其中此訊息接收端清單包含至少一推播識別碼,並且各推播識別碼對應一成員資訊;以及由推播閘道器依據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以及訊息接收端清單上之推播識別碼產生一推播通知,並透過一外部推播主機發送推播通知至對應推播識別碼之行動通訊裝置,其中推播通知包含一推播通知序號。
在一實施例中,一種訊息傳遞方法,其應用於存取(Access)一雲端之一行動通訊裝置。於此,此雲端由一資料庫、一伺服器與一推播閘道器所組合,並且資料庫儲存有複數個成員資訊以及一組織資訊。每一些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組織識別碼,並且組織資訊包括至少一組織及其對應之組織識別碼。各組織為一原本組織或一其下組織,原本組織的組織識別碼為隸屬組織識別碼,以及其下組織的組織識別碼為其下組織識別碼。此訊息傳遞方法包含:於行動通訊裝置上執行一應用程式;利用應用程式與伺服器建立網路連線;利用應用程式經由網路連線上傳組織識別碼至伺服器;利用應用程式檢核此行動通訊裝置 所屬之成員資訊之一隱匿狀態,當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符合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者時,允許一訊息輸入至行動通訊裝置;以及利用應用程式經由網路連線上傳此訊息至伺服器。
10‧‧‧伺服器
10a‧‧‧第一伺服器
10b‧‧‧第二伺服器
12‧‧‧第一網路通訊模組
14‧‧‧登入驗證模組
16‧‧‧第一組織管理模組
18‧‧‧第一帳號管理模組
20‧‧‧公佈欄模組
22‧‧‧隱匿設定模組
24‧‧‧資料庫
24a‧‧‧第一資料庫
24b‧‧‧第二資料庫
26‧‧‧推播閘道器
28‧‧‧外部推播主機
30‧‧‧行動通訊裝置
32‧‧‧應用程式
34‧‧‧第二網路通訊模組
36‧‧‧登入模組
38‧‧‧資料存取模組
40‧‧‧訊息輸入模組
42‧‧‧第二組織管理模組
44‧‧‧第二帳號管理模組
46‧‧‧身份檢核模組
48‧‧‧雲端
50‧‧‧公有雲
52‧‧‧私有雲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之訊息傳遞系統的架構圖;第2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雲端之組織與層級的示意圖;第2B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雲端之成員與其下組織之示意圖;及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二之訊息傳遞系統的架構圖。
第1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訊息傳遞系統的架構圖。參閱第1圖,訊息傳遞系統包含:伺服器端(即,雲端48)以及用戶端。於此,伺服器端與用戶端之間能經由外部推播系統進行通信,但此外部推播系統並非本發明之限制,僅用以說明。於此,雲端48包括資料庫24、伺服器10與推播閘道器26,並且此雲端48為一種公有雲之部署模式。用戶端能以行動通訊裝置30實現。資料庫24定義有複數個組織,並且每一個組織皆由一個不重複(Unique)的組織識別碼(Organization ID)所定義。其中,所謂的“組織”即為社團、群組或企業。為方便說明及區別“原本已存在的組織”與“由成員所新增的其下組織”兩者,以下分別稱之為“原本組織”與“其下組織”兩個術語。另外,為方便說明及區別“成員原本所隸屬的組織之組織識別碼”與“由成員所新增的其下組織之組織識別碼”兩者,以下分別稱之為“隸屬組織識別碼”與“其下組織識別 碼”兩個術語,在資料庫24中,“原本組織”與“其下組織”本質上等同“組織”,而“隸屬組織識別碼”及“其下組織識別碼”本質上等同“組織識別碼”。換言之,每個新設立的組織(不論是“原本組織”,或是“其下組織”)皆由訊息傳遞系統設定一個不重複的組織識別碼(即,隸屬組織識別碼、或其下組織識別碼)。在此實施例中,訊息傳遞系統是採用一種階層狀的Namespace(命名空間)資料結構來定義組織(設定組織識別碼)。一旦組織識別碼被設定後,對應此組織識別碼之組織即完全獨立於外部,意即,組織外部之人員無法檢索組織內部之資訊,甚至連組織名稱均無法檢索。換言之,組織外部的人員完全無法得知本身未隸屬之組織是否存在於此訊息傳遞系統中,以使組織獲得足夠的隱密性。於此,組織識別碼即Root Namespace(根命名空間)。組織由單一層級或複數層級所組成並包含至少一個成員(Member)。於此,組織、組織識別碼與層級在資料庫24中可呈現為組織資訊。組織與組織識別碼係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並以此對應關係儲存於資料庫24中,例如:每一組織與其組織識別碼能以一對一的對應關係記錄在儲存於資料庫24中之組織資料表(即“Table”)內。在資料庫24中,以成員為主的成員資訊,其包含隸屬組織識別碼、帳號以及密碼。所謂的“層級”(Level)係指組織中的結構。單一層級的組織例如:一個“桌球社”或一個“家庭”,由於其組成的成員人數較少可以不必再細分成員的層級;而多層級的組織例如一間公司旗下的層級可能依職務單位分為“事業群”、“部門”、“課”、“組”四個層級,或是依照成員職等從“一職等”、“二職等”…到“十五職等”分成十五個層級。
在訊息傳遞系統中,單一個成員可同時加入兩個以上的組織,並同時擁有對應於所隸屬組織之組織識別碼(“隸屬組織識別碼”)。 舉例而言,某一成員同時加入了一個運動愛好社團、一個公益慈善社團以及一間企業共三個組織,故,此成員即擁有三個不同的隸屬組織識別碼以定義此成員隸屬於此三個組織。一旦此成員加入某個組織,並經由資料庫24中登錄之此成員的成員資訊(隸屬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允許此成員能此組織的檢索體系而檢索到組織內的其他成員。
在訊息傳遞系統中,成員可自行建立一個新的組織(即,“其下組織”),並由訊息傳遞系統設定一個不重複的其下組織識別碼。 於成員建立一個其下組織之後,此成員即自動擁有所建立之其下組織之管理權限(以下將具有管理權限之成員稱之為管理者),並可新增成員至所建立之其下組織中。伺服器10包含多個伺服模組:第一網路通訊模組12、登入驗證模組14、第一組織管理模組16、第一帳號管理模組18、公佈欄模組20。第一網路通訊模組12用以與用戶端之行動通訊裝置30之第二網路通訊模組34建立TCP協定(包含Socket及WebSocket連線)、HTTP協定或HTTPS協定之網路連線。登入驗證模組14接收某成員透過行動通訊裝置30所上傳之組織識別碼(包含隸屬組織識別碼及其下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然後以接收到的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檢索/比對資料庫24中儲存之所有成員之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來進行此成員的登入驗證。第一組織管理模組16依據上傳之新增組織指令於資料庫24中新增一個組織(原本組織或其下組織)之組織資訊(即,此組織資料表)、依據一刪除組織指令刪除資料庫24中對應之組織(原 本組織或其下組織)之組織資訊,以及依據上傳之修改組織指令修改資料庫24中對應之組織(原本組織或其下組織)之組織資訊。第一帳號管理模組18依據上傳之新增帳號指令於資料庫24中新增一個成員之成員資訊(此成員的帳號及密碼)、依據上傳之刪除帳號指令刪除資料庫24中對應之成員資訊,以及依據上傳之修改帳號指令修改資料庫24中對應之成員資訊。公佈欄模組20接收上傳之訊息,並檢核成員資訊(即上傳訊息的成員)之隱匿狀態。於此,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若為“關閉”,公佈欄模組20則將訊息寫入至資料庫24中。反之,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若為“開啟”,公佈欄模組20則不會將此成員上傳之訊息以公告類型發佈給對應組織或層級中的全部成員。意即,公佈欄模組20具有伺服器端之身份過濾功能,未具權限者(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為“開啟”)無法發佈公告訊息(即,公告類型之訊息)。於此,當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為“關閉”時,公佈欄模組20更依據訊息所設定之接收端(例如,“組織通訊錄中被選取的成員”)進行對照工作(Mapping)以產生訊息接收端清單(即,被選取成員的“推播識別碼”)。於此,公告類型之訊息係一種由上而下佈達至組織全部成員或其中一層級的訊息,例如:公司內的公告訊息。至於訊息的內容可包含:文字、影像(Image)、視頻(Video)、音頻(Audio)以及檔案(File)等類型。其中,所謂的“所設定之接收端”可以是特定成員之成員資訊、特定組織之一層級內之全部成員之成員資訊、特定群組清單內之全部成員之成員資訊、或特定組織內之全部成員之成員資訊。而訊息接收端清單係由推播識別碼(Push ID)所組成,其非行動電話號碼。於此,一個推播識別碼係對應至一位成員的行 動通訊裝置30。隱匿設定模組22依據上傳之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資料庫24中所對應之組織(原本組織或其下組織)或/及成員的隱匿狀態。 組織之隱匿狀態若為“開啟”(例如:“On”)表示此組織內之成員無法互相通訊或搜尋彼此,僅具權限之管理者可發佈公告類型之訊息,其適用之組織的種類例如:盤商(由上游盤商發佈銷售公告給其下經銷商)、多層次傳銷(由上線發佈消息公告給其下線)、業務員(由業務員發佈消息公告給其下客戶)…等等。組織之隱匿狀態若為“關閉”(例如:“Off”)表示組織內之成員可以互相通訊或搜尋彼此,並且組織內之所有成員均可發佈公告類型之訊息,其適用之組織的種類例如:一般社團、組織、企業。於將某一組織(原本組織或其下組織)的隱匿狀態設定為“開啟”並且將此設定值對應儲存在資料庫24中後,除了具權限之管理者外,其餘成員(包括日後所新增的帳號)的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皆以組織的隱匿狀態做為預設之設定值。舉例來說,由某一盤商(管理者)所設立的一其下組織之隱匿狀態為“開啟”,除了具權限之管理者之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設為“關閉”(即“非隱匿”,可發佈公告訊息)外,其餘成員之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均預設為“開啟”(即“隱匿”,不可發佈公告訊息)。其中,隱匿設定模組22能以下列方式實現隱匿狀態的設定。在一實施例中,利用一個表格(以下稱“成員資料表”)儲存成員資訊,並且於此成員資料表中設置獨立欄位來儲存表示各成員之隱匿狀態的一旗標(Flag),藉以區分“隱匿”及“非隱匿”;在另一實施例中,同樣利用一個成員資料表儲存成員資訊,並且於此成員表格中設置獨立欄位儲存表示各成員的發佈權限的一權限識別(Permission ID),藉以區分“具 權限”及“不具權限”。其中,“具權限”即代表此成員“有權限發佈公告類型之訊息”(即“非隱匿”之意),而“不具權限”則代表此成員“沒有權限發佈公告類型之訊息”(即“隱匿”之意)。在又一實施例中,利用兩個成員資料表儲存成員資訊,其中一個成員資料表儲存隱匿狀態為“隱匿”(即“不具權限”)之成員(帳號),而另一個成員資料表則儲存隱匿狀態為“非隱匿”(即“具權限”)之成員(帳號)。於此,利用隱匿設定模組22做單一項設定(即,隱匿狀態的設定)。在又一實施例中係將利用模版(Template)套版方式,將多項相關聯之基本設定包含隱匿狀態的設定集合成為一模版,讓管理者於新增組織(原本組織或其下組織)之時選擇模版即可以套版方式將基本設定套用至所新增的組織上。於此,模版可例如:“盤商/多層次傳銷/業務模版”或“一般社團/組織/企業模版”。
上述伺服器10與資料庫24並未限定部署於特定數量之設備上,例如:兩者可部署於同一台設備之上,又或者,兩者可各自部署於叢集(Cluster)結構之設備上,或者異地的叢集設備上。
推播閘道器26依據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以及訊息接收端清單上之推播識別碼產生推播通知(Push Notification),並透過外部推播主機28(例如:MPNS、GCM以及APNS)發送推播通知。推播通知包含一個不重複的推播通知序號(或是至少在近期資料可查詢之範圍內為不重複)。所謂推播通知之“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係取決於訊息內容的長度,以APNS為例來說明,其允許的最大訊息內容(Payload)長度為256Bytes,當某一訊息之內容少於256Bytes時其推播通知即包 含了訊息的完整內容,當某一訊息之內容大於256Bytes時其推播通知僅包含訊息的部份內容(即前256Bytes部份)。
行動通訊裝置30(例如運行iOS、Android或Windows Phone作業系統之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執行應用程式32(即Application,又稱App)。應用程式32包含:第二網路通訊模組34、登入模組36、資料存取模組38、訊息輸入模組40、第二組織管理模組42、第二帳號管理模組44以及身份檢核模組46。第二網路通訊模組34用以與伺服器10之第一網路通訊模組12建立TCP協定、HTTP協定或HTTPS協定之網路連線。登入模組36接收使用者(即,某一成員)輸入之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並經由網路連線上傳至伺服器10之登入驗證模組14。資料存取模組38接收來自推播閘道器26的推播通知後,資料存取模組38觸發第二網路通訊模組34與伺服器10之第一網路通訊模組12建立網路連線(TCP協定、HTTP協定或HTTPS協定),再自伺服器10下載對應於推播通知序號之訊息之完整內容。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網路通訊模組34與第一網路通訊模組12建立之網路連線採TCP協定或WebSocket協定(屬於一種TCP協定,但由行動通訊裝置30發出的Handshake請求為HTTP形式),此時資料存取模組38係直接下載訊息。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網路通訊模組34與第一網路通訊模組12建立之網路連線採HTTP協定或HTTPS協定,此時資料存取模組38係以輪詢(Polling)技術下載訊息。訊息輸入模組40用以輸入欲傳送之訊息,以及設定至少一接收端。其中,接收端之設定方法係由一組織通訊錄中選取至少一特定成員的成員資訊、特定組織之層級內之全部成員的成員 資訊、特定群組清單內之全部成員的成員資訊、或特定組織中之全部成員的成員資訊來實現。所謂的“組織通訊錄”係由具權限之管理者(例如:MIS人員)所編輯,其他成員僅能查看或使用但無法編輯組織通訊錄。所謂的“特定群組清單”亦由具權限之管理者所編輯,例如:“組織內各單位/層級之一級主管”、“組織內各單位/層級之二級主管”、“組織內各單位/層級之基層人員”…等等。由於此類接收端原本係散佈於各個單位/層級之中,故需以人工方式編成特定群組清單以供利用。第二組織管理模組42接收使用者所輸入之新增組織指令、刪除組織指令、修改組織指令及隱匿狀態設定指令,並上傳此些指令至伺服器10之第一組織管理模組16及隱匿設定模組22。第二帳號管理模組44接收使用者所輸入之新增帳號指令、刪除帳號指令及修改帳號指令,並上傳此些指令至伺服器10的帳號管理模組18。身份檢核模組46依據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進行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之身份過濾。所謂的“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之身份過濾”係指“執行應用程式32內之功能時,須先檢核成員是否具有執行權限”,例如:某一其下組織僅允許由具權限之管理者發佈公告訊息(即,其下組織之隱匿狀態為“開啟”),故其下組織之一般成員(其成員訊息之隱匿狀態為““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之身份過濾”)不能執行發送公告訊息功能。在一實施例中,當身份檢核模組46檢核通過(即,成員具有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時,身份檢核模組46會在此成員的行動通訊裝置30上提供/顯示功能執行按鍵或選單(例如:“公告訊息按鍵”、“公告訊息選單”);反之,當身份檢核模組46檢核未通過(成員不具有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時,身份檢核模組46會隱藏功 能執行按鍵或選單(例如:“公告訊息按鍵”、“公告訊息選單”)。
前述已說明同一成員可同時加入多個不同的組織,並同時擁有此些不同組織所對應之組織識別碼(包含隸屬組織識別碼與其下組織識別碼)。假設某一成員已加入三個不同的組織(包含原本組織及其下組織),而三個帳號皆已通過驗證(帳號註冊流程中的其中一個步驟,例如:以Email驗證或是以行動電話號碼驗證),當此成員登入後即可在同一個應用程式32中接收三個組織的所有通知訊息。若此成員不想繼續接收其中一個組織的通知訊息,可在此組織的“設定”中關閉此組織的通知,或是直接登出此組織。若成員欲在其中某一原本組織或某一其下組織發送訊息,則須切換身份,並以對應之組織識別碼(隸屬組織識別碼或其下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進行登入驗證,登入之後(即,驗證通過)才可在此組織發送訊息。
第2A圖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雲端48之組織與層級的示意圖。參閱第2A圖,雲端48具備支援複數個組織(圖例標示具有n個組織,n為一正整數),各組織可包含單一個層級或複數個層級,並且各層級之下另有零至複數個成員(圖例僅標示三位成員用以示意)。圖例中的“A組織”的層級結構為垂直型(或稱高樓型、高塔型),適合以成員之職等做為層級區分之組織,例如:第1層級為“十五職等”、第2層級為“十四職等”、第3層級為“十三職等”…以此類推,而“十三職等以上為高階主管”。針對垂直型層級結構,公佈欄模組20可指定公告訊息之佈達層級,例如:佈達至組織中之所有高階主管,即包含第1層級至第3層級。圖例中的“B組識”的層級結構僅有單一層級,適合成員數量較少或採扁 平化結構之組織,例如:家庭、學校社團、小型公司、因共同興趣所結合的小型團體…等等。圖例中的“C組識”的層級結構為金字塔型,適合各種中、大型之企業與團體。換言之,在一雲端中能彈性設定單一個層級或複數個層級之組織結構。
在具有複數個層級的組織中(例如:“A組織”與“C組識”),各個層級皆有一位具設定權限的管理者(Administrator)。在企業組織中通常最頂層級之管理者為總管理者且一般為公司的MIS人員,而其他各個層級之管理者則為單位主管(例如:事業群主管、部門主管、課長、組長…等等)。而管理者之權限通常在新增組織及管理者的帳號時即授于,但亦可於帳號新增之後再另行授與。由於運用Namespace資料結構技術來設定組織識別碼,使各個組織之所有資料皆完全獨立於外部,各組織旗下之帳號(即成員之帳號)即使採用相同的編碼(例如員工編號“0001”、“0002”、“0003”…等)亦無帳號相同之衝突問題。故,各組織為旗下成員設定帳號編碼時更為彈性,不需擔心同樣帳號已被其他組織之成員佔用的問題。另外,即使有多個不同組織同時利用成員之行動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Email)做為帳號(或是填在“聯絡資訊”之中),只要跨組織即無法檢索其他組織旗下成員之行動電話號碼或Email,以避免外部人員之干擾。至於組織內部則可以行動電話號碼、Email或關鍵字檢索任何組織內之所有成員,組織內部之檢索係屬習見技術,故不贅述。以組織識別碼以及Name Space資料結構區隔不同組織,使組織外部人員無法檢索組織內成員。換言之,在多組織之組織架構下,要識別每個“成員”是以組織識別碼(組織身份,組織ID)結合成員帳號(成 員身份,成員ID)來達成,此種識別為一種雙層ID的組織結構,有別於以往的單層ID(單一帳號)的組織結構。習見技術僅以單層ID的組織結構來進行身份識別,因此每個ID都必須不同。根據本發明之訊息傳遞系統則以組織識別碼與成員帳號的雙重ID方式來進行識別(登入驗證),並且第一層ID具有檢索隱匿性功能(組織獨立性),而第二層ID則為組織內識別功能。因此,不同成員在不同組織中的成員帳號可以相同而不衝突。
第2B圖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雲端之成員與其下組織之示意圖。參閱第2B圖,雲端48中原本隸屬於“B組織”之“b成員”可自行建立一個新的組織,並且於建立新的組織(圖例標示之“D組織”)後自動將建立者設為新組織之成員(圖例標示之“b成員”),而此新建的“D組織”稱為“其下組織”。於此,“其下組織”此名稱僅用以說明其建立在某一成員之下,但實際上在資料庫24中與其他原本組織無異。至於第2B圖中以虛線所繪製之連繫著“b成員”與其下組織“D組織”的單向箭頭僅係說明兩者之虛擬關係,而此虛擬關係在資料庫24中係儲存為“b成員為D組織之管理者”。再者,原本“B組織”若為單一層級的組織當“b成員”建立“D組織”之後,仍不影響“B組織”的層級結構,也就是說,實際上在資料庫24中“B組織”與“D組織”無任何關聯。而“B組織”與“D組織”各有一個不重複之組織識別碼,前述曾提及為方便說明以及做一區隔,此處對“b成員”而言,“B組織”之組織識別碼稱為“隸屬組織識別碼”,而“D組織”之組織識別碼稱為“其下組織識別碼”,實際上在資料庫24中“隸屬組織識別碼”與“其下組織識別碼”等同組織識別碼。至於“b成員”欲在“D 組織”中發佈一公告訊息時,亦須以“D組織”之其下組織識別碼、帳號及密碼進行登入驗證後才可發佈。
根據本發明之訊息傳遞系統讓成員具有“多重化身”(Multi-Avatar)以及“多重使用者簡介”(User Profile)。所謂的“多重化身”以及“多重使用者簡介”係指同一成員在不同的組織中可用不同的大頭照/化身以及簡介,例如:在公領域的組織中使用中規中矩的大頭照並留下公務用的Email、公司配發的行動電話號碼…等等,而在私領域的組織中使用生活照並留下私人的Email和私人行動電話號碼。承上例,資料庫24中“b成員”同時為“B組織”與“D組織”的成員,但“b成員”在兩個組織中各儲存有一份使用者簡介,使“b成員”可在不同組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二之訊息傳遞系統的架構圖。雲端48除了可提供公有雲之伺服模組群的部署模式(如第1圖所示)之外,亦可另提供一種混合雲之伺服模組群的部署模式,參閱第3圖,此圖係用以說明以混合雲之部署模式所部署之雲端48之伺服模組群以及行動通訊裝置30與雲端48建立網路連線及轉向之情況,為了清楚描述,省略說明推播通知之運作(其運作大致上相同於實施例一),故圖示未描繪推播閘道器26及推播主機28。雲端48具有公有雲50與私有雲52。公有雲50係指伺服器端之伺服器(實施例一之伺服器10或實施例二之第一伺服器10a)、資料庫(實施例一之資料庫24或實施例二之第一資料庫24a)以及推播閘道器26完全皆由服務商(Service Provider)所提供。假設“A組識”係一般公司或社團對資安管控並無特別嚴格之要求,其存取之伺 服模組群(即,登入驗證模組14、第一組織管理模組16、第一帳號管理模組18、公佈欄模組20、隱匿設定模組22…等)與設備皆設置於公有雲50,意即其發送訊息之記錄亦留存於公有雲50之資料庫(實施例一之資料庫24或實施例二之第一資料庫24a)之中並且由服務商負責保管。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係指部份之伺服模組與設備設置於公有雲50,同時另一部份設置於私有雲52。在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中,各伺服模組之設置位置記錄在一“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中並儲存在第一資料庫24a中。換言之,“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中記載有設置於私有雲52之伺服模組群以及其所在之IP位置。假設“C組識”係一金融企業其對資安管控非常嚴謹,對於所有與個資有關之伺服模組以及發送訊息之記錄必須設置與留存於自建機房(或是租賃之虛擬主機、代管機房)內。故,除了登入驗證模組14(即登入之接口)仍設置於公有雲50,其餘設備與伺服模組係設置於私有雲52(即“C組識”其自建機房中)並記載於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中。當“C組識”之成員以應用程式32存取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之雲端48時,首先登入之接口仍在公有雲50(即,第一伺服器10a中之登入驗證模組14),登入驗證完畢後,當應用程式32接收到對應於一伺服模組之一輸入指令時,雲端48即依據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中針對對應之伺服模組的IP位置進行轉向(Redirection)。例如使用者於應用程式32中選取公佈欄功能,即係對應至公佈欄模組20,此時雲端48即依據記載於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中“公佈欄模組20設於私有雲52之IP位置”進行轉向,之後應用程式32即直接存取私有雲52之第二伺服器10b之公佈欄模組20,“C組識”之敏感性資料(如發送訊息之記錄)因而得以完全 留存於私有雲52之第二資料庫24b中。由於在本發明實施例二之訊息傳遞系統中伺服模組群的部署模式係採模組化以及分散式(Distributed)設計,故,可依企業客戶之需求任意將伺服模組群分拆並設置於不同機房之中(即,公有雲50與私有雲52)。當伺服模組群分拆並設置於公有雲50與私有雲52中,而登入驗證模組14仍設置於公有雲50時,且運用“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進行轉向,此種部署模式即是應用本發明實施例二之訊息傳遞系統之混合雲之部署模式。
混合雲之部署模式能因企業客戶之需求而有些許客製化之作業(即分拆與設置伺服模組),並且用戶端的行動通訊裝置30並不需要以習知技術之專屬應用程式存取私有雲52,而是以同樣的應用程式32存取私有雲52,原因已如前述-在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下,其登入之接口仍在公有雲50(即,第一伺服器10a中之登入驗證模組14)。換句話說,服務商不必再為不同的企業客戶去客製化專屬應用程式,而是提供單一應用程式32之服務給所有企業客戶,因此可大幅節省應用本發明任一實施例之訊息傳遞系統的應用程式(App)的上架時間、流程與人力(舉例來說,要在蘋果的AppStore上架必需經由一嚴格之審核流程)。
接下來說明應用根據本發明之訊息傳遞系統之伺服器10的運作流程。於此,從伺服器10與行動通訊裝置30建立網路連線到發送一訊息之運作流程包含下列步驟。
步驟S101:儲存複數個成員資訊於資料庫24,其中每一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隸屬組織識別碼,每一隸屬組織識別碼對應一組織,並且各組織可具有單一層級或複數層級。
步驟S102:建立伺服器10與具有此些成員資訊中之一的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30之間的網路連線。
步驟S103: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10接收由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30中之一(即,一成員)所上傳之隸屬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
步驟S104: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10接收由此成員之行動通訊裝置30所上傳之一新增組織指令及一隱匿狀態設定指令。
步驟S105:由伺服器10依據新增組織指令新增一其下組織、配置一其下組織識別碼,以及依據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所新增之其下組織之一隱匿狀態,並儲存至資料庫24,於此,其下組織識別碼與隸屬組織識別碼並無重複,此成員資訊設定為具有其下組織之一管理權限。
步驟S106: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10依據新增成員指令新增此些成員資訊中之至少一者至其下組織,並儲存至資料庫24。
步驟S107:切換登入身份,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10接收由此成員之行動通訊裝置30所上傳之其下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
步驟S108:經由網路連線,由伺服器10接收由此成員之行動通訊裝置30所上傳之一訊息,檢核上傳訊息之此成員的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當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符合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即儲存上傳之訊息至資料庫24。
步驟S109:由伺服器依據訊息所設定之至少一接收端產生一訊息接收端清單,其中訊息接收端清單包含至少一推播識別碼,並且各推播識別碼對應此些成員資訊中之一。
步驟S110:由推播閘道器26依據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以及訊息接收端清單上之推播識別碼產生一推播通知,並透過一外部推播主機28發送推播通知至對應推播識別碼之行動通訊裝置30,其中推播通知包含一推播通知序號。
接下來說明應用根據本發明之訊息傳遞系統之行動通訊裝置的操作流程。於此,從執行應用程式到上傳一訊息至伺服器10之流程包含:步驟S201:於一行動通訊裝置30上執行一應用程式32。
步驟S202:利用應用程式32與一伺服器10建立網路連線。
步驟S203:利用應用程式32經由網路連線上傳一組織識別碼至伺服器10。
步驟S204:利用應用程式32檢核行動通訊裝置30所屬之一成員資訊之一隱匿狀態,其中當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符合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者(即,成員資訊之隱匿狀態為“關閉”)時,應用程式32允許一訊息輸入至行動通訊裝置30。
步驟S205:利用應用程式32經由網路連線上傳訊息至伺服器10。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解決了先前技術的技術問題,使組織具有彈性的層級結構、可任由成員建立新的其下組織、可任由成員設定其下組織之隱匿狀態、利用單一個App與單一個接口即可存取公有雲之部署模式之雲端與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之雲端,以及利用單一個雲端來服務眾多組織。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伺服器
12‧‧‧第一網路通訊模組
14‧‧‧登入驗證模組
16‧‧‧第一組織管理模組
18‧‧‧第一帳號管理模組
20‧‧‧公佈欄模組
22‧‧‧隱匿設定模組
24‧‧‧資料庫
26‧‧‧推播閘道器
28‧‧‧推播主機
30‧‧‧行動通訊裝置
32‧‧‧應用程式
34‧‧‧第二網路通訊模組
36‧‧‧登入模組
38‧‧‧資料存取模組
40‧‧‧訊息輸入模組
42‧‧‧第二組織管理模組
44‧‧‧第二帳號管理模組
46‧‧‧身份檢核模組
48‧‧‧雲端

Claims (21)

  1. 一種訊息傳遞系統,包含:一資料庫,儲存有複數個成員資訊及一組織資訊,其中每一該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隸屬組織識別碼,該組織資訊包括至少一組織及各該組織對應之一組織識別碼,各該組織為一原本組織(原本已存在的組織)或一其下組織(由成員所新增的其下組織),該原本組織的該組織識別碼為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以及該其下組織的該組織識別碼為一其下組織識別碼;一伺服器,存取該資料庫,與具有該些成員資訊中之一的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建立網路連線,經由該網路連線接收上傳之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經由該網路連線接收由該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中之一所上傳之一新增組織指令、一隱匿狀態設定指令、一新增帳號指令及一訊息,依據該新增組織指令新增該其下組織並配置對應該其下組織之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依據該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新增之該其下組織之各該成員資訊的一隱匿狀態,依據該新增帳號指令新增該些成員資訊中之至少一者至新增之該其下組織,檢核該些成員資訊中之上傳該訊息之該行動通訊裝置所屬之該成員資訊之該隱匿狀態,以及依據該訊息所設定之至少一接收端產生一訊息接收端清單,其中該訊息接收端清單包含至少一推播識別碼,並且各該推播識別碼對應該些成員資訊中之一;及一推播閘道器,依據該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以及該訊息接收端清單上之該至少一推播識別碼產生一推播通知,並透過一外部推播主機發送該推播通知至對應各該推播識別碼之該行動通訊裝置; 其中,該伺服器包括複數個伺服模組,該些伺服模組係採模組化以及分散式設計,並且該些伺服模組分拆並設置於不同機房之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行動通訊裝置執行一應用程式,利用該應用程式接收該隸屬組織識別碼或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並利用該應用程式經由該網路連線上傳接收到的該隸屬組織識別碼或該其下組織識別碼至該伺服器。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至少一接收端係由一組織通訊錄中選取至少一特定成員之該成員資訊、該些組織中之一特定組織之一層級內之全部成員之該成員資訊、一特定群組清單內之全部成員之該成員資訊、或該特定組織內之全部成員之該成員資訊來達成設定。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各該組織可為一單一層級組織或複數層級組織。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些伺服模組之部署模式係選自:一公有雲之部署模式與一混合雲之部署模式。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係將該些伺服模組分拆並設置於一公有雲與一私有雲中,該些伺服模組其中之一登入驗證模組設置於該公有雲中,當該行動通訊裝置執行的一應用程式接收到對應於該些伺服模組中之一的一輸入指令時,依據一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以及對應之該伺服模組進行轉向,其中該些伺服模組更包括一第一組織管理模組、一第一帳號管理模組、一公佈欄模組及一隱匿設定模組,該登入驗證模組接收上傳之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一帳 號與一密碼以進行驗證,該第一組織管理模組依據接收上傳之該新增組織指令於該組織資訊中新增該組織、依據接收上傳之一刪除組織指令於該組織資訊中刪除對應之該組織、依據接收上傳之一修改組織指令於該組織資訊中修改對應之該組織,該第一帳號管理模組依據接收上傳之該新增帳號指令於該資料庫中新增該成員資訊、依據接收上傳之一刪除帳號指令於該資料庫中刪除該些成員資訊中對應之該成員資訊、依據接收上傳之一修改帳號指令於該資料庫中修改該些成員資訊中對應之該成員資訊,該公佈欄模組接收上傳之該訊息、檢核該些成員資訊中之上傳該訊息之該行動通訊裝置所屬之該成員資訊之該隱匿狀態、並依據該訊息所設定之該至少一接收端產生該訊息接收端清單,該隱匿設定模組依據接收上傳之該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該資料庫中所對應之該組織。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組織具有一層級結構,並且該層級結構係選自:一單一層級結構、一垂直型層級結構以及一金字塔型層級結構。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隸屬組織識別碼及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係做為一根命名空間,該資料庫運用一命名空間資料結構定義該隸屬組織識別碼及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使該隸屬組織識別碼及該其下組織識別碼完全獨立於外部。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訊息傳遞系統,其中該訊息之內容類型選自:一文字、一影像、一視頻、一音頻以及一檔案。
  10. 一種訊息傳遞方法,應用於由一資料庫、一伺服器與一推播閘道器所組合的一雲端,該方法包含: 儲存複數個成員資訊於一資料庫,其中每一該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隸屬組織識別碼,該資料庫更儲存一組織資訊,該組織資訊包括至少一組織及各該組織對應之組織識別碼,各該組織為一原本組織或一其下組織,該原本組織的該組織識別碼為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以及該其下組織的該組織識別碼為一其下組織識別碼;建立該伺服器與具有該些成員資訊中之一的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之間的網路連線;經由該網路連線,由該伺服器接收上傳之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經由該網路連線,由該伺服器接收由該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中之一所上傳之一新增組織指令及一隱匿狀態設定指令;由該伺服器依據該新增組織指令新增該其下組織、配置新增之該其下組織的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以及依據該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新增之該其下組織之一隱匿狀態,並儲存至該資料庫,其中該其下組織識別碼與各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並無重複,上傳之該行動通訊裝置的該成員資訊設定為具有該其下組織之一管理權限;經由該網路連線,由該伺服器依據一新增成員指令新增該些成員資訊中之至少一者至新增之該其下組織,並儲存至該資料庫;切換登入身份,並經由該網路連線,由該伺服器接收上傳之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以進行驗證;經由該網路連線,由該伺服器接收由該至少一行動通訊裝置中之一所上傳之一訊息,檢核上傳該訊息之該行動通訊裝置的該成員資訊之該 隱匿狀態,當該成員資訊之該隱匿狀態符合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即儲存該訊息至該資料庫;由該伺服器依據該訊息所設定之至少一接收端產生一訊息接收端清單,其中該訊息接收端清單包含至少一推播識別碼,並且各該推播識別碼對應該些成員資訊中之一;以及由該推播閘道器依據該訊息之部份或完整內容以及該訊息接收端清單上之該至少一推播識別碼產生一推播通知,並透過一外部推播主機發送該推播通知至對應各該推播識別碼之該行動通訊裝置,該推播通知包含一推播通知序號。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至少一接收端係由一組織通訊錄中選取至少一特定成員之該成員資訊、該些組織中之一特定組織之一層級內之全部成員之該成員資訊、一特定群組清單內之全部成員之該成員資訊、或該特定組織內之全部成員之該成員資訊來達成設定。
  12.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各該組織可為一單一層級組織或複數層級組織。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雲端之部署模式係選自:一公有雲之部署模式與一混合雲之部署模式。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伺服器包含複數個伺服模組,該混合雲之部署模式係將該些伺服模組分拆並設置於一公有雲與一私有雲中,而該些伺服模組其中之一登入驗證模組設置於該公有雲中,當該行動通訊裝置執行的一應用程式接收到對應於該些伺服模 組中之一的一輸入指令時,依據一伺服模組所在位置資訊以及對應之該伺服模組進行轉向。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些伺服模組更包括:一第一組織管理模組、一第一帳號管理模組、一公佈欄模組及一隱匿設定模組,其中該登入驗證模組接收上傳之該隸屬組織識別碼、一帳號與一密碼以進行驗證,該第一組織管理模組依據接收上傳之該新增組織指令於該資料庫中新增該組織之資訊、依據接收上傳之一刪除組織指令於該組織資訊中刪除對應之該組織、依據接收上傳之一修改組織指令於該組織資訊中修改對應之該組織,該第一帳號管理模組依據接收上傳之一新增帳號指令於該資料庫中新增該成員資訊、依據接收上傳之一刪除帳號指令於該資料庫中刪除該些成員資訊中對應之該成員資訊、依據接收上傳之一修改帳號指令於該資料庫中修改該些成員資訊中對應之該成員資訊,該公佈欄模組是執行該訊息的該接收步驟、該隱匿狀態的該檢核步驟、以及該訊息接收端清單的該產生步驟,該隱匿設定模組依據接收上傳之該隱匿狀態設定指令設定該資料庫中所對應之該組織。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些伺服模組係採模組化以及分散式設計,並且分拆並設置於不同機房之中。
  17.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組織具有一層級結構,並且該層級結構係選自:一單一層級結構、一垂直型層級結構以及一金字塔型層級結構。
  18.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各該隸屬組織識別碼及各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係做為一根命名空間,該資料庫運用一命名空 間資料結構定義該隸屬組織識別碼及該其下組織識別碼,使該隸屬組織識別碼及該其下組織識別碼完全獨立於外部。
  19.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該訊息之內容類型選自:一文字、一影像、一視頻、一音頻以及一檔案。
  20. 一種訊息傳遞方法,應用於存取一雲端之一行動通訊裝置,該雲端由一資料庫、一伺服器與一推播閘道器所組合,其中該資料庫儲存有複數個成員資訊以及一組織資訊,每一該些成員資訊包含至少一組織識別碼,該組織資訊包括至少一組織及各該組織對應之該組織識別碼,該方法包含:於該行動通訊裝置上執行一應用程式;利用該應用程式與該伺服器建立網路連線;利用該應用程式經由該網路連線上傳該組織識別碼至該伺服器;利用該應用程式檢核該行動通訊裝置所屬之該成員資訊之一隱匿狀態,當該成員資訊之該隱匿狀態符合執行發布公告訊息之權限者時,允許一訊息輸入至該行動通訊裝置;以及利用該應用程式經由該網路連線上傳該訊息至該伺服器。
  21. 如請求項20所述的訊息傳遞方法,其中各該組織可為一單一層級組織或複數層級組織。
TW103131772A 2014-09-15 2014-09-15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TWI5421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772A TWI542170B (zh) 2014-09-15 2014-09-15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31772A TWI542170B (zh) 2014-09-15 2014-09-15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543A TW201611543A (zh) 2016-03-16
TWI542170B true TWI542170B (zh) 2016-07-11

Family

ID=56085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1772A TWI542170B (zh) 2014-09-15 2014-09-15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42170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543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56895B2 (en) Messag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structure of a plurality of organizations
TWI537763B (zh) 適合個人及組織之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US20220147644A1 (en) Data storage architecture for an 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558131B (zh) 具有複數組織結構之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US20150326513A1 (en) Message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suitable for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US10348843B2 (en) Must-reply mobile questionnaire system and method
US1030584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enterprise mobile message
US901524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ociating audio data with image file data
US20140207865A1 (en) Dynamically aggregating and configuring access to social networking contacts
US11924171B2 (en) Private application platform
JP6437972B2 (ja) ソーシャルネットワーキングサービス方法およびスシステム
KR101466329B1 (ko) 소셜 네트워크 서비스 방법 및 시스템
US20110055730A1 (en) User-Customizable Electronic Virtual Exhibit Reproduction System
TWI542170B (zh) 訊息傳遞系統與方法
KR20210046082A (ko) 외부에서 공유되는 통신 채널들을 생성하기 위한 방법, 장치, 및 컴퓨터 프로그램 제품
CN105099869B (zh) 具有多个组织结构的讯息传递装置与方法
CN105491095B (zh) 讯息传递系统与方法
CN105100043A (zh) 适合个人及组织的讯息传递装置与方法
TWI522961B (zh) 具強制性回覆之行動問卷系統與方法
CN105704006B (zh) 消息发送、接收、展示方法及系统、发送端、接收端
CN105721272B (zh) 消息发送、接收、展示方法和系统、发送端、接收端
KR20140134765A (ko) 온라인 상에서의 조직 커뮤니티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WO2022038628A1 (en) Social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a plurality of personas of a user
WO2020113162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generating externally share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KR20150111508A (ko) 메신져서버, 상기 메신져서버와 상호 데이터 통신하는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