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0856B - 帶盒 - Google Patents

帶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0856B
TWI520856B TW099132599A TW99132599A TWI520856B TW I520856 B TWI520856 B TW I520856B TW 099132599 A TW099132599 A TW 099132599A TW 99132599 A TW99132599 A TW 99132599A TW I520856 B TWI520856 B TW I5208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ssette
shaft
hole
tape casset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2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3158A (en
Inventor
山口晃志郎
佐鄉朗
Original Assignee
兄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兄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兄弟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099132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0856B/zh
Publication of TW201213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3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08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0856B/zh

Links

Description

帶盒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帶式印表機中以可移除方式安裝的帶盒。
傳統上,當在帶式印表機的帶盒殼體部分中安裝箱狀帶盒時,帶盒被豎直地插入從而帶盒的平表面(即,頂表面和底表面)匹配向上開口的帶盒殼體部分。更加具體地,當使用者在帶盒殼體部分中豎直地安裝具有帶有特定高度的側表面的箱狀帶盒時,使用者用的手指夾住側表面並且保持平表面是大致水平的(例如,參考日本專利No.3543659公報)。
然而,由於在帶盒內側容納的帶和墨帶的佈置位置,在安裝帶盒時,使用者可能難以保持平表面是大致水平的。在這種情形中,可能將帶盒以傾斜狀態插入帶盒殼體部分中。如果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了傾斜的帶盒時執行列印,則可能發生帶或者墨帶的供給故障,或者列印頭的列印故障。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準確地和順利地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和從帶式印表機移除的帶盒。
根據本發明的帶盒包括大體長方箱狀殼體、第一和第 二空腔、至少一個帶和第三空腔。該大體長方箱狀殼體具有限定該殼體的周邊的頂壁、底壁和側壁。該第一和第二空腔從該底壁延伸並且在該殼體的對角線的相對兩端部處置於帶容納區域和該周邊之間。該帶容納區域被限定在上述周邊內,並且該對角線連接該殼體的第一角部部分和第二角部部分。該至少一個帶在該帶容納區域中纏繞和安裝在該殼體內。該至少一個帶包括列印介質帶和雙面膠帶,該雙面膠帶被層壓至列印後的該列印介質帶的列印表面上並被固定於該列印表面,該雙面膠帶的重心設置於第一區域中。該雙面膠帶在纏繞中心處具有孔,並且該第一區域是通過相對於連接第一和第二空腔的直線劃分該殼體而形成的兩個區域中的一個區域。該第三空腔從該底壁在第一帶的孔中延伸。
在其中在具有能夠在該三個空腔中的至少一個空腔中插入的至少一個引導軸的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的情形中,帶盒能夠在被沿著該至少一個引導軸引導時被準確地和順利地安裝或者移除。如果帶式列印機具有能夠在該三個空腔中的兩個空腔中插入的兩個引導軸,則能夠更加準確地和順利地安裝或者移除帶盒。此外,如果帶式列印機具有能夠分別地在該三個空腔中插入的三個引導軸,則能夠進一步地更加準確地安裝或者移除帶盒。特別地,根據第一方面的帶盒很可能朝向在其中置放作為沈重構件的第一帶的第一區域的一側傾斜。然而,如果沿著在從底壁在第一帶的孔中延伸的第三空腔中插入的軸引導帶盒,則可以防止當安裝帶盒時帶盒由於朝向第一區域向下傾斜而被升高或者傾斜。
該帶盒可以進一步包括帶供給輥,該帶供給輥具有柱形形狀、以可旋轉方式置於頂壁和底壁之間適於拉出該至少一個帶,並且具有經由該第一在底壁中開口的插入孔。
在這種情形中,帶式印表機的輥支撐軸能夠經由上述第一空腔和上述第二空腔中的一個空腔插入在上述帶供給輥的上述插入孔中。因此,能夠通過上述插入孔準確地和順利地沿著引導軸安裝或移除帶盒。
適於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上述帶供給輥的輥支撐軸可以經由上述帶盒的上述第一空腔和上述第二空腔中的上述一個空腔而配合於上述帶供給輥的上述插入孔中。
在這種情形中,將在該第一和第二空腔之一中插入的引導軸可以是旋轉帶供給輥的輥支撐軸。因此,對於列印質量和帶供給具有大的影響的帶供給輥或者它的附近可以被準確地引導並且被輥支撐軸定位。而且,可以不需要從輥支撐軸分開的、將在該第一和第二空腔之一中插入的另外的軸。因此,可以簡化帶式印表機的構造。
該帶盒可以進一步包括纏繞和安裝在殼體內以用於在列印介質帶上列印的墨帶。該第一帶的重心可以位於第一區域中,並且墨帶的重心可以位於第二區域中,該第二區域是該兩個區域中不同於第一區域的一個區域。
在這種情形中,因為兩者均是帶盒中的沈重構件的第一帶和墨帶被分開地置於不同區域中,所以可以降低在第 一區域和第二區域之間的重量差異以限制帶盒中的重量失衡。結果,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帶盒時,可以防止由於帶盒自身的重量而引起傾斜。因此,可以沿著該至少引導軸進一步準確地和順利地將帶盒引導到正確位置。
在該帶盒中,該第一帶可以是纏繞的熱敏帶。
在這種情形中,能夠準確地和順利地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根據熱敏紙帶的重心位置而可能存在重量失衡的帶盒。
在該帶盒中,該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中的至少一個空腔可以形成為沿著殼體豎直方向在彼此相對的相應位置處延伸通過頂壁和底壁的通孔。
在這種情形中,可以容易地形成該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中的至少一個空腔。而且,與將在該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中的至少一個空腔中插入的至少一個引導軸的長度無關,帶盒可以順利地被該至少一個引導軸引導。
在該帶盒中,該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中的至少一個空腔可以形成為在殼體的內側從設於底壁中的開口向上延伸的凹口。
在這種情形中,可以利用該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至少之一的內壁沿著周向方向限制將在該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至少之一中插入的至少一個引導軸的運動。因此,可以利用該至少一個引導軸準確地和順利地引導帶盒。而且,引導軸的上端可以接觸凹口的頂端以沿著向下方向限制帶盒的運動。換言之,引導軸可以被用於沿著豎直方向定位帶盒。因此,可以不需要從引導軸分開的、用於沿著豎直方向定位帶盒的另外的構件。因此,可以簡化帶式印表機的構造。
在該帶盒中,第一和第二空腔之一從細長開口延伸出。
在這種情形中,在將圓柱形引導軸插入在上述第一空腔和上述第二空腔中的一個空腔的情況下,能夠允許在細長開口的縱向上具有鬆弛度。因此,可以減少用戶在定位帶盒的過程中的負擔。
該細長開口可以具有允許當引導軸插入細長開口時引導軸的側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緊密地接合的寬度,該引導軸適於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時引導帶盒。
在這種情形中,當安裝帶盒時,可以沿著其中該第一和第二空腔之一被與引導軸緊密地接合的方向定位帶盒。
在該帶盒中,該帶盒的重心可以位於由連接第一、第二和第三空腔的直線限定的區域中。
在這種情形中,如果沿著三個引導軸安裝或者移除帶盒,則帶盒自身的重量被均勻地分佈到並且作用於三個引導軸上。因此,能夠進一步更加順利地安裝或者移除帶盒。
以下將參考附圖描述體現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以下描述的和在圖表示的設備構造、各種處理的流程圖等僅僅是示例性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發明。
在以下解釋中,在圖1中的上側、下側、左下側、右上側、右下側和左上側分別地被定義為帶式印表機1的上側、下側、前側、後側、右側和左側。另外,在圖3中的上側、下側、右下側、左上側、右上側和左下側分別地被定義為帶盒30的上側、下側、前側、後側、右側和左側(類似地還在圖24、38、42和44中)。
實際上,一組齒輪,包括圖3所示的齒輪91、93、94、97、98和101,被空腔8A的底表面覆蓋和隱藏。然而,為瞭解釋該組齒輪,空腔8A的底表面在圖3中未捲繞(類似地還在圖24、38、42和44中)。此外,圖3表示形成圍繞帶盒殼體部分8的周邊的側壁,但是這只是概略示圖,並且與它們實際上的厚度相比,圖3所示側壁被描繪得更厚(類似地還在圖24中)。在另一方面,在圖38中,為了易於理解,在移除形成其周邊的側壁時表示帶盒殼體部分8(類似地還在圖42和44中)。而且,圖5和6在頂殼31A被移除時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類似地還在圖21、26、30、31、32、34、36和45中)。
<第一實施例>
以下將參考圖1到23解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第一實施例描述其中帶盒30在其中容納帶(具體地,作為一種列印介質的熱敏紙帶)的實例,並且具有用於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時引導帶盒30的三個引導孔。第一實施例還描述了其中帶式印表機1具有用於將帶盒30引導到與上述三個引導孔相對應的正確安裝位置(在下文中被稱作正確位置)的三個引導軸的實例。
首先,將解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的概要構造。在下文中,將作為實例解釋被構造為通用裝置的帶式印表機1。作為通用裝置,帶式印表機1通常可以使用帶有各種類型的帶的多種類型的帶盒30。帶盒30的類型可以包括僅僅容納熱敏紙帶的熱式帶盒30、容納列印帶和墨帶的接收器式帶盒30和容納雙面膠帶、薄膜帶和墨帶的層疊式帶盒30。
如在圖1和2中所示,帶式印表機1包括在平面視圖中具有長方形形狀的主單元蓋2。鍵盤3被設於主單元蓋2的前側上。鍵盤3包括用於字元(字母、符號、數位等等)的字元鍵、各種功能鍵等等。液晶顯示器5被設於鍵盤3的後側上。液晶顯示器5顯示輸入字元。帶盒蓋6被設於液晶顯示器5的後側上。當更換帶盒30時,可以打開和關閉帶盒蓋6。
排出狹縫9被設於主單元蓋2的左側的後部,從排出狹縫9將已列印的帶排到帶式印表機1的外側。在帶盒蓋6的左側面上形成排出視窗11從而當帶盒蓋6在關閉狀態中時,排出狹縫9被暴露於外側。在帶盒蓋6的前面的大致中央處,設置從帶盒蓋6的下表面向下突出的鈎形閉鎖鎖具4。主單元蓋2在相應於閉鎖鎖具4的位置處設有鎖孔7,並且當帶盒蓋6關閉時,閉鎖鎖具4與鎖孔7配合和接合,由此防止意外地釋放帶盒蓋6。
以下將參考圖2到7著重於帶盒殼體部分8解釋在主單元蓋2內的內部構造。為了易於理解,圖3到6概略表示在主單元蓋2內的內部構造(特別地,帶盒殼體部分8的形狀、構造等)。如在圖3中所示,帶盒殼體部分8在帶盒蓋6下方被設於主單元蓋2的內部中。帶盒殼體部分8是能夠在其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的區域。帶盒殼體部分8配備有供給機構、印表機構等。
如在圖2到7中所示,頭部保持器74被固定在帶盒殼體部分8的前部上。在頭部保持器74上安裝包括加熱元件(在圖中未表示)的熱式列印頭10。作為一種步進馬達的帶供給馬達23被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外側(圖3中的右上側)。驅動齒輪91被錨固到帶供給馬達23的驅動軸的下端。驅動齒輪91通過開口與齒輪93嚙合,並且齒輪93與齒輪94嚙合。墨帶捲繞軸95在齒輪94的上表面上向上立起。墨帶捲繞軸95具有大致圓柱形形狀,並且驅動以旋轉將在以後描述的墨帶捲繞捲軸44。墨帶捲繞軸95在外周邊處設有從軸的基端朝向前端延伸從而在平面視圖(參考圖14)中呈輻射狀的多個凸輪構件95A。
另外,齒輪94與齒輪97嚙合,齒輪97與齒輪98嚙合,並且齒輪98與齒輪101嚙合。帶驅動軸100在齒輪101的上表面上向上立起。帶驅動軸100具有大致圓柱形形狀,並且驅動以旋轉將在以後描述的帶供給輥46。帶驅動軸100在外周邊處設有從軸的基端朝向前端延伸從而在平面視圖(參考圖14)中呈輻射狀的多個凸輪構件100A。輔助軸110在齒輪98的後側處向上立起。輔助軸110具有大致圓柱形形狀,並且能夠插入將在以後描述的第一帶支撐孔65中和從其移除。
如果在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中,帶供給馬達23被驅動以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則墨帶捲繞軸95經由驅動齒輪91、齒輪93和齒輪94驅動以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墨帶捲繞軸95引起與墨帶捲繞軸95配合的墨帶捲繞捲軸44旋轉。此外,齒輪94的旋轉經由齒輪97、齒輪98和齒輪101而被傳遞到帶驅動軸100,以由此驅動帶驅動軸100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帶驅動軸100引起通過插入而與帶驅動軸100配合的帶供給輥46旋轉。
兩個定位銷102和103被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周邊處。定位銷102被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與以後描述的形成於帶盒30的底表面中的銷孔53相對應的左邊緣部分處。定位銷102在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左邊緣側處限定帶盒30的高度位置(沿著豎直方向的位置)和水平位置(沿著水平方向的位置)。定位銷103被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與以後描述的位於帶盒30的右後側處的共通部分32相對應的右邊緣部分處。定位銷103在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右邊緣側處限定帶盒30的高度位置。
引導軸120在帶盒殼體部分8的右後側處向上立起。能夠在引導孔47中插入和從其移除引導軸120,這將在以後描述。引導軸120是包括具有不同直徑的兩個軸部分(大直徑軸部分120A和小直徑軸部分120B)和連接大直徑軸部分120A和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錐形部分120C的大致圓柱形的軸(參考圖14)。大直徑軸部分120A形成引導軸120的基端側並且在引導軸120中具有最大直徑。小直徑軸部分120B形成引導軸120的前端側並且具有比大直徑軸部分120A小的直徑。錐形部分120C被設於大直徑軸部分120A和小直徑軸部分120B之間,並且具有錐形形狀的傾斜表面,在該傾斜表面中,直徑從大直徑軸部分120A朝向小直徑軸部分120B逐漸地減小。
帶盒殼體部分8具有開口,該開口具有大致對應於盒殼31的平面形狀的、在平面視圖中的大致長方形的形狀。帶盒殼體部分8包括空腔8A和帶盒支撐部分8B。空腔8A被形成為具有對應於盒殼31的底表面形狀的、在平面視圖中帶有倒圓角部的大體長方形狀的凹陷。帶盒支撐部分8B是從空腔8A的外部邊緣水平地延伸的平坦部分。帶盒支撐部分8B與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相對(在以後詳細地描述)。
如在圖7中所示,開關部分20被設於壓板保持器12的後側表面(即,與熱式列印頭10相對的表面)上。開關部分20包括在壓板保持器12的後側表面中形成的多個通孔、感測器基板22和分別地對應於通孔的多個探測開關21。每一個探測開關21的一端被連接到感測器基板22。探測開關21的端子軸從相應的通孔向後突出。探測開關21被帶盒30的臂指示器部分80選擇性地按壓以由此探測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類型。
將參考圖4解釋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向上立起的相應構件間的位置關係。圖4中的雙點劃線示意在以後描述的分劃線J。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上述帶驅動軸100、引導軸120、輔助軸110、墨帶捲繞軸95、定位銷102和頭部保持器74被設於分別地與設於帶盒30中的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第一帶支撐孔65、捲繞捲軸支撐孔67、銷孔53和列印頭插入部分39(其全部在以後描述)相對的位置處。
帶驅動軸100在包括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左前側上的角部部分的第一軸安裝區域8C中向上立起。更加具體地,如果在平面視圖中大致為長方形的帶盒殼體部分8分別地沿著它的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被劃分成三個部分,則能夠形成九個區域。第一軸安裝區域8C是在該九個區域中在最前和最左位置處的區域。第一軸安裝區域8C鄰近於在帶盒殼體部分8的前部中央上固定的頭部保持器74的左側並且位於熱式列印頭10的列印位置沿著在以後描述的帶供給方向的下游側上。
引導軸120在包括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右後側上的角部部分的第二軸安裝區域8D中向上立起。更加具體地,第二軸安裝區域8D是在如上上述的該九個區域中位於最後和最右位置處的區域。換言之,當在平面視圖中觀看帶盒殼體部分8時,在第二軸安裝區域8D中包括的角部部分相對於在第一軸安裝區域8C中包括的角部部分位元於對角線位置處。
當參考連接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的分劃線J在平面視圖中劃分帶盒殼體部分8時,形成兩個區域。佔據在分劃線J的後側處的部分的區域是第一安裝區域8E。佔據在分劃線J的前側處的部分的另一區域是第二安裝區域8F。輔助軸110在第一安裝區域8E中向上立起。更加具體地,輔助軸110位於帶盒殼體部分8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的左後側處。墨帶捲繞軸95在第二安裝區域8F中向上立起。更加具體地,墨帶捲繞軸95位於帶盒殼體部分8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的右前側處。輔助軸110和墨帶捲繞軸95在平面視圖中大致對稱地跨過分劃線J定位。
定位銷102與帶驅動軸100相鄰地設於帶驅動軸100的後側處。定位銷103與引導軸120相鄰地設於引導軸120的前側處。定位銷102和103分別地在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附近支撐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
在平面視圖中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向上立起的構件間的位置關係如上上述。根據構件是從空腔8A還是從帶盒支撐部分8B立起,每一個構件向上立起的高度位置是不同的。換言之,設於帶盒支撐部分8B中的構件(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103)從比設於空腔8A中的構件(墨帶捲繞軸95、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頭部保持器74)更高的位置向上立起。將在以後描述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向上立起的構件間的高度關係。
如在圖2到6中所示,在頭部保持器74的前側上圍繞支撐軸12A以可樞轉方式支撐臂形壓板保持器12。壓板輥15和可移動供給輥14這兩者均被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壓板保持器12的前端側上。壓板輥15面對熱式列印頭10並且可以靠近和離開熱式列印頭10地移動。可移動供給輥14面對可以與帶驅動軸100配合的帶供給輥46,並且可以靠近和離開帶供給輥46地進行移動。
回應於帶盒蓋6的打開和關閉沿著左右方向移動的釋放桿(在圖中未表示)被聯接到壓板保持器12。當帶盒蓋6被打開時,釋放桿沿著向右方向移動,並且壓板保持器12朝向圖5所示的待用位置移動。在圖5所示的待用位置處,壓板保持器12已經移動離開帶盒殼體部分8,從而帶盒30能夠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和被從其移除。壓板保持器12被螺旋形彈簧(在圖中未表示)恒定地彈性推壓以保持在待用位置處。
當帶盒蓋6被關閉時,釋放桿沿著向左方向移動並且壓板保持器12朝向圖6所示的列印位置移動。壓板保持器12朝向圖6所示列印位置更加靠近帶盒殼體部分8地移動。然後,如果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則壓板輥15經由作為一種列印介質的帶(在本實施例中為熱敏紙帶55)按壓熱式列印頭10,並且可移動供給輥14經由帶按壓帶供給輥46。因此,在圖6所示的列印位置處,能夠使用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執行列印。
沿其供給已列印的帶的供給路徑從帶排出孔隙49延伸到排出狹縫9。在預定位置處切割已列印的帶的切割機構17被設於供給路徑上。切割機構17包括固定刀刃18和與固定刀刃18相對並且被支撐為能夠沿著前後方向(沿著圖5和6所示豎直方向)移動的可移動刀刃19。利用刀具馬達(在圖中未表示)而沿著前後方向移動可移動刀刃19。
將解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的構造。在下文中,將作為實例解釋被構造為通用帶盒的帶盒30。作為通用帶盒,通過適當地改變將被安裝於帶盒30中的帶的類型並且通過改變墨帶存在或者不存在等等,帶盒30可以被組裝成以上已經解釋的熱式、接收器式和層疊式。
將參考圖3、5和6到9解釋帶盒30的總體構造。帶盒30包括為具有大體長方體形狀(箱狀形狀)的殼體的盒殼31。帶盒30包括底殼31B和被固定到底殼31B的上部的頂殼31A。頂殼31A的、沿著左右方向更長並且垂直於頂殼31A和底殼31B的相對方向的長方形平坦部分是盒殼31的頂壁35。底殼31B的、具有與頂壁35大致相同的形狀並且垂直於頂殼31A和底殼31B的相對方向的平坦部分是盒殼31的底壁36。頂殼31A的、從頂壁35的外部邊緣朝向底殼31B向下延伸的側部和底殼31B的、從底壁36的外部邊緣朝向頂殼31A向上延伸的側部形成盒殼31的側壁37。
換言之,盒殼31是箱狀殼體,該箱狀殼體包括:形成沿著豎直方向被相對地佈置的長方形平坦部分的頂壁35和底壁36;以及在頂壁35和底壁36的外部邊緣之上以預定高度形成的側壁37。在盒殼31中,頂壁35和底壁36的全部周邊可以不必完全地被側壁37圍繞。側壁37的一部分(例如後壁)可以設有暴露盒殼31的內部的開口,或者連接頂壁35和底壁36的凸部可以被設於該開口處。盒殼31的豎直方向(即,頂壁35和底壁36彼此相對的方向)大致對應於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和從其移除帶盒30的方向(即,帶盒30的安裝/移除方向)。
第一帶支撐孔65形成在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的左後側處。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其上纏繞第一帶的第一帶捲軸40(參考圖5和6)。第二帶支撐孔66形成在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的右後側處。第二帶支撐孔66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其上纏繞第二帶的第二帶捲軸(在第一實施例中未表示)。墨帶支撐孔68形成在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的右前側處。墨帶支撐孔68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其上纏繞墨帶的墨帶捲軸(在第一實施例中未表示)。捲繞捲軸支撐孔67在第一帶支撐孔65和墨帶支撐孔68之間形成。捲繞捲軸支撐孔67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墨帶捲繞捲軸44。墨帶捲繞捲軸44從墨帶捲軸拉出墨帶並且捲繞已被用於列印字元的墨帶。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被組裝成所謂的熱式帶盒,其中在第一帶捲軸40上纏繞作為第一帶的熱敏紙帶55。熱式帶盒30並不包括在其上纏繞第二帶的第二帶捲軸,因為並不需要容納另一列印介質。此外,熱式帶盒30並不包括在其上纏繞墨帶的墨帶捲軸,因為不需要容納任何墨帶。
臂部分34從帶盒30的右前側延伸。臂部分34在右側處被以直角折回並且朝向帶盒30的中央延伸。臂部分34引導未用帶和未用墨帶,並且從被設於其前端處的出口34A將它們供應到列印頭插入部分39。列印頭插入部分39是被臂部分34的內壁和與內壁相對並且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盒殼31的壁圍繞的空間。如在圖5和6中所示,能夠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中插入帶式印表機1的熱式列印頭10。列印頭插入部分39具有比頭部保持器74的厚度(沿著前後方向的長度)和橫向寬度(沿著左右方向的長度)更寬的開口寬度從而當插入具有熱式列印頭10的頭部保持器74時,可以沿著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允許頭部保持器74具有鬆弛度。
作為臂部分34的前壁的臂側壁33設有臂指示器部分80。臂指示器部分80根據帶盒30的類型(例如帶寬度、帶類型等)以規定樣式形成。臂指示器部分80包括分別地對應於臂探測開關21的指示器。每一個指示器是非按壓部分81和按壓部分82中的任一個。非按壓部分81是能夠通過其插入或者移除開關端子的開關孔。按壓部分82是不能通過其插入開關端子的表面部分。
輥支撐孔64被設於帶盒30的左前部分處。在輥支撐孔64內側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帶供給輥46。帶供給輥46與相應的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拉出未用帶。沿著豎直方向匹配的一對調節構件63被設於帶供給輥46沿著帶供給方向的上游側上。調節構件63在熱式列印頭10沿著帶供給方向的下游側上沿著帶寬度方向調節已列印的帶,並且朝向帶排出孔隙49引導它。帶供給方向是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執行列印時安裝於帶盒30中的帶在帶盒殼體部分8內供給的方向。
如在圖5、6、8和9中所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引導孔47具有的開口形狀使得在平面視圖中沿著前後方向彼此相對的兩側是線性的,並且沿著左右方向彼此相對的兩側是彎曲的。從引導孔47的開口的中心到彎曲側上的任何點的距離是恒定的。在平面視圖中引導孔47的開口寬度沿著通過引導孔47的開口的中心的所有方向大於引導軸120的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在引導孔47中,在平面視圖中沿著通過引導孔47的開口的中心的左右方向的開口寬度是最大的,並且在平面視圖中沿著通過引導孔47的開口的中心的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是最小的。沿著通過引導孔47的開口的中心的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大致等於引導軸120的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
引導壁38在調節構件63的附近向上立起。分離壁48在引導壁38和墨帶捲繞捲軸44之間向上立起。當帶盒30為層疊式(參考圖36)時,以上構造實現它們的功能。具體地,引導壁38從薄膜帶分離經由列印頭插入部分39供給的已用墨帶,並且朝向墨帶捲繞捲軸44引導己用墨帶。分離壁48防止在沿著引導壁38引導的已用墨帶和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並且由其支撐的雙面膠帶之間的相互接觸。
如在圖3中所示,盒殼31具有帶有倒圓角部部分的大體長方體形狀。與帶盒30的類型(例如帶寬度)無關地沿著盒殼31的所有側面的預定高度設置具有恒定寬度(在以後描述的高度T)的共同部分32。共同部分32沿著向外方向水平地突出以在盒殼31的預定角部部分處(更加具體地,在此處沒有設置帶排出孔隙49的角部部分)在平面視圖中形成直角。
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共同部分32與在帶盒殼體部分8內的帶盒支撐部分8B相對。此時,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從盒殼31的底表面,盒殼31在空腔8A中被配合至預定高度位置(即,至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因此,共同部分32被帶盒支撐部分8B保持在相同高度位置處,而與帶盒30的厚度(盒殼31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無關。
更加具體地,如在圖7中所示,共同部分32具有相對於沿著盒殼31的高度(寬度)方向的中心線N沿著豎直方向對稱地形成的高度T(還參考圖13)。共同部分32的高度T被設為恒定,而與被安裝於盒殼31中的列印介質的帶寬度無關。例如,當共同部分32的高度T是12mm時,隨著帶寬度變大(例如18mm、24mm、36mm),盒殼31的高度也變大,但是共同部分32的高度T保持恒定。如果帶寬度等於或者小於高度T(例如6mm、12mm),則盒殼31的高度是共同部分32的寬度T(12mm)加上預定寬度。
將參考圖10到13詳細地解釋帶盒30的一些部分。在下面將對於在帶盒30中形成的孔(第一帶支撐孔65、捲繞捲軸支撐孔67、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和與孔相關聯的構件給出說明。
如在圖10中所示,第一帶捲軸40被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盒殼31的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更加具體地,第一帶支撐孔65包括開口65A和開口65B,和連接開口65A和65B的軸孔65C。開口65A和65B這兩者被分別地設於在頂壁35和底壁36中彼此相對的位置處。頂殼31A具有一對閉鎖肋條84。閉鎖肋條84從開口65A朝向底壁36向下延伸並且被設於在平面視圖中跨過開口65A的中心相對的位置處。閉鎖肋條84每一個具有鈎形。鈎子的前端在盒殼31內側朝向彼此突出。
底殼31B包括具有朝向頂壁35從開口65B向上延伸的圓柱形形狀的圓柱形壁部分85。作為沿著豎直方向延伸的切口的一對狹縫87被設於圓柱形壁部分85中。狹縫87被設於在平面視圖中跨過開口65B的中心相對的位置處。關閉每一個狹縫87的開口端的頭部部分86被設於圓柱形壁部分85中的每一個狹縫87的上端側處。相應的閉鎖肋條84經由在盒殼31內的每一個狹縫87而與設於圓柱形壁部分85的前端處的每一個頭部部分86接合。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盒殼31的軸孔65C在圓柱形壁部分85的內側連接開口65A和65B。
第一帶捲軸40具有帶有內壁40A和外壁40B的雙壁構造。內壁40A是圓柱形構件,並且具有稍微大於圓柱形壁部分85的外徑的內徑。內壁40A具有小於列印介質的帶寬度的高度。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內壁40A的軸孔40D形成在內壁40A內。外壁40B是設於內壁40A的直徑外側並且沿著整個周邊圍繞內壁40A的圓柱形構件。外壁40B具有與列印介質的帶寬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外壁40B的外周邊上纏繞第一帶(在第一實施例中的熱敏紙帶55)。
在內壁40A和外壁40B之間從內壁40A和外部壁40B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心沿著徑向設置連接構件40C。連接構件40C是沿著豎直方向更長的板形構件。第一帶捲軸40被形成為具有其中內壁40A和外壁40B被連接構件40C共軸地連接的雙圓柱體構造。第一帶捲軸40被插在軸孔40D中的圓柱形壁部分85支撐從而能夠在盒殼31內側圍繞它的軸線旋轉。在第一帶捲軸40中,軸孔65C的開口寬度大致等於或者稍微大於輔助軸110的直徑從而減少相對於在軸孔65C中插入的輔助軸110可能存在的、沿著周向方向的鬆弛度。
如在圖11中所示,墨帶捲繞捲軸44被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盒殼31的捲繞捲軸支撐孔67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更加具體地,捲繞捲軸支撐孔67包括開口67A和開口67B,開口67A和開口67B是分別在頂壁35和底壁36中的彼此相對的位置處形成的通孔。以具有與盒殼31的寬度(即,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圓柱形形狀形成墨帶捲繞捲軸44。沿著整個周邊向外突出的凸緣形支撐部分44E被分別地設於墨帶捲繞捲軸44的上邊緣和下邊緣處。
在盒殼31內側,墨帶捲繞捲軸44的上端44A配合在頂壁35的開口67A中,並且墨帶捲繞捲軸44的下端44B配合在底壁36的開口67B中。被設於墨帶捲繞捲軸44的上邊緣處的支撐部分44E從下方與頂殼31A接觸以調節墨帶捲繞捲軸44沿著向上方向的運動。被設於墨帶捲繞捲軸44的下邊緣處的支撐部分44E從上方與底殼31B接觸以調節墨帶捲繞捲軸44沿著向下方向的運動。因此,墨帶捲繞捲軸44被支撐在兩端44A和44B處從而能夠在盒殼31內側圍繞該墨帶捲繞捲軸的軸線旋轉。
在墨帶捲繞捲軸44內側形成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墨帶捲繞捲軸44的軸孔44C。在墨帶捲繞捲軸44的內周邊表面上(即,在形成軸孔44C的內壁上)稍微地低於沿著豎直方向的中央位置設置多個閉鎖肋條44D。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經由開口67B在軸孔44C中插入上述墨帶捲繞軸95。然後,設於墨帶捲繞捲軸44中的閉鎖肋條44D與圍繞墨帶捲繞軸95形成的凸輪構件95A(參考圖14)嚙合。因此,墨帶捲繞軸95的旋轉被傳遞到墨帶捲繞捲軸44(即,墨帶捲繞捲軸44與墨帶捲繞軸95的旋轉相協調地旋轉)。軸孔44C的開口寬度大於墨帶捲繞軸95的直徑,從而當在墨帶捲繞捲軸44中插入墨帶捲繞軸95時,可以允許相對於墨帶捲繞軸95沿著周向方向存在鬆弛度。
如在圖12中所示,帶供給輥46被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盒殼31的輥支撐孔64以可旋轉方式支撐。更加具體地,輥支撐孔64包括開口64A和開口64B,這兩者均是分別地在頂壁35和底壁36中的彼此相對的位置處形成的通孔。在靠近開口64A和64B的每一個位置處沿著盒殼31的前邊緣形成朝向彼此突出的調節構件63。引導壁38在調節構件63的後部處與調節構件63相鄰地向上立起。引導壁38在頂殼31A和底殼31B之間延伸。在調節構件63的基端之間的間隔被設為與列印介質的帶寬度相同。
帶供給輥46形成為具有與盒殼31的寬度(即,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圓柱形形狀。帶供給輥46的主體46E具有比開口64A和64B大的直徑並且具有輥表面46C。輥表面46C是主體46E的、接觸列印介質的外周邊表面。輥表面46C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即,帶供給輥46的帶供給寬度)被設為與列印介質的帶寬度相同。上端46A和下端46B分別地從帶供給輥46的主體46E沿著上下方向突出。上端46A和下端46B具有比開口64A和64B稍小的直徑。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主體46E的軸孔46D在帶供給輥46的內側連接兩端46A和46B。
在盒殼31內側,上端46A配合在頂壁35的開口64A中,並且下端46B配合在底壁36的開口64B中。主體46E從下方與頂殼31A接觸以調節帶供給輥46沿著向上方向的運動,並且從上方與底殼31B接觸以調節帶供給輥46沿著向下方向的運動。因此,帶供給輥46被支撐在兩端46A和46B處從而能夠在盒殼31內側圍繞該帶供給輥的軸線旋轉。
如在圖17中所示,在帶供給輥46的內周邊表面上(即,在形成軸孔46D的內壁上),多個閉鎖肋條46F被設於帶供給輥46的下端處。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經由開口64B在軸孔46D中插入上述帶驅動軸100。然後,設於帶供給輥46中的閉鎖肋條46F與圍繞帶驅動軸100形成的凸輪構件100A嚙合。因此,帶驅動軸100的旋轉被傳遞到帶供給輥46(即,帶供給輥46與帶驅動軸100的旋轉相協調地旋轉)。軸孔46D的開口寬度稍微大於帶驅動軸100的直徑,從而當在帶供給輥46中插入帶驅動軸100時,可以稍微地允許相對於帶驅動軸100沿著周向方向存在鬆弛度。
如在圖13中所示,在盒殼31的右後側處形成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盒殼31的引導孔47。更加具體地,引導孔47包括開口47A和開口47B,和連接開口47A和47B的軸孔47C。開口47A和47B被分別地設於在頂壁35和底壁36中彼此相對的位置處。因為引導孔47在平面視圖中形成於位於盒殼31的右後側處的共同部分32中,所以開口47B形成於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中。具有圓柱形形狀的圓柱形壁部分89在盒殼31內側在頂壁35和底壁36(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之間延伸。圓柱形壁部分89形成連接開口47A和47B的軸孔47C。
如在圖8和9中所示,第二帶支撐孔66也包括分別地在頂壁35和底壁36中的彼此相對的位置處形成的一對開口66A和66B。一對短圓柱形壁部分在盒殼31內側朝向彼此地從開口66A和66B延伸。第二帶捲軸(在圖中未表示)是具有與列印介質的帶寬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圓柱形構件,並且第二帶捲軸在它的外周邊表面上纏繞有第二帶。當第二帶被安裝於盒殼31中時,分別地在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第二帶捲軸的軸孔的兩端處的開口中插入從開口66A和66B延伸的短圓柱形壁部分。因此,第二帶捲軸被支撐在第二帶支撐孔66中從而能夠在盒殼31內側圍繞第二帶捲軸的軸線旋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在盒殼31內側並不包括第二帶捲軸。
類似地,墨帶支撐孔68也包括分別地在頂壁35和底壁36中的彼此相對的位置處形成的一對開口68A和68B。一對短圓柱形壁部分在盒殼31內側朝向彼此地從開口68A和68B延伸。墨帶捲軸(在圖中未表示)是具有與墨帶的墨帶寬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圓柱形構件,並且墨帶捲軸在它的外周邊表面上纏繞有墨帶。當墨帶被安裝於盒殼31中時,分別地在沿著豎直方向延伸通過墨帶捲軸的軸孔的兩端處的開口中插入從開口68A和68B延伸的該對短圓柱形壁部分。因此,墨帶捲軸被支撐在墨帶支撐孔68中從而能夠在盒殼31內側圍繞軸線旋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在盒殼31內側並不包括墨帶捲軸。
將參考圖3、8和9解釋設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中的相應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在圖8和9中的雙點劃線示意在以後描述的分劃線K。在分別地與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驅動軸100、引導軸120、輔助軸110、墨帶捲繞軸95、定位銷102和頭部保持器74相對的位置處形成上述的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第一帶支撐孔65、捲繞捲軸支撐孔67、銷孔53和列印頭插入部分39。
在包括位元於帶盒30的左前部分處的角部部分的第一孔形成區域30A中形成輥支撐孔64。更加具體地,如果在平面視圖中大致為長方形的帶盒30分別地沿著它的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被劃分成三個部分,則能夠形成九個區域。第一孔形成區域30A是在該九個區域中在最前和最左位置處的區域。第一孔形成區域30A鄰近於被設於帶盒30的前部中央處的列印頭插入部分39的左側。換言之,第一孔形成區域30A位元於列印頭插入部分39沿著帶供給方向的下游側上。因此,當帶盒30被安裝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處時,在第一孔形成區域30A中包括的角部部分與上述第一軸安裝區域8C相對。
引導孔47形成在包括位於帶盒30的右後部分處的角部部分的第二孔形成區域30B中。更加具體地,第二孔形成區域30B是在如上上述的九個區域中在最後和最右位置處的區域。換言之,當在平面視圖中觀看帶盒30時,在第二孔形成區域30B中包括的角部部分相對於在第一孔形成區域30A中包括的角部部分處於對角線的位置。因此,當帶盒30被安裝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處時,在第二孔形成區域30B中包括的角部部分與第二軸安裝區域8D相對。
當參考連接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的分劃線K在平面視圖中劃分帶盒30時,形成兩個區域。佔據在分劃線K的後側處的部分的區域是第一容納區域30C。佔據在分劃線K的前側處的部分的另一區域是第二容納區域30D。在於平面視圖中形成三角形形狀的第一容納區域30C的重心處或者重心附近形成第一帶支撐孔65。第一容納區域30C的重心是三角形第一容納區域30C的三條中線的交叉點。在於平面視圖中形成三角形形狀的第二容納區域30D的重心處或者重心附近形成捲繞捲軸支撐孔67。第二容納區域30D的重心是三角形第二容納區域30D的三條中線的交叉點。第一帶支撐孔65和捲繞捲軸支撐孔67在平面視圖中大致對稱地跨過分劃線K定位。
在底殼31B中的輥支撐孔64的後側處與輥支撐孔64相鄰地形成以與定位銷102的高度大致相同的深度向上凹進的銷孔53。利用插入銷孔53中的定位銷102在輥支撐孔64的附近支撐並且利用與共同部分32接觸的定位銷103在引導孔47的附近支撐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
第二帶支撐孔66在平面視圖中形成在分劃線K上。更加具體地,第二帶支撐孔66大致位於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和引導孔47之間的中間處。墨帶支撐孔68形成在第二容納區域30D中。更加具體地,墨帶支撐孔68比捲繞捲軸支撐孔67更加靠近帶盒30的右前側角部地定位。
利用以上位置關係,能夠如下地解釋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的重量分佈。如上上述,在帶盒30內側圍繞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一帶捲軸40。這意味著至少第一帶捲軸40的旋轉中心(即,軸孔40D)在平面視圖中存在於第一容納區域30C內。換言之,這意味著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的第一帶(熱敏紙帶55)的重心在平面視圖中位於第一容納區域30C內。
在另一方面,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並不包括另一列印介質(第二帶)或者墨帶。換言之,在帶盒30中,熱敏紙帶55的重心位於其中的第一容納區域30C比第二容納區域30D重。在例如在右側和左側處利用手指夾住側壁37而保持頂壁35和底壁36大致水平時,使用者可以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豎直地插入具有這種重量分佈的帶盒30。此時,由於帶盒30的重量失衡,第一容納區域30C可以以分劃線K作為旋轉中心地向下傾斜。
關於上述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能夠分別地在設於帶盒30中的三個引導孔(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和第一支撐孔65)中插入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向上立起的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引導軸120和輔助軸110)。因此,帶盒30能夠被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將在下面詳細地描述帶盒30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安裝/移除模式。
當帶盒30被安裝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處時,帶驅動軸100通過插入而被配合在帶供給輥46中,並且墨帶捲繞軸95通過插入而被配合在墨帶捲繞捲軸44中。然後,當帶盒蓋6被關閉時,壓板保持器12朝向列印位置移動,從而壓板輥15與熱式列印頭10相對,並且可移動供給輥14按壓帶供給輥46。因此,帶式印表機1處於能夠在列印介質上執行列印的狀態中。
當壓板保持器12從待用位置朝向列印位置移動時,設於壓板保持器12中的開關部分20與設於帶盒30中的臂指示器部分80相對。此時,如果帶盒30被安裝在帶盒殼體部分8的正確位置處,則根據在臂指示器部分80中包括的指示器(非按壓部分81和按壓部分82)的樣式,每一個探測開關21進入打開狀態或者關閉狀態。更加具體地,與非按壓部分81相對的探測開關21被插入非按壓部分81中以進入關閉狀態。與按壓部分82相對的探測開關21被按壓部分82按壓以進入打開狀態。
在帶式印表機1中,基於探測開關21的打開和關閉狀態的組合獲得有關帶盒30的資訊。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是能夠被組裝成各種類型的通用帶盒,但是實際上被組裝成僅僅容納作為列印介質的熱敏紙帶55的熱式帶盒。因此,在帶式印表機1中,基於在開關部分20中的探測結果,例如探測到“具有36mm的帶寬度的熱式”作為帶盒30的類型。
在第一實施例中,當正在帶式印表機1中執行列印時,經由帶驅動軸100而被驅動以旋轉的帶供給輥46與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從第一帶捲軸40拉出熱敏紙帶55。已被從第一帶捲軸40拉出的熱敏紙帶55經過墨帶支撐孔68的右側從而被沿著在臂部分34內的供給路徑供給。此外,熱敏紙帶55被從臂部分34的出口34A供應到列印頭插入部分39從而被在熱式列印頭10和壓板輥15之間供給。然後,字元被熱式列印頭10列印到熱敏紙帶55的列印表面上。隨後,已被列印的熱敏紙帶55被帶供給輥46與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進一步朝向帶排出孔隙49供給,並且被切割機構17切割。
當列印正在執行時,墨帶捲繞捲軸44還經由墨帶捲繞軸95而被驅動以旋轉。然而,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在盒殼31中並不包括墨帶捲軸。因此,墨帶捲繞捲軸44並不拉出未用墨帶,它也不捲繞已用墨帶。換言之,即使當在配備有墨帶捲繞軸95的帶式印表機1中使用熱式帶盒30時,墨帶捲繞軸95的旋轉驅動也不對到熱敏紙帶55上的列印操作產生影響並且列印能夠被正確地執行。在以上帶盒30中,可以不設置墨帶捲繞捲軸44並且墨帶捲繞軸95可以以類似的方式在捲繞捲軸支撐孔67內側執行怠速運行。
將參考圖14到18描述根據第一實施例帶盒30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安裝/移除模式。在表示帶盒30的右側表面的圖14到16中,為了易於理解,僅僅利用雙點劃線示意出與帶盒30的安裝和移除相關聯的孔。另外,在還表示如從其右側看到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概略剖面視圖的圖14到16中,為了易於理解,僅僅示意出與帶盒30的安裝和移除相關聯的軸。在圖16中,以剖面表示從帶盒30的右側看到的僅僅引導孔47及其附近。
將解釋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向上立起的相應構件之間沿著豎直方向的關係。在第一實施例中,頭部保持器74、帶驅動軸100、墨帶捲繞軸95、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每一個均具有至少大於共同部分32的高度T的高度(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在上述軸中的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具有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中的每一個的高度比墨帶捲繞軸95的高度和頭部保持器74的高度更長。
因此,在頭部保持器74、帶驅動軸100、墨帶捲繞軸95和輔助軸110向上立起的狀態中,參考在空腔8A的平坦部分上的高度位置,帶驅動軸100和輔助軸110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是最高的。頭部保持器74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是第二最高的。墨帶捲繞軸95的上端的高度位置是最低的。墨帶捲繞軸95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與被固定到頭部保持器74的熱式列印頭10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
如上上述,引導軸120在位於空腔8A上方的帶盒支撐部分8B上向上立起。引導軸120的上端位於高於頭部保持器74、帶驅動軸100、墨帶捲繞軸95和輔助軸110中的任何一個的上端的高度位置處。從帶驅動軸100和輔助軸110的每一個上端到引導軸120的上端的高度(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大致等於從帶盒30的底壁36的下表面到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的高度(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換言之,由於被形成為臺階狀的共同部分32,使得帶盒30的厚度更小,並且因此引導軸120相應地延伸到帶驅動軸100和輔助軸110的高度位置上方。
如在圖14中所示,當使用者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使用者定位帶盒30從而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在平面視圖中的相對位置分別地大致匹配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相對位置。然後,如上上述在保持頂壁35和底壁36大致水平時,使用者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豎直地插入帶盒30。當帶盒30朝向帶盒殼體部分8向下移動時,如在圖15中所示,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相應上端分別地進入被設於帶盒30的底壁36處的開口64B、65B和47B。在另一方面,因為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的相應上端位於底壁36下方,所以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並不進入帶盒30的內部。
當帶盒30從圖15所示的狀態進一步向下移動時,分別地從下方經由開口64B、65B和47B在軸孔46D、65C和47C中插入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分別地在軸孔46D、65C和47C中插入的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在它們的沿著周向方向的運動中被相應的軸孔46D、65C和47C的內壁調節以進入能夠沿著立起方向(即,沿著豎直方向)滑動的狀態。換言之,帶盒30被沿著分別地在軸孔46D、65C和47C中插入的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立起方向引導,並且由於它的自身重量而向下移動。
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上邊緣是漸縮的從而朝向上端直徑變小。因此,即使當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在平面視圖中相對位置稍微偏移時,也能夠正確地並且順利地在相應孔中插入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另外,帶驅動軸100的直徑稍微小於帶供給輥46(軸孔46D)的開口寬度。因此,即便帶供給輥46的水平位置由於振動、傾斜等而在輥支撐孔64內稍微地改變,也能夠順利地在其中插入帶驅動軸100。
此外,如上上述,引導孔47的開口寬度大於引導軸120的前端(上述的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並且特別地其沿著左右方向的開口寬度大於沿著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因此,當安裝帶盒30時,即便引導孔47相對於引導軸120的相對位置在平面視圖中沿著左右方向稍微偏移,也能夠在引導孔47中插入引導軸120。
利用上述構造,並不需要相應於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準確地定位帶盒30的孔(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因此,能夠在安裝帶盒30時降低使用者的負擔。當製造帶盒30時,為了完全地匹配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的尺寸寬度與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的尺寸寬度,可能要求工人具有高的尺寸精度水平。在這方面,通過在引導孔47中給予沿著左右方向的鬆弛度,在形成引導孔47時稍微的尺寸精度誤差是可以接受的。因此,也能夠降低在製造帶盒30時工人的負擔。
當向下引導帶盒30時,從下方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中插入具有熱式列印頭10的頭部保持器74,並且從下方經由開口67B在軸孔44C中插入墨帶捲繞軸95。如上上述,因為即便頭部保持器74被安裝於其中,也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中給予鬆弛度,所以頭部保持器74進入其中頭部保持器74能夠沿著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內移位元元的鬆弛插入狀態。另外,因為墨帶捲繞捲軸44的開口寬度(軸孔44C)大於墨帶捲繞軸95的直徑,所以墨帶捲繞軸95進入其中墨帶捲繞軸95能夠沿著周向方向在墨帶捲繞捲軸44內移位元的鬆弛插入狀態。
如在圖16中所示,當帶盒30沿著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進一步向下移動時,在帶盒支撐部分8B上向上立起的定位銷103接觸被設於帶盒30的右後部分處的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同時,雖然在圖16中未表示,但是在帶盒支撐部分8B上向上立起的定位銷102被插入銷孔53中並且定位銷102的上端接觸銷孔53的內部的頂壁。換言之,在帶盒30在此處被定位銷102和103支撐的高度位置處限定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高度位置。
同時,在被沿著錐形部分120C引導時,引導軸120的基端側(上述大直徑軸部分120A)配合在引導孔47(軸孔47C)中。如上上述,因為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大致等於引導孔47的開口寬度,所以大直徑軸部分120A沿著前後方向與引導孔47緊密地接合。因此,引導軸120在它的沿著引導軸120的周向方向(特別地,沿著前後方向)的位移中得到調節。另外,定位銷102接合在銷孔53內並且在它的沿著定位銷102的周向方向的位移中得到調節。換言之,在帶盒30被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接合的水平位置處限定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水平位置。
沿著垂直於帶供給方向的方向(即帶盒30的前後方向)執行利用熱式列印頭10的列印。因此,可能優選的是,帶盒30沿著前後方向的安裝位置被準確地限定從而防止列印位置在帶上偏移。在另一方面,即便帶盒30的安裝位置沿著帶供給方向(帶盒30的左右方向)稍微偏移,上述偏移也可以不對列印質量產生大的影響。因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當在引導孔47中插入引導軸120時沿著左右方向圍繞大直徑軸部分120A給予稍微的鬆弛度,所以可以在保持列印質量時順利地安裝和移除帶盒30。
以此方式,在第一實施例中,帶盒30被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向下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然後,帶盒30被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定位於正確的水平位置處,並且被定位銷102和103定位於正確的高度位置處。如在圖17中所示,在其中帶盒30位於正確位置處的狀態中,設於帶驅動軸100的基端側處的凸輪構件100A正確地與帶供給輥46的閉鎖肋條46F嚙合。另外,如在圖18中所示,設於墨帶捲繞軸95中的凸輪構件95A正確地與墨帶捲繞捲軸44的閉鎖肋條44D嚙合。此外,設於頭部保持器74上的熱式列印頭10被佈置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中的正確列印位置處。在這種狀態中,如上上述,帶式印表機1能夠在列印介質上適當地執行列印。
當從帶盒殼體部分8移除帶盒30時,使用者可以在手指在右側和左側這兩側處夾住側壁37時從帶盒殼體部分8向上拉出帶盒30。也在此時,帶盒30被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沿著向上方向引導。因此,在從帶盒殼體部分8移除帶盒30時,帶盒30可以是較不可能傾斜並且被卡在帶盒殼體部分8的內壁等處。
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具有一定重量分佈從而第一容納區域30C可以被向下傾斜。因此,第一容納區域30C設有經過第一帶(熱敏紙帶55)的重心的第一帶支撐孔65,並且帶式印表機1設有將在第一帶支撐孔65中插入的輔助軸110。當安裝或者移除帶盒30時,可以引起帶盒30在帶盒殼體部分8內側的升高或者傾斜狀態的第一容納區域30C被在第一帶支撐孔65中插入的輔助軸110沿著豎直方向引導。因此,當安裝帶盒30時,由於第一容納區域30C向下傾斜而引起的、帶盒30的升高或者傾斜狀態可以受到限制。
在第一實施例中,在三個點即在帶盒30的對角線上的一對角部部分(具體地,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和第一帶(具體地,第一帶支撐孔65)在平面視圖中的重心處,帶盒30被沿著豎直方向引導。因此,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可以適當地防止位置移位或者傾斜。可能優選的是,整個帶盒30的重心位於通過在平面視圖中連接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而限定的區域內。在這種情形中,帶盒30自身的重量被均勻地分佈到並且作用於三個點,即,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上,通過這三個點引導帶盒30。然後,帶盒30能夠沿著安裝/移除方向順利地移動,並且在安裝帶盒30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可靠地防止位置移位或者傾斜。
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具有四個角部部分。當安裝或者移除帶盒30時,至少在兩個點,即,在此處設置輥支撐孔64的左前角部部分和與左前角部部分對角並且在此處設置引導孔47的右後角部部分處引導帶盒30。在帶盒30的左前角部部分處及其附近,由帶供給輥46執行帶供給並且由熱式列印頭10執行列印。另外,帶被從盒殼31暴露於外側以進行帶供給和列印。因此,帶盒30在左前角部部分處的定位可以對於列印質量或者帶供給產生大的影響。為了由帶供給輥46執行帶供給,使用旋轉帶供給輥46的帶驅動軸100。
考慮上述條件,利用其中在左前角部部分處沿著安裝/移除方向引導的帶盒30的構造,可以在於此處執行帶供給和列印的位置附近準確地定位帶盒30。在帶盒30的安裝過程中,這種構造還可以防止其中被暴露於外側的帶與其他構件纏結的故障(即,所謂的堵塞)。如果利用帶驅動軸100作為引導軸之一,如在第一實施例中那樣,則並不需要分開地設置引導帶盒30的左前角部部分的另外的軸。因此,可以簡化帶式印表機1的構造。此外,利用其中沿著安裝/移除方向在右後角部部分處另外地引導帶盒30的構造,可以在於平面視圖中構成在帶盒30中的兩個點之間的最大距離的對角部分處沿著安裝/移除方向穩定地引導帶盒30。
當帶盒30被安裝在正確位置處時,在平面視圖(參考圖5和6)中,分劃線J和分劃線K大致相互匹配。然後,帶盒30被配合在空腔8A中並且共同部分32被支撐在帶盒支撐部分8B上方而不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存在傾斜或者位置移位。在頭部保持器74上固定的熱式列印頭10被佈置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內的正確列印位置處。帶驅動軸100和墨帶捲繞軸95分別地被適當地插入和配合在帶供給輥46和墨帶捲繞捲軸44中,而不存在軸偏移。設於壓板保持器12中的開關部分20(多個探測開關21)與設於臂側壁33中的臂指示器部分80(非按壓部分81和按壓部分82)相對而不存在位置移位,並且帶盒30的類型被準確地探測。因此,在帶式印表機1中,帶或者墨帶供給故障或者熱式列印頭10列印故障的可能性可以被顯著地降低,並且因此可以執行正確的列印。
在第一實施例中,在通用帶式印表機1中使用被組裝成熱式帶盒30的通用帶盒。因此,單一帶式印表機1能夠由各種類型的帶盒30例如熱式、接收器式和層疊式使用。換言之,為每一種類型使用不同的帶式印表機可以是沒有必要的。此外,當製造帶盒時,通常通過將塑膠注入多個組合模具中而形成盒殼。在對應於相同帶寬度的帶盒的情形中,除了包括形成臂指示器部分80的部分的模具,能夠使用共同模具。因此,可以顯著地降低成本。當考慮到以上優點而組裝熱式帶盒時,可能有效的是,如在第一實施例中那樣,長的熱敏紙帶55被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並且被容納在通用盒殼中。
在第一實施例中,在通用帶式印表機1中使用從通用帶盒形成的熱式帶盒30。然而,可以構造用於熱式的專用帶盒,或者可以在用於熱式的專用帶式印表機中使用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
例如,如在圖19和21中所示,可以構造專用於熱式的帶式印表機1。墨帶不被用於利用熱式在列印介質上的列印。因此,如果帶式印表機1是其中僅僅使用熱式帶盒30的專用裝置,則帶式印表機1可以不包括用於旋轉墨帶捲繞捲軸44的墨帶捲繞軸95。因此,墨帶捲繞軸95並不在齒輪94(參考圖3)上向上立起。
如在圖20和21中所示,可以構造能夠僅僅容納熱敏紙帶的、用於熱式的專用帶盒30。如果帶盒30是專用於熱式的,則帶盒30可以不被構造為容納其他列印介質或者墨帶。因此,圖20和21所示的帶盒30不具有第二帶捲軸和用於支撐第二帶捲軸的第二帶支撐孔66,墨帶捲繞捲軸44和用於支撐墨帶捲繞捲軸44的捲繞捲軸支撐孔67,以及墨帶捲軸和用於支撐墨帶捲軸的墨帶支撐孔68中的任何一個。
即使當採用這種構造時,也可以以與上述類似的方式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和從其移除帶盒30。具體地,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引導軸120和輔助軸110)被分別地插入三個相應的引導孔(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和第一帶支撐孔65)中,從而帶盒30被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的正確位置(參考圖22)。
如與圖8和9所示的通用帶盒30相比,由於在第二容納區域30D中不存在墨帶捲繞捲軸44等,在圖20和21所示的、用於熱式的專用帶盒30中,相對於第二容納區域30D,第一容納區域30C的重量進一步地重。因此,當安裝帶盒30時,第一容納區域30C可能更容易向下傾斜,並且因此帶盒30可能更容易地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傾斜或者升高。根據第一實施例,輔助軸110被插入如上上述穿過第一容納區域30C的引導孔47中,從而在被安裝或者移除時,帶盒30受到引導。因此,即便第一容納區域30C的重量在帶盒30中更重,也可以防止帶盒30被傾斜或者升高。
在第一實施例中,在第一帶支撐孔65的軸孔65C的開口在平面視圖中(參考圖5、6等)的中央處插入或者移除具有比軸孔65C的開口寬度稍小的直徑的輔助軸110。然而,可以沿著其中將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的帶盒30很可能傾斜並且接觸軸孔65C在平面視圖中的內周邊表面的方向定位輔助軸110。
例如,圖23所示的輔助軸110具有比軸孔65C的開口寬度更小的直徑(大約軸孔65C的一半)。而且,當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圖23所示的輔助軸110位於軸孔65C的開口在平面視圖中的中央的左上側處。輔助軸110具有比軸孔65C的開口寬度更小的直徑,並且接觸軸孔65C的內周邊表面在平面視圖中的左後部分(在下文中被稱作左後側表面)。因此,當安裝或者移除帶盒30時,以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方式,輔助軸110接觸軸孔65C的內周邊表面,從而在被安裝或者移除時,帶盒30被沿著輔助軸110引導。
當沿著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帶盒30時,其中帶盒30在安裝/移除期間很可能傾斜的方向是垂直於分劃線K的方向F(圖23中的單點劃線)。圖23所示的輔助軸110接觸的、軸孔65C的左後側表面處於在平面視圖中沿著方向F距旋轉中心(分劃線K)最遠的位置處。
換言之,圖23所示的輔助軸110利用在平面視圖中距分劃線K的距離限定第一帶支撐孔65的、正確的水平位置。輔助軸110接觸軸孔65C的左後側表面從而防止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以分劃線K作為旋轉中心而沿著方向F傾斜。在圖23中,輔助軸110位於軸孔65C的開口中心的左後側處,但是即便輔助軸110沿著其中帶盒30很可能傾斜的其他方向定位(例如,在軸孔65C的開口中心的左側或者後側處),也可以獲得與上述類似的效果。
<第二實施例>
將參考圖24到31解釋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第二實施例描述其中帶盒30容納一個帶(具體地,作為列印介質的非熱敏列印帶)和墨帶並且具有用於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時引導帶盒30的兩個引導孔的實例。第二實施例還描述了其中帶式印表機1具有用於將帶盒30引導到相應於上述兩個引導孔的正確位置的兩個引導軸的實例。
如在圖24到26中所示,類似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參考圖1到7),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是通常能夠使用具有各種帶類型的、多種類型的帶盒30的通用裝置。然而,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不同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之處在於,未設置輔助軸110。
如在圖24中所示,類似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參考圖3和7到13),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是可以被組裝成各種類型的通用帶盒。如在圖26中所示,在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中,第一帶捲軸40被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作為第一帶的非熱敏列印帶57被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另外,墨帶捲軸42被墨帶支撐孔68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並且將被用於在列印帶57上列印的墨帶60被纏繞在墨帶捲軸42上。換言之,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被組裝成所謂的接收器式帶盒。接收器式帶盒30並不需要容納其他列印介質,並且因此並不包括在其上纏繞第二帶的第二帶捲軸。
在上述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中,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執行列印時,經由帶驅動軸100而被驅動以旋轉的帶供給輥46與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從第一帶捲軸40拉出列印帶57。此外,經由墨帶捲繞軸95而被驅動以旋轉的墨帶捲繞捲軸44與列印速度同步地從墨帶捲軸42拉出未用墨帶60。
已被從第一帶捲軸40拉出的列印帶57經過墨帶支撐孔68的右側從而被沿著在臂部分34內的供給路徑供給。在其中墨帶60被結合到列印帶57的表面的狀態中,列印帶57被從出口34A供應到列印頭插入部分39。列印帶57被供給在帶式印表機1的熱式列印頭10和壓板輥15之間。然後,熱式列印頭10在列印帶57的列印表面上列印字元。此後,已用墨帶60在引導壁38處被從已列印的列印帶57剝離並且被捲繞在墨帶捲繞捲軸44上。在另一方面,已列印的列印帶57被進一步朝向帶排出孔隙49供給,被從排出孔隙49排出,並且被切割機構17切割。
如在圖8、9和26中所示,在設於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中的相應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但是在以下幾點是不同的。具體地,在其上纏繞列印帶57的第一帶捲軸40被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此,列印帶57的重心在平面視圖中位於第一容納區域30C內。在另一方面,在其上纏繞未用墨帶60的墨帶捲軸42被墨帶支撐孔68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其上纏繞已用墨帶60的墨帶捲繞捲軸44被捲繞捲軸支撐孔67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此,在平面視圖中,墨帶60的重心位於第二容納區域30D內。
根據以上位置關係,在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中,由分劃線K限定的第一容納區域30C和第二容納區域30D的重量相互接近。使用者可以在手指在右側和左側這兩側處夾住側壁37以保持頂壁35和底壁36大致水平時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豎直地插入具有這種重量分佈的帶盒30。此時,在帶盒30中的重量失衡很小從而可以防止帶盒30以分劃線K作為旋轉中心地傾斜。雖然列印帶57通常比墨帶60重,但是由於在第二容納區域30D中容納的墨帶捲繞捲軸44的重量,在第一容納區域30C和第二容納區域30D之間的重量差異變得小得多。換言之,帶盒30的重量失衡得以減輕。
將參考圖27和28解釋根據第二實施例帶盒30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安裝/移除模式。除了不存在輔助軸110,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向上立起的相應部分之間沿著豎直方向的關係類似於第一實施例。
當使用者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使用者定位帶盒30從而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在平面視圖中的相對位置分別地大致匹配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的相對位置。然後,如上上述在保持頂壁35和底壁36大致水平時,使用者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豎直地插入帶盒30。當帶盒30朝向帶盒殼體部分8向下移動時,如在圖27中所示,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的上端分別地、大致同時地進入被設於帶盒30的底壁36處的開口64B和47B。
當帶盒30從圖27所示的狀態進一步向下移動時,分別地從下方經由開口64B和47B在軸孔46D和47C中插入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然後,帶盒30被分別地沿著在軸孔46D和47C中插入的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的立起方向(即,豎直方向)引導,並且由於它的自身重量而向下移動。然後,在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中插入具有熱式列印頭10的頭部保持器74,並且從下方經由開口67B在軸孔44C中插入墨帶捲繞軸95。
如在圖28中所示,當帶盒30沿著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向下移動時,在帶盒支撐部分8B上向上立起的定位銷103接觸被設於帶盒30的右後部分處的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同時,雖然在圖28中未表示,但是在帶盒支撐部分8B上向上立起的定位銷102被插入銷孔53中,並且定位銷102的上端接觸銷孔53的內部的頂壁。以此方式,在第二實施例中,帶盒30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的正確位置。然後,帶盒30被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定位於正確的水平位置處,並且被定位銷102和103定位於正確的高度位置處。當從帶盒殼體部分8移除帶盒30時,帶盒30也被沿著該兩個引導軸向上引導。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引導孔47具有橢圓形開口,該開口在平面視圖中具有沿著左右方向的長直徑(長軸)和沿著前後方向的短直徑(短軸)。引導孔47的兩個直徑(長軸和短軸)均大於引導軸120的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引導孔47沿著左右方向的開口寬度大於沿著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因為引導孔47的短軸大致等於引導軸120的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所以引導軸120被插入引導孔47中使得沿著前後方向與大直徑軸部分120A緊密地接合,同時允許沿著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左右方向存在鬆弛度。因此,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並不需要相對於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所有的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準確地定位帶盒30的相應的孔(輥孔64和引導孔47)。因此,當使用者安裝帶盒30時,可以減輕使用者的負擔。此外,能夠在保持列印質量時順利地安裝和移除帶盒30。
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具有重量分佈為使得第一容納區域30C和第二容納區域30D的重量相互接近。因此,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的過程中,由於帶盒30的自身重量引起的傾斜可以是較不可能發生的。因此,不像第一實施例,即使當沒有設置輔助軸110時,帶盒30也可以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
此外,在兩個點,即,在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的對角線上的一對角部部分(具體地,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處沿著豎直方向引導帶盒30。換言之,圍繞在列印帶57的重心和墨帶60的重心之間經過的分劃線K沿著安裝/移除方向引導帶盒30。因此,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可以適當地防止位置移位或者傾斜。
在第二實施例中,在通用帶式印表機1中使用從通用帶盒形成的接收器式帶盒30。然而,可以構造用於接收器式的專用帶盒,或者可以在用於接收器式的專用帶式印表機中使用第二實施例的帶盒30。
例如,如在圖29和30中所示,用於接收器式的專用帶盒30能夠僅僅容納列印帶57和墨帶60。如果帶盒30被專用於接收器式,則帶盒30可以不被構造為容納其他列印介質。因此,圖29和30所示的帶盒30不具有第二帶捲軸和用於支撐第二帶捲軸的第二帶支撐孔66中的任何一個。
而且,因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並不包括輔助軸110,所以可以不在帶盒30中設置將在其中插入輔助軸110的第一帶支撐孔65。例如,如在圖29中所示,替代第一帶支撐孔65,在盒殼31內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一帶捲軸40的圓柱形壁部分65D可以被設於頂壁35和底壁36之間。
利用這種構造,也能夠以與在第二實施例中類似的方式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和從其移除帶盒30。具體地,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被分別地插入兩個相應的引導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中,從而帶盒30被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參考圖28)。
在第二實施例中,利用其中列印帶57的重心位於第一容納區域30C中並且墨帶60的重心位於第二容納區域30D中的構造調節帶盒30的重量分佈。然而,列印帶57的重量根據帶的厚度或者帶的材料而改變。例如,當使用由於它的材料性質等而沈重的列印帶57時,帶盒30的重心可能並不位於連接兩個引導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的直線上,並且可能朝向第一容納區域30C一側移位。
在此情形中,如在圖31中所示,如在第一實施例的情形中那樣,帶盒30可以設有第一帶支撐孔65(參考圖24)並且帶式印表機1可以設有輔助軸110(參考圖3、4等)。利用這種構造,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參考圖14到16),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時,帶盒30可以不僅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而且還被輔助軸110引導。換言之,即使當整個帶盒30的重心由於沈重的列印帶57而朝向第一容納區域30C一側移位時,也可以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將帶盒30順利地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
<第三實施例>
將參考圖32到35解釋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第三實施例描述了其中帶盒30在其中容納帶(特別地,作為列印介質的熱敏紙帶),並且具有用於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時引導帶盒30的兩個引導孔的實例。第三實施例還描述了其中帶式印表機1具有用於將帶盒30引導到相應於上述兩個引導孔的正確位置的兩個引導軸的實例。
如在圖32中所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是通常能夠使用具有各種帶類型的多個帶盒30的通用裝置。類似於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參考圖24到26),不像第一實施例那樣,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並不設有輔助軸110。
類似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參考圖3和7到13),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是能夠被組裝成各種類型的通用帶盒。如在圖32中所示,在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中,第二帶捲軸41被第二帶支撐孔66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並且作為第二帶的熱敏紙帶55被纏繞在第二帶捲軸41上。換言之,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被組裝成所謂的熱式帶盒。因為熱式帶盒30並不需要容納其他列印介質和墨帶,所以帶盒30並不包括在其上纏繞第一帶的第一帶捲軸和在其上纏繞墨帶的墨帶捲軸。
在以上解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中,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在熱敏紙帶55上執行列印。然而,不像第一實施例,熱敏紙帶55被從第二帶捲軸41拉出。
如在圖8、9和32中所示,在設於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中的相應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但是在以下幾點是不同的。具體地,在其上纏繞熱敏紙帶55的第二帶捲軸41被第二帶支撐孔66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此,在平面視圖中,熱敏紙帶55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
根據以上位置關係,在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中,在平面視圖中,整個帶盒30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或其附近。使用者可以在手指在右側和左側這兩側處夾住側壁37以保持頂壁35和底壁36大致水平時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豎直地插入具有這種重量分佈的帶盒30。此時,因為帶盒30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或其附近,所以可以防止帶盒30以分劃線K作為旋轉中心傾斜。
根據第三實施例帶盒30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安裝/移除模式類似於在第二實施例中的安裝/移除模式(參考圖27和28)。具體地,帶盒30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當從帶盒殼體部分8移除帶盒30時,帶盒30也被沿著該兩個引導軸向上引導。
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引導孔47在平面視圖中具有圓形開口,並且它的開口寬度大於引導軸120的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因此,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並不需要相對於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所有的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準確地定位帶盒30的相應的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因此,在安裝帶盒30時,可以減輕使用者的負擔。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引導孔47的直徑大致等於引導軸120的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因此,當在引導孔47中插入引導軸120時,大直徑軸部分120A被沿著引導孔47的全部周向方向緊密地接合。因此,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可以被更加準確地定位於正確的水平位置處。
根據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具有一定重量分佈從而在平面視圖中帶盒30的重心在分劃線K上或者在其附近。因此,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的過程中,由於帶盒30的自身重量引起的傾斜可以是較不可能發生的。因此,即使當不像第一實施例那樣設置輔助軸110時,帶盒30也可以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
此外,在平面視圖中在兩個點,即,在帶盒30的對角線上的一對角部部分(具體地,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處沿著豎直方向引導帶盒30。換言之,圍繞通過熱敏紙帶55的重心或者在其附近經過的分劃線K而沿著安裝/移除方向引導帶盒30。因此,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可以適當地防止位置移位或者傾斜。
在第三實施例中,在通用帶式印表機1中使用從通用帶盒形成的熱式帶盒30。然而,可以構造用於熱式的專用帶盒,或者可以在用於熱式的專用帶式印表機中使用第三實施例的帶盒30。
例如,如在圖19和34中所示,可以構造專用於熱式的帶式印表機1。墨帶不被用於利用熱式在列印介質上列印。因此,如上參考圖19上述,專用於熱式的帶式印表機1並不包括墨帶捲繞軸95。此外,不像圖19所示的帶式印表機1(參考圖34),圖34所示的帶式印表機1並不包括輔助軸110。
如在圖33和34中所示,可以構造能夠僅僅容納熱敏紙帶的、用於熱式的專用帶盒30。不像圖20和21所示的、專用於熱式的帶盒30,圖33和34所示的、專用於熱式的帶盒30被構造為在分劃線K上容納熱敏紙帶55。因此,圖33和34所示的帶盒30不具有第一帶捲軸和用於支撐第一帶捲軸的第一帶支撐孔65、墨帶捲繞捲軸44和用於支撐墨帶捲繞捲軸44的捲繞捲軸支撐孔67以及墨帶捲軸和用於支撐墨帶捲軸的墨帶支撐孔68中的任何一個。
利用這種構造,也可以以與以上類似的方式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換言之,如在圖35中所示,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被分別地插入兩個相應的引導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中,從而帶盒30被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
<第四實施例>
將參考圖36和37解釋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第四實施例描述了其中帶盒30容納兩種帶(特別地,作為列印介質帶的雙面膠帶和薄膜帶)和墨帶並且具有用於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時引導帶盒30的兩個引導孔的實例。第四實施例還描述了其中帶式印表機1具有用於將帶盒30引導到相應於上述兩個引導孔的正確位置的兩個引導軸的實例。
如在圖36和37中所示,類似於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參考圖24到26),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是通常能夠使用具有各種帶類型的多個帶盒30的通用裝置。不像第一實施例那樣,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並不設有輔助軸110。
類似於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30(參考圖3和7到13),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是能夠被組裝成各種類型的通用帶盒。如在圖36和37中所示,在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中,第一帶捲軸40被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並且作為第一帶的雙面膠帶58被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第二帶捲軸41被第二帶支撐孔66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並且作為第二帶的薄膜帶59被纏繞在第二帶捲軸41上。墨帶捲軸42被墨帶支撐孔68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並且墨帶60被纏繞在墨帶捲軸42上。換言之,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被組裝成所謂的層疊式帶盒。
在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中,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執行列印時,經由帶驅動軸100而被驅動以旋轉的帶供給輥46與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從第二帶捲軸41拉出薄膜帶59。此外,經由墨帶捲繞軸95而被驅動以旋轉的墨帶捲繞捲軸44與列印速度同步地從墨帶捲軸42拉出未用墨帶60。
已被從第二帶捲軸41拉出的薄膜帶59經過墨帶支撐孔68的右側從而被沿著在臂部分34內的供給路徑供給。此外,在其中墨帶60被結合到薄膜帶59的表面的狀態中,薄膜帶59被從出口34A供應到列印頭插入部分39。薄膜帶59和墨帶60被在帶式印表機1的熱式列印頭10和壓板輥15之間供給。然後,熱式列印頭10將字元列印到薄膜帶59的列印表面上。此後,已用墨帶60在引導壁38處被從已列印的薄膜帶59剝離,並且被纏繞到墨帶捲繞捲軸44上。
同時,與帶供給輥46和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從第一帶捲軸40拉出雙面膠帶58。當雙面膠帶58在帶供給輥46和可移動供給輥14之間被引導和卡住時,雙面膠帶58被層壓到已被列印的薄膜帶59的列印表面上並且被固定於此。雙面膠帶58已經被固定於此的已被列印的薄膜帶59(即,已列印的帶50)被進一步朝向帶排出孔隙49供給,被從排出孔隙49排出,並且被切割機構17切割。
如在圖8、9和36中所示,在設於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中的相應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但是在以下幾點是不同的。具體地,在其上纏繞雙面膠帶58的第一帶捲軸40被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此,在平面視圖中,雙面膠帶58的重心位於第一容納區域30C內。
在另一方面,在其上纏繞未用墨帶60的墨帶捲軸42被墨帶支撐孔68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其上纏繞已用墨帶60的墨帶捲繞捲軸44被捲繞捲軸支撐孔67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此,在平面視圖中,墨帶60的重心位於第二容納區域30D內。在其上纏繞薄膜帶59的第二帶捲軸41被第二帶支撐孔66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此,在平面視圖中,薄膜帶59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
根據以上位置關係,在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中,由分劃線K限定的第一容納區域30C和第二容納區域30D的重量相互接近。此外,在平面視圖中,整個帶盒30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或其附近。使用者可以在手指在右側和左側這兩側處夾住側壁37以保持頂壁35和底壁36大致水平時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豎直地插入具有這種重量分佈的帶盒30。
此時,因為在帶盒30中的重量失衡很小,並且另外地帶盒30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或其附近,所以可以防止帶盒30以分劃線K作為旋轉中心傾斜。此外,雖然雙面膠帶58通常比墨帶60重,但是由於墨帶捲繞捲軸44的重量,在第一容納區域30C和第二容納區域30D之間的重量差異變得小得多(即,能夠利用墨帶捲繞捲軸44減輕帶盒30的重量失衡)。
根據第四實施例帶盒30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的安裝/移除模式類似於第二實施例(參考圖27和28)。具體地,如在圖37中所示,帶盒30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當從帶盒殼體部分8移除帶盒30時,帶盒30也被沿著兩個引導軸向上引導。
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引導孔47具有在平面視圖中帶有倒圓的四個角部的、大致長方形的開口。在平面視圖中,引導孔47沿著左右方向的開口寬度大於沿著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引導孔47沿著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兩個開口寬度均大於引導軸120的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沿著左右方向的開口寬度大於沿著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引導孔47沿著前後方向的開口寬度大致等於引導軸120的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因此,引導軸120被插入引導孔47中使得沿著前後方向被緊密地接合並且允許沿著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左右方向存在鬆弛度。
因此,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並不需要相對於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所有的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準確地定位帶盒30的相應的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因此,在安裝帶盒30時,可以減輕使用者的負擔。此外,能夠在保持列印質量時順利地安裝和移除帶盒30。
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具有的重量分佈使得第一容納區域30C和第二容納區域30D的重量相互接近,並且在平面視圖中帶盒30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或其附近。因此,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的過程中,由於帶盒30的自身重量引起的傾斜可以是較不可能發生的。因此,不像第一實施例,即使當沒有設置輔助軸110時,帶盒30也可以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的正確位置。
此外,在兩個點,即,在帶盒30在平面視圖中的對角線上的一對角部部分(具體地,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處沿著豎直方向引導帶盒30。換言之,圍繞在雙面膠帶58的重心和墨帶60的重心之間經過並且通過或者在薄膜帶59的重心附近經過的分劃線K沿著安裝/移除方向引導帶盒30。因此,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可以適當地防止位置移位或者傾斜。
在第四實施例中,在包括兩個引導軸的帶式印表機1中使用從通用帶盒形成的層疊式帶盒30。然而,根據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可以被安裝於例如根據第一實施例包括三個引導軸的帶式印表機1中。在此情形中,類似於第一實施例,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被分別地插入三個相應的引導孔(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中,從而帶盒30被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參考圖14到16)。
<在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的共同元件>
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已經單獨地解釋了其中本發明被應用於各種類型的帶盒30和帶式印表機1的實例。在下面解釋在於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例示的帶盒30和帶式印表機1中共同地採用的元件。
根據第一到第四實施例的帶盒30中的每一個均包括具有大體長方形狀的箱形殼體(盒殼31)。盒殼31包括限定盒殼31的周邊的頂壁35、底壁36和側壁37。在盒殼31的內部中,在於該周邊內限定的帶容納區域中支撐至少一個帶(熱敏紙帶55、列印帶57、雙面膠帶58和薄膜帶中的至少一個)。從底壁36延伸的一對空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在盒殼31的將第一角部部分(左前角部部分)和第二角部部分(右後角部部分)連接的對角線的相對兩端部處被設置於帶容納區域和該周邊之間。
根據第一到第四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包括至少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上述至少兩個引導軸能夠分別地插入該一對空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中,並且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帶盒30時沿著安裝/移除方向引導帶盒30。
由於上述共同元件,第一到第四實施例具有以下共同的效果,其中可以分別地沿著將在該一對空腔中插入的兩個引導軸更加準確地和順利地在帶式印表機1中安裝或者從其移除帶盒30,而與在帶容納區域中容納的沈重帶對於帶盒30的重量分佈的影響無關。另外,如上上述,基於在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的以上共同元件和它們的效果,可以為每一個實施例實現各自的構造和效果。
在上述實施例中,盒殼31對應於本發明的殼體。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和第一帶支撐孔65分別地對應於本發明的第一空腔、第二空腔和第三空腔。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或者在第二帶捲軸41上的熱敏帶55、列印帶57、雙面膠帶58和薄膜帶59中的每一個對應於本發明的帶。在第一實施例中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的熱敏紙帶55、在第二實施例中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的列印帶57和在第四實施例中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的雙面膠帶58每一個均對應於本發明的第一帶。熱敏帶55、列印帶57和薄膜帶59中的每一個對應於本發明的列印介質帶。第一殼體區域30C對應於第一區域,並且第二殼體區域30D對應於本發明的第二區域。
本發明不限於上述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並且能夠被以不同的方式修改。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可以被構造為具有例如在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描述的各種特徵的組合。將在下面解釋基於以上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和帶盒30的修改實施例。
例如,在上述實施例中,帶盒殼體部分8被構造成具有大體對應於帶盒30的平面形狀的長方形開口的殼體部分。然而,帶盒殼體部分8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狀。例如,可以並不設置從下方支撐共同部分32的帶盒支撐部分8B。具體地,如在圖38和39示意的第一修改實施例中所示,帶盒殼體部分8可以被構造成在平面視圖中比帶盒30的平面形狀大的平坦部分。
在第一修改實施例中,如在圖40中所示,帶驅動軸100、引導軸120、輔助軸110、墨帶捲繞軸95、定位銷102、103和頭部保持器74從帶盒殼體部分8上的相同高度位置向上立起(換言之,從共同平表面向上立起)。這些構件之間的位置關係和它們的上端之間的高度關係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在第一修改實施例中的定位銷102、103和引導軸120以帶盒支撐部分8B的高度而比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更長。
在第一修改實施例中帶盒30的安裝/移除模式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具體地,帶盒30被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然後,帶盒30被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定位於正確的水平位置處,並且被定位銷102和103定位於正確的高度位置處。換言之,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是由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103限定的。因此,即使當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形狀並不對應於帶盒30的平面形狀時,也能夠在正確位置處定位帶盒30。
如上上述,可能優選的是,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在同時被分別地插入將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的帶盒30的開口64B、65B和47B中。如在圖40中所示,在具有大的帶寬度(例如36mm)的帶盒30中,共同部分32沿著厚度方向(即,沿著豎直方向)形成臺階。因此,將在形成於共同部分32的下表面處的開口47B中插入的引導軸120的上端以由共同部分32形成的臺階的高度而處於比帶驅動軸100和輔助軸110更高的位置處。換言之,可以由將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的帶盒30的開口64B、65B和47B的高度位置限定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相應上端的高度位置。
如在圖41中所示,在具有小的帶寬度(例如12mm)的帶盒30中,共同部分32並不沿著厚度方向(即,沿著豎直方向)形成臺階。因此,開口64B、65B和47B的高度位置是大致相同的。因此,在其中使用具有小的帶寬度的帶盒30的帶式印表機1中,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上端的高度位置可以優選地被設為是大致相同的。換言之,可能優選的是,根據將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的帶盒30的開口64B、65B和47B的高度位置而改變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的相應上端的高度位置。因此,根據帶盒30的厚度(沿著豎直方向的長度),可以分別地同時地將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插入三個引導孔(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和第一帶支撐孔65)中。
此外,引導軸120可以延伸到相應於具有更大帶寬度(例如48mm)的帶盒30的更高位置(例如,可以使得引導軸120的長度更大)。然而,可以根據帶式印表機1(特別地,帶盒殼體部分8)的形狀或者尺寸限制引導軸120的長度。在這種情形中,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首先,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輔助軸110)可以被插入兩個引導孔(輥支撐孔64和第一帶支撐孔65)中。然後,在帶盒30被該兩個引導軸引導並且向下移動時,第三引導軸(引導軸120)可以被插入第三引導孔(引導孔47)中。根據這種安裝模式,在引導軸120被插入引導孔47中之前,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可以分別地被插入列印頭插入部分39和捲繞捲軸支撐孔67中。
如上上述,列印頭插入部分39和捲繞捲軸支撐孔67每一個均具有一定開口寬度,通過該開口,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被分別鬆弛地插入。因此,在安裝帶盒30的過程中,可以防止其中頭部保持器74或者墨帶捲繞軸95接觸其他構件從而妨礙安裝帶盒30的故障。此外,即便在帶盒30被兩個引導軸引導而將頭部保持器74插入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中時發生位置移位元或者傾斜,當將引導軸120插入引導孔47中時,頭部保持器74也被校正為正確的安裝狀態。對於捲繞捲軸支撐孔67和墨帶捲繞軸95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即使當引導軸120的上端位置受到限制時,也可以將帶盒30引導到並且定位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處。
而且,即使當帶驅動軸100和輔助軸110等於或者低於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並且在開始安裝帶盒30時引導軸120並不進入引導孔47時,也可以獲得與以上實施例類似的效果。將在下面給出一個實例,其中在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的過程中,在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被分別地插入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中之前,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被分別地插入列印頭插入部分39和捲繞捲軸支撐孔67中。
在此情形中,因為當頭部保持器74和墨帶捲繞軸95被分別地插入列印頭插入部分39和捲繞捲軸支撐孔67中時帶盒30未被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中的任何一個引導,所以帶盒30可以如上上述地被移位或者傾斜。然而,當帶盒30被進一步向下移動時,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被分別地插入第一帶支撐孔65、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中。然後,帶盒30可以被校正到正確的安裝狀態。此後,能夠沿著三個引導軸朝向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順利地安裝帶盒30。
此外,能夠從開始沿著三個引導軸順利地移除帶盒30。以此方式,即使當所有的三個引導軸的上端位置受到限制時,也可以將帶盒30引導到並且定位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處。
不像上述實施例,可以不由定位銷102和103限定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帶盒30的高度位置。具體地,如在圖42示意的第二修改實施例中所示,定位銷103可以不被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在此情形中,如在圖43中所示,引導孔47並不具有經過帶盒30的頂壁35的開口47A,並且引導孔47的上端被頂壁部分47D關閉。圖43是如從帶盒30的右側看到地圍繞引導孔47及其附近的部分剖面視圖。
即使利用這種構造,帶盒30的安裝/移除模式也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具體地,帶盒30被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然後,帶盒30被引導軸120和定位銷102定位於正確的水平位置處。插入引導孔47中的引導軸120的上端在帶盒30的右後角部部分處接觸頂壁部分47D,從而帶盒30可以被定位於正確的高度位置處。而且,以與在第一實施例中類似的方式,帶盒30被在帶盒30的左側端部處的銷孔53中插入的定位銷102定位於正確的高度位置處。
如上上述,鄰近於定位銷103地設置引導軸120。因此,利用其中引導軸120的上端接合在引導孔47內的構造,引導軸120還可以用於替代定位銷103地沿著高度方向定位帶盒30。以此方式,可以利用引導軸120作為沿著高度方向的定位構件之一從而可以不需要另外地設置定位銷103,由此簡化帶式印表機1的構造。如果並非如在上述第二修改實施例中那樣由共同部分32定位帶盒30的高度位置,則帶盒30的盒殼31可以不具有共同部分32,如在圖42中所示。
雖然第一和第二修改實施例(參考圖38到43)描述了其中帶盒30被三個引導軸引導的實例,但是帶盒30可以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具體地,如在圖44示意的第三修改實施例中所示,即使當輔助軸110未被設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時,帶盒殼體部分8也可以被構造成大於帶盒30的平面形狀的平坦部分。
另外,可以根據將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的帶盒30的開口64B和47B的高度位置改變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的相應上端的高度位置。此外,引導軸120可以替代定位銷103地沿著高度方向定位帶盒30。帶盒30可以並不類似於圖29所示實例地設有第一帶支撐孔65。換言之,替代第一帶支撐孔65,可以在頂壁35和底壁36之間設置在盒殼31內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一帶捲軸40的圓柱形壁部分65D。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帶盒30被從通用帶盒形成並且被組裝成熱式、接收器式或者層疊式。然而,帶盒30的類型並不限於這些實例。例如,如在圖45示意的第四修改實施例中所示,帶盒30可以被組裝成所謂的熱敏層疊式帶盒。在熱敏層疊式帶盒中,在其上纏繞作為第一帶的雙面膠帶58的第一帶捲軸40被第一帶支撐孔6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在其上纏繞作為第二帶的熱敏紙帶55的第二帶捲軸41被第二帶支撐孔66以可旋轉方式支撐。因為在所謂的熱敏層疊式帶盒中並不使用墨帶,所以沒有設置墨帶捲軸。
其中使用圖45所示帶盒的帶式印表機1可以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的帶式印表機1。當在帶式印表機1中執行列印時,經由帶驅動軸100而被驅動以旋轉的帶供給輥46與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從第二帶捲軸41拉出熱敏紙帶55。已被從第二帶捲軸41拉出的熱敏紙帶55經過墨帶支撐孔68的右側從而被沿著在臂部分34內的供給路徑供給。此外,熱敏紙帶55被從臂部分34的出口34A供應到列印頭插入部分39,並且被在熱式列印頭10和壓板輥15之間供給。然後,熱式列印頭10在列印帶57的列印表面上列印字元。
同時,帶供給輥46與可移動供給輥14相協調地從第一帶捲軸40拉出雙面膠帶58。當在帶供給輥46和可移動供給輥14之間被引導並且被卡住時,雙面膠帶58被層壓到已被列印的熱敏紙帶55的列印表面上並且被固定於此。雙面膠帶58已被固定於此的、已列印的熱敏紙帶55(即,已列印的帶50)被進一步朝向帶排出孔隙49供給,被從排出孔隙49排出,並且被切割機構17切割。
在設於圖45所示帶盒30中的相應部分之間的位置關係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但是在以下幾點是不同的。具體地,在平面視圖中,纏繞在第一帶捲軸40上的雙面膠帶58的重心位於第一容納區域30C內。在平面視圖中,纏繞在第二帶捲軸41上的熱敏紙帶55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利用這種位置關係,在圖45所示的帶盒30中,雙面膠帶58的重心位於其中的第一容納區域30C相對於第二容納區域30D是更重的。因此,由於帶盒30的重量失衡,第一容納區域30C可以以分劃線K作為旋轉中心而向下傾斜。
帶盒30相對於圖45所示帶盒殼體部分8的安裝/移除模式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的那些(參考圖14到16)。具體地,帶盒30被三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輔助軸110和引導軸120)引導到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正確位置。當從帶盒殼體部分8移除帶盒30時,帶盒30被沿著三個引導軸向上引導。然而,在第四修改實施例中,帶盒30可以被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
類似於第一實施例,可能優選的是,整個帶盒30的重心位於在平面視圖中通過連接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而限定的區域內。因為在圖45所示帶盒30中,熱敏紙帶55的重心位於分劃線K上,所以帶盒30的重心比其中熱敏紙帶55未被安裝在這個位置處的帶盒更加靠近分劃線K。因此,圖45所示的帶盒30具有的重量分佈使得帶盒的重心可以位於在平面視圖中通過連接輥支撐孔64、第一帶支撐孔65和引導孔47而限定的區域內。
圖45所示的引導孔47是類似於在第二實施例中的引導孔47(參考圖24等)的橢圓形孔。然而,圖45所示的引導孔47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平面視圖中,引導孔47具有沿著分劃線K的長軸和沿著垂直於分劃線K的方向的短軸。利用圖45所示的引導孔47,可以沿著分劃線K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因此,可以減輕使用者在定位帶盒30時的負擔。以此方式,引導孔47可以被構造為具有任意開口形狀例如圓形孔、橢圓形孔或者細長孔。
例如,圖46所示引導孔47的一種修改實施例是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的引導孔47(參考圖8等)的細長孔,但是不同之處在於,在平面視圖中,圖46所示的引導孔47具有沿著前後方向延伸的長邊和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短邊。利用這種引導孔47,可以沿著前後方向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因此,可以減輕使用者在定位帶盒30時的負擔。圖46例示了其中引導孔47是細長孔的情形,但是引導孔47可以被構造成具有沿著前後方向的長軸的橢圓形孔。
圖47所示另一經過修改的引導孔47是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細長孔(參考圖8等),但是不同之處在於,圖47所示的引導孔47具有平行於分劃線K延伸的長邊和垂直於分劃線K延伸的短邊。利用這種引導孔47,類似於圖45所示的引導孔47,可以沿著分劃線K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因此,可以減輕使用者在定位帶盒30時的負擔。
另外,圖48所示的、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是類似於第一實施例的細長孔(參考圖8等),但是不同之處在於,圖48所示的引導孔47具有垂直於分劃線K延伸的長邊和平行於分劃線K延伸的短邊。利用這種引導孔47,可以沿著垂直於分劃線K的方向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因此,可以減輕使用者在定位帶盒30時的負擔。圖48例示了其中引導孔47是細長孔的情形,但是引導孔47可以被構造成具有垂直於分劃線K的長軸的橢圓形孔。
另外,圖49和50所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是在形成帶盒30的右側表面的側壁37中形成的凹槽。在盒殼31的右後部分處的全部高度(在頂壁35和共同部分32在右後部分處的下表面之間)之上,凹槽在平面視圖中朝向向左的方向凹進,並且具有U形剖面。U形槽引導孔47的開口寬度大於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並且大致等於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在此情形中,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引導軸120被從下方插入U形槽引導孔47中,並且類似於其中引導孔47是通孔或者凹口的情形,帶盒30被沿著引導軸120的立起方向向下引導。然後,當大直徑軸部分120A被配合於引導孔47中時,帶盒30得以定位。
在圖49和50所示的U形槽引導孔47中,在安裝帶盒30時,可以減輕使用者的負擔,並且類似於在第一實施例中例示的沿著水平方向長的引導孔47(參考圖8等),可以順利地安裝和移除帶盒30。在U形槽引導孔47中插入的引導軸120被暴露出從而能夠從帶盒30的右側看到它。因此,使用者能夠看到在引導孔47中插入的引導軸120並且檢查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而被安裝或者移除的帶盒30的狀態。
圖49和50所示的U形槽引導孔47可以被修改為任意凹槽形狀。例如,圖51所示引導孔47的另一修改實施例是在形成帶盒30的後表面的側壁37中形成並且在平面視圖中朝向向前方向凹進的凹槽。在此情形中,類似於圖46所示的引導孔47,可以沿著前後方向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
圖52所示引導孔47的另一修改實施例是在形成帶盒30的右側表面的側壁37中形成並且在平面視圖中沿著分劃線K凹進的凹槽。在此情形中,類似於圖47所示的引導孔47,可以沿著分劃線K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圖53所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是在形成帶盒30的後表面的側壁37中形成並且在平面視圖中沿著垂直於分劃線K的方向凹進的凹槽。在此情形中,類似於圖48所示的引導孔47,可以沿著垂直於分劃線K的方向使得關於引導軸120的水平定位精度的容限更大。
另外,圖54和55所示引導孔47的另一修改實施例是在形成帶盒30的右側表面的側壁37中和在底壁36中形成並且形成在平面視圖中朝向向左方向凹進的U形剖面的凹槽。U形槽引導孔47從底壁36延伸到在盒殼31的右後部分處從頂壁35稍微向下的部分。凹槽的上端被頂壁部分47E關閉。換言之,引導孔47並不在頂壁35中向上開口。引導孔47的U形剖面的寬度大於小直徑軸部分120B的直徑並且大致等於大直徑軸部分120A的直徑。
在此情形中,當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安裝帶盒30時,引導軸120被從下方插入U形槽引導孔47中,並且類似於引導孔47是通孔或者凹口的情形,帶盒30被沿著引導軸120的立起方向向下引導。然後,當大直徑軸部分120A被配合於引導孔47中時,帶盒30得以定位。特別地,在帶盒30的右側端部處,在引導孔47中插入的引導軸120的上端接觸頂壁部分47E,從而帶盒30位於正確的高度位置處。
在圖54和55所示的引導孔47中,類似於圖49和50所示的U形槽引導孔47,在安裝帶盒30時,可以減輕使用者的負擔,並且帶盒30可以被順利地安裝和移除。另外,使用者能夠看到在引導孔47中插入的引導軸120並且檢查相對於帶盒殼體部分8被安裝或者移除的帶盒30的狀態。此外,因為利用引導軸120作為沿著高度方向的定位構件之一,所以可以不需要另外地設置定位銷103,由此簡化帶式印表機1的構造。
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一帶捲軸40被延伸通過第一帶捲軸40的軸孔40D的圓柱形壁部分85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並且在安裝和移除帶盒30時,被插入第一帶支撐孔65中和從其移除的輔助軸110還被插入軸孔40D中和從其移除。然而,如在圖56中所示,替代圓柱形壁部分85,第一帶支撐孔65可以設有一對短柱體88。短柱體88從開口65A和65B的開口邊緣的周邊朝向彼此地延伸到盒殼31的內部。
在此情形中,第一帶捲軸40可以具有單一壁構造,其中熱敏紙帶55被纏繞在捲軸主體40E上,捲軸主體40E是具有與列印介質(類似於列印帶57和薄膜帶59)的帶寬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圓柱體構件。該一對短柱體88被插入在盒殼31內的捲軸主體40E的兩端處的開口中。即使利用這種構造,也可以利用在軸孔40D中插入的一對短柱體88以可旋轉方式支撐第一帶捲軸40,並且在安裝和移除帶盒30時可以被插入第一帶支撐孔65中和從其移除的輔助軸110也被插入軸40D中和從其移除。
當帶式印表機1具有輔助軸110時,第一帶支撐孔65的開口65B可以被置放成面對軸孔40D從而輔助軸110能夠被插入第一帶捲軸40的軸孔40D中和從其移除。換言之,設於底壁36中的開口65B和軸孔40D可以被連接。在圖10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通過其插入和移除輔助軸110的開口65B經由圓柱形壁部分85而被與軸孔40D間接地連接,並且第一帶支撐孔65的軸孔65C延伸通過第一帶捲軸40的軸孔40D。在圖56所示的以上修改實施例中,通過其插入和移除輔助軸110的開口65B經由短柱體88而被與軸孔40D直接地連接,並且第一帶支撐孔65的軸孔65C延伸通過第一帶捲軸40的軸孔40D。
在任一情形中,第一帶支撐孔65的開口65B面對第一帶捲軸40的軸孔40D,從而被插入第一帶支撐孔65中和從其移除的輔助軸110還被插入軸孔40D中和從其移除。因此,在安裝和移除帶盒30時,在其上纏繞熱敏紙帶55等的帶捲軸40的重心被沿著輔助軸110引導。
類似於第一帶支撐孔65,輥支撐孔64的開口64B可以被置放成面對軸孔46D,從而帶驅動軸100能夠被插入帶供給輥46的軸孔46D中和從其移除。換言之,輥支撐孔64的開口64B可以被與軸孔46D連接,從而當帶驅動軸100被插入輥支撐孔64中和從其移除時,帶驅動軸100還能夠被插入軸孔46D中和從其移除。
在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各種帶和墨帶(具體地,熱敏紙帶55、列印帶57、雙面膠帶58、薄膜帶59和墨帶60)被分別地纏繞在捲軸(具體地,第一帶捲軸40、第二帶捲軸41和墨帶捲軸42)上。然而,帶和墨帶可以不被纏繞在捲軸上。例如,帶或者墨帶可以被纏繞成圍繞纏繞中心形成孔而不用將捲軸構造成所謂的無芯式的。
在第一到第四實施例中,使用其中在帶盒30中設置兩個引導孔(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的實例從而帶盒30被沿著兩個引導軸(帶驅動軸100和引導軸120)引導以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然而,在帶盒30的引導孔中插入的構件不限於設於帶式印表機1中的引導軸。
例如,如在圖57中所示,相應於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的一對軸140可以預先被設置成在將在此處展示帶盒30的位置處向上立起。每一個軸140具有軸140A和基部140B。軸140A具有能夠被插入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中和從其移除的直徑。基部140B具有預定高度,並且軸140A從基部140B的上表面向上立起。當帶盒30得以展示時,使用者可以分別地在輥支撐孔64和引導孔47中插入軸140A。然後,當帶盒30沿著軸140A向下移動時,帶盒30最終被置於位於軸140A的下端處的基部140B上。因此,帶盒30可以被該一對軸140保持在能夠易於在視覺上看到它的預定高度位置處。
如果可以使得圖57所示的軸140的上端的位置更高(例如,使得每一個軸140A的長度更大),則可以沿著軸140A在基部140B上順序地堆疊多個帶盒30。因此,該多個帶盒30能夠被一起地存儲、收集、攜帶等。另外,如果一個帶盒30位於軸140的上端處,則帶盒30能夠被展示於能夠在視覺上更加容易地看到它的高度位置處。能夠通過使用用於設有三個引導孔(輥支撐孔64、引導孔47和第一帶支撐孔65)的帶盒30的一組(三個)軸140而採用上述用法。
1...帶式印表機
2...主單元蓋
3...鍵盤
5...液晶顯示器
4...閉鎖鎖具
6...帶盒蓋
7...鎖孔
8...帶盒殼體部份
9...狹縫
10...熱式列印頭
11...窗口
23...帶供給馬達
30...帶盒
31...盒殼
40...帶捲軸
47...引導孔
55...熱敏紙帶
65...第一帶支撐孔
74...頭部保持器
91...驅動齒輪
93...齒輪
94...齒輪
95...墨帶捲繞軸
95A...凸輪構件
97、98...齒輪
100...帶驅動輪
100A...凸輪構件
101...齒輪
102、103...定位銷
110...輔助軸
將在下面參考附圖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其中,
圖1是在其中帶盒蓋6關閉的狀態中、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式印表機1的透視圖。
圖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在其中帶盒蓋6打開的狀態中的帶式印表機1的透視圖。
圖3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示意帶盒30和帶盒殼體部分8的透視圖。
圖4是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5是當壓板保持器12在待用位置處時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6是當壓板保持器12在列印位置處時、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7是示意其中帶盒30和壓板保持器12被相對地佈置的狀態的側剖面視圖。
圖8是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9是帶盒30的底視圖。
圖10是圍繞第一帶支撐孔65和第一帶捲軸40的帶盒30的前剖面視圖。
圖11是圍繞捲繞捲軸支撐孔67和墨帶捲繞捲軸44的帶盒30的前剖面視圖。
圖12是輥支撐孔64和帶供給輥46的放大和分解透視圖。
圖13是圍繞引導孔47的帶盒30的側剖面視圖。
圖14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表示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帶盒30的安裝過程的右側視圖。
圖15根據第一實施例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帶盒30的安裝過程的另一右側視圖。
圖16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17是表示其中帶驅動軸100被插入帶供給輥46中的狀態的前剖面視圖。
圖18是表示其中墨帶捲繞軸95被插入墨帶捲繞捲軸44中的狀態的前剖面視圖。
圖19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變型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20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變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21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變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22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變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23是根據第一實施例變型圍繞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第一帶支撐孔65放大的平面視圖。
圖24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示意帶盒30和帶盒殼體部分8的透視圖。
圖25是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26是根據第二實施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27是根據第二實施例表示在帶盒殼體部分8中帶盒30的安裝過程的右側視圖。
圖28是根據第二實施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29是根據第二實施例變型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30是根據第二實施例變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31是根據第二實施例另一變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32是根據第三實施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33是根據第三實施例變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34是根據第三實施例變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35是根據第三實施例變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36是根據第四實施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37是根據第四實施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38是根據第一修改實施例示意帶盒30和帶盒殼體部分8的透視圖。
圖39是根據第一修改實施例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40是根據第一修改實施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41是根據第一修改實施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42是根據第二修改實施例示意帶盒30和帶盒殼體部分8的透視圖。
圖43是根據第二修改實施例表示其中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44是根據第三修改實施例示意帶盒30和帶盒殼體部分8的透視圖。
圖45是根據第四修改實施例在其中安裝帶盒30的帶盒殼體部分8的平面視圖。
圖46是表示引導孔47的修改實施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47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另一修改實施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48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49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的、其中帶盒30的右側被放大的透視圖。
圖50是表示其中圖49所示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51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52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53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的帶盒30的平面視圖。
圖54是表示引導孔47的又一個修改實施例的、其中帶盒30的右側被放大的透視圖。
圖55是表示其中圖54所示的帶盒30被安裝於帶盒殼體部分8中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圖56是根據修改實施例圍繞第一帶支撐孔65和第一帶捲軸40的帶盒30的前剖面視圖。
圖57是例示其中展示帶盒30的狀態的右側視圖。
1...帶式印表機
2...主單元蓋
8...帶盒殼體部份
10...熱式列印頭
12A...支撐軸
12...壓板保持器
14...輥
15...壓板輥
17...切割機構
18...固定刀刃
19...可移動刀刃
20...開關部分
30...帶盒
31...盒殼
34...臂部分
34A...出口
38...引導壁
39...列印頭插入部分
40...帶捲軸
44...墨帶捲繞捲軸
46...輥
47...引導孔
48...分離壁
49...帶排出孔隙
55...熱敏紙帶
63...調節構件
74...頭部保持器
80...臂指示器部分
95...墨帶捲繞軸
100...帶驅動輪
110...輔助軸
120...引導軸

Claims (12)

  1. 一種帶盒,包括:大體長方箱狀殼體,上述殼體具有限定上述殼體的周邊的頂壁、底壁和側壁;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上述第一空腔和上述第二空腔從上述底壁延伸,並且在上述殼體的對角線的相對兩端部處被設置於帶容納區域和上述周邊之間,上述帶容納區域被限定在上述周邊內,並且上述對角線連接上述殼體的第一角部部分和第二角部部分;至少一個帶,上述至少一個帶在上述帶容納區域中被纏繞和安裝在上述殼體內,上述至少一個帶包括列印介質帶和雙面膠帶,上述雙面膠帶被層壓至列印後的上述列印介質帶的列印表面上並被固定於上述列印表面,上述雙面膠帶的重心設置於第一區域中,上述雙面膠帶在纏繞中心處具有孔,並且上述第一區域是通過相對於連接上述第一空腔和上述第二空腔的直線劃分上述殼體而形成的兩個區域中的一個區域;第三空腔,上述第三空腔從上述底壁在上述雙面膠帶的上述孔中延伸;帶供給輥,上述帶供給輥具有柱形形狀,被以可旋轉方式設置於上述頂壁和上述底壁之間適於抽出上述至少一個帶,並且具有經由上述第一空腔而在上述底壁中開口的插入孔;及墨帶,上述墨帶被纏繞和安裝在上述殼體內,以用於 在列印介質帶上進行列印,上述第一空腔被形成為通孔,上述第二空腔在上述殼體的豎直方向上連續延伸,上述第二空腔被形成為通孔,上述通孔在上述殼體的上述豎直方向上彼此相對的相應位置處延伸通過上述頂壁和上述底壁,上述列印介質帶位於連接上述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的上述直線上,並且上述墨帶的重心位於第二區域中,上述區域是上述兩個區域中除了上述第一區域之外的另一個區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帶盒,其中,適於以可旋轉方式支撐上述帶供給輥的輥支撐軸經由上述第一空腔而配合於上述帶供給輥的上述插入孔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帶盒,其中上述第一空腔和上述第二空腔中的一個空腔從細長開口延伸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帶盒,其中,上述細長開口具有當引導軸插入上述細長開口時允許上述引導軸的側部的至少一部分被緊密地接合的寬度,上述引導軸適於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帶式印表機移除上述帶盒時引導上述帶盒。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帶盒,其中,上述帶盒的重心位於由連接上述第一空腔、上述第二空腔和上述第三空腔的直線所限定的區域中。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帶盒,其中,上述第二空腔從細長開口延伸出,其具有延伸至第一空腔的長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帶盒,其中,上述第二空腔從細長開口延伸出,其具有延伸至第一空腔的長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帶盒,其中,第二空腔為引導孔,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帶式印表機移除上述帶盒時引導上述帶盒。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帶盒,其中,第二空腔為引導孔,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帶式印表機移除上述帶盒時引導上述帶盒。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的帶盒,其中,第二空腔為引導孔,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帶式印表機移除上述帶盒時引導上述帶盒。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的帶盒,其中,第二空腔為引導孔,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帶式印表機移除上述帶盒時引導上述帶盒。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的帶盒,其中,各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為引導孔,當在帶式印表機中安裝或者從帶式印表機移除上述帶盒時引導上述帶盒沿著配置成插入引導孔的引導軸。
TW099132599A 2010-09-27 2010-09-27 帶盒 TWI5208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32599A TWI520856B (zh) 2010-09-27 2010-09-27 帶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32599A TWI520856B (zh) 2010-09-27 2010-09-27 帶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158A TW201213158A (en) 2012-04-01
TWI520856B true TWI520856B (zh) 2016-02-11

Family

ID=46786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2599A TWI520856B (zh) 2010-09-27 2010-09-27 帶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08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83912B2 (ja) * 2019-06-28 2023-11-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セ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158A (en) 201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19082B1 (ko) 테이프 카세트
JP5287433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10234694A5 (zh)
TWI520856B (zh) 帶盒
TWI577568B (zh) 帶盒
JP5835506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234162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2012035637A5 (zh)
JP5686163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5234196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
JP4862914B2 (ja) テープカセッ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