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5320B -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 Google Patents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5320B
TWI535320B TW103129758A TW103129758A TWI535320B TW I535320 B TWI535320 B TW I535320B TW 103129758 A TW103129758 A TW 103129758A TW 103129758 A TW103129758 A TW 103129758A TW I535320 B TWI535320 B TW I5353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user
network
unused
gmb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9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8921A (zh
Inventor
Qun-Zhi Luo
Xuan-Huan Jin
meng-feng Hong
yao-huang Guo
zhen-peng X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filed Critical
Priority to TW1031297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3532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8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8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5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5320B/zh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Description

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與系統
本創作是關於一種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頻寬分配方法與系統,特別是指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與系統。
隨著網路快速的成長與發展,以及各種可上網的使用者裝置,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桌上型電腦與筆記型電腦的普及,在有限的網路資源下,將使頻寬的管理上更為複雜與困難。現有軟體定義網路(SDN)只有敏捷彈性化的網管技術特色為新一代網路的趨勢,但是目前仍缺乏個人化頻寬管理的技術。在傳統固定頻寬分配方法中,無論使用者裝置所分配頻寬的利用率不足或是使用大量的網路流量,都會壓縮其他使用者的頻寬而導致網路阻塞、連線中斷的情況,造成降低網路服務品質、網路資源利用率以及使用者感受品質。
因此本創作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與系統,根據使用者的帳戶資訊以及頻寬使用狀態進行頻寬的分配,故能分配符合需求的頻寬給使用者,達到提升網路的服務品質與資源效率及使用者的感受品質之目的。
本創作頻寬分配方法係在一頻寬管理模組中執行,該方法包含: 儲存複數使用者帳戶資訊,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分別包含有使用者身分、使用設備網路位址、一最小保證頻寬GMB(un)與一網路品質參數,該網路品質 參數包含有一頻寬權重值wb(un)、一封包遺失率權重值wp(un)與一延遲抖動率權重值wj(un);偵測已連線使用者的網路使用中頻寬Bcurrent,以判斷任一使用者的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時,計算該使用者的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根據該使用者的網路服務類型、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以及網路品質參數計算出一額外頻寬XB(un)的分配值,以分配該額外頻寬XB(un)給該使用者。
本創作頻寬分配系統包含有一頻寬管理模組,其包含有:一帳戶資料庫,儲存複數使用者帳戶資訊,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分別包含有使用者身分、使用設備網路位址、一最小保證頻寬GMB(un)與一網路品質參數,該網路品質參數包含有一頻寬權重值wb(un)、一封包遺失率權重值wp(un)與一延遲抖動率權重值wj(un);一網路流量偵測單元,偵測使用者的網路使用狀態;以及一政策授權控制單元,與該帳戶資料庫以及網路流量偵測單元連線,以在判斷任一使用者的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時,計算該使用者的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並根據該使用者的網路服務類型、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與網路品質參數計算出一額外頻寬XB(un)的分配值,以分配該額外頻寬XB(un)給該使用者。
因為每個使用者的網路使用習慣與網路服務不盡相同,故所佔用的頻寬也彼此不同。根據本創作的方法與系統,因為本創作是根據使用者帳戶資訊進行頻寬的分配,為每個使用者分別提供一最小保證頻寬,意即個人化的頻寬分配,令所有使用者可被分配到符合本身需求的最小保證頻寬(GMB)。
當本創作判斷出使用者的使用中頻寬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時,代表最小保證頻寬已不足以供該使用者使用,故本創作還進一步提供一額外頻寬,例如頻寬需求量較高的使用者就分配較高的額外頻寬,頻寬需求量較低的使用者就分配較低的額外頻寬,而不是所有使用者皆分配相同的額外頻寬;又對於使用中頻寬未達其最小保證頻寬的使用者而言,並不會被分配到額外頻寬。整體而言,本創作有效降低頻寬資源的浪費,網路頻寬相對可分配給更多使用者,係達到有效率的頻寬分配,故可提升網路服務的品質、頻寬資源使用效率及使用者的感受品質之目的。
10‧‧‧帳戶驗證模組
11‧‧‧驗證單元
12‧‧‧使用者資料庫
20‧‧‧頻寬管理模組
21‧‧‧帳戶資料庫
22‧‧‧網路流量偵測單元
23‧‧‧政策授權控制單元
24‧‧‧轉譯器
30‧‧‧南向介面
31‧‧‧網路交換器
32‧‧‧使用者裝置
41‧‧‧第一曲線
42‧‧‧第二曲線
43‧‧‧第三曲線
圖1:本創作系統較佳實施例的方塊示意圖。
圖2:本創作方法較佳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圖3:本創作中記錄使用者網路速度的參考圖。
圖4:本創作中超額總頻寬(EBA1)與成本(Cost)的曲線圖。
本創作係用於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之架構,請參考圖1所示的方塊示意圖,及圖2所示的流程示意圖,本創作系統包含有一帳戶驗證模組10與一頻寬管理模組20,該帳戶驗證模組10與頻寬管理模組20可分別設於兩個彼此連線的伺服器,或設於同一個伺服器。本創作透過南向介面(Southbound API)30與網路交換器31而與使用者裝置32連線,以分配頻寬給已連線到網路的使用者裝置32,並偵測每個使用者裝置32的網路使用情形,所述使用者裝置32可為個人電腦(PC)、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可上網的裝置。
該帳戶驗證模組10包含有一驗證單元11與一使用者資料庫12,該使用者資料庫12儲存有複數使用者資訊,當使用者裝置32連線到網路時,該驗證單元11即要求使用者裝置32進行登入作業。使用者操作該使用者裝置32,以輸入自己的帳戶資訊(如帳號、密碼),以完成登入動作。
該頻寬管理模組20包含有一帳戶資料庫21、一網路流量偵測單元22與一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
該帳戶資料庫21儲存有複數個使用者帳戶資訊,該些使用者帳戶資訊分別對應於該使用者資料庫12中的使用者資訊,且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包含有層級、使用者身分、使用設備網路位址(IP)、服務緊急程度、最小保證頻寬(Guaranteed Minimum Bandwidth,GMB)與網路品質參數等使用者資訊。本較佳實施例中,該網路品質參數包含有一頻寬權重值wb(un)、一封包遺失率權重值wp(un)與一延遲抖動率權重值wj(un),其中un代表使用者。所述權重值是代表使用者的重視程度,當權重值越高,代表使用者的重視程度越高。
該網路流量偵測單元22係即時偵測每個已連線使用者裝置32的網路使用狀態,例如頻寬使用量、頻寬使用時間、封包遺失率、延遲抖動率等資訊。
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與該帳戶驗證模組10、該帳戶資料庫21以及該網路流量偵測單元22連線。當使用者裝置32連線到網路並在該帳戶驗證模組10完成登入後,該帳戶驗證模組10將該使用者資訊傳送給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則在帳戶資料庫21擷取對應於該使用者的最小保證頻寬GMB(un)資料,以將該最小保證頻寬GMB(un)通過轉譯器24轉換成流量規則(Openflow flow rule)後,寫入網路交換器31,供該使用者裝置32可使用該最小保證頻寬GMB(un)(步驟101)。當使用者在使用網路時,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透過該網路流量偵測單元22監測每個使用者裝置32的使用中頻寬 (Bcurrent)、封包遺失率(Packet Loss,PB)與延遲抖動率(Jitter,J)等資訊,以進行網路使用狀態監控作業。
網路管理員(Administrator)是連線到該頻寬管理模組20,可在該帳戶資料庫21中為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設定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關於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中的網路品質參數wb(un)、wp(un)、wj(un)之建立,係於使用者裝置32首次註冊登入時,本創作提供多個短片供使用者下載觀看,本較佳實施例以提供三個影片為例進行說明,或可提供三個以上的短片,而取其中三個短片的測試結果進行計算。該三個短片分別對應於一頻寬預設值B1、B2、B3、一封包遺失率預設值P1、P2、P3與一延遲抖動率預設值J1、J2、J3,各短片所能呈現的品質(例如畫質、順暢度等特性)與其對應的預設值相關。舉例而言,當頻寬預設值越高、封包遺失率預設值越低或延遲抖動率預設值越低,則該短片的品質越好;反之,當頻寬預設值越低、封包遺失率預設值越高或延遲抖動率預設值越高,則該短片的品質越差。
當使用者看完該些短片後,使用者根據本身感受而對該些短片進行評分,並將該三個短片的評分分數QoN1、QoN2、QoN3透過使用者裝置32回饋給該頻寬管理模組20,則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根據使用者的評分分數QoN1、QoN2、QoN3定義該使用者的網路品質參數wb(un)、wp(un)、wj(un),進而儲存在該帳戶資料庫21。本較佳實施例中,評分分數QoN表示如下:QoN(u n )=w b (u n )*B+w p (u n )*P+w j (u n )*J
是以,將該三個短片的評分分數與各自的預設值代入上式後,如下所示:QoN1=w b (u n )*B1+w p (u n )*P1+w j (u n )*J1 QoN2=w b (u n )*B2+w p (u n )*P2+w j (u n )*J2 QoN3=w b (u n )*B3+w p (u n )*P3+w i (u n )*J3
根據以上三式,可求解未知數wb(un)、wp(un)、wj(un)以作為該使用者的網路品質參數,若使用者較重視頻寬品質,則其對應的頻寬權重值wb(un)較高。如此一來,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就可根據該帳戶資料庫21為不同使用者裝置32分配其對應的最小保證頻寬GMB(un),並取得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中的網路品質參數wb(un)、wp(un)、wj(un)。
在使用者裝置32使用網路的期間,當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判斷出任一使用者裝置32的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時,代表目前分配給該使用者裝置32的最小保證頻寬GMB(un)已不足以使用,則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進一步計算要分配給該使用者裝置32的一額外頻寬(Extra Bandwidth,XB)的分配值,以分配該額外頻寬(XB)給使用者裝置32(步驟102)。該額外頻寬(XB)的計算方法說明如後。
當使用者在使用網路服務時,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係每隔一段時間(例如1秒至數秒),即週期性地記錄該使用者在使用該網路服務時的網路速度,並儲存成一歷史資料,進而根據該歷史資料計算出對應於該使用者un在該網路服務i下的的一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i),該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i)表示如下:
i:代表使用者所使用的網路服務,舉例而言,當使用者使用一種網路服務,則i=1,當使用者使用五種網路服務,則i=1、2、...、5;un:user number,代表使用者;TWS(Time Window Size):從目前時間往前推算網路速度記錄時間的範圍,是一常數; rateold(u n ,i):在TWS範圍內所記錄該使用者un在該網路服務i下的網路速度平均值;ratenew(u n ,i):目前該使用者un在該網路服務i下的的網路速度;△t:距離前次記錄網路速度後,所經過的時間。
舉例而言,請參考圖3所示,時間t1偵測到網路速度A(Mbps),時間t2偵測到網路速度B(Mbps),時間t3偵測到網路速度C(Mbps),時間t4偵測到網路速度D(Mbps),時間t5偵測到網路速度E(Mbps)。當計算範圍(TWS)設為3,則rateold(un,i)=(C+D+E)/3。ratenew(un,i)代表目前使用者的網路速度,△t代表目前時間tn與t5所經過的時間。當使用者僅使用單一種網路服務時(即i=1),則僅計算該使用者於該網路服務的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1);當該使用者同時使用複數種網路服務時(即i為大於1的正整數N),則對該複數種網路服務分別計算其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1)、rate(un,2)、...、rate(un,N)。
得出該使用者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i)後,即可計算該使用者裝置32的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B predict (u n )=rate(u n )-(GMB(u n )+XB(u n ))
上式中,當i=1,則rate(un)=rate(un,i);當i為大於1的正整數N,則rate(un)為一總和值,即rate(un)=rate(un,1)+rate(un,2)+...+rate(un,N)。又上式係用於已經進行一次以上額外頻寬(XB)分配的使用者裝置32,對於第一次要被分配額外頻寬(XB)的使用者裝置32而言,由於其先前尚未進行額外頻寬(XB)的分配,故其額外頻寬(XB)為零。
取得前述之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後,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的使用者通常為複數個,故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判斷使用中頻寬Bcurrent已經達到最小保證頻寬GMB(un)的複數使用者裝置32的層級、服務緊急程度與老化程度,並根據判斷結果對該些使用者裝置32分別計算 一排列分數,排列分數最高的使用者裝置32係優先被分配其額外頻寬(XB)。舉例而言,使用者層級與服務緊集程度的分數為固定的常數,當層級或服務緊急程度越高(例如在醫院中,對應於急診室的使用者帳戶資訊的層級與服務緊急程度相較於行政部門高),各自代表的分數就越高,而老化程度則為一變動的分數,由於每次僅有排列分數最高的使用者裝置32係被分配其額外頻寬(XB),其餘使用者裝置32未被分配到額外頻寬(XB),對於未被分配到額外頻寬(XB)的使用者裝置32而言,其老化程度的分數是累計地增加,故其排列分數越來越高,直到被分配到額外頻寬(XB)。
在排列分數的計算後,判斷該些使用者裝置32的網路服務類型,本較佳實施例中,網路服務類型包含有一穩定型(stable)網路服務與變動型(variable)網路服務,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根據不同網路服務類型分別計算一額外頻寬(XB),而網路服務類型的判斷是根據使用者之TCP/IP的埠(port)值為之。穩定型網路服務係例如影音串流服務(streaming media),其對應埠值可為5004,且其對應的額外頻寬XB(un)表示如下:
其中Count代表該使用者裝置32已經進行額外頻寬XB(un)分配的次數。
變動型網路服務係指流量快速變化的網路服務,例如網頁瀏覽(HTTP,其埠值可為80)與FTP檔案傳輸(埠值可為21)等服務,其對應的額外頻寬XB(un,uc)表示如下: ,其中VUC為一預設的常數,依網路類型而定,例如網頁瀏覽與FTP檔案傳輸所對應的VUC彼此不同,uc代表該使用者un所使用的網路類型(use case)。
是以,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根據使用者帳戶資訊與網路使用狀況計算出額外頻寬(XB)後,分配額外頻寬(XB)供使用者使用,補償最小保證頻寬(GMB)的不足,為使用者提供更佳的網路體驗。
前述是針對已經在該帳戶資料庫21註冊過的使用者裝置32進行說明,對於首次註冊、登入的使用者裝置32而言,該帳戶資料庫21中沒有對應的使用者帳戶資訊,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23則可在該帳戶資料庫21新增一帳戶資訊給該使用者(步驟103)。由於該新增的使用者在該頻寬管理模組20的帳戶資料庫21尚未有對應的最小保證頻寬GMB(un)與網路品質參數wb(un)、wp(un)、wj(un)資料,故網路管理員(Administrator)根據該新增使用者在註冊時所設定的資料(如層級、服務緊急程度等),與目前網路的使用狀況,分配一最小網路頻寬GMB(un)給該新增的使用者使用。舉例而言,若本創作系統可提供的頻寬總額度表示為X(Mbps),且目前已連線使用者帳戶資訊中的最小保證頻寬總和為GMBt(Mbps),當X>GMBt時,代表目前本創作系統可提供一最小保證頻寬GMB(un)給該新增的使用者,網路管理員(Administrator)可自己決定要分配給該新增的使用者的最小保證頻寬GMB(un)。然而,當X<GMBt時,代表本創作系統無法提供最小保證頻寬,則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設為零,即該新增使用者裝置32僅能使用額外頻寬(XB)。網路品質參數wb(un)、wp(un)、wj(un)之建立係如前所述。
請參考圖2所示,當X<GMBt,該頻寬管理模組20係判斷是否要進行頻寬回收,判斷時,係計算每個使用者裝置32未使用完全的頻寬Bunused,而加總所有使用者的未使用頻寬以得到一未使用頻寬總和Bunused_total,Bunused_total=Σ Bunused;以及計算一系統頻寬餘額Y,Y=X-GMBt,代表目前系統未分配出去的頻寬;以及加總每個使用者裝置32的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以得到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總和Bpredict_total,Bpredict_total=Σ Bpredict,以判斷 (Y+Bunused_total)×cBpredict_total是否成立(步驟104)。當該頻寬管理模組20判斷出(Y+Bunused_total)×c>Bpredict_total時,則判斷為不需回收頻寬,而可繼續分配額外頻寬(XB)(步驟105),其中0<c1,以實施例而言,c以0.8為最佳值,使頻寬回收的決策更具有彈性。
反之,當(Y+Bunused_total)×cBpredict_total時,代表系統已無法滿足頻寬分配需求,則根據一頻寬回收排序分數r最高的使用者,優先回收其額外頻寬(XB)(步驟106),而回收的額外頻寬(XB)可供分配給其他使用者。其中,該頻寬回收排序分數r表示如下:
上式中,bt(un)為該使用者裝置32已經被分配到額外頻寬(XB)的使用時間。由此可見,對於佔用額外頻寬(XB)時間較長以及額外頻寬(XB)使用比例較高的使用者,其額外頻寬(XB)係優先被回收,避免單一使用者持續佔用頻寬而導致無法分配頻寬給其他使用者,進而提升頻寬分配的效果。
以下說明前述頻寬總額度X的建立。假設本創作系統預設頻寬總額度表示為Z(Mbps),Z是一固定值,在理想情況下,所有登入使用者都有使用其頻寬,故本創作所分配出去的頻寬都能有效被使用,則X=Z。然而,若部分使用者有註冊但沒有登入使用其頻寬,導致部分頻寬處於閒置狀態而使得閒置頻寬GMBoffline的產生,閒置頻寬GMBoffline無法被其他使用者利用,故本創作定義一超額總頻寬EBA1,使EBA1=X=Z+Za,其中Za為超額頻寬,透過該超額頻寬Za分配給更多使用者。因為該超額總頻寬EBA1係大於預設頻寬總額度Z,當閒置頻寬GMBoffline等於超額頻寬Za,且超額頻寬Za都有被分配使用,則相當於該頻寬總額度Z皆能有效被利用(X=Z+Za-GMBoffline)。
然而,因為登入的使用者是否使用其頻寬無法預期,故閒置頻寬GMBoffline亦無法預期。本創作根據歷史資料,將不同大小的閒置頻寬GMBoffline分別定義其發生的一機率值Poffline。當GMBoffline>EBA1,代表超額總頻寬EBA1過低,仍有閒置頻寬GMBoffline所衍生的成本Coffline。前述情況,本創作根據以下第一成本方程式表示:C offline ={Σ[(GMB offline -EBA1)*P offline ]}*Cost_o
當GMBoffline<EBA1,代表超額總頻寬EBA1過多,導致必需拒絕原本要分配的使用者而產生成本Cdenied。前述情況,本創作根據以下第二成本方程式表示:C denied ={Σ[(EBA1-GMB offline )*P offline ]}*Cost_d
在第一與第二成本方程式中,GMBoffline、Poffline、Cost_o與Cost_d分別為常數。請參考圖4所示,第一成本方程式對應於第一曲線41,該第二成本方程式對應於第二曲線42。第三曲線43是第一曲線41與第二曲線42在各超額總頻寬EBA1下的加總,則第三曲線43的成本最低點所對應到的超額總頻寬EBA1作為本創作所需的頻寬總額度X,即EBA1=Z+Za=X。
進一步地,本創作可對該超額總頻寬EBA1調整為EBA2,並令X=EBA2,超額總頻寬EBA2表示如下:EBA2=EBA1-(β-x)/10*γ%
上式中,x為該網路流量偵測單元22所偵測前一時段中變動型網路服務流量與系統總流量的比值,β為一常數,通常設為50,Y代表一危險因子,若網路管理員(Administrator)認為系統可承擔的風險越高,Y值可設為越大。由此可見,EBA2將供網路管理員(Administrator)更有彈性的為新增使用者分配其最小保證頻寬(GMB)。
10‧‧‧帳戶驗證模組
11‧‧‧驗證單元
12‧‧‧使用者資料庫
20‧‧‧頻寬管理模組
21‧‧‧帳戶資料庫
22‧‧‧網路流量偵測單元
23‧‧‧政策授權控制單元
24‧‧‧轉譯器
30‧‧‧南向介面
31‧‧‧網路交換器
32‧‧‧使用者裝置

Claims (8)

  1. 一種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在一頻寬管理模組中執行,該方法包含:儲存複數使用者帳戶資訊,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分別包含有使用者身分、使用設備網路位址、一最小保證頻寬GMB(un)與一網路品質參數,該網路品質參數包含有一頻寬權重值wb(un)、一封包遺失率權重值wp(un)與一延遲抖動率權重值wj(un);偵測已連線使用者的網路使用中頻寬Bcurrent,以判斷任一使用者的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時,計算該使用者的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根據該使用者的網路服務類型、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以及網路品質參數計算出一額外頻寬XB(un)的分配值,以分配該額外頻寬XB(un)給該使用者;其中,在分配該額外頻寬XB(un)給該使用者的步驟中,當網路服務類型為穩定型網路服務,則對應的額外頻寬XB(un)為: ,Count代表該使用者裝置已經被分配額外頻寬XB(un)的次數;當網路服務類型為變動型網路服務,則對應的額外頻寬XB(un,uc)為,其中VUC為一常數。
  2. 如請求項1所述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在計算該使用者的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的步驟中,對於不同使用者計算該頻寬需求預測初值包含: 週期性地記錄該使用者的網路速度,並儲存成一歷史資料;根據該歷史資料計算出一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i),該網路流量預估值rate(un,i)表示如下: TWS:從目前時間往前推算網路速度記錄時間的範圍,是一常數;rateold(u n ,i):在TWS範圍內所記錄該使用者un在該網路服務i下的網路速度平均值;ratenew(u n ,i):目前該使用者un在該網路服務i下的的網路速度;△t:距離前次記錄網路速度後,所經過的時間;計算該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 predict (u n )=rate(u n )-(GMB(u n )+XB(u n ))。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當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的使用者為複數個時,該頻寬管理模組係根據該複數個使用者的層級、服務緊急程度與老化程度分別計算一排列分數,排列分數最高的使用者係優先被分配額外頻寬XB(un)。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包含:計算每個使用者未使用完全的頻寬Bunused,並加總所有使用者的未使用頻寬以得到一未使用頻寬總和Bunused_total,Bunused_total=Σ Bunused;計算一系統頻寬餘額Y,Y=X-GMBt,其中X為頻寬總額度,GMBt為目前已連線使用者的最小保證頻寬總和;加總使用者的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以得到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總和Bpredict_total; 當(Y+Bunused_total)×cBpredict_total時,0<c1,根據一頻寬回收排序分數r(un)最高的使用者,優先回收其額外頻寬XB(un),其中該頻寬回收排序分數r(un)表示如下: bt(un)為使用者已經被分配到額外頻寬XB(un)的使用時間。
  5. 如請求項3所述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包含:計算每個使用者未使用完全的頻寬Bunused,並加總所有使用者的未使用頻寬以得到一未使用頻寬總和Bunused_total,Bunused_total=Σ Bunused;計算一系統頻寬餘額Y,Y=X-GMBt,其中X為頻寬總額度,GMBt為目前已連線使用者的最小保證頻寬總和;加總使用者的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以得到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總和Bpredict_total;當(Y+Bunused_total)×cBpredict_total時,0<c1,根據一頻寬回收排序分數r(un)最高的使用者,優先回收其額外頻寬XB(un),其中該頻寬回收排序分數r(un)表示如下: bt(un)為使用者已經被分配到額外頻寬XB(un)的使用時間。
  6. 如請求項1所述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方法,其中:所述穩定型網路服務為影音串流服務;所述變動型網路服務為網頁瀏覽或FTP檔案傳輸服務。
  7. 一種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系統,包含一頻寬管理模組,其包含有:一帳戶資料庫,儲存複數使用者帳戶資訊,每個使用者帳戶資訊分別包含有使用者身分、使用設備網路位址、一最小保證頻寬GMB(un)與一網路品質參數,該網路品質參數包含有一頻寬權重值wb(un)、一封包遺失率權重值wp(un)與一延遲抖動率權重值wj(un);一網路流量偵測單元,偵測使用者的網路使用狀態;以及一政策授權控制單元,與該帳戶資料庫以及網路流量偵測單元連線,以在判斷任一使用者的使用中頻寬Bcurrent達到其最小保證頻寬GMB(un)時,計算該使用者的一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並根據該使用者的網路服務類型、頻寬需求預測初值Bpredict(un)與網路品質參數計算出一額外頻寬XB(un)的分配值,以分配該額外頻寬XB(un)給該使用者;其中當該政策授權控制單元判斷出使用者的網路服務類型為穩定型網路服務,則對應的額外頻寬XB(un)為: ,Count代表該使用者裝置已經被分配額外頻寬XB(un)的次數;當網路服務類型為變動型網路服務,則對應的額外頻寬XB(un,uc)為,其中VUC為一常數。
  8. 如請求項7所述用於軟體定義網路之基於帳戶資訊的頻寬分配系統,進一步包含有一帳戶驗證模組,其包含有一驗證單元與一使用者資料庫,該驗證單元與該頻寬管理模組連線,該使用者資料庫儲存有與該帳戶資料庫對應的使用者資訊。
TW103129758A 2014-08-28 2014-08-28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TWI535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9758A TWI535320B (zh) 2014-08-28 2014-08-28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9758A TWI535320B (zh) 2014-08-28 2014-08-28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8921A TW201608921A (zh) 2016-03-01
TWI535320B true TWI535320B (zh) 2016-05-21

Family

ID=56084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9758A TWI535320B (zh) 2014-08-28 2014-08-28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353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536B (zh) * 2017-02-24 2018-12-1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User group-based process i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for SDN network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4536B (zh) * 2017-02-24 2018-12-11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User group-based process item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for SDN networ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8921A (zh)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43791B2 (en) Automated adjustment of subscriber policies
CN108984301B (zh) 自适应云资源调配方法和装置
JP6480642B2 (ja) 確率的帯域幅調整
WO2017016360A1 (zh) 一种带宽调整方法及相关设备
JP5113284B2 (ja) ネットワークレートを割り当てる方法及び装置
Aral et al. Addressing application latency requirements through edge scheduling
US20120221730A1 (en) Resource control system and resource control method
Gao et al. Video transcoding for adaptive bitrate streaming over edge-cloud continuum
EP3058703B1 (en) Optimizing data transfers in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
CN105700955A (zh) 服务器系统的资源分配方法
KR101630125B1 (ko) 클라우드 컴퓨팅 자원관리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 요구량 예측 방법
Zhang et al. Leveraging QoE heterogenity for large-scale livecaset scheduling
Carvalho et al. QoE-aware container scheduler for co-located cloud environments
TWI535320B (zh) Method and system of bandwidth allocation based on account information for software definition network
JP6754115B2 (ja) 選択装置、装置選択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14741160A (zh) 一种基于平衡能耗与服务质量的动态虚拟机整合方法和系统
US20160344597A1 (en) Effectively operating and adjusting an infra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JP6399127B2 (ja) システム管理装置、システム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6533487B2 (ja)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制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品質予測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Roy et al. PLMC: A Predictable Tail Latency Mode Coordinator for Shared NVMe SSD with Multiple Hosts
WO2023036240A1 (zh) 资源调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可读介质
JP6399128B2 (ja) 選択装置、装置選択方法、プログラム
Shetty Towards a Network Aware VM Migration: Evaluating the Cost of VM Migration In SDN-Based Cloud Computing Network
US2012011058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ccumulating and distributing processing power
Evangeline et al. A Fault tolerant Multimedia Cloud Framework to guarantee Quality of Experience (QoE) in Live Stream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