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4904B -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4904B
TWI514904B TW102141596A TW102141596A TWI514904B TW I514904 B TWI514904 B TW I514904B TW 102141596 A TW102141596 A TW 102141596A TW 102141596 A TW102141596 A TW 102141596A TW I514904 B TWI514904 B TW I51490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equipment
proximity service
discovery
sig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1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7458A (zh
Inventor
Yu Hsuan Guo
Original Assignee
Innovative 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vative 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vative 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27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7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4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490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Description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無線通訊網路,且特別係有關於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隨著在行動通訊裝置上傳輸大量數據的需求迅速增加,傳統行動語音通訊網路進化為藉由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al,IP)數據封包在網路上傳輸。藉由傳輸網際網路協定(IP)數據封包,可提供行動通訊裝置之使用者IP電話、多媒體、多重廣播以及隨選通訊的服務。
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為一種目前正在標準化之網路架構。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UTRAN)系統可以提供高速傳輸以實現上述IP電話、多媒體之服務。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E-UTRAN)系統之規格係為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規格組織所制定。為了進化和完善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GPP)之規格,許多在目前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GPP) 規格及骨幹上的改變持續地被提出及考慮。
本發明揭露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用以提供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一第二使用者設備從一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一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探索訊號;以及回應上述探索訊號,上述第二使用者設備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至一網路以檢查一探索結果。
下文為介紹本發明之最佳實施例。各實施例用以說明本發明之原理,但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之範圍當以後附之權利要求項為準。
100‧‧‧存取網路
104、106、108、110、112、114‧‧‧天線
116‧‧‧存取終端
118‧‧‧反向鏈路
120‧‧‧前向鏈路
122‧‧‧存取終端
124‧‧‧反向鏈路
126‧‧‧前向鏈路
210‧‧‧發送器系統
212‧‧‧數據源
214‧‧‧發送數據處理器
220‧‧‧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
222a~222t‧‧‧發送器
224a~224t‧‧‧天線
230‧‧‧處理器
232‧‧‧記憶體
236‧‧‧數據源
238‧‧‧發送數據處理器
242‧‧‧接收數據處理器
240‧‧‧解調器
250‧‧‧接收器系統
252a~252r‧‧‧天線
254a~254r‧‧‧接收器
260‧‧‧接收數據處理器
270‧‧‧處理器
272‧‧‧記憶體
280‧‧‧調變器
300‧‧‧通訊裝置
302‧‧‧輸入裝置
304‧‧‧輸出裝置
306‧‧‧控制電路
308‧‧‧中央處理器
310‧‧‧記憶體
312‧‧‧執行程式碼
314‧‧‧收發器
400‧‧‧應用層
402‧‧‧第三層
404‧‧‧第二層
406‧‧‧第一層
500、600、700、800、900‧‧‧系統
510‧‧‧使用者設備1
520‧‧‧使用者設備2
540、550‧‧‧進化B節點
560‧‧‧服務閘道/數據封包網路閘道
710‧‧‧演進數據封包核心
910‧‧‧公共安全無線電資源控制器
1000、1100、1200‧‧‧示意圖
1010‧‧‧第一使用者設備
1020‧‧‧第二使用者設備
1030‧‧‧網路
1040‧‧‧被探索訊號
1050‧‧‧探索檢查訊號
1060‧‧‧回應探索檢查訊號
1110‧‧‧探索訊號
1120‧‧‧回應探索訊號
1130‧‧‧探索檢查訊號
1140‧‧‧回應探索檢查訊號
1210‧‧‧探索訊號
1220‧‧‧探索檢查訊號
1230‧‧‧探索結果訊號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一發送器系統(可視為存取網路)及一接收器系統(可視為存取終端或使用者設備)之方塊圖。
第3圖係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通訊設備之簡化功能方塊圖。
第4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表示第3圖中執行程式碼之簡化功能方塊圖。
第5圖係一在兩使用者設備間通訊的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中一直接模式數據路徑方塊圖。
第6圖係一當兩使用者設備由相同進化B節點所服務時,在兩使用者設備間通訊的演進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中一本地路由數據路徑方塊圖。
第7圖係一由相同進化B節點所服務之使用者設備之支援鄰近服務(Proximity Services,ProSe)通訊網路之一控制路徑方塊圖。
第8圖係另一由不同進化B節點所服務之使用者設備之支援鄰近服務通訊網路之一控制路徑之示範方塊圖。
第9圖係另一不具有網路支援之使用者設備的公共安全鄰近服務通訊之一控制路徑之示範方塊圖。
第10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訊號流程圖。
第11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訊號流程圖。
第12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訊號流程圖。
本發明在以下所揭露之無線通訊系統、裝置和相關的方法係使用支援一寬頻服務的無線通訊系統中。無線通訊系統廣泛的用以提供在不同類型的傳輸上,像是語音、數據等。這些無線通訊系統根據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分時多重存取(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分頻多重存取(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3GPP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電存取、3GPP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3GPP2超行動寬頻(Ultra Mobile Broadband,UMB)、全球互通微波存取 (WiMax)或其它調變技術來設計。
特別地,以下敘述之範例之無線通訊系統、元件,和相關方法可用以支援一或多種標準,例如由第三代通信系統標準組織(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制定之標準,其中包括了文件號碼RP-121435“長期演進技術中裝置對裝置鄰近探索的研究”(“Study on LTE Device to Device Proximity Discovery”);TR 22.803 V1.0.0“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 (ProSe)”);TS 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TS 36.321 V11.0.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SP-110638“基於鄰近服務的研究提案的工作項目敘述”(“WID on Proposal for a study on Proximity-based Services”以及TS 23.003 V11.3.0“編號、尋址、識別”(“Numbering,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上述所列出之標準及文件在此引用並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
第1圖係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所述之多重存取無線通訊系統之方塊圖。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AN)100包括複數天線群組,一群組包括天線104和106、一群組包括天線108和110,另一群組包括天線112和114。在第1圖中,每一天線群組暫以兩個天線圖型為代表,實際上每一天線群組之天線數量可多可少。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AT)116與天線112 和114進行通訊,其中天線112和114透過前向鏈路(forward link)120發送資訊給存取終端116,以及透過反向鏈路(reverse link)118接收由存取終端116傳出之資訊。存取終端122與天線106和108進行通訊,其中天線106和108透過前向鏈路126發送資訊至存取終端122,且透過反向鏈路124接收由存取終端122傳出之資訊。在一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系統,反向鏈路118、124及前向鏈路120、126可使用不同頻率通信。舉例說明,前向鏈路120可用與反向鏈路118不同之頻率。
每一天線群組及/或它們設計涵蓋的區塊通常被稱為存取網路的區塊(sector)。在此一實施例中,每一天線群組係設計為與存取網路100之區塊所涵蓋區域內之存取終端進行通訊。
當使用前向鏈路120及126進行通訊時,存取網路100中的傳輸天線可能利用波束形成(beamforming)以分別改善存取終端116及122的前向鏈路信噪比。而且相較於使用單個天線與涵蓋範圍中所有存取終端進行傳輸之存取網路來說,利用波束形成技術與在其涵蓋範圍中分散之存取終端進行傳輸之存取網路可降低對位於鄰近細胞中之存取終端的干擾。
存取網路(Access Network,AN)可以是用來與終端設備進行通訊的固定機站或基地台,也可稱作接入點、B節點(Node B)、基地台、進化基地台、進化B節點(evolved Node B,eNB)、或其他專業術語。存取終端(Access Terminal,AT)也可稱作係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無線通訊裝置、終 端、存取終端、或其他專業術語。
第2圖係顯示一發送器系統210(可視為存取網路)及一接收器系統250(可視為存取終端或使用者設備)應用在多重輸入多重輸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系統200中之方塊圖。在發送器系統210中,數據源212提供所產生之數據流中的流量數據至發送(TX)數據處理器214。
在一實施例中,每一數據流係經由個別之發送天線發送。發送數據處理器214使用特別為此數據流挑選之編碼法將流量數據格式化、編碼、交錯處理並提供編碼後的數據數據。
每一編碼後之數據流可利用正交分頻多工技術(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調變來和引導數據(pilot data)作多工處理。一般來說,引導數據係一串利用一些方法做過處理之已知數據模型,引導數據也可用作在接收端估算頻道回應。每一多工處理後之引導數據及編碼後的數據接下來可用選用的調變方法(二元相位偏移調變BPSK、正交相位偏移調變QPSK、多級相位偏移調變M-PSK、多級正交振幅調變M-QAM)作調變(亦即符元對應,symbol mapped)。每一數據流之數據傳輸率、編碼、及調變係由處理器230所指示。
所有數據流產生之調變符號接下來被送到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以繼續處理調變符號(例如,使用正交分頻多工技術(OFDM))。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接下來提供N T 調變符號流至N T 發送器(TMTR)222a至222t。 在某些狀況下,發射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會提供波束形成之比重給數據流之符號以及發送符號之天線。
每一發送器222a至222t接收並處理各自之符號流及提供一至多個類比訊號,並調節(放大、過濾、下調)這些類比訊號,以提供適合以多重輸入多重輸出頻道所發送的調變訊號。接下來,由發送器222a至222t送出之N T 調變後訊號各自傳送至N T 天線224a至224t。
在接收器系統250端,傳送過來之調變後訊號在N R 天線252a至252r接收後,每個訊號被傳送到各自的接收器(respective receiver,RCVR)254a至254r。每一接收器254a至254r將調節(放大、過濾、下調)各自接收之訊號,將調節後之訊號數位化以提供樣本,接下來處理樣本以提供相對應之「接收端」符號流。
N R 接收符號流由接收器254a至254r傳送至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接收數據處理器260將由接收器254a至254r傳送之N R 接收符號流用特定之接收處理技術處理,並且提供N T 「測得」符號流。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接下來對每一測得符號流作解調、去交錯、及解碼之動作以還原數據流中之流量數據。在接收數據處理器260所執行的動作與在發射系統210內之發送多重輸入多重輸出處理器220及發射數據處理器214所執行的動作互補。
處理器270週期性地決定欲使用之預編碼矩陣(於下文討論)。處理器270制定一由矩陣索引(matrix index)及秩值(rank value)所組成之反向鏈路訊息。
此反向鏈路訊息可包括各種通訊鏈路及/或接收數據流之相關資訊。反向鏈路訊息接下來被送至發射數據處理器238,由數據資料源236傳送之數據流也被送至此匯集並送往調變器280進行調變,經由接收器254a至254r調節後,再送回發送器系統210。
在發送器系統210端,源自接收器系統250之調變後訊號被天線224接收,在收發器222a至222t被調節,在解調器240作解調,再送往接收數據處理器242以提取由接收器系統250端所送出之反向鏈路訊息244。處理器230接下來即可決定欲使用決定波束形成之比重之預編碼矩陣,並處理提取出之訊息。
接下來,參閱第3圖,第3圖係以另一方式表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之通訊設備之簡化功能方塊圖。在第3圖中,通訊裝置300可用以具體化第1圖中之使用者設備(UE)(或存取終端(AT))116及122,並且此通訊系統以一長期演進技術(LTE)系統,一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TE-A),或其它與上述兩者近似之系統為佳。通訊裝置300可包括一輸入裝置302、一輸出裝置304、一控制電路306、一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308、一記憶體310、一程式碼312、一收發器314。控制電路306在記憶體310中透過中央處理器308執行程式碼312,並以此控制在通訊裝置300中所進行之作業。通訊裝置300可利用輸入裝置302(例如鍵盤或數字鍵)接收使用者輸入訊號;也可由輸出裝置304(例如螢幕或喇叭)輸出圖像及聲音。收發器314在此用作接收及發送無線訊號,將接收之訊號 送往控制電路306,以及以無線方式輸出控制電路306所產生之訊號。
第4圖係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表示第3圖中執行程式碼312之簡化功能方塊圖。此實施例中,執行程式碼312包括一應用層400、一第三層402、一第二層404、並且與第一層406耦接。第三層402一般執行無線電資源控制。第二層404一般執行鏈路控制。第一層406一般負責實體連接。
對於長期演進技術(LTE)或長期演進進階技術(LTE-A)系統而言,第2層部分可以包括一無線電鏈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和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第3層部分可以包括一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
鄰近服務的裝置對裝置探索及通訊預計在未來(如第12版)將成為長期演進技術的一個重要功能。討論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正在進行,並可在3GPP TR22.803 V1.0.0“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ProSe)”)中取得。這項研究的目的引述如下:目的係研究針對電信公司網路控制的使用者設備間之探索及通訊,其使用者設備在持續的網路控制下及3GPP網路覆蓋區域中,使用案例來識別潛在需求:
1. 商業/社交應用
2. 網路卸載
3. 公共安全
4. 現有基礎設施服務的整合,以確保包括可到達性和行動性方面之一致的使用者經驗
此外,研究項目將研究應用情況和識別潛在的需求:
5. 公共安全,在缺少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網路覆蓋區域的情況下(受區域規則和電信公司策略的管制及限於特定公共安全指定頻帶及終端)
在3GPP TR22.803 V1.0.0“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ProSe)”)中,鄰近服務包括兩個主要功能:鄰近服務探索及鄰近服務通訊。鄰近服務探索係一種使用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識別一使用者設備在其他使用者設備鄰近區域的程序。鄰近服務通訊係藉由在使用者設備間建立通訊通道在鄰近區域中兩個使用者設備間之一通訊。舉例來說,此通訊通道可被直接建立在使用者設備間或透過本地進化B節點進行路由。
支援鄰近服務探索及/或鄰近服務通訊的使用者設備被稱為能使用鄰近服務(Prose-enabled)的使用者設備。鄰近服務探索可能為開放的鄰近服務探索(Open ProSe Discovery),例如,不需由被探索的使用者設備傳送明確許可,或受限制的鄰近服務探索,例如,需有被探索的使用者設備傳送明確許可。
第5圖及第6圖係說明鄰近服務通訊可能的資料路徑。第5圖係說明在一系統500中使用者設備510、520間用以通訊的演進數據封包系統(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中之一直 接模式資料路徑。系統500由兩個使用者設備510、520、兩個進化B節點(evolved Node B,eNB)540、550及一服務閘道(Serving Gateway,S-GW)及/或封包數據網路閘道(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560所組成。第6圖係說明當使用者設備由相同的進化B節點540提供服務時,在兩個使用者設備510、520間用以通訊的演進數據封包系統中之一本地路由資料路徑。在第6圖中,系統600可以由兩個使用者設備510、520、兩個進化B節點540、550及一服務閘道/封包數據網路閘道560所組成。
第7圖~第9圖係說明了鄰近服務通訊的可能控制路徑。第7圖係顯示由相同的進化B節點540服務之使用者設備510、520並有網路支援的鄰近服務通訊之一控制路徑的一示範方塊圖700。如第7圖所示,使用者設備510、520與相同進化B節點540通訊,而進化B節點540依序與演進數據封包核心(Evolved Packet Core,EPC)710進行通訊。第8圖係說明由不同的進化B節點540、550服務之使用者設備510、520並有網路支援的鄰近服務通訊之一控制路徑的另一示範方塊圖800。如第8圖所示,一第一使用者設備510與一第一進化B節點540通訊,一第二使用者設備520與一第二進化B節點550通訊。每一進化B節點540、550接著與演進數據封包核心710進行通訊。第9圖係說明沒有網路支援之使用者設備510、520的公共安全鄰近服務通訊之一控制路徑的另一示範方塊圖900。如第9圖所示,使用者設備510、520與一公共安全無線電資源控制器910進行通訊。此外,為了公共安全,一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可中繼無線 電資源管理控制資訊給其他沒有網路覆蓋之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
一些鄰近服務探索需求在3GPP TR22.803 V1.0.0“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ProSe)”)中被討論並引用如下:
5.1.1.5 潛在需求 一般
根據電信公司策略和使用者選擇,兩個能使用鄰近服務的使用者設備是否在鄰近區域應能被確定,例如,使用直接的無線電訊號或經由電信公司網路。
一探索的使用者設備應能決定一已探索到的使用者設備是否對本身是有用的。
編者按:使用者、應用程序和電信公司在此決定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策略和使用者的選擇可設置鄰近服務功能,使使用者設備能夠:- 在其鄰近區域中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但不能被探索;- 能被其他使用者設備探索,但在其鄰近區域中不能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 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並能被其他使用者設備探索;- 無法被其他使用者設備探索及無法探索其他使用者設 備。
鄰近服務探索應支援至少三個範圍類別-例如,短、中及最大範圍。
電信公司應能授權每一使用者哪些範圍類別被允許使用。
一應用可要求使用某一鄰近服務探索範圍類別。
鄰近服務探索對電池消耗的影響應在滿足服務且不影響使用此使用者設備的使用經驗的水平上被最小化。
受到使用者設備和電信公司的設置所管制,一能使用鄰近服務的使用者設備只能被由能被探索使用者設備明確允許的鄰近區域中之其他使用者設備所探索。
鄰近服務應允許在使用者設備上的應用同時運行,確保鄰近服務探索資訊僅提供給有具體授權的應用。
電信公司應能授權一應用使用鄰近服務探索資訊。
一使用者應能允許一應用使用鄰近服務探索資訊。
鄰近服務功能授權
電信公司應能開啟或關閉其網路的鄰近服務探索功能。 電信公司應能授權每一使用者設備探索操作。
電信公司應能授權一使用者設備能力以使其被其它使用者設備探索。
電信公司應能授權一使用者設備能力以使其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
收費
電信公司應能對鄰近服務探索功能收費,包括:- 包括在範圍種類內使用者設備可被探索的能力;- 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的能力;- 探索到一使用者設備的事件。
一些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的中繼需求被引用如下:
5.2.9.5 潛在需求
一已授權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可以充當其他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的中繼點。
一已授權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應能藉由一使用者或系統控制能不能充當其他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的中繼點。
一充當一中繼點的能使用鄰近服務之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之使用者不應因中繼點而感測服務品質下降。
3GPP SP-110638提出基於鄰近服務的一個新研究 項目。此研究項目的理由被引用如下:
3 理由
基於鄰近應用及服務表示近來巨大的社交技術趨勢。這些應用的原則係為了探索在彼此鄰近區域內裝置中運行的應用之實例,最後也交換與應用相關的資料。同時,在公共安全社會中基於鄰近探索及通訊係為有益的。
由於所有的傳輸和訊號將須被路由至網路中,而目前3GPP規格僅部分適用於這樣的需求,因此影響其性能且在網路中將增加不必要的負載。目前這些限制也將阻礙創造更先進的基於鄰近之應用。
在此方面,3GPP技術有機會成為首選,使裝置能夠使用基於鄰近的探索及通訊,並促進廣大未來及更先進的基於鄰近之應用。
3GPP TR 22.803 V1.0.0紀錄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其定義了三種種類的公共安全服務通訊,還描述鄰近服務的公共安全使用,其引用如下:
3.1 定義
...
鄰近服務通訊: 藉由在使用者設備間所建立之一通訊路徑讓在鄰近區域中二個使用者設備間進行通訊。舉例來說, 通訊路徑可被直接建立在使用者設備間或藉由本地進化B節點路由。
...
鄰近服務群組通訊: 在鄰近區域內的二或多個使用者設備間,藉由在使用者設備間所建立之一共用通訊路徑進行一對多鄰近服務通訊。
鄰近服務廣播通訊: 在鄰近區域內所有已授權的使用者設備間,藉由在使用者設備間所建立之一共用通訊路徑進行一對全部的鄰近服務通訊。
...
4.3 鄰近服務的公共安全使用
在美國,LTE已由FCC選擇作為公共安全網路技術[2][3][4]。在歐洲,由CEPT ECC WG FM PT 49中舉行的一個關於被選為寬頻公共安全之頻譜的討論正在進行[8]。此外,各種透過鄰近服務的公共安全需求已被定義[5][6][7]。該需求提出以下幾點考慮在制定公共安全使用鄰近服務的需求。
一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可以在公共安全頻譜中運作公共安全服務,並在MNO商用頻譜中運作一般服務(例如,語音呼叫),然而,僅公共安全頻譜被用於公共安全的鄰近服務。
即使使用者設備屬於不同的本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Home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HPLMN),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間可互相進行鄰近服務通訊。
當無網路覆蓋時,一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可自動使用鄰近服務,或即使有網路覆蓋時,使用者能手動設置使用者設備以使用直接探索及通訊。
此外,以下為公共安全鄰近服務所做的假設:
- 所有公共安全使用者具有能使用鄰近服務的使用者設備
- 鄰近服務支援使用者設備探索及資料交換
如果當其他區域和/或管理需求被提出時,該需求將被列為考慮。
此外,3GPP TR 22.803 V1.0.0更描述在鄰近服務中群組通訊及中繼通訊的公共安全使用情況,其引用如下:
5.2.7 鄰近服務群組 5.2.7.1 說明
此使用情況描述了使用者欲使用鄰近服務群組通訊同時傳輸相同訊息至二或多個使用者之方案。在此方案中所有使用者的使用者設備屬於一共同通訊群組。
5.2.7.2 先決條件
一電信公司提供一使用鄰近服務功能的服務。
人員A、人員B及人員C使用能使用鄰近服務之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
人員A、人員B及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已被配置屬於通訊群組X。
人員C關閉其使用者設備中鄰近服務探索。
人員A、人員B及人員C已註冊允許其使用鄰近服務的公共安全服務。
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已透過鄰近服務探索探索到人員B的使用者設備。
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沒有透過鄰近服務探索到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
5.2.7.3 服務流
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使用鄰近服務群組通訊同時傳送資料至人員B及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
5.2.7.4 後置條件
無。
5.2.7.5 潛在需求
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應能藉由鄰近服務群組通訊使用單一傳輸傳送數據至一組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其中假設該組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在傳輸範圍內且已被授權。
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應能直接使用鄰近服務群組通訊傳送數據至一組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
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應能接收一為群組成員的鄰近服務群組通訊傳輸,不論其是否已被傳送數據的使用者設備所探索到。
群組管理在鄰近服務的範圍之外。
[...]
5.2.9 鄰近服務中繼 5.2.9.1 說明
此使用情況描述了一給定的使用者設備作為一或多個使用者設備之通訊中繼的情況。
5.2.9.2 先決條件
一電信公司提供使用鄰近服務功能的服務。
人員A、人員B及人員C使用能使用鄰近服務之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
人員B的使用者設備具有中繼功能以允許其接收和重新傳輸鄰近服務通訊。
人員A、人員B及人員C已註冊允許其使用鄰近服務的公共安全服務。
人員A、人員B及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已被配置屬於通訊群組X。
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在人員B的使用者設備的傳輸範圍內,並且人官B的使用者設備在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的傳輸範圍內,但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並不在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的傳輸範圍內。
5.2.9.3 服務流
人員A欲藉由鄰近服務群組通訊與通訊群組中X中之人員B和人員C通訊。
人員B使他/她的使用者設備作為鄰近服務群組通訊之一中繼點。
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使用鄰近服務群組通訊傳輸一訊息至人員B的使用者設備。
人員B的使用者設備中繼(接收或重新傳輸)由人員A的使用者設備發出的通訊至人員C的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用者設備皆使用鄰近服務群組通訊。
人員B的使用者設備繼續作為一鄰近服務群組通訊中繼點直到人員C回到人員A及人員B的傳輸範圍內。
5.2.9.4 後置條件
無。
5.2.9.5 潛在需求
一已授權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可以能作為其他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的中繼點。
一已授權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應能由一使用者設備或系統使用/禁用其作為其他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的中繼點。
一作為一中繼點之能使用鄰近服務公共安全使用者設備的使用者不應因中繼點而感測服務品質下降。
目前,僅鄰近服務探索的使用情況及需求在3GPP TR 22.803 V1.0.0“鄰近服務的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ProSe)”)有詳細說明。實現鄰近服務探索及滿足這些需求的方法尚未被設計。與現有點對點連接技術相比,例如:藍牙、Wi-Fi ad hoc、Wi-Fi直連(Wi-Fi Direct)等等,一主要的區別為電信公司應控制鄰近服務探索功能,例如:授權鄰近服務探索的範圍等級、開啟或關閉鄰近服務探索、授權並收費探索操作、授權並收費一使用者設備被其他使用者設備探索之功能、及授權並收費一使用者設備探索其他使用者設備之功能。
為了實現有電信公司控制參與的鄰近服務探索,傳輸新訊號是必要的。訊號的內容和訊號傳輸流程需被設計以滿足鄰近服務探索的需求。此外,訊號也可需要攜帶更進一步的資訊,以協助其他服務探索功能,例如,但不侷限於,服務探索通訊、中繼點等等。
第一訊號
被第二使用者設備所探索之第一(能使用鄰近服務之)使用者設備可傳送包括特定資訊的第一訊號,至第二使用 者設備以達成被探索的目的。該特定資訊可包括一或多個以下資訊:
(a)一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Identity ,其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
(b)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LMN)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PLMN-Identity 、或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其可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係屬於哪個公共陸地行動網路。
(c)全球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GlobalIdEUTRA ,其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一細胞。
(d)第一使用者設備之一細胞無線電網路暫時身分識別碼(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如3GPP TS36.321 V11.0.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述)。
(e)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f)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g)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h)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的範圍類別之指示。
(i)一用以指示與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傳輸功率相關資訊之指示。
(j)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通訊之範圍類別之指示。
(k)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可使用鄰近服務通訊之最大範圍類別之指示。
(l)一用以指示在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第一使用者設備中應用或服務之指示,例如,應用或服務識別碼。
(m)第一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封包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P-TMSI)、系統架構演進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TMSI、S-TMSI)、或移動管理實體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TMSI,M-TMSI)(如TS23.003 V11.3.0“編號、尋址、識別” (“Numbering,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中所述)。
資訊(a)至(d)或(m)存在在一LTE系統中且使用者設備已知。因此,資訊(a)至(d)或(m)可用以識別使用者設備以避免新識別碼設計及新識別碼分配程序的複雜性。根據資訊(a)至(d)或(m),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及位置可以由其它使用者設備或網路所知道。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可用以授權及收費,並且使用者設備的位置可被用以決定鄰近服務通訊的數據或控制路徑。資訊(e)~(g)可被用以實現鄰近服務中繼功能,例如,但不侷限於,選擇中繼點、是否啟用中繼功能,或其他功能。資訊(h)~(k)可被用以分析無線電情況或通道品質或是否使用鄰近服務通訊。資訊(l)可被第二使用者設備用以判斷在接收第一訊號後是否執行更進一步動作,例如,認證或授權檢查。
第一訊號可被週期性地傳送、在一應用或服務啟用鄰近服務探索時被傳送、在開啟一已啟用鄰近服務探索的應用或服務時被傳送、在改變訊號的內容時被傳送、在換手完成時被傳送、在進入一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RRC_CONNECTED)狀態時被傳送、在改變探索許可時被傳送或等等。第一訊號傳輸可由一計時器所限制,如一禁止計時器。
第二訊號
或者,第二(能使用鄰近服務之)使用者設備可藉由傳輸一包括特定資訊的第二訊號至一第一使用者設備以探索第一使用者設備,以達到探索目的。該特定資訊可包括一或多個以下資訊:
(a)一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Identity ,其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
(b)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LMN)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PLMN-Identity 、或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其可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係屬於哪個公共陸地行動網路。
(c)全球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GlobalIdEUTRA ,其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一細胞。
(d)第二使用者設備之一細胞無線電網路暫時身分識別碼(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如3GPP TS36.321 V11.0.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述)。
(e)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f)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g)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h)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的範圍類別之指示。
(i)一用以指示與第二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傳輸功率相關資訊之指示。
(j)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通訊之範圍類別之指示。
(k)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可使用鄰近服務通訊之最大範圍類別之指示。
(l)一用以指示在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第二使用者設備中應用或服務之指示,例如,應用或服務識別。
(m)第二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封包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P-TMSI)、系統架構演進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TMSI、S-TMSI)、或移動管理實體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TMSI,M-TMSI)(如TS23.003 V11.3.0“編號、尋址、識別”(“Numbering,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中所述)。
資訊(a)至(d)或(m)存在在一LTE系統中且使用者設備已知。因此,資訊(a)至(d)或(m)可用以識別使用者設備以 避免新識別碼設計及新識別碼分配程序的複雜性。根據資訊(a)至(d)或(m),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及位置可以由其它使用者設備或網路所知道。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可用以授權及收費,並且使用者設備的位置可被用以決定鄰近服務通訊的數據或控制路徑。資訊(e)~(g)可被用以實現鄰近服務中繼功能,例如,但不侷限於,選擇中繼點、是否啟用中繼功能,或其他功能。資訊(h)~(k)可被用以分析無線電情況或通道品質或是否使用鄰近服務通訊。資訊(l)可被第一使用者設備用以判斷在接收第二訊號後是否執行更進一步動作,例如,認證或授權檢查。
第二訊號可被週期性地傳送、在一應用或服務啟用鄰近服務探索時被傳送、在開啟一已啟用鄰近服務探索的應用或服務時被傳送、在改變訊號的內容時被傳送、在換手完成時被傳送、在進入一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RRC_CONNECTED)狀態時被傳送、在改變探索許可時被傳送或等等。第二訊號傳輸可由一計時器所限制,如一禁止計時器。
第三訊號
或者,一可被第二使用者設備探索之第一(能使用鄰近服務之)使用者設備可傳輸一包括特定資訊的第三訊號至網路。該第三訊號可被用以:與網路確認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由第二使用者設備(其用於一特定應用或服務)所探索;找到一對應第一使用者設備及/或第二使用者設備的特定應用或服務中一識別碼;報告第一使用者設備及/或第二使用者設備的鄰近服務探索操作;或檢查第一使用者設備及/或第二使用者設備的鄰近服務探索授權。
該特定資訊可包括一或多個以下資訊:
(a)從第二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Identity 。當其值與第一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相同時,其可省略。
(b)從第二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LMN)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PLMN-Identity 、或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當其值與第一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公共陸地行動網路相同時,其可省略。
(c)從第二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全球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GlobalIdEUTRA 。當其值與第一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相同時,其可省略。
(d)從第二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細胞無線電網路暫時身分識別碼(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如3GPP TS36.321 V11.0.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 陸面無線電存取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述)。
(e)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f)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g)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h)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i)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的範圍類別之指示。
(j)一用以指示與第二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傳輸功率相關資訊之指示。
(k)一用以指示第二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通訊之範圍類別之指示。
(l)一用以指示在第一使用者設備與第二使用者設備之間之無線電情況或通道品質之指示,例如,通道品質指標(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或接收功率。
(m)一用以指示在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第一使用者設備中應用或服務之指示,例如,應用或服務識別碼。
(n)從第二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指示,例如,應用或服務識別碼。
(o)第二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封包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P-TMSI)、系統架構演進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TMSI、S-TMSI)、或移動管理實體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TMSI,M-TMSI)(如TS23.003 V11.3.0“編號、尋址、識別”(“Numbering,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中所述)。
資訊(a)至(d)或(o)存在在一LTE系統中且使用者設備已知。因此,資訊(a)至(d)或(o)可用以識別使用者設備以避免新識別碼設計及新識別碼分配程序的複雜性。根據資訊(a)至(d)或(o),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及位置可以由其它使用者設備或網路所知道。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可用以授權及收費,並且使用者設備的位置可被用以決定鄰近服務通訊的數據或控制路徑。資訊(e)~(h)可被用以實現鄰近服務中繼功能,例如,但不侷限於,選擇中繼點、是否啟用中繼功能,或其他功能。資訊(i)~(l)可被用以分析無線電情況或通道品質或是否使用鄰近服務通訊。資訊(m)~(n)可被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認證或授權。第三訊號傳輸可由一計時器所限制,如一禁止計時器。
第四訊號
或者,一用以探索第一使用者設備之第二(能使用鄰近服務之)使用者設備可傳輸一包括特定資訊的第四訊號至網路。該第四訊號可被用以:與網路確認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由第二使用者設備(其用於一特定應用或服務)所探索;找到一對應第一使用者設備及/或第二使用者設備的特定應用或 服務中一識別碼;報告第一使用者設備及/或第二使用者設備的鄰近服務探索操作;或檢查第一使用者設備及/或第二使用者設備的鄰近服務探索授權。
該特定資訊可包括一或多個以下資訊:
(a)從第一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Identity 。當其值與第二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相同時,其可省略。
(b)從第一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LMN)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PLMN-Identity 、或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當其值與第二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公共陸地行動網路相同時,其可省略。
(c)從第一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全球細胞識別碼,例如,在3GPP TS36.331 V11.1.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無線電資源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RR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揭露之CellGlobalIdEUTRA 。當其值與第二使用者設備所駐留或連接的細胞相同時,其可省略。
(d)從第一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細胞無線電網路暫時身分識別碼(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如3GPP TS36.321 V11.0.0“進化通用移動通訊系統陸面無線電存取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規格(第11版)”(“E-UTRA MAC protocol specification(Release 11)”中所述)。
(e)一用以指示是否第一使用者設備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f)一用以指示是否第一使用者設備需要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g)一用以指示是否第一使用者設備可為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h)一用以指示是否第二使用者設備可為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i)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的範圍類別之指示。
(j)一用以指示與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傳輸功率相關資訊之指示。
(k)一用以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鄰近服務通訊之範圍類別之指示。
(l)一用以指示在第一使用者設備與第二使用者設備之間之無線電情況或通道品質之指示,例如,通道品質指標(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或接收功率。
(m)一用以指示在使用鄰近服務探索之第二使用者設備中應用或服務之指示,例如,應用或服務識別碼。
(n)從第一使用者設備所接收之一指示,例如,應用或服務識別碼。
(o)第一使用者設備之一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封包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P-TMSI)、系統架構演進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TMSI、S-TMSI)、或移動管理實體暫時行動用戶識別碼(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TMSI,M-TMSI)(如TS23.003V11.3.0“編號、尋址、識別”(“Numbering,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中所述)。
資訊(a)至(d)或(o)存在在一LTE系統中且使用者設備已知。因此,資訊(a)至(d)或(o)可用以識別使用者設備以避免新識別碼設計及新識別碼分配程序的複雜性。根據資訊(a)至(d)或(o),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及位置可以由其它使用者設備或網路所知道。使用者設備的識別碼可用以授權及收費,並且使用者設備的位置可被用以決定鄰近服務通訊的數據或控制路徑。資訊(e)~(h)可被用以實現鄰近服務中繼功能,例如,但不侷限於,選擇中繼點、是否啟用中繼功能,或其他功能。資訊(i)~(l)可被用以分析無線電情況或通道品質或是否使用鄰近服務通訊。資訊(m)~(n)可被用於鄰近服務通訊的認證或授權。第三訊號傳輸可由一計時器所限制,如一禁止計時器。
訊號傳輸流程
第10~12圖係為實現鄰近服務探索訊號傳輸流程之實施例。
在第10圖中,第一使用者設備1010傳送或廣播一被探索訊號1040,例如,段落[0037]-[0053]中所述之第一訊號。當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接收被探索訊號1040後,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根據接收訊號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1050,例如,段落[0090]-[00108]中所述之第四訊號,用於檢查第二使用者設備(針對一特定應用或服務)是否探索到任何裝置或誰被第二使用者裝置探索到。網路1030回應第二使用者裝置1020一回應探索檢查訊號1060,其關於何者由第二使用者裝置所探索到、位置資訊、及/或與鄰近服務通訊相關之資訊。
在第11圖中,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傳送或廣播一探索訊號1110,例如,段落[0054]-[0070]中所述之第二訊號。當第一使用者設備1010接收探索訊號1110後,第一使用者設備1010可決定回應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一回應探索訊號1120,例如,段落[0037]-[0053]中所述之第一訊號。當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接收回應探索訊號1120後,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根據已接收訊號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1130,例如,段落[0090]-[00108]中所述之第四訊號,用於檢查第二使用者設備(針對一特定應用或服務)是否探索到任何裝置或誰被第二使用者裝置探索到。網路1030回應第二使用者裝置1020一回應探索檢查訊號1140,其關於何者由第二使用者裝置所探索到、位置資訊、及/或與鄰近服務通訊相關之資訊。
在第12圖中,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傳送或廣播一探索訊號1210,例如,段落[0054]-[0070]中所述之第二訊號。當第一使用者設備1010接收探索訊號1210後,第一使用者設備 1010根據已接收訊號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1220,例如,段落[0071]-[0089]中所述之第三訊號,用於檢查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針對一特定應用或服務)是否探索到任何裝置或誰被第二使用者裝置探索到。網路1030傳送一探索結果訊號1230至第二使用者設備1020,其關於何者由第二使用者裝置所探索到、位置資訊、及/或與鄰近服務通訊相關之資訊。
回到第3圖及第4圖所示,在一實施例中,此裝置300包括一儲存於記憶體310內之程式碼312。在一實施例中,中央處理器308可執行程式碼312(i)藉由一第二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從一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一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探索訊號;(ii)回應上述探索訊號,上述第二使用者設備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至一網路以檢查一探索結果。在另一實施例中,中央處理器308也可執行程式碼312以由一第一使用者設備傳輸一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探索訊號至一第二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探索訊號包括至少一以下資訊:(1)一細胞識別碼,其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駐留或連接之一細胞;(2)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識別碼,其指示第一使用者設備駐留或連接之一細胞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3)一關於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4)一關於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5)一關於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6)一關於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之鄰近服務探索或鄰近服務通訊之範圍種類(range class)之指示;(7)一關於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之鄰近服務探索傳輸功率之指示;(8)第一使用者設備之 一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TMSI)、一封包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Packet-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P-TMSI)、一系統架構演進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S-TMSI)、或一行動管理實體臨時行動用戶識別碼(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TMSI,M-TMSI)。
此外,中央處理器308也可執行程式碼312以執行上述實施例所述之動作和步驟,或其它在說明書中內容之描述。
以上實施例使用多種角度描述。顯然這裡的教示可以多種方式呈現,而在範例中揭露之任何特定架構或功能僅為一代表性之狀況。根據本文之教示,任何熟知此技藝之人士應理解在本文呈現之內容可獨立利用其他某種型式或綜合多種型式作不同呈現。舉例說明,可遵照前文中提到任何方式利用某種裝置或某種方法實現。一裝置之實施或一種方式之執行可用任何其他架構、或功能性、又或架構及功能性來實現在前文所討論的一種或多種型式上。再舉例說明以上觀點,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脈衝重複頻率所建立。又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也可基於脈波位置或偏位所建立。在某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時序跳頻建立。在某一些情況,併行之頻道可基於脈衝重複頻率、脈波位置或偏位、以及時序跳頻建立。
熟知此技藝之人士將了解訊息及訊號可用多種不 同科技及技巧展現。舉例,在以上描述所有可能引用到之數據、指令、命令、訊息、訊號、位元、符號、以及碼片(chip)可以伏特、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光場或光粒、或以上任何組合所呈現。
熟知此技術之人士更會了解在此描述各種說明性之邏輯區塊、模組、處理器、裝置、電路、以及演算步驟與以上所揭露之各種情況可用的電子硬體(例如用來源編碼或其他技術設計之數位實施、類比實施、或兩者之組合)、各種形式之程式或與指示作為連結之設計碼(在內文中為方便而稱作「軟體」或「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組合。為清楚說明此硬體及軟體間之可互換性,多種具描述性之元件、方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在以上之描述大致上以其功能性為主。不論此功能以硬體或軟體型式呈現,將視加注在整體系統上之特定應用及設計限制而定。熟知此技藝之人士可為每一特定應用將描述之功能以各種不同方法作實現,但此實現之決策不應被解讀為偏離本文所揭露之範圍。
此外,多種各種說明性之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以及在此所揭露之各種情況可實施在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存取終端、存取點;或由積體電路、存取終端、存取點執行。積體電路可由一般用途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現場可編程閘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其他可編程邏輯裝置、離散閘(discrete gate)或電晶體邏輯(transistor logic)、離散硬體元 件、電子元件、光學元件、機械元件、或任何以上之組合之設計以完成在此文內描述之功能;並可能執行存在於積體電路內、積體電路外、或兩者皆有之執行碼或指令。一般用途處理器可能是微處理器,但也可能是任何常規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處理器可由電腦設備之組合所構成,例如: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及一微電腦之組合、多組微電腦、一組至多組微電腦以及一數位訊號處理器核心、或任何其他類似之配置。
在此所揭露程序之任何具體順序或分層之步驟純為一舉例之方式。基於設計上之偏好,必須了解到程序上之任何具體順序或分層之步驟可在此文件所揭露的範圍內被重新安排。伴隨之方法申請專利範圍以一示範例順序呈現出各種步驟之元件,也因此不應被本發明說明書所展示之特定順序或階層所限制。
本發明之說明書所揭露之方法和演算法之步驟,可以直接透過執行一處理器直接應用在硬體以及軟體模組或兩者之結合上。一軟體模組(包括執行指令和相關數據)和其它數據可儲存在數據記憶體中,像是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RA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可抹除可規化唯讀記憶體(EPROM)、電子抹除式可複寫唯讀記憶體(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暫存器、硬碟、可攜式應碟、光碟唯讀記憶體(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數位視頻光碟(Digital Video Disc,DVD) 或在此領域習之技術中任何其它電腦可讀取之儲存媒體格式。一儲存媒體可耦接至一機器裝置,舉例來說,像是電腦/處理器(為了說明之方便,在本說明書以處理器來表示),上述處理器可透過來讀取資訊(像是程式碼),以及寫入資訊至儲存媒體。一儲存媒體可整合一處理器。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媒體。一使用者設備則包括一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換句話說,處理器和儲存媒體以不直接連接使用者設備的方式,包含於使用者設備中。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任何適合電腦程序之產品包括可讀取之儲存媒體,其中可讀取之儲存媒體包括一或多個所揭露實施例相關之程式碼。而在一些實施例中,電腦程序之產品可以包括封裝材料。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0‧‧‧示意圖
1010‧‧‧第一使用者設備
1020‧‧‧第二使用者設備
1030‧‧‧網路
1040‧‧‧被探索訊號
1050‧‧‧探索檢查訊號
1060‧‧‧回應探索檢查訊號

Claims (20)

  1. 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上述方法包括:藉由一第二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從一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一探索訊號;以及回應上述探索訊號,上述第二使用者設備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至一網路以檢查一探索結果;其中上述探索檢查訊號包括至少一第一資訊,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一資訊係:- 從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之一細胞識別碼;- 從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識別碼;- 一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一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之鄰近服務探索傳輸功率之指示- 或上述資訊之任意組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更包括:藉由上述第二使用者設備接收從上述網路所傳送之一回應訊號以回應上述探索檢查訊號,其中上述回應訊號包括上述探索結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探索結果包括至少一第二資訊,其中上述至少一第二資訊係一被探索到的使用者設備之識別碼、一位置資訊、一與鄰近服務通訊相關的資訊、或上述資訊之任意組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識別碼係一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探索檢查訊號的傳輸被一計時器所限制。
  6. 一種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二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上述第二使用者設備包括:一控制電路;一處理器,安裝在上述控制電路中;以及一記憶體,安裝在上述控制電路中並耦接至上述處理器;其中上述處理器配置用以執行一儲存於上述記憶體之程式碼,上述程式碼包括:從一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一探索訊號;以及回應上述探索訊號,傳送一探索檢查訊號至一網路以檢查一探索結果;其中上述探索檢查訊號包括至少一第一資訊,其中上述至 少一第一資訊係:- 從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之一細胞識別碼;- 從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接收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識別碼;- 一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一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之鄰近服務探索傳輸功率之指示- 或上述資訊之任意組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二使用者設備,更包括:接收從上述網路所傳送之一回應訊號以回應上述探索檢查訊號,其中上述回應訊號包括上述探索結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二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探索結果包括至少一第二資訊,其中上述至少第二資訊係一被探索到的使用者設備之識別碼、一位置資訊、一與鄰近服務通訊相關的資訊、或上述資訊之任意組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二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識別碼係一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二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探索檢查訊號的傳輸被一計時器所限制。
  11. 一種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上述方法包括:由一第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傳輸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一探索訊號至一第二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探索訊號包括至少一資訊,其中上述至少一資訊係:- 一細胞識別碼,用以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駐留或連接之一細胞;- 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識別碼;-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之鄰近服務探索傳輸功率之指示;或- 上述資訊之任意組合。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探索檢查訊號的傳輸被一計時器所 限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探索訊號被週期性地傳送、在啟用一應用或服務之鄰近服務探索時被傳送、在開啟已啟用鄰近服務探索之一應用或服務時被傳送、在改變上述探索訊號之一內容時被傳送、在換手完成時被傳送、在進入一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RRC_CONNECTED)狀態時被傳送、或在改變探索許可(discoverable permission)時被傳送。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識別碼係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駐留或連接之一細胞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在無線通訊系統中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其中上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識別碼係一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
  16. 一種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一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包括:一控制電路;一處理器,安裝在上述控制電路中;以及一記憶體,安裝在上述控制電路中並耦接至上述處理器;其中上述處理器配置用以執行一儲存於上述記憶體之程式碼,以傳輸用以探索或被探索的一探索訊號至一第二使用者設備; 其中上述探索訊號包括至少一資訊,其中上述資訊係:- 一細胞識別碼,用以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駐留或連接之一細胞;- 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識別碼;-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具有網路覆蓋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需要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是否可為一鄰近服務中繼點之指示;- 一關於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所使用之鄰近服務探索傳輸功率之指示;或上述資訊之任意組合。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探索檢查訊號的傳輸被一計時器所限制。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探索訊號被週期性地傳送、在啟用一應用或服務之鄰近服務探索時被傳送、在開啟已啟用鄰近服務探索之一應用或服務時被傳送、在改變上述探索訊號之一內容時被傳送、在換手完成時被傳送、在進入一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RRC_CONNECTED)狀態時被傳送、或在改變探索許可(discoverable permission)時被傳送。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至第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用於鄰 近服務探索的第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識別碼係指示上述第一使用者設備駐留或連接之一細胞之一公共陸地行動網路。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至第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用於鄰近服務探索的第一使用者設備,其中上述公共陸地行動網路識別碼係一已註冊公共陸地行動網路(Registered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RPLMN)。
TW102141596A 2012-11-16 2013-11-15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TWI5149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27295P 2012-11-16 2012-11-16
US201261735969P 2012-12-11 2012-12-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7458A TW201427458A (zh) 2014-07-01
TWI514904B true TWI514904B (zh) 2015-12-21

Family

ID=49582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1596A TWI514904B (zh) 2012-11-16 2013-11-15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63341B2 (zh)
EP (1) EP2733971B1 (zh)
ES (1) ES2836786T3 (zh)
TW (1) TWI5149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62175A1 (en) * 2013-04-02 2014-10-09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covering devices and application users
WO2015002508A2 (ko) * 2013-07-04 2015-01-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근접 서비스를 위한 릴레이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936533B2 (en) * 2013-07-09 2018-04-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lay on basis of proximity service and device therefor
EP3028484B1 (en) 2013-08-04 2020-09-3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ocating group owner of proximity services group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5133565A1 (ja) * 2014-03-07 2015-09-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方法、管理サーバ及びユーザ端末
US20150382289A1 (en) * 2014-06-28 2015-12-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Obtaining Authorization to Use Proximity Servi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62097B1 (en) * 2014-06-28 2019-02-2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Obtaining authorization to use proximity servi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043561A2 (en) 2014-09-19 2016-03-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2d communication
CN106716909B (zh) * 2014-09-25 2020-08-1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接收邻近小区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US9755786B2 (en) * 2014-10-17 2017-09-05 Acer Incorporated Method of message retransmission and user equipment using the same
CN110740440B (zh) * 2014-11-10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近距离业务实现的方法、相关装置和系统
US10791452B2 (en) 2014-12-17 2020-09-29 Alcatel Lucent Public safety/security UE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for prose via presence information
CN107710829A (zh) * 2014-12-24 2018-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邻近发现的方法、系统、服务器以及用户设备
US9743238B2 (en) * 2015-02-13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ximity based device usage
WO2016179835A1 (zh) * 2015-05-14 2016-11-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边链路信息传输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KR20170132295A (ko) * 2015-05-15 2017-12-01 후아웨이 테크놀러지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디바이스-대-디바이스 통신에서 중계기 선택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306469B2 (en) 2015-12-15 2019-05-28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adata delivery method for prose communication and related apparatuses using the same
US20170230793A1 (en) * 2016-02-08 2017-08-10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witch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US10972380B2 (en) * 2016-04-05 2021-04-06 Versa Networks, Inc.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 connection using redundant service nodes
US10021570B1 (en) * 2017-06-27 2018-07-10 Nokia Technologies Oy Prioritization of mobile networks for proximity services
US10945205B2 (en) * 2017-09-15 2021-03-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wakeup signal transmission
CN116017624A (zh) * 2021-10-22 2023-04-2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发现消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96675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rrc connec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10258313A1 (en) * 2010-04-15 2011-10-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09093B2 (en) * 2004-10-07 2009-03-24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dicating proximity co-presence for social application using short range radio communication
US7949358B2 (en) * 2004-12-23 2011-05-24 Xocyst Transfer Ag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vice discovery
US7986698B2 (en) 2008-03-13 2011-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connection identifiers having different priorities at different times
WO2010006649A1 (en) * 2008-07-17 2010-01-21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in cellular system
US9220054B2 (en) * 2009-12-22 2015-12-22 Intel Corporation Enhanced service discovery mechanis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516686B2 (en) * 2010-03-17 2016-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peer-to-peer (P2P) communication on unlicensed spectrum
US9084232B2 (en) 2010-12-10 2015-07-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on of resource collision in wireless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GB2497741A (en) * 2011-12-19 2013-06-26 Renesas Mobile Corp A verification system for use in requesting access to a D2D communication service
KR101815167B1 (ko) * 2012-04-11 2018-01-04 인텔 코포레이션 오퍼레이터 지원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d2d) 탐색
US8849203B2 (en) * 2012-06-27 2014-09-30 Alcatel Lucent Discovering proximity devices in broadband networks
US8942632B2 (en) * 2012-08-28 2015-0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cessor-independent communication of network availability
EP2893648A4 (en) * 2012-09-04 2016-04-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 PROXIMITY-BASED SERVICE FOR PUBLIC SECURITY WITH ONE OR MORE USER EQUIPMENTS OUTSIDE CELL NETWORK COVERAGE
US9313641B2 (en) * 2012-09-17 2016-04-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vertis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in a neighborhood aware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96675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rrc connect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20110258313A1 (en) * 2010-04-15 2011-10-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assisted peer discovery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R 22.803 V1.0.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A; Feasibility Study for Proximity Services (ProSe) (Release 12),2012-11-0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33971A1 (en) 2014-05-21
US10863341B2 (en) 2020-12-08
US20140141777A1 (en) 2014-05-22
EP2733971B1 (en) 2020-09-16
TW201427458A (zh) 2014-07-01
ES2836786T3 (es) 2021-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14904B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改善鄰近服務探索的方法及裝置
US10708945B2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of sidelink grant for a D2D UE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EP3440883B1 (en) Procedures for grouping wearable devices with lte master ues
US1012336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pecified attach procedure and mobility and paging support in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591686B2 (en) Access class barring for device-to-device proximity service communications
TWI555430B (zh) 在一無線通訊系統中支援裝置間通訊的方法及裝置
CN106165516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优先化d2d发送和d2d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EP2898746B1 (en) Network nodes, devices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enabl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9417700B (zh) 利用单个订制的多设备管理
Roessler et al. Lte-advanced (3gpp rel. 12)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white paper
KR20170132168A (ko) 근접 서비스들 릴레이의 선택
CN113196832A (zh) 用于无线中继网络中的小区禁止的方法和装置
CN104272707A (zh) 支持邻近发现过程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22565A (zh) 接入类别和建立原因
CN106063334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更新andsf策略的方法和装置
WO2013088398A1 (e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14013497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charging information of direct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153793B2 (en) Reducing data latency when cellular access is barred
US2014016264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ximity service enhancemen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201431422A (zh)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執行鄰近服務的方法及裝置
JP602186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d2dディスカバリ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5883544B2 (ja) 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合法的傍受を可能にする方法、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合法的傍受を可能にするユーザ機器、電気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合法的傍受を可能にする基地送受信局、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6325598A (zh) 经由侧链路连接作为中继进行操作的用户装备
CN116250372A (zh) 侧链路中继选择
CN11601760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