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0958B -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 Google Patents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0958B
TWI510958B TW103104964A TW103104964A TWI510958B TW I510958 B TWI510958 B TW I510958B TW 103104964 A TW103104964 A TW 103104964A TW 103104964 A TW103104964 A TW 103104964A TW I510958 B TWI510958 B TW I5109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data access
data
server
user n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4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1882A (zh
Inventor
Cheng Su Huang
Shun Hwa Lin
Original Assignee
Aevo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evoe Inc filed Critical Aevoe Inc
Priority to TW103104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0958B/zh
Priority to CN201410139131.8A priority patent/CN1048529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31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1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0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095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7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distributed storage of data in networks, e.g. transport arrangements for network file system [NFS], storage area networks [SAN] or 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N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2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 G06F21/6218Protecting access to data via a platform, e.g. using keys or access control rules to a system of files or objects, e.g. local or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or datab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4Peer-to-peer [P2P]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eth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Description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本發明係指一種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尤指一種便利且安全地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隨著科技進步及資訊發展,傳統紙本資料已大量藉由電子文件的形式儲存於儲存裝置(Storage device)中。有鑑於此,許多種類的儲存裝置相應而生,其中,實體行動硬碟如隨身硬碟或隨身碟可提供一定的儲存空間,但資料須透過通用序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頭做交換,並且只能接受一對一或有限數量的電子產品同時存取實體行動硬碟,而無法滿足部分行動電子裝置不具通用序列匯流排接口的輕薄短小需求、以及數個電子裝置可隨時且同時存取實體行動硬碟的概念。
為了使數個電子裝置可隨時且同時進行存取,並使資料能及時更新且避免資料重複存放於不同的儲存裝置,將資料統一集中於網路中的雲端儲存系統就成為新興的資料存取選擇。然而,雲端儲存系統容易成為有心人士攻擊的對象,而帶來資料洩露的風險。由於個人資料對於安全性要求較高,而個人資料又可能具有大量的圖片、影片而需要較大的儲存空間,因此,現有之實體行動硬碟及雲端儲存系統均不合需求。
此外,一般使用者需要一種快速且方便易懂的存取流程,並可快速且方便地將資料分享至其它使用者,但同時又能限制其它使用者讀取資料 的權限。在此情形下,如何提供一種便利且安全的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已成為業界所努力的目標之一。
因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即在於提供一種便利且安全地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本發明揭露一種存取方法,用於一網路存取系統,包含有當一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一資料存取裝置時,一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一第一使用者名稱、一電子郵件地址及一設定密碼;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一第一伺服器;該第一伺服器傳輸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第一點對點傳輸路徑至該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與該資料存取裝置建立點對點傳輸以儲存資料至該資料存取裝置,且該資料存取裝置存取該第一電子裝置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設定密碼及一電子裝置白名單;以及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及該電子郵件地址至一第二伺服器。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網路存取系統,包含有一第一電子裝置、一第一伺服器、一第二伺服器及一資料存取裝置,包含有一圖像標誌及一儲存單元。其中,當一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儲存單元時,該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一第一使用者名稱、一電子郵件地址及一設定密碼;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一伺服器;該第一伺服器傳輸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第一點對點傳輸路徑至該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與該資料存取裝置建立點對點傳輸以儲存資料至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儲存單元,且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儲存單元存取該第一電子裝置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設定密碼及一電子裝置白名單;以及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及該電子郵件地址至該第二伺服器。
10、40‧‧‧網路存取系統
100‧‧‧資料存取裝置
102‧‧‧圖像標誌
104‧‧‧儲存單元
120、130、420、430‧‧‧電子裝置
140、150‧‧‧伺服器
USER_1、USER_2、USER_5、USER_6‧‧‧操作端
ID_1、ID_5‧‧‧使用者名稱
EMAIL_1、EMAIL_5‧‧‧電子郵件地址
KEY_1、KEY_5‧‧‧設定密碼
KEY_1a、KEY_1b、KEY_5a、KEY_5b‧‧‧輸入密碼
W_LIST_1、W_LIST_5‧‧‧電子裝置白名單
PATH_1、PATH_2、PATH_5、PATH_6‧‧‧點對點傳輸路徑
DATA_1、DATA_5‧‧‧資料
S200~S220、S300~S332、S500~S520、S600~S628‧‧‧步驟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網路存取系統之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第1圖之一操作端使用一電子裝置儲存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之一設定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第3A、3B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第1圖之一操作端使用一電子裝置讀取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之一讀取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網路存取系統之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第4圖之一操作端使用一電子裝置儲存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之一設定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第6A、6B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第1圖之一操作端使用一電子裝置讀取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之一讀取方法之流程示意圖。
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網路存取系統10之示意圖。網路存取系統10包含有一資料存取裝置100、電子裝置120、130及伺服器140、150。資料存取裝置100包含有一圖像標誌102及一儲存單元104。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儲存單元104具有一定之儲存空間以儲存資料,而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像標誌102可為一維條碼或為QRcode、Codel6K、Supercode、Code49、PDF417、DataMatrix、Maxicode、Aztec、Vericode、Softstrip、Codel、CP、Codablock F、Ultracode或Philips Dot Code等國際標準二維條碼,因此圖像標誌102之圖像內容可轉譯成數位資訊,且在此實施例中,圖像標誌102所對應的數位資訊用來快速連結至特定網際網路協定位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 Address),以減少使用者輸入與設定的不便。電子裝置120、130可為可攜式電子裝置(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電子書、個人數位助理(PDA)、平板電腦等)而分別包含有一鏡頭,用來拍攝及擷取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 像標誌102,而可連結至伺服器140,並藉由伺服器140而分別取得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1、PATH_2以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因此,電子裝置120可將資料DATA_1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而電子裝置130可在電子裝置120允許的情況下,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伺服器150則係用來修正電子裝置120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一設定內容。
簡單來說,藉由拍攝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像標誌102,電子裝置120、130可快速地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則操作端USER_1可透過電子裝置120而能將輸入之一使用者名稱ID_1、一電子郵件地址EMAIL_1及一設定密碼KEY_1設定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並將資料DATA_1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而操作端USER_2可透過電子裝置130而能輸入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輸入密碼KEY_1a、KEY_1b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以於電子裝置120允許的情況下,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換言之,操作端USER_1、USER_2可不須下載額外的應用程式至電子裝置120、130以存取資料存取裝置100,更重要的是,不須操作複雜之設定流程,即可便利且安全地存取資料DATA_1及分享資料DATA_1。
詳細而言,當操作端USER_1透過電子裝置120而欲將資料DATA_1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時,操作端USER_1需執行一設定方法20,如第2圖所示。其中,設定方法20為進行網路存取系統10之存取流程的先期動作,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200:開始。
步驟S202:操作端USER_1操作電子裝置120擷取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像標誌102。
步驟S204:電子裝置120根據圖像標誌102之圖像內容而連結至伺服器140。
步驟S206:電子裝置120要求操作端USER_1輸入使用者名稱ID_1、電子郵件地址EMAIL_1及設定密碼KEY_1。
步驟S208:電子裝置120傳輸使用者名稱ID_1至伺服器140。
步驟S210:伺服器140傳輸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1至電子裝置120。
步驟S212:電子裝置120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
步驟S214:電子裝置120將使用者名稱ID_1、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及設定密碼KEY_1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216:電子裝置120傳輸使用者名稱ID_1及電子郵件地址EMAIL_1至伺服器150。
步驟S218:電子裝置120將資料DATA_1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220:結束。
由上述可知,當操作端USER_1欲將資料DATA_1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時,其可操作電子裝置120拍攝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像標誌102而擷取圖像標誌102。圖像標誌102之圖像內容可轉譯成數位資訊,例如資料存取裝置100之網域名稱(Domain Name),因此,電子裝置120先連結至伺服器140。接著,電子裝置120要求操作端USER_1輸入使用者名稱ID_1、電子郵件地址EMAIL_1及設定密碼KEY_1,並將使用者名稱ID_1傳輸至伺服器140。伺服器140則提供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1至電子裝置120,據此,電子裝置120可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此時,電子裝置120將使用者名稱ID_1、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及設定密碼KEY_1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以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建立使 用者名稱ID_1之一專屬個人帳戶,並且,電子裝置120將使用者名稱ID_1及電子郵件地址EMAIL_1傳輸至伺服器150,以備份個人帳戶之設定內容,因此未來可藉由伺服器150而修改電子裝置120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的設定內容。之後,電子裝置120可將資料DATA_1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個人帳戶中。
因此,操作端USER_1將輸入之使用者名稱ID_1、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及設定密碼KEY_1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並將資料DATA_1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操作端USER_1可不須下載額外的應用程式至電子裝置120,更重要的是,操作端USER_1僅透過簡單的步驟即可完成設定流程,進而便利且安全地儲存資料DATA_1。
當操作端USER_1完成設定流程後,即可利用網路存取系統10進行存取流程中的讀取方法。舉例來說,第3A、3B圖為操作端USER_2使用電子裝置130讀取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之一讀取方法30之流程示意圖。其中,讀取方法30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300:開始。
步驟S302:操作端USER_2使用電子裝置130擷取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像標誌102。
步驟S304:電子裝置130根據圖像標誌102之圖像內容而連結至伺服器140。
步驟S306:伺服器140提供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一使用者清單LIST至電子裝置130,其中使用者清單LIST包含有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使用者名稱ID_1~ID_n。
步驟S308:操作端USER_2點選電子裝置130顯示之一增加符號,並選取使用者名稱ID_1~ID_n中之使用者名稱ID_1。
步驟S310:電子裝置130將使用者名稱ID_1經由伺服器140而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312:伺服器140傳輸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一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2至電子裝置130。
步驟S314:電子裝置130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
步驟S316:電子裝置130要求操作端USER_2輸入對應至使用者名稱ID_1之一輸入密碼KEY_1a。
步驟S318:電子裝置130將輸入密碼KEY_1a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320: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輸入密碼KEY_1a與設定密碼KEY_1是否相符。若輸入密碼KEY_1a與設定密碼KEY_1不相符,執行步驟S322;若輸入密碼KEY_1a與設定密碼KEY_1相符,執行步驟S326。
步驟S322:電子裝置130要求操作端USER_2重新輸入對應至使用者名稱ID_1之另一輸入密碼KEY_1b。
步驟S324:電子裝置130將輸入密碼KEY_1b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並回到步驟S320。
步驟S326: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電子裝置130是否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中。若電子裝置130未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中,執行步驟S328;若電子裝置130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中,執行步驟S330。
步驟S328:資料存取裝置100發送一詢問訊號至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120,以確認電子裝置130是否可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若電子裝置120允許電子裝置130讀取資料DATA_1,執行步驟S330;若電子裝置120不允許電子裝置130讀取資料DATA_1,執行步驟S332。
步驟S330:電子裝置130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
步驟S332:結束。
由上述可知,當操作端USER_2使用電子裝置130而欲讀取資料存取裝置100中的資料DATA_1時,其可藉由電子裝置130之鏡頭拍攝資料存取裝置100之圖像標誌102而擷取圖像標誌102。圖像標誌102之圖像內容可轉譯成數位資訊,例如資料存取裝置100之網域名稱,因此,電子裝置130先連結至伺服器140,伺服器140提供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使用者清單LIST至電子裝置130,其中使用者清單LIST包含有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使用者名稱ID_1~ID_n。操作端USER_2點選電子裝置130顯示之一增加符號,並選取電子裝置130顯示的使用者名稱ID_1~ID_n中之使用者名稱ID_1。電子裝置130將使用者名稱ID_1經由伺服器140而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伺服器140則提供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2至電子裝置130,據此,電子裝置130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可建立點對點傳輸。接著,電子裝置130要求操作端USER_2輸入對應至使用者名稱ID_1之輸入密碼KEY_1a。當電子裝置130將輸入密碼KEY_1a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後,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輸入密碼KEY_1a與使用者名稱ID_1之設定密碼KEY_1是否相符。若輸入密碼KEY_1a與設定密碼KEY_1不相符,電子裝置130要求操作端USER_2重新輸入對應至使用者名稱ID_1之另一輸入密碼KEY_1b,並重新判斷輸入密碼KEY_1b與使用者名稱ID_1之設定密碼KEY_1是否相符。若輸入密碼KEY_1a與設定密碼KEY_1相符,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電子裝置130是否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中,其中,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包含有電子裝置120所允許讀取資料DATA_1的多個電子裝置之網路卡實體位址(MAC address)。若電子裝置130未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 裝置白名單W_LIST_1中,資料存取裝置100發送一詢問訊號至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120,以確認電子裝置130是否可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若電子裝置120不允許電子裝置130讀取資料DATA_1,電子裝置130則無法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若電子裝置120允許電子裝置130讀取資料DATA_1,或電子裝置130已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1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中,則電子裝置130可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
換言之,操作端USER_2可嘗試讀取使用者名稱ID_1之資料DATA_1;而電子裝置120則可藉由要求電子裝置130傳輸輸入密碼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以及根據電子裝置120設定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來限制電子裝置130是否可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1。並且,操作端USER_2可不須下載額外的應用程式至電子裝置130,亦不須操作複雜之設定流程,即可便利且安全地讀取電子裝置120之資料DATA_1。
此外,第1圖之網路存取系統10、第2圖之設定方法20或第3A、3B圖之讀取方法30係為本發明之實施例,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據以做不同之修飾,而不限於此。舉例來說,伺服器140可為一物聯雲連線平台(Internet of Things Cloud,IOTC),因此,操作端不需自行處理複雜的點對點傳輸之連線問題,只要藉由的對應之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就能與任何其他平台上使用API的設備建立跨平台網路連線。此外,電子裝置可為可攜式電子裝置(如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電子書、個人數位助理、平板電腦等),亦可為電子裝置(筆記型電腦、個人電腦等)。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網路存取系統40之 示意圖。其中,網路存取系統40之架構大致與第1圖之網路存取系統10相似,不同的是,電子裝置420係藉由區域網路來搜尋資料存取裝置100,而操作端USER_6係直接輸入電子郵件地址至電子裝置430。詳細而言,當操作端USER_5透過電子裝置420而欲將資料DATA_5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時,操作端USER_5需執行一設定方法50,如第5圖所示。其中,設定方法50為進行網路存取系統40之存取流程的先期動作,其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500:開始。
步驟S502:操作端USER_5操作電子裝置420以於一區域網路搜尋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504:電子裝置420搜尋到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506:電子裝置420要求操作端USER_5輸入一使用者名稱ID_5、一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及一設定密碼KEY_5。
步驟S508:電子裝置420傳輸使用者名稱ID_5至伺服器140。
步驟S510:伺服器140傳輸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一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5至電子裝置420。
步驟S512:電子裝置420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
步驟S514:電子裝置420將使用者名稱ID_5、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及設定密碼KEY_5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516:電子裝置420傳輸使用者名稱ID_5及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至伺服器150。
步驟S518:電子裝置420將資料DATA_5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520:結束。
由上述可知,設定方法50之架構大致與第2圖之設定方法20相
似,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當操作端USER_5欲將資料DATA_5儲存於資料存 取裝置100時,其可操作電子裝置420於區域網路搜尋資料存取裝置100。當電子裝置420搜尋到資料存取裝置100,電子裝置420要求操作端USER_5輸入使用者名稱ID_5、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及設定密碼KEY_5,並將使用者名稱ID_5傳輸至伺服器140。伺服器140則提供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5至電子裝置420,據此,電子裝置420可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因此,操作端USER_5可將輸入之使用者名稱ID_5、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及設定密碼KEY_5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並將資料DATA_5儲存至資料存取裝置100。而操作端USER_5不須下載額外的應用程式至電子裝置420,更重要的是,操作端USER_5僅透過簡單的步驟即可完成設定流程,進而便利且安全地儲存資料DATA_5。
同樣地,當操作端USER_5完成設定流程後,即可利用網路存取系統40進行存取流程中的讀取方法。舉例來說,第6A、6B圖為操作端USER_6使用電子裝置430讀取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5之一讀取方法60之流程示意圖。其中,讀取方法60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600:開始。
步驟S602:電子裝置430要求一操作端USER_6輸入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至伺服器150。
步驟S604:伺服器150提供對應至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之使用者名稱ID_5至電子裝置430。
步驟S606:電子裝置430將使用者名稱ID_5經由伺服器140而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608:伺服器140傳輸資料存取裝置100之一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6至電子裝置430。
步驟S610:電子裝置430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
步驟S612:電子裝置430要求操作端USER_6輸入對應至使用者 名稱ID_5之一輸入密碼KEY_5a。
步驟S614:電子裝置430將輸入密碼KEY_5a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
步驟S616: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輸入密碼KEY_5a與設定密碼KEY_5是否相符。若輸入密碼KEY_5a與設定密碼KEY_5不相符,執行步驟S618;若輸入密碼KEY_5a與設定密碼KEY_5相符,執行步驟S622。
步驟S618:電子裝置430要求操作端USER_6重新輸入對應至使用者名稱ID_5之另一輸入密碼KEY_5b。
步驟S620:電子裝置430將輸入密碼KEY_5b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並回到步驟S616。
步驟S622: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電子裝置430是否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5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中。若電子裝置430未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5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中,執行步驟S624;若電子裝置430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5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中,執行步驟S626。
步驟S624:資料存取裝置100發送一詢問訊號至使用者名稱ID_5對應之電子裝置420,以確認電子裝置430是否可讀取電子裝置4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5。若電子裝置420允許電子裝置430讀取資料DATA_5,執行步驟S626;若電子裝置420不允許電子裝置430讀取資料DATA_5,執行步驟S628。
步驟S626:電子裝置430讀取電子裝置4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5。
步驟S628:結束。
由上述可知,讀取方法60之架構大致與第3A、3B圖之讀取方法30相似,兩者不同之處在於,當操作端USER_6使用電子裝置430而欲讀取 資料存取裝置100中的資料DATA_5時,電子裝置430要求操作端USER_6輸入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至伺服器150,而伺服器150則提供對應至電子郵件地址EMAIL_5之使用者名稱ID_5至電子裝置430。接著,電子裝置430將使用者名稱ID_5經由伺服器140而傳輸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伺服器140則提供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點對點傳輸路徑PATH_6至電子裝置430,據此,電子裝置430與資料存取裝置100建立點對點傳輸。接著,電子裝置430要求操作端USER_6輸入對應至使用者名稱ID_5之輸入密碼KEY_5a,資料存取裝置100判斷輸入密碼KEY_5a與使用者名稱ID_5之設定密碼KEY_5是否相符,並判斷電子裝置430是否登記於使用者名稱ID_5對應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中。換言之,操作端USER_6可嘗試讀取使用者名稱ID_5之資料DATA_5;而電子裝置420則可藉由要求電子裝置430傳輸輸入密碼至資料存取裝置100,以及根據電子裝置420設定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5,來限制電子裝置430是否可讀取電子裝置4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DATA_5。並且,操作端USER_6可不須下載額外的應用程式至電子裝置430,亦不須操作複雜之設定流程,即可便利且安全地讀取電子裝置420之資料DATA_5。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電子裝置130可嘗試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以及除了電子裝置430可嘗試讀取電子裝置4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外,電子裝置120、420亦可分別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不連續地多次存取資料。另外,電子裝置430亦可嘗試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並且可與電子裝置130同時嘗試讀取電子裝置120儲存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之資料。換言之,資料存取裝置100可接受多台電子裝置同時存取資料,並且可支援各種的電子裝置,此皆屬本發明之範疇。此外,操作端USER_1、USER_2、USER_5、USER_6可為一使用者或者是電子裝置120、130、420、430之一應用程式。
另一方面,當使用者名稱ID_1、ID_5所對應之電子裝置120、420遺失時,可按下資料存取裝置100之重置鍵,以重新設定電子裝置120、420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的設定內容,例如使用者名稱ID_1、ID_5之電子裝置白名單W_LIST_1、W_LIST_5。或者,可藉由伺服器150而修改電子裝置120、420於資料存取裝置100中的設定內容,此皆屬本發明之範疇。換言之,本發明可確保使用者名稱所對應之電子裝置遺失時,使用者名稱下的資料仍可透過多種方式,而重新設定管理權。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操作端可藉由電子裝置而簡易地將使用者名稱、電子郵件地址及設定密碼設定於資料存取裝置中,並將儲存資料。其他操作端可嘗試讀取使用者名稱下之資料,但電子裝置則會要求輸入密碼,並根據電子裝置白名單,來限制其他操作端讀取資料的權限。並且,操作端均不須下載額外的應用程式,亦不須操作複雜之設定流程,即可便利且安全地儲存或讀取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網路存取系統
100‧‧‧資料存取裝置
102‧‧‧圖像標誌
104‧‧‧儲存單元
120、130‧‧‧電子裝置
140、150‧‧‧伺服器
USER_1、USER_2‧‧‧操作端
ID_1‧‧‧使用者名稱
EMAIL_1‧‧‧電子郵件地址
KEY_1‧‧‧設定密碼
KEY_1a、KEY_1b‧‧‧輸入密碼
W_LIST_1‧‧‧電子裝置白名單
PATH_1、PATH_2‧‧‧點對點傳輸路徑
DATA_1‧‧‧資料

Claims (16)

  1. 一種存取方法,用於一網路存取系統,包含有:當一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一資料存取裝置時,一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一第一使用者名稱、一電子郵件地址及一設定密碼;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一第一伺服器;該第一伺服器傳輸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第一點對點傳輸路徑至該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與該資料存取裝置建立點對點傳輸以儲存資料至該資料存取裝置,且該資料存取裝置儲存該第一電子裝置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設定密碼及一電子裝置白名單;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及該電子郵件地址至一第二伺服器;以及藉由該第二伺服器以修改該第一電子裝置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中之一設定內容。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該第一操作端為一使用者或該第一電子裝置之一應用程式。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當該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時,該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電子郵件地址及該設定密碼,包含有:當該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時,該第一操作端操作該第一電子裝置擷取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圖像標誌;以及該第一電子裝置係根據該圖像標誌之一圖像內容而連結至該第一伺服器, 且該第一電子裝置係根據該圖像標誌之一圖像內容而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電子郵件地址及該設定密碼。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該圖像標誌為一維條碼或為QRcode、Codel6K、Supercode、Code49、PDF417、DataMatrix、Maxicode、Aztec、Vericode、Softstrip、Codel、CP、Codablock F、Ultracode或Philips Dot Code國際標準二維條碼。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該第一電子裝置係透過該第一電子裝置之一鏡頭拍攝而擷取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圖像標誌,且該第一電子裝置係一行動通訊裝置、一智慧型行動通訊裝置、個人數位助理(PDA)或一平板行動裝置。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當該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時,該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電子郵件地址及該設定密碼,包含有:當該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時,該第一操作端操作該第一電子裝置於一區域網路搜尋該資料存取裝置;以及該第一電子裝置於該區域網路搜尋到該資料存取裝置時,該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電子郵件地址及該設定密碼;其中,該第二電子裝置係一筆記型電腦或一個人電腦。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存取方法,另包含有:當一第二操作端欲對該資料存取裝置進行資料讀取時,一第二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一伺服器; 該第一伺服器傳輸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第二點對點傳輸路徑至該第二電子裝置;該第二電子裝置與該資料存取裝置建立點對點傳輸;該第二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二操作端輸入對應至該設定密碼之一第一輸入密碼,並將該第一輸入密碼傳輸至該資料存取裝置;以及該資料存取裝置確認該第一輸入密碼與該設定密碼是否相符,其中當該第一輸入密碼與該設定密碼不相符時,該第二電子裝置要求重新輸入對應至該設定密碼之一第二輸入密碼至該第二電子裝置,當該第一輸入密碼與該設定密碼相符時,該資料存取裝置確認該第二電子裝置是否登記於該電子裝置白名單中,以提供一對應服務。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當該第二操作端欲對該資料存取裝置進行資料讀取時,該第二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一伺服器,包含有:當該第二操作端欲對該資料存取裝置進行資料讀取時,該第二操作端操作該第二電子裝置擷取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圖像標誌;該第二電子裝置根據該圖像標誌之一圖像內容而連結至該第一伺服器;該第一伺服器提供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使用者清單至該第二電子裝置,其中該使用者清單包含有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複數個使用者名稱;以及該第二操作端於該第二電子裝置選取該複數個使用者名稱中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並將所選取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傳輸至該第一伺服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該第二電子裝置係一行動通訊裝置、一智慧型行動通訊裝置、個人數位助理(PDA)或一平板行動裝置。
  10. 如請求項7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當該第二操作端欲對該資料存取裝置進行資料讀取時,該第二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一伺服器,包含有:當該第二操作端欲對該資料存取裝置進行資料讀取時,該第二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二操作端輸入該電子郵件地址至該第二伺服器;以及該第二伺服器提供對應至該電子郵件地址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二電子裝置,且該第二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一伺服器。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該第二電子裝置係一筆記型電腦或一個人電腦。
  12. 如請求項7所述之存取方法,該對應服務包含有:當該第二電子裝置未登記於該電子裝置白名單中時,該資料存取裝置發送一詢問訊號至該第一電子裝置,以確認該第二電子裝置是否可讀取該第一電子裝置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
  13. 如請求項7所述之存取方法,該對應服務包含有:當該第二電子裝置登記於該電子裝置白名單中時,該第二電子裝置可讀取該第一電子裝置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中之資料。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存取方法,另包含啟動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重置單元,以清除該第一電子裝置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中之一設定內容。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存取方法,其中該電子裝置白名單中包含有至少一第三電子裝置之網路卡實體位址(MAC address)。
  16. 一種網路存取系統,包含有:一第一電子裝置;一第一伺服器;一第二伺服器;以及一資料存取裝置,包含有一圖像標誌及一儲存單元;其中,當一第一操作端欲將資料儲存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儲存單元時,該第一電子裝置要求該第一操作端輸入一第一使用者名稱、一電子郵件地址及一設定密碼;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至該第一伺服器;該第一伺服器傳輸該資料存取裝置之一第一點對點傳輸路徑至該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與該資料存取裝置建立點對點傳輸以儲存資料至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儲存單元,且該資料存取裝置之該儲存單元儲存該第一電子裝置之該第一使用者名稱、該設定密碼及一電子裝置白名單;該第一電子裝置傳輸該第一使用者名稱及該電子郵件地址至該第二伺服器;以及藉由該第二伺服器以修改該第一電子裝置於該資料存取裝置中之一設定內容。
TW103104964A 2014-02-14 2014-02-14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TWI5109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4964A TWI510958B (zh) 2014-02-14 2014-02-14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CN201410139131.8A CN104852948B (zh) 2014-02-14 2014-04-08 数据存取装置及其存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04964A TWI510958B (zh) 2014-02-14 2014-02-14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1882A TW201531882A (zh) 2015-08-16
TWI510958B true TWI510958B (zh) 2015-12-01

Family

ID=53852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4964A TWI510958B (zh) 2014-02-14 2014-02-14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52948B (zh)
TW (1) TWI5109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5157B (zh) * 2016-05-16 2018-12-07 西安莫贝克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追踪功能的移动存储器及追踪找回方法
CN108009210A (zh) * 2017-11-08 2018-05-08 狐狸金服(北京)信息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存取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10504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Skype Limited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s
TW201117041A (en) * 2009-11-02 2011-05-16 Univ Chaoyang Technology Mutual authentication method of external storage devices
TW201207628A (en) * 2010-08-02 2012-02-16 Univ Kun Shan Connection method by using coded image
TW201315174A (zh) * 2011-09-30 2013-04-01 Blue Ray Technologies Corp 端對端連線建立方法與系統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7041A (en) * 2009-11-02 2011-05-16 Univ Chaoyang Technology Mutual authentication method of external storage devices
US20110110504A1 (en) * 2009-11-09 2011-05-12 Skype Limited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s
TW201207628A (en) * 2010-08-02 2012-02-16 Univ Kun Shan Connection method by using coded image
TW201315174A (zh) * 2011-09-30 2013-04-01 Blue Ray Technologies Corp 端對端連線建立方法與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52948B (zh) 2018-09-07
CN104852948A (zh) 2015-08-19
TW201531882A (zh) 2015-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00822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using visual tags
EP2817938B1 (en) Information sharing using token received using visual tag
US2013022108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formation sharing using visual tags
JP6859520B2 (ja) 識別認証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JP6420340B2 (ja) Wi−Fiホットスポットデバイスに接続するための方法、ユーザ機器、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US9554000B2 (en) Server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same
EP2898451B1 (en)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5020093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curity authentication via mobile device
JP6375705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端末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170065506A (ko) 정보 상호 작용, 및 인간 생체 특징 데이터와 계정 간의 연관을 위한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US20140330928A1 (en) Data sharing system, data shar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3916695A (zh) 从移动通信设备接收连接信息的方法和数字图像捕捉装置
US20160323331A1 (en) Electronic share server, screen sharing method, and program for electronic share server
TW201635813A (zh) 使用即時訊息服務以建立可匿名之通訊通道之系統與方法
JP6592828B2 (ja) 認証設定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21345A (ja) 認証のためのシステム、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TWI477114B (zh) 以擴增實境為基礎並結合雲端計算之創新檔案傳輸方法
TWI510958B (zh) 資料存取裝置及其存取方法
JP6346857B2 (ja) コンテンツ共有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テンツ共有方法
KR102115239B1 (ko) 식별자를 통한 통신 링크 확립
TW201638761A (zh) 檔案傳輸方法、裝置與系統
TW202008199A (zh) 身份驗證方法及裝置、電腦設備及儲存媒體
JP6972417B2 (ja) 携帯端末、システム、アクセス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130005525A (ko) 2차원 바코드의 생성 및 유통이 가능한 단말 및 상기 단말에서의 2차원 바코드 생성 및 유통 방법
JP6498462B2 (ja) ユーザ情報登録サーバ、ユーザ情報登録方法及び、ユーザ情報登録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